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07-11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必修三 专题3【含点拔解析】

07-11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必修三 专题3【含点拔解析】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

07-11年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三专题3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5小题)

1.(2009年高考广东文基23题)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这位思想家主张

A.民主共和 B.改良维新 C.暴力革命 D.君主专制

【答案】B

【点拨】从材料可以看出这位思想家主张变法,实现民权自由,但却反对革命,可知其为维新派代表。2.(2008年江苏高考7题)如果看到右侧漫画,下列人物中最为愤慨的可能是()

A.魏源

B.林则徐

C.洪仁玕

D.严复

【答案】D

【点拨】题目所给的漫画是讽刺达尔文的进化论的,而严复是将进化论引入中国的第一人,是该理论的坚定的支持者。选D项。

3.(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14题)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答案】C

【点拨】该类题,更加考察考生对于历史史实的掌握与运用,超越简单机械的记忆、背诵。“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体现中体西用的特点,属于洋务派的言论。张之洞强调“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的言论表面上是要“新旧兼学”,实际上是站在旧学、中学一边,反对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政治伦理学说。排除A。“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强调中西文化之间只是性质而非程度的差异,由这种性质差异又导出所谓“以中济西”论。这是新文化运动中杜亚泉以伧父为笔名,发表了一系列论述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文章,与陈独秀论战。观点不属于维新派,可排除B。“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属于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激进派主张的民主与科学(舟车之有两轮),排除D。“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出自严复的言论,关于“中体西用”论,严复说:“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而目耳不可强谓似也。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两亡。”严复借用生物有机论来谈文化结合,认为肢解地学习文化既是与生物有机论相悖的,也是无法实践的,即使实践也是徒劳无功的。换言之,学习西方文化必须破除“中体西用”论设置的樊篱,以全方位的姿态吸取西方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因素。所以符合维新派即重视学习西方技术,也重视学习西方制度的观点,符合题意,故选C。

4.(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4题)右图为1878年天津首发的中国第一套邮票中的一枚。与该邮票设计理念无关的是

A.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B.近代西方佛手影响

C.“师夷长技”的思想

D.兴民权、倡新学思想

【答案】D

【点拨】本题考查维新变法思想,意在考查考生正确分析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注意“1878年”这一关键信息,而兴民权、倡新学思想出现在维新变法时期,故D项与邮票的设计理念无关。邮票既体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要素,又是西学传入的结果,所以其他三项都能体现邮票的设计理念。

5.(2009年高考宁夏文综32题)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在《如何学习中共党史》讲话中说:“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这一评价应主要基于陈独秀

A.引领思想启蒙运动

B.创办《青年杂志》

C.发动学生运动

D.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答案】A

【点拨】正确理解材料中的“总司令”一词的含义是解题关键。总司令即起到了领导作用而非亲自参与,由此排除B、C选项,建立党的早期组织是五四运动之后的事情,故排除。

6.(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13题)一位在华美国人士在评论近代中国的一部著作时说:“它是因中英战争刺激而产生的一部成果。我们认为它将极大地摧毁傲慢心态,驱散中国统治者和学究们的愚昧无知,证明他们所属的并非地球上的惟一一个国家。”该著作的作者是

A.姚莹 B.徐继畬 C.郑观应 D.严复

【答案】B

【点拨】从材料获取的有效信息来看,材料评价的是有关鸦片战争后产生的新思潮的著作,符合此项的有姚莹的《康輏纪行》和徐继畬的《瀛环志略》,从二者的主要内容来看,《瀛环志略》以图为刚,后缀解词,横向分历史、地理两大母系统,纵向分地形、地理、政治、军事、风俗等子系统;各系统交贯相连,详细、完整的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史地情况。这部书对开阔中国人的视野,了解西方的政治制度,冲破封建思想樊笼,起了一定的作用。

近代中英战争指的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之后“新思想的萌发”代表人物选项只有两人:姚莹和徐继畬,姚莹的代表作《康輶纪行》关注重点在西藏等问题,而徐继畬的代表作《瀛寰志略》则是世界历史地理著作,广泛介绍了世界各国,证明了中国“并非地球上的惟一一个国家”。C项郑观应是在19世纪60年代出现的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在《盛世危言》中最早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D项严复是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之一,最早将西方文化系统地介绍到中国。

7.(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22题)严复译著的《天演论》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以今日之见A.该书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不科学,但警醒国人的作用巨大

B.该书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中国思想界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C.该书的理论是中国近代革命派的重要思想武器

D.该书是中国近代第一本介绍西学的著作

【答案】A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严复介绍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在当时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就后来中国社会发展而言其主张的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中国最终走的是无产阶级专政道路。严复翻译《天演论》,主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进化规律,同样也适用于人类社会。这是严复为中国敲响警钟的理论依据。但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弱肉强食,优胜劣败”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不能正确提示人类社会的发展,反而成为西方列强侵略蹂躏东方的理论根据。由此判断,A正确。

8.(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23题)近代有学者呼吁,青年人应该摆脱是非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地位,脱离无常识之思、无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时代。由此他主张

A.求强求富B.变法维新C.共和革命D.民主科学

【答案】D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反对蒙昧主义,主张理性的应该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其核心主张是民主与科学。“摆脱是非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地位”,表明追求民主和平等;“脱离无常识之思维、无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时代”,表明追求的是科学进步。

9.(2008年海南高考19题)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这表明当时文学革命()

A.取得了重大突破 D.被全社会所认同

C.推动了政治改革 D.取得了彻底成功

【答案】A

【点拨】注意时间是1920年,是在新文化运动后。北京政府是指北洋军阀政府。因此题中现象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BD绝对化了,C夸大了,这只是北洋军阀政府在教育方面的一个措施,还不能说是政治改革。故选A

10.(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1题)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答案】D

【点拨】此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举人、贡生、生员、监生仍是以求取功名为主。其余则是教育的近代化,故选D。

测量目标:历史阐释/把历史事件、人物、观念等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解释。考试内容:?(近代中国的教育/京师大学堂)?分析:首先京师大学堂(其前身是京师同文馆)是新式学堂,在新式学堂里又有“举人”、“贡生”、“生员”等这些传统的科举制度下的名号,这种新旧夹杂的现象,本身反映了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故不难判断选C。学生如果知道1905年科举制废除的史实,也许更容易判断。

11.(2007年高考江苏单科8题)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下列关于两者共同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A.都是近代中国的早期思想解放运动 B. 都提倡民权和西学

C. 都始于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D. 都抨击封建思想文化

【答案】C

【点拨】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只适合新文化运动而不适合戊戌变法。

12.(2009年上海高考20题)1915年,陈独秀在某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激情喷涌的文章,称“青年如初春,如朝日……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刊发该文的杂志是( )

A.《新青年》 B.《少年中国》 C.《青年杂志》 D.《每周评论》【答案】C

【点拨】此文出自陈独秀为《青年杂志》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从1916年9月起《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青年杂志》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敬告青年》一文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

13.(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18题)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李贽笔下的孔子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答案】C

【点拨】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把自己的变法理论和儒家思想相结合,题干中的孔子换上了西装,就是这层意思。因此应选择C

14.(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8题)“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

【答案】D

【点拨】“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即国民民主意识的觉醒。此题考查的是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促进国民思想解放,所以此题正确选项应该是D。

15.(2008年高考四川文综17题)1923年,胡适撰文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文中所说的这个“名词”应该是

A.变法 B.革命 C.民主 D.科学

【答案】D

【点拨】该题考查对历史现象的理解能力,胡适的意思是30年(1893-1923)来为中国人最广泛接受的什么。

近代中国各新政治势力不管其主张有多么不同,但都赞同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故科学最受推崇。

材料中“这三十年来,……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出自《科学与人生观》序言。从材料中分析,可以排除A、B项,因为变法和革命都遭到抨击,都遭到部分派别的反对。而民主也在辛亥革命中被袁世凯践踏,故C项不选。只有科学,从戊戌变法到中华民国成立一直在中国得以发展下来,被人们逐步接收。故D项正确。

16.(2008年广东高考6题)某思想家在1925年提到世人对他的评价:“自戊戌以来,旧则攻吾太新;新则攻吾太旧……”该思想家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胡适

【答案】A

【点拨】可直接读取材料信息,从“旧则攻吾太新;新则攻吾太旧”分析,说明其在戊戌变法前后思想发生变化,却又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康有为(1858-1927)前期主张维新变法,在封建顽固派眼中是“太新”;后期成为保皇党的代表,主张君主立宪,反对革命,主张保留君主,在革命派眼中是“太旧”,不合时宜。故选A 符合题意。

17.(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14题)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要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中国历史上符合这种现象的时期有

①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②7世纪初期③20世纪初期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答案】D

【点拨】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历史技能/运用有关时间的术语(如古代、现代、世纪、年号、纪年等)。考试内容:春秋战国、隋唐、清末民初三个时代的时代特征。分析:将三个时间转化为春秋战国时期;隋唐前期;辛亥革命,答案自然一目了然。

中国史内容的考察,20世纪初期主要指新文化运动,属于第一种,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可以指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时期。7世纪初期中国处于唐朝刚刚统一,没有变革和动荡。18.(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16题)《东方杂志》某年2月发表文章说:一年以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起风起云涌了。报章杂志的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斯(思)主义,西也是讨论布尔希(什)维克主义;这里是阐明社会主义的理论,那里是叙述劳动运动的历史;蓬蓬勃勃,一唱百和,社会主义在今日的中国,仿佛有‘雄鸡一鸣天下晓’的情景。”文中所说的“一年”是指()

A.1915年 B.1917年 C.1920年 D.1924年

【答案】C

【点拨】从时间上判断,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期,俄十月革命爆发后开始传入中国,所以与题意较适合的是C。

19.(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21题)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由此可见

①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

②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

③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④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有搞清楚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得信息的能力,以及调运所学知识的能力。可结合排除法做组合类选择题。中国工人阶级找到自己的领袖应该在1921年中共建立后,①项可排除;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是在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③项可排除;从“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这一信息中可见②④是正确的。

20.(2009年广东高考6题)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制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 )

A.君主 B.民权 C.西学 D.科学

【答案】B

【点拨】西学的传播应该始自明末清初,大力倡导科学的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君主立宪,他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武器应该是西方的民权。

21.(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15题)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

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

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

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

【答案】A

【点拨】题干观点认为,辛亥革命只是表面上实现国家统一和推翻清政府。但对儒家文化思想体系却丝毫没有动摇。这种观点基本上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排除D。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故选A。作者认识到中国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排除B。题干主要阐述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持否定态度,排除D。故选A。

22.(2008年海南高考16题)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这表明他()

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

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

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

【答案】D

【点拨】解题关键是注意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他们宣扬的思想应是为资本主义服务,因此他要求的科举制度改革,建立新式学校,主要是为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传播服务,因此他所说的“中体西用”与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本质是不同的。故选D

23.(2009年广东高考8题)1929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过火”的思想指的是( )

A.马克思主义 B.自由恋爱观 C.实业救国论 D.民主和科学思想

【答案】A

【点拨】B、C、D三项的思想都未超越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范畴,而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学说。1929年,大革命失败后的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其立场已经右转,因此他们视觉下所说的“过火”的思想指的应该是马克思主义。

24.(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15题)在清末,革命派与维新派的根本分歧在于

A.对西方列强的态度

B.是否实行“平均地权”

C.政体变革的方式和目标

D.应否推行议会制度

【答案】C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资产阶级不同派别政治主张的掌握程度.试题难度系数较低. 革命派与维新派作为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其分歧的根源在于:是通过革命手段还是改良途径在中国建立何种资产阶级政体,即民主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

在中国近代化运动中,革命派与维新派都追求民主政治,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没有根本分歧,而分歧主要在于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和目标上,即暴力与改良,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选项AD为两派共同点,B 为革命派主张,维新派没有提及,答案选C。申明,题干用“根本”一词本人认为不妥,改为“主要”较宜。

25.(2008年高考重庆文综13题)近代中国主张或赞同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人物有

①魏源②光绪帝③赵三多④陈独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点拨】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再现再认历史和辨析能力。可用排除法解答:赵三多是揭开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序幕的领袖,义和团运动具有盲目的排外色彩,不可能学习西方。故③不符合题意。排除含③的选项,正确答案为B。

26.(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16题)图六为某名人陵墓护栏上镌刻的文字,其含义反映了该名人的社会发展观。

据此判断他是

A.顾炎武 B.林则徐 C.洪秀全 D.严复

【答案】D

【点拨】“惟适之安”字面理解是怎么舒适就怎么做,体现了追求自由倾向,反映了严复受进化论适者生存思想的影响。本题大大超出了高中历史教学要求,非课标和考试说明所要求之能力所能及也。命题不在于显示命题者自己学识有多渊博,而在于体现命题使命的公正。此题和15题都涉及到福建地方史的考查,以后对福建地方史要细化。

This document was truncated here because it was created in the Evaluation Mode.

高中历史必修三选择题100道附解析

高中历史必修三选择题100道(各地模拟题汇编+解析) 1.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张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顺序它们分别是: A.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 解析:D “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道家;“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法家;“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墨家;“拥有仁爱之心的文化人的学派”——儒家。 2.(2007山东乳山11月)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于1988年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他们竟然得出——致的结论,认为在21世纪,人类如果要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50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他们从孔子那里去寻找的“智慧”是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C.“是非之心”,人皆有之D.“制天命而用之” 解析: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在处理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可以体现其价值,有利于和谐世界的构建。其它几项B、D是荀子的观点,C是孟子的观点。 3.(2007汕头市潮阳一中11月)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下列古迹与儒家思想的创立有关的是() 解析:曲阜杏坛传说是孔子讲学的地方。而BD是佛教寺院,武侯祠是纪念诸葛亮的。所以应选A。 4.(2007山东昌乐11月高二期中考)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诸子百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下列各项明显符合法家主张的是 A.人性本恶,仁义教化 B.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解析:B 以法家思想来统治,肯定胜过以往。A为儒家荀子思想,C为墨家墨子思想,D为道家老子思想。 5. (2007山东昌乐11月高二期中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不包括 A.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B.引发了社会大变革局面的出现 C.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D.对后来的中国政治和文化影响深远 解析:B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正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才出现的。

历史高考题汇编_必修三_含答案

2008年高考历史选择题汇编(必修三) 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08海南单科)“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A.墨翟 B.孟轲 C.荀况 D.韩非 2.(08重庆文综)“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A.墨家思想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D.法家思想 3.(08山东基本能力)《三宇经》中写道:“人之初,性本善。”在人性论上,持相同或相近主张的思想家是 ①墨子②荀子③告子④苏格拉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08山东基本能力)传统文化强调人要奋发有为,勇于担当。下列名句中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②鞠躬尽痒.死而后巳 ③位卑未敢忘忧国④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5.(08四川文综)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予乱”。他批评的是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6. (2008上海)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 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A.儒家的思想 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 D.法家的思想 7.(2008上海)“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 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8.(08宁夏文综)《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这里的“某人”是指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9.(08广东单科)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孔子B.程颢 C.朱熹D.王阳明 10.(08广东单科)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所反对的是 A.民主共和制B.中央集权制 C.专制主义制度D.君主立宪制 11、(08江苏单科)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 ..之处是 A.重视道德的意义 B.肯定人的价值 C.强调知识的作用 D.推崇君主权威 专题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08四川文综)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人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与火器 2. (2008上海)中国古代有许多重大发明,下列发明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司南、纸、火药、活字印刷 B.纸、火药、活字印刷、司南 C.火药、活字印刷、司南、纸 D.活字印刷、司南、纸、火药

高考历史真题+高考历史模拟题专项汇编专题03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Word版含解析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考点一:古代中国的思想 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5,4分)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单一的学说难以适应复杂的统治需要,新道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修养生息、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 选项符合题意。王国势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A 选项排除。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B选项排除。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强烈的排它性,无法体现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D选项排除。 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6,4分)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答案】B 【解析】由人物“程颢”可大致推测本题考查方向为“程朱理学”,根据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可知程颢认为“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主张通过探究世间万物来求理,B选项符合题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材料主

旨不符,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C选项排除。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属于老子的思想,D选项排除。 3.(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5,4分)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伦理道德,礼义廉耻。由材料中佛像衣衫单薄甚至裸身到服饰整齐的变化可知,佛教受到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D项符合题意。经济发展、绘画技术及政治权力不属于佛像变化的主要因素,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对佛像的影响,A、B、C选项排除。 4.(2019年北京卷,13,4分)《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诸子“百家争鸣” B.始皇帝焚书坑儒 C.汉武帝独尊儒术 D.司马迁撰《史记》 【答案】C 【解析】《诗》《书》由孔子的私学教材最后位列汉代官方史书的第一大类,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地位的提升,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故选C项;诸子“百家争鸣”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题中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始皇帝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大受打击,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B项;司马迁撰《史记》明显与孔子和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无关,故排除D项。 5.(2019年4月浙江选考,6,2分)顾炎武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他曾有诗云:“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诗中所体现的情怀是 A.“经世致用” B.“人心一点灵明”

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与解析:3·2新文化运动(人民版必修Ⅲ)

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必修Ⅲ) 3·2 新文化运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7小题) 1.(2009年高考宁夏文综32题)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在《如何学习中共党史》讲话中说:“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这一评价应主要基于陈独秀 A.引领思想启蒙运动 B.创办《青年杂志》 C.发动学生运动 D.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2.(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23题)近代有学者呼吁,青年人应该摆脱是非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地位,脱离无常识之思、无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时代。由此他主张 A.求强求富 B.变法维新 C.共和革命 D.民主科学3.(2008年海南高考19题)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这表明当时文学革命()A.取得了重大突破 D.被全社会所认同 C.推动了政治改革 D.取得了彻底成功 4.(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1题)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5.(2007年高考江苏单科8题)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下列关于两者共同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A.都是近代中国的早期思想解放运动 B. 都提倡民权和西学 C. 都始于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D. 都抨击封建思想文化 6.(2009年上海高考20题)1915年,陈独秀在某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激情喷涌的文

章,称“青年如初春,如朝日……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刊发该文的杂志是( ) A.《新青年》 B.《少年中国》 C.《青年杂志》 D.《每周评论》 7.(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8题)“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 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 8.(2008年高考四川文综17题)1923年,胡适撰文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文中所说的这个“名词”应该是 A.变法 B.革命 C.民主 D.科学 9.(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14题)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要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中国历史上符合这种现象的时期有 ①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②7世纪初期③20世纪初期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10.(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15题)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 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 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 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

【备战高考】07-12年历史真题分课汇编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师版)新人教版必修3(含答案)

2013高考历史一轮考试教材必修307-12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师版 1、(2012高考山东基本能力75)画像石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图16是汉画像石《荆轲刺秦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画像石是介于绘画与雕刻之间的艺术样式 B. 画面描绘的事件发生在春秋时期 C. 荆轲刺秦王意在阻止秦的兼并战争 D. 作者通过透雕手法勾勒出生动的人物形象 2、(2012高考山东基本能力73)学习书法的范本可分为墨迹与拓本两类。下列属于拓本的是 A B C D 3 、(2012高考山东基本能力9)传统花鸟画的题材往往被赋予某种象征意义,下列对应不正确的是 A.喜鹊—喜气 B.仙鹤—长寿 C.荷花—富贵 D.石榴—多子 4、(2012高考山东基本能力6)汉印体现了汉代文化艺术博大雄浑的气象。为适合印面的方形,其布局严正均匀,端庄大方,笔画多方折、盘曲。下列篆刻最能体现上述特征的是

5、 ①展现了汉代高超的雕塑艺术②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文化生活 ③证明了汉代娱乐方式的多样性④增加了我们对说唱人的直观感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2012高考山东基本能力2)“九九消寒图”(图2)是与“九九消寒图”相似的日期记录方式,每日一笔,整幅写完则八十一天结束,图2中空缺的字最有可能是 A.内 B.外 C.前 D.下

7、(2012高考文综福建卷13)《说文解字》释读为:“大册也。”今人认为似手捧册置于 架上。该释读与下列记录文字信息材料相关的是 A.甲骨 B.丝帛 C.竹木简 D.石碑 8、(2012高考文综安徽卷12)2010年发行的首套宣纸材质的邮票《中国古代书法——行书》,被称为国家名片与国宝艺术的完美结合,彰显了宣纸千年,墨润万变的独特魅力。图3中属于该套邮票的是 A B C D 20 11年题组 9.(2011·安徽文综·13)图4为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有评价说,枝干“虬(qiu,盘曲) 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 能体现其风格的是() A.“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B.“笔才一二,像已应焉” C.“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 图4

07-11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必修三 专题3【含点拔解析】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 07-11年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三专题3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5小题) 1.(2009年高考广东文基23题)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这位思想家主张 A.民主共和 B.改良维新 C.暴力革命 D.君主专制 【答案】B 【点拨】从材料可以看出这位思想家主张变法,实现民权自由,但却反对革命,可知其为维新派代表。2.(2008年江苏高考7题)如果看到右侧漫画,下列人物中最为愤慨的可能是() A.魏源 B.林则徐 C.洪仁玕 D.严复 【答案】D 【点拨】题目所给的漫画是讽刺达尔文的进化论的,而严复是将进化论引入中国的第一人,是该理论的坚定的支持者。选D项。 3.(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14题)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答案】C 【点拨】该类题,更加考察考生对于历史史实的掌握与运用,超越简单机械的记忆、背诵。“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体现中体西用的特点,属于洋务派的言论。张之洞强调“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的言论表面上是要“新旧兼学”,实际上是站在旧学、中学一边,反对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政治伦理学说。排除A。“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强调中西文化之间只是性质而非程度的差异,由这种性质差异又导出所谓“以中济西”论。这是新文化运动中杜亚泉以伧父为笔名,发表了一系列论述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文章,与陈独秀论战。观点不属于维新派,可排除B。“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属于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激进派主张的民主与科学(舟车之有两轮),排除D。“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出自严复的言论,关于“中体西用”论,严复说:“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而目耳不可强谓似也。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两亡。”严复借用生物有机论来谈文化结合,认为肢解地学习文化既是与生物有机论相悖的,也是无法实践的,即使实践也是徒劳无功的。换言之,学习西方文化必须破除“中体西用”论设置的樊篱,以全方位的姿态吸取西方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因素。所以符合维新派即重视学习西方技术,也重视学习西方制度的观点,符合题意,故选C。 4.(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4题)右图为1878年天津首发的中国第一套邮票中的一枚。与该邮票设计理念无关的是 A.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B.近代西方佛手影响

2007-2013年高考历史_真题按课汇编必修3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2012年题组(备注:无) 2011年题组(备注:无) 2010年题组(备注:无) 2009年题组 1.(2009·山东基能·1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 下列属于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是() ①“两弹一星”②青藏铁路③大庆油田④三峡水利工程 A.①② B.②③C.②④ D.③④ 【解析】“两弹一星”是在“文革”十年中取得的国防方面的成就,排除①;大庆油田是在探索社会主义十年时期取得的成就,排除③项;青藏铁路于1979年建成,1984年投入运营。后来进行改造,2007年全线通车。三峡水利工程共分三期,1994年开工,到2009年竣工,总工期历时17年。 【答案】C 2008年题组(备注:无) 2007年题组(备注:无) 二、主观题 1.(2009·广东单科)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有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经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据新华社电材料二神舟六号尚在在这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经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崇尚科学、爱好和平的中国,一定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真正为人类造福。 ——据新华社电问题: (1) 根据材料一,“垄断空间技术”的是哪两个国家?当时两国的地位反映了怎样的国

2022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3 现代中国政治外交(解析版)Word版含答案

2022年高考试题精编版之分项(历史)03现代中国政治外交 考点一: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01.(2022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2)对于即将参与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答案】A 【考点定位】现代中国外交•新中国初期外交•日内瓦会议 【名师点睛】新中国初期外交去年考到万隆会议,今年考查的日内瓦会议,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是近两年高考考查重点。可以用图示法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及成就。 02.(2022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3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 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 B.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 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 【答案】B 【考点定位】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猎取信息、调动和运用学问的力量。本题以20世纪60年月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为切入点,深化考查了考生对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月外交活动的生疏和理解。新中国建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了严密封锁,很多西方国家迫于美国压力没有与中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在这种状况下,中国坚决的实行一边倒政策,倒向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打破了欧美的外交封锁。进入六十年月后,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削减了对中国的救济和支持,并且由于意识形态和领土问题与中国爆发争端和冲突,在这种状况下,中国加强了与西方国家的往来。这就要求同学在备考时要能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生疏到在国家交往中,国家利益是最重要的基础和底线,以此来看待国际交往中的行为和准则。 考点二: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01.(2022年上海高考单科卷历史28)如图所示,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史上消灭过三次建交高潮,引发第三次高潮的主要缘由是() A.中美关系正常化 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中日建交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同学分析图表的力量。对于新中国成立后三次建交高潮中第三次是发生在1979年。结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新人教版必修3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新人教版必 修3 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1.(2021・福建文综・22)16、17世纪欧洲学者质疑、改变和放弃了欧洲所继承知识中最 神圣化的认识。科学革命的思想巨变使他们重新考察和描述宇宙的性质及其力量。在这里,对宇宙的性质及其力量作出“革命”性描述的理论是( ) A.进化论 B.万有引力定律 C.量子论 D.相对论【考点】经典力学――万有引力定律 【解析】进化论产生时间是19世纪中期,故A项错误;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力学内容, 产生时间是17世纪,研究对象符合材料“宇宙的性质及其力量”,故B项正确;量子论、相对论产生时间是20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D项错误。【答案】B 2.(2021・重庆文综・10)1727年春,伏尔泰参加了牛顿的葬礼,随后访问了牛顿的外甥 女凯瑟琳并聆听了苹果坠地的故事。该故事通过伏尔泰的著作迅速传遍世界,成为家喻户晓的科学佳话。这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科学团体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B.跨国文化交流促进了科学思想的传播 C.18世纪早期英国启蒙运动已接近尾声 D.18世纪早期法国思想自由度逊于英国【考点】牛顿与经典力学 【解析】材料内容讲述了伏尔泰的文学著作使牛顿苹果坠地的科学故事传遍世界,并不 是科学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故A项错误;据材料“访问了牛顿的外甥女凯瑟琳并聆听了苹果坠地的故事”“该故事通过伏尔泰的著作迅速传遍世界,成为家喻户晓的科学佳话”说明牛顿经典力学借助文学的推广,广泛的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故B项正确;英国启蒙运动已接近尾声,材料内容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心在法国,并不是英国,故D项错误。【答案】B 3.(2021・江苏单科・15)“科学革命引发了观念形态的革命:宗教神秘主义的面纱和覆 盖真相的无知之幕被理性之手撩开一角,传统的权威受到撼动,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此处“科学革命”的代表人物是( )

2020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3 人文精神起源发展(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

[高中历史]

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 (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16)对比记忆法:在记忆相类似的事物时,可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异同。 (17)归类记忆法:把要记忆的内容列出提纲,分门别类整理归纳,然后进行记忆。 (18)重点记忆法:记住整个内容中的公式、定理、结论、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点,作为记忆的“链条”来联系全部内容。 (19)理解记忆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牢固地记住它。 (20)推理记忆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关系的事物来记忆。 (21)网络记忆法:如能把所学的各知识点连成线,组成面,编成网的话,那么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清晰可见了。 最后, 需要提醒同学们的是:重复是记忆之母。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可以背诵14.7万字的十三经。据《先正读书诀》记载:“林亭(即顾炎武)十三经尽皆背诵。每年用3个月温故,余月用以知新。”我国当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80多岁高龄还能熟练地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以内的数。有人向他请教记忆诀窍,他的回答是:“重复!重复!再重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记忆就是如此。 2016年高考试题精编版之分项(历史)13人文精神起源发展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三必修3历史试题

第6课文艺复兴和某某改革 1.(2015·某某文综·3)维多里诺是14~15世纪意大利的教育家。他奉行“身心发展并重”的教育理想,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重视骑马、剑术、跳舞、游泳等方面的能力培养。 他还要求学生研读古罗马作品和基督教作品,视之为道德教育重要内容。这反映出( ) A.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B.某某制约着教育发展 C.教育摆脱了某某束缚D.文艺复兴尚未影响教育领域 【考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解析】由材料内容“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重视能力培养”可知,该教育家有着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某某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教育摆脱某某束缚,故C项错误;通过材料可知,文艺复兴的影响已经扩展到了教育领域,故D项错误。 【答案】A 2.(2015·文综·20)1521年,德国维登堡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板画。其中一幅的左侧是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这幅画意在( ) A.抨击罗马教廷B.推销“赎罪券” C.反对某某改革D.倡导某某宽容 【考点】某某改革 【解析】1517年,德国马丁路德发起某某改革,反对罗马天主教会,材料中1521年的对帧木板画形成强烈对比,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尊重门徒,而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说明教皇高高在上欺压门徒,可见这幅画目的是抨击罗马教廷,故A 项正确;材料与“赎罪券”无关,故B项错误;这幅画意在提倡某某改革,故C项错误; 材料中的对帧木板画以强烈的对比宣传某某改革,而不是倡导某某宽容,故D项错误。 【答案】A 3.(2015·某某文综·20)历史示意图通常以简单的线条和符号等反映人类某一时期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状况。图3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 真题汇编 专题三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人民版必修2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真题汇编专题三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人民版必修2 1.(2013·安徽文综·17)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 学龄 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这主要取决于( ) 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B.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D.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从人均年龄的增长,学龄儿童的入学率来看,我们教育和卫生事业有所发展,材料问取决于,A虽然也有道理,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A。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尚未完善,排除C。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与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的一个方面,所以排除B,选D。 【答案】D 2.(2013·山东文综·14)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 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 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 ) A.土地改革B.“一五”计划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D.人民公社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时间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新产生的事物,苏联所没有的,排除B.中国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 新事物是出现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排除A和C,苏联认为20-30年代苏联进行过类似尝试,农业集体化,故选D。 【答案】D 3.(2013·重庆文综·9)表1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 表 1 1957~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部 A.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B.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D.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此题数据表格题。此类试题的解题关键是阅读表格,获取表格信息。从表格数据看出1957年~1960年我国工业产值,尤其重工业产值高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结合所

591UP历史资源0711年高考真题分课汇编(三):14 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小红霞0711年高考真题分课汇编(三)

07-11年高考真题分课汇编(必修三):1-4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一、选择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0分) 1.(2011年海南高考7题)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答案】B 【点拨】抓住关键词“经世致用”,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由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等提出。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所以批判宋明理学,但又继承儒家思想的民本等思想,所以B符合题意。选B。 【结束】 2.(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15题)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他所抨击的是( ) A.先秦儒学 B.汉代经学 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 【考查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答案】D 【点拨】首先注意回忆这四种学说的主张,从“明心见性”和“空言”等词汇中可得出顾炎武抨击是宋明理学。 【结束】 3.(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3题)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C 【点拨】本题考查李贽的思想主张,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材料看,儒学一直是少数士大夫垄断,而李贽则认为普通百姓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一种思想学说要为大多数人服务,被大多数人所拥有,这既是对儒学被少数人垄断的批判,也是对儒学的发扬光大。

高考历史 模拟试题专题汇编与解析7 必修3

各地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三专题7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0分) 1.(2011年1月汕尾市高三调研12题)古语云:“潮者,据朝来也;汐者,言夕至也。”能对这一自然现象作出科学解释的是() A.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B.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C.普朗克的量子理论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2.(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22题)1919年英国《泰晤士报》曾刊登标题文章——“科学革命”,两个副标题是“宇宙新理论”、“牛顿观念的破产”。具有“科学革命”意义的理论是A.日心说 B.量子论 C.相对论 D.经典力学3.(2011年4月茂名市二模21题)电视系列片《大国崛起》解说词中说:“三百年前,人类的思想还充斥着迷信和恐惧,水为什么会往低处流?太阳为什么会升起落下?这些今大看来简单至极的问题,曾经是根本无法认识和把握的。”随着科学的发展,这些“根本无法认识和把握”的问题,终于被人类破解了。其标志性科学成就是( ) A.哥白尼日心说 B.牛顿的经典力学 C.达尔文进化论 D.爱因斯坦相对论4.(2011年3月江门市一模21题)“达尔文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看作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探明了物种的变异性和继承性,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这段材料反映的观点不包括() A.物种具有共同的祖先 B.生物既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C.神创造了人类和世界万物 D.生物个体之间的有利变异是可以世代传递的 5.(2011年1月茂名市一模23题)下列哪一理论的提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A.万有引力定律 B.进化论 C.相对论 D.量子理论6.(2011年1月汕头市质检8题)他的墓志铭上写着这样的话:他以超乎寻常人的智力,用他所发明的数学方式,第一个证明了“行星的运动和图像,彗星的轨道和大海的潮汐……”。此人可能是:() A.哥白尼B.牛顿C.达尔文D.普朗克 7.(2011年1月清远市一模20题)阅读下列《17世纪以来主要科学成果情况表》 科学成就 项目基础研究 年限(A) 应用研究 年限(B) 生产推广 年限(C) B—A 年差 C—B 年差 C—A 年差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与解析 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人民版必修3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与解析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 煌人民版必修3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 1.(2008年江苏高考7题)如果看到右侧漫画,下列人物中最为愤慨的可能是() A.魏源 B.林则徐 C.洪仁玕 D.严复 2.(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35题)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被称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其理论的共同之处是 A.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 B.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 C.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 D.科学地概括出物质运动的定律3.(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22题)1919年英国《泰晤士报》曾刊登标题文章——“科学革命”,两个副标题是“宇宙新理论”、“牛顿观念的破产”。具有“科学革命”意义的理论是 A.日心说 B.量子论 C.相对论 D.经典力学4.(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21题)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引起全球关注。反思近代科技发展的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类面临的核威胁最初源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B.原子弹的使用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C.科技发明是近百年间众多人为灾难的主要原因 D.第三次科技革命诸多技术源于二战中的军事发明 5.(2010高考广东文综21题)《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有这样的评述:“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于 A. 17世纪初期 B.18世纪中期 C.19世纪中期 D.20世纪初期6.(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15题)1920年,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谈到“科学万能说”时,认为它“当然不能像从前一样的猖獗”。梁启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A.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遇到阻碍 B.科学技术在欧洲的发展水平很高 C.科学技术在世界大战中成为工具 D.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减缓 7.(2009年高考四川文综19题)哥白尼说虽被后来的科学发展所扬弃,但人们仍然视其为一场“革命”。这是因为它 A.撼动了中世纪神学基础,显示了挑战权威的态度 B.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提出了研究自然的新方法 C.概括了宇宙运动规律,指引了人类认识自然的方向 D.开辟了天文学新领域,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8.(2008年江苏高考15题)一位科学家的墓碑上镌刻着这样的铭文:“他以神一般的力量,……第一个说明了行星的运动和图像。”这位科学家应该是() A.伽利略 B.牛顿 C.爱因斯坦 D.普朗克 9.(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16题)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棉纺厂两家,

2007--2011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与解析 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人民版必修2

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必修Ⅱ)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 中曲折发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 1.(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33题)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14题)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2. 1979—1984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 3.(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18题)图6是某杂志的封面。从中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A.浮夸现象十分盛行 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 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4.(2007年高考江苏单科14题)“文革”中我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1973年却出现复苏局面,这是因为() A.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国民经济 B.“四人帮”的倒行逆施遭到毛泽东批评 C.“文革”动乱接近尾声 D.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5.(2008年高考广东理科基础65题)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共中央提出“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即希望以较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较少的成本来取得较多的成果。但实际执行中往往只注意了其中的①“多”②“快”③“好”④“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2007年高考宁夏文综35题)从1953年底开始。我国对粮食、食油、棉花等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这一政策的作用是() A.保障城镇农副产品供应 B.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质量 C.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 D.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7.(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18题)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 A.工业化抗美援朝三大改造 B.一边倒人民公社另起炉灶 C.大跃进两弹一星和平共处 D.合作化求同存异三个面向缓和 8.(2010年高考天津文综历史部分9题)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

【备战2014】2007-2013年高考历史 真题按课汇编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新人教版必修3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选择题 2013年题组 1.(2013·安徽文综·13)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考点】维新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材料说变法寄希望于朝廷,是很困难的事,各国的变法都是从民众发起,所以变法要从民众倡导,唤起国民精神,故选A。因为借鉴各国经验所以才认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性,所以排除B。戊戌变法是依靠光绪皇帝发起的,排除C。D史实错误,排除。 【答案】A 2.(2013·北京文综·15)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 ) ①《春秋繁露》②《四书章句集注》③《儒林外史》④《孔子改制考》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解析】考查学生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解题关键注意题干的限制性条件“吸收外来文化”。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将儒家思想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不是外来文化;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吸取佛、道思想形成,而佛教是外来文化;《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把西方的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的著作。故排除含有①、③的选项,即排除ACD,答案选B。 【答案】B 3.(2013·福建文综·18)1900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英国媒体称,这标志着“长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评论认为《劝学篇》( )

历史: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与解析:1·3宋明理学(人民版必修Ⅲ)

历史: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与解析:1·3宋明理学 (人民版必修Ⅲ) 第一篇:历史: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与解析:1·3宋明理学(人民版必修Ⅲ) 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必修Ⅲ) 1·3宋明理学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 1.(2010高考广东文综15题)“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了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2.(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14题)“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3.(2008年上海高考B11题)“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4.(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7题)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5.(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14题)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