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第十一章 疾病的预防策略和疾病监测

第十一章 疾病的预防策略和疾病监测

第十一章 疾病的预防策略和疾病监测
第十一章 疾病的预防策略和疾病监测

1.high risk strategy

2.primary health care

3.health promotion

4.secondary prevention

5.disease surveillance

6.active surveillance

7.passive surveillance

8.sentinel surveillance

9.two pronged strategy

10.Secondary Generation Surveillance

填空题

1.我国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__为重点,__为主,____,依靠_____,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服务。

2.一级预防又称__预防,主要是疾病尚未发生是时针对____采取措施,也是预防疾病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3.二级预防即___、___、___,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而采取的措施。

4.疾病监测是指__、__、__地收集疾病的____及____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上报和反馈,传达给所有应当知道的人,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预防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单项选择题

1.新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修订通过的时间是

A.2000年

B.2001年

C.2002年

E.2004年

2.下列哪组传染病采用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A.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B.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和麻风病

C.艾滋病、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D.艾滋病、肺炭疽、麻风病

E.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风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3.下列哪一种是用来防止传染病由国外传入的措施A.检疫

B.消毒

C.预防接种

D.疾病监测

E.卫生监督

4.1992年我国纳入儿童计划免疫范畴的疫苗是

A.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

B.流行性脑脊髓炎疫苗

C.流行性腮腺炎疫苗

D.狂犬病疫苗

E.乙型肝炎疫苗

5.预防接种的异常反应是

A.发热

B.腹泻

C.接种部位炎症反应

E.接种部位附近淋巴结肿大

6.预防肠道传染病的综合性措施中,其主导措施是A.早期隔离患者

B.及时发现带菌者,并给予治疗

C.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D.保护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

E.切断传播途径,搞好“三管一灭”

7.健康促进的内涵是

A.个人行为改变

B.集体行为和生活方式改变

C.个人行为与政府行为改变

D.特殊人群行为改变

E.政府行为与环境的改变

8.初级卫生保健的内容不包括

A.促进健康

B.预防疾病

C.预测疾病

D.康复服务

E.治疗疾病

9.疾病监测的目的不包括

A.描述疾病分布

B.预测疾病流行

C.验证病因假设

D.制订预防措施

E.评价预防效果

1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措施应遵循的原则是

A.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国际合作,上下联动,分级负责,反应迅速

B.建立队伍,依靠科技,加强监测,各方合作,群众参与,措施果断

C.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

D.加强领导,注重措施,保障供给,协调关系,发动群众,讲究实效

E.统一指挥,分工明确,各界参与,防治结合,信息通畅,行动快速

11.通过提倡使用避孕套、促进安全性行为来防止HIV的传播属于

A.一级预防

B.二级预防

C.三级预防

D.常规报告

E.哨点监测

12.杀灭或消除传播因素上的病原体,使其无害化,称为

A.控制

B.消灭

C.预防

D.消除

E.消毒

13.按新修订公布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若农村发现AIDS病人,其报告时限为A.64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D.36小时

E.48小时

14.下列疾病中适宜开展二级预防的是

A.心肌梗塞B.色盲C.胰腺癌D.肺结核E.麻疹

15.下列措施中属于三级预防的是

A.早期治疗

B.戒烟限酒

C.体育锻炼

D.合理营养

E.心理康复

16.下列哪项不是疾病监测的特点

A.可以反映疾病的动态变化

B.包括常规报告系统

C.属于纵向研究

D.信息反馈是纵向进行的

E.信息是由原始资料经过处理后形成的

17.下列措施中属于二级预防的是

A.婚前检查B.保健服务C.产前检查D.预防性卫生监督E.经常性卫生监督18.我国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是

A.医院内感染监测系统

B.出生缺陷监测系统

C.疾病监测点监测系统

D.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

E.流行性感冒监测系统

19.下列论述哪项是正确的

A.一级预防只能消除或减少机体对病因的暴露,而不具备对机体提供特异性保护的措施B.三级预防是针对疾病自然史的不同阶段而相应地采取不同的措施

C.疾病监测属于描述性研究,而不属于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D.二级预防不包括临床诊断和临床治疗

E.三级预防只能提供对症治疗,而不能提供康复治疗

20.三级预防的作用不包括防止

A.合并症B.伤残C.后遗症D.复发E.慢性化

21.疾病监测采用的方法属于

A.描述性研究

B.分析性研究

C.实验性研究

D.理论性研究

E.包括以上四种

22.下列有关疾病监测的论述哪项是错误的

A.主动监测的结果要比被动监测准确

B.静态人群资料的处理要比动态人群简单

C.监测病例的诊断要比实际病例简便

D.直接指标的获得要比间接指标困难

E.哨点监测的耗费要比常规报告高

23.目前疾病监测的主要对象是:

A.肿瘤

B.传染病

C.地方病

D.非传染病

E.性病

24.下列哪项不是影响人类死亡和疾病的主要因素:

A.环境因素

B.生物因素

C.不健康的行为因素和生活方式

D.现有的卫生保健系统的缺陷

E.民族的风俗习惯

25.下列那种是被动免疫的生物制品:

A.伤寒菌苗B.卡介苗C.麻疹疫苗D.白喉类毒素E.破伤风抗毒素多项选择题

1.下列哪些预防措施是针对传染病接触者的

A.医学观察

B.留验

C.应急接种

D.药物预防

E.住院隔离

2.下列哪些疾病为我国规定检疫的传染病

A.黄热病

B.斑疹伤寒

C.霍乱

D.流感

E.鼠疫

3.WHO规定的国际监测传染病包括

A.流行性感冒,脊髓灰质炎

B.疟疾,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回归热

C.登革热,乙型脑炎

D.艾滋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肺结核

E.结核病,感染性腹泻和病毒性肝炎

4.用筛检来开展二级预防的疾病,应具备的条件包括A.发病率或死亡率高

B.病死率或复发率高

C.具备亚临床期的检测方法

D.发现的病人能够得到治疗

E.具备有效的治疗方法

5.一级预防的措施包括

A.贯彻卫生立法,开展卫生监督

B.降低危害,促进安全行为

C.健康教育和自我保健(

D.环境保护和劳动保护

E.定期健康检查) y% m& p! L0 l

6.一级预防的效应包括

A.避免或减少对病因的暴露

B.降低发病率

C.提高生存率

D.阻止或减缓疾病的发展

E.提高生活质量

7.下列哪些疫苗为我国儿童基础免疫接种疫苗:A.卡介苗

B.白百破混合制剂

C.脊髓灰质炎疫苗

D.乙肝疫苗

E.麻疹疫苗

简答题

1.制订疾病预防与控制策略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传染病爆发、流行的紧急措施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3.根据WHO规定疫苗禁忌证的范畴有哪些?

4.非传染病监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包括哪六个方面?

论述题

1.试述健康教育在疾病预防中的地位。

2. 试述疾病监测在疾病预防中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

1.高危策略即针对高危险暴露的个体的策略,旨在消除其对危险因素的特殊暴露。

2.初级卫生保健一种基本的卫生保健,它应用技术上适宜,学术上可靠而又为社会能接受的方法,通过个人和社会的充分参与而达到普及,其费用也是国家和社区依靠自力更生和自觉精神能够负担得起的。

3.健康促进促使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的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战略,它规定个人和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其实质是健康教育+环境支持。

机场、陆地边境和国界江河口岸设立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对进出人员,交通工具、货物,行李和邮件实施医学检查和必要的卫生处理,这种综合措施称为国境卫生检疫。

4.二级预防对疾病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的一类措施。

5.疾病监测又称为流行病学监测,是预防和控制疾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长期、

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上报和反馈,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6.主动监测根据特殊需要,上级单位亲自调查收集或者要求下级单位严格按照规定收集资料,称为主动监测。

7.被动监测下级单位常规上报监测数据和资料,而上级单位被动接受,称为被动监测。

8.哨点监测根据疾病的流行特点,对高危人群进行定点、定时、定量的监测,以此来了解疾病流行的概况。

9.双向策略即把对整个人群的普遍随访和对高危人群的重点预防结合起来,二者相互补充,可以提高效率。前者称为全人群策略,旨在降低整个人群对疾病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它是通过健康促进实现的;后者称为高危策略旨在消除具有某些疾病的危险因素人群的特殊暴露,它是通过健康保护实现的。

10.第二代监测是指以血清学监测和行为学监测相结合的综合监测,以达到提高敏感性和监测效率的目的。例如,第二代HIV/AIDS监测是在第一代HIV/AIDS监测的基础上,针对HIV/AIDS流行形势的复杂性和第一代HIV/AIDS监测的缺陷而提出并逐渐发展起来的。在传统常规监测的内容中加入了BSS是第一代HIV/AIDS监测的里程碑。

填空题

1.农村、预防、中西医并重、科技和教育;

2.病因、致病因子;

3.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4.长期、连续、系统、动态分布、其影响因素。

单项选择题

1E 2A.3A.4E 5D 6E 7C 8C 9C 10C 11A.12E 13B.

14D 15E 16D 17C 18E 19B.20E 21A.22E 23B.24E 25E

多项选择题

1AECD 2ACE 3AB.4ACDE 5ABCD 6AB.7ABE

简答题

1.概括地说,制定疾病预防策略的主要依据有:1)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分布和自然史);

2)疾病对人群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危害程度;3)疾病有无特效的防治方法;4)当地对预防控制疾病的支持程度(政策、资源和社会参与)等等。

2.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要求,在传染病爆发流行时,当地政府需要立即组织力量防治,报经上一级政府决定后,可采取以下紧急措施:1)限制或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活动;2)停工、停业、停课;3)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

4)封闭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

3.凡有以下四种情况者可作为常规免疫的禁忌证:1)免疫缺陷、恶性疾病(肿瘤、白血病等)及应用放射治疗或抗代谢药而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者,不使用活疫苗;2)接种对象正患有发热或明显全身不适的急性疾病,应推迟接种;3)以往接种疫苗有严重不良反应者,不应继续接种;4)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儿,如癫痫、婴儿痉挛等,不应接种含有百日咳抗原的疫苗。

4.根据监测目的而异,目前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监测群体中慢性病的发病和死亡水平变化的情况;2)针对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在群体中进行行为危险因素及其有关知识和态度的监测;3)监测支持人们行为改变的政策、媒体导向和支持措施等社会环境因素的变化情况。

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1)爆发疫情、新发或不明原因疾病流行、人畜共患病动物间流行或爆发;2)急性中毒(食物、化学、职业);3)环境污染、放射事故;4)自然灾害;5)生物恐怖、人口大规模流动、动乱、暴乱等突发社会事件导致的疾病爆发或流行;6)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导致的群体反应、偶合事件。

论述题

1.健康教育是提高人们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的活动,它有最主动、最有效、最经济、覆盖面最广大的优势。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健康教育对树立人们新的健康理念、积极预防疾病、不断追求生活和生命的更高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健康知识越多,自我预防保健能力越强,控制和预防疾病的办法越多。我们必须掌握这一有效武器,充分利用这一丰富的卫生资源。

2.疾病监测试疾病预防的重要内容之一,疾病监测试指长期、连续和系统地收集疾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及时上报和反馈,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通过监测可以获得有关疾病分布、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的重要信息,为制定和修改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通过监测系统的综合分析,还能预测预报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如传染病疫情等,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并进行预防和控制,将损失控制道降低;通过疾病监测还可以对防治策略和措施进行效果评价。

食源性疾病监测管理规章制度

食源性疾病监测管理制度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为保护食品不被污染、避免和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保护公众健康,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预防保健科负责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 第三条预防保健科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认真完成,建立档案。 第四条对食品安全检测检验机构实行认证管理,由市卫生行政部门按照《食品安全法》有关规定办理。 第五条市食安办根据全市食品安全质量现状和主要食品污染问题,确定食品监测的重点品种、检测项目和检测周期。由各监管单位负责抽样和检验,完成检验工作后将结果反馈给食安办。 第六条各监管部门承担的本系统的监测抽检任务,由各单位自行安排。 第七条食品安全质量监测结果,按照《市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制度》,由食品安全委员会向社会进行公布。 第八条对于食品检测发现的食品安全问题,由食安办组织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进行评估,根据专家委员会的意见决定采取相应措施。 第九条相关监管部门在食品检测检验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应逐级报告,并由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第十条对污染性食品实行召回制度。 第十一条对受到污染的食品,根据污染程度,按照《食品安全应急预案》的规定确定处理方案,由市政府和监管部门予以实施。 第十二条需要召回的食品包括:

(一)已经引起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甚至死亡的食品; (二)可能引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食品; (三)含有对特定人群可能引发健康危害的成份而在食品标签和说明书上未予以标识,或标识不全、不明确的食品; (四)经食品安全检测机构检测,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 第十三条污染食品召回程序,按照《食品召回管理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食品召回的情况要及时向社会进行公布。 第十五条对已经引起或者可能引起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甚至死亡的食品,以及引发的疾病种类由市卫生行政部门向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进行通告,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负责发现并报告发病情况。 第十六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在市以上综合医院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确定专兼职监测医务人员。 第十七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哨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 第十八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主动监测食源性疾病发病态势,及时报告发病趋势。 第十九条发生食源性疾病,各级部门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进行报告。接到报告后,各级根据食源性疾病处理规范组织进行调查处理。 第二十条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和预防控制措施。

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

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 全球卫生策略和初级卫生保健 1977年第30届世界卫生大会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Health for All by the Year 2000,HFA)”的战略目标; 1978年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联合召开会议明确提出:“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 health care,PHC)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基本策略和途径; 1988年41届世界卫生大会再次声明,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将作为2000年以前及以后年代的一项永久性目标。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基本含义 ①人们在工作和生活场所都能保持健康; ②人们将运用更有效的办法去预防疾病,减轻疾病或伤残带来的痛苦,并且通过更好的途径进入成年、老年,最后安乐地死去; ③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均匀地分配一切卫生资源; ④所有个人和家庭,通过自身充分地参与,将享受到初级卫生保健; ⑤人们将懂得自己有力量摆脱可以避免的疾病,赢得健康,并且明白疾病不是不可避免的。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 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 health care)是应用切实可行、学术可靠又受社会欢迎的方法和技术,并通过社区的个人和家庭积极参与而达到普及,其费用也是社区和国家依靠自力更生原则精神能够负担的一种基本的卫生保健形式。 疾病的三级预防 21世纪我国以控制传染病为主的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以控制慢性病为主的第二次卫生革命提前到来,面临着防制传染病和慢性病防治的双重任务。 一、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又称病因预防,主要是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致病因素(或危险因素)采取措施,也是预防疾病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WHO提出的人类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是一级预防的基本原则,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健康促进 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是通过创造促进健康的环境使人们避免或减少对致病因子的暴露,改变机体的易感性,保护健康人免于发病。可采取以下形式达到健康促进的目的。1.健康教育健康教育(health ducation)是一项通过传播媒介和行为干预,促使人们自愿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避免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达到促进健康目的。 2.自我保健自我保健是指个人在发病前就进行干预以促进健康,增强机体的生理、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一般说,自我保健是个人为其本人或家庭利益所采取的大量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此外,不性乱、远离毒品等也很重要。 3.环境保护和监测环境保护是健康促进的重要措施,旨在保证人们生活和生产环境的空气、水、土壤不受“工业三废”即废气、废水、废渣和“生活三废”即粪便、污水、垃圾,以及农药、化肥等的污染。避免环境污染和职业暴露对健康造成的危害。 (二)健康保护 健康保护是对有明确病因(危险因素)或具备特异预防手段的疾病所采取的措施,在预防和消除病因上起主要作用。 一、一级预防 开展一级预防常采用双向策略(two pronged strategy),即把对整个人群的普遍预防和对高危

XX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XX街道社区服务中心(XX村)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规范做好食源性疾病病例的登记和报告工作。 一、成立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分管院长任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任成员,办公室设在公共卫生科;公共卫生科负责监测工作的综合协调,并设置专职管理员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急诊、腹泻病门诊、消化内科、儿科等重点科室要设立兼职管理员,负责本科室内部的组织协调。也可根据工作需要成立由本院或院外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诊疗专家组。 二、病例报告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任何科室和个人不得瞒报、谎报、缓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迟报、谎报。 三、临床医生在全年接诊过程中对发现的所有食源性疾病病例或疑似病例都要及时登记并报告。临床医生发现主诉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的就诊病例,必须按规定做好门诊或住院日志的登记工作,并手工填写或通过HIS填报《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不得有缺项、漏项。公共卫生科专管人员负责《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的收集汇总、审核、网络上报和资料存档等工作。 四、临床医生在日常诊疗中一旦发现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每起出现2例及以上发病,或1例及以上死亡),应当及时报告医院公共卫生科,并及时联系检验科等相关科室,留存相关生物样本。公共卫生科在确认属实后做好登记,并及时上报属地卫生计生局或疾控中心。 五、公共卫生科负责每周对本院的门诊和住院登记进行一次检查核对。对食源性疾病病例或疑似病例未按要求及时上报,构成瞒报、缓报或谎报的,一经查实要给予批评教育或一定的经济处罚,并及时补报;对情节严重者要按规定追究其行政、法律责任。 六、公共卫生科负责组织医院临床医生开展全员培训,每年至少培训一次。对重点科室,要适当增加培训频次。新员工入职培训要有食源性疾病监测方面的相关内容。 七、公共卫生科要配合所在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相关食源性疾病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样本采集等工作,并提供相应的诊疗记录。

食源性疾病制度

蚌埠四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临床医生做好有关食源性疾病的登记、报告。不得瞒报、迟报、谎报或授权他人瞒报、迟报、谎报。 一、分管院长负责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领导,防保科、首诊医师具体负责监测工作,防保科负责全院临床医师的全员培训工作。 二、临床医生必须按规定做好登记工作,填写有关项目和登记卡,要项目齐全、字迹清楚,住址写到具体门牌号,要留联系方式及联系人姓名,不得有缺项、漏项。 三、发现食品安全事故或食源性疾病,除采取抢救措施外,24小时内向防保科电话报告,接到报告后及时向疾控中心报告。 四、发现传染病暴发,食物中毒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首诊医生应立即报告联系防保科、检验科等相关科室,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迅速组织专家小组会诊并及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封存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原料。做好登记、抢救记录等资料保存。防保科专管人员搜集和汇总报告卡,上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且附上该患者全部病历的复印件。 五、防保科每月对院内的门诊登记日志进行一次检查核对。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六、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对疑似或确诊食源性疾病不按要求上报,瞒报、缓报、谎报者,一经查实将给予教育、经济处罚,并及时补报,情节严重者按《食品安全法》、《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等规定追究行政、法律责任。

关于印发《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管理制度》的通知 临床各科室: 为了响应蚌埠市卫生计生委的号召,通过对个案病例信息的采集、汇总和分析以及病原学检验,了解重要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及时发现食源性疾病聚集性病例及暴发线索,以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和食品安全隐患的早期识别、预警与防控能力。现结合我院实际,制定了《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管理制度》并印发如下,望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附:《蚌埠四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管理制度》

重点慢病监测方案

重点慢性病监测报告工作方案 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目前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和生命质量的主要疾病,国内外证据表明,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和社区行动是防控慢性病的有效策略。 建立和完善慢性病相关监测工作(包括支持性环境监测、死因监测、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肿瘤登记和心脑血管事件报告等)是慢性病综合防控的基础。 一、目标 为获得完整、准确的海口市居民重点慢性病发病水平,动态了解发病变化趋势,为重点慢性病防控提供政策依据。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负责本辖区重点慢性病报告工作的组织实施,建立和完善辖区重点慢性病报告系统----保障 定期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重点慢性病报告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考核 结合本辖区的具体情况,组织制定重点慢性病报告工作实施方案----落实 市、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协助制定相关标准和方案,负责本辖区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指

导工作。 负责本市、区重点慢性病信息的收集、分析、反馈和报告撰写,开展本辖区重点慢性病报告管理工作的质量评价和考核评估工作。 负责直报用户信息的审核;定期与公安、民政等核对人口、死亡资料,及时反馈基层开展查漏补报。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逐步建立健全重点慢性病诊断、报告、登记和信息交换制度。 负责对本单位相关医务人员进行重点慢性病报告培训,指定专门科室和专门人员负责报告卡收集、审核、录入和上报。 负责定期开展自查减少漏报,利用院内死亡报告数据,对院内重点慢性病报告数据进行补漏。 协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质量控制和医院漏报检查。 基层卫生医疗机构 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履行以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职责的同时, 还具体负责辖区村卫生室或居委会报告的病例的审核、登记、报告,并按有关工作要求及时对重点慢性病例开展入户随访调查和健康管理工作,并按照程序要求补报相关信息。 三、报告单位与报告内容 报告对象:辖区内具有本地户籍的居民为监测对象。 报告单位:监测点各级各类具有重点慢性病诊断能力的医疗机构

疾病的预防策略和疾病监测

4. 疾病监测是指—、—、—地收集疾病的 _____________ 及 _______ 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上 报和反馈,传达给所有应当知道的人,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预防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单项选择题 1?新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修订通过的时间是 A . 2000年 B . 2001年 C. 2002年 D. 2003年 E . 2004年 2 ?下列哪组传染病采用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high risk strategy p rimary health care health pro moti on sec on dary p reve nti on disease surveilla nee active surveilla nee p assive surveilla nee sen ti nel surveilla nee two pron ged strategy 10. Secon dary Gen erati on Surveilla nee 填空题 1 . 我国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为重点,—为主, _____ ,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服务。 ,依靠. 2 . 一级预防又称—预防,主要是疾病尚未发生是时针对. 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采取措施,也是预防疾病和消 3. 二级预防即. ,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而采取的措施。

A.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B.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和麻风病 C.艾滋病、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D.艾滋病、肺炭疽、麻风病 E.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风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3 ?下列哪一种是用来防止传染病由国外传入的措施 A.检疫 B.消毒 C.预防接种 D.疾病监测 E.卫生监督4. 1992年我国纳入儿童计划免疫范畴的疫苗是 A.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 B.流行性脑脊髓炎疫苗 C.流行性腮腺炎疫苗 D.狂犬病疫苗 E.乙型肝炎疫苗5.预防接种的异常反应是 A.发热 B.腹泻 C.接种部位炎症反应 D.晕厥 E.接种部位附近淋巴结肿大 6 .预防肠道传染病的综合性措施中,其主导措施是 A.早期隔离患者 B.及时发现带菌者,并给予治疗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

X X X医院食源性疾病 监测与报告工作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广东省卫计委、经信委、商务厅、质监局、药监局、粮食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联合下发《关于印发2016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全面提高我院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的识别、处置能力和报告意识,使食源性异常病例能够早发 现、早诊治,避免健康危害,保护公众健康。根据我院实际情况, 特制定本方案。 一、领导小组及各自职责 1、成立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信息网报员: 2、职责 领导小组职责:负责领导我院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工作,统一指挥和协调现场工作,组织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督导。 医务科职责:食源性疾病诊断、生物标本检验技术指导、组织 院内会诊。 院感科职责:负责全院医生食源性疾病监测知识培训;制定我 院监测方案;信息网报员将会诊确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上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且附上该患者全部病历的复印件;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区卫计局;收集信息表/卡,登录“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填报临床医生填写的《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每月填写《食源性疾病监测医院每月腹泻数据汇总表》(见附表1)。 检验科职责:指导临床正确采集标本;对临床送检的各类标本 及时进行检验,按照规范要求出具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生物标本检 验结果表。

临床医生职责:负责食源性疾病个案监测,收集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和《疑似食源性异常事件报告卡》;采集送检合格的生物样本。 3、成立食源性疾病监测会诊专家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监测细则 (一)定义:以腹泻症状为主的就诊病例,每日排便3次或3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等)。 (二)监测科室:全院各科室(重点为急诊科、内一科、内二科、儿科等科室)。 (三)监测对象:本院接诊的全部门诊、住院患者(重点为年龄≤14周岁的婴幼儿和儿童,年龄≥65周岁的老年人以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特别关注内科、急诊科和儿科的就诊者)。 (四)监测人员:临床医生 (五)监测内容 1、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 (1)食源性疾病指主诉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的就诊病例。 (2)报告名录:共42种疾病。 细菌性感染疾病16种: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布鲁氏菌病、非伤寒沙门氏菌、致泻大肠埃希菌、志贺氏菌病、肉毒梭菌病、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副溶血性弧菌病、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病、蜡样芽胞杆菌病、单增李斯特菌病、阪畸肠杆菌病、其他。 病毒性感染疾病3种:病毒性肝炎、诺如病毒病、其他。 寄生虫性感染疾病4种:包虫病、管圆线虫病、旋毛虫病、其他。

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试题

晋城市城区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试题 单位:姓名: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5分,共25分) 1、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单位和接收病人进行治疗的单位应当及时向事故发生地哪个部门报告。() A.县级质量监督部门?? B.县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C.县级卫生行政部门?? D.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2、下列不属于纸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的内容的是() A.姓名、性别、出生年月 B.住址、身份证号码、电话 C.实验室检查或辅助检查结果 D.患者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 3、食物中毒的含义是:() A.食用了致病性细菌及其毒素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疾病; B.食用了被化学毒物所污染的食品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疾病; C.食用了各种含有自然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 D.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或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4、《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信息表》中所列的发病、就诊时间应精确到()。 A.天 B.小时 C.分钟 D.秒 5、食物中毒个案调查需调查发病前多长时间内摄入的食品() 小时小时小时小时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7分,共35分) 1、下列属于食源性疾病的是() A.食物中毒; B.经食品感染的肠道传染病(如痢疾)、人畜共患病(口蹄疫)和寄生虫病(旋毛虫病)等; C.与食物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D.因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损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2、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是由一个以上的可能与食品有关的个案组成且存在下述一个或数个特征。()

A.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特征与现有的诊疗经验和专业判断明显不符,用现有的临床专业知识和经验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B.病情/健康损害严重或导致死亡,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C.同一医疗机构接诊的类似病例数异常增多,超过既往水平且不能得到合理解释; D.诊断不清的疑难杂症。 3、下列不属于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范畴的是() A.国家法定传染病; B.原因明确的食源性疾病个案或事件; C.诊断不清的疑难杂症; D.未经试点医院会诊、也未经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会诊确定的异常病例/事件; E.与食品不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4、食物中毒的处理应包括:() A.迅速抢救中毒者 B.禁止继续食用或出售可疑食品 C.采集可疑食品及患者排泄物送检 D.对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及处理 5、食物中毒事故调查报告主要包括() A.中毒发生情况 B.中毒食物 C.责任单位 D.中毒发生原因 E.有意义的采样和检验结果 F.致病因素 三、判断题(每题5题,共25分) 1、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采集的对象是: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的就诊病例。() 2、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是指对调查处置的所有发病在2人及以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报告。() 3、《山西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督查制度》规定,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管理科室应每月对临床科室进行督查,并做好记录。() 5、食源性疾病监测是为了掌握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及时发现食源性疾病暴发线索,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早期识别、预警与防控能力。() 四、简答题(共15分) 简述医疗机构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采集工作流程及网报时限。

传染病监测系统在疾病预防和控制中的作用

传染病监测系统在疾病预防和控制中的作用 提要:疾病监测是一种长期、系统地收集某些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情况和各种影响因素的方法。传染病监测是对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分布规律和变动趋势及有关因素进行连续、系统准确地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通过分析疾病的动态分布和变动趋势,预测未来疾病发生的水平和规模,为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流行、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通过定期、定点的系统监测,掌握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与其相关的社会、自然因素,为制定防治对策,开展防治工作、评价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疾病监测监测系统策略 一、我国传染病监测系统建立的背景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灾难,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系统发展滞后,信息不通,决策迟缓,指挥不灵等薄弱环节。党中央及时提出要加强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系统建设,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提高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应急反应的敏感性。卫生部要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尽快制订国家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信息系统建设方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卫生部的直接领导下,在详细全面业务需求分析基础上,建立综合疾病监测信息模型,功能模型和数据模型,通过对疫情报告业务流量重组和改造,建立了以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个案数据库为核心的全新业务模式,完成了适合多层次,多部分专业用户的软件应用开发和技术整合,利用信息安全技术在互联网上构建虚拟专用网络,利用高性能计算,海量存储和快速统计方法,实现大用户量并发网络应用要求,极大地改善了基层网络环境,提高了基层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与监测能力。 二、我国传染病监测系统的工作模式 三.传染病监测系统在某县麻疹暴发中的应用 如下图1、2所示,通过传染病监测系统的报告,我们可以知道此次麻疹暴发的具体的

传染病监测

传染病防控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 传染病的监测系统 谢学勤: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一、基本概念 疾病监测是一种长期、系统地收集某些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情况和各种影响因素的方法。传染病监测是对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分布规律和变动趋势及有关因素进行连续、系统准确地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通过分析疾病的动态分布和变动趋势,预测未来疾病发生的水平和规模,为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流行、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十分注重或重视传染性疾病的监测,除国际共同监测的传染病病种外,各国在这方面患有自己规定的监测病种。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国际共同监测的传染病,主要有疟疾、流行性感冒、脊髓灰质炎、流行性斑疹伤寒、回归热等五种疾病。我国根据本国的的发病特点,又增加了登革热病种作为同步予以监测的对象。为防止艾滋病的传入和蔓延,我国卫生部门又把艾滋病列为国境检疫监测的传染病,2003年我国又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列为法定传染病监测,到目前为止,我国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6种。 二、监测目的 通过定期、定点的系统监测,掌握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与其相关的社会、自然因素,为制定防治对策,开展防治工作、评价效果提供科学依据。具体如下: 1.估计人群中传染病发生的频率与人、时、地三间分布。 2.动态监测传染病的发展趋势。 3.从长期监测的资料分析,通过人群中、的变化,评价干预措施的效果。 4.找出某种疾病的高危人群组和低危人群组,为制定合理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5.估计传染病蔓延的危险因素。 6.验证传染病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的偏差,更准确地预测。

7.为制定控制策略确定突破点。 8.充分地为社会服务,制定合理的干预措施和为社会服务机构提供信息。 三、监测的方式和基本概念 1.被动监测与主动监测 被动监测与主动监测的划分依据是上级单位接受检测报告的方式。 下级单位常规向上级机构报告监测数据和资料,而上级单位被动接受,称为被动监测。各国的常规法定传染病报告属于被动监测。如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监测病种和报告方式即属此类。这种常规监测有一个严重的缺陷,即不能包括未到医疗机构就诊的病人,对于诊断的疾病可能错误分类,特别是发生了某种异常的疾病时更是如此。 根据特殊需要,上级单位亲自调查收集资料,或者要求下级单位尽力去收集某方面的资料,称为主动监测。我国卫生防疫单位开展传染病漏报调查,以及按照统一要求对某些传染病和非传染病进行重点监测,努力提高报告率和报告质量,均属主动监测。如SARS流行期间建立发热门诊对人群进行的监测。 2.常规报告系统与哨点监测系统 常规报告系统是指诸如我国的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由传染病义务报告人上报传染病病例。 则属于抽查。如:我国在全国13个重点省市建立的艾滋病哨点监测系统,选择某些大城市或者开放城市中的一些区域,抽样检查人群血清的HIV感染情况。 美国有一个由120个医生组成的流感样病例监测系统,由自愿参加的医生组成,美国直接向传染病防治中心(CDC)报告其诊断的流感样病例。这类系统被称之为哨兵医生(Sentry doctor)报告系统。 3.静态人群和动态人群

第十章 疾病预防和疾病监测

第十章疾病预防和疾病监测 一、教学大纲要求 掌握疾病三级预防; 熟悉疾病监测; 了解初级卫生保健 二、教学大纲精要 ㈠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包括①预防控制的策略和措施②疾病监测两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策略和措施的制订要以监测提供的信息为依据,而实施后的效果亦需监测来评价。 ㈡疾病预防控制的策略和措施 预防控制疾病要同时考虑策略和措施,前者是指导全局的总体方针,后者是开展工作的具体技术手段,二者关系密切。只有在正确、合理的策略指导下,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才能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果。㈢预防控制策略的制订 1、依据 ⑴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分布和自然史); ⑵疾病对人群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危害程度; ⑶疾病有无特效的防治方法; ⑷当地对预防控制疾病的支持程度(政策、资源和社会参与)。 ⒉、方法 运用流行病学的宏观思维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问题: ⑴卫生工作方针⑵社会大卫生观念⑶现代医学模式⑷影响健康的因 素⑸社区诊断 ㈣一级预防 又称病因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对病因采取的措施,也是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健康促进 是一级预防的基础,它不针对某个疾病,而是通过下列措施来消除或减少机体对病因的暴露:①健康教育和自我保健,②环境保护,③优生优育,④卫生立法、卫生标准和卫生监督 2、健康保护 是对病因明确并具有特异预防手段的疾病采取的措施,包括免疫接种、劳动保护等。 ㈤一级预防的双向策略 把对整个人群的普遍预防和对高危人群的重点预防结合起来,提高效率。

㈥二级预防 又称三早预防,是在疾病的潜伏期(亚临床期)为了阻止或减缓疾病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它包括①早期发现②早期诊断③早期治疗。早期发现的主要手段是筛检。 ㈦三级预防 又称临床预防,是在疾病的发病期(临床期)为了减少疾病的危害而采取的措施。它包括①对症治疗②康复治疗。 ㈧疾病监测 ⒈定义: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及时反馈,以便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⒉种类①传染病监测,②非传染病监测,③其他公共卫生监测 ⒊工作过程:①收集资料,②分析资料,③反馈信息,④利用信息 4.几个重要概念:①被动监测与主动监测,②常规报告与哨点监测,③监测病例与实际病例,④直接指标与间接指标 三、典型试题分析 A 型题 (1)下列措施中哪个属于一级预防 A 健康检查B遗传咨询C产前检查D康复治疗E筛检 答案:[B] 【评析】本题考试要点:疾病的三级预防 本题的健康检查、产前检查和筛检都属于二级预防,即在潜伏期(亚临床期)为了阻止或减缓疾病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康复治疗属于三级预防,即在临床期(发病期)为了减少疾病的危害而采取的措施。只有遗传咨询属于一级预防,即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采取的措施。 (2)疾病监测采用的方法属于 A描述性研究B分析性研究C实验性研究D理论性研究E 包括以上4种 答案: [A] 【评析】本题考试要点:疾病监测的研究方法 疾病监测是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其基本手段是观察、记录、整理和解释,故属于描述性研究。它不建立假设和设置对照,故不属于分析性研究;亦不随机分组和进行干预,故也不属于实验性研究。它的全部工作建立在现场,而不是通过数学模型来解决

食源性疾病监测知识考试

食源性疾病监测知识考试 科室_______姓名_______分数_________ 一、单选题:(40分) 1.食源性疾病不包括() A、已知的肠道传染病 B、食物感染的肠道传染病 C、食源性寄生虫病 D、食物中毒 2、下面哪种食品是有毒食品,不宜食用() A、发芽的土豆 B、未彻底煮熟的四季豆 C、发霉的花生 D、以上都是 3、下列防范食品污染采取的错误措施是() A.饮用洁净的水,把水烧开了再喝 B.吃饭前可以不先洗手,饭后洗也可以 C.菜刀、菜板用前都应清洗干净 4、为加强食品安全法制化管理,我国制定()。 A.食品卫生法; B.食品安全法 C.食品质量法 5、下列那些属于食物中毒?() A中毒性痢疾B中毒性消化不良C长期摄入低剂量的化学物质引起的中毒D有毒蜂蜜中毒E急性酒精中毒 6、下列那种细菌性食物中毒应慎用抗生素?() A沙门菌属食物中毒B葡萄球菌食物中毒C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D致病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E变形杆菌食物中毒 7.下列哪种疾病是因为慢性汞中毒引起的() A、水俣病 B、痛痛病 C、脚气病 D、银屑病 8、以下哪种烹调方式容易产生致癌物质() A.蒸B.煮C.油炸 二多项选择题(30) 1.下列属于化学性食物中毒的是() A有机磷中毒B亚硝酸盐中毒 C鼠药中毒(毒鼠强、氟乙酰胺、敌鼠钠盐等)D砷化物中毒E假酒中毒F蘑菇中毒 2.下列不属于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范畴的是() A国家法定传染病;B原因明确的食源性疾病个案或事件;C诊断不清的疑难杂症; D未经试点医院会诊、也未经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会诊确定的

异常病例/事件;E与食品不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3、医疗机构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会诊结束后的1个工作日内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交以下资料() A纸质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B患者的病历复印件(含全部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 C患者的血、尿、粪等生物样品; D电子版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4、食物中毒的处理应包括:() A迅速抢救中毒者B禁止继续食用或出售可疑食品 C采集可疑食品及患者排泄物送检 D对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及处理E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5.细菌性食物中毒的诊断原则有() A明显的发病季节B进行动物毒性实验C找到可疑食品D符合该食物中毒的临床症状E有细菌及毒物检测结果证明 三、填空题(30) 1.食源性疾病是指()进入人体引起的()性、()性等疾病. 2.医院需报告的食源性疾病病人类型(),(),()。 3.食源性疾病具有()、()的特点。 4.食源性疾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类,分别是(),(),(),()。 5.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中医疗机构的职责(一)食源性疾病病例()的采集;(二)标本的实验室检测;(三)病例信息与标本()的报送;(四)协助开展食源性疾病()。 6.食源性疾病的基本要素是:()、()、()。

《疾病预防策略和疾病监测》习题

疾病预防策略和疾病监测 一、填空题 1.我国传染病管理法中规定的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____________类,共计__________种。2.根据有无明显传染源存在,可将消毒分为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大类,后者又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预防接种的免疫学效果评价指标是______________。 4.疾病监测工作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基本的步骤。5.传染病的监测系统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6.预防接种免疫学效果的评价通常是以_________作为对照,以_________作为评价指标。7.预防接种的流行病学效果评价,通常是在人群中进行现场实验,比较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组发病率的差别,以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作为评价指标。二、选择题 【A型题】 1.预防接种的免疫学效果评价指标是 A.患病率 B.死亡率 C.病死率 D.相对危险度 E.阳转率 2.WHO提出的扩大免疫计划,以预防 A.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麻疹、脊髓灰质炎和肺结核 B.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麻疹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C.白喉、百日咳、破伤风、流行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和肺结核 D.白喉、百日咳、破伤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肺结核 E.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破伤风、麻疹、脊髓灰质炎和肺结核 3.预防接种的异常反应是 A.发热 B.腹泻 C.晕厥 D.接种部位炎症反应 E.接种部位淋巴结肿大 4.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法定报告的病种分为 A.2类22种B.3类35种C.3类25种D.3类36种E.3类37种 5.目前在全世界已消灭的疾病是 A.麻疹B.鼠疫C.霍乱D.天花E.血吸虫病

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试卷

---------------------------------------------------------------最新资料推荐------------------------------------------------------ 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试卷 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试卷 1.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采集的对象: (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的就诊病例。 ) 2.异常病例/事件是指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等(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就诊病例或事件 3.特异性病原体食源性疾病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以(腹泻)症状为主的就诊病例。 4.至 2019 年底,各哨点医院承担监测工作的临床医生培训率达(100%)。 5.发现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后,及时报告当地卫生(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6.一旦有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上报,医院应当及时(组织院内会诊),会诊确认后,在(1)个工作日内将报告卡及该患者全部病历的复印件,报至所在地疾控中心。 7.同一哨点医院短时间内发现(2)名或(2)名以上食用同一食物或在同一就餐(送餐)场所共同就餐后出现症状相似病例或原因不明的异常病例属于可疑聚集性病例。 8.至 2019 年底,各哨点医院网络报告及时率达(100%),准确率达(100%),可疑聚集性事件发现率达(90%)以上。 9.5-10 月,每所医院每月至少采集报告(10)例,其余月 1 / 4

份每所医院每月至少采集报告(5)例。 10.医院专管人员每日收集病例信息表,登录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完成网络报告的时限是(1 个工作日)。 11.如没有填写(暴露信息),则该病例不予采纳,不计入当月工作量中。 12.被上级部门审核退回的数据,哨点应在(1 个工作日)个工作日内完成修改、上报工作。 13.专管人员对院内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实行(周)督查制度。 有督查(计划),督查(记录)和结果追踪落实。 14. 《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信息表》中所列的发病、就诊时间应精确到(小时)。 单位姓名 1.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采集的对象: ()。 2.异常病例/事件是指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等()的就诊病例或事件。 3.特异性病原体食源性疾病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以()症状为主的就诊病例。 4.至 2019 年底,各哨点医院承担监测工作的临床医生培训率达()。

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

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8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 8.1监测与调查 8.1.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测 8.1.2居民病伤死亡原因统计 8.1.3行为危险因素监测 8.1.4专项调查 8.2综合防治与干预 8.2.1全人群健康倡导 8.2.2高危人群筛查与健康指导 8.2.3现患病人的管理与指导 8.2.4建立综合防治的示范点 8.3培训 8.4技术咨询服务 8.5用语解释 8.6法规文件 8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 8.1监测与调查 8.1.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测

(1)目的 通过监测,找出威胁人群生命主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病因、致病机制,影响健康和生命质量的因素,为制订和评价干预策略和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内容和方法 a.监测病种 选择监测病种: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当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流行病学调查和各类医疗单位诊治该病种的比例,综合考虑决定需要纳入常规监测的慢性病。监测病种选择时应考虑以下5个因素: ·某种疾病是否有较高的发病或患病率; ·是否是当地的主要死亡原因; ·是否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破坏性; ·是否其医疗和护理费用已经成为社会负担; ·是否已有可行而有效的公共卫生防治技术。 b.建立监测报告系统 ·报病卡:在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电子病历数据库传输之前,报病卡由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统一设计。提供基本项目和内容,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可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增加所需项目和内容,但应满足基本项目和内容。 ·监测形式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实际需要,通过全国抽样建点的方式,收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病情信息。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区别以下三种情况,决定本地监测规模和信息收集的方式。

省慢病监测系统医疗机构操作方法

省慢病监测系统医疗机构操作方法 山东省慢性病监测信息系统网址:http://123.232.112.3:8081(联通用户),http://222.173.63.254:81(电信用户)。密码:666666 登陆后点右上角“修改密码”按钮修改密码。点“注销”即可退出系统。点“关闭”可关闭该网页。 单击页面左侧肿瘤发病监测,点数据管理,点发病数据录入后,网页如下图所示。点页面右侧“工作区全屏”的带方形的按钮,可全屏显示工作区域。确定需要的条件后可点击“查询”,查看已录入的 病例。录入新病例,可在输入患者姓名、身份证号,点击“查询”,看是否已报告,如果已经报告过,就不用再录入,在纸质卡片上注明已报告。如果没有该病人信息,点“新增”后录入,也可不查询,直接录入,待

以后剔重。 点击 [新增] 按钮,录入新数据。其中标*的变量为必填项,不是必填的也尽量填写。 基本信息: 报告地区、报告单位、登记编码、录入日期均自动生成,故无需填写。门诊病例填写门诊号,住院病例填写住院号。姓名与身份证上的姓名相符,为便于剔重,身份证号码尽量填写。性别、民族点下拉框,找到符合的的选项单击即可。出生日期应与身份证号相符,在“出生日期”后面的空白方框内单击即可出现日期选择框,点击“年”选择年份,点击“月”选择月份,再点击日期即可;也可直接录入8位数,例如“19460206”,再点击别处后自动生成所需日期格式。年龄不填,系统自动生成更准确。户籍所在地区,由于只报本县区户籍的病例,故保留“平邑县”无需更改,依次点击“平邑县”后面的两个空白方框处,出现下拉框,前一个显示各乡镇名称,后一个显示该乡镇各村庄(街道)名称,点击所报病例所在的乡镇、村庄(街道)名称即可,户籍详细住址城市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流程及管理规定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流 程及管理规定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

广饶县陈官镇卫生院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2018版)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规范做好食源性疾病病例的登记和报告工作。 一、成立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分管院长任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任成员,办公室设在公共卫生科;公共卫生科负责监测工作的综合协调,并设置专职管理员负责具体组织实施;门诊、病房、腹泻病门诊等重点科室要设立兼职管理员,负责本科室内部的组织协调。也可根据工作需要成立由本院或院外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诊疗专家组。 二、病例报告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任何科室和个人不得瞒报、谎报、缓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迟报、谎报。 三、临床医生在全年接诊过程中对发现的所有食源性疾病病例或疑似病例都要及时登记并报告。临床医生发现主诉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的就诊病例,必须做好门诊或住院日志的登记工作,并手工填写(或通过HIS填报)《食广饶县陈官镇卫生院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2018版)

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不得有缺项、漏项。公共卫生科专管人员负责《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的收集汇总、审核、网络上报和资料存档等工作。 四、临床医生在日常诊疗中一旦发现接诊的病例构成疑似食源性疾病事件(每起出现2例及以上发病,或1例及以上死亡)时,应当立即报告公共卫生科(电话:),并医嘱病例留取粪便和呕吐物等标本。重点诊疗科室和检验科等相关部门,要注意留存病例抢救过程中排出的和临床检测完成后剩余的相关生物样本供疾控中心开展进一步的病因学检测。公共卫生科在确认事件属实后,要填写《医疗机构疑似食源性疾病事件信息报告登记表》,并及时上报广饶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电话:)。 五、公共卫生科负责每周对本院的门诊和住院登记进行一次检查核对。对食源性疾病病例或疑似病例未按要求及时上报,构成瞒报、缓报或谎报的,一经查实要给予批评教育或 一定的 广饶县陈官镇卫生院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2018版)

预防医学基础知识:疾病预防和疾病监测

预防医学基础知识:疾病预防和疾病监测 1.概念疾病监测是公共卫生监测的一部分,既是预防和控制疾病的重要对策,也是很具体的重要措施,在制定和执行疾病的防治策略与措施的同时,必须进行疾病监测,以提高疾病防治效率和水平。在监测过程中,强调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资料,这样才能发现疾病的分布规律、发展趋势及其及影响因素的变化。包括传染病监测、非传染病监测、症状检测和事件监测。 开展疾病监测工作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资料的收集、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以及监测信息的交流及其反馈。 三级预防的内容其实是老生常谈,它包括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指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致病因素(或危险因素)采取措施,也是预防疾病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基本原则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包括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两方面的内容,健康促进又包括健康教育、自我保护、环境保护好监测三方面。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而采取的措施。三级预防又叫临床预防,可以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主要是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措施。 普查是早期、全面发现疾病的方法。但普查工作不宜广泛应用,因为在短时期内需要集中大量人力物力。筛检是早期发现疾病的主要方法。要达到“三早”做好二级预防就要像群众宣传防病知识和有病早治的好处,提高共医务人员的诊断水平,开发适宜的筛检方法及检测技术。 1)热射病/日射病/中暑性高热 机制:散热途径受阻,体内蓄热,体温调节机制紊乱。 作业类型:强干热型、湿热型高温作业。 临床表现: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以上,开始大量出汗,以后无汗,并伴有皮肤干热和意识障碍、脉搏快而无力、呼吸浅表、昏迷、抽搐,是中暑中最严重的一种,有20%-24%的病人死亡。 (2)热痉挛 机制:过量出汗→钠、钾过量丢失→水电解质紊乱→神经肌肉自发性冲动→肌痉挛。 作业类型:干热型高温作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