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册)笔记-第一~二编【圣才出品】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册)笔记-第一~二编【圣才出品】

第一编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1945——1949)

第一章盟国在处理战败国问题上的矛盾和斗争

一、对意、罗、保、匈、芬五国和约的缔结

1.从伦敦第一届外长会议到苏美英三国外长在莫斯科的妥协

(1)背景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如何处理战败国和缔结对战败国的和约,是关系到巩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重大问题;

②五国和约的缔结涉及各大国的利益,特别是在地中海和巴尔干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战略利益。

③任何一方都想乘机为本国多捞一些好处:

a.美国企图凭借其在战争中膨胀起来的经济实力和对原子弹的垄断,阻止苏联在东欧和中欧建立势力范围,并希望在和约谈判中获得停战时期所没有得到的东西,即从经济上和政治上在东欧大门口获得一个立足点;

b.苏联力争巩固其在巴尔干的战果,并向地中海扩大影响;

c.英国想确认在战争期间占领的意大利的殖民地;

d.法国则力图保持其战前在北非的殖民权益。

(2)第一届外长会议

①时间:1945年9月11日

②地点:伦敦

③参与国家:苏联、美国、英国、法国、中国

④主题:讨论对意、罗、保、匈、芬五国缔结和约问题。

⑤争执的主要问题是关于意大利殖民地问题、意南边界和的里雅斯特问题以及对罗、保政府的外交承认问题。

a.意大利殖民地问题:意大利不能再保留其非洲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应置于某种托管安排之下。

b.意南边界和的里雅斯特问题:意南边界应考虑按人种分布情况划线,的里雅斯特则不问其主权归属而辟为自由港,由国际共管。会议还决定,责成苏、美、英、法四国副外长协商组成一个专家委员会进行具体调查,向下次外长会议提出划定意南边界的方案。

c.对罗、保政府的外交承认问题:没有签署和发表任何文件。

⑥失败原因:主要是美国采取“不妥协”的强硬路线的结果,同时也表明,在缔结和约问题上美、苏战略利益的对立。

(3)三国外长会议

①时间:1945年12月

②地点:莫斯科

③参与国家:苏、美、英

④结果:会议就缔结五国和约的程序问题以及罗、保政府的组成问题达成协议。

⑤意义:三国外长在莫斯科会议上的妥协,打破了伦敦外长会议失败后美苏关系面临的困难僵局,廓清了缔结五国和约进程上的一些障碍。

2.第二届外长会议与巴黎和会

(1)第二届外长会议

①时间:1946年4月25日

②地点:巴黎

③参与国家:苏、美、英、法

④主题:这次外长会议的主要斗争是围绕着对意和约草案展开的,经过激烈争论,最后就下列问题达成一些妥协。

a.关于意大利殖民地问题的处理

b.关于意南边界和的里雅斯特问题

c.关于意大利赔偿问题

(2)巴黎和会

①时间:1946年7月

②地点:巴黎卢森堡宫

③参与国家:苏联、美国、英国、法国、中国等国家

④结果:基本上通过了对罗、保、匈、芬和约草案,在赔偿问题上也达成了妥协,但有关的里雅斯特法规和多瑙河航行制度等问题仍然存在分歧。

3.纽约第三届外长会议与五国和约的缔结

(1)时间:1946年11月4日至12月

(2)地点:纽约

(3)参与国家:美国、英国、法国、苏联

(4)主要任务:审议巴黎和会通过的各项建议,最后确定五国和约的正式文本。

(5)主要内容:

①对意大利的和约

②对罗马尼亚的和约

③对保加利亚的和约

④对匈牙利的和约

⑤对芬兰的和约

(6)性质:五国和约的缔结是苏、美、英等大国之间既斗争又妥协的产物,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舞台上力量对比的变化。

(7)意义:

①积极意义:以条约的形式结束了欧洲大部分地区法律上的战争状态,确立了在该地区的国际新秩序;挫败了美英等西方国家企图孤立苏联,重新控制罗、保、匈等国的阴谋;巩固了反法西斯的胜利成果,对意大利等国的非法西斯化起了重要作用。

②消极因素:有的条款侵犯了战败国的领土主权,为日后的民族矛盾和领土纠纷埋下了祸根。

4.多瑙河会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法企图恢复对多瑙河航行的支配地位,而美国则想在国际化名义下,取代英法控制多瑙河。

(1)时间:1948年7月至8月

(2)地点:贝尔格莱德

(3)参与国家:苏联(它在合并了比萨拉比亚后,成为多瑙河国家)、乌克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南斯拉夫和外长会议成员国美国、英国和法国。奥地利仅以观察员身份与会。

(4)结果:1948年8月18日,会议通过了新的《多瑙河航行制度公约》,苏、乌、罗、保、捷、匈、南七国代表在公约上签字。美、英、法三国代表拒绝签字。

(5)影响:新的多瑙河公约,是历史上关于多瑙河航行制度的第一个公正的公约,它打破了西方大国长期控制多瑙河管辖权的局面,维护了多瑙河沿岸国家的主权和利益,同时也照顾到其他使用多瑙河国家的利益。但由于签约的多瑙河沿岸国家中苏联是唯一大国,并控制着多瑙河的出海口,这就有可能使它在多瑙河流域处于支配地位。

二、在处置德国问题上的斗争

1.盟国在对德政策上的分歧

(1)背景:二战结束以后,苏联同美、英之间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的不同,在处置德国的政策上发生了尖锐分歧。这种分歧早在大战即将结束时,已初露端倪:

在苏联的帮助下,东欧国家的共产党人在1944年至1945年间或者夺取了政权,或者在政府内发挥着重大影响;美、英不再要求肢解德国;德国战败后,苏联不仅大大扩充了自己的领土版图,而且事实上已经把原来被西方称为反苏“防疫地带”的一大片东欧地区变成了亲苏的护苏地带,大大减少了德国对苏联的直接威胁;苏联已经占有了德国的东部地区。

(2)波茨坦会议

①时间:1945年7月

②地点:波茨坦

③参与国家:苏、美、英

④结果:不再要求分割德国,在占领时期,应视德国为一个统一的经济单位。

(3)美苏分歧点:双方的出发点、双方对将建立的德国的设想和要求是迥然不同的。美苏都想按自己的模式和意图来建立德国,而事实上它们只有在自己占领的地区内采取行动的权力,德国的分裂已势所必然了。

2.美苏在德国问题上的争夺与第一次柏林危机

(1)德国赔偿问题

美苏对德政策的第一次公开破裂表现在德国赔偿问题上。

波茨坦协定对德国赔偿问题作了详细的规定,其中有一条规定称:“苏联除在本占领区获得赔偿之外,尚可自西方区域获得赔偿。”但在占领区划定后,美国鉴于当时本占领区面临的极其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了保存美占区的工业生产能力,减轻美国自己的负担,并加重苏联的困难,决心抛弃波茨坦协定的这条规定。

(2)合并占领区

①时间:1946年12月2日,美、英双方代表在纽约签订了合并占领区的协定。1947年1月1日,协定正式生效。

合并占领区是美国想按照自己意图来改造、扶植和控制德国的一个重大步骤。当时的德国报刊把合并而成的双占区称作是一个“准国家”,事实上,它已是未来联邦德国的雏形了。

②措施:双占区成立后,美、英两国积极从经济上和政治上扶植起一个由德国人掌握的政权。在政治上,美、英两国于1947年5月3日签署“改组双占区经济机构的协定”,成立由德国人组成的经济委员会。

③性质:这个委员会虽然名义上是经济性质的,实际上已具备若干政府机构的特征。它在美、英军管委员会的控制下拥有相当多的行政权,而且还有一定的立法权。美、英扶植双占区,完全是出于同苏联对抗的目的,是丘吉尔富尔敦演说和杜鲁门主义的实际体现。

(3)“捕鸟猎犬行动”

美国伙同英国紧锣密鼓地策划在西部占领区推行货币改革。从1947年下半年开始,美、英两国一面放风说苏占区的莱比锡在印制新货币,一面在极端保密的情况下在美国印制新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