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浅谈国学教育对小学生文化素养的影响

浅谈国学教育对小学生文化素养的影响

浅谈国学教育对小学生文化素养的影响
浅谈国学教育对小学生文化素养的影响

作者:袁荣斌日期:2014-12-09 [关闭本页]

一、调查背景

“要注重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含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

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体系的核心和灵魂。“国学”顾名思义,中国的传统学术文化,中国之学,中华之学。“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儒家的进取、道家的无为、周易的玄妙、法家的权谋、兵家的智慧,无不闪耀哲人智慧的光芒。

国学中,“古典哲学(传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与古典哲学紧密结合的“圣学(修身之圣之学)”是核心和灵魂。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对国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国学启蒙教育不仅有益于国学的传播与传承,也对少年儿童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了解少年儿童的发展状况以及对国学的了解程度,是此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我们立足我校学生开展的国学教育活动,展开有针对性的调查,主要是为今后开展国学教育,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提供一些建设性保障。

二、研究方法

1.方法

主要采取问卷法调查。在发放、填写问卷过程中我们和很多的小学生以及任课教师进行了交流,获得了许多直接的经验。同时在问卷中,我们设计了20道题,内容包括对国学启蒙的了解、对国学的认识、接触国学的方式以及进行国学启蒙的方式等。

2.问卷设计思路

问卷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道题,调查学生对国学的整体概念和了解程度。第二部分,3-5题,调查学生接受国学启蒙的态度。第三部分,6-8题,调查国学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影响。第四部分,9-10题,了解学生接触国学的方式、途径以及国学在当代教育中的价值。

3.取样

研究的样本取自本校五六年级的小学生,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100份,有效问卷100份,有效率为100%。

三、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总体上反映了小学生对国学的了解程度以及态度。普遍来看,多数小学生对国学的定义模糊,国学到底对自己的语文素养有没有影响,懵懵懂懂。下面将逐一介绍问卷的问题,

并分析选项比例背后的因素。

1.大部分学生对国学教育的了解比较肤浅,对国学的内容没有较清楚的认识,很大程度上的喜欢只是停留在表层,对国学的博大精深缺少深层理解。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小学生对国学了解都是大概了解和粗识,缺乏起码的温情和敬意。这说明开展国学教育需要引起学校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华民族历史的土壤之中,流淌于五千年历史文明的长河,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梁,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唯有重视和挖掘国学的思想价值,才能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精神养料和智力支持。

从喜欢读哪些国学经典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在老师的指导下,学校开展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多数学生加入了读经行列,兴趣较高。这样看来,奠基引领很重要。教师的角色定位要准确,教师——派到儿童世界的文化使者。教师应当在事实中、从现实中,引领儿童去发现理想的光亮,去追求理想。让学生真正喜欢上博大精深的中华典籍。

2.学生对国学的影响和国学在当代的价值有着相对正确的地位,多数学生通过媒体、书籍、学校等了解了国学,这对国学教育的复兴大有裨益。

从国学对语文素养的影响调查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国学对自己的语文素养影响较大。事实也是如此。如果平时我们注意积累教材中的国学经典,并且经常运用,灵活运用,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文化素养的积淀一定会很深厚。

通过国学在当代是否具有积极价值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接近95%的人认为国学有着积极价值,事实上国学复兴、诵读经典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迫切需要,国学扎根于生活,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广泛和深刻地影响,也对当代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从学生接触国学的方式、途径中,我们看出,国学的传播途径大多还是老师的引领,以及通过书籍、媒体的学习,这对增进国学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可见,教师和媒体是文化传承发展中值得特别重视的要素。当然要想一个国家教育的成功,同样需要民族文化传统的自觉。

四、几点理性认识

从以上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国学教育,有许多方面引起了我们的思考:

1.国学教育的失衡。纵览近年来国学的发展

在国外:2004年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挂牌;美国境内“孔子学院”先后成立……

在国内:我国学术界开始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国学经典、国艺课程走进课堂,一些中小学已开设了《三字经》《弟子规》《论语》《中华武术》等有关课程。

然而青少年不知道孔子、屈原、司马迁为何人的大有人在,说着流利的外语却看不懂简单的文言文的更是屡见不鲜。

长期以来,传统文化的统治地位丧失,我国在文化建设的结构上和国民基础教育内容设置上,存在明显偏颇,科技文化的比重大大高于人文文化,西方文化的比重大大高于中国本土文化。这都与过去人们不重视国学教育有着密切关系,从而导致国学教育面临断链和缺失的尴尬局面。

2.国学教育的价值

谈到传统国学的当代价值,我认为它对提高语言素养,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尤其对于学生情智的启迪与品德增益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1)接受启蒙训练,建设诗教课程

新世纪以来,有一件事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深刻烙印:那就是“钱学森之问”。在中国人中激起了涟漪。激发了社会有识之士破解应试教育的难题,同时也表达了国人对成功教育的期盼!

犹太人成功教育法则,其中一条就是少年时抓经典训练。他们的孩子从三岁开始就要接受每天6—10小时的教育活动,其中诵读经典是这个时期的重要课程。犹太教育培养出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基础教育就是以记忆学习为中心,强调反复朗读,而诵读经典是他们每一个孩子最基本的启蒙课业。孩子天生都是记忆的高手,读经让孩子开口说话,加上国学里丰富的词汇,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得到充分锻炼。

3.国学教育任重道远

目前,国学教育可以说是刚刚起步,中小学教材中,国学经典所占的比例甚微。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传统文化还没有真正引起大多数教师、家长、学生重视,一些教师国学素养较低,教学国学课程时,多注重学生的记诵,忽视学生个人的感悟与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教师自身对国学课程的掌握与理解有限,无法充分挖掘国学课程的精髓,并将其传递给学生。

因此,“补课”师承迫在眉睫。学校、社会要大力开展一系列国学启蒙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例如举办古诗词诵读国学经典,指导阅读课外国学经典名著,制作阅读卡,写读后感等等,实践“大语文”课堂理念。这样的教育过程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国学经典的兴趣,也有利于提高其国学素养。也只有这样,国学才能发挥她的意义,才能真正地实现复兴。

《我国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国学教育研究》是作者攻读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黄蓉生教授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所撰写的毕业论文修改润色而成,也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区域推进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成果之一。小学生思想道德

教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历来受到各级政府和学校的高度重视。传统美德和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积淀和瑰宝,承载着十分重要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具有重要教育意义。承继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充分发扬传统美德,使小学生获得优秀中华文明成果,有助于促进小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发展,强化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让小学生亲近母语,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强化民族认同感,弘扬爱国精神,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国学教育研究,有助于丰富新时期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涵,拓展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视域,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我国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国学教育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视域,紧密结合当今时代特征和当代小学生思想实际,对融入国学教育于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以国学教育强化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作了系统研究。《我国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国学教育研究》内容具体如下。导论:阐明了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系统梳理了当前学术界的有关研究成果,明确了研究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方法,厘定了论题的核心范畴和重要概念。第一章:明确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国学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论述,为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国学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当前国内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国学教育的已有实践,为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国学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实践依据。第二章:阐述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国学教育的目标与原则。统一于促进小学生思想道德良好发展目标前提下,进一步明晰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国学教育的具体目标,明确了为促成这一目标实现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第三章:厘定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国学教育的主要内容。立足于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国学教育的现实实践,揭示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国学教育的内容构成。第四章:明晰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国学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着眼于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国学教育的具体实施,明确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国学教育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方法。第五章:确立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国学教育的现实评价。明确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国学教育评价的重要功能,揭示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国学教育评价的主要内容,明确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国学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

浅谈《弟子规》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2014-8-22 15:34 | 发布人: y355356475 | 阅读: 1106 |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复苏,《弟子规》作为儒学的启蒙读物,渐渐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青睐。我市小学普遍都开展了蒙学经典诵读的课程。我所教的班级也将诵读和力行《弟子规》作为一门课程进行学习,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下面就《弟子规》在班级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以及我在自己的工作中是怎样运用《弟子规》管理班级来进行论述。

一、小学生学习力行《弟子规》的重要性

1、小学生判断力较差,《弟子规》可以促进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古人说:“童蒙养正”,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还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是非判断观念,因此容易受到来自家庭、社会和媒体的种种不良思想意识的影响,逐渐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在儒家文化的经典当中,《弟子规》是儒学教育的基础。它是根据《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余力学文”为中心编写而成。虽然它只有千余字,但它是用儒家文化提炼出来的做人规范.是儒家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儒家文化的精髓。用它来影响小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2、小学生自我控制力差,《弟子规》可以帮助其做到自我约束

有些小学生虽然明知道某些行为是不对的,可他为什么还要去做呢?答案就在于他没有一个良好的自制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给他一个外部的约束。换言之,我们要想打造一个和谐的班级,就应该有一个要求群体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的思想和言行的标准。通过

这种外部约束使小学生逐步做到自我约束,最终养成有利于自身成长和发展的良好习惯,而《弟子规》作为蒙学中的经典教材,恰好可以起到这方面的作用。

《弟子规》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古圣先贤的智慧和美德,而且还把“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文明礼貌、尊重他人、诚实守信”等日常行为规范具体化、生活化,包含了大量思想修养、待人接物、饮食起居、生活礼规等做人的基本准则,

3、《弟子规》简单易学,朗朗上口,易于让小学生接受

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很多教师都会不自觉地采用禁令似的、模糊不定的,恐吓似的语言教育学生,这种做法不仅不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很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弟子规》则在“良好行为”和“常见陋习”两方面给出了很好的示范。使得小学生可以在其中很好地获得行为的参照。

4、《弟子规》可以解决小学班级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

众所周知,现在小学生中独生子女比较多,这些孩子大多的“自我意识”非常强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在和同学相处时往往不懂得谦让和宽容,不知道孝敬长辈和感恩,更不会主动去帮助别人。如何教育好这些独生子女,让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带给教师新的任务和挑战。蒙学经典教材《弟子规》精辟地列举出为人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非常具有指导意义,有助于纠正独生子女的这些偏颇。

二、将《弟子规》应用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方法

(一)以身作则

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正人先正身。教育区别于其它劳动的一个特征就是它的示范性。学生“听其言,观其行”教师在进行教育过程中时时处处事事都应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言行,做到以身立教.言传身教.成为学生的榜样。所以,在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可以和学生一起学习《弟子规》并给学生讲《弟子规》故事和生活中的故事,学生就会效法好人,做出好事。

具体表格如下:

二五班《弟子规》力行表

第()周

学生姓名:

日期:月日——月日

《弟子规》经句

具体落实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

周日

朝起早

自己主动起床不睡懒觉

置冠服有定位

自己主动整理衣服、被子等

晨必盥兼漱口

自己洗脸(要擦耳朵和脖子)

刷牙有耐心吐水时弯腰

冠必正纽必结

衣服穿整齐、红领巾戴好

出必告

上学出门前向家人说再见

晨则省

早上向父母、老师、同学问好

步从容立端正

坐姿端正,走路抬头挺胸,举止稳重优雅冬则温夏则凊

每天至少有一个关心他人的言行

事虽小勿擅为

不做任何违反纪律和伤害别人的事

见人善即思齐

别人做得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他的优点宽转弯勿触棱

上下楼梯靠右走,不在校园里追跑打闹凡出言信为先

说话算数,不骗人,不吹牛

兄道友弟道恭

与兄弟姐妹同学友爱,不骂人不打架对饮食勿拣择

不挑食,不吃垃圾食品

食适可勿过则

不浪费食物吃多少取多少

读书法有三到

学习时要专心,不三心二意

心眼口信皆要

眼睛看着正在读的一字一句

朗读课文时要声音响亮

认真听老师讲课或同学发言

大胆和学习伙伴们交流自己的想法

用人物须明求

没有主人的允许,不动不拿别人的东西反必面

放学时,向来接的人感恩

到家时,向家里人说:我回来了

父母回家时到门口迎接(递拖鞋、倒水)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交代的事立即做,不磨蹭

非圣书屏勿视

坚决不看不良电视、电影、书籍、网络蔽聪明坏心志

坚持读《弟子规》反观自己,改坏习惯

亲所好力为具

自觉、认真写作业让父母放心

读看毕还原处

学习后,自觉把书放整齐,把书包整理好

长者先幼者后

吃饭时,最先夹菜给长辈

勿乱顿致污秽

把学习和生活物品放在规定处,不乱放

居有常业无变

生活学习作息有规律早睡早起不熬夜

昏则定

睡觉前向家人道晚安

每天晚上反思自己当天的行为。做的很好画☆,一般画√,没做到画△。

本周总结

学生自评:

(家长评价)

(综合评价)

温馨提示:1、对孩子的评价要以肯定和激励为主,提醒和督促为辅。

2、家长如果以身作则和孩子一起力行,效果会更好。

(五)将弟子规深化成文化和课程

让班级文化建设充满浓郁的弟子规文化气息。借助每周的特色课程时间,让学生把践行《弟子规》的心得互相交流一下,老师和学生一起学习《弟子规》有关的内容及相关德育故事,让学生们在这一个个小故事中受到感染,从而更好地领会弟子规的深刻内涵。学习歌曲《弟子规》、《跪羊图》等歌曲和舞蹈,每学期进行全校的展示活动,使弟子规更加生动活泼,深入人心。

三、坚持学习力行《弟子规》,受到良好的效果。

1、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现在,我们班的孩子们学习习惯很好,各科老师来上课孩子们的表现是一样好。因为他们不是靠老师来约束而是自己在管理自己。家长在写给老师的信中说:“孩子以前放学回家需要家长督促才开始写作业。现在好了,孩子到家先写作业,把紧要的事昨晚才玩耍。因为《弟子规》上说:宽为限,紧用功。”

2、班风淳朴厚道,积极向上。

力行《弟子规》以来,我们班打架、骂人、乱扔垃圾等不文明现象几乎没有。每个孩子都变得很有礼貌,见到老师主动行礼,爱帮助别人。同事们开玩笑的说:“在校园里,看见老师赶紧跑过来行礼问好的,不用问,一定是你们班的孩子。”班里的每个孩子都明白:“事虽小,勿善为,苟擅为,子道亏。”所以每个同学都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争取不因为自己影响到班级的荣誉。在学期末,我们全校的卓越课程汇报演出中,课件的音乐中途出了点问题。整个调试的过程大概有十几分钟,全班的孩子们在舞台上竟然一动不动,一点没有因为这个意外的故障影响到演出的效果。孩子们的集体凝聚力之强,令在座的领导和老师都为之动容,禁不住报以热烈的掌声。

3、学生自身道德素养日渐提高,家校关系非常融洽。

孔子说:“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首”。在力行弟子规的过程中,孩子们越来越懂事,越来越有孝心。在家做简单的家务,给父母端茶倒水、捶背按摩。孩子的变化,家长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对老师的工作非常认可和支持。班里但凡有活动,需要家长支持的,家长非常

热心地参与,并且尽自己最大可能地提供帮助。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学习力行《弟子规》的路上,我和孩子们行动着、收获着;付出着、幸福着。在今后的道路上,我会带领孩子们继续走下去,我相信前方一定是一个明媚的艳阳天。

浅谈诵读国学经典对提升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标签:国学经典智慧杨振宁诵读

2013-04-10 15:46 阅读(557)评论(2)

浅谈诵读国学经典对提升小学生

人文素养的意义

睢宁县李集中心小学张辉

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文字精炼,博大精深,这些精华是先人智慧的结晶,对于促进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具很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诵读国学经典对提升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1、任何一个国家,假如摒弃了优良的文化传统,去学习别的国家文化,那无疑是忘本,难免重蹈“邯郸学步”覆辙。只有本着“扬弃”的原则,站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遵循全人类都能够理解并接受的行为准则,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在发展文化的同时,还保持着本民族特有的、别具一格的文化传统,才能使本民族的文化生生不息,发扬光大。

2、诵读国学经典并不意味着“复古”、“后退”。国学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一个人在他儿童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可以奠定他一生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的基础;成为他一生去不断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根基。许多文学大师,如曹雪芹、王国维等,就是小时候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从小打下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3、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际和新兴国家几乎不约而同地发起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而作为核心课程之一的母语课程,它的改革普遍受到所有国家的重视。阅读是母

语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在这次国际化的母语课程改革中各国逐渐达成一个共识——阅读经典是提高学生母语素养和民族母语素质的必由之路。许多国家都将阅读经典列入本国课程标准等正式文件并作出明确的规定。阅读经典已成为各国母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国学经典无疑是最好的母语课程教材,让儿童阅读国学经典,汲取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无疑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措施。

4、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经历过“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华文化的传承已经出现了断层,国学在当今中国,却常常遭遇冷落,处于尴尬的境地,有被社会边缘化的危险。毋庸置疑,当代人的国学底蕴已不如上辈人深厚,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再去读诸如“四书五经”之类的国学经典,许多人甚至连国学经典是什么都说不清楚,更谈不上能读懂这些国学经典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有紧迫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及时补救。从小让孩子诵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春风化雨般,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思想,提高其品质素养与文化修养。

二、诵读经典会对小学生的影响。

学习国学经典的意义

学习国学经典的意义——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西方有位学者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谁都希望自己幸福,可谁都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无庸置疑的是,我们都认可童年对于人一生幸福的重要性。对人的一生而言,童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那么让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呢?我们在众多的教育内容中提倡国学经典教育,这是因为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国学经典教育是最有价值、最优质的教育,是奠定他一生幸福的根本。 ·国学经典教育是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的对立物是专业教育。专业教育狭隘地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从事特定的职业做准备。它试图通过早年的学校教育,使受教育者一劳永逸地学得终身受用的知识和技能。然而,过早的专业学习、过细的专业划分,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不仅如此,由于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甚至是比较长的时间。当学生经过数年学校教育,学成单一的技能毕业时才空缺,也许已经由于转岗或在职塔训等其他途径而得到补充。而仅仅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既缺乏较高的综合素质,也没有其他技能,势必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 通识教育不是为了培养某种特定的技能,:也不是为受教育者谋求某种职业而做准备。它的目的不是获得具体有用的知识,而是要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它不在于叫人思考什么,而在于叫人如何思考。它精心设置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以及科学原则和方法在内的一系列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对真、善、美的崇敬之心,旨在唤起学生对一切伟大、深邃、美丽事物的敏感和惊奇,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人类在探寻知识过程中思考的重大课题和运用的基本原则。因此,以经典阅读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是西方通识教育的最基本形式。西方通识教育的核心内容只有"西方文明"和"经典研读"两大门类。一些具体的课程,都是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来的。 我国的通识教育,也有必要以中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经典为核心,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三百千千"、唐诗宋词、《四书》、《五经》等为主要学习内容。学习国学经典,也就是在与我们的"先圣先贤"对话和交流,在一步步地楔进我们的历史和传统。通过国学经典教育,可以亲近我们的祖先,领会他们的旨趣,把握他们的神髓,形成恢弘的历史意识,从而能对各种事务应付裕如。由于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未来具有不确定性,作为家长,不能简单快捷地给予孩子多少"黄金",而是要花费必要的时间和耐心,让孩子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接受通识教育,学会"点金术",从而令人信服地胜任任何职位,驾轻就熟地精通任何学科。 ·国学经典教育是博雅教育 香港岭南大学前任校长陈坤耀曾解释博雅教育的宗旨,就是要教导人"学识广博,生活高雅"。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则是博雅教育的另一种表达。"博雅"一词由"博"、"雅"两个单字组成,分别说的是知识和为人两个方面:"博"就是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技能,"雅"就是要德行完美,气质优雅,摆脱庸俗,走向卓越。

浅谈中学生国学经典教育的重要

浅谈中学生国学经典教育的重要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国学经典中蕴藏着华夏五千年历史的智慧和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根本,更是我们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国学经典教育中承载的“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对于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中学生通过学习,让这些传统的美德根植于他们的心灵,是提高他们的人文修养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指导他们健康走入社会的重要航标。因此,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国家的整体素质,加强学生的国学经典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青少年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重要意义 1、让学生传承美德、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内容上概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有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有与人为善、诚实笃信为人风范、三省吾身、豁达大度、温良恭俭让的修身之道;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昂扬锐气;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

气;有“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有“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慨;有“以天下为已任”的社会理想;有提倡“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人处世的社会风尚……这些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对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人生观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中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正能量。 2、促学生健全人格、树立崇高的理想 青少年从小就接受国学经典的熏陶,国学经典将在他们内心深处埋下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慢慢长大,这些思想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随着社会发展的车轮不断前进,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的得到满足,可精神方面的粮食却出现了空白,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一些所谓“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的青少年不但在文化素养、思想道德水平等方面出现了严重的“脱水”现象,还在生活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自私、懒惰等不良的习惯。国学经典教育,将让他们在祖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更加健康成长。 中学生处于思想萌芽的阶段,十分需要理想主义的引导。如让学生学习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对《论语》的讲解,细细体会,使其明白人有理想,才有目标,有了奋斗目标,动力就会越来越大,越来越会发现自己要实现理想,实现理想的欲望会越来越强。尤其对青少年来讲,有个近期目标,就有了重心,再也没有其他心思了。当然,树立一个崇高又正确的方向,是当代中学生最迫切的任务。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

浅谈幼小衔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北京顺义电大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 浅谈幼小衔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 决策略 论文作者:杨茜 专业:学前教育 学号:1211001254951 指导老师:王新洁

目录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一、幼小衔接教育的内涵 (1) 二、幼小衔接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2) (一)突出强调学生学习成绩,幼儿教育小学化趋势明显 (2) (二)学前班违规举办,阻碍幼小衔接 (2) (三)师资力量薄弱,缺少幼小衔接的专业授课教师 (3) (四)家长的教育理念不恰当,阻碍孩子幼小衔接过度 (3) (五)三、解决幼小衔接教育问题的有效策略 (3) (一)转变幼小衔接的教育理念,注重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 (3) (二)相关部门完善学前教育法规,加强管理检查力度 (4) (三)园校之前加强合作,培养专业方向的教师团队 (4) (四)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5) 四、总结 (6) 参考文献 (6)

【内容摘要】:幼小衔接是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家长和学校以及社会在注重幼小衔接教育的同时也要深刻认清其存在的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我们在抓好智力开发的同时,应以素质教育为重点,打好基础,顺利完成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 【关键词】:幼小衔接、存在问题、解决策略、综合能力

浅谈幼小衔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进入到21 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迈进了信息化的时代,社会经济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与此相适应的教育发展呈现出普及教育、终身教育、个性教育的时代特征,科学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期待。很多家长也应时代需求和社会的发展变化着重地培养自家孩子,有的家长甚至从孩子一出生就已经规划好了孩子十多年的教育轨迹。孩子的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是重要的。幼小衔接工作是做好学生入学工作的重要前提,是幼儿园、小学、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但是时至今日,幼小衔接仍然是一个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孩子不能很好适应小学生活学习的现象有增无减。到了小学后,出现经常生病、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握笔姿势错误率高、生活不能自理、学习成绩跟不上等现象,造成一些孩子的心理压力过大,甚至厌学的现象。幼小衔接问题处理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孩子进入小学后的学习,更加影响孩子的一生,可见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并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 随之而来的是社会上涌现了很多幼小衔接性质的学校、学前班,适龄儿童的家长们也纷纷报名参加,为的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确,现在的幼小衔接教育很有必要,大部分孩子通过此种教育也取得了进步。但,不容忽视的是现在的幼小衔接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就是对目前幼小衔接教育中存在的不足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幼小衔接教育的内涵 从字面意义来理解就是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对幼儿日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其核心是这年龄段幼儿的怎样有效的从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社会技能等方面适应小学生活,顺利实现幼小衔接。主要是针对5—6周岁的幼儿。 教育专家李生兰老师指出:幼小衔接教育,就是学前儿童思维方式、自控能力、行为习惯飞跃的一个过程。幼儿从以游戏为主的学校生活逐步适应以游戏、课堂学习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从以以幼儿教师为主要护理人到自觉、独立的在校生活学习模式过度的过程。幼儿通过接受幼小衔接教育,逐步摆脱对于成人过度依赖的阶段。在进入小学生活后不感到茫然和陌生。 学前教育研究院庞丽娟老师认为:从学前儿童心理学层面谈及幼小衔接,就是四个字“良好适应”。幼儿的每个人成长阶段都有适应的过程,也就是心理变化的过程,经过幼小衔接教育,幼儿在思维上逐渐接受简单的小学知识,从意识上,认识到小学阶段是相对于幼儿园阶段的高级阶段,在生活、学习、知识水平

开展国学教育的意义说课讲解

开展国学教育的意义

国学教育的作用 授课人-----王峻岭 一、什么是国学? 国学,是指以释、道、儒三家学问为主干、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菜肴、民俗、婚丧礼仪等等为枝叶的传统中国文化体系。 国学是四书五经,是二十四史,是唐诗宋词,是红楼梦和三国,是老庄,是禅机,是数不尽的古代文献,当然也是贯穿在其中的精神。但国学最根本的是思想,是中国家国一体的和谐文化,是贯穿中国历史进程的孝、悌、忠、信、礼、仪、廉、耻等为核心的八德思想。 二、国学的作用 1、国学形成良好的习惯 “细节决定成败”,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知不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在一次诺贝尔奖获得主聚会上,记者问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是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道歉;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明了地讲明了儿时养成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意义。 2、国学可以开发智力。 在中国古代,这是个普通的教育方法。很多智力很一般的孩子,由于读国学经典,实现了由愚变智,由凡成圣的转变。曾国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曾国藩小时候,在家里读书,有一天,一个小偷躲在走廊,想等曾国藩睡下后偷点东西,可是曾国藩小时候很笨,老是背不下来,这个小偷是很聪明的,他听来听去听会了,可曾国藩有毅力,一直背下去,这个小偷实在是憋不住了,出来说:“你这个样子读的什么书,连我都会背了。”小偷大模大样的背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可曾国藩继续诵读,后来曾国藩正是靠毅力,用传统的诵读办法实现了由愚变智。 3、国学可以培养优秀品德 国学经典中蕴涵的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们的人格,提升着孩子们的素养。如孝亲敬长,诚实守信,谦恭有礼等。同时,灿烂的文明,也能使孩子对祖国更有感情,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培养和塑造出具有民族意识、经世致用的下一代。比如中国传统文化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国学经典的六大好处

国学经典的六大好处 任何一个文化系统都有其永恒不朽之经典,作为源头活水,而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常理常道,它的价值历久而弥新,是开启智慧的最好方式。在工作实践中和读经的体会总结的几点读经典的好处: 一、塑造人格,修身养性。 经常诵读经典的孩子,会养成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孩子的生活品位和人生内涵会从更高的起点上迈步,从而不仅身心健康,而且会使成功的几率明显增加。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高是我们最愿意看到的结果。经典饱含古人的智慧修养,经典是在讲各种规律:仁义礼智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通过读经,很容易就把孩子的道德层面提高。 二、凝神聚力,提高效率。 经常进行诵读经典的训练,会逐渐形成较高的专注力、内心宁静安详的良好读书习惯,《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讲就是这个道理,从而使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 三、轻松阅读,提升记忆。 经常背诵经典,孩子的记忆力将获得明显提高,一旦获得了这种记忆能力,记忆任何科目的知识都会很轻松,并一生保持这种超越常人的记忆力。 四、增加兴趣,增强能力 背熟《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易经》、《论语》、《大学》、《孝经》、《老子》、《中庸》、《孟子》、《文学启蒙》等经典后,孩子的识字量将达到5000字左右。此后,孩子作文、发言时就会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很有深度。此后,孩子作文、发言时就会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很有深度。读懂经典,孩子会形成博览群书的习惯。许多诵读经典的孩子,在6岁-10岁时,能主动找书读。从而视野开阔,智慧流溢,比不诵读经典的孩子的智商高出许多倍。 五、锻炼思维,事半功倍。 通过诵读经典,孩子的形象思维(右脑)获得全面的锻炼,从而为学习数学、物理、外语、化学等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经典的内容早一点存储到头里边,孩子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就会潜移默化地进行消化,从而使理解力也获得提升。“心灵手巧”是诵读经典的另一种效益。通过诵读经典,可使头脑里和躯体内的气血很好的畅通,健脑效果明显,大脑支配手指的能力得到了强化,从而在才艺、体育、劳动等技能的学习上会事半功倍。 六、养成习惯,增进感情。 读经本身就是一个入静的过程,天天坚持读经,慢慢培养孩子学习的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将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许多经典是家长们也没有接触过的,因此,父母(包括爷爷奶奶)和孩子一起诵读,除了能有效地促进家长和孩子的感情外,还能取得健脑、健身、缓解压力、解除疲劳、提高文化层次的良好效益。 总之,读经是一个提高孩子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与其他单项技能的教育学习是完全不同的。孩子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比如理解能力强了,记忆能力强了,识字多了,特别是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其他方面知识的学习就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说,读经与其他方

浅谈在国学经典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谈在国学经典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华文化浩如烟海、晶莹璀璨、广博精微。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朽之作,蕴涵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智慧和思想、坚定的信仰与追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之基,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的立身处世之本,是华夏儿女世世代代饮之不竭、无可替代的甘泉。?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意义深远,责任重大。近几年各地、各校继承传统,弘扬文化的举措层出不穷,并取得可喜成效。社会上,从于丹、易中天成为?学术明星?,到央视?百家讲坛?等各类国学电视节目热播,再到书店里摆放的大量与国学有关的读物,甚至到各地纷纷恢复的祭孔等传统礼俗……无不昭示着国学的巨大震撼力、感染力,中华文化正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走向复兴。 但是,在如火如荼的诵读?国学热?中,也有许多不和谐的音符、不合拍的声音:诵读国学是?食古不化?,扼杀学生的想象力,限制学生的创造思维;复兴文化是?复古?,有悖于创新,与培养创新型人才背道而驰……事实果真如此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有这种意识的人误解了?创新?的内涵,认为?创新?就是大发明大创造,是打破旧的,创立新的。其实?并不是只有牛顿那样的旷世奇才才是创新人才。?[1]创新能力由高到低可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三个层次。高级创新能力是经过长期研究和反复探索产生的非凡创造,在某一领域作出自己独到的贡献,推动社会或人类文明的进步,称为特殊才能的创造。具有这种能力的人数量极少。中级创新能力是指经过模仿,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重新组织材料、加工产生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这种?产品?相对于社会的某一个特定的群体来讲是新的,是前所未有的,称为智能常模的创新。初级创新能力指对本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不涉及到社会价值,称为自我实现的创新。对于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创新教育?所提倡的?创新?,应以中、低两个层次的创新为主体内容,高级创新能力是目标。从各地区、各学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探索和已经取得的成效就可以看出,诵读国学经典恰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下面仅仅从各地、各校最经常、最经典、最高效的诵读国学经典的两种方法———熟读成诵、举三反一,来看对中小学生低、中两个层次创新能力的培养。 熟读成诵———自我实现的创新 熟读成诵是中华传统的语文教学法,也是诵读国学经典的首要法宝。国际著名的右脑开发专家、日本教育学博士七田真说:?这种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培养天才的真实方法,也就是右脑教育法。犹太教育培养出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教育就是以记忆学习为中心,强调反复朗读。?汉语那些?能把种子种在读者身上的作品?几乎都集中在我们的国学典籍里。各地实验者高瞻远瞩不约而同地选择经、史、子、集中公认的、优秀的国学经典作为教材,鼓励学生熟读成诵。也许儿童在诵读经典的时候只是一知半解甚至一点不懂,但是让他们在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最有价值的作品,从小就在中华文化的古典宝藏中悠游探取,耳濡目染先哲圣贤的智慧思想,厚积底蕴,开阔心胸、澄明性灵,不就是一种?自我实现?吗?正如人文学者商友敬所说?名家的诗文背得多了,如同在他的话语世界———心灵世界里漫游,最后,‘不分彼此’,你自已的声腔口吻都登上了一个台阶,话语再带动你的思想,胸襟境界也能登上一个台阶?。 有人指责学生诵经典诗文?背过就忘?,没有用处。?日有所诵?的坚持者

浅谈幼儿国学启蒙教育精编版

浅谈幼儿国学启蒙教育 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一、何谓国学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现代精神支柱的血脉和源泉,是中华民族文明进程中传承与积累下来的文化精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使得中华民族得以五千年延绵不衰。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对世界和生命最集中的、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何谓国学经典?“深入人心,影响深遥,永不贬值,千年不朽,世代流传的原创性典籍”,即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着作。江泽民曾提出:“扬中国古代优良道德传统和革命道德传统,吸取人类一切优秀道德成就,努力创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 二、幼儿期国学启蒙的优越性 心理学专家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力自0岁开始发展,1——3岁即有明显的发展,3——6岁发展更为迅速,6——13岁则是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期。利用幼儿记忆力发展的最好时期,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无疑能达到文化熏陶、智慧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幼儿是社会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现在的小孩子可以唱很多流行歌曲,却对充满先贤智慧的经典毫无知晓,这难道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吗?国学启蒙从幼儿时期开始,还因为他们拥有两项得天独厚的本钱,一曰“德性净、记性强”,二曰“时间充裕”。一名小学生假若不自一二年级开始启蒙,那么他顶多只有三四年时间接触经典,然而一名幼儿园中班开始启蒙的小朋友则大不相同,他可以有八年的时间浸润在经典世界中。 三、如何开展幼儿国学启蒙教育 对幼儿开展国学启蒙教育是现行幼儿园教育的补充,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做成部分,是学习中华文化,宣传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华的重要形式,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大战略举措。 1、开展国学启蒙首先要有计划,在不影响孩子正常活动同时,选择适当的时间,以游戏、故事、儿歌等多样化的形式,在集中教学或分组或个别的进行。 2、在内容的选择上要简单易懂。 幼儿期孩子的思维直观形象,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在选材上要精练,要通俗易懂,最好配有图画,便于幼儿理解,内容要少而精。如《三字经》,三字一句,朗朗上口,便于幼儿记忆诵读,内容丰富,浓缩了大量的文化知识和伦理道德。通过学习孩子们知道了孟母三迁的故事,懂得了孔融让梨的道理。在区角游戏活动中,有的还模仿有些精彩的故事。有一天,吃点心时,笑颜把她的那份给了我班的小妹妹小蕾,我很吃惊地问她:“你不喜欢吃吗?”她高兴地回答我:“我是姐姐,我要学孔融,让给小妹妹吃。”从一件小事可以看出“人之初,性本善”。 3、选取对培养幼儿德育、智育发展起积极作用的内容,为了形象生动,尽量配合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 国学教育不能眉毛胡须一把抓,“经典是本,诗文是末”,在内容上要循序渐进,先养德,再启智。在学习过程中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主动的获取新的知识和理念,而不是传统的被动的填鸭式的学习,所以要求老师在尊重幼儿天性和教育规律的前提下,还是要有一定的组织和引导能力,以幼儿感兴趣的方法和手段,循循善诱。学习《弟子规》时,我们很多时候都配以情景表演,“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教育幼儿尊重父母,孝敬老人。“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告诉孩子到哪里去都要告诉父母,回家也要禀报父母,做事要有规律。幼儿对这样的学习形式很感兴趣。电视是孩子生活的必需品,把有意义的经典故事制成幻灯,在多媒体上播放给孩子看,也能收到不错的效果。“教之道,贵以专”,在教学过程中只要你做到了十分的功夫,幼儿就能从中获取新知。 4、家园紧密配合

国学与茶文化—浅谈道家思想与茶文化

国学与茶文化 ——浅谈道家思想与茶文化茶叶从人文上看,其先天就具有的一种特殊性格,那就是它的苦涩味。自古人们就未曾将茶归属于华丽的饮料,而是用精俭、空寂、清和之物来形容它。这与道家思想有相合之处,道家思想提倡“无”,。“无”分大无与小无,大无是老子所谓的道,是指宇宙生生不息的根本道理,小无是庄子所谓的坐忘,是指有了以后的无。茶的制造过程中除了利用空气、水、温度等大自然的元素与茶叶本身发生效用外,无须加其他的东西,但却因为这样的“无”,产生出了各种类型的茶。茶的冲泡,只需要无色、无味的白水而已,然而也就是因为这样几近于“无”的水,将茶泡出各种品级与风味的茶汤。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庄子提倡护养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顺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处顺;庄子要求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这与茶道提倡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精神是相一致的。插茶花时,重在表现自然中花草的美感,不娇柔造作;对茶道用具讲究器物之心,“万物有灵且美”是说世间万物都是有灵魂的且美丽灵动,器物也是,每一个茶具都是一个个体,满腔才华等着要奉献。这样想的话,在泡茶时,我们就会发自内心的尊重珍惜每个茶具,郑重的对待他们。 从器物之心出发,连身边的器物都能够爱护珍惜的话,自然就会

尊重生命,爱惜生命。尊重生命就不会有冷漠,犯罪,杀戮存在。进行茶道时要关心人与地、人与物、物与物的关系,注意它们的存在,好好用每一件器物,好好泡好好喝,人与人的关系就不做而做了。这也是庄子所说的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茶人们有时会在茶席上插禅茶花,就是茶禅一味的理念下所插的花,这类茶席的花大抵都选择在短时间内开谢,刹那生灭的花,譬如木槿花、牵牛花等,使人体悟到人生的无常,并接受这种“无常”与“变迁”的美学意识,不为所动的遨游于广大的宇宙之中。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八章》 ——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茶道中很重要的一个特性是“利他”。泡茶给别人喝,给陌生人喝是茶人们很乐于去做的事。茶人们平和,乐于奉献,无报偿之心的泡好一壶茶。并从奉茶,赏茶等方面处处为别人着想。如果茶道是修行那“利他”的品性一定是茶人首先要学会的。 以上。 职:黄燕茹 2012 08 15

幼儿园开展国学教育的意义

幼儿园开展国学教育的意义 国学,即所有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学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留下的智慧精髓,是全人类文明中最光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当前大力提倡科教兴国,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随着国民对民族文化精髓认识的回归,让孩子“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国学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已成为社会大众普遍的呼声。我园通过几年国学教育的实施,感觉到国学教育对于幼小的孩子而言,无论是对其知识的增长与智能的培养,还是对其品德的陶铸与人格的塑造,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在幼儿园开展国学教育,可以传承经典、传承美德 纵观当代的中小学生,好像除了语文这一门课程外,对其他的民族精髓、中国的传统文化接触得比较少,反而像英语这样的外来语言一直被学习,中华国学在不知不觉中流逝。这种教育的结果,导致了民族精神淡薄、诚信危机四伏以及当前孩子学习发展中的人格缺失。由此可见,倡导幼儿学国学实在刻不容缓。对于幼儿来说,学英语是一种技能培训,而学国学是一种人格教育和道德观的培养,这才是根本性教育。当前,从幼儿园到大学,孩子们竞赛式的学习,学到的只是知识,但是为人规范、基本道德礼仪的常识,在现代教育中却少有涉及,正好国学教育能通过传统文化填补现代教育的这一空白。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自私、任性、不懂礼貌等现象比较普遍。在幼儿园开展国学教育,让幼儿学习传统经典中承载的“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能够教育幼儿孝亲尊长、友爱伙伴,使他们变得更加懂事明理。另外,幼儿园通过开展国学教育,还可以系统全面地培养幼儿很多的良好习惯。如,教幼儿诵读《弟子规》中的内容可以教育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等。所谓“学优者德厚,学浅者德薄”,学习国学经典的过程,不仅是增进知识的过程,更是“把知识消化于生命,转化为生命所具有的德性”的过程,具有提升幼儿气质、陶冶幼儿性情、提高幼儿涵养的意义。 二、在幼儿园开展国学教育,可以健全幼儿的人格 幼儿阶段的教育是心性和人格培养的黄金阶段,对孩子的一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园开展国学教育,可以在幼儿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热爱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种子,打下一个自己是中国人的文化烙印,这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的“流行文化”对幼儿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幼儿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而且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因此,让他们在本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对健全他们的人格,培育他们的民族精神,

国学经典文化引领我们前行

国学经典文化引领我们前行 发表时间:2010-12-27T13:10:55.713Z 来源:《当代教育之窗》2010年第11期供稿作者:冯碧波[导读] 在儿童文学逐渐滑向泛滥的“浅阅读”的今天,国学经典文化就有了走进校园的必要性 ——浅谈国学经典文化走进校园的必要性 冯碧波(通江县陈河乡中心小学四川通江266071) 【摘要】在儿童文学逐渐滑向泛滥的“浅阅读”的今天,国学经典文化就有了走进校园的必要性。国学经典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大浪淘沙。留存下来的都是精华,字字珠玑;国学经典文化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精辟;国学经典文化大都短小凝练,易读易诵。诵读国学经典,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断提升人文素养。 【关键词】国学经典文化;浅阅读;深阅读;阅读理解能力 国学经典文化是华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它将思想的精髓用简单朴素的方式呈现在凝练的文字之中。“一句一天地”的境界让我们在尽情享受文字的奇妙之后,油然而生敬意,一种对汉字特有魅力的仰慕。 然而,面对祖先遗留下来的瑰宝,我们很多现代人却因自身的肤浅认识而嫌弃文字的深奥。惯于享受快节奏生活带来便捷的现代人,把阅读浅显易懂的文章当成是节约时间的方式。儿童读物由文字到图画的变迁就是一个例证,用寥寥几笔的画来满足孩子的阅读需求。当孩子已经只习惯满足视觉丰富的时候,我们才发现,这种“浅阅读”早已让我们的孩子开始厌烦纯文本的文字了,他们不愿意去品味文字,也就根本无法体会文字带来的愉悦。没有体验到个中趣味,又怎能激发他们对文字的渴求?笔者任教15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物质生活水平日新月异的今天,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却在不断下降。是他们缺少书籍么?答案是否定的。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心头肉,就是要星星家长也会用竹竿去夺。难道是现在的孩子打从娘胎生下来就不喜欢读书么? 经过多方调研、走访,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现在孩子大多在2、3岁时就开始接触读物,但家长多半会选择视觉感很强的色彩鲜艳的图书满足孩子的愿望。加之,很多家长又不能适时诱导孩子从图画中去吸收文字养料,只盲目地买一大堆回来,任其孩子去摆弄。现在的出版商也抓住孩子的这种心理,不断变换花招,用改变纸张的质量和颜色去吸引孩子的眼球。孩子的注意力全部被五彩缤纷的色彩和动画的搞笑情态迷住了。 诚然,启蒙阶段的“浅阅读”对孩子来说是可行的,也是可取的。但如何让孩子从“浅阅读”转向“深阅读”这是个关键,也是个瓶颈。目前,绝大多数孩子的阅读还滞留在瓶颈上。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又该如何来引导孩子走出瓶颈,走进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之中去,从而激起他们对纯文本的兴趣呢? 笔者以为,国学经典文化走进校园就有了必要性。 首先,国学经典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大浪淘沙。留存下来的都是精华,字字珠玑。例如,孔子的《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他用最朴素的语言告诉大家“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的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于丹的《论语心得》)这样的内容孩子们容易懂,老师也容易将这些文化融入生活之中,让孩子们在品味文字的愉悦中获得精神上的富足。《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每一句话都如一粒种子,播撒在心田就能长成一棵大树,成就一片森林。这也是孔子千百年来被人们尊崇的原因所在。一个圣人他是立足于土地的,他的思想是来源于生活的。每一粒种子既可以在肥沃的良田里扎根,也可以在贫瘠的悬崖上发芽。这样的文化适宜于播种在任何一个季节,任何一片土地。只要有一星泥,有一丝风,就完全可以保证成活率。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国学经典文化走进校园是让孩子走出“浅阅读”瓶颈的一剂上好良方。 其次,国学经典文化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精辟。我们在指导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把朴素的道理用身边的例证加以阐述和说明,让孩子们在故事中感悟文字的内涵。再通过对文字的剖析,让大家亲历中国文字的神奇,从而对文字滋生一种追求,一种渴盼。让这种渴盼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人心中催生出一种对文本的向往和渴求。例如:《论语?为政》中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这个字,行书字形就给人一种和谐圆润的感觉。里面的“土”代表着一种亲切的态度,古时候人们认为土地是最亲近的神,因为土地养活了万物。“口”代表着一种温暖的语言,而这些温暖的语言和亲切得态度能让周边的人都能感觉到。能做到这些的人就是“君子”了。“比”这个字,字形像两个人紧挨着站在一起,这句的意思是说,小人喜欢结成小圈子,他不会融入大集体。大家再看“比”的右边直接就是匕首的“匕”,这是有锋芒的利器,大家都知道,它一不小心就会伤害到人。所以孔子的意思是说,小人的“比”而不“周”的结果是会伤害别人的,因此他不主张做小人。你看生活中那些拉帮结派、成堆成群说闲话的人,不是传播谣言中伤别人就是滥施诡计的害人精。故,我们要做君子,非小人。我想,听了这一番讲解,再让孩子们反复诵读、体味,就一定会领悟孔圣人的思想了,同时也会让他们对文字产生一种奇妙的感觉,从而激发其对纯文本的莫大兴趣。 最后,国学经典文化大都短小凝练,易读易诵。只要我们再努力在校园营造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我们可以让花园、文化墙、图书室……处处留墨香;让读书角、读书走廊、休闲广场……时时有书声,让朗朗读书声在校园内流淌成一条明澈的河。在这里,孩子们就不难养成诵读国学经典文化的习惯。这样,就既培养了大家读书的兴趣,也无形中扩大了大家的视野,还让孩子从小在经典文化中耳濡目染,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久而久之就能染一身书香,一身儒雅,到那时你不想他们读书都难。当他们真正喜欢上纯文本以后,他们就不知不觉地从“浅阅读”中滑了出来,步入了“深阅读”的殿堂。 常言说:“开卷有益”、“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有了阅读的习惯,阅读理解能力就将随之提高。

幼儿启蒙教育怎么做好

幼儿启蒙教育怎么做好 以幼儿而言,教师是他们心目中的权威,他们崇拜的对象。教师的兴趣,期望常影响到孩子们从事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我常参与幼儿的活动,与他们一同寻找,一同探索。在一些不知道新理论的人特别是儿童,不具备验证科学知识的能力时,只能简单使他们记住结果而应用科学知识,这种忽略证明过程的教育方法叫启蒙教育。 幼儿启蒙教育怎么做好 首先,要让孩子有一个丰富的语言氛围。只要孩子在身边,家长就应该和孩子说话沟通,从一开始教孩子认物到告诉孩子相关知识,孩子听的过程就是学的过程,并开拓了知识面,丰富了语言词汇,很快你就会发现孩子出口成章,惊喜不断。 其次,通过讲故事让孩子练习听、说以及理解概括能力。一开始给孩子讲一些简单短小的小故事,讲完后让孩子说说故事讲的是什么。这样过一段时间逐渐加深难度,不仅锻炼了孩子的理解能力,丰富了词汇,还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 2、数学方面(包括数学逻辑能力、空间观察力、认知力、知觉能力、推理能力等) 从4岁开始孩子就对数量、数字产生了兴趣,家长一定要抓住时机,适时地锻炼孩子这方面的能力,比如数台阶、查门牌、数玩具、看商品标价等都能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家长通过做游戏帮助孩子认识大群体与小群体、了解顺序的概念、掌握一些“上下左右,里外前后”等空间概念。 3、艺术方面(包括思维想象力、视觉分辨力、美感、创新能力、创造力、音乐感知能力、音乐表现能力、音乐鉴赏能力

等) 孩子对音乐的感知培养应该从胎教开始,很多胎教内容都是听音乐,音乐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有很大帮助,并对性格的形成有一定影响。睡觉前、吃饭时让孩子听听音乐有助于睡眠和进餐。家长还应和孩子一起唱首儿歌、做些小动作,既加深了感情,又锻炼了音乐的感知能力。 很多家长会发现孩子在一岁以后会喜欢上撕纸,家里经常是一片狼籍,这正是孩子的一个学习阶段,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某些事物,从而满足新奇感。这时家长在旁及时引导,教孩子撕简单的图形,循序渐进,一直到孩子自由的发挥想象撕出各种图案。还比如涂鸦,每个孩子都喜欢乱画,并且画得什么也不象还乐此不疲,让大人很难理解,家长不应干预而是支持,家长唯一能做的是通过一种教育,开发孩子的潜在的智力,提高他的艺术修养,为孩子的成长与成才提供最大的可能,真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孩子一种优秀的思维方式与超凡的想象力。让一种优秀的思维从小养成,并在不知不觉中变成本能的意识,才算科学的教育方法。 4、生活方面(包括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运动协调能力、自理能力、适应力、自省智能等) 孩子的自理能力是独立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孩子从小就有自我服务的需要和兴趣,这个时候只要恰当引导,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习惯就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从小让孩子学会自己穿衣裤,自己吃饭睡觉,并帮助家人做些简单的劳动,从小培养劳动意识,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幼儿启蒙教育怎么做好 家庭和睦的环境。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对少儿的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在潜意识里会给宝宝种上一颗爱的种子,

国学教育的意义与要求

国学教育的意义与要求 国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的。自宋代以来,《四书》是中国人的基本 信仰与信念,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是家传户诵之学,哪怕是乡间不识字的劳动者,也 是自觉实践其中做人的道理。其中的“仁爱”思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格言,一直到今天,不仅是中国人做人的根本,而且是全人类文明中最光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联合国大厦镌刻着孔子的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仁爱”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 国学经典中蕴涵的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们的人格,提升孩子们的素养。 如孝亲敬长,诚实守信,谦恭有礼等。同时,灿烂的文明,也能使孩子对祖国更有感情,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培养和塑造出具有民族意识、经世致用的下一代。比如还有在生活中要 尊师重教,尊老爱幼,要知道怎样做人做事,等等,这些好的传统如果失去了,那我们的道德秩序就容易混乱。例如《论语》、《孟子》,按梁启超的说法,“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中小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只有了解它才不致和共同意识生隔阂。一个人辨别是非 的能力应该从小就开始,过了青春期,道德观、世界观就已经基本形成了,这时候才开始进 行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教育就太晚了。中小学尤其是小学可操作空间比较大,年 龄段合适,考试的压力也相对小一些,因此是国学教育的最佳时间。 2、人格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合构而成。在这 种传统文化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传统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循人伦而以和为本;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重体验而以乐为本。处于这种精神熏陶之下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逐渐形成了“为天地立心,为 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意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 远则忧其君”的忧患意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路向和“天人合一”的终极理想。J 同时,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十分注重以“内省”来提高道德修养,并且主张通过自身的体 验而感受快乐。中国古代哲学家、文化人讲涵詠,讲六艺之学,讲礼、乐、射、御、书、数,讲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讲人的品味,人的意境。人不是行尸走肉。人活着,要活得有尊严,有格调,有价值,有意义。要读书,要静坐,要修养自己。要养气,养心,养性、养情,养才。靠什么养?在古代是靠人文的“六艺”之学之教,靠四书五经。 3、智力教育 儿童背一点蒙学读物,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千家诗》等,背一点《论语》《孟子》《老子》,背一点古代诗词等,很有好处。适当背诵一点古代经典,对开发智力很有好处。十三岁以前语言记忆能力很强,多背一点,打一点童子功很有必要。这一年龄段只要背,以后再慢慢理解、反刍,终身受益无穷。有一句古话说:“熟读唐诗三 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不仅对孩子们学人文有好处,而且对孩子们学科学有好处,对孩子们将来做人、立身行世都有好处。 我这有一份资料,说的是“国学经典诵读十大益处”: (1)人格优化,身心健康一一经常诵读经典的孩子,会养成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 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孩子的生活品位和人生内涵会在更高的起点上迈步,从而不仅身心 健康,而且会使成功的几率明显增加。 (2)专注力提高一一经常进行诵读经典的训练,会逐渐形成精神集中专一、头脑里少杂念、内心宁静安详的良好读书习惯,从而使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

国学经典对于教育的意义

国学经典切实的教育意义 刘岳辉 青少年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石,是国家强盛之潜在力量,是国家之未来。正如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所说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青少年血气方刚,世界观还未形成,遇事容易冲动,因此也是一个“危险”的阶段。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青年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青年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 传统的课堂教育侧重于知识与意识形态教育,而缺失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对青年的人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导致青少年教育存在的问题相当突出:重知识,轻道德;道德伦丧,世风日下;贪图享受,无法承受挫折等。 国学经典是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精髓,经典中承载的“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学习,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青少年的心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学经典让传统文化走进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走进他们的家庭,规范着他们日常行为,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指南针”因此,在物欲横飞的今天,如何加强青少年的品德修养成为当务之急。那么国学经典的教育意义有哪几方面呢? (一)可以提高道孩子的德修养,让品德观念深入人心 《易经》中说:“厚德载物”,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有很高的品德,才能享受得了那些钱、名和利等”。反言之,就是没有很高品德人,即使得到了大量的钱、名和利,也享受不了多长时间。如今“厚德载物”早已成为清华大写的校训。 国不经典崇尚“先做人、后学艺”的教育理念,因此,古人的启蒙读书如《三字经》和《弟子规》均是告诉孩子们如何做人。《弟子规》的开篇就引用了《论语·学而》中的一句话,即: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规》的全文就是围绕这句话分八个章节阐述的。 国学经典中体现也道德修养高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学习,一个人只有有了良好品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古人读书时为了做官,“学而优则仕”)。所以,古时有“孟母三迁”。《三字经》开篇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这里例举几句经典句子,我们不妨管中窥豹,看看古人是如何阐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的:.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礼记?大学》 【译文】道德是根本,财富只是枝节。 .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浅谈国学经典在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国学经典在教学中的德育作用【摘要】在国学经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诵读积极性,使他们通过认真诵读和思考,加深对国学经典的理解,从中学到更多的为人处世的指导,使学生的道德品质获得提高。在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诵读时,教师要让学生进行主动探究,使他们在诵读中领悟更多知识,使国学经典中的传统文化获得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诵读促进作用教育作用德育功能 国学经典中蕴含了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通过国学经典教学,让学生在诵读国学经典文化时体会和感受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使他们受到道德的影响,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提高自身的素质。在国学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对他们进行了德育的渗透,使学生受到了积极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他们讲诚信,懂得感恩,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获得全面提高。 一、国学经典教学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在教学中,要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主动性,需要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促进效率的不断提高。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国学诵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进行知识探究,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积极互动。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来加深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同时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提高。 二、加强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活动 通过国学经典的诵读,能够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积极诵读,能够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使学生提高文化素养,拓展视野,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和发展理解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国学经典潜移默化的引导,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实现对学生品德的教育功能。 1.通过朗读来体会国学的教育作用国学经典对学生具有德育的作用,通过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进行思考,使他们在感受和体会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体会其中的深意,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和人生观。在诵读过程中,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把自己融入到其中的情境中,提高分析和思维能力,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加强教师诵读国学经典的能力由于国学经典的诵读需要教师的指导,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诵读能力,并深入探究其中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正确有效的引导,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学校也要注重提高教师对国学的诵读能力,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并让优秀教师介绍诵读经验,提高国学经典对教师的影响。 三、在朗诵国学经典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国学经典对学生具有良好的教育作用。通过朗诵国学经典,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其中的内涵,使他们受到其中内容的影响,从而提高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国学经典诵读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在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加深对国学经典的理解,促进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 1.国学经典诵读有利于让学生体会到诚信的可贵在国学经典中,告诉了我们,人要讲究诚信,如果一个人连起码的诚信都不具备,他做什么事都很难取得成功。通过国学经典诵读,让学生了解到诚信对人的重要性,并从平时做起,注重诚信待人。要提高学生的诚信感,教师需要在国学经典诵读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做到真诚对待他人,并讲究诚信。让学生明白“言必行,行必果”的重要性,促使他们的品质素养获得不断提高和发展。 2.诵读国学经典能让学生学会感恩在国学经典中包含着很多感恩的故事。在诵读过程中,教师要重点让学生体会这些语句,从中获得感悟,懂得感恩。在重视传统道德文化的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