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教材论知识点整理

教材论知识点整理

教材论知识点整理
教材论知识点整理

教材论(完整修订版)

一、重要概念术语

1.教材(各种定义)(P5-8):

教材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用来协助学生学习达到教学目标的各种知识信息材料。

2.教科书(P9):是根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写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3.教材设计(P86):是在一定深度标准指导下,为完成教材的编制任务而进行的系统工程,一般经历准备、编制和实验三个阶段。(课本)

4.教学内容(P114):是指学习者必须掌握在编制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中所明示了的教学知识信息——物质的或观念的客体中客体化了的人类的本质能力(知识、能力、行为方式)

5.知识点(P122):指教材中首次出现的概念、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

6.教学模式(李秉德P127):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

7.教学过程(P135):①是师生双方按教学目标所进行的教学活动的程序,它主要是传授和掌握教材为中心的活动历程,体现了教学情境下特有的主客体关系。②根据预定计划所取定的传授和掌握教材的教育性活动的历程。因此,是教学目标的呈现者和教学效果的实现者。

8.教材宏观管理(P173):指政府有关部门根据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按照教材建设本身的规律性,以政策法令、经济行政等手段组织和协调教材建设的动态管理过程。

9.“七套”统编通用教材:指全国各地中小学使用一套通用教材,称为“统编教材”,而我国自建国以来,共组织编写过七套中、小学统编的通用材料。

10.国定制(P261):它由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和选择教材,基本上垄断教材的编写、出版、发行和使用权,实行国营国办的教材经营体制。(课本)

11.审定制(P261):由民间社团组织及个人编写的教材必须经过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审查合格后,才可以出版发行作为学校的教材。(课本)

12.认定制(P261):由民间社团组织及个人编写的教材必须经过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机构认可批准,才可作为地方学区和学校的选用教材。(课本)

13.选定制(P261):由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机构选择国内业已出版的若干种学科教材,制成教学用书目录,供全国各地学校选择使用。(课本)

14.自由制(262):即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对教材不加任何控制和监督,完全由地方学区或学校自行决定。

二、理论观点

1、教材与教科书的异同(P8-9):

教材不等于教科书,教科书从属于教材,是一项重要的教材,在教材家族中比重最大、作用最大、适用面最广泛,内容最基本也最为成熟。教材概念的外延比教科书宽泛,除教科书外,还包括各种教学辅导书及视听材料。

2、教材的特点(P11):

①教材概念的外延是广阔的,包括学校教育教材和社会教育教材;

②教材是教授材料和学习材料的统一体;

③教材即包括学科教材,也包括活动教材。学科教材以教科书为中心组织而成,其他教材是教科书的变式和辅助,活动教材以活动为中心展开;

④教材不仅包括书籍、声像、资料等有形物,还包括师生的经验。

3、教材的基本属性(P12-13):

①教材的工具性;②教材的系统性;③教材的科学性;④教材的教育性;⑤教材的教学性;⑥教材的规范性;⑦教材的艺术性;⑧教材的实践性;⑨教材的发展性;⑩教材的民族性与国际性。

4、教材的组织单位(P17-18):

传统教育派认为,教材的基本单位是“课”,它由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主题所构成,各科教材均要划分成若干课;

现代教育派认为,教材的基本单位是“单元”,它按儿童思维活动的各个阶段配置以相应的教材。

实际上,教材单元作为知识技能掌握的重点,与形成思维过程的经验单位联系密切。学习应从生活经验基础上升到发现原理的学习,再返回经验单元。

5、教材的基本构成成分(P18):

①术语——被引进教材的新的或是专业的专业语汇;

②事实——在教材中被称为重要的一组信息;

③概念——在教材中旨在组织某一点上具有类似性的用语,与事实而使用的“上估”名词,可分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

④原理——在教材中表述若干概念间存在的关系的重要的系统的概念型式和图示;

⑤步骤——学生必须实现的具有系统性的操作性的分阶段序列。

6、教材的一般分类(P20-25):

从教材的计划与制作过程进行分类,分为自编与国定统一教材。

根据教材使用的物质材料分为:纸质材料、胶片质材料、磁带质材料、磁盘质材料等。 根据学习者的感知进行分类为视觉教材、听觉教材、触觉教材和视听教材。

以教材的使用范围和层次分为扫盲教材、幼儿教材、中小学教材、职业技术学校教材、大中专教材等,或直接分为学校教育教材和社会教育教材。

以不同的办学形式可分为:全日制学校教材、电视教材、自学教材、函授教材等。

按课程类型可划分为:学科教材、专题教材、活动教材等。

按使用特性分为实践教材、悟道教材、释疑教材和激情教材。

按学科性质分为:德育教材、智育教材、体育教材、美育教材、劳动技术教材。

以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划分:基本教材(教科书)---教学的主要依据和课程计划的基本部分;辅助教材(教学参考书、自学指导书、补充讲义、图册、视听材料)---对基本教材的必要补充和扩展。

按采用教材时的学习种类划分:练习教材、应用发展教材、发现学习教材等。

根据教学组织方式进行分类,分为个别学习教材、小组学习教材、同步学习教材等。 教材可按其表现形态分为:表面与潜在的教材。

以教材在教学系统中的地位分为:基础课教材、专业课教材、技术课教材。

从教材的来源分:书籍、教师的经验、学生的经验、设计制作物品、自然界物品、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声像资料。

按教材设计的类型:知识中心式教材、范例式教材、生活中心式教材、社会中心式教材、人本中心式教材。

7、教材的一般功能(P30-31):

①传递人类文化遗产和科研成果的功能;

②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功能;

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功能;

④促进学校教育改革的功能;

⑤教学的社会教育功能;

⑥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功能;

⑦教材建设对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功能;

⑧促进国际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功能;

⑨除此以外,教材对学习者而言,具有内在价值,表现为;实用的价值,文化的价值及训练的价值。

8、东西方教材的交流与合作(P43):

伴随文化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从世界教材发展的状况看,中国教材的发展无论是在教材的形式还是内容上,硬件还是软件都处于前列位置,中国研制教材的技术与成果,对周边国家产生深刻影响,并通过这些国家地区辐射到西欧。

9、近代教材的特点(P48):

①研制技术手段进步,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印刷,文字性教材开始向视听多媒体教材

进步,教材体系呈现综合化发展的趋势;

②教材日益分化,先由单纯的“教授材料”形成为“教学材料”,从重“教材”建设

到重“学材”再到“教材”与“学材”有机结合发展的时期;

③教材研制的科学基础逐步加强,广泛吸收教育学、心理学和生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④近代教材主要以教科书为主体,其形式较为单一。

10、现代教材的特点(P50-51):

①教材研制技术有质的提高;(电子技术、激光照排)

②教材科学水平有质的提高;(知识激增、信息爆炸)

③教材研究水平有质的提高;(教学论、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改变了人们的教材观,

提高了教材的功效与价值。)

④教材建构的系列化水平有质的提高;(现代教材业形成以教科书为主体的多媒体多

功能教材体系。)

⑤教材建设的社会环境与教育环境有质的改善,世界各国在教材研制与管理等方面

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

11、教材发展的历史规律(P51-52):

①教材的载体上,经历着从实物到符号记事,从专用文字直到现今的文、声、像多媒体教材体系,明显反映社会生产力和科技革命的推进作用;

②从载体的性质看,经历着从石、(甲)、骨、泥、板、木、竹乃至布帛,最后发展到纸、胶片、磁带、磁盘等材料上;

③从教材的总体结构看,经历了从单体到组合体,然后到形成教材体系最终形成大系统的教材体系,组成从幼教教材到研究生的学校层级教材,从普通教育教材到专业教育教材网络,从家庭教育教材到社会教育教材,教材成为人终身学习的伙伴;

④教材的历史发展顺序,经历从选择著作、教授讲义、专业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与补充材料、学习材料、活动教材与教学指导书,预示着教材向教学材料的方向发展。

⑤教材的发展受到教育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从外部看,教材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民族精神等诸方面的影响。

⑥今后教材的发展取向广泛全面发展,加强知识大厦的扩展与基础概念体系的审视与重构,更新概念体系,重视学科结构中的“胚胎发育原理”。

12、知识对教材生成的制约作用(P62-63):

(1)知识增长对教材内容的影响

知识的增长与教材内容的扩充与更新之间既有矛盾又有一致性。矛盾性在于知识的无限增长与教材容量的有限性,知识的变化性与教材内容相对稳定性;一致性在于二者均有变化革新、相互作用的特性。

(2)科学结构的演变对教材内容的影响

科学结构经历了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即从混沌综合化—>纵向分科化—>整体综合化,为此在综合学科的设计上,要重新设计学科间的联系。

13、教材编制的基本原理与原则(P70-77):

①基本原理:社会发展原理,个人发展原理;知识逻辑原理;心理逻辑原理;教学

逻辑原理;

②基本原则:适应性原则;综合效应原则;整体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稳弹性原则;

渐进性原则;效能原则。

14、教材的主要编制策略(P85-86):

①直线式;②圆周式;③螺旋式;④过渡式

15、教材设计的程序(P86-87):

①教学设计的准备阶段

②教材的编制阶段:教材的选择、教材的组织

③教材的实验阶段

16、学生的教材观(P92-94)

①完全的遵奉,把教材学习当作知识学习的全部,当作学习活动的全部对象,认定教材的权威与重要超出教师,对自己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定为教材学习的结果。

②对教材的漠视,认为教师的权威与重要性高于教材。学习活动主要指向教师的教学内容,把对笔记的记忆与理解当作评定学习结果的唯一标准。

③将自己当作学习的主人,既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又重视教材的学习。

④把自己不当教材学习的主人,而且是教材的制作者,目的是弥补现有教材的不足。

17、教师的教材观(P96-98)

①结合生活充分挖掘教材的教育性

②针对教材本性处理教材

③保障教材处理的系统性

④从教材论角度选择教材(最重要)

⑤使学生能动地吃透教材

18、阅读心理学、图式理论、元认知理论与教材内容(P122-125):

①阅读心理学的研究对于确定教材内容及形成教学内容作用重要,因为阅读是从课文中提取意义的过程。能科学地制订教材内容及其表达形式,使其更为符合教学实际,成为适宜的教学内容,成为符合师生生理、心理认知特点的教学对象。

②图式理论认为学习者的先行知识与正在阅读的课文的结构和内容相关联。

③元认知理论是个体对自己思维和学习的认识与控制。由此理解学习者个体的学习差异,为此在教材中应加强元论述,即教材设计者对基本论述的论述,给学习者以各项指令,以便使其理解基本论述中的内容和含义,使学习者成为“知情者”。教材还应提供给学习者某些元认知技能训练,帮助其加强自身的元认知理解监控,使学习者更易学习。

19、教学模式的流派(P128-132):

①讲解接受模式;②问题教学模式;③探究——发现模式;④掌握教学模式;⑤自学辅导模式;⑥开放教学模式;⑦合作教学模式

多样化教学模式:指导——自学式、引导——发现模式、参与——活动模式

20、教学环境的构成(P146)

教学环境是由各种物质环境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构成的完整系统。它是构成教学活动的社会环境。

对教学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的环境有;①空气、温度、光线、声音、颜色、气味;②各种教学设施;③各种社会信息、大众传媒;④座位编排方式;⑤班级规模与学校规模;

⑥各种人际关系;⑦校风与班风;⑧课堂教学气氛;⑨学校与班级中的各种外围组织;⑩学校中的各种仪式与规范等。

21、教材选择的标准(P155-156)

(1)内容方面:

①选材:a应配合教学目标与学科目标;b应适合社会需要与时代精神;c应符合学生程度与兴趣;d应内容充实而有体系;e有助于学生自学辅导f保留弹性,以便教师辅导。

②文字上:a简明生动、切实、不空谈;b音节和谐,便于诵读;c富于暗示性,以便启发学生思考;d层次井然,前后连贯,结构紧密,前后不矛盾;e教材中的要点,运用适当语句叙述清楚;f社会及自然学科叙述应增加学生阅读的兴趣。

(2)形式方面:

①大小:32大开本;②装订牢固;③纸张洁白无反光;④印刷:字迹清楚;⑤字体:大小适宜;⑥插图:正确生动、颜色鲜明,大小比例适中;⑦视听教材:与文字性教材相匹配。

22、教材分析的标准(P158)

①包含的基础知识类型及各类基础知识的比例和程度;

②包含了几种基本技能的训练材料及其比例和达到程度;

③培养学生的若干种能力及比例和程度要求;

④包含的若干种思想教育因素是否符合本学科的特点;

⑤教学是否适合学生的心里特点和知识基础;

⑥根据简明实用原则,教材需要增删部分的内容;

⑦根据科技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教材需增删的内容;

⑧从本地建设的需要出发,教材需要增删部分;

⑨为加强与相关学科的横向联系,教材需补充的内容;

⑩为适合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教材需补充的内容。

23、学生的教材评价指标体系(P158)

①教材目标;②教材内容;③教材对学生自学;④教材阅读;⑤教材对学生的思考;⑥教材纸张、大小、印刷;⑦教师对教材的补充。

24、教材评价的方法(P160)

①教材分析法(即为筛选分解指标而进行的教材分析的程序);

②调查研究法(建立在教材分析基础上,具有检验和深化教材分析的作用);

③抽样测试法(既确定分解指标,又确定分解教材的最低标准);

④比较研究法(纵向与横向比较,确定本教材在其中的地位);

⑤理论研究法(针对分解教材指标中的难题,可分为单项研究法与整体研究法)。

25、教材评价的原则(P161)

①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②总结性与形成性、诊断性相结合;

③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④单本评价与整体评价相结合;

⑤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相结合;

⑥认知因素评价与非认知因素评价相结合

⑦实验评价与审定评价及教学评价相结合;

⑧专家评价与师生评价相结合。

26、管理本质(P168)

管理的本质是管理主体为实现既定的目标,遵循管理规律,依据管理原理,通过各种管理手段和方法,对各种管理资源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从而使系统的组织结构得以高速合理运转,达到最大功效的活动。对管理而言,其本质更倾向于结果和绩效。

27、教材宏观管理的优点与不足(P173-175)

优点:教材宏观管理是指政府有关部门根据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按照教材建设本身的规律性,以政策法令、经济行政等手段组织和协调教材建设的动态管理过程。这种管理是有目标、有计划和有一定弹性的宏观控制过程。

不足:教材管理工作的质量主要取决于教材管理系统的设计是否合理。一个设计质量低劣的管理系统,其实际工作的质量往往低于系统的设计质量。

我国教材管理体制存在①职责不明、重复脱节、行政干预过多、多头管理、效率不高等缺陷;②教材管理系统中缺乏反馈机制;③政策法规不健全

28、教材质量控制(P179-180)

因为教材质量始终是教材建设中的核心,教材质量的分析及其系统控制和评估,对提高教材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质量控制是教材管理的核心。

对教材质量进行系统控制,要求教材管理系统有灵敏的信息反馈,具有信息系统的功能。教材的质量评估是系统控制的必要环节,是质量控制中不可缺少的反馈信息来源。

29、教材宏观管理的策略(P182-183)

①跟踪管理法。对教材出版计划中列选的每一本教材指定专人从选题开始,到编写出版、发行使用和质量评定的全过程进行跟踪管理。

②定点管理法。对影响教材编审出版质量和周期的环节或工序进行专门管理。

30、教材编写的一般过程(P188-189)

①准备阶段

②初稿编写阶段

③初稿审校修改阶段

④誊清和描图阶段

⑤审查阶段

31、教材的实验管理(P194-195)

教材实验是教材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使教材编写能够接触实际并受实践检验的重要步骤,选择部分地区和学校进行教材的整体实验,是检验教材教学目标,提高教材质量的重要机制,亦应成为教材管理的正常工作。

32、中小学教材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P200-202):

①要有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

②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结构;

③必须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④不同层次的教材管理者应有不同的具体要求;

⑤必须形成教材管理队伍的合理素质结构,达到优势互补、协调一致,造成合力作用;

⑥必须改善现有教材管理队伍的素质结构;

⑦必须加强教材管理工作的科学研究。

33、教材建设的历史分期(P215-222)

①建材建设的初创期(1949-1952)

②教材建设的起步期(1953-1957)

③教材建设的曲折发展期(1958-1965)

④教材建设的滑坡倒退期(1966-1976)

⑤教材建设的恢复发展期(1977-1985)

⑥教材建设的改革时期(1986-1994)

34、“八套半”教材(P229-239)

20世纪80年代,教育体制改革,全国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实行“一纲多本”的教材发展模式。国家教委根据《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编写规划方案》组织编写了适应不同学制、不同地区、不同教学水平需要的“八套半“教材。比如:人教社、北师大、沿海版、内地版、上海市、浙江省编义务教育教材。

35、教材建设的管理体制问题(P329-331)

①存在问题:出现教育行政部门利用权力干预教材选用,新华书店硬性搭配及地方浓厚的保护主义,因此,出现“教材大战”和教材印刷质量下降等问题。

②解决方案: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密切合作,采取有效对策,迅速制止教材建设中的混乱状况,使教材管理纳入法制化、科学化轨道,正确调节教材编写、出版、发行各方面的关系,协调教育行政部门、新华书店、教材编写单位、出版单位及学校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利益与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承认教材商品性,更要看到其社会价值。

36、教材编制的策略问题(P335-336):

①直线式

把教材内容组织成为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教材内容基本上不重复。

②螺旋式

在不同教学阶段使教材内容重复出现,逐渐扩大知识面,加深知识程度。

37、优秀教材的标准问题(P338-341)

教学设计遵循的三个基本原理:教材的教学性、典型性、具体性;

①我国:优秀教材是要求全面的优秀,从内容到形式,从教师到学生,从教科书到其他教材,教学性、科学性、实用性、艺术性、技术性、乡土性、民族性的完美结合。

②日本:优秀教材必须是具有学习价值的材料,必须具有基础性、系统性、发展性、乡土性。

③美国:优秀教材应该是“严密的、准确的“,应具有好的纲要和结论、复习内容以及图、表,并且富有吸引力,能提出重要观念的展望,易读,并对程度不同、需求各异的学生能有所顾忌。此外,还要体现:准确性、代表性、全面性、本土性、平等性

④俄罗斯:优秀教材必须从竞赛中产生,要求必须适应更新教学内容和教法的要求,基本概念的阐述应清楚易懂,科学性、可接受性、继承性、预见性及生动有趣性等紧密结合。教材还应以教学论原则为依据,保证所学教材的复现率和系统性,并能促进学生学习。

38、教材管理体制改革的动向(P342-343)

①继续深化改革,理顺教材建设各有关方面的关系,尤其是解决好教材编写、出版、发行及选用诸环节的矛盾问题,切实保障各有部门有关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为此急需制定新的政策法规,实施宏观控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作用,防止“教材大战”及印刷出版质量下降等不良现象,可采取限价保质租借教材等方法。

②提高教材编写人员的素质和教师教学水平,改善教学环境及办学水平,为此,要注重教材内外结合,不能脱离环境和条件空谈教材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③在建材建设中,摸索出“一纲多本”的教材建设规划,并付诸实施,取得一定成效,但并不能根本解决教材建设和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今后,势必向“多纲多本”转轨

④未来,教材改革将直接面向社会,而逐步摆脱高考制度的控制,这样才使我们教材改革走上康庄大道。

六国论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苏洵 一、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假如]与秦相较 二、古今异义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它的实际数目今: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确实;的确 2.思厥先祖父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古:这样以后今: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以至于今:表让步的连词5.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 6.可谓智力孤危古:智慧力量今:智商 7.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 8.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以凭借今:可能或能够;许可等 9.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今:一种文体 三.重点词语 1、其实百倍它实际上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这样那么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 四、词类活用

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使。。。。亏损,削弱],破灭之道也。 2盖[连词,承上文,表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小城镇],大[形作名,大的战果]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10日削月[名作状,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五、一词多义 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 ②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 2.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获得) ②此言得之(适宜) ③诚不得已(能够) 3.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优势) ②其势弱于秦(势力) 五、指出加线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过秦论》知识点整理

《过秦论》要点一.通假字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突然兴起非抗.于九国之师也通“亢”:强 孝公既没./始皇既没.通“殁”:死 合从.缔交通“纵”:纵向联盟赢粮而景.从通“影”:影子 百有.余年通“又”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盘问 约从离衡.通“横”:横向联盟 三.古今异义 国家古:国:诸侯国今: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 爱人古:爱护别人,体贴别人今:指丈夫或妻子,或指恋爱中的一方铸以为金.人十二古:把……作为今:认为 山东古:崤山以东的地区今:指山东省 西河.之外古:黄河今:一般河流 流血漂橹.古:盾牌今:使船前行的工具 因河.为池古:护城河今:池塘 赢.粮而景从古:担负今:获胜、胜利 以致 ..天下之士古:用来招纳今:连词 铸以为金.人十二古:铜人今:黄金 三.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席卷 ..、包举 ..、囊括 ..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布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向南、向西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东、向北 南.取百越之地向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向北 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内.:对内外.:对外 (2)名词作动词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作窗户、做门轴 子孙帝王 ..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 外连衡 ..而斗诸侯采取连横的策略 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 将.数百之众率领 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按次序排列 会盟.而谋弱秦结盟

2.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逃走的军队(2)动词使动 外连横而斗.诸侯使……相斗流血漂.橹使……漂浮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约从离.衡使……离散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险要的地势因利.乘便,宰割天下有利的形势(2)形容词动用 且夫天下非小弱 ..也变小,变弱 (3)形容词使动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使……弱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愚蠢 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使……弯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 余威震于殊俗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2)宾语前置句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 陈利兵而谁何。 (3)被动句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4)省略句 商君佐之,(秦孝公)内立法度 以(之)为桂林象君 聚之(于)咸阳

初中教材知识点梳理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备注:红色字体重点记忆 人教版七年级上 第一章 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一)正数:大于0的数叫正数,为了明确表达意义,正数前面加上符号“+”,这里 的“+”通常省略; 负数:小于0的数叫负数,在正数的前面加上符号“-”。(重点看教材例子) (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 1.2.1 有理数 (一)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二)有理数的分类: ① ② 1.2.2 数轴 (一)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二)画数轴的步骤:(1)画直线;(2)在直线上取一点作为原点;(3)确定正方 向,并用箭头表示(4)根据需要选取适当单位长度。 (三)一般的,设a 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在原点的右边,与原点的距离 是a 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 的点在原点的左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 个单位长度。 1.2.3 相反数 (一)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一般地a 和-a 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二) 相反数的和为0 ? a+b=0 ? a 、b 互为相反数。 1.2.4 绝对值 (一)绝对值: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与远点的距离叫做数a 的绝对值, ???????????????? ?正整数整数零负整数有理数正分数分数负分数

(二)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即 1.; 2.; 3.。 4.有理数大小比较 (1)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2)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3)异号两数比较大小,要考虑它们的正负;同号两数比较大小,要考虑它们的绝对值。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一)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和为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二)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1. 2. (三)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一)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二)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是正数;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是负数。 (三)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有因数为0,那么积等于0。 (四)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五)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1.乘法的交换律:; 2.; 3.。

【高考第三轮复习】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一、字音 弊在赂(lù)秦思厥(jué)先祖父暴(pù)霜露 如弃草芥(jiè)洎(jì)牧以谗诛革灭殆(dài)尽 与(yǔ)嬴而不助五国也燕(yān)国 二、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通“倘”,如果)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 三、古今异义词 1.思厥先祖父 ..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 2.至于 ..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 ,以至于,终究今:表示另提一事 3.可谓智力 ..孤危古:智慧、智谋、力量 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4.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旧事,前例 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6、刺客不行 ..,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 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 ..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 8、其实 ..百倍古:其,代词,那。实,副词,实际上。 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 9、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 ..得一夕安寝古:这样以后今:连词 10、而犹有可以 ..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可以,以,凭借今:表示认可四、重点实词 (1)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灭亡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都是 (3)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百倍它的实际情况 (4)此言得.之适宜,得当 (5)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亲附 (6)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招致 (7)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运数 (8)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两次使……退却 (9)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遇 (10)向使 ..三国各爱其地以前假使 (11)然则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既然(这样)那么 通“餍”,满足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 二、古今异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 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三、词类活用 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 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四、一词多义: 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 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 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 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 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 才 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因果连词]亡,诚不得已 3、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但是]秦兵又至矣。 4、故不战而[转折连词,但是]强弱胜负已判矣。 5、是故燕虽小国而[转折连词,却]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过秦论》文言知识梳理归纳

《过秦论》文言知识梳理归纳 ◆生字: 腴(yú)轸(zhěn)镞(cú)笞(chī)恬(tián)藩(fān)瓮(wèng)牖(yǒu) ◆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孝公既没.(mò)召.滑(shào)俯首颈系.(xì)践华.为城(huà)劲.弩(jìng)不及中人(zhōng)墨翟(dí)蹑足行伍(háng)将数百之众(jiàng) 度.) 3. 6. 3.铸以为金人十二 古义:把……作为,把……做成;今义:认为 4.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指山东省

5.河 古义:黄河;今义:指一般河流 6.橹 古义:盾牌;今义:指外形似桨的一种用人力推进船的工具。 7.池 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东, 向东;北,向北) ④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南,向南) ⑤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向北) ⑥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内,对内;外,对外)

⑦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绳,用绳子) 2.名词作动词 ①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牖,当作窗户;枢,当作门轴) ②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 ③外连横而斗诸侯(连横,采取连横的策略)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崤函之固(固,险固的地势)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利,有利的形势) 2.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变小;弱,削弱)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弱,削弱)?? ②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使……愚昧) ③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弯,使……弯) ④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副词:本来 ⑤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形容词:固执、顽固 4.利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形做动的使动用法:变得锐利、锋利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形做动的使动用法:使…变快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知识点梳理 一、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材的内容 专题组织单元:八组。两次综合性学习:“语言的艺术”“走进信息世界”。全册共有课文28篇,精读和略读各14篇。在每组课文之后设有“词语盘点”总计词语334个。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共计 181个;“读读记记”的词语,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共计153个。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共安排了五次“资料袋”,两次“阅读链接”。 (二)本册教学目标 1.语文基础知识部分 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200个字。生字表(二)是要求写的150个字。 2.阅读部分 高年级的默读训练既要提高理解水平,又要提高默读速度,一般为每分钟不 少于300字。通过默读,了解课文内容,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理解重点句子3.习作 明确提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习作不少于400字。 4.综合性学习 “信息传递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来说,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从古至今信息传递的方式发生的变化,了解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 让学生学会怎样写研究报告。 (三)高年级段的教学目标 项目具体目标 语文基汉语 拼音 常用汉字3000个 汉字2500个常用字。 区分同音字和多音字,辨析形近字。

础知 识部分 书写规范,行款正确,有一定的速度。词语理解词语意思。 辨别词语感情色彩。 句子理解句子意思。 推想文章中语句的意思,体会表达效果。积累背诵优秀诗文60篇。 积累常用成语。 阅读默读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理解、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并有自己的独特体验;了解表达顺序,领悟表达方法;说明性文章, 能抓住要点,了解说明方法;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累计 145万字。 习作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分段表述;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能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40 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口语交际能用普通话与他人交流;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能稍做准备,做简单的发言;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 的意见; 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注意使用文明用语。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资料;能够把搜集的资料进行简单整理,并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成果展示。 (四)五年级下册教材的习作训练 组别写作内容备注第一组给远方小学生写信应用文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可编辑修改word版)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 二、古今异义 1.思厥先祖父.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 ,以至于,终究今:表示另提一事 3.可谓智力.孤危古:智慧、智谋、力量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前例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6、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 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 8.其实..百倍古:其,代词,那。实,副词,实际上。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 9.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古:这样以后今:连词 10.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可以,以,凭借今:表示认可 三、词类活用 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 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四、一词多义: 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 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 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 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 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 才 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因果连词]亡,诚不得已 3、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但是]秦兵又至矣。

过秦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过秦论》梳理 一、通假字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约从离衡.(衡,通“横”) 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 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 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 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 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 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⑦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抗,通“亢”,高) 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二、古今异义 ①于是 ..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 ②于是 ..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时) ③.山东 ..豪俊遂并起(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指山东省。) 三、一词多义 1.固 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 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 2.因 ①因遗策(沿袭,动词) 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3.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 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 4.制 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 5.兵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 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②收天下之兵/ 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斩木为兵(兵器,名词) 6.策 ①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策,名词)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名词) 7.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纳,动词) ②致万乘之势(达到、获得,动词) 8.之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 ②……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④聚之咸阳(代“天下之兵”,代词) 9.及 ①非及向时之士(比得上,动词) 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词) 10.北 ①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 ②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动词作名词) 11.度 ①内立法度(制度,名词)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长短) 12.遗 ①因遗策(遗留下来,动词)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动词) 13.爱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动词) ②宽厚而爱人(爱护,尊重,动词。)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一样;包,像布包一样;囊,像口袋一样) ②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内,在国内,对内;外,对外) 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东, 向东;北,向北) ④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绳,用绳子) ⑤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南,向南) ⑥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在北方) 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⑧深谋远虑(远,从长远) 2.名词作动词 ①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一、作者简介 《六国论》的作者苏洵,字明允,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二十七岁才发愤为学,经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赵祯嘉祐年间他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到了宋代都城汴京。当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把苏洵的廿二篇文章,其中《机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推荐给朝廷。宰相韩琦也推荐他作官,?一时名扬京师。?后来苏洵把文章汇编成集就叫做《嘉祐集》。 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二、文章主旨: 《六国论》是一篇议论历史的文章,表面上评的是六国,实际上讽刺的是北宋。因为当时北宋王朝的统治者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和党项羌族建立的西夏屈辱求和。作者就借六国割地给秦国因而最后灭亡的史实,暗示北宋王朝不应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而应该对辽、夏的入侵采取斗争的方式,劝谏北宋统治者不要走六国灭亡之路。 三、结构层次 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第二段是以韩、魏、楚三国赂秦而灭亡作为论据,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 第三段再从不赂秦的国家——齐国、燕国、赵国也终于灭亡的具体事实来论述第一段中提出的“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授,不能独完”这一道理。 第四段慨叹六国灭亡,总结历史教训 第五段,借古讽今,抒发了作者的感慨,向当政者提出警告。这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本意。四、文言现象 (一)在古今异义词下加线并解释 1秦以攻取之外[攻战取得] 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它的实际数目] 3思厥先祖父[古今异义,祖辈和父辈], 4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古今异义,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5至于[古今异义,以至于到。。。。。]颠覆,理固宜然。 6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古今异义,智谋和力量]孤危, 7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今异义,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二)在通假字下加线并写出本字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假如]与秦相较 (三)指出加线词属于哪种活用并解释 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盖[连词,承上文,表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小城镇],大[形作名,大的战果]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向 10日削月[名作状,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四)指出加线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为 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威势]之所劫 4为[治理]国者,无使[自己]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以 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 2秦以[介词,用][ .以,同"于"释为“在"]攻[攻战]/取[取得]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相当于“其”,他们的]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表结果,才]有尺寸之地。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等到]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 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以致]趋于亡。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 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承接连词]亡,诚不得已 3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可是]秦兵又至矣。 4奉之弥[更加,越来越]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转折连词]强弱胜负已判矣。 6是故燕虽小国而[转折连词,却]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7二败而[并列连词]三胜 8惜其用武而[转折连词,却]不终也。 9有如此之势,而[转折连词,却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0其势[势力]弱于秦,而[转折连词,可是]犹有可以不赂而[表承接的连词]胜之之势 11苟[如果]以天下之大,而[转折连词,却]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今异义,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其 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代词,代燕赵之君]土, 2惜其[代词,代赵国,它]用武而不终也。 3向使三国各爱其[代词,自己的]地 4其[代词,代六国]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之 1子孙视之[代词,代土地]不甚惜,举以予[送给]人 2则吾恐秦人食之[助词,取独]不得下咽也。 3其势弱于秦,而犹[还]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代词,代秦国]之[助词,的]势 4苟以天下之[指示代词,这样]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或 1或[代词,有的人]曰:“六国互丧,率[全都,一概]赂秦耶?” 2当与秦相较,或[或许,副词]未易量。 与 1与[动词,亲附,亲近]嬴而不助五国也。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五)指出下列句子属于哪种文言句式并解释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 2为国者,无使[自己]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 3、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状语后置,于秦五战] 4、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状语后置,于秦弱]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答案版)

《过秦论》文言知识归纳 一、文学文化常识 1.贾谊 西汉政论家、文学家。代表作有:政论文:《论积贮疏》、《过秦论》、《陈政事疏》; 辞赋:《吊屈原赋》、《鵩鸟赋》。 2.战国四公子 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四人均以“善养士”闻名,都是当时仅次于国君的当政者。又称“战国四君子”。3.天下的别称 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 4.九州 古时天下分九州,关于九州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包括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雍州、梁州。九州常用来代指“中国”。 5.山东、关中、河 山东:指崤山以东。 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河:特指黄河。如“河南”指黄河以南,“河北”指黄河以北。 6.五岳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7.合纵、连横 合纵: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亦作“合从”。 连横:是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亦作“连衡”。 二、通假字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 约从离衡.(衡,通“横”) 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 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 / 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④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⑤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⑥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⑦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三、古今异义(只写古义) ①于是 ..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秦人拱手而取西河 ②于是 ..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时) ③秦人开关 ..延敌(开关:打开函谷关) ④山东 ..豪俊遂并起(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四、一词多义 1.固 ①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势,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

六国论知识点复习

《六国论》 作者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著有《嘉祐集》。 注意以下字音 六国互丧sàng 暴pù霜露洎jì草芥jiè与嬴 yǔ下咽 yàn 胜负之数shù 通假字 1.暴霜露(“暴”通“曝”,冒着) 2.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 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如果) 词类活用 1.日割月削(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2.以地事秦(名词作动词,侍奉) 3.义不赂秦(名词用作动词,坚守大义) 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用作动词,礼遇) 5.不能独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6.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7.始速祸焉(速:招致。今指速度快。) 古今异义 ①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那实际上;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转折)。 ②思厥先祖父:古义,泛指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动词“到”;“于”介词“到”;表示由于上文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以致”“以致于”。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④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表示又一次。 ⑤而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国力;今义,智慧。 ⑥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旧事、前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续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 一词多义 (1)亡①诸侯之所亡(丢掉)②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2)惜①子孙视之不甚惜(吝惜)②惜其用武之终也(惋惜)(3)犹①犹抱薪救火(如同)②良将犹在(仍然) (4)终①终继五国迁灭(终于)②惜其用武之不终也(到终结)(5)始①始有远略(起初)②始速祸焉(才) (6)为①以荆卿为计(作为,动词)②邯郸为郡(成为,动词) ③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被,介词)④为国者无使为------(治理,动词) (7)灭①六国破灭(灭亡,动词)②薪不尽,火不灭(熄灭,动词) (8)向①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如果,连词)②并力西向(朝着,动词)(9)兵①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②斯用兵之效也(名词,军事、战争) (10)犹①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动词,好象)②良将犹在(副词,还)

《大学语文》课文知识点汇总

《大学语文》(专升本)重要知识点汇集 第一课天之道 1.老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主要主张 2.《道德经》的地位、篇章结构。 3. 本文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4.背诵、默写全文 5.主题思想 6.全文论证方法:归纳推理论证 第二课季氏将伐颛臾 一、文学常识 1.孔子的地位、思想及其主张 2.《论语》的体裁、内容、作者 3.本文的体裁:驳论文 二、论证方法: 1.全文论证方法:驳论点 2.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演绎论证 3.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类比论证 4.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类比论证 三、修辞手法: 1.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双重比喻) 2.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比喻) 3. “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三处反诘) 四、成语演化: 1.既来之,则安之 2.分崩离析 3.祸起萧墙 4.开柙出虎 5.季孙之忧 6.大动干戈 7.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五、重点字词 1.过:动词,责备 2.与:语助词 六、通假字 1.来:通“徕”,招徕,使归顺 七、特殊句式 何以伐为?——以何伐为?(倒装句) 八、重点字词 1.是: 例句出处释义 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正确,与“非”相对 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判断词,是 2.疾: 例句出处释义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扁鹊见蔡桓公》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厌恶、痛恨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快、急速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疾苦、痛苦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强

过秦论-知识点整理【可直接使用】.doc

《过秦论》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 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3. 培养科学的正确的历史观和独立判断能力,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 【文学常识】 1、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人。西汉初期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辞赋家)。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代表作有《过秦论》上、中、下三篇,《陈政事疏》,《论积贮疏》等,赋有《吊屈原赋》、《鵩鸟赋》。 2、《过秦论》中的过,就是指出过失之意。 【写作特点】 1. 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用叙事来说理。 2. 对比论证方法的巧妙运用。 3. 大量运用修辞手法,富有文采。 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义,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1~4)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 第二部分(5)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通假字】 1、合从.缔交(“从”通“纵”) 2、制.其弊(“弊”通“敝”,困乏,疲惫) 3、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4、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 5、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6、百有.余年(“有”通“又”) 7、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 8、始皇既没.(“没”通“殁”,死) 【词类活用】 A.名词作状语 1、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2、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 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像用席子)(像用包布)(像用口袋) 4、内.立法度(对内) 5.外.连衡而斗诸侯(对外) 6、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B.名词作动词 1、过.秦论(指出过失) 2、瓮牖.绳枢.(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3、执敲扑 ..而鞭笞天下(用鞭子打,用竹杖打) 4、子孙帝王 ..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 5、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 6、序.八州而朝同列(引,招致) C.动词作名词 1、追亡.逐北.(逃亡的敌兵,败北的敌兵) D.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 ..也(变小变弱) E.形容词作名词 1、自以为关中之固.(险固的地方) 2、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 F.使动用法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实用文档 . 过秦论 一.通假字 约从离衡(通“横”:横向联盟)合从缔交(通“纵”:纵向联盟)制其弊(通“敝”)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盘问)倔起阡陌之中(通“崛”:突然兴起) 赢粮而景从(通“影”:影子)百有余年(通“又”)孝公既没/始皇既没(通“殁”:死)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通“亢”:强) 二.词类活用 席卷、包举、囊括(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向南 南取百越之地(名词作状语)向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名词作状语)向北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名词作状语)南:向南下:(名词作动词) 去、到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词作动词)称帝、称王 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名词作动词) 谈论 履至尊而制六合 (名词作动词) 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名词作动词) 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序八州而朝同列 (名词作动词) 排列动词使动使……朝拜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名词作动词) 鞭:用鞭打笞:用竹板打 争割地而赂秦 (动词作状语) 争着 追亡逐北 (动词作名词) 逃走的人方位名词作表人的名词失败的人 流血漂橹 (动词使动) 使……漂起 弱国入朝(动词使动) 朝拜 吞二周而亡诸侯 (动词使动) 使……灭亡 却匈奴七百余里 (动词使动) 使……退却 约从离衡 (动词使动) 使……离散 外连横而斗诸侯 (动词使动) 使……争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动词使动) 使……灭亡 以致天下之士 (动词使动) 使……到来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动词使动) 使……弯曲 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 使……弱

教材知识点梳理解析

九年级化学目录及教材重难点梳理 九年级化学上册目录: 1、化学的魅力 1.1化学使世界更美好 1.2走进化学实验室 1.3物质的提纯 1.4世界通用的化学语言 2、浩瀚的大气 2.1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 2.2神奇的氧气 2.3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 3、走进溶液的世界 3.1水 3.2溶液 3.3溶液的酸碱性 4、燃料及其燃烧 4.1燃烧与灭火 4.2碳 4.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4.4化学燃料

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化学的魅力主要重难点 1.1化学使世界更美好 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判别,主要依据是有无新的物质生成。 2)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反应体现 出的性质:稳定性,能使指示剂变色,可燃性等。 3)知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4)化学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用途,来研究新材料,如 光导纤维。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 1.2走进化学实验室 1)认识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学好化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2)了解一些常见的仪器的名称、使用范围、操作要求:试管、酒精灯、广口瓶、细口瓶、 集气瓶、试管夹、托盘天平和砝码、量筒等实验仪器的使用及操作要求、同时学会固体药品和液体药品的取用,等实验室操作规则。 1.3物质的提纯 1)掌握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并且会区分。 2)会物质提纯的方法——过滤、蒸发,掌握过滤分离难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操作,明白过滤 的原理,在操作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掌握蒸发的方法。 1.4世界通用的化学语言 1)单质及化合物的概念,由同种元素组成的是单质,由不同元素组成的是化合物。单质是 元素的游离态,化合物是元素的化合态。 2)21种常见元素的记忆,地壳中元素的含量为:O 、Si 、Al、Fe 、Ca 、Na,以及元 素表示的意义,①表示某种元素、②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③有些还可以表示单质的化学式(金属和稀有气体)。 3)化学式表示的意义:①表示某物质、②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③表示该物质由何 种元素组成、④表示一个某某分子由几个某某原子构成。 第二章、浩瀚的大气主要重难点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教师版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 作品译文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来贿赂秦国就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

《六国论》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六国论》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兵器缺点贿赂 有人相继都因为因为保全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 本来冒着 拿 即然这样,那么 满足越决定到达按理本来应该这样

用侍奉柴正确 结交 坚守道义 这是招致 两次使……退等到因为 消灭几乎智慧与力量确实 假使 命运 礼待

积久的威势 威胁天天月月 比如果 旧例 【知识点】 一、通假字 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 二、古今异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 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三、词类活用 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