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形意拳入门讲座——李文彬

形意拳入门讲座——李文彬

形意拳入门讲座——李文彬
形意拳入门讲座——李文彬

也谈形意拳的“气沉丹田”

也谈形意拳的“气沉丹田” 阎尔芃丹田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的《遗篇.本病论》“神遊上丹田”句中。“丹”是指的养生内丹,“田”是煅练内丹的地方。几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讲求“导引吐纳”的健身之术,东汉以来逐渐形成了内丹术的系统理论,“丹田”一词就成了道家修练精气神的术语。后又被各派气功师们广泛沿用。 代表华夏文化精粹的中华武术当然不能脱离中国的古典文化的轨道,历史悠久的《形意拳》把“气沉丹田”作为“一气之起落”,贯穿于拳术的举手投足之中。拳经云“发放劲力,自丹田出”,“如练至功深园滿时,疑神于丹田,则身重于泰山”。 拳家的丹田学说源于道家,但又不同于道家,道家所谓“丹田”即所誉先天虚灵性体,“田”谓之鼎炉,以炼就永刚不坏之性。拳家所谓丹田即小腹的空腔部位,并以此部位为枢钮,完成一系列的传递,组成整合发力机制。形意拳的丹田论有迹可循,而非道家丹田论的云里雾里。道家的丹田论讲“意守”,要靠“意念导引”再循“小周天”、“大周天”经脉运行。而形意拳的丹田论讲“气沉”.则气行腠理间,“不意而运”,“呼吸有形于内,注意丹田,谓之调息,亦谓之练气化神之功夫。” 丹田有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之分。形意拳所谓“气沉丹田”是指下丹田而言,下丹田位于脐下一寸三分或三寸之间。其说法不同的原因大约在于各人的体会不同,充许有位置的差异。在我们练拳者

来说,不容易找到丹田的一个点,而只能找到是以点为中心的一个面,更具体地说,是小腹内一园形腔体。所以我们认为是在脐下与耻骨之间,即小腹之内,骨盆之中,骶椎之前,会阴之上就可以了,此处是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交接,血液转换,封闭循环的体腔,此处除了消化腔道就是生殖腺聚集的地方,如精囊腺、前列腺、女性卵巢等。这里的很多重要的腺体都具有维持人体生长、发育,使精神充沛、生命旺盛的的重要因素。 形意拳的“气沉丹田”,主要是通过逆腹式呼吸使肺组织充分扩张,使常处于闭塞状态的肺的下部气泡得以伸缩,大大增加了肺的活动量。使二氧化碳和氧气在肺中得到充分的交换,使血液的含氧量明显提高。横膈的升降,对腹腔脏器进行了温柔地有节奏地压挤和按摩,增加了消化管道的蠕动,可以排出被食物堵在肠胃死角的气体,促进胆汁分泌,使消化功能得到提高。橫膈的升降,使腹内压呈现增大和减小的节律变化,造成腹腔内毛细血管的明显收缩与扩张,从而増加了腹主动脉及其分支肾动脉的血流量。使肾上腺、前列腺等腹腔腺体的功能得到改善,而且能增加冠脉血流量,还能开发人体潜能。所以说“气沉丹田”的健身功能是符合生理科学的,是实实在在的,是显而易见的。 有人说“气沉丹田”就逆腹式呼吸,这样说应该有一些道理,但只说对了一部分,逆腹式呼吸是自然界里的气体在呼吸道里运行的方式,而“气降丹田”则是通过逆腹式呼吸这个方式,造成小腹鼓荡,而激发整合发力和健体强身的过程。逆腹式呼吸是方法,“气沉丹田”

形意门秘传八字连环拳

形意门秘传八字连环拳 形意门中八字功拳法就是由“斩截裹挎挑领云顶”八个单项套路组成。而由此衍生变化的有传统八字连环拳与金刚八字锤外,尚有八字战锤等技法。但就是这些均属于奇门八字功,也就就是软八字功。还有一套正门八字功,也叫硬八字功,这可能只有李存义派形意门才有,其它门派尚未见介绍过。形意门中素有“五行为体,八字为用,金刚八式易筋洗髓”之说。过去囿于门户之见,加之师门清规戒律甚严,门内人辈德高艺精尚不传授,外人更就是鲜能窥其门径了。笔者受教于著名武术家恩师陈盛甫教授,复受益于武当名家原金锁老先生,多年来勤加习练,不敢稍有懈怠,虽无大成,但亦获益匪浅。今值国术昌盛之际,余不揣浅陋,将其整理成文。 预备式:三体式(起势)谱诀:“双塌双钻气相连,起吸落呼莫等闲;易筋易骨加洗髓,脚踩手劈不留情。”1、上身稍左侧,面朝东南,两脚跟并拢,左脚尖朝前,右脚尖向右撇45度,呈“八”字形,两腿膝盖挺直,含胸收腹,两臂松沉,两手五指并拢贴于两腿侧,头正,项直,下颏微扣,目平视前方(图1)。 2、下肢姿势保持不变。两手由身体两侧腕部外翻转,并向前上方托起,掌心朝上,两手小指微向上翘,高与鼻平,目视前方(图2)。 3、两手腕部内旋用按劲下翻,掌心朝下,两膝部微曲,两掌按至脐平,然后两掌十指相对,掌心朝下,目视前方(图3)。 4、两掌变拳,腕部外旋上翻,使两拳心向上,右臂屈肘

内旋,使右拳由胸口向上,经口前向前上方钻出,拳眼斜向左后方,高与眉齐。左拳也随之向前钻出至右肘内侧,右肩微向前送,目视前方(图4)。5、紧接上动,然后左臂内旋,左拳变掌从右肘部翻腕向上,左臂外旋迅速向前劈出,右拳变掌随之向下翻捋,按至腹部,掌心向下,大拇指紧贴肚脐部。左脚向前蹚进一步,与右脚跟相距两脚半左右。腰胯下塌,两腿微曲,手脚鼻呈一线,左三体式,目视前方(图5)。注意要点:手掌向上翻,用劲要绵绵不断。起式吸气,按下呼气劈掌。用肘部的沉坠劲,使之合为一体,前劈后捋成收发交替劲。上体要正直,不俯不仰;两肩要松沉,肘部要下坠;左手虎口圆撑,食指要有向上的挑劲;胸部要略向内含,腰要塌,背要圆;两胯略向后缩,臀部不可外突;呼吸要自然,身体力求稳固。三体式的具体要求,读者可以参考相关的形意拳专著,此不赘述。技法说明:三体式就是形意拳入门的最基础桩功之一,也就是形意门内丹修为的基础功法,历来备受形意门重视,素有“万法皆源于三体式”之说。也就是形意门在临阵实战交手时的常用开手方法。此式在形意拳中又称为劈拳,其形似巨斧劈物。因此,运用要勇猛迅速,势如破竹。故其在实战中变化非常精妙。下面,笔者以左三体式为例,兹举几例技法变化供读者诸君赏鉴。在临阵实战中,若对方以双撞捶击打我胸部时,我立即以双盖掌向下盖扑对方双拳以化解来势,速以右钻拳冲打对方下颏,敌要后退则随之上钻,对其喉或头部钻打。若敌用

内功经解(尚济)

内功经解 内功经解 形意拳既为内家拳,练形意拳就要会发内劲儿。欲发内劲儿则必先练内功。练内功的主要方式是练气。练气时必须符合人的生理自然。 拳经云:“内功之传,脉络甚真。不知脉络,勉强行之,则无益而有损。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龟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於海,光聚天心。”脉络为人体内真气运行的轨道,练气而不懂脉络,犹如兴修水利而不明白江河分布,水势之大小,盲目行之,没有不出毛病的。人身脉络主要的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其中最根本的则是前任后督两脉。任脉在前,起於承浆穴,沿喉头、胸骨柄、剑突,直下至阴前高骨。督脉在后,起於尻尾(尾巴骨),上至命门(与肚脐前后相对),再上至夹脊(背后两片扇子骨的正中),过大椎、泥丸(即百会穴)下印堂至人中而止。小腹正中为气海,武术家也叫它丹田,它既是人体的中心,又是人体经络场的重要场源,气聚於气海之后,就会沿经络运行。额上正中谓之天心。气自龟尾上升经百会沿任脉而下聚于丹田,丹田气足则化而为神,自天心出,二目即芒可射人。崂山道士匡常修有云,“神者身之本,气者神之主”即指此也。肩头正中为肩井穴,肘头分中为曲池穴,此二者为周身发劲之所。散打中之所以有“点肩井”和“打曲池”等手法,即以制止对方之发力也。 既明脉络之后,还须讲究姿势,此即气功中所谓“调身”是也。正确的姿势才能有助於内气按正确的轨道运行。对於姿势,拳经中有明确规定:“头正而起,背圆而正,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足竖而稳,膝曲而伸,档深而藏,胁开而张。”形意拳内功虽有坐功,站功,行功之分,但仍以站功,行功为主。上边一段话主要是针对站功讲的。可是无论练哪种功,在姿势上都应正头起项,壮面凝神,肩松胸出背圆,前身微微有收敛之形,此乃练内功之真正诀窍。 形意拳内功的呼吸法,即“调息”,是用的逆腹式呼吸,也叫“后天法”。气路是走的“混元气”而不是“经络气”。即并不按十二正经的顺序行气。这在拳经上也有明确说明:“先吸后呼,一入一出,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之归宿。吸入呼出,勿使有声。”又曰::“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於喉,以意送下,断至底收。升有升路,胁骨齐举,降有降所,气吞俞口。”所谓提,即是引气上升,所谓下,即是导气下降。下降之气必会渐缩渐小,伏于丹田之内。耳后高骨,拳家叫作玉楼,并不是针灸穴位;俞口位置在背后上部自大椎到夹脊这一段,拳家统称之曰俞口,非穴位也。现在先将坐功和站功(即站桩)的姿势与行气分别介绍於下。练坐功时,可以盘膝静坐於榻上,闭目紺口,舌顶上顎,两手内外劳宫穴相对,置於小腹上。也可以坐在板凳上,以两脚踏地两大腿能放平为宜。两手可分别放在两大腿上,掌心朝下。仍要闭目紺口,舌顶上顎。调息时,一出—入,皆从鼻孔,要均匀细长,好似肺部不动只用肚脐呼吸一般。气定后,即吸气一口,以意领之自涌泉沿两大腿而上升入丹田,再上升入两胁。胁骨即上举,将气送达耳后高骨----即上提玉楼是也。再上达於百会。降气时,随呼气即以意领之,从百会降至印堂,经人中入口内,再由舌而至喉。故必以舌

浅谈静功缠丝太极拳的理和法

太极拳原则真理之实践 浅谈静功缠丝太极拳的理和法 静功缠丝太极拳是中国已故著名武术家、太极拳一代宗师陈济生先生于1930年始创,此拳从上海、南京开始传播,至今历八十年,在山东、山西、甘肃、河北、贵州、江苏、深圳、广州、香港等地,加拿大、美国、法国、日本等国现有学习者数万人。众所周知,太极拳具有养生、健体、慢性病和内外伤的辅助治疗、以及防身作用。静功缠丝太极拳被武林界称为“太极拳原则真理之实践”,它的养生、健体、疗疾、防身的功法更合理、功效更显著。它的奥妙所在?本文试就静功缠丝太极拳的理和法作一浅析。 静功缠丝太极拳是太极拳中集大成者。陈济生宗师出生于武术世家,其曾祖父是清朝皇家三品带刀侍卫。陈济生宗师自幼习武,精通少林、形意拳、八卦掌、阴阳八盘掌及各家太极拳,内外家功夫独步武林。陈济生宗师在创编静功缠丝太极拳之前,曾详加研练和分析了陈式、杨氏、郝式、吴式、孙式这五大家太极拳的特点,如陈式的缠丝、杨氏的舒展大方、郝式的如踩薄冰

之功、吴式的引进落空、孙式的开合等。应用到健身养生、防身技击当中,各有专门功夫,但都必须进行长久的研练,方能体会到其中的奥妙,因此有花费时间长,见效年代久的不足。于是陈济生宗师提炼了这五大家太极拳的不同优点,又结合八卦掌、阴阳八盘掌、形意拳等,独创了108势静功缠丝太极拳。此拳锻炼功法十分系统,不光有拳架套路,更佐有静坐、静站、五行养生内功、行步、拓手、推手、大缠、太极大杆、太极球等诸多功法。实践证明,这套太极拳在健体防身、疗疾养生上具有显著作用。 静功缠丝太极拳最大的特点是“静功”。静者,内功养生的真谛。一切内功,或曰松、静、虚、空、无等,无不从静中来,亦向静中去。人为万物之灵,具有复杂的思想感情,或因过多思虑,而伤其心;或因工作繁忙、拼博,而伤其身;或嗜烟贪酒、好色、贪财、伤气,以致身体能量耗散等等,皆因身体的过多透支而致病。因此应以相对的“静”来调整平衡。静功和太极拳都是遵循这一纲纪。“静”生神气,“静”生智慧。动静兼修即能达到上乘。此为内炼精气神和外炼筋骨皮的有机结合。静功缠丝太极拳的入静与腹式呼吸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习练静功及养生功时,要求全身肌肉除必要的肌肉紧张外,均须放松,特别是颈部肌肉的放松、上臂及胸部肌肉放松,如此自然的利用隔肌之动作进行呼吸,由于隔肌的上下运动即可推动内脏器官活动,因此对于心脏病、神经衰弱、肺结核、肠胃机能失调、消化不良、关

形意拳上中下八手-《形意真诠》秘籍(四)

形意拳上中下八手-《形意真诠》秘籍(四) 上中下入手共分为三套,又称为阳八手、阴八手、阴阳八手,或硬八手、软八手、岳家八手。这二十四手法向为形意门的无尚绝学,如果说八字功授徒极严,那么这三套绝手则历代只授掌门弟子一人,共他许多人练形意拳数十年,不要说得学得见,甚至从未听说过,可见其保守程度了。这倒也并非老师保守,主要门规如此,生怕误传匪人,糟踏了绝技。这套拳法家师裴先生听师公傅剑秋说,乃是李存义师祖逝世後,得传自尚云祥先生。这二十四路绝手又有个名字叫「形意神打」,是形意门拳法精粹所在,拳路精妙处只在五行拳与十二形拳极为精巧的组合运用,而且讲究劲法的奇正虚实之变,从有刚有柔,到亦刚亦柔,再到不刚不柔的境界,方为大成。因此拳经上说:「懂劲而知法者,上乘功夫;懂劲而不知法者,中乘功夫;不懂劲也不知法者,下乘功夫;概懂劲难而知法更难。」上八手的劲诀用法为:起如钢剉,落如钩竿。起者去也,落者回也。未起如摘星,未落如坠月。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起如风,落如箭,打倒敌手还嫌慢。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齐全,气连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 中八手的劲诀用法为:起似伏龙升天,落如霹雷击地。起无形,落无踪,去意好似卷地风。起不起,何用再起;落

不落,何用再落。低中望为高,高中望为低,起落如水中翻浪,不翻不钻,一寸为先。下八手的劲诀用法为: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虚中含实,实中含虚。奇无不正,正无不奇,奇正之变,妙用无穷。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即三回九转是一式也。二十四手歌诀总章:廿四拳法要记牢,进退反侧各有招。十二形中求变化,岳公秘传世间宝。(注:岳公,指岳飞,传言岳飞变枪为拳,尤擅双推手,即形意拳中之虎扑式,因此形意拳托言为岳飞所创,取其精忠无双之意。) 二十四手上八手共八路拳是为:麟盖、撑拨、虎贲、劈捉、推掠、龙战、猿肱、马击。二十四手中八手共八路拳是为:鹞打、换形、熊攀、摄引、雁翼、鸡搓、豹捶、鹏搏。二十四手下八手共八路拳是为:狮吼、扣锁、蛇影、鸹缠、雁肘、鹰相、鹤列、鸾趋。

中国武术

武术的起源1 【单选题】 下列属于远射兵器的是 ?A、 棒 ?B、 矛 ?C、 戈 ?D、 弓箭 我的答案:D 2 【判断题】 “蚩尤作五兵” 是指戈、棒、戟、酋矛、夷矛我的答案:√

答案:D √ 武术称谓的变化 1 【多选题】 古代论剑的著作主要有哪些 ?A、《庄子·说剑》 ?B、《说剑篇》 ?C、《太史公自叙》 ?D、《越女论剑》 我的答案:ABCD 2 【判断题】 手搏、技击、剑道、角抵、武艺、国术、功夫都是武术称谓的变化我的答案:√ 答案ABCD √ 第一章测试题(副本)已完成 1 【单选题】 以下属于长兵器的是 ?A、刀 ?B、剑 ?C、钺 ?D、枪 我的答案:D 2

【单选题】 技击、剑道都是武术称谓的变化,最早出现在以下哪个时期 ?A、秦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清明时期 ?D、春秋战国时期 我的答案:D 3 【单选题】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庄子在他的著作了讲述了一个非常精妙的战术理论叫“后发先至”是指?A、刀 ?B、棍 ?C、剑 ?D、枪 我的答案:C 4 【单选题】 哪本著作提到了一柄剑可以“一人当百,百人当万”的夸张说法 ?A、《吴越春秋》 ?B、《太史公自叙》 ?C、《剑道三十八篇》 ?D、《说剑篇》 我的答案:A 5 【单选题】 把中国武术改为“国术”之称的是 ?A、张之江

?B、赵晔 ?C、徐本善 ?D、金子弢 我的答案:A 6 【单选题】 让全世界对于中国武术有了另外一个称呼叫“功夫”的是?A、李连杰 ?B、李小龙 ?C、成龙 ?D、梁小龙 我的答案:B 7 【单选题】 武术这个词最早见于 ?A、南北朝 ?B、清朝 ?C、元朝 ?D、明朝 我的答案:A 8 【多选题】 推动武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是 ?A、 原始战争 ?B、 狩猎

形意拳入门桩功三体式

1.周身放松. 自然直立:两臂下垂,两掌自然靠于腿外侧;头正自然拔起眼 , 下颏回收;平视;齿扣,舌顶上腭;前脚尖朝前,脚跟靠于后脚的里踝骨;后脚尖外展, 与前脚成 45 度左右夹角(图l~1)。 要点:排除杂念,精神集中,姿势正确,周身放松,呼吸自然。 2.两前臂贴身向胸前抬起;手心朝下(图1~^)。 要点抬前臂时既要贴身, 又要使掌根的拇指侧贴于“心口”旁。这就是“肘不离肋, 手不离心”、“摩经”、“手摩内五行”的技法要领。不得耸肩、亮肘,更不要提气, 用拙力。 3.两前臂及掌根拇指侧贴身,随呼气自然下按, 停于小腹前;两腿同时屈膝下蹲(图1~ ③ )。 要点下按时, 上体自然正直、头顶、项直、沉肩、坠肘;呼气时, 两手下按, 边下按边塌掌根,使掌指保持水平, 气亦随之下沉入丹田。两肘抱于两胁,拇指横平靠于丹田。两腿下蹲要跪膝、压踝, 前膝向前, 后膝紧靠于前膝里侧成半蹲姿势。提肛, 不得突臀, 上体保持与地面垂直。 4.两掌握拳,两拳与两前臂同时贴身由里向上翻转,拳,心朝上(图1~④〉? 要点握拳时要先从小指依次卷握,成实心拳,自然, 不用拙力。向上翻转两拳要有拧拉之意,使两拳停于脐之两侧,两肘,必须仍抱贴于两肋(图1~@、附1~@正面) 5.左拳及左前臂贴身上钻,至“心口”上颏下处(图1~5)。 要点拳及前臂上钻时,必须沉肩、坠肘,又要做到“肘不离肋,手不离心”。这就是拳经所指的“先打顾法后打人”的“虎抱头” ,是“亦顾亦打蓄力待发”的技法窍要。 6.上动不停。左拳及左前臂继续上钻,从颏下钻出,拳心朝上,高不过眉;同时左脚进步,形成前三、七的夹剪步(图1期、附1~⑥正面)。 要点左拳贴身从频下、嘴前钻出,即“虎抱头”的具体运用,亦即拳经云“出洞入洞紧随身”,“洞”是指人嘴。钻出的拳要向外拧,有横劲却不见横形,眼看小指窝。出拳时要肩催肘,肘催手,顺腰拔背,上体形成似正非正,似斜非斜。出脚时要腰催胯、胯

形意拳十三式图解

形意拳十三式图解 一、预备式:身体直立,两足跟靠拢,向前进方向转体45?,转体时足跟做轴,左足与前进方向平行,右足与前进方向成45?角,左足跟与右足弓相贴(图1,图2)。 要点:身体自然直立,放松、沉肩、含胸、拔背、悬头竖项,精神贯注,呼吸 自然(腹式呼吸)。 二、起式(三俸式):两手向外翻转,两臂外旋由两侧向上托起,肘部下沉微 屈,当前臂举至高与肩平时(图3),随即屈肘收掌,前臂内旋,阳掌经面部、胸部下按(随落随变),停于小腹处突变阳拳。两手下落时,随之屈膝半蹲(图4),目平视前方。左转身45?,两脚不动,右拳经胸前及下颏,向前钻出,高与鼻平,拳心向上,前臂向外拧劲,小指向上翻转,肘下垂(图5);左足向前进一步,左拳同时 向前穿出(沿前臂内上侧),待两拳近于平齐时,同时内旋变掌,左掌向前、向下劈出,高在肩胸之间,右掌撤回腹脐处,两手要有分挣之力(即三体式),目视左掌食指(图6)。 要点:两掌向上托起时,不要引肩上耸,臂不要挺直;两掌下落时,肘不动,待两掌经过面部、胸部后开始渐变成拳,落至腹前时,突变阳拳,两肘要抱肋,头要顶,气要沉,左脚上步与左拳前钻,双拳同时内旋变掌,左掌前劈右掌撤至腹脐要同步,要体现拧裹、挣力,掌到脚停。三、纵步金鸡独立:左脚向前纵一大步,右掌贴近左掌上面穿出,高与胸齐,左掌撤至左腰腹侧,掌心均向下,同时身体下蹲;

右脚提起,脚掌与地面平行,足弓贴于左足踝处,上体微向前俯,目视右手食指(图7)。 要点:左脚前纵,右足要用力蹬地,以达纵步之远;左脚跟步要稳、快,双膝靠拢,身体不要过于前俯,两掌穿出、撤回要与脚动作同步进行,两掌穿出撤回要快,要有挣力。 四、退步金鸡独立:右脚靠左脚蹬力,向后纵一大步,左脚随之快速撤回至右脚处。左脚提起,脚掌与地面平行,足弓贴于右足踝处。与脚动同时,左掌由右掌上面穿出,高与胸齐,右掌撤至右腰腹侧,掌心均向下,同时身体下蹲,上体微向前俯,目视左手食指(图8)。 要点:左脚蹬、右脚后纵,要退步远、快、稳;左掌穿出、右掌回撤要快,要有挣力,要与脚动同步;双膝靠拢,身体不要过于前俯,两掌要有挣力。 1 篡、进步右崩攀:左腕向内扣,左掌内旋360?,掌心向外前方;左脚进一步,右脚跟进半步,身体再微向下蹲。同时右掌变拳,拳眼朝上,向左掌前方打出,同时左掌回撤至腰腹部变阳拳,目视右拳(图9)。 要点:左掌向内旋转360?,要稳准到位。上左脚时右脚要有蹬劲,右拳崩出要快似箭,左脚落地右拳崩出要同步,头要顶,肩要沉,腰要塌,右臂肘部微弯垂肘,臂不可过直。

梁氏形意拳门人问答录(4)

梁氏形意拳门人问答录(4) 七、关于习拳要领:(一)松、静、柔、整 问:我有一个关于松柔的问题,我之前因为太执着于松柔而适得其反。正确的松柔有什么标准呢?我应该有什么感觉呢? 答:这个问题在书里也有很明确的几句话。在最初步的时候,松柔只能理解为不使劲。你不用力就可以了。再往后,练深了,就是真气充实起来以后真正的松。为什么有人追求松柔反而不行呢?一个是他太执著于松柔,可既没有松也没有柔,他所谓的松柔,是自己造作出来的,而不是自然功夫体现出来的!那实际上是一种慢,而不是柔。这会让肌肉很紧张,看起来动作很慢很柔,其实里面肌肉紧张得很。这种不可取,练了半天也练不出来。必须真正得把肌肉松弛下来才可以。所以初步来说,你不刻意使劲就可以了。练的过程当中,当你的奇经八脉都打开,血脉疏通以后,你就自然而然地知道什么叫“松沉”,怎么才是“松”了。当然,松在不同阶段都有不同阶段的内涵,再往高层还有更高层的意义,到那时你自己就能体会了。东单有个胡先生说,我松就打你。他这个就跟别人不一样。别人说你松怎么还能打人呢?他说只要我放松就能打你。他确实一放松就能打你。这

句话在常人来听听不懂,而这个松就是真正的松。现在开始你就只能不用力。 前面小范说的问题也跟这个近似,他开始觉得我越低越使劲,下的功夫就越大,结果适得其反。柔也是一样:如果为了达到柔,而自己较劲用力,让人看这好像很柔,实际上内行人一看就知道其实浑身都紧在一块了。 问:我以前对“松”还有一种误解:就是老想着要松柔,不太敢使劲,这样一来,自己的精神也不振奋,越练越昏沉。 答:这种情况也有。这种不叫松,叫懈。不是很松弛下来的,而是懈了当啷,自然越练越迷糊,一点精神都抖不起来。这不是松,这就是懈了,从思想上懈怠下来了。好像很不经意的,以为就是松到底了,其实这不是。这都是对松的一种误解。 问:感觉这两种情况出现的原因还是跟练之前情绪和心情的调整有关系的,还是从心理上没放松,结果一练就有问题了。 答:对,有关系。所以我们练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个问题:不管说什么,都不要过于执着。不要一说天就执着在天上,一说地就执着在地下。这样肯定就不对。过去老前辈也说过。像杨老师就说:你知道这个意思就行了,你别这么做。王芗斋老先生说:我这么说你这么做,肯定就错了;你不这么做,那就更错了。当时他们没把这个问题讲明白,其实就是不让

形意拳内功练法揭秘

形意拳内功练法揭秘 文章来自: 功夫网网(https://www.docsj.com/doc/c46928730.html,) 详文参考:https://www.docsj.com/doc/c46928730.html,/view.aspx?type=allgongfu&id=1052 形意拳,不管是五行拳还是十二形拳,每个形都有三种练法:第一步是练定步,以调息、摸劲(练气);第二步是练跟步,练意、气、力相合,练发力,以内催外,练丹田抖决,整体爆发;第三步是练行步,练意、练形。这步功夫是身形、步法、手法、气法的高度协调统一。行步拳也有两种练法:一是在行进中练绞力,以内催外,丹田抖动,整体爆发。二是练暗劲、化劲,步如犁行,身似龙形,以身化手,形神合一,混元一气,行云流水。 过去有人说形意拳邪性,不敢练形意拳,有人练了,反倒越下功夫毛病越重。很多老拳师不愿意教小孩子练形意拳,认为成年人会更容易接受形意拳(这和少林拳正好相反)。这是因为形意拳更侧重于内气的修炼,对于身体还没有发育成熟的青少年更要慎重的缘故。总之,习练形意拳,不管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要练之得法。过去有不少地区的拳师在习练形意拳时都偏重于刚劲爆发,不少人热衷于震脚发力,这样练之日久,结果使不少练家腿伤脑损。有些拳师到老年时落下严重腿疾,不要说不能练拳了,甚至连走路、蹲厕都困难。我的恩师张兰普先生对此深有体会。他年青时练拳,由于脚下过重震伤了脑海,一度走路脚不敢沾地,记得兰普先生生前曾多次告诫我说:“义会呀,这形意拳你以后可千万不要落脚太重,形意劲足发在身上,不是发在脚上。”另外练形意拳要重视八字二十四法的要求。因为二十四法对人体各部位按照形意拳的法则,进行了严谨的规范。要整体地认识,落实二十四法。千万不要只偏重其中一法,而忽略其它。常见一些练形意之人,后来成了严重的驼背之形(太过与强调含胸、圆背之故)。好好一个人,形如残疾,可悲不。所以老年间小孩子练形意拳都是有老师严格看顾的。 形意内功,主要以形意拳三体式桩入门;以形意五行拳定步操练法为最基本功法。其目的是练气、养气、摸劲。本文主要向读者介绍三体式桩和五行拳之定步劈拳的基本练功方法。 三体式桩又叫子午桩、三才桩、三体式。三体式桩是形意拳最重要的一个基本功。形意门的桩法有很多,但本门老师一般只让入门学生站这个三体式桩。因为三体式桩,基本包括了形意拳对人体各部要求的基本法则。以后的形意拳套路、技法不管怎样千变万化。但基本原理和要领都与三体式桩是一致的,所以过去曾有“万法不离三体式”之说。 一、三体式桩 l、身体直互,两脚跟并拢,左脚直向前,右脚向外撇约45度,身体半面向右,目视正前方。双膝微屈,两手外旋边旋边握拳,拳心向上,靠于脐下小腹两侧,重心左移,右拳外旋沿胸向上由下须处向前上方钻出,路线呈弧形,拳心斜向上,并微向外倾斜,小指向上拧转,肘尖下垂,右臂尽力前伸,但不可伸直,右拳高与鼻尖平。左拳不动,眼看右拳。右拳伸时吸气,式成气至中脘。上动略停,然后重心右移,左脚跟离地,以左脚尖虚着地,同时右拳不动,左拳沿胸前上钻至右小臂内侧。左小指根轻贴右小臂尺骨处,位于肘前腕后(此式内含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之势)。 2、接上式左脚向前趟出一步,重心在后脚(初习可练前四后六劲,及功深可练前三后七劲)。前脚后跟至后脚后跟之距约两脚半:横向之距,前脚内侧与后脚内侧约在一条直线上,后脚

博众师之技 求形意真脉

我一九四五年生于河北省吴桥县桑园,祖辈均练习长拳,当地“红枪会”总坛就设在我家。年跟随姑父于芝绍习练白西园形意拳。1960跟随刘佩满、张严两位恩师习练李旭洲所传山西宋世荣支脉形意拳。习练三年后二位恩师说:“我们所会均已授全,你可以和众位师伯习练他们的特点。”于是华瑞龙师叔带领我到了张贵良师伯那里,学到了“龙形抱裹”的特性;跟王茂轩师伯学会了腰的阴阳旋转;跟李西凤师叔学会了部分十二形套路;跟皮秋寒师伯学会人文文化及扩缩的原理:从卢忠仁师伯处学习整理材料及每式的分析方法;在沈恩桐师伯处令岳氏六首得到了很深的提升;跟于连发师伯学会了捌身之法;跟周连聚师叔学会了催力;在华瑞龙师叔处学会了李旭洲秘传虎形和马形;在韩启胜师叔处学会了钻拳如弹丸;在李友年师叔处学会了燕形抱裹的操练法以及抖翻等等。 我的两位恩师的大师兄孟鸿福对我的神、意、气的修炼帮助极大,我跟他学会了用神打人,明了了神外找神、神外找四平的原理和功法。在恩师众人的教诲下,我完整、系统地掌握了李旭洲师爷的“内浴八式”及“八个大伸筋法”、“八个大桩法”,并对“切金断玉”、“玉树挂宝衣”、“出手成式”、“变劲不变手”、“柔身法”、“空中游泳等技艺,有了很深的心得体会。 在我23岁时,每天骑自行车到40里路张贵良师伯处习练“翼德十三枪”以及各种行步。连续不断每周三四次达数年之久;孟鸿福师--伯(1899年――1996)曾在白云观出家三年,他传我一些北京白云观修炼功法,传授我“玄中玄,妙中妙,男子怀胎谁知道,你是谁,我是谁,你我是谁他是谁”等高妙的拳理。在孟师伯,还能经常聆听到师爷历史以及各位前辈的趣闻。多年来,向卢忠仁、皮秋寒师伯交谈武功心得及聆听他们的习武经历,也让我获益匪浅,至今我仍保留着与他们的谈话录音以及卢师伯的练功影像。 由于向20多位,师伯叔虚心学习,大家的教诲使我在本门内获得了较高的功法和技击之艺,所以人送雅号“小李旭洲”。 我25岁时走访沧州白头杨八楞之孙成为好友,25岁走访沧州陈铁头前辈。我在26岁时系统地抄写了李旭洲师爷的笔记,并请汪竺峰前辈用小楷书写成书在门内传播。70年代走访洲煎茶铺狄振东,拜访裘稚和、魏美茹、马其昌、莫柏松等等前辈受益匪浅。后又拜“津北铁罗汉”石玉山之师弟王春甫(字楹洲)学习正骨。18岁时经刘树田大爷介绍拜朱万年之弟子金针王宝元为师学习针灸及中医和武功书法。1981年,与郑企平、卢忠仁、任文柱等先生一起到河北省参加挖掘整理阴阳八盘掌,我主要负责章次、姿势的整理和校正工作。 经过多年的锻炼,我把各师伯叔的特性,把李旭洲师爷的武学汇聚在一起,进行了系统的整合,逐渐懂得了形意拳“松节强筋”、“从直中求”的法则;明白了龙墩、虎坐、鹰目、猿神、猫行、马奔、鸡腿、蛇身骨,查其劲;明白了“形意拳练劲不用劲,找劲不使劲,无劲而有劲的接骨逗榫”之法。明白了伸缩、刚柔相济的特性。掌握警弹力,对于外刚内柔,内柔外刚完全掌握了“横撑开放光线茫茫谓之方;提抱含蓄中藏生气谓之元”。不出筋力而骨生棱的原理及手上的两个八字诀,对脚下的八字诀均有很深的体会心得。为了练好鸡形步,两年之久每天下蹲行走20里路;为求射腿七天不停;为了体会八大桩和八小桩的不同,每天每桩单一练40分钟数年不断,后来练得了如中央十频道播放的“中华神功”中的抗击打的功法。充分体验了不用外操,通过内里修炼而做到了“如铁裹棉”的功法。 我的两位恩师把“肉要脱骨”的原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我,我全部掌握了“劈拳大桩”功法系统的方法,真正的掌握了“劈拳单操”法,并且完全继承了“七棍”的精华。掌握了“五行枪”的五行拳的操练法和“龙探身、蟒肌壳”的三步练法和功用。并接续了李旭洲师爷的“掸佛”之法。完整系统理解“练武”不是武,是武不是武的精辟经典理论。对于挑起经筋有独到的体验和心得。完整地做到“三窝”、“身如鸡灯”、“曲中有直,直中有曲”,真正理解并汇聚在身。

两条腿浅论站桩与静坐之理及兼论其它

两条腿浅论站桩与静坐之理及兼论其它 两条腿——浅论站桩与静坐之理及兼论其它 站桩是一种方法,历史很悠久,尤其是在武学方面,桩功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公认,站桩在芗翁的意拳中得到了重大发展,而浑圆功宗师王安平先生亦曾是意拳门人,苦习意拳多年,后其更是进一步将站桩作为修道之法,并开创浑圆功。而很多人对桩功的武学作用不怀疑,对桩功是修道之法质疑者有,不屑者有。像很多人一样,多年前,我也是怀疑者中的一员,在炼浑圆功后,仍有一段时间站与坐兼习,后来逐渐改变了这些怀疑。今愿将多年前的自疑自答贴于此。形——千古佛学、道学第一谜 我在炼浑圆功的若干年里,非常的疑惑,为此翻了翻佛经、道典,很多经典至今在目。当然,我原来并不喜欢佛学、道学,毕竟这些东西很高深,只是在炼浑圆功后,一种莫名的东西感染了我,对佛道产生了一些兴趣,当然,我一直看的是原本(没有注释的版本)。在看了很多佛经道典后,我隐隐感到,佛道的难点之一就在形,形是千古佛学、道学第一谜,也是后世学佛、学道之人忽视的问题,很多人追求所谓的高深的东西,但对形却忽略了,甚至是不屑以对。实际上,形是武学、小乘佛学、道学的核心问题。是一切修为的出现点,没有此出现点,就是后世无人能够以佛道经典攀学的原

因,没有基石,谈何能登堂入室。真是不积哇步,无以致千里啊!自宋代以来禅宗开始盛行,其因亦在于形,很多人无力以佛道经典攀学,进而只能以参佛经为修行方法了。为什么这么多人搞禅宗?就是禅宗有个容易的方法——参话头,比之佛学、道学来说,总算是有个相对简单、固定的、实实在在的形式。可惜,很多搞禅宗的,搞来搞去,不知道搞了个什么,能有这么便宜的事,参参话头就成功了,这些人只看到了禅宗的外像,而没有看到禅宗的内质。后世的丹道也是如此,很多学人认为法和诀是丹道的重点,但却不知法与诀为何。实际,除了形与意还会是什么。近五十年的气功发展亦是如此,气功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发展,不就是在于形,虽不得形之真意,但是由于创造了很多形的内容,故学者众。现代气功的发展,也可以说是对传统佛学、道学的反思和矫正,然毕竟于真意均失之远矣。 形——修为的一个重要方面 形是身体的一种状态,坐卧立行,现代体育运动对形的研究也很重视,肌肉吧、骨格啊、姿势啊,现代体育运动更是借助电脑,用以对运动员的形进行分析,研究最佳的形态,进而创造好的成绩。这些已经为人所共知。而我们的祖先们,也创造了很多的运动方式来,来研究形与健康、武术的关系,如模仿动物的五禽戏,形意拳中的形,象形拳等等。可以说,对形的研究一直贯穿着人类发展的历程。道学和佛学对形的

形意拳鸡形四把

形意拳鸡形四把 鸡形是形意拳十二形中的一种,该形模仿鸡的形态,内容丰富、结构严密。它有“独立之能”,“食米之巧”,“抖领之威”,“争斗之勇”。长练鸡形,可以补脑、补髓,下可医腿足疼痛。它通过多种进退转换的身法、步法、手法,锻炼全身的灵活性。 预备式:同三体势。 一、前进步穿掌(金鸡独立):左脚向前一步。左腿屈蹲,右腿跟进到左腿内侧,左脚提起,足尖上翘,紧靠在右踝关节处,成独立步。同时,右掌由左掌下面向前穿出,高与胸齐,左掌收至腹部 (肚脐处),眼看右掌(图1)。 二、后退步穿掌(金鸡独立):右腿后撤一大步,右腿屈蹲,左腿退回到右脚内侧,左脚提起,足尖上翘,紧靠在右踝关节处,成独立步。同时,右掌后收至腹部(肚脐处),左掌由右掌上面向前穿 出,高与胸齐,眼看左掌(图2)。 三、斜左进步穿掌(金鸡独立):左脚向斜前方尽力跨一大步,左腿屈蹲,右腿跟进到左腿内侧,左脚提起,足尖上翘,紧靠在右踝关节处,成独立步。同时,右掌由左掌下面向前穿出,高与胸齐,左掌收至腹前,眼看右掌(图3)。 四、斜右进步穿掌(金鸡独立):右腿向右前方尽力斜跨一大步,右腿屈蹲,左腿跟进到右腿内侧,右脚提起,足尖上翘,紧靠在左踝关节处,成独立步。同时,左掌由右掌下面向前穿出,高与胸齐,右掌收至腹部,眼看左掌(图4)。

五、纵步前穿掌(金鸡食米):两手不动,上前两步,左脚再进一步,左腿屈蹲,右脚跟随并步。同时,右掌变拳从腰间打出,左掌收回至右手小臂处立腕,紧靠右小臂,眼看右拳(图5)。 六、右后转身(金鸡抖领):身体向右转约90°,右腿向后退一步,左腿随之稍向后撤成半马步;同时,左掌尽力向左下方撑开,停于左大腿旁,右拳屈肘撑到头部右额角前(拳心向外),眼看左掌。略停,身体急向右转约90°,左腿向后蹬,左掌继续向后撑,停于胯前,右拳位置不动,眼看前下方(图6)。 七、独立下插掌(金鸡上架):左脚向前进一步,屈膝半蹲,右腿跟在左腿内侧,右脚紧靠左踝关节处;同时,右拳变掌经胸前向左下方插下,左掌由左下方经胸部向右上穿出,停在右肩侧,指尖 向上,眼看右前方(图7)。 八、进步右挑掌(金鸡报晓):右脚向前一步,膝部微屈,左脚随之跟进半步,体重偏于左腿。同时,两臂右上左下分开,右掌挑起,高与眼平,指尖向下,手臂不要伸直,眼看右手(图8)。 九、进步左劈掌、右劈掌:①左脚左掌不动,右掌向外翻转下压,掌心向上;同时,右脚略向前移,脚尖外撇45°,眼看右掌。 ②左脚向前进步,右脚跟进半步,重心偏于右腿。左手顺右臂内侧向前劈下,高与胸齐,右掌收至腹前,眼看左掌食指。③两掌变拳,左拳下落,经胸前由下颏处向前、向上伸出(拳心向上),同时,左脚向前垫步,脚尖外撇。上势不停,右拳顺左臂内侧前伸,待两拳接近时速向里翻,转变前臂,高与胸齐,左掌收至腹前,两掌心斜向前下方,同时,右脚前进一步,左脚跟进半步,重心偏于左腿,成右劈拳式,眼看右掌食指(图9)。

宋氏形意器械—麟角刀的套路创编与研究如何提高刀与全身的协调能力

宋氏形意器械——麟角刀的套路创编 与研究如何提高刀与全身的协调能力 1引言 武术是以徒手和器械的攻防动作为主要锻炼内容,以套路与格斗运动为运动形式的体育项目。 形意拳属于内家拳打法多直进直出,没有花哨的招法,动作严密紧凑,“出手如钢锉,落手如钩竿”,“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迈步如行犁,落脚如生根”,“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这些谚语都是来形容形意拳的拳法特点的,“麟角刀”属于双短器械,两锋四刃,其形似叉,又像麟角,故名麟角刀,是宋氏形意拳创始人宋世荣老前辈所创的兵器之一。 通过对宋氏形意拳的拳法特点,技击含义的了解,进行研究和探讨,编排了一套以体现灵活身法、稳健步法、全身协调配合为主的形意麟角刀的武术套路,并对套路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麟角刀的技术特点,总结所得出的结论,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并结合自己在身法与动作配合协调的特长,在基本刀法,步法,身法上面做到突出宋氏形意的风格特点,在演练时注意有攻有防、动作连接紧凑,同时做到刀、眼、身、步配合默契,融为一体,体现出两锋四刃双器械的特点。 2编排套路的主要依据 根据宋氏形意五行拳(劈、崩、钻、炮、横)、十二形(龙、虎、鸡、鹰、熊、马、猴、蛇、鼍、骀、鹞、燕)以及麟角刀的刺、砍、劈、撩、推、架等基本刀法,再加上借鉴八卦的趟泥步与形意拳步法相结合进行创编的新套路,这样能在器械演练过程中更好的体现出形意拳的特点。 3编排套路的文字说明 3.1动作名称 第一段: 1.起势双手握刀

2.右扣腿左虚步双挑刀 3. 左撤步右下砍刀 4.右后转左提腿右双劈刀 5.左右挂刀右前扎 6.双托刀弧形步 7.右扣腿左双劈刀 8.右左挂刀左前扎 9.双托刀弧形步 10.三体步分劈式 11.左挂刀右前叉刀 12.右挂刀左前叉刀 13.右转身双刀右下劈 14.侧身马步双托刀 15.右步前跃右歇步双劈刀 16.右后转身跳步马步双劈刀 17.右挂刀左前叉刀 18.左挂刀右前叉刀 19.回身左下劈刀 20.左右挂刀右前扎 第二段: 21.双托刀弧形步 22.右扣腿左双劈刀 23.右挂刀左前扎左挂刀左前叉 24.双托刀弧形步 25.马步左刀下扣 26.左挂刀前叉刀左右各两下 27.高虚步举刀 28.抡劈刀 29.左、右挂刀右翻转抡刀 30.并步云刀(两次)

【经典】李文彬:尚派形意拳入门

【经典】李文彬:尚派形意拳入门 本文作者李文彬先生是尚云祥关门弟子,“中国武术十大名师”之一。五行拳以内经阴阳五行之说为理论根据,以祛病健身,变化人的气质为前提,以培养技术,加深功底为目的。所以要按内经所指诸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之理和劈生钻、钻生崩、崩生炮、炮生横的顺序来练,以求加功进益,增进健康。 尚云祥先生所传五行拳之劈拳与钻拳不同一般。 既叫拳就不是掌,既讲“劈”就该有似斧之形和似斧之劲。所以劈拳,既握拳又用拳与肘的中节发劲,明显不同于一般技法,用关节突出处打人、发劲的惯例,在技法上别具特殊效用。钻拳,既有实战击法,又有健身效果。它既有甩臂、搂掌似闪之形,又有抖腰助肾之功,其健身、练功的效益显著。 步法上突出的是“夹剪腿”和“槐虫步”。它的前趟和后蹬劲,进也打,退也打,步步体现出“脚打七分”、“去意好似卷地风”的技法特色。 五行拳,应突出练功、找劲和发挥内在的五行精神作用,少讲招法的施用。经云:“五行五精即是五虎”,“五行本是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四梢但齐,五行乱”,“五行合一处,放胆即成功”等等。尚先生曾说“内要提。”就是要把内在的精神提起来,把内五行发动起来。“心动如飞剑,肝动似火焰,

肺功成雷声,脾动肾加功。”这样发动内在的精神作用,自然会倍增克敌制胜的信心和威力。 尚先生所传的形意拳动作和发劲,迅猛、刚实。正如经云:“起如风,落如箭,打到还嫌慢;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它的动作是从不努气,不用拙力,从轻松自然中求得。先要“松得开”,再要“打得长,放得远,落得实,发得快,从而把刚劲练好。只有掌握好刚劲的“爆发劲”才算有了真正发人的本钱。这就是练形意要先练好“疾用骤发,迅猛刚实”的刚(明)劲,再求“缓动遂发”的柔(暗)劲,最后再求“不意而发”的化劲,进而掌握形意进阶之路的真谛。 五行拳中,钻、横之拳要尽量外拧如图3一①;劈、崩、炮之拳要抻出腕星如图3-2。 为便于记忆五行各拳的技法要领,将近代人编的五行拳歌,作了改编,分别列于各拳动作说明之前,供参考。 l.劈拳 经云:“劈拳之形似斧属金”、“内通于肺,外窍于鼻,在体为皮毛',居五行拳之首。它以前臂的拳和前臂作为发劲的着意点,即视之为似斧的“斧刃”。故有劈拳肘打之说,具有不用关节处发劲打人的特点,向为前人所珍视。若以鹰捉代之,则实为大谬也。 劈拳歌诀“劈拳似斧性属金,生钻克崩妙绝伦;体为皮毛鼻通肺,前臂发劲劲乃神。”

形意拳《内功经》图解教学文稿

形意拳《内功经》图 解

形意拳《内功经》图解 序 形意拳乃内家拳系的一大主流,该拳看似朴实无华,实则内涵极深,如不明拳理,不懂阴阳,不知脉络格式,不晓气窍劲诀,不依法勤练,很难掌握个中奥妙的。在整个修炼过程中,是以《内功经》为总纲,以内劲为统驭,以养气练气为根本,达到内养三宝,外强筋骨,收养生、技击之效。但是,由于《内功经》中种种法象喻言,词句、理论方面的过分古奥难解和虚玄,给研究修炼者造成了很大的不便。虽然社会上流传版本较多,但注者众说纷纭,各陈其说,多数为望文生义,因而也就难免失之偏颇。功底较浅者去研读,往往是迷之即一切皆妄,悟之则一切皆真,自领自悟,大费周折,造成诸多学练者望之兴叹!鉴于此,敝人遂作下这篇图解释读,以作修读《内功经》时之用。 我们在研读《内功经》的时候,应该将全篇经文分作四段,一段接一段地理解透彻后,再下手去修炼,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第一段讲脉络;第二段讲格式;第三段讲气窍;第四段讲劲诀。 (原文)内功之传,脉络甚真,不知脉络,勉强用之,无益有损。 (领会)这五句经文,实为《内功经》的开头白,就是告诉我们,凡是内功修炼者,入门的首要关键是深切地了解人体脉络及归属走向;如果说对脉络一点都不了解,或是一知半解者,去盲目修炼内功,这样,不但对练功没有收益,空费时光,而且还会对人体本身有损害。 什么是脉络呢?(见图1内经图)。

图1 从原文的本身来看,脉络涵盖有“方法”的意思;也就是说,内功是一套极为严密的人体机能再造工程,方式方法极为细致而完备。近代学术界均将“脉络”二字误以为是“经络”,这种理解不知误导了多少人!其实“内功”的修炼,不仅仅是修经络,而且是从五脏六腑到精气神,进入髓的修炼,经络只是通达表里的媒介,不能作为“内功”的重点对象,如果我们先将“经络”作一详细的了解之后,更可对“脉络”一词及后面的经文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所谓“经络”,即是人体气血运行、神经、信息互为联系的道路。“经”象征径路的无所不通;“络”像网络似的错综连接。它们以脏腑为主宰,分布于周身,通达表里,贯彻上下,互相联系而成为有机的整体,并且组成各有所属的系统。 人体有脏腑,脏是心、心包络、肝、脾、肺、肾;腑是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共为十二个脏腑。每个脏腑器官,各联系一经,共有十二经脉,统率着若干络脉,布满全身。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所经过联络的通路,在正干的是经,在旁支的是络。因有经络,所以气血才能营养和保卫全身,贯彻上下,通达表里,运行不息。 古人认为“脏”能储藏人体内一切精微物质,属“阴”;“腑”能进行消化、传导、排泄的活动,属阳。十二经各随所属的脏腑,自然也就有“阴经”和“阳经”的分别。 十二经虽然在各脏腑为首的系统下各有所属,然而其行径则是往返循环,周而复始的。十二经所以能够互相衔接,完整统一,主要是依靠经脉的传注。十二经的始终,是手三阴都从身内侧的胸部起,循行臂内侧至手指末梢,入手三阳经。三阳经由手指的外侧起,循臂外侧行至头部入足三阳经。再由头循背部(督脉),至腿的外侧,至脚趾,入足三阴经。由足趾起,循踝内侧上行,至腹部,

浅谈商式形意桩功三体势

浅谈商式形意桩功——“三体势” 浅谈商式形意桩功——“三体势” 形意拳经过近四百年的传承、演变、进化,到目前为止,可以说是门派林立,层出不穷,不仅有心意、心意六合和形意之分,而且更有尚氏、孙氏、卢氏、商式……之别,这说明形意拳的确在不断地进步和演化,应该看作是一件发扬光大的好事。在这几百年的传承中,不仅有许多门派出台,而且就一个看似非常简单的“三体势”而言,各家的传授和讲究也不同,有的甚至差别很大,因为各家有各家的传授,各家有各家的要求和内在的奥妙,所以不能说谁家的对与不对,谁家的好与不好,只能说各有千秋。 三体势,在形意拳中可以说既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站法,又是非常复杂的桩功。之所以说它简单,讲的是在外形上,凡是稍微聪明一点的人,用不了三分钟就完全可以站的像那么个样子;之所以说它复杂,讲的是三体势还有许多内在的东西和要求。 只就商式形意拳中对三体势的要求给朋友们作一介绍,以便相互交流学习。商式三体势,其中的要求就有几十项,诸如:三顶(头上顶,有冲天之雄;手外顶,有推山之功;舌上顶,有吼狮吞象之容,是谓之三顶)、三扣(肩扣,则气力到肘;掌扣,则气力到手;指扣,则周身力厚,是谓之三扣)、三圆(脊背圆,则力催身前;胸圆,则两肱力全;虎口圆,则勇猛外宣,是谓之三圆)、三毒(心毒如怒狸攫鼠,眼毒如观兔之饥鹰,手毒如扑羊之猛虎,是谓之三毒)、三抱(丹田抱气,气不外散;胆量抱身,临敌不惧;两肘抱肋,出入不乱,是谓之三抱)、三垂(气垂,则气降丹田;肩垂,则力催肘前;肘垂,则两腕撑圆,是谓之三垂)、三曲(两臂宜曲,曲则力富;两腿宜曲,曲则力凑;两腕宜曲,曲则力圆,是谓之三曲)、三挺(项挺,则精气贯顶;腰挺,则力达全身;膝挺,则腿坚步稳,是谓之三挺)共三八二十四项要求,同时还要体现出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四象,血、肉、筋、骨四梢,以及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内三合),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还要体现出全身备“五弓”。另外,在商式形意拳三体势桩功中,更有三逼、三提、一大挺的要求,因此,一个看似非常简单的三体势中,竟有如此多的要求和要领,对于一个初学形意拳的人来讲,的确是非常难的,往往是顾了上面,忘记了下面,顾了左面,又忘记了右面,恐怕就要退避三舍了。有的甚至干脆就不站三体势,直接从五行拳练习入手,结果练了几年以后,还是觉得自己 身上的功夫并没有多大的增长,总觉得自己的功夫不如别人,和别人一动手就站不住了,总是处于下风。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就是不站三体势,或者没有重视和站好三体势这个桩功的原因。 拳经中云:“万法出于三体”,所以三体势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既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练功方法,同时也是一个在运用时不可缺少的势法。 在“商式形意拳”中的三体势,除了高架子、中架子、大架子三体势以外,还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