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复习资料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复习资料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复习资料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复习资料

世界近代化历史上成功的追赶:第一次,美国追赶英国(1871—1913)精英教育驱动;第二次,日本追赶美国(1953—1992)初等教育驱动;第三次,韩国追赶西欧(1965—)中等偏高趋动;第四次,中国追赶发达国家?高等教育驱动?

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机遇:1经济增长对教育和人力资源的巨大需要;2利用人口红利,再创人力资本红利;3家庭结构转型变动,家庭教育需求转变;4城镇化:实现人口转移与人力资本提升;5知识经济:以教育和培训为原动力;6全球化和市场化:全面开发人力资源的国际背景和制度环境。

教育面临的四个主要问题:1教育总体供给能力不足;2教育投入水平低,办学条件差;3教育体系不全;4教育运行机制不活。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特点:1体系完整,结构合理;2教育机会相对公平,区域均衡;3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衔接;4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相互沟通;5学历本位与能力本位并重;6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

终身教育体系特点:1全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2全民拥有受教育的机会;3全民终身教育;4处处可成为学习之所;5人人皆有自主选择教育的机会。

我国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实现“两基”只是初步阶段性成果,相当一部分地区基础薄弱,总体水平还不高,重点是义务教育,难点在农村。1学校道德教育急待加强,(1)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2)教师的师德问题(3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教育发展的均衡化日益迫切(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师资队伍;经费投入)3教育公平问题面临严峻挑战(机会均等;优质教育与一般教育;政府与民间办学;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地区之间)4农村教育薄弱()5教育投入不足;6课程内容陈旧,教育改革急待深化;7师资队伍急待加强;8教育运行机制不足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与措施:一个宗旨,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两个基础,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三大任务,构建体系、培养人才、知识贡献。措施1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创建学习型社会,建立终身教育体系,为公民提供学习机会,保证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3进一步完善教育管理体制;4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快速、健康发展,推动教育均衡化,保证教育公平;5大力发展高中教育;6更新课程内容,加速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7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8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乡镇负责农村承担的农村教育的弊端:1农村负担过重;2教师工资

大面积拖欠;3教师队伍不稳定;4乡镇干部管理水平与办好义务教育的要求不适应;5义务教育演变成收费教育。

中央财政用于基础教育的财政政策:1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2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3免费教科书专项经费;4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村教师工资专项;5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6“两免一补”政策(部分地区)

1基础教育本质:基础性、全民性

2教育改革是指对落后的教育状况或教育思想乃至教育理论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变革,使其获得预期的进步与发展的过程。

3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4中国为什么一定要搞素质教育?第一,面对新时代的新特点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要想繁荣富强、中华民族要想实现伟大复兴、中国人想要过上好日子,必须要大力提高民族素质。第二,中国人的传统人格需要加以改造和创新。第三,中国传统教育的努力方向有偏差,需要纠正。第四,全面发展教育理论有待于补充和具体化。第五,素质教育是对我国教育改革经验的最好概括与提升。

5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现代优秀素质为直接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和民族的兴旺作贡献为使命和发展方向的教育。

6实施七大教育确保素质教育:生命教育、实干教育、创新教育、成功教育、幸福教育、高尚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

7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政策措施?第一,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教育质量观。第二,拓宽“路面”——加快教育发展,以发展促教育。第三,构建“立交桥”——建立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结构体系。第四,加快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第五,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建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第六,加快社会用人制度改革。

8创新教育是通过教育创新,以激发和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提高人的创新素质,塑造现代创新人格,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

9创新教育的实施策略?第一,开设创新课程;第二,开展创新活动;第三,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创新素质。

10创新活动的种类:第一,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小制作,科学小实验,科学考察);第二,社团活动;第三,劳动。

11教育创新是国家创新的基础,也是确保中华名族在新世纪立于不

败之地的战略抉择。

12教育创新是将人类的创造成果不断运用到教育活动之中,不断的探求教育观念的创新教育发展思路的创新、教育办学体制的创新、教育运作机制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课堂教学的创新等等。

1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第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课程目标)。第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课程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程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结构)。第三,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程内容)。第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学过程)。第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评价)。第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区、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管理)。

14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特点:现代性、基础性、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生活性、创生性、民主性。

15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的含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6新课程结构调整的原则: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17新课程结构主要内容:第一,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第二,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18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19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第一,研究性学习;第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第三,劳动与技术教育;第四,信息技术教育。

20(课程管理)三级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21以往课程评价的不足:一是评价功能失调,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忽视改进、激励、发展的功能;二是评价重心仍过分关注活动结果;三是评价主体单一;四是评价标准机械单一;五是评价内容片面;

六是评价方法单调;七是缺少评价结果的反馈和认同。

22课程评价的目的:一,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二,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三,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四,评价内容综合化,注重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五,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六,评价主体多元化;七,关注发展过程。

23教师专业的标准(专业工作应具备的标准)?一专业知能,即构成专业的首要标准是需要一套完整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体系作为专业人员从业的依据;二专业道德,即某一职业群体为更好的履行职业责任、满足社会需要、维护职业声誉而制定的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或伦理标准;三专业训练,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与训练;四专业发展,急需要不断地学习进修;五专业自主,享有有效的专业自治;六专业组织,即形成坚强的专业团体。

24我国教师专业化的必要性?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二教师教育的多元化的迫切要求;三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渴望;四顺应国际趋势的需要。

25我国教师专业化的可能性?首先,中国一百多年师范教育的发展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为我国新世纪的教师教育走向专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其次,建国以来的一系列政策法规为教师专业化的实行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参照和法律保障。再次,教师教育和全体教师提高社会价值的共同愿望,是专业化的实行具备了积极的主观需求。最后,国际上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已有成果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可帮助我们加速专业化的实现进程。

26 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进入法制化轨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测试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测试题1.(2019·永州一模)材料明朝中叶,土地兼并的情况相当严重。全国纳税的土地,约有一半为大地主所隐占,贵族大地主疯狂掠夺土地,租种官田的农民生活极苦,有“一亩官田七斗收,先将六斗送皇州,只留一斗完婚嫁,愁得人来好白头”的民谣。此外,政府的财政危机日渐加重。明洪武年间,夏秋两税米2 473万石,麦471万石。但到嘉靖后,税收则降到了米1 822万余石,麦462万余石。官员冗腐现象也日益严重。明宪宗成化时(1465~1487年),明政府文武官员已达10万人,至嘉靖时(1522~1566年),更是“岁增月益”;官员“无功可以受赏,有罪可以逭诛”,官风极坏。张居正为扭转这种局面,从整顿吏治着手,裁汰冗官。同时,对有才能之人,一概以“功实为准”,大胆提拔。万历元年,他修订“考成法”,以六科控制六部,以内阁控制六科,凡各项法令、章程的实施情况都必须在簿册上加以注明。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对所属官员承办的事情逐月进行检查;六科亦可根据账簿登记,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限事例进行议处;最后内阁同样亦依账簿登记,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考成法”是张居正推行其他各项改革的有力武器。此法实行后,当时朝廷命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居正政治改革的背景及措施。(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推行“考成法”的作用。(6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明朝中叶,土地兼并的情况相当严重”可知明朝土地兼并严重;据材料“贵族大地主疯狂掠夺土地,租种官田的农民生活极苦”可知封建剥削加剧;据材料“政府的财政危机日渐加重”可知明朝财政危机加重;“官员冗腐现象也日益严重”可知官员冗腐现象严重。第二小问,据材料“张居正为扭转这种局面,从整顿吏治着手,裁汰冗官。同时,对有才能之人,一概以‘功实为准’,大胆提拔”可知他裁汰冗官,提拔人才;据材料“修订‘考成法’,以六科控制六部,以内阁控制六科”可知制定考成法,对官员进行考核。第(2)问,据材料“‘考成法’是张居正推行其他各项改革的有力武器。此法实行后,当时朝廷命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可知成为张居正推行其他各项改革的有力武器,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1)背景:土地兼并严重;封建剥削加剧;严重的财政危机;官员冗腐现象严重。措施:裁汰冗官;提拔人才;加强对官员的考核。 (2)作用:成为张居正推行其他各项改革的有力武器;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 2.材料“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拨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州郡县。”中国中古时代是一个家族时代,呈现出鲜明的家族政治、家族经济与家族文化的特征。东晋南朝时代,侨州郡县普遍设置乃至成为一种制度。侨流人口的迁徙与定居新地,基本上保持着乡族集团的形式,这就使得安辑侨流采取设立郡县的方法比较简便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流派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八大流派 ——以1990年代为时间划界 一、生命·实践教育学派 二、生本教育学派 三、生命化教育学派 四、主体性教育学派 五、新教育学派 六、情境教育学派 七、情感教育学派 八、理解教育学派 一、生命·实践教育学派 代表人物:叶澜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理论及推广性、发展性研究”,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该课题是在1994-1999年“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阶段取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所开展的延续性课题;1999年5月启动,2004年5月通过鉴定结题;2004年5月—2009年5月为成型阶段。 目的:形成新的基础教育观和创新型学校。在《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上,叶澜教授又明确提出了“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这一创建学派的明确目标。 三个“层面”:1.新基础教育理论研究;2.学校教育活动整体改革的设计; 3.学校教育改革实践研究。

三个“更新”:1.基础教育观念系统的更新;2.学校教育日常活动方式的更新;3.师生学校生存方式的观念更新。 四个还给:“新基础教育”所追求的改革效应是: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2.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3.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4.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四项研究任务:“新基础教育”研究定位于学校转型性研究。显性的目标是为了建设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符合时代发展的学校。 1.学校转型变革的背景与总体性研究(包括当代特征、教育变革趋势、学校转型内涵、总体构成等); 2.学校转型性变革中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更新研究(涉及培养目标、课堂教学、班级建设、教师发展、学校管理评价等方面,以及一些相关的教育基本理论等。); 3.中小学基础学科教育改革的系统深入研究; 4.学校转型性变革研究的路径与策略以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多重关系的方法论研究。 二、生本教育学派 代表人物:郭思乐教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实验过程:2002年,“生本教育”实验进入香港,2005年,进入澳门。2007年,在广东省教育厅的直接推动下,“生本教育”实验开始在全省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开展,首批学校有15所。2008年,“生本教育”北上江苏、江西、北京等地,一批实验学校相继涌。生本教育目前在100多所小学和20多所中学进行实验。生本教育的实验已经收到良好的效果,成为当今中国八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关于改革实施情况的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 新课程是在大量的调查研究、经验研究与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众多的学者、专家、行政人员、教科研人员、校长与教师代表以及部分社会人士持续对话的过程中产生的,也是在处理国际化与本土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中产生的。 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一个高节奏、高科技、高竞争的社会,教育只有着眼于未来,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适应这一新形势。对此,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就特别强调,课程既要实现儿童的“认知”与“情意”的整合,还要实现儿童的认知发展和情意发展与文化发展的整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必须超越现行的“学科”课程典范,实现课程典范的重构。 1、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评价体系的改革等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它不只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而是一场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即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具体说来,有这样几点:一是新课程规定了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体现了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新世纪的发展积极准备的素质教育观念。二是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现了育人为本,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念。三是突破学科中心,基于“四基”选择课程知识,体现了面向全体,切实关怀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素质教育理念。四是建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六是调整现行课程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合理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

2018新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

2018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 1、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模仿和()转变为()、()与实践创新; 2、从“标准”的角度分析内容标准,可发现以下特点:()()()()。 3、内容标准是数学课程目标的进一步()。 4、内容标准应指关于()的指标 5、与现行教材中主要采取的“()——定理——()——习题”的形式不同,《标准》提倡以“()——()——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6、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是指(),()、()。 7、改变课程内容难、()、()的现状,建设浅、()、()的内容体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 8、“数据统计活动初步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9、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

10、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信息技术 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 11、“实践与综合应用”在第一学段以()为主题,在第二学段以()为主题。 12、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和客观世界中的()。 13、在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部分,学生将认识简单的()和(),感受()、()、(),建立初步的()。 14、与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在内容的学习要求方面有(),在内容的结构组合方面有(),在内容的表现形式方面有()。 15、“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 ( )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16、数学是人们对()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17、为了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 )和发展性,新的数学课程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 ( )、( )和一般能力的发展。 18、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汇编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汇编 一、选择题 1.(2007,宁夏)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说,雅典议事会的成员由400人改为500人,每(地区)部落出50人,而在以前,每(血缘)部落则出100人。上述变化发生于 A.梭伦改革前 B.梭伦改革时期 C.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 D.伯利克里人首席将军期间 2.(2007,广东)下列有关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创了政党政治的先河 B.城邦公民享有民主权利 C.自由民和奴隶都享有公民权 D.公民通过代议制方式行使权利3.(2000,北京春季)下列各项,作为中国奴隶制开始瓦解标志的是A.使用铁器和牛耕 B.鲁国实行按亩收税 C.商业繁荣,城市兴起 D.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4.(2005,天津)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税亩制的目的是 A.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B.确立贵族土地私有制 C.增加地主租税收入 D.确立国家土地所有制 5.(2007,上海)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 B.统一度量衡 C.迁都咸阳 D.按军功授爵6.(2003,全国)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受田农民可以纳绢代役 B.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D.一直延续到北宋 7.(2005,上海)北周鲜卑大臣豆卢?拮栽钙?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加赞赏。使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的原因是 A.商鞅变法 B.王安石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张居正改革8.(2006,上海)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 A.佛教的传入 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 D.全国的统一9.(2004,上海)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完整版)浅谈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

浅谈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 县河镇中心学校任筠 《正道》一片以西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例,分为挑战、均衡、素质3个部分,立足中国基础教育现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讨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的途径与方法,通过展现西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主要内容,评价其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先锋意义和对中国教育未来的启示和价值。 西安所推行的大学区改革,毫无疑问是一个智慧、伟大而又充满挑战性的方案。这一改革方案,以强校带动弱校的方式,使各个学校资源共享,共同进步,无疑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尤其对于资源匮乏的学校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契机。同时,大学区改革制度能够带来卓越的成果和飞速的进步,离不开西安各个学区长学校的敬业与奉献。纪录片中对西安市第一中学创新素质教育做法的报道,是学校依照办学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真实写照。 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着重大改革,其主要改革内容有:一、减免学生学杂费,严格执行一费制;二、严格控制家庭作业量;三、控制学生在校就读时间;四、严禁学校乱收费、乱办班;五、即将改变对学生的评价办法等等。 基础教育改革是基础教育的全面回归,是走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正道,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减轻负担,弱化分数,提高综合素质,推行综合评估。我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工作: 一、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教育。 在这种新形式下,学校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统领整个教育,更加关爱学生,更加把握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以此适应教育的步伐。 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作为一线教师都已经习惯了应试教育,对教育改革是有不同态度的。要进行改革,我觉得既是阻力,也可以变成动力。对他们,需要先从观念上进行改革,在认同他们的教学经验前提下缓慢推行改革才是良方,绝对不能一夜之间改变所有一切,那样他们是无法接受的。而大多数新教师,是欢迎新课程改革的,他们年轻有活力,对新事物都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只要利用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及答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题及答案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一、填空题 1.义务教育课程设计比例,语文( 20%-22% )、数学( 13%-15% )、英( 6%-8%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 7%-9% )、科学、生物、物理、化学( 7%-9% )、体育( 10%-11% )、艺术(9%-11% )、综合实践(6%-8% )、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10%-12% )、历史、地理( 3%-4% )。 2.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方针是()、()、()。 3.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关注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4.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5.自主学习的实施要点1)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2)使学生认同学习目标;(3)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5)学生参与评价学习结果并优化学习方法;(6)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 6.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 7.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8.新课程倡导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9.新课程要求教师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开发者)。 二、单项选择题 1.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校本课程) A地方课程 B 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2. 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B上课) A 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 3.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着名的卡纳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B学校需要家庭支持) A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 B学校需要家庭支持 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 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B教师) A学生 B教师 C校长 D教材 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 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 6.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A充分的传授知识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三、多项选择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古代改革题目训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古代改革题目训练(内容影响类) 1.材料:“管仲相齐,以“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实用也”为指导思想...把国都划分为六个工商乡和十五个士乡,共二十一个乡。十五个士乡是齐国的主要兵源。齐桓公自己管理五个乡,上卿国子和高 子各管五个乡,于是全国形成统一的整体。规定国都中五家为一轨,每轨设一轨长。十轨为一里,每里设里有司。四里为一连,每连设一连长。十连为一乡,每乡设一乡良人,主管乡的军令。战时组成军队, 每户出一人,一轨五人,五人为一....二千人为一旅,由乡良人带领,闲时务农,战时出征,这种寓兵于农的政策。根据土地的好坏不同,以征收多少不等的赋税。这样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又规定国家铸造钱币,发展渔业、盐业,鼓励与境外的贸 易,齐国经济开始繁荣起来。 摘编自卢泰然《管仲治理齐国的道和术》(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管仲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管仲改革的历史影响。 (9分) 2.材料:魏文侯当政时(公元前445年一前396年),李悝为相行变法。主要内容有:李悝用人只问才能,不问身份,看谁对国家有功劳,就给谁禄位。.....李悝主张派官员督责农民加菜瓜果,栽树种桑,扩大副业生产。李 悝还实行平籴法,目的在于防止粮价太贵太贱,因为“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他主张采用“取有余以补不足”的手段,“使民适足,价平而至”.一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1)根据材料概括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评价李悝变法的作用。(9分) 3.材料:霍光的重要历史功绩是废去昌邑王,确定(汉)宣帝继位。这是保证西汉社会继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决策。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霍光卒。宣帝始亲政事,“励精为治”,号为“中兴”君王。汉宣帝时期是西汉盛世的继续,实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现状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现状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界经历过近乎狂热的欢欣鼓舞,也经历过改革带来的困惑、矛盾和不安,为了总结课改经验,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支撑和保证,为推动和深化教育改革提供决策依据,我们很有必要反思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境遇与挑战,提出应对的策略和手段,从而促进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顺利实施和深化展开。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有一些流行的观点,譬如主张教学回归生活世界,过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等;同时,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还存在一种绝对化倾向。在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明显存在一种“非此即彼”的倾向,这一倾向的典型特征就是绝对化,即提倡新的,彻底否定旧的,认为我国的教育是传统教育的典型,必须彻底否定,在此基础上重建中国的基础教育。在实践中这种绝对化的倾向尤为突出,并造成了课堂的混乱,降低了培养人才的质量。我认为基础教育改革中,必须警惕这种“非此即彼”的绝对化倾向,以一种互补的思维方式正确处理实践中的问题。只有在思维中把这些对立互斥的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完整的认识事物。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认为过去倡导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创造性的提出了“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把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三个基本的维度,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价值,这无疑有重要的意义。然而,这一主张在实践中却面临尴尬的境遇。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教师脱离具体的内容和特定的情境,孤立的、人为的、生硬的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非但没有获得应有的教学效果,反而影响了基本知识的掌握,降低了教学质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关键在于如何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孤立、生硬的讲授显然不行,它只有融入知识学习和技能掌握过程中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这种融合要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非此即彼”思维的另一典型就是要“生成”不要“预设”,似乎一谈预设就会压抑学生积极性,只有学生自己建构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生成”是建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中的代表词汇,揭示了教学的一个重要特性。但极端的强调“生成”,否认教学中“预设”的价值,势必会降低教学的质量。其实“预设”和“生成”是对立统一的,在教学的视域中两者应和谐互补。没有预设的教学必定是盲目的、缺乏针对性的教学。同样,仅有预设没有生成也是不行的,教学活动是复杂的,教师无法完全预设,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做出灵活的调整,也就是说教师要具有“教育机智”,能够捕捉教学中偶然的教育因素,在教学的动态中生成新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因势利导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要用系统的、互补的思维方式处理各方面的关系,警惕动辄绝对化的“非此即彼”思维倾向。同时,外求于改革的理论依据时,要全面理解其要义,避免片面的误读误判,以免给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带来不良影响。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及背景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教育的倡导,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课程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人们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迅速,课程理论研究正面临极大的挑战和极好的机遇,课程改革实践呼唤科学的课程理论给以指导,而科学的课程理论不能脱离课程改革实践的源泉,也不能没有课程改革实践的检验。 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 从根本上说,课程改革的动因是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显然,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高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不再是只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当高中毕业生可能继续升学,也可能直接走向社会时,高中教育就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些正是新课改所十分强调的。

此外,这次新课改借鉴了先进国家的课改经验,是对世界课程改革潮流的自觉顺应,这一点在高中课改中尤为明显。 新课改要改什么 人们常常以为课程改革就是改换教材,这是不正确的。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 (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比如学化学,过去只是明确地告诉你什么加什么会产生怎样的反应,现在我们经常不告诉学生结果,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理解和记忆,体验过程,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的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得到强化,同时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比如,有的学生基础较差但很用功,只考了58分,没及格,老师可以给他60分甚至65分,以促使他更有信心地学习。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1.(2018·海南卷单科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 【解析】(1)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据材料“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可得出应对边防危机;据材料“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可得出整顿地方吏治。 (2)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据材料“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改变“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片的办法”,可得出形成新的边防体制;据材料“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可得出促时监察体制完善;据材料“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可得出促成“开元盛世”;据材料“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可得出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答案】(1)目的:应对边防危机;整顿地方吏治。 (2)影响:形成新的边防体制;监察体制完善;促成“开元盛世”,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2.(2018·江苏卷文综历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他的上中下三策从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综述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综述:让每个孩子上好学 新成就高中的大门敞开着 规模迅速扩大,普及水平大幅提高。办学体制改革取得实效,发展瓶颈得到突破。内涵发展不断深入,办学特色不断彰显。课程的丰富性和可选择性日益增强,学生素质评价更加多元 曾经,高中学历在我国意味着“高学历”,因为100个人中难有几个高中生。 仅仅在20年前,对大部分农村孩子来说,读完初中就很不错了,上高中是一个“奢望”。 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决策,提出在确保“两基”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 最近10年来,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快速增长,普及水平大幅提高。2009年,我国普通高中学校数为1.46万所,在校生人数达到2476.3万人,比2000年翻了一番,是1995年的3倍多。 高中办学体制改革在全国普遍展开。政府提供土地,给予政策支持,依托原有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吸纳民间资本,有效地扩大了全社会的教育投入,极大地缓解了进入新世纪后高中发展的瓶颈问题。各地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借助社会力量、利用信贷政策等多种方式,改建扩建校园校舍、实验室、图书馆,更新和添置教学设施设备。2009年,普通高中学校的体育、音乐、美术以及理科实验等设施设备的达标率达到80%以上。 在东部发达地区和部分大中城市,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同时,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普通高中教育也实现了较快发展。2009年与2000年相比,西部、中部普通高中在校生数增幅分别达到141%、112%。普通高中在校生中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全国各地区普遍增加了一倍以上。 这10年,是我国普通高中教育事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短短10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实现了规模、速度、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在实现普及目标的同时,高中教育的角色定位和社会功能也在反思中得到调整。 作为承接义务教育、开启高等教育的重要学段,高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曾几何时,高考成了高中教育的代名词。在高考的压力下,普通高中教育出现“千校一面”的同质化问题。 高中教育应该走向何方?在追求普及化的同时,党和政府提出重视高中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在内涵发展上下功夫。鼓励学校在课程建设、教学方式和培养模式等方面创造富有特色的经验,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和个性发展的机会,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基。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各地纷纷开展了示范性、实验性高中建设,在扩大资源的同时,注重内涵发展,寻求和探究现代高中学校建设之路。目前,全国已有近一半的学生在省级示范高中、70%的学生在省和地市两级示范高中就读,大部分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与此同时,高中学校的办学体制改革取得实效,高中发展模式不断创新,各地涌现了一大批办学有特色的学校,“千校一面”的问题正在得到解决。 在北京十一学校,学生不仅有充分的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学校还成立一个别具特色的“枣林村书院”,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量身设计课程、选择教师。学生不但可以跳脱现行的学制和评价方式,还可以自己参与设计课程。 在上海中学,学校为学生建构课程图谱。丰富的课程和教材不仅解决了单一教材让学生“吃不下、吃不透、吃不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看到现在的学科达到了什么高度,哪些是未来可能发展的方向。从“千校一面”到“千帆相竞”,从埋头应试到更加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高中教育的普及和内涵的提升,有力巩固了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成果,也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提供了前提。 “普九”在我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普九”使我国的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排在发展中人口大国的前列,大大增强了人口素质和国家软实力。 我国发展教育的脚步越来越快。继2000年全国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后,党中央、国务院又作出一系列战略决策和举措,优先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我国义务教育从基本普及进入到全面普及和巩固提高的历史新阶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 §1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刍议 一、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4、倡导建构的学习5、形成新的课程评价观念6、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和适应性。 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1、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 2、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适应地区间、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 3、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规划设计、课时安排、课程内容)。 三、新课程改革在下面要有所突破: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采取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结构3、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结构4、高中采取分科课程为主5、农村中学课程内容要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四、课程决策的方针和改革的支持系统:1、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2、坚持先立后破的方针3、建立强有立的支持系统。 §2 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依据:1、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3、跨越认知神经学科和教育学科之间的鸿沟。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点:1、信息素养2、统整的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评价观、课程观)3、多重智力学说与成功智力学说的结合4、家庭学校社会搭建了素质教育的平台。 §3 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与启示 一、国外课程改革的理念:1、注重基础学力提高2、信息素养3、创新与开放思维4、价值观与道德教育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启示:1、课程目标的制订,强调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价值观与精神、道德的发展2、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方面,关注学生的经验,设置分科与综合课程,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3、课程管理上采用灵活多样的体制。 第二部分课程结构 §4重建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 一、课程类型的价值厘定:1、学科课程、经验课程2、分科课程、综合课程3、传授性课程、研究性课程4、选修课程、必修课程5、隐性课程、显现课程6、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二、课程结构的表现形式:数量化方式、描述性方式、应用性方式。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现状分析:1、学科课程、必修课程占主要,经验课程、选修课程少2、各具体学科之间的比重失衡3、课程内容一直为难、繁、偏、旧困扰。 四、对原有的课程结构的调整: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类型结构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3、构建完善优化课程内容。

2016 201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试题精选

12.罗马城内有架“圣梯”,凡人只要爬上去便可赎罪。一天,有人爬到中间,又突然退了下来, 旁人第二学期高二历史期末测试题2016---2017问其原因,他说:“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赎罪,不必在乎表面的礼仪。”这个人是 A.马丁·路德B.克伦威尔分,共50分。)C.亨利八世D.加尔文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13.克里木战争对俄国历史发展的最大影响是1.王安石曾写诗道:“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这主 A.丧失了在土耳其以至巴尔干的殖民势力 B.使俄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要说明 C.促使统治者加强军事力量 D.激化了社会矛盾,推动了俄国农奴制改革A.取信于民是商 鞅新法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B.物质奖励是商鞅推行新法的重要手段 14.亚历山大二世说:.奖励耕织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D “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 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表明C.奖励军功是提高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举措 A.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农民2.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 B.面对统治危机沙皇不得不进行改革 C.沙皇认识到必须顺应历史潮流.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 D.沙皇要扫除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A 15.俄国C.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什伍制1861年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列宁说它也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这主要是 A.农民须用钱购买商品B.农民被迫出卖劳动力3.下列对于商鞅变法的历史条件的表述,错误的是 C.农民须用高价赎买份地秦国国君希望变法图强D.农民成为商品B. A.秦国是战 国七雄中相对落后的国家 16. C.秦国贵族认同了商鞅的变法主张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是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形成变法潮流 D. A.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4.商鞅变法使秦国向封建化过渡的决定性步骤是 B.社会经济与政治的矛盾 C.落后的政治体制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矛盾 D.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A.废除土地私有制,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B. 广大人民与沙皇专制的矛盾 17.之所以说D. 实行军功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主要是因为它 C.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发展小农经济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农民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条件是() B.使农民 获得了土地 C.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 D.从根本上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①北魏统一北 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的吸引④民族矛盾尖锐 18.D C.③④.①②③④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是俄国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步骤。在这一改革 中 B A .①②.②③①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解放”法令,宣布废除农奴制②司法改革随着《司法章程》的推行,法律得到.6“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直接改变这一状普及③地方自治改革后,城市资产阶级代表在地方自治机关中占据主导地位④)况的措施是(改革得到全国上下的一致欢迎和认可 D .迁都洛阳 B A.实行均田制.推行三长制C.整顿吏治 A.①②B.①③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7. C.②③D.①④ 19.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项措施下列关于农奴制改革后农民地

2020-浅谈我国基础教育的弊端与改革

浅谈我国基础教育的弊端与改革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但是“应试教育”的思想意识至今在教育管理者和广大教师中严重存在,教育观念的落后制约了基础教育的正常发展。如何在现有国情下把基础教育自“应试教育”转轨到“素质教育”上来,笔者提出个人的看法,以供商榷。 中小学教育存在的弊端 我国实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实质是半免费的义务教育。这种形式的教育义务由国家和社会共同承担。其中政府承担学校教师工资和校园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家庭承担其他教育费用。实际上,我国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仍未达到普及的程度。原因在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偏远落后地区,许多家庭负担不起这部分费用,或者是由于观念的落后不愿承担这部分费用,导致农村儿童的失学率和退学率很高,约一半或大部分学生很难完整地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高中阶段属于非义务教育,无论就读于国办中学还是民办中学,高额的学习费用是大多数普通家庭无法承受的。这又进一步导致了失学率的增加。我国教育因经济水平的制约已导致内部结构的严重不合理。现在,我国的高中毕业生升学率是75%,而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仅为52%,教育结构成倒金字塔型。基础教育的普及任重而道远,

然而,这并不是最为重要的。更为重要的是“应试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教育的正常发展。 “应试教育”片面强调智育、体育和美育则被置于从属地位。“应试教育”从应试这一角度出发,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受评价机制的制约,不得不采用机械重复,强化训练的呆板模式,忙于知识的灌输和技能强化训练,无暇顾及教育的艺术性。由于教育目标单一,学习局限于课本的范围内,并且教学方法单调,沉重的学习负担造成部分学生厌学和心理逆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创造力、求知欲。 高中教育作为九年制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点,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应试教育”的弊端也在高中阶段得到极致的表现。在我国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受教育者付出的脑力和体力是巨大的,而所学知识却极为有限。 “应试教育”是“素质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供不应求,就业途径单一的社会背景下畸形发展的产物。在中国现有国情下,“应试教育”的存在是无法避免的。有人认为我国教育弊端的根源在于“考试”,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任何教育都需要考试和测评。作为筛选、淘汰、择优的手段,即使在经济发达国家“考试”也是存在的。 基础教育的改革 因为中小学教育是基础素质教育,强调基础知识,其部分内容与社会脱节是必然的。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加强教材与社会生活的联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1、改革的背景、 2、改革的目标、 3、改革理念、 4、改革的容 1、改革的背景 一、国际背景 1.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挑战 (1)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正改变了人类的传递方式,也正改变着教育 (2)教育突破了现有时空,实现了资源共享。 (3)引起了教育容、教育手段、教育过程、教育组织的重大变革。 (4)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新的挑战,人们需要树立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 (5)中国要融入国际经济发展和竞争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增强国民素质和竞争实力,针对原有基础教育的弊端,进行课程改革是必然选择。 2.世界各国以课程为中心的基础教育改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 二、国背景 1.近二十年来的课程改革必须进行总结和评价 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经历了数次改革,形成我国基础教育

课程现有的体系和框架,取得了以下的新进展: ①初步改变了国家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引入了地方课程,形成地方和国家二级管理的方式。 ②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增加了选修课程、活动课程 ③初步实行统一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多样化的仿真,推动教材多样化发展。 ④在教学改革实验中,涌现出一些好的教学改革典型,为新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基础教育课程现有的体系和框架也存在一些问: 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 应 2)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3)课程容存在“繁、难、偏、旧”等情况 4)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 发展的新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 5)学生死记硬背,题难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 6)学科课程在容上和结构上重视学科经典容的学习,忽视学生学 习习惯和人生态度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实践和经验 总结起来,原因主要是:课程观念落后,课程体制僵化,课程目标偏颇,课程编制滞后,教师缺乏训练。 2.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课程改革的新要求不容忽视 (1)科学技术的新变革是推动中小学课程改的的根本动因

新课改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推行新的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C)A、设计课程B、编写课程C、实施课程D、评价课程 2、本次课程改革与教学该所要确立的根本性里念(D) A、素质教育理念 B、创新教育理念 C、生活教育理念、 D、终身教育理念 3、与新课程教改相符合的是(B) A、学课本位论 B、学生本位论 C、教师本位论、 D、社会本位论 4、下列名称中属于隐性课程资源的是(D) A、教材 B、因特网 C、实验室 D、师生关系 5、校本课程主要是对国家课程的(A) A、补充 B、延伸 C、拓展 D、深化 6、教学设计是为什么服务的(B) A、教师的教 B、学生的学 C、教材的传授 D、搞活课程 7、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按序列评价多是(A)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相对性评价 8、教学设计中将教学理念落实到实处的关键环节是(C) A、教学内容分析 B、教材对象分析 C、教学目标制定 D、教学身份选择 9、班级教学产生于(D)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10、个别化教学的首要环节是(B) A、研究教材 B、了解学生 C、选择方法 D、设计作业 11、不打破学科界限在某些学科之间加强联系,用这种方式编成的课程为(A) A、综合课程 B、广域课程 C、相关课程 D、核心课程 12、综合课程的实施策略主要是(D) A、实践性教学 B、综合式教学 C、开放式教学 D、主体式教学 13、研究性学习的根本出发点就是改变传统的(C) A、课程结构 B、教学内容 C、学习方式 D、教学组织形式 14、可以对教学活动的某一细节作出评价是(C) A、质性评价 B、量化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终结性评价 15、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最主要的方式是(A) A、观察 B、制作 C、考试 D、表演 二、判断 1、课程与教学是相互独立的F 2、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F 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与学生关系应由传统的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F 4、班级教学难以作到因材施教保证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应该废除。F 5、目前对教材的开发是实现由单一的科学世界到生活世界的转变.F 6、过去的备课写教案在新课程中称为教学设计。F 7、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越多越好越新越好。F 8、教学设计实际是一种教师的行为研究。F 9、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员之间,既是一种合作关系,又是竞争关系。T 10、个别教学也叫做个别化教学。F 11、作为教学形式的学生自学,就是完全意义上学生的任意学和自己学。F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