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方法研究综述

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方法研究综述

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方法研究综述
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方法研究综述

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方法研究综述

姓名郁红礼学号20051320

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drugdeliverysystem,TDDS)或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therapeuticsystem,TTS)是药物经皮肤吸收到达体内起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制剂。它具有以下特点:可以避免影响药物胃肠吸收的各种因素,如pH值、酶、药物和食物的结合;避免首过效应;具有缓释作用;保持血药水平稳定在治疗有效浓度范围内;可以采用治疗指数较低的药物;提高病人的依从性;随时终止给药。因此,它越来越引起药学工作者的关注,对它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由于皮肤角质层的限速屏障作用,大多数药物的透皮性能很差,透皮给药后,渗透速率和渗透量达不到治疗要求,所以在研究透皮给药系统时寻找合适的方法来改善皮肤的透过性,提高药物透过皮肤的量,就成了经皮给药系统的关键。近年来,随着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的不断发展,促渗透方法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使更多药物开发成TDDS制剂成为可能。为此对近几年在促进透皮吸收方面所采用的方法作一综述。

1 渗透促进剂

渗透促进剂是指既能可逆地改变皮肤角质层的屏障功能,又不损伤任何活性细胞的化学物质。理想的渗透促进剂应具有以下特性:①具有化学惰性、化学稳定性,无药理活性;②可逆地改变皮肤特性,起效快;③与药物和基质无配伍禁忌;④无毒,无刺激性,无过敏性,无变态反应;⑤无色,无味,无嗅,价廉;⑥在皮肤上易于铺展,无不适感,与皮肤有良好的相容性。

迄今为止,完全符合上述要求的渗透促进剂几乎没有,但是,也开发了大量的性能良好的渗透促进剂(见表1)。渗透促进剂的种类不同,其作用机制也不尽相同。Williams和Barry提出脂质蛋白分配理论(LPP),认为渗透促进剂的作用可能与下述一种或几种机制有关:破坏高度有序排列的角质层结构、增加角质细胞间脂质的流动性;与细胞间蛋白作用提高渗透性;增加药物、共渗透促进剂、潜溶剂分配进入角质层。Menon等〔2〕和Roberts等〔3〕在脂质蛋白分配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3种机制:在一定的载体和较高的浓度下,腐蚀性成分能破坏角质层,如苯酚;影响药物与蛋白结合;改变药物在角质层成分和扩散途中脂质之间的分配。AmitKumarJain等〔4〕研究了不同的松烯对乙醇-水系统中盐酸丙咪嗪(imipraminehydrochloride,IMH)的促渗作用,发现松烯中薄荷醇、桉树脑、松油醇、薄荷酮是极性和水溶性药物的有效渗透促进剂,如IMH。通过FT-IR研究,认为促渗机理是:角质层中N-酯酰鞘氨醇间氢键被松烯破坏,提高了IMH的渗透性,同时松烯分子间氢键也促进了IMH的渗透。MichaelH.Qvist等〔5〕研究了渗透促进剂(丙二醇、香芹酮、1-甲基-2-吡咯烷酮、月桂酸甲酯、月桂酸、Azone、油酸乙酯、油酸等)在透皮给药系统中释放的情况,发现所有渗透促进剂的释放符合Higuchi公式,释放速率主要依赖于渗透促进剂的种类,并且释放速率与渗透促进剂摩尔体积的立方根以及基质和接受液间分配系数的对数成反比;基质的种类对释放速率的影响较小,丙烯酸酯类没有影响,相对于丙烯酸酯类,聚异丁烯释放速率较慢,硅酮释放速率较快。

2 离子导入

离子导入法是通过在皮肤上应用适当的直流电而增加药物分子透过皮肤进入机体的过程,阳离子和阴离子药物分别在阳极和阴极处透过皮肤,中性药物在电渗透作用下透过皮肤。药物通过皮肤有细胞内途径、细胞间脂质途径、附属器官途径。GuyRH等〔6〕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摇摆式探针电极证明离子导入的主要途径是附属转运途径,JadoulA等〔7〕通过电子荧光分光光度法证明细胞间脂质途径也是离子导入的重要途径。近来研究表明,在电场影响下,电渗透是分子转运的动力之一,但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电渗透对阳离子转运具有积极作用,对阴离子转运具有相反作用。电渗透是中性分子转运的主要机制,同时也对大分子量的离子转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GuyRH等〔8〕研究了电脉冲和电渗透在离子转运中的作用。对于低相对分子质量物质来说,电脉冲起主要作用,随着相对分子质量增加,电渗透作用增加;相对分子质量大的阴离子物质从阴极转运完全是电渗透的作用。

影响药物经皮离子导入转运的因素是多样的,主要有电流、应用时间、药物性质、剂型因素、生理因素、pH值和促渗剂等。一般来说,电流强度越大,药物透过量越多;时间越长,离子导入效果越好;药物相对分子质量越小、浓度越高、表面电荷越多,离子导入量越大。促渗剂与离子导入合用,能促进离子导入的作用。如Hao等〔9〕考察了几种渗透促进剂对胰岛素单体经皮离子导入渗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氮酮具有协同作用,丙二醇能加强这种作用,氮酮、丙二醇和泊洛沙姆并用促渗效果最明显,5%氮

酮-丙二醇与离子导入并用后,促渗因子为单独离子导入组的2.7倍。离子导入与电致孔联合应用比单独离子导入效果好,潘妍等〔10〕研究了电致孔和离子导入对胰岛素经皮渗透的促进作用,发现二者联用比单独离子导入显著增加胰岛素的经皮渗透性,且高电压比低电压电致孔离子导入显著增加胰岛素的渗透速率。

表1 渗透促进剂一览表(1)

类型常用渗透促进剂

醇类

酰胺类

脂肪酸类

脂肪酸酯类

有机酸类多元醇类亚砜类

表面活性剂松烯类链烷醇:乙醇,丙二醇,丁醇,戊醇,己醇,辛醇;脂肪醇:辛醇,癸醇,月桂醇,脂醇

烷烃类正己烷,正辛烷,正壬烷,正十一烷

环状酰胺:1-十二烷基七元氮杂环-2-酮(Azone);吡

咯烷酮衍生物:1-甲基-2-吡咯烷酮,尿素,二甲基乙酰胺,二乙基甲苯酰胺,N,N二甲基甲酰胺

直链:庚酸,月桂酸,肉豆蔻酸,十八酸,戊酸;

支链:异戊酸,异十八酸,新庚酸,新戊酸

烷基类:乙酸丁酯,乙酸乙酯,油酸乙酯,戊酸甲酯;脂肪族类:十酸异丙酯,丁酸异丙酯

柠檬酸,琥珀酸,水杨酸

丁二醇,甘油,己三醇,丙二醇

二甲基亚砜,癸基甲基亚砜

阴离子型:月桂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

阳离子型:苯扎氯铵cetyltrimethylammonium;

非离子型:聚氧乙烯烷基醚、泊洛沙姆、聚山梨酯;两性离子型:瞻烷酸钠glycholic

醇类:A-松油醇,香芹醇,松油-4-醇;

碳氢化合物:A-蒎烯,B-蒈烯,柠檬油精;

酮类:香芹酮,薄荷酮,薄荷烯酮,甜薄荷萜;

油类:大茴香,土荆芥子油,桉油精,依兰油;

氧化物:1,8桉树脑,环己烯氧化物,柠檬氧化物

3 脂质体

脂质体具有与人体皮肤非常相似的特征,它的类脂双分子层结构能将亲水、亲脂及大分子药物包合,可以增加局部药物浓度,因此将脂质体技术用于透皮给药制剂能提高药物渗透进入皮肤,并且无毒副作用。现在普遍认为完整的脂质体透过角质层的可能性非常小,但是液态脂质体的脂质可置换细胞间和毛囊的脂质或结合于这些部位,导致皮肤的屏障功能严重紊乱,增加皮肤脂质的流动,促进药物的扩散和转运。此外,柔性纳米脂质体具有促进药物经皮渗透而普通纳米脂质体具有滞留药物于皮肤中的作用〔11〕。ReinlHM等〔12〕将二肉豆蔻酰卵磷脂等成分制成脂质复合物,用ATR红外光谱研究脂质复合物在皮肤和人造角质细胞层的转运动力学,发现脂质体的转运依赖于脂质体的大小和相态,并且加入化学促进剂能加快透皮速率。在一项由脂质体作为载体通过皮肤进行基因转染的研究〔13〕中,将带负电荷的DNA与DOTAP(1,2-dioleoyl-3-trimethylammoniumpropane)阳离子的脂质体结合,形成大小为数百纳米的DNA 脂质复合物,在小鼠的表皮、真皮和毛囊中均有基因表达,说明这种DNA脂质复合物能被吸收进入皮肤内部,对皮肤有穿透能力。

4 电致孔法

电致孔法是利用瞬时的高压脉冲电场在脂质双分子层产生暂时的、可逆的亲水性通道而增加细胞和组织膜的渗透性的过程。电致孔法增加皮肤渗透性的机制可能与下述理论有关:①应用瞬时电脉冲改变皮肤角质层脂质分子的定向排列,形成暂时的、可逆的、可渗透的孔道;②电致孔法透皮给药过程中,除了电致孔引起皮肤渗透性增加外,荷电分子也受到电场力作用,在电场力作用下,二者何者为主,决定

于外加脉冲电场的电学参数和药物的理化性质。在体外角质层的电致孔法实验中,采用方波波形或指数衰减波形脉冲电致孔能产生较好的透皮作用。在肝素的电致孔透皮给药研究〔14〕中,发现大分子药物肝素有促进其自身的电致孔透皮吸收作用。此外,肝素、聚赖氨酸、硫酸葡聚糖等对甘露醇体外电致孔透皮吸收有促进作用,其促进作用与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小、结构和所携带的电荷有关,相对分子质量大、电荷密度大和具有线形结构的聚合物具有较大的促渗作用。ZhangL等〔15〕对涂于皮肤的载有药物的储库微球或基因施加脉冲电场和一定的压力,可将微球(2~20Lm)或基因(9.8kb)传递到裸鼠或传递到移植有人皮的免疫缺乏裸鼠体内,这种电致孔传递与对照组相比,传递效率增加很多倍。在一些药物的体外实验中,电致孔法比离子导入法的效果好,并且比被动转运有显著的提高,但是目前体内研究较少,皮肤毒性研究也有待于深入。

5 无针注射器

这种方法是利用超高速无针注射系统经皮导入固体药物的方法,即利用氦气的超高速流体通过对固体粒子进行加速将药物粉末透过角质层释放到表皮和真皮表面。目前,国外已开发了hand-heid式DermalPowderject〔16〕装置,该装置是由液氦管、阀门、塞膜、药物微粉腔和超高速喷口等几部分组成,它通过氦气压力将药物加速到500~750ms送入到表皮与真皮之间。药物粉末穿透皮肤的深度与粉粒密度、粒径和粒子的速度有关。这种给药方式无疼痛感,且适合于各种分子大小的药物。国外有人将这种方法应用癌基因治疗的研究〔17〕。

6 超声波经皮给药

超声波促进渗透吸收是皮肤组织内温度变化、化学变化、机械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皮肤温度的升高,超声波引起角质层的脂质结构改变,空隙变大,形成小的气孔〔18〕(这种作用称为空化作用),但是它也可能引起明显的细胞毒性。目前认为这种对角质层角质细胞的空化作用是超声波透皮给药的主要机制。体外实验〔19〕表明,低频超声波对两性大分子有明显的透皮吸收促进作用,例如胰岛素(~6kDa)、C-干扰素(~17kDa)、促红细胞生成素(~48kDa)。采用超声波经皮给药的方法,研究胰岛素在大鼠、小鼠体内的情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说明这种方法有良好的前景。但是,超声波经皮给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综上所述,由于大多数药物不具备足够的皮肤渗透性,因此必须使用合适的透皮吸收促进剂或透皮吸收促进方法来提高药物的皮肤渗透性。发掘新的透皮吸收促进剂和透皮吸收促进方法,以及将透皮吸收促进剂和促透方法合理地联合应用是研制透皮吸收制剂必须解决的课题。

参考文献:

1.BeatriceM.Magnusson,KennethA.Walters,MichaelS.Roberts.Veterinarydrugdelivery:potentialforskinpenetratio nenhancement[J].AdvancedDrugDeliveryReviews,2000,50:206-22

2.

2.RobertsMS.,Walters(Eds)KA.DermalAbsorptionandToxicityAssessment[M].MarcelDekker,NewYork,1998.72 7-751.

3. Walters(Ed.)KA.DermatologicalandTransdermalFormulations[M].MarcelDekker,NewYork,2000.inpress.

3.AmitKumarJain,NarisettySunilThomas,RameshPanchagnula.Transdermaldrugdeliveryofimipraminehydrochlo ride.I.Effectofterpenes[J].ControlRelease,2002,79:93-101.

5.MichaelH.Qvist,UllaHoeck,BoKreilgaard,FlemmingMadsen,SvenFrokjaer.Releaseofchemicalpermeationenha ncersfromdrug-in-adhesivetransdermalpatches[J].IntJPharm,2002,231:253-263.

6.GuyRH:Iontophoresis-recentdevelopments[J] J PharmPharmacol,1998,50:371-374.

7.JadoulA,BouwstraJA,PreatV.Effectsofiontophoresisandelectroporationonthestratumcorneum:reviewonthebiop hysicalstudies[J].AdvDrugDelivRev,1999,35:89-105.

8.GuyRH,KaliaYN,CharroMBD,MerinoV,LopezA,MarroD.Iontophoresis:electrorepulsionandelectroosmosis[J]. JControlRel,2000,64:129-132.

9.HaoJS,LiD,LiS,etal.Theeffectofsomepenetrationenhancersontransdermaliontophoresisdeliveryofinsulininvitro[ J].JClinPharmSci, 1996,5(2):88-92.

10.潘妍,赵会英,郑俊民.电致孔和离子导入对胰岛素经皮渗透的促进作用[J].药学学报,2002,37(8):649-652.

11.郭建心,平其能,孙国,等.柔性纳米脂质体作为环孢素经皮渗透载体的体外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0,35(8):595.

12.ReinlHM,HartingerA,DettmarP,etal.Time-resolvedinfraredATRmeasurementsofliposometransportkineticsinh

umenkeratinocyteculturesandskinrevealsadependenceonliposomesizeandphasestate[J].JInvestDermatol,1995,10 5(2):292.

13.MaghrabyGMM,WilliamsAC,BarryBW.Skindeliveryofoestradiolformdeformableandtraditionalliposome:mec hanistisstudies[J].JPharm Pharmacol,1995,51:1123-1134.

14.VanbeverR,PrausnitzMR,PreatV.Transdermaldeliveryofheparinbyskinelectroporation[J].Biotechnology,1995, 13:1205-1209.

15.ZhangL,LiLN,AnZL,etal.Invitrotransdermaldeliveryoflargemoleculesbypressure-mediatedelectroincorporatio nandelectroporation:anovelmethodfordrugandgenedelivery[J].BioelectrochemBioenerg,1997,42:283-292.

16.LongridgeDJ,SweeneyPA,TophamSJ,etal.EffectsofpayloadperunitareaonDermalPowderjectdeliveryoftestoste ronetoconsciousrabbits[J].ProcIntSymp ContRelBioactMat,1998,25:595-596.

17.KobayashiE,YoshidaY,FujimuraA,etal.Applicationofgenegunforlocal-regionalcancer[J].GanToKagakuRyoho, 1997,24(12):1775-1777.

18.MitragotriS,etal.Amechanisticstudyofultrasonicallyenhancedtransdermaldrugdelivery[J].JPharmSci,1995,84: 697-706.

19.MitragotriS,etal.Ultrasound-mediatedtransdermalproteindelivery[J].Science,1995,269:850-853.〔20〕TachibanaK,etal.Transdernaldeliveryofinsulintoalloxan-diabeticrabbitsbyultrasoundexposure[J].PharmRes,1992, 9:952-954.

药剂学“透皮给药系统”真题及相关知识点总结

考试交流群:331227626中公教育事业单位考试网药剂学“透皮给药系统”真题及相关知识点总结 推荐阅读:2013事业单位招聘| 卫生事业单位考试题库【单选题】下列关于透皮给药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药物分子量大,有利于透皮吸收 B.药物脂溶性越大,越有利于透皮吸收 C.能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流,避免首过效应 D.剂量大的药物适合透皮给药 【答案】C。 解析:皮肤表面的角质层是影响透皮给药系统药物吸收最大的屏障,角质层下是活性表皮,二者共同构成表皮层。药物分子量过大,难以透过角质层,不利于吸收,故A选项错误;药物脂溶性大,易于透过角质层,但难以进入角质层下由水性组织构成的活性表皮,故B 选项错误;药物经皮给药能避免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首过消除,药物直接进入血液,C选项正确;药物经皮肤进入血液的速度和剂量都十分有限,剂量大的药物不适合制成经皮给药制剂,故D选项错误。 小结: 经皮给药制剂,也称透皮给药系统,中公教育专家安雅晶认为,常考点有以下两方面。 1.经皮给药制剂的特点: (1)优点 ①避免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首过效应及胃肠灭活; ②维持恒定的最佳血药浓度或生理效应,减少胃肠给药的副作用; ③延长有效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 (2)局限 皮肤是限制体外物质吸收进入体内的生理屏障。水溶性药物的皮肤透过率非常低,不宜制成经皮给药制剂。一些本身对皮肤有刺激性和过敏性的药物不宜设计成经皮给药制剂。 2.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考试交流群:331227626中公教育事业单位考试网(1)生理因素 包括:皮肤的水合作用,角质层的厚度,皮肤条件,皮肤的结合作用与代谢作用等。 (2)剂型因素与药物的性质 包括:药物剂量和药物的浓度,分子大小及脂溶性,pH与pKa,制剂中药物的浓度等。

几种透皮吸收促进剂的作用机理探讨_宇克莉(精)

山东医药2007年第47卷第11期 ?基础研究? 几种透皮吸收促进剂的作用机理探讨 宇克莉1, 2, 孙建华1 (1天津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天津300074; 2天津大学化工学院 [摘要]将35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薄荷醇组、冰片组、氮酮组、冰片+薄荷醇组、冰片+氮酮组、混合组各5只, 均于实验前1h 行腹部脱毛处理:脱毛处皮肤分别滴加含不同透皮吸收促进剂的柴胡解热方水提液0. 5ml , 其中薄荷醇组含2%薄荷醇, 冰片组含2%冰片, 氮酮组含2%月桂氮卓酮(下称氮酮 , 冰片+薄荷醇组含2%冰片+2%薄荷醇, 冰片+氮酮组含2%冰片+2%氮酮, 混合组含2%冰片+2%薄荷醇+2%氮酮。8h 后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小鼠皮肤超微结构变化。结果除对照组外, 其余6组均出现皮肤超微结构改变, 表现为角质细胞疏松、细胞间隙增大、毛囊口孔径加宽, 其中氮酮组和混合组最为明显。认为薄荷醇、冰片、氮酮联用对药物的透皮吸收有协同作用。 [关键词]薄荷醇; 冰片; 氮酮; 透皮吸收; 柴胡解热方水提液; 超微结构 [中图分类号]R 283[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2-266X (2007 11-0030-02 目前关于透皮吸收促进剂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微观机制报道较少。2006年1~6月, 我们对几种不同透皮吸收促进剂对柴胡解热方水提液体外透皮吸收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实验研究。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 1. 1材料1药品:柴胡解热方水提液(以柴胡∶甘草=2∶1按中药输液制剂的提取制作方法制成浓度2g/m l 溶液, 以输液瓶灭菌保存备用, 每瓶20 o试剂:薄荷醇, 冰片, 月桂氮卓酮(下称氮酮 , ml 。

美容药物学考试重点备课讲稿

美容药物学考试重点

一、美容药物:以美容为目的,用于美容治疗、保健和维护人体健美而使用的药用物质及其制剂。能够与机体相互作用,具有体内过程。 二、透皮吸收 1、外用美容药物透皮吸收:美容药物制剂涂于皮肤后,其有效药物成分经释放、透入皮肤并到达皮肤组织深部发挥药物作用的过程。其有效药物成分尽量减少甚至避免其进入体循环,从而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 2、透皮吸收途径:经表皮直接透入:细胞通路、细胞间通路 经皮肤附属器(毛囊、皮脂腺和汗腺)透入 3、透皮吸收过程:1.由基质向角质层的分配 2.通过角质层的转运 3.从角质层向活性表皮的分配 4.通过活性表皮/真皮的转运 5.体循环分布和消除 4、影响外用美容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 (一)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 1、药物的化学结构 前体药物:无药物活性但具有优良的透皮吸收性,透皮吸收后经生物转化(酶反应或机体内其他反应)生成原来的活性药物。 2、药物的分子量和油/水分配系数

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药物在油相和水相中的分配比例,反映了药物分子的亲脂特性。 3、药物的解离状态 非解离型药物分子容易透皮吸收。 (二)美容药物的给药系统 1、剂型的影响 药物越容易从给药系统中释放,越有利于其透皮吸收:凝胶剂、乳剂型软膏、脂质体、微乳等。 脂质体:以磷脂和胆固醇为基材,将药物包封于类脂双分子层而形成的微型囊泡。 微乳:粒径为10~1000nm的乳滴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形成的透明或半透明胶体分散系统,由水相、油相和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按适当比例自发形成的低粘度、各向同性、热力学稳定的溶液体系。 2、基质的影响 3、透皮促进剂的影响 (三)皮肤的条件 1、皮肤的水合作用:皮肤外层角蛋白或其降解产物具有与水结合的能力。 2、皮肤状态 3、皮肤部位 4、皮肤温度 5、皮肤的储库作用

化妆品功效成分的透皮吸收途径与技术

通过调查市场上具有透皮吸收效果的化妆品,可以发现许多保湿补水类产品都宣称其有很好 的吸收效果。这是因为保湿类产品是功效化妆品中研究得最久最成熟的,因此通过添加保湿成分而同时达到保湿和吸收的性能对于生产者来说是最轻而易举的。同时,还能给保湿类化妆品加上新功效概念,所谓旧貌换新颜,何乐而不为。例如欧莱雅的保湿系列产品就因其吸收保湿效果显著而深受消费者喜爱。 还有许多植物化妆品,因其植物成分的分子量较小,能迅速渗入皮肤,再加上其植物本身的绿色”效应,也占有市场的很大份额。这其中的代表有佰草集、佳美乐、the face shop等以天然植物为主打的化妆品品牌。 除此之外,还有一类通过采用各种包封或载体技术来达到透皮吸收效果的化妆品。例如 , 法国欧莱雅公司的欧莱雅、植村秀等品牌,美国宝洁公司的 SK-II品牌,美国强生公司的露得 清品牌都有这方面的产品上市。而在中国,这方面的产品还比较有限,只有上海家化的个别产 品宣称采用了包封技术。 表1中列举了一些市场上具有优异透皮吸收效果的产品。 关于透皮吸收的研究,目前国内外仅对药物的透皮吸收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药物渗透特性、药动学分析、促渗剂的选用等几个方面;而对于化妆品的透皮吸收,则是近十几年才开始重视并发展起来的。但透皮吸收对于化妆品的重要性及其技术发展的迅猛性都是行业中不可忽视的。 一、透皮吸收的重要性 护肤品中大量营养成分的添加,无论什么精华,什么营养,只要皮肤不能吸收,都是一种负 担。皮肤表面化妆品营养成分过剩,正是造成”皮肤氧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细胞作物研究所的专家就发现,约有90%的抗皱霜营养成分过剩,非但不能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反而会加速皮肤的衰老。 同时,皮肤表面的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需要大量维生素、蛋白质和生物细胞营养物,而这些也正是营养化妆品的主要成分。如果化妆品的营养成分不能被皮肤完全吸收,那么它就会成为寄生细菌生长繁殖的温床,而大量的细菌还会导致皮肤感染。 这些都说明我们应更重视化妆品功效成分透皮吸收”的研究,而不是盲目地追求开发新 原料,生产新产品。只有建立在透皮吸收的基础上,美白、抗衰老等功效成分的开发与应用才 有意义。 二、化妆品中透皮吸收的定义 化妆品功效成分的透皮吸收,指化妆品中的有效成分通过皮肤,并到达不同作用皮肤层 发挥各种作用的过程。化妆品与药物透皮吸收”的主要区别在于化妆品功能性成分是以经皮 渗透后积聚在作用皮肤层为最终目的。大多数化妆品功能性成分需要进入皮肤,是按产品的有效性作用于皮肤表面或进入表皮或真皮,并在该部位积聚和发挥作用,不需要透过皮肤进 入体循环。例如,防晒产品中的 UV吸收剂应滞留在皮肤表面,起吸收和反射紫外线的作用;美白产品中的美白剂常作用于表皮中的基底层,阻断黑色素的产生;而抗衰老产品的功效成 分则常作用于真皮层的成纤维细胞,使皮肤富有弹性。

第十八章透皮给药制剂

第十八章透皮给药制剂 一、问答题 1、什么是经皮吸收制剂?应用特点?由哪几部分组成? 2、经皮吸收过程怎样?影响吸收的因素有哪些?常用的透皮吸收促进剂有哪些? 3、试述膜控释型TDDS的基本结构。 4、经皮吸收制剂的特点是什么,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5、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离子导入的有效性? 二、单选题 1、下列因素中,不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是() A、皮肤因素 B、经皮吸收促进剂的浓度 C、背衬层的厚度 D、基质的pH E、药物相对分子质量 2、下列有关药物经皮吸收的叙述,错误的为 A、皮肤破损时,药物的吸收增加 B、当药物与组织的结合力强时,可能在皮肤内形成药物的储库 C、水溶性药物的穿透能力大于脂溶性药物 D、非解离型药物的穿透能力大于离子型药物 E、同系药物中相对分子质量小的药物的穿透能力大于相对分子质量大的 3、下列关于透皮给药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药物分子量大,有利于透皮吸收 B、药物熔点高,有利于透皮吸收 C、透皮给药能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流,避免了首过效应 D、剂量大的药物适合透皮给药 E、透皮吸收制剂需要频繁给药 4、以下各项中,不是透皮给药系统组成的是 A、崩解剂 B、背衬层 C、粘胶剂层(压敏胶) D、防粘层 E、渗透促进剂 5、药剂中TDS或TDDS的含义为 A、药物靶向系统 B、透皮给药系统 C、主动靶向给药系统 D、智能给药系统 6、适于制备成经皮吸收制剂的药物是 A、在水中及油中的溶解度接近的药物 B、离子型药物 C、熔点高的药物 D、每日剂量大于10mg的药物 E、相对分子质量大于600的药物 7、下列物质中,不能作为经皮吸收促进剂的是 A、乙醇 B、山梨酸 C、表面活性剂 D、二甲基亚砜 E、月桂氮酮 8、药物透皮吸收是指()

促进透皮吸收的中药

促进透皮吸收的中药 -------------------------------------------------------------------------------- 潘青叶张仲源 现在世界上透皮药物的销售额正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一些非透皮药物,如肝素、胰岛素、肽类、蛋白质等大分子化合物等,在促透技术的协助下,也大大提高了渗透质量。透皮制剂中的促渗辅料,有时比药物成分更重要。为此,搜索、研究新的促透剂已在药学界成为热点,国外不少药物研究机构,受中药促透药物大多是含挥发油、芳香成分的启发,欲从含这类成分的植物中制取促透剂,这确实比从亿万万个化学合成式中逐个筛选实验,浓缩了空间,且直接收益。而且中药促透剂还有促透、治疗、芳香、防腐等多重作用的特点。如薄荷类有清凉、止痛、防腐的作用;肉桂有温中散寒、止痛作用;川芎扩张血管;醋能与中药中的生物碱转变成盐类,更易水溶渗透。现就已开发、应用中的中药促渗剂,做以下综述:乙醇在我国汉字中医字的一半是酒字的一半,古时治病离不开酒。酒精为极性溶剂,实验已证实,乙醇能提高一些药物经皮渗透率。主要是膨胀和软化角质层,可使汗腺、毛囊的开口变大从而有利于药物离子通过皮肤附属器的转运。乙醇又可与其它促渗剂相伍配成复合促渗剂。另外我国生产的白酒、米酒、黄酒中除乙醇外,尚含一些氨基酸、糖化物等,对皮肤起软化、柔和的作用,也协助渗透。 醋现代科学研究证实醋中的醋酸、乳酸、氨基酸、甘油和醛等化合物,对皮肤有柔和的刺激作用,使小血管扩张,增加皮肤的血液循环。酸性环境有助于药物穿透皮肤可能与人体皮肤的生理特性有关,有实验结果显示,酸性条件有助于大黄中有效成分(有机酸及其苷)的透皮吸收。醋对主药成分还起化学修饰作用,能改变药物理化性质,与植物中的生物碱类形成盐类,水溶性增大,从而改变药物分子的皮肤分配行为。如有实验报道酸性条件下有利于川乌中有效成分生物碱透皮吸收就是如此。 薄荷类薄荷类包括薄荷脑、薄荷醇、薄荷油等,是从中药薄荷植物中提取、精制而成的芳香物。易溶于水、醇、醚等溶剂中。众多的实验研究证实,薄荷类对许多种类的药物都有促渗作用。现报道的有双氯灭痛、氯霉素、吲哚美辛、氟脲嘧啶、曲安西龙、达克罗宁等。张德平等实验证明,薄荷脑具有显著促进扑热息痛透皮吸收作用,并在扫描镜下观察到,用薄荷脑实验组的胎儿皮肤皱褶增多,多质层局部断裂脱屑,翻卷呈破棉絮状,表皮细胞间隙加宽,毛囊口扩展,毛干的毛小皮剥脱而变细。提示薄荷脑促扑热息痛的透皮吸收机制与改变表皮结构密切相关。这也可能是薄荷类促进药物透皮的机理。薄荷类药物与其它促渗剂共同使用配成复合型促渗剂,其作用明显加速加强。 肉桂有人从肉桂中提取一种物质,加入另一种芳香提取物按2:1比例混合制成C2-的中药促渗剂。用扑热息痛做透皮试验,证实C2-有良好的促渗作用,其起效时间比氮草酮快,用后3小时即有明显差别,氮草酮则有10小时滞后期。 甘草从甘草中分离出的甘草皂苷、甘草甜素、甘草次酸钠、甘草次酸二钾和琥珀酸甘草次酸二钠,均有促进药物粘膜吸收的作用,其中以皂苷为最强,用量1%以下。用甘草次酸二钠配制的胰岛素制剂,小鼠鼻腔粘膜给药,15分钟后血中胰岛素免疫活性就可达最大水平,血糖水平降到1.4mol/L。且甘草类促渗剂的溶血性,均比癸酸钠月桂酸钠小,并且不刺激鼻粘膜,不使药物降解。也有报道用其配制的眼制剂,也有好的促渗作用。 冰片冰片又称龙脑,为中医内、外科常用的药物,有关志愿者前臂内侧皮肤苍白试验表明,冰片能增加曲安奈德的药物利用度。对甲硝唑、氟脲嘧啶药物用离体蛇蜕皮做的吸收试验,证明能增加二药的透皮吸收量。用全兔做透皮试验,经心内取血测定,冰片能明显增加

美容药物学

短波紫外线对细菌有杀灭作用可称为,杀菌段 美容药物学 第一童 -S 名词解释 Is 医学美容:通过手术,药物,物理等方法来纠正影响形体与容貌得身体缺陷。 2、美容药物:为达到美容目得而应用得药物。 3、化妆品指使用于人体表面任何位置,以达到清洁护肤,美容与修饰得目得得日 4、辅助性药物:以预防为主要目得,对人体作用缓与得制品。 5、营养性药物:能改善皮肤血液循环(促进皮肤组织代谢■増强皮肤功能得药物。 6、SPF 值:人体在涂有防晒产品得皮肤上产生最小红斑所需光能量与未涂防晒产 品得皮肤上产生相同程度得红斑所需要光能量得比值。 7. 防晒剂:能够治疗与预防日光照射引起得皮肤及附属器官结构损伤得化学物 质。 二填空 美容药物根据作用不同可分为营养性药物治疗性药物与辅助性药物 皮肤色素沉看増多应用増白药,皮肤色素沉看减少应用着色药 治疗皮肤衰老得药物有,化学剥落素药物,促进表皮生长药,蛋白S 及酹类。 化妆品按作用不同可为分,护肤护发类,美容化妆品,美发化妆品,药物化妆品 薰衣草精油中含有,促进伤口愈合得天対至成分 Is 医学美容根据方法不同可分为医学美容美容药物化妆品 2、 3、 4、 紫外线根据波长不同可分为中?愆波长波

9、治疗肥胖症得药物按作用方式不同可分为:食欲抑制药,抑制H肠道消化吸收得 药‘胰乌素増敏剂,増强能量代谢三选择 1 ■以下厲于治疗性药物得就是(A) A,减肥药B,养肤润肤药C止痒止痛药D增白药 2,以下减肥药中通过抑制胃肠道消化吸收达到减肥目得得就是(C) A,麻黄碱B,罗列格碉C奥利她斯D西布曲明 3 ,以下可称为生育酚得维生素就是(C) A,维A B雄C C维E D,维B6 4■激素类药物中可消除水肿,増加双目美感得就是(D) A,甲状腺激素B,雄激素C雌激素D,肾上腺激素5 ■经下用于治疗白癫疯得就是(D) A,维C B,过氧化氢C二径丙酮U胎盘提取物6 ■以下紫外线波段对佝偻病有预防作用得就是(B) A,长波b中波C,短波D,以上三项7 ■影响皮肤衰老得最强得因素(A) A,紫外线B,吸烟C高溫Q熬夜8 ,以下可称为抗坏血酸得维生素得就是(B) 9 , A,维A B,维C C维E D 维B6 四问答题 1■简述毛发脱落得原因: 答:A遗传因素 B,内分泌因素 C血液循环与营养因素 D,精神与心理因素

药物透皮吸收的研究进展

药物透皮吸收的研究进展 摘要:经皮给药, 历史悠久。因其透皮吸收无首过清除、血药浓度稳定等优点已成为经皮给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与此相应的透皮吸收促渗剂、促渗方法也取得较大的发展。透皮给药系统( Transdermal Delivery System, TDS)是指经皮肤给药而引起全身治疗作用的控释制剂。TDS 系统超越一般给药方法的独特优点, 可以不经过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破坏, 提供了较长的作用时间, 降低药物毒性和副作用, 维持稳定、持久的血药浓度, 提高疗效, 减少给药次数, 方便给药等。TDS系统的研究已经成为第三代药物制剂开发研究中心之一。但是, 由于皮肤角质层的限速屏障作用, 大多数药物的透皮性很差, 透皮给药后, 渗透速率和渗透量达不到治疗要求, 所以在研究透皮给药系统时寻找合适的方法来改善皮肤的透过性, 提高药物透过皮肤的量就成了经皮给药系统的关键。近年来, 随着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不断发展, 促渗透方法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使更多的药物开发成TDS制剂成为可能。 关键词:透皮给药透皮吸收机理透皮吸收研究促渗方法促渗剂引言:目前, 国内透皮给药研究领域已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 喜局面, 不仅参与的科研人员多, 涉及全国各大医药院校及各类型医院,而且研究内容全, 包括基础理论及应用开发等。本文就近年国内透皮给药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1透皮吸收机理 1. 1 皮肤的解剖学基础皮肤的角质层是类脂质分子形成的多层脂质双分子层,结构致密, 无血管和淋巴管, 是药物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药物的透皮吸收主要是通过皮肤表面的药物浓度与皮肤深层的药物浓度差以被动扩散的方式透过角质层, 进入真皮层毛细血管, 通过体循环到达靶位起作用。此外, 皮肤的毛孔和汗腺等附属器官也可吸收少量药物。完整皮肤和去除角质层的皮肤对药物的透皮吸收有明显的差异[1 ].[38]。魏莉等[2]比较了去角质层皮肤和完整皮肤对阿魏酸的渗透作用, 发现前者的渗透系数是后者的12 倍, 对药物的吸收作用强。李国锋等[3]考察了硝酸异山梨酯( I SDN)单用或与促渗剂肉豆蔻酸异丙酯( IPM) 合用时, 经完整皮肤和角质层剥离皮肤的透皮能力, 发现I SDN 经角质层剥离皮肤的表观透皮系数是经完整皮肤的1. 68 倍, 且IPM 能分布在活性皮肤层, 可明显增加ISDN 在角质层或真皮层的分布量及经皮累积透皮吸收百分率。因此如何克服角质层屏障是TTS 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而且, 不同动物皮肤对同一药物的透皮吸收不同, 同种动物但不同年龄、不同品种对同一药物的透皮吸收也有差异。用分光光度法比较了小鼠、裸鼠、家兔、大鼠、人体皮肤对黄芩苷的渗透, 发现透皮速率常数为家兔> 大鼠> 人> 裸鼠> 小鼠。唐宏生等[4]以不同品种和日龄的仔猪皮肤进行体外实验, 证实了药物的透皮速率、透过量与仔猪的品种、日龄等密切相关。 1.2 药物透皮吸收过程包括释放、穿透及吸收进入血循环三个阶段。释放系指药物从基质中脱离出来并扩散到皮肤或粘膜表面上。穿透系指药物通过表皮进入真皮,皮下组织,对局部组织起作用。吸收系指药物透入皮肤后或与粘膜接触后在组织内通过血管或淋巴管进入体循环而产生全身作用。 1.3 透皮吸收途径从皮肤的构造来看外用膏剂有三条渗透途径:毛囊、完整的角质层和汗管。分子量小的药物,能向吸收的最大屏障角质层中扩散,尽管数量上很有限,但其扩散速度越往里越大;分子量较大的药物则以毛孔及汗腺为途径的比例增大,后者是一种“旁路”吸收途径。在药物吸收达到平衡状态前,这种“旁路”吸收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当达到平衡后,强极性药物主要是以与组织蛋白水合的水等为介质进行扩散。极性低的药物则通过脂溶性较大的部分扩散[1]。 2透皮吸收药物的研究 2.1 离体透皮实验研究通过模拟各种生物皮肤吸收,结合现代仪器对中药透皮吸收药的有

熬制膏药必须了解的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

熬制膏药必须了解的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 1解表药 1.1薄荷 薄荷主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薄荷醇、薄荷酮、异薄荷酮、薄荷脑、薄荷酯类等多种成分。其中薄荷醇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一类中药PE。在1990年,FDA以市售非处方药中薄荷醇疗效不确实为理由,宣布取缔在外用非处方药中使用。但在众多的实验研究中证实,薄荷醇对水杨酸、抗生素、5-氟尿嘧啶、曲安缩松、双氯灭痛等10多种药物都有促渗作用。王晖等以双氯芬酸钠和吲哚美辛为模型药物,发现薄荷醇对亲水性和亲酯性化合物的透皮吸收均有显著促进作用,尤其对后者的作用更强;且两者均可使贮库效应的时滞明显延长。许卫铭等通过薄荷醇和氮酮对甲硝唑透皮作用进行比较,发现含2%薄荷醇和2%氮酮均能促进甲硝唑透过皮肤(P<0.01),两者的透过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薄荷醇价格比氮酮低廉,且薄荷醇为纯中药提取物,安全性大,外用还有清凉感,因此它作为外用制剂的促渗剂是很有价值的。朱健平等研究了薄荷醇对酮康唑的透皮吸收作用,结果与空白组比较,3%薄荷醇明显提高酮康唑的经皮渗透量,且从6h开始有显著性(P<0.01),至24h透过量为空白组透过量的2.16倍,提示薄荷醇对酮康唑有一定的透皮

促渗作用。此外,王雨人报道薄荷油对达克罗宁有透皮吸收作用;吴铁、崔燎等人研究了薄荷脑促进甲硝唑、扑热息痛、氯霉素透皮吸收的研究。 1.2细辛 细辛含挥发油,其主要成分为甲基丁香油酚、细辛醚、黄樟醚等多种成分。沈琦等考察了高良姜油、花椒油、细辛油、桉叶素以及高良姜醇提取物对5-氟尿嘧啶透皮吸收的影响,并与氮酮作比较,发现1%、2%细辛油的增渗倍数为6.55和8.82,效果较差。 2清热药 2.1黄连 黄连主含小檗碱、黄连碱、甲基黄连碱、掌叶防己碱、非洲防己碱、吐根碱等多种生物碱,并含黄柏酮、黄柏内酯等。有学者研究了从中药黄连中提取的小檗碱、黄连碱、巴马亭以及黄连的甲醇提取物对5-氟尿嘧啶透皮吸收的作用,发现它们均能有效地促进5-氟尿嘧啶的透皮吸收,增加极物在皮肤中的浓度,与表面活性剂一样具有增加皮肤渗透性的作用。 2.2桉叶 桉叶含挥发油0.92%~2.89%,其主要成分是1,8-桉油素、蒎烯、香橙烯、枯醛、松香芹醇等。陈彩莲等以尼莫地平为模型,对桉叶油和氮酮的促透作用进行了比较。结

透皮吸收促进剂在皮肤外用制剂中的应用原则阶段总结

透皮吸收促进剂在皮肤外用制剂中的应用原则阶段总结 作者:cde 发布时间:2007-8-7 10:51:59 编者按: 为进一步促进药品技术审评工作的开放性,进一步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搭建与业内同道交流、讨论问题的互动平台,我中心于2006年4月在网站上公布了第一批与申办人共同研究的“共性问题”。第一批发布的“共性问题”有:1、输液品种和水针品种的灭菌工艺的问题;2、含绿原酸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 3、透皮吸收促进剂在皮肤外用制剂中的问题。这些问题分别来自于中药、化药审评中在某一领域具有一定普遍性或某一专业现阶段较为突出存在的问题。 第一批共性问题发布后,陆续收到了来自研发一线的研究者、生产者提出的诸多回馈意见和建议。我中心有关部门认真研究了大家的回馈意见,并再次进行了文献调研,在此基础上结合审评实际,形成第一批“共性问题”阶段性研究总结。有些阶段总结是基于问题中的重点关注环节进行总结的,有些是基于现阶段对此问题的认识进行总结的,无论何种总结方式其目的旨在与广大业内同道进行更加深入的讨论交流,分享我们对此问题的认识。 需要说明是,日前所形成的阶段性研究结果,仅代表中心现阶段对该问题的认识,并非定论性研究成果,亦非技术要求。 以网站这一平台同步公布与申办人共同研究的“共性问题”是一种新探索。第二批共性问题现已在中心网站发布。今后中心还将就审评工作中发现的一些普遍性问题与申办人以多种有效的形式加以研究,竭诚希望广大从事药品研发和注册的业内同道,积极参与上述讨论,提出您对这些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为推动我国药品研究与评价,为保证公众用药安全有效,促进医药事业健康协调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一、对回复信息的整理和分析 收到反馈信息1条,认为:透皮吸收促进剂是依据用法划分的,也可能同时具有表面活性、增溶、增加主药的稳定性等作用。同时除了处方因素,生产工艺的微小差异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也应予以重视。应关注主药和辅料在“某一特定制剂”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在整合既有资料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产品的质量。因此只要申报资料中相关主辅料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资料符合要求,没必要过分关注拟讨论的前三个问题。至于第四个问题,因为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非常多,如给药部位、皮肤破损与否及程度、患者的胖瘦、种族差异等。同时仪器本身的状况对结果也会有影响。目前遵循的原则就是:只要验证方法的透过机制与临床实验相同或相似,且通过了系统的方法学验证,这种方法就可以被采用。最终衡量的标准自然是临床数据。 我们分析认为:在通过把握安全有效性来判断药品质量的这个大原则上,反馈信息与中心的认识基本一致。而且反馈信息也谈到透皮吸收研究可变因素众多、情况复杂,这与我们的认识也基本一致。但是,不得不指出的是,反馈信息仅简单地提出“只要申报资料中相关主辅料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资料符合要求,没必要过分关注拟讨论的前三个问题”,而实际上透皮吸收促进剂这类关键辅料对于产品的安全有效性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即是希望了解透皮吸收促进剂的应用情况和技术进展,以便更好地进行技术评价,这也是我们意图与研发者就上述问题沟通的初衷,而反馈信息没有提供进一步的技术信息,仅叙述了一些笼统的文字,如“对于普通局部用药制剂仿制产品,只要特别关注其安全性和质量即可,有效性一

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方法研究综述

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方法研究综述 姓名郁红礼学号20051320 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drugdeliverysystem,TDDS)或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therapeuticsystem,TTS)是药物经皮肤吸收到达体内起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制剂。它具有以下特点:可以避免影响药物胃肠吸收的各种因素,如pH值、酶、药物和食物的结合;避免首过效应;具有缓释作用;保持血药水平稳定在治疗有效浓度范围内;可以采用治疗指数较低的药物;提高病人的依从性;随时终止给药。因此,它越来越引起药学工作者的关注,对它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由于皮肤角质层的限速屏障作用,大多数药物的透皮性能很差,透皮给药后,渗透速率和渗透量达不到治疗要求,所以在研究透皮给药系统时寻找合适的方法来改善皮肤的透过性,提高药物透过皮肤的量,就成了经皮给药系统的关键。近年来,随着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的不断发展,促渗透方法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使更多药物开发成TDDS制剂成为可能。为此对近几年在促进透皮吸收方面所采用的方法作一综述。 1 渗透促进剂 渗透促进剂是指既能可逆地改变皮肤角质层的屏障功能,又不损伤任何活性细胞的化学物质。理想的渗透促进剂应具有以下特性:①具有化学惰性、化学稳定性,无药理活性;②可逆地改变皮肤特性,起效快;③与药物和基质无配伍禁忌;④无毒,无刺激性,无过敏性,无变态反应;⑤无色,无味,无嗅,价廉;⑥在皮肤上易于铺展,无不适感,与皮肤有良好的相容性。 迄今为止,完全符合上述要求的渗透促进剂几乎没有,但是,也开发了大量的性能良好的渗透促进剂(见表1)。渗透促进剂的种类不同,其作用机制也不尽相同。Williams和Barry提出脂质蛋白分配理论(LPP),认为渗透促进剂的作用可能与下述一种或几种机制有关:破坏高度有序排列的角质层结构、增加角质细胞间脂质的流动性;与细胞间蛋白作用提高渗透性;增加药物、共渗透促进剂、潜溶剂分配进入角质层。Menon等〔2〕和Roberts等〔3〕在脂质蛋白分配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3种机制:在一定的载体和较高的浓度下,腐蚀性成分能破坏角质层,如苯酚;影响药物与蛋白结合;改变药物在角质层成分和扩散途中脂质之间的分配。AmitKumarJain等〔4〕研究了不同的松烯对乙醇-水系统中盐酸丙咪嗪(imipraminehydrochloride,IMH)的促渗作用,发现松烯中薄荷醇、桉树脑、松油醇、薄荷酮是极性和水溶性药物的有效渗透促进剂,如IMH。通过FT-IR研究,认为促渗机理是:角质层中N-酯酰鞘氨醇间氢键被松烯破坏,提高了IMH的渗透性,同时松烯分子间氢键也促进了IMH的渗透。MichaelH.Qvist等〔5〕研究了渗透促进剂(丙二醇、香芹酮、1-甲基-2-吡咯烷酮、月桂酸甲酯、月桂酸、Azone、油酸乙酯、油酸等)在透皮给药系统中释放的情况,发现所有渗透促进剂的释放符合Higuchi公式,释放速率主要依赖于渗透促进剂的种类,并且释放速率与渗透促进剂摩尔体积的立方根以及基质和接受液间分配系数的对数成反比;基质的种类对释放速率的影响较小,丙烯酸酯类没有影响,相对于丙烯酸酯类,聚异丁烯释放速率较慢,硅酮释放速率较快。 2 离子导入 离子导入法是通过在皮肤上应用适当的直流电而增加药物分子透过皮肤进入机体的过程,阳离子和阴离子药物分别在阳极和阴极处透过皮肤,中性药物在电渗透作用下透过皮肤。药物通过皮肤有细胞内途径、细胞间脂质途径、附属器官途径。GuyRH等〔6〕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摇摆式探针电极证明离子导入的主要途径是附属转运途径,JadoulA等〔7〕通过电子荧光分光光度法证明细胞间脂质途径也是离子导入的重要途径。近来研究表明,在电场影响下,电渗透是分子转运的动力之一,但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电渗透对阳离子转运具有积极作用,对阴离子转运具有相反作用。电渗透是中性分子转运的主要机制,同时也对大分子量的离子转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GuyRH等〔8〕研究了电脉冲和电渗透在离子转运中的作用。对于低相对分子质量物质来说,电脉冲起主要作用,随着相对分子质量增加,电渗透作用增加;相对分子质量大的阴离子物质从阴极转运完全是电渗透的作用。 影响药物经皮离子导入转运的因素是多样的,主要有电流、应用时间、药物性质、剂型因素、生理因素、pH值和促渗剂等。一般来说,电流强度越大,药物透过量越多;时间越长,离子导入效果越好;药物相对分子质量越小、浓度越高、表面电荷越多,离子导入量越大。促渗剂与离子导入合用,能促进离子导入的作用。如Hao等〔9〕考察了几种渗透促进剂对胰岛素单体经皮离子导入渗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氮酮具有协同作用,丙二醇能加强这种作用,氮酮、丙二醇和泊洛沙姆并用促渗效果最明显,5%氮

美容药物学[优质文档]

美容药物学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医学美容:通过手术,药物,物理等方法来纠正影响形体与容貌的身体缺陷。 2、美容药物:为达到美容目的而应用的药物。 3、化妆品:指使用于人体表面任何位置,以达到清洁,护肤,美容和修饰的目的的日用化学工业产品。 4、辅助性药物:以预防为主要目的,对人体作用缓和的制品。 5、营养性药物:能改善皮肤血液循环,促进皮肤组织代谢,增强皮肤功能的药物。 6、SPF值:人体在涂有防晒产品的皮肤上产生最小红斑所需光能量与未涂防晒产品的皮肤上产生相同程度的红斑所需要光能量的比值。 7、防晒剂:能够治疗和预防日光照射引起的皮肤及附属器官结构损伤的化学物质。 二、填空 1、医学美容根据方法不同可分为医学美容美容药物化妆品 2、美容药物根据作用不同可分为营养性药物治疗性药物和辅助性药物 3、皮肤色素沉着增多应用增白药,皮肤色素沉着减少应用着色药 4、紫外线根据波长不同可分为中波短波,长波 5、治疗皮肤衰老的药物有,化学剥落素药物,促进表皮生长药,蛋白质及酶类。 6、短波紫外线对细菌有杀灭作用可称为,杀菌段 7、化妆品按作用不同可为分,护肤护发类,美容化妆品,美发化妆品,药物化

妆品 8、薰衣草精油中含有,促进伤口愈合的天蓝烃,成分 9、治疗肥胖症的药物按作用方式不同可分为:食欲抑制药,抑制胃肠道消化吸收的药,胰岛素增敏剂,增强能量代谢 三,选择 1,以下属于治疗性药物的是(A) A,减肥药B,养肤润肤药C,止痒止痛药D,增白药 2,以下减肥药中通过抑制胃肠道消化吸收达到减肥目的的是(C) A,麻黄碱B,罗列格硐C,奥利他斯D,西布曲明 3,以下可称为生育酚的维生素是(C) A,维A B,维C C,维E D,维B6 4,激素类药物中可消除水肿,增加双目美感的是(D) A,甲状腺激素B,雄激素,C,雌激素D,肾上腺激素 5,经下用于治疗白癫疯的是(D) A,维C B,过氧化氢C,二羟丙酮D,胎盘提取物 6,以下紫外线波段对佝偻病有预防作用的是(B) A,长波,B,中波C,短波D,以上三项 7,影响皮肤衰老的最强的因素(A) A,紫外线B,吸烟C,高温,D熬夜 8,以下可称为抗坏血酸的维生素的是(B) 9,A,维A B,维C C,维E D维B6 四,问答题

美容药物学考试重点

一、美容药物:以美容为目的,用于美容治疗、保健和维护人体健美而使用的药用物质及其制剂。能够与机体相互作用,具有体内过程。 二、透皮吸收 1、外用美容药物透皮吸收:美容药物制剂涂于皮肤后,其有效药物成分经释放、透入皮肤并到达皮肤组织深部发挥药物作用的过程。其有效药物成分尽量减少甚至避免其进入体循环,从而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 2、透皮吸收途径:经表皮直接透入:细胞通路、细胞间通路 经皮肤附属器(毛囊、皮脂腺和汗腺)透入 3、透皮吸收过程:1.由基质向角质层的分配 2.通过角质层的转运 3.从角质层向活性表皮的分配 4.通过活性表皮/真皮的转运 5.体循环分布和消除 4、影响外用美容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 (一)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 1、药物的化学结构 前体药物:无药物活性但具有优良的透皮吸收性,透皮吸收后经生物转化(酶反应或机体内其他反应)生成原来的活性药物。 2、药物的分子量和油/水分配系数 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药物在油相和水相中的分配比例,反映了药物分子的亲脂特性。 3、药物的解离状态 非解离型药物分子容易透皮吸收。 (二)美容药物的给药系统 1、剂型的影响 药物越容易从给药系统中释放,越有利于其透皮吸收:凝胶剂、乳剂型软膏、脂质体、微乳等。 脂质体:以磷脂和胆固醇为基材,将药物包封于类脂双分子层而形成的微型囊泡。 微乳:粒径为10~1000nm的乳滴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形成的透明或半透明胶体分散系统,由水相、油相和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按适当比例自发形成的低粘度、各向同性、热力学稳定的溶液体系。 2、基质的影响 3、透皮促进剂的影响 (三)皮肤的条件 1、皮肤的水合作用:皮肤外层角蛋白或其降解产物具有与水结合的能力。 2、皮肤状态 3、皮肤部位 4、皮肤温度 5、皮肤的储库作用

透皮吸收的研究进展

一、透皮吸收机理 1. 皮肤的解剖学基础皮肤的角质层是类脂质分子形成的多层脂质双分子层,结构致密, 无血管和淋巴管, 是药物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药物的透皮吸收主要是通过皮肤表面的药物浓度与皮肤深层的药物浓度差以被动扩散的方式透过角质层, 进入真皮层毛细血管, 通过体循环到达靶位起作用。此外, 皮肤的毛孔和汗腺等附属器官也可吸收少量药物。完整皮肤和去除角质层的皮肤对药物的透皮吸收有明显的差异。去角质层皮肤和完整皮肤对阿魏酸的渗透作用, 发现前者的渗透系数是后者的12 倍, 对药物的吸收作用强。硝酸异山梨酯( I SDN)单用或与促渗剂肉豆蔻酸异丙酯( IPM) 合用时, 经完整皮肤和角质层剥离皮肤的透皮能力, 发现I SDN 经角质层剥离皮肤的表观透皮系数是经完整皮肤的1. 68 倍, 且IPM 能分布在活性皮肤层, 可明显增加ISDN 在角质层或真皮层的分布量及经皮累积透皮吸收百分率。因此如何克服角质层屏障是TTS 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而且, 不同动物皮肤对同一药物的透皮吸收不同, 同种动物但不同年龄、不同品种对同一药物的透皮吸收也有差异。用分光光度法比较了小鼠、裸鼠、家兔、大鼠、人体皮肤对黄芩苷的渗透, 发现透皮速率常数为家兔> 大鼠> 人> 裸鼠> 小鼠。以不同品种和日龄的仔猪皮肤进行体外实验, 证实了药物的透皮速率、透过量与仔猪的品种、日龄等密切相关。 2. 药物透皮吸收过程包括释放、穿透及吸收进入血循环三个阶段。释放系指药物从基质中脱离出来并扩散到皮肤或粘膜表面上。穿透系

指药物通过表皮进入真皮,皮下组织,对局部组织起作用。吸收系指药物透入皮肤后或与粘膜接触后在组织内通过血管或淋巴管进入体循环而产生全身作用。 3. 透皮吸收途径从皮肤的构造来看外用膏剂有三条渗透途径:毛囊、完整的角质层和汗管。分子量小的药物,能向吸收的最大屏障角质层中扩散,尽管数量上很有限,但其扩散速度越往里越大;分子量较大的药物则以毛孔及汗腺为途径的比例增大,后者是一种“旁路”吸收途径。在药物吸收达到平衡状态前,这种“旁路”吸收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当达到平衡后,强极性药物主要是以与组织蛋白水合的水等为介质进行扩散。极性低的药物则通过脂溶性较大的部分扩散。 二、透皮吸收药物的研究 1.离体透皮实验研究通过模拟各种生物皮肤吸收,结合现代仪器对中药透皮吸收药的有效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数据分析,研究其透过性及透皮吸收促渗剂对透过性的影响等。用离体大鼠腹部皮肤,用TLC - 荧光法及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丹皮酚进行定性、定量检测,发现丹皮酚可透过皮肤,且累积透过量与透皮时间成正比,但并非丹皮中所有成分都能透过皮肤。用扩散小池、UV 三阶倒数和HPLC等方法进行了丹参、昆布、海藻及洋金花的离体蛇皮扩散实验,发现上述中药中的丹参酮、碘离子、东莨菪碱均能透过皮肤,但透过率较低。用闪蒸气相色谱法对中药“止痒露”进行离体皮肤扩散试验,表明其有效成分樟脑、薄荷脑和冰片均能透过皮肤。离体试验有利于研究药物在皮肤内的渗透过程及对影响因素的分析,但实验影响因素较多,且离体皮肤与在体皮肤存在较大差异。目前的试验大多集中在对单方药的单一有

美容药物学试题上(50道)

1、维A酸类抑制皮脂腺的分泌属于什么作用( ) A、兴奋作用 B、抑制作用 C、局部作用 D、吸收作用 E、治疗作用 2、茶多酚提高SOD的活性属于什么作用( ) A、兴奋作用 B、抑制作用 C、局部作用 D、吸收作用 E、治疗作用 3、皮肤科学史上三大里程碑药物不包括( ) A、抗组胺药苯海拉明 B、美容中药 C、皮质类固醇药物 D、维A酸类药物 E、以上都不是 4、美容药物是指( ) A、为达到美容目的而应用的物质 B、为达到美容目的而应用的药物 C、为达到美容目的而应用的中药 D、为达到美容目的而应用的化学药 E、为达到美容目的而应用的生物制剂 5、天然保湿因子的英文缩写是( ) A、 NBF B、 NSF C、 NMF

D、 TMF E、 RMF 6、下列物质中,不作为透皮吸收促进剂的是( ) A、氮酮 B、薄荷醇 C、凡士林 D、甘油 E、表面活性剂 7、称为“万能溶剂”的透皮吸收促进剂的是( ) A、氮酮 B、二甲基亚砜 C、癸基甲基亚砜 D、甘油 E、表面活性剂 8、不能促进外用美容药物的透皮吸收的是( ) A、使用氮酮促渗 B、所有的药物都可以制成脂质体 C、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 D、超声波药物导入 E、透皮促进剂 9、属于第一代非芳香维A酸类的代表药是( ) A、维A酸 B、阿维A酯 C、阿维A D、阿达帕林 E、乙炔维A酸乙酯 10、属于第三代多芳香维A酸类的代表药是( ) A、维A酸 B、异维A酸

C、阿维A D、阿达帕林 E、阿维A酯 11、不属于维A酸类的药物是( ) A、维A酸 B、α-羟酸 C、异维A酸 D、阿达帕林 E、阿维A 12、不属于维A酸类的药理作用的是( ) A、抗炎作用 B、抗过敏作用 C、抑制皮脂腺的分泌 D、抗痤疮 E、治疗银屑病 13、第二代单芳香维A酸类阿维A有抗角化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 ) A、骨质疏松 B、唇炎 C、银屑病 D、痤疮 E、粉刺 14、治疗痤疮的首选药是( ) A、维A酸 B、异维A酸 C、阿维A D、阿达帕林 E、乙炔维A酸乙酯 15、治疗轻中度粉刺性痤疮的首选药是( ) A、维A酸

药物透皮吸收常用实验方法概述

药物透皮吸收常用实验方法概述 李新圃,郁杰,罗金印,李宏胜,巩忠福--中兽医医药杂志 JTCVM2001(6)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50) 治疗畜禽疾病的传统给药方式主要是采用注射、口服或将药物投入饮水或饲料中。随着制剂技术的不断发展,透皮制剂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日趋广泛。透皮制剂与其他给药方式相比较,主要具有可产生持久、恒定及可控的血药浓度;避免肝脏对药物首过代谢的降解作用;给药方法简单、可减轻副作用、在发生问题时能及时停止给药;可减少给药次数和剂量等优点。鉴于此,透皮制剂在兽医临床领域倍受关注。近年来,兽医科技工作者通过不懈努力,已有许多兽用透皮制剂相继问世,使用最多的是杀虫剂。透皮实验法是研究透皮吸收药物必不可少的实验手段,笔者就几种常用的透皮吸收实验方法作一简述。 1 体内法 111 化学测定法〔1〕 该方法是根据药物透皮吸收的原理,直接将药膏涂在机体皮肤上,在不同间隔时间测定血、尿、粪中药物的含量,观察药物的透皮吸收情况。由于有些药物的透皮吸收量很小,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很复杂,有时可用测定用药部位残存的药物量来反映药物透皮吸收情况。如魏雪纹等〔2〕在吡罗昔康涂膜剂的透皮吸收实验中,使健康家兔禁食24h,腹部备皮6×10cm2,涂药20ml,分别于2、4、6、8、10、20、24、25h耳静脉采血,经处理后在Κmax=352±1波长处测UV吸收值,经数据处理得制剂的透皮吸收为一级释药过程。归成等〔3〕将不同基质的几种硝酸甘油软膏涂布于受试者前臂内侧的皮肤上,分别于不同时间间隔取下皮肤上的药膏,测定其中残留的硝酸甘油含量,结果表明硝酸甘油与亲水性基质亲和力小、释放快、易被皮肤吸收;而与亲脂性基质亲和力大、释放慢、不易被皮肤吸收。 112 组织检查法 该方法是利用检查组织及其切片以测定某些药物应用于皮肤后所产生的对局部组织的影响作用。周一平等〔4〕在大鼠肉芽肿形成实验中,给鼠后颈部植入滤纸片一块,术后2~6d,在试验组及对照组动物滤纸片上方皮肤涂擦吲哚美辛擦剂和对照药液,7d后处死实验大鼠,剥离出肉芽肿称重,结果表明,含有Azone的吲哚美辛擦剂对肉芽肿重量的抑制率为71%,与对照组比较,P<0.01。 113 同位素示踪法 同位素示踪法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药物来研究药物释放、穿透和吸收,是一种比较精确的方法,可以直接测定用药部位放射量的变化,也可测定体内血液、尿液或器官中的放射物质的量。Bronaugh等在小鼠刮去被毛的皮肤上涂布含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物的药物软膏,用氰丙烯酯粘合剂在该皮肤上固定一尼龙环以保护这一部位,并在小鼠前腿后侧和后腿前侧系上橡胶管以防装置移动,将小鼠置于代谢笼中,连续24h收集尿样,同位素示踪测定含量。Wester〔5〕报道了应用类似Bronaugh的方法精确地评估了药物透过皮肤的穿透力。 114 生理反应法 此法是根据生理作用,测定药物产生局部或全身作用的时间与程度。 2 体外法 211 静态小室 21111 双隔室静态小室〔6〕该法适用于液状透皮制剂的体外透皮实验。置穿透剂水溶液于实验皮肤的一侧,使其向另一侧具有一定流速的水溶液中扩散,两侧同时配有搅拌器,经一定时间后,测定药物浓度的变化。吴谦等〔7〕介绍的简易T形管透皮吸收扩散模型,可以说是一种简化的双隔室静态小室。作者将实验皮片固定于直径1.0cm玻璃T形管两侧管口,上口为定期取样口,测定时管内加接收液至预定刻度,将T形管置于含有被测药液的容器中,药液高度与T形管内液体同一水平,再将上述T形管装置连同磁力搅拌器置32℃恒温、恒湿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