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常见虚词整理25个

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常见虚词整理25个

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常见虚词整理25个
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常见虚词整理25个

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常见虚词整理25个

(一)之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c.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d.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二)其

1.第三人称代词

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乐阳子妻》

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

相当于“难道”、“怎么”。

4.指示代词

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指示代词

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三)以

1.用作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用作副词

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四)于

1.表示对象

译为“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2.表示处所

译为“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表示对象

译为“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译为“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

一般可译为“比”。

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五)而

1.表示并列

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

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

2.表示承接关系

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3.表示转折关系

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

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5.代词

可译为“你”,“你的”。

例:而翁知我。——《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六)则

1.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例: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出师表》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2.表示判断

可译为“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七)者

1.代词

(1)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

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原因”等。

例:京中有善口技者。(的人)——《口技》

例:可爱者甚蕃。(的花)——《爱莲说》

(2)在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

可译为“个”、“样”、“项”。

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

可译为“……的时候”。

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2.助词

用在判断句或陈述句的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

例:吴广者,阳夏人也。(“者”与“也”配合,表判断,不译)——《陈涉世家》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用在陈述句的主语后,表停顿。)——《愚公移山》

(八)也

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可不译。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2.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

可不译。

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3.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

可译为“啊”等。

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4.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呢”。

例:若为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5.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

例: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九)焉

1.疑问代词

可译为“哪里”。

2.句末语气词

相当于“啊”。

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十)因

1.连词,表示顺接上文

可译为“于是”、“就”。

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2.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

可分别译为“由于”、“凭借”、“依靠”。

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3.介词

可译为“根据”、“依照”。

例: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4.副词

可译为“因此”。

例: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例:而因以及乎其迹。——《墨池记》

(十一)且

1.副词

(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

可译为“将”,“将要”、“将近”。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表示行为的状态

可译为“姑且”、“暂且”。

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2.连词

(1)表示递进

可译为“况且”。

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表示让步

可译为“尚且”、“还”。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3)表示并列或递进

(十二)乃

1.副词

(1)可译为“竟然”。

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2)可译为“于是”、“才”、“就”。

例: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岳阳楼记》

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才)——《狼》

2.判断词

可译为“是”、“就是”。

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3.第二人称代词

可译为“你”、“你的”。

例: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十三)矣

1.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判断推测语气

相当于“了”、“啊”。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啊)——《岳阳楼记》

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了)——《论语》十则

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

相当于“了”。

例:甚矣,汝之不惠!(了)——《愚公移山》

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

相当于“了”、“啦”。

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曹刿论战》

(十四)乎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

(2)表反问,可译为“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先生传》(3)表推测,可译为“吧”。

(4)表感叹,可译为“啊”。

例: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2.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发出的处所

相当于“于”。

例:醉翁至于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十五)所

1.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记》

2.“所”和“以”连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用这些来”。

例: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输》

例:所以动心忍性。(“所以”:用这些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结构,表被动。

例: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可译为“被……吞掉”)——《童趣》

4.用作名词,意思是“地方”、“处所”。

例: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

(十六)哉

1.表感叹语气

可译为“啊”。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2.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呢”。

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3.表反问语气

可译为“吗”。

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十七)夫

1.指示代词

译为“那”。

2.fú,句首发语词。

例:夫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丈夫。

例:夫齁声起。——《口技》

4.成年男子的通称

可译为“人”。

例: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十八)遂

1.副词

可译为“就”、“于是”。

例:遂逐其师。——《曹刿论战》

2.副词,表原因

可译为“因而”。

例:恐遂汩没。——《上枢密韩太尉书》

(十九)虽

1.表示假设

可译为“即使”。

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表示转折

可译为“虽然”。

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二十)然

1.代词,起指示作用

译为“这样”、“如此”。

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2.连词,表转折关系

译为“然而”、“但是”等。

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3.助词,分两种情况:

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

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的格式可译作“……的样子”“像……似的”。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二十一)故

1.旧的,原来的。

例: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例: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2.特意。

例: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3.原因,缘故。

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4.所以,因此。

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十二)苟

1.连词,表假设

可译为“如果”。

例:苟富贵勿相忘。——《陈涉世家》

例:苟慕义强仁——《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2.副词

可译为“苟且”。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3.副词,表希望

可译为“且,或许”。

例:苟无饥渴。——《君子于役》

(二十三)会

1.副词

(1)适逢,恰巧。

例:会宾客大宴。——《口技》

(2)一定。

例: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

(3)定将。

2.动词

(1)回合,聚会。

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2)体会,领会。

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送东阳马生序》

(二十四)或

1.无指不定代词

可译为“有的人”,“有人”。

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2.副词

(1)有时。例:或王命急宣。——《三峡》

(2)或许。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二十五)诸

1.兼词,“之于”的合音合义。

例: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众。

例:其西南诸峰。——《醉翁亭记》

3.各位,众位。

例: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

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常见虚词整理25个

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常见虚词整理25个 (一)之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c.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d.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二)其1.第三人称代词 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例:妻跪问其故。——《乐阳子妻》 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 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指示代词 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指示代词 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三)以1.用作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 常见文言虚词归纳复习

近几年高考常见文言虚词归纳复习 为今年高考复习准备 依据2011年的高考《考试说明》,需要理解的常见文言虚词是15个(而、乎、其、且、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现结合历年高考题对常见文言虚词作归纳复习。 1、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其”全都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②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 ③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④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⑤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⑥而今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⑦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⑧会其怒,不敢献。 A ③④⑥⑦ B.②③⑥⑧ C.③⑤⑦⑧ D.①④⑤⑧ ①中的“之”是指示代词“这”的意思。②中的“之”是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 ③中的“之”是第三人称代词“它”的意思,这里代指“璧”。④中的“其”是表揣测的语气词。⑤中的“之”是人称代词,代指“诸侯”。⑥中的“其”是第一人称代词“自己”。⑦中的“其”是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意思,亦即前文中的“师”。⑧中的“其”是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意思,即项羽和亚父。正确答案是C项。 2、下列句中的“则”与“则忧其民”中的”则”的意义、用法相同的是()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A.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B.复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C.公使阳处父追之,及渚河,则在舟中矣。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A项中的“则”处在对举句中,相当于“就”,其意义和用法如题干中的词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及“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中的“则”。B项中的“则”是表转折的连词,相当于“却、可是”。C顶中的“则”相当于表转折意味的“原来已经……”。D项中的“则”可译为“就是”。答案是A项。 3、下列各句中的“以”字与“不愈于养以遗患乎”中的“以”字意义、用法相同的是() A.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 B.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D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题干中的“以”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因而”。D项中的“以”也是因果连词,与题干中的“以”义同,因而选D项。A、B、C三项中的“以”都是“来”的意思,是顺接连词。 4、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意思是() 若堕业者: A.你对正事怠惰 B.如果对正事怠惰 从表面看,似乎是在考查对句意的理解,实际上,本题是在考查虚词“若”。根据文意,全文没有郑善果“堕业”的介绍,倘此处译“若”为“你”,就成了对郑善果“堕业”已成事实的指责,这显然与文意不符。此处的“若”如果解释为“如果”,则是郑善果母亲对儿子的劝诫,且本句并非专指某一人,既可指前文中的“王后、大夫、士妻”,也可指“吾”,因而

小升初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教程文件

180个实词1、安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衣食所安。(养) 2、卑 非天质之卑(低下) 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 3、备 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具备) 犹得备晨炊(准备) 4、被 被于来世(影响) 皆被绮绣(通“披”,穿) 5、鄙 蜀之鄙有二僧(边境) 肉食者鄙(目光短浅) 6、毕 毕力平险(尽) 群响毕绝(全部) 7、薄 薄暮冥冥(迫近,接近)

不宜妄自菲薄(轻视) 狐裘不暧锦衾薄(厚度小) 8、策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驱使) 策勋十二传(记录) 束手无策(计谋) 9、长 cháng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 北市买长鞭(与“短”相对) 但愿人长久(长久,健康) 死者长已矣(长远) Zhàng木兰无长兄(排行最大)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头领) 10、称 称其气之小大(相当,配合)chèn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配合) 先帝称之曰能chēng(称赞) 11、诚 帝感其诚(诚心) 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的确、实在) 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果真) 12、惩 惩山北之塞也(苦于) 惩善扬恶(惩罚) 13、驰 愿驰千里足(骑)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14、出 皆出酒食(拿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来到) 计将安出(产生) 15、辞 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 未尝稍降辞色(语言) 16、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之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17、箪 百姓谁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用箪装着) 一箪食,一豆羹(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 18、当

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二:《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与蔺相如》) ③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6.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小升初常见文言文专题之虚词选讲

小升初常见文言虚词专讲 常考题目类型: 1、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文言虚词的作用。 2、句子的翻译和理解。 2、理解文意并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及作用 (1)“之” 1、用作代词:可以代指人事物,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可以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宋何罪之有? ●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 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词尾,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 译时可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后面常接地名,可译为“去、到、往” 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记忆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例题精讲: 曾子杀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妻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①。”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②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①彘(zhì):猪②特:只是 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课堂练习: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A 富人见之B,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C,挈妻子而去之D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注释】①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②颦:读pín,皱眉头。③里:乡里。④美之:可解释为“以……为美”或“觉得……美”。⑤坚:紧紧地。⑥挈:读qiè,携。⑦妻子:妻子和孩子。⑧去:离开。⑨走:跑。⑩所以:……的原因。 1.画线句子中有四个“之”字,其中一个“之”字与其它三个用法和意思都不 一样,请写出这个“之”字(写出序号)。(1分) (2)其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2、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在句中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耶?《马说》 4、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或那”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河中石兽》

小升初常见文言文专题之虚词选讲

常考题目类型: 1、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文言虚词的作用。 2、2、句子的翻译和理解。 3、理解文意并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4、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及作用 (1)“之” 1、用作代词:可以代指人事物,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可以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宋何罪之有 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词尾,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可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后面常接地名,可译为“去、到、往” 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记忆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例题精讲: 曾子杀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妻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①。”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②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①彘(zhì):猪②特:只是 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课堂练习: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A 富人见之B,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C,挈妻子而去之D走。彼知颦美,而不

中考八大常用文言虚词归纳全(更新)

中考常用文言虚词归纳 一. 之 1.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②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②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唐雎不辱使命》)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4)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译时应省去。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3.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4、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 ①一室之内②郊田之外③四海之内① 二.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如: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①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②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则》)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二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面山而居(《愚公移山》)②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三.以 (一)介词 1.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 ③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2.表示凭借,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3.表示工具、方式、方法,可译作“把”、“拿”、“用”等。 如:①屠惧,投以骨(《狼》) ②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 ③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出师表》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用来” 如:①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 如: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通“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 (三)动词(属于实词),可译为“认为”。 如:①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者 (一)代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 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③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五.其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②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 2、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如:①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小升初文言文试题及解答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一)文言实词 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1. 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o”;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如“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应读“jì”。 2. 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3. 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4.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例(1)妇抚儿乳。乳,本义是“奶”,这里是名词作动词“喂奶”。 例(2)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弛,形容词作动词,放下。 例(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在这里表示“运”的工具,译为“用土筐”。 例(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乱,“使……混乱”;劳,“使……劳累”。 例(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耻,以……为耻。 (二)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准确掌握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十分重要。而唯有熟读、精思才能摸到门道,掌握规律。因此,课文要认真学,有些典型句子要背诵,常见虚词的用法可以整理成表,这样才便于记忆。(三)文言文翻译 1.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将古代汉语译成现代汉语,这是学习文言的综合性训练,多做这方面练习,对于深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大有裨益,文言文翻译也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有三点:首先要忠于原文。其次语句要通顺。表意要明确,语气不走样,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再其次是要文字优美,亦即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这就是所谓的信、达、雅。同学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要能做到前两点就可以了。 要做到准确、通顺,就要多学多练,平时除学好文言课文,还要多看些课外的文言文章,多

小升初最容易考到的文言虚词

小升初最容易考到的文言虚词 之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记忆顺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 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其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记忆顺口溜: 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 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以 1、作为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 例: 2、作为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墨池记》)

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逐一突破(练习)

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逐一突破练习 一、【之】 1、我见相如,必辱之。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3、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4、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5、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6、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7、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8、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9、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10、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后一个之“之”。)1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12、之二虫又何知?13、何陋之有?14、宋何罪之有?15、句读之不知。16、何功之有哉?17、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后一个“之”。)18、君将哀而生之乎?19、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20、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21、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22、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23、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24、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后一个“之”。)25、久之,能以足音辨人。26、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27、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28、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29、石之铿然有声者。30、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二、【乎】 1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2壮士,能复饮乎?3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4、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6、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7、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8、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9、忽乎吾将行兮。10、日食饮得无衰乎?1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1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13、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14、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15、吾尝疑乎是。1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1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1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9、幽独处乎山中。20、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2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22、无以,则王乎? 三、【者】 1、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2、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4、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7、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8、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9、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0、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11、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二者:两种心情。)12、此数者用兵之患也。(此数者:这几点。)13、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是“可使报秦者”,中心词是“人”。 14、石之铿然有声者。15、近者奉辞伐罪。16、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17、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四、【也】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3、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6、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7、"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8、余闻之也久。 9、其闻道也亦先乎吾。10、是说也,人常疑之。1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12、公子畏死邪?何泣也?13、此不知人之祸也。14、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15、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16、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17、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18、其业有不精……岂他人之过也?19、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20、毋从俱死也。21、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22、穷予生之光阴以疗也哉?23、岂独伶人也哉! 五、【乃】 1、乃入见。 2、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3、良乃入,具告沛公。 4、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5、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6、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7、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8、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9、今君乃亡赵走燕。10、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1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1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13、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14、嬴乃夷门抱关者也。1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1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17、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18、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19、作计乃尔立。20、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六、【何】

小升初必备之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常见文言虚词文翻译)

通假字 0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通“悦”,愉快、高兴。 02、女知之乎?(《论语十则》) “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0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知”通“智”,智慧。 0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止”通“只”。 0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郑人买履》)“坐”通“座”,座位。 06、出门看火伴。(《木兰诗》) “火”通“伙”,伙伴。 07、才美不外见。(《马说》) “见”通“现”,出现。 08、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亡”通“无”。 0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偏”通“遍”,遍及、普遍。 10、一切乌有。(《山市》) “乌”通“无”,没有。

1、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3、穷 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5、布衣 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7、开张 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8、涕 古义:泪。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9、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 10、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11、走 古义:“跑”的意思。

(完整版)小升初文言文知识点

小升初| 文言文知识梳理 通假字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 2、汝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则》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止通“只”。《狼》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坐”通“座”,座位。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 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木兰诗》 7、才美不外见“见”通“现”,出现。《马说》 8、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愚公移山》 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偏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10、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山市》 古今异义 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3、穷古义:穷尽。今义:经济贫困。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5、布衣古义:平民。今义:棉布衣服。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6、感激古义:感动振奋。今义:感谢。例句:由是感激。(《出师表》)

7、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对某事表赞同。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8、开张古义:扩大。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9、涕古义:泪。今义:鼻涕。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10、兵古义:兵器。今义:士兵。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 11、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禁犯人的地方(监狱)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12、池古义:护城河。今义:小水塘、池塘。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13、居古义:停留、过了。今义:居住、住所。例句: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 14、走古义:“跑”的意思。今义:行走。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15、汤古义:热水。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16、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去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17、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之的用法 1、“之”作代词的用法最多 而一牧童见之,之代指书画 处士笑而然之,之:代词,指牧童说的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2、“之”作动词 送孟浩然之广陵

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常见虚词整理5个

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常见虚词整理2 5 个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一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一一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一《曹刿论战》 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 《公输》 c.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译时可省去。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一一《爱莲说》 d.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至『。 例:辍耕之垄上一一《陈涉世家》 (二)其 1.第三人称代词 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一一《乐阳子妻》 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 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一一《马说》 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5?指示代词 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一一《为学》 (三)以 1.用作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一一《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一一《为学》例:策之不以其道。一一《马说》 2.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一一《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一一《岳阳楼记》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一《岳阳楼记》

高中语文18个常见文言虚词大全

文言虚词大全 虚词是“实词”的对称。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 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见“《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副词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介词不能单独充当谓语;经常附着在名词、代词、动 词前边组成介词结构;有些介词可附着在动词后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 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 副、象声六大类。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巧 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 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 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 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 等。 18个虚词的用法 1、“而”字主要的用法如下: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小升初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

180个实词 1、安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衣食所安。(养) 2、卑 非天质之卑(低下) 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 3、备 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具备)犹得备晨炊(准备) 4、被 被于来世(影响) 皆被绮绣(通“披”,穿) 5、鄙 蜀之鄙有二僧(边境) 肉食者鄙(目光短浅) 6、毕 毕力平险(尽) 群响毕绝(全部) 7、薄 薄暮冥冥(迫近,接近) 不宜妄自菲薄(轻视)

狐裘不暧锦衾薄(厚度小) 8策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驱使) 策勋十二传(记录) 束手无策(计谋) 9、长 Ch d r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 北市买长鞭(与“短”相对) 但愿人长久(长久,健康) 死者长已矣(长远) Zh α n木兰无长兄(排行最大)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头领) 10、称 称其气之小大(相当,配合)Ch en 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配合) 先帝称之曰能Ch e ng (称赞) 11、诚 帝感其诚(诚心) 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的确、实在) 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果真) 12、惩 惩山北之塞也(苦于) 惩善扬恶(惩罚) 13、驰 愿驰千里足(骑)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14、出 皆出酒食(拿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来到) 计将安出(产生) 15、辞 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 未尝稍降辞色(语言) 16、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之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17、箪 百姓谁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用箪装着) 一箪食,一豆羹(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

中考语文常见文言虚词专项讲解

中考语文 常见文言虚词专项讲解 方法指导 理解常见文言文虚词在稳重的意义和用法时,重要遵循以下原则: 1、带入筛选法; 2、语境推断法; 3、句位分析法; 4、语法分析法。 1、带入筛选法。 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如果我们书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他的每个用法带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以“而”为例,其主要用法有:表并列关系、表转折关系、表顺承关系、表递进关系、表修饰等。要弄清下列各句中“而”的不同意思,例句: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②学而不思则罔;③面山而居;④日出而林霏开;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一一带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即可。 2、语境推断法。 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换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

文意解题。此法对起关联词作用的虚词特别有效。如“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前句行为是导致后句行为发生的原因,前后句为因果关系,因此“以”在此处为表原因的“因为”。 3、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其真无马邪”;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安陵君其许寡人”。4、语法分析法。 很多文言虚词在句子结构中有着特殊的语法功能,因而,据此也可以推断出虚词的用法。以“之”为例:

之 一、用作代词 1、用作一般代词(动词+之)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他们)、“它”(它们)、“这件事”。 例:①二世杀之(他)②悉以咨之(他们) ③愿终守之(它)④故以怪之(这件事) 2、用作指示代词(之+名词) 可以译为“这” 例: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这) 二、用作助词

小升初文言文50篇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1.下列选项中对方括号内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武将见匈奴【使】使:使者 B.【使】崔季珪代使:派遣 C.【既】毕既:已经 D.此【乃】英雄也乃:于是 2.下列选项中,方括号内的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魏武将【见】匈奴使 B.帝自捉刀【立】床头 C.魏王雅望【非常】 D.此乃【英雄】也 3.下列选项中,对方括号内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以行陋自:指代曹操 B.【帝】自捉刀立床头帝:指代曹操 C.【此】乃英雄也此:指代曹操 D.魏武闻【之】之:指代上文使者指认的事情 4.下列选项中,方括号内的词是虚词的是() A.魏武将【见】匈奴使 B.帝自捉刀【立】床头 C.【令】间谍问曰 D.此乃英雄【也】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5.下列选项中对方括号内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蜀之【鄙】有二僧鄙:卑鄙 B.贫者【语】于富者曰语:告诉 C.子何恃而【往】往:去 D.吾一瓶一钵【足】矣足:足够 6.下面括号内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蜀之【去】南海去:距离 B.【犹】未能也犹:尚且 C.子何【恃】而往恃:凭借 D.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下:向下 7.下列选项中“之”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蜀【之】鄙有二僧之:到 B.吾欲【之】南海之:的 C.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之:的 D.西蜀【之】去南海之:代词,指富僧 8.下列括号内的字属于古今异义的是:() A. 蜀之鄙有二【僧】 B.贫者语于【富】者曰

小升初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

180个实词1、安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衣食所安。(养) 2、卑 非天质之卑(低下) 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 3、备 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具备) 犹得备晨炊(准备) 4、被 被于来世(影响) 皆被绮绣(通“披”,穿) 5、鄙 蜀之鄙有二僧(边境) 肉食者鄙(目光短浅) 6、毕 毕力平险(尽) 群响毕绝(全部) 7、薄 薄暮冥冥(迫近,接近)

不宜妄自菲薄(轻视) 狐裘不暧锦衾薄(厚度小) 8、策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驱使) 策勋十二传(记录) 束手无策(计谋) 9、长 cháng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 北市买长鞭(与“短”相对) 但愿人长久(长久,健康) 死者长已矣(长远) Zhàng木兰无长兄(排行最大)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头领) 10、称 称其气之小大(相当,配合)chèn 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配合) 先帝称之曰能chēng(称赞) 11、诚 帝感其诚(诚心) 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的确、实在) 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果真) 12、惩 惩山北之塞也(苦于) 惩善扬恶(惩罚) 13、驰 愿驰千里足(骑)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14、出 皆出酒食(拿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来到) 计将安出(产生) 15、辞 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 未尝稍降辞色(语言) 16、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之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17、箪 百姓谁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用箪装着) 一箪食,一豆羹(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 18、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