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Ibrutinib能显著治疗复发_难治性B细胞恶性肿瘤

Ibrutinib能显著治疗复发_难治性B细胞恶性肿瘤

Ibrutinib能显著治疗复发_难治性B细胞恶性肿瘤

Journal of China Prescription Drug 2012.10(5)39

近日,美国斯坦福大学医疗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复发性/难治性淋巴瘤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对ibrutinib—一种新型的Bruton酪氨酸激酶(BTK)靶向阻滞剂具有良好的耐受性,该药在B细胞组织学层面上具有显著的药理作用。该研究结果发表于《临床肿瘤学杂志》(Journal of Clincal Oncology ,JCO )的在线版上。

成熟B细胞恶性肿瘤细胞的存活与迁延,主要依赖于B细胞抗原受体信号,在这条信号通路中,BTK是一个关键性的信号。在B细胞恶性肿瘤患者中,研究者们对一种小分子性的BTK 不可逆阻滞剂——ibrutinib(PCI-32765)进行了评估分析。

研究对象为选择复发性/难治性B 细胞淋巴瘤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给予这些患者以口服i b r u t i n i b 治疗,剂量随时间递增。患者被分为2组:第1组,服药28 d ,停药7 d ;第2组,1次/d 。采用荧光探针标记法,对外周血中B T K 被i b r u t i n i b 阻滞的情况进行检测。在研究过程中,剂量递增组患者的服药剂量持续增加,直到用药达到最大耐受剂量(MTD),或当患者未出现MTD时,用药量达到BTK被ibrutinib完全阻滞剂量的3倍。每2个用药周期对药物疗效进行一次分析。

研究结果发现,56例患有不同类型B 细胞恶性肿瘤的患者被分为7个队列接受治疗,大多数患者的疾病严重度仅为1或2级,且具有自限性。未发现剂量限制性不良事件,即使延长用药时间仍是如此。能够保证BTK被完全阻滞的剂量为2.5 mg ?kg -1?d -1,当剂量递增至12.5 m g ?k g -1?d -1时,仍未达到M T D 。药代动力学数据表明,虽然该药的吸收和清除速度均较快,但由于其不可逆性抑制的机制,它对BTK的抑制效果仍至少能够维持24 h。在接受评估的50例患者中,客观缓解率为60%,其中完全缓解率为16%。所有患者总体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3.6个月。

研究证实,患者对ibrutinib具有良好的耐受性,该药在B细胞组织学层面上具有显著的药理作用。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人员日前报告称,小鼠模型显示雷公藤甲素对治疗胰腺癌有效。相关研究报告发表在美国《科学转化医学》杂志(Sci Transl Med , 17 October, 2012)上。

此前就有研究表明,胰腺癌细胞可能含有过多能保护癌细胞免于死亡的HSP70蛋白。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雷公藤甲素可降低胰腺癌细胞中的HSP70浓度,进而减少小鼠体内的肿瘤细胞。

不过,由于雷公藤甲素不溶于水,其在小鼠体内的作用不甚理想。因此,研究人员对雷公藤甲素进行加工,最终得到一种水溶性、注射用新药“明尼甲素”,该新药能被更有效地运输到胰腺癌细胞。研究人员在胰腺癌细胞系以及移植了人类胰腺肿瘤的小鼠中测试了这种新药,发现该药对杀灭肿瘤细胞及缩小肿瘤效果极佳。

研究人员表示,目前尚无治疗胰腺癌的好方法,患者确诊后的中位生存期只有6个月,目前的最佳疗法也只能将患者的生存期延长6周,本研究无疑为胰腺癌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研究者下一步的计划是在较大的动物体内展开新药的毒性研究,并希望明年开展临床研究。

Ibrutinib能显著治疗复发/难治性B细胞恶性肿瘤

新药明尼甲素可有效对抗胰腺癌

恶性肿瘤为什么怕热

恶性肿瘤为什么怕热? 文章来源:有问必答健康社区2005-2-2 13:06:58文字大小:【大】【中】【小】 自古以来,人们就从实践中懂得了用热来治疗疾病,如我国古代医生曾用“砭石”和火来治疗疾病,并创造了用热治病的灸术。国外1866年Busch发表了一例长于面部的恶性肿瘤,在感染丹毒发热40℃以上后肿瘤消退的报告。1918年Rohdenbury报告肿瘤自然消退的病例,即在166例癌中有72例肿瘤消退者曾有严重感染伴高热或有使用热疗的历史。这些事实表明,高热会对肿瘤治疗起着某些作用。肿瘤为什么怕热呢?现代医学的发展及生物学的研究已揭开了其中的奥秘。 肿瘤组织在体内生长过程的特点是其血管生长畸形、结构紊乱及毛细血管受压,并有血窦形成。因此肿瘤组织的血液供应比正常组织明显减少,肿瘤内血流速度慢,血流量低,仅为正常组织的1%~10%。肿瘤的这个特性为“热疗”提供了条件,因为正常组织在受热时有良好的血液循环可充分散热,而肿瘤组织局部温度升高,高于邻近的正常组织5%~10%。当高热作用使得肿瘤细胞处于杀伤温度(43℃)时,正常组织仍处于较低温度而不受损伤,但肿瘤组织则在高热作用下引起即时性代谢反应导致其血流量更加减少,热量更加聚集并伴有PH值降低、氧缺乏及能量缺乏,从而引起肿瘤细胞的损伤。 高热抑制了肿瘤细胞的DNA、RNA及蛋白质的合成,换言之,就是抑制了肿瘤细胞的增殖。高热时,肿瘤骨架散乱,细胞的许多重要功能受损,如溶酶体、线粒体破坏导致细胞死亡。而且高热还可影响肿瘤细胞生物膜的状态和功能,使膜通透性增加,低分子蛋白外溢,膜内ATP酶消失,此时肿瘤细胞难以抵抗放射线及化疗药物的进攻,容易被杀伤杀灭。而高热,尤其是局部热疗方法,还可以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起到限制癌细胞扩散的作用,正符合了祖国医学所说的“正长邪消”的道理。 近年来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进行了多方面的肿瘤热疗研究,结果表明热疗对恶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治疗的进展{修}

浙江临床医学2013年11月第15卷第11期浙江临床医学2013年11月第15卷第11期 ?1745?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治疗的进展 孙哲(综述)? 王文忠(审校)?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SNMs)是耳鼻咽喉科较复发现象。 [8, 9] 少见的肿瘤性疾病,国内外统计占全身恶性肿瘤的? 内镜手术也存在问题和不足 : (1)操作难度较大, [1~3] 1%~3.66% 。 S NMs 原发于鼻腔者较少,其病理类型并可能导致手术时间过长。 (2)大量出血时止血及手术 以癌为主, 占 80% 以上,肉瘤约占 10~20%。原发于鼻操作较困难。 (3) 难以对肿瘤整块切除。虽然传统的鼻外、窦者以上颌窦最为常见, 占60%~80%, 筛窦10%~20%, 颅面进路也不能全部做到整块切除肿瘤,但内镜下手术额窦及蝶窦均 5%。其病理类型包括鳞癌(SCC) 、腺癌更难做到肿瘤的整块切除。零碎切除可能导致肿瘤种植, (AC) 、腺样囊性癌(ACC) 、嗅母细胞瘤(ONB) 、恶性增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危险。虽然对零碎切除存在[1~3] [9] 黑色素瘤 (MM) 、神经内分泌癌 (NEC) 、恶性淋巴瘤等。争

议 : Nicola 等经冷冻切片证实恶性肿瘤的分块切除 本病总体的预后较差,鼻腔鼻窦的解剖结构复杂,肿瘤并不影响肿瘤治疗结果,认为仅需整块切除肿瘤根部侵 [10] 的病理类型繁多,多数患者在就诊时肿瘤已有广泛浸润, 犯周边的区域即可。Zimmera 等认为有些肿瘤呈膨胀 没有统一的分类、分期标准及标准化治疗方案。如何选性生长,但只在肿瘤的原发处(根部)才侵及周边结构, 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是目前临床上正在总结和研究的鼻内镜下零碎切除远端肿瘤组织,而在肿瘤根部组织整 重要问题。块切除,5 年无瘤生存率亦可达 91%。但目前颅面进路 [1,2] 仍是 SNMs 手术治疗的金标准 ,整块切除作为肿瘤手 1? 外科治疗 术的原则,这些将直接影响内镜手术的选择。选择内镜 手术治疗 SNMs,需要术者具有足够的内镜手术和肿瘤手 1.1? 手术方式的选择? 手术是目前 SNMs 治疗的主要 术的技术经验,在充分评估内镜下视野、操作,以保证 手段,可按手术进路分为鼻外进路、颅面进路,完全鼻 [2~9]

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困惑与难点

肿瘤多学科综合诊疗的困惑与难点 恶性肿瘤综合治疗已经有半个世纪的历史,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指导原则,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广大临床肿瘤学工作者的认同。但凡与肿瘤相关的各种临床研究项目、各种指南、各种专著、各种会议、各种讲座,言必称多学科综合诊疗。让人感觉到我国恶性肿瘤的诊治理念与国际接轨,诊疗水平与世界同步。但是目前我国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现状不尽人意,在这热闹浮华的背后,我们见到的是,我国的恶性肿瘤综合治疗,多数停留在吆喝的阶段。忽悠多于实际、口头多于现实、形式多于内容,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大家群起讨论,剖析原因,然而更多的是各学科站在各自的角度和立场,批评和埋怨其它学科诊疗中的错误和不足,争论变成了争吵,争吵变成了指责,最终又返回原形,仍旧我行我素。我们就我国恶性肿瘤多学科综合诊疗的现状和困惑进行剖析,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希望对规范和落实恶性肿瘤综合诊疗有所帮助。 恶性肿瘤多学科综合诊疗可以说理论上人人同意,但在具体的临床日常工作中贯彻执行有点困难。就其原因可能包括,以经济指标为导向的机制,难以保证各科室不“雁过拔毛”而“独善其身”;同时,由于不同治疗手段在不同科室进行,常常不能保证治疗的连贯性、及时性和有效性。如果科室之间有过矛盾或隔阂,就更难保证治疗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多数肿瘤的诊疗受首诊医师的影响非常大,甚至完全决定了一个病人的全部诊疗过程。如果熟悉这类疾病还好,如果不十分熟悉,则可能导致完全不同或错误的治疗方案;特别是单病种诊疗建立体系不完善的医院,甚至根本找不到相应肿瘤的专病专家,“万金油”式的所谓“专家”充斥全国各个医院;医院缺乏明确的收治标准,各个科室争抢病人。如肺癌患者,可收至胸外科、肿瘤科、呼吸科、介入科、放疗科、中医科、老年科等不同科室;不同科室医生之间缺乏沟通,常常被动参与疾病诊疗,因此容易出现诊疗脱节和抵触;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医疗透明度还不够,很多患者和家属不能全面、客观的了解整个诊疗过程,往往被“牵着鼻子走”;总之,我国恶性肿瘤多学科综合诊疗存在非常多的问题,千头万绪让人理不出头绪,仿佛无药可治。其实不然,剖析上述肿瘤综合诊疗的“症状和病因”,方能对症下药。我们开出一剂处方,以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1. 教育制度对多学科综合诊疗的影响 临床医学为一级学科,外科、内科、小儿科等为二级学科,很多院校临床肿瘤学不作为二级学科,在医学院里学习、在综合性医院训练住院医师时,肿瘤学不是重点教学项目,教学内容被分散于内外专科的教学中,没有体现出肿瘤专科的特点。例如肿瘤外科医师应该十分熟悉和运用外科治疗以外的处理和辅助手段,否则只能算普通外科医师,而不是肿瘤外科医师。但是通常外科训练不包括这一些内容。这就从根本概念上强调了临床肿瘤学不等于单一外科学、单纯放射治疗学或单独的肿瘤内科学。 在我国专科医生培养制度还不完善,大学毕业后,医学生被分配到综合医院或者专科医院,在各个医院接受住院医生培训或接受肿瘤专科医生的培训。各个医院受学术水平和设备条件等等的限制,培养出来的专科医生的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别。肿瘤专科医生首先应该是一名合格的肿瘤专家,然后才是各个分科的专家,如肿瘤外科专家、肿瘤放疗专家或肿瘤内科学家。具体来讲,在经过严格的专科医生培养后,肿瘤专科医生对不同恶性肿瘤的病理、分期、预后和治疗原则应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特别是对某一期别的恶性肿瘤在手术、放疗或化疗方面的具体治疗路径应有全面的了解,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本专科的知识。肿瘤专科医师需要国家建立专科准入制度,不是任何医学院毕业的医师均可声称为肿瘤专科医师,才能保证恶性肿瘤医疗质量。

鼻腔鼻窦常见恶性肿瘤的CT和MRI影像学诊断分析

鼻腔鼻窦常见恶性肿瘤的CT和MRI影像学诊断分析 发表时间:2018-06-27T13:56:29.707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6月第16期作者:母晓松[导读] 然而将增强CT与增强MRI联合使用,则能够显著提升肿瘤的诊出率,并能够对肿瘤性质、范围等有较为清晰的认识。(阆中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四川阆中 637400)【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鼻腔鼻窦常见恶性肿瘤的CT和MRI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经过病理学证实的,且同时接受了CT与MRI检查78例鼻腔鼻窦常见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统计和分析两种影像学诊断的特征,以及临床诊断的符合率。结果:单独使用CT与MRI检查,诊出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使用 CT+MRI联合诊断,则诊出率有显著提升,P<0.05。结论:使用CT或MRI对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做影像学检查,其表现往往比较复杂,特异性不足;然而将增强CT与增强MRI联合使用,则能够显著提升肿瘤的诊出率,并能够对肿瘤性质、范围等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关键词】鼻腔鼻窦恶性肿瘤;CT;MRI;影像学诊断【中图分类号】R7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6-0222-02 1.引言 相关研究表明,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大约占人体肿瘤的1%,在头颈部恶性肿瘤中占比3%左右;尽管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实际发病率并不算高,然而,对其早期诊断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一方面,鼻—鼻窦解剖结构较为复杂,导致诊断不易;另一方面,鼻腔鼻窦炎的临床症状与鼻窦炎十分相似,在诊疗过程中不容易被发现。有数据表明,约有一半的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发现时已经进入晚期阶段,失去了治疗的最佳时机[2]。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为诊断鼻腔鼻窦恶性肿瘤提供了更好的选择,CT与MRI均是常用检查手段。为了进一步探讨和分析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CT和MRI影像学诊断价值,我院特对78例鼻腔鼻窦恶性肿瘤患者实施回顾性分析,现就此做出如下报道。 2.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经过病理学证实的,且同时接受了CT与MRI检查78例鼻腔鼻窦常见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78例患者中,包括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29例,年龄范围在20岁到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6±7.1)岁;病程范围在1个月到3年之间,平均病程为(0.7±0.2)年。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鼻塞流涕、鼻出血、头痛、眼痛溢泪、面部麻木等等。所有78例患者均经过病理学诊断确诊为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并且均属于期间占比前三的肿瘤类型患者,其中,35例患者为鳞状细胞癌,占比29.0%,23例患者为腺样囊性癌,占比19.0%;20例淋巴瘤患者,占比16.5%。 2.2 检查方法 2.2.1 CT检查 CT检查使用仪器为64排螺旋CT机(生产厂商:西门子),扫描采用冠状位、矢状位和鼻窦轴位分别扫描,其中部分扫描为增强扫描。使用欧乃派克作为增强检查对比剂,其使方式为静脉注射。 2.2.2 MRI检查 MRI检查使用仪器为Signa HDxt 3.0 T超导型MR 扫描仪(生产厂商:GE),扫描层面分为冠状面、矢状面和横断面;大部分运用FSE序列平扫,小部分使用增强扫描。 2.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的数据统计分析,均使用SPSS19.0作为工具,计量数据运用t检验,计数数据运用χ2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判断标准。 3.结果 3.1 CT检查表现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典型CT表现如下:(1)形态表现:全部肿瘤都呈现出软组织肿块影;其中有62例的患者的CT影像查表现出不规则形态,另外有11例患者的CT影像表现出规则的形态,主要圆形状或结节状。(2)界限表现:其中有14例患者的检查影像表现出较为清晰的边界,其余64例患者均为不清晰边界。(3)密度表现:45例患者的影像表现出不均匀密度,此外有33例患者的影像表现出均匀密度。(4)周围骨质状况:63例患者的肿瘤周围骨质有被破坏迹象,另外15例患者肿瘤周围骨质正常。(5)增强扫描:所有78例患者中,有59例患者实施了增强扫描,结果有34例患者具有显著强化作用,16例患者结果有中度强化;36例患者的强化效果并不均匀,另外有14例患者强化较为均匀。 3.3 MRI检查表现 全部78例患者中,有38例患者的T1W1信号偏低,28例患者T1W1信号为中等,12例子患者的T1W1信号偏高;有6例患者的T2W1信号偏低,24例患者T2W1信号为中等,48例子患者的T2W1信号偏高。78例患者中有60例患者实施了增强扫描,结果有48例患者具有显著强化作用,12例患者强化结果不显著;51例患者的强化效果并不均匀,另外有9例患者强化较为均匀。 3.4 CT、MRI对于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35例鳞状细胞癌患者,通过CT与MRI检查,分别诊断为恶性的17例和16例,检出率没有显著差异;CT与MRI联合诊断,诊出恶性肿瘤26例,显著高于单一使用CT或MRI检查,P<0.05。 23例腺样囊性癌,通过CT与MRI检查,分别诊断为恶性的10例和11例,检出率没有显著差异;CT与MRI联合诊断,诊出恶性肿瘤16例,显著高于单一使用CT或MRI检查,P<0.05。 20例淋巴瘤患者,通过CT与MRI检查,分别诊断为恶性的7例和8例,检出率没有显著差异;CT与MRI联合诊断,诊出恶性肿瘤15例,显著高于单一使用CT或MRI检查,P<0.05。详细数据下表所示。表 CT、MRI对于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诊断结果对比

鼻内镜下行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切除患者的护理

鼻内镜下行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切除患者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3-12-09T14:11:42.57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31期供稿作者:陈玉娟[导读] 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较为常见,据国内统计,占全身恶性肿瘤的2.05%—3.66% 陈玉娟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常州 213003)【摘要】总结了11例鼻内镜下行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切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术前重点做好心理护理、病情观察及常规术前准备;术后护理措施包括健康教育、鼻腔填塞观察护理、疼痛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的观察及出院指导。本组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个月,其中一例2个月后因肿瘤复发摘除眼球的眼眶内有血水流出再次入院,其余病人恢复良好。 【关键词】鼻内镜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1-0057-02 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较为常见,据国内统计,占全身恶性肿瘤的2.05%—3.66%,国外报道为0.2%—2.5%。鼻窦的恶性肿瘤较原发于鼻腔者为多见,在鼻窦恶性肿瘤中尤以上颌窦恶性肿瘤最多见,甚至可高达60%—80%[1]。由于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病理类型复杂多样,早期症状与鼻窦炎症状相似,确诊时多为晚期。20世纪,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治疗领域最成功的进展是颅-鼻联合进路手术。该手术可切除包括颅底区在内的全部前颅底区组织,并且疗效肯定,相对安全[2]。但也有国外研究[3]报道,该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并有死亡病例。目前,鼻部炎性疾病和良性肿瘤多采用单纯鼻内镜下进路进行手术治疗。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4]证实,单纯鼻内镜下进路切除鼻部及颅底区恶性肿瘤是可行的。我科自2011年1月—2012年12月共收治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11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男6 例,女 5例,年龄 43 —77岁,均全麻下行鼻内镜肿瘤切除术,其中2人因肿瘤侵及眼眶,行眼球摘除术,术后予碘仿纱布及水囊压迫止血,术后3-5天拔出水囊,术后10-12天后转放疗科治疗。2人因年龄大,身体弱未行放疗,直接出院。其中一患者2个月后因肿瘤复发,摘除眼球的眼眶内有血水流出再次入院抗感染治疗,病情好转后出院。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 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理解患者正常的情绪反应,与家属有效沟通,共同做好解释工作,主动关心患者,讲解疾病尽早手术的重要性,告知患者术后可能导致面容改变,特别是行眼球摘除术者。增强手术信心,使患者以积极心态配合手术和术后后期治疗,同时对1例81岁老年患者,应家属要求予隐瞒病情。 2.1.2病情观察 加强巡视病房,观察病人神志,有无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等,观察鼻腔有无出血,出血多者及时配合医生进行处理。对头痛剧烈者可遵医嘱使用止痛药物。本组患者有2例因剧烈头痛,术前予曲马多口服止痛,保证其休息。12例患者均未出血鼻腔大出血,其中4人出现少量间断性出血,通知医生后予冰袋冷敷前额,使用蛇毒血凝酶(速乐涓)2u肌内注射,呋麻液滴鼻后出血停止。 2.1.3术前常规准备 术前协助完善各项常规检查,术前一日行青霉素皮试,剪患侧鼻毛。保持口腔清洁,术前3天用天舒欣漱口。 2.2术后护理 2.2.1健康教育 患者麻醉清醒后取半卧位,床头抬高30度,促进分泌物流出,有利于减轻面部肿胀。告知患者48—72小时后鼻腔填塞物取出后再平卧,观察口腔分泌物性质及量,嘱患者将口中分泌物轻轻吐出,切勿咽下,防止血液进入胃内刺激胃粘膜引起恶心呕吐,嘱患者尽量避免打喷嚏、擤鼻,教会病人避免打喷嚏的方法,如用舌尖顶上腭进行呼吸,当要打喷嚏时,立即张口深呼吸或指压人中穴,以防鼻腔填塞物松动、脱出引起出血。 2.2.2鼻腔填塞观察与护理 11例患者术后在填塞碘仿纱布基础上,放置水囊压迫止血。注意观察水囊有无破裂、松动、脱出、移位,防止脱落引起出血或窒息,如水囊破裂或脱出,立即通知医生处理,指导患者活动时,防止牵拉水囊,进软、易消化食物,防止刺破水囊。观察鼻腔渗血情况,正常情况会有少量血性分泌物流出,告诉患者不必太紧张,可用餐巾纸轻轻擦拭,若渗血较多且呈鲜红色,及时汇报医生,并予鼻额部冷敷及遵医嘱应用止血药。本组术后3-5天拔除水囊,无破裂及脱出,均无鼻腔大出血发生,纱布取出后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并用呋麻液、MOC液滴鼻。 2.2.3术后疼痛的护理 因术后鼻腔填塞压迫止血,患者出现鼻部及头部胀痛。疼痛刺激可引起机体一系列生理、心理反应,激发交感—肾上腺系统引起血管收缩,血中儿茶酚胺增高,表现为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加重鼻腔渗血[5]。本组患者术后在前额部用冰袋冷敷,减轻疼痛,同时对不耐痛者遵医嘱口服曲马多止痛。 2.2.4饮食护理 术后6小时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软食,少量多餐,忌刺激性、坚硬食物,忌过热食物及烟酒。鼻腔填塞后张口呼吸致口咽干燥,嘱患者多饮水。给天舒欣漱口,保持口腔清洁,指导患者进行张口训练并坚持训练。 2.2.5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出血的观察和预防。密切观察患者意识、鼻腔分泌物的颜色、量和性质,发现活动性出血征象及时通知医生予处理。鼻腔填塞物取出后卧床休息2—4小时,如有出血延长卧床时间,填塞物取出后3天内有出血可能,注意观察,如出血多配合医生再次填塞,避免用力排便,防止活动性出血,必要时应用缓泻剂。观察患者血压变化,防止血压增高引起出血。本组1例患者术后第5天因血压偏高引起大出血,再次予鼻腔填塞。

Ibrutinib能显著治疗复发_难治性B细胞恶性肿瘤

Journal of China Prescription Drug 2012.10(5)39 近日,美国斯坦福大学医疗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复发性/难治性淋巴瘤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对ibrutinib—一种新型的Bruton酪氨酸激酶(BTK)靶向阻滞剂具有良好的耐受性,该药在B细胞组织学层面上具有显著的药理作用。该研究结果发表于《临床肿瘤学杂志》(Journal of Clincal Oncology ,JCO )的在线版上。 成熟B细胞恶性肿瘤细胞的存活与迁延,主要依赖于B细胞抗原受体信号,在这条信号通路中,BTK是一个关键性的信号。在B细胞恶性肿瘤患者中,研究者们对一种小分子性的BTK 不可逆阻滞剂——ibrutinib(PCI-32765)进行了评估分析。 研究对象为选择复发性/难治性B 细胞淋巴瘤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给予这些患者以口服i b r u t i n i b 治疗,剂量随时间递增。患者被分为2组:第1组,服药28 d ,停药7 d ;第2组,1次/d 。采用荧光探针标记法,对外周血中B T K 被i b r u t i n i b 阻滞的情况进行检测。在研究过程中,剂量递增组患者的服药剂量持续增加,直到用药达到最大耐受剂量(MTD),或当患者未出现MTD时,用药量达到BTK被ibrutinib完全阻滞剂量的3倍。每2个用药周期对药物疗效进行一次分析。 研究结果发现,56例患有不同类型B 细胞恶性肿瘤的患者被分为7个队列接受治疗,大多数患者的疾病严重度仅为1或2级,且具有自限性。未发现剂量限制性不良事件,即使延长用药时间仍是如此。能够保证BTK被完全阻滞的剂量为2.5 mg ?kg -1?d -1,当剂量递增至12.5 m g ?k g -1?d -1时,仍未达到M T D 。药代动力学数据表明,虽然该药的吸收和清除速度均较快,但由于其不可逆性抑制的机制,它对BTK的抑制效果仍至少能够维持24 h。在接受评估的50例患者中,客观缓解率为60%,其中完全缓解率为16%。所有患者总体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3.6个月。 研究证实,患者对ibrutinib具有良好的耐受性,该药在B细胞组织学层面上具有显著的药理作用。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人员日前报告称,小鼠模型显示雷公藤甲素对治疗胰腺癌有效。相关研究报告发表在美国《科学转化医学》杂志(Sci Transl Med , 17 October, 2012)上。 此前就有研究表明,胰腺癌细胞可能含有过多能保护癌细胞免于死亡的HSP70蛋白。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雷公藤甲素可降低胰腺癌细胞中的HSP70浓度,进而减少小鼠体内的肿瘤细胞。 不过,由于雷公藤甲素不溶于水,其在小鼠体内的作用不甚理想。因此,研究人员对雷公藤甲素进行加工,最终得到一种水溶性、注射用新药“明尼甲素”,该新药能被更有效地运输到胰腺癌细胞。研究人员在胰腺癌细胞系以及移植了人类胰腺肿瘤的小鼠中测试了这种新药,发现该药对杀灭肿瘤细胞及缩小肿瘤效果极佳。 研究人员表示,目前尚无治疗胰腺癌的好方法,患者确诊后的中位生存期只有6个月,目前的最佳疗法也只能将患者的生存期延长6周,本研究无疑为胰腺癌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研究者下一步的计划是在较大的动物体内展开新药的毒性研究,并希望明年开展临床研究。 Ibrutinib能显著治疗复发/难治性B细胞恶性肿瘤 新药明尼甲素可有效对抗胰腺癌

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

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 肿块常为首先出现的临床表现,其他还可表现为疼痛、出血、溃疡、梗阻等多种症状,根据肿瘤的发病部位与性质而有所不同。 典型症状 1、肿块 位于体表或浅在的癌症,肿块常是第一表现,相应的可见扩张或增大增粗的静脉。位于深部或内脏的肿块不易触及,但可出现脏器受压或空腔器官梗阻症状。皮肤癌会有相应部位的皮损出现。如癌症发生转移,可出现肿大淋巴结、骨和内脏的结节与肿块等表现。 2、疼痛 肿块的膨胀性生长、破溃或感染等使末梢神经或神经干受刺激或压迫,可出现局部刺痛、跳痛、灼热痛、隐痛或放射痛,常难以忍受,尤以夜间更明显;肿瘤可致空腔脏器病变,产生绞痛,如癌症致肠梗阻后发生的肠绞痛。 3、溃疡

体表或胃肠的癌症,若生长过快,可因血供不足而继发坏死,或因继发感染而形成溃烂。恶性者常呈菜花状,或肿块表面有溃疡,可有恶臭及血性分泌物。 4、出血 体表及与体外相交通的癌症,发生破溃、血管破裂可致出血。 (1)胃癌可有呕血或黑便。 (2)结、直肠癌可有血便或黏液血便。 (3)泌尿系统癌症可有血尿出现,常伴局部绞痛。 (4)肺癌可有咯血或痰中带血。 (5)子宫颈癌可有血性白带或阴道出血。 (6)肝癌破裂可致腹腔内出血。 5、梗阻

肿瘤可导致空腔器官梗阻,随其部位不同可出现不同症状。 (1)胰头癌、胆管癌可合并阻塞性黄疸,出现皮肤及巩膜黄染、消瘦、乏力等。 (2)胃癌伴幽门梗阻可致呕吐。 (3)肠道癌症可致肠梗阻,出现腹痛、腹胀、呕吐、便秘等。 (4)支气管癌可致肺不张,出现胸闷、干咳、呼吸困难等。 6、压迫 癌症压迫周围组织会引起相应的症状。 (1)压迫喉返神经,可引起声音嘶哑。 (2)压迫上腔静脉,可出现面部、颈部、上肢和上胸部静脉怒张,皮下组织水肿。 (3)压迫食管,可引起吞咽困难。

体表肿瘤与肿块考试重点总结

体表肿瘤与肿块考试重点总结 一、皮肤乳头状瘤 【概述】皮肤乳头状瘤为皮肤表面形成乳头状突起,鳞状上皮增生所致。亦有向表皮下乳头状伸展者,呈灰白或黑色,质坚硬,表面角化,易恶变为皮肤癌。 【诊断要点】 1.乳头状疣乳头状疣是由病毒所致的非真性肿瘤。表面呈乳头状向外突出呈多根细柱状突,不向表皮下伸延,可自行脱落。 2.老年色素疣老年色素疣多见于额头部或躯干显露部位,高出皮肤表面,黑色斑块样,表面干燥、光滑或粗糙感,不向皮下伸延,如局部扩大、增高、出血、溃疡有恶变可能。 【处理要点】 需手术切除,或电灼、冷冻和激光治疗。 二、皮肤癌 皮肤基底细胞癌 【概述】皮肤基底细胞癌来源于皮肤或附件的基底细胞。发展缓慢,呈浸润性生长,很少转移。 【诊断要点】 1.起初为蜡状质硬小结节。增大后周围出现小结节,融合成圆盘状肿块。 2.肿块中心有痂皮,去痂后易出血,再结痂。 3.破溃后边缘隆起,不规则似鼠咬状。色素增多呈黑色。 4.好发于头面部,如鼻梁旁、眼睑处。 【处理要点】 手术切除及放射治疗,面部者应用放疗可减少毁容几率,肿瘤对放疗较敏感。 三、色素痣和黑色素瘤 (一)色素痣 【诊断要点】 1.皮内痣痣细胞位于皮下或真皮,不高出皮面,表面光滑,极少恶变。 2.交界痣痣细胞位于真皮及表皮交界处,细胞含不等量的黑色素,向表皮下延伸,呈淡棕色至黑色的斑块和丘疹,表面光滑,无毛、平坦或稍高于皮肤,边缘向四周延伸。一般在足底、手掌、外生殖器部位的黑痣均为交界痣,局部刺激或外伤后易恶变为黑色素瘤。 3.混合痣皮内痣及交界痣同时存在,但更像皮内痣。 【处理要点】 一般伴长毛的痣均为良性。下列情况应手术治疗:易受摩擦或外伤部位的痣;影响容貌者;颜色加深,痣增大;破溃及出血;伴局部瘙痒或疼痛;周围出现黑色小点或卫星结节色素环;边界变模糊,色素呈放射状施展;区域淋巴结增大。手术时应做好广泛手术的准备,可行冰冻病理,如已恶变,则按黑色素瘤原则切除。 (二)黑色素瘤 【概述】包括色素和成黑色素细胞的恶性肿瘤,病因不明,大部分由交界痣恶变。也可由外伤、摩擦、化学物、刺激性外用药、搔抓等诱因引起。好发于中老年人,多见于皮肤及眼内,皮肤以足、小腿、头颈、外阴及前臂多见。恶性度高的可经区域淋巴结转移,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鼻腔鼻窦恶性肿瘤(ICD-10:C30.0/C31)。 行鼻侧切开术或上颌骨全切除术(ICD-9-CM-3:21.31/22. 6/76.39/76.4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症状:鼻塞、涕中带血以及头痛等肿瘤累及相邻结构引起的症状。 2.体征:鼻腔鼻窦部有新生物。 3.辅助检查:内镜和增强CT或MRI提示占位病变。 4.病理组织学活检明确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鼻侧切开术适应症:原发于鼻腔、上颌窦、筛窦和蝶窦恶性肿瘤,已经病理诊断,临床认为需要行鼻侧切开术。

2.上颌骨切除术适应症:原发于上颌窦或鼻腔、鼻窦的恶性肿瘤,已经病理诊断,临床认为需要行上颌骨部分或全切除术。 3.眶内容物切除术:根据肿瘤侵犯眶内情况而定。 4.颈淋巴结清扫术:根据颈淋巴结转移情况而定。 5.酌情一期缺损修复术。 (四)标准住院日≤1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C30.0/C31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等); (4)X线胸片、心电图; (5)内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