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心智成长的八个阶段

心智成长的八个阶段

心智成长的八个阶段
心智成长的八个阶段

心智成长的八个阶段

社会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的研究指出,一个人从生到

死,共经历八个心智成长的阶段。如果在某个阶段里因为某

些原因而没有充分地成长,这个人在生活上便会出现一些乏

力和困扰的现象。最初的五个阶段应该在21 岁之前形成,在 21 岁之前五个阶段的主题成长需要分别是:第一个阶段:

0-1 岁——信任与不信任;第二个阶段:2-3 岁——自主与羞愧;第三个阶段:4-5 岁——主动性与内疚;第四个阶段:

6-11 岁——勤勉与自卑;第五个阶段:12-21 岁——身份角色的困惑。每个阶段的成长都有他深远的意义。

第一个阶段: 0-1 岁——信任与不信任

孩子的需要或行为:

1、肚饿——被喂食物

2、受惊——被拥抱

3、哭泣——被拥抱

4、让孩子知道他的重要性及家长多么的需要他。

如果在这一个阶段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孩子会觉得生

长在一个安全的地方,长大后,会是一个开朗及信任别人的

人。

如果家长未能在这一阶段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会觉得

生长在一个不安全的地方。

由于孩子的需要未能从家长那里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

会出现以下的个性(特征):

1、表现得异乎寻常地害怕被遗弃;

2、拼命地寻找一个依赖的对象;

3、需要别人照顾;

4、深信不能信任任何人。

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

竭力维持毁灭性的感情关系,而且展示偏执症的倾向,如:暴饮暴食或过分地需要别人的夸奖。

第二个阶段: 2-3 岁——自主与羞愧

孩子的需要或行为:

孩子开始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生理机能及注意到身体的能力和限制(如控制

大小便)。

如在这一个阶段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受到家长支持及尊重,他会获得充满自主能力的感觉,觉得他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一份影响力。

如果家长未能在这一阶段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在这一个成长阶段中得不到鼓励,或受到恶意的批评、嘲笑,尤其是在他尝试学习如何控制大小便的过程中,他很容易会产生害羞及惭愧的感觉。

由于孩子的需要未能从家长那里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

会出现以下的个性(特征):

1、经常觉得自卑、无用及不可爱;

2、不相信自己在世界上有存在的理由;

3、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必须倚靠别人的人;

4、觉得自己生存的权利取决于对别人的重要性;

5、经常做出不恰当的道歉

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

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些什么,不能拒绝别人的要求,害怕有新的经验,害怕面

对别人的愤怒。

第三个阶段: 4-5 岁——主动性与内疚

孩子的需要或行为:

喜欢幻想、创造及按照自己的主意行事;发展出主动性。

若在这一个阶段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受到家长的支持,他会说出他的想法,

表达他的情绪,并且会发展出一份健康的好奇心。

如果家长未能在这一阶段满足孩子的需要,不支持他,

反而因他做出新的尝试而处罚他,他会觉得内疚,有犯罪感,因而停止他的主动性,或许会秘密的做。

由于孩子的需要未能从家长那里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

会出现以下的个性(特征):

1、害怕犯错;

2、感到无助及内疚;

3、只懂得安慰别人;

4、回避风险;

5、隐瞒错误。

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

1、不能认识或表达内心的感受;

2、害怕说出内心的事情;

3、对感情关系负上过分的责任;

4、不断地去讨好别人。

第四个阶段: 6-11 岁——勤勉与自卑

孩子的需要或行为:

这一阶段的孩子,会开始与别人竞争及比较。若在这一个阶段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老师和家长鼓励孩子学习并表

示孩子与其他孩子有同样的能力,孩子将会受到激励而变得

有活力。如果家长未能在这一阶段满足孩子的需要,经常严厉地批评或忽略了孩子,孩子会不信任自己,或者不会自

觉地做事。他会产生不配做某件事或不及别人的感觉。

由于孩子的需要未能从家长那里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会出现以下的个性(特征):

1、避免参与任何的竞争或极度喜欢与别人竞争;

2、觉得不安全及不如别人;

3、对自己或别人吹毛求疵。

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

1、凡事要求完美;

2、经常拖延及耽搁;

3、不知如何达到目标。

第五个阶段: 12-21 岁——身份角色的困惑

孩子的需要或行为:

1、找出他自己怎样去适合这世界;

2、接受自己身体生理上的变化;

3、界定自己对异性的身份;

4、界定在同性和同辈里的身份;

5、找出人生应怎样过。

如果在这一个阶段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容许他去探索自己的梦想、感觉、改变想法及尝试新的方向,他会发展成

为一个接受自己的人。

如果家长未能在这一阶段满足孩子的需要,不支持他,又不引导他去探索,而只是过早地强迫他进入某一个角色,

他会形成反叛的个性或者变成一个轻浮的人。

由于孩子的需要未能从家长那里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

会出现以下的个性(特征):

1、不正确地表现出青春期的行为;

2、对自己人生角色感到矛盾;

3、不能定立人生目标;

4、依靠情感关系或事业成就去肯定自己的身份。

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

1、需要不断地谈恋爱;

2、需要凭拥有的东西、认识多少人及工作成就去确定

自己的人生角色。

第六阶段:亲密对孤独(22--25 岁)

当亲密关系的发展成为最根本最重要的时候,青少年就步入了埃里克森模式中的下一个阶段:发展亲密关系。年轻人开始寻求一种特殊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来发展他的亲密感,并在情感方面得到成长,亲密感发展的结果一般是结婚,或是对另一个的爱的承诺,但也可能性有别的结局,也可能很不幸,与人结了婚却没有亲密感。在这一阶段不能形成良好的亲密感的人,就会面临孤独感。他们可能经历了多次肤浅的关系,但从来没有在真正的密切关系中获得情感满足。有些人甚至回避需要情感承诺。独身生活方式可能有其方便之处,在一段时间里可能令人愉快,但假若一个人不能超越这种生活方式,就会导致情绪和个人满足感发展的严重滞后。

第七阶段:繁衍对停滞(26--65 岁)

进入中年,人们开始关心下一代。父母们发现,他们通过对孩子的教育,丰富了自己

的生活。没有子女的成年人通过与年轻人的接触也会感到这种生活的丰富。没有形成

这种繁衍感的成年人会陷入一种停滞感中,它表现为一种空虚感和对人生目标的怀疑,

我们看到在父母抚养孩子的过程中,生活充满了丰富多彩的有意义的和有趣的事情。

遗憾的是,还有一些父母,他们从教育孩子中很少获得快乐,而是充满了厌烦,对生

活感到不满。在孩子发展中不能展示自己的潜力,对父母和对孩子来说都是可悲的。

第八阶段:自我整合对失望(65 岁以上)

大多数人到老年时都能保持原来的状态,但埃里克森认为,老年人还有一种危机要克服。过去的岁月和经历,走向死亡的必然性,使老年人要么达到一种自我整合,要么产生失

望感,以满足的心情回忆往事的人,将以一种完善感走完最后的发展阶段。埃里克森写道:“人对唯一一次生命,是将它作为不得不是这个样子而接受,把它作为必然的,不

允许有其他替代物而接受的,是以人的生活是人自己的责任这样一个事实而接受的。”

不能形成这种良好感合的人会落入失望的境地。他们认识到现在时间太少了,年轻人拥

有的选择和机会,人们都没有了,一生已经过去,他们希望用完全不同的方式重新生活

一遍,这样的人常常通过对他人的厌恶和轻

蔑来表达他们的失望。生活中没有什么东西比一个老年人的失望晚悲哀,也没有什么事情比一个充满完善感的老年更令人满足。

《孩子心智成长的5个阶段》培训总结

《孩子心智成长的5个阶段》培训总结 第一阶段0-1岁 (一)孩子的需要或行为(0-1岁) 1)肚饿——被喂食物; 2)受惊——被拥抱; 3)哭泣——被拥抱; 4)让孩子知道他的重要性及家长多么需要他。 (二)在这一阶段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0-1岁) 1)孩子会觉得生长在一个安全的地方; 2)性格开朗。 (三)未能在这一阶段满足孩子的需要(0-1岁) 异乎寻常的极度害怕被遗弃。 (四)由于孩子的需要未能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会出现以下个性/特征(0-1岁) 1)表现一种出异乎寻常的极度害怕被抛弃的表现; 2)拼命地寻找一个依赖的对象; 3)需要别人照顾; 4)不能深信任何人。 (五)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0-1岁) 1)极力维持毁灭性的感情关系; 2)展示偏执狂的倾向,如暴饮暴食; 3)过分需要别人夸奖。 (六)其他补充(0-1岁) 1)关于孩子爱吃/咬东西:0-1岁是孩子的敏感期,他会通过嘴巴感受,抓到什么东西就放嘴 里;如果这阶段怕他脏不让他啃,他就会啃手指头等;所以应该尽可能让它尝各种东西, 保证东西是干净的就可以。

2)关于妈妈与孩子的分离:3岁以前妈妈不要和孩子分开,3岁前是孩子重要的安全感建立时 期,也是孩子人格成长最重要的时期,孩子认的是血缘关系,这种关系爷爷奶奶给不了。 3)关于如何补偿安全感:如果已经过了这个阶段想给孩子增加安全感,可尝试以下行为: 很慢地在孩子背后画8字形,正8反8 不重要,速度越慢越好,不需要刻意为之,在氛围舒适且不经意的时候就给他画——安全感从背部下手,常常给孩子做按摩,补他小时候缺 的安全感。 第二阶段2-3岁 (一)孩子的需要或行为(2-3岁) 孩子开始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生理机能及注意到身体的能力及限制(如控制大小便)。 (二)在这一阶段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2-3岁) 如果有家长支持及受到尊重的对待,他会获得充满自主能力的感觉及觉得他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一份影响力。 (三)未能在这一阶段满足孩子的需要(2-3岁) 1)经常觉得自卑、无庸及不可爱; 2)不相信自己在世界上有存在的理由; 3)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必须依靠别人的人。 (四)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2-3岁) 1)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些什么; 2)不能拒绝别人的要求; 3)害怕有新的经验(不敢做任何新的尝试); 4)害怕面对别人的愤怒。 (五)其他补充(2-3岁) 1)关于爬行:2岁开始的孩子会通过手脚学习,让他爬,爬的过程会增强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 如果小时候没有爬够,以后注意力难集中。 2)关于摔倒:小孩子摔倒了磕碰了,有些大人会打桌子、打地等,这会给孩子造成“都是别 人要害我”的感觉,应该让孩子自己爬起来;不要大叫,大叫会让孩子觉得摔倒是一件很

正常化儿童心智成长的自然法则——(一)工作法则

正常化儿童心智成长的自然法则——(一) 工作法则 一、工作的法则 1、什么是工作 成人的工作就是通过劳动力、体力、智力来获得报酬。我们也希望通过最少的时间,花最小的体力,获得最大的成果。如果我们工作的话,工作不仅仅会给我们带来工作的报酬,同时还能给我们带来精神的愉悦,但是我们依然希望花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报酬。但是儿童的工作却跟成人的工作是截然不同的,所有的工作就是自我建构。儿童对结果丝毫不感兴趣,蒙特梭利说:只有儿童会把他最高的激情,全部的人格的力量完全的投入到自我的建构中去。只有儿童会这样。如果儿童不能把他全部的人格力量投入到自我建构中的话,儿童的成长就会受到巨大的影响。什么样的事情能让儿童放弃自我成长呢?儿童最高的恐惧是什么?是怕被遗弃。儿童最怕听到父母对他说“我不要你了”“你给我走”“我把你养活这么大”等等,对我们成人来说,为什么会这样脱口而出呢?除了我们被威胁过之外,他在潜意识里知道儿童最怕什么?所以他们会重复不断地说,这样的孩子就极其的没有安全感了。 我们把儿童自我成长、自我建构的过程称为工作。

2、当一个孩子从事一项活动,并且能够把自己的能量完全通过这个活动而释放完全的话,儿童就会产生充分的满足感,儿童就会变得平静、安详。我们把这种孩子称为正常化的儿童。 正常化儿童的特征: 1、爱秩序、有秩序在行为和思维上都秩序化。 儿童就像电脑,极度的有秩序。秩序化的孩子长大后就会创造一个极度秩序化的社会。例如:有一篇文章上写的,一个中国人他到美国去以后,他的朋友的孩子,他就问“你怎么今天没去上学啊?”那个孩子说我们今天考试,然后他就说那你怎么没去啊?那个孩子说“你不知道我们学校,只要你妈妈证明你今天却实生病了,你就可以不去学校考试了,但是下次你考试的时候,补考卷子不改变”由此看出,美国人做事他绝对相信你是诚实的而不改变,而中国学生就去问别人,问完以后把那份卷子做完就不会有问题了。结果这个中国人发现,很多机构对待中国人的策略全变了,就是只要你是中国人就不按这套程序进行,换一套程序。就是因为中国人没有诚信。而没有诚信的原因,就是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孩子在童年的成长过程中秩序被破坏了。越小的孩子秩序感就越强,儿童为什么要秩序化,因为儿童最早期的智能认为,因该把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定位,定位以后他才能

心智成长三阶段

心智成长三阶段: 依赖——以家人、老师为重心; 独立——我为自己负责; 互赖——我们互相信赖,共筑前景 科学工作方法 关于科学工作方法,这里介绍PDCA法。 ●P—Plan,计划,根据任务的目标和要求,制订科学的计划; ●D—Do,执行,实施计划; ●C—Check,反馈,检查计划实施的结果与目标是否一致; ●A—Action,行动,方案修正后再执行。 科学工作方法之六大步骤 第一步,明确目标; 第二步,收集相关资料; 第三步,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做出判断; 第四步,制订计划; 第五步,执行计划; 第六步,检讨并修正方案。 图11-1 PDCA法

1.明确目标要点 ●工作需要做到什么程度,尽可能用数字表示。 ●工作所需的时间、资金,也就是成本。 ●工作期限。工作何时开始,何时结束,各阶段要完成什么任务。 ●所有参与此项工作的人。主要负责人是谁,每个参与人负责哪部分工作。图11-2 明确工作目标的要点 2.收集相关资料 需要收集的资料: ●资源资料 ●市场资料 ●竞争对手的资料 ●人的资料(习惯、能力、状态) ●协作资料 注:资料应是正确无误的,非主观臆测的。 在所有资料中,人的资料是很重要的。要考察竞争对手的行为模式、习惯反应,要了解合作伙伴的行事风格、对突发事件的反应等等。

3.做出判断 因为是在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做出判断,制订行动方案,所以,资料的准确是方案成功实施的前提。因此,验证资料的准确性是很重要的一步。在这一步,需要判断所收集的资料是否具有科学性和代表性。 4.制订计划 目标确立、资料齐全无误之后,就可以制订计划了。在这一步骤中,先介绍“工作包(WBS)”的概念。所谓工作包,就是把工作分解成几个块,分清各块的先后次序、各块的工作之间的相互关系、各块的工作由谁负责。工作包的方式实现了分工协作、合理配置资源的目的。“甘特图”是一种直观表现工作包的工具,它用图示的方法表现各个阶段的工作进度。 图11-3 计划 5.计划的实施及修正 计划制订之后就要实施,并根据实施情况加以修正。这两个步骤的关键在于执行到位。在执行计划中,要注意信息的反馈:这个阶段的计划实现到何种程度?有什么因素导致计划不能顺利实施?原计划无法实施时需要做什么样的调整?然后根据反馈信息做出是否需要修正计划的决策。 计划执行的要点: ●积极,计划实施要到位;

男孩子成长的三个阶段

男孩成长的三个阶段 男孩的成长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你给他们做饭洗衣,然后希望某天一觉醒来,他们已经长大成人,而事实并非如此。他们的成长要经历一个特定的过程,没有捷径。男孩在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他们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的状态和活力都会令我们吃惊。但是人们的困惑在于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即使知道他们的需要,也不清楚应该在什么时候给予。 令人欣慰的是,男孩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早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我们并不是最先面对这些问题的人。世界范围内的每一种文化都遇到了养育男孩的挑战,同时每种文化都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只是近几十年来,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帮助男孩更好地成长,我们无法再像从前那样采用一种固定的解决方案。 男孩的成长要经历三个阶段,这一点从古至今、在世界各地都是如此。每当我和父母们谈论这一点时,他们的回答都是“是的”,因为我所说的这三个阶段与男孩的成长经历完全吻合。 男孩成长的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从出生到6岁——这个年龄段的男孩是属于母亲的。他是“她”的孩子,虽然父亲在其中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但是他还是属于她的。在这一阶段,父母的任务是让孩子在爱的包围下安全地成长,让这一阶段成为男孩成长过程中温馨的一站。第二章男孩成长的三个阶段2.第二阶段是6~13岁——在这个阶段,男孩感受到来自内心世界的召唤,开始尝试着成为男人。这时候,男孩在感兴趣和偏爱的活动方面越来越像父亲。(虽然男孩与母亲仍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但是更广阔的世界开始向他招手。)在这一阶段,父母的主要任务是,让孩子在嬉笑玩闹的过程中形成善良的品性,同时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并教给他们这方面的技能,使其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在这个年龄段,男孩为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男人而感到高兴。 3.第三阶段是从14岁到成年——在这个阶段,男孩如果要完成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变,就需要成熟男人的引导。这时,父母在男孩的生活中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他们必须为儿子挑选好的引导者,否则儿子就会在同样无知的同伴身上寻找自我。在这一阶段,男孩参加成人社团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多,这些活动将帮助他们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让他们成为有责任感、自尊自爱的人。

人生心理成长的八个阶段

人生心理成长的八个阶段 【1】婴儿期(从出生到一岁半):主要任务是建立信任 这一阶段的婴儿是用口部来接触社会的。此外还通过双眼、触觉去接受外界的刺激。如果母亲对婴儿给予爱抚和有规律的照顾,婴儿将产生信任感;反之,如果母亲的爱抚和照料有缺陷、反复无常,婴儿就会产生不信任感。 埃里克森说,如果婴儿发展的信任感居多,就达到了他的第一项社会成就。这是他不会因母亲离开而焦虑和哭闹,因为婴儿内心已发展出即使母亲离开了视线,如果自己需要母亲,她自会到场。这种恒定的、连续的、一致的体验使婴儿有了自我统一性(或自我统合ego identity)的最初感觉。 在这一阶段,婴儿产生信任感也产生不信任感,如果信任感比率居多时,就成功地解决了发展危机。埃里克森认为,一定比率的不信任感有利于人的健康发展,但是信任感应当超过不信任感。这一原则也适用于其他发展阶段。成功地解决了发展危机,人格中便形成了希望的品质。这种儿童敢于冒险、不怕挫折和失败。而如果不成功地解决发展危机,则在人格中形成恐惧的特质。 【2】幼儿期(一岁半至三岁左右):主要任务是自主独立 这一时期的儿童反复用‘我’、‘我的’和‘不’等词来表示自己的自主性。但父母则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为所欲为,而要按照社会的要求来训练他们,控制他们的行为。埃里克森把这一阶段的危机说为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的冲突。自主性意味着一个人能按着自己的意愿行事的能力(virtue of will)。羞怯和疑虑则来自社会的期盼和压力。如果父母训练过严和不公正的提罚就会使儿童产生羞怯和疑虑。如果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的危机得到成功地解决,在儿童的人格中就形成意志品质。相反,则在人格中形成自我怀疑(self-doubt)。 【3】儿童期(三岁到六岁):主动性vs. 愧疚(喜欢探索、好奇心强、富创造力、外性游戏)这一阶段的儿童表现出制订计划,订立目标,并积极保持以达到目标。他们对性别有特别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阶段的发展危机为主动性对罪疚感(自动自发对退缩愧疚)。如果父母鼓励儿童的主动性和想象力,他们便会获得创新精神。如果父母嘲笑或挖苦儿童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儿童会丧失自信心。当他们回想起自己被父母讥笑的行为时,就容易产生罪疚感,因而只能过着别人为其安排好的狭隘的生活圈子中。 如果在这一阶段中,儿童发展了较多的主动性或进取精神,就会在人格中形成目的的品质(virtue of purpose);反之,则在人格中形成无价值感(unworthiness)。 【4】学龄期(六岁至十二岁):勤奋vs. 自卑

国际象棋助孩子心智成长

国际象棋助孩子心智成长 国际象棋是一个古老而常青的游戏 国际象棋,也称西洋棋,相传公元2至4世纪起源于印度。那里的人们,捡来一些形 状各异的石子,把它们摆在划好格子的土地上,并为那些石子赋予不同的涵义和规则。由 两个人轮流移动属于自己的石子,看谁能把对方的石子消灭掉。就这样,国际象棋的雏形 诞生了,作为一种供人消遣的二人对弈的棋盘战略游戏而问世。 而它的创造者们,一定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个随意发明的游戏,它从印度起源,传 入欧洲,走向世界,风靡全球,在历史的长河里,将成为军事家推演战争形势的工具,成 为政治家玩弄权术的沙盘,成为科学家研究人工智能的突破口,成为人类智慧的象征。 国际象棋发展至今,仍然保持着它一贯的简单。它只由6种棋子构成,在仅有的64 格棋盘上,拥挤地排入32个棋子。而棋子的行走规则,也无外乎横竖斜。任何人,哪怕 是3岁的孩童,都可以很快记住一些简单的规则而开始下棋。 然而,国际象棋却又包罗万象:老迈而德高望重的国王,强大极具统治力的王后,坚 如磐石的城堡,英勇无畏的骑士,虔诚而充满智慧的主教,以及默默无闻却能左右战局的 士兵。虽然对弈双方的目标都很简单——将杀对方的国王,但这里却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战 术组合和战略构思,时刻考验着勇气和耐心。这是战场之上双方运筹帷幄的智斗,是两军 斗智斗勇的拼杀和决胜。在简单易懂的规则下,是无穷无尽的组合方式,以及不同棋手充 满个性的选择。 国际象棋的简单规则,使之快速地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而它深奥的内涵,赋予了 它经久不衰的生命。而当人们每每在谈论国际象棋的时候,还会把它归入科学和艺术的范畴。 国际象棋是一门科学。它要大量地计算每一个棋子移动的可能,还要对产生的局面进 行评估,对每一个可能的招法做出决策。从这个过程来看,国际象棋不亚于一道超级数学 难题,而每一个棋局,都是这难题的一个小小的部分。直至今日,也没有任何人对这道难 题做出全面的解答,没有人能够给出绝对的必胜招法,或者证明无论谁先走棋结果都是和棋,不仅现在没有,未来也很可能不会有。正因如此,国际象棋又被称作没有答案的数学。 国际象棋是一种艺术。它虽然限于呆板的64格空间,但是其组合方式却是无限的。 而作为棋手,只有通过想象力才能使棋子发挥作用。棋盘上,一步棋的选择有很多种:可 以跳马、可以飞象,可以挪动城堡,或者走兵,也可以选择走一步、走两步或更多。而究 竟选择哪一种方式,人人各不相同,这很大程度是人的性格差异使然。就像绘画的人用颜 料绘制图画,作曲者在五线谱上写出音乐一样,下国际象棋的人也在用自己的思维编织属 于自己的棋局。因此,国际象棋也被称为思维的艺术。

儿童心智成长的8大自然法则--孙瑞雪2008讲座笔记

儿童心智成长的8大自然法则是: 1)工作的法则 2)独立的法则 3)注意力的法则 4)意志力的法则 5)智能的发展 6)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7)情绪与精神生活的发展 8)儿童生命成长的过程 【PART 1】工作的法则(概念) 工作---儿童有智力目的的活动; 家长要注意观察儿童的活动时候有智力目的,比方说可以完成一系列的动作,连贯而有序; 统合---儿童透过对外在环境的吸收,在内在建立一个有序的、平衡的、和谐的结构,这个过程被称为统合。 整合、统合的过程永远是内在发生的,自我创造的里程,儿童需要独处的过程。在玩的过程后,儿童需要把这样东西纳入他的身体、他的内在。感觉心理然后统合进大脑,统合完整个过程后形成自我。 孩子一开始玩一个事物,当“连接”建立起来后,孩子便不再玩这个事物,在孩子和这个事物之间建立了一个圈子。于是孩子重新寻找新的玩具(事物),当孩子把这个事物全部搞透,“连接”建立起来后,孩子又会把这个事物扔了,而这个事物又已经被儿童建立在自己的圈子里了。 随着,圈子越来越大,儿童的能力就越来越强,能量就越来越大。 正常化儿童---儿童经由专心的工作的历程可以使某些重大的需要获得满足。而他因此所达到的心智上的平衡与和谐的新情况(超 越了原有的状态),这正是儿童的正常状态。在专心地做 完自己所选择的工作后,他们都表现出愉悦与平静。蒙特 梭利把这种心智上的统合历程称为“儿童的正常化”。儿 童向我们显现的种种现象当中,最根本而重要的就是经由 工作而正常化的现象,人借着工作来建构自我。

儿童从出生开始就开始了自我创造; 教育的使命:让儿童成为他自己; 正常化的儿童具有强烈的满足感和安全感; 孙老师提出:◎2岁多的孩子,正在学习如何粘你; ◎2-3岁的孩子喜欢捉迷藏,永远藏在同一个地方,要你重复 的去找到他。 ◎事物与名称要相符,教给孩子的一切都与他、你看到的事物 一致,也就是实物教学。 【PART 2】独立的法则 生命的天性是趋于独立的。 生命的独立初期就是对父母强烈的依赖。 功能的独立,这是一个开始,一个起点。 *儿童就是借着这种独立来顺从自己的内在导引,了解哪些行动对自己有益。“内在的能力会影响他的抉择,如果诱人篡夺了这种内在导引的功 能,儿童的意志或集中主利益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 *正因为许多人坚持要窃取儿童的内在导引,致使儿童的大部分潜能无法被发现,所以,一定要使儿童从外在来的导引及依赖中完全地获得解放,儿 童才能达成全人格的发展。 若一个16岁的孩子还不能设计自我的人生,那就说明他的内在导引没有被 开发。 【PART 3】注意力的法则 专注力源于哪里?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引发儿童产生一种能让他以全人格投注的兴趣。 注意力形成的第一个原因:兴趣;专注力是依靠兴趣聚起来的。 教育所做的就是要引发内在兴趣的倾向。 ----------------------------------本能的兴趣被某兴趣会导致经验累积知识骨力儿童对新奇 些事实所吸引--> 很多经验--> 知识--> 未知的事物产生期待 和兴趣 ---------------------------------- 注意力的延长!

心智成长的八个阶段

心智成长的八个阶段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心智成长的八个阶段社会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的研究指出,一个人从生到死,共经历八个心智成长的阶段。如果在某个阶段里因为某些原因而没有充分地成长,这个人在生活上便会出现一些乏力和困扰的现象。最初的五个阶段应该在21岁之前形成,在21岁之前五个阶段的主题成长需要分别是:第一个阶段:0-1岁——信任与不信任;第二个阶段:2-3岁——自主与羞愧;第三个阶段:4-5岁——主动性与内疚;第四个阶段:6-11岁——勤勉与自卑;第五个阶段:12-21岁——身份角色的困惑。每个阶段的成长都有他深远的意义。第一个阶段:0-1岁——信任与不信任 孩子的需要或行为: 1、肚饿——被喂食物 2、受惊——被拥抱 3、哭泣——被拥抱 4、让孩子知道他的重要性及家长多么的需要他。 如果在这一个阶段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孩子会觉得生长在一个安全的地方,长大后,会是一个开朗及信任别人的人。 如果家长未能在这一阶段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会觉得生长在一个不安全的地方。

由于孩子的需要未能从家长那里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会出现以下的个性(特征): 1、表现得异乎寻常地害怕被遗弃; 2、拼命地寻找一个依赖的对象; 3、需要别人照顾; 4、深信不能信任任何人。 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 竭力维持毁灭性的感情关系,而且展示偏执症的倾向,如:暴饮暴食或过分地需要别人的夸奖。 第二个阶段:2-3岁——自主与羞愧 孩子的需要或行为: 孩子开始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生理机能及注意到身体的能力和限制(如控制大小便)。 如在这一个阶段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受到家长支持及尊重,他会获得充满自主能力的感觉,觉得他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一份影响力。 如果家长未能在这一阶段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在这一个成长阶段中得不到鼓励,或受到恶意的批评、嘲笑,尤其是在他尝试学习如何控制大小便的过程中,他很容易会产生害羞及惭愧的感觉。 由于孩子的需要未能从家长那里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会出现以下的个性(特征):

心灵成长的励志语录

心灵成长的励志语录 分享一些心灵成长的励志语录,希望大家喜欢。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心灵成长的励志语录,供大家参阅! 心灵成长的励志语录精选1. 勇气就是一种坚韧;正因为它是一种坚韧,才使我们具有任何形式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战胜的能力。因而,正是借助于这上点,勇气也多少与德行发生了关系。;;叔本华 2. 当一个人一心一意做好事情的时候,他最终是必然会成功的。;;卢梭 3. 我认为克服恐惧最好的办法理应是:面对内心所恐惧的事情,勇往直前地去做,直到成功为止。;;罗斯福 4. 勇气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特质,倘若有了勇气,人类其他的特质自然也就具备了。;;丘吉尔 5. 勇敢是与深思和决断为伍的。;;俞吾金 6. 勇敢里面有天才力量和魔法。;;歌德 7. 在胆小怕事和优柔寡断的人眼中,一切事情都是不可能办到的。;;司各特 8. 成功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决心;而决心要不得迅速干脆果断又必须具有成功的信心。;;大仲马 9. 一个人的胆子大,才能有作为;畏怯的人,懦弱的人,他虽然没有身临其境的危险,但只要一听到人家的恐吓言语,早已吓得不知

所措,试问这样的人可能有什么建树呢? ;;戴尔;卡耐基 10. 如果他是一棵软弱的芦草,就让他枯萎吧;如果他是一个勇敢的人,就让他自己打出一条路出来吧。;;司汤达 11. 英雄就是对任何事都有全力以赴,自始至终,心无旁骛的人。;;波德莱尔 12. 那一瞬花落地决不是坚强只是不想让宿命风干欲望。 13. 那些刻骨铭心,禁不起时光的冲刷,想着想着就淡了,念着念着就忘了,走着走着就没了记忆;有些本不相干的人事,我们却把执拗当执着,把倔强当坚强,结果于命运的走廊中四处碰壁,终在神伤心碎中退场。不该有的幻想,要学会丢弃,与其多做梦,不如多做事。别痴妄,少瞎想,人生才会明朗些。 14. “即使日后身处绝境,亦需坚守,万勿轻言放弃!”是的,这句话我一直牢记在心,要隐忍,要忍受痛苦和折磨,要坚强地活下去,只有活下去,才有胜利的希望。 15. 曾经在某一瞬间,我们都以为自己长大了。但是有一天,我们终于发现,长大的含义除了欲望,还有勇气责任坚强以及某种必须的牺牲。在生活面前我们还都是孩子,其实我们从未长大,还不懂爱和被爱。 心灵成长的励志语录经典1. 相信梦想是价值的源泉,相信眼光决定未来的一切,相信成功的信念比成功本身更重要,相信人生有挫折没有失败,相信生命的质量来自决不妥协的信念。 2. 如果心胸不似海,又怎能有海一样的事业。

成长的五个阶段

心灵成长得五个阶段 社会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Eric、erikson)得研究指出,一个人从出生到死,共经历八个心智成长得阶段。如果在某个阶段里因为某些原因而没有充分地成长,这个人在生活中会感到乏力出现困扰。最初得五个阶段应该在21岁前形成。今天得心理障碍与成长过程中得心理需要未能得到满足有很大得关系。 21岁之前五个阶段得主题成长需要就是: 第一个阶段:1岁以前——信任与不信任 第二个阶段:2岁~3岁——自主与羞愧 第三个阶段:4岁~5岁——主动与内疚 第四个阶段:6岁~11岁——勤勉与自卑 第五个阶段:12岁~21岁——对身份与角色得困惑 下面简略介绍每一个阶段得意义、。 第一阶段:1岁以前——信任与不信任 孩子得需要或行为: 肚饿——被喂食物 受惊——被拥抱 哭泣——被拥抱 若在这一阶段孩子得需要得到满足,孩子会觉得生长在一个安全得地方。长大后会就是一个开朗及信任别人得人。 若家长未能在这一阶段满足孩子得需要,孩子会觉得生长在一个不安全得地方。 由于孩子得需要未能从家长那里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会出现以下得个性(特征): 表现得异乎寻常地害怕被遗弃;

拼命地寻找一个依赖得对象; 需要别人照顾; 不能信任任何人。 与此阶段有关得成人心理障碍: 竭力维持毁灭性得感情关系,而且表现出偏执狂症得倾向,如暴饮暴食,或过分地需要别人得夸奖。 第二阶段:2岁~3岁——自主与羞愧 孩子得需要或行为: 孩子开始学习如何控制自己得生理机能,注意到身体得能力及限制(如控制大小便)。 若这一阶段孩子得需要得到满足,受到家长支持及尊重,她会获得充满自主能力得感觉,觉得她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一份影响力。 若家长未能在这一阶段满足孩子得需要,孩子在成长中得不到鼓励,或受到恶意得批评及嘲笑,尤其就是在她尝试学习如何控制大小便得过程中,她很容易产生害羞及羞愧得感受。 由于孩子得需要未能从家长那里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会出现以下得个性(特征): 经常觉得自卑、无用及不可爱; 不相信自己在世界上有存在得理由; 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必须依靠别人得人; 觉得自己生存得权利取决于对别人得重要性; 经常做出不恰当得道歉。 与此阶段有关得成人心理障碍: 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些什么,不能拒绝别人得要求,害怕有新得经验,害怕面对别人得愤怒。第三阶段:4岁~5岁——主动与内疚 孩子得需要或行为:

心智成长的八个阶段

心智成长的八个阶段 社会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的研究指出,一个人从生到死,共经历八个心智成长的阶段。如果在某个阶段里因为某些原因而没有充分地成长,这个人在生活上便会出现一些乏力和困扰的现象。最初的五个阶段应该在21岁之前形成,在21岁之前五个阶段的主题成长需要分别是:第一个阶段:0-1岁——信任与不信任;第二个阶段:2-3岁——自主与羞愧;第三个阶段:4-5岁——主动性与内疚;第四个阶段:6-11岁——勤勉与自卑;第五个阶段:12-21岁——身份角色的困惑。每个阶段的成长都有他深远的意义。 第一个阶段:0-1岁——信任与不信任 孩子的需要或行为: 1、肚饿——被喂食物 2、受惊——被拥抱 3、哭泣——被拥抱 4、让孩子知道他的重要性及家长多么的需要他。 如果在这一个阶段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孩子会觉得生长在一个安全的地方,长大后,会是一个开朗及信任别人的人。

如果家长未能在这一阶段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会觉得生长在一个不安全的地方。 由于孩子的需要未能从家长那里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会出现以下的个性(特征): 1、表现得异乎寻常地害怕被遗弃; 2、拼命地寻找一个依赖的对象; 3、需要别人照顾; 4、深信不能信任任何人。 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 竭力维持毁灭性的感情关系,而且展示偏执症的倾向,如:暴饮暴食或过分地需要别人的夸奖。 第二个阶段:2-3岁——自主与羞愧 孩子的需要或行为: 孩子开始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生理机能及注意到身体的能力和限制(如控制大小便)。 如在这一个阶段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受到家长支持及尊重,他会获得充满自主能力的感觉,觉得他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一份影响力。 如果家长未能在这一阶段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在这一个成长阶段中得不到鼓励,或受到恶意的批评、嘲笑,尤其是在他尝试学习如何控制大小便的过程中,他很容易会产生

力量之源——心智成长与能量管理

力量之源—— 《心智成长与能量管理》功课坊 一、【课程背景】 随着电信行业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高普及率时代的到来,通信运营商全业务运营时代如何突围?传统语音业务增长乏力、新业务增长的模式还不清晰,同时,电信公司以绩效指标为核心的绩效管理模式下,中移动过往收获了辉煌成就,同时也面临着新的管理问题和困惑! 信息技术革命和个体崛起带来的变化,让很多领导者束手无策: ● 随着不断发展壮大,团队中的每个人都面临着倦怠的慢疲劳; ● 业绩指标和幸福感,总是呈反向发展趋势; ● 是否,为了达成绩效指标,注定要牺牲员工幸福感? ● 指标压力与日俱增,生活品质每况愈下,活着的意义在哪里? ● 莫名其妙的情绪,不断纠结的干扰,已经远去的梦想,所剩无几的青春,未来该何去 何从? 【课程背景】 【课程目标】 【课程特色】 【课程对象】 【课程时长】 【选择理由】 【方案说明】 【课程大纲】 【学一简介】 【联系方式】 积极性低 凝聚力弱 职业倦怠 制度繁冗 激励失效 管理僵化 执行乏力 频繁跳槽 难以创新 发展瓶颈

●忙忙碌碌的日子中,幸福究竟哪里? 在工作中中,职场人经常这样说: ◆我刚来的时候很有激情,时间久了,一直干同样的工作,就没激情啦 ◆我在这个岗位做了很久啦,一直想换一下,寻找一些新的体验,但总没机会 ◆我在公司基本没有真正的朋友,大家更多是工作关系 ◆我头上有很多指标,基本很难全部完成,而且指标越来越重,难难! 有一位在公司工作了3年的基层班组长是这样说的“我在公司做了3年,从一线做起来了,刚做班长半年,本来是个开朗的姑娘,这一年可是亚历山大,指标、指标、指标!面对公司纷繁复杂的工作,事儿特多,本来觉得做一线每天干活,当个小班长轻松的多,但开始干上之后发觉我错了。安全生产、服务、营销、新业务、各类指标都压在这里,前几天公司安排了个培训讲“时间管理”,什么重要、紧急,不重要紧急的,听着太有道理了,回到岗位上,一点儿用不上!更要命的是,本来和我一起的兄弟姐妹,看到我升职了,竟然都和我疏远了,这群家伙,就是见不得人家好!我晕!” 作为中层管理骨干,在公司工作7、8年以上的员工,往往有这样的心声: 来公司5年了,做营业厅、渠道、集团都干过,现在也算是个兵头将尾的小头头,我最黄金的的青春,都献给了公司,自己也想踏踏实实的在公司干下去,但是这段时间,确实有些纠结。公司转型,带来了很多变化,销售业绩压力大,团队都是90后,一个比一个拽,公司上面又不断的给我们施加压力,有些时候,想想,在这儿干得累死累活的,工资也不高,真想不干了!但不干行吗?公司整体上来说牌子还是不错的,有不少人也羡慕咱,而且家里有老有小,也靠着我的...出去的话去干啥呢? 所有困惑的根源,最终可归结到一个重要命题——关于“手段”和“目的”:以“牺牲员工幸福感(目的)的管理方式”去实现“KPI(手段)”。由该命题出发,得到的结果即是目前普遍存在的“职业倦怠”现象,无论是中基层的一线员工,还是中高层管理人员。 为什么心智+管理类培训,越来越受学员的欢迎? 公司层面组织了大量的培训,业务、服务、管理、营销,很多员工进入“培训肥胖”时代,因为大家参加的各类培训,背后有个假设“这是公司需要的,但并不一定是我真正需要的”!员工的成长分为“心智、能力、行为”三个方面,传统意义上的员工培训,往往侧重能力、行为方面,比如某些专业知识、技能的训练等,优秀的企业往往都非常注重员工心智的培养和提

孩子心智发展的五个阶段

孩子心智发展的五个阶段 转载 孩子心智发展的五个阶段 社会学家艾力?艾力逊的研究指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心智成长的特定目标。如果在该阶段因为某些原因不能正常发展,这个人会在生活上出现一些问题,长大后他就需补回这个过程,但要付出很大的人生代价。 艾力逊的研究结果,被现代的社会心理学家所尊崇,因为它解释了在不同社会里成年人性格和行为上出现种种偏差的成因。 八个阶段的前五个,在一个人的21岁之前完成: 第一个阶段:0至1岁信任与不信任 第二个阶段:2至3岁自主与羞愧 第三个阶段:4至5岁主动性与内疚 第四个阶段:6至11岁勤勉与自卑 第五个阶段:12至21岁身份(与对角色)的困惑 表3-1指出了在每一个阶段里孩子的需要和家长正确的做法,家长若忽略了便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导致他日孩子长大后会出现的个性特征和其他与这个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倾向。 表3-1出生至21岁的五个阶段

至1岁 信任与不信 任 喂食物 受惊被 拥抱 哭泣一一被 拥抱 让孩子知道 他的重要性 及家长多么 需要他。 生长在一个 安全的地方。 长大后,会是 一个开朗及 信任别人的 人。 生长在一个 不安全的地 方。 种异乎寻常 及极度害怕 被遗弃的表 现; 2拼命地寻找 一个依赖 的对象; 3需要别人 照顾; 4深信不能 信任任何人。 灭性的感情关 系,而且展 示偏执狂症的 倾向,如暴饮 暴食,或过 分地需要别 人的夸奖。 第二阶段2 至 3岁 自主与羞愧孩子开始学 习如何控制 自己的生理 机能及注意 到身体的能 力及限制(如 控制大小 便)。 如果有家长 支持及受到 尊重的对待, 他会获得充 满自主能力 的感觉及觉 得他自己对 这个世界有 一份影响力。 若孩子在这 成长阶段中 得不到鼓励, 或受到恶意 的批评及嘲 笑,尤其是在 他尝试学习 如何控制大 小便的过程 中,他很容易 会产生害羞 及惭愧的感 觉。 1经常觉得 自卑、无用及 不可爱; 2不相信自 己在世界上 有存在的理 由; 3把自己塑 造成一个必 须依靠别人 的人; 4觉得自己生 存的权利取 决于对别人 的重要性; 5 经常作出 不恰当的道 歉。 不知道自己真 正需要些什 么,不能拒 绝别人的要 求,害怕有新 的经验,害怕 面对别人的愤 怒。 第三阶段4 至 5岁 主动性与内 疚1 喜欢幻 想,创造及按 照自己的主 意行事; 2 发展出主 动性。 如果在这阶 段受到家长 的支持,他会 说出他的想 法及表达他 的情绪,并且 他会发展出 一份健康的 如果在这阶 段,家长不支 持他,反而因 他作出新的 尝试而处罚 他,他会觉得 内疚、有犯罪 感,因而停止 他的主动性, 1害怕犯错; 2感到无助 及内疚; 3只懂得安 慰别人; 1不能认识 或表达内心的 感受; 2害怕说出内 心的事情; 3对感情关系 负上过分

《心智成长正能量与阳光心态》

《心智成长----正能量与阳光心态》

————————————————————————————————作者:————————————————————————————————日期:

解析:为什么80\90后员工总感觉到身心累,没有活力!是什么让员工在工作中没有了动力,是什么让员工失去了工作的热情,是什么原因让员工总想离开企业!加大了福利为什么一阵子又回归到了从前,为什么花钱花精力培训效果总是不理想,这是非常值得我们一起探讨的话题,更值得花心血来了解的原由!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向外看: 是员工态度不够好吗? 是员工能力不强吗? 是员工成长不够吗? 是员工不够责任吗? 向内看: 是公司福利不够好吗? 是公司制度不完善吗?

是文化宣导不够吗? 是人才不够专业吗? 还是老板没有影响力.......还是企业不是500强,员工没有自豪感!......都不是真正的原因!!! 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没有帮助员工看到希望的未来!没有帮助员工找到工作的价值!没有帮助员工有尊严的工作,感受到归属感!没有帮助员工找到自信的动力,没有成就员工的愿力! 员工心声说:我把身心交给你,希望你能带上我们过上好日子! ___赠言企业家 企业背景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们的身心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深受不良风气影响,造成社会群体,企业团队组织群体追风现象,个人心智的认知观发生了另类的价值观,出现了不以正气,正念,正精进,有社会奉献和贡献精神的世界,而之出现了我们不想看见的唯物主义,唯金主义!如何在新时代今天,我们怎样洗心革面,从“心”开始新的精神食粮和正能量,是每一位传道者竭尽全力服务的精神宗指!让我们一起实现中国梦!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对正能量理解为: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 情感! ●中国梦: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中国梦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心灵成长的三个阶段

心灵成长的三个阶段 禅师看山水--心灵成长的三个阶段(转贴) 禅宗有个著名的故事,宋代吉州青原惟信禅师曾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指禅师),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黑白,指辨识)得出,许汝亲见老僧。”(《五灯会元》) 惟信禅师讲出了修行的三种境界,用现代话讲,即心灵成长的三个阶段。12世纪中国禅师廓庵所著《十牛图》差可比拟,寻牛、见牛、得牛、忘牛,最后是返本还源、入廛(街市,指凡尘俗世)垂手。尼采的三种精神变形----由骆驼而狮子而小孩,亦有异曲同工之味道。(见拙文《精神的三种变形----哲学的超越之一》) 空观是最核心的佛家哲学思想之一。大多数未进入修行的人沉迷于物质实相的戏剧中毫无自觉,见名利是名利,见美人是美人,“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身处“色即是色”的功利境界;而进入佛门后,以空观而见万物皆因缘而生,诸法性空而无实相,因看到了物质实相的无常性而生“出离心”,则见名利如枷锁,见美人如骷髅,“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身处“色即是空”的道德境界;而真正顿悟见性后,能将空观再次观空,在无常、流变中看到当下的永恒性,而能以一种游戏心全然地投入到凡尘生活,“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而臻于“空即是色,色空不二”的审美境界,超越于实相而复归于实相,与第一境界貌似而实有天壤之别。佛陀早期教诲的重点在“小乘法”,强调出离心的培养和个体的解脱,晚年则重点传“大乘法”,强调入世的修行和同体大悲,前者为后者奠定了基础。日本道元禅师在临终给弟子们教诲即,“是处即是道场”----人生即道场,日日是修行,人是在每日平凡的生活中修证解脱的。新天月有篇文章说修行要达于“完全的漠不关心”(奥修语),从某个角度看是对的,它强调了觉知与观照,没有意识的提升和超越则没有自由;但同样修行要达于“完全的热情投入”,没有热情则没有生命,没有投入则没有生动的体验和成就的喜悦。圆融二者,即为“中道”。“你不能真正地理解和欣赏任何其他事物,除非你成为这个事物。”(塞斯)奥修曾说过,自由不仅仅意味着从负面里解脱出来,还应该包括发展正向性、建设性的能量。禅不是心如死水,而是活泼泼的、灵动而自在的境界!自由和喜悦应成为检验灵性成长和灵性导师的主要标准。 让我们再看看新时代导师赛斯与修行的三种境界、即心灵成长的三个阶段的一些相关的精彩洞见。对于大部分仍沉迷于物质实相、“见色为色”的众生,请看:“一方面你们把生活太当真了,而另一方面,你们并没有足以认真地对待你们游戏般的存在。时间和空间的概念都是幻象。它们只存在于物质感官的领域。物质生命并不是唯一规则。你们如此多的能量被用于物质的生产上,以致你们除了感知自己的现实之外,无力再去感知其他现实。你们都如此强烈地将注意力集中于物质现实,以致它成了你们所知的唯一的现实。你目前意识的源泉和力量从来就没有物质化过,在我所在的地方,许多甚至还不知道还有这样一种物质系统存在。物质系统是一个幻象,但你们必须接受它,并试图以你们的观点来理解存在于它之外的多重现实。”睁开眼吧,去看看更广大的次元和实相!对于执迷于顽空、“见色为空”的自命修行者,请听那热切的鼓励,“你们在此是为了帮助意识的巨大扩展。你们在此不是为了抱怨人类的不幸处境,而是当你们发现它不如你们的意时,去用你们所拥有的欢乐、力量和活力改变它;去尽可能忠实和完美地在肉身中创造灵魂。如果成长是你们的伪装的宇宙最必然的法则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将人一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将人一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其中前三个阶段与学前儿童相关。这三个阶段分别是基本信任对不信任的阶段、自主对害羞和怀疑的阶段、主动对内疚的阶段。这些阶段依次出现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个体能否顺利度过每个阶段,形成相应的良好品质则是由环境决定的,其中家庭、学校、社会都会对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为帮助学前儿童顺利度过人生的前三个阶段,形成良好的基本人格特征,成人应重视早期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的建立,在尊重孩子、为孩子提供独立做事机会、鼓励孩子与他人交往、让孩子体验成功中培养其自信、独立的心理品质,通过创设适宜的家庭环境和家园共育,让孩子在游戏中发展创新精神与能力。培养具有乐观、协作、独立、自信等健全人格特征的儿童,是早期教育的重要目标。与传统弗洛伊德主义相区别,新精神分析学派理论家强调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不是由动物本能和生物因素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其代表便是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它对我们如何培养儿童的自信作出了回答。 埃里克森最早提出了"终生发展"和"终生教育"的观点,他认为,整合人格的过程是由贯穿一生的八个发展阶段组成的,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定的发展任务在

等待解决,每一个阶段又都在为下一阶段作准备,以便去适应社会组织以"某种传统方式"为他准备好了的社会任务。在他的理论中,人的发展是持续一生的,每一个阶段中都存在着一种本质性的危机,如果这种危机解决得好,人就可以顺利地进入下一个阶段,如果这个危机没有解决好,儿童就会产生各种各样心理健康的问题,诱发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 在儿童期,埃里克森这样描绘儿童所面临的心理--社会危机: ⑴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婴儿期):这个阶段儿童对成人的依赖性最大,如果护理者能以慈爱和惯常的方式来满足儿童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信任感,如果他们的父母拒绝他们的需要或以非惯常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儿童就会形成不信任感。得到信任的儿童会对未来充满希望,缺乏信任的儿童则不可能怀有希望。 ⑵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幼儿期):由于社会要求幼儿学会自我控制,因此儿童迅速形成许多技能,这些活动使他们增强了自我欣赏感,减少了自我怀疑感,但同时也使儿童从此便介入了自我与父母相互冲突的矛盾之中。如果父母具有的忍耐精神,保证儿童发展其社会许可的行为,则儿童就会形成自主性;如

解读成长型思维模式

解读成长型思维模式 让孩子不畏难、肯坚持 ——这是最重要的成功素质! 总有很多家长问我,孩子做事遇到困难就退缩、放弃,不肯坚持,怎么办? 这个问题,我在今年年初录制的《养育大目标+开启孩子内在动机》网课里详细讲到。我的网课里提到,帮幼儿形成八大基本信念,其中的一个信念就包括这个内容。 考虑到有些朋友看网课不方便,我在这里把这部分简要整理出来。更详细的内容请大家去看网课,在我的新浪微博@罗玲的空间置顶微博里有链接。 努力、坚持、坚毅,这是最重要的成功素质 近年来,心理学家做了很多研究。他们对那些能在西点军校严苛残酷的训练、筛选中坚持到最后的毕业生、医学院预科生(因为入学考核难度很大)、拼字大赛获胜者等等人群进行研究。他们想要发现,究竟是哪些特质,使得他们中的一些人能够成功,另一些人却不能。结果,专家们发现有一种素质是成功的关键——坚毅(grit)! 坚毅是什么?坚毅是——热情,加上坚持为长期目标而努力。就是说,成功,取决于一个人有热情地勤奋努力的程度。 最终成功的人,是那些面对困难、挑战和逆境,肯于坚持、努力去战胜的人! 那么,究竟如何可以培养出孩子的坚毅品质呢?对此,目前专家们所知不多,唯一有确切结论的,只有一点——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 什么是“成长型思维模式”? 这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维克所提出的理论。她的关于“心智模式”(Mindset)的研究,大概是近几十年里最有影响的心理学研究之一。

心智模式、或者叫“间接理论”,是指我们对于自己的智力、能力、性格等等方面,是否可以改变的基本看法。她的研究发现,关于这一点,人们大概有两类看法:一是:这是可以改变的,即“成长型心智模式”,这样的人有“能力增长观”;另一类是:这是固定的、不可改变的,这是“僵固型心智模式”,他们有“能力实体论”。 那么这两种模式究竟有什么区别呢?您是哪一种呢?我们来看一看。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表现有这些: 他们有“掌握目标”(精熟目标),是“能力渐进论者”。他们所关心的是——进步!他们相信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可以得到提升。他们关注发展自己,在意跟自己的过去比较,是一种发展的、进取的状态。 他们做事的特点是——不易放弃,更能从过程中享受到乐趣,更容易寻求帮助,复原力更强。他们不怕错误和失败,因为反正哪里也不是终点,也没有盖棺定论,我的能力还在随时提高呢,继续努力就好了,发现错误,能改进了,就能进步,这才是我真正想要的! 事实上,他们越是感觉糟糕时,就越是加速行动,去做更多的事情。 比如说,有这种想法的学生,他们比较在乎自己是否学到了东西,而不仅仅是考试能够通过。老师很容易就会辨别出这些人来——他们是那些下课会问感兴趣、但不会考的问题的学生! 有位专家甚至在小学生里也能发现两种思维模式的区别。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小朋友,他们在情人节,会给他们真正喜欢的人送卡片,而不是只给他们有把握能回送卡片的同学!他们在意的是——发展新的、自己看重的友谊,而不是怕自己没面子。 我们再来看看僵固型思维模式的表现: 他们有“表现目标”,而不是“掌握目标”。就是说,他们更在乎自己看起来怎样,是否显得聪明,而不关心是否真的掌握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