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优势课程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对自然环境的重视,中国历史地理学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课程的意义更大。为了能使我们达到喜闻乐见的目的,学校采用多媒体的授课方式,使我们能够通过大量图片了解到历史上的环境变迁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特别是大学生明确在目前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如何正确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自然环境的关系,从而促使我国的社会能够可持续科学协调的发展。

通过老师讲授这门课程,使我们了解我国历史上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演变情况,了解中华民族和我们伟大祖国历史上的变迁和形成过程,激发我们热爱环境、热爱自然的激情,培养同学们的爱国精神。既使我们掌握了历史地理知识,又培养了我们的爱国情操。这门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课程的重点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变化。这个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因为现在的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学文的不喜欢理,学理的不喜欢文。

老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将自然与人文结合起来,用多媒体生动的表现出来,增加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正因为如此,在课堂教学上,老师尽可能多的联系实际,让我们身临其境进行考察。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

这门课程与现实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历史上的环境演变对今天的影响、西部大开发理论提出的依据等都与历史地理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讲好这门课,对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了解我国国情有重要意义。

随着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学校教育正快速由单纯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一个正确的方向,这个转轨的任务也就刻不容缓地摆在了各学科教学面前。从静态上看,素质构成基本有以下五个因素:即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劳动素质。从教育过程实施的动态方面分析,素质教育的实质是积极创造和利用一切有利的外部条件,使受教育者能够主动而非被动地将人类科学的道德的、心理的、劳动的文化成果内化为自身的较全面的素质,使身心两方面的潜能都获得提高。可见,“素质教育”虽是一句简单的话,实行起来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下面就中国历史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点心得体会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1发挥科优势,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一环,进行素质教育要将德育放在首位。在历史地理的教学中要注重爱国主义教育、要不断地渗透国情教育、要对学生进行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

2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学好其他各门功课的基础。为了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除传授基础的课本知识外,更重要的是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还要学生能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能够做到学以致用。积极开展课外教学,丰富课外知识、结合身边例子,注重科学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3发挥教育的思想导向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为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可以重点从下面几个方面做起。

①激发学生潜力,提高思维与创新能力,②加强训练,注重意志品质的培养,③加强思想引导,形成健全人格

4锻炼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素质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实际动手能力较差。根据历史地理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多绘图、多制简易教具,多实验,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经过动手操作,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有关的知识点。

5结合教学实际,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也是比较重要的,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其它各个方面的发展也会受到阻碍。在历史地理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同时进行了野外锻炼、野外考察,树立学生挑战自然、战胜自然的精神,提高了身体素质。

为了把学生培养成21世纪的栋梁之材,中国历史地理教学中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唯一正确的方向。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提高课堂素质教育的效果和质量的任务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共同为之努力!

第四章 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 (1)

第四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 一、历史时期人口总数与空间分布的变迁 1、历史时期(过去两千年)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1)增长缓慢 根据公元二年到道光三十年(1850 年)以来近两千年的人口增长来看,即从近6000 万增加到4.3 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平均年增长率仅约1‰。原因是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国生产力发展方式变革缓慢和水平不高,制约着人口的增长。具体讲,出现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的增长模式有以下一些原因:如初婚年龄比较早、妇女的真正有偶率及净生育率、家庭规模很小、传统文化观念(如迷信、守节、修养等)的影响、制度,如赋役制度、赋税制度、刑罚制度的不利影响、战争、天灾如旱灾、传染病的影响,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决定了,尽管出生率比较高、但是最后的死亡率也高,这就造成了人口长期的低增长率。(2)大起大落和人口变化的阶段性 中国历史时期的人口变化虽然总体上是增长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出现过大起大落的现象,大落指短时期之内人口数量的急剧下降。如一遇动乱(战乱、灾荒等),人口则急剧减少,即有的阶段增长较快,有的阶段则急剧减少。 中国人口的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总体来讲,人口倍增的时间缩短了,增长的幅度在增加。原因一是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的人口基数越来越庞大,二是中国人口的发展又实现了一个转变,由高高低向高低高转变,原因一是医药公共卫生取得了一些进展,二是出现了新式接生方法,降低了婴儿和孕产妇的死亡率,三是物质条件的改变降低了灾害发生时人口的死亡率。(3)人口增长的阶级、阶层、民族的不平衡性 从汉到清,构成人口大多数的是地主与农民这两个阶级,两者的人口增长速度由于种种原因在多数情况下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还存在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出生率及人口增长率差异。 人口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包括汉族与其它民族的差异和其它民族之间的不平衡性。少数民族的生育率比较低,增长率也比较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民族之间人口增长的不平衡,生产方式、宗教等也会对人口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2、人口空间分布的变迁及原因 (1)人口分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不平衡性,亦有“人满东南”的趋势。 从秦汉以来至19世纪以前,人口高度集中在东部季风地区,全国30%的土地集中了98%左右的人口,呈现为“人满东南”的趋势。这种趋势在近2000年间呈现十分明显的稳定性。原因:人口分布与气候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发展在传统社会里明显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从秦汉以来,中国东南季风气候区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中国的人口主要分布在这个区域内。这实际上是传统农业社会里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依赖性极强的体现,到了20世纪,东南季风区的人口比重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这一则可能是政策的影响,一则可能是气候因子在工业化时代的影响减弱的体现。 (2)人口分布的变动方面,从公元2年至1840年,人口分布重心基本保持向东南移动的趋势,14世纪是中国人口分布重心分布东南的极点。14世纪后,中国政治中心居于华北平原的北京,影响了人口分布重心向东南推移。 具体分析中国南北人口比重的演变可看出,西汉至唐天宝年间,北方人口呈下降趋势,但多数时间占全国半数以上;从唐中叶至元代,北方人口比重持续下降,南方人口普遍超过50%以上,元代达到顶点;明清时期北方地区人口比重有所恢复,但已经难以改变“人满东南”的大趋势。 原因:人口分布及其变动的影响因素有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因素, 这种人口分布变动的结果,有人为(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技术等)的因素,但在更大的范围内,在更大的程度上,还是受到自然条件(地貌、气候、土质、水文等)的制约,尤其是中国历史气候的冷暖交替的周期性变化的制约。 人口分布变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体现为因历史时期南北气候变化的纬度差异而带来的南北人口移动压力。由于历史气候的周期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北方地区气候变化幅度更大更明显,加上北方游牧民族呈现周期性南移和西迁,相应北方地区呈现经济周期性兴衰和移民周期性南北移动。近200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是前1000年相对温暖,而后1000年相对寒冷,相应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在不断南移,故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人口比例总的来看在不断增加。清代南方地区经过太平天国战争而人口一度损耗十分严重,但同时期北方地区的农业生态已经十分恶化,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战争,南北人口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格局。总之,整个传统时代,人口分布受环境的影响或制约极大,传统时代中国人口重心从西北向东南推移是由近5000年来中国天地生大背景所决定的。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及见面课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及见面课答案 第1 章单元测试 1、什么是历史地理?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2、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 答案:历史文献 3、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 答案:南京 4、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 答案:1300 万平方公里 5、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 答案:了解世界的资源分布 6、历史时期的地理与今天的地理,。 答案:不一定相同,但有演变的关系、必定有演变关系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 答案:轻于空气的航空器能够飞行是因为其比重比空气轻;、飞机和滑翔机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是否有动力装置;、直升机是通过其动力装置直接驱动旋翼旋转而产生升力的航空器; 8、使用无人机,可以拍到: 答案:古城遗址的轮廓、建筑物的鸟瞰图 9、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应该: 答案:多作实地考察、多看文献资料、掌握地理学原理、关注新技术 10、下面哪本书的内容与历史地理知识无关: 答案:《平凡的世界》、《西游记》 11、什么是历史地理?历史地理是____。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第2 章单元测试 1、“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答案:正确 2、疆域是由统治者给你划定的一条明确的界限,一定的空间范围,是否正确? 答案:正确 3、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 答案:对 4、中国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 答案:错误 5、中国古代的军乐是传递信息的。 答案:正确 6、中国历史上基本统一、疆域范围较大的政权有: 答案:西汉、唐、清 7、说中国的领土像一张秋海棠叶子,是指哪一阶段? 答案:未承认外蒙古独立前的中华民国 8、以下哪一阶段属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

2019中国历史地理概况智慧树知到最新满分单元测试答案

什么是历史地理? 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 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 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 疆域是由统治者给你划定的一条明确的界限,一定的空间范围,是否正确? “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 中国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中国古代的军乐是传递信息的。 儒家曾经建立一种什么制度? 县是从什么时期出现的? 行政区划是哪种制度的产物: 省制形成于: ______时期将所有的郡撤销。 确定首都需要考虑的因素表述不正确的是_____。 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是: 中国历史首都迁移的主要轨迹是: 首都要统治全国需要通过______来保证信息、人员、重要的物资上通下达。 宋朝时期的开封称为_______。 出现城市的条件不包括哪些? _______时期,曾经下命令要天下的县城都建城墙。 中国从什么时期把做买卖的人称为商人? “车同轨”的意思是: 以下哪些城市是近代交通路线的产物: 长城功能是什么? 明代长城东起________,西至_________。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沟通湘江水系跟漓江水系是哪条河流? 京杭运河沟通的水系不包含的是: 京杭大运河形成于: 近年来的遗传学家认为世界上人基本上都是来自非洲。 从科学的原理分析,每个地方的人只有一种就是外来的。 中国历代留下来的户口登记是真正的人口数字。 中国人口突破4亿是在清朝时期。 “胡焕庸线”是从:满洲里——阿里。 炎黄子孙这是文化认同 双方军事上、政治上是对立的,无法通婚。 所谓百越不是100个越族,就是很多越族,有山越、瓯越、骆越、闽越。 云南大学已故的著名历史学家方国瑜先生是纳西族。 孔子教他的弟子六艺,六门主要的课程,其中有一门叫驭,就是赶车。 下列哪个选项正确地描述了农具的发展过程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中国的气侯大多数地方实际上是季风气候 移民跟农业生产相互促进,人口增长跟农业生产也是相互促进。 很多农作物带个洋字,带个西字,带个番字这些作物,这些品种好多都是外来的。长平之战要把几十万俘虏全部杀掉,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俘虏威胁大。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答案

第1章单元测试 1、什么是历史地理?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2、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 答案:历史文献 3、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 答案:南京 4、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 答案:1300万平方公里 5、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答案:了解世界的资源分布 6、历史时期的地理与今天的地理,。答案:不一定相同,但有演变的关系、必定有演变关系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答案:轻于空气的航空器能够飞行是因为其比重比空气轻;、飞机和滑翔机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是否有动力装置;、直升机是通过其动力装置直接驱动旋翼旋转而产生升力的航空器; 8、使用无人机,可以拍到: 答案:古城遗址的轮廓、建筑物的鸟瞰图 9、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应该: 答案:多作实地考察、多看文献资料、掌握地理学原理、关注新技术 10、下面哪本书的内容与历史地理知识无关: 答案:《平凡的世界》、《西游记》

11、什么是历史地理?历史地理是____。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第2章单元测试 1、“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答案:正确 2、疆域是由统治者给你划定的一条明确的界限,一定的空间范围,是否正确? 答案:正确 3、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 答案:对 4、中国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 答案:错误 5、中国古代的军乐是传递信息的。 答案:正确 6、中国历史上基本统一、疆域范围较大的政权有: 答案:西汉、唐、清 7、说中国的领土像一张秋海棠叶子,是指哪一阶段? 答案:未承认外蒙古独立前的中华民国 8、以下哪一阶段属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 答案:十六国、五代十国 9、历史统一的范围是指:

中国历史地理(北大)资料整理

开宗明义 2011年2月21日 18:37 教材: 没有一本特别好的教材 重点推荐的参考书:《中国历史地理概述》邹逸麟 并不通俗 课件: Ftp ftp://urban:urban@162.105.149.18/教学专用/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 只有一次期末考试 38%优秀率一个名额都不会浪费,都是90分以上。 助教说,复习时不仅要看课件的文字部分,也要注意图! 历史时期的地理。 古人在这样的问题中渗透了多少谋略和智慧。 历史自然地理:重点研究江河湖泊和气候的变化——探讨自然变化的规律 历史人文地理:人口军事城市农业文化聚落等等 中国历史地理的历史: 这个学科历史悠久 例:左冯翊,《汉书》:故秦内史。《禹贡》

近代,中国历史地理的创始人:张相文 八卦:光华新楼中间的四合院:顾颉刚30年代的故宅顾颉刚:每月拿出600大洋赞助禹贡学会,《禹贡》半 月刊 组织青年学者到西北(包括河套)考察。 华北沦陷后组织就解体。《禹贡》成为今天这门学科的 基础。 今天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人几乎都源自这个组织。 《中国历史地图集》。毛泽东个人倡议(不是国家意 志),谭其骧主编,历时二三十年,囊括当时最优秀的历史学家。 侯仁之:历史地理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停止在静态的时空变化中,要与人类活动的足迹联系在一起。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际关系应该是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方向。这个论点又将历史地理推向现代发展阶段。 目前,全国属于这个领域的正式从业者,不到五十人。 为什么要学这门课呢? 古人的事情在今天能有什么样的启迪呢? 例一战国策中战国时东周和西周 东周公对苏秦说:我想种水稻,但西周公不放水。可 见,两国依同一条河,即伊洛河。 苏秦说西周公放水。 例二,九鼎 例三,金庸中胡编辣椒 例四,电视剧各种胡掰,神马汉武帝沏茶啦

读《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读《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在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既久远又新近的学科。说它久远,是因为从《尚书·禹贡》开始,到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开辟了一个传统——沿革地理,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然而,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它只是其一部分,所以真正的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建立,它不仅包括历史人文地理,还有历史自然地理以及地图编绘等方面。从那以后,实现了由沿革地理到历史地理的转变,现代地理学为人类作出独特的贡献。 邹逸麟教授的《中国历史地理概述》是一本相当详尽的中国历史地理教材,它讲述了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变化与变迁。在全书开头略为不足的是,它并没有去强调“中国”这个概念的具体含义,应当指出,这里的“中国”并非指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国”,而是历史上的中国,它的范围是历史上中国的疆域范围,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化。 全书并不只局限于区域沿革地理,而是与自然地理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上篇首先讲述的是自然地理的变迁。分气候和植被、水系、海岸线、沙漠四方面来讲述,每一方面都按照时间来分析。总的来说,它是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选取几个地区进行剖析,然后加以总结,其实本来这样很好,因为由于资料缺乏等原因而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其中的确存在着一个问题,先看几个例子,作者对于植被变迁选取的是华北平原、黄河中游地区、太行山区及晋北地区和豫鄂川陕交界区,水系变迁选取的是黄河下游、长江中下游、海河和黄淮海平原湖沼,海岸线变迁选取的是辽东湾、渤海湾、苏北海岸、长江口和杭州湾,我并不是否认作者所选取的区域的重要性和代表性,但看看上面例子的无一例外是中原王朝严格控制的范围,那时看来的蛮夷地区一个都没有,没有珠江、没有岭南,也没有青藏地区,或许这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但的确不是个别现象,它造成的不仅是分析的不全面,更是反映在潜意识中所谓正统地区和边远地区的分野存在,中原与江南等区域仍然有着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重要性。 中篇讲的是疆域与政区的变迁,也就是悠久的沿革地理。疆域部分由先秦开始一直写下来,对于重大的由于扩张或战争等造成的边境的改变都叙述得很详细,但稍微缺少总体的分析,而且没有深入探究在这个表面领土扩展趋势下,结合各代的历史地理著作,人们的空间表达有着怎样的观念的变化。政区部分,先秦的较为粗略,对于重要的著作诸如《尚书·禹贡》《周礼·职方》《尔雅·释地》《吕氏春秋·有始览》都只是简单一提,尽管这些都不是夏商周的行政区划,但它们实际上也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人们的政区观念,这里完全忽略了。由秦开始,郡县制施行,一直到元明清三朝的行省时代的区划的改变,都记录得很详尽,而具体到每一部分的统辖范围则没有多说。这个部分一个很突出的特点是不仅仅将中央王朝的政区罗列,对中央王朝外的少数民族政权的架构也有具体分析,突破了以汉族为中心的狭隘观念,以更广阔的目光看待历史上中国的疆域变迁。 下篇讲述社会经济环境变迁,首先阐述农牧界限变迁,再分析农业、纺织业的产业发展,但缺少了对畜牧业的讨论,最后进行一系列历史人口地理、历史城市地理、历史交通地理的研究,特别是交通部分,不仅讲国家内的状况,还涉及对外的,极大地扩展了我们的思维空间。 最后,我觉得在结尾应该讲述一下自古以来的历史地理学的已有成绩,或者是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1

浅谈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 摘要: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是中国移民史上的大事件,它对四川地区的方方面面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就这一事件简要叙述鄙人的浅见,希望有助于人们深入认识明末清初四川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对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有所帮助。 一: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背景 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历史大背景是明末清初人口大锐减。《四川通志》载:“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在明末清初,四川遭受了一场大浩劫。在这个地域上,长期处于大规模的战争之中:1639年明末农民领袖张献忠起事入川,1644年第二次入蜀后建立大西政权,地主武装、清军、南明军一起攻向起义军,次年十一月,张献忠在西充阵亡,使川人死亡过半;1647至1650年,明军内部争权夺利,战火不断;1650至1659年,张献忠余部孙可望、刘文秀进入四川,在川北与清军激战;1660至1664年,清军镇压义军,搜捕明军残余分子;1673至1680年清军平西王吴三桂叛乱,攻入四川,其叛军与清军的“三藩之乱”历时七年。这些战争持续达三十多年,地主杀起义农民,农民杀反动地主,满人杀汉人,汉人杀满人,“杀得鸡犬不留”。明末清初旷日持久的战乱,使四川社会经济遭受空前的摧残和破坏,人口凋敝。清初四川巡抚张德地在上任途中见所过州县境内人户“非数十家,或十数家,更有止一二家者,寥寥孑遗,俨同空谷” [1]。川东地区亦饱受战乱蹂躏,“各属尤空旷,草蓬蓬然植立,弥山蔽谷,往往亘连数十里无人烟[2]”以致地方大小官员纷纷上奏:“蜀省有可耕之田,而无可耕之民,招民开垦,洵属急务”[3]据官方统计,1668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万人。一些州县的户口存损比例,原有的人口只剩下10%或20%。四川全省残余人口约为60万人。 在大规模的战争中,不断地轮番拉锯厮杀,尸横遍地,瘟疫随战乱接踵而至,“大头瘟”、“马眼睛”、“马蹄瘟”、瘟疫及天灾接踵而至,境内人口锐减,耕地荒芜。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清王朝为了解决四川劳动力和生产粮食的问题,采取“移民垦荒”的举措,全国包括湖北、湖南在内的湖广省等十余个省的移民相继到四川定居,其中来得最多的是湖北、湖南省。据统计这次移民的持续时间长达一百多年,入川人数约一百多万人,其中湖北、湖南省的人数达一半之多。 二:清政府对“湖广填四川”采取的对策与移民热潮。 清朝初年,四川由于受战争影响人口锐减,但四川素有天府之称,土壤肥沃、水资源充沛,适宜于农业发展,因此吸引了大量的移民。迁入四川地区的人口主要来自湖南、湖北、广东、福建、江西等地。 对于向四川移民,清政府是积极鼓励的。中央政府在移民政策上给予了进川移民极大的优惠。一是社会地位的确认和保证。康熙十年,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 [4]。二十九年,“定入籍四川例。时四川民少而多荒地,凡他省民人在川垦荒居住者,即准其子弟入籍考试” [5]。二是经济上的实惠。在土地所有权问题上,“凡流寓愿垦荒居住者,将地亩给为永业”[6]。辟土地起科年限一缓再缓,先是“准令五年起科”,后来又宣布早地十年起科,水田六年起科。[7]这一点对无地和少地的贫苦农民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推动力,于是他们蜂涌入川。 清朝中期是移民的热潮,尤其是康熙和雍正时期。康熙二十九年“定入籍四川例”明文规定:“四川省民少而荒地多,嗣后流寓之民情愿在川省垦荒居住者,永行禁止。[8]即在移民迁入四川后,不得再随意迁出。雍正时,仅潮、惠二府和嘉州进川人户,“一县之中,虽少亦有千人。以有入川人民各县计之,不下万余。[9]”这些迁出地区由于土地贫瘠、人多地少,当地农民不得不远走他乡,寻找出路,而土地肥沃、人烟稀少的四川自然就成了他们 的首选之地。据甘汝来说,“潮、惠二府,嘉应一州,所属各县,或系层岩叠峰之区,或系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笔记

历史时期植被的变迁马年 五六千年前,中国大部分地区覆盖有面积广大而丰富的天然植被,根据天然植被分布情况,从东南向西北,大致可分为森林、草原和荒漠两个地带。【森林原始植被状况】 从大兴安岭北段,东南沿嫩江折向西南,经冀北、晋北、陕北、川北至西藏东南一线,此线以南为中国古代主要森林地带,约占中国总面积1/2,可分为四个地区: 1、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寒温带、温带林区。 2、华北暖温带林区。包括辽东丘陵、辽河下游平原、冀北山地、黄土高原东南部、豫中豫西丘陵、华北平原、渭河平原、山东丘陵。 3、华中、西南亚热带林区。包括秦岭、大巴山、大别山、江南丘陵、闽浙江山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贵州高原、云南高原中北部、南岭山地、两广丘陵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 4、华南、滇南、藏南热带林区。包括福建福州以南、台湾、两广丘陵中南部、海南岛、南海诸岛、云南高原南部。 【草原荒漠原始植被状况】 原始草原地带:大兴安岭南段、呼伦贝尔草原、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西北部、青藏高原中南部。 原始荒漠地带:内蒙古西部、宁夏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柴达木盆地、新疆。【植被的变迁】 经过几千年来各族人民的长期开拓垦殖,大规模地改变了中国天然植被的面貌,生产了不可记数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为各族人民的繁衍生息和文化流长

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由于对自然界规律认识不足,无计划的滥砍滥伐,尤其是历代统治者无限制地索取,使自然界失去了平衡。这种破坏越到近代越严重。 5000年来中国植被变迁特点: 天然植被逐渐地区缩减,栽培植被代替天然植被。战国以后,随着铁器的普遍使用,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天然植被迅速遭到破坏。 1、华北平原:是中国历史时期森林和草原植被变迁最大、最频繁的地区,也是人类活动对天然植被干扰最甚的地区。 2、黄河中游地区: 3、太行山区、晋北地区: 4、豫鄂川陕交接地区:为天然植被破坏较晚而程度极为严重的典型地区。 历史时期水系的变迁 一、黄河下游河道变迁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源出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干流全长5464公里。历史上黄河下游曾北达海河,南抵淮河,因此就整个历史时期而言,黄河流域应包括今天黄淮海平原的绝大部分地区。 黄河下游河道特点: 1、泥沙含量极高。黄河上中游流经黄土高原,黄土疏松,易受冲刷,加之黄土高原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使黄河成为全世界含沙量最高的河流。 2、黄河流域气候干燥,径流量贫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往往在几天内倾泻年内一半以上降水,下游宣泄不及,就泛滥成灾。 黄河河道变迁概述:

2020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 节测试【完整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答案 第1章单元测试 1、什么是历史地理?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2、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 答案:历史文献 3、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 答案:南京 4、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 答案:1300万平方公里 5、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 答案:了解世界的资源分布 6、历史时期的地理与今天的地理,。答案:不一定相同,但有演变的关系、必定有演变关系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答案:轻于空气的航空器能够飞行是因为其比重比空气轻;、飞机和滑翔机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是否有动力装置;、直升机是通过其动力装置直接驱动旋翼旋转而产生升力的航空器; 8、使用无人机,可以拍到:

答案:古城遗址的轮廓、建筑物的鸟瞰图 9、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应该: 答案:多作实地考察、多看文献资料、掌握地理学原理、关注新技术 10、下面哪本书的内容与历史地理知识无关: 答案:《平凡的世界》、《西游记》 11、什么是历史地理?历史地理是____。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第2章单元测试 1、“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答案:正确 2、疆域是由统治者给你划定的一条明确的界限,一定的空间范围,是否正确? 答案:正确 3、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 答案:对 4、中国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 答案:错误 5、中国古代的军乐是传递信息的。 答案:正确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

第二章中国历史自然地理 第一节气候与植被 主旨: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空间。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历史时期,自然环境始终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自然环境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每次重大变化,都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影响。反之,人类的活动,也同样影响、改变着周围的自然环境。了解5000年来全球性气候变化的总趋势,理解全球性气候变化同人类活动存在什么关系?5000年来东亚大陆气候环境如何变化,与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社会文化形态之间是否有对应的关系? 分析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方法: 1.考古资料时期:距今2500年前(before 500 BC),依靠地层沉积相、考古、孢粉分析 2.物候资料时期:距今2500年至500年前(500BC—1400AD),根据物候、文献与考古实物记载 3.方志资料时期:距今500年以来(since1400),利用地方志 一.气候变化 多年来地理和考古研究已经证实,自更新世晚期(距今2万年前后)末次冰期以后的全新世时期,曾出现过全球性的气候回暖,时间大致在距今7500年至2500年之间,即中全新世时期。在中国大致相当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时期。距今5000年是一个分界线。5000年以前气候和温度明显上升,而5000年开始,气温逐渐下降,干燥度增加。持续至现在,其间又有若干次以世纪为期的气温回升和复降。 (一)距今5000年前的温暖潮湿气候在不同地区暖湿气候的证据及人类活动的遗迹:地层沉积相,孢粉分析,人类文化考古。 华北京津地区 北京西郊,燕山南麓,三河,渤海湾北岸宁河、宝坻、唐山一带孢粉研究发现以栎树为代表的阔叶乔木大量增加,发现目前只能生长于江淮地区田间沼泽的水蕨孢子,发现喜暖湿,栖于沼泽地的梅氏糜鹿(“四不像鹿”)。说明当时华北地区湖沼丛生,年均温度较今天高出约2度。如:北京温泉至北安河一带泥炭堆积达1100万立方米,是过去林木繁茂造成的沉积相。海平面比今天要高,即存在全新世海侵问题。 新石器时期的人类文化遗址多处在丘,岗,台地上。如:平谷上宅。 东北地区 辽南地区以栎、桤木为主的阔叶林,其温度较今高出3~5度,近似山东半岛。三江平原宝清县雁窝岛,孢粉分析证明7000~2500年前为阔叶林为主的林地草原景观,此温暖气候带向北延伸到黑龙江省呼玛县一带。 “红山文化”,东北地区这时期最具代表的人类遗址。是一种有彩陶和细石器共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35年发现,1954年命名,其分布范围大体在长城以北,北起昭乌达盟乌尔吉木伦河流域,南到朝阳、凌源,东至哲里木盟、锦州地区。 “富河文化”,时代稍晚于红山文化。分布在内蒙昭乌达,哲里木盟乌尔吉木伦河,西喇木伦河以北地区。富河沟遗址反映以当时的自然环境,不同于今天的沙漠草原景观,而是山地森林地区。人类定居社会,有一定的农业。 “新乐文化”,沈阳市北郊发现时代略早于富河文化,但石器制作技术较后者更发达的渔猎文化。分布在辽河流域、沈阳地区。 “新开流文化”,时代比新乐文化再晚一点,分布在黑龙江密山、松花江下游桦川县一带。 黄河中游地区 西安半坡遗址发现距今6000年的獐、竹鼠和貉的动物遗骸,可是现今它们生活在关中以南气候湿润的长江流域。 秦安大地湾遗址,属于仰韶文化晚期的建筑多用立木支撑房屋,有的主竖墙体竟用150根大小木柱。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还不能长途运输,这些木材只能采伐自当地,证明距今6000年前渭河上游是森林草原类型的景观,比今天要湿暖。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书目精简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阅读书目 (一)通论性著作 1)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3)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二)文献地图 1)《尚书?禹贡》(顾颉刚注释本,见《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第一辑) 2)《汉书?地理志》(周振鹤《汉书地理志汇释》) 3)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地理类.北京:中华书局.1965. 4)靳生禾.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5)谭其骧.在历史地理研究中如何正确对待历史文献资料.学术月刊.1982(11) 6)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1-8册).北京:地图出版社.1982-1988. 7)中国地理丛书.中国综合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 8)高等学校教学参考用书.中国自然地理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4. (三)理论与方法 1)英/阿兰·R.H.贝克.地理学与历史学:跨越楚河汉界.阙维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美/大卫·哈维.地理学中的解释.高泳源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4)侯甬坚.区域历史地理的空间发展过程.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5)吴宏岐.历史地理学方法论的探索与实践.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6)李令福.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学科属性与研究方法.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3) 7)史念海.发挥历史地理学有用于世的作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3) 8)蓝勇.现代历史地理学给历史学的新启示.史学理论研究.1995(1) (四)学术史发展 1)美/杰弗里·马丁. 所有可能的世界:地理学思想史(第四版).成一农,王雪梅译.上海:上 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2)美/理查德·哈特向.地理学的性质——当前地理学思想述评.叶光庭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1996. 3)美/普雷斯顿·詹姆斯.地理学思想史.李旭旦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谭其骧.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5)华林甫.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1949-1999).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6)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地学史组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学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7)邹振环著.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8)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渊源和发展.史学史研究.1986(1) 9)侯甬坚.“历史地理”学科名称由日本传入中国考——附论我国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学的 转换.中国科技史料.2000(4) 10)侯甬坚.1978-2008: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学术评论.史学月刊.2009(4)

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练习题

中国历史地理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国正史中第一部有地理志的是()。 2、唐李吉甫所撰()和宋乐史所撰()是我国古代两部地理名著。 3、历史自然地理包括历史地貌地理、()、()、()、()。 4、竺可桢是我国历史时期()研究的开创者。 5、竺可桢利用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中丰富的气象和物侯的记载,提出了我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化的趋势,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6、到18世纪清朝康乾盛世时最终确立中国历史疆域——西达黄岭以西和巴尔喀会湖,东到()、北抵()、()南包()。 7、水经注的作者是() 8、()年中俄两国缔结了《尼不楚条约》,()年中俄又订立了《恰克图条约》。 9、汉武帝时,设置的河西四郡是()、()、()、()。 10、考古研究成果表明,台湾岛及其附近岛屿最早的居民是中国内地的()。 11、长城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一是防御掠夺、二是()、三是()。 12、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我国农业在与()之间的界线发生过多次变迁。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这些变迁主要发生在()。 13、到春秋晚期,商品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货币,商人阶层也日益活跃。 14、清代,无锡号称“布码头”,镇江号称“()”汉口号称()。 15、广州是唯一()的商埠,对外贸易居全国首位,手工业也比明代更加发达。 二、名词解释 1、移民 2、楚长城 3、《徐霞客游记》 4、山海经 5、寰宇通志 6、《尚书·禹贡》 7、《蛮书》 8、大野泽 9、羁縻府州 三、简答题 1、历史时期主要沙漠区的名称及地理位置? 2、中国古代移民的类型和特点? 3、简述近5000年来中国历史气侯的变化. 4、中国古代移民的类型? 5、隋代所开大运河各段的名称、起始地点? 中国历史地理答案 一、填空题 1、《汉书·地理志》 2、《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 3、历史水文地理、历史生物地理、历史气候地理、历史灾害地理 4、气候变迁 5、考古时期、物候时期、方志时期、仪器观测时期 6、库页岛、西伯利亚南部萨彦岭、外兴安岭、南沙群岛 7、郦道元8、1689、1727 9、武威、酒泉、张掖、郭煌 10、古越族11、保护屯田、保护交通和商业贸易往来

历史地理概论讲义

第二章中国历史自然地理 第三章中国历代疆域政区的演变 第一节先秦形成的格局 第二节秦、汉、晋至隋——从郡县制到州、郡、县制 一、郡县制的起源与发展 (一)、郡县制的产生 (二)、秦代的郡县制 (三)、两汉的郡国并行制 二、“州”的演化—--监察区的虚与实 第三节唐、宋时代道制与路制区划 一、唐代的贞观十道、开元十五道反映意义及其演变 二、宋代路制的发展演化 三、辽、金、西夏及周边政权 第四节元、明、清省制的形成与演变 一、元朝的行省制 二、明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三、清代的地方行政区划 第五节辛亥革命以后的地方行政制度 一、中华民国时期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二章中国历史自然地理 分析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方法: 1.考古资料时期:距今2500年前(公元前500 年),依靠地层沉积相、考古、孢粉分析 2.物候资料时期:距今2500年至500年前(前500—1400),根据物候、文献与考古实物记载 3.方志资料时期:距今500年以来(1400--),利用地方志 一.距今5000年前气候的变化 多年来地理和考古研究已经证实,自更新世晚期(距今2万年前后)末次冰期以后的全新世时期,曾出现过全球性的气候回暖,时间大致在距今7500年至2500年之间,即中全新世时期。在中国大致相当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时期。距今5000年是一个分界线。5000年以前气候和温度明显上升,而5000年开始,气温逐渐下降,干燥度增加。持续至现在,其间又有若干次以世纪为期的气温回升和复降。 距今5000年前的温暖潮湿气候在不同地区暖湿气候的证据及人类活动的遗迹: 中国北方经孢粉研究发现以栎树为代表的阔叶乔木大量增加,发现目前只能生长于江淮地区田间沼泽的水蕨孢子,发现喜暖湿,栖于沼泽地的梅氏糜鹿(“四不像鹿”)。说明当时华北地区湖沼丛生,年均温度较今天高出约2度。如:北京西郊一带泥炭堆积达1100万立方米,是过去林木繁茂造成的沉积相。海平面比今天要高,即存在全新世海侵问题。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复习

填空题 1.唐宋时期云梦泽消失,为一系列小湖取代。 2.我国现存最好且较为完整的地理总志是唐朝时期的《元和郡县志》。 3.西周时期,我国主要地区的气候处于寒冷期。 4.元朝初年,第一次在澎湖列岛上设置澎湖巡检司行政机构,进行管辖。 5.秦汉时期北方的匈奴势力对中原政权的威胁最大。 6.魏晋南北朝时期,对我国东北地区疆域形势影响最大的是高句丽(政权名)。 7.明朝时期的大规模移民运动主要发生在朱元璋在位时期。 8.清朝末年的杨守敬使我国传统沿革地理学的集大成者。 9.汉武帝时期,通过七郡的设置,是汉代西南边界达今四川邛崃山和云南高黎贡山和哀牢 山一线,版图大大超过秦朝。 10.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规定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沿外兴安岭至 海为两国边界。 11.20世纪研究历史城市地理学的一代宗师是侯仁之先生。 12.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是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 13.宋元时期我国主要地区气候处于问暖期。 14.我国古代最稳定的基本行政区划制度是县制。 15.传统地图学的奠基人是魏晋时的裴秀。 16.东汉时期在王景主持下,对黄河下游的河道进行全面整治,实现800年安澜。 17.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经历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迁移。 18.公元前214年,秦朝将于拓至阴山,沿河筑城,在河套地区设九原郡,加强对北方地区 的行政管辖。 19.隋朝时期对中原政权产生最大威胁的是北方的突厥。 20.元朝建立的地方行省中辖区面积最大的是岭北行省。 名词解释 1.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现象分布、变迁及其所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西北五郡 西海、河源、鄯善、且末、伊吾 3.行省制度 封建社会后期元明清时代地方行政区划制度。萌芽于金朝,元一统后与京师设中书省,于地方置行中书省,总揽该地区行政大权,下辖路、府、州、县,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划,故此制始于元朝。明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但性质未变,仍习称行省。清复行省之名,简称省。 4.《历代與地图》 由传统沿革地理学的集大成者、清代学者杨守敬主编,绘制了自春秋至明代的历代疆域政区,并辅以山川形势,历代正史地理志中的县级以上地名基本全收,并绘制了一级政区的界线,是历来历史地图中最详备的一种。

中国文化地理概述

中国文化地理概述 作业 课题名称:中国名族服饰与地理环境 姓名:李群 学号:20100205050108 专业:地理科学 班级:地理101班 2012 年12月28日

中国名族服饰与地理环境 【摘要】:服饰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也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形象。它的功能一是 遮风祛寒,二是装饰美观。反映着中国人民在不同时期的生活方式、审美以及对时尚的不同的理解和追求。但是,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千差万别,千变万化,无不打上这一地区的烙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地理环境造就了民族服饰。 【关键词】:服饰地理环境男便装女便装男盛装 【目录】: 一、维吾尔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二、蒙古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三、苗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四、傣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形成了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文化。这也就有了各民族不同的服饰。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文化,也就影响了民族服饰。 地理环境不仅决定着服饰面料的型制选择,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少数民族服饰特点的形成与发展。透过这些多姿多彩、个性鲜明的服饰特征,我们不仅可以对其所属民族做出大致判断,而且能够程度不同地感受到北方各少数民族不同的民族性格、文化品格,以及某种神秘奇特而又难于言表的内容。如蒙古族的粗犷豪放;哈萨克族的勇敢强壮;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族的纯朴敦厚;维吾尔族的热情奔放;朝鲜族姑娘的谦恭温顺等。 中国的自然条件南北迥异:北方严寒多风雪,森林草原宽阔,生活在其间的北方少数民族多靠狩猎畜牧为生;南方湿热多雨,山地盆岭相间,生活在其间的少数民族多从事农耕。不同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也造成了不同的服饰风格和服饰特点。生活在高原草场并从事畜牧业的蒙古、藏、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裕固、土等少数民族,穿着多取之于牲畜皮毛,用羊皮缝制的衣裳、裤、大氅多为光板,有的在衣领、袖口、衣裳襟、下摆镶以色布或细毛皮。藏族和柯尔克孜族用珍贵裘皮镶边的长袍和裙子显得雍容厚实。哈萨克族的“库普”是用驼毛絮里的大衣,十分轻暖。他们服装的风格是宽袍大袖、厚实庄重。 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宜于植麻种棉;自织麻布和土布是衣裙的主要用料。所用工具多十分简陋,但织物精美,花纹奇丽。因天气湿热,需要坦胸露腿,衣裙也就多短窄轻薄,其风格多生动活泼,式样繁多,各不雷同。总之,风格的多种多样,不同的特点十分突出,构成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另一个特点。 为了深入了解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本次研究性学习以北方的维吾尔族、蒙古族和南方的苗族、傣族为主要代表民族进行深入探究。 一、维吾尔族服饰与地理环境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优势课程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对自然环境的重视,中国历史地理学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课程的意义更大。为了能使我们达到喜闻乐见的目的,学校采用多媒体的授课方式,使我们能够通过大量图片了解到历史上的环境变迁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特别是大学生明确在目前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如何正确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自然环境的关系,从而促使我国的社会能够可持续科学协调的发展。 通过老师讲授这门课程,使我们了解我国历史上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演变情况,了解中华民族和我们伟大祖国历史上的变迁和形成过程,激发我们热爱环境、热爱自然的激情,培养同学们的爱国精神。既使我们掌握了历史地理知识,又培养了我们的爱国情操。这门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课程的重点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变化。这个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因为现在的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学文的不喜欢理,学理的不喜欢文。 老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将自然与人文结合起来,用多媒体生动的表现出来,增加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正因为如此,在课堂教学上,老师尽可能多的联系实际,让我们身临其境进行考察。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 这门课程与现实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历史上的环境演变对今天的影响、西部大开发理论提出的依据等都与历史地理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讲好这门课,对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了解我国国情有重要意义。 随着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学校教育正快速由单纯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一个正确的方向,这个转轨的任务也就刻不容缓地摆在了各学科教学面前。从静态上看,素质构成基本有以下五个因素:即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劳动素质。从教育过程实施的动态方面分析,素质教育的实质是积极创造和利用一切有利的外部条件,使受教育者能够主动而非被动地将人类科学的道德的、心理的、劳动的文化成果内化为自身的较全面的素质,使身心两方面的潜能都获得提高。可见,“素质教育”虽是一句简单的话,实行起来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下面就中国历史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点心得体会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1发挥科优势,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一环,进行素质教育要将德育放在首位。在历史地理的教学中要注重爱国主义教育、要不断地渗透国情教育、要对学生进行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 2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学好其他各门功课的基础。为了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除传授基础的课本知识外,更重要的是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还要学生能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能够做到学以致用。积极开展课外教学,丰富课外知识、结合身边例子,注重科学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3发挥教育的思想导向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为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可以重点从下面几个方面做起。 ①激发学生潜力,提高思维与创新能力,②加强训练,注重意志品质的培养,③加强思想引导,形成健全人格 4锻炼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素质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实际动手能力较差。根据历史地理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多绘图、多制简易教具,多实验,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经过动手操作,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有关的知识点。 5结合教学实际,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中国历史地理概况 见面课答案

见面课:中国历史地理与当代大学生 1、什么是历史地理学?() A:既研究历史,也研究地理 B:地理学的发展史 C:地质时期的地理面貌变迁 D:历史记载的地理面貌变迁 正确答案:历史记载的地理面貌变迁 2、下面哪一项内容无法进行历史地理学的研究()A:唐代渤海湾海岸线的变迁 B:汉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土壤成分构成 C:北宋与辽的边界变迁 D:清代黄河水量变迁 正确答案:汉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土壤成分构成 3、下面哪一项不是学习历史地理学的价值和意义()A: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 B:帮助我们对现在的地理现象寻找到合适的定位 C:帮助我们更熟悉古代文献 D:为现代经济建设提供借鉴 正确答案:帮助我们更熟悉古代文献 4、中国近代第一部历史地理学学术刊物是() A:《禹贡》半月刊 B:《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历史地理》 D:《历史地理研究》 正确答案:《禹贡》半月刊 5、率先对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进行研究的学者是() A:顾颉刚 B:谭其骧 C:竺可桢 D:钱穆 正确答案:竺可桢 6、以下哪一个是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A:对黄河水量进行测量 B:实地考察黄河流向 C:统计2018年的黄河水量数据 D:分析历史文献中对黄河水量的记载 正确答案:分析历史文献中对黄河水量的记载 见面课:中国的形成及其疆域的变迁 1、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铭文出现了“宅兹中国”,这里“中国”的含义是()A:位于天下中央的国家 B:位于天下中央的地区 C:位于国家中央的地区 D:位于各国中心的国家 正确答案:位于天下中央的地区

2、华夏族群心目中,位于天下中心的地区是() A:洛阳盆地 B:关中平原 C:晋南盆地 D:太行山、黄河之间 正确答案:洛阳盆地 3、什么时候长江流域被纳入“中国”地域范围() A:夏 B:商 C:西周 D:东周 正确答案:东周 4、哪位帝王把河西走廊纳入中国疆域范围() A:秦始皇 B:汉武帝 C:隋炀帝 D:唐太宗 正确答案:汉武帝 5、魏晋南北朝时期,占据了朝鲜半岛北部的周边民族政权是()A:百济 B:新罗 C:高句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