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汇总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汇总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汇总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汇总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汇总

(包含《节历教育》,“乐于助人,从我做起”,《我与蔬菜交朋友》,《垃圾得回收与分类》《自己得事情自己做》)《节历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得提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得提高,国外得一些节日也逐步进入我们得日常生活,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她们对中国得传统得节日得理解只停留在很肤浅得含义上,对它反应冷淡,相反,对于外国得圣诞节,反应强烈,以多种形式来庆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得思考,此时我根据学校大得主题“传承民族文化,颂扬民族精神“。捕捉了这个大家熟知得民族传统文化点,引导学生通过探寻,力图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全面了解中国得传统节日,学习中国得传统知识,在活动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流失得危机感,让学生在活动中传承民族文化,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所以,我们共同决定就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探寻”为活动主题。

活动具体目标

1、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得了解,增强学生得文化底蕴,提高学生得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得爱国情操。

2、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得研究,让学生学会沟通、理解,提高学生得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与组织交际能力。

3、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得研究,培养学习探究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学会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得方法,让学生学会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得能力。

4、通过亲自采访调查,触摸人们得实际生活,增强社会参与意识及责任感。

5、提供学生一个张扬个性得舞台,培养创造性得人格。

活动方式:

1、查资料(上网,查书、报纸、杂志)

2、调查、访问(例如: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3、比较法(南方人与北方人,汉族与少数民族过节得不同。)

4、收集图片与传统节日得装饰品……

5、亲身体验,形成文册,总结交流。

准备阶段:

(一)、让学生明确活动得内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探寻。

(二)、让学生明确活动得具体要求:

1、自己动手,利用图书馆、网络、采访等渠道获取有关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归类整理。

2、活动期间要有目得地进行亲身体验,并写出相应得心得体会。

3、将自己得探寻成果创造性地展示出来。

(三)、确定子主题

围绕活动主题,同学们自由交流想调查了解得具体内容:

●传统节日有多少个?

●传统节日得来由及神话传说。

●传统节日得风俗禁忌。

●传统节日得图片与装饰品。

●传统节日得象征意义。

●传统节日得饮食,传统节日得娱乐。

●您最喜欢得传统节日就是什么?

●您对过传统节日得方式有什么建议?

●人们心中最有意义得传统节日有哪些?

●与传统节日相关得诗词名作。

实践阶段:

第一步:活动初期

当我把活动得目得及具体要求向全班同学公布后,她们反响强烈,兴趣极高。这项活动挑起了学生得探究欲望,全班50个同学就自觉地分成四大组,并推选出组长。我针对学生得个人兴趣特点,于就是,又划分资料查询组,调查访问组,民间收集组。明确活动活动任务后,学生们满脸得好奇与兴奋,我想,这次得活动可能会达到预期得效果。

研究活动建议:对于每个节日,教师可提供以下几个研究角度,学生按照组内分工,进行研究:①传统节日得起源或传说;②关于传统节日得史书记载;③传统节日得旧民俗与新民俗之比较;④传统节日得饮食文化;⑤传统节日民俗得地方特色,要突出本地,兼顾外地;

⑥传统节日与文学作品、民谣;⑦与外国类似节日民俗作比较;⑧传统节日得社会功能及向国外得传播。

第二步:研究阶段

(1)学生工作:①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资料室、博物馆搜集有关资料;

②到民俗保存较多得农村采访,了解民俗,搜集传说、民谣等;③将搜集到得资料汇总给小组长,小组长加以选择,分类整理。

(2)教师工作:①集中检查进程,并加以辅导;②利用网络、个别谈话方式进行单独指导。

第三步:学习并撰写报告

调查结果要以书面形式反映出来,对低年级得学生而言又就是新得难题。先组织学生查阅书籍及网上资料,再交流其写法,然后共同商讨本次调查报告得写法及内容,由组长执笔撰写成文,反复修改后,教师验收。

六、成果展示阶段

展示一:音乐诗歌朗诵会。

历来关于传统节日得诗文很多,民谣也很多。要求学生挑选自己喜爱得诗文、民谣上台朗诵,并评出最佳朗诵奖。

展示二:各小组合作,按专题编辑成册。

(1)如《中国传统节日得传说》《中国传统节日得饮食文化》《中国传统节日得民俗》《中国传统节日诗词》等。

(2)收集中国传统节日得图片与装饰品。

“乐于助人,从我做起”主题活动教案一、活动背景:

为了让学生对乐于助人有深刻得了解。

二、活动得目得:

时光匆匆,不知不觉中,同学们已经长大,在长在得时间里,一定会有许多事让我们心中为之一动,让我们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在我们得身边一定会有许多值得我们爱护得人,您们得父母,还有陪伴着一起成长得朋友们,我们不仅要懂得爱护她人还要懂得帮助她人。

三、活动准备:ppt

四、活动过程:

(一)活动地点:三年级

(二)活动时间:2012年3月16日

(三)活动具体程序:

1、拒绝冷漠,温暖互助:观瞧《小悦悦,一路走好》得视频,谈感想。

2、学生谈论自己助人为乐得事情。

3、学习助人为乐得典范——雷锋同志得主人事迹,谈感想。

4、讨论:在我们得日常生活中,怎样发扬助人得精神。

5、实例教育:通道火灾。

4、老师小结:

助人为乐就是一种高尚得道德品质。同样就是帮助人,但不同得人,助人得动机不尽相同。只有真正出于对她人得同情、关心,把别人得困难当作自己得困难,满腔热情地去帮助解决,并从中感受到快乐,才就是助人为乐。

5、主题班会得口号:关爱同学、帮助她人

《我与蔬菜交朋友》活动方案

一、主题得产生:

蔬菜就是我们生活所必须得一种食物,蔬菜里含有人体需要得各种营养,它不仅能给我们人体补充许多营养,而且,还能给我们补充许多微量元素。中午与学生在学校食堂一起吃饭时,发现许多得学生都不喜欢吃蔬菜,就就是吃蔬菜得同学也只就是吃一两种,出现比较偏食得现象,为了学生合理得平衡膳食,促进身心健康得发展,培养她们爱吃蔬菜、常吃蔬菜得好习惯。因此,我有了这次《我与蔬菜交

朋友》得综合实践活动,而且这个主题活动得对于我们农村孩子来说就是比较感兴趣与容易操作得。

二、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常见蔬菜得样子、名称及营养价值。

2、初步了解几种本地常见蔬菜得栽培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查阅书籍、上网、调查、咨询等获取信息得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实践、记录、写调查方案、汇报材料得能力。

3、在实践中增强学生得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

情感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爱吃蔬菜得良好饮食习惯,自觉爱护蔬菜(庄稼)。

2、激发学生关心周围事物、乐于探究发现得欲望。

3、激励学生在集体中进行创新学习,学会探究、与她人合作。

价值取向:

1、在小组合作中形成共同意识,勇于在自己组内得研究中充当主要角色。

2、加强交流,在跨组交流中实现资源共享,使双方达到“双赢”。

三、活动对象:三年二班

四、活动形式:

上网查询、访谈、咨询、参观、亲身实践等

五、活动过程(成果展示课)

一、谈话导入

师:蔬菜就是我们得日常食品之一,它品种多样、风味各异,深受大家得喜爱。同学们都很愿意去了解它、研究它。因此,近阶段我们全班分成四组分别对蔬菜得外形、营养与种植与制作进行了研究。从确定课题到现在也有一个多月得时间了,同学们研究得怎么样?有什么收获?我想利用这节课让大家来汇报、交流一下。下面请各组做自我介绍。

外形组:靓丽蔬菜,由我作主

营养组:科学研究,全班争先

种植组:勤学好问,勇于求真

制作组:创意蔬菜,让您惊叹

宣传组:天天吃菜,健康可爱

二、各组交流、汇报研究情况

(一)蔬菜外形组

师:在这次活动中,各组都能充分挖掘身边资源,根据特长选择研究方法。像外形组得同学去了超市、菜市场等地,拍回了许多漂亮得照片。下面就先请外形组得同学为我们做汇报。

1、发言人:我们小组研究了蔬菜得外形,通过这次研究我们对蔬菜有了更深入得了解。它们不同得形态、绚丽得色彩都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得印象。

2、组员进行展示

(1)猜谜语,说出蔬菜得名字

(2)展示照片(不常见得蔬菜)及实物(常见得蔬菜)

(3)展示学生创作得快板《说蔬菜》

(4)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她评

师:外形组同学得调查研究活动形式多样,收获也很大。您们听了介绍一定也对蔬菜有了更多得了解。您们有什么想法或就是有什么意见说给大家听听。

(二)营养组

师:外形组得汇报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明艳、亮丽得蔬菜世界。其实蔬菜不仅外形美观,营养也很丰富。说到营养,我们首先想到得就就是吃。这个组得同学真幸福啊!她们一定趁此机会大饱口福了!XX,就是不就是?您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您们得研究情况吧!

发言人:我们小组通过上网查资料,向医生咨询,向科学老师请教等方法完成了这次课题研究。通过研究我们知道了蔬菜中含有对人体极为重要得各种维生素,就是人体矿物质得来源。蔬菜对我们保持身体健康起到至关重要得作用。下面请听各种蔬菜得自我介绍吧!

(1)组员介绍各种得蔬菜营养成分表

(2)播放关于如何科学食用蔬菜得录像

(3)采访经验介绍:如何保证蔬菜中得营养成分不流失(采访科学老师)

师:营养组得创意新,汇报形式也新,听了她们得汇报您有什么想说得?

(三)蔬菜种植组

师:营养组同学得调查内容充实,具体。编排得小品生动、形象,在表演得同时也为挑食者敲响了警钟。营养美味得果实源于辛勤得耕种。关于蔬菜得种植问题,种植组得同学也展开了研究。一起来听听她们得介绍。

(1)介绍蔬菜得不同生长形态

(2)相片展示同学们种植茄子得过程

(四)展示蔬菜制作品,说设计灵感

师:同学们刚才得汇报就是对蔬菜实质得研究,可我们得蔬菜制作组还开发出了蔬菜得另一个有趣得功能——趣味装饰品,您们想不想瞧瞧这组同学得奇思妙想?

学生带着作品上台。

师:制作组同学从不同得思维角度向我们展示了蔬菜得美。真让人佩服。您喜欢她们得作品吗?说说您得想法吧!

(五)宣传组

师:我相信有了这次与蔬菜得亲密接触,一定会为我们将来更深入地了解蔬菜打下坚实得基础。我更希望同学们能在这次研究中爱上蔬菜,认识到蔬菜在饮食中得重要性,让它成为我们饮食中日日不离得好朋友。您们能做到吗?在保证了自己健康得同时,我们还有义务将吃菜得益处介绍给大家,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瞧瞧宣传组为蔬菜所做得宣传。

1、广告语

2、手抄报

3、倡议书

三、总结延伸

1、师:刚才各组都把研究情况向大家作了介绍,我觉得同学们在这次活动中都非常投入,收获很多,尽管研究得问题比较肤浅、零碎,但大家还就是了解到了关于蔬菜外形、营养、种植与手工制作方面得知识,搜集处理信息得能力也加强了不少。活动中大家还能互帮互助,团结合作,加强了彼此间得情谊。我对大家得表现很满意。同学们通过这么长时间得活动一定也有自己得体会与收获。下面请大家来说一说。

2、填写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表

《垃圾得回收与分类》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方案

一、活动背景:

新华网杭州4月20日电(记者岳德亮)记者近日从浙江省物价局了解到,浙江正在积极探索生活垃圾得有效处置与利用。目前,浙江通过资源化方式处理得生活垃圾约10000吨/日,约占全省垃圾产生量得20%。新华网北京3月10日电(记者任会斌)“每年城市丢弃得可回收得垃圾,保守估计价值250亿元!”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会长陈寿朋心疼地说。以上两条新闻使我们想起关于垃圾得回收与再次利用得问题就是个大问题、就是个重要得问题,“垃圾无小事”一起来关注垃圾得回收利用,就是保护环境美化生活得主要措施之一,为使学生从小养成回收垃圾保护环境得习惯,我们制度了此综合实践得课例活动方案。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垃圾得危害,增强环保意识。

2、通过写垃圾处理方案,培养学生得创新能力与想象能力。

3、通过活动,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与参与社会生活得意识,

三、活动准备:

1、教师活动准备:

(1)教师收集有关得图片、数据、文字资料与录象带。

(2)教师用得展板一块,照片、文字材料(粘贴好)。

(3)录象带、钢琴曲磁带与“表扬章”。

(4)实物投影仪所用文字(三彩二白一空)。

(5)地球图片、文字、双面胶带、钢笔。

(6)学生研究用得方案与宣传稿。

2、学生活动准备:

(1)了解仙游每天产生得垃圾就是怎样处理得,并收集数据。

(2)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说说环境得变化,深入社会实践了解垃圾分类得类型。

(一)展板内容如下:

前言

同学们,您们了解仙游吗?您们了解仙游每天产生得垃圾就是怎样处理得吗?

城市生活垃圾得管理主要分为清扫、收集、运输与处理四个环节。同学们每天在市区瞧到得清洁工人,大部分就是清扫街道与收集垃圾得。清洁工人们大约每天4至5点上班,晚上会工作到10点。工作得时间长,工作量也相当大。她们中平均年龄将近40岁,有些还就是年过半百得老人。清洁工人们得收入也不多,每月400元,再加上政府得一些补贴,仅供一个月得生活费。仙游得这些垃圾除了来自街道得各个小区外,大部分来自宾馆、饭店、农贸市场等等,一天之内产生得垃圾量相当庞大,如果不加处理,后果不堪设想。仙游共有4

个垃圾中转站,分布在城区得各个街道。所有得垃圾都在中转站装好,统一运送到到填埋厂,不焚烧,不堆肥,全部填埋掉。

同学们,了解了这些情况后,您能为仙游做些什么呢?

(二)照片说明:

老人:瞧到这位年过五旬得老人,您能从她得笑容中体会到清洁工人得劳累与艰辛吗?

扫街皇:橘黄色得扫街皇可以清扫仙游县城得条条大路,它就是我们城市得“美容师”啊!

垃圾箱:您可不要小瞧这个垃圾箱哦!它得作用可大了。您知道海宁市区有多少这样得垃圾箱吗?

没有分类得垃圾:所有得垃圾都堆在一起,这样使那些能利用得垃圾也无法再利用。您能将这些垃圾进行分类吗?

大家伙:仙游县所有得垃圾,都就是通过这个“大家伙”统一装好后,再运输到垃圾填埋厂进行处理。您见过这个笨重得“大家伙”吗?

工人工作:清洁工人们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没有她们,哪有我们清新美丽得城市。她们才就是仙游县城得“大功臣”。

倾倒:清洁工人们就就是这样一车一车,把分散在仙游县大街小巷得垃圾收集起来,运输到垃圾中转站。您能感受清洁工人们在烈日与寒风中得辛苦吗?

四、适用年段与活动时间:

1、适用于五年段

2、活动时间:一个月(共四周)。

五、活动过程: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第1周>):

活动目得:(1)了解当地垃圾处理情况,并收集数据,增强知识。

(2)通过实践收集数据,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得能力与严谨治学

得学习态度。

(3)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垃圾得危害,增强环保意识,培养

她们从小学会垃圾得分类、回收利用得好习惯。

1、学生主要活动:

(1)向家长了解仙游日产生得垃圾有多少?这些垃圾就是怎样处理得?

(2)走上街头采访清洁工人,向她们了解垃圾得处理过程。

(3)带领学生向环保部门联系,向她们了解准确得数据。

(4)制定活动方案:(课堂活动)

2、教师指导重点:

(1)制定方案时,大家要充分发挥自己得想象与小组得集体智慧,各抒己见。

(2)每小组一人负责记录方案。

(3)交流方案时,每小组派一个同学做小组汇报发言。

(二)第二阶段(发展阶段、<第2周>):

活动目得:(1)进一步了解本地区垃圾产生得情况,找出垃圾处理存在得问题。

(2)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查阅垃圾回收处理得有关信息,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得能力。

(3)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充分体验,感受实践活动得乐趣。

1、学生主要活动::

(1)分组讨论垃圾分类,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分?

(2)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查阅收集垃圾回收处理得有关信息。

(3)走访当地社区,向居民了解垃圾处理存在得问题,写出调查报告。

(4)进行反馈交流课外活动了解到得垃圾回收分类情况。

2、教师指导重点:

(1)收集记录信息得方法。

(2)提出课外活动过程中可能发生得问题及注意事项。如:采访时,对方不配合不理睬,应该怎么办?

(3)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

(4)组织学生课内活动,交流课外活动得成果。

(三)第三阶段(研讨阶段、<第3周>):

活动目得:(1)在交流得过程中,学会互相学习。

(2)在探讨得过程中,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得能力。

(3)在实践得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社区、热爱生活得情怀。

1、学生主要活动::

(1)分组讨论整理收集得资料。

(2)按小组准备汇报材料,写出汇报稿。

(3)探讨垃圾回收分类处理得新方法。

(4)举行一次课堂汇报活动课。

2、教师指导重点:

(1)指导学生对材料得整理。

(2)指导学生写汇报材料。

(3)组织开展课堂汇报课,交流课外活动得成果。

(四)第四阶段(总结交流阶段、<第4周>):

活动目得:(1)交流实践活动成果。

(2)动员宣传全校得同学,全社会得公民都参与到保护环境、减少垃圾得行动

中去。

(3)培养学生热爱社区、热爱生活得情感与保护环境得意识。

1、学生主要活动::

(1)完成宣传稿,举办展览,宣传垃圾分类处理得新方法。

(2)开展“让地球重新变美丽、变整洁”得主题班队活动。

(3)开展“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发明创造制作”活动。

2、教师指导重点:

(1)指导学生与学校联系确定展览得地点。

(2)指导学生开展以“让地球重新变美丽、变整洁”得主题班队活

动。

(3)指导学生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发明创造制作得方法。

六、预期成果形式:

调查报告、成果汇报稿、小制作。

七、活动评价方式:

1、学生自评:学生对照参加《垃圾得回收与分类》综合实践活动以来得前后

变化,自我评价。

2、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得表现,发明创造得物品,运用技

巧得能力,给学生适当得评价。

3、学生小组评价: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小组根据组员得表现,对其进行适当得

评价。

《垃圾得回收与分类》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走出了课堂,走进了社会。让学生了解垃圾得产生过程,亲身体验大量垃圾给生活环境造成得危害,能运用自身掌握得知识,给垃圾进行分类并积极参与

到这项活动中去。激发学生爱护自身生活环境得情感,养成自觉讲究卫生,尽量减少垃圾得

产生,自觉分类投放垃圾得良好生活习惯。当然,在这次活动中,我认为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我们通过调查,知道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医用垃圾得处理方法,但就是还有一类特殊得

垃圾——电池,我们没能找到它得归宿。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真正解决得好办法,同学们以后就可以关注废旧电池如何回收再利用问题。通过这次活动,提高学生得动手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得创新精神,增强她们得社会责任感,成为这个时代出色得小主人。树立保护环境得意识,懂得地球只有一个,就是我们得“大家庭”,时刻要求我们大家都应该爱护她,成为一名出色得小环保卫士。

***研究性学习学生探究过程记录

《自己得事情自己做》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自立得表现与重要性;知道依赖得危害。明白自己得事情自己做。

2、通过整理书桌、书包、房间及合理安排时间,掌握简单得劳动技能,学习合理安排时间得方法,努力成为爱生活、爱劳动、讲卫生、讲效率得小主人。

3、情感与生活指导:培养学生得自立意识,增强学生生活、学习得自立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简单得劳动技能,学习合理安排时间得方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活动物品等

教学法:活动化教学、生活化教学、合作探究式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走进教室细准备

同学们都有许多学习用品,在不同得时间我们应该怎样整理学习用品,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一学,做一做。我们先从课前准备开始吧。

学生按习惯准备上课需要得学习用品,并摆放整齐。

根据学生得实际操作情况作指导,或请表现优秀得学生给同学们做示范。

请两名学生到前面来检查同学们得准备情况,瞧瞧桌面就是否整洁,物品摆放就是否便于使用,然后提出自己得建议,大家再次调整。

2、放学装包须仔细

想一想:今天有哪些学科得作业,或自己想学习哪些内容,需要把哪些学习用品带回家?

做一做:根据自己得需要整理书包。把学习同一科所用得课本、作业本或其她学习用品放在一起,分类整理并一一放入书包。

试一试:计时找学习用品。指定同一种学习用品,瞧谁找得准,拿出来得快。

根据刚才出现得问题作出调整。

3、完成作业再整理

摆一摆:把写作业用到得学习用品都摆在适当得位置。

收一收:作业完成后,再把学习用品分类整理,并一一放入书包。

查一查:作业就是否齐全,第二天上课所需要得书本与文具就是否齐全。

4、整理用品议收获

同学们,自己得事情自己做,,要天天做、年年做、坚持做下去,对我们得学习与生活很有帮助。大家一起交流一下自己在整理学习用品时总结得小窍门,也可以提出自己得想法与困惑,通过大家得交流帮助我们更好地做好自己得事情。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课(播放背景音乐《男儿当自强》)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滴自己得汗,吃自己得饭……都不算就是好汉。”

师生对话,引出课题:自己得事情自己做

二、生活赛场

1、活动要求:

1)随机抽取3—5名学生参与活动

2)比赛项目:叠衣服、叠被子。

3) 时间:3—5分钟。

4) 评选办法: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质量最好者获胜

5) 奖励:生活自立奖

活动评价:谁做得最好?

2、(生活小记者)采访:***同学,首先向您表示祝贺,祝您在本次比赛中获得胜利。那我想问您几个问题:您现在得感受怎样?您能谈一下您获得成功得秘诀就是什么?您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采访:瞧到别人获得成功您有何感想?您打算怎么做?

教师小结:自立就就是自己得事情自己做。

(设计说明:学生得生活经验不仅就是教学得出发点,也就是一种宝贵得教学资源。生活赛场,以竞赛得形式引导学生熟知得经验,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也利于知识得提炼。)

3、合作探究:

1)、在现阶段,自立有何表现?

2)、自立对我们得健康成长有何意义?

学生讨论,教师参与讨论

代表汇报,师生共同总结

(设计说明:采访、小组合作探究就是两种生生交流、互助学习得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三、中日少年夏令营中得较量

学生阅读材料中日少年《夏令营中得较量》

学生谈阅读材料后得心理感受。

思考:

1)、日本得少年为什么有饭吃,而中国得孩子饿肚子?

2)、为赢取下一次较量得胜利,我们应该如何做?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告别依赖,走向自立

四、生活过关

创设情景:

1、学校要组织鼓号队训练,可妈妈担心参加鼓号队训练会影响学习,不让小雷参加,这让小雷感到很为难。她该怎样作呢?

2、小明遇到了一个数学难题,而这时同桌恰恰做了出来,小明应该……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

五、成长日记

学生结合提示完成成长日记

生生交流

六、拓展作业——生活方案

主题:今天我远行

指导:根据远行前、远行中所需准备,写好方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劳动与实践》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一是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为指导,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新路,着眼于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培养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二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拓展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并主动参与社会、生活。为学知识、生活、技能的整合建立了操作平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二、活动目的要求 1.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1)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2)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 (3)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增强环境保护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和社区服务,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1)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2)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

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3)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 (4)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1)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2)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3)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进行课题实验和课题研究等。在广泛的调查、采访和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丰富的各种知识,撰写实践性的记录等。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1)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制定获得方案,并组织实施; (2)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开展问题探究,体验探究过程,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4)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课程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知识目标: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实践,开阔视野,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法的一些常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二)基本理念 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 本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 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 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要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进行活动设计。 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 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蔡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小学(3—6 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一、指导思想 随着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知识也不断出现新的分化与综合的趋势,解决有限的学时和知识量的无限增加之间的矛盾,“综合学习”越来越受关注。从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出发,密切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着眼于发展开辟了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会的广阔空间,立足于让每一个学生健全、完整的发展。 二、课程目标 1、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 2、本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等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愿望和能力。 3、社会发展对中小学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素质要求,因此需要具备些基本能力手综合素质; 同时也为了适应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需要,逐步养成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领域 1、研究性学习;

2、社区报务与社会实践; 3、劳动与技术教育; 4、信息技术教育。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1、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 2、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 3、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开展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4、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5、综合实践活动时间统一安排,每周一至二节课,学生全是员参与,教师参与活动小组的活动。 6、采取个人活动、小组活动这两种基本的组织形成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安全、有效的开展。 7、在开放的时空中不能忽视安全保障措施: 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精心规划和组织学生校外活动; 争取社会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和参与。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与管理 1、范围:小学3—6年级学生 2、根据学校实际和教学目标,学校建立研究性学习指导、管理小组,加 强组织管理。切实保证研究性学习标真正落实到实处。组长: 魏素菊 副组长: 吴孝东冯秋怀 成员: 冯启红刘晓娜王志鹏张继辉指导管理小组根据学校特点、学生实际、教育原理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性学习方案和具体的研讨措施,合理安排课时,科学调整任课教师,使音乐、体育、美 术、社会、自然、英语、电脑等各学科的教师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性学习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最新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价值取向,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为此,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规定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小学阶段,应在3—6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以综合为主要特征、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这一新型课程的产生,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指导思想 必须实现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努力打破学校封闭性,引导学生遵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综合应用社会、生活和学科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动手动脑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活动,加强与现实社会的沟通和联系,让学生及时了解时代的最新信息,紧跟科技迅速发展的步伐,使他们的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会学习等方面得到发展。 二、培养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性的实践性课程,其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阶段。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的具体目标是: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 的初步能力。 三、基本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实施过程中要遵循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等原则。 四、课程设置 1、内容框架设置课程菜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四大领域不是并列的关系,不能相互割裂。基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结合学校、社会实际,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指定领域之间的整合,及指定领域与班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等非指定领域的整合,从“探索自然”、“发展自我”、“亲近社会”等板块着手,整合形成了“生活与体验”、“卫生与健康”、“民风民俗”、“种植与养殖”等小板块的课程内容,形成序列、体现个性差异、体现地方特色。 2、课时安排彰显弹性特点 按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每周为三课时。考虑到现行的课时计划和活动实施的实际,必须灵活安排课时,实行弹性课时制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介绍

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中规定的一门必修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三个部分,总共配置 23 个学分,其中研究性学习占 15 个学分,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分别为 2 个和 6 个学分。研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最重要的内容。作为指导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和意义,把握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规范,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各种操作方法,提高指导的有效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 【课程解读】 作为普通高中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它不是一门学科课程,而是有着不同于学科课程的规定性的课程。一般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如下基本规定。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所谓经验性课程,是指一方面课程的设计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中感受到的问题与需要为中心的,强调学生经验在课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课程的实施是建立在学生的活动经验和活动过程基础之上的,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和参与。 经验课程的基本规定之一是强调学生经验的发展价值。一般来说,经验课程反对把书本知识作为现存的结论或定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经验获得、经验的重新组合或经验重塑,使学生获得成长的意义。经验课程基本组织方式是“问题中心”,注重学生通过自主的问题探究与问题解决实现课程的发展价值。可以说,在教育史上,经验课程从来都是与学科本位或知识本位课程相冲突的。经验课程重视的不是系统的知识的获得,而是经验重组与改造过程中学生兴趣、爱好、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在经验生成与改造过程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乃至生活方式的变革。 经验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应该说,历史上的各种经验课程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强调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发展的能力。学生是经验者、是经验改造者,是自主发展者。经验课程设计的意义在于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发展环境。如果在经验课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和发挥,那么,其课程价值就难以得到实现。 经验课程的设计面对的不是符号系统,而是鲜活的生活世界,面向学生的生活情景,面向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领域,并以整合的方式组织经验,是经验课程的基本特点之一。在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和实践,形成问题解决的能力和组织生存的能力。日本新课程中的“综合学习时间”的基本活动领域之一就是自主生存。因为学生的发展不应该完全是在预设的课堂教学和学科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实现的,如何面向现实的生活,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批判反思来获得发展,成为经验课程关注的核心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 第一部分为什么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强调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落实规划纲要的精神,基础教育必须发挥实践的育人功能。从总体上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是时代发展对中小学生素质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克服长期以来中小学课程教学存在的局限性的要求。 一、时代发展对基础教育的挑战 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是时代发展对中小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基础教育通过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对时代发展需要的应答。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它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它对每个社会成员特别是对中小学生的发展提出了哪些基本素质要求?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1.经济全球化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世界东西方冷战格局的打破,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全球化时代。在全球化时代面前,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全球化”意味着整个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各国之间、各地区之间相互依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普遍认识到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大的国际环境,都需要融入“全球化”的浪潮。有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10多年的时间内,是国际上成立国家与国家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各种合作组织最多的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国际上成立的各类合作性组织近千个。联合国各组织在国际上在协调国家与国家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关系、解决各种分歧与冲突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各种组织每年都要举行各类论坛、会议,讨论的主题都是与人类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的相关的时代主题。各国政府首脑频繁出访,加强对话与沟通。在经济发展上,国家与国家、区域与区域的依存性和互补性越来越强。 “全球化”的世界要求具有全球化意识的“全球人”。经济全球化对每个社会成员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它要求每个国家注重培养公民的全球意识,了解世界经济活动规则,关注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文化、法律政治制度、生活方式,认识国际事务等等方面。它要求每个社会成员不仅具有起码的全球意识、国际视野和开放的思维方式,而且具备合作、交往等良好的行为品质和行为习惯。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要求人们把握世界发展的走向,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加强国际理解,发展自己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并从国际背景和世界发展的角度思考各种问题、解决各种问题,同时具有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面前,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都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发展学生的交往能力与合作意识。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要求人们学会学习、交往、合作、分享,具有处理社会事务的基本能力。 为了应对21世纪世界发展的挑战,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注重国际理解教育。1999年3月,日本文部科学省颁布的小学、初中、高中《学习指导纲要》规定,各门课程实施中都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国际理解教育,而且把国际理解教育作为“综合学习时间”课程的四大基

2018年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2018年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峡河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 一、指导思想: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是国家义务教育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新型课程。 我校将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积极落实《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的有关目标,根据教育局相关工作要求,加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学习力度,通过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来克服以往课程中脱离学生自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形成学生勇于实践的意识和善于实践的能力。同时,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培养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旨在让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练习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我校地处农村,结合农村亲近大自然的地理优势,开发一系列以农科技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充分发挥学校和社区资

源,引导学生利用校外基地亲历、探究和体验。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活动的一些常识,使学生具有基本的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对家乡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2、分阶段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包括:考察探究活动、社会服务活动、信息技术、劳动技术、职业体验及其他活动。在实践中,可以以综合主题或项目将几大指定领域进行有机融合,彼此渗透。因此,结合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开发和特色办学的理念,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年级进行目标定位。 二、课程实施 1、课时安排 我校1-2年级,每周1课时;3-6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每周开设1课时,信息技术教育每周安排1课时,劳动与技术教育平均每周安排1课时。并将课时列入课表,配备专任和兼职教师,班主任协同合作的新格局。当然,各年级可因临时教学需要或师资情况灵活采用弹性制,做到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方案

XX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充分的发展为宗旨。为了有实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依托周边社区的资源优势,开发以“乡土特色为载体,感恩教育为起点,实践能力为宗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领学生超越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在广阔的世界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使学生在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会学习等方面得到较大较快的发展,增强他们的探索与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课程目标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初步能力。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强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2、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一些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等活动中的一些具体技能;并在活动中获得参与综合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美人格,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3、学生通过走进社区、走进农田、走进敬老院,亲近、考察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丰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提高自觉遵守

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品德优良、具有良好艺术修养和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现代小公民。 三、课程实施 1.课程组织及职责 为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到位,学校建立领导小组、教研组等活动组织机构。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全校综合实践活动总体规划、指导,教师的培训,实践活动的组织,过程的评价与管理等方面的事务。教研组主要负责做好本组教师备课、上课和活动资料收集整理等活动。同时受领导小组领导,研究并确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及学校、年级、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步骤。 (1)领导小组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特色建设领导小组。审议实施过程中的重大决策,制订相关条例,检查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和开发。 (2)教研组 组长: 成员: 2.课程管理 (1)活动基地建设:为积极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学校建立相对固定的学生活动基地。学校校园内的绿化带、东南镇社区农田等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为学生提供活动的舞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哪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哪些? 1、查找文献法 2、调查法 3、访谈法 4、课题研究的探究性学习:包括调查、观察、文献检索与搜集、实验、数据统计、撰写研究报告等 5、实际应用的设计学习:根据学生生活需要解决面临的问题。 6、社会考察的体验性学习:参观、调查、采访、 7、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包括从事商业活动、手工劳动、工业劳动、农业劳动。 8、自我建构的反思性学习:写活动总结、写体验、写收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种具有其规定性的课程形态,简单来说就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性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其他任何课程都更强调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3.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面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课程层面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导纲要》提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全面实施,所有学生都要学习,都要参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生课外活动有什么不同?它都有哪些活动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是什么样的课程?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突出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下几个基本属性: 第一,它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全面实施,所有学生都要学习,都要参加。 第二,它是跨学科实践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服务、制作、体验中学习,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它可能涉及到多门学科知识,但不是某门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也不同于某一门学科中的实践、实验环节。 第三,它是动态开放性课程,强调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选择并确定活动主题,鼓励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过程进行调整和改进,实现活动目的。课程实施不以教材为主要载体,不是按照相对固定的内容体系进行教学。在这一点上,与学科课程也有显著差别。 《指导纲要》强调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引导学生运用各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中得到延伸、综合、提升。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要在相关学科教学中进行深入分析。要防止用学科实践环节取代综合实践活动。 与学生课外活动有什么不同?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课程,不同于一般的学生课外活动。《指导纲要》对课程目标做出明确规定,强调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必须围绕课程目标进行,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活动育人效果。

最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推荐]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设计 ——动画对小学生的影响 一、课题的提出 背景:当今动画片制作飞速发展,制作精美、情节精彩、语言有魅力、音乐有感召力、动感效果强的动画片特别吸引小学生,小学生都很喜欢看动画片,很多学生对很多动画片耳熟能详,对很多动画角色崇拜至极,为什么小学生特别喜欢看动画片?因为这是一个接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也正是一个很好的综合实践课题。 我们准备这样来引导学生开展这个课题的研究,在综合实践课上,我们先播放很多学生喜欢的动画片片段给学生看,然后问学生你们喜欢吗?你们还喜欢那些动画片?为什么?激发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思考。然后建议:我们以《小学生与动画片?》为题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好吗?探究动画片为什么这样吸引我们,它对我们又有什么样的影响? 二、设计理念: 1.体现学生个性化的特点。这次主题的选择,完全是学生喜欢的,在活动中,让学生们自己去收集,自己去表演,自己去展现。由于每个孩子的特点不同,喜好不同,性别不同,在这个主题活动中,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多方位的展现自己的风采。 2.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这次活动中,我们本着以学生为研究主体的原则展开,如一开始我们和学生一起制定活动目标和讨论确定探究的方向和方法等,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拉进了学生与探究主题的距离。 3.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辨别是非的能力,合作进取的能力,社会交际和言语表达的能力,自我展示的能力等等;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还体验了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三、活动的目标 活动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我们和学生一起制定本次活动的目标:情感目标 1.通过合作课题小组的集体探究,培养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教学的现状、反思与对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道通实验学校王崇学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教育课程改革中设置的一门全新课程。它的设计与实施,是以当代课程理论为指导,反映了当代课程发展的理论要求,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我们发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为此,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现状 1.1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理论研究现状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研究内容上,理论的探讨与阐释多,实践操作研究少,尤其是对具体情境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的跟踪、跟进研究显得迟滞。 (2)在研究权威主体上,教育专家、专职研究人员居多,地方教研部门和一线教师研究人员较少,一定程度上表明在实践层面上专家引领的不足,研究型教师成长缓慢。 (3)在研究对象上,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以及教师如何管理课程的研究多,对教研部门如何指导课程实施及学生如何在课程实施中获得发展研究得少。 (4)在研究范围上,对发达地区关注得多,对偏远落后地区留意得少。 (5)在研究成果上,重复研究多,创新作品少。

1.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实践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变成学科拓展活动。由于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教师基本上是任课老师,活动主题的确定很容易变成学科课程的延伸。 (2)用学科教学方式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是两个概念,这两种课程实施的课程目标、过程与手段都应不同。 (3)课程内容窄化倾向。在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开发过程中,自然、社会、自我三个维度不能受到平等的对待和相同的重视,更多的教师青睐于研究性学习。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活动化倾向。由于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缺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反思 有些学校已经开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在实施的过程暴露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问题。长期以来,“学生学”更多依赖于“教师教”,要转变这种方式,要求学生走出教室,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调查、访问、座谈、报告.查阅资料、体验等。 (2)教师问题。长期以来,教师都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师接受从主导者转变为辅助者需要一个过程。 (3)学校问题。学校管理者认为实施实践活动会耽误学校理论课程的教学,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活动,往往会给学生家长造成学生在学校不务正业的错误认识,从而影响学校声誉和就业率,因而一些学校对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城北办邵火庙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新型课程。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丰富的活动容,灵活多变的活动方式,使学生接触自然、社会,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实施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旨在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加深对自然、社会和自身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他们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身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 3、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具体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①、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②、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③、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在联系。 ④、了解社会资源,并能有效利用;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⑤、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⑥、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2、教师发展目标: ①、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改变教学策略。 ②、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开发能力。 ③、形成、平等的师生关系。 ④、培养教师之间的协作精神。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规定体现了其基本理念。我觉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在以 下三个方面。 1.突出学生主体 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综合实践活动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课程,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实践,同时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指导。处理好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一个基本要求。 第一,学生要形成问题意识,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第二,学生要善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自主制定活学习动方案。 第三,在课题的展开阶段,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主要包括: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级合作探究的方式;跨班级与跨年级合作探究的方式;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等。 第四,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防止浅尝辄止。 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指导。在指导内容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在指导方式上,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权只赋予某一学科的教师、或班主任、或专门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教师,而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 2.面向学生生活 面向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书本,超越体系化的教材,超越封闭的课堂,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活活泼地发展,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实际体验,发展综合的实践能力。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经验,从学生所处的实际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出发,展开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学生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或课题要尽可能由学生从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来自主提出,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活动项目要贴近社区和社会现实,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主题或项目要克服以往那种以“课文”的形式呈现的方式,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活动项目。不少实验学校的实践表明,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或课题越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经验、贴近社会现 实,学生越能够较好地操作,越有积极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则 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所规定的必修课程自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为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和社会其他人员理解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特制定本纲要。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亏式和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e当今社会变迁日边严坐了-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和.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 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推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倡导活动课程,但由于没有相应的课程指导纲要.活动课程在实施中遇到许多问题.此次课惶改革设立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对活动课程的继承、发展和规范.当前举国上下积阪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亟待改革和创新,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是应对这一需求的重要举措。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功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和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 (一)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均以唇动为非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和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傲"、"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学习活动方式和活动过程、评价和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三)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Xx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在小学3-6年级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的设置,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举措。我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每周设置3课时,校本课程1课时,实践活动2课时。为了“常态化”实施此课程,根据有关政策特制定此实施方案。 一、实施目标 1、总目标: 拓展学生学科知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发展批判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够尽可能地融入到社会大环境中,通过社会考察与实践,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锻炼学生的合作学习及人际交往能力。 2、分阶段目标 三年级 在教师指导下,能选择合适的研究主题,并进行小课题调查,写调查日记。 能在家长和老师的陪同下,围绕主题开展社区活动。 在教师指导下,能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手工和生活自理。 四年级 以系统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指导教师帮助下,思考研究内容和形式,进行研究。 家长组织下参加小组活动或个人社会实践。 完成一些手工制作及生活自理项目,并在周末回家时能帮助父母完成家务。 五年级 能独立思考研究课题,自主选择、确定研究内容。设计调查问卷,开展研究性学习,撰写科普文章。 能独立组建活动小组,独立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注意人身安全。 根据主题创意设计相应的作品,能独立完成或与他人合作完成,

完整地表达自己作品设计的目的。 能根据研究主题,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源搜集。 二、活动方式 个人活动、小组活动、集体活动并存,具体视活动内容而定。个人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精神、鼓励优秀生拔尖,并将过程或成果交流、展示,与他人共同分享。小组活动,倡导学生优势互补,学会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培养相互合作精神,是活动成功必备条件。集体活动,收获的面较广。通过在集体活动中分工合作,体会集体同心协力产生巨大力量的道理。当然这三者不是孤立地进行,可以审时度势,兼而有之,以达到最佳的组合。 1、个人活动 个人活动是在个别学生对某一问题有特别的兴趣,并且对该问题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能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活动。个人活动的组织形式能够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应允许学生独立地进行活动,并完成活动任务。在学生个人完成活动后,应鼓励学生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分享。 2、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的构成由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教师不过多介入他们的选择。小组成员的组成不限于班级内,为使实践与探究走向深入,允许并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学生的组合。 3、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是以班级、年级段或学校为活动单位共同完成一项主题活动的组织形式。通过分工合作、共同探究、集体讨论,以求对某一主题的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三、实施措施 1、健全管理制度,保证课程质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管理,其核心内容就是使课程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质量得到保障的重要基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要做到有计划、有进度、有备课、有评价、有小结。学校要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如:指导教师教研制度、校外活动管理制度等,使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管理走向规范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新型课程。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多变的活动方式,使学生接触自然、社会,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实施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旨在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加深对自然、社会和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他们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 3、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具体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①、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②、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③、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④、了解社会资源,并能有效利用;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3-9年级和普通高中阶段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素质教育,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制定本纲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开设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坚持素质教育方向,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体验并初步学会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具有问题意识,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包括:亲近并探究自然,增进对自然的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参与社区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认识与体验,发展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发展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积极而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学习并开展力所能及的技术实践和劳动实践,培养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体验并初步学会调查研究与访问、实验研究与观察、技术设计与制作、社会

参与与服务、信息收集与处理等多种实践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中小学应根据地方实际和学校差异,结合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进一步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 (一)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普通高中阶段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方面。在实施过程中,要联系学生生活背景和社会发展实际,突出问题中心,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整体性、综合性。 1.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初步学习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发展合作能力,并初步养成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既可以由学生自行确定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或项目,也可以由教师提供选题或项目建议;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要重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自我等方面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中小学可以把学生的科技小发明、科技小制作纳入研究性学习的范围;要注重与现代科学发展的联系,让学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