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第2课时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第2课时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2课时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自主学习·必备知识

基础预习

一、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1.概念比较

序号辐射名称辐射类型作用

Ⅰ太阳辐射① 短波辐射地面的直接热源

Ⅱ② 地面辐射长波辐射对流层③ 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Ⅲ大气辐射长波辐射—

Ⅳ④ 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⑤ 增温

2.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⑥ 纬度因素、下垫面因素、气象因素。

3.云层增厚、湿度增大会使大气逆辐射⑦ 增强。

◆点拨纬度位置越低,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多,地面辐射也就越强。

二、大气的保温作用

1.地面辐射释放的能量,绝大部分都被截留在对流层大气中,使大气增温。

2.大气逆辐射直接⑧ 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自我诊断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大气温度最高的时候大气辐射最强。( √ )

2.“高处不胜寒”是由于高处空气稀薄,吸收的太阳辐射少,所以气温较低。( × )

解析: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高空空气稀薄,吸收地面辐射较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果弱,故“高处不胜寒”。

3.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 )

4.全球变暖将导致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热量增多。( × )

解析:当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增多,则可以吸收更多的地面辐射,从而产生更多的大气逆辐射,对地面保温作用更强,故地面温度更高。由此可见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热量增多是全球变暖的原因,而题干因果颠倒,故说法错误。

互动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主题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探究活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阅读图文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2020年12月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移民月球一直是人类的梦想,但“月球移民”难度依然较大,这是因为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很大,白天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夜晚,温度可降到−183℃。

(1)为什么月球上的温度变化如此剧烈,而地球上的温度比较稳定呢?

(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撒哈拉沙漠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答案:(1)月球上没有大气层,不能对昼夜温差进行调节。地球上有大气层,白天大气层削弱太阳辐射,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地面温度上升缓慢;夜晚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使地面温度下降缓慢。

(2)撒哈拉沙漠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地面温度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地面温度低。故撒哈拉沙漠昼夜温差大。

解析:(1)本题主要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来解释即可。(2)撒哈拉沙漠降水少、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地面温度高;夜晚保温作用弱,地面温度低,故昼夜温差大。

知能整合

一、大气受热过程图示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上传递热量。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同时向外辐射能量。其中大部分向下传递给地面,称之为大气逆辐射,另一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可以用三句话对其进行概括:“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地面”。如下图所示:

三、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分析昼夜温差大小的思路

昼夜温差的大小主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从地势、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1.地势: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素养培育

综合思维

1.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下图)……”

材料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可分解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地面”三个环节。下图示意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简述深秋晴朗的夜晚容易出现霜冻危害的原因。

(2)分析主人公朱开山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柴草的作用。(3)请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答案:(1)深秋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弱,大气温度低,大气逆辐射弱,大气保温作用弱,地面温度很低且下降很快。温度低,空气中的水汽容易凝华成霜,出现霜冻。(2)烟雾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水汽、尘埃,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提高大气温度,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可预防霜冻。

(3)“太阳暖大地”即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増温;“大地暖大气”即对流层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大气还地面”即大气逆辐射将大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

解析:(1)深秋晴朗的夜晚,空中的云量较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比较弱,大气温度较低,这样大气逆辐射就比较弱,大气保温作用也比较弱,此时地面温度极低且降温速度较快。在温度低到一定程度时,空气中的水汽容易凝结成霜,此时便会出现霜冻现象。(2)柴草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烟雾,烟雾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水汽以及尘埃,这些物质能大量吸收地面辐射,大气温度会随之逐渐升高,这样大气逆辐射的强度便会增强,大气逆辐射会把一定的热量返还给地面,从而减少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可以用来预防霜冻灾害的发生。(3)“太阳暖大地”即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逐渐升温;“大地暖大气”即对流层中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升温;“大气还地面”即大气逆辐射会将大部分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的热量返还给地面。这就是所说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随堂巩固·自我测评

读大气的受热过程图,完成下面四题。

1.图中的序号代表大气逆辐射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解析:③箭头由大气指向地面,为大气逆辐射,①②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④为地面辐射。

2.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

答案:B

解析: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很少,但是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而使温度升高,因此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倡导低碳生活,减少CO2排放。这样可以使(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

D.④减弱

答案:C

解析:图中①表示大气的反射作用,②表示大气的吸收作用,③表示大气逆辐射,④表示地面辐射。CO2能吸收地面辐射而使大气温度升高,倡导低碳生活,减少CO2排放,可以减少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进而减弱③大气逆辐射。

4.我国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是因为( )

A.白天地面吸收强,夜晚①弱

B.白天反射作用强,夜晚②弱

C.白天太阳辐射强,夜晚③弱

D.白天大气辐射强,夜晚④弱

答案:C

解析: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③)弱,地面热量散失快,气温低,因此昼夜温差大,C正确。

实践活动·科学探知

温室效应

1.实验要求:选几个晴朗日子的早晨和午后,进行大气温室效应的模拟实验。

2.实验准备:全班分为若干个实验小组,制定实验方案。

3.实验器材:两支温度计及用于悬挂温度计的线和支架(或铁丝)、两个大小相等的纸箱(为了确保测量温度差异的准确性,纸箱尽量大一点)、一块大于纸箱口的塑料薄膜或玻璃板、观测记录表等。

4.实验步骤

(1)在两个纸箱中各悬挂一支温度计,将其中一个纸箱用塑料薄膜或玻璃板盖住箱子口。先将两个纸箱放在室内,早晨六点左右观察并记录两支温度计显示的温度。然后将两个纸箱移到室外阳光下(纸箱下最好垫上红砖,以减少地温对箱内温度的影响),午后两点左右再次观察并记录两支温度计显示的温度。

(2)填写气温记录表。

课题:“模拟大气温室效应”气温记录表

课题组成员:课题组长:记录员:

观测地点观测时间(北京时间)开口纸箱内气温(℃)封闭纸箱内气温(℃)

(3)将观测到的气温绘制成折线图或直方图,并用所学知识和原理解释两个纸箱中气温差异的成因,总结出有关气温的变化规律。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第2课时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2课时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自主学习·必备知识 基础预习 一、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1.概念比较 序号辐射名称辐射类型作用 Ⅰ太阳辐射① 短波辐射地面的直接热源 Ⅱ② 地面辐射长波辐射对流层③ 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Ⅲ大气辐射长波辐射— Ⅳ④ 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⑤ 增温 2.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⑥ 纬度因素、下垫面因素、气象因素。 3.云层增厚、湿度增大会使大气逆辐射⑦ 增强。 ◆点拨纬度位置越低,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多,地面辐射也就越强。 二、大气的保温作用 1.地面辐射释放的能量,绝大部分都被截留在对流层大气中,使大气增温。 2.大气逆辐射直接⑧ 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自我诊断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大气温度最高的时候大气辐射最强。( √ ) 2.“高处不胜寒”是由于高处空气稀薄,吸收的太阳辐射少,所以气温较低。( × )

解析: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高空空气稀薄,吸收地面辐射较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果弱,故“高处不胜寒”。 3.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 ) 4.全球变暖将导致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热量增多。( × ) 解析:当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增多,则可以吸收更多的地面辐射,从而产生更多的大气逆辐射,对地面保温作用更强,故地面温度更高。由此可见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热量增多是全球变暖的原因,而题干因果颠倒,故说法错误。 互动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主题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探究活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阅读图文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2020年12月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移民月球一直是人类的梦想,但“月球移民”难度依然较大,这是因为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很大,白天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夜晚,温度可降到−183℃。 (1)为什么月球上的温度变化如此剧烈,而地球上的温度比较稳定呢? (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撒哈拉沙漠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答案:(1)月球上没有大气层,不能对昼夜温差进行调节。地球上有大气层,白天大气层削弱太阳辐射,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地面温度上升缓慢;夜晚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使地面温度下降缓慢。 (2)撒哈拉沙漠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地面温度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地面温度低。故撒哈拉沙漠昼夜温差大。 解析:(1)本题主要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来解释即可。(2)撒哈拉沙漠降水少、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地面温度高;夜晚保温作用弱,地面温度低,故昼夜温差大。 知能整合 一、大气受热过程图示

高中地理 第3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2节 大气受热过程讲义 湘教版必修1-湘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教案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 学习目标:1.运用示意图、视频、模拟实验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重点)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解释相关地理现象。(重难点)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过程 (1)投射到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能完全到达地表。 (2)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由低纬度向两极递减。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 (1)地面辐射释放的能量绝大部分被截留在对流层大气中,使大气增温。

(2)大气逆辐射又把热量归还给地面,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共同意义 减小了气温的日较差,为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的活动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条件。 ( ) (2)大气的绝大部分成分都可以直接吸收太阳辐射。 ( ) (3)高处不胜寒的主要原因是高海拔处大气稀薄,吸收的太阳辐射少。 ( ) (4)海拔越高,太阳辐射越强,大气保温作用越弱。 (5)大气逆辐射最强的时间为( ) A.日出前后B.子夜 C.午后2时左右D.正午 提示:(1)√大气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能。太阳辐射将热量传给地面,地面再将热量传给大气,因此大气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2)×太阳辐射透过厚厚的大气层时,大气中只有臭氧等少

数成分可以直接吸收太阳辐射。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量来源是地面,高处不胜寒的主要原因是高海拔处获得的地面辐射少。 (4)√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强。大气稀薄,水汽、二氧化碳的含量少,大气保温作用越弱。 (5)C [一天中午后2时左右气温最高,则大气逆辐射最强。]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特朗将左脚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这是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移民月球一直是人类的梦想,但民间热议的“月球移民”难度依然较大。这是因为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很大,白天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夜晚,温度可降到-183℃。下图是人类登月时穿着的厚厚航天服。 问题1 (地理实践力)请在下图中合适的位置标注太阳辐射、吸收(大气对太阳)、反射(大气对太阳)、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提示: 问题2 (综合思维)月球上的气温变化为什么会如此剧烈? 提示:月球上没有大气层,不能对昼夜温度进行调节。 问题3 (综合思维)地球、月球与太阳的距离相当,为什么地球上的气温比较稳定呢? 提示:地球上有大气层,白天,大气层削弱太阳辐射,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温度上升缓慢;夜晚,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使地面温度下降缓慢。 问题4 (区域认知)新疆有句俗语叫“早穿棉袄,午穿纱,围

3.2 大气受热过程导学案(1)-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 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能说明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1.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结合实例,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 大气的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知识梳理: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热源 ⎩⎪⎨⎪⎧ ① 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② 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③______和反射。 3.受热过程 (1)大部分A ④______________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地面被加热,并以B ⑤______________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因此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是⑥______________。 想一想: 晴朗的天空是蔚蓝色的原因

寒潮来袭,菜农在地边燃烧秸秆的目的是什么? 一天中最高温和最低温出现的时间及产生的原因。 【合作探究】 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云贵高原多,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2)四川盆地的纬度与青藏高原的纬度相差不大,但年平均气温却比青藏高原高得多,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反思归纳】 1.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太阳辐射总量除受______影响外,还受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影响。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增温,地面增温后产生______________;大气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大气产生__________,它将其中很大部分返回给地面,称之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地面辐射所__________的能量,从而对地面起到了________作用。 【当堂训练】 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箭头中,代表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表示大气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箭头是() A.① B.② C.③ D.④ 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变暖已成事实。请回答3~4题 3. 图甲为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十分钟后,透明玻璃瓶内温度计的读数可能是()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案1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 面的保用; 2、理解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 3、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 水平运动的影响; 4、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分析高低气压的分布,判断某地风向; 5、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以及 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①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及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②大气的直接热源和大气的热过程。 2.难点:①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保温作用; ②风向的判断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读图分析法、讨论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清代黄叔璥[ jǐng ] 在《台海使槎[ chá]录》中,记述了台湾海缺两岸的风向差异:“内地之风,早西晚东,惟台地早东风,午西风..。。。。四时皆然.”这里的“内地”指福建,“台地”指台湾。为什么台湾海峡两岸风向的日变化相反呢?这里的风是怎样形

成的? [新课教学]: [板书]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过渡】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那么太阳炙烤着大地,是不是一定也把大气给我们烤热了呢?其实则不然。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4页的内容,说说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哪几个环节? 【学生回答】1、太阳辐射过大气层。 2、太阳辐射到达地表. 3、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的同时,再把热量传给大气。 【分析】“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是地球的能量源泉,然而从前面的内容来看,似乎并不是太阳辐射直接让大气受热的,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那么我们首先来研究一下,太阳辐射在穿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_《大气受热过程》教学建议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 1.教学提纲及课时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2课时)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反射 2.散射 3.吸收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过程 2.大气热力作用的意义 2.导入情境创设建议 本节内容较为抽象,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教师可设计生动有趣或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议教师采取以下两类导入活动:一是图片或视频导入,如新疆牧民“早穿棉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的图片,或《闯关东》中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柴草的视频,设计相关问题引发学生质疑,引出学习课题;二是实验导入,将课前做的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实验搬到课堂上,根据实验过程和数据信息,分析该实验与大气受热过程之间的异同。 3.情境问题设计建议 若以新疆牧民“早穿棉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的图片为导入,则建议设计以下问题链:①新疆地区的降水情况如何,一般情况下云量情况如何?②“午穿纱”说明白天气温非常高,从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角度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③“早穿棉袄”说明夜晚气温很低,从大气对地面保温的角度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④这种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征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又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思考该如何避免。 若以《闯关东》中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柴草的视频为导入,则建议设计以下问题链:①此时是什么季节?②为什么霜冻很严重?③为什么要在田里点燃柴草?④点火放烟有哪些不利影响,还有哪些替换措施可以产生类似效果?在设计情境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互动反馈,以此为样本进行灵活创设,有时学生会产

生更巧妙的思维火花,教师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情境,以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4.教材“活动”建议 ——P73探究—— 【活动内容】 1.通常太阳越接近地平线,朝霞、晚霞的颜色就越红。观察这一自然现象,并思考其形成原因。 2.大气中所含的水汽越多,朝霞、晩霞的颜色就越红。朝霞、晚霞与天气有一定关系,如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观察这一自然现象,验证该谚语预报天气的可靠性,并思考其中的道理。 【活动目标】 认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了解某些自然现象对天气现象的指示意义。【活动建议】 针对第一道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供朝霞或晚霞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成因;教师也可带领学生在晴朗的早晨或傍晚到野外观察彩霞的颜色,并比较不同太阳高度下朝霞和晚霞的红色差异,分析其成因。在完成第二题时,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织他们在一定时间周期内进行朝霞、晚霞的观察活动,并记录朝霞当日的天气状况和晚霞当晚的天气状况(尤其是降水状况),要求各组根据观察结果,查询相关资料,分析对应关系,最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展示。【参考答案】 1.霞是日出、日落前后天空或云层上出现的彩光,由接近地平线的太阳光线经大气中尘埃、水汽和空气分子散射后的剩余色光形成。可见光中,波长较长的红光和橙光不容易被大气散射,而波长较短的蓝光和紫光容易被大气散射。太阳越接近地平线,水汽和尘埃等越多,大气对太阳光的散射作用越明显,散射掉的蓝光和紫光越多,保留下来的红光和橙光越多,因此霞的色彩就越红。 2.大气中所含的水汽越多,朝霞、晚霞的颜色就越红。朝霞说明早晨天空有云彩存在,有较多的水汽,大气状态不十分稳定。随着太阳升高,热力作用增强,对流进一步发展,云也会进一步发展变化,容易造成阴雨天气而不便出行。相反,晚上由于太阳下山,大气状况逐渐趋于稳定,对流减弱,云也易于消散,天气一般晴好,有利出行。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导学案32大气受热过程(1)

湘教版(2019)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分类、特点及典型表现。 2.理解大气的热量传递过程。 3.理解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原理及实践应用。 【重点关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分类、特点及典型表现 2.大气的热量传递过程 3.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原理及实践应用 【知识清单】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反射: (1) 作用:将投射到其上的太阳辐射的一部分回宇宙空间 (2)特点:选择性 (3)能反射的物质:云层和的颗粒(云的反射作用最强) 2.散射: (1) 作用:太阳辐射的方向 (2)特点:选择性,波长较短的、光易被散射(3)能散射的物质:空气分子或颗粒

3.吸收: (1) 作用: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其投射到地面的能量 (2)特点:选择性 (3)能散射的物质: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波长较长的线。层中的臭氧吸收波长较短的线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太阳辐射使地面增温:地面吸收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 2.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对流层大气中的CO₂和水汽强烈吸收的长波辐射而增温 3.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

作用。 【课上检测】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臭氧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B.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 C.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较强的可见光部分吸收较少 D.大气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能量较强的可见光部分 就整个地球大气来说,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能被大气接收和转化的过程十分复杂,其加热大气的过程大致可以用下图表示。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2.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①——以长波辐射为主 B.②——大约为①辐射量的19% C.③——是加热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D.④——多云的夜晚辐射能力减弱 3.与人们通常所称大气“温室效应”相关的主要过程有()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②和④ 4.低层大气的主要组成中,吸收③辐射的主要是( ) A.水汽和氧气 B.氮气和水汽 C.二氧化碳和水汽 D.氧气和氮气5.多云的天气昼夜温差较小,主要是因为( ) A.②增强,③减弱 B.②减弱,③增强 C.③增强,④减弱 D.②减弱,④增强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下图),甲玻璃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3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节大气受热过程课后限时训练湘教版

第三章第二节 【A基础培优练】 时间:40分钟总分:65分 (知识点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知识点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知识点1、2](2022年湖南邵阳月考)下图为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2题。 1.“蓝蓝的天上白云飘”,天空呈蓝色而云为白色的原因分别是( ) A.折射和反射B.散射和反射 C.折射和散射D.反射和散射 2.冬季农民用人造烟幕防止农作物受冻,图中箭头能表示其原理的是( ) A.辐射A增强B.辐射C减弱 C.辐射D增强D.辐射B增强 【答案】1.B 2.C 【解析】第1题,“蓝蓝的天上白云飘”,天空呈蓝色的原因是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更容易被大气散射;云层对太阳光具有反射作用,反射作用没有选择性,各波段的可见光都可被反射,所以云层呈现白色。第2题,冬季农民人为制造烟幕就相当于增厚了云层,加大了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从而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从而防止农作物受冻。图中A为太阳辐射,B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C为地面辐射,D为大气逆辐射。 [知识点1]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第3~4题。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中,反射作用主要发生在( ) A.①层B.②层 C.③层D.④层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臭氧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B.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 C.大气对可见光吸收较少 D.大气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部分 【答案】3.A 4.D 【解析】第3题,对太阳辐射起反射作用的主要是大气中的水汽和颗粒较大的尘埃,而水汽和尘埃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中,所以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也主要发生在对流层大气中,对应图中①层。第4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辐射,二氧化碳、水汽等吸收红外辐射,除一部分的可见光被阻挡、反射、吸收外,绝大部分的可见光能够穿过大气层,直接到达地面。 [知识点1](2022年浙江宁波期末联考)在夏季,对新疆某绿洲以及周边的沙漠地区的地温进行测量,会发现沙漠整日温度高于绿洲的现象。下图为某日绿洲与沙漠的温度变化图。读图,完成第5~6题。 5.在图示的时段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正午沙漠的大气逆辐射最强②日落绿洲的大气逆辐射最强③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弱于沙漠④6时左右绿洲地面辐射最弱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 课时2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课堂速练(含解析)

课时2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知/识/清/单 1. 地面辐射:地面__________透过大气的太阳辐射后__________,同时又持续向外(主要是向大气层)释放能量,形成地面辐射。 2. 物体的温度越__________,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__________;反之越__________。太阳辐射是__________波辐射,大气辐射和地面辐射是__________波辐射。 3。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可强烈地______________地面辐射,使大气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4.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_______能量。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被称为___________。它把热量返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_______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起到_______作用。多云、浓雾等天气,大气逆辐射则_______。 5.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_______了白天的最高气温;大气对地面的_______作用提高了夜间的最低气温;从而减小了气温________,使得地面气温波动趋于_______。 课/时/速/练(限时8分钟)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表示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箭头是( ) A. ① B。② C. ③ D. ④ 2. 影响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箭头是() A. ① B。② C. ③

D。④ 3。下图为火山喷发图片。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云团对其覆盖地区的影响是() A。增强了大气反射作用,使气温升高 B. 减弱了大气反射作用,使气温降低 C. 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作用,使昼夜温差变小 D。减弱了大气逆辐射作用,使昼夜温差变小 读图,完成4~6题。 4。出现雾霾时,会导致( ) A。①增强 B。②减弱 C。③增强 D. ④增强 5。出现严重雾霾天气的气象条件是() A. 交通污染加重 B。空气对流很强 C。空气流动微弱 D。大风降温 6。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是青藏高原() ①离太阳近;②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太阳高度角小;③云层薄而且夜晚长;④地势高、空气稀薄;⑤白天太阳辐射强;⑥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A. ①②③

2022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第2课时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作业含解析

第2课时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基础达标练 (2021江苏常州高一期末)下图为某地连续两天太阳辐射强度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该地太阳辐射强度在一天中的变化特征是 A.与气压变化一致 B.与气温变化一致 C.早晚太阳辐射强度大 D.正午前后达最大值 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该地太阳辐射强度最大值在12时左右,即正午前后。 2.与第1天相比,第2天 A.昼夜温差大 B.太阳辐射强 C.大气保温作用弱 D.晴天概率小 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与第1天相比,第2天太阳辐射强度较小,应该是受到了阴雨天气的影响,晴天概率小,B错误,D正确。阴雨天昼夜温差较小,大气保温作用较强,A、C错误。 读某地连续四天天气状况示意图,完成下题。 3.只考虑天气状况的影响,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A.13日 B.14日 C.15日 D.16日 答案:D 解析:白天多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温度不高;夜间多云,大气的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温度不低。白天晴天,太阳辐射强,地面增温快,大气增温快;夜间晴天,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降温快。所以昼夜温差最大的是16日。

近年来我国农村玻璃温室(或塑料大棚)的大规模推广,杜绝了秋冬季节依靠人造烟幕使农作物免遭低温冻害的做法。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霜冻多出现在秋冬季节晴朗的夜晚,是因为大气 A.反射太阳辐射强 B.吸收太阳辐射少 C.逆辐射弱 D.散射太阳辐射强 答案:C 解析: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差,地面降温强烈,容易出现霜冻。 5.关于两种减轻冻害的方法,说法正确的是 A.烟幕减弱了地面辐射 B.烟幕减弱了大气逆辐射 C.温室增强了太阳辐射 D.地面辐射难以穿透温室屋顶 答案:D 解析:烟幕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地面温度升高,地面辐射增强;太阳辐射强弱与大气状况有关,温室并不能增强太阳辐射;温室能截留地面辐射,使得热量不易散失。 新疆地区采用黑白条带地膜覆盖法(图1)繁殖山葡萄,即在垄中间用白色塑料薄膜,垄两侧用黑色塑料薄膜,以此提高葡萄植株成活率。图2示意大气的受热过程。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图1 图2 6.不同颜色的地膜透光性不同,农业生产中白膜、黑膜对大气受热过程的主要影响分别是 A.增强①过程减弱④过程 B.减弱③过程增强②过程 C.减弱③过程减弱②过程 D.增强④过程增强①过程 答案:C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 [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核心素养]1.综合思维:结合材料,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并学会运用相关原理解释某些地理现象。2.人地协调观:应用大气受热状况原理,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3.区域认知:结合不同地区的地面特征、大气状况,分析大气受热过程的差异。4.地理实践力:应用大气受热状况原因,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示意图 2.削弱作用:反射、__散射__和__吸收__。 形式特点 __反射__ __无__选择性 ①云层:云层越低、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越 强 ②较大颗粒的尘埃:空气中较大颗粒越多,反 射越强。反射光呈__白__色 散射有选择性

空气分子或__微小尘埃__,可见光中波长较__短__的蓝光、紫光容易被散射 __吸收__ __有__选择性 ①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__ 紫外线__ ②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 长较长的__红外线__ ③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__可见光__ 吸收得很少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保温过程 (1)__太阳辐射__透过大气射向地面,被地面吸收⇒地面增温,并以__长波辐射__的形式射向大气,大气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增温后,也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大气辐射。 (2)大气辐射中的__大气逆辐射__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__保温__作用。 2.表现 (1)__地面__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云层越厚、空气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__强__。 3.现象 (1)阴天时,昼夜温差__小__。 (2)霜冻多发生在__晴朗__的夜晚。 1.判断正误

2022_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 学习目标 1.掌握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2.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知识导引 第一步·新课学前预习——学习新知挑战自我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表现:太阳辐射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表。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和作用,投射到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能完全到达地表。 2.反射作用:大气中的和,能将投射在其上的太阳辐射的一部分,又反射回宇宙空间。云的反射作用最为显著。云层越、越,云量越,反射越强。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相对来说不会太高,就是因为云的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没有选择性,因而反射光呈。 3.散射作用:当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或时,太阳辐射的一部分便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弥散,这种现象称为大气的散射。散射改变了太阳辐射的,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蓝光、紫光的波长较短,容易被空气分子散射,因而晴朗的天空呈现色。 4.吸收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平流层大气中的,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对流层大气中的和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却吸收得很少,大部分可见光

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来。对于大气来说,太阳辐射不是主要的直接热源。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可强烈地吸收。地面辐射释放的能量,除极少一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75%~95%)都被截留在对流层大气中,使大气增温。所以说,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增温: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大气的温度比地面还低,所以大气辐射也是。大气辐射的一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大部分向下射到地面。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故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又把热量归还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天空中有云,特别是有浓密的低云,或空气中湿度比较大时,大气逆辐射就会。 助学助记 1.太阳辐射强度 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主要受太阳高度的影响。 2.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后,又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形成地面辐射。 大气受热示意图 第二步·互动释疑解惑——启迪思维探究重点 探究点一大气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 核心归纳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三方面。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阶段检测(三)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

阶段检测(三) (测试范围:地球上的大气) 第Ⅰ卷 (选择题共7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题号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下图为“第24个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示意图(含预测)”。据此完成1~3题。 1. 黑子发生在太阳的 A. 光球层 B. 色球层 C. 日冕层 D. 平流层 2. 据图可知,下一次太阳黑子相对数最大值可能出现在 A. 2022年 B. 2023年 C. 2025年 D. 2029年 3. 太阳黑子增多时,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有 ①气候异常的概率增加;②无线电长波通信中断;③赤道地区出现极光现象;④磁针不 能正确指示方向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有一些干涸湖底,常因干缩龟裂,定向风沿裂隙处进行侵蚀,使之日益增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形成许多不规则的浅槽和槽间垄脊,这种地貌称雅丹地貌。下图为“雅丹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 典型的雅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A. 东南丘陵 B. 塔里木盆地 C. 四川盆地 D. 黄土高原 5. 已知该地区经常吹东北风,可知雅丹地貌垄、槽的伸展方向为 A. 东南—西北 B. 东北—西南 C. 东西方向 D. 南北方向 低层大气的组成分为三部分: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其中氮气和氧气为主要成分。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也在改变着大气的成分,进而引发了环境问题。据此完成6~7题。 6. 霾是指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近些年来,随着“霾”天气现象出现频率越来越高,导致空气质量逐渐恶化。霾出现频率增加是由于人类活动改变了大气组成中的 A. 干洁空气成份 B. 水汽比重 C. 固体杂质含量 D. 有害气体成分 7. 下列现象主要与大气成分中水汽多少相关的是 A. 全球变暖 B. 旱灾频发 C. 臭氧层变薄 D. 酸雨加重 地球大气又称“氮氧大气”。结合“地球大气圈25km以下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表”,完成8~9题。 气体成分体积分数(%)质量分数(%) 氮(N2)78.08 75.52 氧(O2)20.94 23.15 氩(Ar)0.93 1.28 二氧化碳(CO2)0.03(变动)0.05 8. 地球大气称为“氮氧大气”是因为两者 A. 占干洁空气成分的99% B. 占大气成分的99% C. 是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 D. 在其他天体上不存在 9. 目前,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主要因素是 ①植树造林;②大量燃烧矿物化石燃料;③新能源公交车的逐渐普及;④森林、草原开垦成农田 A. ④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气球作为探空的工具已被广泛使用。如图所示,一探空气球由地面上升至100km处。据此完成10~11题。 10. 探空气球记录的随高度增加而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 A. 一直递减 B. 一直递增 C. 递增→递减→递增→递减 D. 递减→递增→递减→递增 11. 探空气球探测到水汽集中在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高层大气 D. 电离层 读“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图(部分)”,完成12~14题。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复习 学案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一册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 班级:姓名: 一、基础知识复习 1. 低层大气主要由、和三部分组成。 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和,两者体积合占99%。 2.杂质:大气中的杂质含量,随时间地点天气条件而变化。通常,在近地面大气中,陆上于海上,城市于乡村,冬季于夏季。杂质会使大气能见度,但作为,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3.大气的垂直分层分层:根据大气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把大气层自下而上依次划分为:、和。 4.对流层特征:(1)高度:低纬地区高千米,中纬度地区高千米,高纬度地区高千米;夏季较,而冬季较,地区尤其明显。 (说明:一般规律气温越高,对流就越旺盛,对流层就越高。) (2)气温: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因为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热源。(注意,其实根本热源主要还是太阳。) (3)运动:因为上部而下部,空气容易产生,随着空气的上升,把近地面的和向上空输送,气温降低,容易成云致雨。 思考:对流层内大气是否有大气的水平运动? (4)天气:天气现象,云雨雾雪等都发生在对流层。与人类关系密切。 (5)逆温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下部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升高而的逆温现象。逆温层可以空气对流运动的发展,使污染物扩散,会大气污染。 特别说明:对流层一般平均每上升100米,对流层气温约降低0.65℃。如果降低的幅度小于0.65℃或者不是降低反而升高,都属于逆温现象。 5.平流层特征:(1)高度:自对流层顶向上至千米高度的范围为平流层。 (2)气温: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平流层主要靠吸收太阳紫外线增温。 (3)运动:上热下冷,大气,不易形成对流。大气以运动为主。 (4)天气:水汽杂质含量少,天气以为主,能见度,有利于飞行。6.高层大气:气压很,密度很。气温变化从下往上是先后。有若干电离层,电离层能无线电波,对远距离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说明:人造卫星在高层大气里运行,极光是发生在这一层。太阳活动会影响电离层,从而影响到无线电短波通信。) 7.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和作用,投射到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能完全到达地表。 8.反射作用: 大气中的和的尘埃,能将投身在其上的太阳辐射的一部分,又反射回。 特征:云层越低越厚越多,反射就越;反射无,因而反射光呈白色。 9.散射作用: 散射改变了太阳辐射的,使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特征:波长较短的光,容易被空气分子散射,因而晴朗天空成现蔚蓝色。波长较长的光不容易被空气子散射,说明空气分子对散射是具有性。 (现在蓝色的天空太少了。因为大气中颗粒物有些太大,把其它的光也散射了。) 说明:太阳还没升起,东方天空就已经放亮,这也是因为大气的散射作用。

新教材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知识点考点提炼汇总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 1 -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 - 3 - 第三节大气热力环流.......................................................................................................... - 6 - 第三章综合实践活动............................................................................................................ - 9 -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一大气的组成 1.大气的含义:包围地球的空气称为大气。 2.组成: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 (1)干洁空气 1.划分依据: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2.大气垂直分层

1.大气组成及其作用 人类活动造成大气污染,导致大气成分和含量的变化。 ⎩⎪⎨⎪ ⎧ 温室效应: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CO 2含量增加。臭氧层破坏:冰箱、冰柜等制冷设备的使用,释放大量 氟氯烃,破坏大气中的臭氧。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其特点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3.1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学生用书P37] 一、大气的组成 1.干洁空气 (1)氮:地球上生物体的根本成分。 (2)氧:人类和其他好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并参与有机物的燃烧、腐败和分解过程。 (3)二氧化碳:绿色植物进展光合作用的根本原料,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 (4)臭氧:能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臭氧层可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量紫外线的伤害;到达地面的少量紫外线具有杀菌治病的作用。 2.水汽 (1)分布:⎩⎨⎧水平方向⎩ ⎨⎧海洋上空高于陆地上空 湿润地区上空高于干旱地区上空 垂直方向:自地面向高空逐渐减少 (2)作用:产生云、雾、雨、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 3.杂质 (1)分布:陆地多于海洋,城市多于农村,冬季多于夏季。 (2)作用⎩ ⎪⎨⎪⎧使大气能见度变差 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1)大气中的水汽和杂质含量随时间、地点、天气条件而变化。 (2)人类活动会影响大气成分的变化。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自下而上可以将其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

气。 1.对流层 (1)范围:贴近地面的大气最低层。 (2)特点 ①物质组成复杂,空气密度大 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大气中的污染物也多集中在这一层。 ②对流层的高度因纬度而异 在低纬度地区高17~18千米,中纬度地区高10~12千米,高纬度地区仅8~9千米。 ③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一般高度每上升1 000米,温度约下降6 ℃。 (1)温度越高,对流层厚度越大。故同一地区夏季对流层厚度大,冬季厚度小。 (2)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故随高度升高气温下降。 ④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⑤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 ⑥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2.平流层 (1)范围:自对流层顶向上至50~55千米高度。 (2)特点 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上升。 原因: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使大气增温。 ②空气主要以平流运动为主。 ③水汽和杂质含量很少,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适合航空飞行。 (1)臭氧集中在15~35千米的气层中,形成臭氧层。 (2)平流层的热量来自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 3.高层大气 (1)范围:平流层顶以上的大气。 (2)特点 ①气温随高度升高先下降后持续上升。 ②电离层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波,对远距离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③高层大气气压很低,密度很小。 一、判断题 1.氧是地球上生物体的根本元素。( )

2023湘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2023湘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大气圈在垂直方向分为不同的层次。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等共同组成,各组成成分作用不同。读下表,完成下面三题。 大气组 成 主要作用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 干洁空气甲该成分元素是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乙 该成分元素是人类和其他好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丙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丁对生物有保护作用 水汽产生云、雾、雨、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 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1.近百年来,对全球气温上升起主要作用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丁位于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3.①大气层垂直方向气温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差异 B.受人类活动影响 C.与地面距离不同 D.尘埃颗粒的数量不同 2020年8月16日23时左右,一颗“火流星”照亮了临沂、徐州等地夜空。据卫星观测,该小行星因摩擦生热引发的爆炸离地面高度只有37千米。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该小行星爆炸发生在(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电离层 D.高层大气 5.发生该小行星爆炸的大气层的特点是( ) A.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B.可以反射无线电波 C.有臭氧吸收紫外线 D.温度随高度上升而下降 下图为某地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6.该图示意的大气垂直分层属于(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电离层 D.高层大气 7.①层空气中污染物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阻挡了近地面空气水平运动 B.抑制了近地面空气对流上升 C.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量较大 D.近地面人类排放污染物较少 位于瑞士阿尔卑斯山的隆河冰川近年来融化加快。为了挽救隆河冰川,当地居民将巨型白色防水油布“披”在了冰川上,而瑞士科学家提出先将流入峡谷的冰川水收集起来,再将这些冰川水制成雪,覆盖在冰川上。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8.为冰川“披”上巨型白色防水油布的主要目的是( ) A.减轻暴雨冲刷 B.增强大气逆辐射 C.削弱地面辐射 D.减少吸收太阳辐射 9.收集冰川水和用冰川水制造雪的最佳季节分别为( ) A.秋季、冬季 B.冬季、秋季 C.夏季、冬季 D.冬季、夏季 2021年10月23日为霜降节气,霜降之后,秋天正式结束,寒冷的冬季就要来了。人们常根据霜来推测天气,并采取对庄稼不断喷水和覆盖稻草等措施,来减少霜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0.霜形成的原因是( ) A.①较强 B.②较强 C.③较弱 D.④较弱 11.防霜时,对庄稼不断喷水主要是为了( ) A.增强②和④,减缓田间温度下降 B.增大比热容,提高土壤升温速度 C.增强①和④,减少地面热量散失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3.1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知识梳理<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知识概览: 知识点一 大气的组成 : 1. 组成 : 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 干洁空气的组成 2. 各种大气成分的主要作用 : (1) 氮气 :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2) 氧气 :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3) 二氧化碳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4) 臭氧 :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 (5) 水汽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对地面保温作用。 (6) 杂 质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大气 垂直 分层 高层 大气 平流层 对流层 组成 上热下冷适合航空飞行 干洁空气 上冷下热 组成 作用 水汽 杂质 分布 作用 有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互不干扰

知识点二大气的垂直分层:(重点记) 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可将大气分为三层,自下而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高层大气 平流层 对流层 1.对流层: (1)范围:贴近地面的大气最低层。 (2)特点: a . 物质组成:复杂,空气密度大。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大气中的污染物也多集中在这一层。 b . 高度:对流层的高度随纬度、季节而变化。 就纬度而言,在低纬度地区高17~18千米,中纬度地区高10~12千米,高纬度地区高仅8~9千米。就季节而言,任何纬度地区,夏季较厚而冬季较薄,中纬度地区尤其明显。 c. 气温变化: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一般高度每上升1 000米,气温约下降6∘C。 d. 大气运动状况: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e. 天气状况: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 f. 与人类关系状况: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2. 平流层: (1)范围:自对流层顶向上至50~55千米高度。 (2)特点: a. 气温变化: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原因: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使大气增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