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我国食品工业现状

我国食品工业现状

食品工业是整个工业中为国家提供积累和吸纳城乡就业人数最多、与农业关联度最强的产业。近20年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幅为9.3%;而食品工业则以年均13.1%的增速持续发展,食品工业年增幅实际高于我国GDP增幅。

自1996年开始,中国食品工业(包括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和烟草加工业)的总产值已居各工业部门的首位。据国家统计局对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企业统计,2002年我国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达到10612.8亿元,同比增长13%;实现销售收入10094.36亿元,同比增长16.37%;全年利税总额1762.28亿元,其中利润总额为522.53亿元(国家统计局快报数据)。主要产品产量比上年有一定增长:机制糖914.88万吨,同比增长47.7%;乳制品9334万吨,同比增长9.89%;罐头223.19万吨,同比增长23.1%;软饮料2024.93万吨,同比增长20.6%;啤酒2386.83万吨,同比增长6.8%。

2003年我国食品工业发展依然保持着强劲势头。1-6月完成工业总产值5959.21亿元,同比增长17.61%;食品工业销售收入5615.87亿元,同比增长19.21%;利润总额336.54亿元,同比增长24.83%;利税总额为1109.18亿元,同比增长14.07%。

2003年以来,全国食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大,1-7月,全国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为3258个,固定资产投资额445.94亿元,与上年同期食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239.18亿元相比,增长86.40%。行业新增固定资产111.85亿元,新增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25.08%。

现就2001年和2002年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加工业的以下经济指标的比较对食品行业当前形势、市场潜力及需求情况进行分析。

由上表可知,我国食品行业主要产品产量总体提高。2001-2002年间食品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同比增长名列前5位的分别是:液体乳(65.81%)、果汁及果汁饮料(45.83%)、糕点(41.11%)、罐头(28.48%)、淀粉(25.92%);产量负增长的是白酒(-9.93%)。另外2003年上半年食品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同比增长最快的依然是液体乳(63.27%),乳制品(30.87%)位居第二。而白酒产量依然下跌。

由表二可知,虽然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的产品销售收入都在持续增长,但食品制造业(20.31%)明显好于饮料制造业(8.42%)。其中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名列前4位的分别是发酵制品业(38.98%)、乳制品制造业(27.8%)、罐头食品制造业(20.84%)、糕点、糖果制造业(10.27%)。而中国国内饮料业将进入调整期。

由上表可分析出,食品制造业行业(24.81%)利润增长快于饮料制造业(1

6.61%)。而利润增长率排名前5位的分别为:发酵制品业(98.07%)、果菜汁饮料制造业(90.6%)、果露酒制造业(84.22%)、碳酸饮料制造业(43.5%)、乳制品制造业(38.6%)。产生负增长的有糕点、糖果制造业(-7.24%)、调味品制造业(-12.75%)、白酒制造业(-15.91%)、酒精制造业(-88.10)。可见高利润依然集中在饮料制造业中。

乳制品

这其中,乳制品业成为未来几年食品行业最被看好的产业之一。中国营养学会在新修订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里明确要求居民应“每天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中国乳制品行业经过几年的调整,已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我国现阶段人均奶制品消费仅为6.6公斤,专家预测,在不太久的将来,中国年人均奶类消费量达到20至30公斤。

中国乳品工业起步较晚,一直以生产液态奶和奶粉为主,品种比较单一。近几年,酸乳、乳酸饮料、灭菌软包装乳、蛋白饮料、果奶、冰淇淋、奶油、干酪等乳制品产量也在逐渐增加。目前中国政府已经将乳品工业定为支柱性产业,使中国乳品行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据中国食品行业协会推估,2002年中国乳及乳制品企业生产上市的品牌已有上千个。在全国乳制品产量中,奶粉类产品约占70%。在奶粉类产品产量中,全脂奶粉约占19.8%;全脂加糖奶粉约占38%;脱脂奶粉约占2.6%;婴儿配方奶粉约占18.1%;其他奶粉约占21.5%。在全国液体奶产量中,巴氏杀菌奶约占53.1%;超高温灭菌保鲜奶约占29.9%;酸奶约占17.0%。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快报(以统计年报为准),2002年,中国乳制品工业企业有1600多家,其中,国有企业及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有462家。这462家企业,共拥有资产总额310亿元,从业人员11.60万人,规模以上乳品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358.3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2.8%;工业销售产值346.9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3.4%;销售收入340.3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5.2%;利税总额36.4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加13.8%;利润完成19.7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加15.2%;乳制品产量增长25.6%;液体乳产量增长65.8%。

同时,2002年大量资金进入乳品行业,建成和在建项目多为日加工400~500吨规模的大型项目。国家计委批准国债贴息贷款项目14个,总投资21.9亿元人民币,总加工能力173.5万吨。国家科技部组织实施的《乳业科技专项》总投资4.05亿元人民币。

饮料

软饮料,特别是果汁和茶饮料将是中国食品业中最具潜力、发展速度最快的

行业。近20年来软饮料业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4%。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而言,我国的年人均消费量较低。目前我国人均消费不到10升,而世界平均为18.3升,日本达到108.9升,中国香港和台湾分别为30.3升、39.2升,可见我国饮料市场的潜力十分巨大。

2003年上半年,国内饮料市场竞争依然激烈,产销量不断增长,产品门类不断丰富,反映出饮料行业目前无疑是我国食品工业中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随着市场条件与行业环境的不断变化,上半年的饮料市场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一是产业发展的地区性差异很大,东部地区的合计产量占全国同期产量的80%以上,但西部地区的饮料产量增速迅猛,增速最快的三个省份都集中在西部地区,这样就形成了东部生产高集中度与西部生产高增速的格局;二是各个细分门类齐头并进,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碳酸饮料不再一枝独秀,果汁饮料与茶饮料及功能性饮料均呈现了旺盛的增长势头,从水饮料的兴起到茶饮料的风靡,从果汁饮料的异军突起到“非典”后的保健饮品的迅猛发展,以及上半年运动饮料的火暴,反映出我国饮料市场的消费变化趋势基本与国际市场的发展同步。随着国外资本的介入,目前饮料业正面临着如何与国际品牌接轨的问题,国内饮料业将放慢扩张速度进入调整期,开始新的一轮变革。

肉制品

我国肉制品行业目前处于结构调整期,但新进入者少,竞争环境较宽松。由于原先肉制品公司所生产的火腿肠质量不尽如人意,使得消费者对火腿肠的消费有所减少。价格大战则消耗了肉制品公司的利润。所以肉制品行业的利润率很低,销售利润率仅4%。由于我国对低温肉制品和冷却肉的加工还刚刚起步,这将为带动整个肉制品业进入新的快速发展阶段。

食品进出口与国际化合作

近年来,中国工业化食品的国际贸易相当活跃。2001年中国食品饮料行业出口总值为20.72亿美元,2002年为25.28亿美元,同比增长21.99%。这是一个相当高的增长。

同时,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吸引了众多外国品牌食品。中国食品的进口量也呈增长趋势,进口食品的品种也越来越多。2001年中国食品饮料行业进口总值为85.86亿美元,2002年为90.01亿美元,同比增长4.84%。

中国食品工业也开始注重充分利用自身能力和优势进行国际食品加工合作。比如珠江三角洲的大型炼糖企业,面对甘蔗原料不足的局面,拓展国际市场,从事原料糖加工贸易业务,近几年加工复出量都在20-30万吨。

现在中国食品生产企业和

贸易企业在对外贸易中更加重视了解和熟悉并适应国际规则和相关国家的法规,在出口贸易中掌握主动。中国食品界现在对一般食品进入美国、欧盟国家、日本等国市场所要求的审查程序、审查内容;对产品的要求以及需提供的文件、资料等等都有了比较透彻的了解和掌握。对一些特种食品或者某种定义下的食品比如有机食品等要进入以上这些国家市场的要求也在逐步了解和掌握。同时,也逐步掌握了世界贸易组织规定的国际间贸易规则并在实践中运用,部分企业已开始利用国际贸易准则争取自己在国际贸易中的合理地位。

中国食品工业的国际化倾向

2003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二年,同其他行业相比中国食品工业的开放程度较高。在经济全球化这个范畴中,对于食品工业可以从国际间的资本交流,技术转让、合作开发、市场准入、产品贸易和信息化等方面来归纳和考察它的国际化。

近几年,中国食品工业开始了新一轮的国际资本交流。随着投资和生产经营的发展,一些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设立总部,协调他们在中国的经营以及寻求新的发展。更有一些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了研发中心,有针对性的为其生产经营服务。在中国本土进行的国际先进管理和研究开发也使中外食品界的相互交流更为直接和便捷。

比如,2002年,青岛啤酒集团与美国AB公司签署协议:AB公司增加股权并向青岛啤酒集团提供资金和技术资源。珠江啤酒集团引入了世界第二大啤酒制造商—比利时英特布鲁啤酒集团的资金,共同组建股份公司。全球头号乳品品牌法国“达能”参股“上海光明”乳业等资金合作的实例。更具意义的例子是内蒙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引进外资。2001年底,摩根斯坦利、鼎晖投资和英联投资三家投资公司一次性向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600多万美元。2002年9月,瑞典利乐公司斥资5.7亿元人民币在北京建立合资企业利乐包装(北京)有限公司;2002年11月,瑞士工业集团康美包公司在苏州工业园区举行在华企业奠基仪式。

目前,中国食品工业与外国的技术交流主要包含在对先进设备的购置和使用上。在生产线建设的整个过程中进行技术转让,是一种比较符合实际的合作形式。比如,2002年汇源果汁以3000万美元引进了国际最先进的全套PET瓶冷灌装设备。在引入外国资本和技术的同时,中国食品工业也开始与外国企业共同开发新产品。比如汇源果汁与以色列莫哈夫公司合作开发婴儿食品;还与美国著名的罐装和瓶装果汁商奥鲜信公司共同推出蔓越莓果汁饮料



中国食品工业存在的问题

中国粮食、油料、水果、豆类、肉类等农产品的总产值均居世界第一位,但农产品的加工和商品化程度却很低,综合利用能力差。中国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为04∶1,西部省区低于02∶1,而发达国家约为15~2∶1。比如工业食品用粮,只是粮食总产量的8%,加工的肉类只占总产量的3%-4%,加工的苹果不足总产量的5%。

中国食品企业的平均规模小,中小企业多。多数行业技术装备落后,生产集中度低,资源消耗多,经济效益低下。比如中国甜菜糖平均耗煤率7%~7.5%;每吨甜菜糖用水10t,国外仅1~2t。数据显示,中国现有食品企业18893家,其中亏损企业5092家,亏损值达26.95%。

中国食品工业未来发展趋势

根据以上分析,预计今后五年,中国食品工业的销售收入仍将会保持9%以上的平稳增速。据预测,到2005年,中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将下降到35.9%,农村居民将下降到45.8%。到2005年食品消费支出比重占全国居民消费的42%,仍为居民消费比重之首。全国食品工业总产值在2000年到2005年平均每年递增9%~11%。

预计行业的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

食品工业各子行业的发展机会不一。尽管就整个食品行业而言,发展态势平稳,发展潜力巨大,但各子行业发展机会不一。高品质的健康食品和方便食品将是新的增长点,乳制品、大豆制品、健康饮料(不含酒精和含低度酒精)、保健食品以及加工肉制品等市场热点前景看好。

行业利润将向大企业集中。作为可替代性极强的快速消费品行业,大部分食品企业基本上处于完全竞争,在对市场份额的激烈争夺中,利润空间普遍被挤压得更加狭小,因此公司自身的管理水平和营销水平对公司的业绩影响可能比行业态势的影响更明显。事实上食品业的低风险性只有在行业龙头身上才能充分体现,这使得行业利润向大企业迅速集中。一些产品同质性较强、市场较成熟的子行业,如啤酒、味精等的市场也在向龙头企业倾斜。

食品行业将成为外资并购的重要战场。尽管中国食品行业的国际化程度已经较高,对进口产品的冲击有较好的承受能力,但是必须承受境外资本进入的压力。目前进入食品业的外资是看中了中国的巨大市场,而不再看重中国劳动力的成本。因为与中国十三亿人口紧密相关、销售收入轻松突破1万亿的产业只有食品业。

今后中国食品工业发展的重点主要是:基础原料、方便食品、儿童及保健食品、发酵制

品以及饲料的生产。粮油加工业的发展方向是发展专用米、专用面粉、专用油脂;奶制品重点发展方便消费的液体奶;果蔬的重点是推广保鲜防腐新技术,开发方便蔬菜、汁液蔬菜等系列产品;方便食品的的重点发展方向是冷冻食品;儿童食品的重点是婴幼儿主食品和辅助食品;保健食品的方向是功能性食品;发酵产品的开发重点是单细胞蛋白、食品添加剂等产品。

中国食品行业的生产装备逐步走向机械化、连续化和自动化;食品制成品向多样化、高品质的方向发展;生物技术、气调保鲜、速冻、干燥、微波、辐照、膜分离等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成为当前的重点。(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