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玉米成熟胚组织培养

玉米成熟胚组织培养

玉米成熟胚组织培养
玉米成熟胚组织培养

玉米成熟胚组织培养

消毒:

1、一步消毒法,取成熟玉米种子在自来水下冲洗干净,然后在超净工作台上用70%酒精表面浸泡1~5 min,

用0.1%升汞灭菌5—15 min;灭菌后的种子用无菌水清洗3—6次,然后进行浸泡处理,将

浸软的种子置于超净工作台上,分离出成熟胚,接种于诱导培养基上;

2、两步消毒法,即取胚前消毒和取胚后消毒。操作过程是用75%乙醇和0.1%升汞分别消毒1 min、15 min,用无菌水冲洗4~5次,浸泡18—24 h,剥胚前再用0.1%升汞消毒5~10min,无菌水冲洗4~5次,剥去种皮和胚乳,将成熟胚盾片向上接种在培养基上。

外植体预处理:

1、浸泡处理,无菌水(或者4-5ml/g 2,4-D)中浸泡3d;

2、切胚处理,将切去芽鞘和根鞘的胚沿胚轴纵切为两部分,作为外植体;

3、变温处理,(1)成熟玉米种子消毒后在无菌水中浸泡并保存在4℃冰箱中,36 h后将胚取出接种于诱导培养基上,于34℃高温中诱导3 d;(2)成熟玉米种子消毒后置于常温(25℃)

下浸泡,36 h后取出,于常温下诱导3 d。(3):消毒后种子浸泡在无菌2,4一D水中4℃处理36 h,后置于34℃水浴中处理36 h;(4):种子消毒后浸泡于无菌2,4一D水中常温72 h。

培养基:

愈伤诱导培养基:N6+2,4-D2.0 mg/L+脯氨酸0.7 ms/L+CH 500 mg/L+0.7%琼脂;愈伤改良培养基:N6+2,4-D 2.0mg/L+脯氨酸O.7 mg/L+CH 500 mg/L+2%甘露醇+0.7%琼脂;

分化培养基:N6+KT 1.0 mg/L+CH 100 ms/L+0.7%琼脂;

壮苗培养基:1/2MS盐+o.1%活性炭十O.5%琼脂。

以上各种培养基中,加3%蔗糖,调pH值5.8—6.0,121℃下灭菌20 min。

培养:

将以上外植体置于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上于25±l℃下暗培养.20d后对愈伤组织进行改良培养并继代培养.分别记录不同培养时期(20 d、40 d、60d)的有关数据。之后转入分化培养基.温度25±l℃。光照2 700~3 000 Ix.光照时间13 h.20 d后统计与分化相关的芽点数及出苗数

情况。再生植株转到壮苗培养基上.培养条件同分化培养,待苗长出些许健壮根时.驯化后移入土中。

参考文献:

【1】张艳贞, 王罡, 胡汉桥, 等. 农杆菌介导将Bt 杀虫蛋白基因导入优良玉米自交系的研究[J]. 遗传, 2002, 24(1): 35-39.

【2】陈莉, 窦秉德, 阮元元, 等. 甜玉米成熟胚的组织培养及其植株再生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 2007 (6): 75-78.

【3】陈莉, 窦秉德, 程朝霞, 等. 甜玉米成熟胚和幼胚再生性比较分析[J]. 湖北农业科学, 2009 (3): 519-521.

【4】王洪振, 陈徐, 金太成, 等. 玉米成熟胚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J]. 种子, 2014, 8: 013.

【5】吕颖颖, 王宏伟, 李凤海, 等. 玉米幼胚组织培养体系优化[J]. 玉米科学, 2013, 2: 012.

遗传的基本规律-分离定律(整理辅导用带答案)

遗传的基本规律第1讲基因的分离定律 [考纲要求] 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Ⅱ)。2.基因的分离定律(Ⅱ)。 ------------------------------------------------------------------------------------------------------ 基础自我梳理优化 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选材与杂交方法 (1)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 ①传粉:______传粉,______受粉,自然状态下为纯种。②性状:具有易于区分的__________。 (2)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杂交方法 去雄:除去____________________ ↓ 套袋:套上纸袋,防止__________干扰 ↓ __________:雌蕊成熟时将另一植株花粉撒在去雄花的雌蕊柱头上 ↓ 再套袋:保证杂交得到的种子是人工传粉后所结 2.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假说—演绎”分析

3.基因的分离定律 归纳提炼 1.分离定律核心概念间关系模型的构建 2.图解法理解分离定律的实质 3.正确区分相同基因、等位基因与非等位基因 4.验证分离定律的三种思维方法 (1)自交法:若杂合子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则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2)测交法:若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则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3)花粉鉴定法:取杂合子的花粉,对花粉进行特殊处理后,用显微镜观察并计数,若不同花粉粒类型的比例为1∶1,则可直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

研考点?重点难点探究 题点一孟德尔遗传实验科学方法的应用分析 典例1、(2018·高考江苏卷)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会导致子二代不符合3∶1性状分离比的情况是( ) A.显性基因相对于隐性基因为完全显性 B.子一代产生的雌配子中2种类型配子数目相等,雄配子中也相等 C.子一代产生的雄配子中2种类型配子活力有差异,雌配子无差异 D.统计时子二代3种基因型个体的存活率相等 变式:利用“假说—演绎法”,孟德尔发现了两大遗传定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孟德尔假说的内容之一是“生物体能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 B.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3∶1 C.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可以解释所有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的遗传现象 D.孟德尔作出的“演绎”是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预测后代产生1∶1的性状分离比 题点二分离定律的实质与验证 典例2、若用玉米为实验材料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下列因素对得出正确实验结论影响最小的是( ) A.所选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 B.所选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是否易于区分 C.所选相对性状是否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D.是否严格遵守实验操作流程和统计分析方法 变式:玉米中因含支链淀粉多而具有黏性(由基因W控制)的子粒和花粉遇碘不变蓝;含直链淀粉多不具有黏性(由基因w控制)的子粒和花粉遇碘变蓝色。W对w完全显性。把WW和ww杂交得到的种子播种下去,先后获取花粉和子粒,分别滴加碘液观察统计,结果应为( ) A.花粉1/2变蓝、子粒3/4变蓝 B.花粉、子粒各3/4变蓝 C.花粉1/2变蓝、子粒1/4变蓝 D.花粉、子粒全部变蓝 题点三显隐性性状的判断方法与实验设计 典例3、已知马的毛色有栗色和白色两种,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在自由放养多年的一马群中,两基因频率相等。正常情况下,每匹母马一次只生产一匹小马。以下关于性状遗传的研究方法及推断不正确的是( ) A.选择多对栗色马与白色马杂交,若后代白色马明显多于栗色马,则白色为显性 B.随机选出一匹栗色公马和六匹白色母马分别交配,若所产小马都是栗色,则栗色为显性 C.自由放养的马群随机交配一代,若后代栗色马明显多于白色马,则栗色为显性 D.选择多对栗色公马和栗色母马交配一代,若后代全部为栗色马,则白色为显性 变式:玉米的甜和非甜是一对相对性状,随机取非甜玉米和甜玉米进行间行种植,其中一定能够判断甜和非甜的显隐性关系的是( ) C 题点四自交与自由交配条件下的概率计算(微专题重点突破) 典例4、用基因型为Aa的小麦为亲本进行如下实验,下列不正确的是( ) A.该小麦自交3次,后代显性纯合体的概率为7/16 B.该小麦自交淘汰掉aa个体,自交3次淘汰aa后,子代杂合体概率为2/9 C.该小麦群体自由交配,A、a的概率始终相等,但Aa基因型的概率会发生改变 D.该小麦群体自由交配并淘汰掉aa个体,Aa的概率会下降

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甘肃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植物生物技术,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植物组织培养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理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生物技术。本文简要概述了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及研究进展,较全面的综述了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以及在快繁脱毒、育种、种质资源保存、次生代谢物提取、基因转化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最后展望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组织培养;研究进展;发展趋势 Research Progress in Plant Tissue Culture and trends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plant biotechnology of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ansulanzhou 730070) Abstract: Plant tissue culture plant cells are totipotent under the principle and developed a biotechnology.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concepts and plant tissue culture research, a more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plant tissue culture propag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as well as in detoxification, breeding, germplasm conservation, extraction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 and other aspects of gene transfer research status , Finally, the future trends in plant tissue culture. Key words: organizational culture; research status; trends 引言 植物组织培养是20世纪之初,以植物细胞全能性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以及原生质体,在人工配制的环境里培养成完整的植株,也称离体培养或植物克隆。自1902年德国科学家Haberlandt提出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理论, 到1934 年美国White 等用番茄根进行离体培养证实这一观点以来,植物离体培养技术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已广泛应用到植物生理学、病理学、药学、遗传学、育种以及生物化学 等各个研究领域, 成为生物学科中的重要研究技术和手段之一[1]。近年来,随着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植物组织培养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涌现,研究重点也由器官、细胞水平向分子、基因方向转移。21世纪,生物技术是最有生命力的一门学科,而植物组织培养作为一种基本的试验技术和基础的研究手段,被认为具有巨大的潜力,现就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做一简单综述。 1在植物育种上的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对培养有粮作物品种开辟了全新的途径。目前,国内外已

玉米组织培养及再生体系的建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e410083542.html, 玉米组织培养及再生体系的建立 作者:于妍胡楠楠侯杰尤丽新唐敬仙 来源:《乡村科技》2017年第32期 [摘要] 本文以玉米种子成熟胚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通过对外植体不同切割方式、不 同碳源、不同培养基及不同激素的对比分析,建立一套最优的再生遗传转化体系,最终成功诱导出二倍体愈伤组织,并长成为二倍体植株。 [关键词] 玉米;组织培养;再生体系;愈伤组织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7)32-68-2 玉米是主要的粮食和饲用作物,在食品和化工行业占有重要地位。随着转基因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欲利用转基因技术获得高产量、高品质、抗虫害的玉米新品种。用玉米成熟胚为外植体诱导的愈伤组织,不受季节影响,获得植株快速,取材方便,而且外植体大小合适,是适合于玉米遗传转化的再生体系[1]。 本文以玉米种子成熟胚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通过对外植体不同切割方式、不同碳源、不同培养基及不同激素的对比分析,预建立一套玉米最优的再生遗传转化体系,为玉米转基因及基因功能的研究奠定良好基础[2]。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选取玉米种子成熟胚为外植体。 1.2 试验方法 1.2.1 实验材料处理。一是浸泡处理,即在无菌水中浸泡3 d;二是种子处理,即种子切分成芽鞘和根鞘为外植体;三是温度处理,即先将种子置于低温4 ℃下存放36 h,而后转入高温34 ℃下诱导3 d。 1.2.2 外植体培养。将外植体置于诱导培养基上,无光、25 ℃培养20 d,随后取出进行继代培养,并记录。然后将愈伤组织转入分化培养基,25 ℃、光照2 700~3 000 l x下培养20 d 后进行统计;最后将再生植株移至壮苗培养基上,生根后移植即可。 1.2.3 种子切割方式。种子切割方式为横切和纵切。 1.2.4 碳源的选用。碳源选用麦芽糖和蔗糖。

小麦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小麦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摘要:小麦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应用植物基因工程改良小麦品质的重要基础和保证。在小麦组织培养中,几乎各种器官、组织均曾被用作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比如小麦根、幼叶、种子、顶端分生组织、花药、原生质体、幼穗、成熟胚以及幼胚等。其中重点的对小麦幼胚和成熟胚等外植体通过不同组培体系最终获得再生植株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小麦组织发生学、胚胎学、细胞工程及遗传操作等方面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外植体;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小麦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和栽培面积最广,在中国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是中国人民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奚亚军等,200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其抗但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受到生物、非生物等因素的胁迫,严重影响其产量及品质。实践证明,利用植物基因工程(覃建兵等,2001)改良小麦品质是一行之有效的途径。虽然转化方法较多且日趋成熟,但限制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小麦的植株再生频率低,而且建立稳定的小麦再生体系也比较困难。所以,在小麦组织培养过程中,建立高频率的植株再生体系是小麦转化成功的重要基础和保证。本文重点对幼胚和成熟胚等小麦外植体的选择、处理方法、培养基的选择激素影响等方面作了扼要论述。 1 外植体来源的选择 外植体的来源即材料的来源,是细胞培养成功的关键之一。虽然植物体的所有细胞都含有相同的基因和具有全能性,但是由于细胞的分化结果在不同的组织、器官中基因的表达有所不同。 1.1幼胚 小麦幼胚转化体系的建立对促进小麦基因工程研究和功能基因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幼胚为外植体进行小麦组织培养的方法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最有效的培养方式。有研究对小麦未成熟胚离体培养得到的再生植株,认为未成熟胚培养诱导和筛选无性系变异,可作为小麦品质改良的一种手段(胡尚连等,1998)。还有对3个品种(系)的研究,确立了小麦幼胚最佳取材时期的种子形态指标,为取材节省了大量时间,并大大减缓了接种压力(刘少翔等,2003)。王常云等人对15个小麦品种进行离体培养,结果诱导率达到了100%,得出品种间分化率有明显的差异(王常云等,1999)。 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率很高,通过对愈伤组织的直接或间接筛选,可以发生定向变异,主要体现在农艺性状(如株高等),抗性和品质方面,故小麦幼胚培养主要体现在新品种的选育上(于相丽,2009)。

农学专业《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试题题库及答案

农学《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题库1 一、判断题:判断结果填入括弧,以√表示正确,以×表示错误。(每小题2分,共14分) 1 多数的系统误差是特定原因引起的,所以较难控制。( × ) 2 否定正确无效假设的错误为统计假设测验的第一类错误。( √ ) 3 A 群体标准差为5,B 群体的标准差为12, B 群体的变异一定大于A 群体。( × ) 4 “唯一差异”是指仅允许处理不同,其它非处理因素都应保持不变。( √ ) 5 某班30位学生中有男生16位、女生14位,可推断该班男女生比例符合1∶1(已知 84.32 1,05.0=χ) 。 ( √ ) 6 在简单线性回归中,若回归系数,则所拟合的回归方程可以用于由自变数X 可靠地预测依变数Y 。( × ) 7 由固定模型中所得的结论仅在于推断关于特定的处理,而随机模型中试验结论则将用于 推断处理的总体。( √ ) 二、填空题:根据题意,在下列各题的横线处,填上正确的文字、符号或数值。(每个空1分,共16分 ) 1 对不满足方差分析基本假定的资料可以作适当尺度的转换后再分析,常用方法有 平方根转换 、 对数转换 、 反正旋转换 、 平均数转换 等。 2 拉丁方设计在 两个方向 设置区组,所以精确度高,但要求 重复数 等于 处理数 ,所以应用受到限制。 3 完全随机设计由于没有采用局部控制,所以为保证较低的试验误差,应尽可能使 试验的 环境因素相当均匀 。 4 在对单个方差的假设测验中:对于C H =20σ:,其否定区间为2,2 12 να χχ-<或 2 ,22ν αχχ>;对于C H ≥2 0σ:,其否定区间为2,12 ναχχ -<;而对于C H ≤2 0σ:,其 否定区间为2 ,2ναχχ>。 5 方差分析的基本假定是 处理效应与环境效应的可加性 、 误差的正态性 、 误差的同质性 。 6 一批玉米种子的发芽率为80%,若每穴播两粒种子,则每穴至少出一棵苗的概率为 。 7 当多个处理与共用对照进行显著性比较时,常用 最小显著差数法(LSD) 方法进行多重比较。 三、选择题:将正确选择项的代码填入题目中的括弧中。(每小题2分,共10分 ) 1 田间试验的顺序排列设计包括 ( C )。 A 、间比法 B 、对比法 C 、间比法、对比法 D 、阶梯排列 2 测定某总体的平均数是否显著大于某一定值时,用( C )。 A 、两尾测验 B 、左尾测验 C 、右尾测验 D 、无法确定 3分别从总体方差为4和12的总体中抽取容量为4的样本,样本平均数分别为3和2,在95%置信度下总体平均数差数的置信区间为( D )。

2020高考生物真题专项汇编卷(2017年-2019年)(全国通用)知识点12:实验专题

知识点12:实验专题 1、叶色变异是由体细胞突变引起的芽变现象。红叶杨由绿叶杨芽变后选育形成,其叶绿体基粒类囊体减少,光合速率减小,液泡中花青素含量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红叶杨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位点可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识别 B.两种杨树叶绿体基粒类囊体的差异可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 C.两种杨树叶光合速率可通过“探究光照强弱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作比较 D.红叶杨细胞中花青素绝对含量可通过“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测定 2、有些实验可以通过染色改进实验效果,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观察菠菜叶肉细胞时,用甲基绿染色后叶绿体的结构更清晰 B.在蔗糖溶液中加入适量红墨水,可用于观察白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 C.检测花生子叶中脂肪时,可用龙胆紫溶液对子叶切片进行染色 D.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时,可用台盼蓝染液区分菌体死活 3、下列中学实验均使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有关实验操作或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实验① B.实验② C.实验③ D.实验④ 4、以下高中生物学实验中,操作不正确的是( )

A.在制作果酒的实验中,将葡萄汁液装满整个发酵装置 B.鉴定DNA时,将粗提产物与二苯胺混合后进行沸水浴 C.用苏丹Ⅲ染液染色,观察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滴(颗粒) D.用龙胆紫染液染色,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的染色体 5、下列关于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转换物镜时应该手握物镜小心缓慢转动 B.以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为材料不能观察到质壁分离 C.苏丹Ⅲ染色后的花生子叶细胞中可观察到橘黄色颗粒 D.在新鲜黑藻小叶装片中可进行叶绿体形态观察和计数 6、下列研究工作中由我国科学家完成的是( ) A.以豌豆为材料发现性状遗传规律的实验 B.用小球藻发现光合作用暗反应途径的实验 C.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D.首例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 7、以玉米籽粒为实验材料进行“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活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前将玉米籽粒放在温水中浸泡适当时间 B.先用红墨水染色玉米籽粒,然后纵切并观察其颜色变化 C.未煮过的玉米胚比煮过的染色浅,说明活细胞吸收物质具有选择性 D.若煮过的玉米胚乳与未煮过的均被染成红色,说明胚乳细胞是死细胞 8、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膜的完整性可用台盼蓝染色法进行检测 B.检测氨基酸的含量可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显色 C.若要观察处于细胞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可用醋酸洋红液染色 D.斐林试剂是含有Cu2+的碱性溶液,可被葡萄糖还原成砖红 9、下列关于实验中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用高倍镜观察菠菜细胞叶绿体形态时,临时装片需要保持有水状态 B.需要高倍镜下才能观察到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 C.在低倍镜下可以观察到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形态及大小

农学专业《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试题题库及答案

≠β农学《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题库1 一、判断题:判断结果填入括弧,以√表示正确,以×表示错误。(每小题2分,共14分) 1 多数的系统误差是特定原因引起的,所以较难控制。( × ) 2 否定正确无效假设的错误为统计假设测验的第一类错误。( √ ) 3 A 群体标准差为5,B 群体的标准差为12, B 群体的变异一定大于A 群体。( × ) 4 “唯一差异”是指仅允许处理不同,其它非处理因素都应保持不变。( √ ) 5 某班30位学生中有男生16位、女生14位,可推断该班男女生比例符合1∶1(已知 84.32 1,05.0=χ) 。 ( √ ) 6 在简单线性回归中,若回归系数,则所拟合的回归方程可以用于由自变数X 可靠地预测依变数Y 。( × ) 7 由固定模型中所得的结论仅在于推断关于特定的处理,而随机模型中试验结论则将用于 推断处理的总体。( √ ) 二、填空题:根据题意,在下列各题的横线处,填上正确的文字、符号或数值。(每个空1分,共16分 ) 1 对不满足方差分析基本假定的资料可以作适当尺度的转换后再分析,常用方法有 平方根转换 、 对数转换 、 反正旋转换 、 平均数转换 等。 2 拉丁方设计在 两个方向 设置区组,所以精确度高,但要求 重复数 等于 处理数 ,所以应用受到限制。 3 完全随机设计由于没有采用局部控制,所以为保证较低的试验误差,应尽可能使 试验的 环境因素相当均匀 。 4 在对单个方差的假设测验中:对于C H =20σ:,其否定区间为2,2 12 να χχ-<或 2 ,22ν αχχ>;对于C H ≥2 0σ:,其否定区间为2,12 ναχχ -<;而对于C H ≤2 0σ:,其 否定区间为2 ,2ναχχ>。 5 方差分析的基本假定是 处理效应与环境效应的可加性 、 误差的正态性 、 误差的同质性 。 6 一批玉米种子的发芽率为80%,若每穴播两粒种子,则每穴至少出一棵苗的概率为 0.96 。 7 当多个处理与共用对照进行显著性比较时,常用 最小显著差数法(LSD) 方法进行多重比较。 三、选择题:将正确选择项的代码填入题目中的括弧中。(每小题2分,共10分 ) 1 田间试验的顺序排列设计包括 ( C )。 A 、间比法 B 、对比法 C 、间比法、对比法 D 、阶梯排列 2 测定某总体的平均数是否显著大于某一定值时,用( C )。 A 、两尾测验 B 、左尾测验 C 、右尾测验 D 、无法确定 3分别从总体方差为4和12的总体中抽取容量为4的样本,样本平均数分别为3和2,在95%置信度下总体平均数差数的置信区间为( D )。

玉米组织培养

玉米组织培养的研究发展 姓名:潘艳美专业:电气自动化类学号:0902100210 摘要:回顾了上一世纪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1934年以来,我国的植物组织培养研究一直与国际发展同步进行。近些年来玉米组织培养技术发展十分迅速,玉米组织培养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科研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浅谈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基本原理、意义及面临的一些问题和植物组织培养在我国农业应用的情况,综述了玉米子房和幼胚系统的组织培养研究、玉米茎尖和根尖离体培养研究和玉米花粉和花药培养研究。 关键词:玉米;组织培养;原理;意义;作用;展望 一,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试验步骤 1,概念 植物组织培养是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根尖、茎尖等)、组织(形成层、花药组织等)、细胞(体细胞、生殖细胞等)、胚胎(成熟或未成熟的胚)、原生质体等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培养,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发其产生愈伤组织或潜伏芽或长成完整的植株的技术。 2,原理 植物组织培养的依据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及植物的“再生作用”。 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的材料称为外植体,其主要形式有器官、胚胎、单细胞、原生质体等。根据外植体的不同,所需要的培养基种类、培养条件、外源激素的种类及比例等均不同。植物组织培养中,影响培养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诱导愈伤组织成败的关键在于培养条件,植物激素是诱导愈伤组织和绿苗分化的关键因素。 最常用的诱导愈伤组织的生长素是IAA、NAA和2,4一D,所需浓度为O.01~10 mg/L。最常用的细胞分裂素是KT和ABA,使用浓度为O.1~10 mg/L。KT 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愈伤组织分化。ABA对植物体细胞胚的发生与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各类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虽有相对专一性,但是植物的各种生理效应是不同种类激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 3,试验步骤【1】 A,选择和配制培养基培养基是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血液”,血液的成分及其供应状况直接关系到培养物的生长与分化,因此了解培养基的成分、特点及其配制至关重要。 B,灭茵灭菌是组织培养中的重要工作之一,通常采用物理的或化学的灭菌方法。培养基用常压或高压蒸煮等湿热灭菌、器械采用灼烧灭菌、玻璃器皿及耐热用具采用干热灭菌、不耐热的物质采用过滤灭菌、植物材料表面用消毒剂灭菌、物体表面用药剂喷雾灭菌、接种室等空间采用紫外线或熏蒸灭菌。

小麦遗传转化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小麦遗传转化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资源与环境学院 姓名:漆海龙 学号:3115701060 摘要:在粮食作物中,小麦属于遗传转化最为困难的作物,加上转基因研究起步较晚,基因工程育种进程明显落后于其它作物。随着基因枪的问世、新的选择标记基因和高效启动子的运用,1991年以后小麦转基因研究开始增多。目前小麦遗传转化尽管有多种方法, 但转化效率仍然很低, 一个重要原因是遗传转化方法尚不成熟, 因此建立合适的转化方法是小麦遗传转化成功的关键. 本文综述了小麦基因枪转化、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和花粉管通道法等几种重要遗传转化方法研究的最新进展, 分析了各种方法的基本原理、优缺点及其影响因素. 关键词:小麦遗传转化, 基因枪法, 农杆菌介导法, 花粉管通道法 正文: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在中国是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作物,也是人类重要的植物蛋白质来源( 约占谷物蛋白质的38% ) . 其种植面积和产量约占谷物种植面积的30%. 小麦面粉约含70%~ 80% 的淀粉.通过遗传转化可以打破物种之间的遗传限制,利用转基因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小麦,可以实现新品种的定向改良,从而创造新的小麦品种。与国外小麦相比, 我国小麦的蛋白质总量不低, 但是在加工品质上有较大差距, 主要原因是我国小麦贮藏蛋白缺少优质蛋白质亚基。目前在小麦品质改良领域中主要有两个热点:一是通过特异地改变某些亚基的构成与比例, 增加小麦中蛋白质及必需氨基酸含量来改良其营养品质, 进而提高烘烤品质. 二是调节淀粉生物合成途径, 以培育直链淀粉含量少甚至没有蜡质的小麦品种,提高其加工品质. 近几年来,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完善, 为小麦品种改良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小麦转基因研究大多采用授粉后13~14 d 的幼胚为受体材料,表达载体构建中普遍采用Ubi、E35S 等启动子和bar、nptⅡ、EPSPS 等筛选标记基因,筛选剂一般使用Bialaphos、Glufosinate、G418 和Glyphosate 等,成功利用的农杆菌菌系包括ABI、Agl1、c58C1、LBA4404 和CP4 等。总之,小麦转基因研究涉及报告基因或标记基因较多,目的基因较少,所用的受体基因型大多是Bobwhite。因此,拓宽小麦遗传转化的受体范围,完善农杆菌转化小麦的技术体系,将一些控制抗病、优质、抗逆和抗虫的外源基因导入小麦,是今后小麦转基因研究的重点。 小麦遗传转化研究开始于20 世纪80 年代末期, 所谓的小麦遗传转化就是将目的基因导入小麦, 整合在染色体上, 并获得携带目的基因后代的过程. 与其他作物相比, 小麦转基因成功的例子较少, 转化率也只有百分之几, 限制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组织培养植株的再生频率低, 而且建立稳定的小麦再生体系比较困难. 另一个原因是小麦基因组比较大, 具有17 Gb, 而且生长在世界各地的用于制造面包、具有烘烤品质的小麦, 95%是六倍体, 其他的则是四倍体硬粒小麦.另外,小麦的遗传转化体系也不完善.到目前为止,小麦转基因最常用的方法仍集中为基因枪法( microprojectile bombardment ) 、农杆菌介导法(Agrobacterium mediated transformation)和花粉管通道法( polly tube pathway).虽然也有一些其他转化方法的报道, 比如: 聚乙二醇法( polyethyleneglycol mediated transformation of protoplasts ) 、电击法( electroporation) 、碳化硅纤维介导法( silicon carbide whiskers) 、激光微束穿刺法( Microinjection) 和低能离子束介导法( ion irradiation) 等, 但随着基因枪法、农杆菌介导法的不断改进, 这些转化方法已经被逐步淘汰. 现在基因枪法( microprojiectile bombardment ),农杆菌介导法( Agrobacterium mediated transformation) 和花粉管通道法( polly tube pathway ) 是小麦成功转化的基础方法, 以下主要介绍这三种方法介导的小麦遗传转化及影响因素.

7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附答案)(2)

定州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末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表情肌收缩时会引起面部皮肤皱纹,注射适量的肉毒毒素可以有效除去皱纹。肉毒毒素是肉毒杆菌产生的外毒素,是一种高分子蛋白神经毒素,可以阻断神经与肌肉间的神经冲动,使过度收缩的小肌肉放松,以达到除皱的效果。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在表情肌收缩的反射中,表情肌是效应器 B.兴奋引起表情肌收缩的过程中,肌细胞膜没有发生电位变化 C.重症肌无力患者由于存在严重的神经-肌肉传递障碍,不能使用肉毒毒素 D.肉毒毒素可能是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等过程导致肌肉松弛达到除皱效果 2.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3.下列关于酶及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酶、激素的调节下,生物体才能进行正常代谢 B.生物体中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不—定能产生酶 C.激素一般作用于其他细胞,酶不全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D.酶与激素的作用特点都是微量、高效、促进 4.有关人工高产鱼塘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该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B.该鱼塘生态系统的植物在种群的空间特征上具有明显的分层分布现象 C.硝化细菌能利用光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故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 D.植物为鱼类提供了食物,鱼类为植物提供了无机盐,实现了系统中能量的循环利用5.有研究者将下列四种等量的细胞分别磨碎,然后放到四个离心试管内高速旋转离心,如果磨碎的液体分为四层,如图,其中③层有较多的有氧呼吸的酶,则在下列的各种材料中③层最厚的细胞是

组织培养

农学院课程论文 ( 2016至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植物组织培养 课程编号:01600086z 学生姓名:姜小红 学号:A01150464 班级:种子1502班 任课教师:魏峭嵘 提交日期: 2017年 6 月 28 日评阅日期:年月日

玉米组织培养的研究 作者姜小红 (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哈尔滨,150030) 摘要:玉米是四大粮食作物之一,不仅用于农业生产,也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在多个领域均有应用。本文结合组织培养的条件、选择外植体的方法、培养中加入的物质、生长调节剂和对离体培养造成干扰的多种外界环境因素综述了玉米组织培养的探索进展,在此前提下,对玉米组织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挖掘其应用的潜在值为玉米的遗传育种及生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玉米;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0前言 据统计,2016年,中国种植玉米的面积为5.51亿亩,是粮食种植面积的32.5%;全国产玉米质量是21955.4万吨,是全国总粮食产量的35.63%,由此可见,玉米是四大粮食作物之一名不虚传。玉米不仅用于农业生产,也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在多个领域均有应用。随着玉米产量的增加,玉米不仅可以作为粮食,还可以转化成乙醇及加工成美味的食品,对发展国民经济意义深远。它为了满足农艺上的性状需求,在其基因上导入所需求性状的基因获得优良性状。建立高效的再生体系对遗传性状转化的成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诱导愈伤组织是建立再生体的基础条件【1】。 1 外植体的选取 选择外植体密切关系到组织培养能否成功。玉米幼苗愈伤组织的成功诱导对它的离体组织培养奠定了基础。Green和Philips在1975年使玉米未发育的幼胚被顺利地诱导成愈伤组织且第一次获取到了再生的玉米植株。随着研究人员的不断探究,目前玉米愈伤组织能够被很多种式样的外植体都被顺利地诱导,例如由花药、未成熟合子胚、玉米叶片、成熟种子的胚轴、胚根、胚都成功诱导出愈伤组织。由此可以看出外植体的选择多种多样,我们应该勇于尝试。

植物细胞组织培养研究

植物细胞组织培养研究 摘要: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利用细胞全能性培养再生植株的技术,具有快速繁殖、克服杂交不亲和及保存种质资源等优点。本文先介绍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与发展历程,综述了植物细胞组织培养的研究与应用,主要介绍了其在农业、育种、育苗、人工种子及生物反应器中的相关研究情况与简单介绍。 关键词:植物细胞;组织培养;研究进展;应用 1 引言 植物细胞与组织培养是细胞工程中一类重要的研究内容,其中植物组织培养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技术,细胞培养技术也是是细胞工程的核心技术之一。二十世纪初(1902年),德国植物学家G·Haberlandt最早开始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随着生产和科学水平的提高,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相当成熟和精确[1]。研究的领域从植物生理学科逐渐扩展到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园艺学、育种学等学科[1]。 植物的组织培养广义又叫离体培养,指从植物体分离出符合需要的组织、器官或细胞,原生质体等,通过无菌操作,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在含有各种营养物质及植物激素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以获得再生的完整植株或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其他产品的技术[2]。狭义是指组培指用植物各部分组织,如形成层、薄壁组织、叶肉组织、胚乳等进行培养获得再生植株,也指在培养过程中从各器官上产生愈伤组织的培养,愈伤组织再经过再分化形成再生植物。运用组织培养方法可以在比较简单易观察的条件下研究细胞、组织或器官的繁殖、生长和分化,以及各种外界因素对它们的影响,从而为解决农业生产和药物生产中的某些问题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目前已有若干重要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中[3]。 2 植物细胞组织培养原理 植物组织培养即植物无菌培养技术,又称离体培养,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理论,即每个植物细胞里都含有一整套遗传物质,只不过在特定条件下不会表达。将已处于分化终端或正在分化的植物组织脱分化,诱导形成愈伤组织,再在愈伤组织上形成新的丛生芽。具体可利用植物体离体的器官(如根、茎、叶、茎尖、花、果实等)、组织(如形成层、表皮、

湘赣皖十五校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5月) 生物 (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20届湘赣皖·长郡十五校高三联考第二次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部分 时量:150分钟总分:3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后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T3 C12 N14 O16 Na23 P31 Fe56 Cu64 Ce140 第I卷(选择题,共126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不一定都要通过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来实现 B.当细胞内外存在浓度差时,细胞就会发生质壁分离或质壁分离复原 C.盐析和高温都能使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变得伸展、松散,易被蛋白酶水解 D.吞噬细胞中的溶酶体能合成和储存大量的水解酶,可以水解衰老的细胞器和病原体 2.中耕松土是农作物栽培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项措施,结合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松土可促进根的细胞呼吸,促进农作物对矿质离子的主动吸收 B.现代农业生产应当提倡免耕法,大力推广比较环保的无土栽培技术 C.松土易造成水土流失,可能成为沙尘暴的一种诱发因素 D.松土可促进土壤中微生物对腐殖质的分解,加速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3.我国科学家研究发现水稻细胞核中的Ghd7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不仅参与了开花的调节,而且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都有重要影响。根据此项研究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Ghd7基因的表达是边转录边翻译形成多肽,多肽还要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 B.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从而控制生物的有关性状

玉米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玉米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林淦,周建平,刘华俊,王高芳,黄升谋(襄樊学院化学与生物科学系,湖北襄樊441053) 摘要综述了玉米花粉和花药组织培养、玉米茎尖和根尖离体培养以及玉米子房和幼胚系统的组织培养。 关键词玉米;组织培养;离体培养 中图分类号Q943.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517-6611(2007)28-08797-02 R e se a rch Pro g re s s on P lan t T is su e cu ltu re o f M a iz e LI N G a n e t a l(D epa r t m en t o f C h em istry and B ioscien ce,X ian g fan U n ive rsity,X ian g fan,H u be i441053) A b s tra c t T issu e cu ltu re o f m a ize po llenand an th e r,cu ltu re in v itro o f m a ize s te mtip an d roo t tip,tissu e cu ltu re o f m a ize o va ry an d you n g e m b ry o sy s-te mw e re sum m a r ized. K e y w o rd s M a ize;T issu e cu ltu re;C u ltu re in v itro 玉米是雌雄同株的异花授粉作物,其遗传基础比较复杂,变异也相当丰富。普通育种存在着变异系数过大、影响子代生长发育的缺点。近年来玉米组织培养技术发展迅速。现已能从不同外植体诱导产生单倍体、二倍体、三倍体和非整倍体愈伤组织,也可从单倍体、二倍体、非整倍体愈伤组织中再生植株[1]。这将有利于克服普通育种中存在的问题。 1玉米花粉和花药培养研究 玉米花粉和花药的培养一般可以获取单倍体植物,对于玉米遗传育种工作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徐龙珠等研究发现磁场对提高玉米花药培养诱导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李春红等研究发现11℃低温处理对大多数基因型玉米的花药培养有益[3]。叶珍等在玉米花药培养过程中,对花药的雄核发育过程及其药壁组织变化进行观察发现,玉米离体花药培养的雄核发育途径主要有3种,即A-V途径、A-G途径和A-VG途径。药壁组织对雄核发育起着一定的作用[4]。朱海山发现在玉米花药培养的诱导培养基中加入活性炭,能明显提高其胚状体分化和绿色小植株产生率[5]。杜娟等利用有性杂交使有利基因型重组后进行花药培养,从而快速获得玉米纯系,建立了单倍体育种的新体系[6]。朱海山研究发现,高温高压灭菌和过滤灭菌对于胚状体产生和绿色植株分化没有实质性差异,而将蔗糖分开灭菌则可明显提高胚状体产生的数目[7]。张慧英等发现杂种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和绿苗分化率高[8]。文仁来等研究发现在接种后10d添加秋水仙碱,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9]。王子霞等研究发现玉米培养基最好,活性炭有利于玉米花药培养[10]。刘强等研究发现随着培养基中无机盐离子浓度的降低,褐变率也不断降低。在培养基中添加抗氧化剂,可与培养过程中产生的氧化产物发生作用,降低褐变率。而吸附剂可以去除酚类氧化造成的毒害[11]。对于玉米组织的花粉和花药培养,研究人员做了较为细致的研究。研究表明,花药和花粉培养较为容易产生新品种。 2玉米茎尖和根尖离体培养研究 玉米植株的根尖和茎尖分生组织具有良好的分化性能。 基金项目襄樊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06GG2C21);襄樊学院优秀创新团队项目(X fx yc2006004)。 作者简介林淦(1978-),男,福建福州人,讲师,从事分子生态学方面的研究。 收稿日期2007-05-18 李学红等在改良M S培养基上、全黑暗条件下培养未经任何处理的玉米种子萌发的茎尖,发现可诱导雌雄花序的发生,推测玉米营养生长和生殖器官发生被不同调控机制所控制[12]。高树仁等以黑龙江省8个优良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玉米茎尖培养诱导愈伤组织及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和植株再生的效果。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基和基因型的愈伤组织诱导再生能力差异大,单一培养基效果不如复合培养基[13]。陈莉等通过比较试验,确立了诱导丛生芽发生的适宜培养条件和程序,反映了不同基因型的茎尖形成愈伤组织和再生植株的能力不同,从而初步建立了利用玉米茎尖分生组织再生植株的培养体系[14]。张一等建立了适于玉米根尖离体培养的多层滤纸床液体静止培养方法。培养的适宜体系为1/4M S大量元素改良+1/2M S微量元素+IB A0.1~0.3m g/L,黑暗培养[15]。李学红等利用不同基因型的玉米芽尖分生组织在添加适宜浓度6-B A(6-苄基呤)的改良M S培养基上,经过4周诱导培养和4周芽发育培养,获得高频率的丛生芽和再生植株,芽尖倍增数可达3~8芽/芽尖[16]。李学红等通过诱导玉米芽尖产生胚性愈伤组织,建立起高频率植株再生的玉米芽尖培养实验体系[17]。刘世强等以玉米的3个自交系及其配制的3个单交种的5种不同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7~8叶期的幼茎切段和授粉后22d的幼胚表现有较高的出愈率[18]。郭丽红等以玉米根尖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种类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在不同浓度及不同配比下对愈伤组织培养的影响,发现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是影响玉米离体根尖愈伤组织培养的重要因素,不同激素种类及不同浓度配比的效果是不一样的[19]。玉米植株的茎尖和根尖培养有利于促进完整玉米植株的生长,并且较为迅速地获取新品种,具有相当大的发展前景。 3玉米子房和幼胚系统的组织培养研究 玉米子房和幼胚属于二倍体组织,而且它们的分生能力较强。许多研究人员对玉米子房和幼胚开展了研究。郑乐娅等考查了由玉米雌幼穗培养获得的63株再生植株R l的自交结实性以及R2自交结实植株的株高、果穗、籽粒等多种性状,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异[20]。汤飞宇等比较了授粉时间长短和授粉季节对玉米单倍体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授粉时间控制在15~22h,授粉子房均有可能诱导出单倍体植株。春秋季授粉诱导单倍体的效果比夏季好[21]。李明军等以青饲玉米为材料,对幼胚愈伤组织的诱导、继代、植株再 安徽农业科学,J ou rn a l o f A n h u i A g r i.S c i.2007,35(28):8797-8798责任编辑理雪莲责任校对俞洁

小麦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小麦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李尚中1,赵晖2 1.甘肃省农科院旱地农业研究所,兰州(730070) 2.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小麦育种研究所,兰州 (730020) E-mail :lisz7751@https://www.docsj.com/doc/e410083542.html, 摘 要:小麦组织培养是利用基因工程改良小麦品种的重要基础和保证。对不同小麦外植体(幼胚、幼穗、成熟胚、幼叶、根、小孢子、花药、原生质体等)组织培养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小麦,外植体,组织培养 1. 前言 小麦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和栽培面积最广,总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在我国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是我国人民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1]。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运用基因工程进行小麦品种改良越来越受到国内外育种家的重视,并已成为世界各国作物遗传育种优先研究的课题之一。而外源基因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向小麦的转移要求建立高效的离体培养系统,这种系统必须对广范围的基因型而言是快速、可靠和适用的。因此,小麦高效组织培养系统的建立仍是许多研究者关注的科学问题之一。 2. 小麦组织培养研究现状 2.1 幼胚组织培养 自1978年Shimada [2]成功地通过小麦幼胚培养获得再生植株以来,幼胚被共认为是小麦组织培养最有效、最理想的外植体来源之一[3]。在小麦幼胚培养中,如何确定胚龄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首先是如何确定胚龄的衡量标准问题,一些学者选用“一定长度”或“直径”的胚作为衡量胚龄的标准[4]。而另有学者则倾向于选用“受粉后发育时间”作为衡量胚龄的标准 [5]。其次,是最适胚龄的确定,因为不同品种、不同地区最佳胚龄不同[6]。王常云等[7]认为烟台地区冬小麦的有效胚龄为14-20天,最适胚龄为16天,具体到每个品种,最适胚龄只有一天,且取决于基因型。S.Ito 等[8]认为取授粉后10天的幼胚培养较为适宜。覃建兵等[9]研究表明最适于培养的未成熟胚大小为0.15-0.20cm 之间。梁竹青等P [4]通过三年的试验,选用直径为1.0-1.5mm 的未成熟胚作为胚培养的的“最适胚龄”,安海龙等[10]认为幼胚直径在0.5-0.8mm 为宜。关于幼胚的取材时机,虽然人们标准各异,但是还有个参照范围。在实际应用中以授粉后的时间间隔为标准进行取材较为方便。 通过对麦基一号、MS 、white 、B 5、Miller 、N 6及C 17等多种培养基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MS 培养基为最佳的基本培养基。在MS 基本培养基中添加谷氨酰胺、天冬酰胺、椰子乳等物质,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形成及植株分化,在继代培养中提高盐浓度(2MS )或加适量的水解酪蛋白(300-500mg/ml )均有利于胚性愈伤组织的生长及绿苗的形成,调节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比例可以提高小麦植株分化频。目前,幼胚培养一般均用MS 作基本培养基,少数以MB (MS 无机盐,B [8][10,11][12][13]5有机物)做基本培养基, 生根壮苗时用1/2MS 培养基。 [14]在诱导幼胚愈伤组织过程中,2,4-D 是用的最广泛的生长素类激素。研究者们普遍认为2,4-D 对小麦幼胚培养胚胎发生具有关键作用。2,4-D 的使用浓度在0.5-5mg/ml 不等。2mg/ml2,4-D 是诱导盾片愈伤组织的适宜浓度,并抑制胚的早期萌发[15]。低浓度的2,4-D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