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超导体的电磁性质

超导体的电磁性质

超导体的电磁性质
超导体的电磁性质

超导体的电磁性质

作者:安庆师范学院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05级物理(2)班王磊学号:1505070 本文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超导体的定义、现象以及它的主要电磁性质,并且用公式和的图像进行了必要的解释和说明,最后又对第二类超导体作了简要介绍。

关键字:零电阻迈斯纳效应临界磁场磁通量子涡线超导是超导电性的简称,它是指金属、合金或其它材料电阻变为零的性质。超导现象是荷兰物理学家翁纳斯(H.K.Onnes,1853—1926年)首先发现的。

1.超导现象

翁纳斯在1908年首次把最后一个“永久气体”氦气液化,并得到了低于4K的低温。191 1年他在测量一个固态汞样品的电阻与温度的关系时发现,当温度下降到4.2K附近时,样品的电阻突然减小到仪器无法觉察出的一个小值(当时约为1?10–5Ω)。图1画出了由实验测出的汞的电阻率在4.2K附近的变化情况。该曲线表示在低于4.15K的温度下汞的电阻率为零(作为对比,在图1中还用虚线画出了正常金属铂的电阻率随温度变化的关系)。

图1 汞和正常金属铂的电导率随温度变化的关系

超导体一般具有以下特性

①零电阻是超导体的一个重要特性,实验表明:超导状态中零电阻现象不仅与超导体温度有关,还与外磁场强度和通过超导体的电流有关,这意味着存在临界电流,超过临界电流就会出现电阻.

如果将一金属环放在磁场中,突然撤去磁场,在环内就会出现感生电流。金属环具有电阻R和电感L。由于焦耳热损耗,感生电流会逐渐衰减到零,衰减速度与L和R的比值有关,L/R的

值越大,衰减越慢。如果圆环是超导体,则电阻为零而电感不为零;因此电流会毫不衰减地维持下去。这种“持续电流”已在多次实验中观察到。测量超导环中持续电流变化的实验给出,样品铅的电阻率小于3.6×10-2欧姆厘米,它比铜在室温下的电阻率1.6×10-6欧姆厘米还要小4.4×1016倍。这个实验结果表明超导体的电阻率确实是零。

临界温度Tc ——超导体由正常态转变为超导态的温度。

临界磁场BC ——对于超导体,只有当外加磁场小于某一量值时,才能保持超导电性,否则超导态即被破坏,而转变为正常态。这一磁场值称为临界磁场BC (临界磁感应强度),有时用HC (临界磁场强度)表示。临界磁场与温度的关系为

HC =Ho[1-(T/Tc)2] 式中Ho 为0K 时的临界磁场。

同样,超导体也存在一临界电流IC

②迈斯纳效应——完全抗磁性

这种性质是1993年迈斯纳研究超导态的磁性时发现的,即不管超导体内原来有无磁场,一旦进入超导态,超导体内的磁场一定等于零,即具有安全抗磁性,超导体的完全抗磁性会产生磁悬浮现象,磁悬浮现象在工程技术中有许多重要的应用,如用来制造磁悬浮列车和超导无摩擦轴承等.

1933年德国物理学家迈斯纳(W.Meissner )和奥森菲尔德(R.Ochsebfekd )对锡单晶球超导体做磁场分布测量时发现,在小磁场中把金属冷却进入超导态时,体内的磁力线一下被排出,磁力线不能穿过它的体内,也就是说超导体处于超导态时,体内的磁场恒等于零。 这说明超导体不是电阻无限小的理想导体。

因为对于电阻率ρ无限小的理想导体,根据J =σE=E/ρ,当ρ为0时,E必须为0才能使J保持有限。这就是说对理想导体在没有电场E的条件下仍可以维持稳恒的电流密度。 另一方面,按麦克斯韦方程之一

E B t ?-?=??

既然E恒为0,势必0=??

B t ,磁感应强度B不随时间变化,或者说,在理想导体中磁感

应通量不可能改变。但迈斯纳效应与其不一致。

2.临界磁场

具有持续电流的超导环能产生磁场,而且除了最初产生持久电流时需要输入一些能量外,它

和永久磁体一样,维持这电流和它所产生的磁场,并不需要任何电源。这意味着利用超导体可以在只消耗少许能量的条件下获得很强的磁场。

遗憾的是,强磁场对超导体有相反的作用,即强磁场可以破坏超导电性。例如,在绝对零度附近,0.041T的磁场就足以破坏汞的超导电性。接近临界温度时,甚至更弱的磁场也能破坏超导电性。破坏材料超导电性的最小磁场称为临界磁场,以Bc表示,Bc随温度而改变。在图3中画出了汞的临界磁场Bc与绝对温度T的关系曲线。

图3 汞的B c-T曲线

实验已表明,对于所有的超导体,Bc与T的关系可以近似地用抛物线公式

表示,式中Bc(0)为绝对零度时的临界磁场。

临界磁场的存在限制了超导体中能够通过的电流,例如在一根超导线中有电流通过时,这电流也在超导线中产生磁场。随着电流的增大,当它的磁场足够强时,这导线的超导电性就会被破坏。例如,在绝对零度附近,直径0.2cm的汞超导线,最大只允许通过200A的电流,电流再大,它将失去超导电性。对超导电性的这一限制,在设计超导磁体时必须加以考虑。

3超导体中的电场和磁场

我们知道,由于导体有电阻,所以为了在导体中产生恒定电流,就需要在其中加电场。电阻越大,需要加的电场也就越强。对于超导体来说,由于它的电阻为零,即使在其中有电流产生,维持该电流也不需要加电场。这就是说,在超导体内部电场总为零。

利用超导体内电场总是零这一点可以说明如何在超导体内激起持续电流。如图4(a)所示,用线吊起一个焊锡环(铅锡合金),先使其温度在临界温度以上,当把一个条形磁铁移近时,在环中激起了感应电流。但由于环有电阻,所以此电流很快就消失了,但环内留有磁通量Φ。然后,如图4(b)所示,将液氦容器上移,使焊锡环变成超导体。这对环内的磁通Φ不变,如果再移走磁铁,合金环内的磁通量是不能改变的。若改变了,根据电磁感应定律,在环体内将产生电场,这和超导体内电场为零是矛盾的。因此,在磁铁移走的过程中,

超导环内就会产生电流(图4(c)),它的大小自动地和 值相应。这个电流就是超导体中的持续电流。

图4 超导环中持续电流的产生

由于超导体内部电场强度为零,根据电磁感应定律,它体内各处的磁通量也不能变化。由此可以进一步导出超导体内部的磁场为零。例如,当把一个超导体样品放入一磁场中时,在放入的过程中,由于穿过超导体样品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所以将在样品的表面产生感应电流(图5(a))。这电流将在超导体样品内部产生磁场。这磁场正好抵消外磁场,而使超导体内部磁场仍为零。在超导体的外部,超导体表面感应电流的磁场和原磁场的叠加将使合磁场的磁感线绕过超导体而发生弯曲(图5(b))。这种结果常说成是磁感线不能进入超导体。

图5 超导体样品放入磁场中

不但把超导体移入磁场中时磁感线不能进入超导体,而且原来就在磁场中的超导体也会把磁场排斥到超导体之外。1933年迈斯纳(Meissner)和奥克森费尔特(Ochsenfeld)在实验中发现了下述事实。他们先把在临界温度以上的锡和铅样品放入磁场中,由于这时样品不是超导体,所以其中有磁场存在(图6(a)。当他们维持磁场不变而降低样品的温度时,发现当样品转变为超导体后,其内部也没有磁场了(图6(b))。这说明,在转变过程中,在超导体表面上也产生了电流,这电流在其内部的磁场完全抵消了原来的磁场。一种材料能减弱其内部磁场的性质叫抗磁性。迈斯纳实验表明,超导体具有完全的抗磁性。转变为超导体时能排

除体内磁场的现象叫迈斯纳效应。迈斯纳效应中,只在超导体表面产生电流是就宏观而言的。在微观上,这电流是在表面薄层内产生的,薄层厚度约为10–5cm。在这表面层内,磁场并不完全为零,因而还有一些磁感线穿入表面层。

图6 在磁场中样品向超导体转变

严格说来,理想的迈斯纳效应只能在沿磁场方向的非常长的圆柱体(如导线)中发生。对于其它形状的超导体,磁感线被排除的程度取决于样品的几何形状。在一般情况下,整个金属体内分成许多超导区和正常区。磁场增强时,正常区扩大,超导区缩小。当达到临界磁场时,整个金属都变成正常的了。

4第二类超导体

大多数纯金属超导体排除磁感线的性质有一个明显的分界。在低于临界温度的某一温度下,当所加磁场比临界磁场弱时,超导体禁止磁感线进入。一旦磁场比临界磁场强时,这种超导特性就消失了,磁感线可以进入金属体内。具有这种性质的超导体叫第一类超导体。还有一类磁导体的磁性质较为复杂,它们被称做第二类超导体。目前发现的这类超导体有铌、钒和一些合金材料。这类超导体在低于临界温度的一定温度下有两个临界磁场B c1和B c2。图7示出了这类超导体的两个临界磁场对温度T的变化曲线。当磁场比第一临界磁场B c l弱时,这类超导体处于纯粹的起导态,称迈斯纳态,这时它完全禁止磁感线进入。当磁场在B

和B c2之间时,材料具有超导区和正常区相混杂的结构,叫做混合态,这时可以有部分磁c1

感线进入。当磁场比第二临界磁场B c2还要强时,材料完全转入正常态,磁感线可以自由进入。例如铌三锡(Nb3Sn)在4.2K的温度下,B c l=0.019T,B c2=22T,这个B c2值是相当高的。这样高的B c2值有很重要的实用价值,因为在任何金属都已丧失超导特性的强磁场中,这种材料还能保持超导电性。

图7 第二类超导体B c-T曲线

第二类超导材料处于中等强度的磁场中时,它的混合态具有下述的结构:整个材料是超导的,但其中嵌有许多细的正常态的丝,这些丝都平行于外加磁场的方向,它们是外磁场的磁感线的通道(图8)。每根细丝都被电流围绕着,这些电流屏蔽了细丝中磁场对外面的超导区的作用。这种电流具有涡旋性质,所以这种正常态细丝叫做涡线。

实验证明,在每一条涡线中的磁通量都有一个确定的值Φ0,它和普朗克常数h以及电子电量e有一确定的关系,即

Φ0=h÷2e=2.07×10T·㎡

图8 第二类超导体的混合态

这说明磁通量是量子化的,Φ0就表示磁通量子。在第二类超导体处于混合态,外磁场的增强只能增加涡线的数目,而不能增加每根涡线中的磁通。磁场越强,涡线越多、越密。

磁场达到B c2时,涡线将充满整个材料而使材料全部转变为正常态。这种涡线可以用铁粉显示出来。

参考文献: (1)https://www.docsj.com/doc/d47339330.html,/1dxwl/d6plzlx/l26.1.htm

(2)中学物理资源网

(3)<<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Yanbi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

超导原理

超导原理 超导的发生,是核外电子运动所引起的物质特性明显的变化的结果:在很低的温度下,价电子运转在固定的平面上,达到临界温度,运转速率更低。核心习惯于常温下的核外电子快速运转,低速运转的电子形成了核外电子的缺失。核心就挪用相邻核心的外电子,接着形成所有核心连续地挪用相邻电子——形成外电子公用。核心把公用的电子当成自己所需求的电子一部分,用核心的库仑力去顺势输运它,让其在自己身边流过,于是就形成了电子流——超导电流。 核心把外来(公用)的电子流当成自己所需求的电子一部分,用核心的库仑力(原子核吸引核外电子使电子绕核运转的力)去顺势输运它,让其在自己身边流过,在顺序排列的原子核库仑力的接力输送下,电子直截在其间畅通无阻,于是超导电流不仅不受到阻力,而且还获得了一份来自核心的输运力。在顺序排列的原子核库仑力的接力输送下,电子直截在其间畅通无阻,形成了电阻为零的超导现象。 正因为超导电流获得了核心的输运力,所以它能像核外电子那样永恒不断的运动,流速均衡、电阻为零,保持永恒的电流。 尽管库伯对理论获得了诺贝尔奖,也实在不敢恭维,首先,两个电子如何能紧密结成对?这直接违背同性相斥的自然原理。其次,超导体的电流走的不是匀速直线,必定有能量损失,所谓理论连核心的输运力都没有想到、没有提到,说的再复杂,再冠冕堂皇,不符合自然能量守恒法则肯定不是事实。 由于超导发生是大量的电子群集流动。大量电子的定向运动,伴

生着很强的电磁波,伴生着极强的磁场。磁共振成像的磁场就是由超导原理提供。 物质的超导特性与温度密切相关,而且极具规律。再一次为核外电子的运转线路、速率决定物质的各种特性;线路、速率的变化改变物质特性的论点提供了有力的例证。 超导的抗磁性 超导时大量电子在物体内均衡畅通地在核心边流动,成了核外电子的组成部分,大量电子的定向流动伴生着很强的磁场。外磁场会干扰电子的定向运动,所以伴生的磁场必须把外磁场抵制在外,于是就形成了很强的抗磁性。 实验表明,金属物体(第一类超导体)在超导时,外磁场从超导体内完全排出,表现出很强的抗磁性,又称迈斯纳效应。若外磁场太强,干扰电子不能形成整齐的定向运动,即使到了临界低温,超导也不能发生。这种情况正好映证以上讲的电—磁伴生现象。 同样,内磁场强的物体也难以发生超导,铁磁性或反铁磁性金属因其内部结构元的排列使得部分价磁力叠加,内磁场较强,阻止电子直线定向流动,因而不具有超导性能。而且磁性物质的微粒——杂质也会阻断核外电子共用,影响超导发生。 第二类超导体 大自然往往是戏剧性的展示其风采,近些年发现的超导材料并不是在传统上被认为良导体的金属及其合金中,而是在常态下导电性能很差的氧化物体系的陶瓷中,这就是所谓第二类超导体。

高温超导体基本特性的测量-物理试验

高温超导体基本特性的测量 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昂尼斯(H.K.Onnes)发现,利用液氮把汞冷却到4.2K左右时,水银的电阻率突然有正常的剩余电阻率减小到接近零,以后在其它的一些物质中也发现了这一现象。由于这些超导体的临界温度T C很低,人们称这些需在液氦温区运行的超导体为低温超导体。1986年6月,贝德诺(J.G..Bednorz)和缪勒(K.A.Muler)发现金属氧化物Ba-La-Cu-o 材料具有超导电性,其超导起始转变温度为35K,在13K达到零电阻,这一发现时超导体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随后美中科学家分别独立地发现了Y-Ba-Cu-O体系超导体,起始温度92K以上,在液氮温区,以后的十年间,还发现其他系超导体,常压下T C最高达133K,这些T C高于液氮温度的氧化物超导体称为高温超导体。 一、实验目的 1.(利用直流测量法)测量超导体的临界温度; 2.观察磁悬浮现象; 3.了解超导体的两个基本特性—零电阻和迈斯纳效应。 二、实验仪器 测量临界温度和阻值的成套仪器、迈斯纳效应成套仪器、计算机、CASSY传感器 三、实验原理 1.零电阻现象 处于绝对零度的理想的纯金属,其规则排列的原子(晶格)周期场中的电子的状态是完全确定的,因此电阻为零。温度升高时,晶格原子的热振动会引起电子运动状态的变化,即电子的运动受到晶格的散射而出现电阻Ri。然而,通常金属中总是含有杂质的,杂质对电子的散射会造成附加的电阻。在温度很低时,例如在4.2K以下,晶格散射对电阻的贡献趋于零,这时的电阻完全由杂质散射所引起的,我们称之为剩余电阻Rr,它几乎与温度无关。所以总电阻可以近似表达为 R=Ri(T)+Rr (1) 当温度下降到某一确定Tc(临界温度)时,物质的直流电阻率转变为零的现象被称为零电阻效应。临界温度Tc是由物质自身的性质所确定参量。如果样品结构规整且纯度非常高,在一定温度下,物质由常规电阻状态急剧的转变为零电阻状态,称之为超导态。如果材料化学成分不纯或晶体结构不完整等因素的影响,超导材料由常规电阻状态转变为零电阻状态是在一定的温度间隔中发生的。如图1,我们把温度下降过程中电阻温度曲线开始从直线偏离出的温度的温度称为起始转变温度。我们将电阻缓慢地变化部分(常规电阻状态下)拟合成直线Ⅰ,将电阻急剧变化部分拟合成直线Ⅱ,直线Ⅰ与直线Ⅱ的交点所对应的电阻为正常态

高温超导材料的特性与表征

四川理工学院 材料物理性能 高温超导材料论文 【摘要】 在本实验中我们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通过氧化物高温超导材料特性的测量和演示,加深理解超导体的两个基本特性,即零电阻完全导电性和完全抗磁性。我们还通过此实验对不同的温度计(铂电阻温度计和硅二极管温度计)进行比较。我们采用的是四引线测量法,利用低温恒温器和杜瓦容器测量了超导电性,绘制了超导样品的电阻温度曲线,验证了超导在高温冷却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电特性。我们也绘制了磁悬浮力与超导体-磁体间距的关系曲线,对其进行了分析。在进行磁悬浮的实验中我们验证了超导体的混合态效应和完全抗磁性。 关键词: 超导体零电阻温度完全磁效应磁场 一、引言: 1911年H.K.Onnes首次发现在4.2K水银的电阻突然消失的超导现象,此温度也被称为临界温度。根据临界温度的不同,超导材料可以被分为:高温超导材料和低温超导材料。

但这里所说的高温,其实仍然是远低于冰点0℃的,对一般人来说算是极低的温度。1933年,迈斯纳和奥克森菲尔德两位科学家发现,如果把超导体放在磁场中冷却,则在材料电阻消失的同时,磁感应线将从超导体中排出,不能通过超导体,这种现象称为抗磁性。经过科学家们的努力,超导材料的磁电障碍已被跨越,下一个难关是突破温度障碍,即寻求高温超导材料1973年,发现超导合金――铌锗合金,其临界超导温度为23.2K,这一记录保持了近13年。此后,科学家们几乎每隔几天,就有新的研究成果出现。1987年底,铊-钡-钙-铜-氧系材料又把临界超导温度的记录提高到125K。 高温超导体具有更高的超导转变温度(通常高于氮气液化的温度),有利于超导现象在工业界的广泛利用。高温超导体的发现迄今已有16年,而对其不同于常规超导体的许多特点及其微观机制的研究,却仍处于相当“初级”的阶段。这一点不仅反映在没有一个单一的理论能够完全描述和解释高温超导体的特性,更反映在缺乏统一的、在各个不同体系上普遍存在的“本征”实验现象。 本实验中,我们通过对氧化物超导材料特性的测量和演示,加深理解超导体的两个基本特性;了解金属和半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变化及温差电动势;了解超导磁悬浮的原理;掌握液氮低温技术。 二、原理: 物理原理: 1.超导现象及临界参数 (1)零电阻现象 1911年,卡麦林·翁纳斯用液氮冷却水银线并通以几毫安电流,在测量其电压时发现,当温度稍低于液氮沸点时,水银电阻突然降为零,这就是零电阻现象或超导现象。具有此现象的物体称为超导体。只有在直流条件下才会存在超导现象,在交流下电阻不为零。 临界温度是指当电流,磁场及其他外部条件保持为零或不影响测量时,超导体呈现超导态的最高温度。我们用电阻法测定超导临界温度。 (2)MERSSNER效应 1933年,迈斯纳和奥克森菲尔德两位科学家发现,如果把超导体放在磁场中冷却,则在材料电阻消失的同时,磁感应线将从超导体中排出,不能通过超导体,而且,不管加磁场的顺序如何,超导体内磁场总为零。这种现象称为抗磁性即MERSSNER效应。 3)超导体分类 超导体分为两类第1类超导体是随温度变化只分为超导态和正常态,第2类是在超导态和正常态中间部分还存在混合态。 纯金属材料的电阻特性 纯金属材料的电阻产生于晶体的电子被晶格本身和晶格中的缺陷的热振动所散射。ρ=ρL(T)+ρ R,其中ρL(T)表示晶格热振动对电子散射引起的电阻率,与温度有关。ρ r表示杂质和缺陷对电子的散射所引起的电阻率,不依赖与温度,与杂质和缺陷的密度成正比,称为剩余电阻率。 半导体材料电阻温度特性 ρi=1/nie(μe+μp) 本征半导体的电阻率ρi与载流子浓度ni及迁移率μ=μe+μp有关, 因ni随温度升高而成指数上升,迁移率μ随温度增高而下降较慢,故本证半导体电阻率随温度上升而电调下降。 实验仪器及其原理:

物理前沿讲座——超导体

摘要:自1911年以来,陆续发现某些元素、合金、化合物或其他材料,当温度低于某临界温度T c以下时,电阻小到微不足道,这种现象称为超导电性。具有超导电下哦那个的材料成为超导体。1933年发现超导体具有抗磁性,这种现象称为麦斯纳(Meissner)效应。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超导体主要是元素超导体(包括金属和半导体)和合金超导体,临界温度一般为几K,最高不超过30K,这些称为常规超导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发现某些铜氧化物超导体,临界温度可达数十K甚至超过100K,这些称为高温超导体。由于高温超导体具有奇特特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对高温超导现象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是当今凝聚态物理一个重要的前沿课题。 关键词:超导体迈斯纳效应BCS理论高温超导体 超导体的基本特征 1超导体的临界温度 我们把电阻突然消失的温度称为超导体的临界温度T C。到目前为止,人们发现周期表中相当一部分元素在各种条件下出现超导电性。 2超导体的临界磁场 用一个磁场加到超导体上之后,当磁场达到某一定值时,超导体就回复了电阻,回到了正常态。假如把磁场平行的加到一根细长的超导棒上,在一定的磁场强度下,棒的电阻突然恢复,使这个电阻突然恢复的磁场值称为临界磁场。 当外磁场强度增加到某一临界值H C时,超导体的导电性受到破坏,材料由超导态转为正常态,临界磁场H c与温度T有关,H c(T)的经验公式为 H C=H C(0)[1-(T/T C)2][1] (T≦T C) 3临界电流 实验发现,当对超导线通以电流时,无阻的超流态要受到电流大小的限制,

当电流达到某一临界值I C之后,超导体将恢复到正常态,对大多数超导金属元素正常态的恢复是突变的,我们称这个电流为临界电流。 二、迈斯纳效应 1933年德国物理学家Meissner和Ochsenfeld对锡单晶球超导体做磁场分布测量时在弱磁场中把金属冷却进入超导态时的磁感应线似乎一下子被排斥出,保持体内磁感应强度等于零。 当材料处在超导状态时,随着进入超导体内部的增加磁场速度衰减,磁场主要存在于超导体表面一定厚度的薄层内。对于宏观超导体,若把这个薄层看成趋近于零,则可近似认为超导体内部磁感应强度B=0超导体有完全抗磁性,我们称之为理想迈斯纳态,不能理想化的状态称之为一般迈斯纳态。 三、Josephson效应 作为超导载体的Cooper对能以一定几率贯穿能垒,称此为隧道效应。例如,在两层超导物质间夹有厚度为纳米量级的绝缘层,若通过连线导入电流,该电流则以电阻为零的状态流动。 BCS理论的创立 1955年,巴丁应德国出版的《物理学手册》的邀请,写了一篇关于超导理论的述评.这使巴丁对当时的超导研究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这时,巴丁已经明确了超导现象的产生涉及3个关键因素:一是电子~声子相互作用;二是能隙的存在:三是速度空间的凝聚. 要真正建立微观理论。关键是要对超导态有一个清晰的物理图像.1956年春天,库珀不负众望,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提出了超导理论所需要的额图像.库珀利用量子场论方法,直接从动力学的角度考虑相互吸引的直接作用,得到了费米面近旁两个动量和自旋都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的电子能结合成对。这种电子对被称为“库珀对”。库珀对的提出成为Bcs理论成功的关键.

磁悬浮列车主要由悬浮系统

磁悬浮列车主要由悬浮系统、推进系统和导向系统三大部分组成,见图3。尽管可以使用与磁力无关的推进系统,但在目前的绝大部分设计中,这三部分的功能均由磁力来完成。下面分别对这三部分所采用的技术进行介绍。 悬浮系统:目前悬浮系统的设计,可以分为两个方向,分别是德国所采用的常导型和日本所采用的超导型。从悬浮技术上讲就是电磁悬浮系统(EMS)和电力悬浮系统(EDS)。图4给出了两种系统的结构差别。 电磁悬浮系统(EMS)是一种吸力悬浮系统,是结合在机车上的电磁铁和导轨上的铁磁轨道相互吸引产生悬浮。常导磁悬浮列车工作时,首先调整车辆下部的悬浮和导向电磁铁的电磁吸力,与地面轨道两侧的绕组发生磁铁反作用将列车浮起。在车辆下部的导向电磁铁与轨道磁铁的反作用下,使车轮与轨道保持一定的侧向距离,实现轮轨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无接触支撑和无接触导向。车辆与行车轨道之间的悬浮间隙为10毫米,是通过一套高精度电子调整系统得以保证的。此外由于悬浮和导向实际上与列车运行速度无关,所以即使在停车状态下列车仍然可以进入悬浮状态。 电力悬浮系统(EDS)将磁铁使用在运动的机车上以在导轨上产生电流。由于机车和导轨的缝隙减少时电磁斥力会增大,从而产生的电磁斥力提供了稳定的机车的支撑和导向。然而机车必须安装类似车轮一样的装置对机车在“起飞”和“着陆”时进行有效支撑,这是因为EDS在机车速度低于大约25英里/小时无法保证悬浮。EDS系统在低温超导技术下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超导磁悬浮列车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其超导元件在相当低的温度下所具有的完全导电性和完全抗磁性。超导磁铁是由超导材料制成的超导线圈构成,它不仅电流阻力为零,而且可以传导普通导线根本无法比拟的强大电流,这种特性使其能够制成体积小功率强大的电磁铁。

浅谈磁悬浮技术及控制方法

浅谈磁悬浮技术及控制方法 11 浅谈磁悬浮技术 浅谈磁悬浮技术 及控制方法 及控制方法 演讲者孙振刚 时间com 电气工程教研室 电气工程教研室 2012-09-17 1 1 22

目录 目录 磁悬浮技术概述 磁悬浮技术概述 磁悬浮基本概念 磁悬浮基本概念 材料磁特性 材料磁特性 磁悬浮类别 磁悬浮类别 实例分析磁悬浮列车 实例分析磁悬浮列车

电磁悬浮系统的控制方法 电磁悬浮系统的控制方法 单点悬浮系统 单点悬浮系统 多点悬浮系统 多点悬浮系统 2012-09-17 2 2 33 一磁悬浮技术概述 一磁悬浮技术概述 1 基本概念 利用磁场力使物体沿着一个轴或几个轴保持一定

位置的技术措施 磁悬浮技术是集电磁学电子技术控制工程 信号处理机械学动力学为一体的典型的机电 一体化高新技术 2012-09-17 3 3 44 2 材料磁特性 顺磁性 抗磁性 磁畴未磁化磁畴 磁化 2012-09-17 4 4

55 抗磁性 抗磁性是一些物质的原子中电子磁矩互相抵消 合磁矩为零但是当受到外加磁场作用时电子 轨道运动会发生变化而且在与外加磁场的相反 方向产生很小的合磁矩这样表示物质磁性的磁 化率便成为很小的负数量抗磁性是物质抗拒 外磁场的趋向因此会被磁场排斥所有物质 都具有抗磁性可是对于具有顺磁性的物质 顺磁性通常比较显著遮掩了抗磁性只有纯抗 磁性物质才能明显地被观测到抗磁性当外磁场 存在时抗磁性才会表现出来 2012-09-17 5

5 66 抗磁性 具有抗磁性的反磁性物质是Faraday在Earnshaw 提出理论之后几年发现的 1872年时Lord Kelvin指出反磁性物质不需要遵守Earnshaw的 理论因此反磁性物质可以在静磁场里浮起来 然而由基本的解释得知所有的物质都有反磁 性只是其磁性很小因此一直到1939年 Braunbek才成功的利用了足够强的磁场将小块 的石墨及铋磁浮了起来 2012-09-17 6 6

超导材料论文

超导材料的研究进展 陈志义 2011326690110 应用物理11(1)班 摘要:超导是金属或合金在较低温度下电阻变为零的性质。超导材料是当代材料科学领域一个十分活跃的重要前沿,其发展将推动功能材料科学的深入发展。高温超导材料经过近 20年的研发,已经初步进入了大规模实际应用和产业化。随着超导材料临界温度的提高和材料加工技术的发展,它将会在许多高科技领域获得重要应用。 关键词:超导高温超导体进展超导超导材料临界温度进展 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业的发展,人们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像石油、煤等能源储备有限且不可再生。故而,如何在有限能源的条件下使社会健康稳步地发展,亦即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成了当今人们亟需解决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超导材料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长期以来,如何找到一种完全没有电阻,能消除电能损耗的导电材料,一直是物理学家和材料科学工作者梦寐以求的愿望。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卡麦林·昂尼斯首次意外地发现了超导现象:将水银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时,其电阻突然消失。这一现象的发现为解决电路损耗带来了福音。从此,对于超导材料的研究如火如荼。 一、超导材料的概念 超导材料是在低温条件下能出现超导电性的物质。超导材料最独特的性能是电能在输送过程中几乎不会损失。超导材料的发展经历了从低温到高温的过程,经过无数科学家的努力,超导材料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超导材料的性能不断优化,实现超导的临界温度也越来越高。高温超导材料的制备工艺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些制备高温超导材料的材料陆续被科学家发现。现在,超导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超导输电线缆,超导变压器等电力系统方面,还有,利用超导材料可以形成强磁场,是超导材料在磁悬浮列车的研究上有了用武之地,另外,超导材料在医学,生物学领域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超导材料的研究未来,超导材料的研究将会努力向实用化发展。一旦室温超导体达到实用化、工业化,将对现代文明社会中的科学技术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超导材料的分类 超导材料分为低温超导材料和高温超导材料。 1、低温超导材料 何谓低温超导材料?低温超导材料是具有低临界转变温度(T c<3OK=在液氦温度条件下工作)的超导材料,分为金属、合金和化合物。具有实用价值的低温超导金属是Nb(铌),T c 为9.3K已制成薄膜材料用于弱电领域。合金系低温超导材料是以Nb为基的二元或三元合金组成的β相固溶体,T c在9K以上。低温超导材料一般都需在昂贵的液氦环境下工作,由于液氦制冷的方法昂贵且不方便,故低温超导体的应用长期得不到大规模的发展。低温超导材料的应用分为:强电应用,主要包括超导在强磁场中的应用和大电流输送;弱电应用,主要包括超导电性在微电子学和精密测量等方面的应用。 2、高温超导材料 高温超导体材料(HTS)具有超导电性和抗磁性两个重要特性。要让超导体得到现实的应用,首先要有容易找到的超导材料。即主要研究方向就是寻找能在较高温度下存在的超导体材料。高温超导材料用途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三大类:大电流应用、电子学应用和抗磁性应用。大电流应用是由于超导材具有零电阻和完全的抗磁性,因此只需消耗极少的电能,就可以获得的稳定强磁场。超导体的基本特性之一是当它处于超导态时具有理想的导电性,同时由于其载流能力远远强于常规导体,因此,利用超导体可以传输大电流和产生强磁场,并且没有电阻热损耗。电工设备的基本特点是大电流、强磁场和高电压,因此在电工设备中使用超导材料可以减少电气损耗、提高效率、缩小体积、减轻重量、降低成本,还可以提高装置

超导体的电磁学性质及热力学解释

超导体的电磁学性质及热力学解释 超导电是在低温下具有广泛性的现象,现在已知道,有二十多种元素,大量的化合物,都在一定的临界温度下,转入所谓超导电状态。超导体与温度、磁场、电流密度的大小密切相关,这些条件的上限分别称为临界温度(critical temperature, Tc)、临界磁场(critical magnetic field, Hc)和临界电流密度(critical electric current density, Jc)。超导电性有两个最基本的特性:完全导电性和完全抗磁性。常压下,元素中超导临界温度最高的是Nb(9.26K),最低的是Rh(0.0002K)。近年来人们始终在努力寻求临界温度更高的所谓高 Tc 超导材料,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三代高温超导材料,第一代为镧系高温超导材料,第二代为钇系高温超导材料,第三代为铋系、铊系及汞系高温超导材料。 1.超导体的电磁学性质 1.1 零电阻 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昂内斯(H.R.Onnes)在研究水银在低温下的电阻时,发现当温度降低至4.2K以下后,水银的电阻突然消失,呈现零电阻状态。昂内斯便把这种低温下物质具有零电阻的性能称为超导电性。 电阻是用灵敏电位计测量通过一定电流样品上的电压降而确定的,样品本身被浸在液氦中。当时发现 Hg 的电阻在 4.2K 左右陡然下降。实验证明,测量电流愈小,电阻变化愈尖锐,用足够小的测量电流能使电阻的下降集中发生在 0.01K 的狭窄范围内。在这个转变温度以下,电阻完全消失。 汞在液氦温度左右的电阻变化如下图所示。 上述检测方法由于仪器的灵敏度问题而受到质疑。Onnes利用“持久电流”实验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外磁场作用下,使环状的样品发生上述转变,然后撤去磁场,这时在环内产生感生电流。他发现当温度降到临界温度以下,用磁针在低温容器之外检验感生电流,结果在很长时间内,完全不能发现任何变化。而温度提高到临界温度以上时,电流立即消失。 总结大量的实验,可以认为已经完全确立,许多物质在一定的转变温度下,电阻完全消失,物质转变到所谓超导电状态。

磁悬浮技术

磁悬浮技术 磁悬浮技术(英文:electromagnetic levitation,electromagnetic suspension)简称EML技术或EMS技术)是指利用磁力克服重力使物体悬浮的一种技术。 目前的悬浮技术主要包括磁悬浮、光悬浮、声悬浮、气流悬浮、电悬浮、粒子束悬浮等,其中磁悬浮技术比较成熟。 磁悬浮技术实现形式比较多,主要可以分为系统自稳的被动悬浮和系统不能自稳的主动悬浮等。 磁悬浮列车是由无接触的磁力支承、磁力导向和线性驱动系统组成的新型交通工具,主要有超导电动型磁悬浮列车、常导电磁吸力型高速磁悬浮列车以及常导电磁吸力型中低速磁悬浮。 原理 磁悬浮技术的系统,是由转子、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4部分组成,其中执行器包括电磁铁和功率放大器两部分。假设在参考位置上,转子受到一个向下的扰动,就会偏离其参考位置,这时传感器检测出转子偏离参考点的位移,作为控制器的微处理器将检测的位移变换成控制信号,然后功率放大器将这一控制信号转换成控制电流,控制电流在执行磁铁中产生磁力,从而驱动转子返回到原来平衡位置。因此,不论转子受到向下或向上的扰动,转子始终能处于稳定的平衡状态。 2012年,世界上有3种类型磁悬浮技术,即日本的超导电动磁悬浮、德国的常导电磁悬浮和中国的永磁悬浮。永磁悬浮技术是中国大连拥

有核心及相关技术发明专利的原始创新技术。据技术人员介绍,日本和德国的磁悬浮列车在不通电的情况下,车体与槽轨是接触在一起的,而利用永磁悬浮技术制造出的磁悬浮列车在任何情况下,车体和轨道之间都是不接触的。中国永磁悬浮与国外磁悬浮相比有五大方面的优势:一是悬浮力强。二是经济性好。三是节能性强。四是安全性好。五是平衡性稳定。 前景 随着电子元件的集成化以及控制理论和转子动力学的发展,经过多年的研究工作,国内外对该项技术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不论是在理论还是在产品化的过程中,该项技术都存在很多的难题,其中磁悬浮列车的技术难题是悬浮与推进以及一套复杂的控制系统,它的实现需要运用电子技术、电磁器件、直线电机、机械结构、计算机、材料以及系统分析等方面的高技术成果。需要攻关的是组成系统的技术和实现工程化。 磁悬浮轴承面向电力工程的应用也具有广阔的前景,根据磁悬浮轴承的原理,研制大功率的磁悬浮轴承和飞轮储能系统以减少调峰时机组启停次数;进行以磁悬浮轴承系统为基础的振动控制理论的研究,将其应用于汽轮机转子的振动和故障分析中;通过调整磁悬浮轴承的刚度来改变汽轮机转子结构设计的思想,从而改善转子运行的动态特性,避免共振,提高机组运行的可靠性等,这些都将为解决电力工程中的技术难题提供崭新的思路。

超导材料基础知识介绍

超导材料基础知识介绍 超导材料具有在一定的低温条件下呈现出电阻等于零以及排斥磁力线的性质的材料。现已发现有28种元素和几千种合金和化合物可以成为超导体。 特性超导材料和常规导电材料的性能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有以下性能。 ①零电阻性:超导材料处于超导态时电阻为零,能够无损耗地传输电能。如果用磁场在超导环中引发感生电流,这一电流可以毫不衰减地维持下去。这种“持续电流”已多次在实验中观察到。 ②完全抗磁性:超导材料处于超导态时,只要外加磁场不超过一定值,磁力线不能透入,超导材料内的磁场恒为零。 ③约瑟夫森效应:两超导材料之间有一薄绝缘层(厚度约1nm)而形成低电阻连接时,会有电子对穿过绝缘层形成电流,而绝缘层两侧没有电压,即绝缘层也成了超导体。当电流超过一定值后,绝缘层两侧出现电压U(也可加一电压U),同时,直流电流变成高频交流电,并向外辐射电磁波,其频率为,其中h为普朗克常数,e为电子电荷。这些特性构成了超导材料在科学技术领域越来越引人注目的各类应用的依据。 基本临界参量有以下 3个基本临界参量。 ①临界温度:外磁场为零时超导材料由正常态转变为超导态(或相反)的温度,以Tc表示。Tc值因材料不同而异。已测得超导材料的最低Tc是钨,为0.012K。到1987年,临界温度最高值已提高到100K左右。 ②临界磁场:使超导材料的超导态破坏而转变到正常态所需的磁场强度,以Hc表示。Hc与温度T 的关系为Hc=H0[1-(T/Tc)2],式中H0为0K时的临界磁场。 ③临界电流和临界电流密度:通过超导材料的电流达到一定数值时也会使超导态破态而转变为正常态,以Ic表示。Ic一般随温度和外磁场的增加而减少。单位截面积所承载的Ic 称为临界电流密度,以Jc表示。 超导材料的这些参量限定了应用材料的条件,因而寻找高参量的新型超导材料成了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以Tc为例,从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H.开默林-昂内斯发现超导电性(Hg,Tc=4.2K)起,直到1986年以前,人们发现的最高的 Tc才达到23.2K(Nb3Ge,1973)。1986年瑞士物理学家K.A.米勒和联邦德国物理学家J.G.贝德诺尔茨发现了氧化物陶瓷材料的超导电性,从而将Tc提高到35K。之后仅一年时间,新材料的Tc已提高到100K左右。这种突破为超导材料的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米勒和贝德诺尔茨也因此荣获198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分类超导材料按其化学成分可分为元素材料、合金材料、化合物材料和超导陶

超导体物理教案

超导体物理教案 知识目标 了解超导体以及超导体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超导体知识的学习,扩展知识面. 情感目标 知道超导体在现代以及未来科技中的重要性,学习科学家的坚韧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从介绍昂尼斯发现水银超导现象的物理学史知识入手,讲述超导体的一般概念,基础知识. 进一步讲解超导的优点、缺点和目前科学家面临的问题. 教法建议 本节的教学要注重科技的联系,避免孤立的学习,要注意联系实际. 可以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一些资料进行学习. 也可以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查阅资料,从收集资料、信息的过程中学习,提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方案 【教学过程设计】 方法1、学生阅读教材,教师提供一些关于超导体的材料,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阅读时思考,例如:什么是超导体现象?采用超导体有什么经济效益?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实验探究和信息学习的方法.实例如下 实验探究: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图书馆、互联网查阅有关超导体方面的资料,小组讨论,总结超导体的优点、缺点以及讨论超导体的未来发展方向. 【板书设计】

1.超导体 概念 超导现象 2.超导体的优缺点 3.我国的超导体的研究 探究活动 【课题】超导现象的历史 【组织形式】个人或学习小组 【活动流程】 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1、尝试总结超导体的发展现况. 2、讨论超导体的未来发展趋势. 【资料来源】 1、图书馆、互联网查找资料. 2、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感谢您的阅读。 祝语:还是那株山茶花,芬芳而美丽,那红色是天空的彩霞,是情人脸上的娇羞,是山谷中的胜景,是心里永远的秘密。

磁悬浮和超导悬浮技术

磁悬浮技术和超导悬浮技术 龙星宇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2014212569 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模拟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悬浮技术已成为进行相关高科技研究的重要手段。目前的悬浮技术主要包括电磁悬浮、光悬浮、声悬浮、气流悬浮、静电悬浮、粒子束悬浮等,其中电磁悬浮技术比较成熟。 1.磁悬浮的原理 电磁悬浮技术简称EML技术。它的主要原理是利用高频电磁场在金属表面产生的涡流来实现对金属的悬浮体。 如图所示,将一个金属样品放置在通有高频电流的线圈上时,高频电磁场会在金属材料表面产生一高频涡流,这一高频涡流与外磁场相互作用,使金属样品受到一个洛沦兹力的作用。在合适的空间配制下,可使洛沦兹力的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通过改变高频源的功率使

电磁力与重力相等,即可实现电磁悬浮。 2.涡流 当线圈中的电流随时间变化时,由于电磁感应,附近的另一个线圈中会产生感应电流。实际上这个线圈附近的任何导体中都会产生感应电流。如果用图表示这样的感应电流,看起来就像水中的旋涡,所以我们把它叫做涡电流引。如下图所示: 3.磁悬浮列车 磁悬浮列车是一种靠磁悬浮力(即磁的吸力和斥力)来推动的列车。由于其轨道的磁力使之悬浮在空中,行走时不同于其他列车需要

接触地面,因此只受来自空气的阻力。磁悬浮列车的速度可达每小时400公里以上,比轮轨高速列车的380多公里还要快。磁悬浮技术的研究源于德国,早在1922年,德国工程师赫尔曼·肯佩尔就提出了电磁悬浮原理,并于1934年申请了磁悬浮列车的专利。1970年以后,随着世界工业化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加强,为提高交通运输能力以适应其经济发展的需要,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中国都相继开始筹划进行磁悬浮运输系统的开发。我国第一辆磁悬浮列车2003年1月开始在上海运行。 磁悬浮列车分为常导磁吸型和超导磁斥型。常导型也称常导磁吸型,以德国高速常导磁浮列车为代表,它是利用普通直流电电磁吸力的原理将列车悬起,悬浮距离较小,一半10mm左右。常导型高速磁悬浮列车的速度可达500km/h,适合城市间的远距离快速运输。 如上图所示,在车体的底部及两侧倒转向上的顶部安装磁铁,在

超导材料的特性及应用

浅谈超导材料的超导特性及应用 摘要:作为一种新型材料,超导材料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人类对超导电性及其应用将越来越重视。超导材料的应用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发展前景,这是不容置疑的。超导的实用前景似乎既近既远,近者,在人类的生活中已得到了超导电技术带来的好处,如医用的核磁共振成像的超导磁体;同时,在电子器件上的应用,近几年将会在市场上出现。远者,人们会看到例如在微波通讯、计算机器件、储能及平衡电网方面的应用。在总结超导电性的同时,本文将就超导材料的应用作简要的介绍。 关键字:超导、特性、应用、前景 1、超导材料的超导特性 导体在温度下降到某一值时,电阻会突然消失,即零电阻,这一现象称为“超导现象”,将具有超导性的物质,称为超导体,超导体如钛、锌、铊、铅、汞等,在超导状态,当温度降至温度(超导转变温度)时,皆显现出某些共同特征。1.1电阻为零。一个超导体环移去电源之后,还能保持原有的电流。有人做过实 验,发现超导环中的电流持续了二年半而无显著衰减。 1.2完全抗磁性。这一现象是1933年德国物理学家迈斯纳等人在实验中发现的, 只要超导材料的温度低于临界温度而进入超导态以后,该超导材料便把磁力线排斥体外,因此其体内的磁感应强度总是零。这种现象称为“迈斯纳效应”。 2、超导材料的应用 2.1 超导应用的巨大潜力 超导态是物质的一种独特的状态,它的新奇特性,立刻使人想到要将它们应用到技术上。超导体的零电阻效应显示其具有无损耗输运电流的性质。工业、国防、科研上用的大功率发电机、电动机如能实现超导化,将大大降低能耗并使其小型化。利用超导隧道效应,人们可以制造出世界上最灵敏的电磁信号的探测元件和用于高速运行的计算机元件。用这种探测器制造的超导量子干涉磁强计可以测量地球磁场几十亿分之一的变化,也能测量人的脑磁图和心磁图。超导体用于微波器件可以大大改善卫星通讯的质量。 因此,超导体显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 2.2 超导材料在强电方面的应用

超导材料应用与制备概况

摘要:新型超导材料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目标。本文主要从超导材料的性质,制 备,应用等方面探索超导材料科学的发展概况。随着高温超导材料制备方法的不断成熟,超导材料将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尖端技术中去,超导材料的应用将给电工技术带来质的飞跃,因此,超导材料技术有着重大的应用发展潜力,可解决未来能源,交通,医疗和国防事业中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超导材料强电应用弱电应用超导制备 1. 引言 1911年荷兰科学家onnes发现纯水银在附近电阻突然消失,接着发现其他一些金属也有这样的现象,随着人们在Pb和其它材料中也发现这种性质:在满足临界条件(临界温度Tc,临界电流Ic,临界磁场Hc)时物质的电阻突然消失,这种现象称为超导电性的零电阻现象。只是直流电情况下才有零电阻现象,这一现象的发现开拓了一个崭新的物理领域。 超导材料具有1)零电阻性2)完全抗磁效应3)Josephson效应。这些性质的研究与应用使得超导材料的性能不断优化,实现超导临界温度也越来越高。一旦室温超导达到实用化、工业化,将对现代科学技术产生深远的影响。 2. 超导材料主要制备技术 控制和操纵有序结晶需要充分了解原子尺度的超导相性能。有序、高质量晶体的超导转变温度较高 ,晶体质量往往强烈依赖于合成技术和条件。目前,常用作制备超导材料的技术主要有: 2.1.1单晶生长技术 新超导化合物单晶样品有多种生长方法。溶液生长和气相传输生长法是制备从金属间氧化物到有机物各类超导体的强有力工具。溶液生长的优点就是其多功能性和生长速度 ,可制备出高纯净度和镶嵌式样品。但是 ,它并不能生产出固定中子散射实验所需的立方厘米大小的样品。浮动熔区法常用来制备大尺寸的样品 ,但局限于已知的材料。这种技术是近几年出现的一些超导氧化物单晶生长的 主要技术。这种技术使La 2 - x Sr x CuO 4 晶体生长得到改善 ,允许对从未掺杂到高度 掺杂各种情况下的细微结构和磁性性能进行细致研究。在T 1Ba 2 Ca 2 Cu 3 O 9+d 和 Bi 2Sr 2 CaCu 2 O 8 中 ,有可能削弱无序的影响从而提高临界转变温度。最近汞基化合 物在晶体生长尺寸上取得的进展 ,使晶体尺寸较先前的纪录高出了几个数量级。但应该指出的是即使是高 Tc的化合物 ,利用溶液生长技术也可制备出高纯度的YBCO等单晶。 2.1.2高质量薄膜技术 目前 ,薄膜超导体技术包括活性分子束外延(MBE ) 、溅射、化学气相沉积和脉冲激光沉积等。MBE能制造出足以与单个晶体性能相媲美的外延超导薄膜。在晶格匹配的单晶衬底上生长的外延高温超导薄膜 ,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这些材料物理性质的基础研究中。在许多实验中薄膜的几何性质拥有它的优势 ,如可用光刻技术在薄膜上刻画细微的特征;具备合成定制的多层结构或超晶格的潜能。 在过去的 20年里 ,多种高温超导薄膜生长技术快速发展。有些技术已经适用于其它超导体的制备。目前所使用主要方法有溅射和激光烧蚀(脉冲激光沉积)。类似分子束外延这种先进薄膜生长技术也已经发展得很好。臭氧或氧原

超导作业-磁悬浮列车悬浮与推进原理及研发实例(全部摘录自文献并修改整合)

磁悬浮列车悬浮与推进原理 1.悬浮原理: 一种是常导磁吸式(EMS型),另一种是超导磁斥式(EDS型)。前者是利用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原理设计的,在T型导轨两端的下侧和车厢底部转向架的上侧装设磁极相反的磁铁,这两块磁铁通过相互吸引使车体悬浮起来,并通过一套高精度的电子调整系统来控制电磁铁的励磁电流使车厢上电磁铁与导轨之间维持10-15mm的间隙,同时使磁吸力与车体重力平衡,以保证车体稳定的悬浮在导轨之上,上海的31公里磁悬浮列车就是利用这种悬浮原理。后者则是利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的原理设计的,在车体上装设的超导磁体所产生的磁场与轨道上线圈产生的磁场产生相互排斥的作用,这种排斥力通过控制系统控制大小使其与车体重力平衡并稳定地维持一定的悬浮距离,悬浮距离一般为100mm左右,所以超导磁悬浮列车在线路平整度、路基下沉量及道岔结构等方面要求比常导磁悬浮列车低;另外,超导磁铁是由超导材料制成的超导线圈构成,它不仅电流阻力为零,而且可以传导普通导线根本无法比拟的强大电流,这种特性使其能够制成体积小功率强大的电磁铁。 2.推进原理: 运用同步直线电动机的原理,车辆下部支撑电磁铁线圈的作用好比同步直线电动机的励磁线圈,地面轨道内侧的三相移动磁场驱动绕组则起到电枢的作用,好比同步直线电动机的长定子绕组。从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可以知道,当作为定子的电枢线圈三相交流电时,由于电磁感应而推动电机的转子转动。同理,当沿线布置的变电所向轨道内侧的驱动绕组提供三相调频调幅电力时,由于电磁感应作用承载系统连同列车一起就像电机的“转子”一样被推动做直线运动,从而实现非接触的牵引和制动。对于超导磁悬浮列车,其上装有车载超导磁体并构成感应动力集成设备,而驱动绕组和悬浮导向绕组均安装在地面导轨两侧,车辆上的感应动力集成设备由动力集成绕组、感应动力集成超导磁铁和悬浮导向超导磁铁三部分组成,当向轨道两侧的驱动绕组提供与车辆速度频率相一致的三相交流电时,就会产生一个移动的电磁场,因而在列车导轨上产生磁波,这时列车上的车载超导磁体就会受到一个与移动磁场相同步的推力,推动列车前进。 超导磁悬浮列车研发实例 ——山梨试验线超导磁悬浮列车 1.试验线概况(1999) 山梨试验线全长42.8km,分为南线和北线,各分别设一个变电所。1997年首先开通的18.4km试验线位于北线,隧道占80%左右,隧道长度达16km。最小曲线半径8000m,最大坡度4%,有一部分为双线,复线轨道中心间距5.8m。设一个车辆基地,两辆试验列车分别由3节车厢和5节车厢组成。设有一个试验中心,主要试验项目有:速度为550km/h时的安全性、舒适性及运行稳定性;车辆和连同超导磁体在内的地面设施设备的可靠性和耐用性;确定最小曲线半径、最陡坡度等结构标准;考虑列车交会通过时的轴距;与隧道截面及隧道内压力波动有关的车辆性能;道岔性能;多节列车控制系统;操作安全性能;站间控制系统;环境影响确认试验;维修标准,建造和运行的经济性试验。 2.技术特点(1999) 在车辆端部下方布置超导磁铁,车辆可以500km/h以上的速度悬浮运行,制

1 超导体的性质

超导理论 1911年夏天,当昂纳斯的两个研究生在做低温实验时,偶然发现某些金属在极低温环境中,金属的电阻突然消失了。这一发现轰动了全世界的科学家,大家纷纷想要揭开超导的奥秘,因为只有了解了超导现象的微观机理,才能使它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1955年金秋季节,巴丁与他的研究生罗伯特·施里弗,以及另一位年轻的博士利昂·库珀组成了一个探索超导现象微观机理的研究小组,开始朝这一神秘的领域进发。最终创立一套完整的超导微观理论。他们三人荣幸地分享了1972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理论也以他们姓氏的头一个字母命名,称为“BCS理论”。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都在相当低的温度范围内徘徊,1986年,从瑞士苏黎士的IBM实验室传来了激动人心的消息:钡镧铜氧化物的临界温度达到30K。根据BCS理论,超导最高临界温度不会超过40K,而现在却早已远远地超过了这一极限,必须寻找新的理论。美国物理学家菲利普·安德森也提出了一个新的超导理论,他一反“库珀对”的常规,认为电子不是互相吸引而是互相排斥,正是这种排斥才使电子与电子挨近了,结合了。中国复旦大学的陶瑞宝也提出了一个超导的激子渗流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处于超导态下的电子具有特殊的能带结构,这些电子形成的电子波在晶体中互相迭加,当在这晶体中通以电流时,电子就会绕过晶体中的点阵,沿电子波迭加的方向运动,不会产生阻力,由此便产生了超导现象。 超导现象真正的微观机理还是一个谜,解开这个谜将是人类的又一大进步。 1 超导体的性质 超导现象的发现 超导是某些金属或合金在低温条件下出现的一种奇妙的现象。 19世纪末,低温技术获得了显著的进展,曾一向被视为“永久气体”的空气被液化了。1877年氧气被首先液化,液化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常压下沸点是-183℃(90K)。随后人们又液化了液化温度是-196℃的氮气。1898年杜瓦(J.Dewar)第一次把氢气变成了液体氢,液化温度为-253℃,他并发明了盛放液化气的容器——杜瓦瓶。 最先发现这种现象的是荷兰物理学家卡麦林·昂纳斯。1908年卡麦林·昂纳斯液化氦(-259℃)成功,从而达到一个新的低温区(4.2K以下),他在这样的低温区内测量各种纯金属的电阻率。 1911年夏天,当昂纳斯的两个研究生在做低温实验时,偶然发现某些金属在极低温环境中,金属的电阻突然消失了。昂纳斯接着用水银做实验,发现水银在4.1K时(约相当于-269℃),出现了这种超导现象;不但纯汞,而且加入杂质后,甚至汞和锡的合金也具有这种性质。他把这种性质称为超导电性。他又用铅环做实验,九百安培的电流在铅环中流动不止,两年半以后仍旧毫无衰减。 1932年霍尔姆和卡茂林-昂尼斯都在实验中发现,隔着极薄一层氧化物的两块处于超导状态的金属,没有外加电压时也有电流流过。1933年荷兰的迈斯纳和奥森菲尔德共同发现了超导体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性质。 超导体的基本性质 1、零电阻效应 在超导条件下,电阻等于零是超导体的最显著的特性。如果将一金属环放在磁场中,突然撤去磁场,在环内就会出现感生电流。金属环具有电阻R和电感L。由于焦耳热损耗,感生电流会逐渐衰减到零,衰减速度与L和R的比值有关,L/R的值越大,衰减越慢。如果圆环是超导体,则电阻为零而电感不为零;因此电流会毫不衰减地维持下去。这种“持续电流”已在多次实验中观察到。测量超导环中持续电流变化的实验给出,样品铅的电阻率小于3.6×10-2欧姆厘米,它比铜在室温下的电阻率1.6×10-6欧姆厘米还要小4.4×1016倍。这个实验结果表明超导体的电阻率确实是零。

超导体论文

超导体的电磁性质及其应用 院别: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专业:09级物理学 姓名:王雪梅 完成日期:2014 年6 月3 日 摘要:具有在一定的低温条件下呈现出电阻等于零以及排斥磁力线的性质的材料称为超导材料。从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翁奈首先发现超导现象以来,现已发现有28种元素和几千种合金和化合物可以成为超导体。超导材料具有优越的物理性质和优越的性能,目前已被广泛接受和认同,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超导材料;分类;性质;应用;原理;展望 1、引言 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翁奈在研究水银低温电阻时首先发现了超导现象。后来又陆续发现了一些金属、合金和化合物在低温时电阻也变为零,即具有超导现象。物质在超低温下,失去电阻的性质称为超导电性;相应的具有这种性质的物质就称这超导体。超导材料具有的优异特性使它从被发现之日起,就向人类展示了诱人的应用前景。目前,超导材料已被应用于很多领域,本文拟就超导材料的分类、性质、应用、原理等方面展开论述,以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超导材料。 2、分类 元素超导体、合金和化合物超导体,有机高分子超导体三类。 3、性质 3.1零电阻性 超导材料处于超导态时电阻为零,能够无损耗地传输电能。如果用磁场在超导环中引发感生电流,这一电流可以毫不衰减地维持下去。这种“持续电流”已多次在实验中观察到。 超导体的零电阻现象与常导体零电阻在实质上截然不同。常导体的零电阻是指在理想的金属晶体中,由于电子运动畅通无阻,因此没有电阻;而超导体零电阻是指当温度降至某一数值Tc或以下时,其电阻突然变为零。 3.2完全抗磁性 1933年迈斯纳和奥尔德首次发现了超导体具有完全抗磁性的特点。把锡单晶球超导体在磁场(H≦Hc)中冷却,在达到临界温度Tc以下时,超导体内的磁通线一下子被排斥出去;或者先把超导体冷却至Tc以下,再通以磁场,这时磁通线也被排斥出动;如图所示。即在超导状态下,超导体内磁感应强度B=0.这就是迈斯纳效应。 3.3约瑟夫森效应 两超导材料之间有一薄绝缘层(厚度约1nm)而形成低电阻连接时,会有电子对穿过绝缘层形成电流,而绝缘层两侧没有电压,即绝缘层也成了超导体。当电流超过一定值后,绝缘层两侧出现电压U(也可加一电压U),同时,直流电流变成高频交流电,并向外辐射电磁波,其频率为,其中h为普朗克常数,e为电子电荷。这些特性构成了超导材料在科学技术领域越来越引人注目的各类应用的依据。 3.4同位素效应 超导体的临界温度Tc与其同位素质量M有关。M越大,Tc越低,这称为同位素效应。例如,原子量为199.55的汞同位素,它的Tc是4.18开,而原子量为203.4的汞同位素,Tc为4.146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