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几种鱼类出血病原因分析

几种鱼类出血病原因分析

几种鱼类出血病原因分析
几种鱼类出血病原因分析

几种鱼类出血病原因分析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鱼类生病出血情况主要有下面四种:应激性出血、中毒性出血、细菌感染性出血、病毒性出血。有时会有两种、三种情况并发现象。

1、应激性出血

当养殖鱼类受到撒网、拉网捕捞而惊吓且剧烈活动、天气突变、雷暴雨、池塘大量换水或加水时水流量太大、长途运输等情况时,会出现全身性体表(尤其是腹部)和鳃部出血现象,严重者短时间便会出现大量死亡。即使未死亡,也表现为生命垂危、全身发红、僵硬,体表少粘液、手感粗糙,失去商品价值。

发病主要原因

1、放养密度过高;

2、池塘长期溶氧不足;

3、饲料营养水平过高,鱼类生长太快,鳃部、体表毛细血管脆而薄;

4、个别饲料厂家生产不规范,违规添加抗生素、促生长剂等;

2、中毒性出血(充血)

发病主要原因

1、过量使用消毒剂、絮凝剂以及不合格的改底调水产品;

2、过量泼洒或投喂杀(驱)虫药;

3、饲料生产时违规添加三聚氰胺、氧化酸败的劣质油脂、抗生素、促生长素,饲料原料霉菌毒素、重金属离子超标;

4、池塘水体蓝藻大爆发。

5、池塘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等超标。

症状表现

中毒性出血主要表现为头部、口腔、鳃盖、鳃丝出血或充血,腹部出血。对病鱼解剖,都会有肝脏、肾脏等出血或充血现象,无一例外。

3、细菌性出血病

1、单一养殖品种细菌性出血病

池塘底质污染恶化、气温、水温过高导致池塘水体中有害细菌如嗜水气单胞菌、各种弧菌、链球菌(主要危害罗非鱼、石斑鱼等)、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鮰鱼引起套肠病)等大量滋生繁殖,感染并危害鱼类,

导致鱼类体表、上下颌、口腔、鳃盖、鳍条、肠道等严重出血,尤以腹部和头部出血最为严重,甚至肌肉、肠道等充血、出血。有的病鱼眼球突出,肛门红肿,腹部膨大,有腹水。解剖可见肝、脾、肾脏肿大,严重出血,瞟充血,肠粘膜出血、肠道发炎出血。

2、多品种爆发性出血病(败血症)

在高温期主要由嗜水气单胞菌等引起的一种爆发性疾病,症状同上,危害面更大。池塘中草鱼、青鱼、鲤鱼、鲫鱼、团头鲂、鲮鱼、鲢鱼、鳙鱼等所有鱼类均会爆发感染,而且死亡率能高达80%以上。

4、病毒性出血病

常见的有由草鱼呼肠孤病毒引起的草鱼、青鱼病毒性出血病和由弹状病毒引起的鲤鱼鲤春病毒性出血病

症状及流行情况

草鱼病毒性出血病表现为病鱼食欲减退,体色发黑,以头部最为明显。全身性出血是该病的主要病变特点:肌肉出血、鳍条基部出血、口腔、下颌、鳃盖、眼眶四周充血或出血,肠道充血或出血,伴有肝脏、肾脏充血、脂肪肝。由于病程的发展,出血位置各有不同。与细菌性出血病的最大不同在于:病毒性出血病病鱼的肠道呈紫红色,有弹性,而细菌性肠炎病的病鱼肠道是肉红色或淡粉红色,易断、易糜烂,由此即可确诊。

该病流行在6—9月的高温季节,一般在8月为高峰期,水温在

27℃--32℃。死亡率高,有时能达到50%--80%。

鲤鱼鲤春病毒病由弹状病毒引起,主要感染四大家鱼和几种鲤科鱼类,该病主要流行于水温12—18℃的春季,死亡率高达80-90%,水温超过22℃时发病很少。病鱼体色发黑,呼吸缓慢,往往失去平衡而侧游,聚集在水口处。眼球突出,肛门红肿,体表充血、出血,腹部膨大,有带血腹水,肝脏,肾脏肿大出血。

江西派尼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研制的“藻能源”、“肽健康”、“派尼水爽”可以稳定水质、促进有益藻类生长,减少应激,提高水产动物免疫力,增强抗病力,促进生长的效果,增产增效显著。

淡水鱼出血病防治方法:

1、草鱼四病(肠炎、烂鳃、赤皮、出血并发症):

内服:“免疫双抗”+“甘泰乐”+“金维康”+康恩诺,中药连续内服5天,抗生素不超过4天。

外泼:

(1)全池连续泼洒“派尼酸碘”2次;

(2)每天投料前半小时每个料台泼洒各1瓶“派尼均安”/“派尼力康威”+“神农百果露”,每天早晚两次,连续泼洒3天。

底改:情况严重,傍晚抛撒1~2次“底卫士”。

2、鲫鱼鳃出血或大红鳃

内服:“免疫双抗”+“甘泰乐”+“金维康”+康恩诺,中药连续内服5天,抗生素不超过4天。

外泼:

(1)、先全池泼洒“藻能源”+“金水露”1次;

(2)、全池泼洒“派尼均安”/“派尼力康威”+“神农百果露”,每天一次,连续使用3天。

稳定后:外用“派尼酸碘”1次,内服“免疫双抗”+“金维康”+“甘泰乐”+“康恩诺”或者硫酸新霉素3天;抛撒“底润舒”或者“底卫士”改底。

3、黄颡鱼出血、烂身:

泼洒:

(1)食台第一天泼洒“神农百果露”1瓶+“虫清1号”1包+“派尼均安”1瓶;

(2)第二天食台泼洒“派尼均安”/“派尼力康威”1瓶+“神农百果露”1瓶+“黄氏琼浆”1瓶,每天下午投料前半小时1次;

(3)第3天按照第二天的方法再操作一次。

内服:“免疫双抗”+“甘泰乐”+“金维康”+恩诺沙星+维生素K3,连续使用5天。

黄颡鱼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水产养殖贴士:黄颡鱼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一、出血性水肿病 1、症状:病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部分鱼头部充血,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内无食,胃苍白,肠内充满黄脓液,肝脏土黄色,脾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 2、流行情况及危害:在高温季节易暴发,且来势凶猛,蔓延快。当水温在25~30℃时,一经出现该病,则明显形成病鱼的大批死亡现象。该病在黄颡鱼养殖中危害很大,一旦发病,就经常可见部分病鱼在水体中不停地旋转,不久即死亡。 3、防治方法:①捞出病情严重的黄颡鱼,换掉原池水的1/2;然后对病重池与原池用强氯精进行水体消毒,用量为0.2公斤/亩·米,每天1次,连续3天。②在投喂鱼肉浆或鲜鱼块时添加1%的食盐,定时、定点投喂。 二、肠炎病 1、症状:病鱼离群靠近岸边独游,游动缓慢,食欲减退,以至完全不吃食。疾病早期,剖开鱼的肠管,可见肠壁和食道局部充血发炎,肠腔内没有食物,或只在肠的后段有少量食物,肠内粘液较多;疾病后期可见全肠、食道、胃呈红色,肠壁的弹性差,肠内只有淡黄色粘液,血脓充塞肠管。严重时更有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肛门有黄色粘液流出。疾病早期,肠上皮呈炎性水肿。 2、流行情况及危害:主要危害鱼种及成鱼,流行高峰为水温25~30℃。 3、治疗方法:①漂白粉(含有效氯30%)先溶于水,滤掉残渣(以下均同),然后全池遍洒,用量为0.7公斤/亩·米。②优氯净(含有效氯56%)全池遍洒,用量为 0.35公斤/亩·米。③全池遍洒五倍子(要先磨碎后用开水浸泡),用量为1.35公斤/亩·米。 三、车轮虫 1、症状: 虫体寄生鱼的皮肤、鳃、鳍等部位,刺激鱼分泌大量粘液,表面形成苍白色或淡蓝色的粘液层,病鱼焦躁不安,离群独游,严重感染时病鱼沿塘边狂游,呈“跑马”现象。镜检可见大量车轮虫寄生于鱼体的鳃丝和皮肤粘液上。 2、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黄颡鱼鱼苗、鱼种,多发生于春末秋初。 防治: 每立方米水体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0.4~0.5克全池泼洒或用车轮必杀、杀虫克星等全池泼洒。 四、“一点红”病

鱼类常见病害(定稿)

鱼类常见病害 草鱼出血病 【病原】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 【症状】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水面,主要症状是病鱼各器官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根据病鱼所表现的症状及病理变化,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1)“红肌肉”型病鱼外表无明显的出血症状,或仅表现轻微出血,但肌肉明显充血,严重时全身肌肉均呈红色,鳃瓣则严重失血,出现“白鳃”。这种类型一般在较小的草鱼种(体长7——10cm)较常见。 (2)“红鳍红鳃盖”型病鱼的鳃盖、鳍基、头顶、口腔和眼眶等明显充血,有时鳞片下也有充血现象,但肌肉充血不明显。这种类型一般见于在较大的(体长13cm以上)草鱼种。(3)“肠炎”型病鱼体表及肌肉的充血现象均不明显,但肠道严重充血。肠道充血时,仍具韧性,肠内虽无食物,但很少充有气泡或粘液,可区别于细菌性肠炎。这种类型在各种规格的草鱼种中都可见到。 【流行情况】本病是我国草鱼鱼种培养阶段为害最大的病害之一,主要危害2.5——15cm 的草鱼和1足龄的青鱼。每年6——9月是此病的主要流行季节,水温27℃以上最为流行,水温降至25℃以下,病情逐渐消失。 【防治方法】疾病一旦发生,彻底治疗通常比较困难,故强调预防。 (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不从疫区引进鱼种。 (2)清除池底过多淤泥,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含有效氯30﹪),或漂白精(含有效氯60﹪)消毒,以改善池塘养殖环境。 (3)注射疫苗,进行人工免疫。 (4)养殖期内,每半个月全池泼洒二氯异氰尿酸钠(优氯净)或三氯异氰尿酸(强氯精),浓度为0.3㎎/㎏;或泼洒漂白粉精,浓度为0.1——0.2㎎/㎏。 (5)口服大黄粉,按每年100㎏鱼体重用0.5——1.0㎏计算,拌入饲料内或制成颗粒饲料投喂,每天1次连用3——5天。 (6)每万尾鱼种用水花生4㎏,捣烂后拌入250㎏大蒜、少量食盐和豆粉制成药饵,每天投喂2次,连续3天。 (7)50﹪大黄、30﹪黄柏、20﹪黄芩制成三黄粉,每50㎏鱼用三黄粉250g、麸皮4.5㎏、菜饼1.5㎏和食盐250g制成药饵投喂,连用7天为一个疗程。 (8)口服植物血球凝集素(PHA),每千克鱼用量4㎎,隔天喂1次,连续2次,或用浓度为5——6㎎/㎏的PHA溶液浸洗鱼种30min。此外,还可用注射法,每千克鱼注 射PHA4——8㎎。 (9)加强饲养管理,进行生态防病。 细菌性烂鳃病 【病原】柱状屈桡杆菌 【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体色发黑,反应迟钝,或离群独游水面。鳃盖内表皮往往充血发炎,严重者鳃盖中部的内表皮溃烂,形成一个透明小区“开天窗”。鳃丝分泌粘液增多,肿胀,呈花鳃状,局部因缺血色或淡红色,或淤血成紫红色或有出血点。鳃小片愈合。严重者鳃丝溃烂,鳃上皮细胞坏死脱落,鳃丝软骨外露,坏死处往往有细菌和污物粘附。

海水养殖鱼类的病害及其防治.

海水养殖鱼类的病害及其防治 1 虹彩病毒病 病原:虹彩病毒(Iridovirus。流行:发病水温为20~25℃,易感染鱼类是卵型鲳鲹、牙鲆、美国红鱼、真鲷等。症状:病鱼体色变黑,无力地游在水面,个别眼球突出、出血,体表和鳍出血,鳃褪色,有的鳃上发现黑褐色或黑色颗粒;解剖观察内脏诸器官褪色,脾脏肿大;脾脏组织切片可看到许多异常肥大的细胞。防治:尚无有效方法,以防为主。(1将水温提高到25℃以上;(2避免过密饲养,保持良好水质,投喂多糖类、维生素等以提高鱼体的免疫力;(3用50 mg/L聚维酮碘处理受精卵20 min;(4必要时投喂板蓝根、大青叶、三黄粉等中草药制剂,同时配合投喂VC;(5注射虹彩病毒细胞灭活疫苗,可有效防治此病。 2 淋巴囊肿病 病原:淋巴囊肿病毒(Lymphocystic virus。流行:多发生在高水温期,主要感染鲈形目、鲽形目。鳃、损伤的皮肤、鳍是病毒入侵的地方。症状:病鱼的头、皮肤、鳍、尾部及鳃上出现小水泡状肿胀物,使皮肤呈砂纸状;肿胀物大部分分布在血管附近,成熟的肿胀物可轻微出血;肝脏颜色发白。军曹鱼体上的淋巴囊肿细胞呈集聚性出现,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形成一个大的囊肿物。防治:(1发现病鱼及时清除,避免与发病鱼池的鱼接触;(2发病初期用10%的聚维酮碘溶液涂抹患处,同时配合投喂聚维酮碘溶液和三黄散等抗病毒中药。 3 病毒性出血败血症 病原:艾特韦病毒(Egtved virus。流行:发病季节为6~l1月,流行季节为9~11月;当年鱼和2龄鱼均可感染。易感染鱼类是花鲈、大菱鲆等。症状:病鱼体表两侧、上下额、吻部、胸鳍、背鳍基部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充血,严重时患病鱼部分鳞片脱落,有的溃疡;解剖可见肝脏失血,肠管充血。防治:(1杜绝从亲鱼或苗种带入病毒;(2放养前苗种用20 mg/L聚维酮碘淡水溶液浸泡5 min;经

鱼类疾病图片

鱼类疾病图片 草鱼出血病 病原:草鱼呼肠孤病毒。 症状:口腔、眼眶、体表、肌肉、内脏出血或充血,有时在背部两侧出现两条灰白带。 流行与危害:主要危害草鱼鱼种,是草鱼养殖危害最大的疾病,可造成大批死亡,流行季节为6~9月。已呈全国分布。 打印病 病原:点状气单孢菌。 流行与危害:主要危害鲢鳙鱼,严重影响鱼的商品价值;四季皆可发生;呈全国性分布。症状:先病灶部位出现圆形出血红斑,后鳞片脱落、表皮腐烂、露出肌肉,形似印记。病灶通常出现在肛门附近的两侧,且对称。 痘疮病 病原:鲤疱疹病毒。 症状:在体表形成石蜡状的增生物。 流行与危害:主要危害鲤鱼,造成大批死亡的例子不多,主要流行于黄河以南。

疖疮病 病原:疖疮型点状气单孢菌。 流行与危害:主要危害鲤科鱼类,无明显流行季节,全国性分布。 症状:初期病灶部位肌肉隆起,随后形成明显的疖疮,疖疮充血,鳞片松动、脱落,肌肉溃疡、坏死,病灶溃破后,形成“火山口”。 疖疮病

竖鳞病 病原:点状假单孢菌。 流行与危害:主要危害鲤鲫鱼成鱼和亲鱼,死亡率较高。春季为发病高峰期,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 症状:鳞片向外张开,鳞基部水肿,鳞囊积水;体表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肿大,腹腔积水, 内脏也肿大。

细菌性肠炎病 病原:肠型点状气单孢菌。 流行与危害:是草鱼“三病”之一,但也危害其它鱼类。4~9月为流行季节,全国性分布。症状:腹部膨大,鳞片松弛,肛门红肿并有黄色粘液流出。腹腔积水,肠道充血并充满黄色浓液和气泡。 鳗爱德华氏菌病 病原:爱德华氏菌。 症状:本种病的症状分肝脏型、肾脏型和混合型。肝脏型:病鱼前腹部(即肝区)肿大、充血,腹壁肌肉坏死,严重时,坏死部位穿孔,可见肝脏,肝脏明显肿大、溃疡;肾脏型:病鱼肛门区红肿,红肿部位肌肉坏死,皮肤、鳍条充血,挤压腹部,有脓血流出。肾脏、脾脏肿胀。肝肾混合型:则同时呈现上述两种症状。 流行与危害:危害欧鳗和日本鳗。温室养殖鳗鱼一年四季皆可发生,露天养殖主要流行于夏季。国内养鳗区均有发生。

龙鱼翻肚该怎么办呢,关于龙鱼翻鳃的分析

龙鱼翻肚该怎么办呢,关于龙鱼翻鳃的分析关于龙鱼翻鳃的分析 龙鱼 龙鱼翻鳃,影响龙鱼呼吸,甚至会危及生命。那么,龙鱼翻鳃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又该如何治疗呢? 一、症状初期可观察出龙鱼鳃缘软质部位合动不顺畅,呼吸频率不正常,并且软质部位会略增长,第二鳃盖会略微凹陷,最后软质部位翻卷,而使得鱼的鳃瓣曝露于水中。严重时会有呼吸急促、浮头、不进食,呈现虚脱状态。最后鳃瓣受细菌感染,而影响到鳃丝正常功能,窒息而亡。 二、翻鳃原因1.由于喂食不当、残余饵食腐败以及龙鱼排泄物污染等,都会造成水质恶化,水中氨(NH3)、亚硝酸(NO2)、硝酸盐(NO3)浓度过高,而使水中氧量降低。 2.活动空间狭小,龙鱼在成长阶段,除了须注重营养外还要有良好的活动空间。基本上水族箱长度要是鱼只长度的3倍,若低于此基本条件,龙鱼在有限空间内必须不时回转才能游动,进而影响到鳃部的正常运作,长久之下,即会造成翻鳃。 3.温度变化,未能保持衡温,过冷或过热,鳃部敏感而造成。 4.没有正确使用扬水器也会造成翻鳃。 三、治疗措施1.初期:当发现龙鱼呼吸不顺畅,立即以渐进

式方法改善水质。即每2到3天换水百分之20水量,并加强气泵打气,利用气泡石、增加水中溶氧量。 2.中期即鳃软质部位略微翻卷,而且尚未硬化时期。在此阶段除了勤换水,加强打气,并且需要以物理治疗,即增设扬浪器,加强水流。因为龙鱼类有逆游习性,龙鱼借此水流冲激,约有百分之五十治愈机率。 3.末期即鳃软质翻卷部位已经完全硬化,在此时期唯有动手术,将翻卷部位剪除一途。 关乎龙鱼的生命,切不可大意,早发现早治疗,还龙鱼呼吸自由顺畅。 龙鱼翻肚该怎么办呢 龙鱼 喜欢养鱼的朋友应该都知道,鱼儿一旦翻肚子那就是最危险的时候,不及时的急救处理,鱼儿很久就会死亡的。那么,如果龙鱼翻肚子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如何的急救才能挽救它的生命呢? 研究发现,鱼儿的血液流动方向与人类是不一样的。在翻肚子的情况之下,其身体大量的血液会冲至鱼儿的脑部,这就会造成龙鱼脑充血而昏迷,然后就是死亡。 一般情况下,龙鱼一旦出现翻肚子,那么几乎就是无法进行救治的。当然,也有很多家长看见龙鱼有翻肚子的倾向时,就开始不闻不问任由其死亡。反之,如果饲养者在此时能采取有效、科学的方法来抢救龙鱼,对于龙鱼来说生命也还是有一线希望的。

几种鱼类出血病原因分析

几种鱼类出血病原因分析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鱼类生病出血情况主要有下面四种:应激性出血、中毒性出血、细菌感染性出血、病毒性出血。有时会有两种、三种情况并发现象。 1、应激性出血 当养殖鱼类受到撒网、拉网捕捞而惊吓且剧烈活动、天气突变、雷暴雨、池塘大量换水或加水时水流量太大、长途运输等情况时,会出现全身性体表(尤其是腹部)和鳃部出血现象,严重者短时间便会出现大量死亡。即使未死亡,也表现为生命垂危、全身发红、僵硬,体表少粘液、手感粗糙,失去商品价值。 发病主要原因 1、放养密度过高; 2、池塘长期溶氧不足; 3、饲料营养水平过高,鱼类生长太快,鳃部、体表毛细血管脆而薄; 4、个别饲料厂家生产不规范,违规添加抗生素、促生长剂等;

2、中毒性出血(充血) 发病主要原因 1、过量使用消毒剂、絮凝剂以及不合格的改底调水产品; 2、过量泼洒或投喂杀(驱)虫药; 3、饲料生产时违规添加三聚氰胺、氧化酸败的劣质油脂、抗生素、促生长素,饲料原料霉菌毒素、重金属离子超标; 4、池塘水体蓝藻大爆发。 5、池塘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等超标。

症状表现 中毒性出血主要表现为头部、口腔、鳃盖、鳃丝出血或充血,腹部出血。对病鱼解剖,都会有肝脏、肾脏等出血或充血现象,无一例外。 3、细菌性出血病 1、单一养殖品种细菌性出血病 池塘底质污染恶化、气温、水温过高导致池塘水体中有害细菌如嗜水气单胞菌、各种弧菌、链球菌(主要危害罗非鱼、石斑鱼等)、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鮰鱼引起套肠病)等大量滋生繁殖,感染并危害鱼类,

导致鱼类体表、上下颌、口腔、鳃盖、鳍条、肠道等严重出血,尤以腹部和头部出血最为严重,甚至肌肉、肠道等充血、出血。有的病鱼眼球突出,肛门红肿,腹部膨大,有腹水。解剖可见肝、脾、肾脏肿大,严重出血,瞟充血,肠粘膜出血、肠道发炎出血。 2、多品种爆发性出血病(败血症) 在高温期主要由嗜水气单胞菌等引起的一种爆发性疾病,症状同上,危害面更大。池塘中草鱼、青鱼、鲤鱼、鲫鱼、团头鲂、鲮鱼、鲢鱼、鳙鱼等所有鱼类均会爆发感染,而且死亡率能高达80%以上。

黄颡鱼出血性水肿病诊治

科学养鱼1999年第12期Scientific Fish Farmin g1999(12) ?26? 我们于1999年4月至6月从湖南常德西洞庭人工混养池塘调运黄颡鱼亲鱼176尾,在水泥方池内进行人工强化培育。在培育期间,部分亲鱼出现体表、鳍条充血,腹部肿大等症状,并发生死亡,我们对其病因、病症及防治进行了初步探索,现报告如下: 一、养殖概况 亲鱼于1999年4月22日从常德西洞庭人工混养池 塘购买,雌雄比1∶1,雌鱼规格为50~100克/尾,雄鱼规格为100~200克/尾,放养于规格为214米×213米×015米的水泥方池内,放养密度为32尾/米2,保持水深45厘米。水面上放置占1/3池面的水葫芦供亲鱼遮荫避光和净化水质用。每天投以干虾和剪碎的小杂鱼,投饵率为1%~3%,定时用小型增氧器增氧,定期换水,每次换掉原池水的1/3。 池鱼从5月1日开始发病,5月5日出现死亡,5月6日将池鱼全部捕起,选出病情严重的亲鱼30尾,转入另一同样大小的方池内隔离治疗。同时,对原池亲鱼采用外用与内服并举的方法进行防治,并加强管理。 二、病症与病因分析 病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部分鱼头部充血,背鳍肿大,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内无食,胃苍白,肠内充满黄脓液,肝脏土黄色,脾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 病鱼食欲下降,甚至闭口不食。运动失调,常离群悬垂于表层水体的水葫芦根下,感染快,死亡率高。 我们将胃、肠内含物与体表粘液压片检查,没有发现寄生虫。然后,抽取5毫升病鱼腹腔积水注入到放有健康小鲫鱼、水体体积为1米3的小水泥方池内,水温28℃,2天后,鲫鱼出现暴发性出血症状,发病率90%,并出现死亡。因此,我们初步诊断黄颡鱼出血性水肿病由细菌引起。 从天气和饲养管理情况来看,5月1日以前为连绵阴雨天,气温、水温均较低,在14~15℃之间,而5月1日以后,天气转晴,由于养殖池水体小,到5月4日水温迅速升高至27℃,水质恶化,呈浓绿色,透明度降至20厘米以下;而投喂的鲜鱼块没有处理直接投喂,干虾采用遍洒法,没有及时捞残,有可能造成消化道感染。同时,初入池的黄颡鱼由于不适应环境,活动激烈造成皮肤磨损,从而导致病菌感染,病情恶化。 三、防治与效果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采用外用与内服相结合的方法对该病进行防治。 首先,捞出病情严重的亲鱼,换掉原池水的1/2;然后对病鱼池与原池用013毫克/升强氯精进行水体消毒,每天1次,连用3天;同时,将干虾磨成粉后添加30%的三粉与012克的四环素做成药饵30克,每天1次,连喂3天;坚持在鲜鱼块中添加1%食盐定时、定点投喂。同时,加强管理,勤捞残渣剩饵,高温时增大换水量。 通过治疗,隔离池中病情严重的亲鱼,因大多数亲鱼不摄食,疗效不显著,一周后,死亡率达90%。而原池中病情较轻者,腹水症状消失,活动恢复正常,到6月10日人工繁殖实验结束,亲鱼没有再发病。可见加强水质与投饲管理能有效预防此病。 湖南省常德师院生物系 罗玉双夏维福刘良国姜新生 邮编415000 黄颡鱼出血性水肿病诊治

引发鱼类疾病的因素

引发鱼类疾病的因素 鱼类养殖生产过程中能引起鱼类发病的因素非常多,概括起来主要有外界环境和鱼类内在因素两大类,研究鱼类疾病时,应当把外界环境因素与鱼类机体本身的内在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正确地了解鱼类发病的病因,从而得出准确的结论。 一、外界环境因素 (一)生物因素:鱼类疾病大多数是由于各种病原生物的传播和侵袭而引起的。如:病毒、细菌、真菌以及寄生虫等等。另外,还有一些生物直接或间接地危害着鱼类。如:水鸟、凶猛鱼类、水蛇、水生昆虫、水网藻等敌害生物。 (二)理化因素: 1、水温:鱼类是变温动物,没有体温调节系统,体温是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外界温度突然间急剧变化,鱼类就产生应激反应,情况严重时可能引起鱼类大量死亡。一般情况下,鱼苗下塘时水温差不得超过2摄氏度,成鱼不得超过5摄氏度。 2、水中溶解氧:水中溶解氧含量的高低对鱼类的生长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水中溶解氧不得低于4毫克/升,鱼类才能正常生长。如果溶解氧过低,鱼类容易发生浮头,严重时引起泛塘;水中溶解氧过饱和,则容易引起鱼苗、鱼种发生气泡病。 3、酸碱度:大多数鱼类对水体中的酸碱度(PH值)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通常以PH值7.0-8.5为**适宜鱼类生长范围,水体中PH 值低于5或高于9.5,一般就会引起鱼类生长发育不良甚至造成死亡。

4、水中化学成分和有毒物质:鱼类如果长期生活在汞、镉、铅、铬、镍、铜等重金属盐含量较高的水体中,容易引起弯体病或慢性中毒等;若水体中排入大量石油、酚、氰化物、有机磷农药等污水,则容易引起鱼类中毒大量死亡。水体中的有机物、水生生物等在腐烂分解过程中,不仅会消耗大量水中溶解氧,而且还会释放出大量硫化氢、沼气等有毒有害气体,导致鱼类发病和死亡。 (三)人为因素:在鱼类养殖生产过程中,由于放养密度、饲养管理不当以及操作不慎等人为因素,也会导致鱼类发生疾病或死亡。 二、内在因素 鱼体自身对疾病都有抵抗力,即鱼体的免疫力,是鱼类机体本身的内在因素。鱼类机体自身的免疫力以及免疫力的强弱,对鱼类是否发生疾病具有至关重要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当某些流行性鱼病发生时,在同一池塘内的同种类同龄鱼中,有的患病严重死亡,有的患病轻微,逐渐痊愈,有的根本就不被感染。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鱼类对疾病具有不同的免疫力,即使是同一种鱼,不同的个体、不同年龄阶段的鱼对疾病的感染性也不完全相同。比如在同一池塘中草鱼发生肠炎病时,鳙鱼则不发病。

黄颡鱼的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黄颡鱼的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一、出血性水肿病 1、发病原因:是由细菌引起的细菌性疾病。 2、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体表泛黄,黏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部分鱼头部充血,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无食,胃苍白,肠充满黄脓液,肝脏土黄色,脾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 3、流行情况及危害:在高温季节易暴发,且来势凶猛,蔓延快。该病在苗种及成鱼饲养阶段危害很大,一旦发病,就经常可见部分病鱼在水体中不停地旋转,不久即死亡。 4、治疗方法:捞出病情严重的鱼,换掉半池水,然后用0.3 mg/L强氯精进行水体消毒,每天1次,连续3天。服氟尔康,每千克饲料添加2 – 3 g,每天投喂1次,连续3天。投喂鱼肉浆或鲜鱼块时添加1%的食盐,要定时、定点投喂。 二、肠炎病 1、病原体:肠型点状气单胞杆菌,革兰氏阴性短杆菌。 2、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离群靠近岸边独游,缓慢,食欲减退,以至完全不能吃食。疾病早期,剖开鱼的肠管,可见肠壁和食道局部充血发炎,肠腔没有食物,或只在肠的后段有少量食物,肠黏液较多;疾病后期可见全肠、食道、胃呈红色,肠壁的弹性差,肠壁只有淡黄色黏液,脓血充塞肠管。严重时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肛门有黄色黏液流出。疾病早期,肠上皮呈炎性水肿,上皮细胞的顶端及纹状缘受损,黏膜褶顶部的固有层毛细血管扩充血,黏膜褶底部的上皮细胞结构清晰可辨,杯状细胞显著增加,肠腔中有大量黏液和渗出的纤维素样物质。疾病后期肠上皮细胞坏死解体,在肠腔中可看到大量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和小片的肠上皮以及少量红细胞,固有层的毛细血管扩充血,炎症细胞浸润,结缔组织的胶原纤维肿胀,平滑肌细胞肿胀、变性。 3、流行情况及危害:肠炎病主要危害鱼种及成鱼。

鱼的健康医疗─预防疾病篇,新手需知鱼类疾病预防方法

鱼的健康医疗─预防疾病篇,新手需知鱼类 疾病预防方法 鱼的健康医疗─预防疾病篇 鱼病大致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因水环境不良引起的疾病;另一类是由于饲养管理太差,操作不慎导致的伤病。 观察鱼 用心观察是鱼保健的第一步骤,日常观察能直接发现鱼病,并能实时采取应急措施以保持的良好生态环境。定期核对鱼数,喂食时要点名,看是否有缺席者。如果水族箱有混养其它不同水层的鱼类时,偶尔有些鱼不出现也无须惊慌,像是夜间活动性鱼在白天很少出现,但是如果2~3天都不见踪迹,就需要找出原由,死了,假山石缝里脱不了身,而被大鱼吃了,或者跳出水族箱;无论如何一定要找到鱼尸,否则会污染水族箱。注意观察是否有好斗或是其它反常现象发生,如强行霸道或用鳍戳刺等。发生此类情况时,若此鱼并非群集鱼,则只须短暂隔离,用一支小型的漂浮罐将其隔离在水族箱角落。然而,有些鱼则是因为没有同类伙伴,孤独无聊才会行为粗鲁,所以在处罚前呢,要先查明原因满足其需求,提供足够的朋友。 鱼病的预防 鱼的健康大多取决于生存的水体;水质不良、任何干扰或刺激,以及喂养不当都会引发疾病;鱼对生存条件无法选择,所以保持适合的水环境就格外重要了。鱼疾病的具体防卫措施为:鱼

种要新、喂养得当、拒绝有毒物质或食肉动物进入水族箱,正确使用加热灯、照明灯增氧器和过滤器,还要保持水质的清新,适度放养。此外,因为水草和淡水观赏鱼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再保持淡水水族箱的生态平衡时,绝不可忽略水草的种植。 无论观赏鱼的产地在哪里,都要经过长途跋涉才能进入市场,因此在购买前须有相当长的时间以恢复体力,因此除了在鱼商的水族箱中,应先观察其是否有潜在疾病;而首次购买的鱼在最初几周中,应在水族箱中进行群体隔离监护,此后,每次添加新品时都需先隔离于另一水族箱,几周后才可和原有的鱼生活共处。用来移动病鱼的鱼网,需经过消毒手续,应先用专用消毒剂清洗后才能再次进入水族箱,否则在有病原存在的水体中用过的鱼网,会将病菌带至其它的水体中。 的投放过多时,会导致水藻无限制的生长,而污染水体,所以放量要适当。喂养时应采用少量多次的原则,每天喂2~3次,每次投喂的喂养量,以鱼群在几分钟内吃光为宜,每次的量要固定,不宜太多,鱼会将箱内的碎屑吃光,有利于保持水质的清新。饲料不合适或品种过于单一,会造成鱼维生素摄入量的不足,而降低鱼的抗病能力,所以应加替选用不同品牌的饲料,以确保鱼所需的各种维生素,同时避免厌食的情形。 保健秘诀 尽管鱼免不了发生各种疾病,仍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持鱼体健康。首先是选购易于混养的优良品种。在购入新鱼时应先隔离,并且减少不良的刺激,饲喂的量要适当,如果饲喂家常剩食或者非鱼食的时候,一但鱼抢食不踊跃,应立即捞出吃剩的部分,

鱼类疾病学-补充

第六章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第一节概述 一、病毒: ①只具备一种核酸,即RNA or DNA ; ②个体微小(比细菌小),一般30~300nm; ③病毒的增殖-----靠复制繁殖; ④不能用培养基培养,只能在活细胞中生长增殖,并 只有一种细胞-----敏感细胞。 ~(Virus)是一类体积微小、能通过滤菌器,含一种类型核酸(RNA or DNA ),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增殖的非细胞形态的微生物。 一般用纳米(nm)测量其大小,电镜放大观察。 病毒颗粒—--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核酸在中心部分,形成病毒核心,外面包围的蛋白质称为衣壳,------核酸与衣壳组成核衣壳。 最简单的病毒是裸露的核衣壳;有些病毒的核衣壳外面还有一层囊膜。 对水产动物造成的危害很大,不少是口岸检疫对象。由于病毒寄生在寄主的细胞内,---目前主要是预防! 二、病毒的鉴定: 1、用5-氟脱氧尿苷鉴别出核酸是DNA 还是RNA . * 如出血病病毒--- RNA病毒群. ——取病料(灶)-----用敏感细胞培养 ---加入5-氟脱氧尿苷---此物质对有DNA抑制作用,---这样即可鉴定: 如果是DNA ,则细胞就会死亡; 若是RNA ,则细胞照常生长。 2、测定病毒的大小。 ——用Seize(塞氏)漏斗测定病毒粒子的大小,放一过滤膜(50,100,220,300,450),如通过100~220nm 的过滤菌器. *---只能测病毒粒子大小的范围。 **---还可作病毒切片估计和扫描计算。 3、耐乙醚试验: ——有的病毒核酸外有脂质外壳(Evenlope) *乙醚--处理病毒的悬浮液--感染细胞--具保护作用--生长!否则---死亡! 4、耐pH 3 试验: ——病毒在pH3 溶液中处理5~30分钟------接入细胞培养器---细胞死亡;或细胞生长。 5、耐热试验: ——例如---出血病病毒---耐热:60℃保持1小时后,仍能使10%的鱼死亡! *——悬浮液—恒温保持---感染Cell --- 结果:草鱼出血病毒耐热试验—— 41℃处理18h---100%死亡;55℃处理3h---100%死亡;60℃处理1h---1%死亡。 ***水产动物病毒病——传染性疾病! 三、水产动物病毒的种类 ——自从Wolf(1959)分离到第一株鱼类病毒以来,迄今报道的鱼病毒已超过70种。已知水生动物病毒分类属于18个科(表1),在绝大多数动物病毒科中都有分布。 DNA 病毒---7科;RNA 病毒---11科。 *疱疹病毒属、出血病病毒等---耐热, 特征:正二十面体(肾脏超薄切片—电子显微镜观察)第二节病毒的研究概况 80年代以来,我国水产业迅速发展,并且在农业产值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已成为我国大农业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粮食、肉类、水产(98年产量3800万t)和禽蛋〗但令人遗憾的是水生动物疾病---尤其是因病毒引起的爆发性流行病明显增多,危害极为严重! ——目前,水产动物病毒病已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以研讨水生动物病毒病为主题、由国际著名专家 倡导并组织的------ “国际低等脊椎动物病毒学术会议”—就每4年召开一次,现在已经召开过4~5次(1989,1998)。 水生动物普遍存在病毒病、细菌病和寄生虫病等。 其中病毒病具有潜伏期长短不一、症状复杂多变、传染性强、导致死亡率高的特点,并且病原个体小,浸染动物后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因而抗菌素对病毒的作用小或无;而化学药物在杀灭病毒前,又可能使宿主动物受损或致死。 可见病毒是危害非常严重的一类病原。 一、鱼类病毒病 1、重要病毒的种类及形态特征(见表2) 始于70年代后期对草鱼出血病病原的分离研究。 近十年来,又发现和分离到新的鱼类病毒。 2、草鱼出血病与呼肠孤病毒 是草鱼种苗阶段危害性大、流行普遍的疾病,也是我国最早发现和研究得最多的鱼类病毒病。-----近年对其分子生物学、干扰素等有较多研究报道……。 除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外,草鱼还有其它病毒分离株(或不同病毒)。如: 1

关于金龙鱼

龙鱼概述 一、名字的由来:因其体型硕大扁长,躯干覆盖着硕大的排列整齐的、闪耀着光芒的鳞片,叩打,口唇角有两条触须,游动时神态悠然,活像神话中的“龙”,故此得名龙鱼。 二、龙鱼的分类及分布:龙鱼是一种大型的淡水鱼,远古石炭纪时出现在地球上,大约于侏罗纪时开始畅游在地球上的淡水水域,并逐步从一个共同的祖先分化为两种,即澳大利亚龙鱼和亚洲龙鱼。其中,亚洲龙鱼又分为红、金、青三大品系,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 三、常见品种:★红龙:一号红龙,原产地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最长体长80厘米,生存水温24—30摄氏度,生存pH 5-7。 ★班加红龙:一号半红龙,二号红龙。原产地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最长体长80厘米,生存水温24—30摄氏度,生存pH 6-7. ★过背金龙:过背金龙,马来金龙 .原产地马来西亚霹雳州美极美拉河及其周边, 最长体长80厘米,生存水温24—30摄氏度,生存pH 6-7。 ★红尾金龙:红尾金龙,印尼金龙,原产地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最长体长80厘米,生存水温24—30摄氏度,生存pH 6-7。 ★青龙:青龙,黄尾金龙。原产地马来西亚、柬埔寨等,最长体长80厘米,生存水温24—30摄氏度,生存pH 6-7。 ★星点珍珠龙:星点珍珠龙,原产地澳大利亚北部,巴布亚新几内亚,最长体长70厘米,生存水温24—30摄氏度,生存pH 6-7。 ★珍珠龙:珍珠龙鱼,原产地澳大利亚东部,最长体长80厘米,生存水温24—30摄氏度,生存pH 6-7。 ★银龙:银龙,银带,原产地巴西亚马孙河流域,最长体长80厘米,生存水温24—30摄氏度,生存pH 6-7。 ★黑龙:黑龙,最长体长60厘米,生存水温24—30摄氏度,生存pH 6-7。

怎样养龙鱼

怎样养龙鱼 篇一:如何开缸养龙鱼 如何开缸养鱼 大家在养龙鱼前必须要准备一个已经养好水的鱼缸。俗话说想先养好鱼必须先养好水,所以水质的好坏对鱼儿今后的是多么的至关重要。现把开缸的方法简单地介绍一下。首先我们对准备放鱼的鱼缸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第二步就可以注入新鲜的自来水,在注入水后由于一般的自来水含有氯气,所以我们必须对水质进行必要的处理。我们可以打开缸内水泵进行水循环,这个时候我们只开循环泵即可,这样是使水质中的氯气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挥发掉,一般开两天即可。下一步我们就可以加入适当的水质稳定剂,以消除水质的有毒杂质,这个时候循环泵必须继续工作。同时提高水温到28度,半天后就可以加入适量的硝化细菌,这个时候打开你鱼缸中的全部过滤设备,连你的灯光也要打开。加入的硝化细菌量可以看说明提示加入。加入后把温度提高到30度,马上就可以放鱼了。开缸后的一段时间,有水质混浊的现象发生,大家不必担心。随着你的过滤器中的培菌床上的硝化细菌的大量繁殖硝化细菌饱和后,你的鱼缸水质会变得让你很高兴。就是20来天不换水,水质也很好。但是这里有一个条件,就是要取决于你的过滤器的效率如何,是否可以跟得上你的鱼每天的排泄量的多少。开缸期间加入几条便宜活泼皮实一点的鱼进行闯缸,如果几天下来还是很活泼,那就确实证明没事了,开始养鱼吧。

四、龙鱼不吃食,和刚入缸的过水及以后的喂食问题 龙鱼缸拿来的时候,肯定会出现时间上长短不等的绝食期。这一点好象和一般的鱼类有所不同,而且有时候可能你的环境改变太大,水质的不稳定和鱼饵的不适应会导致长时间不进食。这个问题对那些刚养龙鱼的朋友很头痛和苦恼。现在把有关注意的问题和办法讲一下下。首先你的龙鱼在拿来后,必须对鱼进行过水,也就是进行鱼袋中的水和你的鱼缸中水的调和,使他较容易适应你鱼缸中的水质,调水的过程必须要半个小时以上。基本过程如下:将整个袋子放进鱼缸10分钟;打开袋子3-5分钟;从鱼缸内取出1杯水缓缓倒入袋子内10分钟;从鱼缸内取出3-5杯水缓缓倒入袋子内10分钟;完成后再缓缓将袋子反着往上提,让龙鱼自己游入鱼缸中。这时请不要开缸灯,同时要保持安静不要惊吓,24小时候就可以开你鱼缸中的灯具了。喂食一般放在第二天以后,喂食的时候不必太急你可以先试喂一下,喂食量要小。如果不吃半小时后把食物捞出,以免污染水质。第一次喂食尽量喂它以前吃的食物,如果不吃你也不必担心,一般三天后,就耐不住饥饿就开始吃食了,开口的食物你可以选择一些龙鱼爱吃的或原先鱼店里常喂的,像蟑螂、面包虫、虾等。如果六天后还是不吃的话,那就要检查你的水质问题了,如果没有问题,就是你的鱼饵不对龙鱼的口,你只能选择其他的鱼饵。如果入缸后,龙鱼只吃一种食物其他的拒绝食用的话,你暂时只能先由着它,到训饵的时间最好放在35公分以上的时候开始,这样不会因为训饵导致龙鱼发育不良

黄颡鱼常见疾病

黄颡鱼常见疾病 机械损伤 由于黄颡鱼喜集群生活,其胸鳍和背鳍长有硬棘,在生产操作和运输中易造成鱼体皮肤擦伤、裂鳍等机械性损伤,继发细菌感染和霉菌感染,并以烂鳍和生长水霉为主要症状。在拉网锻炼、运输中要细心操作。出苗时,暂养网箱时间不要过长,并尽可能降低暂养箱的放养密度。运输用水中可以适量添加土霉素,鱼种入池或入网箱前要用低浓度高锰酸钾或30%食盐水溶液浸洗消毒。 1、出血性水肿病 ⑴病原:系细菌性疾病。 ⑵症状病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喉皮肤破损充血呈圆洞状;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头部充血、背鳍肿大,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糜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冻胶状黄色物,胃、肠内无食,胃苍白,肠内充满黄色浓液,肝脏土黄色,脾脏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该病在苗种和成培育时期危害最大,尤其在苗种培育中较为流行,死亡率高达80%。在温季节暴发,来势猛蔓延快。当水温在25--30℃时则出现明显病鱼大批死亡现象。 (3)防治方法 养殖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水质情况,保持良好的环境条件,溶解氧含量保持在5mg/L以上;适当降低鱼苗的放养密度;疾病发生后,每天进行水体消毒1次,连续3天。在投喂鱼肉浆时,每天应到饵料中添加1%食盐。 2、肠炎病 ⑴病原:点状产气单孢杆菌。 ⑵症状: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肛门有黄色粘液流出,病鱼离群独游。剖开鱼腹,病情较轻者,食道和总前肠充血发炎,严重者,全肠发炎呈浅红色,血浓充塞肠管。鱼种和成鱼都有可能发生。主要危害鱼种和成鱼。病菌感染可能来源于养殖水域的底层淤泥,鱼体摄食的浮游动物、水蚯蚓以及人工配合饲料中的鱼肉浆也有可能携带该病菌。流行高峰多发生在水温为25~30℃时。 (3)防治方法 池塘要彻底清塘消毒;不投喂霉变腐败的饲料,活饵应用2~3%食盐溶液消毒,并定期在饲料中添加1%食盐或0.1%鲜大蒜汁进行投喂;全池泼洒每立方0.5g二溴海因;全池泼洒脱1ppm的漂白粉。每千克饲料中加土霉素饲料粉0.4--1克,连续5--7天。 3、水霉病 ⑴病原:水霉菌。 ⑵病症:水霉菌初寄生时,肉眼看不出异状,当肉眼能看到时,菌丝已侵入伤口且向内外生长与蔓延扩散,呈似灰白色的棉絮状附着物,病鱼游泳失常,离群独游,焦躁不安,直到肌肉腐烂,失去食欲,瘦弱而死;若鱼卵上布满菌丝,则变成白色绒球状,霉卵成为死的鱼卵。严重危害孵化中的鱼卵和鱼体体表带有伤口的苗种和成鱼。此病在水温低时最易发生,多发生在冬季和早春。多因在拉网、分箱、运输过程中操作不当引起。 ⑶防治方法 在捕捞、运输和放养过程中,尽量避免鱼体受伤,并掌握合理的放养密度。鱼种下塘前,用浓度为2~3%的食盐水溶液药浴消毒,全池泼洒亚甲基蓝,使池水达到2mg/L浓度,2天

几种常见的鱼类致病菌及其培养鉴定方法

爱德华氏菌属 1. 迟缓爱德华氏菌 特征:迟缓爱德华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病原菌,短杆菌,大小多在(0.5 ~1)μm×(1-3)μm,无荚膜,亦不形成芽孢,为周毛菌,能运动。生长温度范围为15-42℃,最适为37℃,适宜pH值范围为5.5-9.0。但以pH 7.2较好,耐食盐浓度为0-4%, 培养:该菌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上25℃培养24,能形成圆形隆起灰白色湿润并带有光泽呈半透明状的菌落直径约为0.5-1mm,在含5%-10%血液的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常用绵羊或家兔脱纤血液上的菌落与在普通营养琼脂上的基本一致,但稍大些。在麦康凯琼脂、SS琼脂、胆盐硫化氢乳糖琼脂(DHL)、木糖-赖氨酸-去氧胆酸盐(XLD)琼脂等肠道菌选择性培养基上可形成较小菌落因其产生硫化氢能使菌落中央为黑色。在普通营养肉汤中呈均匀混浊生长。 危害:德华氏菌感染症,鳖发生白板病,鳗鲡红头病,鳝鱼的红病和渠道鲇鱼的气肿性腐烂病等 感染:感染可发生于全年缺乏明显的季节性,在水温20℃以上时均可发生,但一般认为水温在15℃时,就能发生高峰期多出现在水温25-30℃时,一般于春季和夏季易发流行。人工养殖的淡水鱼和海水鱼中均发现有该菌感染的发生如鲫、金鱼、虹鳟、大鳞大马哈鱼、黑鲈、真鲷、丽鲷、黑鲷、鲻鱼、川鲽、牙鲆等均可被感染发病,实验性可感染鲤鱼和青蛙。 分离培养:对于迟钝爱德华氏菌的分离培养,常见的临床标本材料是表皮肌肉坏死组织及内脏器官组织等。通常将被检材料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血液琼脂及某种肠道菌选择性培养基(如SS琼脂、DHL琼脂、XLD琼脂、麦康凯琼脂等)平板,置28℃或37℃恒温培养18-24h。 形态特征检查:包括对标本材料中及纯培养物的爱德华氏菌形态检查,常采用革兰氏染色镜检,按该菌相应形态特征予以判定。 2.鲇鱼爱德华氏菌 特征:鲇鱼爱德华氏菌属于爱德华氏菌属,在该属细菌中最难培养。菌体大小约1um×(2-3)um,为小直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荚膜,不形成芽孢,兼性厌氧,25℃时有动力,在37℃时无动力。菌落大小为0.5mm 左右,圆形光滑、边缘整齐、稍隆起。由鲇鱼爱德华氏菌所引起的鱼类爱德华氏菌病主要是鲇鱼肠道败血症。该病有季节性,常发生于春季和秋季,鳙等可被感染发病,病鱼在咽部及口腔附近出现皮肤出血或淤血、鳃色变淡、突眼症状,解剖可见肾脏和脾脏肿胀,肝脏出血且有坏死灶,腹膜内有血性腹水。 培养:鲇鱼爱德华氏菌除为该属细菌中难养的。在培养基平板上生长较缓慢常需培养约

饲养金龙鱼需要注意什么,如何喂食金龙鱼

饲养金龙鱼需要注意什么,如何喂食金龙鱼饲养金龙鱼需要注意什么 金龙鱼的生存需要弱酸性到中性的水质,硬度要求软水。pH 值6.5-7.5之间,DH值3-12。水温24-28摄氏度都可以,而且亚硝酸盐含量以及氯含量最好为零。由于金龙鱼属于大型鱼类,鱼缸至少长1.5米,宽0.5米,高0.7米。鱼缸一定要加盖,金龙鱼属于上层游动的鱼,喜欢跳跃,以避免无人时跃缸而出窒息而死。 新鱼刚刚买回时,鱼缸里的空气泵要经过至少24个小时运行,以彻底根除水中的氯气。如果一直使用生物过滤器那么最好让水达到pH值6-7,水温为25摄氏度。在鱼缸中加入小食盐以减少真菌攻击的危险并且使鱼健康而且提升它的胃口。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够在新鱼的原缸里取水回自己的鱼缸,已取回1/3为最好,以利于新鱼对环境突变的不良反应。 每周至少换水20%-30%,氨含量不要超过0.1百万分率。不要使温度、pH值突然变化,如变化突然会导致金龙鱼的突然死亡。每周测试pH值和其它有毒物质的含量以遭遇不策。换水时一定要小心谨慎,要避免金龙鱼受惊。而且饲养龙鱼的时候一定要避免完全的换成新水,否则会对鱼造成伤害。如果见到金龙鱼的鳍和鳞片脱落的话,就是换水过多造成的你可以暂停换水它们就会自然的复原;但换水量也不可太少,太少会使鱼鳍变得不透明、眼球浑浊严重的会造成腮盖翻转。

在饲养金龙鱼的过程中饲养者还要注意,红龙鱼的生活是需要光很多,每天光照最好达到4个小时。其它金龙鱼也最好能达到8个小时的光照。有些养鱼爱好者,比如养红鱼,喜欢用红色的光来照红金龙鱼,这样以达到更好的效果。金龙鱼最好的光照是白天的日光,长期使用灯光会遮暗龙鱼的背部。 金龙鱼是现今硕果仅存的少数古生鱼类之一,远在2.9亿年之前的石炭纪,隶属Osteoglossidae科的龙鱼便已经开始存在了。后来,地球地壳的移动逐渐地把金龙鱼分布到世界各大陆去,如今主要分布于大洋洲、南美洲和亚洲等地。金龙鱼属骨舌鱼科,有不同形态的几个品系,名贵的有过背金龙鱼和红龙鱼。过背金龙鱼原产于马来西亚,红龙鱼主要出产于印度尼西亚,此外还有出产于澳大利亚的星点龙和出产于南美亚马逊河的银龙和黑龙等。 目前,金龙鱼是较受欢迎的品种,它在光下可以散发出金色的金属光泽,非常的具有观赏性。在最原始的环境下,金龙鱼可以分为过背金龙和红尾金。但是随着龙鱼的商品化,金龙鱼的品种也在不断的增加,目前金龙鱼可以分为金头、过背、B级过背、高背和宝石。 如何喂食金龙鱼 金龙鱼的喂食整体来说不能太过于单一,日常生活中饲养者可以为鱼儿准备青蛙、泥鳅、板球、金鱼、蚂蚱、小虾等等食物,以满足金龙鱼的口味和身体成长的需要。饲养者每次给鱼儿喂食都应该以鱼儿吃到8成饱即可,以水族箱中不剩余残留的食物为

黄颡鱼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技术

水产动物病害学结业作业 姓名夏理海 班级渔业S161 学号201672400 指导教师苏应兵 院系动物科学学院 时间2016年10月12日

黄颡鱼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姓名:夏理海班级:渔业s161 学号:201672400 学院:动物科学学院 黄颡鱼是长江中下游江河、湖泊中常见的小型名优淡水经济鱼类。它以肉质细嫩、无肌间刺、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广受消费者喜爱。但随着黄颡鱼养殖技术和生产规模的不断发展,黄颡鱼疾病问题日益突出,在生产中已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疾病防治是提高养殖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黄颗鱼在自然环境中抗病力很强,其原因是自然生态环境中病原微生物较少。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由于放养密度大,加之投饵、施肥等使池塘的生态环境渐趋恶化,病原微生物即大量繁殖,黄颗鱼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养殖黄颗鱼中,病害防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根据研究,目前已发现的黄顺鱼疾病有二十余种。现就黄颖鱼疾病防治问题综述如下。 一、细菌性疾病 1、黄颡鱼红头病 1.病原现已确定黄颡鱼红头病的病原为鲇鱼爱德氏菌。 2.症状该病在临床上根据症状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急性败血症型、慢性“红头病”型。急性败血症型发病急,死亡率高,一般在水温迅速升高或者水质恶化的情况下暴发,主要症状为:病鱼头朝上、尾朝下,或在水面呈间歇性螺旋状转游,病鱼腹部膨大,鳍条基部、下颌、鳃盖、腹部可见到细小的充血、出血斑,肛门及生殖孔充血、出血、外突等。慢性“红头病”发病慢,病程长,可达一月有余。初期无明显症状,随着病程发展,病鱼食欲减退,离群缓游、反应迟钝。后期病鱼头顶部充血、出血、发红,在颅骨正上方形成一条带状凸起或出血性溃疡带,严重时头顶穿孔,头盖骨裂开,甚至露出脑组织,因此,养殖户又称该病为“红头病”、“红头顶病”、“红脑门”等。 3.流行情况黄颡鱼红头病发病流行的水温在 18~28℃,于每年的4-6月和9-10月暴发,主要危害25~100克的黄颡鱼鱼种或成鱼,该病传染性强,发病感染 10%~30%,死亡率可达70%,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4.预防方法:①调控水质。养鱼先养水,水质关乎养殖的成败。平时应定期使用有益菌改善水质,如EM原露,也可适量放养鲢鳙鱼。②定期杀虫,防止二次感染,可在每年 4、5、9月各进行一次杀虫,同时用杀菌药物进行水体消毒,防止细菌感染。③增加溶氧,在疾病流行季节可适当增加开机时间。④发病季节,

鱼出血病用什么药

淡水养殖鱼类的出血病是夏季高温常发的一种病害,造成鱼类出血病的情况有好几种,所以出血病治疗时一定要分清具体的原因,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减少损失。 在养殖过程中,鱼类出血情况主要有以下五种:应激性出血、中毒性出血、寄生虫性出血、细菌性出血、病毒性出血。有时会多种情况同时发生,其中病毒性占30%~50%,细菌占30%~50%,寄生虫占5%~10%,由此可见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和寄生虫性疾病占主导地位。 下面就这几种出血情况进行一一分析: 一、应激性出血:应激性出血病是因为外界变化引起鱼体的出血反应,尤其是在夏季高温多雨、台风、拉网时会出现应激性出血。应激性出血的鱼类大都是体质差的,其应对外界变化能力差,而且应激性出血病经常会出现治愈后很快反复。对于应激性出血病的防治思路是增强鱼体体质,提高免疫力,增强抗应激能力。 二、中毒性出血:使用不合格的改底产品,水体亚硝酸盐超标,都会造成水体中毒;另外投喂劣质饲料,频繁滥用杀虫药、消毒剂等,造成鱼体中毒。内外相结合引起的中毒会造成鱼类出血病,建议不要盲目用药。

三、病毒性出血:顾名思义,该病由病毒引起。目前没有特效药物,以疫苗注射、水质调节、预防为主,增强鱼体免疫力、减少疾病发生。 四、细菌性出血:是细菌侵入鱼体造成,一般伴有肠炎和烂鳃,主要原因是水质恶化或饲料微生物超标等导致。 五、寄生虫性出血:夏季水温偏高,正是寄生虫繁殖的高发时期,随着寄生虫不断的寄生在鱼类的鳃、体表、肠道等部位,这些寄生部位不断的形成伤口,随着时间的增加和数量的增多,细菌的感染机率就会增加,进而感染出血病。

细菌和寄生虫引起的出血病往往并发,因而其防治应做到菌虫双抗、双管齐下。总而言之,不管哪种原因造成的出血病,我们都应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调节水质、改善底质、增强体质、提前预防,才能减少疾病发生、降低损失。 瑞正生物一直以来专注水产健康服务技术支持和服务,主要提供水产健康生物制剂,水产菌种系列,水产藻种系列,水产水质改良系列,水产营养保健等系列产品技术及服务。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