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货币政策与经济生活

货币政策与经济生活

货币政策与经济生活
货币政策与经济生活

货币政策与经济生活

系别:信息工程系

班级:移动通信111301班

摘要: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我们日常的经济生

活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股票市场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其产生的重要影响;政府运用正确的货币政策使得经济生活健康发展。关键字:货币政策;通货膨胀;股票市场;消费价格指数(CPI);货币调控;经济生活;健康;

货币与我们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货币的出现方便了人们的交换活动,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货币是宏观经济活动赖以存在的基础,许多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都与货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下面我从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股票市场等方面的关系阐述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

经济学家把物价水平普遍持续上涨现象称为通货膨胀。为了描述物价水平普遍上涨现象,经济学家给出了物价指数这一统计指标,比如消费价格指数(CPI)、批发价格指数(WPI),等。通货膨胀后会给经济生活带来很多影响。对于家庭来讲,物价水平普遍上涨会降低货币资产的购买能力,使非货币资产价格上涨,生活成本上升。由于存量财富有限,低收入人群持有的货币资产相对于多与高收入人群,通货膨胀发生时,会引起财富从低收入人群向持有大量非货币资产的高收入人群转移。对于企业来说,在成本先定的情况下,物价上涨可使企业利润水平出现短期增加,也即通货膨胀会提高资本的收入水平,有利于鼓励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拉动经济走出衰退周期。对于赤字政府来说,通货膨胀可使得政府偿还赤字的能力提高,并可从中赚钱通货膨胀税收收入。

我国历次通货膨胀导致的其中一个共同原因,那就是投资规模过大,经济增长速度过高,导致货币供应量大幅度增加,引起社会总需求过度膨胀、商品短期加剧、供求关系严重失衡、以致形成通货膨胀。由于我国经济处于起飞阶段,在这种赶超型经济中,政府急于求成的指导思想,容易使我国政策脱离社会现实经济条件,使宏观调控手段成为促使需求膨胀的一种催生剂。各级政府在作经济决策时没有考虑周全,迫使银行超量发行货币。财政搞赤字预算,以适应经济投资需要。由于建设规模过大,货币投放量过多,很容易引起需求大于供给的商品短缺和通货膨胀。

因此通货膨胀的治理首先要控制货币的超量发行,维持本国货币币值的稳定。

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

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有两种方式:

1.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变化改变货币供给,进而引起各种资产之间的相对价格变动,或者货币政策直接改变各类金融资产之间的相对价格,从而经济主体调整自己的资产组合,最终影响股票价格。例如,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通常引起货币资产利率下降,资金成本降低,预期股票收益折现率下降,结果股票价格上涨。

2.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间接影响。货币政策通过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使经济基本面发生变化,最终,股票价格反映经济基本面的变化而做出的相应的调整。更重要的是,货币政策的变化,传递了关于经济增长的预期,或者改变了投资者

关于经济前景的预期,从而引导股票价格发生变化。例如,利率变动会影响企业经营成本,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盈利情况,最终会影响股票价格。利率上升,会加重企业利息负担,从而减少企业的盈利,进而减少企业的股票分红派息,利率成本的提高和预期到股票分红派息的降低,一部分资金会退出股票市场,股票价格必然会下降。相反,利率下降,股票价格将上升。

货币政策促进经济生活良好运行

货币政策是我国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货币调控措施,通过控制货币供给等各项措施,从而促进经济生活又好又快运行。

无论形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么复杂,从总量上看,都表现为流通中的货币超过社会在不变价格下所能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总量。提高利率可使现有货币购买力推迟,减少即期社会需求,同时也使银行贷款需求减少;降低利率的作用则相反。央行还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其主要政策手段是: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加强信贷控制。如果市场物价上涨,需求过度,经济过度繁荣,被认为是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央行就会采取紧缩货币的政策以减少需求。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目前确定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再贴现、中央银行贷款、公开市场,其余的列入国务院确定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因此,在保持公开市场通过央行票据、特别国债等工具大规模回笼货币的同时,目前市场预期最大还是升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有专家称,2008年利率将提高100个基点,存款准备金率将上调到15%以上,同时,央行将把商业银行信贷年增速控制在13%内,以切段加剧流动性过剩的根源。

在诸多货币工具作用下,中国银行贷款增长也一改在历年年初必然井喷的规律,增长规模在今年一季度有所收缩,广义货币同比涨幅从去年一度超过30%的水平,逐渐回落至目前的16.6%,进一步向增长目标靠拢,可以说,当前中国货币环境正逐渐向常态水平回归。在经济趋冷阶段释放货币、动用扩张的经济政策;在经济趋热阶段动用收缩措施,让货币条件回归常态,这是中国央行一贯的调控思路,也是宏观经济政策逆周期调控的主要特征。央行有关人士认为,较过去宽松的货币环境而言,当前稳健的货币环境对于稳定物价总水平、促进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4月13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指出,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要决策。要处理好总量和结构的关系,抑制通货膨胀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关系,综合运用好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汇率等多种价格和数量工具,消除通货膨胀的货币因素。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这为今后货币信贷调控指明了方向。这就需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同时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在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采取措施进一步消除物价上涨的货币因素的同时,也要充分估计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避免政策叠加对实体经济产生过大的影响。

就如何促进金融对经济的支持作用,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日前发布的一季度例会声明指出,今后要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严格控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要发挥直接融资的作用,更好地满足多样化投融资需求。

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

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 一.引言 货币政策工具是央行为实现一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策略手段的总和。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这些政策工具,对基础货币、银行储备、货币供应量、利率以及金融机构的信贷活动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有利于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并借此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 二.货币政策的内涵 货币政策它是国家重要的经济政策之一。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采取的各种控制、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的方针、政策、措施的总称。它的基本含义还有着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根据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和金融形势,对货币信用的总量与结构进行控制与调节的行为准则。而广义的货币政策,不仅包括中央银行在短期内对货币、信贷进行调控的行为准则,而且还包括中央银行对货币、信贷控制与调节的一般行为过程:货币政策的长期目标,中间目标或监测指标的选择;货币政策工具及其运用,货币政策行为的传递以及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等等。由此可以看出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作为政府的银行的中央银行正确地制定和实施国家货币政策必然是它的最基本的职责,也是最重要的任务。 三.货币政策的特征 (1)货币政策是一项总量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同其他政策工具相比较, 货币政策的特征在于通过对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等宏观金融变量的调控, 来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中的经济增长、通货稳定、国际收支状况、就业水平等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产生影响,促进经济协调、稳定、健康地发展, 保证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实现。由于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对社会总需求调控而产生影响的, 所以, 它是一种以总量调节为主的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学理论要点

一、西方国民收入核算 概念: 1.国内生产净值(NDP ):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年内新增价值之总和,即从国民收入中扣除折旧后的总值。 2.国民收入(NI),这是狭义的国民收入:它是国家或地区在一年内以货币计算的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的全部收入,等于工资+ 利息+ 利润+ 地租。 3.个人收入(PI):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年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它等于劳动收入,业主收入租金收入、股息收入利息收入来自政府的转移支付等的总和。 4.个人可支配收入(PDI ),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年内个人所得到的收入总和扣除个人纳税部分所余下的收入,它可以分为消费与储蓄两个部分。 5.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核算方法:定义法、生产法、支出法、收入法 名义GDP(指按当年价格计算)和实际GDP(指按基期价格计算) GDP 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6. 最终产品,重置投资,消费,投资,物质磨损,精神磨损(不重要的概念) 7. 投资与储蓄的关系:传统经济学认为,投资来源于储蓄,所以储蓄与投资相等,但凯恩斯认为未必是这样,因为储蓄和投资是不同利益集团出自不同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所以,储蓄与投资并不必然相等。 为了防止这一现象,金融机构(银行)就有义务把居民的储蓄再转化为投资,注入国民收入循环的过程中,所以,银行的重要作用就是把储蓄转化为投资,只有如此,收入循环,才能顺利进行下去。 二、产品市场—IS曲线 (1)。消费函数: 消费函数是指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但收入是最主要的因素,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随收入的变动而呈

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分析

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分析 ——基于1990-2009年的经验数据 2010110315 李小浩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选取1990-2009年的实际GDP、实际货币供给量M1、实际利率R 的经验数据,建立了V AR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各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同时利用方差分解的方法得到了各个变量对于GDP变化的贡献率。最后得出了货币政策能够在短时间内给经济带来影响,但是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实体经济本身的结论。 关键词:货币政策,V 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 一、理论回顾 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都承认货币供给量对经济的影响。但凯恩斯学派认为货币供给量变动对经济的影响是间接地通过利率变动来实现的。货币政策的传递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货币供给与利率的关系,即流动性偏好途径;二是利率与投资的关系,即利率弹性途径( 赵晓雷,1999.10)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当货币的供给量增加时,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供给相对过剩,利率下降,刺激投资,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根据凯恩斯的观点,利率变动是由市场调节的,它与货币供给量呈反方向变动。但在我国可以利用政策手段,直接调整利率或投资,同样可以达到经济宏观调控的目的。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货币供给量、利率和投资分别给一个冲击都会引起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上下波动。货币学派也强调货币供给量对经济的影响。货币学派的理论可以简单地用一个货币交易方程式表述:MV= PY,公式中V 代表货币流通速度,M 代表货币供给量,P 代表价格水平,Y 代表实际国内生产总值。虽然货币学派认为,在长期中,货币数量的作用主要在于影响价格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量,而不能影响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但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因为根据货币学派的新货币数量理论,货币流通速度V在短期内可以具有轻微变动,V的变化导致了GDP 随之变化。 凯恩斯理论和货币学派理论的观点虽有所不同,但都承认货币供给量对GDP 的影响,认为货币冲击是诱发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大多数可以观测到的经济波动均是货币供给量的变化造成的。本文利用向量自回归(V AR) 模型,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分别给各货币政策变量一个冲击而导致的GDP 的上下波动,以及各金融变量对GDP 波动的贡献率。近几年一系列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用,特别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扩大内需、推进经济向均衡状态发展面功不可没。但这也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即如何对每项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只有对各项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充分的分析,才能为经济决策部门今后制定有效的政策及政策组合提供科学的依据。要分析各项政策的有效性,我们就要分析这些政策会对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冲击以及对这些冲击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即对经济系统进行冲击响应分析。我们知道,经济时刻受到各种冲击的影响,这些冲击包括需求/供给冲击、内部/外部冲击、货币/财政冲击、暂时/永久冲击、名义/实质冲击等等,经济系统正是在各种冲击的作用下运行的。由于观察到的实际运行结果是各种冲击作用下的综合反应,因此我们在进行冲击响应分析时首先必须从实际运行结果对所关心的冲击进行识别,然后才能进行冲击响应分析。 二、实证分析

网络经济学名词解释

B2B(business to business):企业对企业透过电子商务的方式进行交易。 B2C(Business-to-consumer):B2C的销售方式是企业对顾客。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s):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有时也被称为价格理论(Price Theory),主要研究个体消费者,企业,或者产业的经济行为,及其生产和收入分配。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因为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因此,宏观经济学也被称作就业理论或收入理论。 网络经济(Internet economics):网络经济是指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上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经济关系。 它以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以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网络产品为主要内容,以高科技为支持,以知识和技术创新为灵魂。首先,从经济形态上,它是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的主要形式,又称数字经济。 网络经济是知识经济的一种具体形态,这种新的经济形态正以极快的速度影响着社会经济与人们的生活。与传统经济相比,网络经济具有以下显著的特征:快捷性,高渗透性,

自我膨胀性,边际效益递增性,外部经济性,可持续性和直接性。 信息经济(information economics):信息经济又称资讯经济,IT经济。作为信息革命在经济领域的伟大成果的信息经济,是通过产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化两个相互联系和彼此促进的途径不断发展起来的。所谓信息经济,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为物质基础,信息产业起主导作用的,基于信息、知识、智力的一种新型经济。 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ics):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通俗地说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里的以知识为基础,是相对于现行的“以物质为基础的经济”而言的。现行的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虽然也离不开知识,但总的说来,经济的增长取决于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即以物质为基础。知识经济不仅仅是一个新兴的产业,而且是一个经济时代的标志。同时我们也看到,知识经济是工业经济高度发达时代的产物。知识经济的关键是知识生产率,即创新能力。 数字经济(digital economics):数字经济指一个经济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数字技术被广泛使用并由此带来了整个经济环境和经济活动的根本变化。数字经济也是一个信息和商务活动都数字化的全新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系统。企业、消费者

货币刺激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货币刺激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近期由于经济增长下行,我国货币政策正在一步步走向宽松。2014年GDP 名义增长率为8.2%,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2.2%,高出经济增长4个百分点。2015年一季度GDP名义增长率(同比)5.8%,而M2增长11.6%,差额扩大到近6个百分点[1]。从贷款看,去年全年增发人民币贷款9.8万亿元,今年一季度已增发人民币贷款4.2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发1.2万亿元。 这些说明货币政策实际上已相当宽松。但由于近期降准降息政策连续出台,并使用了其他政策手段释放流动性,可预计今年上半年的货币宽松程度还在继续扩大,实际上已超出了原来宣布的稳健货币政策的范围。所带来的直接效应,是把股市从去年的2000点左右迅速推过4400点。截至5月12日,沪深A股市场2688支股票中已有近千只股票市盈率过百,127只市盈率过千;创业板平均市盈率达到了122,市值已经明显虚高。如果货币政策继续持扩张态势,还可能促使股市继续暴涨,催生更大泡沫。 当前是否需要采取继续扩大流动性的政策?支持者主要提出了如下理由:其一,目前增长率下行趋势还在持续,要提振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就应当继续走向宽松。其二,当前价格下行,说明通货紧缩、流动性不足,需要放松货币。其三,实体经济企业仍然面临贷款难,市场利率显著高于基准利率,需要继续降准降息,才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上述说法,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这几方面的理由都值得认真推敲。 1. 经济增长持续下行的原因是什么? 近年来经济增长持续下行,根本原因不是缺钱,而是长时期积累下来的产能过剩、内需不足,企业产品卖不出去。根本问题出在结构失衡。我国在上世纪80-90年代,最终消费率(占GDP)大体保持在63%上下,在长达20年时间里以36%左右的资本形成率支持了年均9.9%的经济增长。而在2000-2013年期间,最终消费率从62%大幅下降到50%以下,居民消费从GDP的46%降到36%,而总储蓄率和资本形成率各自上升了十几个百分点,已分别超过和接近GDP的50%。 以GDP的半数用来储蓄和投资,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现象。我国过去较高的储蓄率和投资率保证了经济高速增长,但近十几年来储蓄率和投资率越来越高,生产能力扩张过快,而消费率则不断走低,消费增长赶不上投资的增长,自然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供过于求、内需不足。前些年出口高速增长,外需快速扩大弥补了内需不足,带动了经济增长,掩盖了消费与投资结构不平衡的现象。而近年来出口增速下滑,加上2008-2010年期间政府投资和货币刺激促成的大规模投资扩张,使结构失衡凸显出来,产能过剩日趋严重,增长乏力。因此,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导致供需关系失衡,是增长下行的基本原因;只要这一结构失衡状况得不到纠正,增长下行的压力就不会消除。 在当前条件下,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能否推动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主要是通过普遍刺激社会投资来实现的。而在投资过度,产能普遍过剩的情况下,继续刺激投资对经济增长只能有非常短暂的拉动作用,而同时会导致产能进一步扩张,未来会加剧供过于求、产能过剩的矛盾,使结构失衡趋于严重,中长期增长将面临更大困难。 更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由于大部分生产领域供过于求,有效投资的空间相对有限,使额外释放的流动性难以进入实体经济,而将大量进入股市、房市,催生

(经济范文)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

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 21世纪被人们称络称雄”的时络空间将是这一世纪重要的战略资络经济不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对传统经济提出了很大挑战。 络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的冲击 网络经济以新的视野或用新的方法来解释原有的理论,使其有新的发展。例如,引入信息的不定全性、有成本性、非对称性,使经济学中传统的市场理论、均衡理论、企业理论等发生了质的变络经济还从新的经济现象出发,研究和确立新的经济理论。例如,信息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学在研究边际效益递增理论、无形资产及其评估理论的作用等。 1.对生产力要素理论的影响 (1)使生产力的首要因素劳动力对信息能力的依赖空前增强,并促进新型劳动者即信息劳动者的出现与快速增加,(2)使生产力中起积极作用的活跃因素劳动络化、智能化以及隐含在其内的信息与知识的比重急剧增大,络本身也成了公用的或专用的重要劳动工具,(3)使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劳动对象能得到更好的利用,并扩大其涵盖的范围,数据、信息、知识等都成了新的劳动对象,(4)使生产力发展中起革命性作用的科学技术如虎添翼,并不断强化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的渗透和带动作用:(5)使对生产力发展有潜在重要作用的教育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远程教育、终身教育日趋重要,(6)使组合、协调生产力有关要素以提高它们综合效益的管理对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更加强化,从而导致

管理科技也成了高科技。管理信息化已发展到、、互际网新阶段并与各种业务流程信息化相融合:(7)使作为生产力特殊软要素的信息与知识通过对生产力其他要素所起的重大影响和通过对这些要素的有序化组织、总体性协调,发挥其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两个过程相互结合的特殊作用。 2.对边际效益递减理论作用的影响 在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中,由于物质、能量资源的有限性或稀缺性、技术进步的相对稳定性、市场容量的饱和性,当需求依靠供给来满足时,任一投入产出系统中,随着投入的增加边际产出(即边际效益)呈递减趋势,这是规律性现象。络经济阶段,信息资源成了主要资源,该资源可再生和重复利用,对其生产者无竞争性而对其使用者无排它性,它的成本不随使用量的增加而成比例增加,同时信息技术发展快、变化大、生命周期短,而且需求往往是由供给创造的,产品受市场容量饱和的影响较小。因此在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中出现了类似“边际效益递增”的现象,使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的作用范围缩小。 3.对规模经济的影响 在信息经络经济中,由于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集成化、柔性化发展,数字化络系统的建立与应用,当软件、多媒体、信息咨询服务、研究与开发、教育与培络设备与产品等变动成本占总成本较高比例的信息产络产业、知识产业在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时,增加经济性效应的途径就越来越多样化。范围经济(通过产品品种或种类的增加来降低单位成本和增加利润)变得更加重要了,差异经济(通过产品或服务差异性的增加来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时效经济(通过抢先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1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铺垫)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 第一章基本概念与理论铺垫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虽然张小山每次打的上班比乘公交车上班需多花费9元钱,但却因此节省了半个小时的时间。试考虑当张小山的收入至少为多少元/小时的时候,他才愿意选择打的上班(结合时间是一种稀缺资源的观点)? 答:资源存在相对稀缺性,由此导致了有限资源下的最优选择问题。收益与成本之间的比较决定了消费者的行为决策。 对张小山来说,上班乘公交和打的这两种方式是相互替代的,加之时间是相对稀缺且是有成本(机会成本)的,工资越高,则其时间的机会成本越高。打的比乘公交多花费9元,但是其“收益”是半小时,所以当张小山的工资至少是18元/小时时,张小山才会选择打的。 2.以马歇尔等人为代表的学者是如何论证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 答:斯密认为,只有在允许个人追求其自身利益时,才能调动积极性,促进生产效率提高。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作用下,个人对私利的追求能够最终与社会利益保持一致。古典经济学中,市场机制最主要的特征表现为价格调节机制,个人追求私利的过程被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表示出来,供给与需求在价格的调节下能够趋于一致,从而市场经济是内生稳定的。 以马歇尔等人为代表的经济学者吸收边际革命的成果,利用供给和需求分析工具进行局部均衡分析,即从单一市场角度出发,分析微观个体的分散决策如何对各个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产生影响,认为市场需求与价格负相关,市场供给与价格正相关,两者相互作用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系统论证了市场经济的内生稳定性。价格机制类似一只“看不见的手”,自动协调供给与需求到达均衡。 3.要素市场包括哪几大类型的市场?其价格分别如何表示? 答:(1)要素市场包括用于生产产品的各种投入品所构成的市场。投入品(要素)主要包括土地(代表自然资源)、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 (2)“土地”要素代表了所有自然资源,如石油、水、矿产等。在土地市场上,用地租来表示土地的价格。 “劳动”要素不是简单地指有多少人,它有时还包含了生产产品和劳务的技能(人力资本)。在劳动市场上,用工资来表示劳动的价格。 “资本”要素代表经济体生产出来的用于再生产的产品。如钢材是一种产品,然而当它被用于制造汽车时,它便成为资本品,一般通过货币的“价格”——利息来表示。 “企业家才能”是一种比较抽象的生产要素。面对着同样的土地、劳动或资本,不同的

信息经济学_十二_第十二讲网络经济_信息经济的新发展_马费成

●马费成 王晓光(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湖北 430072) 信息经济学(十二) 第十二讲 网络经济———信息经济的新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因特网的发展,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初见端倪,这就是“网络经济”。相关的英文称谓有Internet Economy、Netw ork Economy、Economics of Netw orks 等。尽管这些英文称谓不同,在我国它们都被翻译成“网络经济”。按照人们通常的理解,网络经济就是指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经济,研究内容包括与因特网相关的各种经济活动、经济规律、网络产品、电子商务、知识产权等。就其内容而言,网络经济实质上还是一种特定的信息经济,与信息经济是局部与整体,高级与低级的关系。 1 网络经济的概念框架 111 网络经济含义的发展与变化 翻开国外的相关文献就知道网络经济的英文称谓不同,其含义也不同。如美国贝尔试验室的研究人员把对广域网和局域网的成本核算以及收费标准研究称作Eco2 nomics of Netw orks;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教授S1Liebowitz在其著作“Re2Thinking the Netw ork Economy”中又以因特网为核心,介绍了因特网对现代经济的影响和推动;而美国的The Internet Economy Indicators网站则以因特网4层结构的产业发展问题,探讨了互联网产业的发展。 从其发展过程来看,网络经济的概念最早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关注其应用过程中的经济问题,如成本核算、收费标准、投资受益等。这就产生最初的网络经济的概念,主要指网络系统建设过程中的经济性问题。80年代后,金融AT M网络、信用卡网络、电话网络和传真机网络的快速发展,扩展了网络经济的概念,引入了网络的互联互通对经济的影响研究,其核心是电信网络的经济效率研究。到了90年代,因特网的蓬勃发展,彻底改变了网络经济狭隘的研究视角,人们开始认识到因特网对经济的作用远远不止于一种技术、一个系统、一件工具这么简单,它对经济的影响超越了工业革命以来任何一种发明所带来的影响,极大地推进了信息经济的发展,不仅将80年代以来的信息经济推向新的高潮,更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彻底改变人类的经济形态。 那么,网络经济到底如何定义呢?国内信息经济学界权威乌家培先生认为网络经济就是基于网络特别是互联网所产生的经济活动的总和。这一定义强调因特网在网络经济中的作用。事实上,根据学术界普遍认识,因特网在网络经济中扮演的角色超过了其他任何一种实体或非实体,不管它是有形的还是虚拟的。因特网之于网络经济的作用甚至超越了蒸汽机之于工业革命的作用。 112 网络经济的内涵 在网络经济的概念下,对网络经济的认识类似于对信息经济的认识,可以从3个层面展开,或者说网络经济的研究内容可以分为3个方向。 11211 从经济形态和经济规律这一角度来看,网络经济是一种新经济形态,对传统经济规律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作为信息经济的产物,因特网的兴起把人类带入了真正的网络经济,由此引发的经济形态变革在潜在范围和规模上,完全可以与工业革命相匹敌。与传统物质经济不同,尽管在物质层面,任何经济都需要石油、钢铁、天然气,网络经济还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基础经济形态和结构。这种由互联网驱动的新经济形式是基于高速信息网络、IP地址和网络商务的,它创造了电子商务,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是信息经济的高级形态,代表了信息社会的发展方向。 在网络经济形态下,传统经济规律受到巨大挑战。特别是在需求、供给以及网络外部性方面,边际受益递减规律似乎不再适用。除此之外,网络经济更关心信息商品、版本划分、网络效应、路径依赖、锁定、正反馈、电子版权、竞争与合作、信息政策等这些在传统经济领域和信息经济初期没有的新事物、新规律。 11212 从产业经济的发展变化来看,网络经济的主体是网络及其相关产业。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CREC)1999年的研究报告把以因特网为核心的网络经济分作4个层次,每一个层次都有其代表产业和公司。 1)网络基础结构层(Internet In frastructure)。这一层包括为建立基于IP地址的网络基础结构而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与公司,具体来说包括:互联网接入服务、网络硬件设备制造、网络管理软件、PC和网络服务器制造、安全监测设备及软件、光纤电缆制造等产业。 2)应用基础结构层(Internet Applications In frastructure)。这一层的行业和企业提供基于IP网络的商业应用产品和 !讲 座#ITA

《宏观经济学》习题7

《宏观经济学》习题7 第七章宏观经济政策 一、基本概念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挤出效应财政政策乘数投资的利率系数货币 需求的利率系数货币政策乘数货币幻觉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宏观经济 政策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摩擦性失业自愿 失业非自愿失业财产税所得税流转税累进税累退税比例税 财政制度自动稳定器补偿性财政政策功能财政再贴现政策年 度平衡预算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单一货币供给规则公开市场业务 存款准备金政策 二、判断题(F,T) 1.财政政策可影响总需求,从而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 2.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会使利率上升,收入减少。() 3.IS曲线越平坦,政府扩大支出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越小。() 4.LM曲线越陡峭,政府扩大支出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越大。() 5.在LM曲线呈垂直状的情况下,政府支出乘数和财政政策乘数相等。() 6.因为政府增加支出与增加税收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是相反的,所以政府增加同样的支出和税收对国民收入没有影响。() 7.只要挤出效应小于100%,政府支出的增加就能刺激国民收入的增长。() 8.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越敏感,财政政策乘数就越大。() 9.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越不敏感,货币政策的效果越小。 10.投机需求的利率系数越大,货币政策的效果越大。() 11.在凯恩斯陷讲中,由于挤出效应等于零,所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十分有效。 () 12.财政制度内在稳定器有助于缓和经济的波动,但不能消除经济萧条和通货膨胀。 () 13.挤出效应越大,财政政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越大。() 14.IS和LM曲线的交点一般位于中间区域,说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效。()15.在凯恩斯区域挤出效应完全;在古典区域挤出效应等于零。() 16.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时使用,会引起利率上升的同时产出增加。(-)17.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意味着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货币政策与产业结构

二、货币政策应积极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动 货币政策与产业结构存在一定关联。一方面,货币政策通过利率、汇率等影响实体经济的总量,也通过信贷投向影响实体经济的结构。另一方面,产业结构一定程度上影响货币需求、货币流通速度等,对货币政策传导有直接影响。随着产业发展、城乡融合进程,国内生产总值产业构成正出现两个重要变化(图2):一是第三产业中金融和房地产业增加值的占比在2009年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占比。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从1978年的28.2%降至2009年的10.3%,未来可能进一步降至10%以下;金融和房地产业的增加值占比则从1978年的4. 1%升至2009年的10.7%,未来可能继续上升。二是第三产业产值占比即将超过第二产业产值占比。2009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为46.3%,比2008年下降1.1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2.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为43.4%,比2008年上升1.5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2.8%。照此速度,201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将超过第二产业,但贡献率超过第二产业尚需时日。 图2:GDP构成的产业结构(1978-2009)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10)。 对货币政策而言,值得关注国内生产总值产业构成变动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理论上,货币流通速度主要受支付习惯、财政金融制度等影响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规律性,但实际上由于经济发展阶段、收入水平、产业结构、金融市场发达程度等不同,各国货币流通速度存在很大差异且波动性较大。就产业结构而言,不同生产周期、不同资本有机构成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重不同,以及社会生产的专业分工程度等都会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因此,各国货币流通速度的迅速下降一般都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动,产业结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货币流通速度的降低。尤其是以农业占GDP比重急剧下降和快速工业化为特征的产业结构变动往往伴随货币流通速度的显著下降。韩国、印尼、菲律宾、泰国等在1978-2005年间均出现类似情况。如韩国农业

网络经济与经济治理

网络经济与经济治理 二十世纪最后十多年,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取得了重大进展,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正在促进“网络经济”的蓬勃兴起。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如何发展各国的经济和全球经济,如何对经济实行有效的治理,越来越引进各国政府和有识之士的关注。 二十多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新世纪,继续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是摆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面前的重要任务。前不久召开的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我们分析了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的趋势,把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作为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但是,面临当今世界信息化迅猛发展的形势,我们不能丧失机遇。我们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探索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信息化发展道路。 正确处理发展信息产业、网络经济与改造传统产业的关系,是在经济发展中必须认真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信息技术、网络经济只有同传统产业相结合,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信息技术

及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传统产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广阔的市场,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则需要用信息技术来改造和带动。在中国,由于实现工业化的任务还很艰巨,处理好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就更为重要。一方面,要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提高信息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形成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要在全社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程度,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提高生产效率。 最近,国际上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的信息产业增长缓慢,股价暴跌,使整个经济受到影响,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这说明信息产业也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进一步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挤掉“新经济泡沫”,提高产业的竞争能力。人类社会几次重大技术发明和产业革命,虽历经波折,但始终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们深信,信息产业经过调整,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一定能够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中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始终重视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是我们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最近几年,我们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成功地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使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在新的五年计划期间,我们还要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根据经济形势实施相应的宏观调控政

我国货币政策通过股票市场作用于实体经济的影响机制研究

题目:我国货币政策通过股票市场作用于实体经济的影响机制研究

我国货币政策通过股票市场作用于实体经济的影响机制研究 摘要:国内外已有很多学者研究了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关系,但鲜有人具体针对我国不断 变化的环境研究我国货币政策通过股票市场作用于实体经济的影响机制。在我看来,由于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资产价格(主要指股票)渠道机制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但是这种影响程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一定是在不同环境下引起了不同变化,所以研究这一课题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第一部分概括了货币政策的相关概念;第二部分阐述了有关我国货币政策通过资产价格(本文特指股票)渠道机制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的研究现状;第三部分就目前中国所处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股票市场实体经济 一、货币政策相关含义 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运用各种工具调控货币供应量、利率等进而调节总需求及总产出的各项措施的总称。 (一)货币政策目标 在本文中,我们所讲的货币政策目标是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根据我国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形势,我国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包括: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在不同的时期,中央银行可根据当时的经济形势,对多重目标的某一个或一些内容有所侧重。(二)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可具体划分为数量型货币政策和价格型货币政策:数量型货币政策是指侧重于直接调控货币供给量的工具,在我国主要包括公开市场(中央银行票据的发行与回购)和准备金率调整两类。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侧重于间接调控的工具,我国的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 二、有关我国货币政策通过股票价格渠道机制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的研 究现状 在西方金融理论中,股票价格的变化对实体经济产生作用主要通过以下五条途径实现: 1.Tobin的q理论 经济学家提出,货币政策通过对普通股价格的影响而影响投资支出。 即q=V/P·K(企业的资本重置投资成本=每单位实物资本的价格pX企业的实物资本总数k)。如果q很高,那么企业的市场价值要高于资本的重置成本,新厂房和设备要低于企业的市场价值。这种情况下,公司可以发行股票,投资购买更多的厂房和设备,进而使投资支出增加,反之亦然。具体传递机制:M↑→P↑→q↑→I↑→Y↑。 2.非对称信息效应 企业的净值越高,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越小。较高的净值意味着借款人的贷款实际上有较多的担保品,风险选择的损失减少,从而鼓励对投资支出的融资贷款。如上所述,因为货币政策影响股票价格,非对称信息分析提供了下面另一个货币传递机制:M↑→P↑→净值↑→逆向选择↓→道德风险↓→贷款↑→I↑→Y↑。 3.财富效应 消费取决于消费者一生可用的资源,而这种资源的主要构成就包括金融财富,股票则是主要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核心讲义(第34章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第34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1.流动性偏好理论 流动性偏好理论(theory of liquidity preference)是凯恩斯的理论,认为利率的调整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平衡。流动性偏好理论在本质上只是供给与需求的应用,可以解释决定经济中利率的因素。假设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不变。这样,名义利率与真实利率的差距是不变的。真实利率与名义利率同方向变动。 (1)货币供给 流动性偏好理论的第一部分是货币供给。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改变法定准备金或贴现率来改变货币供给。假设经济中的货币供给量固定在美联储所设定的水平上。所以它不取决于其他经济变量,特别是它不取决于利率。用一条垂直的供给曲线表示固定的货币供给,如图34-1所示。 图34-1 货币市场的均衡 (2)货币需求 流动性偏好理论的第二部分是货币需求。任何一种资产的流动性是指该资产可以转换为经济中的交换媒介的难易程度。货币是最具流动性的资产。人们选择持有货币而不持有其他可以提供较高收益率的资产,是因为货币可以用于购买物品与劳务。 虽然许多因素决定货币需求量,但流动性偏好理论强调的一个因素是利率,理由是利率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利率上升增加了持有货币的成本,因此货币需求量就减少了。利率下降减少了持有货币的成本,并增加了货币需求量。如图34-1所示,货币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3)货币市场的均衡 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存在一种均衡利率,使货币的需求量正好与货币的供给量平衡。如果利率处于其他水平上,人们就要调整自己的资产组合,从而使利率趋向于均衡利率。

论述当前中国采取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建设的意义

论述当前我国经济建设中所采取的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 的意义 货币政策是一国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货币调控措施,通过控制货币供给等各项措施,来影响市场上的资金流动,进而起到释放经济信号、熨平经济波动的作用。 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做出用从紧缩的货币政策替代施行了十余年的稳健货币政策。给中国的宏观经济发出了最强硬的信号。无论形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么复杂,从总量上看,都表现为流通中的货币超过社会在不变价格下所能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总量。提高利率可使现有货币购买力推迟,减少即期社会需求,同时也使银行贷款需求减少;降低利率的作用则相反。央行还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其主要政策手段是: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加强信贷控制。如果市场物价上涨,需求过度,经济过度繁荣,被认为是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央行就会采取紧缩货币的政策以减少需求。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目前确定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再贴现、中央银行贷款、公开市场,其余的列入国务院确定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因此,在保持公开市场通过央行票据、特别国债等工具大规模回笼货币的同时,目前市场预期最大还是升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有专家称,2008年利率将提高100个基点,存款准备金率将上调到15%以上,同时,央

行将把商业银行信贷年增速控制在13%内,以切段加剧流动性过剩的根源。 一防止物价过快上涨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当前中国货币政策述评 为应对物价过快上涨压力,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频频祭出货币政策工具,多次上调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在一系列措施作用下,当前流动性过剩迹象初步缓解。 展望今后一段时期,如何处理好促进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间的关系,将成为当前央行货币信贷调控的重要考验。 二百日内央行货币政策工具频频出手效果彰显 今年以来,在不到100天的时间里,央行先后三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两次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不断开展以资金回笼为主要方向的公开市场操作。 去年年底中国提出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取代持续了两年之久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使用由此进入到一个相对频繁的时期。在去年四季度,央行进行了一次加息和三次准备金率上调操作。 不过,与去年四季度相比,今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工具使用节奏更为紧密,这一时期也成为近年来中国货币政策工具使用次数最多的

宏观经济学主要公式汇总

《宏观经济学》主要公式汇总 国民收入核算 一、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1、支出法核算GDP ——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来计量GDP 。 GDP=C+I+G+(X-M), 即: GDP =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净出口 2、收入法核算GDP ——把企业为使用各种生产要素而向居民户支付的所有收入加总求和来衡量GDP 。 GDP=工资或薪金+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 二、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五个指标之间的关系 1、GDP -折旧=NDP (刺激投资时一般加速折旧,造成GDP 和GNP 差值增大) 2、NDP -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NI 3、NI -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PI 4、PI -个人所得税=DPI 三、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㈠、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 :Y C I Y C S C I C I S G D Y P S =+?? =+??+==+===?-从支出的角度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从收入的角总支出总产出度:国民收入储蓄投资恒等 ㈡、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 :() ,()[(] :)Y C I G Y C S T T C I I G G S T I S T G T G S Y C T =++?? =++??++==+++=++?-=--从支出的角度国内生产总值从收入的角度:国民收入表示政府净收入即表示政储蓄投资等府储蓄恒 ㈢、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

(),:()(:()() )r r r r Y C I G X M Y C S T K C I G X M I G X M S T K I S T G M C S T X K K Y =+++-?? =+++??+++-==++-=++=+--+?-++++即从支出的角度从收入的角度:储蓄投资恒等 投资和总储蓄(私人、政府和国外)相等 消费和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一节 均衡产出——最简单的经济关系 (GDP=NDP=NI=PI ) 一、均衡产出 y E y c i E c i =??=+? =+? 以小写字母分别表示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实际的产出或收入、实际消费和实际投资 ? 国民收入核算中,实际产出=计划支出(或称计划需求)+非计划存货投资(非意愿存货投资 UI-Unintended investment ) ?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均衡产出指与计划需求相一致的产出,非计划存货投资为0。 二、投资等于储蓄 :,E c i y c i y i s =+?? =+??=? 1 计划支出等于计划消费加投资 2 生产创造的收入等于计划消费加计划储蓄: 3 均衡条件:E=或 注意:与国民收入核算I=S 的不同 此处的i=s 中,投资等于储蓄,是指经济要达到均衡,计划投资必须等于计划储蓄。这是一种均衡条件,即计划投资不一定等于计划储蓄,只有两者相等时,收入才处于均衡状态。 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I=S ,是指实际发生的投资(包括计划和非计划存货投资在内)始终等于储蓄。这里是指实际投资和实际储蓄,是根据定义而得到的实际数字,从而必相等。 第二节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和消费函数 一、消费函数——消费支出和可支配收入之间的稳定关系 1、公式:c =c (y ); 若存在线性关系:c =a +by (a :自发消费;by :引致消费) 2、边际消费倾向( MPC ):增加的消费支出在增加的可支配收 入中所占的比例 //MPC c y MPC dc dy =??= (MPC 在0-1之间,Keynes 认为MPC 递减) 3、平均消费倾向(APC ):在任何一个可支配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例; /APC c y = (APC 范围:可能大于1,等于1或小于1;APC 也是递减的。 ) 4、APC 与MPC 的关系:APC 始终大于MPC 。 APC = OE 的斜率 MPC = 消费曲线的斜率b

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的对比与发展

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的对比与发展 院系 专业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目录 1.摘要 (1) 2.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比较 (1) 2.1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在消费活动上的比较 (2) 2.1.1 网络消费的个性化特性 (2) 2.1.2 网络消费的技术限定特性 (2) 2.1.3 网络消费的准公共品特性 (3) 2.1.4 网络的消费与生产互补特性 (3) 2.2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在生产活动上的比较网络经济是以网 络为基础而形成的各种生产与交易活动 ,与传统经济相比较 ,在生产活动中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4) 2.2.1 生产中的边际效用递增特性 (4) 2.2.2 生产中供求双方的规模经济特性 (4) 2.2.3 生产中分工与交易的并优特性 (4) 2.2.4 生产的直接特性 (5) 2.3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在风险特性上的比较 (5) 3.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联系 (5) 4.参考文献 (7)

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的对比与发展 1.摘要 网络经济是衍生于传统经济的一种新经济形态,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传统经济理论的发展是一种极大的挑战。随着我国互联网络技术的普及和扩大,网络经济也随之迅速发展壮大,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文对传统经济和网络经济做出了对比,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梳理了网络经济产生和发展的背景,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网络经济发展对于传统经济理论的挑战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期寻求到既促进网络经济发展,又更为有效地使传统经济的资源得以最大化利用的结合点。 关键词:网络经济传统经济特点优势 网络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是以信息与网络产业为主导产业、以信息与知识为主导资源的经济形态,是以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以各种计算机网络为平台所进行的各种经济活动及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总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经济正日益改变着社会生产和消费的方式,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重要的经济现象需要予以解释。 2.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比较 基于网络经济的这些内涵 ,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差异是明显的。因此要正确把握网络经济的内在规律 ,就必须对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各自特点作出比较分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