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一、项目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项目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项目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项目研究背景及意义

河南高等教育教学

改革研究项目

编号:2012SJGLX122

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成果总结报告及附件

成果名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

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成果主持人张合兵

成果完成人牛海鹏张小虎赵素霞傅建春

李春意王宇张梦琳

成果完成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二〇一三年九月

目录

一、项目研究背景及意义 (1)

二、项目成果主要内容 (1)

(一)运用系统分析法客观分析了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规模、层次、类型等需求态势,构建了“专业素质教育,产学研结合、多平台协调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2 (二)基于聚类分析模型梳理了学科知识结构与课程模块,构建了基于学科知识结构的“平台+模块”课程新体系 (3)

(三)以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为抓手,开展以“知识更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内容改革 (3)

(四)通过对比分析、问卷调查、归纳总结等方法,明晰实践创新能力与实现路径关系,构建了“全程化、三层次和五模块”实践教学新模式 (4)

三、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4)

四、项目成果应用情况 (5)

(一)成果应用进一步增强了学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管理学科工科化”的人才培养特色,满足了国土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5)

(二)建立的实践教学新体系,显著增强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6)

(三)大幅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层次,获得社会高度评价 (6)

(四)有力支撑了专业学科平台建设,促进了学科与专业的良性互动 (6)

(五)提升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增强了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作用 (6)

(六)研究成果成功推广应用于相关院校,成效显著 (7)

五、附录 (7)

一、项目研究背景及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同时,河南省也担负着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三化”协调,“四化”同步,科学发展的重大任务。要实现上述目

标和任务,国土资源保障是关键,其中创新型土地科技人才支撑是重点。《国

土资源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也提出,要以培养高层次创新

型科技人才、国土资源管理与国土资源经济拔尖创新型人才、土地专业技术人

才作为重点,为提高国土资源节约和管理水平,促进国土资源事业科学发展提

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承担着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型土地科技人才的任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土行业发展出现了新变化,国土资源行业管理已

由单纯行政管理向行政+技术管理的转变,这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我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还存在着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国土

行业管理和技术需求、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与专业技术发展和人才需求脱节

的问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不高等问题,因此,如何根据行业需求和人

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优势,从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

容改革、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办出特色,同时培养一批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发展和国土行业需要的拔尖创新型

高素质人才,对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创新能力,推进中原经济区

建设,提升国土资源支撑保障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二、项目成果主要内容

成果围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提出了“大土地”视野下的“管理学科工科化”人才培养新理念,构建了“专业素质教育、产学研结合、多平台协调培养”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了课程群式教学模块,形成了学科知识结构的“平台+模块”课程新体系;以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为抓手,开展了以“知识更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内容改革;引入协同创新、卓越工程师培养教

育思想,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全程化、三层次和五模块”的实践教学新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运用系统分析法客观分析了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规模、层次、类型等需求态势,构建了“专业素质教育,产学研结合、多平台协调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1. “大土地”视野下的“管理学科工科化”人才培养新理念的提出

针对国土管理的新形势、新变化,通过院校调研、单位走访、国土部门调查等,系统分析拔尖创新型人才需求的规模、层次、类型等,结合学校工科特色,从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出发,围绕知识面“宽”、基础“扎实”、专业技能“工程化”、实践能力“强”、思维“新”的人才新需求,提出了“大土地”视野下的“管理学科工科化”人才培养新理念。

2. 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的确定

在系统分析拔尖型创新人才类型的基础上,结合学校专业实际,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进行了科学定位,提出了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即培养学科知识交叉与协同创新能力融合的高素质、高层次的拔尖创新人才,使学生具有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国土领域有自我更新完善的知识获取能力、创新能力、良好沟通与组织管理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既掌握管理学科理论,又掌握工程类学科技能。

3. 建立了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矩阵及其实现途径

运用系统分析法,借鉴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教育思想,建立了面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矩阵,即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宽厚的基础科学知识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具备分析、解决土地相关技术问题或实际工程问题的专业能力和基本技能等7种能力,并进一步分解为60条的知识能力要求,以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式,提出了专业知识能力的实现途径。

4. 优化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河南理工大学工科特色,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依据建立的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矩阵,全面修订了2010、2012、2013级人才培养方案,对专业人

才培养目标和要求进行了科学定位,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了50门次专业课教学大纲,除强化专业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办学特色外,进一步突出土地空间信息的采集、处理、管理、分析、可视化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通过改革实践,形成“专业素质教育、产学研结合、多平台协调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进一步增强了学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管理学科工科化”的人才培养特色,满足了国土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二)基于聚类分析模型梳理了学科知识结构与课程模块,构建了基于学科知识结构的“平台+模块”课程新体系

1. 创新了学科知识结构平台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土地学科为核心,融合测绘、地信等学科,基于聚类分析模型梳理了学科知识结构,构建集国土执法、土地调查与评价、规划与利用、整治与开发、土地产权市场评估、调控与监测等在内的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四类学科知识平台。

2. 优化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打通、减少、增加、分类、弹性”等调整方式,以四类学科知识平台为基础,构建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能力、创新能力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3. 构建了以“平台课程”为依托的“课程群”式教学模块

按照弹性学制要求,从资源共建共享出发,科学分工、重构课程体系,建立了课程群式教学模块。

(三)以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为抓手,开展以“知识更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内容改革

1. 以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为抓手,全面更新教学内容

围绕学科发展前沿与技术需求,以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以精品课程与教材建设为平台,拓宽专业视野、精炼教学内容、充实主干课程,优化教学内容。

2. 建立了以“问题为导向”(PBL)的教学新方法

引入“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教学新模式。以学生为中

心,以问题为导向,将学生置于问题解决者的角度,将课堂教学与案例、现场参观、自学、双语教学、多媒体、专业网站等相结合,教学与科研、老师与学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通过对比分析、问卷调查、归纳总结等方法,明晰实践创新能力与实现路径关系,构建了“全程化、三层次和五模块”实践教学新模式

1. 实践教学理念创新

引入协同创新、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思想,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强化综合性和创新性实践培养,形成了求实、严谨、奉献、创新的实践教学理念。

2.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全程化、三层次和五模块”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构建

以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立足于全过程培养,着力增强学生的专业基础、专业综合和研究创新等三种能力,构建了学科平台、校内外实习基地、社会实践、课程实验等实践教学模块,强化了实践教学的创新性。

3. 多元化实践教学方法手段的形成

通过整合仪器设备资源、重点购置先进技术装备等提高实验硬件水平,同时加强与实践基地的联系与合作,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

4. 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

在优化与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的同时,改善教学条件,加强了校企协同培养;通过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SRTP等活动,创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第二课堂”。

三、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本项目以增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鲜明特色为着眼点,基于“大土地”视野下的“管理学科工科化”人才培养新理念,“工管结合”,以工程技术为主,管理为辅,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了应用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创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水平。

(1)构建了“专业素质教育、产学研结合、多平台协调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围绕国土行业发展与管理方式转变对拔尖创新型人才的新需要,结合学校工科特色,提出了“大土地”视野下的“管理学科工科化”人才培养新理念,以拓宽知识面、夯实专业基础、增强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为目标,以学科专业平台为支撑,与产学研相结合,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

(2)建立了基于学科知识结构的“平台+模块”课程新体系。紧盯学科发展与人才需求,搭建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等学科知识结构平台,重构了专业课程体系,建立了以“学科知识平台”为依托的“课程群”式教学模块,增强了课程设置的针对性。

(3)构筑了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全程化、三层次和五模块”的多模块立体式实践教学新体系。以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立足于全过程培养,着力增强学生的专业基础、专业综合和研究创新等三种能力,构建了学科平台、校内外实习基地、社会实践、课程实验等实践教学模块,强化了实践教学的创新性。

四、项目成果应用情况

本成果在河南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城建学院、河南工程学院等高校进行了应用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推动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发展,提升了专业的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成果应用进一步增强了学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管理学科工科化”的人才培养特色,满足了国土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运用成果全面修订了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2010、2012和2013级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四类学科知识结构平台,增设了《土地整治规划学》、《土地形势政策学》等课程,建立了以“学科知识平台”为依托的“课程群”式教学模块;以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为抓手,进行了以“知识更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内容改革;开发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网站,采用SAKAI系统进行《土地经济学》、《不动产估价理论与方法》等课程的网络教学。

经过改革实践,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特色优势更加突出,建立的课程新

体系,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国土行业对技术管理人才的需求。

(二)建立的实践教学新体系,显著增强了学生的践创新能力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增加了专业实践教学比重,集中实践总学时达38周,计38学分,课内实验达184学时;修订实践教学大纲15门次,增加实践创新性项目36个,综合性、协作性实验比例达75%;投入50余万元完善了实践教学条件,新增校企协同实践教学基地6个,形成了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全程化、三层次和五模块”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成果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28人次荣获各级测绘技能大赛奖励,5人获得MapGIS工程师资格证,3人次撰写并发表了学术论文,2人次荣获挑战杯奖励,参与科研项目达到42人次。

(三)大幅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层次,获得社会高度评价

成果提高了专业人才综合素养。据统计,15人就业于市县国土局、28人就业于河南省国土资源调查规划院、河北中色测绘院、河南省中纬测绘规划信息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就业质量位列学校前列。学生考研录取率达到33.4%,考入“985”、“211”院校及中科院的比重上升到60%,多人次考入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等名牌院校。

(四)有力支撑了专业学科平台建设,促进了学科与专业的良性互动

改革研究成果有力支撑了学科专业及平台建设,获得的中原地区土地资源综合监测与持续利用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是全省首家土地科技领域的科技创新平台;成功获得了公共管理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和公共管理一级硕士授权点;获土地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利用发展研究中心校级人文社科重点基地。

成果还应用于学校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等专业的《土地利用规划学》、《地籍管理》、《土地资源学》等土地类课程教学实践中,拓展了学生专业视野,同时支撑了测绘工程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级示范教学中心、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GIS人才培养模式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等本科教学工程的建设。

(五)提升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增强了教学与科研的相互

促进作用

三年来,课题组成员累计发表教学改革论文6篇,主编或参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土地管理学总论》、高等教育(矿业)“十二五”规划教材《土地利用规划学》等教材2部,目前参编国家级行业等规划教材3部;建成了《土地开发复垦学》、《土地利用规划学》、《经济地理学》等4门校级精品课程;课题组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1项,本科教学质量评价良好以上18人次;课题组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国家级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14项,获省部级奖励4项,地厅级奖励5项,出版学术专著5部。

(六)研究成果成功推广应用于相关院校,成效显著

项目组自2010年以来积极与中国矿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院校交流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上述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中,成效显著。上述学校结合各自实际,借鉴成果先后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了课程体系,完善了教学内容,重构了实践教学体系,学生的就业及考研录取率明显提高。同时,课题组成员先后在全国土地资源管理院长(系主任)联谊会、中国土地学会年会等宣读交流研究成果,进一步扩大了成果的影响力。

五、附录

(一)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鉴定证书(豫高教改鉴字[2013]088号)1份(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报告(略)

(三)发表教学改革论文

1.王新闯,张合兵,王世东. “GIS原理与应用”教学改革初探[J]. 中

国电力教育,2011,35:139-140.

2.赵素霞,张合兵.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房地产类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

经济研究导刊,2011,33(143):299-300.

3.张小虎,孙茜,张合兵. 理工科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7):183-184.

4.张梦琳.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安徽农学通

报,2012,18(3):112-114.

5.臧妻斌,傅建春. 地籍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 测绘与空间地理

信息,2012,35(8):37-39.

6.张梦琳.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12,7:255-256.

(四)主编/参编规划教材

1.刘文锴,张合兵,牛海鹏. 土地利用规划学[M]. 徐州:中国矿业大

学出版社(高等教育(矿业)“十二五”规划教材),2012.

2.陆红生,李明秋,等. 土地管理学总论[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12.

(五)获得的阶段性教学成果奖励

1.数字时代《地下工程测量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国家测绘地

理信息教学成果二等奖,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2012.

2.测绘工程“信息化测绘”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创新,国家测绘地

理信息教学成果三等奖,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2012.

3.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河南理工大学

教学成果一等奖,2011.

(六)人才培养成效材料(考研、就业、竞赛等)

1.河南理工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2011-2013届考研录取情况

2.河南理工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2011-2013届就业情况

3.河南理工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2011-2013届学生竞赛、荣誉等称号(七)修订完善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河南理工大学2010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河南理工大学2012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河南理工大学2013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八)支撑专业学科平台建设情况

1.中原地区土地资源综合监测与持续利用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

究基地批准文件(国土资发[2011]183号文)

2.公共管理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批准文件(豫教高[2012]186号)

3.公共管理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批准文件(学位[2011]8号文)

4.土地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利用发展研究中心河南理工大学校级人文社

科重点基地批准文件(校社科[2013]1号文)

(九)项目成员教研能力发展(教学效果、学术论文、科研项目和奖励等)

1.项目组成员2010-2013年各学期本科教学质量评价结果情况

2.项目组成员高水平学术论文发表情况(部分)

3.项目组成员出版学术专著

(1)张合兵,王世东,等. 河南省煤矿区土地复垦理论、技术与应用[M].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2.

(2)牛海鹏. 耕地保护的外部性及其经济补偿研究[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3)吴荣涛,张合兵,等. 中原地区基本农田保护技术研究与应用[M]. 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12.

(4)樊良新,牛海鹏,等. 城市绿地格局与减灾避难研究[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5)陈新中,张合兵,等. 河南省土地开发整理研究[M]. 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0.

4.项目组成员承担重大科研项目(部分)

(1)张合兵,牛海鹏,等.国家行业公益性科研专项(国土行业),编号(201215106221),2012.

(2)邹友峰,张合兵,等. “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编号(2012BAH34B01),2012.

(3)郭增长,张合兵,等. “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编号(2012BAJ23B04-02),2012.

(4)牛海鹏,张合兵,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编号(41371524),2013.

(5)王海江,张合兵,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编号(41371133),2013.

5.项目组成员获得科研奖励情况

(1)张合兵,牛海鹏,等. 中原地区基本农田保护技术研究应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2013.

(2)张合兵,牛海鹏,等. 面向村镇规划的空间信息更新技术集成及应用,测绘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2013.

(3)牛海鹏. 耕地保护的外部性及其经济补偿研究,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二等,2011.

(4)张合兵,等. 河南省煤矿区土地复垦理论、技术与应用,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2013.

(十)研究成果推广应用证明

1.中国矿业大学成果应用证明

2.河南农业大学成果应用证明

3.河南城建学院成果应用证明

4.河南工程学院成果应用证明

选题背景及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范例

“立足校本研训,培养优秀教师群体”的实验研究 一、课题选题目的、意义及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推广价值) 1988年,《世界教育年鉴》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主题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中提出:教师作为提供教育教学服务的专业工作者,专业发展目标是提高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近年来,我们珠海路小学顺应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注重立足学校实际,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与教育教学研讨活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涌现出了一批省市级优秀教师,其中齐鲁名校长1人,齐鲁名师、省特级教师1人,省优秀辅导员2人,岛城名师、青岛市特级教师2人,及一批青岛市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青年教师优秀专业人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学校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学校打造名师,壮大优秀教师群体创造了条件。 《“立足校本研训,培养优秀教师群体”的实验研究》这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立足于学校实际,充分挖掘校内资源与优势,同时借助于外部力量,内外结合,开展基于校本实际的形式多样的培训与研究活动,为教师的成长、发展搭建平台,使之在积极参与中促进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市、地、省乃至全国等不同层次的名优骨干教师,构建学校优秀教师群体,以名师打造名校,探索出基于学校的优秀教师群体培养模式。 本课题的研究可以有效探索教育的基层组织——学校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尤其是优秀教师群体培养的有效途径与方式,构建起适合学校推进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与研究基本模式,为其它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同时,本研究的探索,也可以为基于学校的名优教师群体培养的途径与方式的理论研究提供一些鲜活的个例和丰富的实践依据,并通过实验论证:学校是促进优秀教师群体发展的最主要的途径,校本研训是名优骨干教师发展的最主要的方式,并探索以校为本的优秀教师群体培养的可行性策略,进一步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理论。 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的切入点、重点、难点、主要创新点等)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探索促进优秀教师群体成长的校本研训途径与方式,使教师由被动参与为主动自觉谋划职业发展,由个体努力为群体努力共同创优; 2.构建以校为本的优秀教师群体培养的基本模式,壮大学校名优教师队伍,创建名校; .

课题研究的背景

课题研究的背景:初高中学科教学中存在的衔接问题并非基础教育课程出现的新问题。它实际上是知识在人的认知过程中产生、成长、延伸、完善过程中必然产生的矛盾。 新课标下,这种矛盾显得更为突出。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相比,在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思维层次以及学习方法上都发生了许多变化,如何衔接好初、高中物理教学,是提高高中教学物理教学质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将面临许多变化,受这些变化的影响,学生不能尽快地适应高中物理学习,不少初中物理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后成绩大幅下降。三年一个循环,每每到新一轮的高一,总感到老师“教”起来比高三还费劲,学生学起来更是困难。特别是高一第一次考试后,许多同学看到物理成绩流泪,高一一年结束,一些学生因物理成绩不好而勉强学文的现象,使我这位常年战斗在教学一线并深爱这门学科的老师心里很不安。基于这种现状,我决定研究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影响教学衔接的因素,从而探索出一条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基础与意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物理教学衔接的指导意义。皮亚杰认为:“结构是在构建中形成的。”换句话说,任何结构都不能与构建相分离。知识结构的形成也是如此,人的认知结构变化的机制主要表现为动态的平衡过程。动态平衡是通过有机体内部两种相反的自我调节行为——同化与顺应来实现的。同化与顺应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说它对立是因为同化让事物服从原来的知识结构,顺应是人认识适应客观事实。统一是由于同化和顺应都是人们认识周围世界、学习新的知识、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过程。同化与顺应这一对矛盾促使人们学习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并在大脑中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问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 2)教学实践意义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已逐步进入信息化时代。作为一种新的社会进化方式,信息化正在以快捷、多变等特点改变着人们的思维、生活和交流方式,同时也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学生们的学习方式。当代青年学生伴随着信息技术兴起和网络、电脑普及而成长起来,他们喜欢网络,享受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种种恩惠。但同时,能否正确认识信息、传播信息和创造信息,成为有道德的信息社会人对他们来说是严峻的考验。所以说信息化时代使学校教育特别是德育工作面临了新挑战,我们只有更多的运用学生所喜欢的信息化渠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将德育工作更好地覆盖学生丰富的生活实践,才能更贴近学生的心理世界,更好地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社会网络化的背景下,推进德育工作的信息化进程不仅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时代特点,更是提高德育针对性与实效性的必由之路。学校德育工作应该如何应对社会转型的加速、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等带来的种种变化和挑战,成为当今德育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紧贴当前社会现状,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将为加快学校德育工作的信息化进程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知识经济时代,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以美国、日本、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一直在积极推行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相应的对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也逐年升温。早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学者提出的一种反映社会发展阶段的新学说中就包含了信息化的概念。到2003年,美国政府及其相关科研机构制定出台多达数十份教育技术政策报告,其中多数报告中包含涉及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建议。目前美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到达了相当高的水平,全国大中小学校的网络普及率高,许多学校利用信息技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英国更是通过立法的形式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他的全国学习网络是欧洲最大的教育门户网站。除此之外,韩国、俄罗斯、新加坡、瑞典、法国等几十个国家都对教育信息化有深入的研究,内容包括概念、现状、战略描述、发展趋势、政策、法规、个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参考复制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总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令人痛心的是社会的精神财富并未得到同步加强,功利主义价值观日益影响着人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不少社会成员物质丰富但精神空虚,社会中某些不和谐的因素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加上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处于快速发展变化之中,对外界新鲜事物的判断力与抵抗力尚未健全,他们的思想很容易被武侠小说、电影、动漫、网络等外在的因素左右,直接导致他们较早地丧失学习兴趣,产生对学校的厌恶与恐惧感,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学习上进心不足,精神脆弱,易于产生挫折感、失败感,易于产生对学习的恐惧和对老师的疏远感等。由于孩子面临强大的学习压力以及生活时间的单调性,不少孩子厌学、逃学。厌学问题已经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关注和担忧的问题。初中的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厌学以致辍学的现象大量存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家庭贫穷、学习困难等。尤其是2008年1月,全省实施教育改革新政以来,我校教育体系在课程、教学、管理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革。学生厌学问题的产生,有愈演愈烈之势,体现在对涉世未深、思想懵懂的初中生的教育上,前景更是让人担忧。 社会要求我们学习,以便跟上时代的发展,而我们的现状却又不容乐观,那么如何保持学习的积极性,缓解学生的厌学现象就还是一个大问题。众所周知,只有真正对学习发生兴趣时,学习才是轻松愉快的,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并且最好地完成学业,

反之,学习就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学习效率就会事倍功半。中学是培养人材不可缺少的基础教育阶段,厌学情绪的滋长和蔓延,对人材的培养构成潜在的威胁,势必造成严重的后果。同时,由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相互之间的影响,模仿要大于对成人的学习,因此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初中生中存在的这一心理障碍,其厌学情绪继续流传和扩大,向下延伸至小学,这种后果的严重性是不可估量的。 莱阳市是一个经济比较繁荣地区,物质生活比较丰富,社会中有积极有益的文化影响,但对思想未成熟的初中生来说更多的却是消极文化对他们的影响,如果学校的生活无法吸引学生,那么学生就会沉迷于外界的游戏玩乐,受不良风气的侵蚀,最终导致无心向学,厌学甚至辍学的结果产生,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研究初中生厌学问题,对厌学现象追本溯源,寻找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具有时代性与社会性双重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现状 1、国外对厌学问题的研究分析 国外学者在分析学生厌学原因时大多侧重于学生的个性偏差。如日本教育家依田新提出,厌学是因为个体“对自己的无能为力和怠惰产生沮丧,产生对自己的失望和厌恶”。在日本,传统学历主义思想干扰学校的正常教育,学校偏重以书本知识为主,而忽视学生的个性、

课题研究的背景

引言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由于直流电动机具有良好的线性调速特性,简单的控制性能,在工业场合应用广泛。近代,由于生产技术的发展,对电气传动在起制动、正反转以及调速精度、调速范围、静态特性、和动态响应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寻找更高效、更可靠、成本更低的直流电机控制方法成为新世纪研究的热点。近十几年来,单片机作为微计算机一个很重要的分支,应用广泛,发展迅速,已经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单片机在生产过程控制、自动检测、数据采集及处理、科技计算、商业管理及办公室自动化等方面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单片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耗能省、价格低可靠性和通用灵活性等特点,尤其是美国Intel 公司生产的MCS-51 系列单片机,由于其具有集成度高、处理功能强、可靠性好、结构简单、价格低廉、易于使用等优点,在我国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MCS-51 单片机易于学习、掌握、性能价格比高,另外以MCS-51 单片机的基本内核为核心的各种扩展型、增强型的单片机不断推出,所以在今后若干年内,MCS-51 系列单片机仍是我国在单片机应用领域中首选机型。单片机技术在自动控制领域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如汽车、航空、电话、传真、视频等,很多行业设计自动控制情况下,通常会涉及单片机技术。本课题介绍一种基于51 单片机的直流电机闭环调速系统设计——控制器设计,控制系统采用89C51 单片机控制,用PWM驱动控制电机。调速系统按照其调速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开环调速和闭环调速两种。所谓开环调速系统就是由控制部分直接控制电机运转,无需对电机实际转速进行检测;而所谓闭环调速就是通过转速测量电路测量电机转速,将结果在反馈给控制系统对电机进行控制。两种方法相比较而言,开环调速结构相对简单,而闭环调速精度较高,难度也较大,本文就将采用闭环调速方式。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电机控制技术的发展得力于微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永磁材料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微机应用技术的最新发展成就。正是这些技术的进步使电动机控制技术在近二十多年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中电机的控制部分已由模拟控制逐渐让位于以单片机为主的微处理器控制,形成数字与模拟的混合控制系统和纯数字控制系统,并正向全数字控制方向快速发展。电动机的驱动部分所用的功率器件经历了几次更新换代。目前开关速度更快、控制更容易的全控型功率器件MOSFET 和IGBT 成为主流。功率器件控制条件的变化和微电子技术的使用也使新型的电动机控制方法能够得到实现。脉宽调制控制方法在直流调速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1964 年A.Schonung 和H.stemmler 首先提出把PWM 技术应用到电机传动中,从此为电机传动的推广应用开辟了新的局面。进入70 年代以来,体积小、耗电少、成本低、速度快、功能强、可靠性高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微处理器已经商品化,把电机控制推上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数字控制(简称微机数字控制)成为现代电气传动系统控制器的主要形式。PWM 常取代数模转换器(DAC)用于功率输出控制,其中,直流电机的速度控制是最常见的应用。通常PWM 配合桥式驱动电路实现直流电机调速,非常简单,且调速范围大。在直流电动机的控制中,主要使用定频调宽法。目前,电机调速控制模块主要有以下三种:(1)采用电阻网络或数字电位器调整直流电机的分压,从而达到调速的目的;(2)采用继电器对直流电机的开或关进行控制,通过开关的切换对电机的速度进行调整;(3)采用由IGBT 管组成的H 型PWM 电路。用单片机控制IGBT 管使之工作在占空比可调的开关状态,精确调整电动机转速。1.3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本课题的主要目的主要是完成直流电机闭环调速系统设计——控制器设计。主要的内容包括:主要的设计内容为通过按键设置电机的转速,单片机时刻检测直流电机的转速。当检测到的转速与设置的转速出现偏差的时候,单片机通过控制输出PWM 脉冲的占空比来控制电机的转速。同时检测的电机的转速通过数码管显示出来。硬件设计要求如下:1、系统电源设计:为整个系统提供不同大小的电源;2、A T89C51 基本工作电路设计:使单片机正常工作;3、复位电路:为单片机提供高电平复位信号;4、时钟电路:为单片机提供时钟信号;5、按键电路:设定电机速度上限;6、电机驱动电路:为单片机控制电机提供驱动电路;7、显示电路:显示当

人力资源管理开题(课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

1.课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 人力资源管理这个概念首先是在1954年由Peter Drucker在《管理实践》一书中引入的。组织的管理由此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一系列围绕着组织中员工的开发与管理系统已初见雏形,并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近些年来,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传入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因此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多,渐成显学。 21 世纪组织将面临锐不可当的经济全球化趋势。飞速发展的技术变革和创新,以及迅速变化的差异化顾客需求等新竞争环境,组织掌握新的技术或是进入新的市场领域获得的竞争优势成为一种短期效应,越来越多的组织通过构筑自身的人力资源竞争力,维持生存并促进持续发展。人力资源作为知识的承载体成为组织依靠的对象,在以人为本的观念的熏陶下,人力资源管理在组织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但人的复杂性和组织的特有性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不是简单的技术性的拷贝,真正的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和实施与组织相匹配的结构形式和管理模式是创造竞争优势的关键。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这样的一种管理软件,它能够快速、方便地显示结果,还可以对有关工资的各种信息进行统计,服务于财务部门,及企业主要管理者。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可集中、整合各种信息来源,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从而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变革。 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意义: 1、通过合理的管理,实现人力资源的精干和高效,取得最大的使用价值。并且指出:人的使用价值达到最大,即人的有效技能最大地发挥。 2、通过采取一定措施,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是最大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调查发现:按时计酬的员工每天只需发挥自己20%-30%的能力,就足以保住个人的饭碗。但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创造性,其潜力可发挥出80%-90%。 3、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人类社会的发展,无论是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文化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促进教师和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使教师既会教书,更会育人;使家长懂得“养”与“育”并重。 2、拓展课堂德育模式,优化家校沟通渠道。 3、通过家校有效合作,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形成健康健全心理。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通过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学生的家庭现状、课题实施的效果等方面的调查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实质性数据的积累作好准备。 2、行动研究法:组织发动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构建家校互动机制的实践,全体师生、家长参与课题研究,探索家长参与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最佳途径。 3、总结归纳法。对课堂教学与家庭教育合作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掌握学生基本情况,了解其家庭及心理行为习惯现状。 1、学生家庭情况调查 在班主任的积极配合下,我们对七、八两个年级学生家庭现状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父母联系方式,父母及家庭成员现状,家庭特殊情况说明(包括父母离异,父母亡故,父母疾病情况,父母是否在外打工,家庭是否贫困等)。通过调查,我们掌握了每位学生家庭

具体情况,使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有了针对性,与家长的联系也变得更有效更方便。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近年来离婚率呈上升趋势,单亲孩子增多,人口流动性大,留守儿童增加,家长与孩子、家长与老师的沟通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 2、中学生行为习惯和家庭教育现状调查 通过对四个实验班学生及家长的问卷调查,我们分析出了中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及家庭教育的现状: ⑴、养成教育差,自理能力弱。 ⑵、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好强而缺乏意志。 ⑶、学习目的不明确,主动性差,厌学情绪浓。 ⑷、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⑸、父母与孩子沟通少,孩子与父母关系不够和谐。 ⑹、家长缺乏家庭教育常识,方法简单粗暴,缺乏艺术性,教育效果不明显。 ⑺、家长更多关注孩子成绩、忽视心理、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教育。教育方法单一。 调查结果令人堪忧,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待养成,道德品质缺失严重,家庭教育能力亟待提升。课堂教学必须渗透德育因素,家庭教育必须与学校教育同步。 (二)、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育主阵地,适时适事,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良好品行教育及亲情教育。.

课题研究背景

课题研究背景 1 课题提出背景:黄土是一种形成于第四纪的陆相粉砂质土状堆积物,颜色呈棕黄、灰黄或者褐黄。一般具有多孔性和垂直节理特征,其颗粒组成以粉粒(0.005-0.075mm)为主,而粒度成分百分比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有所不同。在一定的压力条件下浸水产生湿陷的土称为湿陷性黄土,不产生湿陷的称为非湿陷性黄土。黄土的矿物成分有碎屑矿物、粘土矿物及自生矿物三类,碎屑矿物主要是石英、长石和云母,占碎屑矿物的80%,此外尚有较多含量的碳酸盐矿物,主要是方解石。粘土矿物主要是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针铁矿、含水赤铁矿等。黄土的物理性质表现为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极易渗水,且有许多可溶性物质,很容易被流水侵蚀成河谷,也易形成沉陷和崩塌。黄土颗粒之间结合不紧,孔隙度一般在40%~50%。具有天然含水量的黄土,如未受水浸湿,则一般强度较高,压缩性较小。但当管道(或水池)漏水、地面积水、生产和生活用水等渗入地下,或由于降水量较大,灌溉渠和水库的渗漏或回水使得地下水位升高时则容易发生剥落、湿陷、甚至发生坍陷,对工程项目的建设和使用带来很大危害。 黄土分布较广,覆盖全球十分之一以上的面积,主要分布于中国、前苏联、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新西兰、法国、德国、比利时、匈牙利和波兰的大部分地区。我国的黄土分布面积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大,而且黄土地形在我国发育得最为完善,规模也最大。中国西北

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黄土高原,华北的黄土平原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黄土平原。我国的黄土分布面积为64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6.3%,主要分布在甘肃的中部和东部、陕西的北部、内蒙古伊克昭盟的南部和西部、河南的北部及西北部地带以及山西的大部分地区。黄土在我省以次生黄土为主分布广泛,在地貌上有塬、梁、峁、陡坎、冲沟、阶地、冲积平原、洪积平原等,且有地层、地质年代、产状、成因等方面的区别,其工程性质也与地貌单元,地层类型,地质构造,气候水文等方面的因素紧密相连。黄土特殊的形成环境和自然条件使得它具有特殊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水理特性,所以,在黄土地区进行各种工程建设时,如果对黄土的特性不了解,往往给工程建设带来严重的损害,因此黄土的特性很早就引起了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注意并对其研究。我国黄土研究上的前辈们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曾经随黄河流域的治理对于风沙对环境的影响和土壤农业关系展开过不少工作,50年代以后,随着水土保持和黄土地基处理及地基沉降等研究工作的开展,在黄土研究领域内培养了人才,建立了机构,积累了相当部分的经验,为现代黄土研究奠定了基础。 2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系统规划为核心,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逐步走上了持续,快速,有序的发展道路,目前高速公路总里程接近3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二位。山西省高速公路建设从1993年开始起步,它是山西省公路网中层次最高、功能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处于山西省国家高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理论依据

《小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课堂教学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东台市第一小学缪素萍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从课程目标上对数学活动经验提出了要求,把“基本数学知识”、“数学基本技能”、“数学基本思想”以及“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称作“四基”。课程目标的变化,引起了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数学活动经验相关问题的思索和探究。反思课堂教学,相对忽视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本身的重视,忽略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的长效性目标。学生学习的经验主要被解题的经验所替代,数学活动经验单一和不足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思想守旧。一部分教师对过去所提的“双基”都搞不楚,更何况说现在所说的“四基”?基本活动经验的认识不足、理解不透,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手握“旧船票登上新客船”,学生的“伪经历”、“被经历”现象时有存在,使得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常常游离于数学课堂教学的边缘,成为学生“随机而遇”、“碰巧发生”的幸运之物。 应试情结。在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下,检测的都是显性的知识点,新的“双基”没法考或很少考,因此不去关心什么是“基本活动经验”、不去关注“过程教学”、怎样去实施活动经验的教学。 教学惰性。教材中有很多的操作性的活动(如“摸一摸”、“拼一拼”、“摆一摆”等,像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等,以及概率统计中的可能性内容),都与学生操作活动经验的积累有关,教学时,有的教师怕麻烦怕影响时间怕课堂失控,或一带而过、浅尝辄止,或纸上谈兵、死记硬背。 课程目标的变化,课堂教学的现状,引起了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数学活动经验

相关问题的思索和探究,为此,我们提出了“小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课堂教学研究”的研究课题,旨在实践、探索一条“低耗高效”的现代小学数学教学新路,以使学生在主动学习、积极实践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真正提高数学素养。 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活动经验作为教育目的的思想经历了一个长期演变和发展的过程。源头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西方教育逐渐形成了一条明显的教育思想发展线索,其核心是要求确立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反对单纯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强调感性经验和活动的价值,重视自然适应教育、社会生活教育和实践教育。 从维多里诺、拉伯雷和蒙旦,他们首先强调了经验与活动的重要价值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是西方教育思想的奠基人。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是西方第一个比较全面地阐述数学活动经验教学的教育家。德国著名学前教育家福禄倍尔,不仅继承了自然教育思想,而且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和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教育要以儿童经验和活动为基础,因而十分重视儿童的自我活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代表人物是现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和以个人经验为中心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三中心”活动教育的思想和主张。弗莱顿塔尔的“再创造”思想充分肯定了学生自己的体验。现代美国的数学教育也十分重视经验在数学教学中的基础性作用, 中国教育历来重视个人经验、实践活动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很多,例如: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荀子的以“闻”与“见”的感情认识为基础,在“知”的基础上进入理性阶段的教育思想;王守仁的“知行合一”的教法思想;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这些思想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新课程改革为数学活动经验的教学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把学生的经验、活动在教学中的地位提高到了新的高度,受到了一线教育工作者及教育专家的重视。从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对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视到“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概念的提出,其中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在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现在思路逐渐清晰,如:东北师大史宁中校长:《数学课程标准》的若干思考;湖南大学研究生唐祥德《中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课题设计论证

---活页1--- 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走进葫芦文化 ---------莪山畲族乡中心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现实背景:葫芦文化与畲乡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 最近邻近乡镇在开庙会,庙会上的物品虽说不上昂贵却也应有尽有。路过庙会,一种叫葫芦丝的乐器吸引了我,买一个回家练练,没想到这小小的乐器也被我们学生们瞄上了,很快葫芦丝就走进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每天早晨只要你走进我们的校园,随处都可以看见吹练葫芦丝的同学,三五成群,欢歌笑语,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许多同学还在想:这样的葫芦丝我们自己也可以制作呀!我们不是有许多自己种植的葫芦吗? 是呀,说起种植葫芦同学们早就有很深的体会了。近两年少先队一直在组织学生自己回家种植葫芦,出了不少的成果。其中学生制作的葫芦器在校园艺术周上得到了展示,县电视台少儿栏目对此还特别进行了系列报道。 (二)历史背景:葫芦文化是灿烂畲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葫芦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在漫长的畲族历史演变过程中早就有了它的一席之地。勤劳聪明的畲族人民曾经用它制作了各种生活用品,例如:水瓢、茶壶、竹筒等,也曾经用它制作了许多极有观赏价值的艺术品,葫芦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显而易见,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尽情领略祖国灿烂的葫芦文化。 (三)时代背景:把葫芦文化发扬光大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美不胜收的葫芦世界就是一座民间艺术宝库,21世纪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时代。弘扬民族文化,进行民族艺术教育,让我们的学生感受浓浓的艺术韵味,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学生需要这样的校本课程,丰富学习生活,提高综合素质 畲乡地处山村,这里的孩子课余生活比较单调,每次不是钓鱼跳绳就是打球走棋,葫芦文化的开发和挖掘,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能在活动中寻找童年的快乐、体验动手的乐趣,享受合作的愉悦。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课程、教师、学生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逐渐地把课程的生态系统直接指向于学生,学生是课程开发的主体。葫芦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 2、教师需要这样的校本课程,推动自身专业素养的发展 挖掘葫芦文化课程资源,构建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体系,这就让我校一线教师有了更大的课程开放空间,随之而来的,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视野都产生变化。他们将引领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变为一个实践者,一个研究者;他们将与学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加快自身专业成长的脚步。 3、学校需要这样的校本课程,凸现自身的办学特色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立足学校特色,要能促进学校文化的形成。中外大量特色学校的成功经验业已证明,特色课程的构建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校本课程开发要走的就是一条基于学校特色的道路。葫芦文化是我校自身的一个优势项目,以此为生长点和突破口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与办学目标。 4、社区需要这样的校本课程,为社区不断发展作好准备 小小葫芦为我们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许多艺术品加工厂应蕴而生,精美的葫芦工艺品给畲乡人民带来了财富,带来了希望。学生通过参观调查,亲身实践,与葫芦有了不解之缘,长大要把家乡人民的这份共同事业发扬光大是不少学生心中的愿望,学生们的爱乡之情油然而生。 三、相关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项目背景及研究意义

1、项目背景及研究意义 移动机器人是机器人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斯坦福研究院的Nils Nilsson和Charles Rosen等人,在1966年至1972年中研制出了shakey的自主式移动机器人,目的是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复杂的环境下,完成机器人系统的自主推理、规划和控制。从此移动机器人成为机器人学里的一个重要分支,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研究此项目的意义主要是,为人们提供搬运一些较重物体的帮助,做到可以跟踪人的行踪轨迹帮人们搬运物品,也可以在工厂或其他场所自动搬运一些物品,以方便人们的生活和工厂生产。项目完成后,除可实现上述功能外也可以改装成为一种自动识别路径和障碍物的代步工具,对于机器服务于人,以及机器人的推广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2、项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研究目标在于实现智能搬运机器人跟随使用者,必要时可以实现自主循迹移动。 研究内容主要是以下六大模块: (1)智能控制核心(机器人的大脑)的设计; (2)红外蔽障模块电路的设计; (3)超声波(或电磁波)跟踪电路(机器人的眼睛)的设计; (4)机械搬运模块电路与机械装置(机器人的手臂)的设计; (5)机器人移动模块电路与机械装置(机器人的腿脚)的设计; (6)遥控控制电路模块(备用)的设计。 基于以上六大模块制定相应的工作设计方案。 3、项目研究的实施方案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该设计暂定为采用STM32f103单片机作为智能机器人的检测和控制核心,使用激光校正导航技术检测需要搬运的物体并使用超声波测距技术检测与被服务对象的距离以实现跟随搬运(即跟在被服务对象后面帮其搬运东西)的目的。直流电机驱动电路采用四通道驱动集成芯片L298N,采用PWM脉冲调制驱动直流电机。机械臂采用套取形式的机械手臂,其形式简单,性价比高。并且以拖拽的方式搬运物体,可避免物体脱落的问题,并且在放置物体时,能使被搬运物体较为整齐的排列。供电模块采用双电池供电。 用一个电池给电机驱动系统单独供电,另外一个电池给信息采集及MCU控制系统供电。 将电动机驱动系统电源与信息采集及MCU控制系统电路电源完全隔离,这样做虽然不如单电源方便灵活,但可以将电动机驱动所造成的干扰彻底清除,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系统具有很大的扩展潜力。实现无人控制即可完成一系列动作。 对于自动跟踪系统的设计方案暂定为利用超声波测距原理,因为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强,能量易于集中,穿透力强;能在各种不同媒质中传播,且可传播足够远的距离;具有透射、反射和折射的特点。所以,方案利用超声波的这些特点,通过在被服务对象身上安装超声波发射模块,来检测机器人与其之间的距离,由于机器人上装有多个超声波接收探头,这样,比较各超声波模块测得数据之间的大小,靠近人的一侧,测得的数据会比其他位置的小,由此就可以是小车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而实现跟踪功能。 以下是整体设计框图及部分电路模块框图:

项目研究背景和意义

项目研究背景和意义 南京地铁一号线对居住房产价格影响的研究报告 1 第一章导言1项目研究背景和意义 1.1项目研究背景城市轨道交通是一种安全舒适、快捷高效、节能环保的大容量公共交通发展轨道交通是建设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的关键而地铁又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重点起着提高城市交通通达度、完善城市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1。在国际上对地铁项目的研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近年来随着我国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大城市的地铁建设项目的铺开国内对这个研究领域的关注程度也日益增加。事实上对城市地铁项目的研究是一个庞大的研究体系涉及的学科涵盖经济学、社会学、城市规划、法律、交通工程等2其关注的主体既包括代表社会整体利益的决策者也包括特定的社会集团例如地铁项目的投资者、房地产开发商或者普通市民研究的对象包括已建成的城市地铁线路和待建项目等。目前我国已经建成营运的地铁线近200km15个大城市的线网规划总里程已达2280km并且正在以极快的速度继续发展。随着城市地铁建设的飞速发展有许多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3。地铁交通发展的核心是建设资金问题以深圳市为例未来25年内计划建设365km地铁线路投资约1200亿元这样大笔的建设投资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我们从国内外学者专家的调查中可知地铁线路建设的

资金来源可分为权益性投资和负债性融资两大类除政府投资外任何投资都要寻求回报。全世界的经验表明只有日本、香港等极少数城市的轨道交通实现了盈利北京市政府每年对地铁的财政补贴高达4亿元。事实上轨道交通具有明显的外部效益能够给沿线土地房地产带来显著的增值效益。如何将轨道交通带来的外部效益转化为轨道交通企业自身的效益从而吸引国内外的投资或者转化为政府的土地财政收益从而投资于轨道交通产业是一个值得重点研究解决的课题4。在这个研究领域中城市地铁建设项目对周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涉及多个相关课题是国内外学者都十分关注的一个研究课题本文即尝试以南京地铁一号线的建设为背景重点讨论地铁一号线的规划与施工对沿线房地产价格变化产生的影响范围及其幅度并预测南京地铁二号线的建设造成的沿线楼盘价格涨幅并对地铁建设投资的可能途径给予政策性建议。 1.2项目研究意义 1.2.1地铁项目规划和评价的重要依据随着我国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城市的交通拥挤问题逐渐凸现出来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考虑兴建以地铁为主的轨道交通来缓解交通问题这些城市的地铁项目规划也逐步南京地铁一号线对居住房产价格影响的研究报告 2 开始借鉴国外的全面可行性研究和项目多种效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其中多种效应的评估均涉及或包含对地铁项目对周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的评估。例如生成效应中使用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目录 【摘要】 (2) 【关键字】 (2) 【ABSTRACT】 (3) 【KEY WORDS】 (3) 1项目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4) 2项目主要研究技术内容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7) 3系统简介 (8) 3.1系统组成 (8) 3.2系统工作原理 (8) 3.3转动平台的电机调速 (9) 3.3.1系统方案的制定 (9) 3.3.2 硬件设计 (10) 3.3.3软件设计 (12) 3.3.4程序调试 (15) 3.4上位机3D仿真及图像信号发生系统 (15) 3.4.1系统方案制定 (15) 3.4.2软件设计 (16) 3.4.3程序调试 (17) 4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和水平 (17) 结束语.................................................................................................................... 错误!未定义书签。

【摘要】 基于Volumetric 3D显示原理与WPF平台的3D旋转三角锥的真实立体影像投射系统是采用Volumetric 3D显示原理,将上位机所处理的Volumetric 3D 数字图像信号通过三角锥投影系统投射成真实影像,实现Volumetric 3D显示效果。与传统3D显示相比,本系统具有裸眼3D显示效果,使观看者无需通过佩戴3D眼镜就能达到3D显示目的。同时,本系统具有360度全息图像显示效果,使观看者可以360度全方向观看图像。本系统采用WPF设计3D图像,使系统可以方便的产生3D图像,经过简单学习,便可以自己设计3D模型,降低了系统软件设计成本 【关键字】 体三维、3D影像、3D处理、三角锥影像投影、直流电机转速、直流电机相位

课题研究报告的背景和可行性分析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可行性分析 传统的教学注重教师教的行为,教师独霸讲台,滔滔不绝的讲,学生死气沉沉的听,这种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式,毫无效率可言。为了实现教学式和学习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教师“满堂灌”模式,但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了很多弊端,如学生轰轰烈烈的讨论往往是表面繁荣,讨论的问题常常是无关主题或者过于浅显;回答问题常常是小组学习尖子表现活跃,其他学生成了置身室外的看客。 怎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学习新课程教育理论,把从2007年就开始探究的“学案导学式教学式”与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提出并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式,以小组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学生从自主学习、课堂合作到课后巩固整个学习过程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倡导的是对话——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式。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最具建构空间、生成空间、发展空间的学习式。学生热衷于参与合作型探究学习,为课题研究取得成功奠定了可能性。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缺少自我表现的空间,相比较而言,学生更愿意也善于在同龄人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就为合作型学习小组的成长和课题研究的成功提供了可能性。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求学生在和他人合作中共同健康成长,说明课题研究对促进青少年成长的必要性。初中思想品德课不仅注重学生的自我成长,更注重的是学生在和他人的合作中的共同成长。而组建合作型学习小组正有利于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善待自我和欣赏别人。美国大实业家洛克菲勒曾经说过:“与太阳底下所有的能力相比,我将更多关注的是与人交往的能力。”学生拥有良好的合作技能是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但学生的合作技能不会在课堂自然而然地出现,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必须教会学生的一些社交技能。 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获取知识过程及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这种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因此,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和被灌输的对象。 2.自控理论。 人的行为驱力来自人的固有需要。儿童有他基本心理需要、情感需要,如爱的需要、归属需要、关心他人的需要、影响别人的需要、与别人分享的需要、合作的需要等等。正如波兰教

车身设计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研究背景 二十多年来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如井喷式的爆发式增长,汽车的产销量也在逐年上升。1992年中国汽车的产量首次突破了100万辆,增长幅度超过了50%,2006年出台了一些鼓励经济型轿车消费的政策,销量超过380万辆,汽车产量的增长幅度虽然未达到最高,但产量净增量为史上最高。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超出人们预期,达32.37%的增速;2010年,中国低开高走,最终以超过最大产车国美国的历史高记录,以年销量1806万辆,最终成为第一汽车市场[1];2014年中国汽车的产销量为2372.29万辆和2349.19万辆,其中自主品牌销售757万辆,同比增长4.1%,占有率为38.4%,中国车市整体市场依旧保持平稳增长,已经开始出现增速放缓的迹象[2]。 国内的汽车市场上,合资品牌与自主品牌共存,自主品牌[3][4]产品在性能、舒适性、可靠性等方面均落后于合资品牌,产品不能被大众所认可,且其生存空间为合资的品牌还未涉及的低挡、廉价区域,因此自主品牌的盈利能力远不如合资品牌。随着合资品牌的定位的不断下探,进一步压缩了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间。自主品牌虽然稚嫩,但产销量一直逐年在上升。二十多年以前,路上跑的最多的自主品牌为夏利,如今夏利已经被市场所淘汰,最新的产品例如:吉利帝豪、奇瑞汽车公司等等,这些产品在工艺、技术方面与合资品牌的差距正在逐步的缩小,若要达到与合资品牌分庭抗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若要提高汽车自主品牌被大众的认可程度,只能不断的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提升产品的档次。同时,如何提升自主品牌的技术含量和品牌,令很多汽车人都在深思[5]。汽车[6][7]的白车身[8]是除动力总成之外,最大最重要的零件总成。它承载了整车所有零件的安装,并提供驾乘空间,保证碰撞、NVH等性能。白车身的技术要求决定了乘员的舒适性感受,精致性感受,操控性感受。 主机厂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往往白车身自己工厂制造,其他零部件大部分外购,因此白车身的设计和制造能力决定了主机厂的技术能力。主机厂为了利益最大化,往往推出不同种类、不同尺寸、不同平台的多种车型,对应的白车身数量更是翻倍。所以白车身的标准化[9][10]生产及管理,对于企业具有重要性[11]且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12],大多数企业,均通过标准化进行合理地简化,控制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提生产批量,为企业创造采用高效工艺设备和专业化生产条件,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标准化为企业技术创新[13]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创新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标准化和质量管理技术的要求,这样能较稳定的提升企业的技术能力,按照标准操作,能最大程度的控制制造成本,能够提升企业的很大

项目背景及研究意义

1 项目背景及研究意义1.1项目背景就业是民生之本,它关系着中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我国农村妇女占整个妇女人口的70%以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 巨大的变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和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的发展目标的推进,农村妇女就业面临向非农领域转移的大趋势。在这农村劳动力就业环境发生新的变化的过程中,农村妇女城市就业就出现了一些问题,就业率普遍低下。中国女性地位得到不断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越来越成为不可替代的“半边天”。另一方面,由于女性自身有不同于男性的特点,同时受传统思想与观念的束缚,受社会、家庭、制度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使其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障碍和问题,在就业数量和就业速度上都明显落后于男性,而这种滞后不仅影响其就业,对农村家庭、社会稳定、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都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重视农村妇女的全面发展,克服传统性别偏见和影响农村妇女发展的障碍,提高农村妇女各方面素质,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解决好农村妇女就业问题,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1.2文献综述1.2.1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文献概述 城乡一体化的概念是由我国学者明确提出的,因为我国社会存在的城市和农村的典型的二元结构。对于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城乡一体化是城镇化发展的最高阶段,随着城化的发展,城市和农村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融合程度越来越大,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不仅由农村向城市转移,也出现城市向农村转移,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最终实现一体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验表明,城市化在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已经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肯定,突出表现在扩大内需。带动经济持久增长,加快建城区与外围的对接,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扩大内需,转、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