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论公共政策执行研究 20061013

论公共政策执行研究 20061013

论公共政策执行研究 20061013
论公共政策执行研究 20061013

论公共政策执行研究

[摘要]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公共问题而采取的一种治理或改革方案。公共政策经合法化过程确定并公布之后,即进入了执行阶段,公共政策的执行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延续,也是公共政策达到预期功效,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所在。公共政策执行是将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是政策过程中一项极为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于种种原因会导致偏离政策目标的政策失控。因此,对公共政策执行过程进行科学地系统地研究将有利于提高公共政策的效能,克服因政策执行不力而导致的政策失败。

[关键词]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执行制约因素纠偏

公共政策是针对一定的社会或公共问题提出和制定的,政策执行是解决政策问题、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政策执行是整个政策过程的关键环节。美国政策学者艾利森认为:“在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而其余的90%取决于有效的执行。”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政策方案正确与否及其是否需要修正、补充和完善,最终必须由实践来检验。执行政策就是实践,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并得到人民群众拥护的政策,就证明是正确的政策。刘少奇同志说过:“执行政策就是实践,在实践中间认识客观世界,在实践中间发现我们的错误,在实践中间发现新的问题,制定新的政策,所以,重要的问题在于执行,在于实践。”②因此,适应政策科学的发展趋势,确保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对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作一般性的研究很有实际价值和积极意义。

一、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及特点

(一)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

国内外不同的政策学者分别对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做出过不同的界定,而我国的政策学者代表性说法之一是:“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方案被采纳之后,把政策内容转变为现实的过程,也就是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公共政策执行本质上是遵循政策指令所进行的变革,是为了实现政策目标而重新调整行为模式的过程,是将一种政策付诸实施的各项活动。”③(二)公共政策执行的特点

公共政策要有效执行,就要掌握公共政策执行的特点。首先是目标的导向性与明确性。政策目标好比路标,它为政策执行者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和取得成就的标准,并确定了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政策目标是否明确直接决定了政策执行的成败,而目标含糊的

政策是不可能得到有效执行的。台湾学者林水波说:“政策执行的第一项严重的错误,乃是决策者制定超越性或笼统不具体的目标。”④其次是实施上的灵活性与创造性。政策执行要从实际出发,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特点,因应不同的政策环境,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合实际的实施方案。要从总体上、趋势上和客观规律上把握政策的原则和精神,执行过程进行不断变通和调整,才能保证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再次是时间上的阶段性与连续性。公共政策执行通常都不是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而是要经过一个不断修正、完善和发展的动态过程。政策执行要区分轻重缓急,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注意政策执行过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二、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

政策执行是一个系统的功能过程,政策执行功效的发挥取决于政策执行过程的民主化、科学化和现代化,了解政策执行过程的基本情况,有助于把握政策执行的一般规律。

(一)、政策宣传

人的意识通常会影响人的行为,政策要有效执行,必须首先通过政策宣传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政策执行者充分理解、认同政策,明确自己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责任与使命,政策执行才能获得强有力的执行力量;政策对象认同、接受政策,政策执行才能获得广泛的社会基础,从而减少执行的阻力,政策执行就有可能成功。因此,政策执行机构应通过各种方式宣传政策实施的意义、目标及具体措施,其宣传方式主要是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新闻媒体宣传政策;通过召开听证会、座谈会、交流会等形式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意见,如城市禁放烟花爆竹政策的执行就是采用此类宣传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政策分解

一项政策的推出,往往只是指出了实施政策的基本方向,它还只是一个空洞抽象的目标,难以付诸实施。因此,要制定具体的政策实施计划,对总目标进行分解和细化,明确工作任务指标,以便政策执行者能够准确地运用公共权力和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政策分解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是:首先要确保一致性,即政策分目标与总目标、上下级的政策目标要保持一致,要避免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目标偏离及走样;其次要确保可行性,即分解之各项指标要有可靠的量化标准,明确具体,切实可行;再次要确保时效性,即要建立目标责任制,明确考核标准及完成时限。例如,我国制定的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战略,要把这一理想变为现实就需要分解政策,通过各层级政府机构的共同努力,分阶段贯彻实施。

(三)、政策实验

在重大政策出台前,为避免难以预料的重大后果所带来的风险,有必要先在小范围内进行政策试验执行,或称为政策试点。政策实验可以验证政策,及时发现偏差、修正和完善政策,不断总结和推广成功经验,以点带面地推动全局政策的顺利执行。政策的试验选“点”十分关键,既不能随便找个地方试试,也不能特意创造条件,而要选择在全局情况中具有典型性条件的地方作为政策试验对象或试点,并且要尽可能设计多套实验方案,通过对照比较确定最优方案,以获取普遍性、科学性的结论。例如,我国在推行公务员制度之前,就曾进行了广泛的试点工作,并通过总结试点情况,反复地修改《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为推行公务员制度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政策全面实施

在政策全面实施阶段,政策执行者对政策的充分理解、对政策执行原则的完整把握及其对各种政策执行手段和具体操作方法的有效运用,直接决定了政策目标的圆满实现。首先是各级政策执行机构要依据规章制度约束执行行为,检查监督执行过程,并要统一思想、统一认识,以统一行动来提高政策执行的效率。其次是各级政策执行机构要制定政策实施计划,控制政策实施进度,克服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和偏差,特别要及时打破影响政策执行的瓶颈。再次是在政策执行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追踪评估,及时修正、补充和完善政策。最后是政策执行机构要从全局出发,平衡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调动各阶层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实现与政策目标群体的有效互动。

三、公共政策执行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政策问题本身的因素

政策问题的性质及其所涉及的范围和政策本身的质量优劣是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重要因素,质量好的政策是政策有效执行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而政策不规范、标准不统一会直接给政策执行带来一定困难,甚至导致政策失败。因此,分析政策本身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可行性,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

1、政策的合法性程度

政策合法化是指法定的公共权力机关依据法律和有关法规规定,按照法定的程序予以认可公共政策的过程。政策合法化包括政策内容的合法化和政策过程的合法化,前者就是政策在内容上不能与既定的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必须符合有关法律的原则或精神甚至具体规定;后者就是政策在审议、投票或发布等政策抉择过程应符合法定的程序要求,遵从民主程序,吸收公众参与。政策的合法化使政策以比较稳定正式的形式存在,减少了执行过程中的朝令

夕改,并且政策执行以法律为坚强后盾,规范并保障执行行为,对政策执行主体及政策对象都有很强的约束力,确保了政策的有效实施。

2、政策的合理性程度

公共政策的建立通常以一定的理论基础为逻辑前提,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分别在不同层面构成了我国许多公共政策的逻辑前提。同时,理论模型的选择也直接影响公共政策在特定条件下的合理性。例如,“理性主义决策模型”强调决策应依据全面准确的信息做出理性决策的合理性,“规范最佳决策模型”强调决策应采用并综合任何有益方案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另外,公共政策的合理性也表现了政策决策者理性制定政策的过程,即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以科学的精神,有着明确的目标,并拥有做出合理决策所必须的相关信息,经过深思熟虑、权衡利弊而获得的理性抉择。

3、政策的可行性程度

政策的可行性即既定的政策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针对客观存在及待解决的社会现实问题,具备了实施政策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即实施政策所需要的人力、财力、物力及环境条件。从操作和技术上来说,政策可行性即政策目标应切实可行,政策措施应明确具体,政策执行者就易于掌握政策执行的要求,明确政策执行的方向,加强对政策执行过程的控制。例如,我国的物价改革政策就是根据价值规律的原则,实现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考虑到人民群众在经济体制转型初期对物价改革的心理承受力较弱,我国物价改革的目标就是采用渐进的方式,逐步缩小国家定价的范围,以实现大多数商品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目的。

(二)政策资源因素

政策资源即政策执行所必须具备的主观和客观的条件,政策执行活动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有效支持,在政策执行活动中常常由于资源的不充分而导致政策不能有效执行。“政策执行要投入一定的资源,方能达到既定的政策目标。资源的投入对政策的执行有如赋予活力。”⑤在正常的情况下,实际的公共政策执行至少要求具备如下诸方面的资源:

1、经费和人力

经费和人力是最基本的政策资源,是政策执行的物质基础。经费和人力投入要适量,以有助于政策的有效执行为度。首先是经费的拨付应遵循“最小投入——最大产出”原则,必要经费的投入可以为政策执行者在政策执行的各个环节进行要素的最佳组合、寻求最优效果提供条件,并非多发钱政策执行的效果就越好,而且有可能诱发生活奢侈、贪污腐败等多种问题。其次是人乃为政之本,是政策执行的主体。人的投入度不只是人的数量,更重要的是

人的质量即政策执行者德才兼备的素质要求,现实中往往出现政策执行变形走样,通常是由于政策执行者素质不高,为谋求自身利益往往不顾大局,损害整体利益;或其本身的认知缺陷,对政策不了解、不理解或错误理解而采取消极应付、抵触态度。而且,并非人多力量就大,参与政策执行的部门和人员过多,协调的难度就越大,很可能产生内部人事纠纷和内耗,从而增加政策执行的难度。

2、信息

政策执行过程是一个信息收集、处理、储存及传输过程,政策执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取决于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及时性。政策执行者应确保信息渠道的畅通,通过广播、电视、计算机和通讯卫星等现代化的信息传递手段来进行广泛、迅速的信息交流和传递,促进信息的全面开发和利用,以便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实施方案,并对政策执行过程实施有效的控制。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认为:“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客观世界,并使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同客观世界进行交流的内容和名称。”⑥从控制论的角度来看,政策执行过程是一个获取及利用信息的控制过程,而且是有效的控制过程。

3、权威

政策执行活动是需要很多人进行的共同活动,而共同活动的“首要条件也是要有一个能处理一切所管辖问题的起支配作用的意志”,⑦这个意志就是权威。权威的功能无疑是非常广泛的,首先是权威加强了政策执行者行使权威的责任感,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能够提供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指导,确保了理性及高质量政策的实现。其次是权威有助于组织的整体协调,使群体的所有成员能够顺服地接受并执行发出的指令,令行禁止,提高了政策执行的效率。“权威常常以极其简单的方式运作,有时甚至连一个字也不需要;在权力关系中,一个驯服的人懂得需要他干什么,不需要他干什么。”⑧

(三)政策对象因素

政策对象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对政策方案的接受态度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政策对象对政策缺乏认同感会给政策执行带来很大障碍甚至导致政策执行的失败。一项政策能使政策对象获利,它就容易被接受;反之,政策对象认为其对己无益或是对自己利益的剥夺,则此项政策很难被接受。其影响主要表现在:

1、政策对象的数量

由于政策对象的复杂性及其利益的差异性,政策执行往往不能同时符合所有政策对象的利益和要求,常常表现为对一部分人利益的分配与调整,而对另一部分人利益的制约或改变。因此,政策涉及政策对象的数量越多,利益关系就越复杂,政策执行的难度就越大;反之,

则政策执行难度越小。

2、政策对象的行为调节量

政策对象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基于一定的价值标准会形成一套相对稳定、习惯化和固定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其反过来会自觉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政策的执行是对社会利益的分配与调整,必然会对政策对象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对政策对象的思想和行为模式调节量过大,政策对象的抵制就越大,政策执行的难度就越大。因此,在政策执行过程要尽量缩小对政策对象的思想和行为模式的调节量,以减少政策执行的阻力。

(四)政策环境因素

任何事物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环境对事物的存在状况、运动方式及发展变化等的影响作用是客观存在的,政策执行同样要受特定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1、政治环境

政策执行是一个国家或政府的政治行为,政策执行过程及效果同一个国家所拥有的政治环境包括国际和国内环境有着内在的联系。就国内政治环境而言,首先是政治制度,即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及其政党采用的国家制度和政权组织形式以及国家和政党制定的大政方针对政策的执行起直接的制约作用。其次是法律制度,即国家法律制度的内容、健全程度及执法守法情况会影响到政策的有效执行。再次是国家政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有助于政府各项政策的执行。就国际政治环境而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国际政治环境的两大主题,但大国的强权政治和粗暴干涉他国内政等现象依然存在,甚至局部战争不断,局势动荡不安。相对稳定的国际政治环境同样有利于国家政策的执行,如果国际政局动荡,战争频发,就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政策特别是外交政策的执行。

2、经济环境

经济决定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政策执行最终服务服从于特定的经济利益主体,政策执行受一定经济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任何一个组织,不仅它的投入要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而且它的产出也要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经济环境的要素一般包括资金、劳动力、价格水平、运输费用、竞争对手、政府的财政与税收政策、生活水平、顾客的偏好,等等。”⑨任何国家和社会,良好的经济环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经济越是富有活力,就越有助于各项政策的有效执行;反之,必然对政策执行产生妨碍作用。例如,有些政策作用的发挥就取决于它所处的经济环境,在经济危急、萧条时期,就业政策就很难发挥作用。

3、社会环境

人们在家庭、学校、工作单位、社会等活动中通常都会受一定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

道德体系、处事态度、文化教育等社会环境的制约,而良好的社会秩序将维护社会的稳定,有利于政策的贯彻执行。在社会环境中,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政策执行的文化环境,特别是政治文化环境。因为“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的基本倾向或心理方面。它包括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普遍奉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情感等基本取向。它由一个民族的地理环境、民族气质、宗教信仰、政治经济的历史发展进程等因素形成。影响甚至决定着一个民族或每个政治角色的政治行为方式、政治要求的内容和对法律的反应。”⑩文化上这种差异对任何国家、社会、民族在政策执行问题上将产生一定的反应,政治文化影响到人们的政治取向,从而影响到人们对政策的接受并进而影响到政策的执行。

四、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及其矫正

(一)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

由于政策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及人类认识的局限性,政策执行通常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政策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不良后果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有:11

1、象征式政策执行

实施政策过程中,执行主体只做表面文章,或只做政策宣传而不务实际,或阳奉阴违,或前紧后松,或敷衍塞责。其总的特点是政策最终成为一纸空文,根本谈不上解决什么具体的政策问题。

2、附加式政策执行

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被附加了不恰当的内容,使政策调整的对象、范围、力度、目标超越了政策原定的要求,特别是执行者在现行政策的目标的基础上再自行增添了若干个新目标。“土政策”往往是附加式政策执行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土政策”是指打着贯彻上级政策要结合实际的旗号而自行附加额外目标的政策,它另搞一套,使政策执行复杂化,影响政策目标的实现。

3、残缺式政策执行

一项完整的政策在执行中,只有部分被贯彻落实,其余则被弃之不顾,使政策内容残缺不全,不能有效地、完全地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断章取义,为我所用”就是典型的表现形式,有些执行机构、单位和个人在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相冲突时,符合自己的利益就执行,不符合自己的利益就舍弃,置国家的政策原则于不顾。

4、替代式政策执行

政策执行过程中被换上与现行政策表面上一致而事实上背离的内容。这是一种极为严重

的执行偏差,其政策内容、目标、性质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它的特点是执行者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挂羊头,卖狗肉”。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政策与执行主体之间出现极为激烈的利益差异和冲突的时候。“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是一种典型的替代式政策执行。“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变形”。这就严重地损害了政策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公共利益。

5、观望式政策执行

政策实施过程中,执行主体总是被动观望:观上面的招数,等新政策出台;观上面的态度,看是否来硬的;观左右行动,看是否动真的。它的特点是执行者采取一种“软拖”的手法,能拖的就拖,实在不能拖的只得勉强执行。

6、照搬式政策执行

政策执行过程中,执行主体机械地照搬照抄,“原原本本传达,不折不扣落实”。这样呆板地执行政策往往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实现政策目标。它的特点是执行者把政策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严重地分离。

(二)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方法

政策执行偏差产生后,如不及时采取矫正措施,消除不良后果,势必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因此,应通过对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对政策执行偏差采取综合治理的矫正方法。

1、完善管理体制

完善管理体制是公共政策顺利执行的根本要求,设置科学合理、精干高效的政策执行机构及制定完善的法规制度,建立办事高效、运作协调、行为规范的管理体制及其整合协调机制,能为政策有效执行提供组织上和制度上的保障。首先是强化目标管理,建立多层次、多序列的目标体系,政策目标是政策执行机构建立和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其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次是强化政策执行的责任,建立权责体系,没有明确责任就会导致不负责任。再次是强化政策执行协调,任何政策的执行都离不开“系统支持”,是相关部门协作完成的结果。最后是简化政策执行过程,依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压缩机构规模及人员编制,优化政府组织机构,减少管理环节及层次。

2、提高执行人员素质

提高执行人员素质是防止政策执行偏差的重要条件,必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思想好、业务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政策执行队伍。因此,应通过广泛、深入的思想教育来提高政策执行人员的思想政治觉悟,并通过有效的措施组织执行者认真学习政策,形成对政策的认同感和执行政策的使命感。首先要提高执行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坚定

正确的政治方向、立场和信念,处事公平公正、廉洁奉公,以大局为重。其次要提高执行者的业务素质,通晓本系统、本部门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及行为规范,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再次要提高执行者的理论水平,增强理论思维、理论概括、理论创新能力,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指导实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强化政策执行监控机制

为保证政策方案的顺利执行和全面落实,确保政策执行不偏离政策目标,必须加强政策执行过程的监督控制。政策监控是政策监督和政策控制的合称,建立政策监控机制就是建立两个连动机制,即政策监督机制和政策控制机制。政策监督机制就是通过对政策执行各环节进行的监督行为。首先要建立并完善多层次、多功能、内外沟通、上下结合的监督控制体系,加强政党、国家权力机关、政策执行机关及社会舆论的监督,以提高监督的效能。其次要建立必要的制度法规,明确监督职责,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的监督原则,对违背、践踏政策的行为予以惩处。政策控制机制就是及时对政策执行效果进行跟踪评估,针对政策执行出现的偏差制定纠偏措施,采取纠偏行动,对原政策的目标、范围、内容等进行修正、增删或更新。

4、加强舆论宣传

在现代社会,随着报纸、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大众传媒能够对整个政策执行过程进行连续、反复地报道,使政策执行具有“焦点效益”。大众传媒对政策执行问题的评论,对公众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向公众宣传解释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原因、危害及矫正的必要性,使公众认识到抵制纠偏的错误,并自觉配合执行人员对政策执行偏差进行矫正。

【注释】:

作者:书目,出版社,出版年份,页码

①孙光:《政策科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00页。

②《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57~458页。

③宁骚主编:《公共政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273页。

④林水波、张世贤:《公共政策》,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275页。

⑤张世贤:《公共政策析论》,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101页。

⑥赵曙明、陈传明:《现代企业管理概论》,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35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版,第226页。

⑧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

21页。

⑨刘熙瑞、张康之主编:《现代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第381页。

⑩丛日立:《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大连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11宁骚主编:《公共政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300~302页。

【参考书目】:

1、孙光:《政策科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2、《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宁骚主编:《公共政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4、林水波、张世贤:《公共政策》,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年版。

5、张世贤:《公共政策析论》,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6年版。

6、赵曙明、陈传明:《现代企业管理概论》,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版。

8、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9、刘熙瑞、张康之主编:《现代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10、丛日立:《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大连出版社1996年版。

11、王乐夫、许文惠主编:《行政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12、郑敬高主编:《政策科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公共政策可行性研究与政策执行力改进_杨妮娜

公共政策可行性研究与政策执行力改进 □ 杨妮娜 (吉林省委党校,吉林 长春 130012) 摘要:公共政策质量与政策执行力密切相关,政策本身的不完善是限制执行力提升的重要因素,而加强政策的可行性研究是提高政策质量的有效途径。政策的可行性研究应该包括政治、法律、组织、经济、技术等内容,当然,不可行性分析也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在实际操作中还应警惕可行性分析的异化与具体政策制定环境的不同影响因素。本文以政策的可行性研究为着眼点,从政策质量提高的角度探讨政策执行力提升的路径。关键词:公共政策;可行性研究;执行力中图分类号:D63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1)01-0020-03收稿日期:2010-08-10 作者简介:杨妮娜(1980—),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在读博士,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政府管理创新、公共人力资源。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重点课题“吉林省领导干部提高执行力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90110。 一、公共政策质量是影响政府执行力的重要因素公共政策本身的科学与否与政策执行的效果紧密相关。政府执行力之所以出问题,很重要的原因是政策本身不完善。高质量的公共政策具有合法性、合理性、明确性、协调性、稳定性、连续性、科学性、目标具有弹性、公共政策之间能够良性循环等特征。[1]尽管我国政府正在由经验型决策向科学化决策转轨,但现代化的政策体制并未完全确立,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因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浪费和行政成本过高等现象;对一些重大决策还缺乏深入的调查、充分论证和可行性研究,执行这样的决策,不可避免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有些部门还以政策的灵活性为理由,制定公共政策时主观臆断,使政策缺乏前瞻性。由于对政策效果没有较好的预期,导致了政策的低效或失效。因此,偏低的政策质量已经成为制约政府执行力的一个突出障碍。 公共政策是政府需要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是评价政府绩效的重要变量,其质量是公共政策的生命。政策制定是政策运行过程中的首要环节,而确保制定的公共政策的质量则是公共政策执行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公共政策涉及政治、法律、组织、经济、技术、信息等内在和外在多种条件与资源,直接影响公共政策执行力的高低。公共政策的可行性高,公共政策本身就容易得到不同群体的认同,高质量的公共政策方案才能够连续、稳定地被执行,才有利于维护公共政策权威。如果决策者制定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发出的指令本身有误,执行力造成的负面效应就可能增大。政策执行中困扰政府多年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很多时候是因为政策不具备可行性而使执行者不得不变通引起的。因此,只有保证政策具有可行性,具有较高的质量,才能使公众认同政策,公共政策才能得以顺利执行。 二、加强可行性分析是提高公共政策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可行性分析可以有效提高公共政策质量加强公共政策制定的可行性研究,是在制度环境难以迅速改变的条件下相对比较容易提高公共政策质量的途径。对一项政策进行可行性分析是指运用各种技术和方法对规范研究中所提出的方案进行考证,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分析决策是否可以实施,是否具备了条件和能力,确定决策实施后获得成功的可能性,以供决策者进行选择的过程。同时,针对决策成功的必要条件和不利因素进行的不可行性分析,通过各种手段否定政府决策的可行性来发现政府决策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也应包含在可行性分析之中。 当前,政府在进行政策可行性分析时往往不够充分或者说忽略了不可行性分析,这样,很容易因意外因素而导致决策的失败或错误。多数时候只是强调了可行的一面,这就自然会引导人们只考虑可行的、有利的条件,而忽略了不可行的、不利的条件。缺乏不可行性研究或对反对意见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往往会导致重大的政策风险和投资风险,不仅会给国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不利影响,也会给政府的权威性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二)可行性分析应包括不可行性分析部分 可行性分析中包含的不可行性分析内容可以有效防范低水平政策的出台。不可行性分析是指由政府组织和实施的、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证明和发现政策存在的问题与缺陷,提供确切的事实和理论根据,从而否定政策和决策的可行性,作为政策可行的最重要的补充依据。[2]既然可行性研究是为公共政策决策者服务的,那么,就理应为决策者提供正反两方面的信息,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我国每年都出台很多决策,但 公共政策 20

(完整word版)如何提高公共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公共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公共政策是一个在现代社会出现频率很高的概念,它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大到国家的内政外交,小到公民个人的衣食住行,都要受制于国家的公共政策。人们判断一个事情是否可行,是否正确,依据的标准通常是政策;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和谐、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交通、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实际问题,都要由该国的公共政策来规范和调整。可以说,没有公共政策的必要干预,就难以保证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公共政策就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针对特定社会问题的解决,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① 公共政策过程包括分析、制定、执行、评估、终结五个阶段,其中公共政策的执行是五个阶段中最重要的环节。公共政策固然很重要,但是如果政策不被执行,就仅仅只是政策而已,发挥不出什么作用,也就不会对个人、社会、国家产生任何影响。当然,政策的好与坏也就无从知晓了。美国著名行政学者G.艾利森指出:“在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而其余的90%取决于有效的执行。”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执行”究竟有多么重要。 一、公共政策执行及其地位、作用 公共政策执行就是指“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选择相应的政策工具,采取宣传、试验、实验、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已合法化的公共政策付诸实践,从而实现政策既定目标的动态过程。”②

政策执行是政策生命过程的关键环节,发挥着其他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整个政策功能的实现依赖于有效的政策执行。政策执行在政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 1、政策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的根本途径。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制定政策是研究问题、确定目标的过程,但是公共政策的根本目的不在于研究问题,而在于解决问题,政策执行才是直接的、实际的、具体的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的过程。 2、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质量的重要途径。一项政策的正确与否,最终需要实践来检验,因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执行政策,才可以知道政策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3、政策执行是后续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任何政策都不可能一经制定就尽善尽美,政策制定者往往需要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加以修正和完善,或者制定新的政策。 总之,政策执行的作用和影响贯穿于整个政策过程的始终。因此,要想让公共政策顺利执行下去,首先就必须高度重视政策执行活动,把政策执行作为政策研究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 将计划转化为实践有时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简单。很多时候,政策已经制定好了,但是实际上却并不能像当初设想的那样得到有效的执行,执行的现象和结果并不令人满意。这是因为,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执行总是直接的或间接地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只有通过对这些因素加以分析,才能够排除这些因素对政策执行的影响,从而使政策顺利地执行下去。我

影响公共政策的主要因素

影响公共政策的主要因素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可以把公共政策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影响政策的除决策制度、决策方法外,还有其直接的工作环境,以及更广阔的如社会、经济、文化、法律等一般环境。 一、政治制度与决策制度 政治制度一般指统治阶级用以统治国家的方式和方法,如政体制度、国家结构形式、政党制度、选举制度、官吏制度、决策体制与程序等。而决策制度是指党和国家制定政策法令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涉及到最高决策权是什么,最高决策者是谁、决策需经过什么样的合法程度、需要遵循什么原则等。它们都对政策具有重要影响。从本质上说,不同的政治制度以及相应的决策制度对政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决定谁是最高决策者、什么是最高决策权体现出来的。并且,由于决策制度还涉及到决策程序和原则的问题,而决策程序和原则又决定了所采用的决策形式和决策方法,因而政治和决策制度还会通过这一系列的传递作用影响到所制定政策的质量,即政策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行性。 二、直接决策者 直接决策者是指依据法律或传统在决策机关中占有决策职位因而直接参与决策的人,一般包括执政党组织、各级政府中有关的立法、行政、司法人员等。正是由于直接决策者直接参与政策的制定,因而他们对政策具有最为重要和明显的影响。作为个人,不同的决策者其眼界、主张,以及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必然会对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产生很大影响。 三、人民大众 从根本上说,人民大众是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基础。在现代民主国家它表现得更为明显。首先,人民可以通过选择直接决策者而间接地影响政策。其次,人民大众可以通过对政策的接受与否来影响政策。第三,人民群众可以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向政府反映自己的意见和要求,从而影响政策。第四,人民可以通过自己的代表间接参与政策的制定。第五,人民大众有权对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估。总之,人民大众作为间接决策者,在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都对政策发生着重大影响。 四、利益集团与政党 政党作为一种层次更高、组织更严密更正规、肩负的责任更大也更有影响力的政治组织,是最重要、对政策的影响最大的代表一定社会阶级、阶层、集团根本利益的团体。 利益集团对政策的影响方式,首要的是通过代表本集团利益的直接参与决策的人员提供政策备选方案、支持或反对某个政策方案等途径直接影响政策;其次是影响公众舆论,利用大众传媒宣传鼓动民众支持自己的主张;第三,在资本主义国家里,还通过形成"压力集团",通过游说等方式说服直接决策者或对他们施加压力,以影响公共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因而不存在资本主义国家那种相互争权夺利的利益集团。但现阶段我国也存在着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也还有在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因而不同群体之间利益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客观上也存在不同?quot;利益集团"。他们也要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和争取自己的利益,同样也会对公共政策产生重大影响。我国的民主党派对共产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也具有重大影响 。 五、大众传播媒介(社会舆论) 社会舆论可以促使大众所关心的重大问题及时进入政策议程,它表达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呼声和要求,对政策制定起到一种中介推动作用,因而对政策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但社会舆论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广泛传播才能形成。这些信息载体,潜在的却是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因而也影响着人们的判断与选择,影响着社会舆论乃至整个社会的行动。 大众传播媒介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直接决策者和间接决策者的影响来实现的。 六、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是整个社会制度的基础,它规定着社会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规定着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以及消费的形式,规定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经济制度通过作用于政治制度和决策制度对政策发

自考行政管理本科公共政策真题及复习资料

全国201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策试题 课程代码:0031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 A )1-97 A.拉斯韦 尔 B.德洛尔 C.韦 伯 D.西蒙 2.我国宋代苏轼在科举应试时所进的“时务策”是( C )1-91 A.《国 策》 B.《谏逐客书》 C.《教战守 策》 D.《盐铁论》 3.下列属于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是( D )3-183 A.利益集 团 B.公民个人

媒 D.代议机关 4.实行半总统半议会制决策体制的典型国家是( B )3-208 A.英 国 B.法国 C.瑞 士 D.美国 5.下列属于政策规划范畴的概念是( C )6-287 A.问题界 定 B.政策宣传 C.政策设 计 D.政策抉择 6.在政策制定中从一个不同的评价角度来看待事物的政策学习类型是( B )6-300 A.工具学 习 B.概念学习 C.社会学 习 D.组织学习 7.提出决策者有限理性和满意决策命题的学者是( D )1-94

森 B.戴伊 C.拉斯韦 尔 D.西蒙 8.托马斯·戴伊的著作《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对美国政治和政策过程进行了考察,这部著作所用的分析视角是( A )4-238 A.精英模 型 B.集团模型 C.混合扫描模 型 D.渐进主义模型 9.政治系统中的公众共同讨论某一问题的是非好坏以及社会应持态度的过程是( A )5-268 A.系统议 程 B.政府议程 C.正式议 程 D.规划议程 10.当代美国公共政策学者雷恩和拉宾诺维茨在1978年构建了一个以循环为特色的政策执行分析框架,这一分析框架被称之为( C )7-327 A.过程模 型 B.互适模型 C.循环模 型 D.系统模型 11.下列影响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中,属于政策本身的可控性变量是 ( D )7-330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 v 一、政策执行研究的兴起 v 二、政策执行的基本内容 v 三、政策执行力 v 四、提高政策执行力 一、政策执行研究的兴起 v (一)政策执行研究兴起的背景 v 1、政策科学早期的认识 v 虽然拉斯韦尔等早期政策科学家把政策执行看成了政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但是政策执行并没有引起政策科学学者的足够重视,政策科学被认为是研究政策制定的科学,例如德洛尔的政策科学范式就认为政策科学就是对政策制定的研究,其目标是改善政策制定系统,提高政策制定的质量;政策过程被分成元政策制定、政策制定和后政策制定(包括政策制定和评估等环节)三个阶段。 v 2、政策执行不受重视的原因 v 天真地假设政策执行过程是简单的且人所共知的;强调权威决策者的作用而排除了“低层次”官员对政策执行过程负责;执行过程涉及严重的边界问题,往往难以界定相关的行动者;时间和资源的巨大消耗。 v v (二)政策执行研究兴起的契机 v 1、美国奥克兰计划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

v 1973年美国学者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对美国联邦政府的创造就业的机会的政策项目——“奥克兰”计划的跟踪研究而写成报告《执行:华盛顿的宏大计划是如何在奥克兰破灭的》。这本书成为70年代“执行运动”兴起的标志。 v 2、政策科学研究视野的拓宽 v 从理论上看,20世纪60年代末政策科学研究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要求对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从实践上看,60年代约斡逊总统发起的“伟大社会”改革的许多政策项目并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客观上提出了为什么比较理想的政策方案及项目也不能取得预期的结果这样一个问题,这促使人们从政策执行上寻找原因。 (三)政策执行研究的主要途径 v 1、自上而下的研究途径 v 这种途径假定,政策是由上层规划制定的,然后它们被翻译或具体化为各种指示、以便下层的行政官员或职员执行。领导人形成政策偏好,这种偏好随着行政层次的降低而不断被具体化,为下层行政官员或职员。 v 2、自下而上的途径 v 这种途径以组织中的个人(即参与政策过程中的所有行动者)作为出发点,政策链条中的较低及最低层次被当作政策执行的基础;客观存在强调政策或项目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参与执行项目的行动者的承诺与技巧。 v 3、“政策/行动连续统”途径 v 这种途径或多或少有作为前两种途径的综合的意味。政策制定者将作出限制其他行动者权力的决策,而行动者将做出规避决策者权力的决策。这一途径是以权力作为焦点的。 v 4、工具选择途径 v 政策决策的实质或形式的过程总是包含着在可利用的政府工具箱选择特定工具。

论政府的政策执行行为研究

论政府的政策执行行为研究 ——以山东金改22条为例 摘要:政策执行是将政策所规定的内容转化为现实的过程和唯一途径。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是指地方政府达成既定公共政策目标的能力与力度。在公共政策执行的实际过程中,政策执行主体自身的态度、素质和能力等因素都会影响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的高低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政权的巩固。因此研究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3年8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全省金融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金改22条),明确提出加快金融改革,科学规划、协调推进、突出重点、注重特色、大胆审慎探索,争取用5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与全省实体经济和企业创新相适应、市场化水平较高的现代金融体系。然而政策出台一年多,山东金改的步伐依然步履维艰。 关键字: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山东金改 加快金融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2013年6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3〕67号),提出要把金融改革的目标聚焦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上来。8月,山东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全省金融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鲁政发〔2013〕17号),前任中国证监会主席、现任山东省省长郭树清率先在全国推动金融

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主要因素

第五节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主要因素 一、政策问题、政策质量与政策执行 一项公共政策能否得到有效执行,除本章已经述及的那些因素之外,还取决于如下因素: ①政策问题的性质;②政策的质量;③执行机关的效能;④政策对象的情况;⑤政策执行的外部环境,等等。这里着重分析一下前面两个因素对政策有效执行的影响。 公共政策执行的成功与否,与政策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本身密不可分,这是由社会问题本身的基本特性决定的。政策问题的性质影响有效执行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问题本身所涉及的范围。从现实情况来看,有的政策问题性质比较单一,所涉及的范围较小,那么针对此类问题所制定的政策,执行起来就比较容易,反之难度就会增加;②问题本身的复杂程度。一般而论,政策问题的复杂程度取决于问题的成因、问题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与其他社会问题的关联性这三个方面。由于政策问题本身的纷繁复杂,即使拿出了较好的政策方案,在执行之中仍然会遇到相当大的阻力和困难。③随着问题的产生需要调节的行为量的大小。不同的社会问题涉及的人口会有相当大的差别。随着人员的增多,相互之间的沟通、协调的难度也就加大,所需政府调节的行为量显然也会增大,这就增加了政策执行的难度,必将消耗更多的政策资源。 政策本身的质量优劣是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可以说,质量好的政策是政策有效执行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政策质量的高低主要由以下三个要素来衡量: (1)政策的可行性程度。政策的可行性,是指既定的政策具备了执行所需要的客观条件,经过政策执行者的主观努力,可以实现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效力,圆满地实现政策目标。因此,政策目标的明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政策执行的效果。

公共政策分析的原则和方法

1、公共政策分析的原则和方法 公共政策分析必须遵循系统性原则、预测性原则、协调性原则、信息化原则、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 则。 公共政策分析的方法包括系统科学方法、定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预测方法等几种基本形式。 2、公共政策分析模式 (1)内容—过程分析模式 这是美国学者麦考尔与韦伯提出的分析模式。它强调公共政策分析应集中在内容与过程的分析上,主 张使用规范性分析和描述性分析两种方法。 (2)系统分析模式 这是美国行政学家沃尔夫提出的分析模式。它强调政策分析既要重视对政策制定的分析,也应加强对 政策执行的分析。 (3)信息转换分析模式 这一模式是由美国学者邓恩提出的。该模式认为,公共政策分析主要是事实、价值、规范三大问题,由此产生了经验方法、评价方法、规范方法三种分析方法。 3、公共政策体系的结构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向度来划分,公共政策体系的结构可以分为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 (1)纵向结构包括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 (2)横向结构包括政治政策、经济政策、文化政策、社会政策和对外政策。 4、公共政策决策思维模式 (1)经验决策模式:最传统的决策思维模式。指决策者依据个人决策实际经验进行公共政策抉择的思 维方式。 (2)理性决策模式:二战后西方行为主义政治学家特别倡导的公共政策决策模式,又叫科学决策模式。指决策者采用科学实证的量化分析技术和严格的逻辑程序,对确定的公共政策问题作出最优的公共政策方 案设计和政策决定的思维模式。 (3)非理性决策模式:指决策者依靠直觉、信仰、意志、感情等非理性因素对公共政策作出选择和决 定的思维方式。 (4)渐进决策模式:该模式认为政策决定是人们根据政策经验,经过政治互动和渐进调试的过程,而 获得共同一致看法的政策活动

地方政府土地征收政策执行力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地方政府土地征收政策执行力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在土地征收政策执行中,存在着公务员在政策执行中曲解政策、政策执行监督机制不完善、土地征收管理缺乏透明度和问责制等突出问题。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正确路径,提高地方政府土地征收政策执行力,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标签:地方政府;执行力;对策 一、政策执行力的概念界定 执行力这一概念最早被运用于行政法学领域,普遍被认为是指对具体行政行为予以强制执行的强制力或法律效力。罗豪才就认为:行政行为的执行力是指行政行为的内容如果是命令相对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则相对人必须执行。如果相对人不履行其义务时,行政机关可依法定程序强制执行,有时还可申请人民法院通过民事诉讼程序强制执行,这里的行政行为执行力,即指其可强制执行的法律效力。执行力这一概念在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工商企业管理领域,美国学者保罗·托马斯和大卫·伯恩就指出:执行力是一整套行为和技术体系,它够使公司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我国有学者认为,“执行力就是指组织执行战略,实现组织经营战略目标的能力”,“在形成了决策、制订了具体的计划之后,达成目标的具体行为就是执行,而确保执行完成的能力和手段构成了执行力”〔1〕。企业管理领域的执行力主要是指企业在日常运作过程中,执行企业战略计划的能力及技术体系。近年来,我国已有学者将执行力这一概念引入政府行政管理领域。政策执行力,即政策执行机构实际具有的整体执行政策能力与它投入某项政策的执行过程的能力之间的比例关系。影响政策执行力的因素主要有:政策问题的性质,即涉及问题的相依性、动态性、时空性及受影响之标的人口的特性(包括标的人口的分殊性、标的人口的数目多寡、标的人口行为需要调适的程度);政策执行的资源,包括人员、信息、设备、权威等资源;政策执行人员的意向,一般来说,执行人员对政策目标的认同感越高,执行时的意愿及配合就越好;政府组织结构,政府组织结构对政策执行的影响主要有标准作业程序和行政权责分散化两个方面;政策目标团体的顺服程度,要使政策有效执行,就需要目标团体顺服政策,采取合作态度,加以配合;社会、经济与政治环境以及政策沟通状况等因素。本文从中选取一些因素为切入点,并以土地征收政策为视角,来研究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的强弱状况。 二、地方政府在土地征收政策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地方政府公务员在政策执行中曲解政策 地方政府公务员存在自利倾向,在执行过程中,曲解政策,将政策朝自己有利的方面理解并执行。就地方政府土地征收政策而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二条规定:“国家为公共利益的需求,可以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用。”而何为“公共利益”法律并没有明确的界定,而地方政府的双重角色使其在土地征用和转让过程中存在巨大的利益空间。根据现行征地制度,全国各地征地得到的

公共政策执行的制约因素(DOC)

公共政策执行的制约因素浅析——以江苏省为例 内容摘要:公共政策执行就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将公共政策付诸实施的实践过程。不仅是公共政策执行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保证,也是衡量公共政策运行质量的重要指标。随着政策问题和政策环境的日益复杂、多变,制约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越来越多,公共政策执行的难度越来越大,所以分析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制约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对于提高公共政策的执行和实施,提出改善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力的若干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公共政策执行力;制约因素;对策 一、江苏省公共政策执行制约因素研究的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政策在国家事务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作为社会权威机关——特别是政府行使权力、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对社会各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和作用。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关于加强党的执行力建设,切实提高政府执行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也使得如何确保公共政策执行的有效性成为群众日益关注的一个热点领域。以江苏省来看,对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关注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逐渐有了一些关注政策执行的研究论文出现,研究公共政策执行的专著为数更少,这些情况是和我国的特定历史条件分不开的。目前我国仍然处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期,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公共政策,这些政策包括农业政策、教育政策、产业政策等。这些政策最终的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行过程。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相关部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按照经济学“以最小的产出获得最大的收益”的“理性”假设,政策执行必须带来一定的收益以弥补这些投入的成本。但是,往往由于执行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制约因素,以致政策的执行结果不尽如人意。我国目前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机械性执行、野蛮性执行、附

如何提高我国公共政策的执行力度

一、如何提高我国公共政策的执行力度,以避免政策失败? 公共政策执行力,是政府达到政策目标,通过对各种政策资源的调度、控制和使用有效地执行公共政策的能力和效力。任何一项政策方案,即使再正确、再完美,要实现预定的目标,达到理想的效果,都有赖于有效的政策执行。 当前,我国在公共政策的执行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政策执行者的政治、业务素质低,对政策精神吃不透,导致原政策的“走样”“变形”。 二是凡是对本地区、本部门有利的政策内容,则传达、贯彻、执行;反之则不贯彻、不执行。 三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下级组织自行制定“土政策”,取代上级有关政策,或寻找各种借口不执行上级政策,甚至阳奉阴违,进行抵制。 提高公共政策执行力度的方法。个人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科学合理地配置公共政策执行权力。 中央政府应通过机构编制管理立法,特别是对于行政机关的具体职能配置、内部机构配置等,需要机构编制的专项法律予以具体、明确的规范。从而弥补宪法和组织法在编制管理方面的不足,并将政府机构设置及其职能配置纳入法制化轨道,使机构设置有法可依,避免政府部门间因机构设置缺乏规范而造成职能配置的交叉重叠,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政策执行阻滞。 2.强化政策执行的监督制度 由于作为理性逐利人的政策执行者为政策执行阻滞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因此,有必要完善政策执行的监督制度。①增强政策执行活动的透明度。②保证专门监督机构的独立地位。通过理顺监督体制,改变专门监督机构现行的双重领导体制为垂直领导体制,使监督机构真正获得超然独立的地位。③强化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职能。④落实和完善各项监督制度。 3.健全信息沟通传播机制 政府要运用各种手段宣传、解释政策,让全体社会公众认知、认同政策,接受并且参与到政策执行活动上来,以推动政策得以有效执行;同时,要建立政策执行的反馈机制和评估机制。各级政府应有自己的信息机构;一定层次的政府职能部门应有本部门的专业信息机构。同时要保持信息渠道的畅通,使信息能顺畅上传、下达和横向交流。在实现信息的手段方面要建立全国政府系统的互联网络,加快网上政府的建设,通过电脑查询所需要的信息,保证信息在传递中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4.加强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建设 公共政策执行必须强化责任追究制度,实行风险预警机制,将有助于激发政策执行者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使政策执行者权责一致,从而便于对政策执行者实行有力的监督,对因政策执行失败而造成损失的责任者,要依法追究其责任,保证政策执行的责任明晰和实施严肃,从而提高政策执行者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促使其控制政策执行方向,规范政策执行行为。 二、康菲渤海溢油事故与紫金矿业汀江污染事故暴露出我国环境政策存在哪些问题?请具体分析。 在康菲渤海溢油事故和紫金矿业汀江污染事故中,体现出了我国环境政策存在着以下问题: 1.环境政策法规不健全 在事故发生后,出现无人可告、信息发布和处理不及时,赔偿过少或该赔多少无法界定等问题,充分说明我国的环境政策法规在诉讼主体、信息公开制度、应急制度、罚款金额和赔偿方式等方面严重缺失,不够健全。 2.政策可操作性不强 在现有的法律中,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修订)(2000),第九十条对破坏海洋生态、海洋水产资源、海洋保护区,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由依照本法规定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代表国家对责任者提出损害赔偿要求。 第九十一条对造成重大海洋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但具体操作方式不够明晰,可操作性不强。

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分析

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分析 段林峰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规划等。 要维护好社会的公正和秩序,就必须制定科学的公共政策,并且使之得到良好的执行。 一、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个公共政策体系的建立,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建立的上层建筑。它需要专家和专业化知识基础,要经过调查研究、深思熟虑、字斟句酌反复的论证,也需要民众的意愿及民众参与。这是一个动态的、庞大的过程。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因素,也直接或间接影响着这个政策体系的落实。 公共政策制定出来,不能作为摆设。我们认为公共政策的价值在于执行,也只有良好的执行力,才能通过这个政策的执行,达到政策制定之初的目的或与预期效果。因此,深入分析公共政策执行的动态过程的影响因素是有意义的、必要的。这些影响因素很多,但我们认为,主要的因素有四个:权力、利益、价值取向和民众参与。 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应贯彻“权力与责任意识”,不能出现“有权无责,有责无权”的现象。在执行公共政策时,执行者必须承担相

应的责任,拥有一定的权力。在公共政策执行的动态过程中,积极贯彻“全局意识,执政为民的思想,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公共政策执行者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需考虑在执行政策合理化过程中,需想到公众的合法利益及实现途径、实现程度。不能出现在合法执行条件下,只考虑执行者的个人利益或集体利益,而是要把公共政策制定带来的合法利益扩散到公众之中。使之成为人民群众利益获得的保卫者,个人利益的捍卫者。从而,推动个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公共政策执行的动态过程中,应注意合理分配既得利益,防止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权力的拥有者用之升官发财,无权者则遭受公共政策执行而带来的痛苦。在公共政策的执行中,我们的执行者应不折不扣的按照原先制定的政策方案去落实。不能因个人利益、团体利益而做出偏袒,而损害到公众的利益或国家利益。从而影响到公共政策后期的执行及政府的形象。 公共政策执行的动态过程中,应贯彻积极的价值取向,提倡价值的多元化,反对崇尚价值唯一,公共政策的执行,成为政府管理社会,发展经济的主要途径。公众也因此拥有更多能发展机会,能够争取到正当的权益,从而扩展个人的生存空间。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坚持提倡价值多元化的积极价值取向。这样的价值取向能够使其发挥特长,赢得发展机会,获得应得利益,从而缩短彼此之间的差异,使社会各阶层的公众获得发展,推动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公共政策执行的动态过程中,应强调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在其公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二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摘要: 公共政策执行在整个行政管理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政府调控社会成员之间利益关系,实现公共利益的合理分配及具体行政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公共政策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都将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置身于一个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中去。这也对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等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今,我国政府在公共政策执行这一重要的环节中,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政策执行偏误,即政策执行者在实施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执行效果偏离政策的最终目标并引起了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无序和混乱等政策失真现象。如何改善现有的缺陷,探索出解决对策并保证公共政策的有效实施,正是我们如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公共政策执行偏误政策失真 一、引言 公共政策执行是在政策方案接受之后,国家行政机关及其组成人员通过运用各种手段,将其内容转化为现实从而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一种行为。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实现政策目标、解决政策问题以及

实现社会公共资源权威性分配的主要途径。美国公共行政学者艾利森曾指出:“在达到政府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 % , 而其余90 %取决于有效的执行”。这表明公共政策执行在公共政策活动及其生命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常常导致公共政策执行出现偏误,政策目标不能预期实现。由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在我国这一问题尤为严重。在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研究并解决我国的公共政策执行出现偏误问题,无疑是个十分重要紧迫的重大现实问题,对于提高我国公共政策执行效率有着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二、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偏误的主要表现 在整个公共政策的生命周期之中,政策执行是一个相当关键的环节,它决定了公共政策产生的直接而又实际的效果。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误,不但会直接影响政策问题的解决,导致预定政策目标落空,而且会损害政府形象,削弱政府权威和公信力。纵观我国目前公共政策执行状况,不难发现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良现象,从而使得政策在执行中产生偏差和变形。 具体来说, 公共政策在执行中出现的偏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虎头蛇尾”敷衍性 执行。实施政策要坚决贯彻,善始善终。但在现实中,有些部门或地区对

论公共政策的执行力_问题与对策

论公共政策的执行力:问题与对策 申喜连 [摘要]公共政策是政府输出的主要产品,政府通过政策来实现其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但政策从制定到预期目标的实现,还必须经过一个复杂的政策执行过程。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政策执行出现种种问题,严重危害了政策的权威性、完整性,影响了政策执行的效力。因此,研究公共政策执行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是理论与现实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公共政策;执行力;政府公信力 [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863(2009)11-0041-04 公共政策是指公共权力主体为解决公共问题、达到公共目标,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规范。公共政策执行力则是公共政策执行主体为达到政策目标,通过对各种政策资源的调度、控制和使用,有效地执行公共政策的能力和效力。/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0[1]这是/政府执行力0第一次被写入5政府工作报告6,它标志着强化政府执行力将成为今后很长一个时期里政府改革的主要内容并正式纳入国家治理范畴。 一段时期以来,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政府/不作为0、执行力不到位的情况比较严重。干部滥用权力、违法征用土地、牺牲环境追求经济发展的现象屡禁不止,/有令不行、有禁不止0,甚至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0的情况。中央政策遭遇/肠梗阻0,政令不通,/中南海制定的东西出不了中南海0。政府缺乏执行力必然导致社会公信力的下降,缺乏社会公信力又会使政策执行不力、难有作为,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研究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不力的状况,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遇到的问题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替代执行 替代执行是指执行人员在执行政策时采取偷梁换柱的做法,执行与上级政府的政策不相一致的政策方案,使原有的政策方案难以得到贯彻实施。[2]替代执行的突出表现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0。近几年来,替代执行已成为我国政策执行中的一大痼疾。替代执行不仅影响了政策目标的实现,而且恶化了政策执行环境,增加了解决政策执行问题的难度。因为政策在执行中出现的变异和扭曲会使原有政策问题得不到解决,又滋生新的政策问题。同时,替代执行也损害了中央政府的形象,降低了中央政府的威信和政策的整合力。 (二)象征执行 象征执行是指执行人员在执行政策时敷衍塞责,做表面文章,实际上并不执行上级政府政策。象征执行的主要特征是欺骗性。从表面上看,政策宣传热热闹闹,政策执行轰轰烈烈,而实际上政策并没有转化为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政策成了空架子。象征执行不仅欺骗了上级政府,损害了公众利益,消耗了政策资源;而且助长了地方保护主义,增加了政策赤字。 (三)选择执行 选择执行是指政策执行人员在执行政策时采取/为我所用0的做法,有意曲解政策的精神实质或部分内容,导致政策无法真正得到贯彻落实,甚至收到与初衷相悖的效果。选择执行的突出表现是/政策贪污0。政策在执行时被中途截留,政策的精神和内容不能传达到目标群体和利益相关人员。选择执行的最大特征是自利性。执行人员选择政策的标准是/趋利避害0,对己有利的政策就执行,对己无利的政策就不执行或少执行。 (四)附加执行 附加执行是指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由执行人员附加了一些不恰当的内容,盲目扩大政策外延,使政策的调整对象、范围、力度、目标超越政策原定要求。附加执行的突出表现是搭便车。政策执行人员往往打着贯彻上级政府政策的旗号,自立一套,自行其是,推行反映自身利益的/土政策0、/土规定0。这些/土政策0、/土规定0与原政策存在着相关性或相似性。它们或者被宣传为执行原政策的工具,或者被宣传为原政策的细化。/土政策0与原政策捆绑在一起执行后,分别从质和量两个方面造成原政策的畸变。在质的方面,/土政策0扩大了原政策的内容,引发了新的政策行

公共政策执行的原则

第三节公共政策执行的原则 一、忠实执行与灵活运用相结合 公共政策是具有合法性与权威性的行为规范,因此,政策在贯彻时,必须保持必要的严肃。政策实施的组织和人员必须认真、全面地理解政策的内容,坚决瞄准政策所确定的目标,分阶段地组织实施。即使发现实际情况原定的政策措施、手段有一定的差距,也必须经过适当调整,让政策最终得到落实。能否忠实执行已经制定的政策,关系到社会能否有序的发展、关系到社会资源能否得到合理配置、关系到执政党和政府能否取信于民的大问题。 因此,在政策执行中,必须坚决反对那些对政策采取不严肃、不负责任的态度。有的部门,有的地方,有些人,往往从个人私利出发,从地方本位出发,从小团体利益出发,对上级政策各取所需,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或拖着不执行;对上级政策任意曲解,借口特殊性,搞对策,搞土政策。凡此种种,都是违背执行原则的。但是,忠实执行决不是不动脑筋的死搬硬套。因此,要忠实地执行政策,就必须采取灵活运用的原则。对政策的灵活运用,突出地表现在贯彻政策时,能善于变通。这种变通是指不偏离政策的精神实质,只是对实现目标的方式、时间、阶段结合现实情况进行合理调整。 二、实事求是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在实施政策时,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在政策执行上讲实事求是,就是要从政策过程中的规律出发,处理好政策实施中宣传、计划、调整、评估、终止等各个环节、步骤的关系。在贯彻政策时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还要求实施政策的组织和人员,能时刻从政策执行时的具体环境、可能的条件、可以获得的资源以及各种现实的技术、手段出发,量力而行。决不可贪大求全,弄虚作假,搞一些不切实际的“摆架子”和人为地制造各种“泡沫”效应。 但是,实事求是的执行政策不等于无所作为。在执行政策中提倡创新,就是要将旧状态、旧政策与新政策、新局面加以对照,以新的精神面貌去思考问题,以新的思路、新的措施去理解政策,并以创造性的方法去争取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以保证政策落实到实处。 三、迅速果断与注重效益相结合 任何公共政策都是依据一定的客观形势制定的,时间是政策系统中极为重要的因素。一旦超过了一定的时间、空间,即使是科学、合理的政策也会变得无效。因此,抓住时机,迅速果断地贯彻政策是一条重要原则。 要做到不失时机地实施正确的政策,就必须快速地理解政策,快速地组织机构和人员落实政策;一旦执行中发现问题,果断地调整政策。要迅速果断地实现政策,关键在于事先周密地准备、事中合理地调配、事后及时地总结。严格按科学程序办事、坚决实行制度化管理,从而保证政策实施的高效率。 但是,政府之所以要花费各种力量制定、实施政策,其目的最终还是为了达到预期效果即解决社会问题,使公众利益得到平衡、协调,整个社会公正、稳定。因此,实施政策还必须遵循注重效益的原则。有时,为了争取效益,就需要抓住机会,快速实施政策。有时,也同样为了力争更多的效益,就需要冷静思考、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如果在执行政策上,一

公共政策执行(1)

政策执行的理论研究 1、公共政策执行本质上是() A、遵循政策指令所进行的变革 B、为了实现政策目标而重新调整行为模式的过程 C、将一种政策付诸实施的各项活动 D、扩大势力范围的一种政治手段 E、统治人民的政治工具 ABC 2、公共政策能否得到有效执行,取决于如下的因素() A、政策问题的性质 B、政策的质量 C、执行机关的效能 D、政策对象的情况 E、政策执行的外部环境 ABCDE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政策涉及的政策对象的数量越多,政策就越易执行 B、政策对象的类型越多,政策执行的难度就越大 C、政策执行者是主体,是施动者,政策对象是客体,是受动者,因此,政策对象不具有能动性 D、政策对象具有主观差异性 E、任何政策方案都明确界定政策使用对象的范围 BDE 4、政策监控的目的是() A、为了保证政策系统的顺利运行 B、提高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质量

C、巩固执政党的地位 D、促进既定政策目标的实现 E、使预定的政策效果最大化 ABDE 5、理性方法可以帮助分析者简化对象、理清关系。 (T) 6、政策分析需要多元的评估标准。 (T) 7、任何可引起“行动”的政策都比基本维持现状更值得考虑。(F) 8、奥尔森关于集体行动逻辑的理论假设前提包括() A、经济人假定 B、人的有限理性 C、人的学习能力 D、道德人假定 A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集团越大,个人提供集体物品的可能性就越大 B、提供集体物品的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体或团体的部分成员 C、区分一个集团是何种集团的依据是集团的规模 D、一般说来,公益性集团的行动能力较弱 B 10、奥尔森把集团分为两种类型,即() A、大规模集团和小规模集团 B、生产者集团和消费者集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