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之一“空间观念”

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之一“空间观念”

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之一“空间观念”
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之一“空间观念”

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之一

——“空间观念”的内涵和教学建议

一、什么是空间观念

(一)什么是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在大量空间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物体、图形的形状、大小及相互位置关系的印象,即留在头脑中的表象。

简单地说,就是一个物体的表象、它相互的位置关系能够在学生的头脑中再现。

(二)空间观念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在2011版的课标有非常明确的说明:

1、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

比如看到一台冰箱、一台洗衣机、一个长方体盒子,这些一个个具体的物体能够去掉非本质的东西,抽象出几何图形,同时又能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我们所描述的长方体可能是冰箱、可能是文具盒、可能是一间教室。

有研究表明,三维图形与二维图形的相互转换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的过程,是三维图形与二维图形的相互转换的基本表现形式。这是一个充满观察、想象、比较、推理和抽象的过程,是建立在对周围环境直接感知基础上的,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解与把握。

2、想象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

方位与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也是个体对空间把握能力的一个具体的体现,对方位的感知和图形相互之间位置关系的把握,是表现空间观念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想象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在不现的问题情境中有不同的想象的水平要求。

判断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就需要学生更复杂一些的想象力,同时推理也是必要的。

当你看过以后,闭上眼睛能够再现这样一个过程,比如旋转前后图形的位置关系,平移之前在什么位置,想象一下向什么方向移动,移动了多少,最后是什么样子,在脑子里面能够把运动的轨迹描述出来。

3、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

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的过程怎么去体现,比如旋转,通过向什么方向旋转多少度变成现在的样子,这个过程能不能想出来,它是一个从静态到动态的过程,而在动态的过程当中学生能够想象出来,出现这个过程的影相。

4、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如何能够用语言把你想象的跟别人去交流,并且让对方能够理解,能够根据你的描述画出来或想象出来,听到别人用语言或数据的描述,能够慢慢想象出实际的物体,这个过程就是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具体表现。

在数学课堂中如何落实数学核心素养

在数学课堂中如何落实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稳步开展数学课堂教学,调整和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合理提出猜想,培养创新精神,渗透核心素养。杜威曾说: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 对数学问题的猜想,实际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一种创新精神的体现。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创新地学习数学。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 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尽快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抽象性,为了避免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教师有设计具有趣味性的课堂导入环节,营造有趣开放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探究之中提升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在讲解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时,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将抽象复杂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另外,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探究模式让学生分析和讨论所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

得学习数学的成就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优化教学设计,让数学核心素养渗透于教学内容中。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科学规划每一个教学环节,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为切入点,并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有效渗入数学文化知识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关于数学文化的相关内容,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当加入我国古代关于方程解析的研究,将《九章算术》中的解题方式与现代方程应用方式进行类比,让学生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了解数学的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识。数学文化知识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教师在应用时要控制好使用的力度,不宜占据过多的课时。 教学过程要突出重点才是高效教学的核心。教师要抓住教材中本质的、主要的东西,对其进行加工处理,然后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出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方面上去,同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对于课本中相对次要或起辅助作用的教学内容,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以适应教学的需要,提高教学效率。 完善评价考核,注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考察。教师要完善数学评价考核方式,改变传统重成绩轻过程的评价模式,注重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考察,让学生明确学习中存在的不足,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要将关于核心素养的相关内容纳入教学评价和教学考核之中,完善和优化教育教学评价模式。在设计考试题目

- 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之一“空间观念”

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之一 ——“空间观念”的内涵和教学建议 一、什么是空间观念 (一)什么是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在大量空间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物体、图形的形状、大小及相互位置关系的印象,即留在头脑中的表象。 简单地说,就是一个物体的表象、它相互的位置关系能够在学生的头脑中再现。 (二)空间观念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在2011版的课标有非常明确的说明: 1、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 比如看到一台冰箱、一台洗衣机、一个长方体盒子,这些一个个具体的物体能够去掉非本质的东西,抽象出几何图形,同时又能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我们所描述的长方体可能是冰箱、可能是文具盒、可能是一间教室。 有研究表明,三维图形与二维图形的相互转换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的过程,是三维图形与二维图形的相互转换的基本表现形式。这是一个充满观察、想象、比较、推理和抽象的过程,是建立在对周围环境直接感知基础上的,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解与把握。

2、想象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 方位与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也是个体对空间把握能力的一个具体的体现,对方位的感知和图形相互之间位置关系的把握,是表现空间观念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想象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在不现的问题情境中有不同的想象的水平要求。 判断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就需要学生更复杂一些的想象力,同时推理也是必要的。 当你看过以后,闭上眼睛能够再现这样一个过程,比如旋转前后图形的位置关系,平移之前在什么位置,想象一下向什么方向移动,移动了多少,最后是什么样子,在脑子里面能够把运动的轨迹描述出来。 3、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 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的过程怎么去体现,比如旋转,通过向什么方向旋转多少度变成现在的样子,这个过程能不能想出来,它是一个从静态到动态的过程,而在动态的过程当中学生能够想象出来,出现这个过程的影相。 4、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如何能够用语言把你想象的跟别人去交流,并且让对方能够理解,能够根据你的描述画出来或想象出来,听到别人用语言或数据的描述,能够慢慢想象出实际的物体,这个过程就是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具体表现。

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长治市实验小学牛惠芳 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师的培养应该从核心素养培养模式下全面适 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因此就需要教师必须建立一套基于核心素养培养模式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课程体系,运用联系的观点进行教学上的指导,继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下面就从核心素养培养基础导向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进行分析研究。 数学核心素养在小学阶段建立的初衷不是只代表着技能、思想及经验以外的概念,而是让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充分体现出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及对数学运算技巧的充分把握。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不能够脱离数学学习的应用、创新,要积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灵活的采用数学思维模式来分析世界,进而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具备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努力创造情境教学,增添提问环节。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遵循核心教学为导向,为学生开创出自主探究的现实学习环境,并结合教材实际内容设计出形象化的问题,从而让学生积极运用现有的所学方法,自主展开学习研究。在我们身边无时无刻不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常识,有选择性的将其融入到所学内容之中。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爱喝的饮料为切入点,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式的教学情境:小明

的爸爸给小明买了一箱可乐,一箱一共25瓶,问12箱可乐一共多少瓶?通过在课上融入这样贴近生活的小问题,可以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激发出学生的探究兴趣。 又如:在学习《圆柱的体积》时,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冲突点,向学生提问:圆柱体容器内水的体积怎样来计算?学生会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将水倒进长方形的容器内计算。这时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如果是圆柱形状的橡皮泥又该对其体积如何进行计算?此时教师可以适当的进行引导,学生也许会想出将橡皮泥制作成长方形再来进行计算。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发问:如果是针对圆柱体铁块体积进行计算,又该如何做呢?学生经过认真的思考后会得出:将其浸泡到水中,然后再排除掉水的体积,剩下的就是铁块实际的体积。教师通过为学生设置这样环环紧扣的问题情境,学生在思考与回答中会主动参与到问题的探究活动中去,极大地调动起学生探求数学知识的欲望,并且在教学实践中,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二、积极运用游戏形式,凸出核心素养教育。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性格特点都比较活泼好动,并且对于一切新鲜事物都有着较强的好奇心理,愿意在课下做一些有趣的游戏。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喜爱的游戏创编进去,进而促使学生将在游戏中收获的游戏体验与数学知识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为学生营造出快乐教学的氛围,从而能够体现出数学核心素养教育的意义。例如:在学习《9的乘法口诀》内容学习时,教师可以先将乘法口诀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把学生当做主体,就要真正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把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作为教学核心目标,才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具备终身学习与发展的能力。 一、在课堂上善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时,教师要能根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精巧地设计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将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探索生活的问题,能加深学生对学习数学价值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情感,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之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积极营造开放性课堂 在数学课堂中,要为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胜利的机会,这样学生才能主动积极的发展学生自我,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共同拥有一个松弛而丰盛的课堂,组织开展丰盛多彩的活动课,把课内外、校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大量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活动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创设质疑情境,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为学生创设一个阻抑、调和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了疑问学生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这样,学生才会向主动探索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改进中创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场所,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这样解放开放的课堂,才更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三、善于捕捉学生的心理 同一阶段的学生也有着例外的心理,就像有的学生喜欢唱歌,有的喜欢跳舞,有的喜欢绘画一样,数学课堂学习也是如此,有的学生爱举手回答问题,哪怕是错误的,而有的学生则不轻松举手,即使心中已有了答案,还有的学生想举不敢举。这时就需要对症下药,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很简易满足,也很简易受伤害。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好强心,他们做梦也想超越他人,他们有权利得到社会、同学和老师的认

浅谈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三大理念,强调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这是数学教育多年来指导思想的突破与革新。也就是说,当前我们要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实现数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大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数学能力,把新课标理念转化成一个个具体的教学目标,逐一落实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一、结合教学实际,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当前的义务教育数学改革中,笔算是被削弱的内容,降低了笔算的复杂性和熟练程度,这不是说计算能力的培养不重要了,其实正相反。《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避免程式化的机械计算和叙述算理”。既然这样,我们怎样提高全体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1、依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口算”题。“口算”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计算能力,也是一种最生活化的基本技能。而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片面的提高课堂效率而忽视了这种基本能力的培养,以致学生在许多需要计算的地方出现不该有的错误。例如:如果学生个位数加减法的口算能力不达标,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多位数加减法的学习;而个位数的乘法也即“乘法口诀”训练不到位,就直接影响到今后多位数乘除法的学习;同理,每一个内容的口算能力培养都直接影响到今后相关内容的学习。也就是说如果连口算能力都得不到很好培养的话,那么,就说明我们的数学教育是失败的,这将给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发展留下极大的隐患。因此,教师要针对每个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口算”题,

小学数学中空间观念的培养

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及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几何教学中培养的空间观念与能力,对其他领域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如CT,核磁共振,机器人,电视,传真等技术,都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小学阶段强化儿童空间观念的培养,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为学习几何知识奠定扎实的基础,有助于孩子逐步了解、探索、把握现实世界的数学空间,学会用数学眼光、数学思维去观察客观世界、帮助他们更好地生存、活动和成长。 教学中,教师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掌握学生空间观念形成的过程及其阶段性,才能有针对性地、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下面就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及其特点。 一、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一)空间观念的定义 所谓空间观念是指在空间知觉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对物体的方向、距离、大小和形状的知觉,是客观世界空间形式在人脑中的表象。它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知觉过程,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和方位知觉。 (二)空间观念的结构 1、形状知觉 由于幼儿的形状知觉发展很快,一般在小班时就能辨别圆形、方形和三角形,中班时能把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把两个半圆拼成一个圆形;到大班时还能认识椭圆形、菱形、五角形、六角形和圆柱体等,并能把长方形纸片折成正方形,把正方形折成三角形。但很难说出图形的特征。低年级学生在知觉不熟悉的几何图形时往往把几何图形与具体事物相联系,如把正方形说成是“方格子”,把三角形说成“红领巾”,把圆形说成“太阳”。 2、大小知觉

对图形的大小判断的正确性,依照图形本身的形状而定。幼儿在判断圆形、正方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大小时较容易,判断椭圆形、长方形、菱形和五角形的大小则比较困难。儿童估计物体大小的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小学生往往不能准确地判断远处的物体。如:看到山顶上一个移动的小白点,成人会根据生活经验,将其放大一定的倍数,认为实物的大小大概有一辆公共汽车那么大,而儿童则不会按一定比例将所看到的物体放大,那是由于他们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所以,他们只会认为就是一个小白点。 3、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即立体知觉,是对立体物体或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儿童的深度知觉是先天就具有的。 4、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即方向定位,是对物体所处的方向的知觉。如对前后、左右、上下及东、南、西、北的知觉。物体的方位总是相对的,是与所参照的物体的方位相比较而言的。刚入学的儿童就能完全正确地分辨上、下、前、后四个方位,但以自我为中心的左右方位的辨别能力尚未发展完善。儿童的左右概念的发展大致需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5—7岁)能比较固定地辨认自己的左右方位。如能辨认自己的左右手,大约到7岁才会把自己手脚的左右关系运用到物体左右关系上。 第二阶段(7—9岁)初步地、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儿童在辨别别人的左右时,常常要依赖于自身的动作或表象,在辨别两个物体的左右关系时,常出现错误。 第三阶段(9—11岁)能比较灵活地、概括地掌握左右概念。在这个阶段上,儿童能正确地指出三个并排放着的客体的相对位置。 由此可见,小学生的左右概念的发展是整个方位知觉发展的关键。 (三)空间观念形成过程中的心理特点 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与成人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具体表现是:

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促使当今的数学课堂教学产生了重大的改变和影响。它是指具有数学基本特征、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与思维品质,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与品质等等。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渗透核心素养?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主动发现问题,渗透核心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创新地学习数学。无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不管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进行有效地引导和解决,对于有创新意识的问题和见解,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鼓励,而且要表扬学生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大家一起去深层次地思考和交流。 二、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现在的数学课堂,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辅助,不再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改变使学生更加对学习感兴趣,我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发展、提高,使学生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以下习惯:多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多说,培养数学口头表达能力;多思,引导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获得能力的提高。在探究活动中,还将动手操作与观察、思维等紧密结

合起来,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三、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要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数学教学应从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素材出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了解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原先的问题,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数感得到了发展。 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要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生活情境,提取素材,进行数学分析,寻求数学解决。

小学数学学科素养

二、试卷内容的结构分析 小学数学本体性知识(10分) ?文本解读 ?作业设计与命题 ?教学诊断和评价 本体性知识 ?新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改编的内容,拓展的内容,综合的内容,教材知识点教学需要的上位知识。 ◆五、六年级的教材内容 文本解读 题型和前两年一样,倾向于对教材文本的解读,更强调新旧教材变化的对比解读。

作业设计和命题:布卢姆等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学习领域、动作技能学习领域和情感领域三个方面,其中认知领域的目标是指知识的结果,包括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表现性评价试题:(题目的设计意图,学生可能的策略,怎样设计评分标准) 小胖用计算器算两个两位数的乘法,积是455,但忘了是哪两个因数,只记得它们都小于50. 小巧说, 能用计算器找出两个因数,从7×64试起. 老师说, 7和64都不可能. 老师说了三个理由, 你认为老师说的理由是: ①②③ 你能用计算器很快找出小胖的两个因数吗?把你每次试的算式和结果都记录在下面,试的次数越少越好. (1).“三角形”这一概念,小学教材中是如何呈现定义的?在数学体系(或中学)中它的定义是什么? 5% (2)《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之上……”请你选择上表其中的一课时,简述如何了解学生的教学起点。5% (3)根据教学起点分析,设计这节课新课展开环节。25% (4)基于为学生后序学习积累基本活动经验设计一道本节课的练习并说明意图。5%

(5)例举学习本节课后学生典型错例,分析出错的原因,提出教学建议。10% (6)根据你定的本节课教学重点、难点,出一题创新检测题,并说明设计意图。10%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近年来,“核心素养”成为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方向标,引领着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要明确核心素养的核心是什么,深刻认识核心素养的内涵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明确方向,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下面就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谈谈以下做法和想法。 1.先备学生再备课 教育以人为本,教师的职责是教学生先做人,后求知。所以教师要用心备学生。想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必须先了解你的学生离具备核心素养还差多少。目前很多

教师的体验,都是用心备课,做好教学设计是教学的重心,轮带几届学生,基本都是同样的授课模式。教师备好课不容易,教好课更不容易。我们也许应该改变思路,在以人为本的课堂,备好学生才是事半功倍的方法。如果接手一个新班级,了解学生的性格、家庭及学习情况至关重要。在数学学习方面,可以从学习习惯、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几个方面对学生做初步评价,对某方面表现突出或者欠缺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在了解学生的途径中,可以以谈话的方式开展调查,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或者偏见需要正确的引导,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不排斥这门学科,慢慢地产生兴趣。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很重要,也是核心素养中的实践创新和科学精神的载体。每个老师应以人文关怀为起点,让学生健康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2.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应包括自

初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论初中数学课堂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主动发现问题,抓住问题本质,渗透核心素养 “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也有提出问题的能力。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不管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自己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和解决。对于有创新意识的问题和见解,不仅要给予鼓励,而且要表扬学生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大家一起去深层次地思考交流。例如:教学《加法交换律》,这节课主要是探究和发现规律,在探索新知的环节,采用竞赛的形式进行教学。在讲清竞赛的内容和规则后出示题目:25+48、48+25、68+27、27+68…..两小组轮流答题,答到第4题时,先答题的小组的同学马上提出了问题:“老师,其他组的同学做的是我们小组做过的题目,不公平!”这时老师问:“为什么不公平,你来说说。”接着学生就顺其自然地说到问题的本质:“虽然加数的位置相反,但是加数是相同的,所以结果也是相同的。”通过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抓住本质,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加法交换律的内涵。又如:“生活中的比”,导入时提出问题:你在生活中有遇到哪些比?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将“糖水中的糖和水的比”与“篮球比赛中的比“提出来,并问“这两个比相同吗?如果不同,不同之处在哪里?”学生通过交流和讨论给出了不同的想法:比赛中的比主要是要比大小比输赢,而糖水中糖和水的比虽然也有可能发生变化但是更注重糖和水之间的关系。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突破难点。 二、具有创新精神,合理提出猜想,渗透核心素养 杜威曾说:“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数学问题的猜想,实际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一种创新精神的体现。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创新地学习数学。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例如:《圆的周长》,在探究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的环节中,先引导学生提出猜想: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猜一猜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接着结合学生的回答,演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滚动一周。并让学生指出哪个圆的直径最长?哪个直径最短?哪个圆的周长最长?哪个圆的周长最短?最后总结:圆的直径的长短,决定了圆周长的长短。 又如:在教学“3的倍数特征”时,大部分学生受前面学习的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影响,会有个位是3的倍数的数的猜想。这时,教师出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验证。第1列中“73、86、193、199、163、419、763、176、599”中 9个数的个位都是3的倍数,它们能否被3整除?通过验证,学生发现先前的猜想是错误的,于是就会产生疑惑,并有了探求新知的欲望。这

小学生数学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小学生数学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评价要素评价方法和工具概念性知识了解概念●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能举例说明对 理解概念象的特征 ●能准确记忆公式、定律、性质、法则 技能性知识记忆知识●能理解公式、定律、性质、法则内涵及 理解知识有关量的关系 数●能知道运用公式、定律、性质、法则进 学行分析、判断、推理 知运算技能●运算技能的准确性和熟练性 识技能应用图形技能●图形技能的准确性和熟练性 技统计技能●统计技能的准确性和熟练性 能●了解图、表格或文字表述中的已知条件 和待解决的问题 理解问题●辨别和判断问题的类型,列出算式并求 简单应用解答问题出计算结果。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提出问题●能从现实生活中或已知的情境中发现并 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能从已解决的问题中提出拓展性问题。 ●会用多种方法进行运算 运算能力运算灵活性

运算简捷性●能灵活运用公式、性质、法则和运算律 进行简便计算 感知空间图形能●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 空间想象能力力●能进行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 灵活解决空间图形问●能灵活解决求组合图形和不规则图形的 数题能力面积和体积 学●多角度、多途径去探索并概括出数和图 能形的规律 力 数学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能从若干特殊事物当中进行比较归纳出推理能力事物的特征 ●能寻求证据、验证或举出反例 ●能清晰、有条理去解决问题 ●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交流 解决问题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能正确列出解决该问题的算式或方程等 ●能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对数感的把握程度; 数学的研究对数量关系●理解数学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和关系的认 数象空间形式识; ●物体的空间形状、空间大小、空间位置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精选课件)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名师培训会的感想 海西路小学彭丽飞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什么? 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培养的重点。 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是促进数学课程学习和数学思想形成的源动力。?数感 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符号意识 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空间观念 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 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几何直观 利用图形描述分析问题。 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数据分析观念 了解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应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 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运算能力 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推理能力 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两者功能不同,相辅相成.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模型思想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

小学数学中空间观念的培养

小学数学中空间观念的培养 摘要:空间观念是指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距离、方向等形象在人脑中的表象。在小学阶段强化儿童空间观念的培养,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思维和空间想象力,有助于他们今后学习立体几何知识。同时,很重要的一点是儿童生活在现实空间,帮助他们了解、探索、把握空间,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生存、活动和成长。本文重点从“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形成空间观念”,“在实践应用中,发展空间观念”等方面阐述了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空间观念培养 “空间与图形”是《数学课程标准》安排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其核心目的是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所谓空间观念是指对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的直觉,它是人们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图形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不难看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促使小学生能更好地认识、理解生活的空间,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对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的途径作了初步探索。 一再现生活经验。培养空间观念,学生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他们具有较多的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早期经验,这些现实生活中丰富的原型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时,首先是联系生活中熟悉的实际事物。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时,由于学生已经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学生才能列举出钟面、方向盘、车轮、圆桌面、硬币面、碗口、太阳、纽扣等圆形物体,对他们认识圆有很大帮助。再如,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上课伊始教师谈话:“同学们,我国射击运动员杜丽夺得了第28届雅典奥运会首枚金牌,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使得我们的五星红旗在赛场上空升起,你知道红旗是什么形状的吗?再看小朋友常用的手帕是什么形状?”(生回答师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师接着提问:“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通过谈话再现奥运赛场升国旗的场景,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揭示课题,初步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激发学生从小努力学习、长大为国争光的思想感情。 二....引导学生观察,建立空间观念。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持久的视觉活动,在几何知识学习中起到重要作用,是小学生获得初步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观察中,学生逐步获得有关几何形体的表象,建立正确的几何概念,从而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而且要透过现象,找出事物的本质;认识到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所看到的图形是不同的,从而逐步形成对实物与平面图关系的一些初步看法,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空间观念。例如,在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时,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的实际,多举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要着重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实物的面,如黑板面、课桌面、课本封面、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把学生当做主体,就要真正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把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作为教学核心目标,才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具备终身学习与发展的能力。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的技巧。 一、了解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核心素养不是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能力。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数学素养是人们通过数学学习建立起来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时所具备的品质,通常是在人们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过去,我们为了学生的考试成绩,总是习惯让他们熟记概念、公式,做大量的练习,搞题海战术,以为“见多识广”,题型练习得越多,考试的时候就越熟悉,越轻松,当然成绩也就越好。可事实是,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尤其是我们的小学数学,更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与工作打基础,如果我们现在只让他们学了应付考试,他们就会觉得很无趣,这对他们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中

努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些能力就可以陪伴他们一生。比如说数学运算,无论是我们的工作还是生活都是永远离不开的;还有数据分析,我们也常常用到。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去超市里购物,我们想到买到价格便宜洗涤剂,也要将自己先前收集来的各组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某种品牌的洗涤剂最便宜。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想要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培养与提高,我们的老师必须要转变观念,由过去的那种看重考试成绩的思想转变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为主的思想。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最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学科,因为大家认为学习数学,不仅获得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培养和锻炼了我们的思维能力。数学教学必须以思维培养为基础,这样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才能得到提高。比如,教学《简便运算》这部分内容时,对于第一题目图中的李叔叔“第一天看到66页,第二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234页,还有多少页没有看?”然后教材中展示了三位小朋友的算法,问学生哪种更简便。课堂上我没有这样直接问学生,而是先让学生读清题目,因为教材是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所以一定要让学生看懂题目意思。题中的“看到”与“看了”是不是同一个意思,需要学生认真读,这其实就是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一个步骤。这个题目并不难,观察一下题目,看看这些数字之间有什么关系,想想我们可以怎样算得更快,还要让他们想想这是根据什么定律来思考的。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自然也就会从直观的思维到抽象的思维过

数学核心素养

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 一、张奠宙:数学核心素养包括“真、善、美”三个维度。 通俗地说,数学的核心素养有“真、善、美”三个维度: (1)理解理性数学文明的文化价值,体会数学真理的严谨性、精确性; (2)具备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3)能够欣赏数学智慧之美,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不妨就一个人文学科的学者(例如从事新闻、出版、法律、外语、中文、历史等专业)来说,他们的数学素养也许就是在高中学段形成的(到大学不学数学了)。对他们来说,在数学能力上要求不可过高,但是却必须具备现代的数学文化修养,能够欣赏数学美,理解数学文明,以便在记者采访、外语翻译、小说创作、历史考察等的职业生涯中,能够应对许多与数学文化有关的常识性问题,并与他人进行基本的数学交流与探究。 二、义务教育数学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 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核心素养不是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能力。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相关,对于理解数学学科本质,设计数学教学,以及开展数学评价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般认为,“素养与知识(或认知)、能力(或技能)、态度(或情意)等概念的不同在于,它强调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超越了长期以来知识与能力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强调了人的反省思考及行动与学习。”“数学素养是指当前或未来的生活中为满足个人成为一个会关心、会思考的公民的需要而具备的认识,并理解数学在自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能力,做出数学判断的能力,以及参与数学活动的能力。”可见,数学素养是人们通过数学学习建立起来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时所具备的品质,通常是在人们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人们所遇到的问题可以是数学问题,也可能不是明显的和直接的数学问题,而具备数学素养可以从数学的角度看待问题,可以用数学的思维方法思考问题,可以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比如,人们在超市购物时常常发现这样的情境,收银台前排了长长的队等待结账,而只买一两样东西的人也同样和买一车东西的人排队等候。有位数学家马上想到,能否考虑给买东西少的人单独设一个出口,这样可以免去这些人长时间的等候,会大大提高效率。那么问题就出现了,什么叫买东西少,1件、2件、3件或4件,上限是多少因此,会想到用统计的方法,收集不同时段买不同件数东西人的数量,用这个数据可以帮助人们做出判断。在这个过程中,具有数感的人会有意识地把一些事情与数和数量建立起联系,认识到排队结账这件事中有数学问题,人们买东西的数量(个数)与结账的速度有关系。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了解到,具备数学素养可能有助于人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这个情境本身可能并非有明显的数学问题。

实现小学生数学深度学习,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实现小学生数学深度学习,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摘要】随着教育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育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小学教师需同目前要实现小学生数学深度学习,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现状相结合,制定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学习成绩和素养的教学方案,进而使学生能力有所提高,推动小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基于此,本文从事实出发,阐述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说明了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方式,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方法 小学数学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科目之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小学生日后的学习状态有直接影响。为了确保小学数学教育产生实质作用,为小学生的学习提供有利条件,在展开教育活动中需满足课程要求,增强小学生深度学习的动力,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本文主要从实现小学生数学深度学习,提高学生核心素养这两方面进行探讨与研究,采用教学知识和文化相结合、培养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思维的转变、教学评价检测核心素养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素养。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概括 在整个小学阶段,数学一直引领着教育教学的发展,其不仅是知识点与生活中的传递工具,还是应用到学习与生活中的有效工具。具体来说,“数学素养”指的是在了解数学的某些知识点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点的应用、学习技巧,提高创新能力,对学生学习有着一定的影响。学生用心去学,及时解决学习中的一些难题,将学到的知识和生活进行有效结合,对自主去解决问题具有促进作用。如在苏教版五年级数学的“方程”课堂中,学生需要利用“天平两侧的质量相同”这一道理进行解题,学习了事物的逻辑性,会从相反的方向去看待同样的问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什么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什 么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什么 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培养的重点。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是促进数学课程学习和数学思想形成的源动力。 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核心素养不是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能力。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相关,对于理解数学学科本质,设计数学教学,以及开展数学评价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核心素养”反映了数学的本质和价值。核心素养虽然不是具体的数学内容,但反映了数学的本质与价值,反映了数学知识所蕴涵的重要思想和方法。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数据分析观念等与相应的数的认识、图形的认识和统计概念内容直接相关,具备这些核心素养是深刻理解这些数学内容所必须的。其他核心素养是在整个数学学习中,或几个学习领域的学习中应当重视的思想、方法或意识。教学中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才能提升具体的数学知识学习的质量,体现数学内容的本质特征和真正价值。 如统计内容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分类、平均数、简单统计图表等统计知识,在学生掌握这些统计知识时,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是教学中应当特别重视的。将数据分析观念作为核心素养之一,指出:“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可见,数据分析观念反映了统计内容所蕴涵的思想和方法,使学生体会数据的收集、整理的过程,选择恰当的方式描述收集到的数据,建立展示数据的意识;体会数据中蕴涵的信息;体验数据的随机性,对统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和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展示的过程,才能体会数据中蕴涵的信息,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中的作用。核心素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特别关注的问题,也可以说核心素养反映小学数学教学的魂,应有意识地在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学时,体现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切实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教学的引导者教师,离不开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离不开教学活动的评价体系。因此只有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重视核心素养、围绕核心素养设计教学活动,才能较好地达成目标。

如何提升高中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如何提升高中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数学核心素养 21世纪,我国确定了“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指导思想,强调以课程为载体落实指导思想,进而以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为突破,探索、积累经验,逐步推广。“以素养立意课程体系”主要是将培养、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课程基本目标,根据每一个学科的特点,把三维目标通过每一个学科的核心素养加以落实,把课程总目标与学科教育有机结合。 我国数学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思考:数学教育应留给学生什么?数学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关键能力与思维品质。不严格地说,数学核心素养不仅包含外显能力,还包含内在思维品质。数学课标修订组提出了六个核心素养:数学抽象、数学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它是五大基本能力的延续和深化。 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重要的基本组成部分,每个数学核心素养通过“情境与问题”“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表达”“交流与反思”四个方面表现出来,这四个方面也是描述核心素养水平的四个维度。 每一个数学核心素养有自身的独立性,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在发现与提出、分析与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中,各自在不同的环节发挥不同的作用,但我们更需要强调整体

性,六个核心素养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它们不是两两“不交”的独立素养,而是相互“交着”相互“渗透”的,在直观想象中,蕴含着抽象、推理、模型;在抽象概括中,也离不开直观、推理、模型;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更需要直观、推理、模型交互发挥作用…… 数学核心素养不是独立于知识、技能、思想、经验之外的“神秘”概念,综合体现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对数学技能方法的掌握、对数学思想的感悟及对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二、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课程体系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课程要突出三件事,一是符合数学规律并结构清晰;二是突出数学本质;三是便于转化,转化为数学核心素养。 1.体现选择性的高中数学课程结构 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特长,会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需要有不同水平的数学核心素养,而数学课程标准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课程。 必修课程为学生发展提供共同基础,是高中毕业考试的内容要求。选修I课程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I课程是高考的内容要求。选修课程分为ABCDE五类。这些课程为学生确定发展方向提供引导,为学生展示数学才能提供平台,为学生发展数学兴趣提供选择,为大学自主招生提供参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志向和大学专业的要求选择学习其中的某些课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