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生态城市规划论文:日本城市绿地系

生态城市规划论文:日本城市绿地系

生态城市规划论文:日本城市绿地系
生态城市规划论文:日本城市绿地系

摘要:日本是亚洲较早开展绿地系统规划的发达国家。通过研究日本绿地系统的规划特点和优秀案例,期望能够为我

国的绿地系统规划提供借鉴与参考。着重探讨目标设置、规划布局、实施策略3个方面。目标设置既包括制定量化指标,也包括将抽象宏观的大目标,逐步分解细化为可操作的实施策略。规划布局从环境保护、游憩、防灾、景观等系统出发,在形成各自布局方针的基础上,进而构筑综合的绿地网络系统。实施策略通过方针图与体系图,将绿地建设与保护、推进绿化的各项措施,落实到空间与管理等各层面上。

关键词:风景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生态环境;游憩功能;景观塑造;防灾功能文章编号:1000-6664(2010)09-0025-07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0-06-29;修回日期:2010-08-1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园系统网络化的生态环境效应——以国家‘两型社会’新特区为例”(编号50908092)资助Abstract:Japan is the developed country which carries out green space master planning early in Asia.Through studying Japanese planning feature and its outstanding cases,this paper provides the reference for green space master planning in China.This paper discusses three parts including aim setting up,layout principle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y.To set up aims not only makes out the quantitative standards,but also develops one abstract big goal to many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which may https://www.docsj.com/doc/c614635610.html,yout principles come from the requirement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recreational function,disaster prevention and landscape.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through the policy plans and the system charts,displays diverse actions on green space construction and protection,greenery improvement,which are carried out in space and on management.

Key words:landscape architecture;green space master planning;ecology and environment;recreation function;landscape forming;disaster prevention function

日本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特点与案例解析(下)

Japanese Green Space Master Planning Feature and Case Analysis (II)戴菲

陈福妹

DAI Fei,CHEN Fu-mei

(接8期87页)4目标设定

4.1目标体系的构成内容

目标设定是日本《城市绿地法》中规定的,是绿地系统规划必须制定的两大内容之一。目标设定的内容包括基本理念、未来绿地愿景、基本方针、规划范围、规划的目标水平等。这里既有文字也有图纸,是一个多维度的体系。

1)基本理念。

在规划对象城市中,从绿地存在的价值、使用的效果等方面,进行科学、实证地阐述。以市民生活为中心,审视绿地的作用,对城市绿地的意义和目标给予美好的阐述。比如:水与绿包裹滋润的城市[1];人、自然的海·山、历史共生的镰仓[2]等。

2)未来绿地愿景。

未来绿地愿景是指在考虑上述基本理念和城市将来的发展方向等内容后,以图面的形式表达绿地系统的空间形态结构。具体做法是,首先深入理解绿地系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等表述的基本理念,然后掌握该城市的自然、社会条件,历史性城市的形成演变,了解目前的绿地储备,结合城市将来发展方向的提案,在未来绿地愿景中表达规划后期绿地应持有的发展方向,绿色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考、愿景、政策理念等。

关于未来绿地愿景,希望使用市民们容易理解的方式表达。为阐明轴线与节点关系的绿地结构模式而绘制的绿地概念图,可以作为未来绿地愿景图。表现方法应仔细考量,尽量简要而易于理解。

3)基本方针。

基本方针是指围绕上述未来绿地愿景,建构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思路,即为了实现该规划,大体上需要如何去做。内容包括绿地布局的基本方针、城市绿化总体的目标与方针、公众参与、现有资源利用,关于绿地与绿化的建设、保护以及管理方法的基本考量等。因为需要向广大市民说明方针,所以方针应尽可能清晰易懂。

4)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设定的主要内容包括规划对象区域划定、人口规模预测、城市用地规模确定等。规划对象区域通常是城镇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另外,根据具体状况,也有包含城市规划区范围外用地的情形。人口规模预测的规划期应尽量与城市总体规划等整

合,如果确有必要,也可以单独设定。一般适合以10年为规划中期,20年为规划远期。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也可酌情调整。将来的城市用地发展规模,也应尽量与城市总体规划等整合。

5)规划的目标水平。

这部分主要是提出各规划期的具体指标。它分为总量目标和成果目标2大类。成果目标往往是基于绿地的景观、防灾、游憩、生态环境等各项功能,或建设保护的目的而分项设定。例如,步行距离易达的临时避难场所覆盖的城市地区从多少比例提高到多少比例;规划中的景观改造场所有多少个等。总量目标往往集中在城市总体绿地确保的目标水平、人均城市公园的目标水平、绿化目标等综合方面。比起成果目标,实施总量目标时更具有易核实检验的特点。规划期需达到的绿地目标水平通常会考察城市规划区或建成区的绿地比率。尽管日本在国家层面曾制定过“绿地总体规划”等绿地中长期发展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其中有规划建成区绿地达30%、人均城市公园面积20m 2等目标,但各地目标水平的设置主要还是取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

4.2目标体系的设置方法

首先,总结归纳,提出基本理念。而后,以图的方式用未来绿地愿景表达基本理念和城市将来的发展方向;基本方针是根据未来绿地愿景,概括绿地布局的基本方针与绿化的总体目标。最后,建立绿地各项规划期内需要达到的具体指标,如绿地率、人均城市公园面积、绿化覆盖率等(图1)。

4.3目标体系的案例分析

福冈市是日本南部的行政、经济、文化中心,面积340km 2,人口近140万。它位于九州

岛,靠近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陆,自古以来都是与中国大陆文化交流的窗口。福冈市自然地理条件优越,东、南、西三面群山环绕,北面临海形成博多湾,大小河流从山系流向北面海湾。

2002年日本建设省组织专家对全国编制的绿地系统规划进行评价,福冈获得第一名。该规划确立的基本理念是:与自然共生的充满“花与绿”的国际文化城市。依据这样的基本理念,规划设定6个基本方针,并进一步深化为12条基本方向(图2)。

1)加强自然形态的绿地系统主干骨架。(1)建立市域森林带,形成围绕城市的绿环:一方面,标高80m 以上的地区抑制住宅地开发。另一方面,指定各类绿地保护地区,加强山地和建成区内的树林地保护。

(2)保护开发博多湾滨水地带:在保护自然形态的海岸线和绿地的基础上,发展公园绿地和滨海的散步道,加强临港湾地区的绿化,推进亲水空间、从海边向城市街区延伸的道路的更新改造。

2)构筑能感受到山风、海风自然气息的环境。

(1)保护和创造多样化的生态系统:运用各种保护制度,保护农地、树林地、水边等多样的生态系统,并且通过河流和绿地连接,形成网

络化的生物栖息地。

(2)形成能缓和环境负荷的绿地:形成风的通道,解决水的问题,从节能、循环的角度,确立节约资源消耗的环境建设,培育生态系统。

3)塑造增添城市个性和风格的绿地系统。(1)通过绿化来美化城市的面貌:城市中心、入口、大规模开发地区等体现城市面貌和作为城市节点的地区和建筑,确保绿化和开放空间,创造舒适性高,独具风格的城市空间。

(2)培育人们记忆中的绿化景观:通过与花、绿、历史文化的接触,能够增进市民对城市和地方的热爱,在得到市民参与的同时,构筑能感受四季变化和历史文化资源的绿地系统。

4)培育能为日常生活带来情趣的绿地系

统。

(1)形成充满绿化的街道: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促进市民和企业自发的配合,而且作为示范对象推进道路、河流、学校、政府机关等公益设施的绿化。

(2)确保贴近居民的开放空间:形成充满绿化的城市街区,为满足运动和休闲的需求,在步行5分钟的范围内布置公园。努力促进各种私有和公有的公园绿地建设。

5)推进保障安全和高品质生活的绿地建设。

(1)建设使人放心、

感到安全的城市空间:图2福冈市逐步分解的目标体系示意图[4]

图1目标体系的构成与设置[3]

城市的现状整理

基本理念·未来绿地愿景的设置

基本方针·实施策略体系的设置规划范围的设定

规划目标水平的设定

绘制未来绿地愿景

积极防止灾害发生,而且将灾害损失减小到最低。灾害时提供各种救援活动的场所,尽力与公共公益设施等配合,有效地布局城市公园,并完善其灾害防护功能。

(2)针对市民需要完善公园设施:针对市民休闲和受教育的多样化、个性化和高质量化需求,将公园绿地与其他的公共公益设施一体化考虑,在相互配合的基础上扩大面积。另外,推进灵活适应型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型的城市公园建设。

6)推进公众参与的绿色城市建设。

(1)培养公众对城市和绿地环境的热爱:推广绿化教育和各种活动,提高从孩子到老人对绿化的关心,通过公园保护协会等方式培育热爱绿化的团体。

(2)推进公众参与的绿色城市建设:鼓励和支持公众参加的意愿、活动和创造性的想法,积极支持以市民为主体的绿色城市建设,配合相关的制度和组织等方面的建设。

图3作为福冈规划中未来绿地愿景图,表达了上述基本理念、6个基本方针、12条基本

方向,反映空间形态的核心内容。城市总体层

次上的绿地骨架,由森林绿环、博多湾滨水带

和流经城区的水系组成。绿色城市的肌理由

节点绿地、道路绿化、城市形象的代表性空间

地区绿化、各类街区绿化等组成。

5规划布局

日本的绿地系统规划在分析评价阶段,基

于环境保护、游憩、防灾、景观塑造等绿地的各

主要功能展开,相应的布局方针也是围绕上述

各项主要功能而确立的。同时布局方针的具

体规划内容又是下一阶段制定实施策略的基

础。因此,确立布局方针阶段在分析评价和制

定实施策略之间,在绿地系统规划中起着承前

启后的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城市绿地的环境保护、游

憩、景观塑造、防灾等主要功能,绿地系统需要

形成网络化结构。因此,布局方针中贯彻相互

连接形成绿地网络结构的要求十分重要。基

于分析评价的结果,规划布局既需要考虑满足

环境保护、游憩、景观塑造、防灾等功能要求的

各自网络结构,也需要在综合分析叠加中,形

成综合的网络结构。

5.1环境保护系统

针对具有保护珍稀野生动物栖息地、缓解

热岛现象等环境保护功能的绿地进行规划布

局时,可参考以下具体内容,并结合当地实际

情况制定:

1)形成城市绿地系统骨架:将城市的山地

丘陵、树林地、河流、海岸等自然地形要素,积

极地纳入绿地系统的骨架。

2)形成系统的网络结构:网络中积极纳入

形成野生动物栖息地、乡土植物生长地等的树

林地、滨水地区、农田等。同样,积极纳入调节

温度、湿度,或起通风作用的河流、水体。此

外,新建设的绿地、道路的绿化、河流、滨水地

区等都应纳入网络结构去布局。

3)绿地的布局应符合不同的用地性质:绿

地的布局和绿化的设计,应与商业区、办公区、

居住区、工业区等不同的用地性质相适应,以

有利于该地区的景观提升与环境改善。

4)保护规划区内有价值的农田:作为有助

于城市环境保护的绿地,城市规划区内值得保

护的农田,都应布局定位并予以合理的保护。

5.2游憩系统

为满足游憩功能日益多样化和人们日益

高涨的接触自然需求,满足日常范围与周末范

围游憩活动的需要,进行绿地的布局规划时,

可参考以下具体内容:

1)满足多样化的游憩需求和基于公园等

相互联系的需要进行有机的联合:依据已有规

划中确定的公园绿地等布局,未来土地使用的

趋势,以及其他城市设施的配置等,针对多样

化的游憩需求进行绿地配置。另外,从提高游

憩功能使用效果的角度,通过道路的绿化、绿

道的布局、滨水绿地的设置等,使作为节点的

公园相互联系,构建绿地的网络化。此外,对

作为步行距离可达的、贴近市民的游憩空间的

社区基干公园等,予以合理的布局。

2)布置相应规模的绿地,以形成与城市将

来发展相适应的形态。在预计的城市化地区

或城市更新地区,布置相应规模的绿地,以形

成与将来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形态。

3)私人绿地设施的利用:将已有的高尔夫

球场、游园地、私家庭院、

企业的福利设施等积图3福冈市未来绿地愿景图[4]

极纳入布局。

4)建成区内农田等的利用:积极纳入拥有良好自然环境的绿地、建成区内散点分布的农田等,合理地布置市民农园,作为市民接触自然、接触土地的场所。

5)服务区域范围以及有助于地方体育事业发展的绿地:考虑野外宿营地等服务区域范围的绿地。此外,布局如运动场、草坪广场等对发展地方体育事业有益的绿地。

6)为日常运动健康服务,对绿地进行均衡布局:调查运动设施、户外游憩设施的需要,规划布局均衡、为日常健康运动服务的绿地。此外,满足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的游憩需要,与福利设施一起进行绿地布局。

5.3防灾系统

灾害发生时为了使公园绿地具有的防灾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从防灾系统的视角充实绿地的规划布局十分重要。基于当地具体情况制定合理规划时,可参考如下内容:

1)作为防灾规划的重要环节,应设置如表1与图4中的公园体系。根据周边交通等环境条件和公园设施状况等,对不同公园进行功能区分。即使在同一公园内,不同功能也对应不同区域,比如物资发放区域与避难区域应适当分隔。

2)具有临时避难场所功能的城市公园,应布局在居民步行容易达到的范围。

3)具有区域避难场所功能的城市公园,作为灾后重建活动的地区的据点,布局时应尽量邻接城市主干道。

4)具有区域防灾据点功能的城市公园,适合布局在建成区的周边,邻接区域交通干道,

受灾可能性小的地方。

5)避难场所与避难通道等的周边设施,为了避免延烧,绿化规划中以耐火性较好的常绿树种为主。另外,不仅应布置绿地作为延烧阻隔带,而且应增加宽幅道路、河流的绿化,保护与有效利用山麓的树林地,布局绿地作为区域

防灾带。在大面积绵延的建成区,建立防灾分区。另外,保护地震活跃的断层上的树林地,为了防止灾害,应将其作为绿地布局。

6)在滑坡、泥石流等危险性大的地区,以及城市中容易发生水涝的地区,为了防止灾害发生,应作绿地保护,并在布局中尽量网络化。

表1

日本防灾公园

防灾公园种类

地区级

城市级

避难通道缓冲绿地

难场所

防灾据点

紧急避难场所

临时避难场所

区域避难场所地区防灾据点区域防灾据点

主要功能

灾害发生后第一阶段的自发避难,然后再作有组织的疏散转移,最初的救援活动地。满足人员站立及疏散的基本空间临时避难场所和作为向区域避难场所转移的中转地,以及最初的救援活动地。满足简易帐篷搭建及人员疏散空间

最终避难生活场所,消防、救援的据点,灾后重建活动的据

点。此外,延缓与防止市区火灾的蔓延。满足过渡性临时住

宅搭建及维持基本生活的空间主要作为地区重建据点,紧急物资的储备发放地,部队与水电

等基础设施重建人员基地

主要为区域重建据点,军队等救援团体的中心基地,紧急物资、外来救援物资的储备发放地,灾后重建指挥中心

与河流、道路一起,通向广域避难场所或类似安全场所的作为

避难路径的绿道

防止火灾和其他灾害,或减轻受灾程度

主要公园种类街区公园近邻公园、地区公园

都市基干公园、大规模公园都市基干公园

大规模公园

绿道

缓冲绿地

服务半径步行3min,250m 以内

步行5~10min,500m以内步行0.5~1h,2km 以内

————————

规模

大致500m 2以上

大致1hm 2以上(与周边城市空地一起1hm 2以上也可)

大致10hm 2以上(与周边城市

空地一起10hm 2以上也可)大致10hm 2以上大致50hm 2以上宽度10m 以上

石油储备等周边的安全缓冲地基本指标1~2m 2/人4~5m 2/人

10~12m 2/人2hm 2

×必要的

部队数2hm 2×必要的部队数40人/hm 2以上

40人/hm 2以上

注:依据参考文献[3]、[5]、[6]的相关内容整理而成。

图4防灾公园意向图[3]

7)在建成区里存在的农田,预计灾害时可发挥作用的,需要在征得农田所有者理解的基础上,作为防灾绿地定位并予以合适的保护。

8)不仅需要布局缓冲绿地和工厂绿化等分隔工业区与住宅区,而且在石油储备地等周边,为了防止灾害时损失扩大,需要布局绿地作为缓冲带。另外,噪声等发生源周边,应布局绿地作为缓冲带。

5.4景观系统

对构成城市或地区代表性乡土景观的绿地,赋予城市、地区、住区特色的绿地,对与历史文化遗产结合的树林地等进行绿地布局规划,提升地区景观时,结合当地实情可参考如下内容:

1)对城市公园与地域性的绿地,以及绿地较多的居住区、道路、河流等,视作具有景观塑造功能的绿地进行布局。

2)对城市、地区、社区中良好的景观、成为地标、标志性景观、眺望点的绿地,构成乡土景

观的绿地,为保护从眺望点展开的视域景观而需要的绿地,都作为具有景观塑造功能的绿地进行定位布局。

3)对与历史遗迹、天然纪念物一起的树林地、守护当地的森林、良好的田园地带、河岸丘陵等的斜坡树林地等,积极纳入规划布局。

4)为了提升地区景观或形成绿色城市景观,结合地区属性,加强城市公园广场、行道树等公共设施的绿化,确保私有地的绿化和绿地保护。

5)在新区建设中,通过划定保护区,利用绿地和景观的各项保护条例或协议等确保绿地,积极有效地利用各种绿化的奖励措施与制度。

6)在高密度建成区,通过指定绿化地区和利用相关的绿化奖励制度与措施,设法新增绿地。

7)尽可能连接依据上述各项布局的绿地,规划形成景观网络。

5.5综合的绿地规划布局

在各主要系统规划布局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公园的建设方针、城市化发展方向、绿地充足与否等,平衡布局,形成综合的绿地布局规划。综合的绿地布局规划中,应该重点考虑连接强化绿色网络。此外,也应考虑布局的均衡性。关于综合的绿地布局和绿化规划的方针,可参考如下内容:

1)保护新增作为城市骨架的绿地:在城市

的空间结构上,对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作为

重要的绿轴或节点的骨架绿地和现存的绿地

予以保护,在绿地不足的地区规划新增绿地。

2)布局重要的绿地:从区域和地区的角

度,保护区域景观或者地方乡土景观,或者从

保护环境、游憩活动、公害与灾害预防、景观构

成等角度,布局作为保护和新增重要对象的绿

地。

3)形成网络:一般而言,网络化结构会提

高单个绿地的使用功能。为了形成有机的网

络结构,使骨架绿地和作为连接点的大小设施

绿地、农地、河流、道路的植栽带、绿道、庭院等

点状与线状的各类绿地相互连接,布局定位保

护或新增的绿地。

4)布局具有均衡性的绿地:充分考虑建成

区的分布、城市化的发展方向、现状各分区绿

地的充足度等基础上,在整个城市范围内,为

形成均衡良好的环境而布局规划。

5)形成绿地布局规划图:基于绿地等布局

方针,为了即时清晰地反映绿地确保的区域而

作图表示。此时,应区分已有的和将来建设的

绿地。图面表示城市规划已确定但尚未建设

的公园绿地,可供建设的时候参考。另外,除

了主要的公园以外,社区级的公园并不需要全

部表示,图示服务半径等也只需表示大致的位

置[5]。

5.6规划布局的案例分析

镰仓市是日本有名的古都、旅游观光胜

地。在将近1000年前的幕府时代,这里是与

京都并列的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镰仓

位于神奈川县的太平洋一侧,属于东京圈的一

部分。2004年城市人口规模17.5万,市域面

积39.53km2。

2002年日本建设省组织专家对全国编制

的绿地系统规划进行评价,镰仓获得第二名。

本文分析的镰仓案例是在1996年版基础上修

编的2006年版[2]。考虑镰仓的城市特性,规划

将绿地的布局方针从环境保护、游憩、景观、防

灾等四大系统细化,分成六大体系的绿地布

局:1)保护历史文化资源;2)生态保育;3)提供

游憩活动场所;4)形成城市景观;5)减缓城市环

境负荷;6)防灾。

镰仓的绿地布局非常重视网络化,而且是

一种多层次的网络结构。规划构筑的绿地系

统网络,既包括城市总体的骨架网络,也包括

贴近市民日常生活的近身绿地网络;既包括历

史文化、防灾、游憩、生态、环境、城市景观6大

系统各自布局的网络结构,也包括综合叠加后

的网络格局。

规划从六大系统各自的绿地布局,到推导

出综合的绿地布局,经历了一个理性的分析叠

加过程(表2)。图5中的I分区指在区域和城市

层面非常重要的绿地或拥有珍贵资源的绿地,图5镰仓绿地的评价分区图[2]

也即拥有一个及一个以上A等级的绿地;II分区指在地域层面比较重要的绿地,也即拥有一个及一个以上B等级的绿地;III分区指在地区层次比较重要的绿地,也即仅有C等级的绿地。

综合上述结果,规划布局确定如下要点(图6):1)保护作为镰仓城市环境基础的丘陵树林地、海岸线、谷户地区的绿地:从确保生物多样性、调节城市环境负荷、形成城市景观、防灾等综合效用而言,整体保护建成区周边的树林地、海岸线、谷户地区的自然环境,作为镰仓城市环境基础的骨架绿地。保护分布在丘陵树林地、海岸线、谷户自然环境中的珍贵动物栖息地,提高绿地品质以整体改善自然环境。2)保护利用与历史遗产结合的绿地:作为古都历史风貌的核心区,保护从古代至近代,结合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绿地,将有条件的绿地作为与历史交流的活动场所进行利用。3)保护创造地区绿地:在市域层次除建成区周边的丘陵树林地、海岸线以外,还有对形成城市景观、调节城市环境负荷、防灾等有益的树林地、农田、公园、河流等多种绿地资源。规划保护建设与这些资源整合的绿地。4)形成覆盖建成区的绿地网络:建成区内以河流、道路、散点分布的树林地为中心,确保有助于生物多样性、形成城市景观、调节城市环境负荷、防灾等的绿地,形成绿地网络。5)加强建成区绿化建设,形成绿色城市:沿河流、道路、树林地推进城市绿化,构筑绿地网络,形成具有确保生物多样性、塑造城市景观、调节城市环境负荷、防

灾等诸多功能的绿地系统。6)建设完善城市

公园等:合理布局步行范围内的公园,以住区

基干公园为中心,建设市民交流场所。作为接

触镰仓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的场所,建设城市公

园和利用绿地,作为游憩活动的场所和散步

道,推进绿地网络的形成。7)结合城市规划等

布局绿地系统:在城市规划确定的改造地区,

依据规划形成绿地网络,布局城市公园、绿地、

开放空间。在镰仓站周边,依据城市规划构

想,保护作为古都镰仓象征的段葛地区,推进

建设舒适的步行空间。

6实施策略

实施策略也是《城市绿地法》中规定的绿

地系统规划必须制定的两大内容之一。实施

策略保障了目标体系的具体落实,在绿的基本

计画中占有较大的分量与篇幅。实施策略往

往从绿地建设、绿地保护、推进绿化3个层次展

开,相应图纸部分包括实施策略的方针图和实

施策略的体系图。方针图是将绿地建设、绿地

保护、推进绿化的各项策略落实在1/10000~

1/25000的地形图上。当城市规模较大时,往

往分片区绘制。体系图则是针对绿地分类与

绿化措施,分门别类地提出相应策略,属于一

种结构关系图。

图7是函馆西部地区的绿地建设方针图。

作为城市的五大片区之一,西部地区是城市的

发源地与精华所在。这里有作为城市地标的

图6镰仓绿地的综合布局图[2]

函馆山,有城市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街区,还有作为城市中心区聚集交通集散、商业办公等功能的函馆站与大门地区。

规划提出的绿地建设方针包含5大内容:1)改造函馆山:保护函馆山优美的自然环境,作为城市背景。基于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适当区隔的原则,改造区分自然保护区域、市民使用区域、观光设施区域。2)保护树林地:维持建成区周边良好的树林地。3)通过绿化提升魅力:通过在住吉宽幅路①植树以提升景观魅力;改造建设函馆山山麓的坡道;提升有历史遗产的宽幅路的景观品质;绿化港区空间,提升景观质量;绿化278号国道沿线,推进“函馆海岸建设构想”;绿化函馆站与大门地区,作为城市门户形象;进行绿化改造,与历史景观融为一体。4)城市公园的更新改造:再次改造函馆公园;改造扩大元町公园;改造绿岛与周边的散步道;探讨研究旭公园的改造。5)创造

具有丰富绿化的开放空间:有效利用函馆医院的场地;扩张企业的花坛。

7结语

日本绿地系统规划主要围绕现状调查、分析评价、目标设置、规划布局、实施策略5大方面内容展开,各部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联系。日本绿地系统规划的方法体系可以给我们诸多启示,特别是如下2个方面:

1)现状分析与规划布局:围绕环境保护、游憩、防灾、景观等绿地的主要功能进行评价,进而通过各主要功能再综合叠加的系统性方法,避免了单一功能出发的规划布局,为形成多维度功能体系的绿地系统创造条件。我国的绿地系统规划,往往依据规划师的个人素养与理解,对比起日本有规范和系统性方法的做法,应有所启示。

2)目标设置与实施策略:日本的《城市绿

地法》中规定,仅有目标设置与实施策略是绿地系统规划必须制定的内容,可见二者的核心地位。但是,这两部分的内容在我国的绿地系统规划中往往比较虚,与规划布局等空间形态的内容比较,处于相对次要的从属地位。日本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设置建立的是一个多维度的体系,将一个抽象宏观的大目标,逐步分解细化直至可实施操作的层面,再将实施策略具体落实在空间形态上。这样规划成果将会更有利于实施操作。

参考文献:

[1]函馆市土木部绿化推进课.函馆市绿的基本计画[R].函馆:函馆市政府,2001:56-57;124-125.[2]镰仓市景观部绿化课.镰仓市绿的基本计画[R].镰仓:镰仓市政府,2006:23;55;57.

[3]日本公园绿地协会.绿的基本计画手册[M].东京:中央印刷(株),2001:66;117;226;334.

[4]福冈市都市整备局公园绿地部公园计画课.福冈市绿的基本计画[R].福冈:福冈市政府,1999:66-67;76-77.

[5]日本公园绿地协会.绿的基本计画手册[M].东京:中央印刷(株),2007:88-89;102-103.

[6]李树华.防灾避险型城市绿地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51-70.

(编辑/曹娟)

作者简介:戴

菲/1974年生/女/湖北武汉人/

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城市绿地环境规划与设计、规划设计学的研究方法等(武汉430074)

陈福妹/1985年生/女/安徽淮北人/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武汉430074)

图7函馆西部地区实施策略的建设方针图[1]

①指路面较宽的道路,有发展绿化的空间。

城市生态规划论文

城市生态规划中的景观规划 学院:外国语学院姓名:张杰学号:2010091230 摘要在当前城市化不断加速,城市趋于空心化巨型化的现状下,人们深切感到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短缺,身心健康受损。如何构建合理的生态城市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结构,保持景观要素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多样性,构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生态城市景观,充分发挥景观的生产功效、经济价值、资源价值和美学价值,是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本文重点讨论在生态城市规划背景下的园林及景观规划。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景观规划大景观 1.生态城市规划背景 1.1城市生态定义 城市生态(ecopolis或ecocity或ecoville或ecological city或ecovillage)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断升华的结果。虽然国际生态城市会议已于1990年、1992年、1996年、2000年召开过4次,但对于生态城市的定义,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界定,许多专家和学者对此都发表过各自的见解;一些国家还提出了生态城市发展原则。1987年前苏联生态学家亚尼科斯基认为生态城市是“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1992年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召开的第二届国际生态城市会议上,组织者澳大利亚的

唐顿认为生态城市就是人类内部,人类与自然之间实现生态上平衡的城市,它边括了道德伦理和人们对城市进行生态修复的一系列计划,远远超出了“可持续性”这个概念。1997年中国学者黄光宇教授撰文《田园城市*绿心城市*生态城市》,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生态工程、环境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从城市生态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结构合理、功能稳定,达到动态平衡状态。[1]它具备良好的生产、生活和还原缓冲功能,具备自组织、自催化的竞争序主导生态城市的发生和发展,以及自调节、自抑制的共生序保证生态城市的持续稳定。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高效利用,自然的演进过程也得到保护和发展。 从城市规划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建筑广泛应用,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城市景观成为城市文化的空间构成与表现。 1.2城市生态的主要特点 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相比,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1)和谐性: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更重要的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现在人类活动促进了经济增长,却没能实现人类自身的同步发展,生态城市是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充满人情味,文化气息浓郁,拥有强有力的互帮互助的群体,富有生机与活力,文化是生态城市最重要的功能,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市的灵魂"这种和谐性是生态城市的核心内容

城市规划管理论文

当前城市规划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城市的有效规划管理是是一个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建设工作的重要举措。所以,要建设好一个城市,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统一适宜的布局管理,尤为重要。然而,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管理还存在诸多较严重的问题。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详细阐述了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城市规划管理的有效措施。 所谓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谓城市规划管理,是保证城市各项建设事业有秩序的、协调的发展,使城市的发展建设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一系列有效举措。由于我国地域宽广、人口众多,大中小城市分布极不平衡,导致当前我们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何做好城市的规划管理工作,确保建设有特色、有品位,规划管理规范有效、尽然有序,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城市规划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目前城市规划的大体概况。 近年来,我国掀起了一股城市规划建设的热潮,与之并存的是规划建设中的盲目、无序。具体表现在:城市规划时间大大缩短,部分城市20年的规划指标在5年内即已完成,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失去了应有的调控作用;城乡规划体制分割脱节,城郊结合部建设管理混乱;部分城市打着改造旧城、消除危房等幌子,严重破坏历史建筑、城市风貌;部分城市规划建设不善,导致城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生态遭到破坏;部分城市规划管理监督约束机构不健全,导致违法建筑现象严重;部分城市建设时序混乱,存在先建房后修路等错误建设时序,导致建设绿地被大量占用,建筑垃圾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论文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论文 摘要舒适的环境是人类生活的追求的主题,建筑区景观之美是居民高层次的需求,通过对建设区景观整体和各要素的合理组建,使其具有完整、和谐、连续、丰富的特点。景观舒适度能潜移默化地更新人的观念、提高人的修养、提升人的品质、培养人的情操,这是创造优美居住景观的更高追求。在当今城市的发展中,景观设计越来越体现出它的重要性,需要设计者具有有强烈的责任感,营造人与土地、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不断探寻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新理念与新方法,是我们设计者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景观设计;生态规划;绿地生态 1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区域性 景观生态设计离不开特定的地域和场所,设计景观的主要任务是特定环境中为人们创造特定功能的舒适协调的环境空间。景观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内涵和过程的景观类型,是聚落形态由分散的地域到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功能的集镇所代表的地区,是土地利用以粗放型为特征、人口密度较小、具有明显人文特征的景观[1]。从地域范围来看,景观泛指城市景观以外的具有人类聚居及其相关行为的景观空间;从构成上来看,景观是由地域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构成的景观环境综合体;从特征上来看,景观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复合体,具有深远性和宽广性。 景观生态规划是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解决如何合理地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以创造高效、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其根本目标是创造一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优化和美化的生态景观。提高景观的多样性和异质性,建立复合生态经济系统,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2]。景观生态规划的目标体现了要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融技术和自然于一体、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以维持景观生态平衡和人们生理及精神健康,确保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健康、安全、舒适。 2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过程的总则 2.1“以人为核心”的设计原则 环境景观建设,是为当地居民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生态的居住地。作为建设区的主体,人对建设区环境有着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要求。具体有生理的、安全的、交往的、休闲的和审美的要求。环境景观设计首先要了解人的各种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对人的尊重和理解,强调对人的关怀。体现在活动场地的分布、交往空间的设置、户外家具及景观小品的尺度等方面,使他们在交往、休闲、活动、赏景时更加舒适、便捷,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生态、更具亲和力的居住区环境。 2.2 园林景观生态原则 建设区的环境景觀设计,要在尊重、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前提下,尽量不破坏自然景观根据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合理使用建设区基地的原生态山水地形、树木花草、动物、土壤及大自然中的阳光、空气、气候因素等,合理布局、精心设计,创造出接近自然的建设区绿色景观环境。 2.3 经济性原则 经济原则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包括经济可持续、环境可持续、人口可持续发展、资源可持续发展等。合理利用成本、费用和空间。力求使用当地材料,因地制宜。不破坏当地的绿色植物生态系统,根据建设区的环境景观,要在保证各项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造价。既要考虑到环境景观建设的费用,还要兼顾到建成后的管理和运行的费用。在建筑设计中大量采用古典园林手法进行仿木、仿竹的装饰等都是偏离了经济效益原则[3]。 2.4 美观原则

中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课题名称 本科专业 本科班级 姓名 评分 指导老师(签名) 20 年月日 湖北工业大学

1)所选课题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状况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我国兴起了生态城市建设热,生态产业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完整的生命周期、高效的代谢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型产业。它要求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谋求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害废弃物的零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起步比较晚,所以我国生态产业的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 国外的生态城市研究更注重具体的设计特征和技术特征, 强调针对西方国家城市现实问题( 如低密度、小汽车方式为主导和生活高消费) 提出实施生态城市的具体方案, 其理论与生态城市实践结合的十分紧密。如雷吉斯特提出了针对美国城市低密度现状的改造措施。但总的来说, 国外生态城市理论的实践性相当强。 与国外研究相比, 国内的生态城市研究更多地强调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征, 注重整体性,理论更加系统, 而且国内生态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学界和规划界, 此外还有环境学科和其它领域。总的来说, 虽然国内生态学界在建设生态村、生态县和生态市规划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虽然国内各学科也进行了一些理论研究, 但国内生态城市的已有实践和理论对当前城市规划的影响还是相当有限的。生态城市理念所包含的可持续发展特征和城市与自然平衡的目标, 对国内今后的城市规划工作有着显而易见的意义。不论规划是广义的, 还是狭义的, 在当今科学技术相当发达、人类改造自然即干预自然的能力远远超出以往的情形下, 人类必须意识到任何人居环境( 包括城市) 的人类活动都是全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存在着人类活动 的生态极限, 人类必须克制自身的某些行为, 并充分地体现在规划之中,这是真正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也是建立生态城市的根本保证。 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己的物质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自己的居住和工作环境要求更是严格,生态城市建设已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生态城市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谋求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示范地、主抓手。这是因为:从国内城市化进程看,未来社会必将发展为城市社会,而生态城市可以比农村更好地结合自然、社会与文化要素形成一种更容易传承和发展的文明形式。从国际趋势看,联合国发表的一系列环境报告更加明确地关注城市、生态与人类福祉间的相互关联,造成环境恶化的驱动因素——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等成为问题解决重点,生态城市将是世界潮流所趋。 3)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难点及关键技术; 在追求高品质的生活环境的同时往往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在发展的同时忽略了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和节约,所以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生态城市建设不仅要有一个科学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态城市规划,而且要精心的做好生态城市设计,同时,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本文从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入手展开论述,结合国外具有较高发展水平的生态城市的成功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从中获得有利于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启示。

居住区设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 开题报告书 题目昭通市昭阳新区碧清阁林小区规划设计 姓名___ 王开鹏_____________ 学号7 院系城市学院___________ 专业城市规划___________ 指导教师潘汝职称讲师 二0一四年六月十五日

论文(设计)题目昭通市昭阳新区碧清阁林 小区规划设计 学科分类 (二级) 二级 题目来源(a.教师拟题;b.学生自拟;c.教师科研课题;d.其他) b 本选题的根据:1)说明本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2)本选题所涉及的问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综述。 1本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的目的 本项目为昭通市昭阳区新城居住小区规划设计。其目的有一下五点。第一,以昭通市昭阳区的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设计规范为依据,采用生态化的设计方法和理念,建设一个以科学生态、健康、自然的以“空中花园”“屋顶森林”“屋顶游园”的住宅居住环境, 促进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第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导致城镇居民生活需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住区的建设力度也随之加大,因此结合当地的人文气息,地域特性,生态条件,气候特点及经济城市飞跃发展的节奏,建设以生活,居住,生态,景观为主的多维空间。第三,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居住小区绿色空间,以达到改善城市生态质量和人居环境的目的.。第四,在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条件下,开拓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休憩生活境域,使久居闹市的居民获得重返自然的身心享受。第五,充分利用小区内的有限空间,以点、线、面的设计组合,体现住宅布局既统一又不失活跃,绿色景观环境具有节奏和韵律感,及水域循环涌动,立于稳定又有生命力的生活空间。 研究的意义 本项目为昭阳区新城区居住小区规划,这对于昭阳区新城区规划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生态小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应着重体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互共存的思想,力求创造一种生态平衡、和谐融洽的生活氛围。良好的居住区环境不仅有利于居住区环境的美化,更能提高居民生活情趣,目前有关居住区环境问题的研究很多,但是缺乏系统性,因此针对新时期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居住区环境建设建立在生态性原则的基础上,有利于居住区自我维持、自我更新能力的全面提高,资源的高效利用率,从而创造一个自然和人类健康共存的生态型住区环境。目前,就昭阳区老城区已建的诸多居住小区千篇一律的追求和看重户型、面积、采光及地理位置。从而很大程度上忽视居住区的空间环境,景观环境的营造和设计。因此,其意义有,一是,本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实施本着能满足于现代和未来人类及城市发展对城市居住空间所需求的实质性和向往性及土地资源的有限去综合考虑,针对居住小区户外景观而言, 只有自始至终贯彻生态的原则, 运用科学适宜的生态化的设计手法, 才能创造出适应未来的可持续的居住环境, 真正实现生态住区。二是,本项目的实施不仅符合现代城市居住区的发展走向,还在相应的程度上打破了以往的千篇一律。三是,可以对已建或未建的居住小区有或多或少的正面指引。同时使得居住于此的人们能够在居住区就能享受和亲近于自然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碧水蓝天。

生态城市规划论文

设计回归自然——生态城市设计之路 专业:城市规划 学生姓名:邢永军 指导教师:彭立华 完成时间:2016年5月21日

设计回归自然——低碳城市设计之路 摘要:随着人类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化石能源的过度利用使得大量温室气体进入大气中,这给自然界的碳循环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等问题的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下,低碳城市设计理念应运而生,本文将探究如何从实际出发将低碳生态的城市发展理念融入到城市设计中,以实现城市的和谐健康发展。 关键词:碳循环 低碳 城市设计 一、自然界的碳循环 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自 然界的循环状态,生物圈中的 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 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经光合 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放出氧 气(O2)。 自然界碳循环的基本过程 如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 被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 然后通过生物或地质过程以及 人类活动,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大气中。 地球上最大的两个碳库是岩石圈和化石燃料,含碳量约占地球上碳总量的99.9%。这两个库中的碳活动缓慢,实际上起着贮存库的作用。地球上还有三个碳库:大气圈库、水圈库和生物库。这三个库中的碳在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迅速交换,容量小而活跃,实际上起着交换库的作 用。在大气中,二氧化碳是含碳的主要气体, 也是碳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在生物库中, 森林是碳的主要吸收者,它固定的碳相当于其 他植被类型的2倍。森林又是生物库中碳的主 要贮存者,贮存量大约为4.82×1011 t, 相当于图2: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图 图1:碳循环示意图

大气含碳量的2/3。植物、可光合作用的微生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碳的速率,与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将碳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大体相等,因此,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在受到人类活动干扰以前是相当稳定的。考虑到大自然火灾,植物等造成的碳固化要多于动物等造成的碳气化。石油煤炭是碳固化过剩的一种副产品。 二、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 碳是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关键成分,主要分布在四个主要的库中:大气、海洋、陆地以及沉积物和岩石圏,其中沉积物和岩石圏中的碳含量约占地球总碳含量的99%(图3),但该碳库循环速度缓慢,周转时间可达几百万年。然而,自1760年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强度在全球尺度上对地球系统产生着巨大影响。其后果之一是大气C02浓度成指数增长,从1850年的285 ppm上升到2013年的397ppm,增长约39% 。本世纪以来,伴随全球城市化的加速和人口的膨胀,人类驱动的全球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如原有碳流强度,路径以及碳库大小)的改变对全球变化的影响成为科学家和政府关注的焦点之一。 图3:全球碳循环示意图黑框和箭头分别表示主要碳库和碳流,红色数字表示和1750年工业 革命前相比人类对这些碳库(流)的贡献

海绵城市建设论文

海绵城市建设论文 摘要:如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城市景观建设与设计作为提高城市整体面貌的重要因素,在生态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下,生态型城市的呼声越来越高,城市建设中追求的生态性也是通过城市景观所反映出来,本文通过从海绵城市角度分析,研究城市景观设计如何适用于城市发展,从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关键词:海绵城市;生态城市;城市景观;设计 引言 城市建设中离不开生态景观,通过海绵城市角度分析城市景观设计以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在海绵城市角度下,如何通过海绵城市分析城市景观设计,并提高景观设计的实用性。下面我们具体分析城市景观设计在海绵城市理念系的具体实施与发展。 海绵城市角度的城市景观设计概述 海绵城市是近些年来在我国发展起来新名词,顾名思义,海绵城市就是打造海绵一样的城市,使城市具备海绵一样的特征,进而实现城市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提高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城市化的过程中,人类强制性的改造行为,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平衡,导致很多环境问题。而海绵城市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建立城市、自然、人类和 谐共存的发展模式。传统城市在土地利用方面开发过渡,进而导致城市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资源不但减少,海绵城市则是强调土地利用、水环境、水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海绵城市又被称为低影响设计或者是低影响开发。 而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的城市景观设计,首先,能够实现区域内部雨水的收集、渗透以及过滤等,有效提升了水质,另外也降低了洪涝发生的可能性,提高了水岸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其次,还限制了城市的盲目发展,实现了集中开发,进而

建立了更多开敞自然环境,在增加了生态休憩场所同时,也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种。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景观设计,在雨水资源的利用方面非常科学,将雨水管理与净化处理相结合,不仅能够利用雨水进行水景类型的景观设计,同时也合理利用了雨水资源,一举多得。在鼓励公众参与城市景观建设方面也发挥着巨大作用。最后,在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景观建设,将雨水利用融入了景观设计,有效克制了传统城市中以排为主的灰色基础设施利用,大大环境了城市环境压力,可减少排水设施的维护与建设成本。 二、海绵城市角度来看城市景观设计分析 1.实现海绵城市景观设计的技术原则 在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景观设计应该遵循一下几点技术原则: 将保存生态资源作为景观设计前提,比如森林、溪流以 及湿地等;实现土地资源优化,最大限度减少土地浪费,减少不可下身地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针对不可下渗地面与排水管道连接方面,要最大限度实现水平衡,科学利用场地特征,保障自然水的流通;通过排出控制和增长通过时间,使径流中所含的物质有充足的预处理过程;通过小尺度场地中设臵分散的过滤、滞留等工程设施提供径流的储存和过滤。 2.海绵城市景观设计的技术方法 减小城市化对水体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非工程及工程性措施结合。海绵城市景观设计主要是在工程性措施方面发挥作用。工程性的措施可以主要分为滞留式、渗透式、过滤式和生物式四种,然而实际上海绵城市景观设计多数措施都是综合性的。相对于传统的BMP,海绵城市景观设计独特的技术措施主要包括都市自然排水 系统(植被洼地、浅沟和低势绿地)、雨水花园(生态滞留草沟)、可渗透路面、生态屋顶。

生态城市规划点滴谈论文

生态城市规划点滴谈 摘要:从生态学的角度论述了生态城市的认识及其标准,介绍了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建设应遵循的原则,并对生态建设的规划作出总结,从而提高了整个城市的总体功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原则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from the viewpoint of ecology discusse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cological city and its standard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urban planning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makes a summary of the planning, so as to enhance the overall function of the whole city, and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society. keywords: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principl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由于城市所处的空间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象条件和自然环境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城市环境空间形态,提供了每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环境空间特性。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该城市的山、水、林和风景名胜等自然景观要素,发掘、保护、利用、开发、改造自然环境空间特色,在共性中找出个性、围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分析论文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分析 摘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健康协调地发展,满足人们向往自然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 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生态城市已成为国际第四代城市的发展目标,生态城市规划与研究亦成为城市规划领域的新课题。 关键词:生态城市特点规划设计环保 abstract: to improve th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health, to meet the people yearning for the natural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needs,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but also one of the main symbol of the modern city. the eco-city has become the fourth generation of the city i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oals, the eco-city planning and research has also become a new topic in the field of urban planning. key words:eco-city; characteristics; planning and desig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是人类生活的乐园,但目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城市所面 临的危机越来越严重,而生态城市概念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健康协调地发展,满足人们向

城市生态建设论文生态环境建设论文

城市生态建设论文生态环境建设论文 资源枯竭型城市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研究 摘要:黄石市具有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有利条件,也面临着环境、资源、空间等各种要素的制约,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黄石实施城市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黄石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对策措施为:加强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实施生态工程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园林景观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推进城乡一体化。 关键词:黄石;宜居城市;生态环境 引言 作为中国重要的矿冶城市和原材料工业基地,湖北省黄石市经历了先有厂矿后有城市、先生产后生活的城市发展过程。长期以来的矿山采掘和开山取石,造成开山塘口多且植被恢复难;工业区和生活区犬牙交错,造成绿化用地难;原材料工业的高能耗、重污染、强运输,造成环境治理难,城市环境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黄石市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着如何寻找新出路的问题,为扭转资源渐趋枯竭,减少资源开采收益下降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逐步改变对自然资源过度依赖现状,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快经济转型的发展步伐。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黄石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道路选择和成功的关键。 一、黄石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有利条件 黄石依山傍水,襟江怀湖,素有“江南明珠”之美称,是一座不可

多得的风光秀美的山水园林城市。黄石市是武汉“8+1”城市圈的副中心城市,她毗邻长江,环绕磁湖、青山湖,倚靠西塞山,远眺东方山;矿产资源丰富,自然景色怡人,建设宜居城市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自然生态条件。黄石位于长江中游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能丰富,雨量充沛,气候适宜。境内水系众多,河流湖泊纵横,山地、平原、湖区、溶岩、山间盆地等多种地形地貌并存,形成黄石“山中有水、水中有山”的地貌特点,依山襟江、内嵌湖泊,景色秀丽。黄石风光绮丽,景致优美,最为著名的当属“黄石八景”(西塞山怀古、东方览胜、磁湖夕照、山洞飞云、鹿獐朝晖、挹江听涛、铜都鎏金等)和“黄石三台”(天台、云台、宫台)等风景名胜。 2.城市基础设施、园林绿化条件。为塑造黄石特色园林绿化新形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大力加快园林绿化景点建设,建成了团城叠翠、名园三趣、磁湖睡美、澄月瀛州、鱼跃鸢飞、栈桥望月、长虹卧波、东楚一曲、飞云异景、铜都迎宾等十大城市新景观。同时,加大公园景点设施配套,改造团城山、西塞山、飞云公园以及东方山风景区等一批重点公园景点,形成江南名园、森林公园、佛教名山的不同特色。对新建的广场、绿地、景点,突出山水特色、地方文化特色和植物造景特色。占地15公顷的人民广场,其山径休闲区依山而筑,滨水休憩区临湖而建,融自然山水与园林建设于一体,显示出自然朴实而又不失高雅的格调。另外注重山体的保护,加大荒山绿化和矿山

简述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简述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简述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摘要:对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进行了阐述,介绍了规划的原则和问题,分析了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看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供大家的参考。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生态城市规划原则 1. 1 生态城市规划的总体原则 生态城市,是一种趋向尽可能降低对于能源、水或是食物等必需品的需求量,也尽可能降低废热、二氧化碳、甲烷与废水的排放的城市。旨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在该计划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的五项总体原则:(1) 生态保护战略――包括自然保护、动植物及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2) 生态基础设施――即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3) 居民的生活标准;(4)文化历史的保护;(5) 将自然融入城市。 1. 2 生态城市规划的具体原则 根据上述五条总体原则,结合实际提出我国生态城市规划的七条具体原则。 1. 2. 1 控制城市人口规模 我国是一个城市化水平不高的农业大国,城市化的快速进程决定大量农业人口会进入城市,如不控制城市人口规模,势必造成城市超负荷运行。确定城市人口容量时,既要考虑人口规模的合理性,又要满足未来人口增长的可能性。合理性与可能性的交叉点即是最佳人口规模。 1. 2. 2 控制城市用地规模 土地生态是城市生态的最基本内容,它兼具自然生态与经济生态两重属性。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的30%,合理使用和节约土地对于城市生态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必须科学制定城市土地利用发

展战略,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研究城市各地块的最佳利用功能,合理规划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农业用地和其他用地,为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地支撑。 1. 2. 3 合理布局城镇体系 要按照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进行以中心城市为基础的城镇布局,确定区域内各城镇的规模、等级、地位、作用和职能分工,以中心城市繁荣发展,辐射带动区域内各城镇和广大农村的发展,促进区域发展生态平衡。 1. 2. 4 实施生态产业与循环经济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发展战略 生态城市要求城市主导产业应当是代表现代文明潮流和先进生 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因此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形成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的和谐统一。循环经济也就是生态经济。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短缺之间的尖锐矛盾。 1. 2. 5 将自然融入城市 “绿色城市”、“山水城市”不等同生态城市,但生态城市一定是“绿色城市”、“山水城市”。因为自然生态是城市生态的最基本层次,自然山水与绿色是城市生态环境中最有生机的要素。 1. 2. 6 发展生态住宅小区 生态城市强调“以人为本”,生态住宅小区是生态城市的最基本内容,它用生态学原理去协调小区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关系,为市民创造一个安全、清洁、美丽、舒适的居住环境。 1. 2. 7 建立以法规为核心的生态城市管理系统 生态城市建设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的社会管理工程,法规要素在生态城市建设管理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立生态城市管理系统应重点突出立法、守法和司法三个方面的管理。 2 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2. 1 水污染问题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掉,致使水环境严重污染。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在七大水系中,辽河、海河、

浅谈如何进行生态城市的规划

浅谈如何进行生态城市的规划 浅谈如何进行生态城市的规划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逐渐深入,我国的城市人口开始 呈现逐渐激增的形式,大量的自然资源锐减,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这对城市居民的生存以及发展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用,在这种形势之下,人们开始对生态化城市的建设进行反思,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认识到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对城市资源进行良好地协调,进而能够能够满足民众对于生态城市建设的需求,同时生态化城市规划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设计;环境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city gradually thorough, our country city population began to gradually increase the form, a decrease of natural resources, ecological balance is destroyed, the survival of city residents and 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has a great influence, under this kind of situation, people began to reflec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 more and more city began to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city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 city planning; ecological design;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 生态城市规划是一个较为新的规划理念。生态城市规划的目标是为了建设生态城市,主要目的为了构建一个实现社会经济以及自然和谐共处的城市生态系统,同时在进行城市规划过程中,充分结合了相应的生态学原理以及应用规划科学手段,在这个规划过程中需要对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相应关系进行辨识,模拟以及设计,进而得出较为合理的生态方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性论文

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性 摘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危机越来越受到 世界各国的关注,这种关注从某个角度上讲已远远超过了国家之间、地区之间、民族种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人类越来越关注自身共有的生态环境和生存家园--地球。对生态危机的关注迫使人类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重新审视人类自身原有的思维方式、生产及消费方式、发展模式、意识形态、伦理观、发展观,以及世界各国经济、文化、政治发展前途和命运。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使得任何国家都要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上不能松懈。 关键词:人与自然,城市,可持续发展,经济,系统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社会,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 生态文明城市不仅涉及到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如空气,水体,土地,绿化,森林,动植物,能源和其他矿产资源等;也涉及到城市的人工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文化系统,它是一个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系统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经济为经络的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的复合系统,是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发展持续的人类居住区。生态文明城市,是揭示当今世界快速城市化和城市人口加速增长的背景下,地球、城市、人三个有机系统之间关联和互动创造更美好的城市,更美好的生活的关键所在。 从自然生态系统来看,要保持大自然的自然调节能力,以此来维持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从城市经济系统来看,既要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更要保证经济增长的质量,既要有合理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生态布局,使城市的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协调发展。从社会方面来看,要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这不仅只足够的粮食和良好的营养,也包括住房,供水,卫生,能源消费等在内的舒适方便的生活环境。 从生态哲学角度看,生态文明城市实质是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这是生态文明城市的价值取向所在;从开展循环经济,创建低碳经济,拓展绿色经济,形成生态产业体系和发展生态经济学的角度看,生态文明城市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内涵增长模式,更加注重对低碳、绿色和生态技术的运用;从生态社会学角度看,生态文明城市的教育、科技、文化、道德、法律、制度等都将“生态化”;从系统学角度看,生态文明城市是一个与周边城郊及有关区域紧密联系的开放系统,不仅涉及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如空气、水体、土地、绿化、森林、动物生命体、能源和其他矿产资源等,也涉及城市的人工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 人类的家园--地球只有一个,是所有人赖以维持生存的唯一空间。但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类却很少从长远和全局考虑如何更好地与这个星球的自然环境协调发展。从产业革命开始,一系列公害问题便日益严峻地摆在人类面前。本世纪著名的七大公害事件--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日本的四日市哮喘事件、

生态规划设计的意义

建筑设计 Architectural Design – 88 – 1 生态规划设计的含义 生态规划设计的涵义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进行理论指导,分析生态信息,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来有效地防范或减少人类社会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达到可持续发展目的的一种规划思想。可能因为地理、气候等各种原因,认为景观可能会遭遇自然灾害、人为干扰等影响,因此设计师对于景观的设计一定要解决好目标景观和它外部的人类系统及自然系统的关系。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综合体,要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目标,必须通过生态技术的运用建造可持续发展的、可自我调节的生态体系。 2 生态景观的近现代产生及发展史2.1 19世纪至20世纪中期 现代工业带来的弊端让人们理性地看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不少哲学家思想的影响下,美国开启一系列公园设计,支持生态学为基础的景观规划设计。中央公园设计竞赛是城市公园运动开启的标志,奥姆斯特德与沃克斯的以自然景观为主、人工景观为辅的设计获得第一,并以此参加了一系列城市公园设计。 19世纪,区域公园系统的产生,是指城市公园以外的自然保护区和自然风景区。大量的景观建筑设计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建议公共的公园对居民免费开放;1885年奥姆斯特德发表的“约瑟米蒂峡谷和大蝴蝶树”报告,至今依然是区域公园运动里最有参考价值的文献之一。 黄石国家公园建于1872年,小庞查德在1918年成为了NPS第一位景观建筑设计师,他以传统艺术为原则,以弹性的设计规划解决自然资源和风景资源在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平衡问题。但是在这一时期,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没有系统的方法,基于朴素生态理念的规划并没有能够将规划方法和生态学的原理有机结合,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建立更加完整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2.2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 在生态学、历史学、经济学各个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生态问题进行了根源分析后,景观设计师重新开始考虑质量与深层环境因素的关系。这段时期里,景观设计师、生态学家、规划者在生态规划研究与实践中各有特点,但最基础的是以适宜性分析方法为原则。这一时期里,生态技术规划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有很大的提升,从最初的只考虑自然环境,到后来综合经济因素、人文因素等多方面考虑。此时更注重每一个小景观内部的生态环境,但并没有处理好景观单元之间的生态联系。 2.3 20世纪80年代至今 面对工业发展迅速带来的不可逆的环境问题,国际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景观设计与生态技术的结合,就是跨入可持续发展的一步。1939年特罗尔提出了“将地理学的区域空间分析 与生态学的结构功能研究相结合”的景观生态学新方向。就是单位面积内景观单元间的联系,这种想法的理论基础来自生态、景观、综合系统论这三个方面。 3 当代生态规划设计及其目标理解3.1 对于当代生态规划设计的认识 生态规划设计是人门面临新出现的问题提出的想法,早在中国古代园林出现之时,就有仿照山水自然、在喧闹的尘世中营造安静的生态的小环境的做法。在环境还良好之时,人们从来没有考虑过解决类似的问题,或者是改善气候。直至科技发展之后,生物学、历史学、环境学、生物学、经济学等各个学科的出现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环境污染的思考与改善的方法,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生态技术规划模拟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建造城市绿地,不仅解决当代的环境问题,对于后世也不留下资源、环境隐患。 现如今的规划与景观不仅旨在解决历史遗留的污染问题,同时也在尝试人为营造小生态环境、改善区域气候、建立水循环体系、生态护坡防洪、治理沙尘暴等。 3.2 生态技术设计发展目标 未来城市应该会走向回归自然的趋势,逐渐达到城市中生态稳定、生物多样性丰富,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同时合理分配资源,包括时间、空间、阳光空气、水等,人与动物、植物协调发展,公平稳定。环境内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都顺畅自然地进行,没有人为干预。最终可达城市自给自足,可再生资源取之不尽,后世不再为环境问题买单。 4 生态规划与设计的意义 对于环境生态方面,重要的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景观规划的目标,保持和恢复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保持景观格局的生态环境与连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对于人与环境的关系方面,生态的思想要求人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让人们认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有的行为都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否则将遭到反噬与惩罚。我们不能以人为中心取用资源,虽然短期来看与人类发展似乎矛盾,不过放长远目光,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群体利益。 生态设计的基本目的与意义在于,将生态的理念贯通到许许多多有形与无形之中去,让人们意识到环境恶化的危机,逐渐了解人与自然的正确相处模式,把征服自然的心理转变为顺应自然。这种意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生活。最终的目的是,把生态的理念深入人心,人们自然而然地学会爱护环境,节能减排,不是被法律要求所强制,而是形成普遍自然的生活方式。 生态规划设计的意义 文清 (西南大学,重庆 400715) 摘 要:自工业革命开始,一些学者与有识之士逐渐意识到,人类生存的地球生态环境正在被工业带来的污染严重影响着,于是开始提出生态设计理念。这种思想逐渐被人们接受和认可。本文详细介绍了生态技术的发展历史,以及现如今生态环境带来的环境改变和相处模式的改变。 关键词:景观设计;生态技术;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建设论文

生态城市建设论文 浅议生态城市建设 摘要: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城市的人居环境,回归自然成为人们的追求。本文通过论述生态城市建设,反映出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于认识与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体现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与协调,更加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 关键词:生态城市;内涵;生态建设;生态建设目标 1 前言 从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到道萨迪亚斯的人类环境生态学,都寄托着人类对自身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理想型城市的向往,人们一直在追求探索着理想的生活住区。在中国,无论是劳动人民对自然规律经验积累的风水理论和技术,还是古代圣哲们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理念,都映射着古代城市建设中人们尊重自然生态环境的思想。 当早期传统聚落的生态化意识觉醒,人类对与环境的价值观发生了转变。工业文明发展所带来的城市环境污染、公害事件及世界资源能源危机,迫使人类重新认识和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生态城市(Ecopolis)作为面向未来城市新的发展模式被人们提出,它是人类生态价值取向的结果,是未来城市发展的

必然趋向,是可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形式。 生态学家O.Yanitsy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其中人们的创造力和生产力能够充分发挥,技术和自然充分融合,同时人的健康和环境质量同时受保护,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资源良性循环。“生态城市”与普通的现代城市有着本质的不同,生态城市中的“生态”是综合的、整体的概念,蕴涵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内容,包含了生态产业、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生态城市是以一定区域社会、经济、自然持续发展为基础而存在,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是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共存的复合系统。 2生态城市的概念 麦克哈根认为,如果要创造一个善良的城市,而不是一个窒息人类心灵的城市,我们需要选择城市和自然,缺一不可。两者虽然不同,但相互依赖,两者同时能提高人类生存的条件。生态城市是在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建立的一个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系统相互协调、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理想人居环境。 1972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在该计划的倡导下,“生态城市”已成为一个面向未来的、崭新的城市发展模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