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喘证中医治疗及护理

喘证中医治疗及护理

喘证中医治疗及护理
喘证中医治疗及护理

喘病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

宜宾市第二中医医院

一、基本情况

喘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首批“13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病种之一,自2014年1月至12月,宜宾市中医医院在内一科应用“喘病中医护理方案”护理住院患者共92例,患者平均住院日14天。

辨证分型统计如下:1.与《诊疗方案》一致的病例数57例:外寒内饮5例,风热犯肺13例,痰浊壅肺39例,肺气郁闭证0例。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有效咳嗽咯痰、深呼吸,口腔护理,气道湿化,翻身拍背,氧疗,活动,缩唇、腹式呼吸,监测体温,情志护理。

应用的主要中医护理技术:穴位贴敷、耳穴贴压、艾灸、中药雾化、穴位按摩、拔火罐、穴位注射。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

1.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应用情况

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

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频率高的项目是中药穴位贴敷,其次是耳穴贴压。分析其原因:

1.中药穴位贴敷主要是由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症状主动与主管医生沟通并实施,应用方便,效果明显,因此应用的主动性高。无创伤,患者易于接受。用物及操作方法简单,临床易于实施。

2. 耳穴贴压对于帮助睡眠,调理胃肠功能都有明显的作用,用物及操作方法简单,临床易于实施,正在逐渐推广,开展。

(二)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

1.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依从性较好的中医护理技术是中药穴位贴敷。分析其原因:1.操作方法简单,无创伤、无痛苦,患者易于接受。2.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上述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护理满意度较高的中医护理技术是中药穴位贴敷。分析其原因:中药穴位贴敷操作简单,无损伤性,患者易于接受;能减轻踹病咳嗽、咯

痰等不适症状,配合其他治疗有较好的效果,因此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较高。

本次总结中,穴位按摩的应用病例数较少,因此不做分析。

2.患者对健康指导的满意度

患者对健康指导的的满意度分为三个层次:①满意:41人(45%);

②一般:32人(35%);不满意:0人(0%)。

分析其原因:

1.《方案》中健康指导内容清晰明确,便于护理人员掌握及临床应用。

2.护理人员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加强了护患沟通,观察病情更加及时、细致,健康教育更加专业、统一,使患者感到护理人员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从而赢得了患者的信任。

3、个别护理人员责任心欠缺,中医理论知识薄弱,做不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未及时为患者提供健康指导。

(三)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分为四个层次:①实用性强:8人(8%);②实用性较强:32人(35%);③实用性一般:30人(33%);不适用:20人(21%)。

分析其原因:

1.《方案》对于该疾病的常见症状护理、中医用药护理、健康指导等方面均给予了系统、明确的专业指导,使护理人员明确自己在该疾病中医专科护理中应该做什么、如何做,避免了以往工作的盲目性、随机性。

2.《方案》中对该疾病常见症状适用的中医护理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对关键环节如:选穴、应用时间、观察要点等做了明确说明,使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更加规范、科学。

3.系统规范的中医专科护理标准,对于提高年轻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中医临床护理服务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中医饮食调护未落实到位

我科护理人员多数为低年资护士,中医基础薄弱,责任心不强,未能及时提供特色的中医辨证膳食,具有中医特色的饮食调护只局限在健康指导层面。

2.部分中医护理技术的适用性需进一步论证

本方案中的艾灸法,在其他医院应用中,由于我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较多,刺激性味道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及舒适度,影响依从性,病房和谐。

3.护理效果评价缺乏客观指标支撑

护理效果评价是由责任护士的主观认识及感受来进行评价,造成评价标准不一致。建议通过专家论证,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价方法。

三、护理效果评价与分析

(一)护理效果评价

1.评价方法

对喘病的主要症状咳嗽咯痰、喘息气短、发热、腹胀纳呆,次要症状纳呆应用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及中医护理技术(包括应用次数及天数)后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价。

2.评价标准

将症状的护理效果分为四个层次:好、较好、一般、差。

(二)护理效果分析

采用以上评价方法和标准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价,主要关键点为:以症状改善及相关健康教育内容的落实为主要评价指标。本护理方案的效果分析如下:

通过开展辨证施护、实施中医护理技术和中医个体化健康指导,80%以上的患者认为中医护理配合治疗对改善喘病的主要不适症状有良好的护理效果。

案例1:叶家富,女,63岁,主因“反复心累、气紧10+年,咳嗽、咯痰7天,复发加重4+天”收入院。患者入院后主诉心累、气紧,咳嗽、咯白色粘痰。T:36.6℃,P:98次/分,BP:120/68mmHg,生活自理能力评分:80分。入院诊断:①中医诊断:喘病(痰浊壅肺);②西医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根据喘病“中医护理方案”,针对患者咳嗽、咯痰,喘息、气短,纳呆等症状,了解咳嗽的程度、性质及持续时间,教会正确深呼吸,有效咳嗽、咯痰,选择合理体位、合理运动,在护士指导下,每日进行1-2次深呼吸/腹式呼吸训练,同时遵医嘱实施中药贴敷,给予辨证饮食指导、情志护理。

案例2:苏必忠,男,77岁,主因“反复心累、气紧10+年,咳嗽、咯痰5年,复发加重7+天”收入院。患者入院后主诉心累、气

紧,咳嗽、咯白色泡沫痰。T:36.4℃,P:86次/分,BP:130/72mmHg,生活自理能力评分:70分。入院诊断:①中医诊断:喘病(风热犯肺);②西医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根据喘病“中医护理方案”,针对患者咳嗽、咯痰,喘息、气短,纳呆等症状,了解咳嗽的程度、性质及持续时间,教会正确深呼吸,有效咳嗽、咯痰,选择合理体位、合理运动,在护士指导下,每日进行1-2次深呼吸/腹式呼吸训练,同时遵医嘱实施中药贴敷,给予辨证饮食指导、情志护理。

案例3:王大东,男,56岁,主因“反复心累、气紧7+年,咳嗽、咯痰2年,复发加重3+天”收入院。患者入院后主诉心累、气紧,咳嗽、咯白色泡沫痰。T:36.5℃,P:80次/分,BP:120/70mmHg,生活自理能力评分:90分。入院诊断:①中医诊断:喘病(外寒内饮);②西医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根据喘病“中医护理方案”,针对患者咳嗽、咯痰,喘息、气短,纳呆等症状,了解咳嗽的程度、性质及持续时间,教会正确深呼吸,有效咳嗽、咯痰,选择合理体位、合理运动,在护士指导下,每日进行1-2次深呼吸/腹式呼吸训练,同时遵医嘱实施中药贴敷,给予辨证饮食指导、情志护理。

四、中医护理的作用分析

(一)护理作用分析

从护理效果分析可以看出,根据医生的辨证施治,责任护士进行临症(证)施护、健康教育等方法,对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预防并发症的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有一定作用。

1.预防呼吸道感染

协助取正确体位,根据病情按时给予拍背(肺阴虚、气阴两虚的患者干咳少痰或无痰不宜拍背),指导有效咳痰方法,进行深呼吸训练,可宣畅肺气,复肺肃降功能,调节水液代谢,有效促进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同时,遵医嘱给予耳穴贴压,选穴:肺、气管—加强肺主治节功效,改善咳嗽、咯痰症状;神门、皮质下—镇静安神、调节气机、助心行血,改善气喘、憋闷症状。以上护理方法配合医疗措施可以减轻患者咳嗽/咳痰症状,使用本方案护理的92例患者,咳嗽/咳痰的护理效果好或较好共39例,占45%。

2.减轻胸闷气促

通过半坐卧位、腹式呼吸训练,可以减轻心脏负荷;合理运动,应用移情调志等中医情志护理方法进行心理护理,可以消除焦虑、忧伤情绪,达到调节气血阴阳的作用;根据五音入五脏的中医理论,指导患者倾听音乐,以调节肺气的宣发和肃降,缓解胸闷气促;遵医嘱耳穴贴压,选穴:肺、气管—加强肺主治节功效,改善咳嗽、咯痰症状;神门、皮质下—镇静安神、调节气机、助心行血,改善气喘、憋闷症状。85例胸闷气促患者,护理效果好或较好共9例,占11%。

附:病例基本信息汇总表

中医护理方案实施方案

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实施应用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3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 规范优势病种中医护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3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提高中医护理效果,规范中医护理行为,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二、实施目标 到2015年1月医院每个病区均实施相应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全院 实施中医护理方案数达到20个以上,每个病种完成病例20-30例(不 足者按实际收治病例数实施)。 三、实施步骤 1、培训、考核阶段:2014.6—2014.12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全院培 训及科室培训,进行培训效果考核,达到相关人员熟练掌握方案的应用。 2、实施阶段:2015.1—2015.6各科室对所收治病人第一诊断为相 应病种者实施中医护理方案,同时做好数据收集工作。 3、效果评价分析阶段:2015.6.1—2015.6.15对所实施病种中医护 理方案护理效果进行总结分析。 四、重点内容 1、进行中医护理方案及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考核,提高护理

人员应用中医护理方案的能力。 2、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3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结合医院实际,选择20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分科室进行实施。 3、加强医护配合,重点落实辨证施护及中医特色技术的应用,提高中医护理效果。 4、收集数据,对实施的中医护理方案进行护理效果总结分析。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全院医护人员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发挥中医药特色,提高中医护理效果的重要性,切实提高思想认识,认真落实各项工作,确保中医护理方案落到实处。 (二)、成立医院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实施应用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杜爱书 副组长:袁法林 成员:焦雪彦武志清王会敏 职责: 1、制定医院实施中医护理方案的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2、制定相关制度,完善工作机制。 3、对相关科室人员进行培训。 4、指导并监督各科室实施情况。 (三)、护理部成立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应用工作实施小组 组长:焦雪彦

哮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中医护理方案

哮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中医护理方 案

哮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冷哮证: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憋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二)热哮证: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呛咳阵作,咳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排吐不利,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甚至有好发于夏季者。舌苔黄腻,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数或弦滑。 (三)寒包热哮证:喉中哮鸣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咳痰不爽,痰黏色黄,或黄白相兼,烦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舌苔白腻罩黄,舌边尖红,脉弦紧。 (四)风痰哮证: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或鸣声如吹哨笛,喘急胸满,但坐不得卧,咳痰黏腻难出,或为白色泡沫痰液,无明显寒热倾向,面色青黯,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胸部憋塞,随之迅即发作。舌苔厚浊,脉滑实。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痰鸣气喘

1.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避免灰尘、刺激性气味。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遵医嘱给予吸氧,一般给予持续鼻导管吸氧,可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吸氧的方式和浓度,若有二氧化碳潴留,予低流量、低浓度持续给氧,1~2L/分钟。 3.根据喘息气短的程度及伴随症状,取适宜体位,如高枕卧位、半卧位或端坐位,必要时安置床上桌,以利患者休息;鼓励患者缓慢深呼吸,以减缓呼吸困难。 4.密切观察患者喘息气短的程度、持续时间及有无短期内突然加重的征象,评价缺氧的程度。观察有无皮肤红润、温暖多汗、球结膜充血、搏动性头痛等二氧化碳潴留的表现。 5.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交感、心、胸、肺、皮质下等穴位。 6.穴位按摩:遵医嘱穴位按摩,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膻中、肺俞、风门、列缺、丰隆、尺泽等穴位。 8.穴位贴敷:遵医嘱穴位贴敷,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膻中、肺俞、天突、丰隆、定喘、膏肓等穴位。 9.拔罐:遵医嘱拔罐疗法,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大椎、风门、肺俞、丰隆等穴位。 10.指导患者清淡饮食,忌食肥甘油腻、辛辣甘甜之品,戒除吸烟习惯,避免海腥发物。 (二)咳嗽咳痰

2016中医护理方案总结

2016重症医学科 中风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中风是我院首批确定的“33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病种之一,自2016我科应用“中风中医护理方案”护理住院患者共35,患者平均住院日3.9天 辨证分型统计如下:1.与《诊疗方案》一致的病例数35痰湿蒙窍证7例,火闭窍证9例,风痰组洛证4例,风火上扰证5例,痰热内闭证10例. 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体位护理、翻身拍背护理、口腔护理、会阴护理,、用药护理、肢体功能锻炼等。 应用的主要中医护理技术:艾灸、按摩、中药口腔护理、中药会阴护理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

阴护理,其次是穴位按摩、耳穴压豆。 分析其原因:1.因我科中风病人均为神志不清病人,鼻饲饮食的比率高,经口进食的病人少,绝对卧床休息以致于留置导尿的病人多,为了预防口腔和泌尿系感染,中药口腔护理和中药会阴护理必须实施,所以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症状主动与主管医生沟通并实施,应用的主动性高。2.中药漱口液味甜而甘,清热解毒效果好,患者易于接受。3.用物及操作方法简单,临床易于实施。4、经济实惠 (二)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 理,分析其原因:1.操作方法简单,无创伤、无痛苦,收费便宜,患者易于接受。2.对于鼻饲饮食或禁食的患者预防口腔溃疡,保持口气清新起做良好的效果,以致于患者及家属反应好。 护理满意度较高的中医护理技术是中药口腔护理、中药会阴护理和穴位按摩,分析其原因:中药口腔护理它能减轻或缓解患者口腔异味和口腔溃烂等不适症状,保持口腔清洁和舒适起作较好的效果,中药会阴护理能及时清除尿道口分泌物,保持会阴部

中医护理常规二新的

咳嗽 一、定义:咳嗽是指肺气上逆作声,咯出痰液的病证。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结核等疾病。中医将“有声无物”谓之咳;“有物无声”谓之嗽。而临床常为二者并见,故为咳嗽。 二、护理诊断 (一)咳嗽、咯痰1.外感事邪,肺失宣降2.脏腑功能失调,痰贮于肺(二)发热1.外邪入侵,肺卫失和2.内伤久咳,阴虚火旺 (三)胸闷心悸1.肺失宣肃,水气凌心2.气血瘀滞,脉道痹阻(四)咯血1.风热灼络2.咳剧伤及血络3.虚火灼伤肺络 (五)潜在外感1.肺气不足,外邪易袭 (六)潜在肺癌1.病程日久,邪毒蕴肺 三、观察要点 1.注意观察咳嗽声音、时间、性质、节律和咯出痰的性状、颜色气味等特征,以及有无恶寒发热、紫绀、汗出等伴随症状。 2.胸痛气促、久咳、痰中带血,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痰呈黄绿色脓性痰,或大咯血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年老久病,痰不易咯出,出现体温骤降、汗出、尿少、头昏、心悸、嗜睡、四肢不温等脱证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四、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咳嗽严重者卧床休息,痰多者取侧卧位,经常变换体位,将痰排出,

必要时协助翻身拍背。 2.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2)风寒、阳虚者中药宜热服,药后加盖衣被,以助微微汗出。 3.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之品,忌肥甘、油腻、煎炸、辛辣刺激性饮食及烟酒。 (2)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宜食清热润肺化痰之品。 (3)肺肾阴虚咳嗽宜食生津、润肺、止咳之品。 4.情志护理 保持精神愉快,对久咳不愈和肝火犯肺咳嗽的患者,做好情志调护,避免精神刺激,学会自我调节。 5.临证(症)施护 (1)风寒束肺咳甚者,遵医嘱给予背部拔火罐或镇咳药。 (2)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干咳少痰、粘稠难咯,遵医嘱用中药雾化吸入。 五、健康教育 1.鼓励患者适当户外活动,平时注意身体锻炼,以增强体质,改善肺功能。 2.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注意寒暖,预防感冒。 哮喘 一、定义: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使气滞痰阻,气道挛

哮喘的中医护理常规

哮喘的中医护理常规 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痰鸣气喘肺系疾病。发作时哮鸣有声,呼吸急促,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证。多由先天禀赋不足,宿痰内伏于肺,因饮食、情志、劳倦再感六淫之邪而发哮喘。病位在肺、脾、肾。临床分为发作期(冷哮、热哮、虚哮),缓解期(肺气虚、脾气虚、肾气虚)。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评估: 1)既往史、家族病史、发病的诱因及是否接触过敏原。 2)咳嗽、咳痰的性质、量、颜色是否有异常。 3)呼吸困难的程度、呼吸形态、是否有哮鸣音。 4)有无意识的改变。 5) 心理状况。 6)辩证: 1.冷哮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 2.热哮喉中哮鸣如吼,气粗息涌。 3.虚吼反复发作,咳痰无力,气声低微。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脾胃肺病科一般护理常规。

2.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防止灰尘、药物、花草等刺激。禁烟。寒哮、虚哮病室宜向阳温暖,胸背部保暖;热哮室温宜偏凉。 3.哮喘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取半卧位或端坐位,立即给予吸氧,缓解后可适当下床活动。 三、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寒哮宜热服。 2.哮喘发作有规律者,可在发作前1~2小时服药以缓解症状,服药后观察其效果和反应。 3.对喘证患者慎用镇静剂。 四、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密切观察哮喘发作时间、特点、咯痰难易、痰色、量、神志、面色、汗出、体温、舌象、脉象及哮喘发作与季节、气候、饮食和精神等因素的关系,以及伴随症状并做好记录。 如有下列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医护协作处理: 1)突然呼吸急促,张口抬肩,胸部满闷,不能平卧。 2)哮喘持续发作,见汗出、肢冷、面青、唇紫、烦躁不安、神昏、脉大无根。 3)夜间喘甚、咯稀泡沫痰、心悸尿少、浮肿,脉微数。 4)服用含麻黄的汤药后,心率明显加快、血压升高。 5)有哮喘发作先兆者,主诉鼻、咽、眼部发痒、咳嗽、流鼻涕等。6)痰热闭阻,心窍蒙闭之兆,痰阻气道,喘息不止、咯痰不利、精神恍惚、发燥不安、瞌睡等。

喘证中医诊疗方案

喘证中医诊疗方案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得中华人民共与国中医药行业标 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喘证得诊断标准。 ⑴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⑵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疾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⑶呈桶状胸。叩诊胸部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肝浊音界下移、肺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或哮鸣音。或肝肿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 ⑷合并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必要时查血钾、钠、二氧化碳结合 力及X线胸部摄片,心电图,心、肺功能测定,血气分析等。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2009年发布得《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 ⑴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史。主要就是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结核、支气管 扩张与胸廓疾病史等病史。 ⑵有咳嗽、咳痰,进行性气促得临床症状。 ⑶有肺气肿与(或)肺动脉高压得体征、 ⑷辅助检查X胸片、心电图检查有一项符合诊断标准、可予超声心电图以增加 诊断可靠性。 ⑸急性加重期可有发热、血白细胞与(或)中性粒细胞增高、痰培养或涂片可获得有价 值得病原。 具有以上1~3条加上X胸片或心电图符合诊断条件,排除其她心脏病即可作出诊断。 (二)证候诊断 1、风寒闭肺: 喘息,呼吸急促,胸部胀闷。咳嗽,痰多稀薄色白,头痛,鼻塞,喷嚏,流清涕,无汗,恶寒,或伴发热,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滑。 2、表寒里热: 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煽。咳而不爽,咯痰粘稠,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溲黄,便干。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滑。 3、痰热遏肺: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粘稠色黄,或痰中带血,或目睛胀突,胸中烦热,身热,面红,有汗,咽干,渴喜冷饮,尿赤,或便秘。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4、痰浊阻肺:喘而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咯吐不利;或脘闷,呕恶,纳呆,口粘不渴。舌质淡,苔厚腻色白,脉滑。 5、肝气乘肺: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但喉中痰声不著;平素常多忧思抑郁,或失眠,心悸,或不思饮食,大便不爽,或心烦易怒,面红目赤,舌质淡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而数。 6、水凌心肺:喘咳气逆,倚息难以平卧、咯痰稀白,心悸,面目肢体浮肿,小便量少,怯寒肢冷,或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淡胖或胖黯或有瘀斑、瘀点,舌下青筋显露,苔白滑。脉沉细或带涩。 7、肺气虚: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极易感冒;或咳呛

喘病中医护理方案效果总结分析报告

喘病中医护理方案效果总结分析报告 一、基本情况:对我科10月12月8例患者进行分析统计如下:平均住院天数 9、7天,痰浊阻肺证1例,肺气郁闭证1例,痰浊雍肺证6例。 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观察咳嗽咳痰、喘息气短、发热等情况。 应用的主要护理技术:拔火罐、耳穴贴压、穴位按摩、刮痧。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 1、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应用情况主要症状病例数辨证施护方法实施人次百分比咳嗽咳痰5有效咳嗽、翻身拍背、体位、湿化气道5100%喘息气短4氧疗、缩唇训练、体位4100%发热1检测体温、物理降温、口腔护理1100% 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主要症状病例数中医护理技术实施人次百分比咳嗽咳痰5耳穴按压拔火罐刮痧31160%20%20%喘息气短4耳穴压豆4100%发热1刮痧1100% 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频率高的项目是耳穴按压,分析原因: 1、耳穴贴压主要是由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症状主动与主管医生沟通并实施,因此应用的主动性高。

2、无创伤、患者易于接受。 3、用物及操作方法简单,临床易于实施。 (二)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 1、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项目例数人依从性(%)满意度(%)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满意一般不满意耳穴贴压77100%00228%572%0刮痧2150%150%0150%150%0拔火罐11100%0000011000 依从性较好的中医护理技术是耳穴压豆和拔火罐。分析原因:操作方法简单,无创伤,无痛苦,患者易于接受。护理满意度较高的中医护理技术是刮痧。分析原因:它能减轻患者咳嗽咳痰、发热等不适症状,配合其他治疗有较好的效果,因此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较高。 三、本护理方案的效果分析如下:主要症状病例数(人)护理效果好较好一般差咳嗽咳痰501(20%)4(80%) 0喘息气短401(25%)3(75%)0发热1001(100%)0 通过开展辨证施护、实施中医护理技术和中医个体化健康指导,85%以上的患者认为中医护理配合治疗对配合喘病治疗的主要不适症状有良好的护理效果。

喘证的护理常规1

喘证的护理常规 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 一、护理评估 (一)呼吸困难的程度。 (二)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三)心量社会状况。 1、心肺气虚证:神疲乏力,短气自汗,动则加剧,食少纳呆,咳嗽喘促,心悸怔忡,面色表灰。舌淡或青紫,苔薄白,脉沉弱或结代。 2、心肾阳虚证:心悸气短,精神不振,畏寒肢冷,尿少浮肿,面色表紫,唇青舌黯。苔白,脉沉细,或弱或结代。 3、气阴两虚证:心悸怔忡,头晕目眩,气短乏力,口干舌燥,失眠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或结代。 4、气虚血瘀证:心悸怔忡,胸胁作痛,腹胀痞满,咳嗽气短,两颧暗红,口唇紫绀,浮肿尿少。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弦或结代。 5、痰饮阻肺证:心悸气短,咳嗽气喘,不能平卧,咯出白痰或泡沫样痰,尿少浮肿,腹胀纳呆。苔白腻,脉弦滑。 6、痰热壅肺证:发热口渴,咳嗽喘促,不能平卧,痰多粘稠色黄或痰白粘稠难咳,心悸尿黄量少,浮肿。舌红苔黄,脉滑数。 7、水凌心肺证:喘咳气逆,倚息难以平卧,咯痰稀白,心悸,面目肢体浮肿,小便量少,怯寒肢冷,面青唇紫,舌胖暗,苔白滑,

脉沉细。 8、阳气虚脱证:呼吸喘急,呼多吸少,尿少浮肿,烦躁不安,不得平卧,面色苍白或灰喑,张口抬脚,汗出如油,昏迷不醒,四肢厥逆或昏厥谵妄。舌质紫暗,苔少,脉微细欲绝或沉迟不续。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绝对卧床休息,给予半卧或坐位。 2、保持病房安静,消除病人紧张恐惧心理,保证病人休息与睡眠。 (二)病情观察及并发病护理 1、观察患者心律、心率、血压、呼吸、神色的变化。 2、表情淡漠、疲乏无力、腹胀、呼吸深长、胸满气急、恶心呕吐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出现吐粉红色泡沫痰、面白唇紫、表情淡漠、泠汗肢厥、脉微欲绝、烦躁心悸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大便用力,病情允许可用缓泻剂或遵医嘱低压灌肠。 (三)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一般温服。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肥腻之品。 2、给予少盐或无盐饮食。

中医护理常规二

5咳嗽 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肺,涉及脾、肾。呼吸道感染、急性及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脓肿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5.1护理评估 5.1.1 咳嗽的声音、时间、性质及伴随症状。 5.2.2 咯痰的性状、颜色和气味。 5.2.3 心理社会状况。 5.3.4 辨证:风寒束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伤肺证、痰热壅肺证、肝火犯肺证、痰湿蕴肺证、肺阴亏虚证、肺气亏虚证。 5. 2护理要点 5.2.1 一般护理 5.2.1.1 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5.2.1.2 咳嗽严重者卧床休息,痰多者取侧卧位,经常变换体位,将痰排出,必要时协助翻身拍背。 5.2.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5.2.2.1 注意观察咳嗽声音、时间、性质、节律和咯出痰的性状、颜色气味等特征,以及有无恶寒发热、紫绀、汗出等伴随症状。 5.2.2.2 胸痛气促、久咳、痰中带血,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5.2.2.3 痰呈黄绿色脓性痰,或大咯血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5.2.2.4 年老久病,痰不易咯出,出现体温骤降、汗出、尿少、头昏、心悸、嗜睡、四肢不温等脱证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5.2.3 给药护理 5.2.3.1 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5.2.3.2 风寒、阳虚者中药宜热服,药后加盖衣被,以助微微汗出。 5.2.4 饮食护理 5.2.4.1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之品,忌肥甘、油腻、煎炸、辛辣刺激性饮食及烟酒。 5.2.4.2 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宜食清热润肺化痰之品。 5.2.4.3 肺肾阴虚咳嗽宜食生津、润肺、止咳之品。 5.2.5 情志护理 保持精神愉快,对久咳不愈和肝火犯肺咳嗽的患者,做好情志调护,避免精神刺激,学会自我调节。 5.2.6 临证(症)施护 5.2. 6.1 风寒束肺咳甚者,遵医嘱给予背部拔火罐或镇咳药。 5.2. 6.2 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干咳少痰、粘稠难咯,遵医嘱用中药雾化吸入。 5.3 健康指导 5.3.1 鼓励患者适当户外活动,平时注意身体锻炼,以增强体质,改善肺功能。 5.3.2 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注意寒暖,预防感冒。

肺胀中医护理方案

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肺脾气虚证:咳嗽,喘息,气短,动则加重;神疲、乏力或自汗;恶风,易感冒;纳呆或食少;胃脘胀满或腹胀或便溏;舌体胖大或有齿痕,舌苔薄白或腻。 (二)肺肾气虚证:喘息,气短,动则加重;乏力或自汗;易感冒,恶风;腰膝酸软,耳鸣,头昏或面目虚浮;小便频数、夜尿多,或咳而遗尿;舌质淡、舌苔白。 (三)肺肾气阴两虚证:喘息,气短,动则加重;自汗或乏力;易感冒;腰膝酸软;耳鸣,头昏或头晕;干咳或少痰、咳嗽不爽;盗汗;手足心热;舌质淡或红、舌苔薄少或花剥。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咳嗽、咳痰 1.取舒适体位,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咳痰、深呼吸的方法。卧床患者定时翻身拍背,痰液无力咳出者,予胸部叩击或振动排痰。 2.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皮质下等穴。 3.遵医嘱拔火罐,取大椎、定喘、肺俞、风门、膏盲等穴。 4.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离子导入的部位为背部湿罗音最明显处。 5.遵医嘱足部中药泡洗。 6.遵医嘱中药雾化。 (二)喘息、气短 1.观察喘息气短的程度及有无紫绀,遵医嘱给予氧疗,观察吸氧效果。

2.取合适体位,如高枕卧位、半卧位或端坐位,指导采用放松术,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3.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常用的锻炼方式有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大椎、定喘、肺俞、脾俞、天突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交感、心、胸、肺、皮质下等穴。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列缺、内关、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 7.遵医嘱艾灸,取大椎、肺俞、命门、足三里、三阴交、气海等穴,用补法。 (三)自汗、盗汗 1.衣着柔软、透气,便于穿脱;汗出时及时擦干汗液、更衣,避免汗出当风。 2.遵医嘱耳穴贴压,取交感、肺、内分泌、肾上腺等穴。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神阙等穴。 (四)腹胀、纳呆 1.病室整洁,避免刺激性气味,咳痰后及时用温水漱口。 2.顺时针按摩腹部10~20分钟,鼓励患者适当运动,促进肠蠕动,减轻腹胀。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气海、关元、神阙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三焦、胰、交感、神门等穴。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足三里等穴。 6.遵医嘱艾灸,取中脘、足三里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膏方:宜早晨和晚上睡前空腹温水调服,服药期间避免油腻、海鲜、辛辣之品,戒烟、限酒,忌食萝卜、忌饮浓茶。感冒、咳嗽痰多或其他急性疾病时应暂停服用。膏方开启后应冷藏(其他详见附录1)。

喘证护理方案

喘证护理方案 2017-1-5 吴冬梅内二科 因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不舒及久病体虚所致。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胸中胀满、痰涎壅盛、咳上气、动后尤显,甚者面色、唇舌发绀,心慌浮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肺。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咳嗽,咳痰,喘息及痰量、性质、颜色与气味。 2、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寒饮束肺证、痰浊壅肺证、痰热郁肺证、痰蒙心窍证、肺肾气虚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重症患者卧床休息。胸闷喘息取半卧位。病情缓解或轻症可适当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不宜过劳。 (3)重症患者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浮肿者记录出人量。 (4)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必要时体位引流。 (5)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①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喘息、浮肿、咳嗽、咳痰等变化。 ②出现神志恍惚、面色青紫、痰声漉漉、四肢发凉时,报告医师。配

合处理。 ③出现面赤谵语、胸中闷胀、烦躁不安、舌强难言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④出现神志不清、气促、冷汗、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2用药护理 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服药后观察效果与反应,并做好记录。 3、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可口、富营养、易消化,忌食辛辣、煎炸、过甜,过咸之品。 (2)寒饮束肺者,忌食生冷水果。 (3)痰热郁肺者,可食清热化痰之品。 (4)有心衰与水肿者,给予低盐或者无盐饮食。 (5)多汗者,注意补液,给予含钾食物,防止脱水,电解质紊乱。 (6)纳呆者,可少食多餐,并注意饮食得色香味。 4.情志护理 本病缠绵难愈,患者精神负担较重,指导患者自我排解得方法,树立战胜疾病得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5.临症护理 (1)痰黏稠难咳出时,给予雾化吸入,必要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2)呼多吸少、动则喘甚、紫绀时,立即给予低流量氧气持续吸入,观察吸氧效果,并做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准备工作,随时准备协助医师进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发作期(病期诊断中属急性发作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 1.风哮:时发时止,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反复发作,止时又如常人,发病前多有鼻痒、咽痒、喷嚏、咳嗽等症。舌淡苔白。 2.寒哮: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痰多、色白多泡沫,易咯,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恶寒,天冷或受寒易发。肢冷,面色青晦。舌苔白滑。 3.热哮:喉中痰鸣如吼,咯痰黄稠,胸闷,气喘息粗,甚则鼻翼煽动,烦躁不安,发热口渴,或咳吐脓血腥臭痰,胸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 4.虚哮: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至持续喘哮,咳痰无力。舌质淡或偏红,或紫暗。 (二)缓解期(病期诊断中属缓解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 1.肺脾气虚证:气短声低,喉中时有轻度哮鸣,痰多质稀,色白,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 2.肺肾两虚证:气短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咳痰质黏起沫,脑转耳鸣,腰膝酸软,心慌,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喘息哮鸣 1.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发作持续时间,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师。 2.取适宜体位,可高枕卧位、半卧位或端坐位。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平喘、肺、肾上腺、交感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府、云门、孔最、膻中等穴。 5.遵医嘱拔火罐,取肺俞、膏肓、定喘等穴。 6.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肺俞、天突、天枢、定喘等穴,三伏贴效果尤甚。 7.遵医嘱中药泡洗。

8.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 (二)咳嗽咳痰 1.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咳痰的量、颜色、性状。 2.咳嗽胸闷者取半坐卧位。 3.持续性咳嗽时,可频饮温开水。 4.做深呼吸训练,采用有效咳嗽、翻身拍背、胸背部叩击或使用设备进行排痰等方法。 5.保持口腔清洁。 6.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皮质下、大肠等穴。 7.遵医嘱拔火罐,取肺俞、膏盲、定喘、脾俞、肾俞等穴。 8.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肺俞、膏盲、定喘、天突等穴。 9.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肺俞、膻中、中府、云门、孔最等穴。 (三)胸闷 1.观察胸闷的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等。 2.协助患者变换舒适体位。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膻中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胸、神门、小肠、皮质下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1)寒哮证服用中药汤剂宜热服,热哮证宜偏凉服。补虚汤药宜温服。服用含麻黄的中药时,注意观察患者汗出及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2)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4.用药注意事项。 (1)使用吸入剂的注意事项

喘病中医护理方案

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 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外寒内饮证:受凉后出现头痛、身痛,发热畏寒,咳嗽,气急,喉中痰声漉漉,痰色白清稀,胸闷气憋。舌质淡,苔薄白,脉滑或弦紧。 (二)风热犯肺证:发热,恶风或恶热,头痛、肢体酸痛,咳嗽咽痛,气急,痰黄质稠。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脉浮数。 (三)痰浊雍肺证:咳嗽喘息,咯唾痰涎,量多色灰白,心胸憋闷,气短,不得平卧,脘痞纳少。苔白腻,脉弦滑。 (四)肺气郁闭证:常因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甚,或无痰声。平素多忧思抑郁,失眠、心悸。苔薄,脉弦。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咳嗽咳痰 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温度保持在18-22℃,湿度控制在50%-60%。减少环境的不良刺激,避免寒冷或干燥空气、烟尘、花粉及刺激性气体等。 2.使患者保持舒适体位,咳嗽胸闷者取半卧位或半坐卧位,持续性咳嗽时,可频饮温开水,以减轻咽喉部的刺激。 3.每日清洁口腔2次,保持口腔卫生,有助于预防口腔

感染、增进食欲。 4.密切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咳痰的颜色、性状、量及气味,有无喘促、发绀等伴随症状。 5.加强气道湿化,痰液粘稠时多饮水,在心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每天饮水1500ml以上,必要时遵医嘱行雾化吸入,痰液粘稠无力咳出者可行机械吸痰。 6.协助翻身拍背,指导患者掌握有效咳嗽、咳痰、深呼吸的方法。 7.指导患者正确留取痰标本,及时送检。 8.遵医嘱给予止咳、祛痰药物,用药期间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9.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气管、神门、皮质下等穴位。 10.穴位贴敷:遵医嘱穴位贴敷,三伏天时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俞、膏盲、定喘、天突等穴位。 11.拔火罐:遵医嘱拔罐疗法,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俞、膏盲、定喘、脾俞、肾俞等穴位。 12.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食多餐,避免油腻、辛辣刺激及海腥发物。可适当食用化痰止咳的食疗方,如杏仁、梨、陈皮粥等。 (二)喘息气短 1.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避免灰尘、刺激性气味。

喘病中医护理常规

喘病中医护理常规 喘病是一种发作性痰鸣气喘肺系疾病。发作时喉间哮鸣有声,呼吸急促,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证,严重者可由喘致脱出现喘脱之危重证候。 证型及临床表现 1.外寒内饮证:受凉后出现头痛、身痛,发热畏寒,咳嗽,气急,喉中痰声漉漉,痰色白清稀,胸闷气憋。舌质淡,苔薄白,脉滑或弦紧。 2.风热犯肺证:发热,恶风或恶热,头痛、肢体酸痛,咳嗽咽痛,气急,痰黄质稠。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脉浮数。 3.痰浊雍肺证:咳嗽喘息,咯唾痰涎,量多色灰白,心胸憋闷,气短,不得平卧,脘痞纳少。苔白腻,脉弦滑。 4.肺气郁闭证:常因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甚,或无痰声。平素多忧思抑郁,失眠、心悸。苔薄,脉弦。 病情观察要点 1.密切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咳痰的颜色、性状、量及气味,有无喘促、 发绀等伴随症状 2.密切观察患者喘息气短的程度、持续时间及有无短期内突然加重的征象,评价缺氧的程度 3.痰呈黄绿色脓性痰,或大咯血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年老久病,痰不易咯出,出现体温骤降、汗出、尿少、头昏、心悸、嗜睡、四肢不温等脱证 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临证护理: 咳嗽咳痰 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温度保持在18~22℃,湿度控制在50%~60%。减少环境的不良刺激,避免寒冷或干燥空气、烟尘、花粉及刺激性气体等。 2.使患者保持舒适体位,咳嗽胸闷者取半卧位或半坐卧位,持续性咳嗽时,可频饮温开水,以减轻咽喉部的刺激。 3.每日清洁口腔2次,保持口腔卫生,有助于预防口腔感染、增进食欲。 4.密切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咳痰的颜色、性状、量及气味,有无喘促、发绀等伴随症状。 5.加强气道湿化,痰液粘稠时多饮水,在心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每天饮水1500ml以上,必要时遵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中医理论考试AB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中医理论考试(A) 科室姓名成绩 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 ()1. 肺肾两虚证患者咳痰(),: A质黏起沫B白粘痰C黄脓痰 ()2. 咳嗽胸闷者取()卧位: A半坐卧位 B 端坐位C平卧位 ()3. 寒哮证服用中药汤剂宜()服: A 凉 B 热C温 ()4. 内服中药时注意观察患者汗出及()变化情况: A咳嗽咳痰B 生命体征C喘息哮鸣 ()5. 寒哮证患者宜食(),豁痰利窍的食品: A 祛风涤痰 B 清热宣肺C温肺散寒 ()6.()患者宜食补肺益肾的食品: A 肺脾气虚 B.热哮证 C.肺肾两虚证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 ()1. 常见证候缓解期主要有: A肺脾气虚证B肺肾两虚证C热哮 ()2. 喘息哮鸣患者观察呼吸()、()、深浅,发作(),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师: A 频率B节律C持续时间 ()3. 喘息哮鸣患者可采取的中医护理措施有: A 耳穴贴压B穴位按摩C穴位贴敷 ()4. 咳嗽咳痰患者做深呼吸训练,采用()、()、()或使用设备进行排痰等方法: A 有效咳嗽B翻身拍背C胸背部叩击 ()5.使用含激素类药物后应及时(),避免激素残留在()引起(): A 漱口 B 口腔C真菌感染 ()6. 呼吸功能锻炼主要有: A 腹式呼吸 B 缩唇呼吸C呼吸吐纳功: 三. 判断题(每题3分) ( )1. 寒哮患者病室宜阳光充足,温度宜偏暖,避风寒;热哮患者病室应凉爽通风。

( )2. 注意加强过敏源识别与规避,及时检测过敏原的类别,在日常生活中规避防范。

( )3. 避免摄入易引起过敏的食品,如蛋白、海鲜类,忌食辛辣油腻等刺激之品。 ( )4. 风哮证:宜食温肺散寒,豁痰利窍的食品,如葱、姜、胡椒等。食疗方:椒目粉可配菜或制成胶囊。 ( )5. 虚哮: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至持续喘哮,咳痰无力。舌质淡或偏红,或紫暗。 ( )6. 喘息哮鸣患者取适宜体位,可高枕卧位、半卧位或端坐位。 ( )7. 肺脾气虚证:宜食健脾补肺益气的食品,如南瓜、银耳、山药等。食疗方:莲子银耳汤等。 ( )8. 情志护理应进行心理疏导,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避免不良情绪刺激。 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 )9. 风哮:喉中痰鸣如吼,咯痰黄稠,胸闷,气喘息粗,甚则鼻翼煽动,烦躁不安,发热口渴,或咳吐脓血腥臭痰,胸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 ( )10. .持续性咳嗽时,可频饮温开水。保持口腔清洁。 ( )11. 吸入药物时取坐位,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吸入装置,保证嘴包住吸入制剂的吸嘴。( )12. .肺肾两虚证: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 四.填空题(每空3分) 1. 常见证候要点发作期()、()、()、();缓解期()、()。 2. 胸闷患者观察胸闷的()、()、()及伴随症状等。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中医理论考试(A)答案 单选:A质黏起沫A半坐卧位 B 热B 生命体征C温肺散寒C肺肾两虚 多选:AB ABC ABC ABC ABC 判断:第4、9错 填空: 1. 发作期、风哮、寒哮、热哮、虚哮、缓解期、肺脾气虚证、肺肾两虚证 2. 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疾病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常规 1)病室环境。 2)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3)根据病证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2.根据病种、并请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3.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并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4.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2)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三日。 3)若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 若体温39以上者,每4h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 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5.每日记录大便次数一次。 6.每日测体重、血压1次,或遵医嘱执行。 7. 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 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9. 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 严格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 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神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10.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11. 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是指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2. 遵医嘱准确给药。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和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13.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喘病中医护理方案.

第二节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外寒内饮证 受凉后出现头痛、身痛,发热畏寒,咳嗽,气急,喉中痰声漉漉,痰色白清稀,胸闷气憋。舌质淡,苔薄白,脉滑或弦紧。 (二)风热犯肺证 发热,恶风或恶热,头痛、肢体酸痛,咳嗽咽痛,气急,痰黄质稠。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脉浮数。 (三)痰浊壅肺证 咳嗽喘息,咯睡痰涎,量多色灰白,心胸憋闷,气短,不得平卧,脘痞纳少。苔白腻,脉弦滑。 (四)肺气郁闭证 常因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甚,或无痰声。平素多忧思抑郁,失眠、心悸。苔薄,脉弦。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咳嗽咳痰 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温度保持在18~22℃,湿度控制在50%~60%。减少环境的不良刺激,避免寒冷或干燥空气、烟尘、花粉及刺激性气体等。

2.使患者保持舒适体位,咳嗽胸闷者取半卧位或半坐卧位,持续性咳嗽时,可频饮温开水,以减轻咽喉部的刺激。 3.每日清洁口腔2次,保持口腔卫生,有助于预防口腔感染、增进食欲。 4.密切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咳痰的颜色、性状、量及气味,有无喘促、发绀等伴随症状。 5.加强气道湿化,痰液黏稠时多饮水,在心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每天饮水1 500 ml以上,必要时遵医嘱行雾化吸 入,痰液黏稠无力咳出者可行机械吸痰。 6.协助翻身拍背,指导患者掌握有效咳嗽、咳痰、深呼吸的方法。 7.指导患者正确留取痰标本,及时送检。 8.遵医嘱给予止咳、祛痰药物,用药期间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9.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气管、神门、皮质下等穴位。 10.穴位贴敷:遵医嘱穴位贴敷,三伏天时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俞、膏肓、定喘、天突等穴位。 11.拔火罐:遵医嘱拔罐疗法,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俞、膏肓、定喘、脾俞、肾俞等穴位。 12.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食多餐,避免油腻、辛辣刺激及海腥发物。可适当食用化痰止咳的食疗方,如杏仁、梨、陈皮粥等。

喘证的护理常规

喘证的护理常规 1疾病定义: 中医病名:喘证;西医: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等。 2 临床表现; 外寒内饮证:受凉后出现头疼、身痛,发热恶寒,咳嗽,气急,痰白清稀。舌质淡苔薄白,脉滑或弦紧。 风热犯肺证:发热,恶风或恶寒,头痛、肢体酸痛,咳嗽咽痛,气急,痰黄质稠,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脉浮数。 痰浊雍肺证:咳嗽喘息,痰多色灰白,心胸憋闷,气短,不得平卧,苔白腻,脉弦滑。 肺气郁闭证:常因情绪刺激而诱发,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甚或无痰声。苔薄,脉弦。 3 喘证的护理: (1)保持病室空气清新流通,病室安静、整洁。 (2)急性期卧床休息,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如半坐卧位,氧气吸入,一般给鼻导管、低流量、低浓度持续给氧。 (3)根据医嘱正确及时给药,观察药物滴速、疗效及副作用。 (4)密切观察呼吸的频率、节律、深度及呼吸困难程度,监测生命体征,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并配合医生救治。

(5)病情稳定后鼓励病人呼吸运动,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 (6)遵医嘱耳穴埋豆,选择交感、心、肺等穴位。 (7)遵医嘱隔物灸,选择气海,关元等穴位。 4 饮食护理: 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为宜,同时避免摄入过多碳水化合物及易产气食物。多食绿叶蔬菜及水果,食物以蒸、煮为宜,食物宜软烂,以利消化吸收,同时忌辛辣、肥腻、过甜、过咸即煎炸之品. 外寒内饮证:宜食辛温祛寒之品,如白果煲鸡、紫苏粥等。 风热犯肺证:宜食清热之品,如梨、金银花茶等。 痰浊雍肺证:宜食清肺化痰之品,如银耳白合粥等。 肺气郁闭证:宜食开郁宣肺之品,如杏仁粥,萝卜生姜汁等。 5 情志护理 (1)本病病程长,患者精神负担重,多与患者沟通,及时给心理疏导。 (2)鼓励病人之间多交流,指导自我放松的方法,如听音乐、看电视等。 (3)责任护士主动讲解疾病知识,指导排痰方法和呼吸功能锻练,改善其治疗依从性。 6健康指导 (1)注意保暖,随天气变化增加衣服,避免感受外邪诱发或加重病情。

中医院护理部内一科喘证的护理查房

喘证的护理查房 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 一、护理评估 (一)呼吸困难的程度。 (二)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三)心量社会状况。 1、心肺气虚证:神疲乏力,短气自汗,动则加剧,食少纳呆,咳嗽喘促,心悸怔忡,面色表灰。舌淡或青紫,苔薄白,脉沉弱或结代。 2、心肾阳虚证:心悸气短,精神不振,畏寒肢冷,尿少浮肿,面色表紫,唇青舌黯。苔白,脉沉细,或弱或结代。 3、气阴两虚证:心悸怔忡,头晕目眩,气短乏力,口干舌燥,失眠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或结代。 4、气虚血瘀证:心悸怔忡,胸胁作痛,腹胀痞满,咳嗽气短,两颧暗红,口唇紫绀,浮肿尿少。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弦或结代。 5、痰饮阻肺证:心悸气短,咳嗽气喘,不能平卧,咯出白痰或泡沫样痰,尿少浮肿,腹胀纳呆。苔白腻,脉弦滑。 6、痰热壅肺证:发热口渴,咳嗽喘促,不能平卧,痰多粘稠色黄或痰白粘稠难咳,心悸尿黄量少,浮肿。舌红苔黄,脉滑数。

7、水凌心肺证:喘咳气逆,倚息难以平卧,咯痰稀白,心悸,面目肢体浮肿,小便量少,怯寒肢冷,面青唇紫,舌胖暗,苔白滑,脉沉细。 8、阳气虚脱证:呼吸喘急,呼多吸少,尿少浮肿,烦躁不安,不得平卧,面色苍白或灰喑,张口抬脚,汗出如油,昏迷不醒,四肢厥逆或昏厥谵妄。舌质紫暗,苔少,脉微细欲绝或沉迟不续。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绝对卧床休息,给予半卧或坐位。 2、保持病房安静,消除病人紧张恐惧心理,保证病人休息与睡眠。 (二)病情观察及并发病护理 1、观察患者心律、心率、血压、呼吸、神色的变化。 2、表情淡漠、疲乏无力、腹胀、呼吸深长、胸满气急、恶心呕吐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出现吐粉红色泡沫痰、面白唇紫、表情淡漠、泠汗肢厥、脉微欲绝、烦躁心悸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大便用力,病情允许可用缓泻剂或遵医嘱低压灌肠。 (三)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一般温服。 (四)饮食护理

(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方案(修订版)

心衰病(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慢性稳定期 1.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胸闷气喘,心悸,活动后诱发或加重,神疲乏力,咳嗽,咯白痰,面色苍白,或有紫绀。舌质淡或边有齿痕,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气喘,心悸,动则加重,乏力自汗,两颧泛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或有紫绀。舌红少苔,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3.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胸闷气喘、心悸、咳嗽、咯稀白痰,肢冷、畏寒,尿少浮肿,自汗,汗出湿冷。舌质暗淡或绛紫,苔白腻,脉沉细或涩、结代。 4.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心悸,动辄气短,时尿少浮肿。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四肢不温,步履无力,或口干咽燥。舌淡红质胖,苔少,或舌红胖,苔薄白乏津,脉沉细无力或数,或结代。 (二)急性加重期 1.阳虚水泛证:喘促气急,痰涎上涌,咳嗽,吐粉红色泡沫样痰,口唇青紫,汗出肢冷,烦躁不安,舌质暗红,苔白腻,脉细促。 2.阳虚喘脱证:面色晦暗,喘悸不休,烦躁不安,或额汗如油,四肢厥冷,尿少肢肿,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微细欲绝或疾数无力。 3.痰浊壅肺证:咳喘痰多,或发热形寒,倚息不得平卧;心悸气短,胸闷,动则尤甚,尿少肢肿,或颈脉显露。舌淡或略青,苔白腻,脉沉或弦滑。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喘促 1.观察患者面色、血压、心率、心律、脉象及心电示波变化,慎防喘脱危象。(张口抬肩、稍动则咳喘欲绝,烦躁不安,面色灰白或面青唇紫,汗出肢冷,咳吐粉红色泡沫样痰)。 2.遵医嘱控制输液速度及总量。 3.遵医嘱准确使用解痉平喘药物。使用强心药物后,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出现纳差、恶心、呕吐、头痛、乏力、黄视、绿视及各型心律失常等洋地黄中毒的症状。 4.穴位按摩风门、肺俞、合谷等以助宣肺定喘。 5.喘脱的护理 (1)立即通知医师,配合抢救,安慰患者,稳定患者恐惧情绪。 (2)给予端坐位或双下肢下垂坐位,遵医嘱予20%~30%乙醇湿化、中高流量面罩吸氧。 (3)遵医嘱准确使用镇静、强心药,如吗啡、洋地黄类药物等。 (二)胸闷、心悸 1.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加强生活护理,限制探视,减少气血耗损,保证充足的睡眠。 2.予间断低流量吸氧,观察吸氧后的效果。 3.嘱患者平淡情志,勿七情过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焦虑、紧张及过度兴奋。 4.做好患者心理护理,消除其恐惧感,避免不良的情绪刺激,必要时让亲属陪伴,给予亲情支持。 (三)神疲乏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