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我国历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

我国历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

我国历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
我国历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

我国历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

1983年第29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王绣瑛

王绣瑛,中国护理教育及公共卫生护理专家。1908年5月28日出生于河北正定。1931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高等护士学校并获燕京大学理学士学位。留校任公共卫生护理助教。1935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护理系进修,获硕士学位。1938-1943年任协和医学院高等护士学校公共卫生护理讲师,兼北平第一卫生事务所主任、副所长等职。1943-1946年协助协和护校往成都复校,获副教授职称。1945年与华西大学社会系赴彝族地区考察卫生状况。1946年回北平任原职。1950年当选为中华护士学会副理事长。1952年抗美援朝时期率护士长教学队赴沈阳。1954年任北京市卫生局教育科技正,创办北京市第三护校并任校长。1961年任北京第二医学院护理系主任。1980-1987年兼任中华护理学会科普委员会主任委员。曾任首都医学院护理顾问,现任中华护理学会荣誉理事长。曾主编《公共卫生护士学概要》《小学卫生试验教材》《护理发展简史》《护理荟萃》和组织编写《卫生广播演讲集》等书,任护理杂志编委会主任,《医学百科全书护理学分册》《医院护理管理》《基础护理》(英译汉)、《护理手册》等书的编委。主编的《家庭护理》获全国科普图书二等奖。1983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妇联副主任,应邀赴伦敦接受英国皇家护理学院授予的荣誉校友称号。

1983年7月11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南丁格尔奖章颁奖大会。王绣瑛是我国第一位获得这项国际护理界最高荣誉奖的护理

工作者(与王诱被同获第29届南丁格尔奖章的还有其他20个国家的35名护士)。全国政协主席,中华护理学会名誉理事长邓颖超同志亲自为王绣瑛同志授奖。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钱信忠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与会代表受到极大的教育和鼓舞。

1985年第30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梁季华

北京朝阳医院司坤范

四川省沪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杨必纯

梁季华,1939年毕业于光华医院附属护士学校。毕业后在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从事护理工作,至今已有45个春秋了(截至1985年)。1939年10月参加广州市红十字会救护站,担任接待急救战伤人员,1950年3月3日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被轰炸,她奋不顾身去救护伤员,1950年因护理工作成绩突出,被评为模范护士。1951年响应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号召,参加中国医疗队奔赴朝鲜前线,并负责建立战伤医院及组织救护伤员工作,立功1次。当时卫生条件差,她尽全力保证伤病员的卫生清洁。她日以继夜地,从不顾及个人的安危奔走在朝鲜前线,在枪林弹雨中奋力抢救了无数伤病员。有的重伤员手术时需要输血才能挽救生命,她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血输给伤员,她曾先后义务献血5次给伤员及贫苦群众,她不但负责救护朝鲜及中国伤

员,同样也救护英国、美国的伤员。回国后,一直在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工作,先后担任内科护士长、医院总护士长和护理部主任。梁季华关心伤病员疾苦,不管遇到什么救灾活动,她都主动捐献物资和现款,并为福利事业尽心尽力。

司坤范,任北京市红十字朝阳医院外科护士长,曾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卫生部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劳动模范等光荣号。

司坤范18岁考入河北医学院附设高护校。1950年她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军医疗队。在医疗队里,她细心护理每一位伤员,不顾疲劳,不嫌脏臭,经常几天几夜不休息,热心为伤病员服务。她热爱自己的专业,多年来为提高护理专业水平,培养新生力量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她对全科护理人员的业务培养都有详细的计划,并且定期考核,定期检查随时抽查,获得了好评。为了搞好工作,她无论春夏秋冬,每天至少提前半小时进病房。在她的带动和影响下,全科青年护士热爱护理工作,积极向上满腔热情地为病人服务,业务技术精益求精。

37年来她像哨兵一样,忠于职守,把一切献给了护理事业,1988年司望范退休后,在朝阳医院领导、专家和职工的大力支持下,将护理工作从医院转向家庭、社区老人的康复实践,为社区老年人的健康服务。定期给老人查体、打针、送药等从不间断。11年来,她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为孤寡老人义务服务中,付出了极大的精力和体力,累计至今家访已达3015次。她坚持为社区孤寡老人服务的事迹感动了周围很多人,她参加北京市社区服务志愿者事迹报告团,在全国各地讲课共275次。为此,她被评为中国退科联优秀科技工作者,

北京市老有所为先进个人,北京市社区服务志愿者三星奖,北京市总工会贴心人服务队先进个人。

杨必纯,1939年1月16日出生在四川省沪州市。1956年10月毕业于沪州医士学校附属医院护训班。毕业后在红十字会医院担任护理员两年,1958年10月为了支援祖国西南少数民族卫生事业的发展,赴祖国西南边远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在那里从事护理工作。1981年8月调回沪州市,任医院内科护士长。1984年8月任护理部副主任。1982年被评为沪州市先进代表大会代表,1983年被评为四川省先进代表并担任沪州市人民代表。文化大革命中,武斗人员战领了医院。使医院遭到严重的摧残,她坚持工作,既当护士,又当医生,既做清洁员,又当院长,保护了医院财产,受到大家的拥护。

1987年第31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

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陈路得

上海市红十字会医院史美黎

辽宁省肿瘤医院张云清

陈路得,1914年出生于湖北汉阳,30年代的旧中国处于灾难深

重、疾病流行、死亡率极高,被洋人讥讽为“东亚病夫”,在健康救国思想的影响下,她毅然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高中毕业后选择护理专业作为终生的职业。1937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高等护士学校,曾以“民国26年最优秀毕业之护士”刊照于《护士季刊》。建国后,历任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护理部主任、护校校长。副院长等职务。解放初期,她首先加强护理指挥系统,在医院成立了护部,为提高病房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在护理管理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荣获1956年在全市护理工作会议上一等“优秀护理工作者”称号。

她重视护理科研工作,编著了《绷带包扎法》、《试行个案研究教学法的初步体会》、《病房管理讲座七讲》、《医院科学管理的基本法则》还以集体名义编写《临床护理应知应会》手册第一、二册并在全国发行。她将多年积攒1万1千元捐献给天津医学院护理系。天津医学院决定自1986年开始建立“陈路得护理教育奖学金”用以奖励该院在护理教育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和学生。

她从50年代起曾长期担任中华护理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分会理事长,并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被誉为中国护理管理专家。

史美黎,1936年出生于浙江余姚,现任上海市红十字医院护士长。1953年毕业于上海南洋护校,分配到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从此,

她数十年如一日地在护理岗位上奔忙。一次,史美黎值两头夜班,因为放心不下一位肝硬化并发胃底、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病人,和衣斜靠在值班室。当时是位青年护士值班,当发现插有三腔管的这位病人突然烦躁不安,冷汗淋漓,大口大口的血从病人嘴里泉涌般喷出时,初出茅庐的护士急得手足无措,史美黎闻讯,快步赶到病员床前,沉着地望了一眼便立即做出判断,是三腔管滑脱,她利索地先将三腔管胃囊部分的气体排尽,然后,看清刻度,调整方向,纠正角度,再次将三腔管插到规定的位置,病人得救了。病人和家属们纷纷说:“要是每一个护士都有史美黎老师这样的过硬本领,我们还用得着担惊受怕吗?”史美黎从来是“笔不离身”,她把忽然想到的,自认重要的,或疑惑不解的东西统统记下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多年的积累使她成了公认的护理专家。

张云清,1925年出生。1946年毕业于中国盛京医科大学吉林医学院高级护校。1947年任护士长,1965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夜大,几十年来忠诚于护理事业,为伤病员、残疾人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和努力。

热爱护理工作,终生献身事业是她的思想基础,她爱这行、钻这行,决心将毕生精力献给这一行,几十年来,从未动摇,50年代一大批护士晋升医师,她没有动摇。她忠于职守,热心为病人服务.一直工作在病人身边,兢兢业业,不怕脏,不怕累,哪里需要就到哪去。她曾陪伴病人度过了三十多个除夕之夜,病人康复出院时她同他们一

起感到无限欣慰。血染红了衣裤、床铺,她及时参加抢救,还把病人血染的衣裤洗干净送到床前。

她平时深人病房,总是问这问那,注意病情变化,并严格细心地观察和护理。她把一切献给了护理事业。

1987年6月12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南丁格尔奖章授奖仪式,大会由红会副会长谭云鹤主持,国家副主席乌兰夫为获奖者颁奖。党和国家领导人班禅额尔多尼、康克清、郝建秀、赵朴初、卫生部副部长顾英奇,红十字总会会长崔月犁以及首都400多名护士参加大会。陈路得代表获奖者发言。

1989年第32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

中华护理学会林菊英

上海遵义医院陆玉珍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医院周娴君

河北省唐山市儿童急救中心孙秀兰

林菊英,1920年11月3日生于北京,1937年就读燕京大学护预系,1941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高等护士学校,历任公共卫生护士、北京医院护理干事、护理部主任兼护校校长、《中华护理杂志》副主编等职。林菊英同志是一位为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积极耕耘并获

得成就的护理行政、护理教育、干部医疗保健及社会组织活动的专家,曾任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国家卫生部护理中心主任。

50年代以来,主编和编写了《医院护理管理》《护理管理学》专著及护理系教材。我国护理教育以中专为主,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只靠中专护理教育,很难提高护理学科水平,必须恢复高等护理教育,以改变目前状况。为此,她积极向高教部和卫生部多次提出具体建议和要求,得到了国家的重视。目前,全国已有18所高等医学院恢复或开办了护理系。

1980年,国家为高级科技人员评定技术职称进行研讨时,由于过去护士只限于中级范围,因而有人反对护士评高级职称,林菊英不遗余力、据理力争,终于取得有关部门同意,国家正式规定护士同医、药、技一样可进行高级技术职称的评定。

改革开放以来,林菊英多次出访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并取得了人才培训方面的合作。1990年荣获美国密苏里达州堪隆斯市大学人文学科荣誉博士学位,在开展国际学术交往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陆玉珍,浙江人,1934年出生,1954年毕业于上海市第二护校,1966年上海医学院夜大医疗系毕业,现任上海市遵义医院护理部主任。

麻风病的传染可能产生严重的畸残,谈及本病,往往闻而生畏。1954年,20岁的陆玉珍从上海第二护校毕业,分配到上海麻风病院

工作,当时她全然不顾社会对麻风病的恐惧和歧视,以及家庭、亲友和同学的反对,怀着人道主义的救死扶伤的精神,毅然来上海市麻风病医院工作。以往因限于医疗水平,麻风病反应时神经痛较难处理,常痛不欲生,又极易导致畸残,陆玉珍不知经历了多少个不眠之夜,陪同患者散步、谈家常、讲故事,以减轻他们的痛苦。平时她一再教育病人要预防麻风反应的发生,如何保持锻炼肢体,防止外伤或畸残,获得良好效果。对年老严重畸残或病危生活不能自理者,她以身作则,带领护士们为病人换药、喂饭、洗澡、剪发、修指(趾)甲,更衣,进行尸体料理等。她一直默默奉献,以她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成绩赢得人们的敬佩。

周娴君,1952年毕业于湖南湘雅护士学校,毕业后,她不恋城市来到少数民族聚居的偏僻山区——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工作,至今整整36年。她扎根山区一心扑在护理事业上,毕生精力全部献给了病人。

1952年她从护校毕业来到湘西的时候,当时的州人民医院仅有30多张病床,设备简陋,医疗技术力量薄弱,还没有正规护士学校毕业的护士,许多病人得不到正规的护理服务,面对这种缺医少药的状况她没有退缩,反而激发了她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的责任感。

1963年周娴君担任总护士长后,她对自治州医院的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统一操作规程提高护理质量,她亲自编写护士业务学习资料。1979年至1988年中,编写了《护理基础》、《护理人员手

册》、《护理人员手册新编》、《妇产科学及护理》。对提高全院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周姻君一心扑在艰苦而又光荣的护理工作上,用自己的全部精力和辛勤劳动换来病人的微笑和幸福。

孙秀兰,河北省唐山市人。任唐山红十字儿童急救中心内科护土长。多次被评为市级“三八”红旗手,市、省级先进工作者,市级服务明星,并于1986年、1987年被国家卫生部授于“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的称号。

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发生了大地震,瞬间一座百万人口的城市夷为平地。她的一个儿子和母亲同时震亡。震后的医院一片废墟,大批的患者涌进用油毡纸搭起来的简易病房,患者需要她。她望着受伤的丈夫和儿子,多么想留在他们的身边同甘共苦,但她想到此刻震伤的患者更需要得到她的精心护理,救死扶伤的天职使她忍住了心中的悲伤,当亲人和病人同时需要她时,她选择了病人。她以惊人的毅力和感人的行为,夜以继日的工作着。

孙秀兰一心扑在工作上,为了集中精力更好地照顾患者,她把患精神病的二儿子交给丈夫带着,一天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心理变态的儿子吞服了大量的氯丙唤,被送到医院抢救。儿子住了十几天的医院,她却一天没有休息。

1989年7月20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授奖仪式。国家主席李先念亲自颁奖。李铁映和国家红十字总会会长谭云鹤、秘书长

尹哲等出席了颁奖大会。首都

500名护士代表参加了大会。孙秀兰代表获奖者发言。

1991年第33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

河南省商丘地区医院吴静芳

吴静芳,河南省商丘地区医院护理部主任。1926年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1943年考入商丘圣保罗医院高级护士学校,从此便和护理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1944年豫东霍乱流行,一批批的病人被抬进医院,她放弃听课,参加抢救,为病人清洗、喂药、打针,她不顾受传染的危险日夜工作在救护现场,抢救了很多贫苦农民的生命。

抗美援朝期间,她志愿报名参加医疗团并担任护士长,以特殊的勇气和献身精神护理伤员,在血源不足时,为志愿军献血多次并立功受奖。

1955年,她放弃城市舒适的生活和优越的医疗条件,回到贫穷落后的商丘,甘愿长期在基层踏踏实实地从事临床护理和管理工作。

在商丘地区医院,先后任护士、护士长、护理部主任。在本地和市县一些单位,多次以“护理——社会上崇高事业,护士——人们给予的光荣称号”为题作报告,不断激发豫东地区广大新老护士为保护群众健康做一名护士的热情和信念。她动员本单位26名要改行的护

士归队,为稳定护理队伍做出了积极努力。1989年,她的事迹选入《中国当代护理名人录》。

1991年7月18日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万里亲手将第33届南丁格尔奖章和证书颁发给河南省商丘地区医院护理部主任吴静芳。

1993年第34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

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张水华

福建省肿瘤医院张瑾瑜

山东省青岛市传染病医院李桂美

张水华,1933年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城一个贫民家庭。1953年毕业于省立杭州护士学校。先后在北京中央直属机关第一人民医院、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人民医院任护土。护士长、护理部主任、红十字会副会长,并兼任中华护理学会理事,宁夏护理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她热爱护理事业,40年如一日,在公共卫生、护理教育、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科研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1958年春,她积极报名参加卫生部组织的赴陕北老解放区农村医疗队工作。从事农村居民健康状况、公共卫生措施和流行病的调查研

究,走村串户,深人农民家里宣传卫生保健知识,防病治疗。一位宫外孕破裂的农村妇女,由于大出血处于休克状态,当她知道女病人血型与她一致时,毅然献出以400毫升鲜血。她在抢救患儿时,用嘴为患儿紧急吸痰。有一个长期卧床病人,大便秘结十分痛苦,她用手指从病人肛门中把粪便一粒粒抠出。她主编出版了具有实用价值的《疾病护理规》。《诊疗护理技术》和《护理管理制度》,还参加编写了《当代护理管理学》、《责任制护理与护理计划》等护理专著。

张水华是宁夏护理学科带头人,在40年的护理生涯中,贡献突出,获得了“两个文明”建设先进个人奖。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1988年,自治区成立40周年大庆时受到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表彰,获荣誉纪念章,并被评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有杰出贡献的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张建瑜.曾任福建省肿瘤医院护理部主任、中华护理学会福建省分会理事长。从事护理工作四十余年,她以博爱的胸怀,精湛的技艺,默默地奉献,受到大家的赞誉。她1926年出生在福建省长乐县一个华侨家庭,20岁时报考了护理学校,毕业后分到省立医院。她放弃条件优越的省会福州,毅然报名参加了支援闽清山区的行动,每天工作长达十几个小时,为病人打针、换药,从不埋怨,从不嫌弃脏臭。

50年代初.她任省立医院结核病房护士长,病房收治的多是危重病人,她总是细心照料并以母亲的仁慈和责任对待每一位病人。用年代,她任儿科护士长期间,首创儿科病房“四化”制度,即“态度父母化,室内家庭化,教养托儿化,治疗打针基本无痛化。”主持编写

了《;临床各科护理常规《护理知识问答》、《福建省医院分级管理护理质量考评手册等,与他人合作撰写了《护理教育应进一步改革》一文,在全国护理教育会议上获一等奖。

李桂美,1939年10月出生。1956年4月考入青岛医院护校1957年4月毕业。因学习成绩优异被留校从事护理工作。1965年调人青岛市传染病医院,1970年任护士长。她为病人奉献出青春,把一颗真诚的爱心献给了每一位病员。她曾赢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护士和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的崇高荣誉,荣获“五一劳动”奖章。

山东临沂地区水灾后瘟疫蔓延,李桂美和救护小组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抢救病人,连续十几天没脱衣服睡上一个囫囵觉。经过六十多个日日夜夜艰苦奋战,四千多名病人脱离了危险。她们的行为深深地映在灾区人民的心中。

李桂美潜心钻研护理心理,她认为:心理压力过大,易导致病情变化。每天下班后,她总是到病房启发那些情绪低落的病人放下包袱,配合治疗,以便尽快康复。

李桂美二十多年来,从未在家度过一个除夕和安闲地过一个春节,因为凡节日不出院的病人大都是病情危重者,需要特别照顾,她总是主动把欢乐让给别人,把工作留给自己。多年来,她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表现出了特殊的勇气和无私奉献的精神。1993年6月16日下午,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颁奖仪式。国家领导人乔石为获奖者颁发奖章。彭飒云、赵朴初、陈敏章等参加了颁奖大会。卫生部长陈敏

章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李桂美代表获奖章发言。

1995年第35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孙静霞

浙江省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邹瑞芳

孙静霞.1914年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1934年毕业于常州真儒高级护士学校。后在常州市武进医院任护士、护士长。1938年出任真儒高级护校校长兼武进医院护理部副主任。1948-1950年赴美国Emorg Univesity Hospital进修护理。1950年回祖国任常州第一人民医院(原武进医院)护理部主任。1986年退休任护理顾问时场所,在一无药品、二无器械、困难重重的环境和条件下,与两位老护士冒着生命危险,全心全意救治了30位重病人。孙静霞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护理事业,她拒绝了美国和香港朋友的热情挽留,冒着危险冲破重重封锁线,坚定地乘第一艘开往中国解放区的“哥登”号输船回到祖国。50余年来,将心血和全部的情爱无私奉献给了护理事业。她先后任护校校长,麻醉工作,医务处副主任等职,不论从事什么工作,她都不脱离护理岗位,一直兼任护理部主任。

孙静霞50余年来一心扑在工作上,以医院和病房为家,全然不顾

个人得失。每天早晨7时到病房巡视重病人,发现问题及时纠正。1976年和1978年两次因公腿部骨折经石膏扶撑着仍坚持工作。她几十年如一比每天都是早上班、迟下班,节假日加班加点,一天的工作时间至少在10个小时以上。她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积极培养护理骨干,采用开一个专科,送出一个学习,从而带动一片的方法,在常州市一院培养了一支能胜任各种专科护理的先进队伍。1978年,她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建立了病区管理规范化、工作制度化、操作常规化成为常州地区护理界的表率。她积极开展护理科研,曾荣获科技二等奖,并撰写论文25篇。她多次参与编写护理书籍并到全国各地进行讲学。1987年开展心理咨询门诊至今12年,并举办有关。0理咨询学习班,帮助病人做心理疏导解除心理障碍。1991年,她走向社会开展老年服务,参与和开办老年关怀病区。历年来她多次被评为市先进工作者,优秀护士并当选为常州市政协委员和一、三、六、八届人大代表。

邹瑞芳,1930年11月生于江苏常州。

1949年毕业于常州真儒高级护士学校。1949年至1950年任常州武进医院护士长。1951年至1963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8医院任护士长,1963年至今在浙江省湖州市一院任护士长、护理部主任、主任护师,并担任浙江省科协委员,浙江省护理学会常务理事,湖州市科协常委、湖州市护理学会理事长等职。

邹瑞芳在护理岗位上度过47个春秋,几十年如一日,处处以身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