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教案

我们知道的植物

科学概念目标

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2尝试种植一棵植物,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植物可以美化环境,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种植一棵植物,观察并记录。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塑料花、植物、种子、花盆、泥土、小铲子、小葱、大蒜、胡萝卜、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植物、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

1.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页的大图,向学生提问:“图中哪些是植物?”学生会说树、草等。

2.让学生“说说你知道的植物”。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些花和树的名称。并提问:“这棵植物会不会开花?叶子是什么样子的?生长在哪里?”等。

3.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植物,让学生描述一下它的样子,以使学生认识更多的植物。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记录,形成班级记录表,张贴在班级中。

二、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1.出示教科书第2页的图片,让学生找找大图中哪些

是植物, ,同时发现陆地上有植物,水中也有植物。也可以问:“图上有多少种植物?”

2.组织学生交流“这些植物有什么共同点”,以利于学生形成“植物”的概念,如“都有叶子,都是绿的,会开花,会长大”等。教师将交流结果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

3.教师提问:“蝴蝶是植物吗?”让学生来说说判断的理由。学生可能会说:“植物不会动,蝴蝶会飞;蝴蝶是动物”等。这一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植物与动物的不同。

三、塑料花是植物吗?

1.提问:“蝴蝶不是植物,那塑料花是植物吗?”

2. 塑料花不是植物的理由是什么?

3. 提供植物与塑料花的实物,让学生进行对比,在小组观察、交流。

4.学生可能会说塑料花不是“活”的。从结果来说,植物有根、茎、叶,会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同时它的生长需要水、空气、阳光、一定的温度条件(生长需要环境的支持)的,这与塑料花不会生长、不会死亡、长期保持一种形态是完全不同的。(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基础, 允许多种不同的表述和看法)

四、种一棵植物

1.出示自己带来的一些植物,例如胡萝卜、小葱、绿萝枝条、大蒜、多肉植物的叶片、小苗、种子等,并出示植物的两种种植方式(土培和水培),分别介绍这些植物适合种在土里还是种在水里。教师适当演示。

2.给学生提供相应的种植材料,包括花盆、土、小铲子等园艺工具,让学生自主选择植物,回家种植。

3.选择的植物可以让学生在学生活动手册的“第1周”中画好,这样便于指导。学生对种植后如何照顾植物可能并不熟悉,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如土培植物不干不浇、浇则浇透;水培植物需要换水,放在家里的哪个位置更合适等,都要做详细的说明。种养活动也需

要家长的配合。教师可以打印《致家长的一封信》,附上要求和种养方法, 发给学生家长,希望家长提供帮助,使学生能更好地照顾植物。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并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观察一棵植物

一、教学目标

1.一棵植物有根、茎、叶等结构。

2.能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学习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观察一棵植物。

3.学会认真倾听、科学交流。

4.能认真观察、真实记录。

5.认识植物也是有生命的,能爱护植物。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学习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观察一棵植物。

难点一棵植物有根、茎、叶等结构。

三、教学准备

植物、植物挂图、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魔术导入:听话的小药瓶

师:同学们喜欢看魔术吗?

生:喜欢。

师:那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一个魔术——听话的小药瓶。

(拿出魔术道具)

师:这个大瓶子里装满了水,水里漂着一个小药瓶,(指着小药瓶),这就是我们听话的小药瓶。它是怎么听话的呢?我让它上它就上,我让它下它就下,现在睁大你们的眼睛,看看它是不是像我说的这么听话!

(演示指挥小药瓶上下浮动)

师:小药瓶是不是像我说的那样听话?

生:是。

师:有没有同学想来指挥一下这个小药瓶?

(学生举手,师选学生进行魔术)

师:听话的小药瓶神奇吗?我们的科学课也很神奇。下面,我希望你们可以像小药瓶一样听话,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今天的科学知识。(二)认识植物

(课件出示植物图片:水果、蔬菜、粮食、树木)

师:这些图片上的东西,你们都认识吗?谁能说说它们叫什么名字呢?谁知道它们都属于什么?

生:植物。

师:现在看看这些图片,它们是植物吗?为什么不是?(分辨真花、假花,分辨动物、植物)

师总结:通过对比,我可是不是可以知道什么是植物呢?①有生命②不能自己运动

(三)观察植物

1、用什么观察?

师:(出示课件图片)我们一起来看这里的几种植物,我们可以用什么观察分辨它们呢?

(眼睛看颜色、鼻子闻气味、手触摸、耳朵听、舌头尝。一种观察方法用分辨一组图片来启发)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2、开始观察植物

师:(课件出示问题)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观察这株植物。(这株植物有那几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是什么样的?是不是每株植物都由这几部分组成呢?)

(四)画出你观察的植物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植物都有根茎叶,有的植物有花、果实、种子,

那么我们开始画一株你熟悉的植物,画好后让大家一起看一下。(展示同学们的作品)。

(五)思想教育,爱护植物

师:我们身边有很多很多的植物,那么,植物有什么用呢?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好处呢?

生:水果、蔬菜可以吃;树木可以保护我们的环境,让我们的空气更加清新。

师:(总结学生发言)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植物,我们要爱护植物。

观察叶

教学内容:

《观察叶》是科教版一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第三节的内容,本单元主要介绍植物的一般特征。本节是在学习了“我们知道的植物”和“观察一棵植物”的基础上学习观察植物的叶,涉及课本第7页到第10页的内容。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主要以观察和描述为主,对事物充满好奇,特别是乡村的孩子对植物有广泛的认识,应抓住这一特点进行对科学学科学习兴趣的培养,养成爱观察、会观察、爱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植物的叶,让学生知道每一种叶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征,并鼓励描述其特征。

2.引导学生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懂得保护植物。

3.能够动手画一片叶和用叶做一副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叶和人一样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

教学难点:

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让学生调查并收集校园内的植物。

教师准备:课件、具备有老叶和嫩叶的盆栽。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植物,也知道植物把世界装点得更加美丽,这节课,我们就来当一回小科学家,一起来探究植物的叶。

出示几片常见而叶柄、叶片、叶脉都比较清晰完整的叶子,让学生观察后说出他们分别是什么树的叶。

2.追问“那你们是怎样区分的,为什么这么快而又没有错呢?”

结论:因为每种叶都差不多,但和其他树叶长相不同。

3.再次追问“这些叶的长相哪里不同?”

4.提问:“这些叶的长相有相同的地方吗?”

教师提示:学生发现叶都有叶片、叶脉和叶柄(会认即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叶具有相同的结构,为后面的“画一片叶”做好准备。

二、观察各种各样的叶

1.在观察之前, 教师应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通过看、摸、闻等方法比较叶在颜色、大小、硬度、形状、厚度、气味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2.学生观察植物的叶。可先学生让按颜色、大小、硬度、形状、厚度、气味等方面描述,然后教师启发式介绍。

3.教师出示一些特别的叶。(1)枫树叶-----像手掌;(2)银杏叶-----像一把扇子;(3)松树叶-----像一根针……

4.“猜叶子”的游戏。教师学生描述叶,让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

叶。例(1)枫树叶-----像手掌;(2)银杏叶-----像一把扇子;(3)松树叶-----像一根针……

总结,“我们之所以能猜对是什么叶子,是因为他们叶的一些特征是不同的”,帮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叶。

三、观察同一棵植物的叶

1.教师先出示一盆载,让学生观察盆栽上的嫩叶和老叶,让学生比一比,思考同是一种植物的叶为什么他们的长相不一样呢?

2.提出观察任务“它们有哪些不同?”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关注到颜色浅、比较小的是“小时候”的叶,颜色深且比较大的是“长大后”的叶。教师可顺势对学生进行植物的叶和人一样是有生命的,从叶芽开始,会长大、会死亡,并教导学生要爱护一草一木,不可践踏小草和采折树枝。

四、画一片叶(活动手册)

1.首先让学生说说需要画出叶的哪些部分。

2.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指导(先画叶片,再画叶柄,后画叶脉,最后进行涂色)。

3.作品展示,可让学生猜一猜画的叶子是什么植物的叶子。https://www.docsj.com/doc/ca2190300.html,

五、拓展

做叶画。布置学生利用周末在家长的陪同下制作一幅叶画,下星期带来,好的作品可做展示。

六、小结

本节课我们一起观察了校园中植物的叶,知道了每一种叶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征;还发现叶都有叶片、叶脉和叶柄,植物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所以我们要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

板书设计:

3.观察叶

叶片叶脉叶柄

画一片叶

做叶画

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观察、区分、教师带领观察、动手做画的学习过程,符合低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带领学生观察校园植物的叶,体验大自然的神奇的同时,极大的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学生动手画一片叶子和做叶画,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巩固,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通过观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模糊的建立学生学习探究的一般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特色简述:

使用学生观察,教师引导的教学方法,符合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学习理念;通过观察校园植物的叶、盆栽的叶、动手做画的学习过程,符合科学这一门学科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特点。

教学反思:

《这是谁的叶》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叶的特征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

2.通过对叶的特征的观察,能描述出同类叶的特征;

3.产生到植物生长的环境中去观察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对各种植物的叶子进行观察,认识叶子的特点。

【教学难点】

根据叶的特征去寻找它们是那种植物的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56张绘画用纸、28个各装有两片叶子的信封

【教学过程】

一、智导——情景激趣引入

(一)出示四幅有特点的叶画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用特殊材料制作而成的美丽图画,想不想看?(预设:想!)下面就请大家一同来欣赏这些美丽的图画。(出示四幅有特点的叶画,在看画过程中,师边介绍这些画中组成元素的典型形状)

2.这些图画美不美?(预设:美!)这么美丽的图画,是用什么做成的呀?(预设:树叶。)同学们看得真仔细!没错,这些图画呀,都是用不同的美丽的叶片制作而成的。大家想不想认识它们都是哪些植物的叶呀?(预设:想!)

(二)通过对叶画的欣赏引出课题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这是谁的叶》,一起去看看它们都是哪些植物的叶子。(出示课题)

板书:这是谁的叶

【设计意图:通过对叶画的欣赏,联系到不同植物的叶,进而引出课题。】

研学——认叶

(一)介绍三种植物的叶,引出课本上的叶。

请问,这是谁的叶?(出示三幅植物图,学生仔细观察并回答:竹叶、荷叶、芦荟叶)

请同学们打开科学课本第11页,认一认它们都是谁的叶?(学生仔细观察,然后看屏幕同样页面回答:杨树叶、紫荆叶、梧桐叶、松树叶)

(二)小结区分这些叶片的方法(看形状)。

对于不同植物的叶你是如何区分它们的?(预设答案:看形状)(三)辨别练习,引导说出区分方法。

杨树叶像什么呀?(预设:鸟蛋)

紫荆叶像什么呀?(预设:爱心)

梧桐叶像什么呀?(预设:手掌)

松树叶像什么呀?(预设:眉毛,针等)

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像这样形状的叶,请你说说。(预设:榕树叶、绿萝叶、枫树叶、柳树叶等)

(四)认识同一种树叶的不同颜色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是哪种叶子?为什么?(出示几片大小、颜色不同的枫叶图片)总结:枫叶叶子形状像手掌,叶柄又细又长……

2.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是哪种叶子?为什么?(出示两片颜色不同的杨树叶图片)总结:杨树叶:桃心形的叶子,边缘有锯齿状……

同一种叶子也有不同的颜色。你通过什么来判断它们是谁的叶子?(预设:看形状,看边缘)

板书:认识特征:看形状,看边缘

(五)播放视频,认识不同植物的叶。

1.过度:刚才我们认识了不同形状的叶,还认识了不同颜色的同一种叶。还有一些植物的叶我们没有讲到。接下来,我们来观看视频。请你认真看,看完请你告诉我,你看到了谁的叶。(预设:枫叶、竹叶、芭蕉叶、银杏叶、松树叶、小草叶、仙人掌的叶、柳树叶、荷叶)

2.同学们看得真仔细。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些图片(出示图片)我们可以根据叶的哪些特征来区分不同的植物?(预设答案:形状,边缘)

板书:形状、边缘——区分植物

(六)播放《树叶歌》,区分不同植物的叶。

1.树叶的形状可真多,有人把它们编成了一首好听的《树叶歌》,想不想听?(预设:想)那就让我们来听一听。(播放歌曲)

2.我们也一起来唱好不好?(预设:好!)请起立,边跟唱边打节拍。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叶有不同的形状。同一种形状的叶有不同的颜色。通过对不同形状的叶的认识,使学生能区分不同的植物。】

三、活练——画叶

1.同学们认识了那么多的叶,接下来,请拿出老师给你们的小信封,打开它,里面各有两片叶子,请你们仔细观察。然后,各自把这两张叶分别画在老师发给你们的白纸上。(画叶)

2.画得好的同学,将会获得老师精心制作的树叶小卡片哦。(展示,讲评)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叶的形状有更直观的认识,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四、善思——小结深化

1.虽然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但同一种植物的叶子会有相同的特征。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说说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和思考。】

作业布置——活学活用

课后请你仔细观察,在你的周围有哪些植物的叶,它们分别是什么形状?

板书设计:

这是谁的叶

形状

认识特征区分植物

边缘

植物是活的吗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年级科学上册第5课,是一节概括前4课学习收获的课,本课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收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知道植物需要水和阳光来维持生存和生长。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进入小学,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好动、喜欢说、愿意说、注意力容易分散是他们的特点,在尊重学生的年龄特征上,让学生多说多动、当当植物小医生的等活动,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学习科学,养成科学学习的习惯。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初步认识生命和生物。

意识到植物需要水和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科学探究:能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收集植物是有生命的证据。

科学态度:能尊重事实,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愿意倾听他人的信息,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养成珍爱生命,保护身边的植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收集植物是有生命的证据。

难点:意识到植物需要水和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教学准备】

课件、活着的植物、枯萎的植物、红掌、假花红掌【教学过程】

●“说一说活的状态”——谈话导入(5)

1、谈话——出示熊猫娃娃(1、你喜欢什么动物?

2、想不想知道老师喜欢什么动物?)

2、欣赏视频《熊猫的一生》(1、屏幕上的熊猫和老师手中的熊猫有什么不同?2、你更喜欢哪只熊猫?)

3、迁移引出课题(1、你还见过那些活的东西?2、植物是“活”的吗?)

●“找一找活的植物”——探索收集植物是“活”的证据(15)

1、活动——找出活的植物(1、老师买了一批活植物,和其他的植物混在一起了。

2、你能找出来哪些是活吗?

3、请各小组一号同学上来领取实验器材。)

2、交流——收集活的证据(1、请各小组将活的植物放在这里(讲台上),不是活的放在这里(地上)。2、你观察到了什么才认为它是活的?总结出看、摸、闻等观察方法)

●“辩一辩活的证据”——研讨哪些证据可以说明植物是“活”的(10)

1、讨论——证据的可靠性(1、哪些证据可以说明植物是“活”的?

2、绿色、有根、有气味能不能作为植物是活的理由?)

2、小结——有生命的特征(活着的植物需要水分、需要阳光、会长大、会长叶子、会变化、还会死亡)

●“做一做植物小医生”——拓展怎样让植物“活”的更好(10)

1、为缺水的植物治病(1、老师种植的植物生病了,谁会当当植物小医生帮我给植物看看病?

2、为什么选择水?)

2、为缺少阳光的植物治病(1、荷花生病了你会为它治病吗?2、为什么选择阳光?)

3、总结与拓展(1、植物需要水分和阳光才能维持生存和生长。

2、怎样养护一颗植物?)

【板书设计】

植物是“活”的吗

会长大需要水分

会长叶需要阳光

校园里的植物

【学习目标】

1.学会在校园里寻找不同地点生长着的不同的植物,并了解它们各自的特征和名称。

2.认识植物是有生命的。

【学习重难点】

1.了解校园里不同地方的植物名称。

2.理解我们的生活与植物息息相关。

【学习过程】

一、新知学习

1.我们可以用___________来观察植物。

2.以下哪种颜色是植物没有的?()

A.红色

B.黑色

C.绿色

3.植物可以吃吗?请你说说自己的理解。

4.请你说一说,如果校园里没有了植物,会变成什么样?

5.你观察到教室里有植物吗?是什么植物呢?

二、达标检测

1.在本次观察活动中,你都在校园里找到了什么植物呢?

2.你观察到的植物分别生长在校园里什么地方呢?

3.写出你在观察前需要做的准备,以及如何观察和记录。

4.你在校园里不同地方观察到的植物都有什么特征呢?请你分别写一写。

5.在下面空白处画出你在校园中观察到的植物。

2017新版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完整表格式)

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2017——2018学年度上期)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进入小学,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对学校、环境、老师、同学、课堂、学习、学校的要求都充满了新鲜感。同时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 一年级上册科学在小学六年科学学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如果说他们在幼儿阶段主要是通过“玩”来认识和了解科学的话,从现在起,他们进入的将是一门“课程”。课程的含义是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系统的设计,但绝不是说不再“有意思”,不再令人“感兴趣”,不再有孩子们的“个人看法”和“探索空间”。恰恰相反,好的科学课应该是属于“儿童的科学”。 二、教材解读 “什么是科学”“怎样做科学”诸如此类的问题,无法也不应该教给孩子们,而是让他们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之交融的探究活动逐渐体验和理解。因此,一年级上册科学的主要功能是为六年的科学学习打基础。 (一)内容分析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内容由“植物”和“比较与测量”两个单元组成。其中“植物”单元有6个教学内容,“比较与测量”单元有7个教学内容,总计13个教学内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容。 1.“植物”单元:这是小学一年级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它将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的大门,掀开科学学习的第一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选择植物作为科学学习的起点,是因为植物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和需要。秋天是果实成熟的季节,丰收的季节,生命也在这个季节里展现出丰硕的一面。让学生关注植物、关注一个个生命体的特点,是这个单元的重要导向。 2.“比较与测量”单元:比较和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技能。当科学家观察和实验时,他们离不开比较和测量。通过使用数字和标准的测量单位,他们可以确定和描述物体诸如长度、体积、重量和温度等属性。相似地,在生活中,学生们自然地进行着比较,也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事实上,比较和测量是学生们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在本单元中,他们将观察事物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重演标准尺的产生过程,体会比较和测量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二)板块分析 一年级的科学书每课一般由聚焦、探索、研讨和拓展四个板块组成。在实际教学中,这四个板块并不是截然分开、机械使用的,四个板块呈现的是一个有结构的,既符合科学家的工作特点,又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儿童亲身经历和体验问题解决的系列科学实践。这个实践过程与儿童转变他们的原有认识相关,与促进他们对科学的理解相关,与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相关,而且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1课我们知道的植物 【科学概念目标】 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2.尝试种植一棵植物,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植物可以美化环境,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塑料花、植物、种子、花盆、泥土、小铲子、小葱、大蒜、胡萝卜、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植物、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 1.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页的大图,向学生提问:“图中哪些是植物?”学生会说树、草等。 2.让学生“说说你知道的植物”。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些花和树的名称。并提问:“这棵植物会不会开花?叶子是什么样子的?生长在哪里?”等。 3.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植物,让学生描述一下它的样子,以使学生认识更多的植物。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记录,形成班级记录表,张贴在班级中。 二、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1.出示教科书第2页的图片,让学生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同时发现陆地上有植物,水中也有植物。也可以问:“图上有多少种植物?” 2.组织学生交流“这些植物有什么共同点”,以利于学生形成“植物”的概念,如“都有叶子,都是绿的,会开花,会长大”等。教师将交流结果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 3.教师提问:“蝴蝶是植物吗?”让学生来说说判断的理由。学生可能会说:

“植物不会动,蝴蝶会飞;蝴蝶是动物”等。这一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植物与动物的不同。 三、塑料花是植物吗? 1.提问:“蝴蝶不是植物,那塑料花是植物吗?” 2. 塑料花不是植物的理由是什么? 3. 提供植物与塑料花的实物,让学生进行对比,在小组观察、交流。 4.学生可能会说塑料花不是“活”的。从结果来说,植物有根、茎、叶,会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同时它的生长需要水、空气、阳光、一定的温度条件(生长需要环境的支持)的,这与塑料花不会生长、不会死亡、长期保持一种形态是完全不同的。(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基础, 允许多种不同的表述和看法) 四、种一棵植物 1.出示自己带来的一些植物,例如胡萝卜、小葱、绿萝枝条、大蒜、多肉植物的叶片、小苗、种子等,并出示植物的两种种植方式(土培和水培),分别介绍这些植物适合种在土里还是种在水里。教师适当演示。 2.给学生提供相应的种植材料,包括花盆、土、小铲子等园艺工具,让学生自主选择植物,回家种植。 3.选择的植物可以让学生在学生活动手册的“第1周”中画好,这样便于指导。学生对种植后如何照顾植物可能并不熟悉,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如土培植物不干不浇、浇则浇透;水培植物需要换水,放在家里的哪个位置更合适等,都要做详细的说明。种养活动也需要家长的配合。教师可以打印《致家长的一封信》,附上要求和种养方法, 发给学生家长,希望家长提供帮助,使学生能更好地照顾植物。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并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五、作业设计 塑料花是植物吗?说说理由。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1.1我们知道的植物 主备人:组长签字: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2、观察记录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种植一棵植物,观察并记录。 教学准备:塑料花,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植物、课件 教法学法:观察法 课型课时:新授课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 1、仔细观察出示的图片,说说你发现了哪些植物?(草、

树、花) 2、谁来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植物? (1)它会不会开花? (2)叶子什么样子的? (3)生长在哪里? 二、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1、出示教科书第2页的图片,让学生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并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种植物? 2、合作探究:这些植物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进行记录:都有叶子,都是绿的,有些会开花,会长大…… 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 3、图中的蝴蝶是植物吗?说说你的理由。 三、塑料花是植物吗? 1、你觉得塑料花是植物吗? 2、全班交流塑料花不是植物的理由 3、拿出塑料花和真花的实物,请大家对比一下他们的区别? 4、植物是有生命的,有根茎叶,会生长,会死亡。 四、种一棵植物 1、说说植物的生长需要些什么?如果让你来种一种植物你觉得需要做哪些准备?

2、出示一些常见的植物,介绍种植的简单方法。 3、请大家打开“学生活动手册”第一课。 4、介绍活动手册的填写方法。 5、出示图片介绍填写中需要注意的内容。 五、小结 作业布置:请在家长的配合下种一种植物,完成《学生活动手册》第一周的填写。 板书设计: 1、我们知道的植物 草 植物树根茎叶果实…… 花 课后反思: 1.2 我们知道的植物 主备人:组长签字: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 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态

最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最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一年级上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以观察和描述为主,如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并对自己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描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要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正确认识、理解和必要的科学素养,为今后的科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分析 开设科学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实践性课程与综合性课程。本教材依据教育部2017年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教科书采用了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双螺旋(科学态度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为辅线)协同发展的编写理念模型,表现为“大单元”的组织形式和“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 一年级科学设置两大单元,分别是“植物”和“比较与测量”。“植物”单元下设: 1.我们知道的植物 2.观察一课植物 3.观察叶 4.这是谁的叶 5.植物是“活”的吗 6.校园里的植物 7.科学阅读——我们离不开植物植物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和需要。 “比较与测量”单元下设:

1.在观察中比较 2.起点和终点 3.用手来测量 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6.做一个测量纸袋 7.比较测量纸袋和尺子 8.科学阅读——生活中的测量工具比较与测量是科学探究的重要能力,也是孩子们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这一作为科学学习的基础当之无愧。 “四个板块”分别是聚焦、探索、研讨、拓展。在充分体现科学特质的同时,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三、教学目标小学科学总目标: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在科学课上,引导学生学会有条理地进行观察,学会对观察对象的描述与记录,要懂得运用证据形成个人看法,懂得展示证据的重要,懂得与同伴合作和交流,让他们养成注意倾听和深入思考的习惯。 四、教学措施 1.突出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如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

2019科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 完整 合集

2019教科版科学小学一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完整 《我们知道的植物》说课稿 一、说教材和学情 《我们知道的植物》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的第一篇科学课文,一年级的学生求知欲非常旺盛,而且也比较好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把课文和实践结合起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让他们逐渐认识大自然,引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兴趣。 一、说教学目标

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让学生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并且认识到植物可以美化环境能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 1、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2、尝试种植一棵植物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二、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是本次教学的重点 2、让学生种植一棵植物,观察并记录是教学难点 3、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塑料花、植物、种子、花盆、泥土、小铲子、小葱、大蒜、胡萝卜、学生活动手册等。 老师准备:植物、课件等 三、说教学过程 (1)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 1、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页的大图向学生提问:“图中哪些是植物?”学生会说树、草等。 2、让学生“说说你知道的植物”。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些花和树的名称,并提问:“这颗植物会不会开花?叶子是什么样子的?生长在哪里?”等。 3.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植物,让学生描述一下它的样子以使学生认识

更多的植物。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记录,形成班级记录表,张贴在班级中。 (2)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 1、示教科书第2页的图片让学生找找大医中啷些是植物同时发现陆地上有植物,水中也有植物。也可以问:“图上有多少种植物?” 2组织学生交流“这些植物有什么共同点”,以利于学生形成“植物”的概念,如:“都有叶子,都有绿的,会开花,会长大”等。老师将交流结果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 3教师提间:“蝴蝶是植物吗?让学生来说说判断的理由。学生可能会说:“植物不会动,蝴蝶会飞,蝴蝶是动物”等。这一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植物与动物的不同。 (3)塑料花是植物吗 1、提问:“蝴蝶不是植物那塑料花是植物吗 2、塑料花不是植物的理由是什么? 3、提供植物与塑料花的实物让学生迸行对比在小组观察、交流 4、学生可能会说塑料花不是“活”的。从结果来说植物有根、茎、叶会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同时它的生长需要水、空气阳光、一定的温度条件(生长需要环境的支持)的,这与塑料花不会生长、不会死亡、长期保持一种形态是完全不同的。(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允许多种不同的表述和看法)

2018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以观察和描述为主,如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并对自己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描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要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正确认识、理解和必要的科学素养,为六年的科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分析 2017年9月,国家恢复在1-2年级单独 开设科学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实践性课程与综合性课程。本教材依据教育部2017年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教科书采用了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双螺旋(科学态度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为辅线)协同发展的编写理念模型,表现为“大单元”的组织形式和“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 一年级科学设置两大单元,分别是“植物”和“比较与测量”。“植物”单元下设:1.我们知道的植物2.观察一课植物3.观察叶4.这是谁的叶 5.植物是“活”的吗 6.校园里的植物 7.科学阅读——我们离不开植物植物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

础和需要。 “比较与测量”单元下设: 1.在观察中比较 2.起点和终点 3.用手来测量 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6.做一个测量纸袋 7.比较测量纸袋和尺子 8.科学阅读——生活中的测量工具比较与测量是科学探究的重 要能力,也是孩子们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这一作为科学学习的基础当之无愧。 “四个板块”分别是聚焦、探索、研讨、拓展。在充分体现科学特质的同时,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三、教学目标小学科学总目标: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在科学课上,引导学生学会有条理地进行观察,学会对观察对象

2020最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进入小学,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对学校、环境、老师、同学、课堂、学习、学校的要求都充满了新鲜感。同时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 一年级上册科学在小学六年科学学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如果说他们在幼儿阶段主要是通过“玩”来认识和了解科学的话,从现在起,他们进入的将是一门“课程”。课程的含义是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系统的设计,但绝不是说不再“有意思”,不再令人“感兴趣”,不再有孩子们的“个人看法”和“探索空间”。恰恰相反,好的科学课应该是属于“儿童的科学”。 二、教材解读 “什么是科学”“怎样做科学”诸如此类的问题,无法也不应该教给孩子们,而是让他们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之交融的探究活动逐渐体验和理解。因此,一年级上册科学的主要功能是为六年的科学学习打基础。 1.内容分析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内容由“植物”和“比较与测量”两个单元组成。其中“植物”单元有6个教学内容,“比较与测量”单元有7个教学内容,总计13个教学内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容。 (1)“植物”单元:这是小学一年级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它将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的大门,掀开科学学习的第一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选择植物作为科学学习的起点,是因为植物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和需要。秋天是果实成熟的季节,丰收的季节,生命也在这个季节里展现出丰硕的一面。让学生关注植物、关注一个个生命体的特点,是这个单元的重要导向。 (2)“比较与测量”单元:比较和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技能。当科学家观察和实验时,他们离不开比较和测量。通过使用数字和标准的测量单位,他们可以确定和描述物体诸如长度、体积、重量和温度等属性。相似地,在生活中,学生们自然地进行着比较,也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事实上,比较和测量是学生们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在本单元中,他们将观察事物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重演标准尺的产生过程,体会比较和测量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板块分析 一年级的科学书每课一般由聚焦、探索、研讨和拓展四个板块组成。在实际教学中,这四个板块并不是截然分开、机械使用的,四个板块呈现的是一个有结构的,既符合科学家的工作特点,又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儿童亲身经历和体验问题解决的系列科学实践。这个实践过程与儿童转变他们的原有认识相关,与促进他们对科学的理解相关,与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相关,而且一定是以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共生的方式发生的。具体说明如下: (1)聚焦板块:一般以陈述句的形式描述问题情境,以疑问句的形式提出1-2个学生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以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语句与前一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联系,体现课程的连贯性。 (2)探索板块:包括前概念测查、预测、探究计划的制订、收集信息、组织和呈现证据以及形成初步解释。这一板块通常以陈述句的形式出现,列出可供选择的观察和实验方法、有关的第二手资料和数据呈现所需要的方法和工具等。

部编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进入小学,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对学校、环境、老师、同学、课堂、学习、学校的要求都充满了新鲜感。同时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一年级上册科学在小学六年科学学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如果说他们在幼儿阶段主要是通过“玩”来认识和了解科学的话,从现在起,他们进入的将是一门“课程”。课程的含义是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系统的设计,但绝不是说不再“有意思”,不再令人“感兴趣”,不再有孩子们的“个人看法”和“探索空间”。恰恰相反,好的科学课应该是属于“儿童的科学”。 二、教材解读 “什么是科学”“怎样做科学”诸如此类的问题,无法也不应该教给孩子们,而是让他们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之交融的探究活动逐渐体验和理解。因此,一年级上册科学的主要功能是为六年的科学学习打基础。 1.内容分析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内容由“植物”和“比较与测量”两个单元组成。其中“植物”单元有6个教学内容,“比较与测量”单元有7个教学内容,总计13个教学内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容。 (1)“植物”单元:这是小学一年级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它将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的大门,掀开科学学习的第一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选择植物作为科学学习的起点,是因为植物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和需要。秋天是果实成熟的季节,丰收的季节,生命也在这个季节里展现出丰硕的一面。让学生关注植物、关注一个个生命体的特点,是这个单元的重要导向。 (2)“比较与测量”单元:比较和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技能。当科学家观察和实验时,他们离不开比较和测量。通过使用数字和标准的测量单位,他们可以确定和描述物体诸如长度、体积、重量和温度等属性。相似地,在生活中,学生们自然地进行着比较,也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事实上,比较和测量是学生们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在本单元中,他们将观察事物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重演标准尺的产生过程,体会比较和测量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板块分析 一年级的科学书每课一般由聚焦、探索、研讨和拓展四个板块组成。在实际教学中,这四个板块并不是截然分开、机械使用的,四个板块呈现的是一个有结构的,既符合科学家的工作特点,又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儿童亲身经历和体验问题解决的系列科学实践。这个实践过程与儿童转变他们的原有认识相关,与促进他们对科学的理解相关,与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相关,而且一定是以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共生的方式发生的。具体说明如下: (1)聚焦板块:一般以陈述句的形式描述问题情境,以疑问句的形式提出1-2个学生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以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语句与前一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联系,体现课程的连贯性。 (2)探索板块:包括前概念测查、预测、探究计划的制订、收集信息、组织和呈现证据以及形成初步解释。这一板块通常以陈述句的形式出现,列出可供选择的观察和实验方法、有关的第二手资料和数据呈现所需要的方法和工具等。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很多物体,物体具有形状,大小,轻重等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 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3.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倾听他们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较准确地描述出物体的特征。 2.教学难点: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教学准备】 1.小组: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每组一套 2.全班:《发现物体的特征》班级记录表 3.个人:“轻重”两字打印 【教学过程】 一、聚焦(预设5分钟) 1.教师随便拿起粉笔、课本等,告诉学生这就是物体,并板书“物体”。 2.提问:我们周围还有些什么物体?你会怎样描述它?(比如铅笔细长,橡皮白色,桌子很大等) 3.学生自由描述,教师随机板书,记录学生交流产生的词汇或短语。 二、探索1:单个物体观察(预设10分钟) 1.认识几种常见的物体 过渡:老师今天准备了8种物体,让我们来看看都是谁?(出示幻灯) 根据图片的顺序,学生口答完成名称连线,认识8种常见的物体。

2.激趣:老师今天把这些物体都带来了,你们想不想好好观察一下? 3.说明要求: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行观察。 讨论:万一几个人要观察同一种物体,那该怎么办?(引导:可共同观察,但若能分类观察更好。) 4.组长领取实验器材,组员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行观察。 5.组织交流:怎么观察,发现什么特征?(板书揭题:发现物体的特征) 三、探索2:两个物体比较观察(预设18分钟) 1.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介绍主要观察方法和能观察到的对应特征。 看一看:颜色、形状、厚薄、是否透明、是否可见、是否流动等 闻一闻:气味 摸一摸:粗糙程度、厚薄等 掂一掂:轻重 [说明:观察方法后的特征不要求全部罗列,只要根据学生认知程度的基础上概括就可以了。活动手册最后一面没有“轻重”,老师可以提前做好打印,分发给学生 2.活动手册指导说明 翻开活动手册第1面,要求学生先写上日期,再说明“水”和“空气”这两列以后再补充,然后指导贴图,并提示可以更改物体的名称,把“木块”改成自己观察的其他物体。 3.强调活动要求:小组合作,比较观察。 扶:抽2个学生进行对比观察演示,并指导粘贴或书写记录。 4.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和记录。 四、研讨(预设7分钟) 1.展示学生的活动记录,填到全班记录表上,有争议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 2.机动:你有什么收获?还想研究什么? 《谁轻谁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地球上生活着多种多样的植物,很多植物都有根、茎、叶。 2、植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 3、植物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需要水分、阳光,每个植物个体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4、植物会生长和死亡。 5、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过程与方法: 1、能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 2、能用语言、图画描述和记录观察内容。 3、能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4、能种植一棵植物,并使其存活一段时间。 5、能用合适的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对植物产生研究兴趣。对植物的生存需求形成一定的敏感性。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养成参与、表达和倾听的良好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植物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体会植物与人类的密

切关系。了解人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植物资源,懂得珍爱植物,认识到保护身边的植物很重要。 课时划分: 第1课我们知道的植物(1课时)第2课观察一棵植物(1课时) 第3课观察叶(1课时) 第4课这是谁的叶(1课时) 第5课植物是?活?的吗(1课时) 第6课校园里的植物(1课时) 教学重点: 对于植物的特征,教师应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根、茎、叶等器官,知道这些器官是植物的主要器官,不同植物的器 官也有差异,但都是植物生命体的组成部分,与植物能够?活?着有重要关系。?种植和照顾植物?的活动贯穿整个单元,意图是让学生通过亲自种养植物,体会植物会生长,植物的生 长需要水分和阳光,为形成?植物是活的?的认识积累经验、提供证据。但不要求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生命周期等内容。教学难点: 教师在进行大单元教学时,要从单元整体认识各课的教 学目标、内容、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以及评估标准,紧扣单 元核心概念,把各课科学知识和探究方法整合为一条学习线索,设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活动,在知识、方法、

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植物》教学设计 1、我们知道的植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植物,使学生初步具有研究植物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观察活动中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搜集资料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搜集、整理、交流资料,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难点 怎样观察、描述植物。 学法指导 搜集整理法、交流法、观察法。 教学准备 课件、一些植物图片、绿植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认识书上图中的植物。 1、我们已经知道自然界中生长着许多植物。人类已经发现的植物约有30多万种。 2、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 3、找找课本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4、塑料花是植物吗?

二、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交流提炼) 1、课前同学们采集了一些植物、搜集了一些有关植物的资料,下面在组内给同学介绍一下。 2、选择组内你们认为最新鲜最有趣的资料或采集的植物介绍给大家。 三、认识校园中的一些植物。(有效迁移) 1、我们校园中也有各种各样的植物,看一看你们认识哪些。 2、校园里的植物,在冬天哪些是落叶的?哪些是不落叶的? 四、拓展活动。 课外选择一种方法种一种植物,通过画图或拍照方法,记录它的生长情况总结学法搜集整理法、交流法、观察法 五、板书设计 1.我们知道的植物 一、认识书上图中的植物。 二、交流资料。 三、认识校园中的一些植物。 四、拓展活动。 教学反思: 2、观察一棵植物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认识一棵植物有根、茎、叶等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学习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来观察植物。

新版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发现物体的特征 教学目标 1.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3.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4.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 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 教学难点 学会用两两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征。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言: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猜谜语的游戏吗?那我来说你来猜。(出示谜语:体形有圆又有方,皮肤有白又有黄,发现哪个字写错,马上摇头来帮忙。谜底:橡皮) 2.你为什么猜它是橡皮呢? 3.每个物体都有它不同于其他物体的特征,我们要学会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它的特征,再让别人猜猜它是什么吗? 4.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而且还能把它准确地描述出来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发现物体的特征) 二、观察物体

一)观察一个物体 1.我们如何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呢? 2.应该怎样观察呢?回忆一下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的观察植物的方法,谁来说说。 3.教师出示要观察的物体,逐个认识8种物体: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 4.现在,我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来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 5.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出描述物体特征一些科学词汇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二)对比观察两个物体 1.刚才大家发现了物体的一些特征,你们想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吗? 2.例如:我们要观察木块有什么特征,可以先将木块与乒乓球对比,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木块是正方体,乒乓球是球形,它们的形状不同,所以说形状就是物体的一个特征。这种方法叫两两对比观察法。然后把木块再分别与螺母、橡皮、泡沫块、纸片、一次性塑料杯依次比较观察,看你能不能发现木块更多的特征。 3.随机抽取学生表述如何去做。 4.4人一组,通过小组合作,将物体进行两两比较,看看有没有更多的发现。 5.交流评价“我的记录”。 三、小结、延伸 1.谁来说说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 2.要想更全面、更准确地描述物体,应该怎么做?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进入小学,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对学校、环境、老师、同学、课堂、学习、学校的要求都充满了新鲜感。同时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 一年级上册科学在小学六年科学学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如果说他们在幼儿阶段主要是通过“玩”来认识和了解科学的话,从现在起,他们进入的将是一门“课程”。课程的含义是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系统的设计,但绝不是说不再“有意思”,不再令人“感兴趣”,不再有孩子们的“个人看法”和“探索空间”。恰恰相反,好的科学课应该是属于“儿童的科学”。 二、教材解读 “什么是科学”“怎样做科学”诸如此类的问题,无法也不应该教给孩子们,而是让他们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之交融的探究活动逐渐体验和理解。因此,一年级上册科学的主要功能是为六年的科学学习打基础。 1.内容分析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内容由“植物”和“比较与测量”两个单元组成。其中“植物”单元有6个教学内容,“比较与测量”单元有7个教学内容,总计13个教学内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容。 (1)“植物”单元:这是小学一年级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它将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的大门,掀开科学学习的第一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选择植物作为科学学习的起点,是因为植物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和需要。秋天是果实成熟的季节,丰收的季节,生命也在这个季节里展现出丰硕的一面。让学生关注植物、关注一个个生命体的特点,是这个单元的重要导向。 (2)“比较与测量”单元:比较和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技能。当科学家观察和实验时,他们离不开比较和测量。通过使用数字和标准的测量单位,他们可以确定和描述物体诸如长度、体积、重量和温度等属性。相似地,在生活中,学生们自然地进行着比较,也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事实上,比较和测量是学生们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在本单元中,他们将观察事物间的相同和

2018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 全 册 教 案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地球上生活着多种多样的植物,很多植物都有根、茎、叶。 2、植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 3、植物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需要水分、阳光,每个植物个体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4、植物会生长和死亡。 5、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过程与方法: 1、能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 2、能用语言、图画描述和记录观察内容。 3、能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4、能种植一棵植物,并使其存活一段时间。 5、能用合适的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对植物产生研究兴趣。对植物的生存需求形成一定的敏感性。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养成参与、表达和倾听的良好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植物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体会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了解人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植物资源,懂得珍爱植物,认识到保护身边的植物很重要。 课时划分:

第 1 课我们知道的植物(1课时)第 2 课观察一棵植物(1课时)第 3 课观察叶(1课时) 第 4 课这是谁的叶(1课时) 第 5 课植物是“活”的吗(1课时) 第 6 课校园里的植物(1课时) 教学重点: 对于植物的特征,教师应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根、茎、叶等器官,知道这些器官是植物的主要器官,不同植物的器官也有差异,但都是植物生命体的组成部分,与植物能够“活”着有重要关系。“种植和照顾植物”的活动贯穿整个单元,意图是让学生通过亲自种养植物,体会植物会生长,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和阳光,为形成“植物是活的”的认识积累经验、提供证据。但不要求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生命周期等内容。教学难点: 教师在进行大单元教学时,要从单元整体认识各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以及评估标准,紧扣单元核心概念,把各课科学知识和探究方法整合为一条学习线索,设计教师的“教”与学生 的“学”的活动,在知识、方法、态度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等方面有效地保证课时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和核心目标达成的层次性、完整性。 教学措施: 培养学生初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2017年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进入小学,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对学校、环境、老师、同学、课堂、学习、学校的要求都充满了新鲜感。同时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 一年级上册科学在小学六年科学学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如果说他们在幼儿阶段主要是通过“玩”来认识和了解科学的话,从现在起,他们进入的将是一门“课程”。课程的含义是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系统的设计,但绝不是说不再“有意思”,不再令人“感兴趣”,不再有孩子们的“个人看法”和“探索空间”。恰恰相反,好的科学课应该是属于“儿童的科学”。 二、教材解读 “什么是科学”“怎样做科学”诸如此类的问题,无法也不应该教给孩子们,而是让他们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之交融的探究活动逐渐体验和理解。因此,一年级上册科学的主要功能是为六年的科学学习打基础。 1.内容分析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内容由“植物”和“比较与测量”两个单元组成。其中“植物”单元有6个教学内容,“比较与测量”单元有7个教学内容,总计13个教学内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容。 (1)“植物”单元:这是小学一年级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它将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的大门,掀开科学学习的第一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选择植物作为科学学习的起点,是因为植物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和需要。秋天是果实成熟的季节,丰收的季节,生命也在这个季节里展现出丰硕的一面。让学生关注植物、关注一个个生命体的特点,是这个单元的重要导向。 (2)“比较与测量”单元:比较和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

2020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2020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进入小学,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对学校、环境、老师、同学、课堂、学习、学校的要求都充满了新鲜感。同时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 一年级上册科学在小学六年科学学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如果说他们在幼儿阶段主要是通过“玩”来认识和了解科学的话,从现在起,他们进入的将是一门“课程”。课程的含义是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系统的设计,但绝不是说不再“有意思”,不再令人“感兴趣”,不再有孩子们的“个人看法”和“探索空间”。恰恰相反,好的科学课应该是属于“儿童的科学”。 二、教材解读 “什么是科学”“怎样做科学”诸如此类的问题,无法也不应该教给孩子们,而是让他们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之交融的探究活动逐渐体验和理解。因此,一年级上册科学的主要功能是为六年的科学学习打基础。 1.内容分析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内容由“植物”和“比较与测量”两个单元组成。其中“植物”单元有6个教学内容,“比较与测量”单元有7个教学内容,总计13个教学内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容。 (1)“植物”单元:这是小学一年级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它将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的大门,掀开科学学习的第一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选择植物作为科学学习的起点,是因为植物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和需要。秋天是果实成熟的季节,丰收的季节,生命也在这个季节里展现出丰硕的一面。让学生关注植物、关注一个个生命体的特点,是这个单元的重要导向。 (2)“比较与测量”单元:比较和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技能。当科学家观察和实验时,他们离不开比较和测量。通过使用数字和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6《它们去哪里了》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它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6课。在上节课《观察一瓶水》的基础上,学生将通过把水与其他物质混合,来进一步研究水的特征。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活动:1.聚焦问题;2.探索活动;3.研讨交流。通过观察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后的变化,学生将进一步了解水的特征——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则不能。考虑到“溶解”一词一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课并不为他们建立溶解概念,不给出具体的解释,而只在词汇表中给出“溶解”这一科学词汇,学生只需要通过实验现象来初步认识“溶解”即可。 【学生分析】 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再描述的基础,对水和固态物体的许多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并根据生活经验知道,把食盐或糖放入水中会慢慢“化”掉,但是把小石子放入水中则不会“化”。本节课学生将运用一种不同于前面几课的实验方法——混合,把一些物质放入水中,观察混合后发生的变化。混合实验将丰富学生对前面研究的物体属性的认识,学生将从实验中观察并认识到,有一些物质较难溶解在水中,有一些物质较易溶解在水中。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行为能力上有所提高,但课堂中仍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学习中自我意识较强,团体合作意识、自我控制力较弱;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都需要培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2.能用放大镜观察较小的物体。 3.能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体充分混合。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观察现象。 2.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最新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新教材)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 2.了解科学课学什么,对课程产生一定的兴趣。 3.了解任课老师,能对老师产生一定的好感。 教学重点:通过小朋友们做实验的小故事,感受到科学好,并愿意为之努力。教学难点:常规养成。 教学准备: 卡通磁贴、碘酒棉签、米饭、白纸、铁勺(分米饭) 一、简单介绍评价表 1.给表现好的小组贴笑脸磁贴,引出评价表。 2.简单介绍奖励措施。 3.介绍分组,让相应的学生举手,给反应快的小组奖励。 二、教师自我介绍 三、讲小故事 1.讲身边的同学的故事,积极尝试简单的实验,发现问题,尝试解决, 仔细观察,关注细节,不局限于限定材料,多次尝试,乐于表达。 2.科学家珍妮古道尔的事迹。 四、了解学什么 1.植物(展示很多图片),提问,这是什么?你还知道什么? 2.给学生演示一些简单实验(如,米饭遇到碘酒变成了蓝色等等)。 3.让学生说说他们的想法。 五、作业设计: 给学生布置一个作业,如“金鸡独立”或其他。

第1课我们知道的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2.尝试种植一棵植物,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植物可以美化环境,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 教学重点: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种植一棵植物,观察并记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 1.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页的大图,向学生提问:“图中哪些是植物?”学生会说树、草等。 2.让学生“说说你知道的植物”。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些花和树的名称。并提问:“这棵植物会不会开花?叶子是什么样子的?生长在哪里?”等。 3.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植物,让学生描述一下它的样子,以使学生认识更多的植物。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记录,形成班级记录表,张贴在班级中。 二、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