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2010南京市人口大数据

2010南京市人口大数据

2010南京市人口大数据
2010南京市人口大数据

南京市2010年度人口发展报告

南京市人口计生委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快速汇总工作已经完成。现就南京与5个计划单列市、9个副省级城市以及全省、苏州、无锡市相关的指标,从人口及家庭规模、人口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及人口文化素质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人口规模

常住人口规模及变动情况

(单位:万人,%) 城市“六普”“五普”增长规模增长率年均增长率

成都1404.76 1124.43 280.33 24.93 2.25

广州1270.08 994.30 275.78 27.74 2.48

哈尔滨1063.60 941.34 122.26 12.99 1.23

深圳1035.79 700.84 334.95 47.79 3.98

武汉978.54 804.81 173.73 21.59 1.97

青岛871.51 749.42 122.09 16.29 1.52

杭州870.04 687.87 182.17 26.48 2.38

西安846.78 741.14 105.64 14.25 1.34

沈阳810.62 720.37 90.25 12.53 1.19

南京800.47 623.85 176.62 28.31 2.52

长春767.71 713.54 54.17 7.59 0.73

宁波760.57 596.26 164.31 27.56 2.46

济南681.40 592.17 89.23 15.07 1.41

大连669.04 589.37 79.67 13.52 1.28

厦门353.13 205.31 147.83 72.00 5.57 备注:

1、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

2、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离开户

口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3、城市位次按照常住人口规模降序排列。

从“五普”到“六普”的十年间,我市常住人口增长量为176.62万人,居副省级城市第五位,除了千万级人口城市深圳、成都、

广州的人口增长高于我市外,杭州人口规模增长也略高于我市,但差距很小。

我市人口增长率由“五普”的20.71%增至28.31%,年均增长率由“五普”的1.84%增至于2.52%。常住人口增长率和年均增长率均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三位,虽然低于人口基数小于我市的厦门和移民城市深圳,但是充分说明了我市人口吸聚力和城市影响力在全国处于前列。

二、家庭规模

家庭规模及人口变动

(单位:万人,万户,%,人/户)

城市常住

人口

家庭数家庭人口数非家庭人口数

家庭人口

比重

“六普”平均

家庭规模

“五普”平均

家庭规模

成都1404.76 454.71 1235.45 169.31 87.95 2.72 3.07

广州1270.08 368.44 1006.90 263.18 79.28 2.73 3.21

哈尔滨1063.60 339.89 982.46 81.14 92.37 2.89 3.27

深圳1035.79 350.32 740.24 295.55 71.47 2.11 2.63

武汉978.54 293.28 816.16 162.38 83.41 2.78 3.17

青岛871.51 282.43 786.93 84.58 90.30 2.79 2.97

杭州870.04 297.08 768.10 101.94 88.28 2.59 2.98

西安846.78 250.42 739.61 107.17 87.34 2.95 3.40

沈阳810.62 283.94 753.63 56.99 92.97 2.65 3.04

南京800.47 237.03 655.42 145.05 81.88 2.77 2.92

长春767.71 232.97 717.34 50.37 93.44 3.08 3.41

宁波760.57 285.51 704.44 56.13 92.62 2.47 2.74

济南681.40 201.26 599.36 82.04 87.96 2.98 3.22

大连669.04 232.46 611.42 57.62 91.39 2.63 2.99

厦门353.13 124.01 299.90 53.23 84.93 2.42 2.94

备注:1、家庭户是指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

2、城市位次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将序排列。

我市的家庭户由“五普”192.1万户增至237.03万户,家庭

户人口由“五普”560.1万人增至655.42万人。家庭户数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的第十一位,家庭人口数则列第十二位,这与我市人口规模的位次有很大关系。我市平均家庭规模由五普的2.92降至2.77人/户,位次上由“五普”的全国副省级城市第四位降至第十位。说明厦门、杭州和大连等其他城市的家庭小型化发展进程快于我市。

值得注意的是,我市家庭人口比重由“五普”的89.79%降至81.88%,列第十三位,仅高于广州和深圳,说明我市挂靠于集体户的常住人口较多、流入人口比重较大。

三、人口性别结构

人口性别结构及变动趋势

(单位:万人、%)

城市常住

人口

男性人口比重女性人口比重

“六普”性

别比

“五普”性

别比

趋势

深圳1035.79 561.40 54.20% 474.39 45.80% 118.34 97.74 ▲广州1270.08 663.72 52.26% 606.36 47.74% 109.46 108.70 ▲厦门353.13 183.22 51.88% 169.92 48.12% 107.83 107.09 ▲南京800.47 414.34 51.76% 386.13 48.24% 107.31 110.21 ▼武汉978.54 503.31 51.43% 475.23 48.57% 105.91 107.20 ▼西安846.78 434.08 51.26% 412.70 48.74% 105.18 108.51 ▼杭州870.04 445.72 51.23% 424.32 48.77% 105.04 106.34 ▼宁波760.57 388.36 51.06% 372.21 48.94% 104.34 103.53 ▲哈尔滨1063.60 540.79 50.85% 522.81 49.15% 103.44 103.92 ▼成都1404.76 713.87 50.82% 690.89 49.18% 103.33 105.57 ▼沈阳810.62 409.52 50.52% 401.10 49.48% 102.10 104.06 ▼长春767.71 387.85 50.52% 379.86 49.48% 102.10 104.72

大连669.04 337.57 50.46% 331.47 49.54% 101.84 103.03 ▼青岛871.51 439.18 50.39% 432.33 49.61% 101.58 100.56 ▲济南681.40 342.39 50.25% 339.01 49.75% 101.00 102.88 ▼备注:城市位次按照“六普”性别比将序排列

本次普查我市人口性别比位居第四,低于深圳、广州和厦门,但仍达到107以上。女性人口比重由“五普”的47.57%升至48.24%,常住人口中的女性人口比重仍然偏低,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列第十二位,虽然高于厦门、广州和深圳,但是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工作仍待加强。

四、人口年龄结构及人口红利分析

(一)人口年龄结构及变动趋势

人口年龄结构及变动趋势

(单位:岁,万人,%)

城市

常住

人口

少年儿童劳动年龄人口老年人口

0—14 比重

与“五

普”比

15—64 比重

与“五

普”比

趋势≥65岁比重

与“五

普”比

成都1404.76 153.69 10.94 —5.49 ▼1114.64 79.35 3.74 ▲136.43 9.71 1.75 ▲广州1270.08 145.64 11.47 —4.97 ▼1040.35 81.91 4.37 ▲84.09 6.62 0.60 ▲哈尔滨1063.60 116.42 10.95 —7.04 ▼861.63 81.01 4.96 ▲85.54 8.04 1.12 ▲深圳1035.79 101.88 9.84 1.34 ▲915.64 88.40 —1.99▼18.28 1.76 0.65 ▲武汉978.54 97.69 9.98 —8.43 ▼801.33 81.89 7.29 ▲79.51 8.13 1.14 ▲青岛871.51 117.17 13.44 —3.74 ▼664.95 76.30 2.83 ▲89.39 10.26 0.91 ▲杭州870.04 99.11 11.39 —5.06 ▼692.49 79.59 78.44 9.02 0.19 ▲西安846.78 109.13 12.89 —9.38 ▼666.02 78.65 7.39 ▲71.64 8.46 1.99 ▲沈阳810.62 79.20 9.77 —5.43 ▼647.37 79.86 84.04 10.37 1.72 ▲南京800.47 76.14 9.51 —5.94 ▼650.72 81.29 5.16 ▲73.61 9.20 0.78 ▲长春767.71 92.14 12.00 —6.93 ▼613.75 79.95 5.18 ▲61.82 8.05 1.75 ▲宁波760.57 88.89 11.69 —4.49 ▼606.21 79.70 4.55 ▲65.48 8.61 —0.06 ▼济南681.40 92.91 13.64 —4.33 ▼526.14 77.21 3.17 ▲62.35 9.15 1.16 ▲大连669.04 66.22 9.90 —6.10 ▼497.11 74.30 2.94 ▲71.64 10.71 2.01 ▲厦门353.13 45.35 12.84 —1.64 ▼146.78 82.60 ▲16.10 4.56 0.52 ▼备注:1、“▲”表示上升趋势;“▼”表示下降趋势

2、城市位次按常住人口规模将序排列

(二)全国副省级城市人口红利状况

我市少年儿童人口比重由“五普”的15.45%降至9.51%,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的末位,同时少年儿童抚养比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十四位,说明人口少子化现象较严重。

我市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由“五普”的76.13%升至81.29%,列副省级城市的第五位。总人口抚养比居第十二位,表明除深圳、广州在人口红利上有明显优势外,我市人口红利位居第四,与处在第三位武汉差距很小,我市人口红利还是相当丰厚的。

我市老年人口比重由“五普”的8.24%升至9.20%,列副省级城市第五位,老年人口抚养比位居第七,处在全国副省级城市的中位,与尚未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人口比重在7%以上)的

深圳、厦门、广州等城市差距较大。深圳、广州等市流入人口规模及常住人口规模都远高于我市,因此缓解了这些城市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五、人口文化素质与变动情况

(一)人口文化素质

人口文化素质

(单位:万人,%)

城市常住

人口

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小学比重初中比重

高中

(含中

专)

比重

大学

(大专以

上)

比重

成都1404.76 340.74 24.26 494.68 35.21 235.33 16.75 234.16 16.67

广州1270.08 199.71 15.72 458.85 36.13 291.14 22.92 244.21 19.23

哈尔滨1063.60 238.89 22.46 431.36 40.56 171.77 16.15 156.41 14.71

深圳1035.79 92.01 8.88 456.27 44.05 248.23 23.97 177.9 17.18

武汉978.54 129.70 13.25 322.69 32.98 213.14 21.78 246.51 25.19

青岛871.51 170.77 19.59 334.22 38.35 150.82 17.31 129.54 14.86

杭州870.04 197.21 22.67 277.03 31.84 154.17 17.72 164.27 18.88

西安846.78 123.94 14.64 302.04 35.67 174.96 20.66 186.33 22.00

沈阳810.62 121.36 14.97 334.33 41.24 146.57 18.08 165.29 20.39

南京800.47 128.20 16.02 237.26 29.64 166.69 20.82 209.07 26.11

长春767.71 170.52 22.21 299.80 39.05 120.81 15.74 124.89 16.27

宁波760.57 221.15 29.08 287.89 37.85 104.23 13.70 78.59 10.33

济南681.40 134.90 19.80 229.00 33.61 113.96 16.72 135.69 19.91

大连669.04 140.27 20.97 256.19 38.29 113.00 16.89 116.19 17.37

厦门353.13 68.77 19.47 122.43 34.67 66.77 18.91 62.86 17.80

备注:1、考虑到0——6岁儿童,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总数合计应小于常住人口规模,比重合计应小于100%。

2、城市位次按照常住人口规模降序排列

我市大学文化程度人口由“五普”的占总人口12.35%升至26.11%。高中文化程度人口由“五普”占总人口20.14%升至20.82%。

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比重由30.83%降至29.64%。小学文化程度人口由“五普”占总人口24.26%降至16.02%。

人口峰谷交替对我市人口文化素质构成的影响最为明显。我市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这一指标表现得最为突出,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列第一位。高中文化程度人口比重位居第四,但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比重列末位,还不到30%。我市早已全面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且初中毕业生99%以上可以升学,因此,人口文化素质构成的差异很大一部分可以归因于我市人口少子化与人口峰谷交替的影响。

暂住人口文化构成

82.3%

10.2%

7.5%

小学文

化程度以下初、高中大学以上

但从公安统计得出的2010年度我市暂住人口文化构成情况的结论看,在累计登记的281万暂住人口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全部暂住人口的7.5%,初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数占到全部暂住人口的82.3%,仍有10.2%的小学以下文化程度人口流入我市。暂住人口与常住人口文化素质构成情况差异巨大,对我市转型发展的潜在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分析。

(二)每十万人口文化素质变动情况

人口文化素质变动情况(每十万人)

(单位:万人,% )

城市

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小学初中

六普五普变动趋势六普五普变动趋势

南京 1.60 2.43 -34.16 ▼ 2.96 3.08 -3.90 ▼

武汉 1.33 2.33 -42.92 ▼ 3.30 3.29 0.30 ▲

西安 1.46 2.36 -38.14 ▼ 3.57 3.53 1.13 ▲

沈阳 1.50 2.29 -34.50 ▼ 4.12 4.04 1.98 ▲

济南 1.98 2.71 -26.94 ▼ 3.36 3.46 -2.89 ▼

广州 1.57 2.40 -34.58 ▼ 3.61 3.71 -2.70 ▼

长春 2.22 3.34 -33.50 ▼ 3.91 3.33 17.44 ▲

杭州 2.27 3.25 -30.15 ▼ 3.18 3.33 -4.50 ▼

大连 2.10 2.92 -28.08 ▼ 3.83 3.60 6.39 ▲

深圳0.89 1.20 -25.83 ▼ 4.41 5.22 -15.52 ▼

成都 2.43 3.49 -30.37 ▼ 3.52 3.35 5.07 ▲

青岛 1.96 2.76 -28.99 ▼ 3.84 3.76 2.13 ▲

哈尔滨 2.25 3.09 -27.18 ▼ 4.06 3.72 9.14 ▲

宁波 2.91 3.67 -20.71 ▼ 3.78 3.45 9.57 ▲

厦门 1.95 2.76 -29.35 ▼ 3.47 3.59 -3.34 ▼

备注:1、“▲”表示上升趋势;“▼”表示下降趋势; 2、各类文化程度人口之和应小于10万

人口文化素质变动情况(每十万人)

(单位:万人,% )

城市

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高中大学

六普五普变动趋势六普五普变动趋势

南京 2.08 2.01 3.48 ▲ 2.61 1.24 110.48 ▲武汉 2.18 2.07 5.31 ▲ 2.52 1.23 104.88 ▲西安 2.07 1.91 8.38 ▲ 2.20 1.11 98.20 ▲沈阳 1.81 1.71 5.85 ▲ 2.04 1.10 85.45 ▲长春 1.57 1.44 9.08 ▲ 1.63 0.82 99.44 ▲济南 1.67 1.59 5.03 ▲ 1.99 0.85 134.12 ▲广州 2.29 2.04 12.25 ▲ 1.92 0.93 106.45 ▲杭州 1.77 1.38 28.26 ▲ 1.89 0.72 162.50 ▲大连 1.69 1.53 10.46 ▲ 1.74 0.86 102.33 ▲深圳 2.40 2.23 7.62 ▲ 1.72 0.81 112.35 ▲成都 1.68 1.33 26.32 ▲ 1.67 0.72 131.94 ▲青岛 1.73 1.49 16.11 ▲ 1.49 0.56 166.07 ▲哈尔滨 1.62 1.43 13.29 ▲ 1.47 0.77 90.91 ▲宁波 1.37 1.18 16.10 ▲ 1.03 0.34 202.94 ▲厦门 1.89 1.77 6.78 ▲ 1.78 0.84 111.90 ▲备注: 1、“▲”表示上升趋势;“▼”表示下降趋势;2、各类文化程度人口之和应小于10万

通过每十万人口文化变动情况分析,我市 “五普”和“六普”(每十万人)大学文化程度人口规模都位列第一。受人口峰谷交替与高等教育普及的共同影响,我市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无论“五普”还是“六普”都列副省级城市的最后一位。随着人口少子化和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市小学文化程度人口规模的降幅超过了30%。

六、南京及江苏人口发展基本指标对比

七、对策建议

综合分析,我市人口发展空间、人口红利、人口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同时在人口结构性矛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为此,建议:

(一)加大人口统筹协调力度。充分认识人口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增强做好人口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建立完善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体制机制,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

“六普”人口发展基本指标

(单位:万人、%、人/户)

指标

江苏

南京

苏州

无锡 常住人口 7865.99 800.47 1046.60 637.26 年均增长率 0.56 2.52 4.23 2.09 性别比 101.54 107.31 104.10 107.79 抚养比 31.40 23.01 24.67 老龄化率 10.89 9.20 9.50 家庭规模 2.94 2.77 2.84 2.78 每十万人口大学

以上文化程度

1.08

2.61 1.40

1.29

备注:除性别比外,南京各项指标均好于全省平均水平。

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二)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据公安部门统计,我市流入人口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仅占7.5%。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吸引人才、资本和技术的流入,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优势,利用高素质人口带来的额外红利,为实现“三个争第一”目标提供智力支持。

(三)合理调整资源配置。根据南京人口峰谷交替波动情况,深入研究和主动评估人口少子老龄化带来的影响,合理调整和配置社会资源特别是教育、卫生、住房、交通及其他社会保障资源的地区分布,加大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和农村地区养老保健机构建设力度。

(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步伐加快,人口流动和迁移更趋活跃。要加快推进人口居住证制度,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推进教育、卫生、就业、住房、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重点改善流入人口的孕前保健、生育保险、子女入园入学及就业状况。

(五) 加快建设人口基础信息库。依托政府信息中心,汇聚公安、人口计生、统计、发改、民政、人社、住建等部门信息,全面建成统一、规范的全市人口基础信息库。加强人口基础数据库数据应用,实现实时查询、比对、引用和核实;探索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管理、运行、关联共享的长效机制。

人口大数据行业分析调研报告

2019年人口大数据行业分析调研报告 2019年11月

目录 1.人口大数据行业概况及市场分析 (5) 1.1人口大数据行业结构分析 (5) 1.2人口大数据行业PEST分析 (6) 1.3人口大数据行业特征分析 (7) 1.4人口大数据行业国内外对比分析 (8) 2.人口大数据行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10) 2.1政策体系不健全 (10) 2.2基础工作薄弱 (10) 2.3地方认识不足,激励作用有限 (10) 2.4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 (11) 2.5技术相对落后 (11) 2.6隐私安全问题 (11) 2.7与用户的互动需不断增强 (12) 2.8管理效率低 (13) 2.9盈利点单一 (13) 2.10过于依赖政府,缺乏主观能动性 (14) 2.11法律风险 (14) 2.12供给不足,产业化程度较低 (14) 2.13人才问题 (15) 2.14产品质量问题 (15) 3.人口大数据行业政策环境 (17)

3.1行业政策体系趋于完善 (17) 3.2一级市场火热,国内专利不断攀升 (17) 3.3“十三五”期间人口大数据建设取得显著业绩 (18) 4.人口大数据产业发展前景 (19) 4.1中国人口大数据行业市场驱动因素分析 (19) 4.2中国人口大数据行业市场规模前景预测 (19) 4.3人口大数据进入大面积推广应用阶段 (19) 4.4政策将会持续利好行业发展 (20) 4.5细分化产品将会最具优势 (20) 4.6人口大数据产业与互联网等产业融合发展机遇 (21) 4.7人口大数据人才培养市场大、国际合作前景广阔 (21) 4.8巨头合纵连横,行业集中趋势将更加显著 (22) 4.9建设上升空间较大,需不断注入活力 (23) 4.10行业发展需突破创新瓶颈 (23) 5.人口大数据行业发展趋势 (25) 5.1宏观机制升级 (25) 5.2服务模式多元化 (25) 5.3新的价格战将不可避免 (25) 5.4社会化特征增强 (25) 5.5信息化实施力度加大 (26) 5.6生态化建设进一步开放 (26) 5.7呈现集群化分布 (27)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数据 (1) 1.1年龄构成............................................................................................................................. 1 1.2教育程度............................................................................................................................. 2 二、第六次人口普查各省数据 . (2) 2.1各省常住人口及城市化率 ................................................................................................. 2 2.2各省人口教育程度及年龄、性别结构 ............................................................................. 4 2.3各省常住人口地区分布 .. (7) 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数据 内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总人数1339724852人。2000年到2010年年平均增长率为0.57%。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137093人,乡村人口减少133237289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1.1年龄构成 0-14, 16.60% 15-59, 70.14% 60-64, 4.39% 65以上, 8.87% 0-1415-5960-6465以上 图1:年龄段比例 图

常住人口登记表的填写

常住人口登记表的填写 一、填报说明 常住人口登记表的填写除要求使用铅笔填写的项目外,应使用黑色或蓝黑色墨水钢笔书写,字迹要清楚、工整,有涂改的应保留原被涂改内容的痕迹清晰可辩。同时,登记表填写不允许留有空页或空面(正反面)。 1、登记对象:⑴户籍在本乡镇(街道)的常住人口;⑵户籍在本乡镇(街道)的流出人口;⑶户籍不在本乡镇(街道)的嫁入人口; ⑷父母户籍是本乡镇(街道)生育(抱养)后未入户人口;⑸在本乡镇(街道)有固定居所,常住3月以上的流入人口。 2、户类型及编码:户类型□内填写:A、户籍在本县(区)内并在本乡镇(街道)居住;B、户籍在本县(区)但整户流出一年以上;C、户籍从本县(区)迁出但仍在本地居住;D、户籍是本省外县在本地居住3个月以上;E、户籍为外省在本地居住3个月以上的; F、集体户; G、其它户类型。 户编码:每一类型户的编码以村民小组(社区)为单位进行编排,编码用四位数码,如0001、0002、…;一人户的统一使用集体户,户类型为F,代码一律是9999,每个村民组(社区)的所有一人户填写在一张表上(不够的另用一张表)。 3、门牌号:为本户住房所处村组或街道社区的统一门牌编号。 4、姓名:已经入户的,以户籍姓名为准;未入户的,填写现用名;未起名的,用铅笔填写小名。 5、与户主关系:本人是户主的,填写“户主”。户内其他人员按本人与户主的血亲或姻亲关系等写明具体称谓:“妻子、丈夫,父亲、母亲,子女(养子女),儿媳、女婿,孙子、孙女,外孙(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弟、姊妹,堂(表)兄弟姐妹”等,以上不能概全者,填写“其它”。 排列顺序为:户主及配偶,户主的长子(媳)及其所生子女,次子(媳)及其所生子女,女(婿)及其所生子女,户主的(岳)父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各省数据汇总

各省各市都有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 来源: 国家统计局 中国总人口达13.397亿人 10年增加7390万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今日发布。此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10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年均1.07%的长率下降了0.5个百分点。 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所谓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就是规定一个时间点,无论普查员入户登记在哪一天进行,登记的人口及其各种特征都是反映那个时间点上的情况。根据上述规定,不管普查员在哪天进行入户登记,普查对象所申报的都应该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的情况。通过这个标准时间,所有普查员普查登记完成后,经过汇总就可以得到2010年11月1日全国人口的总数和各种人口状况的数据。 以下是数据详情: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总人口

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 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339724852人。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7097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552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为23162123人。 二、人口增长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三、家庭户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7]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四、性别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五、年龄构成

南京市人口现状分析

南京市人口现状分析 根据最新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南京2010 年常住人口为800.47万人。 一、全市常住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为8004680 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6238486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766194人,增长28.31%。年平均增长率为2.52%。 二.城乡构成 南京市共11个区,2个县,分别是玄武区,白下区,秦淮区,建邺区,鼓楼区,下关区,浦口区栖霞区,雨花台区,江宁区,六合区,溧水县,高淳县,其中人口最多的江宁区,人口最少则是秦淮区,人口数分别是651957,602031,405891,426999 ,826074 ,445117 ,710298 ,644503 ,391285 ,1145628 ,915845 ,421323 ,417729 。 三、家庭户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家庭户2370274户,家庭户人口为6554159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77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2.92人减少了0.15人。 四、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4143402人,占51.76%;女性人口为3861278人,占48.24%。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

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10.21下降为107.31。 五、年龄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761408人,占9.51%;15-64岁人口为6507221人,占81.29%;65岁及以上人口为736051人,占9.20%。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5.94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5.1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78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 全市共有51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8.56%。少数民族77394人,其中回族64823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3.76%,其次为满族2311人,壮族 533人。少数民族以建邺区为最多,共有13692人,占全区人口的9.13%。 七、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090744人;具有高中文化(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1666851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372616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281963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2010年我国人口普查各少数民族人口统计数据

2010年人口普查:全国人口分民族构成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汉族人口1220844520人,其中男性625032848人,女性595811672人。 其余55个少数民族人口数据如下: 壮族:16926381人,占比1.2700% 回族:10586087人,占比0.7943% 满族:10387958人,占比0.7794% 维吾尔族:10069346人,占比0.7555% 苗族:9426007人,占比0.7072% 彝族:8714393人,占比0.6538% 土家族:8353912人,占比0.6268% 藏族:6282187人,占比0.4713% 蒙古族:5981840人,占比0.4488% 侗族:2879974人,占比0.2161% 布依族:2870034人,占比0.2153% 瑶族:2796003人,占比0.2098% 白族:1933510人,占比0.1451% 朝鲜族:1830929人,占比0.1374% 哈尼族:1660932人,占比0.1246% 黎族:1463064人,占比0.1098% 哈萨克族:1462588人,占比0.1097% 傣族:1261311人,占比0.0946% 畲族:708651人,占比0.0532% 傈僳族:702839人,占比0.0527% 东乡族:621500人,占比0.0466% 仡佬族:550746人,占比0.0413% 拉祜族:485966人,占比0.0365% 佤族:429709人,占比0.0322% 水族:411847人,占比0.0309% 纳西族:326295人,占比0.0245% 羌族:309576人,占比0.0232% 土族:289565人,占比0.0217% 仫佬族:216257人,占比0.0162% 锡伯族:190481人,占比0.0143% 柯尔克孜族:186708人,占比0.0140%

粤港澳大湾区人口流动分析洞察报告-TalkingData

粤港澳大湾区人口流动分析洞察报告2018年8月 T alkingData、华人大数据协会联合编制

前言 “管理”的本质是将所有的信息集中在决策者手上,並不习惯于使用生态外的数据去増强自身的洞察力。同时大数据,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机会让收集及整合数据变得更简单及有效率。经过了十年的发展,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及金融服务业已经成为了数据大户,随之而来是政府公共服务也加入到大数据的生态行列中。当中积累了人们在城市中基于他是谁(Who),在哪(Where),什么时候(When),做过什么(What)的生活习惯与状态数据。任何城市或者企业都可以运用这些大数据作出分析及响应,这可能就是我们常提到智慧的一种解读。 为了让更多人能体会到上述的方式,华人大数据学会特意邀请了TalkingData使用移动终端数据上的能力为大湾区淮备这份粤港澳大湾区人口流动洞察分析報告,期间又得到了BBD的帮助加入了大湾区9个城市过去一年的高新科技行业招聘情况的分析。 因此,我在此呼吁更多的企业都夠大力支持,让大数据帮助成为洞察城市问题与机会的动力,也成为建立更美好城市的源泉。 华人大数据协会会长车品觉

?编制团队 ?与华人大数据协会联合编制 ?分析师:魏文雯刘涛 ?数据来源 ?数据中心数据来自、、的行业数据采集,以及诸多合作伙伴的数据交换,如应用市场、渠道、运营商等多种不同来源的数据复合而成; ?招聘数据来自公司。 ?数据周期 ?人口流动数据:年月、年月、年月; ?招聘数据:年上半年、年上半年。

?概念定义 ?跨市出行指数某城市跨市出行度大湾区各城市跨市出行度的均值,其中,出行度为跨市出行人次与常住人口的比值,如某城市跨市出行指数大于,则表示该城市的用户跨市出行活跃度较高。 ?跨市流入度:湾区其他城市出行至某城市的用户数量标准化后的分值; ?跨市流出度:某城市出行到湾区其他城市的用户数量标准化后的分值; ?人口联系强度:两两城市之间的人口联系强度为该两个城市的跨市流入度和跨市流出度之和,某城市与湾区整体的人口联系强度指的是该城市与湾区其他所有城市的人口联系强度值求和; ?工作用户流出量:如某用户居住在A城市去大湾区其他城市工作,则该用户是A城市的工作流出用户,A城市所有工作流出用户的数量即为工作用户流出量; ?工作用户流入量:如某用户居住在大湾区其他城市来A城市工作,则该用户是A城市的工作流入用户,A城市所有工作流入用户的数量即为工作用户流入量; ?工作用户净流出率=(工作用户流出量-工作用户流入量)/居住用户总量,如果A城市的工作用户净流出率为负数,说明该城市对其他城市具有就业吸附力,且值越低,就业吸附力越强,如果A城市的工作用户净流出率为正,说明该城市居住属性较强。

南京市城市调查报告

南京市城市调查报告 一、南京城市发展概况: (1)南京城市概况 南京市,别称金陵、简称宁,位于长江下游沿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省会、副省级城市。也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之称。南京市跨江而居,北连辽阔的江淮平原,东接长江三角洲,与镇江市、扬州市、常州市及安徽省滁州市、马鞍山市、宣州市接壤。由于南京地处我国东西水运大动脉长江与南北陆运大动脉京沪铁路的交汇点,素有“东南门户,南北咽喉”之称。 (2)南京人口情况 截至2009年底,南京全市常住人口758.89万人,其中户籍人口624.46万人,占全市人口的82%,流动人口比例较小,仅为18%,在户籍人口中,市区户籍人口541.24万人,占87%,郊县人口较少,只占13%。 江南八区在绕城公路以内的户籍人口260万人(居住范围在长江以南绕城公路合围的250平方公里的下关、鼓楼、建邺、白下、秦淮、玄武、栖霞、雨花台八区,超过南京市户籍人口的40%)。 (3)南京交通情况 目前南京共有一个国际机场(禄口国际机场);4个火车站(南京站、南京西站、南京南站(在建)、南京北站);有宁沪、宁连、宁通、宁合、宁马、宁高、宁靖盐、宁淮、宁蚌、宁常、宁杭等多条高等级公路呈放射状通往本省及周边省市;南京港是全国第一大内河港口、长江沿岸仅次于上海外高桥和苏州港的第三大集装箱港。南京地铁1号线于2005年9月正式投入商业运营,南京成为内地第6个、世界上第136个拥有地铁的城市;地铁2号线也于2010年5月开通商业运营。目前,南京地铁有地铁1号线、地铁2号线等等共57座车站进行商业运营,总里程达到85公里。根据最新规划,到2050年南京市的轨道交通线网将

辽宁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辽宁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辽宁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 报 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12-02-28 09:05 2010年辽宁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 辽宁省统计局 2011年5月11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在国务院、辽宁省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 支持配合下,经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主要阶 段的任务。现将初步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总人口 全省总人口[3]为43746323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42384412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361911人,增长3.21%。年平均增长率为0.32%。 二、家庭户人口 全省共有家庭户[4]14994046户,家庭户人口为41755874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78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15人减少0.37人。 三、性别构成

全省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2147745人,占50.63%;女性人口为21598578人,占49.37%。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4.04下降为102.54。 四、年龄构成 全省人口中,0-14岁人口为4996977人,占11.42%;15-59岁人口319985 94人,占73.15%;60岁及以上人口为6750752人,占15.4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4509441人,占10.31%。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6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2.4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43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省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5234081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6469305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19829444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9364681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由6 182人上升为11965人;具有高中程度的人口由13205人上升为14788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由40082人上升为45328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由29778人下降为21407人。 全省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843695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176305人,文盲率[5]由4.76%下降为1.93%,下降2.83个百分点。 六、城乡人口

基于人口统计的大数据融合算法

基于人口统计多源数据融合算法的提出 目录 一、算法需求背景 (1) 二、D-S算法简介 (2) 三、算法过程简述 (2) (一) 先确定证据框架 (2) (二) 基本概率分配 (3) (三) 计算信任函数 (3) (四) 似然函数 (4) (五) 证据合成 (4) (六) 计算扩样系数 (5) (七) 计算扩样结果 (6) 一、算法需求背景 目前公司在人口统计算法上已逐步形成系列,但算法在地理区域适应性上易体现出精度不高的现象。目前的做法是按照统计区域,做出不同的扩样策略。这将导致在每个区域需要大量专业人力去做扩样策略,为了提高算法的精确度以及减少算法人员的重复人力消耗,从而提出人口统计的多源融合算法。如果该算法经过验证,该算法是公司将要开发的SaaS平台中动态模型引擎里重要的一环。

人口统计多源数据融合算法可以融合包括影响精度的所有因素,如:地理环境、城市类型、城市等级、城市周边、面积、年鉴、人口结构等等。 传统的算法是将影响精度的因素或因素所含的因子,按照策略赋以权值,然后在利用组合规则进行n-1 次的上层统计学算法得出结果。该方法在因素的可信度上难以有一个较精确的权值,并且对因素的“环境”变化无法动态分析。 人口统计应该是用一个概率区间而不是单一概率数值去建模不确定性。所以有了下面的构思。 二、D-S算法简介 1、D-S证据理论源于20世纪60年代Dempster在多值映射方面的工作,从本质上讲,属于人工智能的范畴,它由于具有处理不确定性的能力以及在工程上表现出来的实用性能,近年来在不确定推理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模式识别、不确定信息决策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基于D-S证据理论算法,与概率推理等理论相比,D-S证据理论在不确定性的度量上更灵活,推理机制更简洁,尤其对于未知的处理更接近于人的自然思维习惯。该理论的核心超越了概率统计推断的理论框架,可以适应于专家系统、人工智能、模式识别和系统决策等领域的实际问题,而且此理论很快发展成了智能学习和多源信息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算法理论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智能交通、医学、航空、人工智能科学等应用广泛。 3、D-S合成规则的标准化过程中,因为证据因素过多,证据之间容易产生大量冲突,比如有些低可信度的证据往往却是真命题。这也是该算法相比于其它算法不同的地方,冲突证据合成一直是D-S证据理论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距离(每多个证据之间的距离)法解决证据之间的冲突是多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结果,经过多年的演变,也有多个不同的版本。 三、算法过程简述 (一) 先确定证据框架 算法假定有一个影响模型数据精度的证据框架,该证据框架可以是用字母Θ表示的因素集合,该集合是一个具有互斥和可穷举元素的集合: Θ= { θ1 , θ2 , …, θn }

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

第四次 北京市 10819407人(其中8个市辖县的人口为3456982人) 天津市 8785402人(其中5个市辖县的人口为2930334人) 河北省 61082439人 山西省 28759014人 内蒙古自治区 21456798人 辽宁省 39459697人 吉林省 24658721人 黑龙江省 35214873人 上海市 13341896人(其中9个市辖县的人口为5127460人) 江苏省 67056519人 浙江省 41445930人 安徽省 56180813人 福建省 30097274人(其中金门、马祖等岛屿的人口为49050人②) 江西省 37710281人 山东省 84392827人 河南省 85509535人 湖北省 53969210人 湖南省 60659754人 广东省 62829236人(其中东沙群岛的人口暂缺) 广西壮族自治区 42245765人 海南省 6557482人 四川省 107218173人 贵州省 32391066人 云南省 36972610人 西藏自治区① 2196010人 陕西省 32882403人 甘肃省 22371141人 青海省 4456946人 宁夏回族自治区 4655451人 新疆维吾尔囱治区 15155778人 台湾省③ 20155830人 香港、澳门地区中国同胞④ 6130000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 3199100人 三、性别构成。大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为584 949 922人,占51.6%;女性为548 732 579人,占48.4%。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6。 五、各种文化程度人口。大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6 124 678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91 131 539人,具

2010年11月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 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https://www.docsj.com/doc/d55893045.html, (2011年4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 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新闻媒体的积极配合下,经过近千万普查人员的奋力拼搏和十三亿各族人民的积极参与,人口普查顺利完成现场登记、复查和事后质量抽查等工作,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予以公布。 一、人口总量 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二、家庭户规模 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三、性别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 四、年龄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五、民族构成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数据分析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分析摘要:本文收集了中国统计年鉴的一些数据,对中国2010年和之前的数据做了一下整理,主要是从全国人口、男女比例、城市化水平等方面做的个人评析。 关键词:全国人口、男女比例、城市化概念及中国城市化 正文: 2001~2010年人口数据及构成 本表各年人口未包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人口数据。单位:万人 {

数据分析: 一、全国人口 从全国人口角度考虑(不包含港澳台),2001-2010年间,中国总人口持续上升,其中:2001-2002年,人口增长826万,2002-2003年,人口增长774万,2003-2004年,人口增长761万,2004-2005年,人口增长768万,2005-2006年,人口增长692万,2006-2007年,人口增长681万,2007-2008年,人口增长673万,2008-2009年,人口增长672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2001-2010年期间,人口总数不断增加,但增长的人口数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 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 3972 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年平均增长%,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下降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出现这样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制度有关,它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但计划生育一味的只控制人口数量,忽略世代更替,造成国家严重的老龄化,未富先老的格局。如今,我国对计划生育政策做了一些修改,有一定程度的放松。 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还与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升有莫大的关系。如今我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像以前那样“养儿防老”的现象愈来愈少,许多年轻夫妇都只生一胎甚至不愿生孩子,

南京市(全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南京市(全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数据分析报告 2019版

前言 本报告主要收集权威机构数据如中国国家统计局,行业年报等,通过整理及清洗,从数据出发解读南京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现状及趋势。南京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数据分析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 南京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数据分析报告深度解读南京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核心指标从出生人口,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不同角度分析并对南京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现状及发展态势梳理,相信能为你全面、客观的呈现南京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价值信息,帮助需求者提供重要决策参考及借鉴。

目录 第一节南京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现状 (1) 第二节南京市出生人口指标分析(均指全市) (3) 一、南京市出生人口现状统计 (3) 二、全国出生人口现状统计 (3) 三、南京市出生人口占全国出生人口比重统计 (3) 四、南京市出生人口(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南京市出生人口(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出生人口(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出生人口(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南京市出生人口同全国出生人口(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南京市死亡人口指标分析(均指全市) (7) 一、南京市死亡人口现状统计 (7) 二、全国死亡人口现状统计分析 (7) 三、南京市死亡人口占全国死亡人口比重统计分析 (7) 四、南京市死亡人口(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南京市死亡人口(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死亡人口(2016-2018)统计分析 (9)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1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11年4月28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总人口 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 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339724852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4]为7097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5]为552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6]为23162123人。 二、人口增长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 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三、家庭户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7]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四、性别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五、年龄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8.4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长5.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长6.92%。 七、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63679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798597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19656445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58764003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54656573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30413094人,文盲率[8]由6.72%下降为4.08%,下降2.64个百分点。 八、城乡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9]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137093人,乡村人口减少133237289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九、人口的流动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中,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86075人,其中市辖区内人

人口大数据平台解决方案

人口大数据平台解决方案

目录 1.政策背景 (3) 2.解决方案 (3) 2.1.x数据模型算法 (3) 2.2.技术实现路线 (4) 2.2.1活跃用户分析统计 (4) 2.2.2工作/居住人口分析 (4) 2.2.3定点区域人口统计分析 (5) 2.2.4区域人流量监测 (6) 2.3.产品基础功能 (6) 2.4.x标准化产品 (9) 2.4.1数据集/报告 (9) 2.4.2城市月/点次API (12) 2.4.3数据能力开放DaaS平台 (16) 2.4.4大数据可视化平台 (18) 2.4.5城市感知平台 (22) 3.商业模式 (25) 4.产品报价参考 (26) 5.成功案例 (26)

1.政策背景 对政府和城市管理部门而言,居民的居住地和工作地,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数据源。在规划和政策实施前,可通过了解居民的居住地和工作地,对城市内部小区的功能定位,以及小区周边基础设施的配置等,进行指导。在规划和政策实施后,又可以通过居住地和工作地的比例,评估规划效果,进而指导下一轮的规划。对两者的获取,传统的做法,是问卷调查,但调查的比例有限,难以大范围评估,而且周期也比较长。 以x手机信令数据为基础,从人口密集度、人口出行情况、交通路网信息、关键节点吞吐量、人口迁徙、人口结构特征等方面进行数据监测与分析,反映人口迁徙及交通拥堵情况,为其基础设置建设优先级提供决策辅助。 2.解决方案 2.1.x数据模型算法 x算法模型介绍: ●人口规模统计 根据x集团在当地活跃缴费用户数统计实际人口规模,参照x用户市场占比通过算法推测城市全量人口规模。最小时间粒度为小时分别以以下几种口径进行一天24小时人口统计。 ●人口总数量 通过x当地付费活跃用户数推测城市人口总数量。 工作人口数:周一至周五9:00~17:00时间段内连续一个自然月用户累积所在时间最长的网格为用户工作地,统计其网格内工作人口数。分别统计在本市居住且在网格内工作的人数,网格内居住且在非本市工作的人数,非本市居住且在网格内工作的人数,网格内工作的外省人群数量。 ●居住人口数 每天21:00~5:00时间段内连续一个自然月用户累积所在时间最长的网格为用户居住地,统计其网格内居住人口数。 常住人口数:连续在本市出现六个月,每个月的周一至周五每天在本市驻留不少于5个

整理常住人口登记表_《常住人口登记表》使用说明

《常住人口登记表》使用说明 1、《常住人口登记表》是你的集体户口薄,可用于证明你的户口状况。 2、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留存你的《常住人口登记表》原件,毕业离校时要将此表交回保卫处方可办理户口迁移。 3、要妥善保管《常住人口登记表》,若遗失要及时登报挂失,声明作废,凭登报挂失证明方可补办。 《常住人口登记表》使用说明 1、《常住人口登记表》是你的集体户口薄,可用于证明你的户口状况。 2、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留存你的《常住人口登记表》原件,毕业离校时要将此表交回保卫处方可办理户口迁移。 3、要妥善保管《常住人口登记表》,若遗失要及时登报挂失,声明作废,凭登报挂失证明方可补办。 《常住人口登记表》使用说明 1、《常住人口登记表》是你的集体户口薄,可用于证明你的户口状况。 2、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留存你的《常住人口登记表》原件,毕业离校时要将此表交回保卫处方可办理户口迁移。 3、要妥善保管《常住人口登记表》,若遗失要及时登报挂失,声明作废,凭登报挂失证明方可补办。

《常住人口登记表》使用说明 1、《常住人口登记表》是你的集体户口薄,可用于证明你的户口状况。 2、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留存你的《常住人口登记表》原件,毕业离校时要将此表交回保卫处方可办理户口迁移。 3、要妥善保管《常住人口登记表》,若遗失要及时登报挂失,声明作废,凭登报挂失证明方可补办。 《常住人口登记表》使用说明 1、《常住人口登记表》是你的集体户口薄,可用于证明你的户口状况。 2、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留存你的《常住人口登记表》原件,毕业离校时要将此表交回保卫处方可办理户口迁移。 3、要妥善保管《常住人口登记表》,若遗失要及时登报挂失,声明作废,凭登报挂失证明方可补办。

2005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06年3月16日 经国务院批准,我国于2005年底开展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这次调查以全国为总体,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次总体,采取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样方法。最终样本单位为调查小区。这次调查的样本量为170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1%。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调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调查的各项任务已基本完成。现将快速汇总的全国总人口及其结构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总人口 2005年11月1日零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总人口为130628万人,与2000年11月1日零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总人口126583万人相比,增加了4045万人,增长3.2%;年平均增加809万人,年平均增长0.63%。根据调查数据推算,2005年年末总人口为130756万人。 二、流动人口 全国人口中,流动人口为14735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4779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流动人口增加296万人,跨省流动人口增加537万人。 三、城乡构成 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56157万人,占总人口的42.9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74471万人,占总人口的57.01%。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6.77个百分点。 四、性别构成 全国人口中,男性为67309万人,占总人口的51.53%;女性为63319万人,占总人口的48.47%。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30,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下降0.44。 五、年龄构成 全国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6478万人,占总人口的20.27%;15-59岁的人口为89742万人,占总人口的68.70%;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2.62个百分点,60岁及

南京2030人口预测

南京2030年人口预测 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班级:0901姓名:肖杰学号:200932020124 【摘要】:本文针对南京人口现状,综合考虑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等因素,利用现有的数据,对未来2030年的南京人口进行预测。 【关键字】:人口预测南京2030年一元回归模型马尔萨斯模型 1.前言 人口的发展状况与城市经济各方面都有着紧密的联系,直接影响着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预测是制定和顺利实践社会经济各项战略设想的基础和出发点,是制定正确的人口政策的科学依据。本文针对南京的人口现状和出现的一些特点,例如:老龄化进程加速,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以及男女比例失调等多种因素,需要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数学方法,以便掌握南京人口的发展规律,进而是人口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相适应,更好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2.南京2001年至2010年人口现状 2001 553.04 ————286.17 266.87 6.85 5.25 1.60 2002 563.28 175223 82046 291.34 271.94 7.11 5.47 1.64 2003 572.23 176346 86367 295.10 277.12 6.87 6.79 0.08 2004 583.60 211428 115068 299.74 283.86 7.73 5.44 2.29 2005 595.80 225411 118457 305.25 290.55 7.69 5.35 2.34 2006 607.23 231863 132535 310.40 296.83 7.33 5.15 2.18 2007 617.17 224663 143534 314.70 302.47 8.40 5.56 2.84 2008 624.46 202471 144714 317.38 307.08 8.11 5.60 2.51 2009 629.77 189027 149201 319.16 310.61 7.87 5.69 2.18 2010 632.42 177039 157555 319.65 312.77 9.09 7.87 1.22 注:从2002年开始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改为公安数据。 南京常住人口(万人):2005年689.80 2006年719.06 2007年741.30 2008年758.89 2009年771.31 2010年800.76 3.预测方法及模型计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