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第2课时 奥运中的数学 (最新教案)

第2课时 奥运中的数学 (最新教案)

第2课时 奥运中的数学 (最新教案)
第2课时 奥运中的数学 (最新教案)

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好玩2 奥运中的数学试题(附答案)

数学好玩 2 奥运中的数学 重点导学 知识点:体会数学与体育之间的联系,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体育赛场上的问题。 例题:你能看出下面四幅照片分别是哪些人拍摄的吗? 点拨:在做有关奥运中的数学的时候,应该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 【轻松通关】 一、张美兰抓举成绩是130千克,挺举成绩是172.5千克,张美兰抓举和挺举的总成绩比唐功红少2.5千克。唐功红抓举和挺举的总成绩是多少千克? 二、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在进行的女子48公斤级的总决赛中,中国选手王明娟获得205分,朝鲜的梁春华获得192分,来自日本的选手三宅宏实获得了197分,请问谁是冠军,谁是亚军,谁是季军? 的数是()。 【能力晋级】 三、在跳高比赛中,由一台空中摄像机和一台地面摄像机负责拍摄运动员撑杆跳高比赛的全过程。请你按要求填一填。(只填序号) 1.空中摄像机拍摄的照片是()。 2.地面摄像机拍摄的照片是()。 四、奥运会的一次女子跳水比赛中,中国、俄罗斯和美国各有一名选手进入

决赛,俄罗斯选手以领先美国选手25的优势进入到最后一跳,中国选手则落后美国选手1.05分,排名第三。 下面是三名运动员最后一跳的得分: 1.请问谁是冠军,谁是亚军,谁是季军? 2.冠军比亚军领先多少分,季军比亚军少多少分? 3.第一名和第三名相差多少分? 参考答案 一、 130+172.5=2.5=305(千克) 二、205>197>192 王明娟是冠军,三宅宏实是亚军,梁春华是季军。 三、略。 四、1. 25+1.05=26.05(分)61.70+26.05=87.75(分) 87.10+1.05=88.15(分)94.21>88.15>87.75 中国是冠军,美国是亚军,俄罗斯是季军。 2. 94.21-88.15=6.06(分)88.15-87.75=0.4(分) 3. 9 4.21-87.75=6.46(分)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备课教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 上册教案

全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进一步认识时间,数学广角,数学实践活动等。 本册的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6.进一步认识钟表,了解钟表内一大格表示的时间意义。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册重点: 1、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2、表内乘法。 本册难点: 1、进位加、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乘法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一、长度单位(3课时)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4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4课时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3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我长高了………………………………………………………………1课时 三、角的初步认识(3课时) 四、表内乘法(一)(14课时)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6的乘法口诀…………………………………………………………3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观察物体(4课时) 六、表内乘法(二)(14课时) 7的乘法口诀…………………………………………………………5课时8的乘法口诀…………………………………………………………3课时9的乘法口诀…………………………………………………………4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看一看摆一摆………………………………………………………1课时 七、认识时间…………………………………………………………3课时 八、数学广角…………………………………………………………2课时 九、总复习……………………………………………………………4课时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2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2)

第1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第2课时数据收集整理(2) 【教学内容】 教材第3页和“做一做”,练习一的第3、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统计数据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学会统计数据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谈话:同学们,新的学期已经开始了几天,我们的学习生活正逐渐步入正轨。今天,老师要请你们帮忙,为老师评选一名数学课代表。 教师出示评选条件: 1.数学成绩优秀。 2.数学成绩一般,但非常希望能提高数学成绩。 3.愿意为大家服务,乐意给数学老师帮忙。 师:你想推荐谁当数学科代表? 学生自由发言并说出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筛选出两位学生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如:张三、李四。 二、互动新授 问题导入: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二(2)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参加比赛,选谁呢?出示教材第3页的例2。把统计结果填入下表。 (1)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参加比赛。

(2)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 1.理解题意。 通过读题,你知道了什么?要知道该选谁参加比赛,就要先确定选举方法,再选择记录结果的方法。 2.选举方法。 我们可以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来决定由谁参加比赛。参加投票的同学只能从王明明和陈小菲中选一位写在纸上,再找几个同学统计他们两人所得到的票数,谁的票数多,谁就参加讲故事大赛。 师:全班同学进行无记名投票后,各小组组长将纸条收齐,等待统计投票数据。 3.统计投票数据的方法。 师:同学们,你们选举的结果在小组长的手中,现在只要我们统计出谁得到的票数最多,就知道谁能参加讲故事大赛了。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统计投票的数据呢? 生自由发言。 师:统计投票数据的方法是多样的,可以用在人名下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可以用在人名下打“√”的方法来统计,也可以用画“○”的方法来统计……我们就选用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吧! 生一起参与统计投票数据的过程。 4.整理数据。 师:整理的结果是怎样的呢? 生:王明明得到15票,陈小菲得到22票。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一个“正”字的每一笔代表一票,每个“正”字代表五票。王明明一共得了3个“正”字,所以是15票,陈小菲得到4个“正”字还多了2票,所以是22票。 你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 5.完成统计表。 现在我们把上面的统计结果填入这张统计表中。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 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内容: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一单元p1----P13 一、认数 一年级第一单元 单元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会数的产生和发展;会正确的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会一个一个,十个十个,五个五个地数数;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 2、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百以内各个数的含义,初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会读、写100以内的数,会用学具表示这些数,会比较它们的大小;会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以及相应的减法;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让学生初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据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重点、难点 1、重点 (1)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2)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 2、难点 数100以内的数。 课时划分:(10课时) 认识整十数1课时;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1课时; 认识几十几1课时;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1课时; 数的顺序、单双数1课时; 比较数的大小1课时; 多些、少些、多的多、少得多1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整十数 第一周星期二第二节 2003--.02--.18 教学内容: 教材第1页的例题,第2~3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数的过程,体会数产生和发展。 2、会正确地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整十数和一百。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10个十是一百,知道个位,十位和百位以及这三个数位的顺序。 3、在教师的组织下,能运用认识的数描述、交流现实生活中的事物。 教学过程 一、认识整十数和一百 1、导入。 谈话:新学期来了,爸爸、妈妈一定为小朋友准备了好多新的学习用品,那么,爸爸妈妈为你买了哪些学习用品呢当然,铅笔是不能少的,谁愿意来说一说妈妈给你买了多少支铅笔 2、复习十和二十。 谈话:请小朋友一根一根地数出10根小棒。数完后,提问:数满10根小棒可以怎样呢(数满10根小棒可以捆成一捆。)那么一捆小棒是几根 教师在摆已捆小棒,继续提问:现在一共有多少捆小棒有多少根 3、认识整十数。 谈话:蘑菇宝宝看到小朋友数小棒数得又对又快,就拿出了许多铅笔奖给小朋友。(出示2捆铅笔)小朋友你们猜一猜,蘑菇宝宝带来了多少支铅笔你是怎样才出来的 小辣椒也带来了许多铅笔,(出示3捆铅笔)你知道这是多少枝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小番茄也带来了几捆铅笔,(出示6捆铅笔)你知道是多少枝吗小萝卜带来的铅笔更多,(出示10捆铅笔)请同学们十枝十枝地数,看看一共有多少枝

二年级数学教学教案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课题 几分之一 教学容 几分之一 教学目标1.从现实生活中认识几分之一,并能正确地对几分之一的分数进行大小比较。 2.为学生提供数学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分数的产生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PPT课件钟面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教学预设学生活动教学补充 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情境图:中秋节到了, 妈妈打算把买来的月饼与邻居 奶奶一家共同分享。 1.(1)把4块凤梨月饼平均分 给2家人,每家分得几块? (2)把2块蛋黄月饼平均分给 2家人,每家分得几块? (3)把1块豆沙月饼平均分给 2家人,每家分得几块? 2.导入新课。 质疑:把4块和2块月饼分给 两家人很好分,但是把1块豆 1.思考计算方法。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容。 1.口算。 48÷8= 36÷9= 42÷7= 28÷4= 27÷3= 81÷9= 不是的画“×”)

沙月饼平均分给两家人,每家分得几块呢?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分到的月饼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容。(板书课题:几分之一) 二、自主探究1.认识1 2 和1 4 。 (1)找一找生活中物体的一 半,用自己准备的圆形纸、长 方形纸、正方形纸说说是怎么 找的。 (2)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 1:明确物体的一半,就是它的 二分之一,写作1 2 。明确把物 体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四分 之一,写作1 4 。 (3)找找、写写、说说。 教师演示:拿起一长方形纸任 意撕成两半,举起其中一半问: “这是长方形的1 2 吗?为什 么?” 1.(1)小组合作。拿出自己 喜欢的学具找找表示出二 分之一。 (2)明确物体的一半,也 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 1 2 。 学生交流:把一块月饼平均 分成2份,每份是这块月饼 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 一,写作1 2 ;把一纸平均分 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 2 …… (3)任意撕成两半,不是 平均分,所以不能用1 2 表 示。 2.(1)学生汇报:把一块月 饼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 2.用分数表示下面各 图中的阴影部分。 3.下面哪个图形中的 阴影部分可以用14 表示?(是的画“√”, 4.填一填。 (1)把一块长方形布 料平均分成6份,每 份是这块布料的 ()分之一,写作 ()。 (2)1 7 表示把一个 物体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它的(), 1 7 读作()。

6.2.1 向量的加法运算 教学设计(1)-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 (32)

【新教材】9.1.1 简单随机抽样教学设计(人 教A版) 简单随机抽样.其主要内容是介绍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以及如何实施简单随机抽样.数理统计学包括两类问题,一类是如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另一类是如何根据对样本的整理、计算和分析,对总体的情况作出一种推断.可见,抽样方法是数理统计学中的重要内容.简单随机抽样作为一种简单的抽样方法,又在其中处于一种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它对于学习后面的其它较复杂的抽样方法奠定了基础,同时它强化对概率性质的理解,加深了对概率公式的运用.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课程目标 1.了解总体、样本、样本容量的概念,了解数据的随机性. 2.通过实例,了解简单随机抽样的含义及其解决问题的过程. 3.掌握两种简单随机抽样. 4.会计算样本均值,了解样本与总体的关系. 数学学科素养 1.数学抽象:随机抽样的相关概念; 2.数据分析:利用抽签法,随机数法解决实际问题; 3.数学运算:计算样本均值. 重点:简单随机抽样的定义,抽样方法,各种方法适用情况,及对比. 难点:简单随机抽样中的等可能性及简单随机抽样的特点,随机数表法应用.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小组为单位,采用诱思探究式教学,精讲多练。 教学工具:多媒体。 一、情景导入 新闻链接:教育部:截至本月全国毕业生就业率72.2%。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何进行研究?要求: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做判断。而是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研探. 二、预习课本,引入新课 阅读课本173-180页,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 1、统计有哪些概念? 2、什么是简单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有哪几种方法? 3、抽签法和随机数法怎样定义? 4、什么总体均值、样本均值?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可商量,最终选出代表回答问题。 三、新知探究 1.统计的相关概念

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单元教材简析: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二是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螽铁实际问题,即“用数学”。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习多位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与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同等重要,都是基础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一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后学习打好基础。学会计算并动用于生活中解决问题,对理解运算的意义,体会数学的作用,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4、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5、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单元教学重、难点: 理解算理,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单元课时安排:约12课时 例1………………………………3课时左右 例2………………………………4课进左右 例3………………………………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3课进左右

NO:1 教学内容:第10-----12页的内容(十几减9的减法) 教学目标: A:知识技能性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9的各 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B:过程性目标 1、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发现数学问题,初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理解数学的 价值 2、初步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点。 3、通过不同方法的选择,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经历探讨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小鸟卡片房子卡片题纸一张一支彩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师:前几天,我们刚过完了“正月十五”,小精灵那天也参加了一次生动有趣的游艺活动,活动中有一些奖品,你们想去看看吗?(电脑出示主题图) 二、探索方法,解决问题 1、观察主题图,提出问题 师:仔细观察,小朋友正在进行哪些活动准备颁发哪些奖品?(观察后指名回答) 点击电脑出现画外音: 泡泡:同学们,在这幅图里,我发现了很多的数学问题,你们愿意和我一起解决吗? 那好,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小明和他的小伙伴们正在干什么?(电脑出示套圈图)师:这是什么活动?让学生介绍。 泡泡:小明投了14个圈,有9个圈没套中,套中了几个?师:泡泡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你们能帮助他解决吗?如何列式?为什么要用14-9呢?14-9怎样

《奥运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奥运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教科书提供的“奥运”信息,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体育赛场上的相关问题,从而体会数学与体育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2.进一步理解小数运算、观察物体等知识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3.通过解决体育赛场的有关问题,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集体荣誉感。 教学重点: 能熟练运用小数运算知识,解决体育中的数学问题,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在实践与应用中,体现思维的灵活性和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具准备:收集有关奥运会资料(学生) 教学流程: 一、口算训练。 二、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8月8日是什么日子吗?在我们国家的首都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运会,同学们,当五星红旗一次次在赛场上徐徐升起,嘹亮的国歌声在你耳边响起时,此时此刻作为一名中国人你们激动吗?(激动)是啊,从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我们被屈辱地称作“东亚病夫”到今天令世界瞩目的奥运强国,中国的运动健儿们用他

们辛勤的汗水和顽强地拼博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同学们,你们知道 吗?2004年在雅典举办的第28届奥运会上我国健儿们也取得的优异的成绩呢!(课件出示: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前三名奖牌榜)在出示2008年奥运会的金牌榜。看到这些奖牌榜,你想说些什么呢? 同学们,奥运会里有许多的数学问题等着我们去探究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坐着时光机穿越时空隧道去奥运会的会场领略那里的激情奥运 吧! 二、田径赛场比拼 1.交流:在2004年的田径奥运赛场上,有一个来自中国小伙子的突出表现,令每一个国人震惊,令世界对每一个中国人刮目相看。你知道他是谁吗?(课件出示刘翔的图片) 刘翔在男子110米栏的比赛中获得了冠军,并打破了该项目的奥运会纪录,平了该项目的世界纪录,创造了中国人在短道项目上的奇迹和神话。刘翔成功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为他高兴。那同学们你们知道刘翔在当时的决赛中的成绩是多少吗?(生:12.91秒) 2.有关田径的问题,课本上呈现了3个小题,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问题1:三名运动的成绩,分别相差多少秒? 刘翔比特拉梅尔快:13.18-12.91=0.27(秒) 刘翔比加西亚快:13.20-12.91=0.29(秒)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教案(永威模式)

2第一课时:认识“上”、“下” 学习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上”、“下”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位置中“上”和“下”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要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上”、“下”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你们有信心学好吗? 三、自学指导(第一次自学) 1、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1页。 2、师口述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1页,看图思考: ⑴这幅图中都有什么? ⑵你能回答书上的问题吗?3分钟后,看谁回答的最准确。 四、先学 过渡语:看书时,比谁看得最认真、坐姿最端正。下面,看书开始。 1、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看完书的同学请举手,下面,老师来验收一下同学们自学的结果。 2、引导学生回答书上练习。 提出要求:回答问题要完整,其他同学要认真听。 五、后教 1、学生更正 教师指导:认为他说的不对的同学,请到前面来说说你的观点。 2、讨论 师:到底谁对、谁错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吧! ⑴师:哪个对,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要启发学生注意: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⑵师:这个同学错在哪里?(根据实际回答) 3、小结:同学们,怎样才能完整地用上和下来说位置呢?(学生畅谈) 六、当堂训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上下的位置关系吧,相信你们一定能找到很多。学生找生活中上下的位置关系。 板书设计:位置 上下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认识“前”、“后” 学习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位置中“前”和“后”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要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你们有信心学好吗? 三、自学指导(第一次自学) 1、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2页。 2、师口述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2页,看图思考: ⑴这幅图画的是哪里?他们在干什么? ⑵你能回答书上的问题吗?3分钟后,看谁回答的最准确。 四、先学 过渡语:看书时,比谁看得最认真、坐姿最端正。下面,看书开始。 1、看一看。生认真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看完书的同学请举手,下面,老师来验收一下同学们自学的结果。 2、引导学生回答书上练习。要求:回答问题要完整,其他同学要认真听。 五、后教 1、学生更正: 教师指导:认为他说的不对的同学,请到前面来说说你的观点。 2、讨论:师:到底谁对、谁错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吧! ⑴师:哪个对,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要启发学生注意:面向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前与后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⑵师:这个同学错在哪里?(根据实际回答) 3、小结:同学们,怎样才能完整地用前和后来说位置呢?(学生畅谈) 六、当堂训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全做对吗? 作业:1、2页做一做第1题。 2、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上下的位置关系吧,相信你们一定能找到很多。学生找生活中前后的位置关系。 板书设计: 位置 前后 课后反思: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全套详细版

2018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1——3单元教案 小学2018春季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学段目标(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 2.再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教学计划(2018—2019学年)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完整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课时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第1课时:认识统计】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直接关系到统计的结果是否正确。收集和整理数据时,往往要把数据进行分类和计数。在教学中,先让他们在熟悉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分一分、数一数的愿望。再指导学生有序观察,分类计数,提高收集信息和计数的效率。 【第2课时:统计】多让学生交流统计方法。请学生说说自己会利用什么统计方法,如何操作。如果教科书中的方法学生没有想到,可以让他们看看书上的插图,说说图中的学生是怎样整理的,并让他们照书上的方法再做一做。完成以后把学生的各种记法以及画“√”的记法进行比较,说说各种记法的特点,比一比哪种记法既清楚有方便。但在交流中,我会引导学生在多种的统计方法中选取比较方便清楚的,让学生自己交流比较,选择出适合的统计方法。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第1课时:平均分(1)】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设计了各种生活情境,先通过观察初步感受“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放手让学生动手分一分,从而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为今后学习除法打好基础。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合作得非常好,特别是分一分时,学生们都有自己的分法,体现了分法多样化,但最后还是觉得用乘法口诀

最快最方便,这一思维的提升,锻炼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第2课时:平均分(2)】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课时教学中老师要紧密联系学生身边的实例创设情境,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安排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练习题,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轻松突破难点,使学生爱学、乐学,更好地掌握平均分,平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第3课时:除法(1)】 本课教学,从学生已明白“平均分”含义和会平均分的基础出发,依据例题帮熊猫分竹笋的活动,解决小精灵提出的“每盘放几个”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以“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计算呢?”激起学生学习新计算方法的欲望,进而引入除法运算,列出算式,教学效果非常好。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的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问题解决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第4课时:除法(2)】 本课教学,利用学生初步认识除法计算的基础,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呈现熊猫分竹笋情境图,让学生观察画面收集信息,弄明白要分多少竹笋,分的要求是什么。接着,让学生借助平均分的结果,说说20÷4=5的实际含义。然后指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动

人教版新课标第2册数学教案2013

人教版新课标一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上下、前后 教学内容:《义教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2、3页。 教学目标: 1. 能辨认上、下、前、后这些方位,并用这些方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 能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初步能在同一场所辨认自己或他人所在的位置和方向。 3. 积极主动地参与位置与方向的认知过程,体会位置和方向在生活中的价值,发展学生积极学习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4. 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挂图、小动物贴图。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师:谁能告诉大家,在你的课桌上面放的是什么,桌子下面又有什么?学生自由说。 师:谁能帮老师数一数,你前面有几位小朋友,后面呢? 学生汇报。 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二、新课 1. 上、下 出示主题图,师:这是某个城市的跨江大桥,你们看,多宏伟啊,谁能把自己从图上看到的情景说一说?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主题图进行描述,并侧重引导学生用“上”、“下”对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准确的描述。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的填空。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用“上”、“下”描述身边事物的位置关系。2.前、后 让一组学生排成一纵队,指名描述小伙伴的位置,学会用“前”、“后”来准确描述。 在黑板上贴出小动物贴图,让学生用“前”、“后”相互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指名说。 三、集体游戏 1.一切行动听指挥 请几名学生在教室内随意走动,当教师说“停”时,向全体同学说一说自己所在的位置,要求用上所学的方位词“上”、“下”、“前”、“后”。 2.画鼻子 在黑板上画一动物头像,让学生轮流给小动物添上鼻子,做游戏的学生需 蒙上眼睛,其他学生可用所学方位词提醒该同学,让其顺利添上鼻子。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教学内容: 第八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课本P106~111页,第八单元(统计)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两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本单元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 让学生 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单元教学内容: 继续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元)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本单元选择了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学校组织学生检查身体、对街头过往车辆的调查、彩电的销售情况统计等。例题的编排力求使学生经历统计过程,又从中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如不偏食、注意用眼等等,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本册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物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 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 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 意识和创新精神。

单元教学重点: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单元教学难点:完成以1格代表5个单位的统计表的制作。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统计(一) 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 教学内容:

新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奥运中的数学》精品公开课教案

2 奥运中的数学 教学内容 奥运中的数学。(教材第79~80页)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了解奥运会知识,体验学习乐趣,总结学习方法,学生从而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境界。 3.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体验奥运文化内涵,发现奥运会特有的数学价值,渗透爱国教育,教育学生从小积极锻炼身体。 重点难点 重点:解决有关奥运会比赛项目的数学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难点:能利用数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播放录像:中国奥运健儿在世界赛场奋斗拼搏的画面。 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我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当五星红旗在奥运的赛场上徐徐升起时,当嘹亮的国歌在你耳边响起时,作为一名中国人倍感激动。其实在奥运中含有很多数学知识。 2.课件出示2004年雅典奥运会金牌榜。 提问:从这个金牌榜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明确:美国的金牌数是35,中国是32,俄罗斯是27。 美国的金牌数最多,是35;中国位居第二;俄罗斯位居第三。 3.课件出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牌榜和2012年伦敦奥运会金牌榜。 提问:从上面的两届奥运会金牌榜中,你又看到了什么?

明确:①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取得的金牌数最多,是51;美国第二,是36;俄罗斯第三,是23。 ②2012年伦敦奥运会金牌榜美国取得的金牌数最多,是46;中国第二,是38;英国第三,是29。 提问:观察这三届奥运会,你又发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①中国的金牌数都是前两名。 ②2004年雅典奥运会,获得金牌数最多的美国比获得金牌数第二的中国只多3枚金牌。 ③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获得金牌数最多的中国比获得金牌数第二的美国多15枚金牌。 ④2012年伦敦奥运会,获得金牌数最多的美国比获得金牌数第二的中国只多8枚金牌。 …… 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奥运中的数学。 二、学习新课 1.田径。 播放2004年雅典奥运会110米跨栏决赛的录像。 (1)下表是2014年奥运会110米跨栏决赛冠军、亚军和第三名运动员的成绩,分别相差多少秒? 男子110米栏决赛成绩

新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共7课时)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计划 第一课时表内除法 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清楚在什么样的问题要用除法解决。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除法计算的便捷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复习表内除法。 难点: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教学步骤 二一班的16名同学在公园里尽情玩耍。同学们来到儿童乐园打算租儿童小车,小车有2人的和四人的,如果都租2人的需要租几辆车?租4人的需要租几辆车?同学们,你们能帮助他们一下吗?应该怎么租呢? 1.16名同学都乘坐2人车,需要多少辆? (1)该如何解答,自己先试着解答。 (2)小组合作讨论出解答的方法。 2.汇报解答方法,并列式。 16÷2 = 8 (辆) 3.16名同学都乘坐4人车,需要多少辆? (1)该如何解答,自己先试着解答。 (2)小组合作讨论出解答的方法。 4.汇报解答方法,并列式。 16÷4 = 4 (辆) 5.请看算式:16÷2 = 8 16÷4 = 4 (1)分别说一说式子中各部分的名称? (2)结合以上式子说一说什么是除法? (3)试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专项训练 1.把口诀补充完整: 三七()八()二十四()八十一九

七()四()十六()三十六七六()()五三十 2.计算下面各题 32 ÷8 = 81 ÷9 = 15 ÷ 5 = 24 ÷ 6 = 42 ÷7 = 40 ÷8 = 24 ÷3 = 14 ÷2 = 3.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42÷6=()÷8 4 ×6=()×3 2×()=3×()7 ×()> 8×2 ( ) ×8 < 6×5 24÷( ) > 24÷( ) 4.解决问题 (1)二(1)班有42人玩跳绳,每7人一组,平均分成几组?如果每6人一组呢? (2)小清剪了8面小旗,李东剪的小旗是小清的3倍,李东剪了多少面小旗?(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决) (3)同学们要去南湖划船。大号船每条限坐6人,小号船每条限坐3人,坐大号船需要4条,如果坐小号船需要几条呢? 第二课时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回顾中复习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算式中有两步计算时,就需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运算。 情感态度预交直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混合运算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 难点: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教学步骤 一、复习混合运算的顺序

人教版新课程数学第二册教案

一、位置 单元分析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1~9页,上下,前后,左右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重点:正确辨别“上、下”、“前、后”、“左、右”。 四、教学难点:正确辨别“左、右”的相对性。 五、教材分析: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并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已积累了一些戌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因此本单元进行集中教学。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儿音体验空间方位。 2、依照儿音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 六、教学建议: 1、注意根据学生认识空间方位的特点安排教学。 一般学生在6岁时就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但是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别尚未发展完善。因此,对于“上、下”、“前、后”,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而“左、右”则要引导学生从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自然标志为中心进行辨别。 2、要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左、右”的相对性比较难理解,教材主要是通过一些活动和游戏来帮助学生辨别。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或自己创设活动,组织学生充分地体验,应避免抽象地让学生判断。 七、教学安排: 1、上、下…………1课时 2、前、后…………1课时 3、左、右…………1课时 4、位置……………1课时 课题一上、下 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了解上、下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使学生形成辨别一定的空间方位的能力。

小学二年级趣味数学教案设计

二年级趣味数学活动设计 快乐运算 青岛华侨国际小学袁蓉蓉 活动目标: 1、通过独立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维能力。 2、通过有趣的数学题,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开发学生智 力、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 3、学生通过练习掌握一定的数学方法,并体验到学习数学的 乐趣。 活动重点与难点: 通过解答例题引导学生思维方向,让学生学会善于思考。 活动过程: 一、数学故事: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大家想听吗?生:想?! 出示《小狐狸的故事》:从前,山上住着一只粗心的小狐狸。这一天,妈妈让它背着8块马铃薯到外婆家去。一接到这个任务,小狐狸高兴得一蹦三尺高,马上背起马铃薯出发了。一路上,它哼着歌往前走。可是,走着走着,小狐狸觉得有点不对劲,怎么越背越轻了。它赶紧停下脚步,打开袋子一看,怎么只剩下3块

马铃薯了?原来,小狐狸背的袋子破了一个洞,马铃薯就从这个破洞掉下去的。后来,小狐狸到了外婆家。小朋友,你能猜猜看,小狐狸可能背了几块马铃薯到外婆家呢? 生:0块,小狐狸很粗心继续往前走,马铃薯都丢光了。 生:3块,小狐狸绑好破洞,带着剩下的马铃薯到了外婆家。生:8块,小狐狸绑好了破洞,又回去捡丢掉的5块马铃薯。生:6块,小狐狸捡回3块,还有2块被小兔捡走了。 生:5块,小狐狸在路上碰到一只饿了的小狗,就送给它3块。师:刚才几个同学说的都有道理,其实如果从不同角度去想,用多种角度去思考问题,还可以说出更多、更精彩的原因。同学们,你们认为像这样从多种角度来想问题,有趣吗?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都来开动脑筋,从多种角度去想问题(板书课题)

职高数学教案 第二册

§6.1 数列的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数列的有关概念; (2)掌握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项公式. 能力目标: 通过实例引出数列的定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中的任意一项并且能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数列中的一项.【教学难点】 根据数列的前若干项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 【教学设计】 通过几个实例讲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项、首项、项数、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讲解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项公式. 从几个具体实例入手,引出数列的定义.数列是按照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学生往往不易理解什么是“一定次序”.实际上,不论能否表述出来,只要写出来,就等于给出了“次 序”,比如我们随便写出的两列数:2,1,15,3,243,23与1,15,23,2,243,3,就 都是按照“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因此它们就都是数列,但它们的排列“次序”不一样, 因此是不同的数列.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6.1 数列的概念. *创设情境兴趣导入 将正整数从小到大排成一列数为1,2,3,4,5,….(1 ) 2,2,2,2,2, .(2 )将2的正整数指数幂从小到大排成一列数为2345 当n从小到大依次取正整数时,cosπ n的值排成一列数为 -1,1,-1,1,….(3 )取无理数π的近似值(四舍五入法),依照有效数字的个数,排成一列数为 3,3.1,3.14,3.141,3.1416,….(4) *动脑思考探索新知 【新知识】按照一定的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叫做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数列的项.从开始的项起,按照自左至右的排序,各项按照其位置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第2项,第3项,…,第n 项,…,其中反映各项在数列中位置的数字1,2,3,…,n,分别叫做对应的项的项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