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模式及启示

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模式及启示

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模式及启示

作者:李忠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2年第32期

城市化起步于18世界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结束了工场手工业de1生产方式,代之以机器大工业生产发展。生产方式的改变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由农村社会向城市化社会转变。纵观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也出现过各种各样的城市病,但是,总体发展趋势是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从城市化发展速度来看,呈现出慢—快—慢的特点,城市化初期发展缓慢,中期发展速度加快,后期发展速度又放慢,即城市化发展的“S”型曲线轨迹。从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模式来看,既有欧美发达国家经历上百年完成城市化的模式,也有拉美、日韩等国家在三、五十年内完成城市化的模式,无论哪种模式,都是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

一、由工业化推动的城市化——英国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浪潮,英国的工业化推动着城市化的发展。18世纪早期,英国的城镇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0%—25%,到1851年,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54%,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英国城市化是以发展轻工业为先导,进而带动能源、工矿、交通工业的发展,加速城市化的进程。随着技术革新在棉纺织领域的展开,轻工城市率先异军突起;机器运转速度的加快、工厂制度的逐步建立,促进煤炭、冶金工业发展起来,产生了一批能源和重工业城市;交通运输业的变革,则促进了交通枢纽城市发展。而农村劳动力转移则是英国城市化的基本前提,19世纪中期,随着“圈地运动”在全国大范围的开展,再加上农业技术的改进,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而城市迅速发展的第二、第三产业需要补充新的劳动力,在此背景下,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推动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英国的城市化为世界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模式,但是,其中也有沉重的教训,那就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粮食自给有余,还可以出口,到19世纪中期,随着英国贵族通过著名的“圈地运动”,以暴力形式强制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停滞不前,国内消费的粮食、肉类和农业原料不得不依赖从国外进口,农业发展不足,反过来制约了城市化的推进。

二、由集中到分散再到集约的城市化——美国

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的城市化无疑是成功的,但是,美国的城市化进程也是在不断调整中前进。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期,美国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大量的农村人口和工业向大中城市集中,城市规模越来越大,某些城市一跃成为较

大规模的地区性经济中心。在美国五大湖周围的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形成有机联系而完整的城市体系,并形成了制造业带。

但是,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中心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缺、犯罪率高等问题日益突出,富有家庭离开城市中心的高楼大厦到郊区居住,建造属于自己的独立院落式低层住宅。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汽车的普及,广大中产阶级和普通居民也追随其后移居到郊区。在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上就表现为城市沿公路线不断向外低密度蔓延。1970年美国郊区人口超过了中心城市的人口,也超过了非都市区的人口。郊区化给美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人口密度降低,城市与郊区、乡村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不断融合。但是美国也为过度郊区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得不面对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经济成本居高不下、生态环境破坏愈演愈烈、资源能源消耗量大以及贫富差距日益加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20世纪80年代,面对城市蔓延带来的种种问题,美国学者开始倡导“紧凑型”城市和城市理性增长(或称精明增长)的概念。其主要内容包括强调土地利用的紧凑模式,鼓励以公共交通和步行交通为主的开发模式,混合功能利用土地,保护开放空间和创造舒适的环境,鼓励公共参与,通过限制、保护和协调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公平。理性增长是一种精心、科学规划过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保护农地、复兴城市已有社区、保持住房的可支付性、提供多种交通方式的选择等。它具有可持续发展、可操作性的特点。

三、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德国

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进入加速阶段时,往往是大城市得到优先发展,但随着大城市发展带来“城市病”,政府又往往会采取各种措施鼓励中小城市的发展,甚至会限制人口和资金继续向大城市聚集。但是政府的这种事后干预往往收效甚微,而德国则是城市化一开始就注重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代表。德国城市化的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城市化进程中大中小城市并行发展,大城市为龙头,但不显得过分突出,小城镇遍地开花,遍布全国各地。二是城市布局相对合理,全境内城市分布均衡,形成了一种分布合理、均衡发展的独特模式。三是城乡差距小,城乡一体、城乡统筹。在德国既没有过度拥挤、高楼林立的市中心,也没有破旧不堪的农村地区。除了柏林比较特殊,拥有340万人口以外,第二位的汉堡只有170万人口,第三位的慕尼黑只有119.46万人口。德国全国8200万人口中,几乎有1/3的居民生活在84个1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里,而近4930万人生活在人口为2000至10万的小城镇里。

四、超越经济发展阶段的过度城市化——拉美国家

拉美国家城市化水平与西方国家接近,但经济发展水平是西方国家的1/10—1/20,城市发展质量很低,是典型的过度城市化。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度,城市化主要是依靠商业贸易来推动,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少数大中城市,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城市建设的步伐跟不上人口城市化速度,城市不能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必要的生活条件,农村人口迁移之后没有实现相应的职业转换,造成严重的“城市病”。城市贫民大量存在,上世纪90年代末,拉美地

区每10个贫困人口就有6个住在城市;城市失业严重,2003年,城市公开失业率创10.7%的历史新高,城市失业总人数达到1670万人;贫富差距悬殊,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各种社会问题凸现。城市管理无序,人口过度膨胀,资源环境承载力达到极限。在此背景下,拉美国家出现了特殊的“逆城市化”。与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是一种追求生活质量的选择不同,拉美国家的逆城市化是一种低收入阶层被社会边缘化的无奈。由于移民数量不断增加和城市地价及生活费用的上涨,数量越来越多的低收入阶层从原来相对靠近市中心的简陋住所向城市周边地带转移,逐渐形成环绕城市的大片贫民区,造成“贫民窟包围城市”的特殊现象。

五、政府主导的快速城市化——日本和韩国

作为后起发达国家,日本和韩国的城市化在短短的三、五十年内完成,其中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日本一百多年的城市发展历程中处处可见政府的影子,特别是战后以来的半个世纪更为明显。首先,政府通过向工业部门提供优惠政策,促进工业的快速发展,进而推动城市化进程。其次,政府通过对国土进行合理规划,保障城市化进程的顺利进行。二战以后,日本政府专门成立了一个国土规划部门—国土厅,根据国土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特点,对国土进行综合开发,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在保证全国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使城市化的发展平稳推进。最后,日本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和条例来保证城市化战略的顺利实施。日本政府在制定“国土综合开发计划”的基础上,制定了诸如《国土综合开发法》等全国性的法律政策来引导国民对土地,特别是对城市中的土地进行高效率的开发利用。另外,政府还根据各地不同的地域环境制定了一些如《九州地方开发法》和《四国地方开发法》等地方性的法律政策。在政府干预下,日本城市化快速发展,在太平洋沿岸形成了东京、大阪和名古屋三大都市圈。日本的十大城市中有七个位于三大都市圈内,这里汇聚了全国近一半的人口。

韩国也是典型的以政府力量为主体的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在其工业化、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区域经济开发和规划很大程度上也是在政府行政计划综合框架之内运行的。

日本、韩国的快速城市化总体来说是成功的。但是,政府过度干预的城市化造成人口过度集中等问题,并引发交通拥堵、工业污染、地价飞涨、区域发展不均衡等一系列问题。日本、韩国政府也意识到这一问题,并采取措施引导人口向都市圈、首都圈外分流,但是至今收效甚微。

六、经验总结及启示

(一)城市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要相协调

按照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关系区分,世界各国的城市化既有同步城市化,也有过度城市化,还有滞后城市化。先行工业化国家如英法德大都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推进,拉美、非洲国家则是过度城市化,而我国是典型的滞后城市化。世界各国城市化的经验表明,在城市化过程中,必须重视工业化和城市化互为动力,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超

越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进程的城市化是畸形的,同样,滞后的城市化也是违背规律的。今天,我国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加复杂,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同时我国也处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一般转型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特殊体制转型交织在一起的“双重转型”过程。在如此特殊的背景下,我国的城镇化不仅与工业化相联系,而且同市场化和市场化取向的改革紧密相关;不仅要实现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同时还要实现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因此,对于我国来说,不仅是城镇化与工业化要协调,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也要协调发展。

(二)土地要集约利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按照土地利用方式区分,世界各国的城市化可以分为集中型城市化、分散型城市化和集约型城市化。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过了由集中到分散,并到集约的过程。随着资源环境压力的逐步加大,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选择了集约型城市化的发展模式。我国虽然幅员广阔,但是约60%的国土面积属于生态脆弱地区,不适合进行大规模的城镇开发。而且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的问题十分突出。我国的农田人均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在可耕地少、人口分布不均匀、生态环境脆弱等国情条件下,必须吸取美国式的分散型城市化的教训。因此,根据我国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走集约型、可持续的城市化道路,是我国城市化的必然选择。

(三)针对不同地区实行差别化的、非均衡的城镇化模式

按照区域布局区分,世界各国的城市化有非均衡城市化和均衡城市化两种模式。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非均衡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阶段,由非均衡走向均衡则是各国城市化追求的目标。美国的城市化就是经历了由非均衡到均衡的过程。目前,我国仍处于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我国区域差距明显,不同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决定了其城镇化进程也不同。同时,我国幅员广阔,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条件不同,人口承载力也不同,决定了其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不可能相同。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四类地区具有不同的自然资源条件和人口状况,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也各不相同,需要进行分类指导,实行差别化的、非均衡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四)大中小城市要协调发展

从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来看,实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是各国城市化所追求的目标,只不过从发展历程来看,有的国家经过了优先发展大城市,再鼓励发展中小城市的曲折过程,有的国家则从城市化进程一开始就追求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目标。随着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不同城市的功能、地位和作用不同,在区域经济中是不能替代的。大城市对于区域经济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其影响可能是跨区域的或者是全国性的甚至是全球性的。中等城市服务于整个区域,在这个区域内起领头羊的作用。小城镇的功能则是服务

广大农村。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有各自的服务功能,且不能相互替代,所以必须强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避免人口向大城市过度集中。

(五)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要相结合

世界各国城市化的经验表明,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均是市场主导型的城市化。其城市规模、城市布局、城市功能演进和城市产业分工多为市场选择和作用的结果。但是完全市场主导型的城市化也容易出现问题,所以政府应对城市化和城市发展进行有效的计划和引导,否则就会失控。而政府主导型城市化的速度较快,甚至可以跳跃式进行,战后日本、韩国为了在短期内快速实现城市化,均是采取了政府主导型的城市化。但是这种城市化模式容易造成城市化偏差。因此,我国应当更多地借鉴西欧国家的政府调控下的政府主导型城市化模式的成功经验,既要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要注重政府的调控作用,尤其要重视规划的作用,通过规划引导城市化健康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

(六)完善网络化交通基础设施,促进城市群发展

国外城市化发展史表明,目前,都市圈或者说大都市连绵区等城市密集区正在日益成为城市化的新的空间形态。美国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大都市连绵区,即由数千英里高速公路连接的绵延不断的数个大都市复合体。目前已成型的有三个: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巨大城市带,以纽约为中心,北起波士顿,南至华盛顿特区,沿大西洋沿岸跨越十个州;中西部大湖区巨大城市带,以芝加哥为中心,东起匹兹堡、布法罗、克利夫兰、底特律,西达圣路易斯,中有密尔沃基、哥伦布,南绕五大湖呈半月形;太平洋沿岸巨大城市带,以旧金山和洛杉矶两大都市区为主体,从北部的萨克拉门托向南一直延伸到圣迭戈。日本的城市化也呈现出以都市圈为主导的模式,在太平洋沿岸形成了东京、大阪和名古屋三大都市圈。韩国则是形成了以首尔为核心的首都圈。西欧国家也出现了城市密集区,比较成型的如大伦敦地区、大巴黎地区等。在我国,对于城市密集地区的官方统称为城市群。在信息化、网络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和模式不仅仅是要顺应世界城市化的新的潮流和趋势,同时,还将对世界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完善网络化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群或都市圈的发展,提高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是我国城市化的必然道路。

国外新型城镇化模式的比较分析

国外新型城镇化模式的比较分析 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在城乡发展等方面也产生了很大的差异。新型城镇化成为了很多国家的政策重点,包括我国。那么,国外新型城镇化模式是如何实现的呢?本文将从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实践出发,探讨不同的国外新型城镇化模式,以期为我国城镇化发展提供启迪。 一、美国的城市扩张 美国一直被称为汽车国家,由于汽车交通的发达,城市规模呈现出逐年扩张的特征。美国城市的扩张主要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向外扩张,在城市之外新建住宅区,随着不断的扩张,城市范围得到了不断的延伸。第二种是城市的内部扩张,即所谓的城市再生。这一模式将旧城区的破败房屋和老旧设施拆除重建,改善旧城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同时扩大城市的总体规模。 此外,美国城市发展过程中还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模式——城市圈模式。即在主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小城镇,利用主城市的经济和人口优势,实现小城镇和主城市的融合。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聚集,同时也可以改善交通状况。 二、日本的城市聚集 日本系统地推行的城市聚集政策,使其成为了一个高度城市化国家。日本政府在制定城市聚集政策时,注重减轻城市的人口压力,建设了一系列的新城,以满足居民的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需求。与此同时,为了解决气候、环境、交通等问题,日本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促进了新城的建设。 日本政府还提出了实施中心进一步分化,城市功能特色化,强化城市内地区中心等一系列方案,旨在充分发挥各城市的优势。具体而言,是把城市划分成一些交通节点,然后在这些节点周边进行开发,引导人口或企业逐步向周边转移,从而实现城市功能的合理分配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

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 引言 英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其城市化发展历程具有典型性。城市化带来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对于英国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将深入探讨英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特点、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城市、农村、工业化、交通便利、生态环境 在英国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和农村的变化紧密相连。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繁荣,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同时,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成为影响城市化的重要因素,而生态环境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正文 1、城市化的进程 英国的城市化始于19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至20世纪中叶,英国城市化水平已达到较高程度,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80%。这一过程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和环境问题。 2、农村城市化 在英国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地区也经历了大规模的变化。一方面,农村人口大量流失,导致农业生产受到影响;另一方面,部分农村地区逐渐城市化,原有的农业用地被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这一过程虽然推动了英国的现代化进程,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 3、工业化与城市、农村关系 工业化对英国的城市和农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工业化推动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同时,工业化也导致了农村经济的衰退,大量农业用地被占用,农村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因此,城市和农村的关系在工业化过程中变得更为紧密和复杂。 4、交通便利和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影响 交通便利程度对英国城市化具有重要影响。随着交通技术的不断进步,城市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城市范围得以扩大。同时,便利的交通也方便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有助于城乡统筹发展。

城市化道路的国际比较及启

城市化道路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建立在近代工业化基础上的约260年的世界城市化过程展现出多种多样的发展模式,到2008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已达50%,标志着人类城市化已经过半,并进入最为重要的发展时期。 一、世界城市化的三大发展阶段 从城市的起源、发展动力和推进规模的角度,可以将人类城市化进程大体上分为三大发展阶段:一是工业革命前建立在传统农业基础上的人类城市化发展阶段,二是工业革命后建立在早期工业化基础上的世界局部城市化发展阶段,三是二战后建立在现代工业化基础上的世界全球城市化阶段。 (一)工业革命前人类城市化发展阶段 指工业革命前建立在传统农业基础上的人类城市化发展阶段,从城镇的起源(或人类文明的起源)到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兴起。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城市是人类文明诞生的标志之一,人类城市化进程几乎与人类文明史一样悠久。众所周知,人类是群居动物,人类的群居体被统称为人类聚落,城镇就起源于原始的人类聚落。如果纯粹从经济角度来分析,早期人类聚落主要是农村聚落,由于农业人口承载能力低下,农村聚落规模都很小。随着农业效率逐步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多,再

加上手工业和商业兴起,这些人类活动的人口承载能力较大,因此人类聚落随之不断扩大,当规模大到一定的程度,城镇就开始形成了(目前这仍然是城镇形成的模式之一)。

当然,由于工业革命之前,建立在传统农业基础上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难以支撑较大规模的城镇人口,因此在这个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时期,人类的城市化进程十分缓慢。如果从5500年前世界四大古代文明,也就是城镇文明,相继诞生开始算起,到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兴起,在这525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城镇化水平仅增长了3个百分点,即从零增加到1750年的3%左右,世界城镇人口估计只有250万人。期间又经历了城镇起源及扩散阶段、中世纪商业城镇发展阶段和文艺复兴工业革命酝酿阶段,产生了古埃及都城、两河流域古城、印度古城邦、中国古都,还有中美洲的玛雅古城;出现了40万人口的雅典古城、100万人口的罗马古城、100万人口的西安古城和70万人口的北京元明都城等人类农业文明时期的最具代表性的城市。 (二)世界局部城市化发展阶段 指工业革命后建立在早期工业化基础上的世界局部城市化发展阶段,从18世纪中叶到二次大战结束。工业革命开启了工业化推进人类城镇化的历程。相对于农业生产而言,机械化大工业生产具有手段先进、土地占用少、周期短、效率高、产量大以及产品丰富等一系列特点,这些特点归根到底,就是使得工业生产具有巨大人口承载能力,能使人类城市聚落发展得更大,空间分布得更广,让更多的人得以在城镇中生活和工作,从而真正开启了人类城镇化不断发展的进程。

国外城镇化模式对比及对我国的启示

张智乾:国外城镇化模式对比及对我国的启示 作者:张智乾时间:2014-05-13 浏览次数:1566 次 世界城镇化发轫于18世纪中叶英国的工业革命,由此不断推动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农村时代向城市时代转变。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会条件、政治体制差异等原因,世界各国发展出不同的城镇化模式。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四大类。 (一)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城镇化模式。美国作为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自由主义传统深厚。各级政府长期对城市化奉行自由放任的政策,主要借助市场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在城市的集聚与配置,并由此形成了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和五大湖区城市群等。 该模式的优点:市场机制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配置较为高效,有利于打破区域间行政藩篱与人为的隔离封闭,加速城镇化进程。 该模式的弊端:由于政府调控手段比较薄弱,市场主导的城镇化出现了放任自流的发展态势。初期城市问题相当严重,城市内部矛盾突出,城乡冲突剧烈;聚集之后又出现经济活动由城市中心向郊区转移的“逆城市化”现象。由此带来的“过度郊区化”产生了土地资源浪费、资源过度消耗、贫富差距加剧等经济社会问题。 (二)以西欧国家为代表的政府引导型城镇化模式。西欧国家在城镇化过程中始终坚持公共干预政策,在发挥市场机制主导作用的同时,把政府规划与调整放在重要位置,力求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例如,英国积极引导城市建设开发,通过设置绿带限制内城扩张,在绿带外围设立了8个距市中心32-50公里的卫星城,较好遏制了大城市的无序蔓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70%的市民可以乘公交上下班,对进入城市中心区的车辆征收拥挤费,从规划源头减少出行距离和次数等。 该模式的优点:注重产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城镇化与工业化总体呈协同共进关系,与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关系亦得到较好处理。

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有何异同?

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有何异同? 随着人口数量的逐渐增长,城市化已成为一种趋势,各国都在不断地 推行城市化,但不同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却有所不同。下面将 对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进行分析和比较。 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 1.城市化进程 中国的城市化迅速发展,从1950年左右开始实行城市计划经济以来, 城镇人口从2000万增长到8亿,城市化率达到了58.5%。中国加快推 进城市化建设,减少城乡发展差距,有助于缓解农村人口过剩问题。 现在,中国城市化的重点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强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发展。 2.影响 相对于其他国家,中国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影响更大,城市发展带动了 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在城市发展中,中国还鼓励创新和人才集聚,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压力,城市发 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 二、美国的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

1.城市化进程 美国的城市化进程比较成熟,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超过80%, 城市化率达到85%。美国的城市化发展从20世纪初期开始,现在城市 化的重点在于老工业城市的再生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美国各地的城市 具有不同的特色和文化,对全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影响 美国的城市化进程带来了经济上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比如城市贫困和不公平的社会结构。随着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越来 越高,美国开始探索城市绿色发展模式,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性 发展。 三、印度的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 1.城市化进程 印度是一个高度人口密集的国家,城市化进程非常缓慢,目前城市化 率不到35%。印度的城市化建设也面临很多困难,包括城市基础设施 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等方面。 2.影响

国外城市更新实践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城市更新实践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城市更新是当今世界各国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实践活动,已成为全球性的运动和城市发展策略。城市更新是通过解决影响甚至阻碍城市发展的问题,对城市退化现象采取的干预措施,以促使城市“新陈代谢”。国外城市更新历时较长,是各个国家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要解决的历史问题。总体来看,国外城市更新实践取得了积极进展,积累了一定经验,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本文主要梳理总结国外城市更新实践模式,并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可供我国借鉴参考的有益启示和建议。 一国外典型国家城市更新的实践模式总结 (一)英国城市更新 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英国生产力的发展,也让英国成为最早开始城市化的国家之一。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城市环境面临的诸多问题日益显现,成为城市更新的基础背景。英国的城市更新历经了20世纪30年代的清除贫民窟计划、二战后新城建设计划、20世纪60年代末转向住宅整修和改善以及中心区商贸区的复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过渡到“自下而上”的“社区规划”方式等不同发展阶段。 1.建立财政补贴制度 20世纪30年代的清除贫民窟运动以及二战后大规模的住房短缺时期,政府为大规模的住房拆迁重建提供住宅客体补贴,以消除住房短缺状况,提高市民的居住质量。 20世纪60年代,住房政策逐步转向住房整修和改善,此阶段政府转向主体补贴,将补贴对象改为需要住房改善的市民。 20世纪80年代,随着公共支出大幅减少,社会建房受到指责。受郊区化的影响,英国内城开始衰落,为了弥补城市建设资金的不足,英国政府注重将私人投资吸引到内城改造中来,为此,英国专门成立城市发展基金,主要对计划内的改造项目进行补偿,以弥补改造收益的不足,以此调动私人投资的积极性。 2.成立城市开发公司 城市开发公司隶属英国环境部,环境部在极度衰退的内城划出指定区域,成立开发公司。城市开发公司可通过环境部赋予的权利合法获得有价值的国有土地,由公司负责经营,地方政府不得过多干预。在运作过程中规划制定权依然属于地方政府,但开发公司有权对开发商的规划申请进行审批。

国外城镇化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城镇化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作者:陈峰燕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第16期 城镇化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城镇化不仅实现了人类由农村向城镇发展空间的转换,而且 更新着历史文化传统,影响着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由于历史、文化、经济原因不同,城 镇化的基本模式也有所不同,本文主要研究美国、欧洲、日本、拉美国家的不同城镇化模式的 特征。 一、城镇化的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 一) 城镇化概念 从广义上讲城镇化等同于农村城镇化,从狭义上讲指的农业地域的城镇化过程,是指农村 地区的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生产活动由农业向着非农业的方向转移,从扩大农村地区数量与 规模,它更强调城市的扩散作用,注重由农村人向城镇流动的过程,强调改进提高人口流动的 有效性。 ( 二) 城镇化模式 城镇化模式主要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实现城镇化的基础特征的规模总结,主要包括人口、产业、空间与资源的分析与管理,着力在提高城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进 一步实现城镇化与各国资源禀赋的关系,从而提高城镇化有效性,解决城镇化规模发展的问题。 二、国外城镇化模式的进程及特点 ( 一) 美国城镇化的特点 美国城镇化有大都市区和人口郊区化的特征,美国的大都市区是一个大城市为核心,并且 在社会经济体的辅助下实现本区域或本单元的中型城市的发展建设。而且美国正在向着城镇群 的方向发展,美国强调将向个都市区连接为一个整体,要求提高功能的整合性。而且美国的城 镇化有较为宽松的国际环境,其面临着较小的案例威胁,美国还有充足的时间协调城市矛盾, 美国的城镇化是在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完成的,虽然美国城镇化过程中也会出现种种问题,但是可以有充分的时间来解决这一个矛盾,从而有效的避免城市化危机对城镇带来的较大 影响。美国的城镇化是由市场主导的城镇化,是市场选择发展的结果,美国城镇化进程中政府 的干预较少,但是对地方市场的保护较强。在美国个人自由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美国的城镇 化奉行自由流动的模式,但是也存在着城镇内部矛盾,因此存在着逆城镇化的现象。 ( 二) 日本城镇化的特点 日本城镇化起源于二战后期的城市重建,发展于日本上世纪60 年代的经济飞速发展时期,日本城镇化主要以大城市为中心形成区域蔓延的城市同心圆,日本是卫星城模式的典型代表, 形成了日本城市的独特圈状结构。在上世纪90 年代日本经济放缓以来,日本城镇化向着郊区 化的方向发展。日本城镇化进一步促进了大中小型城镇的有效衔接,另一方面减少了城市对交 通能源的依赖,可以实现土地与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但是,日本城镇化也有独特的问题。首先,日本城镇化面临严峻的国际环境,日本经济的起步和城镇化有极强的国际背景。其次,日 本的城镇化是政府主导型的城镇化,政府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第三, 日本的城镇化过程中有极大的社会力量渗透,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都强调融入到地方的城镇化 发展进程当中。

世界各国城市化给我们的启示

世界各国城市化给我们的启示 以世界各国城市化给我们的启示为题,我们可以看到城市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普遍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使得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化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反思,下面我将从经济、环境、社会等方面展开讨论。 城市化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是经济发展。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成为了经济的核心引擎。城市中集聚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形成了独特的产业集群效应。例如,中国的广东省深圳市就是一个成功的城市化案例。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制造基地和科技创新中心,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城市化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化给我们的启示之二是环境保护。城市化带来了巨大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城市的扩张使得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更加紧张,城市交通拥堵和大量的工业排放也给大气环境带来了污染。因此,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环境保护,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例如,许多国家都在采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动城市绿化、节能减排和垃圾分类等措施,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城市化给我们的启示之三是社会发展。城市化带来了人口的流动和

社会结构的变化。城市中不同地区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城市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现象也愈发凸显。因此,城市化进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城市的社会问题,加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提高社会融合度和公平正义。例如,许多国家都在加大对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社会福利。 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城市化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发挥城市的优势,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同时也要注意解决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和挑战。只有在全面推进城市化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美好生活。

国内外城市化发展规律与启示 (1)

国内外城市化发展规律与启示 (2009-12-07 21:48:27)转载标签:国内外城市发展规律启示汽车 1、城市化发展的规律及意义 一、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是指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步转变的历史过程,其实质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经济结构变迁意味着农业活动逐步向非农活动转变,以及产业结构逐步升级;社会结构变迁意味着农村人口逐步转变为城市人口,以及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逐步扩散;空间结构变迁意味着各种生产要素和产业活动向城市地区集聚,以及集聚到一定阶段后的再分散过程。 二、城市化的度量 城市化一般用城市化水平来度量,它是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这一指标运用简单,但需要注意三点:第一,它只有数量意义,不能反映城市化质量;第二,城市人口的统计口径偏差,有可能造成数据的失真;第三,城市化水平一般在大尺度的空间更有意义,例如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能够较好地反映其经济、社会和空间结构的内在意义。一个省的城市化水平在多数情况下也具有可比性。但尺度过小,这一指标的意义就不大。 三、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影响 全球化和信息化对城市化的影响日益显著,前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促进城镇空间经济结构转型和城镇体系的极化;二是城市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外部资本的影响,特别是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阶段,由于外部资本的流动性强,各个城市对外来投资的争夺加剧,因此,存在着将城市做

大的倾向,以便更好地捕捉流动要素;三是城市和城市地区被纳入全球经济网络,大都市区的经济主导地位日益凸显,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战略性节点。 四、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普遍问题 几乎所有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都难以避免地出现了以下问题:一是土地问题,二是住房问题,三是历史文化保护问题,四是生态环境、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问题,五是贫困问题,六是城市犯罪和暴力问题。我国也或多或少存在上述问题。 五、城市化进程中的公共干预 不同国家对城市化采用不同的公共干预政策,其结果也有很大区别。例如美国,主要借助市场力量,对城市化进程干预相对较少,而欧洲国家则运用城市规划手段对城市化进程加以引导。从结果看,欧洲的政策成效卓著,较好地协调了发展与保护的矛盾,也更加符合紧凑集约、节能减排等现代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规划就是国家管理城市化的过程,是引导城市化健康发展的有效工具。 六、城市化的意义 从各个国家的发展轨迹来看,城市化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进程的必然趋势,是完成落后的农业国向发达的工业国跨越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必须了解掌握其发展规律,做好城市化这篇大文章。 (1)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伴生和相互催化 研究表明,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水平提高二者相互促进、互为因果,这一结论可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验证。过去主流的观点认为“经济发展是因、

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城市规划

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城市规划随着全球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增长,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城市化不仅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也给城市规划提出了新 的挑战。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城市规划的 关系。 1. 城市化的背景与挑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居住在 城市中。这导致了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面积的扩大。然而,城 市化也带来了许多挑战。例如,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更新、环境污 染问题、社会不平等、住房紧缺等等。因此,城市规划成为了必不可 少的工具,用于解决这些挑战并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不同国家的城市化进程 世界各国在城市化进程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更加成熟和规划有序,拥有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城市环境。而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则面临诸多问题,如基础设施滞后、环境污 染严重、社会不平等等。其中,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非常迅速。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应对城市化 带来的挑战,并通过城市规划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 城市规划的重要性 城市规划在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 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改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首先,城市规划可

以确保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布局有序。其次,城市规划可以保护和 提升城市的自然环境,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此外,城市规划还 可以优化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提高城市运行效率,促进经济繁荣。 因此,各国政府需要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确保规 划的实施。 4. 国际合作与经验借鉴 在城市化进程和城市规划方面,国际合作和经验借鉴是非常重要的。各国可以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并通过合作交流来解决共 同面临的问题。例如,一些发达国家在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积 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同时, 国际组织和机构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城市化和城市规划方面提 供技术支持和资金援助。 5. 结论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规划密不可分,城市规划是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 的重要手段。各国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工作,并加强国际合作,借鉴他国经验,共同应对城市化带来的挑战。通过科学规划和创新的 城市设计,我们可以建设更加美丽、宜居和可持续的城市,为人们创 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巴西城市化模式的分析及启示

巴西城市化模式的分析及启示 一、引言 巴西作为全球新兴经济体之一,在城市化进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城市化模式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城市化进程不仅仅是城市人口数量是否增长的问题,更是对资源和环境的利用以及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从巴西城市化模式的角度出发,对其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分析,并提出具有启示意义的建议。 二、城市化模式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城市化是全球现代化进程的一部分,城市化模式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城市化模式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不同的城市化模式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同。在巴西,城市化模式对于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下面,我们就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城市化模式与资源利用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产生的废水、废气、垃圾等废弃物产量也随之增加。对于资源的利用也存在很大的挑战。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土地等自然资源变得越来越珍贵。因此,城市化模式必须保证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便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 2. 城市化模式与经济产业

城市化进程将会促进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因此,在城市化模式中,如何选择和构建适合城市发展的经济产业,以及如何提高产业的效率和竞争力,是城市化进程的关键问题。 3. 城市化模式对既有社区的影响 城市化模式不仅仅关乎城市的新兴社区,还需要重视对旧区和贫困人口的影响。在城市化进程中,通常会出现不同社区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社会问题。因此,城市化模式应当从整体上优化和调整城市社区,以便在不同社区之间平衡利益,改善既有社区和贫困人口的状况。 4. 城市化模式与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化进程需要建设各种基础设施,并保证设施能够适用于不同的社区和经济承受能力。因此,如何建立高效、独立、可持续的基础设施是城市化发展的一项非常关键的任务。 5. 城市化模式与环境保护 随着城市化不断加快,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了城市化进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城市化模式需要保证在不对环境与自然造成破坏的前提下,满足城市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能源和资源。 三、巴西城市化模式的现状

各国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及其借鉴

各国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及其借鉴 智慧城市,作为城市化进程的一种新形态,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 应用。各国政府和企业纷纷加速智慧城市建设,以提高城市的效率、舒适度和可持续性。本文将介绍各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探讨其对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将智能化引入城市治理 美国是智慧城市领域的先驱之一,其智慧城市建设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注重 将智能化引入城市治理中。其中,西雅图市被认为是美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典型代表之一。西雅图市自2011年起开始打造智慧城市,目前已建成智慧公交系统、智慧 交通管理系统、无人驾驶技术实验室等一批智慧城市核心设施,通过大数据应用加强城市治理,提高了市民生活质量。 对于中国来说,从美国智慧城市建设中可以学习到,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 需要将科技与城市治理紧密结合,注重数据的收集和应用,同时加强技术和人才的培养。 二、日本——重视基础设施的更新与升级 日本的智慧城市建设注重基础设施更新和升级,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对城市设施、交通、能源等方面的优化。在日本,岛国地形和经济发达的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日本城市发展的战略走向得到了高度重视。在日本,智慧城市建设可以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当时智能化设备与城市设施开始结合,不断推进城市化水平,形成了以东京、大阪为中心的日本城市群。 中国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注重基础设施更新,提高城 市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夯实智慧城市发展基础。 三、韩国——注重城市空间的整合

韩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注重将城市空间整合起来,将城市各个领域的智能化设施 连接起来,实现城市内不同区域之间的数据交互和信息共享。韩国城市发展的市场化特征决定了城市空间的恢复和改善非常重要,而智慧城市的建设可以让韩国城市在恢复和改善城市空间的同时,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的科技含量和效能度。 中国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可以借鉴韩国的经验,在城市各领域的智能化设施充 分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城市空间的整合,优化城市内部的物流、交通、人口流动等因素,提高城市化的效能和可持续发展的水平。 四、新加坡——建设全球领先的智慧城市 新加坡是世界上最早开始构建智慧城市的国家之一,其智慧城市建设目标是打 造全球领先的智慧城市。新加坡试图通过数字化和创新技术,实现城市交通、通讯、医疗等领域的整合,形成全球最为互联的城市之一。同时,新加坡注重应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将智慧城市的发展推向新阶段。 中国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可以借鉴新加坡的经验,在数字化技术和互联互通的 基础上,积极推广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不断提升智慧城市应用的水平和质量。 总之,各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同时也需要结合自身实 际情况进行创新和发展。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并不少,但我们有智慧和勇气,我们可以紧跟时代步伐,并带领全球智慧城市发展的潮流。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国外经验和模式及中国的路径选择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国外经验和模式及中国的路径选择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国外经验和模式及中国的路径选择 近年来,城镇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核心,注重人口居住、社会公平、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城镇化形态。本文将从国外的经验和模式出发,探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并探索中国的路径选择。 首先,对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国外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可供借鉴。美国的城镇化发展经验是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模式。美国的城镇化发展非常注重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追求人口的均衡分布和缓解都市圈拥堵问题。同时,美国通过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提升的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日本是另一个具有成功城镇化经验的国家。日本发展城镇化的关键是营造优质的城市环境,包括绿色空间的保护和城市设计的人性化。此外,日本注重通过优质的公共服务设施和配套设施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生活质量。 而欧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注重人口流动和城市的发展战略。欧洲国家鼓励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转移,通过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投资等措施推动城市的快速发展。在城市规划方面,欧洲特别注重城市的环保和低碳发展,积极推动绿色交通、节能建筑等可持续发展措施。 针对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城镇化路径选择具有独特性。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首先,中国需要构建适应当地特色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政策。中国的城市规模差异较大,各地具有不同的地理、经济

和文化特点。因此,中国需要根据当地情况制定差异化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政策,保护各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特色。 其次,中国需要注重人口流动和城市布局。中国的城镇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导致城市失衡和社会问题的产生。因此,中国需要通过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民工的居住和社会保障待遇,避免城市贫困和人口失衡问题。 此外,中国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伴随着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因此,中国需要在城市规划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并推动低碳发展和绿色建筑。 最后,中国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城市治理和参与机制的建设。城市治理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关键,需要建立多元化的参与机制,促进政府、市民和企业的参与,实现城市建设的共治。 综上所述,世界各国的城镇化经验和模式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中国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中需要关注地方特色、人口流动、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治理等方面,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人口均衡分布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通过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模式,中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城镇化发展路径,迈向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型城镇化未来 综上所述,中国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中需要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特色,解决人口流动和城市布局的问题,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加强城市治理和参与机制的建设。借鉴世界各国的城镇化经验和模式,中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人口均衡分布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不同现代化道路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不同现代化道路比较与其对中国的启示 未来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怎样走,除了我们自己讨论自己的历史和现状,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各国现代化道路的比较研究。我们对各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道路不同模式的比较,能清楚地看到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发挥自己本身的优势,而避免其他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走过的弯路,并且,还要在比较中看到自己的问题,进行正确的调整。 一、四种类型现代化道路的比较和评价 现代化道路,也就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从传统落后的农村社会和农业经济向城市社会和现代经济转型时,选择的人口转移方式、产业结构、对外经济关系模式、企业规模偏好、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组合形式等等。我们简单列表来看东亚、拉美、印度和中国各自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模式。 表1:东亚、拉美、印度和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比较(注:无数据表格) 1. 东亚模式 (1)城市化方式:从传统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看,人口城市化速度很快,没有户籍限制,在工业化完成前转移到城市中的人口有了自己的较为体面的住房,家庭夫妻和上下代之间团聚,人口迁移初有一些贫民窟,但是随着居民收入提高和政府财力的增强,逐步得到了改造,人口没有在城乡之间,年度间和代际间剧烈流动。 (2)产业和就业结构:第一产业增加值下降迅速,第一产业中就业劳动力同时下降,第三产业比例正常上升,同时第三产业扩X容纳了很多劳动力,重化工业与加工工业协调发展,经济的轻型结构,充分发挥了劳动密集与其当时相对便宜的比较优势;农业现代化道路上,虽然在战后都进行了均地改革,但是,后来政府都推动土地的集中和规模经营,即使这样,东亚家庭农场的规模与拉美和美国相比,还是要小得多,没有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优势。 (3)对外经济发展战略:先是初级产品出口导向,对工业体系的建设进行了进口替代战略,再是出口替代升级,总体上是出口导向战略;没有采取大举借债的方式,而是直接引进外资发展经济。 (4)企业规模结构:韩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先是政府力推大企业的发展;韩国搞了新农村建设运动,但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实际上没有减缓,而是加快,为了解决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就业,降低失业率,韩国政府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性举措是实施了十年振兴中小企业计划,大力发展了小企业;结果,中等收入的人口增加,因失业而贫困的人口减少,韩国居民在60~80年代的20年中,因小企业的发展,迅速富裕了起来;XX也是中小企业立岛,中小企业的发展,一是发挥了劳动密集优势,二是提高了劳动在GDP中的分配率,三是因中等收入者增多和失业贫困人口减少。小企业的大量发展,使韩国和XX具有共同的

全球城市化现象对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启示

全球城市化现象对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启示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全球城市化现象日益加剧。在这种趋势下, 各国城市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城市化建设也成为了各国政府长期的重点工作之一。对于我国而言,全球城市化现象对我国城市化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首先,全球城市化现象提示我们,要注重城市规划的科学性。众所周知,规划 是城市化建设的重要前置条件。而科学的城市规划不仅能够提高城市的居住质量,更能够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过多年的努力,成功地实现了城市规划由政府主导、市民共同参与的结果。新加坡建设了一系列国际化的城市功能区,如金融中心、旅游区、商贸中心等,使得新加坡成为了东南亚最有活力的城市之一。而这种城市规划的科学性也为新加坡在城市化建设中赢得了更多的机遇。 其次,全球城市化现象提示我们,要重视城市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城市文化是 城市的灵魂,也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各国的城市文化具有各具特色,如灯红酒绿的巴黎、热情奔放的里约热内卢、古老文明的开罗等,都是各自城市的文化符号。而城市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不仅体现了城市的历史底蕴,更是吸引游客,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以巴黎为例,巴黎在城市化建设中注重保护与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如爱情、艺术和建筑风格等,这些特色成为了吸引众多游客前往巴黎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全球城市化现象提示我们,要努力推进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化发 展是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但如果城市化建设没有顾及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资源浪费等。而参照全球城市化现象,我们可以学习各国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以东京为例,东京是全球最大的城市化区域之一,但在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东京政府大力推动了节能、减排、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措施,实现了城市化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及启示

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及启示 学院: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 班级:地理科学0902 姓名:张卉 学号: 200901410213

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及启示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已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在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会出现各种城市问题,为了避免今后城市化出现各种城市问题,本文分析了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在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解决方法,以及对我国城市建设的启示。 分析了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主要有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四个过程,而我国主要出于第一个进程。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的建设稠密型城市对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启示,以及21世纪我国城市化道路的发展。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启示中国城市化 1.引言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城市化已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根据2010年“六普”数据,中国的城镇人口比重已达49.68% [1],相比第五次人口普查,城市化率高了近十个百分点。在今后几十年内,随着加入WT0、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户籍制度的改革、城市化同工业化关系的逐渐协调以及国民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等,中国的城市化仍将快速发展。 探讨发达国家200多年的城市化历程,吸取其经验教训,一方面可以从理论上进一步深化对城市化规律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进一步明确中国城市化的正确发展方向,实现中国可持续的城市化。 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历程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始于18世纪中叶的产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产业革命的发生,使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生产,而工业生产的集中促使了城市化的发展。进入19世纪以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明显加快,村镇向城镇发展,小城镇向城市化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在随后的几十年间,大多发达国家已经过了城市化的初始阶段、高速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据《1989世界发展报告》显示,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均在80%以上,其中英国已达92%、比利时为97%、澳大利亚为86%、荷兰为88%、丹麦为86%。据《2000年世界发展指标》显示,1995年,伦敦大约有700万人口,在1998年,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9%。在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有78%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城市化过程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