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附件: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业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课题

申报指南

农业部、国家林业局

二○○六年十月

第一部分申报须知

一.项目组织部门和实施年限

本项目由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共同组织实施。实施期为5年,2006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

二.总体目标

农业基因资源是农业科学及其产业的根本和基础,是实现农业持续和跨越式发展,维护国家粮食、生态安全和农村稳定的战略性资源。本项目以科学发展观和自主创新为指导,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精神,针对高产、优质、多抗、高效等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关键功能新基因的发掘与利用滞后、突破性新种质缺乏、特有基因资源流失严重等问题,从国家科技发展总体布局出发,密切结合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求,以农业优异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为主攻方向,开展了我国特有农林动植物基因资源分子身份证构建、优异基因源分析和突破性新种质创造及农业基因资源安全评价保存评价技术体系构建等方面的联合攻关。通过项目实施,解决农业基因资源利用中的关键问题,为农业基础研究和动植物育种提供科技支撑。

三.申报课题

课题1:水稻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

课题2:麦类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

课题3:玉米、高粱、粟类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

课题4:棉花、麻类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

课题5:豆类、油料、糖料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

课题6:园艺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

课题7:林木、花卉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

课题8:畜禽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评价利用研究;

课题9:水产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评价利用研究;

课题10:农作物基因资源安全保存评价关键技术研究。

四.承担单位选择

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公开申报、评审择优”的方式确定课题承担单位。

五.资金来源

本项目国家拨款2800万元。

六.申报资格和要求

(一)申报单位的条件

1. 具有坚实的工作基础和较强的技术优势;

2. 拥有承担本项目研究任务的学科带头人和相对稳定的技术队伍,学科与梯队结构合理;

3. 具有开展此项工作所必需的资源材料、仪器设备、科研设施条件及运行管理经验。

(二)申请负责人的条件

1.课题负责人须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并有固定单位(不包括在站博士后),年龄不超过60周岁(截止到2006年10月),无不良科研行为,从事相关研究或技术开发五年以上。课题负责人用于本课题研究时间不少于本人工作时间的60%,国内工作时间不少于9个月。

2.所有课题申请人均不得参与两项以上本项目课题的申报,且只能主持申报一项本项目课题。课题申报单位(包括联合申报中的任意一方)和主要申报人,对同一个课题不得进行重复或交叉申报。

3.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公务员不得主持本项目课题申报,事业单位(含研究机构)的专职管理人员参与课题研究时间低于工作时间60%的均不得主持本项目课题申报。

(三)申报要求

本项目要求以课题为单元进行申报。每份申报书要包含所申报课题的全部研究内容,并完成其所有技术经济指标。鼓励跨部门、跨单位、多学科联合申请,联合申报单位总数不得超过6个。

经形式审查,不符合上述规定的申请书视为无效申请,不参与专家评审。

七.申请文件的编制与递交

1.申请文件编写:要求语言精炼,数据真实、可靠。

2.申请文件构成:

(1)申请函

(2)申请人资格审查文件

(3)课题申报书

(4)课题预算书

(5)附件(申请单位承诺函、联合申请合作协议、配套经费承诺函)

3.课题预算书须单独装订,与申报书一并提交。编制要求参照《关于2006年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预算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国科财函[2006]12号)(见科技部网站)。

4.申报工作自本指南公布之日起开始,申报单位必须根据《申报指南》要求参与申报活动。

5.申报材料一式15份,要用A4纸、4号仿宋字体打印、双面印刷,统一采用羊皮纸(皮纹纸)封皮进行胶订,请勿用塑料封皮等其它装订方法。

6.报送申请文件的截止日期:请各申报单位于2006年10月30日16点前,将申报文件(包括申报文件电子版)报送到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项目管理处,以签收时间为准,过时不再受理。受理单位对申报文件在邮寄过程中出现的遗失、延误或损坏不承担任何责任。

联系人:林友华张新明

电话:010—

传真:010—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18号楼501室

邮政编码:100026

电子信箱

第二部分申报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目标

课题1:水稻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

研究内容:

1.水稻基因资源“分子身份证”构建:在“十五”攻关所取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已通过表现型鉴定评价证明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抗虫、抗逆等特性且在水稻育种中有重要利用价值和前景的我国特有的水稻优异基因资源为研究对象,开展简单重复序列(SSR)等分子标记鉴定,构建“分子身份证”,并在DNA水平上阐明其遗传多样性变异。

2.水稻优异基因资源发掘:对从我国特有和优异的地方品种、遗传材料、突变体等种质中发掘的大粒、穗着粒密度(密、稀)、分蘖力(多蘖、少蘖)、低垩白、高直链淀粉、低直链淀粉、抗稻瘟病、抗白叶枯病、抗条纹叶枯病、抗纹枯病、抗灰飞虱、抗褐飞虱、抗旱、耐冷、耐盐、耐碱、氮高效、磷高效、高恢复力、高蛋白、高微量元素等优异水稻基因资源进行基因型检测,阐明相应功能基因的遗传和生理生化特性以及在育种和生产中的利用价值,从中发掘新基因,并进行定位和分子标记。

3.水稻优异种质创新利用:利用常规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等手段,以优异野生资源、地方品种、突变体等为供体,创造具有大穗、大粒、优质(低直链淀粉、低垩白、低糊化温度、软胶稠度)、抗病(稻瘟病、白叶枯病、条纹叶枯病、稻曲病、纹枯病)、抗虫(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稻纵卷叶螟)、抗逆(旱、冷、盐、碱、酸、热)、土壤养分高效利用(N、P)、抗衰老、谷秆两用、高蛋白、高赖氨酸、高微量元素(Fe、Zn、Se等)、功能性(高γ-氨基丁酸、低谷蛋白等)等优异性状中至少2个优异性状的原始材料、基础研究材料和可为育种家利用的水稻新基因资源。对发掘的新基因和创造的优异新种质,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登记保护。

研究目标及主要经济指标:

1.利用72个以上微卫星标记(在每个连锁群选择6~8个标记),构建330份水稻基因资源“分子身份证”,并在DNA水平上阐明其遗传多样性变异。

2.对21份我国特有和优异的地方品种、遗传材料、突变体等种质进行基因源分析,阐明相应功能基因的遗传和生理生化特性,以及在育种和生产中的利用价值,从中发掘新基

因3~5个,并进行定位和分子标记。

3.创造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抗虫、抗逆、土壤养分高效利用、抗衰老、谷秆两用、高蛋白、高赖氨酸、高微量元素、功能性等优异性状中至少2个优异性状的原始材料、基础研究材料和可为育种家利用的水稻新种质24份。其中,每份新种质所携带的优异基因中至少有1个未被或很少被育种家所利用;同时,对所有创新种质在适当的地点进行集中展示,并由有关育种和资源方面的专家进行现场验收。

4.申报成果1~2项和专利1~2项。

5.发表学术论文15篇以上,培养研究生10名以上。

经费安排

本课题安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经费410万元。

课题2:麦类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

研究内容:

1.小麦基因资源“分子身份证”构建。在“十五”攻关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经过表现型评价证明具有重要价值且为我国特有和优异的地方品种、稀有种等小麦基因资源为对象,通过蛋白质电泳和简单重复序列(SSR)等分析,建立“分子身份证”,并在蛋白质和DNA水平阐明其遗传多样性变异。

2.小麦优异基因资源发掘。对从我国特有和优异的地方品种、稀有种与创新种质中发掘的多花多粒、优异谷蛋白亚基、抗蚜虫、抗条锈病和白粉病的优异小麦基因资源进行基因型检测,阐明相应功能基因的遗传和生理生化特性,以及在育种和生产中的利用价值,从中发掘新基因,并进行定位和分子标记。

3.小麦种质创新利用研究。通过向栽培种转移野生种的外源优异基因、分子检测等,将来自冰草(丰产、抗白粉病和抗旱基因)、野生二粒小麦(高蛋白质含量、抗白粉病和条锈病基因)、黑麦(抗条锈病和白粉病基因)、中间偃麦草(矮秆、抗条锈病和白粉病基因)等物种中的优异基因转入普通小麦,创造具有高产、专用(如面包、面条、馒头、糕点的品质达到GB/T17320标准)、抗病、抗逆等优异性状中至少2个优异性状的原始材料、基础

研究材料和可为育种家利用的小麦新种质。对发掘的新基因和创造的优异新种质,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登记保护。

4.大麦种质创新利用研究。采取物理诱变和外源(玉米)DNA无载体直接导入的方法,产生矮秆、高蛋白质、高β-葡聚糖和大穗分枝等各种特异突变体,通过进一步对突变基因实施遗传背景改良,创造大麦新优异种质。

研究目标及主要经济指标:

1.构建330份我国特有和优异的地方品种、稀有种等小麦基因资源“分子身份证”,并阐明其遗传多样性变异。

2.对21份我国特有和优异的小麦地方品种、稀有种与创新种质基因源进行分析,阐明相应功能基因的遗传和生理生化特性,以及在育种和生产中的利用价值,从中发掘多花多粒、优异谷蛋白亚基、抗蚜虫、抗条锈病和白粉病的新基因3~5个,并进行定位和分子标记。

3.创造具有高产、专用、抗病、抗逆等优异性状中至少2个优异性状的原始材料、基础研究材料和可为育种家利用的小麦新种质24份。其中,每份新种质所携带的优异基因中至少有1个未被或很少被育种家利用;同时,对所有创新种质在适当的地点进行集中展示,由有关育种和资源方面的专家进行现场验收。

4.创新下列大麦优异种质3份:高蛋白、高赖氨酸、高β-葡聚糖种质(蛋白质含量≥16%,赖氨酸含量≥%,β-葡聚糖含量≥8%);分枝特大穗种质(穗分枝、穗粒数150-200粒,单穗粒重3-5克);高浸出率啤酒大麦优异种质(无水麦芽浸出率≥80%)。

5.申报成果1~2项和专利1~2项。

6.发表论文10篇以上,培养研究生10名以上。

经费安排

本课题安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经费430 万元。

课题3:玉米、高粱、粟类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

研究内容:

1.玉米优异基因资源“分子身份证”构建。在“十五”攻关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已通过表现型评价证明具有重要价值自交系和我国特有的优异、稀有地方品种等玉米基因资源为对象,利用SSR分子标记等技术,建立“分子身份证”,并在DNA水平阐明其遗传多样性变异。

2.玉米、高粱、粟类优异基因资源发掘。在分子上对已筛选出的表现突出或具有特殊用途的玉米、高粱、谷子优异种质资源进行分析,阐明相应功能基因的遗传特性以及在育种和生产中的利用价值,并进行定位和分子标记,发掘新基因。

3.前瞻性玉米、粟类种质创新。针对育种与生产发展需求,玉米方面,通过热带野生种质基因导入、玉米近等基因导入、诱变、分子标记辅助等技术相结合,在高配合力的前提下,创新具有高度抗逆(抗病虫、耐密、氮磷高效利用)、优质、专用或产量相关性状优异(大粒、高容重)等两个以上优异性状、并能为育种利用的新种质。粟类方面通过向栽培种转移野生种的外源优异基因、分子检测等,将来自狗尾草(抗除草剂基因、耐旱基因)、野糜子(耐旱、大粒新基因)物种中的优异基因转入谷子与粟稷,并通过与已筛选获得的抗黑穗病、白发病等优异基因进行整合,创造具有特殊多抗等优异性状的原始材料、基础研究材料和可为育种家利用的粟类新种质。对发掘的新基因和创造的优异新种质,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登记保护。

研究目标及主要经济指标:

1.构建270份玉米基因资源“分子身份证”,建立其相应的指纹图谱,并在DNA水平阐明其遗传多样性变异。

2.对“十五”攻关筛选出的被证明是表现突出或具有特殊用途的15份玉米优异基因资源(高抗青枯病、丝黑穗病、褐斑病、具有与产量性状密切相关性状等)、1份高粱高抗丝黑穗病优异基因资源、2份谷子优异基因资源(1份显性不育材料、1份显性雄性不育上位恢复材料)的进行基因型检测,阐明相应功能基因的遗传和生理生化特性,并进行定位或分子标记,发掘新基因3~5个。

3.种质创新21份。包括在高配合力的前提下,创造具有玉米高产、专用、抗病、抗逆等优异性状中至少两个优异性状的原始材料、基础研究材料和可为育种家利用的玉米新基因资

源18份;创新高度抗旱、耐密(HR)谷子种质1份和具有高配合力、携带显性抗除草剂基因、黑穗病的优良恢复系1份;创新出抗旱(R)、大粒高蛋白(千粒重7克,蛋白质15%以上)适合旱地黍稷育种利用的种质材料1份。要求创新的新种质所携带的优异基因中至少有1个未被或很少被育种家利用,同时,对所有创新种质在适当的地点进行集中展示,由有关育种和资源方面的专家进行现场验收。

4.申报成果1~2项和专利1~2项。

5.发表论文10篇以上,培养研究生10名以上。

经费安排

本课题安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经费320 万元。

课题4:棉花、麻类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

研究内容:

1.棉花、麻类基因资源“分子身份证”构建。在“十五”攻关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

础上,以经过表现型评价证明具有重要价值且为我国特有的陆地棉地方品种、近年创新的

优质纤维和大铃棉等优异基因资源为对象,利用简单重复序列(SSR)等分析技术,建立“分

子身份证”,在DNA水平阐明其遗传多样性特征,并建立棉花、麻类基因资源的分子身份证

构建技术体系。

2.棉花、麻类优异基因资源发掘。对从我国特有的栽培种与野生棉血缘种质中发掘的

大铃、纤维细、比强度高、纤维长度长、棕色纤维、抗病虫性、抗盐碱等优异基因资源,

以及从红麻和苎麻种质中发掘的高抗红麻炭疽病、高抗青枯病、高抗苎麻根腐线虫病等优

异基因资源,进行农艺经济性状、遗传、分子生物特性等分析,阐明相应功能基因的遗传

和生理生化特性,明确每份种质的目标性状及其基因源;同时从中发掘与优质、抗病虫、

棕色纤维、大铃、高衣分等紧密连锁的新基因,并进行定位和分子标记。

3.棉花、麻类种质创新。综合应用远缘杂交、细胞工程、转基因技术、诱变等技术手段,对种间杂交材料和转基因抗虫棉进一步改造加工,创造具有抗棉铃虫、优质(纤维长、强度高、细度好)、抗黄萎病、抗逆(旱、盐)、早熟、高衣分、大铃和特用(如有色棉、

鸡脚叶、矮杆)等性状中至少2个优异性状的棉花新种质;创造优质(束纤维支数高、单纤

维支数高、长麻率高)、抗病(红麻炭疽病、红麻根结线虫病、黄麻黑点炭疽病、苎麻花叶病、亚麻立枯病)等性状的红麻、苎麻、亚麻、黄麻新种质。

研究目标及主要经济指标:

1.构建100份我国特有陆地棉地方品种、近年创新的优质纤维和大铃棉等优异基因资源和30份我国特有麻类基因资源“分子身份证”,并使多样性的等位基因位点尽可能覆盖所有连锁群,以保证其成为每份种质分子身份证的特性。

2、阐明具有优异性状的我国特有8份棉花和2份麻类作物的功能基因的遗传和生理生化特性,评价其在育种和生产中的利用价值;从中发掘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新基因3~5个,明确每份种质的目标性状及其基因源,并进行定位和分子标记。棉花优异性状包括大铃、矮杆、高衣分、纤维细、比强度高、纤维长度长、棕色纤维、抗黄萎病、抗盐碱、早熟等。麻类优异性状包括高抗炭疽病(红麻)、抗倒伏(红麻)、高抗青枯病(苎麻)、高抗根腐线虫病(苎麻)等。

3、创新种质12份。其中棉花创新种质8份、麻类作物创新种质4份。棉花、麻类作物创新种质的优质、抗病、抗逆、特用等性状指标应高于目前大面积栽培品种的15%以上,每份新种质所携带的优异基因中至少有1个未被或很少被育种家利用;同时,对所有创新种质在适当的地点进行集中展示,由有关专家进行现场验收。各种作物创新种质具体指标:

棉花创新种质至少具有下述优异性状中的2个。高抗棉铃虫(蕾铃受害减退率?80%)、优质(HVICC标准:纤维长度? 32mm,纤维强度?tex)、长纤维(长度33mm以上)、高强纤维强度(比强度37cN/tex(HVICC标准)左右)、矮杆(株高60厘米左右)、抗病(黄萎病病指15%以下)、抗旱(土壤含水量3%时棉花成活率90%左右)、耐盐碱(土壤含盐量%时出苗率85%以上)、早熟(生育期100天以内)、大铃(铃重?8克)、高衣分(%以上)、有色棉(纤维为棕色或绿色,且纤维色泽稳定),优质棕色彩色棉(HVICC标准:纤维长度?30mm,强度32cN/tex左右)等。

红麻创新种质应具有优质(纤维支数>300支, 纤维长>2.9mm)、抗病、光钝感、高产等特点;

黄麻创新种质应具有特优质(纤维支数>450支)、高抗黄麻炭疽病或黑点炭疽病的圆果种;

亚麻创新种质应具有纤维强力高、抗病、光钝感等3种突出性状;

苎麻创新种质应具有超细度、高产、抗病等3种突出性状。

4、申报成果1~2项和专利1~2项。

5、发表学术论文10篇以上,培养人才10名以上。

经费安排

本课题安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经费220 万元。

课题5:豆类、油料、糖料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

研究内容:

1、大豆基因资源“分子身份证”构建。在“十五”攻关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经过表现型评价证明具有重要价值且为我国特有和优异的地方品种、野生种等大豆基因资源为对象,利用蛋白质或DNA等分析技术,建立“分子身份证”,并在蛋白质和DNA水平阐明其遗传多样性特征。

2、大豆和油菜优异基因资源发掘。对我国特有和优异的栽培种与野生种中发掘的抗病(抗大豆胞囊线虫病、抗大豆花叶病毒病等)、耐逆(大豆耐盐、大豆耐旱)、优质(大豆高蛋白、大豆高油、油菜高油、油菜低粗纤维等)等优异基因资源进行基因型检测,阐明相应功能基因的遗传和生理生化特性,以及在育种和生产中的利用价值;对发掘的优异基因进行分子标记和定位。

3、豆类、油料、糖料种质创新研究。

大豆种质创新研究:利用诱变、种间杂交等技术,将未被利用的野生种(高蛋白质含量、耐旱、耐盐、抗大豆胞囊线虫病、抗大豆花叶病毒病)、栽培种(高油、耐盐、耐旱、高抗大豆胞囊线虫病等)的优异基因转入育成品种中,建立优异基因转移的技术体系,创造含有优质、抗病、耐逆等优异性状的原始材料、基础研究材料和可为育种家利用的大豆新种质。创造的新种质,将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登记保护。

食用豆类种质创新研究:利用诱变、远缘杂交等技术,培育兼抗病虫害、株型合理等优异性状突出的食用豆类新种质。创造的优异新种质,将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登记保护。

油菜种质创新研究:综合利用物理和化学诱变、细胞工程等技术,创造油菜育种和生产急需的优质(高油、低纤维、新型黄籽)、多抗(高抗菌核病、抗倒伏、耐裂角、耐迟播和免耕、耐储藏)、营养高效(水高效、肥高效)、新型异源细胞质雄性不育等优异性状新种质。对发掘的新基因和创造的优异新种质,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登记保护。

花生种质创新利用研究:创造具有优质、抗病、耐贮型花生新种质。

芝麻种质创新研究:将常规杂交转育与细胞工程、分子标记技术相结合,创造育种上可利用的有价值的优质、抗病、抗逆等优异新种质。

蓖麻种质创新研究:创造优质、抗病、耐逆蓖麻优异新种。

甜菜种质创新研究:创造优质、抗病的甜菜新种质。

甘蔗种质创新研究:创制含有新的野生血缘的抗锈病甘蔗新种质。

研究目标及主要经济指标:

1、构建270份我国特有和优异的地方品种、野生种等大豆基因资源“分子身份证”,并阐明其遗传多样性变异。

2、对我国特有和优异的栽培种与野生种的18份大豆和2份油菜种质进行基因源分析,阐明其优异性状的的功能基因的遗传和生理生化特性,评价其在育种和生产中的利用价值;从中发掘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新基因3~5个,并进行定位和分子标记。大豆优异性状包括优质(油分含量>23%、蛋白质含量>46%、蛋白和脂肪双高蛋白质与油分总量>64%、蛋白质亚基缺失、不含过敏蛋白、不含脂肪氧化酶等)、抗病虫(高抗大豆花叶病毒病流行株系和强毒株系、高抗大豆胞囊线虫病不同生理小种、抗大豆锈病≤2级、抗大豆菌核病≤2级、抗大豆食心虫1级、抗大豆蚜虫1级、抗大豆烟粉虱≤2级等)、耐逆(耐旱1级、耐盐1级)、高产相关性状(矮杆(株高<60cm)、大粒(百粒重>30克)等)。油菜的优异性状包括高油(含油量>50%)和低纤维(粗纤维<7%)。

3、创造具有优质、抗病(虫)、抗逆、高产、高效、专用等优异性状中至少2个优异性状的原始材料、基础研究材料和可为育种家利用的大豆新种质18份、食用豆新种质7份、油菜新种质4份、花生新种质3份、芝麻新种质2份、蓖麻新种质1份、甜菜新种质1份、甘蔗新种质1份。每份新种质所携带的优异基因中至少有1个未被或很少被育种家利用。所有创新种质需在适当的地点进行集中展示,由有关育种和资源方面的专家进行现场验收。

各作物具体指标如下:

大豆:优质包括高油(油分含量>23%)、高蛋白(蛋白质含量>46%)、蛋白和脂肪双高(蛋白质与油分总量>64%,不含胰蛋白酶抑制剂、不含过敏蛋白、不含脂肪氧化酶等。抗病虫包括高抗大豆花叶病毒病流行株系和强毒株系、高抗大豆胞囊线虫病不同生理小种、抗大豆锈病(1级)、抗大豆菌核病(1级)、抗大豆食心虫(1级)、抗大豆蚜虫(1级)、抗大豆烟粉虱(1级)等。耐逆包括耐旱(1级)、耐盐(1级)等。

食用豆类(蚕豆、豌豆、绿豆、小豆、菜豆、木豆):抗锈病、籽粒性状优良、株型紧凑且小叶窄椭圆的蚕豆新种质1份;高抗白粉病、籽粒性状优良、硬秆半无叶株型的豌豆新种质1份;抗碳疽病、籽粒性状优良、矮秆直立的菜豆1份;抗豆象、直立且单株荚果成熟一致的绿豆新种质;抗锈病、籽粒性状优良、矮秆直立的小豆新种质1份;木豆CMS 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1套;食用豆雄性不育系1份。

油菜:优异性状包括优质(含油量>50%、类胡萝卜素总量>100g、粗纤维含量<%、油酸含量>75%、亚麻酸<3%、芥酸<1%、硫苷<20μmol/g)、抗病虫(高抗菌核病、高抗病毒病、高抗霜霉病、高抗菜青虫、高抗小菜蛾)、耐寒、耐储藏(60℃高温保存120天,发芽率>60%)、雄性不育(具有moricandia等异源细胞质,不育性彻底)、适合机械化栽培(耐迟播15-30天、中矮杆(株高160厘米左右)、高抗倒伏、高耐裂角)。

花生:具有抗病(按5级标准根腐病、抗茎腐病和青枯病抗性达“抗”以上,按9级标准锈病和叶斑病抗性达“抗”以上,黄曲霉侵染率低于30%)、优质(油/亚比达、高含油量(达56%以上)、高油酸含量(达60%以上)、耐逆(耐贮型、耐旱)(高抗)、高经济性状(荚果大(百果重250g以上)、出仁率高(80%以上))等2个优异性状。

芝麻:具有优质(含油量>57%、木酚素含量>1%)抗病(高抗茎点枯病、抗枯萎病)、高抗济性状(单株蒴果数>120个,千粒重>3.0g)等2个优异性状。

蓖麻:高含油量(种子含油量>52%)、抗灰霉病(发病率<10%)。

甜菜:抗褐斑病和丛根病或根腐病。

甘蔗:具有斑茅或滇蔗茅血缘并抗锈病。

4、申报成果1~2项,申报专利1~2项。

5、发表学术论文10篇以上,培养人才10名以上。

经费安排

本课题安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经费340 万元。

课题6:园艺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

研究内容:

1、园艺作物基因资源“分子身份证”构建。在“十五”攻关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已通过表现型评价证明具有重要价值且为我国特有和优异的白菜、萝卜、黄瓜、梨、桃、茶的地方品种、稀有种等基因资源为对象,通过SSR、SRAP等指纹分析、图像识别和信息化处理,建立“分子身份证”,并阐明其遗传多样性和特异性。

2、园艺作物优异基因资源挖掘。对从我国特有和优异的地方品种与稀有种中发掘出的抗小菜蛾小白菜、抗霜霉病大白菜、抗TuMV甘蓝、抗TuMV萝卜、抗灰霉病番茄、具恢复基因甜椒、抗青枯病茄子、抗黑星病黄瓜、高胡萝卜素胡萝卜、耐低温糖化马铃薯等优异基因资源进行基因型检测,阐明相应功能基因的遗传和生理生化特性,以及在育种和生产中的利用价值,从中发掘新基因,进行定位或分子标记。

3、园艺作物种质创新利用研究。综合应用远缘杂交、细胞工程、染色体工程、诱变等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结合,通过重要性状的外源优异基因转移、优异基因聚合等途径,创造适合鲜食、加工、出口或设施栽培要求,具有优质、抗病(虫)、抗逆、高产、高效、专用等至少2个优异性状突出的蔬菜、西瓜、薯类、果树、茶树、桑树原始材料、基础研究材料和可为育种家利用的新基因资源。对发掘的新基因和创造的优异新种质,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登记保护。

研究目标及主要经济指标:

1、构建我国特有和优异的40份大白菜、40份小白菜、20份萝卜、20份黄瓜、10份梨、10份桃、10份茶基因资源“分子身份证”,并阐明其遗传多样性和特异性。

2、对10份新的蔬菜优异基因资源(抗小菜蛾小白菜、抗霜霉病大白菜、抗TuMV甘蓝、抗TuMV萝卜、抗灰霉病番茄、具恢复基因甜椒、抗青枯病茄子、抗黑星病黄瓜、高胡萝卜素胡萝卜、耐低温糖化马铃薯各1份)进行遗传分析和基因型检测,阐明相应功能基因的遗传和生理生化特性,以及在育种和生产中的利用价值,进行定位或分子标记,挖掘新基因3~5个。

3、创造具有优质、抗病(虫)、抗逆、高产、高效、专用等优异性状中至少2个优异性状的原始材料、基础研究材料和可为育种家利用的蔬菜创新种质20份、薯类创新种质6份、果树创新种质7份,茶树创新种质2份,桑树创新种质1份。其中,每份新种质所携带的优异基因中至少有1个未被或很少被育种家利用;同时,对所有创新种质在适当的地点进行集中展示,由有关育种和资源方面的专家进行现场验收。

各作物具体指标如下:

小白菜新种质2份:低硝酸盐(对照耐热605和上海青,硝酸盐含量≤785mg/kg),具萝卜CMS(不育性率和不育度100%)、黄化和蜜腺正常。抗虫(苗期人工接种感虫指数≤40),耐热(田间32℃以上无热害症状或苗期热害指数≤),抗病毒(苗期人工接种TuMV 病情指数<25)或根肿病(苗期人工接种鉴定病情指数<15)。

大白菜新种质1份:具甘蓝CMS(不育度和不育株率均达到100%),抗病毒病(苗期人工接种鉴定抗TuMV病情指数<25)。

甘蓝新种质1份:耐热(成株32℃高温热害指数≤,结球率≥90%),优质(叶球紧实度以上,球内中心柱长少于球高的1/2),耐裂球(晚收5天裂球率低于10%),抗黑腐病(苗期人工接种病情指数≤15)、抗TuMV(苗期人工接种病情指数≤15)。

青花菜新种质1份:优质(花球浓绿紧密、花蕾细且均匀、茎实心、球内无荚叶),抗黑腐病(苗期人工接种病情指数≤15),耐贮(在0℃可贮藏10~15天)。

萝卜新种质3份:高干物质(干物质含量≥8%鲜重),高糖(还原糖含量≥%鲜重,

优于“干理想大根”,适合腌制或糖制加工。耐低温(幼苗在短期-1~-2℃的温度下的寒害指数≤35),耐抽薹(长期13℃条件下不抽薹),优质(还原糖≥%鲜重),抗黑腐病(苗期人工接种病情指数≤15),适合鲜食。耐热(在40℃温度下幼苗及肉质根膨大前的植株能正常生长、在32℃温度下能正常形成肉质根,抗黑腐病(苗期人工接种病情指数≤15,田间病圃鉴定发病率≤30%,病情指数≤5%),适合鲜食。

番茄新种质1份:抗细菌性斑点病(符合行业标准),抗枯萎病(苗期人工接种病情指数<20),抗ToMV(人工接种对1、2株系病情指数<10),抗叶霉病(苗期人工接种病情指数<20)。

茄子新种质2份:抗枯萎病(人工接种病情指数<45、耐黄萎病(人工接种鉴定病情指数<40)、耐低温(在短期最低温度15℃能结实)。抗枯萎病(人工接种病情指数<45)、单性结实强(不授粉受精的座果率占正常授粉座果率的比率≥60%)。

甜椒新种质1份:抗TSWV(符合行业标准)、抗TMV L4(人工接种病情指数<20)、中抗CMV(人工接种病情指数≤25)或中抗疫病(人工接种病情指数≤25)。

黄瓜新种质2份:高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含量高于100g或总胡萝卜素含量高于≥5mg/kg,抗枯萎病(苗期人工接种病情指数<30)、抗细菌性角斑病(苗期人工接种病情指数<35)、抗白粉病(苗期人工接种病情指数<30%)、抗霜霉病(苗期人工接种病情指数<30)。抗南方根结线虫(苗期人工接种病级指数≤),抗蔓枯病(符合行业标准),抗霜霉病(苗期人工接种病情指数<30),抗CMS(苗期人工接种病情指数<15)。

西瓜新种质1份:高抗西瓜枯萎病(鉴定死苗率<30%),产量高(平均单瓜重≥5kg),品质优(果肉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

胡萝卜新种质2份:雄性不育(不育率和不育度达100%),高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含量150mg/kg鲜重以上),高总糖(8%以上)或高干物质(15%以上)。

生姜新种质1份:抗叶斑病(符合行业标准)、耐姜瘟病(符合行业标准)、高产(较目前主栽品种增产10%以上)。

莲藕新种质1份:高淀粉(淀粉含量>13%鲜重)、高蛋白质(蛋白质含量>%鲜重)。

大蒜新种质1份:优质(鳞茎头结实饱满、鳞芽形状规则、大小均匀),鳞茎大(直径

≥5cm),抗叶枯病(符合行业标准)、锈病(符合行业标准)。

木薯新种质2份:高淀粉(淀粉率>32%)、抗寒(抗寒性优于对照华南124)、高抗叶斑病(病情指数小于)。糯性(直链淀粉含量≥8%,)、高淀粉(总淀粉率>32%)、抗寒(抗寒性优于对照华南124)。

甘薯新种质2份:优质(胡萝卜素含量≥8mg/100g鲜薯),抗病毒病(符合行业标准)、根腐病(符合行业标准)、黑斑病(符合行业标准),产量不低于现有主栽品种。耐盐(田间耐盐性达1%、在1%含盐量的土壤中,鲜薯产量比对照品种徐薯18高10%。),抗茎线虫病(相对病情指数<40%)。

马铃薯新种质2份:炸条或炸片种质1份,耐低温糖化(薯块收获后还原糖含量低于%,4度低温贮藏3个月还原糖含量低于%),优质(油炸色泽和薯形符合炸片炸条要求,芽眼浅,薯肉白色。比重大于,淀粉分布均匀),抗抗马铃薯X和Y病毒(温室接种鉴定病情指数<10)、田间兼抗晚疫病,产量比当地主栽品种高10%。抗病毒病、兼抗晚疫病、高产的食品加工用马铃薯新种质1份。淀粉加工用中早熟种质1份,淀粉含量16%以上或晚熟种质淀粉含量18%以上,其中直链淀粉含量小于30%,粒径大于35um,糊化温度低于68℃,峰值粘度1000BU以上,芽眼浅,田间抗晚疫病(抗级为1级),兼抗病毒病(PVX、PVY及PLRV)一种,淀粉产量比当地主栽品种高10%或相当。

苹果新种质1份:优质(果形指数≥)、大果(平均单果重≥230g)、抗寒(超过元帅)、抗果实轮纹病(超过元帅)。

梨新种质2份:株型矮化(株高相当于对照的65%左右)、亲和性良好(作砧木与品种接口上下平滑,无大小脚现象)、抗盐碱(盐害指数≤49)、抗梨黑星病(较对照鸭梨)。大果(平均单果重≥350g),优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抗梨黑星病(较对照鸭梨)的三倍体。

桃新种质1份:高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大果(平均单果重≥130g)、抗裂果(不裂果)油蟠。

葡萄新种质1份:抗寒(抗寒性状超过对照砧木品种贝达和北醇)、耐瘠薄(抗旱性状与对照北醇相当)。

柑橘新种质1份:优质(可溶性固形物%以上,酸%以下)、无核或少核(种子0~3粒/果)、易剥皮、丰产(成熟期在12月以后,平均单果重≥150g以上)。

杏新种质1份:硬肉(鲜食成熟期去皮硬度3kg/cm2以上)、味浓(具有中国华北杏品种群的浓郁香味特征)、耐贮藏(室温下可贮藏7天以上)。

茶新种质2份:低咖啡碱(咖啡碱含量≤%)、高酯型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含量达到15%)。高酯型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含量达到17%),制茶品质优(优于红茶对照英红1号或黔湄419)。

桑新种质1份:无籽(三倍体)、优质(可溶性固形物10%以上,可溶性糖8%以上)、高产(单果重比绿椹子提高15%以上)红果果用桑

4、申报成果1~2项和专利1~2项。

5、发表学术论文10篇以上,培养人才10名以上。

经费安排

本课题安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经费350 万元。

课题7:林木、花卉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利用研究

研究内容

1、种质资源基因分布及频率模型研究。研究树种内群体间全域基因、广域基因、局域基因和特有基因的基因局域性分布及其频率和规律,指导林木树种遗传多样性评价及用于群体遗传标记性的识别。通过研究绘制枫香、白皮松、蒙古栎等树种群体4类基因分布及频率图式,指导遗传多样性保存及构建核心种质。

2、树种优异基因资源分析与挖掘。1)树种优异基因资源分析。运用枫香、紫荆、白皮松、粗枝云杉等典型树种做试材,研究(群体/个体的)表型、同工酶、DNA标记等遗传差异与表征,并将三种方法耦合研究。剖析基因资源的遗传变异与模式,探索基因分析技术,筛选不同类型的优异基因资源。应用统一的遗传多样性样本组合,三种方法测定分析和遗传多样性综合量化评价与模拟,进行树种遗传变异及其优异基因资源分析,用于优异基因资源筛选评价。2)树种优异基因资源挖掘。在基因资源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关联分析

和测评,挖掘数个分别代表适应抗逆、速生丰产、环境恢复和观赏价值高的基因资源。

3、林木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研究。研究林木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关键性技术,提高优异种质的繁殖率,突破优异种质筛选、扩繁、推广的关键技术环节。1)优异种质创新利用。测定评价推荐优异种质以及马尾松强化加密种子园,提高综合增益。直接为生态环境林、工业原料林、经济林、花卉等提供优异种质,用于林木育种或推荐于良种生产,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2)灌木树种种质资源保存技术创新研究。重点创新研究我国灌木种质资源的有效保存技术。选择代表性灌木树种,建立灌木树种种质资源的实用保存技术体系。

4、中国名花基因资源“分子身份证”构建。在“十五”攻关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为我国特有的紫薇、菊花、梅花、百合等基因资源为对象,通过SSR、SRAP等指纹分析、图像识别和信息化处理,建立“分子身份证”,并阐明其遗传多样性和特异性。

5、花卉优异基因资源挖掘。对从我国特有和优异花卉种类如垂枝紫薇、香花紫薇、抗寒梅花、香花抗病百合、香型抗寒抗旱菊花等的优异基因资源进行基因型检测,阐明相应功能基因的遗传和生理生化特性,以及在育种和生产中的利用价值,从中发掘新基因,进行定位或分子标记。

6、花卉种质创新利用研究。综合应用远缘杂交、辐射诱变、化学诱变及生物工程等常规技术与生物技术结合,通过重要性状的外源优异基因转移、优异基因聚合等途径,创造具有高观赏性、花期较长、抗性强、花色艳丽、花具芳香紫薇、百合、菊花、梅花等的原始材料。对发掘的新基因和创造的优异新种质,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登记保护。

研究目标及主要经济指标:

1、选用枫香、紫荆、白皮松、粗枝云杉、蒙古栎等4-5个重点树种,每树种抽样全分布区11(8-14)个群体,每群体抽样有效个体30(27-33)株,或30个家系及其子代24个(22-28)个体,构建树种内遗传多样性样本。对应进行表型、同功酶、DNA标记三种方法的测定:表型每性状重复测定30次,同功酶配合选择10(7-13)个酶系统,DNA 标记有效谱带27个左右。平均每个树种采用3种方法获得267万个原始数据,经统计分析和模拟,获得捕获曲线或数学模型。据此揭示重点树种种质资源基因分布及频率模型。通过研究绘制枫香、白皮松、蒙古栎等树种群体4类基因分布及频率图式,指导遗传多样性保存及构建核心种质。凭借基因局域性和基因频率控制指标,探索研制2个树种至少20个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研究成果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研究成果 水利部科技推广项目成果 水泵选型优化技术,是指以水泵选型过程中涉及到的泵站前池、进水池、进水流道、出水流道、出水池和水泵为研究对象,利用现代计算流体动力学(CFD )理论对泵站各部分水流状态和水力损失进行计算,然后根据计算结果对泵站有关结构尺寸进行调整,从而保证泵站各部分处于最优匹配状态,达到水泵运行平稳、整体水力损失最小的目的。 2、使用水泵选型优化技术的意义何在? 有了水泵选型优化技术,就可摆脱传统的以经验公式为主的泵站水力设计方法,使泵站设计向着数字化方向发展,这样,不仅可保证所设计泵站的流态最好、水力损失最小,还能丰富和完善泵站设计理论,使泵站设计水平不断提高。 3、水泵选型优化技术与传统水泵选型技术有何区别? 两种技术的共同点是:都通过计算水泵扬程流量曲线与流道(管路)特性曲线的交点,来确定水泵工作点;不同点是:传统水泵选型技术依靠经验公式计算流道(管路)特性曲线,计算误差较大;对于水泵选型优化技术,采用三维CFD 方法来求解流场,无论流态多么复杂,均可较准确地计算出泵站各组成部分的水力损失,因此,可保证水泵在最优工况点运行。此外,CFD 除了提供水力损失计算结果外,还同时提供三维速度场、压力场分布,可直观地发现泵站各组成部分中哪里有旋涡、哪里有流动分离、哪里流线不光顺,为泵站结构尺寸修改提供直接的依据。 4、什么是CFD 技术? CFD 是上世纪末期开始出现的一种用于求解复杂三维流动的新型工具,目前主要有Fluent 和CFX 软件供使用。它将一个泵站复杂区域内的流体力学连续问题,用数百万个单元离散,然后在单元上求解离散方程组,从而得到各计算节点的速度和压力,再据此计算出任意两个断面间的水力损失。它包括泵站水流区域三维造型、计算网格划分、边界条件和初始 泵站更新改造水泵选型优化技术 ● 前池与进水池优化 ● 进水流道优化 ● 泵段优化 ● 出水流道优化 ● 出水池优化 ?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 中国农业大学 ? 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技术咨询联系方式: 电话: 传真: 泵泵站站水水泵泵选选型型优优化化技技术术::概概况况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部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 “信息化测绘技术服务体系关键技 术研发与应用” 课题申请指南

附件1: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信息化测绘技术服务体系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项目课题申报指南 本项目针对信息社会对测绘服务的需求,建成基础地理信息动态变化监测系统、国家基础地理信息集成管理系统、分发服务系统和应用开发示范工程,形成基于遥感影像的变化检测、地图缩编更新等创新性技术成果,以及一批实用化的软件、行业标准。项目成果能够促进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和有效应用,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测绘保障提供科技支撑。 项目总体目标: 针对信息社会对测绘服务的需求,研究解决基础地理信息动态更新、数据管理、分发服务等业务方面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初步形成一套信息化测绘服务技术,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测绘保障提供科技支撑。具体内容包括:(1)研究基础地理信息变化发现、测定和更新技术方法,开发更新生产所需要的实用化软件系统,为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工程提供技术支撑。 (2)基于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GIS软件平台,研究建立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集成管理系统,实现海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高效管理、分发和应用的业务化运行,提高我国GIS软件应用的整体技术水平。 (3)研究基础地理信息分发服务技术,建立分布式基础地理信息服务系统、网络化的海量影像数据快速浏览系统,为社会提供更加

丰富和方便的基础地理信息服务。 本项目拟支持3个课题,课题实施年限为2007年-2009年共3年。各课题的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如下: 课题一:建立基础地理信息动态变化监测系统研究 研究目标: 根据国家基础地理数据库更新生产的实际需求,研究基础地理信息变化发现、测定和更新技术方法及软件系统,包括影像的自动纠正与处理、目标识别、变化发现、综合判调、矢量数据缩编、数据库增量更新等,为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提供技术支撑。 研究内容: 1、多源遥感数据融合与信息变化提取系统研究 1)多源地理信息的精确配准 ●新影像与矢量化地图数据的配准 利用广义点摄影测量原理和自动线状地物提取,通过影像自动纠正,实现二者精确配准。 ●多源影像的精确配准 研究不同传感器获得的影像之间、不同几何分辨率的影像之间、不同时相影像之间、原始影像与正射影像之间的配准理论及配准方法。 2)主要地形地物要素的快速识别 拟针对空间分辨率为5~10m的卫星影像和航空影像中的道路、水系、居民地等主要基础地理要素,研究具有已有知识引导的目标智能识别方法。 ●利用已有矢量数据的知识进行道路提取 ●集成多种特征的遥感影像集团式居民地识别 ●利用分类和缓冲区检测在中小比例尺影像中提取水系目标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重

工作前准备 ?各分中心需确定该项目的分中心协调员,确定职责和分工 ?了解该项目的意义和任务 ?理解各部分工作环节具体操作 ?查阅相关资料以更深入了解本项目,站在更高角度看待问题?分析哪一种工作方式更适合本院 ?对具体操作人员培训以保证输入数据准确性及工作效率 ?设计简单明了的方式使参与人员了解工作情况---使每一个人均成为管理者

工作开展 ?以简洁方式明了方式展示工作情况 ?使每个参与者了解自己及他人工作情况----互相督促便于检查工作情况 ?专人管理及监察工作 ?良好的科研素质为工作开展奠定基础---积极、主动 ?监察员与具体操作人员建立有效沟通及互动 ?定期抽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反馈给操作人员 ?工作持续性保证 –使操作人员掌握工作环节,工作进展情况,并把其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的事情去做 –监察员做好前期工作,使操作人员感觉做起来轻松自如,而不是负担

?数据录入登录网址:https://www.docsj.com/doc/e014889017.html, ?为了保证贵中心登记病例的连续性,请务必填写“金桥工程十二五患者筛查表”,可在线下载( https://www.docsj.com/doc/e014889017.html, 下载区),在项目组定期向各中心拨款时,需寄回该筛查表,我们将请独立第三方监察公司对筛查表和录入的病例按一定比例进行审核,做为拨款的重要依据

?模式一:1个协调员,1个专职数据录入员 –由分中心项目协调员管理,在分中心中聘用独立的患者录入专职人员(比如退休的科里护士或医生)专门负责病房患者筛选和录入,项目组给予50元/例,分中心可以根据情况,给予适当支付 –优点:不需要临床一线医生参与,效率高,连续性好 –缺点:不同中心聘用独立录入专职人员存在困难,入组病例少的分中心获得的录入费用,难以支付专职录入人员的工资 –适宜分中心:每个月病例数量大的分中心(超过80例可能合适)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 “新一代节能高效连续热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及示 范” 课题申请指南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二○一○年九月

第一章申请须知 一、项目总体目标 开发新一代节能高效连续热处理关键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自主设计和建造能力;解决冷轧薄板的快速加热和快速冷却、板形在线测量及控制、采用高效热交换装置实现低温燃烧废气余热利用、带钢高效清洗、清洗液循环利用、冷轧工序废弃物利用等共性技术问题,促进上述技术及设备在国内大型连续热处理机组推广应用;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快速热处理和热轧免酸洗直接冷轧退火热镀锌工艺技术,并实现工业生产;形成年产30万吨以上规模高强钢产品专用生产线,可生产冷轧软钢、双相高强钢、马氏体高强钢、相变诱导塑性钢(TRIP钢)和热镀锌双相高强钢、相变诱导塑性钢(TRIP钢)等,满足汽车、运输、先进制造等产业对高强度钢铁材料的需要,在相关技术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推动我国钢铁产业大型连续热处理技术及设备的发展。 本项目符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能源重点领域工业节能优先主题、环境重点领域综合治污与废弃物循环利用优先主题,以及制造业重点领域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与装备优先主题。 二、申请内容 本项目重点开展连续热处理快速冷却、快速加热、节能高效快速热处理机组设计、高效清洗和清洗液回收利用、热轧板免酸洗直接冷轧还原镀锌、板形仪和电镀锌核心设备国产化、新一代辐射管设计制造、高效热交换装置及低温燃烧废气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 本项目研究内容分解为9个课题,包括:

三、申请管理 1、本项目在科技部的指导下,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负责该项目的组织实施。 2、根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遵循“公开申报、统一评审、优势优先”的原则,通过评审择优选择并落实优势承担单位。 四、项目实施期限及经费来源 本项目实施年限为3年(2011年1月-2013年12月),国拨经费4000万元。 五、申请资格

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申请书(格式)

计划类别:科技支撑计划 项目类别:重点项目 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 申请书 项目名称: 经费总额: 万元,其中,申请市财政资助: 万元 项目负责人: 主承担单位: 第二承担单位: 第三承担单位: 联系人电话: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局级主管部门: 申请日期: 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制 二〇一四年 填写说明 1. 本申请书及其附件是项目评审、评估、论证的唯一依据。项目申请单 电子邮箱: 传真:

位和申请人必须如实填报,确保项目信息表与资金预算、实施方案中的内容和数据完全一致,并按照市科委要求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如发现申报材料中有弄虚作假或有失诚信的内容,市科委将取消其立项资格。 2. 本申请书适用于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申请人必须按照“项目征集指南”填写科技计划类别、项目类别及其重点领域的具体名称。 3. 项目信息表主承担单位企业指标中的资产总额、负债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R&D经费内部支出、R&D经费内部支出强度等统计指标仅限于企业填写。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系统自动提供上年年度统计调查结果,以便于管理部门和评审专家审核;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和非工业企业只在经普年度提供市统计局统计调查结果,其他年度不提供,栏中数据均为空。 4. 经批准立项的项目,其申请书将成为项目任务合同书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申请书与任务合同书中不同的内容,以任务合同书为准。 5. 《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申请书》统一用A4纸打印或复印,左侧装订成册。在报送的纸质文件中,至少一份为加盖红色或蓝色印章的原件,以便存档。申请书不需要另行制作封面,不推荐采用胶圈、文件夹等带有突出棱边的装订方式。申请书的内容包括: (1)项目信息表; (2)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资金预算书; (3)附件(含:发明专利证书、小试成果报告、科技查新报告、样品检测报告以及其它能说明项目技术水平和来源、知识产权归属等的证明材料,承担单位间的合作协议等)。 (4)项目实施方案; (5)专家回避名单

2017年度端州区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2017年度端州区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A类专项高新技术产品及研发专项 为促进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完善我区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环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解决区主导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创新难题,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区科技局组织实施高新技术产品及研发专项: (一)科技型企业创新专题(专题编号:A1):本专题主要支持科技型企业开发适用新工艺以及对产业或行业有影响带动作用的关键技术或关键创新产品,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配套的技术、产品及服务,或在重点行业或技术领域实现突破,能产生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的项目。重点支持我区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和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等支柱产业开展的产业前沿技术研究和创新、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社会治安防范电子信息平台技术开发等研发项目。 (二)、产学研结合专题(专题编号:A2):为引入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服务于我区主导产业,主要支持申报单位为解决产业技术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问题而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的多层次、多类型产学研合作项目。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一般创新专题(专题编号:A3):为进一步扶持我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本专题主要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工艺、技术或服务,项目产品在技术、标准、效益等方面有相对明显的提升。本专题申报企业不限于规模以上企业,省高企培育入库企业优先。 (四)、区级工程中心认定专题(专题编号:A4)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2015年

继续设立端州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的认定专题。通过工程中心的建设,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促进我区产业的转型升级。优先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共建的工程中心。 申报条件: 1、申报组建的工程中心的依托企业经营和运行状况良好,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较高的管理水平,上一年度销售额原则上不低于1000万元,上年研究开发经费投入不低于企业年销售收入的6%,或不少于100万元,能够提供组建工程中心需要的建设资金。 2、符合产业政策,技术水平在同行业或本领域内具有优势。拥有研究开发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的技术带头人和工程化实践经验丰富的研究开发团队,其中专职研发人员不少于10人,拥有大专学位以上的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不低于30%。 3、工程中心目标明确,开发任务具体,方案可行,措施得力,有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基础。拥有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的自主知识产权,且必须拥有1项及以上科技成果成功转化;具备工程技术试验条件和基础设施,有必要的检测、分析、测试手段和工艺设备(不包括生产用设备),且设备原值应当不低于50万元,工程中心所占场地不低于100平方米。 A类专项申报条件 1、申报企业必须是2016年度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或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服务业企业(专题A3除外); 2、申报企业具有一定的研究开发组织管理水平及规范的财务管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申请书模版

申请编号: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申请书 所属领域: 所属方向: 项目名称: 推荐单位: 项目申报单位: 项目技术负责人: 联系电话:传真: 电子邮箱: 二Ο一年月日

项目信息表项目名称 推荐单位 项目申报单位名称主管部门 单位所在 地 省(市、区)组织机构代码 代码 通讯地址邮编 单位类别 □事业型研究单位□大专院校□转制为企业的科研院所 □国有企业□其他所有制企业□其他 项目技术负责人姓名性别□男□女出生年月年 月 证件类型证件号码所在单位 学位□博士□硕士□学士□其他 职称□高级□中级□初级□其他 联系电话(手机) E-mail 主要参加单 位 (名称、单位性质、组织机构代码) 起始时间年月终止时 间年月 主要研究内 容(300字以 内) 预期成果□关键技术突破□技术集成应用□产业化示范 预期示范/ 推广/产业 化效果(150 字以内) 预期经济/ 社会/环境 效益 产学研联合□是□否 经费需求万元,其中申请国家专项经费万元。

编写提纲 一、项目目标与任务 1.项目目标与任务需求分析 2.项目主要技术难点和重点 二、现有工作基础与优势 1.国内外现有技术、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现状及预期分析 2.项目申请单位及主要参与单位研究基础(已有的研究开发经历,科技成果、科研条件与研究开发队伍现状等) 三、研究内容与考核指标 1.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2.主要技术指标(如形成的知识产权、技术标准、新技术、新产品、新装置、论文专著等数量、指标及其水平,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或产品的竞争分析,满足项目所依托的重大工程建设或重大装备研制的需求情况等) 3.预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如技术及产品应用产业化前景,在项目实施期内能够形成的市场规模与效益,对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及提升我国相关产业竞争力的作用等) 4.项目实施中可能形成的示范基地、中试线、生产线及其规模,或对所依托的重大工程建设或重大装备研制产生的作用。 5.人才队伍建设 6.其他考核指标 四、经费需求 项目总投资预算及资金筹措方案。 五、实施机制 1.组织管理措施 2.产学研结合模式

2019贵州省科技支撑计划

2019年度贵州省科技支撑计划 项目申报指南 一、支持范围 支持以下领域关键和共性技术研发 (一)农业及农村领域 1.种业 经济动植物、微生物种质资源创新和品种选育,种子种苗、菌种及苗木规模化繁育,畜禽、水产新品种扩繁,合成生物学等。 2.种植、养殖及防灾减灾技术 绿色生态高效栽培技术,重大植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研究,畜禽(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和质量控制技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减施增效、土壤修复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防控等技术。 3.农产品及食品加工、储藏与物流 食品标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技术和设备,大宗农产品为原料的新用途产品研发,绿色安全的保鲜保质、贮运与物流配送技术和设备,农产品营养价值和危害物质分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评价、检测全程质量控制技术。 4.农用物资、设施装备和农村信息化 生物型杀(抗)菌、杀(抗)虫剂生产技术、工艺及产品;新型高效环保有机肥,栽培基质的生产技术与产品,适合山区特色的小型化农机具,环保型设施栽培技术与装备,

养殖关键设备的研发,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技术与产品。 5.林木资源培育及林产加工 林木、观赏植物品种资源筛选和培育,经济林木加工和产业化利用,天然林、人工林的保护、培育及开发利用,森林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林下经济优势产品研究与开发。 (二)工业领域 1.电子信息 (1)大数据:数据融合及中间件、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大数据治理、数据可视化、数据挖掘与面向行业的数据处理分析、公共大数据服务等。 (2)互联网+:面向工业制造研发设计、生产、管理、销售、服务等环节构建的网络化协同平台应用示范,互联网与交通、物流、金融、医疗、教育等领域融合创新。 (3)智能管控:嵌入式系统软件,基于数据与模型驱动的控制,产品设计、工艺和控制软件等。 (4)物联网与云计算:行业物联网,物联网中间件,新型感知技术及传感器,云计算和新一代广域网、移动互联网、泛在网等。 (5)微电子:新型电子器件、微纳芯片及集成电路、微电子器件封装、高性能半导体集成电路、电子器件可靠性、电子芯片等。 (6)智能制造: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应用示范、智能装备与ERP/MES/DCS系统集成、产品全生命周期生产管控和质量安全溯源、机器人及智能自动化生产线、军工装备制造

2018电子信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3 电子信息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 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支撑“云上云”行动计划的实施,加快云计算和大数据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推进在若干重点领域的示范应用,实现科技创新推动信息制造业和服务加快发展。 一、人工智能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方向 加强人工智能新理论方法、智能问答机器人、机器翻译、虚拟现实及增强现实、区块链应用等研究,推动特定领域的问答机器人、东南亚语言器翻译、智慧学习服务及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在相关领域应用示范,促进人工智能相关领域产业发展。 (一)人工智能新理论方法与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与视频图像理解、多模态信息处理等算法与理论,探索面向云南特定任务的人工智能新理论方法,构建大数据分析、处理与挖掘算法与模型,开发面向特定领域的机器学习及文本图像处理技术平台。 考核指标:完成面向特定领域的机器学习新方法、面向特定任务的文本及视频图像处理新方法、自然语言处理新方法、多模态信息处理新方法等的研究;完成符合云南特色、面向特定领域的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技术与平台、面向特定领域的大数据分析与挖掘的服务平台等的开发;申请专利3项以上,发表论文10篇以上。 (二)特定领域智能问答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面向特定领域问答机器人的知识获取、组织与分析方法,以及知识图谱构建技术和知识图谱推理方法;

研究提出场景分析、人员分析与问答系统的结合方案,开发面 向特定领域的智能问答机器人。 考核指标:完成面向特定领域的智能机器人问答系统开发,实现问答平均精度均值达到0.7,响应速度小于200ms;完成 问答机器人对交互人员的智能分析系统开发,实现人员认证准 确率达到90%,情感分析准确率达到90%,在教育、旅游等2个以上的领域开展应用示范;申请专利4项以上。 (三)东南亚语言机器翻译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汉语-东南亚语言平行语料获取、标注与评价方法,构建汉语-东南亚语言语料库方法,建设汉语-东南亚语言双语对齐语料库;研究东南亚语言词法、句法和语义分析等 自然处理技术与方法,开发汉语-东南亚语言机器翻译系统。 考核指标:提出汉语-东南亚语言机器翻译方法、东南亚语言信息处理方法,翻译准确率BLEU值不低于29,建成汉语- 东南亚语双语对齐语料库(至少2个语种,每个语种200万以上);建立东南亚语言自然语言处理系统(至少2个语种),开 发出汉语-东南亚语言双向机器翻译系统(至少2个语种),在 网络安全及电子商务等领域开展东南亚语言机器翻译信息服务 示范应用;申请专利4项以上。 (四)面向东南亚的语言信息检索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面向东南亚的互联网大数据获取、分析与 存储技术,建设面向东南亚语言的Web数据中心,开发跨东南亚语言信息检索系统。 考核指标:提出互联网语言信息大数据获取与存储方法, 构建面向互联网Web数据中心,覆盖中文和东南亚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及泰国等五国主要网站;提出跨语言信息检索、 事件关联分析关键技术,准确率90%以上;提出多语言事件摘

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2019年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工业类 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导向,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及回乡创新创业企业,主要支持大数据、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环境保护、新材料及应用、生物工程与新医药、先进制造业等高新技术领域,解决关系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问题。 支持企业增加基础科研投入,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活动形成的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支持企业在转型跨越中能显着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形成经济效益的技术升级改造。支持危险化学品、金属冶炼等高危行业使用落后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开展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作业。 农业类 主要支持范围是主要农作物资源及新技术创新研究;粮食丰产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设施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技术开发;优势林果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技术开发;畜禽健康养殖集约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农产品加工技术开发与示范;现代农业装备开发与示范;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开发与集成示范。重点支持玉米、小麦等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新种质新材料创制及新品种培育;中药材综合技术体系绿色高产高效研究、集成与示范;设施农产品无害化利用支撑技术研究;主要水果产业增质增效关键技术开发与集成示范;主要畜禽规模化、标准化低碳养殖技术体系研究;大宗粮油、林果蔬菜产品产后减损、保鲜、储运技术研究与开发;主要农作物规模化生产农机、农艺技术融合集成与关键装备研发;互联网+现代农业体系技术开发与应用及“星创天地”科技平台构建与开发。

成果转化类 科技成果转化重点支持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转化推广的科技成果来源不限,重点支持近五年来取得的拥有有效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审定证书、获得国家或省部级科技奖励、通过科技成果鉴定或评价等国内外优秀科技成果,并在我市境内转化推广。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手机、铝镁合金、半导体材料、石墨烯、碳纤维、清洁生产、低碳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围绕能源产业创新工程,加快煤层气抽采、风电、光伏装机、生物质能、地热能等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围绕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工程,加快先进装备制造业、铝深加工等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围绕现代服务业发展工程,加快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围绕特色现代农业增效工程,加快杂粮、草食畜、鲜干果、蔬菜、中药材、功能食品等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围绕“双创”孵化新产业新业态工程,加快“互联网+”等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大气污染治理、固废综合利用、污水处理、循环经济等节能环保领域和生态修复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鼓励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经营模式,扩展盈利空间,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吸引国内着名众创空间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我市众创空间与国内众创空间开展广泛交流合作。

广西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4 申报编号: 年 南宁市良庆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后补助)申报书 计划类别: 项目名称: 课题名称: 申报单位: 课题负责人:联系电话:手机: 电子邮箱: 起止年限:20 年月至20 年月 推荐单位: 申报日期:年月日 南宁市良庆区科学技术局编制 2017年11月 - 69 -

说明 1.本申报书是申报南宁市良庆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课题(后补助)的重要文字依据,由课题申报单位填写。填写前请阅读《良庆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良庆区科技项目经费后补助管理办法(试行)》和《良庆区本级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管理办法》。 2.申报书中各栏目务必认真负责地填写,不得空缺(若无内容填“无”);文字简明扼要,数据准确.可靠。如课题获准立项,申报书的相关内容将作为项目合同相应条款的内容。 3.“申报编号”,由南宁市良庆区科学技术局统一编制。 4.“项目名称”,填写申报课题对应的项目名称(以申报指南为准)。 5.“课题名称”,填写申报课题的名称(由申报单位自定),要突出课题的主题和特性,文字简单.明确,字数最多不超过30个汉字。 6.“推荐单位”,为课题申报单位所在乡镇或开发区。 7.“单位归属”为多选项。 (1)高新(园)区单位为在南宁市开发区.高新(园)区注册或归其管理的企事业单位; (2)重点实验室单位为拥有省级以上认定的重点实验室的单位; (3)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单位为拥有市级以上认定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单位; (4)人才小高地建设单位为市级以上审批的人才小高地建设单位。- 70 -

一.课题基本信息 - 71 -

二.申报单位信息 - 72 -

科技投入类(六)财教〔2006〕160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2006年9月30日财政部、科技部财教〔2006〕160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范和加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下简称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56号)和国家有关财务管理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支撑计划专项经费(以下简称专项经费)来源于中央财政拨款,主要用于中国大陆境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内资或内资控股企业等,围绕《规划纲要》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开展重大公益技术、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 第三条专项经费管理和使用原则: 一集中财力,突出重点。专项经费要集中用于支持由支撑计划承接的重大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应用任务,防止分散使用。对反映产业重大科技需求,具有明确市场应用前景,以产学研结合方式,开展重大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应用,能够明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项目予以重点支持。 二分类支持,多元投入。根据项目和课题的特点,专项经费一般采取无偿资助方式给予支持,积极探索实践贷款贴息、偿还性资助、风险投资等方式,发挥政府资金引导、带动社会资金参与支撑计划项目实施的作用。 三科学安排,合理配置。要严格按照项目的目标和任务,科学合理地编制和安排预算,杜绝随意性。 四单独核算,专款专用。项目和课题经费应当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确保专款专用。专项经费管理和使用要建立面向结果的追踪问效机制。 第四条科技部建立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数据库,完善信息公开公示制度。将项目(课题)预算安排情况、项目组织单位和课题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研究人员、承担单位承诺的科研条件等内容纳入数据库进行管理,对非保密信息及时予以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章无偿资助性项目的经费开支范围 第五条对重大公益技术研究开发和重大产业共性、关键技术产业化前阶段

电子信息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4 电子信息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 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支撑“云上云”行动计划的实施,加快云计算和大数据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推进在若干重点领域的示范应用,实现科技创新推动信息制造业和服务加快发展。 一、人工智能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方向 加强人工智能新理论方法、智能问答机器人、机器翻译、虚拟现实及增强现实、区块链应用等研究,推动特定领域的问答机器人、东南亚语言器翻译、智慧学习服务及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在相关领域应用示范,促进人工智能相关领域产业发展。 (一)人工智能新理论方法与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与视频图像理解、多模态信息处理等算法与理论,探索面向云南特定任务的人工智能新理论方法,构建大数据分析、处理与挖掘算法与模型,开发面向特定领域的机器学习及文本图像处理技术平台。 考核指标:完成面向特定领域的机器学习新方法、面向特定任务的文本及视频图像处理新方法、自然语言处理新方法、多模态信息处理新方法等的研究;完成符合云南特色、面向特定领域的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技术与平台、面向特定领域的大数据分析与挖掘的服务平台等的开发;申请专利3项以上,发表论文10篇以上。 (二)特定领域智能问答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面向特定领域问答机器人的知识获取、组织与分析方法,以及知识图谱构建技术和知识图谱推理方法;研究提出场景分析、人员分析与问答系统的结合方案,开发面向特定

领域的智能问答机器人。 考核指标:完成面向特定领域的智能机器人问答系统开发,实现问答平均精度均值达到0.7,响应速度小于200ms;完成问答机器人对交互人员的智能分析系统开发,实现人员认证准确率达到90%,情感分析准确率达到90%,在教育、旅游等2个以上的领域开展应用示范;申请专利4项以上。 (三)东南亚语言机器翻译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汉语-东南亚语言平行语料获取、标注与评价方法,构建汉语-东南亚语言语料库方法,建设汉语-东南亚语言双语对齐语料库;研究东南亚语言词法、句法和语义分析等自然处理技术与方法,开发汉语-东南亚语言机器翻译系统。 考核指标:提出汉语-东南亚语言机器翻译方法、东南亚语言信息处理方法,翻译准确率BLEU值不低于29,建成汉语-东南亚语双语对齐语料库(至少2个语种,每个语种200万以上);建立东南亚语言自然语言处理系统(至少2个语种),开发出汉语-东南亚语言双向机器翻译系统(至少2个语种),在网络安全及电子商务等领域开展东南亚语言机器翻译信息服务示范应用;申请专利4项以上。 (四)面向东南亚的语言信息检索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面向东南亚的互联网大数据获取、分析与存储技术,建设面向东南亚语言的Web数据中心,开发跨东南亚语言信息检索系统。 考核指标:提出互联网语言信息大数据获取与存储方法,构建面向互联网Web数据中心,覆盖中文和东南亚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及泰国等五国主要网站;提出跨语言信息检索、事件关联分析关键技术,准确率90%以上;提出多语言事件摘要及对比摘要的方法与关键技术,准确率90%以上,研发完成跨

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申请书与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申请书范文汇编

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申请书与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申请书范文汇编 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申请书 申请编号: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申请书所属领域:所属方向:项目名称:推荐单位:项目申报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联系电话:传真:电子邮箱:二Ο一四年月日项目信息表编写提纲一、项目目标与任务1.项目目标与任务需求分析2.项目主要技术难点和重点二、现有工作基础与优势1.国内外现有技术、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现状及预期分析2.项目申请单位及主要参与单位研究基础(已有的研究开发经历,科技成果、科研条件与研究开发队伍现状等)三、研究内容与考核指标1.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2.主要技术指标(如形成的知识产权、技术标准、新技术、新产品、新装置、论文专著等数量、指标及其水平,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或产品的竞争分析,满足项目所依托的重大工程建设或重大装备研制的需求情况等)3.预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如技术及产品应用产业化前景,在项目实施期内能够形成的市场规模与效益,对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及提升我国相关产业竞争力的作用等)4.项目实施中可能形成的示范基地、中试线、生产线及其规模,或对所依托的重大工程建设或重大装备研制产生的作用。 5.人才队伍建设6.其他考核指标四、经费需求项目总投资预算及资金筹措方案。 五、实施机制1.组织管理措施2.产学研结合模式3.知识产权与成果管理及权益分配六、项目风险分析及对策七、有关附件与项目相关的其他证明材料或文件等。 八、有关声明项目技术负责人声明声明: 1.本人已完全理解申报指南的要求,并按指南要求进行申报;

2.本人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3.本申报材料不存在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科学技术保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 4.本申报材料不存在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剽窃的情形。如有不符,愿意承担相关后果并接受相应的处理。项目技术负责人(签字):年月日 篇二: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申请书(格式)。 计划类别: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类别:重点项目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申请书二〇一四年填写说明1.本申请书及其附件是项目评审、评估、论证的唯一依据。项目申请单位和申请人必须如实填报,确保项目信息表与资金预算、实施方案中的内容和数据完全一致,并按照市科委要求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如发现申报材料中有弄虚作假或有失诚信的内容,市科委将取消其立项资格。 2.本申请书适用于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申请人必须按照“项目征集指南”填写科技计划类别、项目类别及其重点领域的具体名称。 3.项目信息表主承担单位企业指标中的资产总额、负债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R&D经费内部支出、R&D经费内部支出强度等统计指标仅限于企业填写便于管理部门和评审专家审核; 4.5.A4(1(3(4)项目实施方案; (5)专家回避名单 篇三:科技支撑项目申请书样本。 说明1、此样式文件用于辅助申报单位填写项目申请书,项目申报以系统生成的申请书为准。2少于3、申请书样式文件中的“重点领域”“优先方向”请参考 《20**。4选项形式提供,需要在申报系统中选择。计划类别: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

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计划入库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2012年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计划入库项目申报指南 来源:广东省科技厅社会发展与基础研究处????发布日期:2011-12-22 针对我省人口与健康、资源与环境和社会事业三大领域中的重大科技需求,主要分重点专项和引导项目两个层次进行申报。 一、重点专项申报指南 (一)专项名称:中药现代化。 1.背景说明 针对我省中药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中药材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中药新药产品开发滞后、中药健康产品开发等关键技术问题,围绕国家十二五规划战略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为引导,重点突破现代中药产业链的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中药材生产大品种、中药饮片和健康产品;通过扶持、培育“大品种”、“大企业”,带动产业优化升级,促进技术跨越发展,提升我省大中药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提高中药在国内外医药市场中的占有率及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 2.实施内容 专题一:岭南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专题编号:0301)

项目内容:选择若干大宗南药或珍稀中药、我省名优中成药和健康产品相关的岭南中药材品种,开展优良品种选育研究、野生变家种与野生抚育支撑技术、种子种苗标准化及相关栽培技术的研究,建设相应GAP种植示范基地及优质种源繁育生产基地,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生态保护技术等构建岭南道地药材生产可持续发展模式。 专题二:岭南特色中药饮片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化关键技术研究(专题编号:0302) 项目内容:以岭南特色中药饮片和超微饮片为研究对象,重点开展饮片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化关键技术研究;运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研究饮片加工过程中化学成分、药理及毒性的变化。 专题三:中药健康产品的产业化研究(专题编号:0303) 项目内容:支持若干以中药为基础的健康产品和功能保健品、日用品、化妆品、香熏产品、食品添加剂以及中药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大中药产品研究,并实现产业化。 3.科技经济指标: ①建成5个左右区域布局合理的道地中药材种植生产和濒危、稀缺药材的繁育示范基地,逐步实现常用大宗品种、濒危稀缺品种和效益显著的中成药和健康产品所需原料品种的产业化基地;

科技部“双减”项目申报指南

“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 试点专项2016年度第一批项目申报指南我国化学肥料和农药过量施用严重,由此引起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重大问题。化肥 和农药过量施用的主要原因:一是对不同区域不同种植体系肥料农药损失规律和高效利用机理缺 乏深入的认识,制约了肥料农药限量标准的制订;二是化肥和农药的替代产品研发相对落后,施 肥施药装备自主研发能力薄弱,肥料损失大,农药跑冒滴漏严重;三是针对不同种植体系肥料和 农药减施增效的技术研发滞后,亟需加强技术集成,创新应用模式。因此,制定化肥农药施用限 量标准,发展肥料有机替代和绿色防控技术,创制新型肥料和农药,研发大型智能精准机具,以 及加强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是我国实现化肥和农药减施增效的关键。 按照2015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农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部署,根据《国务院关 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精神,组织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试 点专项“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旨在立足我国当前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的战略 需求,按照《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聚焦主要粮食作物、 大田经济作物、蔬菜、果树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的重大任务,按照“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技术集成创新研究与示范”全链条一体化设计,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解决化肥、农药减施增 效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为保障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农业发展“转方式、 调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本专项主要通过化学肥料和农药高效利用机理与限量标准、肥料农药技术创新与装备研发、 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研究,构建化肥农药减施增效与高效利用的理论、方法和 技术体系,到2020年,项目区氮肥利用率由33%提高到43%,磷肥利用率由24%提高到34%,化 肥氮磷减施20%;化学农药利用率由35%提高到45%,化学农药减施30%;农作物平均增产3%,实 现作物生产提质、节本、增效。 本专项围绕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的理论基础、产品装备、技术研发、技术集成、示范应用等环 节,对专项一体化设计,拟设置化肥农药减控基础与限量标准,重大技术、产品及装备研发,技 术集成创新与应用三个任务方向共42个项目。化肥农药减控基础与限量标准任务方向包括项目 1-8共8个项目,该部分研究为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产品及装备研发提供理论基础,为主要 农区不同作物化肥和农药减施增效提供技术标准;重大技术、产品及装备研发任务方向包括项目 9-18共10个项目,该部分研究为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提供重大技术、产品及装备;技术集成创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一、意义和必要性 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巨大,以PM2.5和O3为特征的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大范围重污染天气频发,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提出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特别强调了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支撑的要求。 然而我国大气污染来源多样、成因复杂,大气污染防治需要从重霾天气的应对向大气PM2.5和臭氧的协同防控转变,控制技术重点需要从以往末端治理为主向全过程控制转变,管理技术要求从城市向区域尺度的空气质量监管转变,这些都对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提出了新的迫切的需求。 二、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自上世纪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和英国伦敦煤烟污染事件之后,发达国家经历了漫长的治污历程,通过建立严格的监测-减排-核查-评估等管理机制和支撑技术体系,不断升级空气质量标准和污染排放标准,实施全过程的污染综合治理,实现

了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从国内情况看,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科技取得了长足进步,开展了污染成因解析、污染源头治理、污染监测预警等核心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区,相关技术成果在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北京APEC会议等活动中得到应用,积累了短期保障城市空气质量的宝贵经验。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在实施被称为“史上最为严厉”的大气污染治理行动计划,面对严峻的污染形势和艰巨的治理任务,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科技支撑能力亟待加强,全面提升我国大气污染科学认知能力、源头治理能力和决策支撑能力。 三、现有工作基础 “十二五”期间,各部门、地方相继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科研的支持,科技部、环境保护部制定了《蓝天科技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实施了“蓝天科技工程”、“清洁空气研究计划”等专项工作,中科院启动了“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在广大科学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科技成果,形成了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平台,培养了一批经验丰富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科研工作。2014年4月,按照国务院研究部署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支撑工作

2018年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2018年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海南省重大科技计划是我省科技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省重大科技计划围绕省政府关于推进“十二个重点产业”的战略部署,针对事关自主创新能力,事关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以及事关民生的社会公益性研究,解决当前科技发展面临的瓶颈和突出问题,以任务和目标为导向,重点在热带高效农业、高新技术、社会发展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项目。 一、申报条件和要求 (一)项目申报单位为企业或事业单位,在海南省行政区域内注册一年以上或者中央在琼单位,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可单独或联合申报。 (二)项目申报单位运行管理规范,具有与项目实施相匹配的基础条件,有组织完成项目研发和筹措研发费用的能力。 (三)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两家及两家以上单位联合申报的项目,应提交项目合作协议。合作协议应明确各方的研究内容、成果提交的时限、经费的来源及分配方式等。 (四)项目产业化生产及应用地点应在海南省内。

(五)项目负责人为在职人员,在相关技术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熟悉本领域国内外技术和市场动态及发展趋势,具有完成项目所需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 (六)项目组成员、承担单位具有良好的信誉。 (七)企业单位当年承担实行公开竞争方式的省级科技计划研发类项目不得超过2项(含2项)。 (八)已承担2项以上(含2项)公开竞争方式的省级科技计划研发类项目负责人,在项目未结题或验收之前不得承担本年度项目;省重大科技计划在研项目(课题)的负责人,本年度不得作为项目(课题)负责人申报。 (九)企业单位获得立项的,自筹经费不低于财政补助经费。 (十)参与当年指南编制的专家不得参与当年的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 二、申报形式 申报单位根据指南内容以项目形式组织申报,每个项目下设不超过3个课题,每个课题承担单位不超过2家。项目应整体申报,须覆盖指南任务要求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项目申报单位推荐一名科研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 三、资助方式 资助方式分为前补助和后补助两种方式。对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承担单位,实行前补助资助方式,即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