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浅谈西南地区石漠化现状及其成因与防治

浅谈西南地区石漠化现状及其成因与防治

浅谈西南地区石漠化现状及其成因与防治

要:石漠化是生态环境恶化的顶级形态。我国西南地区石漠化总面积已达12.96万平方公里,潜在石漠化面积123.34万平方公里。石漠化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如强烈的岩溶化过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因素;植被生长环境,又有人为原因,过度樵采;不和理的耕作方式;过度开垦;乱砍滥伐;乱放牧等。主要防治措施有:(1)提高认识,加强调研。(2)加强领导,强化责任。(3)科学论证,深入分析。(4)制定规划,开展专项治理。(5)强化科技,提高治理成效。(6)石漠化治理和群众利益相结合,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7)完善监测体系,实施动态监测。

关键词:岩溶区;石漠化;岩溶化;综合治理

0引言

我国西南岩溶区的石漠化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与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一起,被称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三大环境灾害,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脆弱环境已经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朱镕基总理在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提出“推进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提出:“推进黔桂滇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把石漠化治理提到了国家目标的高度”。在新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更是将石漠化地区的“保护优先,适度开发”作为西南地区的工作方针,推进石漠化地区的综合整治工程。然而,对石漠化的确切含义、特点和成因都还缺乏比较深入的研究,石漠化形成究竟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石漠化究竟有那些危害?至今人们认识还不十分清楚,这对于石漠化的综合治理非常不利,本文拟以对石漠化的定义、分布及其成因、危害、治理措施入手进行初步的探讨,已加大人们对石漠化的认识,指导石漠化的综合治理。

1石漠化的概念

石漠化[1](Rockydesertification)即石质荒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也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或称“石化”、“石山化”、“岩漠化”。以区域和岩性来界定可分为广义石漠化和狭义石漠化。

广义石漠化[2]是指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的、包括多种地表物质组成的以类似荒漠化景观为标志的土地退化过程。有以下几种类型:(1)主要发生在闽、粤、湘、桂东南和赣南一带花岗岩风化壳、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在重力作用下,以崩岗方式发展形成的“白沙岗”和“红沙岗”荒漠化;(2)发生在赣、湘、鄂西及浙、桂、闽等省红壤和第四纪红色岩系地区的“红色荒漠化”;(3)主要发生在贵州高原和桂北地区丘陵的碳酸盐岩地区,因植被破坏,流水冲刷,形成的“石山荒漠化”;(4)主要发生在四川紫色砂页岩地区,因岩性构造疏松,地表侵蚀严重,形成基岩裸露的“石质坡地”;(5)发生在泥石流、滑坡等活动频繁的陡坡峡谷地区,形成以沙石堆积为主的“砾质荒漠化”;发生在矿藏丰富地区,以采矿采石采砂为主形成的碎石覆盖地;(7)发生在河

流下游的冲击平原以及中游的河谷平原的沙质阶地和沙质河漫滩,海成阶地或海成沙堤。可以认为,广义石漠化实际上包括了除风蚀荒漠化、盐渍荒漠化外大部分水蚀荒漠化的类型。由于地质条件、气候因素以及社会环境的差异,这些类型的石摸化有着不同的成因和形成过程本质上有一定的差异。

通常所称石漠化是指狭义石漠化,特指在南方湿润地区碳酸盐岩形成的喀斯特地貌上,由于植被破坏而引起水土流失导致的石质荒漠化。[3]

l

在实际运用中,将石漠化分为三级[4]:轻度石漠化(岩石裸露率30%-50%),中度石漠化(岩石裸露率50%-70%)和重度石漠化(岩石裸露率大于70%)。

2

石漠化土地现状

石漠化在我国贵州高原为中心的贵州、云南、广西、四川、湖南、湖北、重庆和广东8个省都有分布,并集中分布在贵州、云南和广西3省区。目前,石漠化总面积已有12.96万平方公里[5],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123.34万平方公里(见图1)。并且西南各省的石漠化总体上呈加剧趋势,每年以18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着,仅1987年~1998年,12年间就净增了2.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22个普通县的国土面积,其发展速度是惊人的。

图1、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现状图(九十年代末)

2.1

石漠化土地现状

2.1.1.石漠化土地面积。我国石漠化土地主要分布贵州、云南、广西、四川、湖南、湖北、重庆和广东八省区的451个县中。截至2005年底,石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2.96万平方公里。

按省分布状况(见表1)。在这八省区中,贵州省石漠化面积达331.6万公顷,占石漠化总面积的25.6%,其后依次为云南288.1万公顷、广西237.9万公顷、湖南147.9万公顷、湖北112.5万公顷、重庆92.6万公顷、四川77.5万公顷和广东8.1万公顷,分别占石漠化总面积的22.2%、18.4%、11.4%、8.7%、7.1%、6.0%和0.6%。

省区

贵州

云南

广西

湖南

湖北

重庆

四川

广东

面积(万公顷)

331.6 288.1 237.9 147.9 112.5 92.6 77.5

8.1

百分比% 25.6 22.2 18.4 11.4 8.7

7.1

6.0

0.6

表1.石漠化省区分布统计表

按流域分布状况(见表2)。石漠化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其中长江流域面积最大,为732.1万公顷,占石漠化总面积的56.5%;珠江流域次之,为486.5万公顷,占37.5%;其他依次为红河流域52.3万公顷,占4.0%;怒江流域17.7万公顷,占1.4%;澜沧江流域7.6万公顷,占0.6%。

流域

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

红河流域

怒江流域

澜沧江流域

面积(万公顷)732.1

486.5 52.3 17.7 7.6

百分比% 56.5 37.5 4.0

1.4

0.6

表2.石漠化流域分布统计表

按程度分布。轻度石漠化356.4万公顷,占石漠化总面积的27.5%;中度石漠化591.8万顷,占45.7%;重度石漠化293.5万公顷,占22.6%;极重度石漠化54.5万公顷,占4.2%。

图2.石漠化程度分布图

2.1.2.石漠化土地分布特征。

石漠化分布特征主要有:一是分布相对比较集中。以云贵高原为中心的81个县,国土面积仅占西南地区的27.1%,而石漠化面积却占石漠化总面积的53.4%。二是主要发生于坡度较大的坡面上。发生在16度以上坡面上的石漠化面积达1100万公顷,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84.9%。三是程度以轻度、中度为主。轻度、中度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总面积的73.2%。四是石漠化发生率与贫困状况密切相关。西南地区的平均石漠化发生率为28.7%,而县财政收入低于2000万元的18个县,石漠化发生率为40.7%,高出西南地区平均值12个百分点;在农民年均纯收入低于800元的5个县,石漠化发生率高达52.8%,比西南地区平均值高出24.1%。

2.2

潜在石漠化土地状况

潜在石漠化土地是一种非石漠化土地,其岩性为碳酸盐岩类,基岩裸露度在30%以上,目前虽然尚有较好的植被覆盖或已经修为梯田,但如遇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干扰,极有可能变为石漠化土地。

据统计,西南地区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为12.34万平方公里。

按省分布状况(见表3)。潜在石漠化土地在八省区都有分布,贵州省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最大,为298.4万公顷,占潜在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24.1%;其后依次为湖北236.5万公顷、广西186.7万公顷、云南172.6万公顷、湖南143.8万公顷、重庆85.8万公顷、四川73.7万公顷和广东省40.5万公顷,分别占潜在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19.1%、15.1%、13.9%、11.6%、6.9%、6.0%、3.3%。

省区贵州湖北广西云南湖南重庆四川

广东

面积(万公顷)298.4

236.5

186.7

172.6

143.8

85.8 73.7 40.5

百分比% 24.1 19.1 15.1

13.9

11.6

6.9

6.0

3.3

表3.潜在石漠化省区分布统计表

按流域分布状况(见表4)。主要分布在长江和珠江流域。长江流域潜在石漠化土地为835.3万公顷,占潜在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67.5%;其他依次为珠江流域355.4万公顷,占28.7%;红河流域21.0万公顷,占1.7%;怒江流域17.5万公顷,

占1.4%;澜沧江流域8.6万公顷,占0.7%。流域

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

红河流域

怒江流域

澜沧江流域

面积(万公顷)

石漠化成因及治理对策

石漠化成因及治理对策 摘要:近几年来,虽然我国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在我国的一些石 山区域,石漠化问题十分突出,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随 着经济的发展,石漠化现象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已 经引起社会和国家高度重视,成为我们不得不正视和需要解决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即将深入对石漠化问题的研究,为石漠化的科学治理提出了以下几种治 理对策。 关键词:石漠化;治理;造林技术 石质荒漠化,简称“石漠化”,指的是在热带、亚热带以及岩溶发育过盛的自 然背景下,由于人为活动导致地表植被受到严重破坏,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土地 生产力衰退,基岩裸露或砾石堆积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也是荒漠化的重要形式 之一。石漠化不仅严重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甚至于使当 地丧失基本的生存条件,特别是自然灾害的发生给人民的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同 时危及到人的生命,因此加快石漠化的防治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石漠化治理 是生态治理的一大顽疾,需建立长效治理机制。 一、石漠化问题的成因分析 近年来,为了追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对森林、草原等生态环境 的破坏日益严重,在此情况下,石漠化问题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亟待 解决。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石漠化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只能任其发展。 实则不然,石漠化问题的产生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特别是当前经济高度发展, 这类因素也日益增多。实质上,造成石漠化问题的因素主要可分为两种。一类是 自然因素,另一类是人为因素,以下就这两种因素展开详尽论述。 自然因素。石漠化地区的地质环境状况是导致石漠化现象产生的决定性因素,即自然因素是导致石漠化现象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在我国云南地区,很多都是岩 溶地貌,在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往往很容易出现石漠化现象,这类地区往往 含有十分丰富的碳酸盐岩,它们容易淋溶,形成土壤的速度较慢,为石漠化现象 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加上岩溶地貌所在的地区,山高坡陡,温度适宜,降雨 充沛且集中,为石漠化现象的产生创造了良好的溶蚀条件,这是石漠化现象的主 要成因。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也是导致石漠化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具体来说:樵采过渡。通常,岩溶地貌所在的地区大多位于偏远山区,经济发达程度较低,可用的农村能源种类稀少,群众生活所用的能源主要依靠砍伐林木维持,尤 其是在那些缺煤少电的地区,能源种类极其单一,这就容易导致樵采过度,造成 对当地森林植被的严重破坏。 耕作方式不合理。岩溶地区由于交通闭塞,信息不通畅,外界先进的耕作方 式无法传进来,使得这里的居民采用的是陡坡耕作、广种薄收的耕作方式,没有 采取有效的水保措施,而当地降水又极其充沛且集中,导致土壤被雨水冲蚀,造 成石漠化现象的产生。 开垦过度。岩溶地区大多耕地面积较小,为了增加粮食产品,当地群众只能 采用毁林毁草的方式开展使耕地面积增大,加上水保措施缺乏,土壤流失现象严重,表面植被和土壤均被雨水冲走,使得底部石头露出。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荒漠化的原因和防治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荒漠化的原因与防治 一、知识讲解 (1)荒漠化的成因 从自然因素看,西北地区的地表除山丘陵外,平地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加上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这就为风沙活动提供条件 气候因素特别是年降雨量的变化,往往影响着荒漠化的进程。多雨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相反,持续干旱则促进荒漠化的进程,但并非决定性作用 人类不仅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也是荒漠化的受害者。人为因至素主要表现为过度樵柴、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交通不注意环保等方面 (2)荒漠化的防治 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 内容:一是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三是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整治模式: 首先有明确的整治目标,即贯彻国家环境和资源法规,建立既防治荒漠化,又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防治体系,求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 其次,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和各种外力作用的性质,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 第三,要有健全而完善的治理实施系统。这是因地制宜实施治理措施,完成荒漠化防治目标的基本保证 建立早期预警系统,是预防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任何有效的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都应以消除贫困为核心 (3)治理措施和经验 干旱、半干旱流沙地区飞机播种、设置沙障固沙、钻孔深栽等造林技术世界领先 宁夏中卫沙坡头采用草方格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 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荒漠植物一般具有强大的耐旱力,有的根系和地下茎特别发达,以便从土壤和岩隙间吸收水分;有的茎叶具有毛或细刺;或者退化无叶,以减少蒸腾;有的具有耐盐特性 “三北”防护林被称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岩溶区干旱、内涝资料

2010年4月3日至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赴贵州考察时强调了要“实行水利建设与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相结合的治本之策”。本文探讨西南地区石漠化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和演化特点,及其与干旱灾害的相互作用,认为旱灾与石漠化有密切关系。区域长时期的干旱使脆弱的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石漠化加剧;石漠化发展导致生态蓄水功能消失,进一步加剧区域性干旱。最后,提出了建设西南地区石漠化监测与预警预报系统平台的建议。 1 石漠化分布及其发展趋势 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从成因来说,导致石漠化的主要因素是人为活动,大面积的陡坡开荒,造成地表裸露,加上喀斯特石山区土层薄,基岩出露浅,暴雨冲刷力强,大量的水土流失后岩石逐渐凸现裸露,随着时间的推移,石漠化的程度和面积不断加深和扩大。岩溶石漠化地区在降水偏少的年份或旱季,耕地无水灌溉,容易形成大面积干旱。 我国石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重庆、四川8 省市自治区的451个县(市)中,截至2005 年底,石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2.96 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1.35 %,占喀斯特分布区面积的28.7%。在这8 省区中,贵州省石漠化土地面积达331.6万hm2 ,占石漠化总面积的25.6 % ,其后依次为云南(288.1 万hm2) 、广西(237.9 万hm2) 、湖南(147.9 万hm2) 、湖北(112.5 万hm2) 、重庆(92.6 万hm2) 、四川(77.5 万hm2) 和广东(8.1 万hm2) ,分别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22.2 %、18.4 %、11.4 %、8.7 %、7.1 %、6.0 %和0.6 %(图1)。 从整体趋势看,我国西南地区岩溶石漠化呈现加剧的趋势。根据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的统计,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的10年间,我国西南滇、黔、桂、湘、川、渝、鄂、粤等省(区、市)岩溶区,岩溶石漠化面积已经从82 942. 65 km2,增加到105 063. 20 km2,净增加22 120. 55 km2,平均每年净增加1 650. 26 km2,年平均增长率为2%。

浅谈西南地区石漠化现状及其成因与防治

浅谈西南地区石漠化现状及其成因与防治 摘 要:石漠化是生态环境恶化的顶级形态。我国西南地区石漠化总面积已达12.96万平方公里,潜在石漠化面积123.34万平方公里。石漠化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如强烈的岩溶化过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因素;植被生长环境,又有人为原因,过度樵采;不和理的耕作方式;过度开垦;乱砍滥伐;乱放牧等。主要防治措施有:(1)提高认识,加强调研。(2)加强领导,强化责任。(3)科学论证,深入分析。(4)制定规划,开展专项治理。(5)强化科技,提高治理成效。(6)石漠化治理和群众利益相结合,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7)完善监测体系,实施动态监测。 关键词:岩溶区;石漠化;岩溶化;综合治理 0引言

我国西南岩溶区的石漠化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与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一起,被称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三大环境灾害,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脆弱环境已经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朱镕基总理在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提出“推进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提出:“推进黔桂滇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把石漠化治理提到了国家目标的高度”。在新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更是将石漠化地区的“保护优先,适度开发”作为西南地区的工作方针,推进石漠化地区的综合整治工程。然而,对石漠化的确切含义、特点和成因都还缺乏比较深入的研究,石漠化形成究竟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石漠化究竟有那些危害?至今人们认识还不十分清楚,这对于石漠化的综合治理非常不利,本文拟以对石漠化的定义、分布及其成因、危害、治理措施入手进行初步的探讨,已加大人们对石漠化的认识,指导石漠化的综合治理。 1石漠化的概念

土地石漠化成因与防治

土地石漠化成因与防治 土地石漠化是指在亚热带湿润地区喀斯特极其发育的自然环境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和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1-3]。石漠化地区土地裸露程度高、土层薄、植被稀少、综合利用能力低、土壤涵养水源能力差,造成区内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威胁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目前,西南8省区市(贵州、广西、云南、四川、重庆、湖南、湖北和广东)的裸露型及浅盖型喀斯特面积已达292262km2,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岩溶出露区及主要的生态脆弱带,与黄土高原并称为中国环境退化与贫困最为突出的地区[4]。其中,湖南省的石漠化严重程度在西南8省区市中排在第四位,石漠化已成为湖南省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加快推进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整治对构筑长江、珠江上游地区生态屏障和实现本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湖南省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的分布、危害及成因机理进行研究,提出了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防治对策,希望能为其他岩溶地区的土地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借鉴。 1分布现状及危害 1.1土地石漠化分布现状

湖南省土地总面积约165709.80km2,岩溶区面积约54324.56km2,占土地总面积的32.8%。全省石漠化土地面积14788.62km2,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14359.68km2,两者占到岩溶区面积的53.7%,集中分布在湘西北、湘西、湘中地区,其中轻度石漠化4633.60km2,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31.3%;中度石漠化6358.59km2,占43.0%;重度石漠化3072.36km2,占20.8%;极重度石漠化724.07km2,占4.9%。表1为湖南省岩溶面积及石漠化分布状况。由表1知,湘西北、湘西、湘中地区的α值均高于全省平均值,尤其是湘西北达到17%,说明上述地区潜在石漠化比例较大,如不加以重视,将会演变成石漠化地区;湘西北、湘西、湘中地区的β值都高于全省平均值,说明上述地区的石漠化比例较大,是全省石漠化集中分布的地区;湘西北、湘西地区的δ值高于全省平均值,说明上述地区的岩溶地区易演变成石漠化。另外,全省岩溶地区石漠化面积总体呈增加趋势,1987—2007年石漠化面积从5045.53km2增加到14788.60km2,每年新增近487.15km2,尤其是湘西从579.94km2增加到3777.85km2,每年新增近159.90km2,是全省石漠化面积增长最快的地区。 1.2土地石漠化危害 1.2.1土地退化、水土流失严重 第一,石漠化引起的土地退化最初表现为土层变薄,土壤养分逐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石漠化是指在半干旱和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导致土地逐渐变 成石质或石头充斥着的荒漠现象。中国是一个石漠化严重的国家,这种现象给生态环境和 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石漠化综合治理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环境治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针对石漠化的对策及建议,希望能够对石漠化的治理工作有所帮助。 一、加强科学研究,深入分析石漠化形成的原因 石漠化的形成是一个综合的过程,涉及气候、地质、土壤、植被、人类活动等多个方 面的因素。加强科学研究,深入分析石漠化形成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找准石漠化形 成的根本原因,才能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综合治理方案。建议政府加大对石漠化相关科 研项目的支持力度,促进相关学术机构和专家学者的参与,加强石漠化的形成机理研究, 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强化石漠化防治的法律保障 政策法规是推动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重要保障。针对石漠化防治的政策法规建设应当加强,确保石漠化防治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议政府出台更加严格、具有约束力的石 漠化防治法规,加大对石漠化防治工作的执法力度,对那些违反石漠化防治法规的行为进 行严厉处罚,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 三、加强人工植被修复,改善石漠化地区的植被覆盖率 在石漠化地区开展人工植被修复是防治石漠化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植树造林、草原 恢复等方式,改善石漠化地区的植被覆盖率,提高土地的保持能力和生产力。建议政府大 力推动石漠化地区的生态修复工程,加大对植被修复项目的投入,同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 参与到植被修复工作中,形成全社会共同治理的合力。 四、加强水土保持措施,减缓石漠化的发展速度 石漠化的发展离不开水土保持工作的支持。加强水土保持措施,包括建设梯田、修筑 护坡、植树种草、建设防风固沙林带等,可以减缓石漠化的发展速度,保护土壤资源和水 资源。建议政府加大对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力度,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民参与到水土保 持工作中,使得水土保持成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重要抓手。 五、加强农业生产方式创新,推动石漠化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石漠化地区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加强生态农业建设,可以有效地减缓土地退 化和水土流失的速度。建议政府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推广高效节水农业技术和耐旱作物种

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危害、措施

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危害、措施我国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和严重危害 石漠化是我国岩溶地区最严重的生态问题,被称为“地球的癌症”。石漠化主要发生在岩溶地区,它的成因非常复杂,既有自然因素,更有社会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岩溶地区的基岩大多是碳酸盐,这种岩石极易流失,它是石漠化形成的物质基础。 第二,石漠化地区地形地貌陡峭而且破碎,相对落差大,为雨水冲刷、地表的侵蚀提供了足够的势能。 第三,岩溶地区降水量大,而且降水集中,强度很大。这就为雨水冲刷、地表侵蚀提供了足够的动能。 第四,岩溶地区热量条件非常好,绝大多数地区平均年气温在15-20度之间,加快了岩溶的溶蚀速度。 第五,酸雨沉降也加速了石漠化的发生。 人为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陡坡耕种。岩溶地区普遍耕地资源较少,特别少的地方人均只有半亩耕地,所以毁林开垦、毁草开垦的现象非常严重。在现有的耕地当中,坡耕地占到40%左右,加剧了石漠化。 第二,过度樵采薪材在农村农业结构当中,占比达到40%左右。高强度的集中连片樵采容易导致植被破坏、土壤流失,加重了石漠化。 第三,过度放牧,岩溶地区的牲畜一般是放养,不仅破坏植被,而且破坏地表,加重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第四,无序的工矿建设开发也加重了石漠化。

石漠化的危害的确非常之大,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它直接导致土地承载能力大幅度降低甚至丧失,缩小了人类的生存发展空间,包括减少了我们的耕地资源。 第二,加重了自然灾害。由于石漠化地区植被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截蓄降水的功能、调节径流的功能都大幅度下降,往往是“山上水贵如油,山下水滚滚流”,所以经常表现为干旱和洪涝并存的状态。 第三,严重影响长江、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岩溶地区是珠江的源头,是长江水源的重要补给区,生态区位特别重要。这些地方大面积发生石漠化之后,就会导致调蓄洪水的功能下降,导致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淤积,给下游的江河湖库、给下游的水利水电设施、给下游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第四,容易导致这些地区贫困加剧,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石漠化地区是国家重点扶贫的地区之一,按照最新的标准,我刚才说过,贫困人口在5000万人以上。 第五,石漠化会造成植被结构简单化、生态系统简单化,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研究表明,石漠化末期阶段,群落的生物量只有未退化之前的1/200,所以说石漠化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必须加紧治理,认真治理。 分类型治理。 一是对林地中的石漠化土地,实行封山育林,进行补植补造,禁止任何形式的采伐,使植被逐渐得到恢复。潜在石漠化地块实行封山育林或人工管护,以提高森林质量,使森林调节气候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是对耕地中的石漠化土地,实行退耕还林(草),减少水土流失。 三是对潜在石漠化的地块,采取坡改梯等工程措施或农艺措施,改善耕作条件,培肥地力,阻止其向石漠化方向发展。

石漠化成因及石漠化地区水土保持措施

石漠化成因及石漠化地区水土保持措施 刘剑波 〔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在读学士学号:20212021〕 摘要:石漠化是我国西南8省都存在的一种石质荒漠化现象,以贵州最为严重,石漠化面积逐年增加,大片的石漠化土地生产力极低,已威胁到人们的生存,严重影响西南地区的可持续开展,成为我国南方山区的心腹之患。本文主要分析石漠化概念、成因、分布、对当地的影响、以岩溶地区如何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恢复当地生态环境,到达西南地区可持续开展的目的。 关键词:石漠化成因威胁人类生存水土保持措施西南地区可持续开展。 The cause of stony desertification and the measur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of this region JIAN BO LIU (Undergraduate majoring i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of sicuan agriculture university) Abstract: Stony desertification is a phenomenon appearing vast in south-east china. GUI ZHOU province is the most severe area. The deserted area is magnifying year by year,a large area of stony deserted soil is low yield .It has threaten the existence of humanity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uth east area.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conception , cause and distributing and the influence to those areas. And conclude the measure to work on i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ose regions. 一、石漠化〔Stony Desertification〕,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是指逐渐形成石漠景观的过程。岩溶地区〔喀斯特地貌〕母岩为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具有抗风化能力强的特性,所以成土过程缓慢,且所生成的土壤容易淋失,在我国西南8省,广泛分布着碳酸盐岩,又由于西南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此地降雨量较多,且多集中在春季,所以在大量水的存在下,化学侵蚀量巨大,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喀斯特地貌,与此同时带来的后果是风化形成的物质溶于水中,很难形成土壤,所以在喀斯特地区,土壤极其珍贵,但是在人类出现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 喀斯特地区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种特殊地质地貌,特点是地表上多为石灰岩、石膏岩 等岩石,溶蚀作用明显,地下水循环不畅,河流水源缺乏。这种地形条件导致喀斯特地区 容易发生石漠化现象,即土壤流失严重,植被覆盖稀少。 石漠化对环境、农业和生态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必须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进行治理。以下是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一些常用方法: 1. 林业措施:在喀斯特地区种植各类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尤其是一些能够适应 石质土壤环境的植物。植树造林可以增加土壤固结和水源涵养能力,减缓土壤侵蚀。合理 的林业管理措施,如定期修剪、补栽和病虫害防治等,也能够提高植被的稳定性和覆盖 率。 2. 土壤保持措施:采取保护性耕作措施,如合理耕地整理、水土保持种植结构调整等,以减缓土壤侵蚀和水的流失。还可以采用梯田、隔沟保留等技术手段来改善流域的水 土保持条件。 3.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喀斯特地区常见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有梯田、植被带和防护 林等。梯田能够减缓坡面径流速度,减少泥沙侵蚀;植被带和防护林能够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 4. 建设水库和拦河坝:由于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水循环不畅,常常面临着水源紧缺的 问题。在治理喀斯特石漠化的过程中,可以修建水库和拦河坝来调节水资源,提供灌溉和 生活用水。 5. 加强科学研究和科普宣传:喀斯特地区的水土保持问题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需 要加强科学研究,探索适合该地区的治理方法。也需要进行广泛的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 环境保护意识和水土保持意识。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包括林业措施、土壤保持措施、水土保 持工程措施、建设水库和拦河坝以及加强科学研究和科普宣传。通过采取综合的治理措施,可以有效地减缓石漠化现象,保护环境和农业生产,促进喀斯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 第二章 资源 环境与区域发展 知识梳理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知识梳理 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知识梳理】 一、黄土高原范围: 黄河中上游与海河上游,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土地开发利用中长期存在的问题。面积30多万平方千米,横跨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河南、陕西、山西七省区。 黄土高原地区的地貌特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形成原因---流水侵蚀 黄土高原的的成因----风力堆积作用 二、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 1.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减产; 2.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3.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淤积在下游河床,使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 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自然原因: ①地理位置的过渡性,使生态环境脆弱。 (平原向山地高原、湿润区向干旱区、森林向草原、农业去向牧区的过渡) ②土壤质地特殊性:黄土土质疏松,遇水易分解; ③降水集中性: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 ④坡度较陡,地质灾害频繁。滑坡、塌陷、泥石流加剧水土流失。 ⑤植被稀疏 ⑥自然灾害频繁 2.人为因素(主要):

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轮荒和露天开矿)、无计划地修路、修窑洞等工程活动 ②破坏植被:过度樵采、过度放牧、毁林开荒、营造宫殿、战争、森林火灾等 四、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 1.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中心是水土保持,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生产体系。 2.基本措施:合理利用土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压缩耕作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开展煤区土地复垦工作,注重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3.具体措施: 五、其他脆弱区的生态问题 石漠化,亦称石质荒漠化。是指因水土流失而导致地表土壤损失,基岩裸露,土地丧失农业利用价值和生态环境退化的现象。石漠化多发生在石灰岩地区,土层厚度薄(多数不足10cm),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 (一)西南地区石漠化的成因

石漠化的形成机制与防治对策

石漠化的形成机制与防治对策 石漠化是指由于多种自然与人为因素引起的土地严重退化,使其防风、固沙、保水能力等都大大降低,从而导致植被极度稀少或缺乏、土层贫瘠、水资源极其匮乏,最终形成一种覆盖大量石块的不毛之地。石漠化是全球进程中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尤以中国地区最为严重,特别在亚洲,占全球60%的沙漠都存在石漠化现象。 石漠化的形成机制: 1.天然因素 天然因素主要包括地貌、气候等因素。中国的山地地区,地势多为陡峭,土层薄,不利于植物生长。加上中国部分地区的气候干旱、多风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植被极度稀少或缺乏,地表裸露,进而形成石漠化。 2.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主要包括过度开垦土地,养殖、放牧、矿山开采、森林砍伐等活动。过度的开垦土地超过了土地耐受能力,极大地破坏了植被和土壤。过度的放牧、养殖活动导致土地过度负荷,进而形成石漠化。矿山开采、森林砍伐等活动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地势变化,进而形成石漠化。 防治对策: 1.加强生态修复

针对已经形成的石漠化,在生态修复方面要注重合理植被布局,逐渐恢复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从而促进土地的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 2.控制过度开垦 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防止过度开垦,从根本上避免了无序的土地开发和利用。针对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可以进行法规或政策的制定,规范土地使用的行为方式。 3.合理开展畜牧业 合理的畜牧业可以为农民提供生计,但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能超过土地的承载力,杜绝过度放牧,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进一步的影响,从而减缓石漠化现象。 4.推广科学技术 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开发新的治理技术和新型材料,利用无机胶、羟基磷灰石等材料来修复退化土地,推广本地矿渣等无机资源用于土地改良,进而达到石漠化防治的效果。 综上所述,石漠化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主要涉及多种自然和人为因素。为了减缓石漠化现象的发展,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如生态修复、畜牧业发展、科学技术推广等,保障自然生态的平衡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气候变化对石漠化的影响与防治

气候变化对石漠化的影响与防治 1. 引言 气候变化是近年来全球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气候变化已经对地球各个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气候变化对石漠化的影响也日益凸显。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对石漠化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2. 气候变化导致石漠化的加剧 石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土地逐渐变坏,植被逐渐退化,形成石质地表覆盖层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气候变化直接导致了石漠化的加剧。首先,全球气温不断上升,导致水分蒸发速度加快,干旱地区的水资源变得更加稀缺,植物难以生存,从而加剧了石漠化现象。其次,气候变化还引发了更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涝、风暴等,这些极端天气事件对土地的侵蚀和破坏加剧了石漠化的程度。 3. 气候变化对石漠化区域生态系统的影响 气候变化带来的石漠化不仅对土地造成了破坏,也对区域的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石漠化区域的生态系统往往是脆弱的,植被稀疏,居民的生活也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对于贫困地区,石漠化的加剧可能导致农田减产、水资源减少以及生态移民等问题,进一步加剧地区的贫困现象。此外,石漠化还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许多濒临灭绝的物种栖息地因为石漠化而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4. 石漠化的防治措施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石漠化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首先,加强土地保护,防止土壤侵蚀和石漠化进一步加剧。可以采用植被恢复和土地复垦的方式,提高土地的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侵蚀的速度。其次,加强水资

源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可以建设水库、引入节水技术等,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加强生态保护,保护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可以建立自然保护区,限制开垦和工业化进程,保护原始植被和动物栖息地。 5. 协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石漠化问题的重要性 石漠化是气候变化的一种表现形式,防治石漠化需要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相 结合。气候变化需要全球的合作和协调,各国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同时,也需要加强科学研究,深入了解气候变化对石漠化的影响机制,为石漠化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6. 结论 气候变化对石漠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石漠化又会进一步加剧气候变化的 发展。因此,加强石漠化的防治,就是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制定科学的政策和措施,我们有望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对石漠化的挑战,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案例石漠化的成因及治理

——以贵州省为例 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地区首要的生态问题,也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三大生态问题之一。严重的土地石漠化,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的水土流失、植被破坏,致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发展安全。本案例拟以贵州省为例,通过对石漠化成因与治理的学习,进一步理解石漠化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影响及其治理措施等问题。 【探索】 ×105hm2速度递减,而人口却以每年1600万人的速度递增,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不断下降。 ×105km2,因干旱、冻土、洪涝、风沙、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导致我国的中、低产田占总耕地面积的65%。 石漠化作为土地退化的一种典型,分布范围相对集中,影响巨大。轻度地石漠化可使水土流失、植被减少、土壤肥力下降,重度的石漠化将使地表的基岩裸露、致使被破坏的土地难以恢复。可见治理石漠化对保护土地安全至关重要!思考:1、你是怎样理解石漠化概念的? 2、你知道为什么会形成石漠化现象吗? 什么是石漠化? 石漠化就是石质荒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特别是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也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 我国的石漠化分布相对比较集中,以西南地区为主,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湖南等省份。其中,贵州省是西南地区石漠化面积最大、危害最严重的省份。 石漠化是在诸多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生形成的,脆弱的生态环境为石漠化过程提供了条件,不良的人为活动则加速了这一进程。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广布,以山地高原为主的地形、崎岖的地势加速了水土流失的程度,人口分布的集中、不合理的耕作方式、相对闭塞的环境、欠发达的经济和当地人民的贫困等因素都加重了对土地的破坏。 西南地区以贵州省为例,该处位于两江(长江、珠江)源头的分水岭地带,解决好石漠化问题,重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关系到自身发展,而且关系到两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与发展。因此,我们应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大政方针下,采取保护、恢复、重建、维持等一系列策略和模式,因地制宜,对西南地区的石漠化进行有效治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