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不良贷款形成原因

不良贷款形成原因

不良贷款形成原因
不良贷款形成原因

中国证券网讯(记者高翔)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易会满日前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路演时表示,尽管上半年工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双升”,但资产质量是基本稳定的。不良贷款目前没有蔓延的趋势,拨备覆盖充足,如果优化增量贷款,严控风险,对未来资产质量保持稳定是有信心的。

工行半年报显示,截止今年6月底不良率为0.99%,比年初提高了5个基点,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了220亿。关注类贷款占比为2.17%,比年初提高了19个基点。

易会满表示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能保持不到1%的不良率实属不易。他分析道,个人经营性贷款占新增个人不良贷款的大部分,上半年发生了36亿不良。公司类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商贸服务业。制造业贷款中,新增不良主要集中在产能过剩行业和处在产业链末端、负债率较高的中小企业。商贸流通类的不良贷款主要体现在钢贸和煤炭贸易。这两大领域合计产生了62亿的不良贷款。

易会满透露,个人经营性不良贷款、制造业不良贷款和商贸服务业不良贷款合计占新增不良贷款的80%左右,“集中度还是比较高的”。

针对市场关心的房地产贷款,易会满表示总体满意。截止6月末,个人房贷余额约1万9千亿,开发贷余额约4800亿,总计不到2万4千亿。目前,开发贷的不良率为0.67%,比年初下降3个基点。

如何防范开发贷风险?易会满列举了三项措施:名单制(选最好的企业)、全封闭(个贷和开发贷严格封闭,不能挪用)和总额严控(主要通过收回再贷、存量盘活)。6月底开发贷的绝对值下降了40亿,但今年发放了970亿。他表示,尽管有压力,但开发贷总体趋势还不错。

个人房贷目前不良率仅在0.17%,不良余额较年初仅增加4个亿。单户贷款不到25万,按揭贷的比例为59.4%,剩余的存储50%,首套房比例97%。易会满认为:“从这四个指标看,我对按揭是有信心的。只要严防假按揭,按揭贷款是没有问题的。”

对于产能过剩行业,易会满透露钢铁、水泥、电解铝、造船和平板玻璃五大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总额为1370亿。他表示:“我国的钢铁产能从1亿吨到10亿吨,工商银行的贷款就在1100亿,没有增加过。水泥、电解铝、造船的贷款都很少,造船的贷款只有62亿,最近冒了一些不良,但总额也就是62亿,影响不大。”

关于处置,易会满表示今年上半年不良贷款单边增加550亿,绝对值上升了120亿。上半年工行通过处置、核呆,共处置了430亿,核销127亿,现金清收200多亿,转化100

亿多一些。合计处置的430亿不良贷款中,40%靠现金清收,30%靠核呆,30%靠重组,“相当于1块钱的核呆发挥了3块钱的作用”。

易会满认为:“处置成本整体不高,对拨备补充的需求得到比较好的控制,因此信贷成本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信贷成本是银行经营的最大成本,我们上半年总体控制得还不错。”

谈及拨备,易会满表示工行目前有超过2500亿拨备,大部分是在顺周期时计提的,所以目前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加大一些处置的力度也很正常。截止6月末,工行的拨备覆盖率为238%,而全球银行业的平均水平为96%。

展望下半年,易会满表示压力仍较大,估计还会“双升”,但他判断不会有系统性风险。原因在于中国经济还是处于中高速发展阶段。经济形势总体平稳,银行的资产质量也能基本保持稳定。他表示,工行不良贷款形成70%的因素还是与宏观环境有关。

今年以来,工行莱芜张家洼支行实施不良贷款精细化管理,有效推进今年清收处置不良贷款工作,提升清收处置工作效率。一手抓经营发展,壮大业务规模,一手抓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并且始终把清收不良贷款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截至日前,该行清收个人不良贷款70余万元,法人不良贷款50余万元。

加强组织领导,提升保障支撑力。在不良贷款清收处置上,该行一是成立了不良贷款清收处置领导小组,由行长为组长,分管行长为副组长,客户经理任成员,明确行长为清收处置第一责任人,各管户客户经理为具体清收责任人,具体负责相关不良贷款清收处置管理、督导、通报、考核、汇总与上报工作。

因地制宜,重点加强对新增关注贷款的催收。该行重点加强对新增关注类贷款的催收,由于新进入关注类贷款逾期时间短,催收效果明显。并且严格按照对逾期贷款的催收管理要求,对于延期代扣日内的逾期、逾期1-15天、逾期16-30天、逾期31-70天、逾期71-90天的贷款,采取相应不同的催收方式。加强监测,抓好落实,严防发生新增不良,对于已形成的不良贷款,依法追索。

按日通报,实行不良贷款责任分析报告制度。该行明确专人每日通过台账系统导出数据,按日通报不良贷款清收处置情况。并且要求支行贷后管理岗逐日电话或上门催收,做好催收记录,同时编写不良贷款责任分析报告,对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和责任人进行分析和报告。拓宽渠道,认真制定清收处置预案。该行积极探索清收处置方案创新,因地制宜制定“一户一策”清收处置对策,结合借款人的实际情况变化,尽职调查报告为基础,预判清收处置结果,集体研究最佳的处置方式,本着最大限度提高该行不良贷款处置效益的出发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处置预案,并依据授权管理规定逐级上报审批后实施。

强化履职,夯实贷后管理制度。该行通过建立和完善贷后管理制度,加强对贷后管理的力度,使管理措施到位;要通过建立激励制度并考核到位,将客户经理贷后管理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改进客户经理工作作风,使贷后管理职责履行到位。

银行清收不良贷款三十招

银行清收不良贷款十三招 本文“不良贷款”是指不能按借款合同约定如期归还贷款本息的贷款。不良贷款的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既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对不良贷款的防控与清收一直是金融工作者研究的课题。解决不良贷款问题的途径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贷款前期的风险防控工作;二是贷款以后的管理清收工作。本文着重探讨贷款形成不良后的清收工作。不良贷款清收要遵循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全面分析借款人各种影响因素,从中找出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的放矢地采取适当方法加以解决。为了拓宽思路,本文提出一些清收不良贷款的招法,供实践中参考: 一、主动出击法 主动出击法是指责任信贷员主动深入到借款人经营场所了解情况,催收贷款的方法。信贷员应经常深入到自己管辖的客户中研究实际问题。将客户群体分类排队,在“好、中、差”的类别中突出重点开展工作,本着先易后难,先好后差,先小额后大额,先近程后远程,先重点后一般的工作思路,寻找切入点。坚定信心,反复多次的开展工作,并在所到之处一定要签发催收通知书和办理相关合法手续,以达到管理贷款、提高质量、收回不良贷款的目的。

二、感情投入法 对于出现不良贷款的客户,不要一概责备或训斥,不要使用强硬语言,激化矛盾,以“依法起诉”相威胁。而首先应以一份同情心,倾听对方诉说苦衷与艰辛,困难与挫折。站在借款方的观点,换位思考,分析问题,查找根源,寻找出路。使自己的观点与客户相融合,以获得其同情,被对方所接受,在工作交往中融入感情,建立友谊。在此基础上,引导对方适应自己的工作观点,即清收不良贷款的观点,入情入理的细说不良贷款给自己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些影响会使诚信遭到破坏,形象受到损坏,朋友之路越走越窄,经营困难越来越多。如能及时归还贷款,既能表现实力,又能申请再借,既是遵守合同,又是信守承诺,使信用度得到提高。信用度的提高,就是自己的无形资产。通过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分析使之产生同情与理解,以达到自己工作之目的。 三、参与核算法 贷款管理人员与客户的工作关系,应当是合作的,友好的,知心的。应当经常深入到客户中去,掌握客户的经营状况,帮助客户客观分析经营中出现的问题。找出问题的主要原因,使客户能欣然接受,进而参与到经营核算中去。通过真实的会计账目作出进一步研究,提出增收节支的具体措施,提高客户盈利水平,降低客户的经营成本。并关心客户的措施落实情况,力争取得成效,促进不良贷款的收回。

某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分析

某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分析 某家大型银行有多家分行,近年来,该银行的贷款额平稳增长,但不良贷款额也有较大比例的提高。为弄清楚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我希望利用银行业务的有关数据建立模型做些定量分析,找出控制不良贷款的办法,有关数据见附表。 首先,我们对什么是不良贷款做一界定:不良贷款是指出现违约的贷款。一般而言,借款人若拖延还本付息达三个月之久,贷款即会被视为不良贷。其次,贷款余额是指截止到某一日以前商业银行已发放的贷款总和。 然后,从银行业务和某些相关资料得知,不良贷款的数额大致和各项贷款余额、本年累计应收贷款、贷款项目个数和本年固定资产投资额有关。该银行共有25家分行。 首先,我先对这几个变量和因变量做一个散点图,以便初步确定回归模型的形式。通过做y、x1、x2、x3、x4的散点图知道,几个变量基本都是呈线性趋势增长,所以可以建立线性模型。注:y表示不良贷款,x1表示各项贷款余额(亿元),x2表示本年累计应收贷款(亿元),x3表示贷款项目个数,x4表示本年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 首先做y关于所有变量的回归,所得结果如下: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1.021640 0.782372 -1.305823 0.2064

X1 0.040039 0.010434 3.837495 0.0010 X2 0.148034 0.078794 1.878738 0.0749 X3 0.014529 0.083033 0.174983 0.8629 X4 -0.029193 0.015073 -1.936769 0.0670 R-squared 0.797604 Mean dependent var 3.728000 Adjusted R-squared 0.757125 S.D. dependent var 3.609307 S.E. of regression 1.778752 Akaike info criterion 4.166558 Sum squared resid 63.27919 Schwarz criterion 4.410333 Log likelihood -47.08197 F-statistic 19.70404 Durbin-Watson stat 2.625709 Prob(F-statistic) 0.000001 可见,x3、x2、x4的系数都不是显著的,回归模型的可决系数 R-squared达到0.797604,可认为回归模型整体是显著的。由于个别的系数不显著,没有通过检验,且变量x3的p值最大,可以首先将解释变量x3从模型中剔除,然后做y对其余三个变量的回归。回归结果如下: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0.971605 0.711240 -1.366071 0.1864 X1 0.041039 0.008525 4.814000 0.0001 X2 0.148858 0.076817 1.937838 0.0662 X4 -0.028502 0.014206 -2.006264 0.0579 R-squared 0.797294 Mean dependent var 3.728000 Adjusted R-squared 0.768336 S.D. dependent var 3.609307 S.E. of regression 1.737213 Akaike info criterion 4.088088 Sum squared resid 63.37607 Schwarz criterion 4.283108 Log likelihood -47.10109 F-statistic 27.53279 Durbin-Watson stat 2.596015 Prob(F-statistic) 0.000000 从上表可看出,x2、x4的系数依旧不显著,R-squared为0.797294,模型整体是显著的。再将x2从模型中剔除。再做一次回归。

浅析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解决措施

浅析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解决措施 一、不良贷款的定义 不良贷款亦指非正常贷款或有问题贷款,是指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或者已有迹象表明借款人不可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而形成的贷款。 我国自2002年全面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该制度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将银行信贷资产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具体见下表)。不良贷款主要指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 贷款五级分类表 二、当前背景 银监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6461亿元,较年初增加541亿元,不良贷款率1.04%,较年初上升0.04个百分点,达到近三年来的最高水平。有关专家认为,不良贷款率上升凸显宏观经济增长放缓背景下,金融业风险正在集聚,预计今年银行业将持续面临不良贷款上升的压力。 2014年3月末,淮北市银行机构不良贷款余额6.5亿元,比年初增加了6412万元,增长较快。

三、不良零售贷款形成的主要原因 金融企业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是纷繁复杂的,一般认为,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这种风险主要是由于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而我国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却迥然不同。下面主要从宏观经济环境、银行自身经营管理和信用与法律环境三个方面,对不良资产的成因做一些探讨。 (一)宏观经济环境 首先经济周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经济社会的经济发展会呈现出经济繁荣和经济萧条之间的循环波动,银行的不良贷款发生率也会随之波动。在经济繁荣的时期,借款人的获利能力普遍提高,并且有较好的预期,当期的财务状况优良,不良贷款发生率较小;而在经济萧条期则相反。其次银行和其客户都处在宏观经济这个大的市场环境之中,宏观经济的各种经济政策的变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及环境等)都可能引发不良贷款的生成。 以产业政策及环境为例,淮北市属于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煤炭税收收入在全市财政收入中占比相对过高,随着近年来煤价持续走低,全市财政收入、煤炭税收收入及煤炭税收占比逐年下降(具体见下表),同时与煤炭行业关联度较高的相关产业如煤矿机械设备销售收入亦大幅下降。在这样的产业环境影响下,我行的相关零售贷款客户出现不良贷款的概率大大增加,具体表现为销售收入急剧下滑、应收账款金额及周期增加,资金链断裂等。 近年淮北市煤炭税收收入及占比一览表 (二)银行自身经营管理 1、主要经营管理者的风险理念。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的机构,银行主要经营管理者的风险理念及风险偏好决定了其资产质量的好坏。一般情况下,贷款资产组合主要考虑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和风险性三种因素,如何选择亦主要取决于银行主要经营管理者。冒险激进型的管理者,更多的考虑资产的收益性,其安全性指标变低、风险性指标变高;保守谨慎型的管理者,更多的考虑资产的安全性,其收益性和风险性指标就会变低。 2、绩效考核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银行绩效考核体系设置逐步科学合理,但依旧呈现风险内控指标分值低、经营注重短期化、风险滞后的倾向。在绩效考评指标设置上,考评指标较侧重规模扩张与短期效益最大化,打破了收益与风险的平衡,这必然埋下各种风险隐患。 3、合规风险。三查制度,即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是银行贷款最基本的制度,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这项制度执行不到位,监督不得力,查处

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化解措施

浅谈新增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化解措施 不良贷款通常是指该笔贷款到期后,借款人在未办理相关展期或转贷手续的前提下,未按照借款合同约定借款期限归还贷款本金及利息,形成贷款超出约定期限的一种现象。 一、新增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 通过对新增不良贷款检查,发现其形成原因主要归结为客观原因和主管原因两大方面。 客观原因表现在:第一,借款人收入减少,还款能力下降。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因素。贷户自身经营管理不善、货款未能及时收回或产品大量积压,流动资金被占压,致使借款人经营困难、亏损、甚至停产,造成贷款逾期或无力还款。第二,发展某种产品上存在“一哄而上”现象,即行业风险。如:以黄安镇和唐庙乡为主要区域的木材加工业,因今年行情不景气,相互拖欠货款,外欠货款难以收回,抗风险能力较小,致使借款不能按期归还,形成市场风险。第三,贷款用于购销货物、外地经营、承包工程,贷款后外出务工较多,有的农民以发展种养业为名,借款后外出打工,长时间不回家;有的跑回家乡信用社贷款,到别的乡镇或进城创业,游离于信用社的有效监控之外,给收贷工作带来难度。 主观原因表现在:第一,管理职能没有有效发挥。部分信用社班子成员的在信贷管理上处于粗放型管理,重经营、轻管理,重规模、轻质量,重增量、

轻存量,对于不是本人参与审查、审批的贷款,不能对每笔贷款的情况做到全面、及时的了解,放松了贷后检查及催收,对贷款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二,防控风险的意识薄弱。部分信贷人员违规操作,借款手续存在瑕疵,存有个人征信报告中显示借款人有不良贷款记录、担保人超保证能力现象,形成贷款风险。第三,“三查”制度流于形势。部分客户经理贷款调查不深入、工作不细致,不能正确分析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结构和风险程度,只是围绕申请金额去做调查报告;贷款审查流于形势,审贷不分离,无贷款审查小组审批记录,审查意见不明确;贷后检查的形式重于实质,仅在贷后检查跟踪表上签个字了事,不能及时了解借款人的生产经营情况,准确掌握贷款使用情况,致使贷款挪用、债务转移,不能根据风险程度的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贷款逾期后,不能及时尽职催收,不能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尽职催收去化解风险。第四,贷款交接制度落实不到位。责任人调离、内退、除名后,贷款没有及时办理交接,责任认定不明确,以致管理出现“空档”。部分贷款虽明确管理责任人,但管理责任人有“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想法,在其位而不谋其职,缺乏主人翁(责任)意识,从而错过了清收不良贷款的有利时机,加大了贷款风险。 二、新增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 针对上述形成不良贷款因素,应从以下四个方面防范:

不良贷款成因和化解对策

农信社不良贷款成因及化解对策 作者:李星咏湖…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2382 更新时间:2009-1-9 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受多种因素制约,信贷资产质量低劣、不良贷款占比高始终困扰着农村信用社,已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因素,也直接影响着信用社经营效益和持续生存和发展。近年来,各地农村信用社都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不良贷款清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同时新的不良贷款又不断产生,陷入了“先清后增”的怪圈。有的随贷款规模的扩张表面降低了不良占比,掩盖了风险,但不良贷款绝对额却不降反升,都成为困扰信用社发展的顽疾。因此,在农村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的新形势下,如何化解不良贷款问题、切实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信贷资金的运用率,树立农村信用社的良好社会形象和竞争力,巩固农村阵地,扩大市场占有率,就要根据自身情况结合当地实际,既要有方法,又要有策略,划阶段清收,尽快在具体工作中实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妨借鉴大禹治水的成功经验,疏堵结合,从堵新和清旧两方面同时入手,在控制新增不良贷款方面多下功夫,多出绝招,在压缩不良贷款存量上多想点子,多施手段,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 对于农信社的不良贷款应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客观分析,站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高度,探索化解的思路和对策。对不良贷款形成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有助于预防、化解贷款风险。 (一)是贷款风险识别和筛选机制不健全。对借款人的准入判断,不是基于借款人的财务状况或贷款抵押品,而是基于对借款人成功完成某项业务的预测。或者在借款人的资信程度及偿还能力产生质疑的情况下,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及解决措施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及解决措施 摘要:银行存在大量不良贷款是引发金融风险的最大隐患,也是银行经营失败的首要原因。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国际一体化进程加快的今天,金融市场的竞争愈加激烈。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的主体,国有商业银行大量不良贷款的存在已成为影响金融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不良贷款;经济体制;金融监管;金融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金融体系的稳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而大量不良贷款的存在,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资产的整体质量,是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隐患所在,严重危及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面临新的国内国际形势,如何根据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特点,借鉴国外处置不良资产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实际,处置大量的存量不良资产,防范新的不良资产的产生,已成为一项重要的议题。 一、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分析 (一)经济体制方面 1、国有企业制度是形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一个重要原因 国有商业银行最大的债务人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同归国家所有,产权关系不明晰。企业对贷款的需求是无限的,而不明晰的产权关系造成了对国有企业贷款的零约束,由此造成了银行贷款利率的居高不下,这从一方面加大了国有企业按期还贷的难度,从而造成了借钱不还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大量的国有企业制度由于体制落后,产品结构、产品质量与市场脱节,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从而造成了国有企业大量亏损。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大量国有企业关闭,国有企业破产、收购、兼并、承包、租赁等改制行为中大量逃废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债务。 2、投融资体制的局限 一方面,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政府立项、计委审批、财政与银行买单(拨款或贷款)”的投资模式。银行作为一个贷款人,一旦投资失利,无力偿还贷款时,银行就被动地承担了投资项目的全部经济责任,而投资项目的决策部门一般不承担责任。另一方面,我国金融市场的特殊情况使得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单一,主要融资渠道是银行,这造成了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转嫁给银行。当企业出现经营危机时,银行承担的损失往往比企业大。银行的损失主要表现为贷款本息难收回,除此之外还要承担追缴不良贷款和处置不良贷款的成本。 (二)银行内部因素

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是什么?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一、不良贷款的成因 查找不良贷款的原因,一方面是经济下行对企业的影响不容忽视,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在贷款管理上仍未实现精耕细作也是形成不良贷款的重要原因,如贷前调查不深入、贷中条件不落实和贷后管理不到位。我们可以归纳以下几点: 1重贷轻管的现象仍未得到根治 在金融机构的发展史上,一直存在重业务发展,轻风险管控,重贷款投放,轻贷款管理的现象。这很大程度上受考核导向和方式的影响,在考核导向上,虽然大部分金融机构都强调了收益与风险匹配的要求,但实际情况是规模考核前置且力度大,质量考核受制于资产分类不及时和审计事后调整等因素往往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经营上的短视行为,导致重规模轻质量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考核方式上,大都采用买单的方式,直接同贷款投放,以贷引存,贷款收益挂钩,形成各机构重投放重收益,过分追求规模扩张而忽视了资产质量的管控要求。同时金融机构高管人员的任期制,也易导致片面追求任期内业绩的倾向,在发展与风险的博弈中,风险管控让位业务发展的现象时有发生。 2风险管理的理念仍未深入人心

金融机构极易被黄金客户所迷惑,如对垄断性行业和企业、政府项目等贷款不做深入分析,通过各种手段降低准入标准,调整其风险限额,扩大授信;贷后放松管理,对贷款的使用,企业的经营等情况监控不力。为了形成投放,忽源,过分相信和依赖第二还款来源,认为只要有担保的贷款就是好贷款,忽视了实践中存在大量的担保能力不足,担而不保执行难的问题,抵质押品估值偏高,变现难的问题。在贷款管理过程中,认为不欠息就是好贷款,对企业重大事项关注不足,对企业的现金流不做深入分析,不能对贷款风险作出及时、准确判断,进而丧失最佳盘活处置时机。流动资金贷款长期化现象严重,在贷款到期后,一味依赖转贷,认为借新还旧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对于市场竞争乏力、企业经营状况的恶化视而不见或存在侥幸心理,其结果是将潜在风险转化为现实损失。 3信贷流程控制不足 流程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的重中之重,流程控制上的问题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如对新暴露不良的管控,考核部门、经营部门、处置部门看起来各司其职,实质有可能人人负责,人人负不了责。如:经营部门对不良形成负有管理责任,但却不用操心处置化解,保全部门负责处置化解,却不用为不良的形成买单,处置多了就是业绩,考核部门不是经营部门,关心数字更甚于项目本身。 4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重要性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对资产质量和考核的影响也应引起足够关注。众所周知,不良贷款的认定是依据信贷资产的风

不良贷款形成原因

中国证券网讯(记者高翔)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易会满日前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路演时表示,尽管上半年工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双升”,但资产质量是基本稳定的。不良贷款目前没有蔓延的趋势,拨备覆盖充足,如果优化增量贷款,严控风险,对未来资产质量保持稳定是有信心的。 工行半年报显示,截止今年6月底不良率为0.99%,比年初提高了5个基点,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了220亿。关注类贷款占比为2.17%,比年初提高了19个基点。 易会满表示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能保持不到1%的不良率实属不易。他分析道,个人经营性贷款占新增个人不良贷款的大部分,上半年发生了36亿不良。公司类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商贸服务业。制造业贷款中,新增不良主要集中在产能过剩行业和处在产业链末端、负债率较高的中小企业。商贸流通类的不良贷款主要体现在钢贸和煤炭贸易。这两大领域合计产生了62亿的不良贷款。 易会满透露,个人经营性不良贷款、制造业不良贷款和商贸服务业不良贷款合计占新增不良贷款的80%左右,“集中度还是比较高的”。 针对市场关心的房地产贷款,易会满表示总体满意。截止6月末,个人房贷余额约1万9千亿,开发贷余额约4800亿,总计不到2万4千亿。目前,开发贷的不良率为0.67%,比年初下降3个基点。 如何防范开发贷风险?易会满列举了三项措施:名单制(选最好的企业)、全封闭(个贷和开发贷严格封闭,不能挪用)和总额严控(主要通过收回再贷、存量盘活)。6月底开发贷的绝对值下降了40亿,但今年发放了970亿。他表示,尽管有压力,但开发贷总体趋势还不错。 个人房贷目前不良率仅在0.17%,不良余额较年初仅增加4个亿。单户贷款不到25万,按揭贷的比例为59.4%,剩余的存储50%,首套房比例97%。易会满认为:“从这四个指标看,我对按揭是有信心的。只要严防假按揭,按揭贷款是没有问题的。” 对于产能过剩行业,易会满透露钢铁、水泥、电解铝、造船和平板玻璃五大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总额为1370亿。他表示:“我国的钢铁产能从1亿吨到10亿吨,工商银行的贷款就在1100亿,没有增加过。水泥、电解铝、造船的贷款都很少,造船的贷款只有62亿,最近冒了一些不良,但总额也就是62亿,影响不大。”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a8695666.html,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 作者:黄江华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7年第07期 【摘要】商业银行能否稳健经营,贷款的资产质量是重要因素,其关系着我国金融体系 的安全,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论文分别从不良贷款的总体情况和信贷风险成因,进行数据统计和举例说明,并提出了针对不良贷款的控制措施及建议。 【Abstract】 Whether the commercial banks can operate steadily, the asset quality of the loa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security of our financial system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Papers analyzes the general status of non-performing loan and the reason of the credit loan risk through the data statistics and illustrate, then puts forwards the control measures and suggestion for the non- performing loan. 【关键词】银行;贷款;信贷风险 【Keywords】bank; loan; credit risk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7-0093-02 1 引言 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银监会公布的主要监管指标显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4939 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76%。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仍然被认为低估,关于商业银行真实的资产质量众说纷纭。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对200多位业内人士的调查发现,逾五成认为2016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在2%-3%,逾两成认为在3%-4%,近一成认为在4%以上。更有激进的境外机构认为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经超过10%。 如此高比率的不良贷款除了宏观环境下经济发展环境复杂、经济持续下行、结构调整难度加大、企业经营效益滑坡、经营成本增加、盈利能力减弱等原因形成,其中大部分为人为违规发放形成。下面,笔者以某农商银行为例对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和防范对策进行探讨,以为业内同僚互相学习并借鉴参考之用。 2 农商银行不良贷款总体情况 截至2016年12月末其资产总额182.14亿元,其中:各项贷款余额102.40亿元,不良贷款余额29.18亿元,占比28.50%。大额保证类贷款占比过高,不良率远高于平均水平。该行2015年末,有余额的33笔单笔放贷金额在1500万元以上的大额贷款中(均为2015年6月以前存量贷款)有16笔采用保证及信用担保方式发放,年末保证类对公贷款余额248492. 74万

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的因素,也有市场的因素。银行不良贷款可分为经营性不良贷款和政策性不良贷款。银行在信息不完全、信贷评估失误以及内部控制不严所导致的不良贷款是经营性不良贷款。政策性不良贷款是由于政府行为在信贷分配中过度介入,因政策不合理所形成的不良贷款。一类是在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下银行资金财政化使用所造成的不良贷款,譬如短贷长用性质的、流动资金不足性质的固定资金贷款和中长期技改贷款、财政补贴式的各种农副产品收购贷款和赈灾贷款等。这些贷款长期难以收回,成为不良贷款。另一类则是因膨胀性经济政策所累积的不良贷款,譬如房地产热、股票热、国债期货热中出现价格信号上的泡沫,促使银行资金流入这些领域,当泡沫消失后,银行的信贷成为不良贷款。 (一)财政性的银行不良贷款 从商业银行信贷分配理论要求看,贷款必须建立在信用评级、倒账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长期以来,我国的商业银行并不是按照这一套科学的信贷管理原则和标准进行贷款分配的。在传统的财政金融体制下,商业银行缺乏自主权,信贷资金分配是计划体制下资本计划分配的一个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银行成为国民收入分配的主渠道,但由于银行和财政关系未理顺,企业资本积累机制不健全,受旧观念和旧体制的影响,造成大量银行信贷资金被当作财政资金使用,形成财政挤占银行的信贷资金,信贷资金财政化的倾向主要表现为: 1.财政资金由银行信贷资金填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资金供应渠道只有财政和银行两条渠道。银行统管企业流动资金后,因财政不拔、企业少补,导致大量银行信贷资金被迫垫支企业铺底流动资金、长期物资储备资金和本应有预算支出的重点建设资金;银行信贷资金财政化,必然造成银行大量短期信贷资金被长期占用,贷款不能按期收回,流动性差。除流动资金贷款外,银行还存在较大数量固定资金贷款,填补财政对企业资本金的拨付不足。由于这两类贷款带有财政资金的性质,长期固化,成为银行不良贷款的重要组成部分。 2.企业改制、重组、破产过程中的政策措施不配套,给银行信贷资产带来极大风险和损失。国有企业进行改制、重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搞好国有企业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由于国家的有关政策措施尚不配套,企业重组、破产过程中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逃废银行债务现象。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在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开户的改制企业62656户,贷款本息5792亿元,经过金融债权管理机构认定的逃废债改制企业32140户,占改制企业的51.29%,逃废银行贷款本息1851亿元,占改制企业贷款本息的31.96%。 3.地方政府对银行贷款的行政干预,也是导致不良贷款的一个重要因素。改革伊始,为改变过去中央集权的状况,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中央对地方分权让利,地方政府在国家经济生活中作用越来越明显。地方政府作为当地利益的代表者,当银行利益和地方利益无法同时兼顾时,往往首先维护地方利益,使银行利益受损。如为了加快发展本地经济,突出“政绩”,地方政府总是取各种办法对银行经营进行行政干预,鼓励企业上项目争投资,支持企业搞大而全、小而全。结果使一些企业脱离实际,盲目上基建、搞技改,对项目的布局是否合理、市场潜力和未来效益等缺乏科学的论证,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为保住“吃饭财政”,千方百计向银行要贷款保企业交税、发工资。对地方政府的干预,银行地方分支机构只能被动配合。 4.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着大量的政策性任务。如果把政策性贷款定义为凡是受政府干预而营运的信贷资金,在1991年国家银行体系政策性贷款余额总计有近7000亿元,占当年全部贷款余额的比例高达38%(许美征,1992年),直到1994年政策性银行成立之前,国家专业银行的全部贷款余额中三分之一以上仍是政策性贷款。国家专业银行的政策性贷款有固定资产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的投向往往由政府部门指定。流动资金贷款主要有农副产品收购和出口商品收购贷款等,此外还有支农、扶贫、支持地区开发和科技开发贷款。上述贷款中,多数都实行优惠利率,其中对农副产品收购贷款的优惠利率与基准利率之间的差额,由中央银行给予部分补贴,其余利息差额均由专业银行自己承担。这类政策性贷款本该由财政给予贴息,以支持产业政策的实施。由于财政困难,政府给不出钱,就把贴息负担转嫁给专业银行,引起专业银行经营的困难,同时,还易形成专业银行以政策性亏损的理由来掩盖经营性亏损,使银行的经营状况不透明。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原因及解决对策【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原因及解决对策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壮大,不良贷款问题也伴随着产生并阻碍着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化解不良贷款的措施,很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国外研究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国外研究中,最早的银行倒闭事件可以追溯到14世纪巴蒂家族的弗罗伦萨银行,当时,由于英吉利政府没能偿还该银行的巨额贷款,而导致其倒闭。19世纪,英格兰两家大银行的倒闭,日本北海道拓殖银行的破产等,这些银行经营的失败案例在国际金融史上时有发生。而导致银行破产的原因中,银行不良贷款问题一直是银行失败的主要原因。Sanjeev,Gunjan米(2007)认为,不良贷款已成为世界各地银行界的威胁,而形成不良贷款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相比有较高的影响力。富兰克林艾伦(2009)认为,不良贷款问题是中国持续繁荣的最重要的问题,在努力改善银行体系中,特别是减少不良贷款的主要银行数量和提高其效率的延续,是中国改革在短期内金融体系最重要的方面。 2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国内研究 2.1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研究 对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的国内研究中,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在举行“2007年中国金融市场论坛”上表示,虽然我国银行业的改革总体上取得了成功,但目前有些改革还在浅层次进行,基础还不牢固,有待进一步向纵深推进,特别要求商业银行防止不良贷款的反弹。廖远甦(2007)认为解决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难题,任重而道远。因为,国际上一般认为合适的不良贷款率应该在2%—5%之间。2000年世界排名前20的银行(不包括中国的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为3.27%。虽然除农业银行以外的其他三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接近这一水平,但因为目前的不良贷款率是在政府大力扶持下短期获得的,仍然有反弹的可能。赵洪丹、丁志国(2010)通过研究发现,2003年以来

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分析

xx信用社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清收措施受多种因素,我社不良贷款占比居高不下,尽管我社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清收不良贷款措施,也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但一些“玩疾”不良贷款仍然得不到解决,前清后增的现象时有发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清收难的问题。通过分析,认为目前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遗留问题而形成。 二、农业经济效益较低,农民收入水平不高,清偿能力较低: 有部分贷款是因为贷款金额完全超过了借款的人偿债能力,导致贷款到期不能全部归还。在贷款调查阶段就应该考虑借款人的偿债能力,贷后更应该做好贷后检查,一旦发生风险,及时做好风险化解。 三、没有真正按贷款用途所需的周转期合理确定贷款期限: 农村客户资金周转意识较为薄弱,如果不能正确的确定贷款期限,当客户本来有钱的时候贷款未到期,于是将资金又投入到另外的用途中去,贷款到期客户又不能立即将所投资金收回,导致贷款逾期。 四、贷款用途集中,工程款拖欠严重,导致工程类贷款不良较多: 近几年,我社工程类贷款较多,由于工程款拖欠,资金不能及时收回导致贷款逾期。工程类贷款特别要注意所承包工程款结算渠道和结算期限等。 五、当地信用环境导致: 许多客户抱着贷款到期办理转贷的思想,贷款到期前不能筹集资金还贷,导致贷款形成不良。从现在开始从根源上遏制客户的这种思想。为客户讲解还完再贷与转贷的利于弊,让 客户从贷款发放开始就思想重视到期还款的重要性。不少贷户存在着观望、攀比的不良心理,原本很讲诚信的客户看到一些恶意逃债、赖账户一直“逍遥法外”,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他们心理产生了“扭曲”而不愿主动归还贷款的思想。我曾在贷款核查中遇见这样的情况,有客户开玩笑说: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和对策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和对策 我国由于体制和各种政策上的原因,整个金融系统存在巨大规模的不良贷款,巨额的不良贷款不仅影响着银行体系的稳定,而且削弱了银行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使得我国银行业隐藏着巨大的经营风险;随着金融业的逐渐开放,我国银行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各家商业银行都在市场中努力发展和壮大自己,但这并不能自动地保证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问题能够得到彻底解决。因此正确处理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已成为维护我国经济安全的当务之急。 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绝有76%集中在国有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挤占了其他银行超过30%的不良贷款比重。由此可见,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是困扰我国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瓶颈。虽然不良贷款的总量和比率近年来呈现出双降的良好态势,但如此高的不良贷款对我国银行业仍是十分严峻的威胁。处理现有不良贷款并且控制新生不良贷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我国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 金融企业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是纷繁复杂的,一般认为,主要是由于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而我国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却不同,有以下几方面:(一)政府不合理干预 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要求企业与银行服从大局,按国家意图发放贷款,开发项目,承担社会性负担,并接受政府管理;另一方面,又要求企业和银行面向市场经营,追求经济效益,自已生存和发展。政府不合理干预的直接后果便是国有商业银行信用活动扭曲和金融秩序紊乱,使银行存量风险累积和增量风险叠加。 (二)法律不健全,执法不严 1.法律法规不健全。一方面,授予债权银行参与、监督涉及债务企业处理的权利不够充分,无法达到参与监督的目的;另一方面,在银行债权保护的某些方面尚欠缺相应法律规定。同时,对国际金融领域缺乏了解,对国际金融法规了解甚少,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水平比较低下,更谈不上与国际接轨和

银行形成不良贷款的原因

1.银行形成不良贷款的原因 1.不良贷款的定义:不良贷款指非正常贷款或有问题贷款,是指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或者已有迹象表明借款人不可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 款本息而形成的贷款。 2.不良贷款的分类:我国自2002年全面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该制度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将银行信贷资产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不良贷款主要指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 3.不良贷款形成的主要原因:金融企业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是纷繁复杂的,一般认为,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这种风险主要是由于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而我国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却迥然不同。下面主要从宏观经济环境、银行自身经营管理和信用与法律环境三个方面,对不良资产的成因做一些探讨。 (1)宏观经济环境:经济社会的经济发展会呈现出经济繁荣和经济萧条之间的循环波动,银行的不良贷款发生率也会随之波动。在经济繁荣的时期,借款人的获利能力普遍提高,并且有较好的预期,当期的财务状况优良,不良贷款发生率较小;而在经济萧条期则相反。另外,银行和其客户都处在宏观经济这个大的市场环境之中,宏观经济的各种经济政策的变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及环境等)都可能引发不良贷款的生成。 (2)银行自身经营管理

A.主要经营管理者的风险理念。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的机构,银行主要经营管理者的风险理念及风险偏好决定了其资产质量的好坏。一般情况下,贷款资产组合主要考虑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和风险性三种因素,如何选择亦主要取决于银行主要经营管理者。冒险激进型的管理者,更多的考虑资产的收益性,其安全性指标变低、风险性指标变高;保守谨慎型的管理者,更多的考虑资产的安全性,其收益性和风险性指标就会变低。 B.绩效考核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银行绩效考核体系设置逐步科学合理,但依旧呈现风险内控指标分值低、经营注重短期化、风险滞后的倾向。在绩效考评指标设置上,考评指标较侧重规模扩张与短期效益最大化,打破了收益与风险的平衡,这必然埋下各种风险隐患。 C.贷款管理。三查制度,即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是银行贷款最基本的制度,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这项制度执行不到位,监督不得力,查处不严格;重贷轻管,重放轻收的现象日益突出;“人情贷”、“谋私贷”“盲目贷”等各种违规贷款时有出现,三查制度流于形式。 (3)信用与法律环境:信用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是整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而银行作为市场经济中的核心企业之一,信用环境对银行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信用环境涵盖了诚信、道德、文化等软实力因素,这些因素会长期影响、制约贷款质量。信用环境差的区域,部分贷款客户诚信不够、道德水准不高、企业文化建设基础不牢

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分析

丰登信用社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清收措施受多种因素,我社不良贷款占比居高不下,尽管我社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清收不良贷款措施,也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但一些“玩疾”不良贷款仍然得不到解决,前清后增的现象时有发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清收难的问题。通过分析,认为目前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遗留问题而形成。 二、农业经济效益较低,农民收入水平不高,清偿能力较低:有部分贷款是因为贷款金额完全超过了借款的人偿债能力,导致贷款到期不能全部归还。在贷款调查阶段就应该考虑借款人的偿债能力,贷后更应该做好贷后检查,一旦发生风险,及时做好风险化解。 三、没有真正按贷款用途所需的周转期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农村客户资金周转意识较为薄弱,如果不能正确的确定贷款期限,当客户本来有钱的时候贷款未到期,于是将资金又投入到另外的用途中去,贷款到期客户又不能立即将所投资金收回,导致贷款逾期。 四、贷款用途集中,工程款拖欠严重,导致工程类贷款不良较多:近几年,我社工程类贷款较多,由于工程款拖欠,资金不能及时收回导致贷款逾期。工程类贷款特别要注意所承包工程工程款结算渠道和结算期限等。 五、当地信用环境导致:许多客户抱着贷款到期办理转贷的思想,贷款到期前不能筹集资金还贷,导致贷款形成不良。从现在开始从根源上遏制客户的这种思想。为客户讲解还完再贷与转贷的利于弊,让

客户从贷款发放开始就思想重视到期还款的重要性。不少贷户存在着观望、攀比的不良心理,原本很讲诚信的客户看到一些恶意逃债、赖账户一直“逍遥法外”,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他们心理产生了“扭曲”而不愿主动归还贷款的思想。我曾在贷款核查中遇见这样的情况,有客户开玩笑说:“XXX欠你们信用社的钱多少多少,你们也没把他们怎样,也没什么办法吧?”听到这些话,我心中阵阵酸楚,是我们的清收力度不够?还是我们的发放措施不正确,我们确实应该好好思考思考了。 清收措施:多年来形成的信用风气的影响,这种不良风气就像“瘟疫”一样在社会上“传播”,形成不少贷户恶意逃债、赖账。所以我们要在遏制这种风气的前提下进行“前追后堵”的催收措施。 前堵:彻底追查以前形成的不良贷款,让那些恶意逃债、赖账户在社会上无处存身。 1、集中清收:近年来,我们一线信贷人员尽管非常尽职,他们磨破嘴皮还是效果不佳。之所以效果不佳部分是因为清收阵势不够强大,我们可以采取集中人员清收的办法,利用宣传车,制造强大的清收声势,让那些赖账、逃债户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主动归还贷款。 2、依法清收:依法清收仍然是我社最有效的清收措施,虽然近年来法院执行力度不够,导致已经逾期时间较长的贷款仍不能仅仅解决,但希望能通过我们的与法院的沟通,加强执行力,对那些恶意逃债、赖账户“杀一儆百”。我们更要积极配合公安、司法机关搞好依法清收的工作。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 商业银行能否稳健经营,贷款的资产质量是重要因素,其关系着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论文分别从不良贷款的总体情况和信贷风险成因,进行数据统计和举例说明,并提出了针对不良贷款的控制措施及建议。 【Abstract】Whether the commercial banks can operate steadily,the asset quality of the loan is an important factor,which is related to the security of our financial system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Papers analyzes the general status of non-performing loan and the reason of the credit loan risk through the data statistics and illustrate,then puts forwards the control measures and suggestion for the non- performing loan. 标签:银行;贷款;信贷风险 1 引言 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银监会公布的主要监管指标显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4939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76%。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仍然被认为低估,关于商业银行真实的资产质量众说纷纭。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对200多位业内人士的调查发现,逾五成认为2016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在2%-3%,逾两成认为在3%-4%,近一成认为在4%以上。更有激进的境外机构认为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经超过10%。 如此高比率的不良贷款除了宏观环境下经济发展環境复杂、经济持续下行、结构调整难度加大、企业经营效益滑坡、经营成本增加、盈利能力减弱等原因形成,其中大部分为人为违规发放形成。下面,笔者以某农商银行为例对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和防范对策进行探讨,以为业内同僚互相学习并借鉴参考之用。 2 农商银行不良贷款总体情况 截至2016年12月末其资产总额182.14亿元,其中:各项贷款余额102.40亿元,不良贷款余额29.18亿元,占比28.50%。大额保证类贷款占比过高,不良率远高于平均水平。该行2015年末,有余额的33笔单笔放贷金额在1500万元以上的大额贷款中(均为2015年6月以前存量贷款)有16笔采用保证及信用担保方式发放,年末保证类对公贷款余额248492. 74万元,不良余额100790.26万元,不良率40. 56%,保证类对公贷款500万(含)以上不良率40.56%,1000万元(含)以上不良率45.65%,2000万元(含)以上不良率53.75%。 3 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3.1 外部经济环境与企业经营管理方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