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食物的消化》教学设计

《食物的消化》教学设计

《食物的消化》教学设计
《食物的消化》教学设计

《食物的消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有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每个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食物在人体内将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

2.知道消化道运送食物的方式是蠕动。

3.知道并能指认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了解消化过程。

【过程与方法】

1.科学探究: 品尝和“跟踪”食物,能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做出食物消化过程图,在不断认识的过程中进行补充、修正和完善。

2.从教师提供的资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对照资料完善自己对人体消化器官的认识。

3.通过简单体验活动加深对某些消化器官功能与形态建立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2.正确对待研究中不完善的认识,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逐步构建科学概念。

3.知道消化器官的保健常识。

【教学重点】

1.学生以“食物的消化”为研究问题,纠正已有的错误和模糊观念。

2.认识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了解食物在人体的消化过程。

【教学难点】

1.了解消化道运送食物的方式。

2.提高学生提取和采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准备】

1.人体轮廓图、实验记录单

2.人体模型一个

3.模拟食物消化材料每组一份:塑料软管、保鲜袋、馒头、水、袜子、乒乓球若干

4.模拟小肠教具一根

5.课件

6.每生准备两支不同颜色的笔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生:......)今天,有一个食物旅游公司将派遣不同的导游带我们去身体里的消化器官景点参观。(媒体播放食物图)现在,你想选哪种类型的导游呢?(生各自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食物)

提问:这些导游怎样带我们去身体里呢?

生讨论交流汇报:吃下去。

及时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食物的消化。)

二、新授课。

(一)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探究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1、提问:这些食物导游将带我们去哪些消化器官景点呢?

2、把你们各自的想法用铅笔画在轮廓图上,画出食物导游先后到身体的哪些器官去旅行了呢?

3、我看大部分同学已经把旅行图画好了,谁来把自己的想法展示给同学们?

4、你们有没有发现这几位同学展示的旅行图各不相同,但正确的食物旅行图只有一个。我们可以用那些方法来探究正确的食物旅行线路呢?

生1:查阅资料

还有没有好办法了?

生2:可以照X光片

生3:请教医生、老师、家长……

同学们想到了很多办法,那么,现在我们就采用“查阅资料”的办法来了解一下食物的消化过程。(播放视频)

5、(媒体出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人体消化器官图”,想想人体的消化器官有哪些,(生自由讨论)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6、出示人体模型,认识食物在人体内的“旅行”路线,构建科学概念

板书: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哪位同学愿意来在人体模型上完整的指一遍?

7、现在开始检查自己起先画的人体“旅行”图是否正确,用红颜色的笔在原图上修改,发展、完善自己的想法。

(二)探究消化道是用什么方式使食物前进的?

1、提出问题:倒立吃东西时,食物会不会进到胃里呢?

2、学生猜测,做出假设。

想验证我们的猜想吗?那么,今天,我就和大家共同动手做做实验,来探究一下这个问题。

3、指导学生做模拟食物在消化道里运动的实验。

(1)出示温馨提示和实验步骤

a、温馨提示:

○1小组成员要合作完成实验,认真观察并填写好实验记录单

○2模拟胃挤压食物时,动作要轻柔,不要把保鲜袋弄破

○3实验材料中的馒头不可以吃

○4完成实验后,别忘了将做实验的材料轻轻放回盒中

b、设计实验:

第一步:用馒头做食物,用塑料软管做食道.(模拟食道推送食物)

第二步:用保鲜袋替代胃,碎馒头替代食物,水表示胃液.(模拟胃挤压、搅拌食物)

第三步:用袜筒替代小肠的一段,并用乒乓球替代肠内的食物.(模拟食物在小肠内的运动 )

(2)学生小组合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探究成果

4、实验小结(媒体展示)

通过实验,我发现:

食物在消化道内的运动方式是蠕动,肠胃的逐段蠕动,推进食物向下一个目标前进。

板书:蠕动

四、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食物的消化,对于人来说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平时应该养成什么样的饮食习惯,来保护我们的

消化器官呢?(媒体出示问题)

(指名学生回答)

2.其实民间有很多的有关饮食方面谚语,今天老师为同学们收集了几条,我们来一起读一读。(媒体出示谚语)

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

精粮合口味,粗粮润肠胃。

白菜萝卜汤,益寿保健康。

早上喝盐汤,胜喝人参汤。

【板书设计】

3、食物的消化

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蠕动)

4.3《食物的消化》实验报告单

组长:

小组成员:

4.3《食物的消化》实验报告单

组长:

小组成员:

4.3《食物的消化》实验报告单

学校:年级班组组长:

小组成员: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五章第四节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教案新版苏科版

第四节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总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能力目标: 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尝试自已制定探究计划并按计划实施探究,进一步体验探究过程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培养关爱别人、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通过探究活动“探究暴饮暴食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培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制定探究计划。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上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教学设计意图 课文导入倾听教师有关介绍, 并对学习新知识产生 兴趣。资料:为什么切除胆囊的患者在 饮食上更要格外注意,不要吃高 脂油腻的食物,特别是不能吃 煎、炸食品,否则容易诱发大 肠癌? 激发学生学习新 知识的兴趣。 食物需被消化的原因参与讨论。组织学生复习、讨论: 食物中含有的营养物质有 哪几类?哪些能溶于水?哪些 不能溶于水? 1、引导和培养学 生发现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 2、明确食物需被 化的原因。 产生疑惑:不能直接 被人体吸收的营养物 质怎样才能被人体所 吸收和利用? 人体只能直接吸收能溶于 水的营养物质。

通过阅读、分析并讨论:食物需被消化的原因。组织学生阅读、分析课文: P56页第二节和图3-4食物消化示意图 资料解答: 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吃得比以前“油水”大多了,许多人患上胆囊炎、胆结石,最后切除了胆囊。很多人认为胆没多大用,切就切了,而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消化内科博士生导师韩英教授却指出,切除了胆囊要小心大肠癌。 胆囊是什么?韩教授打了一个比方,她说,人的胆囊好比一个储存胆汁的“水库”,平时肝脏分泌的胆汁大部分储存在这里,我们吃饭以后,特别是进食含油脂多的食物以后,胆囊收缩,把储存的胆汁排入肠道,发挥帮助消化、吸收的作用。如果胆囊被切除了,胆汁无处储存,便持续不断地排进肠道。胆汁被肠道细菌分解后,会产生有致癌作用的“二级胆酸”,这种致癌物常年作用于肠黏膜,会使肠黏膜癌变。 现代人饮食结构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三高一低”,即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过剩”的营养不仅会使血管粥样硬化,也可使肠道“油腻”,易附着渣物,并刺激肠壁,引起排便紊乱,或出现便秘。便秘是由于这些食物较难消化,加上城市人普遍缺乏体力锻炼,肠蠕动减缓,使粪便堆积。粪便中许多有害物质,如“二级胆酸”、细菌、残渣等,长期潴留,对大肠癌的发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切除胆囊的患者在饮食上更要格外注意,不要吃高脂油腻的食物,特别是不能吃煎、炸食品,尽量减少肠道内的“二级胆酸”的附着。此外,还要多吃蔬菜、水果和纤维素多的食物,多喝水,保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及时排除肠道毒素,对预防大肠癌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上述内容,其实是与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有关。 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教学设计意图 认识食物消化的部位阅读、分析课文资料;观 看视频资料并交流讨论: 1、人体的消化道从上到 下由哪些部分组成及其 作用? 2、哪些消化腺能够分泌 组织学生阅读、分析课文资 料: P56-57页相关内容及图 3-5 人体消化系统示意 图 播放视频: 1、进一步培养学 生利用图文、视频 资料及其信息进 行分析的能力。 2、从动态上认识 食物消化的部位。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试卷2-1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试卷2-1 (总分:58.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某人恶寒(或恶风)发熟,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舌苔薄白,脉浮。当诊断为 (分数:2.00) A.里证 B.表证√ C.寒证 D.热证 解析:解析:表证是指六淫等外邪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产生的证候。其临床表现有恶寒(或恶风)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舌苔薄白,脉浮。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2.某人恶热喜凉,面红目赤,口渴喜冷饮,烦燥不安,或神昏谵语,胀满痛拒按,大便秘结,尿少色黄,舌红苔黄燥,脉洪,滑,数,实。属于 (分数:2.00) A.实热证√ B.虚热证 C.虚寒证 D.实寒证 解析:解析:实热证的临床表现有恶热喜凉,面红目赤,口渴喜冷饮,烦躁不安,或神昏谵语,腹胀满痛拒按,大便秘结,尿少色黄,舌红苔黄燥,脉洪,滑,数;实等。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3.某人既见胸中烦热,口臭,牙龈肿痛等症,同时又见腹痛喜暖喜按,大便溏泄,当诊断为 (分数:2.00) A.表热里寒证 B.表寒里热证 C.上热下寒证√ D.上寒下热证 解析:解析:上热下寒证是指病人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热,下部表现为寒的证候。如既见胸中烦热,口臭,牙龈肿痛等上热证,同时又见腹痛喜暖喜按,大便溏泄之下寒证此。此为上焦有热而中焦有寒的上热下寒证。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4.“虚”的含义主要指 (分数:2.00) A.虚邪中人 B.邪气不盛 C.正气亏虚√ D.气血亏虚 解析:解析:虚证是指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正气亏虚,而邪气不著,表现为不足,松弛,衰退特征的各种证候。临床一般以久病,势缓者多虚证,耗损过多者多虚证,体质素弱者多虚证。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5.“八纲”名称的正式提出是下列哪本书 (分数:2.00) A.《黄帝内经》 B.《伤寒正脉》 C.《伤寒质难》√ D.《景岳全书》 解析:解析:近人祝味菊在《伤寒质难》中正是提出八纲名称。他说:“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也。”这是八纲名称的正式提出。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人体食物的消化过程图

如图是食物经过人 体消化道时,糖类.蛋白质和脂肪被化学消化的程度,字母表示组成消化道各器官的排列顺序.请据图回答. (1)曲线甲是C的消化,曲线乙是A的消化,曲线丙是B的消化. A.糖类 B.蛋白质 C.脂肪 D.维生素 (2)字母C代表的器官是B A.食道B.胃 C.小肠D.大肠 (3)蛋白质在C中进行消化,其终产物是F A.A和B B.B和C C.C和D D.A和C E.葡萄糖 F.氨基酸 G.脂肪酸(4)胰腺分泌的胰液,肝脏分泌的胆汁从D进入消化道. A.E B.B C.C D.D (5)消化的终产物几乎全部在C处被吸收. A.F B.B C.D D.C. 考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 分析:图示表示糖类、蛋白质和脂肪在经过人体消化道时被消化的程度,A、B、C、D、E、F依次代表消化道中的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解答:解:(1)淀粉(糖类)、蛋白质、脂肪的消化分别开始于口腔、胃和小肠,它们都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分析图示中的曲线可知:曲线甲代表脂肪的消化过程,曲线乙代表糖类的消化过程,曲线丙代表蛋白质的消化过程. (2)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依次为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其中咽和食道对食物没有消化能力,因此图示中的C代表的器官应该是胃. (3)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即蛋白质在胃和小肠里进行消化,消化终产物是氨基酸. (4)肝脏分泌的胆汁和胰腺分泌的胰液都通过导管进入小肠的起始端十二指肠. (5)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能够吸收大部分的水、无机盐、维生素和全部的氨基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问诊)模拟试卷3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问诊)模拟试卷3 (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下列哪项不属于问诊中一般情况的内容 (分数:2.00) A.姓名 B.性别 C.年龄 D.主诉√ 解析:解析:问诊中一般情况的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婚否,民族,籍贯,工作单位,现住址等。 2.下列哪项不属于问诊中个人生活史的内容 (分数:2.00) A.生活经历 B.精神情志 C.饮食嗜好 D.素体健康状况√ 解析:解析:问诊中个人生活史的内容有生活经历,精神情志,饮食起居,婚姻生育,小儿出生前后情况。 3.下午3~5时热势较高者属 (分数:2.00) A.阴虚潮热 B.骨蒸劳热 C.日晡潮热√ D.阳明潮热 解析:解析:日晡潮热为下午3~5时(即申时)热势较高者;午后和夜间有低热者称为午后或夜间潮热;有热自骨内向外透发的感觉者,为骨蒸潮热。 4.厥阴头痛的特点是 (分数:2.00) A.前额疼痛连及眉棱骨 B.后头痛连项 C.两侧太阳穴附近痛 D.巅顶头痛√ 解析:解析:足厥阴经系目系达巅顶,故巅顶痛,病在厥阴经;阳明经与任脉行于头前,故前额疼痛连及眉棱骨,病在阳明经;太阳经与督脉行于头后,故后头痛连项痛,病在太阳经;少阳经行于头两侧,故头两侧痛,病在少阳经。 5.多食易饥,兼见大便溏泄者属 (分数:2.00) A.胃阴不足 B.脾胃湿热 C.胃火亢盛 D.胃强脾弱√ 解析:解析:多食易饥,兼见大便溏泄者属胃强脾弱。 6.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可见于 (分数:2.00) A.阴虚证 B.湿热证 C.痰饮内停

D.瘀血阻滞√ 解析:解析: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兼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者,为有淤血的表现。因淤血内阻,津失输布,故口干,体内津液不亏乏,故但欲漱口不欲咽。 7.妇女带下色白,清稀如涕,无臭味,多属 (分数:2.00) A.脾虚湿注√ B.冲任亏虚 C.肝经郁热 D.湿热下注 解析:解析:妇女带下色白,清稀如涕,淋漓不绝而无臭味,多因脾肾阳虚,寒湿下注所致。 8.肝郁气滞胸胁疼痛的特点是 (分数:2.00) A.隐痛 B.绞痛 C.胀痛√ D.灼痛 解析:解析:胀痛之疼痛兼有胀感的症状,是气滞作痛的特点。如胸、胁、脘、腹胀痛,多是气滞为患。 9.突发耳鸣,声大如潮声,按之不减者,多因 (分数:2.00) A.肝胆火盛√ B.阴虚火旺 C.肝肾阴虚 D.肾精亏损 解析:解析:突发耳鸣,声大如潮声,按之不减者,多属实证。可因肝胆火扰,肝阳上亢,或痰火雍结,气血瘀阻,风邪上袭,或药物损伤耳窍所致。 10.消谷善饥是因 (分数:2.00) A.脾胃虚弱 B.肝胆湿热 C.胃阴不足 D.胃火炽盛√ 解析:解析:消谷善饥指病人食欲过于旺盛,进食量多,但食后不久即感饥饿的症状。多因胃火炽盛,腐熟太过所致。 11.尿后余溺是由下述何项所致 (分数:2.00) A.肾阳不足√ B.肾阴亏损 C.瘀血内阻 D.肾气不足 解析:解析:尿后余溺不尽指小便之后仍有余溺点滴不净的症状,多因病久体弱,肾阳亏虚,肾气不固,湿热邪气留住与尿路所致。 12.崩漏的表现是 (分数:2.00) A.经量较以往明显增多 B.非经期出血不止√ C.经行点滴即止 D.经期经常错后 解析:解析:崩漏指非正常行经期间引道出血的症状。若来势迅猛,出血量多者,谓之崩(中),势缓而量少,淋漓不断者,谓之漏(下),合称崩漏。

教师资格证水肿教学设计

教师资格证水肿教学设 计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附件: 广西中医药大学教学设计 所授课程:中医内科学 授课题目:第六章第一节水肿p234~241授课学时:3 所属院、部:临床一系中内教研室任教教师:杨薇薇 教具:多媒体、黑板板书、图片展示、提供临床病例 基本教材:张伯礼薛博瑜.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9月第二版 一、教学安排:3个学时: 1、概说、病因病机、诊查要点共43分钟。 2、辨证论治60分钟(辩证要点、治疗原则15分钟,分证论治45分钟)。 3、预后转归、护理调摄、研究进展、结语等共17分钟。 二、教学内容分析(依据教学大纲) 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能力)、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 知识目标: (1)、掌握水肿的概念、病因、病机及各证候的主症、治法及方药。 (2)、熟悉水肿的诊断、辨证要点、治疗原则。 (3)、了解水肿的西医学范畴、相关检查、鉴别诊断、转归预后和临证备要。 技能目标: (1)、通过学习水肿的概念、病因、病机,使学生能利用中医知识来分析解释临床疾病。 (2)、通过水肿的治疗原则的讲述,复习相关文献,从整体的角度联系肺、脾、肾等多个脏器分析对体内液体代谢的影响,使学生获得从点、线到面的分析思维能力。 (3)、通过课上引导、启发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课下各种形式的互动,培养学生利用多种信息资源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

(1)、通过对图片的直观感,提高学生对水肿病的学习兴趣,能够理解中医 内科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对祖国传统医学的热爱。 (2)、通过将水肿的病因病机与中医传统养生进行联系,体现中医天人合一 的临床特点,使学生认识到规律生活,正确调护重要性,进而对中医内科学产生兴趣,并引发学生深入探索的欲望和热情。 (3)、分析肺、脾、肾在水肿中的不同作用,培养学生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 来看待问题,强化学生中医的整体观思想。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水肿之阴水、阳水的辨证。 (2)、水肿临床各证型主症、治法及方药。 难点: (1)、水肿的病因病机。 (2)、水肿的辨证要点。 (3)、水肿的治疗原则。 (4)、水肿的变证。 三、学情分析与教学预测 1、课程授课对象为中医专业本科学生,思维较活跃,课堂气氛较好,大多数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学生已具备中医基础和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中医医学基础,对与本章相关的水肿相关常识有所了解,但对水肿缺乏系统性的认识,需要在本章学习中予以细化。 3、该专业的学生上学期已开始学习了中医内科学,对中医内科学有一定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结合现代医疗技术,可望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索热情。 4、学生已初步建立了中医的思维模式,因此在本课程教学中应结合实例,并与中医药相联系,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医药理论。 四、教学方法: 1、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

考研307中医综合大纲

中医综合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中医药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其目的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中医综合考试范围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六部分。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辨证论治,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 1.熟悉记忆:根据试题,要求考生联想所熟悉、记忆的有关中医药学基础理论、诊法辨证、常用药物和方剂的效用特点、配伍运用,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等知识,运用科学、明晰的中医学术语,准确地表述其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不同的药物、方剂和病证进行鉴别与判断。 3.综合运用:通过对所学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断、立法、处方用药及调护。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中医基础理论30题 中医诊断学30题 中药学30题 方剂学30题 中医内科学35题

七年级生物消化与吸收知识点

消化和吸收一、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二、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一)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消化道 消化腺 消化道 口腔:牙齿咀嚼食物,舌搅拌食物并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 咽:食物的通道 食道:食物进入体内的通道,能蠕动,将食物推入胃中 胃:是消化道最膨大的部分,通过蠕动搅磨食物,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并进行初步消化 小肠:在消化道中最长,通过蠕动促进消化,并吸收营养物质,将食物推入大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大肠:通过蠕动,将食物残渣推向肛门 肛门:粪便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唾液腺:分泌唾液,其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 胃腺:分泌胃液,其中的蛋白酶能初步消化蛋白质 胰腺:分泌胰液,胰液中含有消化蛋白质、淀粉、脂肪的酶,胰液是最具消化力的消化液 肠腺:分泌肠液,肠液中含有消化蛋白质、淀粉、脂肪的酶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腺体,分泌胆汁。胆汁不含消化酶,但可以使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 消化系统 消化腺 消化道

1、在口腔中的变化 2、在胃中的变化 麦芽糖淀粉唾液淀粉酶??????→? 中间产物(蛋白胨)蛋白质胃蛋白酶 ?????→? 3、在小肠内的变化 葡萄糖小肠中 麦芽糖小肠中淀粉麦芽糖酶淀粉酶?????→??? ??→? 氨基酸小肠中蛋白质蛋白酶、肽酶 ????????→? 脂肪酸甘油小肠中 脂肪微粒小肠中脂肪脂肪酶 胆汁+????→??? ?→? (二)营养物质的吸收 1、与营养物质吸收有关的器官 胃——吸收少量的水和酒精 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及大部分的无机盐和水、酒精 大肠——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口腔和食道基本不吸收什么物质,但口腔黏膜可以吸收少量的药物。 2、小肠的结构与吸收作用相适应的条件:

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能力目标: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尝试自己制定探究计划并按计划实施研究,进一步体验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情感目标:使学生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根据课标要求,删除了一些“难、繁、偏、旧”的知识内容,如牙齿的结构及保健、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消化酶的作用、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消化过程等。消化系统结构上的一些内容,比如胃、小肠、肝脏等知识、唾液消化作用的实验等作为帮助学生实施探究的辅助资料,放在信息库中。 教材以图片以及文字内容直接呈现了相关知识,目的是让学生阅读和分析图片和文字信息,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并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探究活动“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是教材中的第四个探究,重在指导学生根据教材中的提示“制定

探究计划”,学生需通过讨论,确定探究主题、探究方法、材料用具、实施步骤等,具有一定难度。这个探究活动,可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懂得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常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形成关爱别人,热爱生活的情感。 本节的重点是:通过探究活动“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培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是:制定探究计划。 本节建议2课时。具体安排策略如下表: 方案1方案2 课时1、资料分析: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图文资料,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食物消化、吸收过程。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消化系统的各器官和各种食物,演示消化吸收过程。 学生间进行评价,进一步说明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完成讨论题。1、观看录象,或在网络教室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食物消化、吸收过程。 完成讨论题。 讲故事,写短文,以拟人化的手法描述一种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 第二课时1、联系生活,提出问题: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病因辨证模拟试卷4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病因辨证)模拟试卷4 (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下列各项,不属于燥淫证的是 (分数:2.00) A.干咳少痰 B.咽喉疼痛 C.脉数有力√ D.大便干燥 解析:解析:此题属于识记并理解类考题,考题具有一定难度。燥邪侵袭,易伤津液,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咽喉干燥疼痛,舌苔干燥,大便干燥,干咳少痰,脉象偏浮等,脉数有力是火热证的表现。 2.外感风邪所致中风表虚证,常见 (分数:2.00) A.无汗出 B.有汗出√ C.大汗出 D.冷汗出 解析: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风邪治病,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故汗出;无汗为寒淫证的表现。大汗出见于火热证,冷汗见于亡阳证。 3.患者发热,恶风,头痛,汗出,脉浮缓,其病因是 (分数:2.00) A.湿邪 B.热邪 C.风邪√ D.寒邪 解析:解析:此题属于识记并理解类考题,属于比较简单题目。风邪的辨证要点为新起恶风,微热,汗出,脉浮缓等;湿邪致病起病较缓而缠绵,头痛如裹,脉濡缓或细;热邪辨证要点以新病突起,病势较剧,以发热,口渴,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舌黄干,脉数有力等主要表现;寒邪致病表现为无汗;脉弦紧等为主。 4.火热致病的特点是 (分数:2.00) A.发病急剧 B.重浊粘腻 C.游走不定 D.伤津耗液√ 解析:解析:此题属于识记并理解类考题,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善行而数变,故风淫证具有发病迅速,变化快,游走不定的特点;湿为阴邪,阻滞气机,困遏清阳,故重浊黏腻;火热证阳热之气过盛,火热燔灼急迫,易伤津耗液。 5.暑淫证与火热证的共同点是 (分数:2.00) A.都有明显的季节性 B.脉数有力

中医脉诊教案

中医脉诊教案 词目:脉象 拼音:maì xìang 基本解释 [pulse condition;type of pulse] 中医指脉搏的快慢、强弱、深浅的情况 详细解释 中医学名词。指脉搏的形象与动态,为中医辨证的依据之一。一般分为浮、沉、迟、数四大类。晋王叔和《脉经》细分为二十四脉,明李时珍《濒湖脉学》增为二十七脉,明李中梓《诊家正眼》增为二十八脉。 编辑本段基本简介 脉动应指 (指头)的形象,包括频率、节律、形态、充盈度、显现部位、通畅的情况、动势的和缓、波动的幅度等方面。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心主血脉,心脏搏动把血液排入血管而形成脉搏。心脏的搏动和血液在血管中的运行均由宗气所推动。血液循行于脉管之中,除了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即是循行于全身的血脉均汇于肺,且肺主气,通过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血液的循行有赖于脾气的统摄;肝藏血,肝主疏泄,有调节血量的作用;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各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而且精可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故脉象的形成与五脏功能活动有关,而且五脏与六腑相表里,脉象的变化也可反映六腑的变化。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编辑本段相关记载 晋·王叔和《脉经》将脉象总结为二十四种;元·滑寿《诊家枢要》发展为三十种脉象;明·李时珍《濒湖脉学》定为二十七脉;明·李士材《诊家正眼》再增入疾脉,合二十八种脉象。后世多沿用二十八脉。 编辑本段相关分类 浮脉 轻按可得,重按则减。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 轻按不得,重按乃得。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 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消化系统的器官组成及各器官的位置 2、了解消化系统中各消化腺的种类、分布及主要功能 3、了解口腔内牙、舌和唾液腺的形态 二、教学重点: 1、消化系统的各器官的位置 2、消化腺种类、分布和主要功能 3、口腔的结构和唾液对淀粉的初步消化作用 三、教学难点 1、消化腺种类、分布和主要功能 2、口腔的结构和唾液对淀粉的初步消化作用 四、教学过程: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份早餐:二块蛋糕,一盒牛奶和一个苹果,(实物展示)大家觉得这份早餐有营养吗? 生:有。 师:那你们知道在这些食物中有哪些营养成分? 生:糖类,脂肪,蛋白质,水,矿物质,维生素和粗纤维。(PPT) 师:那食物中的这些营养成分是否都能被人体直接吸收? 生:不是都能。 师:很好,不是都能。那是不是有几种是可以被人体直接吸收的? 生:有。 师:那是哪几种呢? 生:水,矿物质和维生素。 师:非常好。而剩下的四种营养成分在人体内又会有两种不同的情形。像糖类中的淀粉以及脂肪,蛋白质这些大分子物质,必须在消化道中经过消化,分解成能溶解于水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简单地说淀粉,蛋白质和脂肪是必须消化后才能吸收的。现在我们已经分出了两类,同学们现在能否想想粗纤维在人体内的情况? (学生通过思考对前面六种营养成分分成两类的依据,得出了粗纤维在体内的情形。) 生:粗纤维是不被消化,也不被吸收的。 师:很好。它有助于肠道的蠕动,防止便秘。看到这些营养成分在体内的不同情形,大家能否再来自己归纳说说那什么是消化?食物经过消化后会变成哪些物质? 生: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吸收的营养物质过程称为消化。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这句话也道出了消化的概念。 (板书:一、消化的概念) 师:我们每天都会吃很多东西,它们也都会在体内经过消化后被吸收,利用。从今天这堂课开始我们就来了解食物在体内的消化和吸收。 (板书:7.1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模拟题

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 (总分:63.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型题(总题数:17,分数:17.00) 1.患者出现发热恶寒,头痛,咳嗽,咽干肿痛,大便溏泻,小便清长,证属 A.上寒下热 B.真寒假热 C.表热里寒√ D.真热假寒 2.以下哪项是亡阳的表现 A.汗出而热减 B.面赤肢温 C.脉浮数而空√ D.口渴饮冷 E.以上都不是 3.下列选项中,属于阴虚证典型表现的是 A.发热恶寒 B.五心烦热√ C.精神萎靡 D.苔黄脉细 4.下列哪项是阳虚证的典型表现 A.神疲乏力 B.形体消瘦 C.形寒肢冷√ D.舌暗脉细 E.大汗淋漓 5.鉴别表证和里证的要点,下列哪一项最主要 A.脉浮或沉 B.舌苔白或黄 C.有无头身疼痛 D.有无恶寒发热√ E.有无咳嗽咯痰 6.“至虚有盛候”是指 A.虚中夹实 B.实中夹虚 C.真虚假实√ D.真实假虚 E.虚实转化 7.下列选项中,与亡阳证形成无关的是 A.阳气虚衰基础上的恶化 B.阴寒极盛而暴伤阳气 C.大汗大泻大失血而致阳随阴脱 D.气机阻滞而血行不畅√ 8.“实”的病机最根本的方面是 A.邪气亢盛√ B.正气旺盛 C.气血瘀滞 D.水液蓄积

9.下列关于表证与里证区别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表证脉多浮,里证脉多沉 B.表证病程较短,里证病程较长 C.表证以恶寒为主,里证以发热为主√ D.表证舌象变化不显,里证舌象多有变化 10.阴证的舌象,应为 A.舌质苍老 B.舌质胖嫩√ C.舌质红绛 D.舌有芒刺 E.舌上生痈 11.实寒证的临床表现是 A.精神不振 B.面色苍白√ C.舌质淡嫩 D.大便溏薄 E.小便清长 12.辨别表证和里证首先应审察 A.寒热√ B.头痛 C.腹痛 D.咳嗽 E.身痛 13.阳盛格阴是指 A.真热假寒√ B.表寒里热 C.热证转寒 D.真寒假热 E.表热里寒 14.下列哪项不是阴虚证的表现 A.低热潮热 B.两颧潮红 C.无汗或自汗√ D.口燥咽干 E.舌红少苔 15.身热反欲盖衣被,口渴,喜热饮,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大无力,属于 A.表寒里热证 B.表热里寒证 C.真寒假热证√ D.真热假寒证 E.热证转化为寒证 16.虚热证的临床表现有 A.精神不振 B.少气乏力 C.形体消瘦√ D.舌质淡嫩 E.口淡有涎 17.胸中烦热,频欲呕吐,腹痛喜暖,大便稀溏,属于

易消化的食物

助消化的食物肯定易消化,如山楂、箩卜、汤菜等; 易消化的食物有:水果、青菜、豆腐、绿豆粥、鲜奶、各类蛋、鱼等等. 容易消化的食物: 清淡的、不油腻的。 纤维素少的。 软一点的。 具体地说,黄豆就不易消化,但豆腐很容易消化。 油炸食物不易消化,但水煮则好消化。 冷饮也伤胃,可那引起消化不良。 喝酸奶比喝牛奶易消化。 自己煮的面条比超市的方便面更消化。消化不良者忌食哪些食物 一般来说脂肪,油腻的东西,不易消化加重肠胃负担,蔬菜水果含水份多的易消化,蜂蜜润肠效果很好,还可以防止便秘 A、忌摄入含蛋白质和钙质过多的食物 乳类、乳制品、瘦肉类、鱼、虾米皮、鸡蛋黄、咸鸡蛋、松花蛋、动物软骨、豆类、豆制品、海带、紫菜等都含大量蛋白质或钙质,若摄入过多,会使大便呈碱性,干燥而量少,难以排出,所以应减少食用。 B、忌烟酒及辛辣刺激食物 C、忌胀气不消化食物 干豆类、洋葱、土豆、薯以及甜食应适当控制,以免影响胃的运化,而加重症状。 D、忌坚硬油腻食品 坚硬油腻食物更不宜消化,食后会加重病情,应忌食。

E、忌长期食用糯米 糯米含有多量的糊精,粘性较强,膨胀性小,不容易消化。消化不良者长期食用糯米,将会加重病情。 F、玉米不应偏食 玉米蛋白中所含的氨基酸成分较其它粮食及豆类少,它缺少赖氨酸、色氨酸、苏氨酸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玉米中所含的尼克酸属于结合性类型,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偏食玉米将会造成这些营养成分的缺乏,导致营养不良。 G、甘薯 消化不良脘腹胀满者不宜食用。《纲目拾遗》说:中满者不宜多食,能壅气。食后容易产气,发生胀肚,消化不良烷腹胀满者食用,能使病情加重。 H、冬瓜 脾胃虚寒者不宜食用。冬瓜性寒伤阳损胃,多食会导致脾胃虚寒更甚,消化功能减弱,产生食欲不振、腹胀、便糖或泄泻等症状。 I、豆腐干 老人病后及体弱者不宜食用。豆腐干为豆腐榨干水分制成的食品。《随息居饮食谱》说:腐于坚者,甚难消化,小儿及老弱病后,皆不宜食。食后容易导致消化不良的病变。 J、鸽肉 食积胃热者不应食用。食积胃热之病应消食化积,忌食味厚之品,本品味厚,食之碍胃滞脾,食后可加重病情。 K、不宜食用蟹、特蛎、蚕蛹、蚌。哪些食物有润肠的作用(1)蔬菜:含有较多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铁含量也很高,具有利五脏、通血脉、润肠的作用。 (2)番薯:促进肠蠕动作用,防止便秘。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试卷1-2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试卷1-2 (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产生表证的主要原因是 (分数:2.00) A.虫兽所伤 B.六淫袭表√ C.里邪出表 D.劳倦所伤 解析:解析:表证是指六淫等外邪经皮毛、口鼻侵人时所产生的症候。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2.病人内热烦躁,继而汗出热解,烦躁亦减,其病机是 (分数:2.00) A.由表入里 B.由阳转阴 C.里邪出表√ D.正虚恋邪 解析:解析:某些里证,病邪从里透达于外,称为里邪出表。内热烦躁,继而汗出热解,烦躁亦减都是病邪由里出表的表现。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3.病人胸中烦热,口臭,牙龈肿痛,腹痛喜暖喜按,大便溏泄,其症属 (分数:2.00) A.真热假寒 B.表热里寒 C.上热下寒√ D.表实里虚 解析:解析:上热下寒证是指病人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热,下部表现为寒的证候。胸中烦热、口臭、牙龈肿痛属上热特点;腹痛喜暖喜按,大便溏泄属下寒症证特征,故此为上焦有热而中焦有寒的上热下寒证。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4.症见发热恶寒,头身痛,无汗,口渴,烦躁,尿黄,其证属 (分数:2.00) A.表邪人里 B.表寒里热√ C.表里俱热 D.表寒里虚 解析:解析:表寒里热证是指寒在表而热在里的证候。发热恶寒,头身痛,无汗属表寒证特点,口渴,烦燥,尿黄属里热证特征。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5.病人手足厥冷,脉沉数有力,口渴喜冷饮,便干尿赤,舌红苔黄,此属 (分数:2.00) A.外寒内热 B.真寒假热 C.真热假寒√ D.阴虚内热 解析:解析:真热假寒证即内有真热而外现假寒的证候。该病人手足厥冷,脉沉为假寒之象,是由于内热炽盛,阳气郁闭,不能外达所致。脉数有力,口渴喜冷饮,便干尿赤,舌红苔黄等内热表现才是疾病的本质。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实证临床表现的是 (分数:2.00) A.大便秘结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过程.

1.3食物在身体内消化与吸收过程 推荐书籍2009-11-09 10:22阅读67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人类的消化系统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运输系统,由食物的需求与供给量所控制。当我们咀嚼食物并将它咽下时,就好像把这些食物送进了漫长的旅程。当我们吞下食物时,不管是丰盛的大餐或是简单的三明治,它都会被转化成可利用的物质,这时,人体的消化系统才真正开始工作。我们招待朋友用餐时,可能会竭尽全力去策划菜单、准备色香味俱全的精致的食物,不过这些精致的菜肴,却没有一样对人体的消化机制有重大的帮助。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从口腔到肛门之间中空的管子不过,它并非是条直直的或宽度均匀的管道。身体的组织器官环绕着管道排列,它与管道内部的空间是互不相通的。任何在消化管道内的物质均会经由管壁吸收而进入身体,为身体所利用,或者随粪便、汗水排出体外。举例来说,意外吞人的玻璃珠,会直接通过消化肠道,而出现在粪便中。 消化工作由嘴开始,借由牙齿及唾液的帮助,食物被嚼成细小碎块后进入胃部。与胃部的消化液及酶混合,经过规则的翻动与搅拌,最后成为浓稠的粥状物,这东西就叫做食糜。翻搅的动作将会持续到每一块食物均被分解成适合下一段旅程的大小为止(我们常告诉小孩子食物咀嚼要完全,否则会造成消化不良)。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整个运输系统,就会发现胃对小肠来说就像是一个宽广的包装中心。胃以下的消化系统都没有足够大的空间来容纳体积庞大的包裹,因为肠道太窄了。任何超过肠道空间的食糜,都被送回胃再继续翻搅消化。当食糜最后达到正确的大小时,它就可以通过胃部末端的狭窄开口,到达下一个器官——小肠。小肠则被区分成三个重要的部分: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每一部分都有不同大小的月台,可以让乘客(我们吃下的食物)下车及换车。 进入小肠的食糜,首先会与来自胰脏及胆囊的酶及消化液混合,促使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分解成极小的粒子,以利于下一阶段的旅程。例如,碳水化合物会分解成单糖类如葡萄糖、乳糖与果糖。脂肪则会分解成极小的微状物,称之为脂肪微粒,而蛋白质则会分解成氨基酸小分子。 所有的食物微粒都在十二指肠这个地方被吸收,而糖类和氨基酸则在空肠被吸收,其余的成分,如果是对身体有利的,都在回肠被吸收。下一个工作,就是将欲通过小肠肠壁的食物粒子做筛选。举个简单的例子说明,这就好像有个特殊出入口或是旋转门,可以让符合要求的食物粒子通过。有些粒子不需帮忙就可以顺利通过,但是有些粒子则需要推一把才能通过。如果身体要利用这些物质,就必须先让它们通过小肠肠壁,进入血液中。任何不需要或是不能够通过肠壁的物质,加上其他代谢无用的物质,就会经过大肠、直肠、肛门,而成为粪便排出体外。 食物的命运在通过肠壁之后,进入一个新的循环。经消化肠壁的筛选、分类后,各类的食物会在微血管及淋巴管中会合,继续它们的旅程。但在这个时候,它们多半以个体的状态出现,经由血液及淋巴液的输送到达肝脏。氨基酸与糖类直接由血液来运送,而多数的脂肪则绕远路,先进入淋巴腺,再进入血液系统。 这时候,我们应该以更严肃的态度来看待运输系统中的任何变化。自胃部起,食物便借由消化管四周肌肉的运动,促使食物得以在消化管中运送。通过小肠壁进入血管之后,运行的速度会更快。因为血液较食糜更具流动性,而且借由心脏规则的跳动,流动的速度就更快了。除了速度的改变外,改变的程度亦很重要。我们可以用绘画的方式说明食物离开胃、进入小肠时,消化道规格的改变。胃的宽度大约在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望诊)-试卷1-1word版本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望诊)-试卷1-1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望诊)-试卷1-1 (总分:6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神在全身皆有表现,却突出地表现于 A.语言 B.动态 C.目光√ D.表情 神是机体生命活动及精神意识状态的综合体现,而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眼睛又被称为“心灵的窗户”,故神虽全身皆有表现,但却突出地反映于目光。 2.下列哪项属“假神”的表现 A.语无伦次 B.面部潮红 C.反应迟钝 D.突然能食√ 垂危的病人,数日不能进食,突然欲食,井非好转,而是假神的表观。 3.久病精气衰竭的病人,突然精神好转,食欲大增,颧赤如妆,语言不休。此属 A.有利 B.无神 C.假神√ D.失神 病人出现的一时性好转与其危重病情不相符,故当属假象。 4.戴阳症的面色是 A.满面通红 B.颧部潮红 C.颧红如妆√ D.面青颊赤 戴阳证病人,由于阴不敛阳,以致虚阳浮越于上,而见颧红如妆。 5.面色随四时不同而微有变化,秋天的面色相应为 A.稍赤 B.稍白√ C.稍青 D.稍黄 根据五行学说,白色与秋季相应,故面色在秋季表现为稍白。 6.形成面色青的原因主要是 A.寒凝√ B.湿阻 C.气虚 D.痰滞 寒凝则气滞血瘀,经脉拘急收引,故面色发青。 7.形成面色黄的原因主要是 A.阴寒内盛 B.脾虚湿蕴√ C.心肺气虚

D.肾阴亏损 黄为脾虚湿蕴之象。脾失健运则水湿内停,气而不充,故面色发黄。 8.颧部潮红主病 A.心火亢盛 B.阴虚内热√ C.阳明实热 D.虚阳浮越 色红主热。阴虚火旺者不似阳盛发热之满面通红,而是表现为两颧潮红。 9.脾胃气虚,气血不足的病人,面色常表现为 A.白 B.萎黄√ C.苍 D.色黄晦暗 脾胃气虚,气血化生乏源,则面色淡黄无泽,枯槁无光,称为萎黄。 10.面色黄而虚浮,称为 A.萎黄 B.黄疸 C.阴黄 D.黄胖√ 脾失健运,水湿泛溢肌肤,故面黄虚浮。 11.病人坐而喜仰多属 A.脾气虚衰 B.肺虚气少 C.肺实气逆√ D.咳喘肺胀 肺主气司呼吸,痰饮壅滞于肺,影响肺气宜降而气逆,故坐而仰首。 12.小儿头形过小的原因主要是 A.脾气虚弱 B.肝血不足 C.心血亏损 D.肾精不足√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上通于脑,肾精不足。先天发育不良,则可导致小儿头形过小。 13.“囟填”的形成,主要由于 A.肾气不足 B.气而不足 C.吐泻伤津 D.外感时邪√ 外感时邪,火毒上攻,致囟门高突而成。 14.目眦色赤,多属 A.肺火 B.脾火 C.心火√ D.肝火 根据五轮学说,目眦血络属心,色赤主热,心火亢盛则目眦色赤。 15.根据目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则白睛属 A.肺√ B.脾

第3课 食物的消化

第3课食物的消化 一预期学习结果 1.知道并能指认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了解消化过程。 2.知道消化道运送食物的方式是蠕动。 3.知道消化器官的保健常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难点:了解消化道运送食物的方式。 三教材简析 人摄取的食物必须通过消化器官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加以消化,才能吸收养料供养身体,维持生长,发育,代谢,修补等生命活动。因此,在学习了食物的营养和合理搭配食物之后,指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消化器官,懂得消化器官保健的常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学生健康生活与成长十分重要。针对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需要,本课重在指导学生了解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四个部分: 一指导学生凭借已有经验或感觉画出食物在人体里的“旅行图”。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学生对消化器官有所了解,但大多是模糊,粗糙,零碎的,甚至会把人体的一些其他器官错认为是人体的消化器官。通过画食物的“旅行图”,可以把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也有助于教师“透视”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好地把握教学活动过程。此外,采用画图的方式也便于学生形象直观地进行交流,思考与分享。通过全班交流,学生会发现各自所画的线路存在差异,进而引出认识人体消化器官的学习。关于“怎么样才能知道谁画的旅行图”正确,学生会回忆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提出解剖,照X光片等方法。这个过程实际上是让学生经历人类探索自身消化器官的过程,并以此引出对人类探究成果的认识。 二介绍构成人体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引导学生了解消化过程。在学生画食物“旅行图”的基础上,课文采取引导学生阅读资料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再通过在消化器官模型上指示食物的“旅行”路线,以及在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问诊(二)

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问诊(二) (总分:142.5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型题(总题数:39,分数:58.50) 1.肝经风火上扰不会导致 ?A.目赤 ?B.目痒 ?C.目眩 ?D.雀目 (分数:1.50) A. B. C. D. √ 解析: 2.胁肋胀痛,厌食油腻厚味,苔黄腻,为 ?A.脾胃湿热 ?B.肝胆湿热 ?C.痰湿内蕴 ?D.胃火炽盛 (分数:1.50) A. B. √ C. D. 解析: 3.消谷善饥多属 ?A.肝胆湿热 ?B.胃火炽盛 ?C.脾胃虚弱 ?D.虫积肠道 (分数:1.50)

B. √ C. D. 解析: 4.与生活接触有关的病证是 ?A.肺痨 ?B.头痛 ?C.水肿 ?D.中风 (分数:1.50) A. √ B. C. D. 解析: 5.除何项外,均为便秘原因 ?A.阳虚 ?B.寒凝 ?C.血虚 ?D.湿热 (分数:1.50) A. B. C. D. √ 解析: 6.日晡潮热可见于 ?A.湿温病 ?B.热入营血 ?C.阳明经证 ?D.阳明腑证 (分数:1.50) A.

C. D. √ 解析: 7.口酸的原因多为 ?A.食滞或肝胃不和 ?B.脾胃虚寒 ?C.脾胃湿热 ?D.寒湿困脾 (分数:1.50) A. √ B. C. D. 解析: 8.提示疾病发展转折点的是 ?A.自汗 ?B.盗汗 ?C.大汗 ?D.战汗 (分数:1.50) A. B. C. D. √ 解析: 9.除哪项外,均为眩晕的常见原因 ?A.气血两虚 ?B.痰湿内阻 ?C.肺阴不足 ?D.肝阳上亢 (分数:1.50) A. B.

C. √ D. 解析: 10.大便先干后溏属 ?A.脾胃虚弱 ?B.脾胃虚寒 ?C.脾肾阳虚 ?D.肝胃不和 (分数:1.50) A. √ B. C. D. 解析: 11.半身无汗,多为 ?A.阳气虚损 ?B.邪阻经络 ?C.中焦郁热 ?D.脏腑实热 (分数:1.50) A. B. √ C. D. 解析: 12.不属排尿感异常的是 ?A.小便涩痛 ?B.小便频数 ?C.尿后余沥 ?D.小便失禁 (分数:1.50) A. B. √ C.

中医诊断学教案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医诊断学教案 授课时间: 9月11日,周一,第6,7节 题目: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诊断”“诊法”“诊病”“辨证”及“病”“证”“症”的含义。 2.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3.了解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学习方法。 内容与时间分配: 2学时 1.中医诊断学的概念,主要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1学时。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中医诊断学发展史、学习方法。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1.病、证(证名、证候、证型)、症(症状、体征)的含义。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导入新课: 从中医基础学的内容到临床各学科的内容、目的,引入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意义。 讲述: 一、介绍诊断及中医诊断学的概念、地位(P1)。 简要介绍。注意:诊断的概念,包括“诊”与“断”两方面,并且须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进行。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介绍诊法、诊病、辨证、病案书写四部分。 (一)诊法 1.诊法的概念、内容、目的。 2.明确症状、体征的含义。 注意:症状与体征不同,前者为病人异常感觉,后者为医生检查所得。两者均属于“症”,属病情资料,是辨证、辨病的主要依据。 (二)诊病 1.诊病的概念、目的。 2.明确病名的含义。 注意:病名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所做的概念与抽象。辨病的结果是得出病名诊断。 (三)辨证 1.辨证的概念与目的。 2.明确证、证名、证候、证型的含义。 注意:“症”“病”“证”的区别。辨证的目的是得出证名诊断。

(四)病案书写 明确病案的概念及病案书写的意义。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1.简要介绍中医诊断基本原理的理论依据是中医整体观念的思想。提问:什么是中医整体观。 2.重点介绍中医诊断基本原理,包括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三方面,明确其各自的含义。 第二学时 导入新课: 中医诊断疾病的原理、原则与西医有明显的不同,必须遵循其独具特色的基本原则。 新课讲述: 四、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重点介绍内容。基本原则包括三方面: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明确各自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五、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简要介绍。中医诊断学是在我国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经历代医家不断总结、丰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其中,影响中医诊断学发展的重要著作、作者是: 1、《黄帝内经》; 2、西汉,淳于意的《诊籍》; 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4、西晋,王叔和的《脉经》; 5、隋,巢元方《诸病杂候论》; 6、宋,陈元择的《三因极—病证方论》; 7、元,敖氏《伤寒金镜论》; 8、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9、明,李时珍的《滨湖脉学》;10、清,叶天士《外感湿热论》,吴鞠通的《温病条辨》。 重点讲述上述重要著作及其作者、年代、历史意义。 六、介绍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简要介绍。 小结: 绪论,为本学科开头部分,介绍了诊断、中医诊断学的含义,中医诊断学的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和学习方法。其中重点掌握诊断的概念,病名、症状、体征、证名和证候的含义,中医诊断的三大原理和三大原则,及中医诊断学发展史中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