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从水墨动画意境谈中国画_留白_艺术

从水墨动画意境谈中国画_留白_艺术

从水墨动画意境谈中国画_留白_艺术

青年文学家

2009年第17期

摘要:中国画非常重视意境的传达和形式美的体现方式,“留白”,则是构成中国画形式美及意境延续方

面的重要内容有,关系着作品的主题、意境、趣味等多种因素,是画面成败的关键之一。本文从水墨动画作品的意境中引出

“留白”,试图从中国画层面对“留白”进行剖析,并探讨其与其它艺术门类的一些关系。关键词:中国画水墨动画留白虚实意境

从水墨动画意境谈中国画“留白”艺术

胡巧红

浙江树人大学浙江杭州310000

【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7-0094-01

中国水墨动画是随着中国画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中国动画史上,曾出现过二次高峰期,其代表作品的人物及背景风格都源于中国画形式,究其能在中国动画史上获此殊荣的原因,作品取自名家是一方面,而最重要的则是水墨动画继承了中国画的精髓———意境,而“留白”,则是体现意境美的重要内容。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最重要范畴之一,指艺术创造所达到的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玩味无穷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艺术境物。

以意造境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本质,也是中国画民族特色的一个重要标志。画家面对自然山川、烟云流水、一草一木,不是将其如实描写,而是要心领神会、取舍提炼,凭“意”来主宰“物象”和“神似”。在动画片《牧笛》中,主要的场景如柳堤放牧、竹林莺转、暮霭归牧等都是以意造境的生动典范,当牧童骑着水墨淋漓的老水牛从柳林中穿出,走过夕照中的稻田,走向村庄,其营造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场景,意境深远。

意境美的体现方式有很多方面,“留白”,则是构成中国画形式美及意境延续方面的重要内容有,关系着作品的主题、意境、趣味等多种因素。中国画很重视“留白”,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按照齐白石先生的绘画风格拍摄而成,齐白石画上的蝌蚪,并未有水的表现,只是蝌蚪尾巴曲上几曲,以示它的游动。到了银幕上,这些小黑点真的摆动尾巴向前游了,背景是一张白纸,不加笔触,更不加特技效果,只是通过小蝌蚪游动的速度、动态,使人感觉到它们是在水中,而且还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淡淡的一抹赭石,上面是小鸡向下看,下面是蝌蚪向上窜,很自然地分清岸上水下。这种极简练的表现方法,意到笔不到,让观众充分发挥自已的想象力,体会“计白当黑”、“虚实结合”的境界。

中国艺术中的虚实问题,不仅是艺术创作、表演中常思考的问题,也是艺术品评中衡量作品优劣的重要依据。例如诗歌中的“律诗重在对偶,妙在虚实。子美多用实字,高适多用虚字。惟虚字极难,不善学者失之,实字多,则意简而句健;虚字多,则意繁而句弱”

①;绘画中的“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②;戏曲中的“剧戏之

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以实用而实也易,以虚而用实也难”

③书法中的“计白当黑”,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涉及“虚实”问题。

中国画通过“留白”处理虚实关系,戏曲则主要通过演员的表演创造虚拟的环境,在戏曲舞台上,常常见到一支木桨,配合演员行船动作就表现了荡舟江湖的情景;再如京剧中的“趟马”,在既无马又无道具的虚空环境中,演员运用表演技巧,不仅可以表演出马的踢、跳、跑,而且可以表演出演员是在马上还是马下……这种艺术行为,演员的表演首先要“心中有景”,才能在虚空的环境中,通过艺术的真实表现出生活的真实。

又如诗歌,诗是最讲究“象外之象”的,而语言的“留白”,为其

“象外之象”的体现起了一个很好的牵引作用。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④

姑苏城外,枫桥夜泊———这是一个静态画面。诗人在写此诗时,为我们留下了一个个可想象的留白。“月落”,是月落于桥还是落于岸?是落于远山还是落于近树?“乌啼”是怎么个啼法?是凄宛哀鸣还是雄浑悲怆……这对于作者来说他清楚,但不明喻,每一个留白处都可以由读者用自已的经验想象补足。对于只见过山区月落的读者,那月便是落到山后了;对于只是见过林中月落的读者,那月便是落入了林木。经验越丰富,对“月落”的再造想象就越丰富。每个景物都提供着广阔的想象自由。这就是诗中的“留白”对诗的意境带来的一种情感延伸。这种移情易景式的造物方式影响了中国画审美特征的形成,也构建了一套与中国社会文化形态相匹配的传承模式,中国老百姓不会觉得只画小舟而仅用“留白”来体现水是件不可思议的事,中国传承的文化环境培育了中国画家似是而非的意象感知功能,当一叶小舟停留在纸上,艺术家们会本能地将与小舟动态相适应的知觉环境联系起来,小舟或许停在水中,或在急流中前行……这就是“留白”所带来的意象性作用,给观者带来充分想象的空间。

正因为“留白”在诸多艺术门类中发挥着其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它在艺术的最高追求-意境的体现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所以它不仅使中国画可以超越时空地表现永不可及的幻象,同时又借助物象充分地揭示画家的心理世界。使绘画既相对真实地反映了客观物象,又与观者产生联想与共鸣,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艺术作品的效应,使现实主与浪漫达到了完美的结合,从而也构成了中国画构图学的重要部分,成为中国画意境永无止境的美的追求的一种意念象征。

注释:

[1]谢榛.四溟诗话(卷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3]王骥德.王骥德曲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4]徐晓莉.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文赋选讲[M].天津:天津古籍出

版社,2006

参考文献:

[1]陈振濂.中国画形式美探究[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1

[2]姜今.画境———

中国画构图研究[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82

[3]王博.庄子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5]刘勰.文心雕龙·诗品神思[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6[6]吴晟.中国意象诗探索[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94

中国水墨画的意境美

中国水墨画的意境美 摘要:中国水墨画的灵魂就是其意境,对意境的渲染是水墨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本文从意境的起源和发展,水墨画意境的内涵及其表现来探讨欣赏水墨画中的意境美,以及画家如何让实现对水墨画意境的营造,从而能引发观赏者无限的审美想象空间。 关键词:水墨画;意境美 中国水墨画中的意境是指在水墨绘画作品中,画家在描绘事物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一种艺术感染力,它所呈现出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能使观赏者通过联想产生共鸣,开拓韵味无穷的审美想象空间。 一、意境的起源与发展 意境一词最早见于唐代王昌龄的《诗格》,其中称:诗有三境,提出了意境、物境、情境三境说:继而中唐诗僧皎然在《诗式》中提出了境这个美学范畴;刘禹锡对境的美学范畴做了最明确的规定:唐末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列举出了二十四种意境;明代朱承爵在《存余堂诗话》中则进一步明确地使用了这一概念,他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声音之外,乃得真味。王国维总结了前人成就,结合西方美学的观念建立比较系统的意境说,他在《人间词话》中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已,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 意境是中国古代画论的中心范畴,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叶朗认为,从逻辑的角度来看,意境说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历史的角度看,意境学说的发展又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史的一条重要线索。从古至今的艺术实践活动中,意境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意境也由一种审美范畴提升至美学精神。 二、水墨画意境的内涵 意境不仅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它还是画家创作的原则,更是观赏者的欣赏原则。在水墨画中,塑造意境的不是普通的形象,而是富有生命力和感情的形象,它不是满足于对有限的客观事物的外在形式临摹,而是画家在有限的空间之中去表现无限的感情,塑造出意外之意象外之象,因此,意境能体现出主体与客体、虚与实、动与静、情与景等诸方面高度的完美统一,从而能引发观赏者无限的审美想象。 意境是中国水墨画体系的精髓,凝聚着中国水墨画艺术的根本精神,是绘画作品追求的最高境界。李可染说过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萃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中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就叫做意境。郭熙说:千里之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岂能尽秀&&一概画之,版图何异?由此看出,有意境的水墨画要剪取客观事物中的精华,而决非像图经一样罗列排序,不能仅仅成为自然的模仿,而应表现出作者感情与思想。清代石涛说:夫面者,从于心者也。在水墨画中,精神的渗透才是最为关键的。因此,画家追求的意境,就是追求一种情景交融华物的艺术境界。没有景,情感就不能从主体转为客体表现,因为景物是有形的,而情感是无形的,以情入景、以景载情,就能以形写神,传达出水墨画的精髓。 因此,水墨画中的意境的关键就在于作者不是对景物进行匠气的铺陈、描摹,它不求完全再现,而应该如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给予观赏者无限的遐想空间。 三、水墨画中意境美的体现 水墨画中的意境美,是由画家在水墨画创作的审美意识上具备的两个条件所组成:一是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一是主观精神的表现,二者有机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水墨画的意境美体现在诗画同源 清代美学家叶燮说:画者形也,形依情则深;诗者情也,情附形则显。苏轼也强调诗与画在创造审美意象方面的共同要求,他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他在评价王维的的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点出了画的意境,道出了中国水墨

中国画论文:浅析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中国画论文:浅析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张静 (武警政治学院,上海200435) 摘要:中国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及审美特征。中国画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以形写神,畅神达意;二、以线造型,笔精墨妙;三、以虚带实,虚实相生;四、以大观小,散点透视;五、诗书画印,综合艺术。通过认识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可以更好地欣赏中国画,进而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关键词:中国画;艺术特征;写意;笔墨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她植根于华夏文化沃土,跨越不同时空,历经不同阶段,形成了融汇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是世界艺术领域中的一朵奇葩,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和骄傲。她所体现的艺术美蕴含昭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及宇宙意义的最高境界。传统中国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及审美特征。当然,“五四”运动以后,西学东渐,近现代中国画借鉴了西方写实主义的观念和技法,力图中西合璧。而当代的中国画更是不断创新,形式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中国画的主要特征依然不变。笔者将中国画的主要艺术特征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其中第一与第二个方面尤为典型和重要。 一、以形写神。畅神达意 “形”指外在的形象,“神”是内在的精神。中国画不满足于“形似”,而要求“神似”。早在大约一千多年前,东晋画家顾恺之就提出了“以形写神”的原则。相传他画人物,数年不点睛,人问其故,答云:“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阿堵”是六朝和唐代的常用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个”,在这里指“眼睛”。这句话指出,绘画的关键不在于对象的美与丑,而是重在“画龙点睛”,表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或精神意境,使其“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顾恺之的“传神论”奠定了中国画以形写神、重在传神的基础框架。 中国画坛先辈虽然很早就提出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原则,但他们也很早就看到了“形似”并不一定“神似”,为了更好地传神,形的表现可以很灵活,可以夸张变形,甚至不求“形似”。例如宋代苏轼曾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元代倪瓒曾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现代国

小议中国画的“留白”造美

【摘要】中国画的“留白”现象导其源是伴随着画史而发生发展的。中国画“留白”自觉的历史产生于先秦形成于六朝,而成长期则在唐代,确切的依据从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白画”之说可见。而中国画之“留白”造美的兴盛期则是宋代。随着人类文明脚步的迈进,基于民族审美心理之必须,绘画表现中“留白”几乎成了中国画的专署,中国画家利用“白黑”二素,恰倒好处地在描绘自然与理念之间设计画面虚实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留白”是中国画造美、审美之必须。 【关键词】美学意义;二维的空间;意境 一、“留白”的美学意义 中国画中的“留白”,或者说是“布白”,是要求艺术性与审美性恰到好处的结合才可使画作达到以虚衬实、虚实相生的尚意境界。笪重光于《画筌》中有语:“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郭熙在他的画论《林泉高致》中说:“山欲高,尽出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则不远,掩映断其派则远矣。”如此“高”与“远”之境,当由“留白”之法予以实现。画中之白处,自当使人尽观睹妙想于幽远山水景致之间。当然,中国画中的“留白”不单单是局限于山水画中,这种审美性与艺术性于人物画和花鸟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在中国画的二维的空间中,画家们始终在自觉而别具匠心的利用“留白”技巧来打破单一的墨色在画面上所呈现出的那种严肃。使画中的山水跌宕起伏。在精心构思与幽妙的黑白设置中,使画作在恬淡中达到无色之色的话语表述,从本质上使人在虚实相生主体与客体中因循心理的审美规律,求得艺术性与审美性的完美统一。八大山人有些山水画作品的画面上,会留有大面积的空白。这些空白?从美学的角度来分析,让人联想到禅宗思想对于八大山人创作观念的影响。对于禅宗而言,物质无常永恒,而白纸的空白与墨色形象的关系正如同虚空与墨色的关系,所以在八大山人看来,空白与形象同样可以画出完美的作品,而且从禅宗的角度来说空白可能比形象更加实在。这样一来,八大山人山水画就充满了空灵。有了荡漾,有了和禅境以及老庄哲学语义相同的意境结构。 二、“留白”—中国画造美之必须 中国画非常重视意境的传达和形式美的体现方式,“留白”则是构成中国画形式美及意境延续方面的重要内容,关系着作品的主题、意境、趣味等多种因素,是画面成败的关键之一。中国画始终都在讲形式美这个主题,在我看来,形式美的主题是以“留白”的表述方式再合以章法,笔墨技巧的精进来完成的。“留白”是无墨之用,这并不是过分抬高“留白”形式在中国画中的位置,而是个事实存在。中国画的留白,留得其所,便生气韵,便使画面上流动着生命,便使观者得以在那白而不空的空间徜徉。留白与着墨相对,两者互相依賴,相得益彰。沒有留白,便不能显出着墨处的美妙。如?黄宾虹的一幅《江山图》,画的正上方一高山巍然耸立,中腰下黑压压的山峦横断其面,中间留出一条白带,令高山与低峦形成了黑白、开合、虚实的强烈对比。那高山浓黑的整体中又间以几座虚淡的屋宇,以山路衬之,使高山更高;以屋宇垫之,令低峦更低。加之左下方留大片的虚白,水中着一小舟,两隐士端坐其间,使画面呈现出空灵静谧的无言美境。\ 中国画章法讲究立意定景,要求在画面上“远取其势,近取其质”,根据画面结构的需要,运用宾主、呼应、开合、藏露、疏密、虚实等对立统一法则来布置章法,并巧妙地处理画面的黑白,使无画处皆成妙境。八大山人山水画的画面设计性极强,每幅画的经营布阵都看似不经意而处处经意之极。八大山人将其山水画画面设计的意境空阔,余味无穷。范增先生认为:“八大山人之构图,断物造险之愿。古往今来,于《老子》书…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之参透,无过于八大山人者。我们可以在八大山人的《秋林亭子图》的构图中体会其章法布置:“由画面左下角层层生发,直至右上角,一鼓作气,冲出画面,右上方又拖出几组远山平坡,摇曳生姿,如

浅谈中国画的留白

浅谈中国画的留白 唐殿全 (《东方艺术·国画》2013年第4期) 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而中国画是非常讲究留白的。留白是中国画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也是中国画重要的艺术观念和表现形式,留白是建立在艺术想象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创造,充分地展示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境界。 那么留白的艺术观念和表现形式是怎样形成的,又受到哪些方面的影响,本文就此,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白绢素纸为中国画的留白提供了先提条件 白绢素纸作为中国画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一直受到画家的青睐,特别是写意作品中经常使用的生宣纸,更加适合墨色浓、淡、干、湿效果的运用和表现。黑色墨水与白绢素纸的结合,给我们营造出一种美妙而特殊的视觉效果,使水墨画的世界显得那么的纯洁简练,素净澄明。我认为白绢素纸的材料性能自然成为了中国画留白的先提条件。 二、留白是中国画造型观的体现 以线造型是中国绘画的主要特征。画面的形象是由线条的疏密、线条的长短和线条的角度来组织完成的。在讲到画面的构图安排时,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有“经营位置”、“置陈布势”、“计白当黑”、“分朱布白”、“密不容针”、“疏可跑马”等等之说,这些绘画理论一直影响着中国画的创作。留白正是这种理论在绘画上的具体应用。 中国画的精彩之处还在于表现的是突出的、重要的、典型的艺术形象,坚决舍弃多余的东西。如倪云林的作品,前面几棵树,一丛竹,中间留白的地方,很自然地让我们联想为水面,远处有一些简洁的山石,便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冲淡萧散的境界,引起我们不尽的遐想。齐白石画的虾子及螃蟹的作品中,只有主要形象,其余的画面都是留白,我们一样感觉它是有水面。叶浅予的舞蹈人物,形象生动,优美简练,也是大面积留白的结果。山水画中也特别的讲究留白,白可能是云,可能是水,可能是空气,有时在画面的感觉上就需要一块白,才显得透气。这一点黄宾虹的作品可以为证。总之留白是画面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丰富画面,还能使艺术形象更加简洁鲜明,这一点也说明留白体现了中国画的造型观。 三、留白是中国画写意观的运用 通过中国绘画史的学习我们知道,最早的绘画是出土于长沙战国时的帛画。那时就已使用毛笔,以墨线造型,敷色用平涂。这种方式一直沿用到今天。单线的造型与平涂的设色方法,无法达到纯自然的表现客观物象。因为它不能通过对阴影的描绘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因此中国的美学理论家们很早就意识到绘画既不能纯客观地表现对象,也不能纯客观地去要求绘画。从而认为主客统一为绘画的最高境界,即要求把客观形象与心中的主观感受统一起来进行描绘,这就形成了中国画“写意”的艺术观、创作观。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迁想妙得,意在笔先”,“气韵生动”,“写物之貌,亦写吾人之心”,“似与不似之间”等等的论语,都是中国画写意理论的精华。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模板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一、教材分析: 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山水画中高山大川的雄浑厚重,小桥流水的清秀恬淡;山间云雾缭绕,小路曲折婉蜒;楼台耸立,船帆点点……让我的感受到画家对故土,对大自然的那份。那份痴性,带给我们充满情趣的,有独特意境的美丽享受。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 本课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的美入手,感受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美感。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的。对于山水画的学习,力求改变过去过于注重技巧,过于强调皴法而无暇顾及在画中表现意境的现象。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整体的了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 1、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本课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2)、认知目标:①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用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②分析山水画作品中意境中表现,初步理解对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3)、能力目标:尝试选用(或作)一首小诗或散文,概括地表达出你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或用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并配上自己喜欢的诗句散文。 2、教学重点: 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 3、教学难点: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4、学习材料: 教具:多媒体设备,山水画所需用具。 学具:风景照片、山水画、纸、墨、笔等中国画的必需用品。 二、教学过程 (一)图片欣赏,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画面出现关山月傅抱石的《江山如此多娇》,这幅画是他们共同合作专门为装饰人民大会堂而绘制的大型山水画。 师问:看画面你能想到哪首古诗词? 生: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浅谈中国画的独特魅力

浅谈中国画的独特魅力 【摘要】本文由中国画的基本表现形式入手,突出了中国画不同于西方绘画的以线代面的艺术特色,最后上升到中国画的精神方面,主要阐述了中国画受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主流: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深刻影响,由此论证中国画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中国画独特魅力意境 中国画作为东方绘画的代表和典范,它的博大精深是无需赘言的。但当成为经典的同时也成为历史,时间不会受任何因素的影响变慢或停滞自身永恒的运动,经过时间的考验,人类一代代文明所结晶出来的辉煌业绩也随之层层叠叠积淀起来了。当我们从现有的文献资料和艺术品中来研究经典的时候,就会逐渐明白中国画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和发展之后仍生生不息,自有其不同于其他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一、我们对一个画种最初步、最直观的认知就是作画时画笔所经过的轨迹,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线条 我们从初次接触西方绘画,进行素描、速写的时候,就常常用到了线条的概念。但是西画中的线只是比较单纯的线而已,只是一种构成提及的重要元素,用诸多的线条经过叠加或紧密联系来形成面从而构成空间。而中国画就有所不同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条不仅是表现客观对象的外轮廓、结构等形象要素,而更为注重这些要素的组成过程、生长过程,同时中国画又将事物的状态概括到最精炼,只用简练的线条来表达事物的状态,致使中国画的线条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线条了。 中国画中的线条还有更深刻的意义。我们仔细观察一下中国古画,或虚或实、或浓或淡、或粗或细&&让我们恍然大悟,中国画中简练的线茶已将明暗转折巧妙地表现出来了,同时又比西画多了一些意境和趣味。 中国画中又有书法用笔和书画同源的说法,书法意在一个写字,要力透纸背,我觉得中国画也很在意一个写字,写比画似乎更深刻而且有韵律、节奏。且通过笔墨的节奏、韵律;运笔的强、弱、虚、实,一波三折,起伏转折,沉着有力,生动有势;用墨的浓、淡、干、湿、焦来表现,达到浓淡相生,韵味深长的画面;行线的长、短、曲、直,直中有曲,曲中见方,长短适中,动则有势,静则有威。这样使画面达到和谐的节奏、巧妙的组合、无穷的魅力。 二、从色彩方面来说,中国画更具有其独特的魅力 在西画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丰富的色彩,而且画中的色彩地位平等,没有主次之分,缺一不可,同时西画中的色彩多是经过复杂混合的,因而可以说西画是一个色彩体系。但是在中国画中黑白两色是极为重要的色彩元素,也是首推的颜色,然后才谈得上其他的颜色。说到中国画,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笔墨,而笔墨落于纸上的直观表现实际上就是黑白,由此也可看到纸上的空白在画面中的重要地位,而且在中国画的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那些虚无之处的奥妙,由于通常在概念上把色彩当成是一种画底子上的覆盖物,所以并不把画面所留出的空白当作是色彩,而这正是中国画的独特之处。我们有意识地把纸的白作为一种色彩来关照,就会发现这白色所用之多及其地位之重要,在中国画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这正如黑白木刻的主版黑。版画与中国画的巨大区别是不言而喻的,在此就不做过多的赘述。除此,在世界上任何别的画种都不像中国画那样把黑与白这两个颜色放在所以其他颜色之上,并且在意境和情趣上把黑白两色发挥到极致的程度,也只有中国画在色彩体系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个黑白体系。 黑白本身就给人一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认知,而中国画的气韵意境就在这黑白分明的笔墨当中被发挥的淋漓尽致。中国画中的黑白是互不可缺的,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挥毫,当一张纸全被墨色浸透时,那么中国画的意境也就荡然无存了。可见,空白是何等重要,而这也就是画家们常说的透气留白。中国画的韵味便溢于这一纸一墨、一黑一白当中了。

浅谈中国画中的留白

浅谈中国画中的留白 我对绘画的了解着实是少之又少,对于一些有名的画作也只是仅仅停留在知道这个层面上。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虽然老师给我们上的课不多,但是我收获却是不少。以前我对画的理解仅仅局限在看它的大概轮廓上,尤其是对古代山水画,因为本来就模糊所以更是没有机会细细的观察过,所以更不可能去理解画的意境与内涵。通过这节课让我也更加细致的去欣赏这些经典的画作,并能跟着老师的引导了解一些画里画外的内涵与神韵。包括中国画中的以小见大, 今天我想给大家讲的是中国画中的留白。留白是中国画中最常用的技法之一,也是中国画的一大特色。中国画不像西方的油画强调色彩的冲击,它用淡淡的墨迹给我们描绘出一个个充满想象空间的世界。而这个空间很大程度上是留白的作用,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浅谈以下留白这个技法。 中国画中的“留白”有着深远的历史,并且是在画家们的创作中自觉形成的一种技法。自觉的历史应当追溯到先秦时期的“错彩镂金”,而到六朝的“出水芙蓉”形成。从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的“白画”可以看出它成长与唐代。对于画面上有意识的“留白”并作深入研究的时代当为宋代,这个时期是中国画之“留白”造美的兴盛时期。如赵佶的《池塘晚秋图》,马麟的《层叠并绡图》,以及北宋文同的《墨竹图》,下面我们着重看一下文同的《墨竹图》。 文同(1018—1079),字与可,世称石室先生,四川梓潼人,北宋皇佑年间进士,元丰初年任湖州太守,故亦号文湖州。至于画竹,他曾对好友苏轼有过表露,说:“吾乃学道未至,意有所不适而无以遣之,故一发于墨竹”,可见画竹是他渲泄情感,遣发胸怀的手段。苏轼是中国文人画理论的奠基人,也擅画竹。由于文同、苏轼等的倡导,宋元间画墨竹之风大盛,名家辈出。 这幅《墨竹图》本幅墨竹纵131.6厘米,横105.4厘米,双拼绢本,现在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创的是用墨画竹的先河,此图竹竿用笔自然圆浑,墨色偏淡,节与节之间虽断离而有连属意。画小枝行笔疾速,柔和而婉顺,枝与枝间横斜曲直顾盼有情。竹是气节之意象,用墨迹来表现它更是想显出它的苍劲有力。同时我们不得不看到此幅画作亦有大面积的留白存在。留白,给了我们无尽的遐想,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眼前这一株竹子,我们看到的是竹子的品性。这里也可以用以小见大的思想去理解。竹子的高洁,竹子的骨气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小议中国画的“留白”造美

小议中国画的“留白”造美 【摘要】中国画的“留白”现象导其源是伴随着画史而发生发展的。中国画“留白”自觉的历史产生于先秦形成于六朝,而成长期则在唐代,确切的依据从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白画”之说可见。而中国画之“留白”造美的兴盛期则是宋代。随着人类文明脚步的迈进,基于民族审美心理之必须,绘画表现中“留白”几乎成了中国画的专署,中国画家利用“白黑”二素,恰倒好处地在描绘自然与理念之间设计画面虚实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留白”是中国画造美、审美之必须。 【关键词】美学意义;二维的空间;意境 一、“留白”的美学意义 中国画中的“留白”,或者说是“布白”,是要求艺术性与审美性恰到好处的结合才可使画作达到以虚衬实、虚实相生的尚意境界。笪重光于《画筌》中有语:“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郭熙在他的画论《林泉高致》中说:“山欲高,尽出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则不远,掩映断其派则远矣。”如此“高”与“远”之境,当由“留白”之法予以实现。画中之白处,自当使人尽观睹妙想于幽远山水景致之间。当然,中国画中的“留白”不单单是局限于山水画中,这种审美性与艺术性于人物画和花鸟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在中国画的二维的空间中,画家们始终在自觉而别具匠心

的利用“留白”技巧来打破单一的墨色在画面上所呈现出的那种严肃。使画中的山水跌宕起伏。在精心构思与幽妙的黑白设置中,使画作在恬淡中达到无色之色的话语表述,从本质上使 人在虚实相生主体与客体中因循心理的审美规律,求得艺术性与审美性的完美统一。八大山人有些山水画作品的画面上,会留有大面积的空白。这些空白?从美学的角度来分析,让人联想到禅宗思想对于八大山人创作观念的影响。对于禅宗而言,物质无常永恒,而白纸的空白与墨色形象的关系正如同虚空与墨色的关系,所以在八大山人看来,空白与形象同样可以画出完 美的作品,而且从禅宗的角度来说空白可能比形象更加实在。这样一来,八大山人山水画就充满了空灵。有了荡漾,有了和禅境以及老庄哲学语义相同的意境结构。 二、“留白”—中国画造美之必须 中国画非常重视意境的传达和形式美的体现方式,“留白”则是构成中国画形式美及意境延续方面的重要内容,关系着作品的主题、意境、趣味等多种因素,是画面成败的关键之一。中国画始终都在讲形式美这个主题,在我看来,形式美的主题 是以“留白”的表述方式再合以章法,笔墨技巧的精进来完成的。“留白”是无墨之用,这并不是过分抬高“留白”形式在中国画中的位置,而是个事实存在。中国画的留白,留得其所,便生气韵,便使画面上流动着生命,便使观者得以在那白而不 空的空间徜徉。留白与着墨相对,两者互相依賴,相得益彰。沒

浅谈中国画与中国诗的关系

一、前言 中国的艺术家和西方的艺术家一直都在商讨诗和中国画的关系,但是他们各自都有各自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西方艺术家认为诗与中国画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但是两者也是有关联的,可以合二为一。如黑格尔认为诗歌有音乐的一面,也有绘画的一面,西蒙尼蒂斯也说过“画是静默的诗,诗是语言的画”。而中国艺术家则认为中国画与诗存在着许多的共融性,本来就是感情的产物,两者相互的交融在一起,可谓“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中国画与诗的关系的研究已经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了,在很久以前已经有许多的艺术家对此做以了解和研究,并且得到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说诗与中国画都是人类的本性加之感情的结合体。不管是的从《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还是到了唐代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些作品的艺术表现形象和作者内心的感受都讲究的是意境美,也就是说意境美是主观与客观相互交融的产物。例如明清时期的书法家方士庶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也有人说诗与中国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变现形式,虽然他们之间有许多相互交融想通的地方,但是这两种艺术也是不可以相互替代的,也就是说这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性,它们在某些表现形式上也是不通的,各有各的表现领域。 一、诗与中国画的传统性 诗与中国画的关系是特别密切的,它们在很久以前就存在这相互交融的地方,而且两者也是相互影响着,并且在发展中相互影响和督促,使它们都经受了艺术文化的层层洗礼,最后向人类见证了发展的必然性。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化中,诗和中国画都是依托于艺术形象来表达它们各自的思想感情和人生领悟,用语言艺术与大家一起分享艺术的领悟。无论它们两者是在艺术精神,或者还是在内容,意境,审美情趣上都有着交融性和共通性。 中国的诗词绘画开始联系是因为刘褒为《诗经》上的《北风》、《云汉》二首诗作了两幅插画,《洛神赋图》就是晋代顾恺之为《洛神赋》所画的插图。在晋代末期陶潜创作了田园山水诗,并且在这个时候大批的田园山水画家开始出现在画坛,从此诗与中国画的逐渐的结合,在唐代兴盛了起来,在那个时候诗人会给自己所作的诗作画,画家也为自己所画的画作诗,为以后的诗画的发展做了铺垫性的作用。到了宋代,诗与中国画的关系变得更加的密切,已经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并且总结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原则。现在这个原则已经成为了千古定论,所有的诗人和画家都会以这个原则为最高的目标和创作目的,在诗和中国画的创作中有意识的向这个原则靠拢,同时这个美学原则也成为了诗与画创作的美德形式和标准。 从中国的史料上看,中国画流传下来的要比诗多的多,也久的多。例如中国画的岩画、彩陶艺术等等美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形式各种各样,而且色彩也比较单纯,主要是以线条的美感来丰富作品的内容和美化画面,而诗保存下来的作品相对来说就少了许多,剧资料记载,诗歌保留最完整的也只有《诗经》和《楚辞》这两部巨作的了,这两部诗歌不仅都充满了时代精神,还为以后的诗和中国画的创作创造了条件。它们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还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使诗与中国画的结合成为中国艺术文化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 诗是用一种语言来表达的艺术变现形式,他用简练的语言表现现实的生活,中国画属于造型艺术,它用色彩、线条等来描绘出一个人或者一个事物的形状以表达出思想感情。中国画多是以意造境,究竟是为了意境美,在这一点上诗也是一样。中国画与中国诗词具有同样意义的意境美。 二、诗与中国画的互补性 (一)、诗中有画 对于诗与中国画的结合,我们讨论的不是形式的像与像,似与不似,重点是要放在诗画的本身去,也就这样说,诗不依赖于画而有画意,画也不会依赖于诗而有诗情。 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多数都可以说是诗中有画,就像大家熟悉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漠漠水田分白鹭,隐隐夏木啭黄鹂”。这些诗句虽然说不是绘画,但是它们的那种鲜明形象,活

国画中留白

留白 某种程度上讲,中国画是在吸收了文学、音乐、书法等各种文化艺术精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儒释道三家文化之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与道教思想融会贯通,表现中国文化的自然、超脱之美。国画留白是在总结了其他艺术精华的基础上所创造的一种不同于西方绘画的特殊构图方式。 留白,顾名思义,就是在作品中留出空白。天道运行讲求阴阳造化,阴阳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外延互相排斥,又相互互补,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阴阳相交产生万物,体现在国画中即是留白与笔墨的完美结合。这即是对道家思想“玄”的深刻诠释,正如道家所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所谓“玄”指的是“道虚”,而“虚”在国画中和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精雕细琢为实,留白为虚;近者为实,远者为虚;具像为实,隐者为虚;等等到入妙处,”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虚实结合,适合于表现广阔的画面,增添画面思想容量,深化画面的内涵。 且”道虚”它无形无象,无嗅无声,看不见,摸不到,但却无处不在,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源,而留白的思想便是对万物无形观点的深刻诠释,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特殊构图形式,也是中国画的一大特点。白,不代表无,亦不表示空,更不是画家的随意而为,而是画家的情感寄托所在,大大小小、规则各样的留白,可以为天,可以为水,可以为云,可以为雾,甚至可以表示整个背景。所以留白的意义不只在于作为视觉上的构图手段,而更在于它代表的是一种感觉,一种印象,一种精神。留白不但营造出很强的空间感,还可以赋予广袤深远的意境,更可以不断拓展观者的思想广度,给人留有无限的遐思空间,唤起灵魂最深处的共鸣,实现最高的审美意境,彰显国画的独特魅力。 留白的本质意在用无诠释有,以空来营造满,而其本源则在于无,在于空,所谓“四大皆空”,“四大”指的是坚性的地、湿性的水、暖性的火和流动的风这四大物理元素,佛家思想认为这四者构成了宇宙世界的本体,它们遍布于整个宇宙,广博无边,固定的形态是无法承载下这种博远的,因此它们无形无迹,而无形皆为“空”,所以广翰的世界本就是“空”,“空”才是宇宙事物的至上境界。留白作为国画艺术的一种构图方式,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认为,有形的画面是无法承载画面中无穷的意象空间的,而空是一种绝妙的表达方式。所以留白升腾出的是一种幽深、高远、空灵的思想境界。如明代张灵的《招仙图》就是以留白取胜的精品,明月下空旷的白,一位刚刚出水的少女,几株芦苇,画面大面积的空白呈现给人一种冷月仙湖般的诗境氛围,在画面中留白占据了主导地位,物象则安排在了画面的一角,正是这大面积的留白,营造出了空阔无垠的天空和水面,营造出了画面清冷、幽静的氛围空间,凸显出了湖边女子的诡异与神秘,使画面美得空灵、传奇。 从某种意义上讲,留白是对中国哲理中阴、阳的深刻诠释,是中国和谐观的精准表达,在中国画中,无处不体现着由留白而营造出的玄和思想。如齐白石画虾从不画水,通过留白与着墨相对,使神韵游离纸上。如他所言,“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画水,却分明看到了水,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虾在活泼游动。而这种艺术效果,通过正是画家对留白的深刻体悟与合理把握。在画面中,水为阴,虾为阳,阴阳的对立与统一是中国和谐观的完美展现,所以虾的玲珑清透可以通过笔墨表现,而水的清明广阔却不可表现;虾的大小形态通过运笔可写,而水的体势流动却不可写。作者在准确而精到地把握了这种阴阳关系的基础上,再结合水的特点,水的行迹无边无形,超越了画面的大小,超越了观者的视线,而留白能将这种“无”表现出来,正可谓“妙在无墨处”,无物胜有物。画中阴性的水与阳性的虾所构成的曼妙游离的和谐空间,将中国画的留白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中国画正是这种通过这种对对立物象的和谐营造,才将中国高深的哲理思想以诗意唯美的方式展现在观者面前。 留白,是一种无言的体会,是一种悄然的内心愉悦。在中国,留白已成为一种生活的艺术,一种思想的艺术,一种人生的艺术。

中国画的留白艺术解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e04808270.html, 中国画的留白艺术解析 作者:廖志英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9年第27期 摘要:文章对中国画的留白艺术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对其美学价值以及整体创设意境予以阐述,希望能够将中国画的深层次内涵表述出来,为欣赏者提供更多自由想象的空间。 关键词:中国画留白艺术想象空间 留白是中国画的重要构图原则,从美学角度审视中国画留白艺术,则可见其跌宕起伏的节奏美以及气韵灵动的空灵美,留白同中国哲学的虚实相生理论深度契合,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典型审美特征。 一、留白的产生和发展 所有事物都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向前发展的,中国画的留白自然也不例外,随着历史的发展,其从单一逐渐走向了成熟,促进了中国画的发展。 中国画中留白的表现技法在我国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从最初的新石器时代开始,陶花纹的制作工艺上就已经将留白技巧表现出来,发展到先秦时代时,错彩镂金又将留白艺术进行了提升,在接下来六朝、两晋等过程发展中,对留白艺术也有着相应的介绍,并将其表现技法逐渐向着更加成熟的方向发展,如六朝时期的代表作《出水芙蓉》、两晋时期的《洛神赋图》《画云台山记》等作品,都将留白艺术体现的淋漓尽致。 唐朝时期可以说是留白艺术发展的一个起点,在该时期很多文人画家都将留白作为主要的表现手法,不过真正推动留白艺术达到世界顶峰的当属宋朝。在该时代中,文人墨客将绘画与书法两种表现形式融合在了一起,通过留白手法的塑造,更加深入的将画作意境表述出来,给人以不同的感官享受,为中国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宋朝绘画大师们在作品中融入了禅的相关理念,在追求绘画作品随意性、浪漫性的同时,加强了空白位置的细节处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有马远和夏奎,马远创作的《踏歌图》被人们广为流传,其通过大面积空白的处理配以简单的山石小路,烘托整幅作品的意境,给人以深刻印象。 二、中国画中留白艺术的美学价值 (一)强化了画面整体的布局效果 中国画中留白技巧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整体画面布局的协调性和均衡性,减少突兀等情况的发生。在中国画表现中,各种元素的应用都具有其独特的艺术内涵和意境表现,在画面布局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同步测试题(含答案)

14山水画的意境 1.阅读下面的语段,根据拼音写汉字。 雨声细碎,宛如湮远岁月中古琴的清音。(mù)__暮__色将天空渲(rǎn)__染__成绝妙的水墨丹青,用色非浓亦非淡,一抹苍茫,邈远无际,渐渐加重,渐渐洇开。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千年以前,是否也曾有同样的夜晚,(chàng)__怅__然对影的女子倚窗独坐,深秋的凄风冷雨摇落满地残菊?细雨依旧,模糊了匆匆的时光,只是转瞬,却已相隔千年。 【解析】本题考查字形的正确书写。注意结合语境辨析形似字以及音近字。注意“暮”与“幕”“慕”“墓”等的区别。注意“染”上半部分左边是“九”而不是“丸”。注意“怅”与“伥”的区别。 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运用的论证方法不同的一项是(D) A.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 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B.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开头几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崇高境界。 C.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 始得其真”。 D.四川人说:“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这话 是有道理的。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辨析。D项是引用论证,其他三项都是举例论证。

3.对下面语段内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C) 宋代涌现了更多的竹画家。苏东坡就是一位画竹的艺术大师。他画竹气魄极大,“从地起一直至顶”,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元代文人画兴起后,画竹更为盛行。“元四家”之一倪云林的画,大都是修竹数竿,意境萧疏,具有独特的风格。明代竹画家蜂起。王绂画竹名驰天下,邵二泉题他的《墨竹》诗说:“萧萧数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干。”道出了他画竹的高超技艺。徐渭(字文长)创画雪竹的方法,所画极为精绝。有人评论说:“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明代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 A.宋元明时期竹画家蜂起,气魄极大,意境萧疏。 B.宋元明时期竹画家蜂起,线条和笔力强劲,风格独特。 C.宋元明时期竹画家蜂起,风格独特,技法高超。 D.宋元明时期竹画家蜂起,意境萧疏,技艺高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概括。作答此类题目,要注意方法和技巧。方法上,首先抓住各项的中心意思,在语段中逐一找到与之相关的信息进行比较。技巧上,若是选择“错误”的,就是直接判断;若是选择“正确”的,可用排除法,排除“错误”得出“正确”的选项,或者直接综观各项,明显“正确”的即可选出。本文段中列举了多个画家,说明了他们画风的不同和高超的技巧,所以C 项表述正确。 4.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的一副关于书法的对联,但对仗不够工整,同学们针对上联和下联提出了四种修改方案,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C)

阅读《山水画的意境》 (1)

阅读《山水画的意境》,回答问题。 1.下列关于山水画意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深厚的思想感情,山水画如果没有了意境,也就没有了灵魂。 B.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源于画家对客观事物身临其境地长期观察和全面、深刻的认识。 C.意境在于有情趣有画意,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那些追求自然的画作说不上有意境,难以打动人。 D.山水画创作中,画家只有对所描绘的景物充满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有表达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愿望,才能创造别具一格的意境。 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开头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3.作者是如何论述“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这一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生活实际简要说明。 4.你如何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意。 5.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 颜景龙 ①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的营造。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我们欣赏画作时,时常被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被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打动、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②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漂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

浅谈中国画中的文化元素

浅谈中国画中的文化元素 国画(宣画):即用颜料在宣纸、宣绢上的绘画,是东方艺术的主要形式(薛宣林定性)。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前的都统称为古画。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它依照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趋向及因此而产生的艺术手法而创作。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由于书画同源,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强调骨法用笔、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近现代的中国画在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技法上,有所突破和发展。 东西洋文化,根本不同。故艺术的表现亦异。大概东洋艺术重主观,西洋艺术重客观。东洋艺术为诗的,西洋艺术为剧的。故在绘画上,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中国画的景物,不重视、也不描绘物体上的光及色彩变化,而注重景物的神韵,即不重视形似而重视神似,注重“以形传神”、“形神兼备”。其中,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东洋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人物画很重解剖学;中国画不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东洋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文化和艺术。中国画同西方绘画是在不同的土壤上生长出来的两棵参天大树,任何一方都无法抑制另一方生长。 立意即一幅作品主题思想的确立。中国古代画论中,都强调作画要“立意为先”,画中才有变化、有奇意。所谓“意”是指意识、精神。唐代张彦远论吴道子的画时说:“意在笔先,画尽意在,虽笔不周而意周也。”清代方薰在《山静居论画》中也谈到立意与作画的关系。他说:“作画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意境、神韵有的简古,有的奇幻,有的秀美,有的苍劲,有的雄厚,有的清逸……这些都是先立意后落笔而形成的。至于墨色的浓、淡、焦、润均可运用自如,表现出画家的神思妙想和笔情墨趣。“立意”并非出自画家的苦思冥想、主观臆造,而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客观现实。 美术作品的造型,通常是以点、线、面、形、色彩、形体、肌理等元素构成视觉形象。其中“点”可以突出视知觉,仅凭点,构成中疏密、间隔、层次、深度等变化活动便无法展开。但它在画面上会因大小、多少、位置的不同引起视觉的不同感觉。“线”作为中国画的造型基础,是千古不易的道理。由于线是中国画捉形的基本方法,并形成中国画的主要特点,故中国画家历来重视和崇尚用线。中国画的线不仅有其较强的表现力,更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在中国画中,表现“面”的手法有很多。比如,山水画中的渲染和潮染,工笔画中的分染、统染、罩染、平涂,还有写意画中的泼墨、破墨、积墨等手法,都可以在画面上描绘出各种不同的“面”来。 而中国画的造型是以线描为主要手段,尤其是工笔画都是以线描为先。线描大多用于人物画、双勾花鸟画和勾勒山水画中的山石、树木、房屋、车船等。后来又逐渐发展了皴、擦、点、染等多种造型手段,但仍以线描为中国画造型的基础。线描在中国画中,不仅利用它来塑造形象,表现形体结构,还可以通过不同的线条给观赏者不同的感受。以线传达形神是以画家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不同的时代、环境、身世,不同的艺术修养,即使表现同一事物时,在不同作者笔下的形象、情趣、效果也不尽相同。线条是中国画的生命线。自古以来中国画家以线造型的手法,为我国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表现技巧,线条对画家来说,既是画家的笔法,也是画家个性和情感抒发的手段,它决定一个画家的风格现物体的质感和变化。我国绘画中的笔墨线条是为特定的立意而创造的,它不仅能表现动感和静感、力度和韵律感、节奏感,还能达意传神,因此线的本身具有无穷的活力和审美效能,而且是从生活中来,既反映客观生活,也表达作者主观的情感。生活给予笔墨以创造的依据,画家运用线的

中国水墨动画《山水情》简评

中国水墨动画的巅峰之作《山水情》,相较之前的作品已趋于完美,因为它将山水的意境表现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全片重在山水的表现,无论是静景还是活物都完全融入国画的写意之中,这部动画给观众留下更多的是深邃、悠远的韵味美和登峰造极的意境美,加上古琴的浑厚音色,让人心旷神怡,从而演绎了一个旷世知音的动画。 意境是什么?以通常的说法:意境就是情景的结合,或叫“情景交融”。一般来说,艺术是作者主观意识对客观现实反映的表现,但由于所表现的内容、题材、体裁、形式等等的不同,却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性能效果。有的重抒情、有的重“境阔”、有的惊心动魄、有的丝丝扣入人心、有的以空间的景物来感人、有的有意境、有的没有意境。因此,意境有它自己的性能和特点,意境不同于其他艺术的表现,也就是艺术具有一个空间的境象。这个空间境象,有的虽然不是直接的表现出来,也能间接的引人对它的联想。所以当人们感受到一幅画或一首诗有意境时,便会在眼前呈现出一片清新的,或宁静的,或开朗的,或壮丽雄伟的等等空间感觉,仿佛自己亲临于大自然之中一样。可以说,意境的特点,主要是依据空间境象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画与诗都追求意境,意境与诗画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诗产生意,画产生境。诗和意是主观情感,画与境是客观的景象。主客观契合,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中有境,境中有意。如诗句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描写,将对美景短暂的留恋与珍惜表现的淋漓尽致,黄昏下温和的斜阳映照着一种凄婉、忧伤、悲凉的情景,诗人的瞬间感受留在了心底笔尖,这种色彩烘托的视觉图像已形成了画面的意境。 以传统水墨画的形式演绎的动画片《山水情》充满了中国式的优美韵味,将中国文人长久以来的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用中国的方式表现。客观上展现了文化的传承精神,更是体现了传统的人文精神。整部作品将笔墨情趣与优美的诗境融进了每一画面里,通过绘画性的水墨,表现了江水烟雾蒙蒙,山峦云起缭绕和人物的音容情感,让人完全陶醉在水墨制成的山水之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