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生化分离技术(主要内容)

生化分离技术(主要内容)

生化分离技术(主要内容)
生化分离技术(主要内容)

生化分离技术(主要内容)

生化分离技术:描述回收生物产品分离过程原理和方法的术语,是指从动植物组织培养液或微生物发酵液中分离、纯化生物产品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的总称。

生化分离过程是生物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其技术进步程度对生物技术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作用,为突出其在生物技术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常称它为生物技术

的下游工程。

分离纯化过程的难点:目的产物在细胞或反应液中含量不高,杂质种类多,数量大;杂质性质与产物相似;产物稳定性不高。

生化分离技术的主要种类:沉淀分离(盐析、有机溶剂沉淀、选择性变性沉淀、非离子聚合物沉淀);膜分离(透析、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层析分离(吸附、凝胶、离子交换、疏水、反相、亲和层析);电泳分离(SDS-PAGE、等电聚焦、双向电泳、毛细管电泳);离心分离(低速、高速、超速离心分离技术),

生化分离的特点:成分复杂;含量甚微;易变性/易被破坏;具经验性;均一性的相对性。

预处理需注意的条件:⑴温度尽可能低⑵提取液的量要保证“充分浸入”⑶加入足量酚类吸附剂⑷加入足量氧化酶抑制剂⑸搅拌转速要恰当⑹pH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5.5~7

克服极化的主要措施:震动、搅拌、错流、切流。

膜分离的原理:利用溶液中溶质分子的大小、形状、性质的差别,对于各种薄膜表现出不同的可透性而达分离的目的。分子透过膜可由简单的扩散作用引起或外加的流体静压差或电场作用所推动。

透析Dialysis(DS):除去或更换小分子物质;脱盐;改变溶剂成分

透析膜的特点:亲水性,分子筛状多孔薄膜;化学惰性;一定机械强度和良好的再生性能。

提高透析效果的措施:搅拌;定期或连续更换新鲜溶剂。

反渗透RO原理(毛细孔流动模型):膜组成中含有亲水活性基团,膜表面能选择性吸附水分子而排斥溶质分子,靠近膜表面的浓度梯度急剧下降,从而在膜和溶液的界面形成一层被膜吸附的纯水层(厚度约2个水分子),在反渗透压力推动下,纯水层的水通过膜的毛细孔连续不断地渗出。

溶解-扩散模型:把半透膜看成完全致密的中性界面,水和溶质通过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水和溶质被吸附溶解到膜材质表面;第二阶段:水和溶质在膜中扩散传递而通过膜。

孔隙开闭学说:膜里无固定连续孔道,所谓渗透性指因聚合物的链经常振动而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内渗透的平均值而已。

氢键理论:水分子进入醋酸纤维膜的非结晶部分后,因和羧基的氧形成氢键而构成结合水,结合水的结合强度取决于膜内的孔径,孔径越小结合越牢;牢固的结合水把孔占满,不与醋酸纤维膜氢键结合的溶质就不能扩散透过,但能与膜氢键结合的离子和分子(水,酸)却能穿过结合水层而有序扩散通过膜。

临界孔径:膜表面孔径为吸附水层厚度2倍时,能获最大分离效果和最高渗透通量。

超滤Ultrafiltration UF:以超滤膜为分离介质,以膜两侧压力差为推动力,将不同分子量的物质进行选择性分离。其用途:大分子物质的脱盐和浓缩;小分子物质的纯化;大分子物质的分级分离;生化制剂或其它制剂的去热原处理。

超滤膜的选择(主要考虑参数:截留分子量、流动速率)。

截留分子量:指截流率90%以上的最小被截留物质的分子量(以球形分子测定)

流动速率:一定压力下每分钟通过单位面积膜的液体量

(mL/cm2.min)

其它:操作T、化学耐受性、膜吸附性、膜无菌处理

影响超滤流率的因素:(1)溶质分子的性质;(2)溶质浓度;(3)压力;(4)搅拌;(5)温度;(6)其它(溶液pH、离子强度及溶剂因素等)超滤膜的截留机理:筛分作用:据分子大小、形态而分离。

超滤应用:浓缩和脱盐;分级分离与纯化;超滤分离与酶反应器(或发酵罐)联用。

纳滤Nanofiltration NF:介于超滤与反渗透之间的膜分离技术,其截留分子量在200~2 000的范围内,孔径为几纳米。能截留小分子有机物并同时透析出盐,集浓缩与透析为一体;在保证一定膜通量的情况下,纳滤所需压力比反渗透低得多,可节约动力。

纳滤膜的分离机理:筛分作用(位阻效应);离子与膜之间的静电作用。

纳滤膜对盐的截留率主要由阴离子的价态决定。

反渗透的应用:海水和苦咸水的淡化;饮料用水和纯水制备;果蔬汁和乳制品的浓缩。

微孔膜过滤Microfitration MF:以多孔细小薄膜为过滤介质,压力为推动力,使不溶物浓缩过滤的操作。

层析(色谱):利用各组分与固定相亲和力或相互作差别实现分离。

广义吸附(Sorption) :有选择地将一种或多种溶质从流动相转移到固定相的过程,利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的相互作用将组分分离开来。

Gel的准备:(1)凝胶溶涨;(2)倾析;(3)控制稠度;(4)脱气。

层析柱操作效果的影响因素:所用层析介质;洗脱剂的空柱流速;柱孔隙率;层析介质的可渗透性能;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分配系数;处理量。

层析的两个基本问题:区带分离和峰形变宽。

层析分离效果常用两个目标峰的分辨率(RS)描述(分辨率:两个洗脱峰峰顶对映的洗脱体积之差比上两峰在基线上峰宽的和的平均值)。分辨率取决于:两组分的洗脱体积和峰宽;决定洗脱体积和峰宽因素:层析柱的选择性和柱效

层析分辨率取决于:系统选择性α、柱效率N和容量因子k′。k′的取值与溶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的分配性质、温度及固定相和流动相体积比有关,而与柱尺寸和流速无关。

欲提高RS 达到满意分离效果,须满足的条件:(1)相对保留值α>1;(2)理论塔板数N 尽可能大;(3)k′≠0。

对极性组分:用极性较小溶剂溶解样品/上样/吸附;用极性较大的溶剂作洗脱剂。

凝胶过滤层析原理:利用具有网状结构的凝胶的分子筛作用,据被分离物分子大小不同进行分离.

凝胶过滤层析优点:分离条件温和;样品回收率高;实验重复性高;操作时间短,简便,经济。

凝胶参数:排阻极限(用 A 类分子中最小分子量表示);工作(分级)范围(B 类分子的分子量范围)。溶质洗脱的异常:⑴分配系数Kd < 0 :装柱不好,发生沟流(短路);⑵Kd > 1 :凝胶对溶质分子可能有吸附作用(疏水、亲和、静电作用)

Gel的定义:含大量液体的具有三维网状开孔弹性结构的多聚体结构,一般制成球状颗粒。

Gel的要求:⑴多孔、孔隙区大,内水体积Vi 要大;⑵亲水;⑶惰性;⑷稳定;⑸色谱性能好。

交联葡聚糖(Sephadex):

(一)结构

?骨架:葡聚糖(dextran)

?主键:α-1,6 糖苷键(约95%)

?分支:α-1,3 糖苷键(约5%)

?交联剂:环氧氯丙烷,以醚键交联

控制葡聚糖与交联剂比例可制造不同孔径凝胶

G - X可表示型号,X 从10-200

其数字表示:10g干胶的吸水量mL

(二)稳定性

1、化学性质:较稳定

其稳定pH范围:2~12

?强酸下,凝胶糖苷键易水解

?强碱下,羟基易氧化成酸

?一般稀碱下相对稳定,可用稀碱清洗

2、物理性质

?对热较稳定,可进行高温灭菌

?耐压性与凝胶型号有关

(三)色谱性能

1、总工作范围

分子量:100 Da ~60 万Da

2、吸附作用

?离子性

?芳香性(疏水)

聚丙烯酰胺(Bio-Gel p-x)

一)结构

?单体:丙烯酰胺CH2=CH-CONH2

?交联剂:N,N′-甲叉双丙烯酰胺

CH2=CH-CONH-CH2-NHCO-CH=CH2

?型号Bio-Gel p-x中,x范围:2~300

其中x=工作范围上限/1000

(二)稳定性

1、化性

稳定pH范围2~11

2、物性

同Sephadex

(三)色谱性能

1、总工作范围:100~40万

2、吸附:离子I > 0.02 mol/L 交联丙烯基葡聚糖(Sephacryl)

一)结构

?单体:烯丙基右旋糖苷

?交联剂:N,N′-甲叉双丙烯酰胺

?凝胶:较硬,强度大

?型号:Sephacryl S-200,S-300,S-400,S-500,S-1000

型号愈高,孔径愈大,其分子量分离范围可查表

(二)稳定性

?pH 2~11

?较Sephadex 抗压

(三)色谱性能

?工作范围:1000~7亿

?吸附性:I > 0.05 mol/L

琼脂糖凝胶(Sepharose)

一)结构

?β-D-半乳糖和3,6-脱水-L-半乳糖交替结合所形成的

线性多聚糖

?糖浓度越大,网孔越小

?型号:Sepharose 2B、4B、6B 表示糖浓度2%…

Bio-Gel A 0.5~150M 表示工作范围上限(二)稳定性

1、化性

稳定pH范围4.5~9.0

2、物性

?抗热性:较差,只能在0~45℃使用

?抗压性:较好,与浓度有关

(三)色谱性能

?总工作范围:103~4×107 (4000万)

?吸附性:I >0.02 mol/L

交联琼脂糖(Sepharose CL-XB)

㈠结构

强碱条件下用2,3—二溴丙醇或环氧氯丙烷进行交联

㈡稳定性

?化性:pH 3~14

?物性:抗热、抗压均提高

㈢色谱性能

?工作范围:同Sepharose

?吸附性:下降

凝胶过滤色谱应用:㈠. 分离

⒈组别分离:A类与B类、B类与C类、A类与C类间

⒉分级分离:B类分子间的分离

㈡. 分子量测定:需先作标准曲线,常用Ve—lgMw

凝胶过滤色谱实验设计要点:⒈高分辨率;⒉回收率高(减少峰宽,可提高回收率);⒊减少稀释;⒋短时间。

凝胶过滤色谱应用举例:脱盐;缓冲液交换;测定多聚物的分子量分布;混合物的分级分离;蛋白质的复性

离子交换层析IEC原理:因溶质分子带不同性质电荷和不同电荷量,可在固定相和移动相之间发生可逆交换作用而使溶质移动速度变化,从而达到分离目的的技术。

子交换剂是离子交换技术的核心和基础:

?基质:母体和骨架,水不溶性化合物

?功能基团:共价结合在基质上

?反离子(平衡离子):与功能基团带相反电荷

功能基团决定了离子交换剂的基本性质:

1、功能基团的类型决定离子交换剂的类型

☆功能基团是酸性基团-阳离子交换剂

☆功能基团是碱性基团-阴离子交换剂

2、功能基团的解离性质决定离子交换剂强弱

☆强弱不是指可交换分子与交换剂结合的牢固程度

☆取决于带电功能基团的p K a (电离平衡常数)

强型及弱型离子交换剂共性:

?当层析pH远离p K a时,无论强型还是弱型离子交换

剂都能牢固吸附可交换分子;

?阳离子交换剂应用时有pH下限,低于此pH功能基

团开始失去负电荷,强酸型pH下限低于弱酸型;

?弱碱型交换剂应用时有pH上限,高于此pH功能基

团开始失去正电荷,季铵基(任何pH都不会失去正电

荷)型强碱性交换剂无pH上限。

交换容量:指离子交换剂能结合溶液中可交换离子的能力,常分为总交换容量和有效交换容量。

1、总交换容量:指单位质量或体积的离子交换剂中已解离或可能解离的功能基团的总量,其数值大小取决于离子交换剂的取代程度即电荷密度;基础参数:对某种特定交换剂,其数值恒定。

2、实际(有效)交换容量:指每克干介质或每毫升湿胶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吸附某种分子的实际容量。

☆有效交换容量是变值,论及其数值时应同时给出

实验条件;

☆单位:g 溶质/g IE;g溶质/mL IE

静态容量的测定:试管小样法

?取若干支试管,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已用起始缓冲液

平衡好的离子交换剂;

?分别加入一系列不同浓度的Pr溶液,混合振荡确保充

分吸附;

?分析上清液中是否含Pr成分,据能使上清液中无Pr

的最大Pr浓度可推算出每毫升离子交换剂能吸附的

Pr的上限,此即为静态容量。

动态容量的测定(层析条件下)

?取一定体积离子交换剂装柱,用起始缓冲液平衡;

?特定流速下加样(样品浓度1~5mg/mL),不停加样至

检测出有Pr 流出,读数达到最大值一半停止加样(起

始缓冲液和样品液的读数分别为0、100%);

?停止加样,用起始缓冲液将不吸附的Pr洗出;

?改变缓冲液条件,使Pr从柱上解吸;

?收集洗脱液,测定出其总Pr,用此总Pr除以离子交

换剂体积可算出该交换剂在此流速下动态容量。

离子交换层析的本质:

☆起始条件下溶液中离子强度较低,上样后,目的物与离子交换剂的结合能力更强,能取代离子而吸附到交换柱上;☆洗脱时,提高溶液离子强度来增强离子的竞争性结合能力,使目的物从交换剂上解析。

溶质的电荷性质:蛋白质在离子交换剂上发生吸附是因其表面带电荷

?蛋白质分子带电基团的来源:特定的氨基酸或蛋白质

修饰过程中引入;

?蛋白质分子所带电荷种类和数量并非常数,与溶液

pH直接相关:

pH

pH>pI时,蛋白质带净的负电荷

比较样品中目标蛋白和主要杂蛋白的滴定曲线,有助于离子交换层析起始条件选择。

?对基本信息不明的蛋白质,常先尝试在略偏碱性条件

下采用阴离子交换剂进行层析分离;

?Pr样品等电点信息对层析条件选择很有价值,要选择

分辨率较高的层析条件,须获得各组分分子电荷随pH

变化的情况(Pr滴定曲线).

?Pr等电点测定:等电聚焦电泳法

?Pr滴定曲线:电泳法

蛋白质层析行为:

?不仅取决于所带电荷种类和数量

?还与蛋白质分子中电荷分布密切相关

处于蛋白质分子的内部电荷(它们可能形成盐键维持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对蛋白质层析行为并不产生影响,而取决于蛋白质的表面电荷。

层析相关区域:蛋白质表面的电荷分布大多不均匀,某些表面区域内电荷可能较密集,此区域往往就是离子交换时与交换剂发生接触的区域,称为层析相关区域,此区域的电性质决定了

蛋白质能与何种离子交换剂结合。

Z 值是指蛋白质分子上与离子交换剂发生相互作用的带电位

点的数目。进行离子交换层析时:

?Z值越大,蛋白质与交换剂的结合越牢固

?Z值越小,蛋白质与交换剂的结合越松弛

Z 值是多种因子综合作用的平均值:

?Z值与蛋白质净电荷间无直接关系,分子量大的蛋白

质与离子交换剂间的接触位点未必多于分子量小的蛋

白质;

?蛋白质的构象变化将造成电荷分布情况的改变而引起

Z值变化;

?层析时加样量增加,Z值会下降。

影响目的物与离子交换剂结合的因素:

?溶液pH,它决定了目的物的带电状态

?蛋白质的层析相关区域,即电荷在蛋白质表面的分布

情况

?溶液中离子的种类和离子强度

pH的影响:

?目的物的pH稳定范围:超出此范围会造成目的物活

性丧失、回收率下降

?唐南效应

离子交换剂表面pH与溶液pH不一致

☆阳离子交换剂表面pH比周围缓冲液低 1 个pH单位

☆阴离子交换剂表面pH比周围缓冲液高 1 个pH单位

离子种类的影响:

?不同离子从离子交换剂上将目的物置换下来的能力不

同;

?离子类型还对分辨率和不同目的物的洗脱顺序产生影

响.

离子强度的影响:

?低离子强度下,目的物通过荷电基团结合至离子交换

剂上带相反电荷的功能基团上;

?竞争离子浓度即溶液离子强度逐渐升高时,目的物逐

渐被置换下来,绝大多数目的物在1mol/L的盐浓度下

能被洗脱。

离子交换动力学的五步骤:

(1)膜扩散:蛋白质通过扩散穿过水膜到达凝胶表面的过程,其速度取决水膜两侧蛋白质的浓度差

(2)粒子扩散:蛋白质分子进入凝胶颗粒网孔并到达发生交换的位置的过程

(3)蛋白质取代离子交换剂上的反离子而发生离子交换;(4)被置换下来的反离子扩散到达凝胶颗粒表面,即粒子扩散,方向与步骤2相反;

(5)反离子通过扩散穿过水膜到达溶液中,也即膜扩散,方向与步骤1相反。

㈠目的物的解离曲线

已知pI时,一般首先考虑蛋白质的带电情况:对pI=5的酸性蛋白

?DEAE纤维素柱色谱,可选pH5.5~9.0

?CM纤维素柱色谱则限于3.5~4.5

对pI=8的碱性蛋白

?CM纤维素柱色谱,可选pH3.5~7.5

?DEAE纤维素柱色谱则限于8.5~9.5

具体还需考虑

(1)目的物的稳定性

(2)唐南效应(Donnan)

如阴IE pH表面>pH溶液约1个pH单位

阳IE pH表面<pH溶液约1个pH单位

㈡目的物分子大小

㈢其它考虑:吸附选择、流速、经济性、文献

影响吸附平衡常数或分布系数α的因素:

?pH影响电性与电量

?I 上升,α下降,减弱吸附

?溶质的电荷分布、IE 的电荷分布及位阻效应

?与溶质的浓度成反比

(2) 梯度洗脱:洗脱缓冲液的离子强度或pH连续变化,能获得较高的分辨率

?峰宽通常小于阶段洗脱

?拖尾现象明显改善或完全消除

?不会造成同一组分被分离称几个峰

C 梯度洗脱的策略

a 梯度形状的选择

?线性梯度:目的物首次分离,NaCl 0 ~ 0.5mol /L

?凸形梯度:梯度末尾部分分辨率不好时使用

?凹形梯度:梯度起始部分分辨率不好时使用

?混合梯度

☆组分吸附能力相近需改善分辨力的位点提供足够分辨率

☆分辨力不作要求的位点采用陡峭的梯度缩短时间

b 梯度的高度和斜率

?较低斜率:吸附能力相近组分间分辨率↑,峰宽加大,

分离时间↑

?较大斜率:快速分离,尖峰,不同组分的分离度差异

减小

c 流速:适当降低流速可提高层析的分辨率

?分离低分子量物质分子:扩散速度快,迅速平衡,流

速仅受到介质机械强度、系统压力的限制

?分离生物大分子物质分子:扩散速度慢,达到吸附和

解吸平衡需一定时间,加样和洗脱过程中流速限制

d 常用洗脱策略

?组分不多,相差较大,用阶段洗脱

?组分多,相差较大,用简单梯度洗脱

?组分复杂,线形洗脱→凸形/ 凹形洗脱

?初次分离,先连续梯度洗脱(确定样品特性和洗脱条件)

→再阶段洗脱

色谱(层析)聚焦Chromatofocusing:据生物分子pI的不同,在动相中动速不同进行分离(适于水溶性的两性分子)。特点:⑴.自动形成pH梯度,不需特殊实验装置;⑵.蛋白质聚焦自身pI范围,有浓缩效应,峰宽达0.04-0.05pH单位,分辨率很高。

PB(polybuffer)-多组分缓冲液:分子量不同的多羧基多氨基化合物(两性电解质性缓冲剂),特点:⑴.I不高,但缓冲力强;

⑵.缓冲能力是均匀的。

PBE(polybuffer exchange)—多缓冲交换剂:以交联琼脂糖Sepharose CL-6B为基质,并在糖上通过醚键偶合上配基而成如低聚乙烯亚胺。要求:确保很宽的pH范围有均衡的缓冲容量。

色谱(层析)聚焦的应用:蛋白质类(包括酶)的分离;蛋白质类(包括酶)等电点测定。

亲和色谱(层析)AC:利用生物分子和其配体之间的特异性生物亲和力可逆结合的特性而建立的色谱分离方法。

亲和层析的必要条件:合适的配体(配基、ligand);合适的载体(Matrix);合适的吸附和洗脱条件

配体的选择:1. 考虑亲和势(要求Kl在10-4~10-8mol/L之间);

2. 与L的偶联不破坏L与S的结合;

3. 需了解L-S的作用机制

作为配体的条件:亲和力大;具有解离平衡;与载体偶联不失活

亲和层析载体的条件:1.亲水;2.惰性;3.具有活化基团;4.大网孔; 5.机械性能好

连接臂(Spacer arm):在载体和配基间引入适当长度的“手臂”,减少载体的空间阻碍,增加配基的活动度。

非专一性洗脱:改变缓冲液的离子强度;改变缓冲液的pH 值;改变缓冲液的极性;使用洗涤剂;使用促溶盐(chaotropic salt);使用蛋白质变性剂

专一洗脱(亲和洗脱):(1)使用配体;(2)使用能与配体结合的分子;(3)采用酶促反应的多元专一性洗脱

洗脱方式总结::㈠. pH变化(破坏静电引力);㈡.I变化(减弱静电引力、范德华力);㈢.亲和洗脱;㈣.表面活性剂(减少疏水作用、范德华力);㈤.解离试剂(主要破坏氢键,如尿素、盐酸胍等);㈥. 降低温度t(较高t吸附、较低t洗脱、减少疏水力);㈦. 电泳解吸(在柱两端连上电极进行电泳)。

共价色谱:利用形成和破坏共价键能力的差异分离。其共价键常为二硫键—S-S—,主要用于分离分子中含巯基的Pr、多肽。疏水色谱:将疏水的L连到Gel上。作用力—蛋白质的疏水区与疏水性配基间形成疏水键。可高盐上柱,低盐洗脱或高温上,低温洗。

金属螯合色谱:His Cys Trp能与某些金属离子形成复合物,若将金属离子固定,可将含这些外露AA的Pr吸附。蛋白质分子表面的组氨酸咪唑基、半胱氨酸巯基和色氨酸吲哚环能与铜、锌、镍离子间形成稳定的螯合物。洗脱方式:采用增加I或降低pH或加入EDTA 。

有机染料亲和色谱:有机染料如蒽酮化合物和偶氮化合物具类似于NAD+的结构。一些需核苷酸类物质为辅酶的酶,对这些染料具一定亲和力。

亲和层析应用:抗体和抗原的纯化;酶的纯化;糖蛋白和脂蛋白的纯化;细胞的纯化

反相层析RPC:基于溶质分子与固定相中键合在基质上的疏水性配基间的疏水相互作用

疏溶剂理论假设:

反相层析介质表面均匀密集覆盖着非极性配基;溶质分子因受到极性流动相的斥力而以其疏水部分结合至固定相的非极性配基上;除此之外,溶质与固定相间不存在其他任何相互作用

亲硅醇基效应

硅胶类介质中存在,一定条件下,硅胶表面残余的硅醇基能与溶质发生相互作用而对溶质的保留行为起决定作用,此效应常导致溶质保留值重复性较差、洗脱峰脱尾等不良层析行为;若硅胶表面均匀覆盖非极性配基,对残余硅醇基屏蔽,可基本排除此效应的影响;新型反相层析介质聚苯乙烯等高分子聚合材料可根本消除亲硅醇基效应的影

响。

有机溶剂又称修饰剂(modifier):

作用:降低流动相极性

要求:能与水互溶;较低的紫外截止波长;较低的黏度

离子对试剂(ion pairing agent):

作用:通过离子作用与溶质分子结合引起溶质疏水性质改变而调节溶质保留行为

本身是酸或碱,同时起维持流动相pH作用

使用浓度范围0.01%~0.1%或10~100 mmol/L

高浓度有机溶剂中有足够的溶解度

对波长>220 nm的紫外线没有明显吸收,带芳香环离子对试剂须用荧光、视差折光等检测法

流动相选择须注意问题:

反相层析大多在低pH下运行,加酸调节;

流动相中添加离子对试剂可改变溶质的保留值和选择性,获得较好的分离效果:

带正电荷溶质应选带负电荷的离子对试剂:三氟乙酸

带负电荷溶质应选带正电荷的离子对试剂:季铵盐

洗脱应注意的问题:

流动相中有机溶剂种类、pH值、离子对试剂种类等都会对选择性和分辨率产生影响

分离低分子量物质时,升高柱温是常用的改善分辨率的方法:降低流动相黏度、增加传质速度、减少区带变宽

降低流速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柱效,同时也增加溶质的纵向扩散,过低流速反而造成分辨率下降、分离时间延长。影响泳动速度V 的因素:

㈠样品有效迁移率m

?m 是表征物质电泳行为的特征值

?与粒子大小、带电量Q、环境pH、粘度有关

㈡电压(电场强度)

?因V ∝E,为缩短时间,可提高E

?但高压电泳需解决散热问题

㈢缓冲液(介质液体)

1、pH:主要影响介质带电荷情况(解离度)

2、I(离子强度)应适当0.01~0.3mol/L

㈣支持物

1、吸附作用:造成样品滞留、脱尾

2、电渗:凝胶流汗或变干

3、分子筛效应

聚丙烯酰胺Gel

㈠合成

原料:丙烯酰胺Acr,双丙烯酰胺Bis

1、化学聚合法

?催化剂:过硫酸铵(AP)

?加速剂:N,N,N,N-四甲基乙二胺(TEMED)

影响聚合的因素

⑴O2会淬灭自由基,需脱气;

⑵加速剂叔胺处在自由碱基状态,需高pH;

⑶温度T,T ↓,慢;T↑,快

⑷避免不纯物的影响

有机玻璃、铁氰化钾等会造成无法聚合

Gel要求

?合适的网孔

?一定的机械强度

?良好的透明度

?一定的粘着度

浓缩效应:电泳时,Cl-很快迁移,后面形成低电导区,使Gly、Pr的离子加速,当稳定建立后,在快离子和慢离子之间形成一个迅速移动的界面,Pr就聚集在这个移动的界面附近,被浓缩成一个个狭小的中间层。

Nature PAGE 是否能测定蛋白质分子量?

天然PAGE测定蛋白分子量需排除电荷影响,需测量蛋白质分子在不同浓度凝胶中相对迁移率

b先用不同浓度凝胶同时测量未知和已知分子量蛋白质的相对迁移率;

b对不同蛋白质分子,以其相对迁移率的对数对凝胶浓度作图,直线斜率为阻滞系数;

b用已知分子量蛋白阻滞系数对其分子量作图得直线,据未知蛋白质阻滞系数从此直线上可查得其分子量。双向电泳:采用两种不同原理的电泳程序(第一向为等电聚焦,第二相为SDS电泳),可使分辨率提高几个数量级,并可同时得到等电点和分子量等信息;是当前蛋白质组分析的关键开门技术。

免疫电泳:基于抗原的电泳迁移及抗原与抗体的专一性免疫沉淀反应;抗原起始时带强负电,在凝胶中电泳迁移后与抗体发生免疫反应;最初抗原过量,产生可溶性免疫混合物而继续向阳极迁移,直至抗原与抗体的浓度达到当量点,形成不溶性免疫沉淀,沉淀点的高度或面积与抗原量成正比

蛋白质印迹:把从电泳或层析分离的蛋白质转移到固定基质上,并用专一性免疫技术探测固定膜上蛋白质的方法,能更有效分析电泳结果。

毛细管电泳(CE):以高压电场为驱动力,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依据样品各组分间迁移率和分配行为上的差异而实现分离的新型的高效液相分离技术;可将有生物化学意义的复杂化合物在不改变其性质的前提下进行分离;应用:蛋白质分离、糖分析、DNA测序、手性分离、单细胞分离

毛细管电泳在蛋白质分析的应用:分子量的测定;等电点的测定;肽谱分析(指纹图)测定蛋白质一级结构;迁移率的测定(1)“微笑”现象

?常在厚胶和垂直电泳中出现

?原因:凝胶中间冷却不均匀

(2)“皱眉”现象

?在垂直电泳中可能出现

?原因:电泳装置不合适,靠近隔板处凝胶未聚合完全或凝胶底部有气泡

(3)“脱尾”现象

?原因:样品溶解不佳,凝胶浓度过高

?措施:加样前离心,选合适缓冲液,加增溶辅助试剂,降低凝胶浓度

(4)“纹理”现象

?原因:样品中有不溶颗粒

?措施:增加溶解度,离心除不溶颗粒

SDS-聚丙烯酰胺Gel电泳:

样品中加入含-S-S-还原剂(巯基乙醇和二硫苏糖醇),打开Pr 分子二硫键,使其分解成亚基;样品中加入SDS(阴离子洗涤剂),破坏Pr分子氢键和疏水键,使分子去折叠,导致蛋白质构象改变

?低离子强度:SDS单体存在,形成Pr-SDS复合物

?SDS单体浓度>1m mol/L,生成1.4g SDS/g蛋白质的柔软棒状物

结果导致

⑴复合物带大量负电,掩盖了不同蛋白质分子间原有电荷差异,不同Pr电荷密度相同;

⑵球状Pr 呈椭圆棒状(雪茄状),无形状差别,棒长度与蛋白质亚基分子量有关。

?电泳迁移率仅与蛋白质分子或亚基大小有关

?SDS-PAGE:测定蛋白质亚基分子量及鉴定纯度

与PAGE的不同

1、SDS的加量

?凝胶缓冲液中:0.1%SDS

?样品缓冲液中:1.4g SDS/g 蛋白质,1~2%SDS、1~6%

巯基乙醇或1.5~3%DTT、适量溴酚蓝(0.1%) ?电极缓冲液:0.1%SDS

2、Gel浓度与蛋白质分子量范围

3、生物活性的恢复

用弱洗涤剂置换强洗涤剂,从蛋白中去除SDS,许多蛋白可恢复活性或局部恢复活性。

4、应用特点

?一次电泳即可得到蛋白质亚基分子量,天然PAGE需多次,简单、经济、快捷、可靠;

?高分辨率、高重复性,样品用量少且不需纯样;

?难溶解蛋白:SDS-PAGE,已溶解蛋白:天然PAGE

等电点聚焦电泳(IEF):在一种特殊两性电解质两端施加直流电场,可形成线性pH梯度,利用Pr的pI差别,可在其上

不同处聚焦分离

生化分离技术试题及答案word版本

生化分离技术试题及 答案

浙江理工成教院期终考试 《生化分离技术》试卷A试卷 教学站年级班级学号姓名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1分)。 1、生化分离是从生物材料、微生物的发酵液或动植物细胞的培养液中分离并纯化有关生化产品的过程,一般采用如下工艺流程:发酵液→()→细胞分离→(细胞破碎→细胞碎片分离)→()→()→成品加工。 2、提取的产物在细胞内,选用细胞破碎法;在细胞膜附近则可用细胞破碎法;提取的产物与细胞壁或膜相结合时,可选用机械法和化学法相结合的细胞破碎法。 3、发酵液的预处理目的主要包括改变和。 4、典型的工业过滤设备有和。 5、反萃取是将目标产物从转入的过程。 6、超临界流体萃取的溶剂可分为非极性和极性溶剂两种,常用的极性溶剂有和 、非极性有。 7、按膜的孔径的大小分类,可将膜分为、、 和等。 8、冻干操作过程包括:、和。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5分)

1、盐析是指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某些浓的中性盐后,使蛋白质凝聚而从溶液中析出,以达到分离、提纯生物大分子的目的。() 2、常用的盐析剂有葡聚糖、琼脂糖、聚丙烯酰胺、明胶等。() 3、萃取是利用化合物在两种互不相容的溶剂中溶解度或分配系数的不同,使化合物从一种溶剂内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经过反复多次的萃取,将绝大部分化合物提取出来的方法。 () 4、双水相萃取的体系的两相是不含有水分的。( ) 5、膜分离操作中,所有溶质均被透过液传送到膜表面上,不能完全透过膜的溶质受到膜的截留作用,在膜表面附近浓度升高,这种现象叫做浓差极化。 () 6、凝胶色谱是利用不同生物分子的电离能力不同而达到物质分离目的的。() 7、离子交换色谱是利用不同分子的大小不同而达到物质分离目的的。 () 8、亲和色谱是利用生物分子之间的亲和力的不同而达到物质分离目的的。() 9、要增加目的物的溶解度,往往要在目的物的等电点附近进行提取。 () 10、蛋白质类的生物大分子在盐析过程中,最好在高温下进行,因为温度高会增加其溶解度。 ()

神经外科复习资料

第十九章颅内压增高和脑疝 1.掌握颅内压增高的概念。 2.熟悉颅内压增高的病因、病理、病理生理。 3. 掌握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特别是颅内压增高“三主症”。 4. 掌握腰穿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5. 熟悉急性脑疝(小脑幕切迹疝和枕骨大孔疝)的临床表现。 6. 了解颅内压增高的特殊检查方法、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 7. 掌握颅内压增高的一般处理和降颅内压治疗。 山大二院:[05级口七3][03级口七5]颅内压增高(233) 颅内压增高(increased intracranial pressure)是神经外科常见临床病理综合征,是颅脑损伤、脑肿瘤、脑出血、脑积水和颅内炎症等所共有征象,由于上述疾病使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加,导致颅内压持续在2.0 kPa (200 mmH2O)以上,从而引起的相应的综合征,称为颅内压增高。 第一节概述 山大二院:[08级口五2][07级口五4]颅内压(233) 临七:[02级临七下B10]INTRACRANIAL PRESSURE 颅内压的形成与正常值颅腔容纳着脑组织、脑脊液和血液三种内容物,当儿童颅缝闭合后或成人,颅腔的容积是固定不变的,约为1400-1500 ml。颅腔内的上述三种内容物,使颅内保持一定的压力,称为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齐鲁:[0605临七教改]颅内压的正常值(233)和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 出科:[外科(二)3]颅内压的正常值及颅内压升高的表现 成人的正常颅内压0.7-2.0kPa(70-200mmH2O),儿童正常颅内压为0.5-1.0kPa(500-1000mmH2O)。 山大二院:[05级口五1]脑脊液的调节(233) ①当颅内压低于0.7kPa(700mmH2O)时,脑脊液的分泌增加、吸收减少,使颅内脑积液量增多,以维持正常颅内压不变。 ②当颅内压高于0.7kPa(700mmH2O)时,脑脊液的分泌较前减少而吸收增多,使颅内压保持在正常范围,以代偿增加的颅内压。 ③另外,当颅内压增高时,有一部分脑脊液被挤入脊髓蛛网膜下腔,也起到一定的调节颅内压的作用。 第二节颅内压增高 省立:[05级临七非下5][04级影像下8]颅内压增高的原因有哪些/颅内压增高的病因(236) 颅内压增高的原因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原因可分为三大类: 1、颅腔内容物的体积增大:如脑组织体积增大(脑水肿)、脑脊液增多(脑积水)、颅内静脉回流受阻或过度灌注,脑血流量增加,使颅内血容量增多。 2、颅内占位性病变使颅内空间相对变小:如颅内血肿、脑肿瘤、脑脓肿等。 3、先天性畸形使颅腔的容积变小:如狭颅症、颅底凹陷症等。 山大二院:[09级口五.三][08级口七.一][08级口五.三][07级口五.一]颅内压增高临床表现与治疗原则/[06级口五1]颅内压升高的临床表现(237) 省立:[06级临七非下6][04级影像下.二]颅内高压临床表现 齐鲁:[0605临七教改]颅内压的正常值和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 出科:[外科(二)3]颅内压的正常值及颅内压升高的表现 临床表现:颅内压增高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如下, 1、头痛:这是颅内压增高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程度不同,以早晨或晚间较重,部位多在额部及颖部,可从颈枕部向前方放射至眼眶。头痛程度随颅内压的增高而进行性加重。当用力、咳嗽、弯腰或低头活动时常使头痛加重。头痛性质以胀痛和撕裂痛为多见。 2、呕吐:当头痛剧烈时,可伴有恶心和呕吐。呕吐呈喷射性,易发生于饭后,有时可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和体重减轻。 3、视神经乳头水肿:这是颅内压增高的重要客观体征之一。表现为视神经乳头充血,边缘模糊不清,中央凹陷消失,视盘隆起,静脉怒张。若视神经乳头水肿长期存在,则视盘颜色苍白,视力减退,视野向心缩小,称为视神经继发性萎缩。此时如果颅内压增高得以解除,往往视力的恢复也并不理想,甚至继续恶化和失明。 以上三者是颅内压增高的典型表现,称之为颅内压增高“三主征”。颅内压增高的三主征各自出现的时间并不一致,可以其中一项为首发症状。颅内压增高还可引起一侧或双侧展神经麻痹和复视。 4、意识障碍及生命体征变化: (1)疾病初期意识障碍可出现嗜睡,反应迟钝。严重病例,可出现昏睡、昏迷、伴有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发生脑庙,去脑强直。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章重点笔记自考专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 法章重点笔记自考专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萧 755 第一章人员素质测评导论 第一节人员素质测评的基本概念 一、素质 (一)素质的概念 人的素质是人的社会特质,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素质的特性 共9个特性:基础作用性、稳定性、可塑性、内在性、表出性、差异性、综合性、可分解性、层次性与相对性。 (三)素质的构成 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身体素质包括体质、体力、精力。 心理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品德素质、智能素质、心理健康素质、其他个性素质等。 文化素质:学校教育程度、自我学习程度、社会化程度。 品德素质: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创新意识。 智能素质:知识、智力、技能、才能。 二、素质测评 (一)基本界定 素质测评是指测评主体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被测评者在主要活动领域中的表征信息,采用科学的方法针对某一素质测评指标体系作出量值或价值的判断过程,或者直接从所收集的表征信息中引发与推断某些素质特征的过程。 (二)相关解释 “测”包括测评者的耳闻、目睹、体察、访问与调查。 “科学方法”指被实践证明为准备、全面和方便的测量手段。 “主要活动领域”指个人生活与工作的主要场所。 “测评主体”既指个体又指集体。 (三)与其他概念的区别 三、人员素质测评 人员素质测评是指对16岁以上具有正常劳动能力个体素质的测评;人才素质测评是指对具有一定才能个体素质的测评。 四、人员测评与人员选拔 指挑选合适的人到某个特定的岗位上发挥作用的过程。 第二节人员素质测评的主要类型 一、选拔性素质测评 是一种以选拔优秀人员为目的的素质测评。 特点:1、强调测评的区分功用。

《生化分离工程》思考题与答案

第一章绪论 1、何为生化分离技术?其主要研究那些容?生化分离技术是指从动植物组织培养液和微生物发酵液中分离、纯化生物产品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的总称。 2、生化分离的一般步骤包括哪些环节及技术?一般说来,生化分离过程主要包括4 个方面:①原料液的预处理和固液分离,常用加热、调PH、凝聚和絮凝等方法;②初步纯化(提取),常用沉淀、吸附、萃取、超滤等单元操作;③高度纯化(精制),常选用色谱分离技术;④成品加工,有浓缩、结晶和干燥等技术。 3、生化分离工程有那些特点,及其重要性? 特点:1、目的产物在初始物料(发酵液)中的含量低;2、培养液是多组分的混合物,除少量产物外,还有大量的细胞及碎片、其他代物(几百上千种)、培养基成分、无机盐等;3、生化产物的稳定性低,易变质、易失活、易变性,对温度、pH 值、重金属离子、有机溶剂、剪切力、表面力等非常敏感;4、对最终产品的质量要求高重要性:生物技术产品一般存在于一个复杂的多相体系中。唯有经过分离和纯化等下游加工过程,才能制得符合使用要求的产品。因此产品的分离纯化是生物技术工业化的必需手段。在生物产品的开发研究中,分离过程的费用占全部研究费用的50 %以上;在产品的成本构成中,分离与纯化部分占总成本的40~ 80 %;精细、药用产品的比例更高达70 ~90 %。显然开发新的分离和纯化工艺是提高经济效益或减少投资的重要途径。

4、生物技术下游工程与上游工程之间是否有联系? 它们之间有联系。①生物工程作为一个整体,上游工程和下游工程要相互配合, 为了利于目的产物的分离与纯化,上游的工艺设计应尽量为下游的分离纯化创造条件,例如,对于发酵工程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如果采用液体培养基,不用酵母膏、玉米浆等有色物质为原料,会使下游加工工程更方便、经济;②通常生物技术上游工程与下游工程相耦合。发酵- 分离耦合过程的优点是可以解除终产物的反馈抑制效应,同时简化产物提取过程,缩短生产周期,收到一举数得的效果。 5、为何生物技术领域中往往出现“丰产不丰收”的现象? 第二章预处理、过滤和细胞破碎 1、发酵液预处理的目的是什么?主要有那几种方法? 目的:改变发酵液的物理性质,加快悬浮液中固形物沉降的速率;出去大部分可溶性杂质,并尽可能使产物转入便于以后处理的相中(多数是液相),以便于固液分离及后提取工序的顺利进行。 方法:①加热法。升高温度可有效降低液体粘度,从而提高过滤速率,常用于粘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流体。控制适当温度和受热时间,能使蛋白质凝聚形成较大颗粒,进一步改善发酵液的过滤特性。使用加热法时必须注意加热温度必须控制在不影响目的产物活性的围,对于发酵液,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可能造成细胞溶解,胞物质外溢,而增加发酵液的复杂性,影响其后的产物分离与纯化;②调节悬浮液的pH 值,pH 直接影响发酵液中某些物质的电离度和电荷性质,适当调节pH 可以改善其过滤特性;③凝聚和絮凝;④使用惰性助滤剂。

神经外科学基础知识

神经外科学基础知识 一、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 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每题1.0分,共64.0分) 1 ?外科病人有低钾血症者,采取补钾措施时,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 E ) A ?采取分次补钾 B ?多需经静脉补给C.补钾浓度<40mmol/L D. 补钾速度<20mmol/L E. 伴有休克者待尿量>20ml/h后再静脉补钾 2 ?高渗性脱水的体液量改变特点为( B ) A ?细胞外液与内液等量丧失 B ?细胞内液显著减少,细胞外液轻度减少 C. 细胞外液显著减少,细胞内液轻度减少 D .细胞内液减少,细胞外液正常 E.细胞外液减少,细胞内液正常 3 ?诊断代谢性酸中毒的主要依据是( B ) A ?呼吸浅而慢,血浆PCO下降 B ?呼吸深而快,有酮味,血浆【HCO】下降 C. 呼吸深而快,血浆PCO上升 D. 呼吸困难,血浆【HCO】上升 E?呼吸慢,心率慢,血压高,昏迷 4. 对低钾血症病人补钾的原则,哪项不正确( A ) A .一次足量补齐 B .外科的低钾血症者都需经静脉补钾 C. 静脉补钾的浓度<40mmol/L D .静脉补钾速度< 20mmol/h E. 伴有休克的低钾病人,在恢复血容量后再静脉补钾 5. 高钾血症心电图最早的改变是( B ) A. U波B . T波高尖C. QRS增宽 D. P-R间期延长 E. Q-T间期延长 6. 低钾血症对酸碱平衡的影响是( E ) A .细胞内碱中毒,细胞外正常 B .细胞内碱中毒,细胞外酸中毒 C. 细胞内、外均酸中毒 D .细胞内、外均碱中毒 E. 细胞内酸中毒,细胞外碱中毒 7. 用5%碳酸氢钠治疗代谢性酸中毒时不可能发生( B )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章重点笔记自考专

萧 755 第一章人员素质测评导论 第一节人员素质测评的基本概念 一、素质 (一)素质的概念 人的素质是人的社会特质,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素质的特性 共9个特性:基础作用性、稳定性、可塑性、内在性、表出性、差异性、综合性、可分解性、层次性与相对性。 (三)素质的构成 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身体素质包括体质、体力、精力。 心理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品德素质、智能素质、心理健康素质、其他个性素质等。 文化素质:学校教育程度、自我学习程度、社会化程度。 品德素质: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创新意识。 智能素质:知识、智力、技能、才能。 二、素质测评 (一)基本界定 素质测评是指测评主体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被测评者在主要活动领域中的表征信息,采用科学的方法针对某一素质测评指标体系作出量值或价值的判断过程,或者直接从所收集的表征信息中引发与推断某些素质特征的过程。 (二)相关解释 “测”包括测评者的耳闻、目睹、体察、访问与调查。 “科学方法”指被实践证明为准备、全面和方便的测量手段。 “主要活动领域”指个人生活与工作的主要场所。 “测评主体”既指个体又指集体。 (三)与其他概念的区别 三、人员素质测评 人员素质测评是指对16岁以上具有正常劳动能力个体素质的测评;人才素质测评是指对具有一定才能个体素质的测评。 四、人员测评与人员选拔 指挑选合适的人到某个特定的岗位上发挥作用的过程。 第二节人员素质测评的主要类型 一、选拔性素质测评 是一种以选拔优秀人员为目的的素质测评。 特点:1、强调测评的区分功用。

2、测评标准的刚性最强。 3、强调客观性。 4、具有选择性。 5、结果是分数或等级。 二、配置性素质测评(合理配置、储备人才) 是人力资源管理中常见的另一种素质测评。它以人事合理配置为目的。现代企业的劳动人事管理要求以人为“中心”,使人力资源进入最佳发挥状态。三、开发性测评 是一种以开发素质潜能与组织人力资源为目的的测评。人的素质有可塑性和潜在性。 四、诊断性素质测评 是那种以服务于了解素质现状或组织诊断问题为目的的素质测评。 五、考核性素质测评 又称鉴定性测评,是以鉴定与验证某种素质是否具备为目的素质测评。 第三节人员素质测评的主要功用 功用即素质测评的功能与作用。 第四节人员素质测评的作用与运用原则 一、基本作用 1、人员测评与选拔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 2、人员测评与选拔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 3、是人力资源开始效果检验的“尺度” 4、建立促成性素质测评模式,可以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效果 二、运用原则 1、全面测评与择优开发 所谓全面测评与择优开发,即指要对全体人员进行测评,对所有素质进行测评,然后选择其中的优势人力资源开发,选择其中的特长素质进行开发。 两种人力资源开发观点:选用人之长,不计人之短;苟求人无过,不看人之长。择优开发,一是要选择个体身上的特长素质优先开发,二是要在群体中选择那些优秀人才优先开发。 第二章胜任力理论及其对人员素质测评的作用 第一节胜任力研究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胜任力理论比较 一、胜任力定义 职业维度是指处理具体的、日常任务的技能; 行为维度是指处理非具体的、任意的任务的技能; 战略综合维度是指结合组织情境的管理技能。 二、胜任力分类 首先,根据研究对象的工作岗位层次分; 其次,从构成要素的微观角度来讲,可分为工作知识、能力、政治兴趣、情绪智力、尽责性、工作意识和工作经历等。

生化分离技术 考试复习题库(含详细答案)

《生化分离》考试复习题库 一、选择题 1.下列不是超临界萃取工艺的方法是()。 A 等温法 B 等压法 C 吸附法 D 交换法 2.影响絮凝效果的因素有很多,但不包括()。 A 絮凝剂的浓度 B 溶液pH值 C 溶液含氧量 D 搅拌速度和时间 3.葡聚糖凝胶色谱属于排阻色谱,在化合物分离中,先被洗脱下来的为()。 A 杂质 B 小分子化合物 C 大分子化合物 D 两者同时下来 4.当向蛋白质纯溶液中加入中性盐时,蛋白质溶解度()。 A 增大 B 减小 C 先增大,后减小

D 先减小,后增大 5.下列不能提高发酵液过滤效率的措施是()。 A 增大滤过面积 B 降低料液温度 C 加压或减压 D 加入助滤剂 6.下列方法中,哪项不属于改善发酵液过滤特性的方法 A 调节等电点 B 降低温度 C 添加表面活性物质 D 添加助滤剂 7.助滤剂应具有以下性质() A 颗粒均匀、柔软、可压缩 B 颗粒均匀、坚硬、不可压缩 C 粒度分布广、坚硬、不可压缩 D 颗粒均匀、可压缩、易变形 8.在发酵液中除去杂蛋白质的方法,不包括() A 沉淀法 B 变性法 C 吸附法 D 萃取法 9.下列关于速率区带离心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样品可被分离成一系列的样品组分区带 B 离心前需于离心管内先装入正密度梯度介质 C 离心时间越长越好 D 一般应用在物质大小相异而密度相同的情况 10.助滤剂是一种不可压缩的多孔微粒,它能使滤饼疏松,滤速增大。以下不属于助滤剂的是() A 氯化钙 B 纤维素 C 炭粒 D 硅藻土 11.细胞破碎的方法可分为机械法和非机械法两大类,下列不属于机械法的是() A 加入金属螯合剂 B 高压匀浆法 C 超声破碎法 D 珠磨法 12.萃取操作是利用原料液中各组分()的差异实现分离的操作。 A 溶剂中的溶解度 B 沸点 C 挥发度 D 密度 13.两相溶剂萃取法的原理为:

(完整word版)神经外科试题

试题集(神经外科) 一单选题 1. 临床表现为膈神经麻痹发生呼吸困难的病变部位常见于 A 上颈段 B 下颈段 C 上胸段 D 下胸段 E 腰段正确答案:A 2. 颅内转移瘤多见于哪个动脉分布区 A 大脑前动脉 B 大脑中动脉 C 大脑后动脉 D 基底动脉 E 脉络膜前动脉 正确答案:B 3. 对于颅内压增高致昏迷患者,出现呼吸道梗阻最有效的治疗措施为 A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B 吸氧 C 气管切开 D 气管插管 E 给予呼吸兴奋剂正确答案:C 4. 减速伤常造成 A 脑干损伤 B 弥漫性轴索损伤 C 冲击点伤 D 对冲伤 E 冲击点伤和对冲伤同时出现正确答案:E 5. 常引起颅内压增高的颅内肿瘤是 A 脑干肿瘤 B 额部肿瘤 C 垂体肿瘤 D 侧脑室肿瘤 E 第三、四脑室及其附近的肿瘤正确答案:E 6. 随意运动障碍考虑有 A 锥体束受累 B 锥体外系受累 C 枕叶受累 D 脊髓丘脑束受累 E 小脑受累 正确答案:A 7. 脊髓髓外硬膜下病变最常见的是 A 蛛网膜囊肿

B 脊髓动脉瘤 C 神经鞘瘤 D 脊髓动静脉畸形 E 转移瘤正确答案:C 8. 诊断颅内占位性病变依据常用的是 A 头颅X 线片 B 头颅CT C 脑电地形图 D 脑血管造影 E 脑电图正确答案:B 9. 儿童鞍区最常见的肿瘤是 A 畸胎瘤 B 胆脂瘤 C 颅咽管瘤 D 垂体瘤 E 生殖细胞瘤正确答案:C 10. 颅内压增高致脑神经麻痹多见于 A 面神经 B 听神经 C 动眼神经 D 外展神经 E 滑车神经正确答案:D 11. 脑脊液的日分泌量 A 100 ?200ml B 200 ?300ml C 300?400ml D 400?500ml E 500 ?600ml 正确答案:D 12. 高血压脑出血,如果单从病情演变角度考虑,下列哪种情况最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 A 出血后病情进展迅猛,短时间内即陷入深昏迷,生命体征不稳定 B 经保守治疗,病情稳定 C 经保守治疗,病情趋于好转 D 经保守治疗,病情仍逐渐加重,脑疝表现尚不明显 E 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D 13. 儿童先天脑积水中症状少见的是 A 头颅异常增大 B 易激惹 C 视盘水肿 D 双眼"落日征" E 叩诊"破壶音" 正确答案:C 14. 脑干损伤的特征性表现是

自考-《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考试大纲(萧鸣政)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人员素质测评是一门新兴的应用性交叉学科,是在管理学、测量学、统计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思想和原理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科学方法,具有相对独立性。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学科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本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人员素质测评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了解各主要人员素质测评方法的操作技术和操作规程,学会灵活运用各种人员素质测评工具、客观分析测评结果。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人才测评理论并掌握人才测评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为人力资源的开发做好技能准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人才测评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明确人才测评的技术操作体系和人才测评理念;熟悉人才测评的发展历史和应用现状;掌握人才测评的内容、各种测评方案的实施、运用情况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学会运用测评技术选拔人才。 课程基本要求:考生了解和掌握人员素质测评的有关概念,掌握人员素质测评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当前人员素质测评的基本情况,掌握人员素质测评的整个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能够进行人员素质测评的制定、人员素质测评的实施、人员素质测评结果的分析与评价等工作。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属专业主干课程。它与管理专业的许多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和《商务沟通》是本

课程的基础,《人员测评技术》与本课程紧密衔接。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人员素质测评导论 一、学习目标与要求 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和掌握与人员素质测评相关的基本概念。 学习要求:掌握素质的概念、素质的特性与素质的构成,熟悉人员素质测评概念及其各种类型的特点与操作流程,理解人员素质测评的功能与作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素质的含义 识记:素质的概念、素质的特性、素质的构成、素质测评的含义 理解:人员素质测评与人才素质测评的区别 人员测评与人员选拔 (二)人员素质测评的主要类型 识记:选拔性素质测评的特点、配置性测评的特点、开发性素质测评的特点、诊断性素质测评的特点、考核性测评的特点 理解:不同类型人员素质测评运用原则 应用:不同的人员素质测评的操作流程 (三)人员素质测评的主要功用 理解:素质测评的评定作用、诊断作用、预测作用 (四)人员素质测评的作用与运用原则 识记:人员素质测评的基本作用 理解:人员素质测评的运用原则

神经外科考试题库

神经外科考试题库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神经外科考试题库 一级试题为进修医师入院和第一年住院医师考试试题 二级试题为第三年住院医师和进修医师离院考试试题 三级试题为第五年住院医师和低年主治医师考试试题 ★一级试题★ 头皮分几层? 1,皮肤 2,皮下组织 3,帽状腱膜 4,帽状腱膜下层 5,骨膜 头颅由哪几块颅骨组成? 额骨,枕骨,蝶骨,筛骨,顶骨,颞骨, 颅骨由几层结构组成? 骨皮质,板障,骨皮质 脑分为哪几部分? 由大脑,间脑,脑干,小脑组成,脑干由中脑,桥脑,延髓组成。 大脑分为哪几叶? 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岛叶 脑脊液循环通路为何? CSF成人有100-150ml,每天产生400-500ml,循环同路:侧脑室-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第四脑室-正中孔、外侧孔-蛛网膜下腔-矢状窦旁的蛛网膜颗粒-渗回上矢状窦。 12对颅神经的名称? 1眶上裂: 三叉神经眼支、3动眼、4滑车6外展、眼静脉 2颈静脉孔 颈静脉、9舌咽、10迷走、11副3枕骨大孔 副神经,脊髓根、椎动脉、脊髓前后动脉下行

4内耳门 7面神经、8前庭、迷路 5视神经管眼动脉、视神经 6舌下神经管舌下 7破裂孔颈动脉 8筛孔-嗅神经、圆孔-上颌神经、卵圆孔-下颌神经、棘孔-脑膜中动脉 主要脑供血血管有哪几条? 颈内动脉系统- 中、前、后、眼脉络膜前、 椎-基底动脉系统 大脑后、小脑上、小脑后下、小脑前下、内听动脉、 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1.小脑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是调节运 动的重要中枢,主要是维持肌肉间 运动的协调(共济运动)。 2.绒球小结叶和后叶蚓部损伤,出 现平衡障碍,或伴有眼震。 3.前叶蚓部损伤,出现肌张力协调 障碍。表现为共济失调性步态和 躯干的共济失调。 4.新小脑的功能是调节精细的随意 运动,即共济运动的维持和调节 有赖于新小脑功能的完好。 简述肌力分级? 肌力的分级: 0级肌肉完全麻痹,触诊肌肉完全无收缩力 Ⅰ级肌肉有主动收缩力,但不能带动关节活动【可见肌肉轻微收缩】 Ⅱ级可以带动关节水平活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引力【肢体能在床上平行移动】 Ⅲ级能对抗地心引力做主动关节活动,但不能对抗阻力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吸收力,能抬离床面 Ⅳ级能对抗较大的阻力,但比正常者弱【肢体能做对抗外界阻力的运动】Ⅴ级正常肌力【肌力正常,运动自如】 何谓浅昏迷、中度昏迷、深昏迷?

《人员素质测评》复习要点

素质与绩效的关系 1.素质是个体完成任务、形成绩效及继续发展的前提 2.素质只是个体成功与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素质的常见结构模型 (一)素质洋葱模型:动机、个性、自我形象和价值观、社会角色、态度、技能 (二)麦克利兰的素质模型 (三)五结构体系:心里素质、品德素质、能力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 素质的特征 基础作用性、稳定性、可塑性、在性、表出性、差异性、综合性、可分解性 人员素质测评的类型 选拔性测评开放性测评坚定性测评配置性测评诊断性测评 人员素质测评的意义是什么? 答:(1)有助于资源配置的科学化;(2) 有助于人力资源开发;(3)有助于劳动人事的优化管理;(4)有助于人事制度的变革和深化;(5)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 素质测评的主要容 (一)能力因素:科学智能、社会智能 (二)动力因素:价值观、动机、兴趣 (三)个人风格因素:心里倾向(外倾性、倾性)、接受信息方式(感觉和直觉)、处理信息方式(思想和情感)、行动方式(判断和知觉) 素质测评的特点 (一)人员素质测评主要是心里测量,而不是物理测量 (二)人员素质测评是抽样测量,而不是整体测量(三)人员素质测评是相对测量,而不是绝对测量(四)人员素质测评是间接测量,而不是直接测量选拔性测评的特点和原则 特点:1.整个测评特别强调测评的区分功能,目的是选拔优秀者 2.测评标准的刚性最强 3.测评过程特别强调客观性 4.测评指标具有灵活性 原则:公平性、公正性、差异性、准确性、可比性配置性测评的特点 针对性、客观性、严格性、准备性 诊断性测评的特点 1.测评容精细,全面广泛 2.过程寻根究底; 3.结果不公开; 4.测评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开发性测评的特点:勘探性、配合性、促进性鉴定性测评的特点及原则 特点:1.测评结果是对求职者素质结构与水平的鉴定 2.测评侧重于求职者现有的素质的价值与功能 3.测评围比较广泛 4.测评结果要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 原则:全面性、充足性、可信性、权威性、公众性 素质测评的功能 (一)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起点和保证 (二)为企业人员招聘提供支持 (三)为企业选拔管理干部提供支持 (四)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提供支持 (五)有助于人才的开发和有效利用 素质测评的误区 (一)素质测评无用论 (二)素质测评教条化 (三)素质测评应用围模糊 (四)素质测评期望值过高 (五)素质测评科学与否的判断标准模糊 中国古代人员素质测评 (一)测评容:性、绩、德、才 (二)测评指标 (三)测评方式:选、举、考 (四)测评技术 西方人员素质测评的产生于发展 (一)产生:早期心里测试 (二)发展:1.军事上的运用;2.管理科学 (三)成熟:心理学和统计学的发展 (四)当代西方人员素质测评:心理测验、面试、评价中心、其他分析方法 我国现代人员素质测评的发展 (一)恢复阶段:1980——1988 (二)初步发展阶段:1989——1997 (三)繁荣至今:1998年至今 人性假说原理有哪几种 经济人假说、社会人假说、自我实现人假说、复杂人假说

1生化分离技术的研究历史

1. 生化分离技术的研究历史 1.1 凝胶过滤的发现历史 1.1.1 葡聚糖的发现 1.1.2 琼脂糖的发现 1.2. 电泳的发展历史 1.2.1 凝胶电泳 1.2.2 等电聚焦 1.2.3 毛细管电泳的诞生 1.3. 亲和色谱的发明 1.3.1 染料亲和色谱的发现 1.3.2 固定化金属离子亲和色谱 2. 发酵液预处理 2.1 预处理简介 2.2 发酵液杂质的去除 2.2.1 无机粒子的去除 2.2.2 可溶性蛋白质的去除 2.2.3 有色物质的去除 2.3 发酵液处理性能的改善 2.3.1 降低发酵液的黏度 2.3.2 调节pH值 2.4 絮凝技术 2.4.1 絮凝和凝聚的区别 2.4.2 细胞絮凝的种类 2.4.3 絮凝剂的分类 2.4.4 絮凝机理和动力学 2.4.5 絮凝的优化 2.4.6 絮凝设备 2.4.7 絮凝技术的应用 2.4.8 絮凝技术的新进展 3. 固液分离技术 3.1过滤 3.3.1 传统的过滤方法 3.3.2 膜过滤 3.2 离心 3.2.1 离心原理 3.2.2 离心方法 3.2.3 离心分离设备及其放大 4. 细胞破碎和分离提取技术 4.1 细胞破碎技术 4.1.1 细胞破碎方法及机理 4.1.2 机械方法破碎

4.1.3 细胞物理破碎方法 4.1.4 化学法破碎 4.1.5 生物法破碎 4.1.6 超临界细胞破碎技术 4.1.7 胞内产物的选择性释放 4.2 从发酵液直接分离产物 4.2.1 双水相分离技术 4.2.2 膨胀床分离技术 4.2.3 泡载分离技术 5 生物产品萃取技术 5.1 双水相萃取 5.1.1 双水相基本原理 5.1.2 影响分配平衡的因素 5.1.3 双水相萃取的应用 5.1.4 双水相萃取技术的新进展 5.2 反胶团萃取 5.2.1 反胶团萃取原理 5.2.2 反胶团体系分离,制备方法和影响因素 5.2.3 反胶团萃取的应用 5.2.4 反胶团萃取分离技术的新进展 5.2.5 反胶团萃取的设备研究 5.2.6 反胶团前景展望 5.3 凝胶萃取 5.3.1 凝胶萃取过程简介 5.3.2 凝胶萃取的热力学原理 5.3.3 凝胶萃取的凝胶 5.3.4 凝胶萃取的影响参数 5.3.5 凝胶萃取在分离中的应用 5.3.6 凝胶萃取的设备 5.4 固相微萃取 5.4.1 固相微萃取的原理 5.4.2 固相微萃取的操作 5.4.3 萃取过程的影响因素 5.4.4 固相萃取的应用 5.5 超临界萃取 5.5.1 超临界萃取的原理 5.5.2 超临界萃取的方式 5.5.3 影响SFE的因素 5.5.4 超临界萃取的特点 5.5.5 超临界萃取的应用 5.6 超声和微波萃取 5.6.1 超声波萃取 5.6.2 微波萃取

生化分离考点

生化分离考点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1.生化分离过程的特点:(1)生物物质的生活活性大多是在生物体内的温和 条件下维持并发挥作用的;(2)用作医药、食品和化妆品的生物产物与人类生命息息相关;(3)原料液中常存在与目标分子在结构、构成成分等理化性质上极其相似的分子及异构体,形成用常法难于分离的混合物;(4)原料液中目标产物的浓度一般很低,有时甚至是微量的。 2.分离效率的评价(三个指标):浓缩程度、分离纯化程度、回收率 3.Stokes 为液体密度式中,d p kg/m3),ρ L 为重力沉降速度(kg/m3),μ(kg/m3),g 为重力加速度(kg/m3),v g 为液体黏度。 L 4.区带分离法:是生化研究中的重要分离手段,根据立新操作条件不同,分为 差速区带离心和平衡区带离心,两种区带离心法均事先在离心管中用某种低分子溶质调配好密度梯度,在密度梯度之上加待处理的料液后进行离心操作。 5.离心分离设备:常用的有管式和碟片式两大类。 6.革兰氏阴性和阳性的区别:革兰阳性菌的细胞主要由肽聚糖层组成,而革兰 阴性菌的细胞壁在肽聚糖层的外侧还有分别由脂蛋白和脂多糖及磷脂构成的两层外壁层。革兰阳性菌的细胞壁比较厚,约15-50nm,肽聚糖含量占 40%-90%;革兰阴性菌的肽聚糖层约,外壁层约8-10nm。因此,革兰阳性菌的细胞壁比革兰阴性菌坚固,较难破碎。 7.习题:管式离心机的转筒内径为12cm,筒长70cm,转数为15000r/min。设 离心机的校正系数为一,利用其浓缩酵母细胞悬浮液,处理能力为min。 (1)计算酵母细胞的重力沉降速度;(2)破碎该酵母细胞后,细胞碎片直

神经外科博士考试历年考题及答案

华中同济2007 博神外 一名解(4×5') 1. 弥散性轴索损伤:指头部受钝力作用后所引起的以脑白质轴索弥散性损伤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脑组织损伤。 2.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指伤后首次CT检查时无血肿,而在以后的CT检查中发现了血肿,或在原无血肿的部位发现了新的血肿,此种现象可见于各种外伤性颅内血肿。 3. 先天性脑积水:由于脑组织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的脑积水称为先天性脑积水。形成脑积水的原因可能是脑脊液的分泌和吸收之间失去平衡,即脑脊液产生过多或吸收障碍。此外,脑脊液循环通路阻塞也是引起先天性脑积水的重要原因。 4. 颅内压增高: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临床病理综合症,是颅脑损伤、脑肿瘤、脑出血、脑积水和颅内炎症等所共有征象,由于上述疾病使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加,导致颅内压持续在2.0kPa(200mmH2O)以上,从而引起的相应的综合症。 二问答 1. 颅内压增高的治疗原则(10') ①一般治疗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禁食禁水,并适量补液;疏通大便;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切管切开;吸氧;②病因治疗③降颅内压治疗④应用激素,减轻脑水肿,有助于缓解颅内压增高⑤对症治疗⑥其他治疗,如冬眠疗法、脑脊液体外引流、巴比妥治疗、辅助过度换气、抗生素治疗等 2. 听神经瘤的临床分期(10') 第一期:肿瘤局限于内听道,仅有听神经受累的表现:听力下降、耳鸣、眩晕和眼球震颤 第二期:肿瘤进入脑池,除上述症状进一步加重外,出现前庭性共济失调,头痛,面部和角膜感觉迟钝 第三期:肿瘤压迫脑干,除上述症状进一步加重以外,还可出现面神经功能异常,后组颅神经受累的表现,并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复视,视力减退,头痛,此外,常有明显的小脑症状 3. 垂体瘤常用的两种手术方式的注意事项和适应症(20') ⑴经颅手术:适合于体积巨大、哑铃型、肿瘤向鞍旁生长者。术后注意处理鼻腔分泌物、术后出血、头痛、垂体功能低下、低钠血症、脑脊液鼻漏、尿崩症、视力减退并注意饮食及休息。 ⑵经蝶窦入路手术:a适合各种类型的垂体微腺瘤;b各种类型的垂体大腺瘤;c部分类型的垂体巨大腺瘤(主要向鞍上或鞍后上伸展者);d视交叉前置者;e肿瘤向蝶窦生长、向后生长侵蚀鞍背、斜坡者;f脑脊液鼻漏。⑶注意事项:①保持鼻粘膜完整,减少渗血②严格保持正中入路,避免伤及鞍旁重要血管神经③动作轻柔,若观察不清避免盲目操作④止血彻底⑤鞍内、蝶窦内填塞脂肪组织要适度 首医天坛医院 2007 博神外 名词解释 1. Gradinego syndrome :由于颞骨岩部内气房的化脓性感染扩展至岩骨尖范围外而侵及海绵窦、咽鼓管、Meckel氏腔或邻近结构导致耳溢、头痛,三叉神经感觉支感觉减退和外展神经麻痹的综合征。 2. 功能神经外科:采用手术的方法修正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的医学分支是为功能神经外科学(Functional Neurosurgery)。 3. Nelson‘s syndrome:部分库欣病患者在两侧肾上腺全切除或次全切除后,全身色素增深,蝶鞍扩大,出现垂体瘤者,称为Nelson 综合征(Nelson syndrome),即纳尔逊综合征。

《人员素质测评》复习要点教程文件

《人员素质测评》复 习要点

素质与绩效的关系 1.素质是个体完成任务、形成绩效及继续发展的前提 2.素质只是个体成功与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素质的常见结构模型 (一)素质洋葱模型:动机、个性、自我形象和价值观、社会角色、态度、技能 (二)麦克利兰的素质模型 (三)五结构体系:心里素质、品德素质、能力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 素质的特征 基础作用性、稳定性、可塑性、内在性、表出性、差异性、综合性、可分解性 人员素质测评的类型 选拔性测评开放性测评坚定性测评配置性测评诊断性测评 人员素质测评的意义是什么? 答:(1)有助于资源配置的科学化;(2) 有助于人力资源开发;(3)有助于劳动人事的优化管理;(4)有助于人事制度的变革和深化;(5)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 素质测评的主要内容 (一)能力因素:科学智能、社会智能 (二)动力因素:价值观、动机、兴趣 (三)个人风格因素:心里倾向(外倾性、内倾性)、接受信息方式(感觉和直觉)、处理信息方式(思想和情感)、行动方式(判断和知觉)素质测评的特点 (一)人员素质测评主要是心里测量,而不是物理测量 (二)人员素质测评是抽样测量,而不是整体测量 (三)人员素质测评是相对测量,而不是绝对测量 (四)人员素质测评是间接测量,而不是直接测量选拔性测评的特点和原则 特点:1.整个测评特别强调测评的区分功能,目的是选拔优秀者 2.测评标准的刚性最强 3.测评过程特别强调客观性 4.测评指标具有灵活性 原则:公平性、公正性、差异性、准确性、可比性 配置性测评的特点 针对性、客观性、严格性、准备性 诊断性测评的特点 1.测评内容精细,全面广泛 2.过程寻根究底; 3.结果不公开; 4.测评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开发性测评的特点:勘探性、配合性、促进性 鉴定性测评的特点及原则 特点:1.测评结果是对求职者素质结构与水平的鉴定 2.测评侧重于求职者现有的素质的价值与功能 3.测评范围比较广泛 4.测评结果要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 原则:全面性、充足性、可信性、权威性、公众性 素质测评的功能 (一)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起点和保证 (二)为企业人员招聘提供支持 (三)为企业选拔管理干部提供支持 (四)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提供支持 (五)有助于人才的开发和有效利用 素质测评的误区 (一)素质测评无用论 (二)素质测评教条化 (三)素质测评应用范围模糊 (四)素质测评期望值过高 (五)素质测评科学与否的判断标准模糊

生化名词解释总结

第二章氨基酸 1、构型(configuration)一个有机分子中各个原子特有的固定的空间排列。这种排列不经过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是不会改变的。构型的改变往往使分子的光学活性发生变化。 2、构象(conformation)指一个分子中,不改变共价键结构,仅单键周围的原子旋转所产生的原子的空间排布。一种构象改变为另一种构象时,不要求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构象改变不会改变分子的光学活性。 3、旋光异构:两个异构化合物具有相同的理化性质,但因其异构现象而使偏振光的旋转方向不同的现象。 4、等电点(pI,isoelectric point)使分子处于兼性分子状态,在电场中不迁移(分子的净电荷为零)的pH值。 第三章蛋白质的结构 1、肽(peptides)两个或两个以上氨基酸通过肽键共价连接形成的聚合物。 2、肽键(peptide bond)一个氨基酸的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氨基缩合,除去一分子水形成的酰胺键。 3、肽平面:肽链主链上的肽键因具有双键性质,不能自由旋转,使连接在肽键上的6个原子共处的同一平面。 4、蛋白质一级结构:蛋白质一级结构(primary structure) 指蛋白质中共价连接的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 5、蛋白质二级结构:蛋白质二级结构:肽链中的主链借助氢键,有规则的卷曲折叠成沿一维方向具有周期性结构的构象。 6、超二级结构:若干相邻的二级结构单元(螺旋、折叠、转角)组合在一起,彼此相互作用,形成有规则在空间上能辨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充当三级结构的构件,称为超二级结构(super-secondary structure),折叠花式(folding motif)或折叠单位(folding unit) 7、结构域:在较大的球状蛋白质分子中,多肽链往往形成几个紧密的相对独立的球状实体,彼此分开,以松散的肽链相连,此球状实体就是结构域 8、蛋白质三级结构:指一条多肽链在二级结构或者超二级结构甚至结构域的基础上,进一步盘绕,折叠,依靠共价键的维系固定所形成的特定空间结构成为蛋白质的三级结构。9、蛋白质的四级结构:对蛋白质分子的二、三级结构而言,只涉及一条多肽链卷曲而成的蛋白质。在体内有许多蛋白质分子含有二条或多条肽链,每一条多肽链都有其完整的三级结构,称为蛋白质的亚基,亚基与亚基之间呈特定的三维空间排布,并以非共价键相连接。这种蛋白质分子中各个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为四级结构。由一条肽链形成的蛋白质没有四级结构。 10、蛋白质三维结构 11、氢键:氢原子与电负性的原子X共价结合时,共用的电子对强烈地偏向X的一边,使氢原子带有部分正电荷,能再与另一个电负性高而半径较小的原子Y结合,形成的X—H┅Y 型的键。 12、疏水作用力:分子中存在非极性基团(例如烃基)时,和水分子(广义地说和任何极性分子或分子中的极性基团)间存在相互排斥的作用,这种排斥作用称为疏水力。 13、Sanger测序 14、Edman降解测序:从多肽链游离的N末端测定氨基酸残基的序列的过程。N末端氨基酸残基被苯异硫氰酸酯修饰,然后从多肽链上切下修饰的残基,再经层析鉴定,余下的多肽链(少了一个残基)被回收再进行下一轮降解循环。

生化分离技术复习部分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梯度洗脱:在同一个分析周期中,按一定程度不断改变流动相的浓度配比,称为梯度洗脱。从而可以使一个复杂样品中的性质差异较大的组分能按各自适宜的容量因子k达到良好的分离目的。 或者答流动相由几种不同极性的溶剂组成,通过改变流动相中各溶剂组成的比例改变流动相的极性,使每个流出的组分都有合适的容量因子k',并使样品种的所有组分可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最佳分离。(可在离子交换层析中查)。 2、分辨率:是相邻两个峰的分开程度,用相邻两峰对应的洗脱体积之差比上两个半峰宽之和的平均值表示。 3、亲和层析:利用生物分子与其配体间特异性的、可逆性的亲和结合作用而对样品进行分离,配体被固定在载体上,特异性结合经过的与其亲和性的生物分子的一种层析技术。 4、等电聚焦:使电泳的介质中形成一个连续的、稳定并有一定范围的线性pH梯度,电泳时蛋白质等待分离的两性分子可以在这种pH梯度中迁移,直到迁移聚集于与其等电点(pI)相同的区域,从而形成一种分辨率极高的电泳聚焦效应。 5、盐析:增加中性盐浓度使蛋白质、气体、未带电分子溶解度降低,以致使电解质类物质从溶液里沉淀出来的一种作用现象。 附资料:它是蛋白质分离纯化中经常使用的方法,最常用的中性盐有硫酸铵、硫酸钠和氯化钠等。 6、保留时间tR:从开始进样至柱出口处被测组分出现浓度最大值时所需的时间,称为保留时间。层析分离技术的一个参数。 7、双向电泳:等电聚焦电泳和SDS-PAGE的组合的电泳方法,即先进行第一向水平电泳——等电聚焦电泳(按照pI分离),然后再进行第二向垂直电泳——SDS-PAGE(按照分子大小),经染色得到的电泳图是个二维分布的蛋白质图。 8、密度梯度离心:在呈密度梯度的惰性介质中以一定的离心力进行离心,让各组分会依其密度分布在梯度中与其自身密度相同的液层中的依密度而分离的离心法。 附资料:密度梯度可以离心前预先制备(如叠加不同浓度蔗糖、甘油)或在离心中自然形成(如使用氯化铯时)。可用于分析型或制备型的离心分离。通常分为差速区带离心和等密度离心两种方式。 二、填空题(要点): 2、最常用的几种蛋白质的沉淀方法:盐析法(中性盐沉淀)、有机溶剂沉淀、选择性沉淀(热变性沉淀和酸碱变性沉淀)、等电点沉淀、有机聚合物沉淀、聚电解质沉淀法、金属离子沉淀法。 4、细胞破碎的方法:1)物理:高压匀浆法、珠磨法、超声波破碎法、渗透压冲击法;2)化学:外加酶法、酶自溶法、化学试剂法。 5、聚丙烯酰胺凝胶单体:(一些资料)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简称为PAG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是以聚丙烯酰胺凝胶作为支持介质的一种常用电泳技术。聚丙烯酰胺凝胶由单体丙烯酰胺和甲叉双丙烯酰胺聚合而成,聚合过程由自由基催化完成。催化聚合的常用方法有两种:化学聚合法和光聚合法。化学聚合以过硫酸铵(AP)为催化剂,以四甲基乙二胺(TEMED)为加速剂。在聚合过程中,TEMED催化过硫酸铵产生自由基,后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