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生姜与干姜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生姜与干姜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生姜与干姜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生姜与干姜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生姜与干姜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生姜《名医别录》列为中品。生姜是家喻户晓的食物和药材。《本草纲目》“可蔬,可和,可果,可药”是对其全面而精辟的概述。关于生姜的功用,历代医家和古籍的观点各有所见。《名医别录》谓其“生姜,微温,辛,归五藏。去淡,下气,止呕吐,除风邪寒热。”《药性赋》曰其“味辛,性温,无毒。升也,阳也。其用有四:制半夏有解毒之功,佐大枣有厚肠之说。温经散表邪之风,益气止胃翻之哕。”

干姜《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本经》曰其“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潞下痢。生者尤良。”《别录》谓其“治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药性论》曰干姜“治腰肾中疼冷,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去风毒冷痹,夜多小便。治嗽,主温中,霍乱不止,腹痛,消胀满冷痢,治血闭。病人虚而冷,宜加用之。”

生姜在《伤寒论》中用到39次,其中两次分别在理中丸和通脉四逆汤加减法中用到。用量从一两到半斤不等,其中常用量为三两,在旋覆代赭汤、栀子生姜汤、大柴胡汤中均用到五两,吴茱萸汤中用到六两,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和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中均用到半斤。干姜在《伤寒论》中用到24次。用量六铢到十两,常用量一两至三两,其中麻黄升麻汤中用六铢,乌梅丸中用到十两。《伤寒论》中生姜与干姜同时使用共3剂方,分别为生姜泻心汤、通脉四逆汤、真武汤(加减)。

生姜的主要功用:温阳解表,调和营卫;和胃止呕;温中而理气、止痛、降逆;温阳以散水,通阳以解郁等。干姜的主要功用:温中散寒,回阳救逆;温中散寒以消痞、止呕、止利;温肺散寒,化饮止咳;温阳散郁。共同点:两者皆可温阳——温阳、温中、止呕、解郁。而生姜味辛散更甚,走窜性强,可温阳于表,可散寒于中;干姜温阳兼可回阳救逆,性趋于守。

生姜温阳解表,调和营卫的运用以桂枝汤系为代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是治疗由外感风寒、营卫不和(卫强营弱)所致的太阳中风证的主方。在以桂枝汤为底方的桂枝汤类方中生姜一般用到三两。生姜味辛性温,佐桂枝辛甘化阳,且能降逆止呕;配大枣温阳解表,调和营卫,共为佐使。如成无己认为“姜、枣味辛甘,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药中用之,不独专于发散也。”并在《注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中道:“《内经》曰:风淫于内,以甘缓之,以辛散之。是以生姜大枣之为使也。”旋覆代赭汤与生姜泻心汤均主心下痞硬和噫气之证,均重用生姜、半夏化痰散饮,和胃降逆以开结开痞。成无己谓“辛者散之生姜、半夏之辛,以散虚痞”。

四逆汤是温里散寒、回阳救逆的主要代表方和底方,《内经》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方中干姜辛温,守而不走,长于温中,干姜与附子相伍,动静结合,而增强温里壮阳之效;与甘草相合温中益气而复建中焦脾胃之阳。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评析四逆汤方义道“逐寒正气,必先辛热,是以干姜为臣”。干姜在乌梅丸中与附子、细辛、蜀椒通用有辛开厥阴气机,疏通阳气而温下寒的作用,方中用到十两,但日剂量约三两到五两。小青龙汤中用干姜以温肺散寒化饮,其方中干姜、细辛、半夏是临床化痰化饮常用的组合。

生姜与干姜并用的方剂分别为生姜泻心汤、通脉四逆汤、真武汤(加减)。

生姜泻心汤主治由胃虚水饮食滞致痞之证。方中生姜四两,干姜一两,其中生姜辛温善散,宣泄水饮,和半夏而合胃化饮,降逆止呕;伍大枣而益胃健脾。王晋三曰“干姜、半夏破阴以导阳”。《医宗金鉴》道“生姜、半夏散胁下之水气;干姜、甘草以温里寒”。

通脉四逆汤主阴盛格阳之证。原方中干姜三两,在加减法中有“呕者,加生姜二两”。方中干姜破阴回阳,温阳驱寒;呕者为中焦寒胜,胃气上逆之征,加生姜以和胃降逆。

真武汤主治少阴阳虚水泛之证。原方用生姜三两,加减法中“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呕者,去附子,加干姜,足前为半斤”。方中生姜宣散,佐附子以助阳,于主水中有散水之意;咳者为水饮犯肺之征,用

干姜、细辛以温肺散水饮;呕为水寒犯胃,胃气上逆之征,加重生姜以和胃降逆。

小柴胡汤主和解少阳,宣达枢机,主治由邪入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正邪纷争所致诸症。原方中用生姜三两,和半夏共凑调理胃气,降逆止呕之功。在小柴胡汤的加减法中有“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咳者”是寒饮犯肺的表现,而干姜较生姜化饮力著,且可守中,温中以加强脾胃运化水饮之力,温肺以散停聚之饮。

综合分析生姜与干姜并用的三则方剂以及去生姜加干姜的小柴胡汤,可以发现,两者同用的共同病机均有寒邪为患。而生姜泻心汤与真武汤主证不仅有寒邪,尚有水饮为患。寒饮犯于中焦脾胃见呕者,常加生姜;寒饮犯于上焦肺,常加干姜、细辛、五味子。

生姜

生姜(《名医别录》) 生姜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均系栽培。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以四川、贵州、广西、山东、陕西等地为多。原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严寒、怕潮湿、怕强光直射,以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辛、性温。归肺、脾、胃经。功效解表散寒、温中健胃止呕、化痰止咳,还可解鱼蟹及半夏、南星之毒。临床用名有生姜、生姜汁、生姜皮、煨姜。 【本草汇言】 《名医别录》:味辛,微温。主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又,生姜,微温,辛,归五藏。去淡,下气,止呕吐,除风邪寒热。久服小志少智,伤心气。 《本草拾遗》:本功外,汁解毒药,自余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须热即去皮,要冷即留皮。 《药性论》:使。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干并治嗽,疗时疾,止呕逆不下食。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热不能食,捣汁合蜜服之。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结气,实心胸拥隔冷热气,神效。 《开宝本草》:味辛,微温。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 《本草图经》:以生姜切细,和好茶一、两碗,任意呷之,治痢大妙!热痢留姜皮,冷痢去皮。 《本草衍义》:治暴逆气。嚼三两皂子大,下咽定,屡服屡定。初得寒热,痰嗽,烧一块,含咬之终日间,嗽自愈。暴赤眼无疮者,以古铜钱刮净姜上取汁,于钱唇点目,热泪出,今日点,来日愈。但小儿甚惧,不须疑,已试良验。 《药性赋》:味辛,性温,无毒。升也,阳也。其用有四:制半夏有解毒之功,佐大枣有厚肠之说。温经散表邪之风,益气止胃翻之哕。 《汤液本草》:气温,味辛。辛而甘,微温,气味俱轻,阳也,无毒。 《象》云: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治痰嗽。生与干同治。与半夏等分,治心下急痛,剪细用。 《心》云:能制半夏、厚朴之毒,发散风寒,益元气,大枣同用。辛温,与芍药同用,温经散寒,呕家之圣药也。辛以散之,呕为气不散也。此药能行阳而散气。 《珍》云:益脾胃,散风寒,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孙真人云:为呕家之圣药。 或问东垣曰:生姜辛温入肺,如何是入胃口?曰:俗皆以心下为胃口者,非也。咽门之下,受有形之物,系胃之系,便为胃口。与肺同处,故入肺而开胃口也。又问曰:人云夜间勿食生姜,食则令人闭气,何也?曰:生姜辛温,主开发,夜则气本收敛,反食之开发其气,则违天道,是以不宜食。此以平人论之可也。若有病则不然。姜屑比之干姜不热,比之生姜不润,以干生姜代干姜者,以其不僭故也。 《本草》云:秦椒为之使。杀半夏、莨菪毒。恶黄芩、黄连。 《本草衍义补遗》:辛温,俱轻,阳也。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之圣药。治咳嗽痰涎多用者,此药能行阳而散气故也。又东垣曰:生姜辛温入肺,如何是入胃口?曰:俗皆以心下为胃口者,非也。咽门之下受有形之物,系谓之系,便为胃口,与肺同处,故入肺而开胃口也。又问曰:人云夜间勿食生姜,食则令人闭气,何也?曰:生姜辛温主开发,夜则气本收敛,反食之开发其气,则违天道,是以不宜。若有病则不然,若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须热即去皮,若要冷即留皮用。

细辛与干姜

细辛与干姜、五味子 干姜辛热,长于“去脏腑沉寒痼冷”和“发诸经之寒气”(《珍珠囊》)。主入肺经,善能温肺散寒化饮,用于寒饮咳喘。五味子“性温,五味俱全,酸咸为多,故专收敛肺气而滋肾水”而“宁嗽定喘”(《本草备要》),为治疗久咳虚喘之要药。细辛辛散温通,外能发散风寒,内能温肺化饮,主要用于风寒咳喘证,或寒饮咳喘证。三者为伍,各司其职,又相须相制。“干姜以司肺之开,五味子以司肺之合,细辛以发动其开合活动之机”(陈修园语)。干姜、细辛相须为用,外散风寒,内化痰饮;五味子酸温收敛,止咳平喘,可防干姜、细辛耗散肺气。三药配伍,散中有收,开中有合,使风寒解,水饮去,宣降复,则喘咳自平。(周祯祥:细辛配伍药对) 细辛配伍干姜、五味子细辛散寒解表而温肺化饮;干姜温中散寒, 亦温肺化饮.二者相伍, 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 可治疗外有表寒, 内有痰饮之证.五味子敛肺气平喘咳而生津, 反佐细辛、干姜, 可防其发散太过而伤气耗津.于散寓敛, 祛邪而不伤正.三者伍用, 有散寒化饮、敛肺止咳之功效, 用于治疗肺寒留饮之喘咳气急、痰白清稀、苔白滑者. 药对名称: 干姜、细辛 性味: 干姜:辛、热。细辛:辛、温。 归经: 干姜:归脾、胃、肺经。细辛:归肺、肾经。 功效: 干姜:温中逐寒,回阳通脉。细辛:祛风,散寒,行水,开窍。 主治: 咳嗽,痰喘,胸痹。 作用分类: 温里药 配伍机制: 二药均有温肺化饮、止痛作用。干姜长于温肺散寒,守而不走。细辛长于化饮、止痛,走窜解表。二药配伍相须为用,温肺散寒,化饮止痛效力增强。 用法用量: 干姜:6-15g。细辛:3-12g。 临床应用: 干姜:治心腹冷痛,吐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风寒湿痹,阳虚吐、衄、下血。细辛:治风冷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 药对出处: 干姜配细辛,见于《伤寒论》小青龙汤。 各家论述: 《注解伤寒论》:“水停心下而不行,则肾气燥。《内经》云,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干姜、细辛、半夏之辛,以行水气而润肾。” 药对名称: 五味子、细辛 性味: 五味子:酸、温。细辛:辛、温。 归经: 五味子:归肺、肾经。细辛:归肺、肾经。 功效: 五味子:敛肺止咳,固表敛汗,涩精止泻,生津止渴。细辛:祛风,散寒,行水,开窍。 主治: 1.感冒风寒,咳吐白沫,或寒饮咳喘诸症。2.素有宿饮,复感风寒之咳嗽喘急、痰多稀薄者。 作用分类: 祛痰止咳药

2020版药典干姜

干姜 Ganjiang ZINGIBERIS RHIZOMA 本品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者称为“干姜片”。 【性状】干姜呈扁平块状,具指状分枝,长3~7cm,厚1~2cm。表面灰黄色或浅灰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和明显的环节。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颗粒性,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及黄色油点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 干姜片本品呈不规则纵切片或斜切片,具指状分枝,长1~6cm,宽1~2cm,厚0.2~0.4cm。外皮灰黄色或浅黄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切面灰黄色或灰白色,略显粉性,可见较多的纵向纤维,有的呈毛状。质坚实,断面纤维性。气香、特异,味辛辣。 【鉴别】(1)本品粉末淡黄棕色。淀粉粒众多,长卵圆形、三角状卵形、椭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5~40μm,脐点点状,位于较小端,也有呈裂缝状者,层纹有的明显。油细胞及树脂细胞散于薄壁组织中,内含淡黄色油滴或暗红棕色物质。纤维成束或散离,先端钝尖,少数分叉,有的一边呈波状或锯齿状,直径15~40μm,壁稍厚,非木化,具斜细纹孔,常可见菲薄的横隔。梯纹导管、螺纹导管及网纹导管多见,少数为环纹导管,直径15~70μm。导管或纤维旁有时可见内含暗红棕色物的管状细胞,直径12~20μm。 (2)取本品粉末1g,加乙酸乙酯20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干姜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6-姜辣素对照品,加乙酸乙酯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6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三氯甲烷-乙酸乙酯(2℃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香草醛硫酸试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水分不得过19.0%(通则0832第四法)。 总灰分不得过6.0%(通则2302)。 【浸出物】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通则2201)项下的热浸法测定,不得少于22.0%。 【含量测定】挥发油取本品最粗粉适量,加水700ml,照挥发油测定法(通则2204)测定。 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0.8%(ml/g)。 6-姜辣素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0512)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甲醇-水(40℃5℃5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0nm。理论板数按6-姜辣素峰计算应不低于5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6-姜辣素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2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75%甲醇20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100W,频率40kHz)4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75%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6-姜辣素(C17H26O4)不得少于0.60%。 饮片 【炮制】干姜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干燥。 【性状】本品呈不规则片块状,厚0.2~0.4cm。 【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同药材。

干姜水的作用与功效

干姜水的作用与功效 干姜水是一种用生姜制作而成的饮品。而干姜是有着一定的要用价值的,比如说赶脚可以温肺化痰、温经止血,对于肺功能不好以及月经期间有痛经问题的人而言,都是一种比较好的饮品。当然,干姜配上一些其他的中药,比如说高良姜、白术、甘草、半夏、五味子等,都是有着特殊的功效的。 一、采收炮制 采集后干燥,去泥沙、粗皮,扬净即成原药材。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干燥即干姜。 取净砂置锅内,用武火炒热后加入姜片或块,不断翻动,炒至鼓起,表面呈棕褐色,内部棕黄色,取出,筛去沙子,放凉,即为炮姜。炮姜经过火炮,温经止血功效加强。 二、功效 温中散寒,温肺化痰,回阳通脉,温经止血。主治肤腹冷痛,呕吐泄泻,寒饮喘咳,亡阳厥逆,虚寒性出血,寒湿痹痛。 三、应用 1、干姜配高良姜:两药皆有稳重祛寒的作用,干姜祛寒力较强,长于温脾祛寒;高良姜止痛作用较大,偏重于温胃止痛。两药相须而用,使温脾散寒止痛之功得到加强,用于胃寒腹痛、呕吐泄泻。 2、干姜配白术:干姜温脾胃以散寒,白术健脾燥湿,两药合用,温补并行,共奏温中健脾,散寒除湿之功,用于脾胃虚寒所

致的食少腹泻,若以炮姜易干姜,用于脾不统血的便血、崩漏。 3、干姜配甘草的功效与作用:干姜辛热助阳,甘草补中缓急而止痛,两者合用辛甘化阳,既能复中焦阳气,又能缓急止痛,用于脾胃虚寒之胃脘疼痛,时发时止,喜温喜按,呕吐涎沫之证,如甘草干姜汤。 4、干姜配半夏:干姜温中散寒化饮,半夏的功效与作用和胃降逆,两药合用能散寒降逆,用于寒饮呕吐。如半夏干姜散。 5、干姜配五味子的功效与作用:干姜温化寒饮,五味子收敛肺气。开合并用,化痰止咳,用于寒饮内伏,肺气不降之咳喘。

黄姜与普通生姜区别

黄姜与普通生姜区别 黄姜又名穿地龙,土名哑边姜,学名盾叶薯蓣,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其块茎有较高的药用和化工价值,经过加工可提炼皂素、双稀等医药、化工用品,是激素类药物必不可少的成份,被喻为“激素之母”,并广泛应用于化妆、保健、 避孕镇痛、麻醉等类药物,是一种市场需求较为稳定的药材。我国生产的皂素又占全世界的50%干姜嫩姜是一样的都叫姜只是水分含量不一样用途不一样,是日常食用的一 种调味品,除作调料外,还可作为药用。鲜生姜辛沮,发汗温胃,逐寒邪;干姜辛热,温中散寒,除脾胃虚寒;炮姜沮经止血:姜皮可利尿消肿。民间有“烂姜不烂味”之说,这是错误的。腐烂的生姜会产生一种毒性极强的物质黄樟素,这种毒素能使肝细胞变性坏死,进而诱发肝细胞癌变,因此烂生姜不可食。生姜含有辛辣和芳香成分,辛辣成分 为一种芳香性挥发油脂中的姜油酮,其中主要为姜油萜、水茴香萜、樟脑萜、姜酚、桉叶油精、淀粉、黏液等。生姜之所以能“发汗散寒”,是因姜中含有一种“姜辣素”,它对心脏和血管都有刺激作用,能使心脏加快跳动,血管扩张,血液流动加快,从而使全身产生温热的感觉;同时,流到皮肤的血液增多,促使身上的汗毛孔张开、从汗毛孔渗出来的汗也增多。流出的汗不但可以把多余的热带走,而且还把病菌放出

的毒素排出体外,这就是中医所说生姜能“发汗解表散寒”的 道理。生姜何以能“温胃止呕”,这是由于吃了生姜后,姜辣 素首先刺激舌头上的味觉神经,使我们感到有股辣味,以后又刺激胃肠黏膜上的感受器,通过神经反射促使胃肠道充血,消化道蠕动增强,消化液分泌旺盛,又能刺激小肠,使肠的吸收能力加强,从而达到了中医所谓“温胃止呕”的效果。

区分生姜、老姜和干姜,药用有不同

生姜 -生姜就是鲜姜,新姜,皮薄肉嫩,味淡薄。 性味:辛、微温 功效: (1)生姜用于解表,主要为发散风寒,多用治感冒轻症,煎汤,加红糖乘热服用,往往能得汗而解,也可用作预防感冒药物。生姜发汗作用较弱,常配合麻黄、桂枝等同用,作为发汗解表辅助的药品,能增强发汗力量。生姜为止呕要药,可单独应用,治疗胃寒呕吐。也可治胃热呕吐,配合半夏、竹茹、黄连等同用。生姜能解鱼蟹毒,单用或配紫苏同用。此外,生姜又能解生半夏、生南星之毒,煎汤饮服,可用于中半夏、南星毒引起的喉哑舌肿麻木等症。因此在炮制半夏、南星的时候,常用生姜同制,以减除它们的毒性。 (2)生姜汁:将生姜洗净后打烂,绞取其汁入药。性味辛微温。有化痰、止呕的功效,主要用于恶心呕吐及咳嗽痰多等症。一般用量为三滴至十滴,冲服。 (3)生姜皮:即生姜的外皮。性味辛凉。有利尿消肿之功效,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可配合冬瓜皮、桑白皮等同用。一般用量为五分至一钱五分,煎服。 (4)煨姜:将原只鲜生姜洗净,用草纸包裹,放在清水中浸湿,直接放在火中煨,待草纸焦黑,姜熟为度;或直接放火中烤熟。性味辛温,具有和中止呕的功用。适用于脾胃不和、恶心呕吐等症。一般用量为二、三片,煎服。 (5)生姜和姜片用于烹饪,可以去腥膻,增加食品的鲜味。 【使用注意】:阴虚内热者忌服. 老姜 -老姜俗称姜母,生姜留下来做种用的,皮厚肉坚,味道辛辣,可以说是老生姜。 1、老姜一般用在火工菜中(如炖、焖、煨、烧、煮、扒等烹调方法),主要是取其味,而熟后要弃去姜。 所以姜需加工成块或片,且要用刀面拍松,使其裂开,便于姜味外溢,浸入菜中。 2、老姜(附有姜芽),可以作菜肴的配菜或酱腌,味道鲜美; 3、作为配料入菜的姜,一般要切成丝。 干姜 -干姜是生姜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晒干或微火烘干。 【性味、归经】辛,热。归脾、胃、心、肺经。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应用与配伍】https://www.docsj.com/doc/b110384711.html,/2367104884 1.用于脘腹冷痛,寒呕,冷泻。本品辛热燥烈,主入脾胃而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治胃寒呕吐,脘腹冷痛,每配高良姜用,如二姜丸。治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多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理中丸。

生姜的神奇功效大汇总

生姜的神奇功效大汇总 中医认为,生姜味辛性温,具有发散风寒、化痰止咳之功效,同时又能温中止呕、解毒,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及胃寒呕逆等证,前人称之为“呕家圣药”。下面由中医讲堂为您详细讲解呕家圣药生姜。CYZ型自吸式离心油泵 妙用生姜,不用医生开处方 1、枕边放姜有助改善睡眠CYZ自吸油泵 生姜的特殊气味具有安神的功效。如果你常常失眠,姜这种厨房中随处可见的调味品对治失眠有很大帮助。 2、抗衰老,抑制肿瘤。cyz自吸式离心泵 生姜中所含的姜辣素和二苯基庚烷类化合物的结构均具有很强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作用,同时可抑制肿瘤。另外,吃姜能抗衰老,老年人常吃生姜可除“老人斑”。CYZ自吸式离心油泵 3、开胃健脾,促进食欲。 在炎热的夏天,因为人体唾液、胃液分泌会减少,因而影响食欲,如果饭前吃几片生姜,可刺激唾液、胃液和消化液分泌,增加胃肠蠕动,增进食欲。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冬吃萝卜,夏吃姜”,“饭不香,吃生姜”。LCX型罗茨油泵 4、防暑、降温、提神。 在炎热的时候有兴奋、排汗降温,提神作用。对一般暑热表现为头昏、心悸、胸闷恶心等症状的病人,适当喝点姜汤大有裨益。CYZ型自吸式离心油泵安装尺寸及曲线图 5、杀菌解毒。

生姜能起到某些抗菌素的作用,尤其是对沙门氏菌效果更好。在炎热的夏季,食品容易受到细菌的污染,而且生长繁殖快,容易引起急性胃肠炎,适量吃些生姜可起到防治作用。另外,生姜提渣油泵取液具有显著抑制皮肤真菌和杀来头阴道滴虫的功效,可治疗各种痈肿疮毒。 6、防晕车,止恶心呕吐。 生姜干粉对治疗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有很好的功效,且药效可持续4小时以上。KCB齿轮泵 “呕”家圣药生姜 生姜被誉为“呕家圣药”。这里的“呕家”,指的是呕吐的人。生姜可治以下几类呕吐。齿轮泵 1、治寒性呕吐:比如早上一觉起来,觉得浑身发冷,恶心呕吐,可将一片生姜我含在嘴里,很快就可以止呕。 2、治热性呕吐:夏天里如果您吃东西太多,食物积在胃里不消化,口气很臭,甚至还有口腔溃疡,也可以用生姜来调治。高压齿轮泵但因为它是温性的,所以需要和黄连等苦寒清胃热的中药合用,以去掉生姜的热性,只保留它的止呕作用。KCB齿轮油泵 3、晕车呕吐:晕车呕吐是可以预防的。在坐车前将新鲜生姜切成小片用医用透气胶带贴在右侧内关穴上(穴位之气,均左升右降,故选右侧内关以降逆止呕),可预防晕车呕吐。可调压渣油泵 4、治干呕:光呕但是呕不出什么东西,甚至手足发冷。可用生姜20克,加陈皮10克熬煮,一两剂服用后可缓解干呕症状。 关于生姜的几种中医疗法 1、姜炙法渣油泵

干姜与生姜的区别

生姜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干姜为姜科植物姜的根茎的干燥品。 姜,我们大家都很熟悉。它不仅可作药用,也是我们一日三餐常用的调味剂。我们能从菜市场买到的鲜姜,就是生姜。把生姜晒干或烘干,就成了干姜。 姜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上部分大约能长到半米高。姜喜欢生长在不冷不热,不旱不涝的地方,在土层深厚,沙质土壤中长得最好。姜喜欢的生长环境比较温和,所以姜的药性相对还算比较柔和,没有太多霸气。 姜的茎从地下根茎上长出来,笔直向上,仿佛带着一股冲劲。姜的叶子没有叶柄,直接包着茎长出来。它的叶子交叉互生,整齐地排列在茎的两侧,叶子是狭长的披针形,斜向上直直地就伸出来了,就像两排利剑刺向天空,透着一股向外升达的生楞之势。姜的茎叶颜色都是比较深的绿色,茎叶结合得很紧密,给人浑然一体的感觉,所以姜的植株看上去就像一个人憋足了劲准备往外冲的架势。 我们药用的部分是姜的根茎,姜的根茎在地下分支较多,指状分支并排在一起向上长,就像一只胖胖的大手向上伸展着。每一块分支都长得就像小孩胖胖的胳膊腿一样,圆滚滚的,很饱满,一块连着一块,分支多的生姜有的一块能长到几斤重。 新鲜的姜,颜色是鲜黄色的,看着非常干净明丽。它的表皮是膜质的,很光滑,看起来有明显的光泽。切开之后,里面也是淡黄色的,可以看到姜的内皮层,有很明显的环形纹,黄色稍深一些,就好比姜自身穿了一件厚厚的环形外套,把自己给紧紧地约束在里面了,而在这个环形纹里面,长满了平行分布的姜丝,贯穿整个姜的内部。姜丝体现了姜的通达之气,环形纹则把这股通达之气约束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 完整的鲜姜,闻不到什么明显的气味,咬一口在嘴里尝一尝,会有一股非常辛辣的姜味,带着一股淡淡的香气,尽管很辣,但辣味相对比较厚道一些,既使吃到肚子里,也不会像辣椒大蒜那样,引起胃中的明显不适。 新鲜的姜通体内外都是淡黄色,黄色属土;姜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土气其臭为香;姜长得圆滚滚的,没有什么棱角,就像肉一样,外形很中庸,也符合土气中庸的

本草纲目-干姜

干姜 本草纲目菜之一(荤辛类) 【采集】冬季茎叶枯萎时挖取,去净茎叶、须根、泥沙,晒干或微火烘干。 【炮制】干姜:拣净杂质,用水浸泡3~6小时,捞出,闷,润后切片或切成小方块,晒干。炮姜:取姜块,置锅内用武火急炒至发泡鼓起,外皮呈焦黄色,内呈黄色,喷淋清水少许,取出,晒干。 【药材】干燥根茎为扁平、不规则的块状,有指状分枝。长4~6厘米,厚0.4~2厘米。表面灰白色或灰黄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在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质坚实,断面颊粒性,灰白色或淡黄色,质松者则显筋脉,有细小的油点及一明显的环纹。气芳香,味辛辣。以质坚实,外皮灰黄色、内灰白色、断面粉性足、少筋脉者为佳。 【气味】辛,温,无毒。 久服令人目暗。余同生姜。《太清外术》言:孕妇不可食干姜,令胎内消。盖其性热而辛散故也。 【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痢。生者尤良。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治腰肾中疼冷、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宣诸络脉,去风毒冷痹,夜多小便。消痰下气,治转筋吐泻,腹脏冷,反胃干呕,瘀血扑损,止鼻红,解冷热毒,开胃,消宿食。主心下寒痞,目睛久赤。 【发明】干姜气薄味厚,半沉半浮,可升可降,阳中之阴也。又曰:大辛大热,阳中之阳。其用有四:通心助阳,一也;去脏腑沉寒痼冷,二也;发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肾中无阳,脉气欲绝,黑附子为引,水煎服之,名姜附汤。亦治中焦寒邪,寒淫所胜,以辛散之也。又能补下焦,故四逆汤用之。干姜本辛,炮之稍苦,故止而不移,所以能治里寒,非若附子行而不止也。理中汤用之者,以其回阳也。 干姜生辛炮苦,阳也。生则逐寒邪而发表,炮则除胃冷而守中。多用则耗散元气,辛以散之,是壮火食气故也,须以生甘草缓之。辛热以散里寒,同五味子用以温肺,同人参用以温胃也。 干姜,心、脾二经气分药也,故补心气不足。或言:干姜辛热而言补脾。今

干姜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干姜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干姜的功效和作用 ①治卒心痛:干姜末,温酒服方寸匕,须臾,六、七服,瘥。(《补缺肘后方》) ②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甘草100克(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150克(强人可四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伤寒论》通脉四逆汤) ③治中寒水泻:干姜(炮)研末,饮服10克。(《千金方》) ④治头目旋晕吐逆:川干姜100克(炮),甘草50克(炙赤色)。上二味,为粗末。每服20-25克,用水二盏,煎至八分,食前热服。(《传信适用方》止逆汤) ⑤治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各50克,半夏100克。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三服。(《金匮要略》干姜人参半夏丸) ⑥治伤寒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太热者: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伤寒论》干姜附子汤) ⑦治脾寒疟疾:一干姜、高良姜等分。为末。每服5克,水

一盏,煎至七分服。二干姜炒黑为末,临发时以温酒服三钱匕。(《外台》) ⑧治寒痢青色:干姜切豆大,海米饮服六、七枚,日三夜一。(《补缺肘后方》) ⑨治吐血不止:干姜为末,童子小便调服5克。(《千金方》) ⑩治吐、下血:当归、阿胶各4克,川芎2.5克,蒲黄5克,柏叶7.5克,炒姜炭七分。上水煎,百草霜末点服。(《观聚方要补》断红饮) 干姜的禁忌 本品辛热燥烈,阴虚有热、血热妄行忌服,孕妇慎服。 干姜的食用方法 (一)、干姜羊肉汤 材料:羊肉(瘦)150克,干姜30克,盐1克,大葱3克,花椒粉1克 做法:羊肉切块,与干姜共炖至肉烂,调入盐、葱花、花椒面,即可。 养生功效: 1、温里,散寒,补虚。 2、适用于脾肾阳虚之肢冷畏寒、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下肢浮肿;泄下量多;月经后期小腹发凉等症。 (二)、温肺粥 材料:五味子9克,干姜9克,细辛3克,大米100克。 做法:将三味中药洗净,用干净的纱布包好。大米洗净后加入适量清水,再放入用沙布包好的中药,同煮成粥。将粥中的纱

生姜

生姜(各家本草论) 药名:生姜 别名:姜根、百辣云、勾装指、因地辛、炎凉小子、鲜生姜、蜜炙姜、生 姜汁、姜 汉语拼音:sheng jiang 拉丁文名:Rhizoma Zingiberis Recens 英文名:Fresh Ginger, Common Ginger, Gingerrace,Ginger juice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Zingiber officinale Rosc.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肺;胃;脾经 功效:散寒解表;降逆止呕;化痰止咳 主治: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呕吐;痰饮喘咳;胀满;泄泻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捣汁冲。外用:适量,捣敷;或炒热熨;或 绞汁调搽 用药禁忌:阴虚内热及实热证禁服。 功效分类:解表药;开窍药 各家论述: 1.成无己:姜、枣味辛甘,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药中用之,不 独专于发散也。 2.李杲:孙真人云,姜为呕家圣药。盖辛以散之,呕乃气逆不散, 此药行阳而散气也。俗言上床萝卜下床姜,姜能开胃,萝卜消食 也。 3.《药性类明》:生姜去湿,只是温中益脾胃,脾胃之气温和健 运,则湿气自去矣。其消痰者,取其味辛辣,有开豁冲散之功也。 4.《医学入门》:姜,产后必用者,以其能破血逐瘀也。今人但知 为胃药,而不知其能通心肺也。心气通,则一身之气正而邪气不能 容,故曰去秽恶,通神明。丹溪云,留皮则冷,去皮则热。非皮之 性本冷也,盖留皮则行表而热去,去皮则守中热存耳。 5.《纲目》:生用发散,熟用和中,解食野禽中毒成喉痹;浸汁点 赤眼;捣汁和黄明胶熬,贴风湿痛。姜,辛而不荤,去邪辟恶,生

啖,熟食,醋、酱、糟、盐、蜜煎调和,无不宜之,可蔬可茹,可果可药,其利溥矣。凡早行、山行宜含一块,不犯雾露清湿之气,及山岚不正之邪。按方广《心法附馀》云,凡中风、中暑、中气、中毒、中恶、干霍乱、一切卒暴之病,用姜汁与童便服,立可解散,盖姜能开痰下气,童便降火也。 6.《本草经疏》:生姜所禀,与干姜性气无殊,第消痰、止呕、出汗、散风、祛寒、止泄、疏肝、导滞,则功优于干姜。 7.《药品化义》:生姜辛窜,药用善豁痰利窍,止寒呕,去秽气,通神明。助葱白头大散表邪一切风寒湿热之症;合黑枣、柴、甘,所谓辛甘发散为阳,治寒热往来及表虚发热;佐灯心通窍利肺气,宁咳嗽;入补脾药,开胃补脾,止泄泻。 8.《本草新编》:姜通神明,古志之矣,然徒用一二片,欲遽通明,亦必不得之数。或用人参,或用白术,或用石菖蒲,或用丹砂,彼此相剂,而后神明可通,邪气可辟也。生姜性散,能散风邪,伤风小恙,何必用桂枝,用生姜三钱捣碎,加薄荷二钱,滚水冲服,邪即时解散。或问生姜发汗,不宜常服,有之乎?曰,生姜四时皆可服,但不宜多服散气,岂特发汗哉。然而多服则正气受伤,少服则正气无害,又不可过于避忌坐视,而不收其功也。至于偶受阴寒,如手足厥逆,腹痛绕脐而不可止,不妨多用生姜,捣碎炒热,熨于心腹之外,以祛其内寒也。 9.《本草从新》:姜汁,开痰,治噎膈反胃,救暴卒,疗狐臭,搽冻耳。煨姜,和中止呕。煨姜,和中止呕,用生姜惧其散,用干姜惧其燥,惟此略不燥散。凡和中止呕,及与大枣並用,取其和脾胃之津液而和营卫,最为平妥。 10.《本草经读》:仲景桂枝汤等,生姜与大枣同用者,取其辛以和肺卫,得枣之甘以养心营,合之能兼调营卫也。真武汤、茯苓桂枝汤用之者,以辛能利肺气,气行则水利汗止,肺为水之上源也。大小柴胡汤用之者,以其为少阳本经之药也。吴茱萸汤用之者,以其安阳明之气,阳明之气以下行为顺,而呕自止矣;少阴之气,上交阳明中土,而利亦止矣。若人只知其散邪发汗,而不知其有匡正止汗之功,每于真武汤、近效白术汤,辄疑生姜而妄去之,皆读书死于句下之过也。 11.《本经》:去臭气,通神明。 12.《别录》: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 13.陶弘景:归五脏,去痰下气,止呕吐,除风湿寒热。 14.《药性论》: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干并治嗽,疗时疾,止呕吐不下食。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热不能食,捣汁和蜜服之。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结气实,心胸壅隔,冷热气。

生姜和老姜的区别,这常识要明白!

生姜和老姜的区别,这常识要明白! 姜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食材,每个人都非常熟悉,但是家有老姜和生姜之分,这两种姜的营养成分会有些区别,所以功效也不一样,因此大家要懂得该使用哪一种姜才行。 一、生姜有采收娘姜、嫩姜和老姜之别,娘姜于株高16-18厘米,有五片左右真叶时,结合松土取出(弱苗不取);嫩姜于"白露"前后根据市场需要适时适量采收;老姜于"立冬"前后待地上部茎叶始黄、地下根状茎老熟时采挖,此期采的姜,不仅产量高,辣味浓,且耐贮藏,可作种姜或制干姜。 姜有嫩、老之分,一般药用以老姜为佳。药用有生姜、炮姜、干姜等,因加工不同,其功效各异。生姜辛温,有发汗、温胃、逐寒邪作用;炮姜性涩、温,有止血作用;干姜辛热,有温中散寒、除脾胃虚寒作用。 二、生姜在变为干姜的过程中,挥发油及一些化学成分大量丢失,所以,干姜与生姜的药性有比较大的差异。煎药时,应先辨证,如用于止呕、解热、解毒,应放生姜;如用于温中回阳,则应放干姜。两者不可混用。 三、生姜在常温下很难保存,即使放在沙土中,也很容易发生霉烂、变质,影响药效。为使生姜保鲜,可采用真空、密封、速冻法,即使生姜在短时间内快速冻结,以保证生美的成分和鲜味不变。具体做法如下:将生姜洗净,切成2—3毫米的姜片,分别放置在质地较好的小塑料袋中,并将袋中的空气尽量排净、封

口,迅速放入冰箱的冰富中速冻保存,即使没有抽真空,也可以保鲜3个月至半年。 四、生姜,辛能解表,温能散寒,故适应风寒表证。配桂枝,炙甘草等,可外散风寒,内和营卫,治恶寒发热,头痛项强,汗出鼻塞,如桂枝汤。生姜,能温中健胃,降逆止呕,为治呕之要药。如《食医心镜》用生姜一味切碎,与醋浆同煮徐徐含服,治呕吐不止,百药不效者。配半夏治呕吐频频,饮食不下,胸脘痞闷者,如小半夏汤。

干姜片的功效与作用

干姜片的功效与作用 生姜是我们在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食材,但是经过切片处理之后的干姜片确实一味中药材。姜的特点就是有辛辣味,有刺激作用,对于很多食欲不振的人适当的吃一些姜可能增加胃口。干姜片对于治疗和缓解胃肠不适,伤风感冒,风湿疼痛和恶性呕吐都有比较明显的效果,被很多人认可。 干姜的功效与作用 1、含挥发油,油中主成分为姜醇、姜烯、没药烯、α-姜黄烯、芳樟醇、桉油素及α-龙脑;另含辛辣成分姜辣素及分解产物姜酮;尚含多种氨基酸等。 2、干姜甲醇或醚提取物有镇静,镇痛,抗炎,止呕及短暂升高血压的作用;水提取物或挥发油能明显延长大鼠实验性血栓形成时间;干姜醇提取物及其所含姜辣素和姜辣烯酮有显着灭螺和抗血吸虫作用。 3、用于脾胃阳虚而出现里寒证,症见积食不消,呕吐清水,大便稀,腹冷痛,舌淡苔白,脉沉细等。 4、有效治疗脾胃虚冷,吃不下饭,头晕吐逆。 5、用于肺寒,痰饮内停之咳嗽证。 干姜简介 干姜,中药名,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者称为“干姜片”。

干姜,呈扁平块状,具指状分枝,长3~175px,厚1~50px。表面灰黄色或浅灰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和明显的环节。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颗粒性,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及黄色油点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 干姜片,本品呈不规则纵切片或斜切片,具指状分枝,长1~150px,宽1~50px,厚0.2~10px。外皮灰黄色或浅黄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切面灰黄色或灰白色,略显粉性,可见较多的纵向纤维,有的呈毛状。质坚实,断面纤维性。气香特,异味辛辣。

干姜的做法有哪些

干姜的做法有哪些 把姜晒干或者低温干燥就可以得到干姜,干姜可以当作一种中药药材,因为它对人体有很多非常重要的功效,比如可以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等等,我们食用干姜也可以缓解呕吐、腹泻等症状。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怎么制作干姜,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制作干姜的方法吧。 直接切片晾晒是最常用的方法,很多家庭都这样做。这种方法必须要切片薄而均匀,否则不能统一同时晒干。切片比较厚的情况下,要几天才能晒干,这样细胞是慢慢失水而死,姜的肉质部分纤维化比较严重。 盐腌制后再晾晒,也是一种快速晒制干姜的传统方法。把鲜姜洗净切片后,用盐腌制一晚上,再捞起来晒干。经过盐腌制后,直接去掉了大部分鲜姜的水分,此外,盐腌制迅速杀死的姜的细胞,能有效防止肉质纤维化。不足之处在于,盐腌制品存在亚硝酸盐风险,盐分也容易吸潮。

跟制作无盐菜干一样,干姜也可以用沸水烫的方法来制作。先把鲜姜切片,然后在沸水锅里沸水浴至刚刚熟,一般30秒左 右即可,然后捞起来晒干。这种方法能快速杀死细胞,防止肉质纤维化,但经过沸水浴后,姜的一部分味道溶解在沸水里,会损失掉。 为了弥补沸水浴的不足,有条件的家庭则可以采用蒸锅蒸,然后再晒干。经过蒸后,姜的细胞也能快速被杀死,味道也不会像沸水浴那样损失严重。如果是当中药使用的干姜,则必须是用这种方法来炼制,才有最好的药效,而且需要反复蒸晒(所谓的三制、九制)。当然,中药上用的九制干姜,还需要用其他物料 一起蒸。 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把姜晒干制作成干姜来治疗各种疾病,与其他药物一起服食不仅可以排除身体毒素,更有益于人体的健康,所以我们要向古人学习怎么制作干姜,把古人的聪明医学流传下来,治疗疾病和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

生姜与干姜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生姜与干姜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生姜《名医别录》列为中品。生姜是家喻户晓的食物和药材。《本草纲目》“可蔬,可和,可果,可药”是对其全面而精辟的概述。关于生姜的功用,历代医家和古籍的观点各有所见。《名医别录》谓其“生姜,微温,辛,归五藏。去淡,下气,止呕吐,除风邪寒热。”《药性赋》曰其“味辛,性温,无毒。升也,阳也。其用有四:制半夏有解毒之功,佐大枣有厚肠之说。温经散表邪之风,益气止胃翻之哕。” 干姜《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本经》曰其“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潞下痢。生者尤良。”《别录》谓其“治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药性论》曰干姜“治腰肾中疼冷,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去风毒冷痹,夜多小便。治嗽,主温中,霍乱不止,腹痛,消胀满冷痢,治血闭。病人虚而冷,宜加用之。”

生姜在《伤寒论》中用到39次,其中两次分别在理中丸和通脉四逆汤加减法中用到。用量从一两到半斤不等,其中常用量为三两,在旋覆代赭汤、栀子生姜汤、大柴胡汤中均用到五两,吴茱萸汤中用到六两,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和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中均用到半斤。干姜在《伤寒论》中用到24次。用量六铢到十两,常用量一两至三两,其中麻黄升麻汤中用六铢,乌梅丸中用到十两。《伤寒论》中生姜与干姜同时使用共3剂方,分别为生姜泻心汤、通脉四逆汤、真武汤(加减)。 生姜的主要功用:温阳解表,调和营卫;和胃止呕;温中而理气、止痛、降逆;温阳以散水,通阳以解郁等。干姜的主要功用:温中散寒,回阳救逆;温中散寒以消痞、止呕、止利;温肺散寒,化饮止咳;温阳散郁。共同点:两者皆可温阳——温阳、温中、止呕、解郁。而生姜味辛散更甚,走窜性强,可温阳于表,可散寒于中;干姜温阳兼可回阳救逆,性趋于守。 生姜温阳解表,调和营卫的运用以桂枝汤系为代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是治疗由外感风寒、营卫不和(卫强营弱)所致的太阳中风证的主方。在以桂枝汤为底方的桂枝汤类方中生姜一般用到三两。生姜味辛性温,佐桂枝辛甘化阳,且能降逆止呕;配大枣温阳解表,调和营卫,共为佐使。如成无己认为“姜、枣味辛甘,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药中用之,不独专于发散也。”并在《注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中道:“《内经》曰:风淫于内,以甘缓之,以辛散之。是以生姜大枣之为使也。”旋覆代赭汤与生姜泻心汤均主心下痞硬和噫气之证,均重用生姜、半夏化痰散饮,和胃降逆以开结开痞。成无己谓“辛者散之生姜、半夏之辛,以散虚痞”。 四逆汤是温里散寒、回阳救逆的主要代表方和底方,《内经》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方中干姜辛温,守而不走,长于温中,干姜与附子相伍,动静结合,而增强温里壮阳之效;与甘草相合温中益气而复建中焦脾胃之阳。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评析四逆汤方义道“逐寒正气,必先辛热,是以干姜为臣”。干姜在乌梅丸中与附子、细辛、蜀椒通用有辛开厥阴气机,疏通阳气而温下寒的作用,方中用到十两,但日剂量约三两到五两。小青龙汤中用干姜以温肺散寒化饮,其方中干姜、细辛、半夏是临床化痰化饮常用的组合。 生姜与干姜并用的方剂分别为生姜泻心汤、通脉四逆汤、真武汤(加减)。 生姜泻心汤主治由胃虚水饮食滞致痞之证。方中生姜四两,干姜一两,其中生姜辛温善散,宣泄水饮,和半夏而合胃化饮,降逆止呕;伍大枣而益胃健脾。王晋三曰“干姜、半夏破阴以导阳”。《医宗金鉴》道“生姜、半夏散胁下之水气;干姜、甘草以温里寒”。 通脉四逆汤主阴盛格阳之证。原方中干姜三两,在加减法中有“呕者,加生姜二两”。方中干姜破阴回阳,温阳驱寒;呕者为中焦寒胜,胃气上逆之征,加生姜以和胃降逆。 真武汤主治少阴阳虚水泛之证。原方用生姜三两,加减法中“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呕者,去附子,加干姜,足前为半斤”。方中生姜宣散,佐附子以助阳,于主水中有散水之意;咳者为水饮犯肺之征,用

姜在中药中的作用

姜在中药中的作用 生姜和干姜在中药的方剂中很讲究,某些方子只能用干姜,而某些方子则只能用生姜,两者不能混用。那么生姜与干姜究竟有何区别呢? 下面是yjbys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姜在中药中的作用的知识,欢迎阅读。 姜在中药中的作用不少人对生姜都很熟悉,现在市场上卖的不是子姜就是生姜,即种了一年就采收的新鲜的姜。而干姜在市面上比较少见,这种姜也叫做母姜,通常是发过两次芽,生长了三年的姜。从生姜和干姜的生长特性来看就可知晓,生姜的味道是比较直接和辛辣的,而干姜在地下埋了三年,其气味是比较浑厚的。这种特性导致了两种姜在中医方剂里出现了不同的应用。 生姜:发散作用较强有人感受风寒感冒时,老人家总会说,喝点姜糖水就好了。煮姜糖水时所用的就是生姜。由于生姜的生长期只有一年,其辛味比较完整,所以驱动的作用很强,能畅通经络中的浊阴积滞。故此当感受风寒,尤其是出现头重、鼻塞、四肢倦怠的时候,喝生姜红糖水是很有效的。另外,还有一个以生姜为君药的代表方,即吴茱萸汤。这个方剂是治疗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头痛等与“痰饮”有关疾病的,这些疾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经络被“水气”所阻。中医师认为,现代人很多疾病都与“水气”有关,即通常说的湿气,尤其是在南方,十个有八个是体内有湿的。因此,这种时候,中医大多会在方剂里加上生姜这味药,用以发散水气。 干姜:重在温煦如果我们把生姜比喻成一把烈火,那么干姜则是不见明火的木炭,能够慢慢加热却不会让水分散失得那么猛烈。例如有一道用于急救和治疗危重病症的方子“四逆汤”,这个方剂用的是甘草、干姜和附子。 为什么要用干姜而不是生姜?中医师解释说,一般危重病人自身

干姜与生姜的疗效

干姜与生姜的疗效 干姜与生姜的疗效 威灵仙/于郑州 今天给大家讲的是本经里的干姜与生姜。先讲一下干姜。大家先看一下这个干姜,本经原文是这样的:“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癖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下气,通神明。生山谷。”我们来看这个干姜味辛温,干姜这味药呢,气是温的,味是辛,温呢,大家知道温是春气,温就有升发的这种特性,所以干姜可以升达肝脾阳气,干姜主要的性味是味辛温,它有一点微微的甘味,所以说讲干姜的时候讲归经,干姜入中土脾胃,味辛呢,味辛入肺,干姜又可以去肺中的寒饮。主胸满客逆上气,一般的病为什么会胸满呢?三阴经是由足走胸,三阳经是由头走足,三阴经由足走胸呢是代表着下元肝脾阳气的升达由中土斡旋,而肝郁于肾中之元阳,而三阳经呢由头走足,三阳经阳气要下潜,首先关于肺胃,肺胃气降,再加上肾气的闭藏,这个胸满呢,清气不升则生飧泻,浊气如果不降在上则生滇胀,这个胸满是滇胀的一种,所以说呢胸满是三阳经潜降不利而导致的,三阳经是阳气啊,太少阳明,这个三阳经阳气不能潜降,首先第一点大家感觉到就是说上火,但是这个胸满呢是阴证居多,为什么这样呢,咱们人嘛,

三阳经是经络,还带有个腑气,什么脏腑之气,脏腑之气呢,由于我们每天吃饭啊喝水啊,这水谷之气,都要靠三阳气的下潜,这个腑气的通行,然后才能通降。这个时候呢,腑中的水谷津液不能得降的话,这就导致,肺要逆了,水上高原,中土呢中焦湿满,这是中腑胀满,其实也是三阳经这个阳气不降,导致浊阴上逆的这种。干姜这味药入肺气,主开,有开才能降,所以它降浊阴。“胸满咳逆上气”呢,是它斡旋中州,肝脾的阳气要温升了以后,肺胃这种浊阴才能降下来。这是中焦的一个象打水的辘轳一样旋转的过程。象一般,讲干姜就不能不讲人参了,咳嗽这个病,咳嗽分很多种,但是仲景用外感咳嗽内伤咳嗽用最多的就是干姜细辛五味子,这是它的一种加减法,为什么要加干姜细辛五味子呢,而且是以干姜为主呢,就是因为浊气不降,上壅于肺中,所以肺气满闷,肺气满,咳逆上气,导致这个咳嗽,要治这种现象呢,首先要降浊阴,温化脾阳。大家知道,要降浊阴的话,干姜不如生姜,但是这个干姜既能斡旋中州又能温升脾阳,这是生姜所不具备的,所以选择的药物组合是干姜细辛五味子。至于生姜呢,生姜降浊阴下气通神明,这是它这味药的主要作用。生姜主要治这个呕逆啊腑气浊阴上犯,导致这种病症,所以用生姜。“温中止血”,出血的病症很多。郑寿全先生开创火神派的,治很多失血病人,用干姜,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尤其是现在很多慢性病,消化病出血、肝病导致的一系

生姜的功效与作用以及禁忌

生姜的功效与作用以及禁忌 生姜属姜科,为多年生的宿根性草木植物,生产上通常作一年生种植。生姜是家庭常用调味品,同时又是一种常用中药。在药用方而,具有祛寒防暑等功效,“一杯清茶一片姜,御寒健胃是良方”。经过中医传统炮制的方法可将生姜变成干姜等不同作用的中药材。 具体说来,生姜的功效与作用包括: (1)抗肿瘤。鲜姜含有多元酸人参菇醇,不但可抑制癌细胞扩散,而且可防止癌细胞增殖,常服生姜可以抗癌。 (2)抗衰老。医学家观察发现,生姜的抗氧化作用比维生素E更强,这种作用的机理是能防止脂肪食物的变质。同时,生姜的辛辣成分被人体吸收后,可抑制体内过氧化脂质的产生,从而达到抗衰老的作用。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生姜中含有过氧化物歧化酶,它是一种抗衰老的物质。因此,民间有:“晨吃三片姜,赛过人参汤”之说,确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生姜中的有效成分能防止脂肪食物中的过氧反应,即可减慢其氧化变质的速度,生姜中的姜辣素进入体内吸收消化后,能产生一种抗衰老活性的抗氧化酶一过氧化物歧化酶,抑制体内脂质过氧化物和脂褐质色素一中老年斑的产生,延缓衰老的出现。 (3)止牙痛。生姜还含有姜醇、姜酚、姜油菇、姜稀、辣素、龙脑、柠檬醛等成分,这些物质还具有良好的杀菌、消炎、止痛作用,牙痛时嚼几片生姜,牙痛即可减轻。 (9)解芋头毒。芋头在手工剥皮过程中,手部皮肤奇痒难忍,如果用数片生姜涂擦痒处,痒感即可消退。此外,在煮芋头时,加入数片生姜,吃时舌头不会出现麻痒。

(5)预防胆结石。生姜中所含的大量的姜酚,能抑制前列腺素的过多分泌,减少胆汁中粘蛋白含V.,使胆汁中钙离子不至于因粘蛋白过多而与胆红素结合,从而可以预防胆结石的形成。此外,生姜中含有较多的油树脂,有较强的利胆作用,因此,胆囊炎患者常吃些生姜有益处。 (6)解毒和药用作用。生姜除解毒作用外,还有解表散寒、止呕祛痰的功效,用于治风寒引起的感冒、呕吐、咳嗽等症。 然而食用腐烂生姜是非常有害的。生姜在腐烂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名叫黄樟素的有毒物质,使肝细胞变性,即使摄入量不多,也足以使肝细胞受到损害。 生姜 - 禁忌 姜素以药食俱佳见称,经常食用能保健强身,养生益寿,但阴虚体质的人群是绝对不能吃。”万物进食需有时,古代医书中也有“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的警示,随着夏天结束,天气将慢慢变凉,然而秋天气候干燥,燥气伤肺,再吃辛辣的生姜,容易伤害肺部,加剧人体失水、干燥,所以秋季不宜吃姜。此时吃姜也不宜过多,以免吸收姜辣素,在经肾脏排泄过程中会刺激肾脏,并产生口干、咽痛、便秘等症状。 阴虚火旺、目赤内热者,或患有痈肿疮疖、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胃溃疡、胆囊炎、肾盂肾炎、糖尿病、痔疮者,都不宜长期食用生姜,尤其是阴虚体质的人,绝对不能吃姜。阴虚就是燥热体质,表现为手脚心发热,手心有汗爱喝水,经常口干、眼干、鼻干、皮肤干、心烦易怒、睡眠不好,而姜性辛温,阴虚的人吃姜会加重阴虚的症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