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偏瘫患者行走能力简易训练方法1

偏瘫患者行走能力简易训练方法1

偏瘫患者行走能力简易训练方法1
偏瘫患者行走能力简易训练方法1

偏瘫(脑卒中)患者行走能力简易训练方法

本人研究生期间两年在导师的指导下帮助一位中风患者进行行走能力的训练,该患者目前从刚来时需要做轮椅在家人陪伴家到达训练室到现在已经恢复独立行走能力,并且回到工作岗位。中风后大多数患者选择在康复中心进行恢复训练一段时间然后回家,但是在康复中心恢复价格昂贵,在回家之后如果不继续进行训练,患者的基本生活能力日渐减退,下面是设计的一些简易动作,患者可以在家人的帮助下在家进行训练。

脑卒中可发生在大脑、小脑或脑干的左侧或右侧.可在脑实质内或脑实质外而引起运动、感觉、语言、认知及心理障碍。根据脑血管损害的性质不同常分为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某支脑血管破裂出血而导致相应部位脑组织坏死。患者以头痛、呕吐、偏瘫、意识障碍等为主要表现。常见于老年人以及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等患者,多在情绪激动、疲劳或体

力活动时突发。偏瘫治疗主要的方法有:促通技术、生物反馈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物理疗法等,任务导向性训练方法是基于新的运动控制理论上的,是临床重新训练治疗方法中较新的方法之一。这种新的临床治疗方法是以运动控制、运动学习以及康复科学领域出现的内容为基础的。临床实践是动态的,是根据出现的证据变化着的。运动控制是调节或者管理动作所必需机制的能力。

目前典型的偏瘫步态常表现为摆动期足下垂、内翻、髋关节外展外旋之划圈步态。脑卒中足下垂主要是由于小腿三头肌持续痉挛得不到牵伸而导致跟腱挛缩,此外,由于患者长期制动,小腿前肌群(胫前肌)及外侧肌群(腓骨长短肌)激活不足,出现废用性肌萎缩,也可导致足背伸困难。另外患侧屈髋、屈膝不充分是划圈步产生的主要原因,足底压力传感器能采集到患者患侧足趾在传感器上拖行的压力信号。小腿三头肌和胫后肌的过度活动可引起足内翻,跖屈肌痉挛和足

内翻在首次着地时妨碍了足跟着地从而影响了步态的稳定性,痉挛的跖屈肌也限制了膝关节的伸展,摆动相末期可造成不充分的足趾离地。在足底压力测试系统上的表现为垂直压力曲线没有“双峰”特征,足的接触点和压力中心轨迹从足前掌的外缘开始]。膝关节的屈曲还受到股四头肌、腘绳肌、屈髋肌的影响,股四头肌痉挛可导致在迈步时膝关节过度屈曲,继之股四头肌被拉长,从而引发牵张反射,限制膝关节屈曲,导致膝过伸。在迈步末期,腘绳肌过度活动阻止膝的完全伸展,而导致在首次着地时膝屈曲,过多的膝屈曲贯穿于整个站立相,需要增加股四头肌的力量阻止因过多的屈曲而导致的突然倒地。屈髋肌无力导致髋屈曲不够,主要影响摆动相。在迈步开始时髋关节屈曲的运动帮助身体向前。在迈步时髋屈曲不足,髋关节不能产生足够的动力引起膝关节屈曲,可导致膝关节屈曲不够,因此,足趾离地受限。足下垂拖步及足内翻在步行过程中极易造成绊倒,同时由于承受压力角度的

改变,对踝关节、膝关节也造成了异常的磨损,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危险。

总得来说常见脑卒中偏瘫患者存在问题的肌肉是:小腿三头肌痉挛、胫前肌无力、股四头肌无力、腘绳肌痉挛、髂腰肌无力。缓解小腿三头肌痉挛导致的足下垂是当前偏瘫康复解决的重点,也是难点,本研究的重点也是缓解小腿三头肌的痉挛提高踝关节的背屈能力。

首先我们要知道成功运动的三个必要条件:1.姿势控制:在运动中建立与保持一个合适的姿势符合移动身体时动态稳定性的要求。2.行进:被确定是通过一种基础行走模式,这种模式可产生协调腿和躯干肌肉节律性活动的模式,以使身体朝着要求的方向运动。3.适应:为了达到个人的目标和环境的要求而调适步态的能力。

以下是康复的一些动作,由于偏瘫患者的自身身体状况和日常生活的影响不同,所以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不同,任务导向性训练的特点也表明每个内容是为每个参与者定制的,包括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而且任务导向性的临床实践是动态的,所以本研究训练的内容是变化,是根据

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修改的。在许梿的过程中大家可以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每个动作练习2-3曲,每次练习,每周3-4次,每次练习进行记录,长久坚持,把这个当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患者在进行有一段时间后觉得可以走了,中途放弃,长久不练习的话,患者现有的功能会退化。(康复训练需要在家人的帮助下进行,有人进行监督指导,文中相关动作、图片仅供参考,希望大家不要用于学术研究。)

附表1 训练内容

训练任务动作

名称

训练目的动作要领练习

时间

(曲/

每次)

动作示范说明

损伤水平踝牵

缓解小腿三

头肌的痉挛

患者仰卧位,治疗师以只手握

住患侧的足跟,使患者的足底

放于治疗师的小臂上,通过小

臂向患者小腿靠近,拉伸小腿

后侧肌群

2本水

平的

训练

动作

由辅

助,逐

渐过

渡到

自主

练习,

且动

作的

设计

由易

到难,

在训

练过

程中

加上

语言

提示,

训练

患者

的感

知觉

能力。腘绳

肌牵

缓解腘绳肌

的痉挛程度

患者仰卧在床上,缓慢抬起患

侧腿(伸直),治疗师一手放

于患侧足跟下,让患者的足底

对着治疗师的小臂,另一只手

按朱患者的膝盖,防止弯曲,

调整患者腿的高度,利用小臂

使患者足背屈。

1

足背

锻炼胫前肌、

小腿三头肌,

提高患者踝

关节的屈曲

能力

练习初期患者选择坐立位,辅

助下患侧足进行背屈,逐渐过

渡到患者自主完成改动作,后

期选择站立位练习此动作,要

求患者躯干保持直立,足背屈

时足跟不离地。

2-3

起踵

提膝

锻炼臀大肌、

臀中肌、髂腰

肌,提高屈

髋、伸膝、伸

踝的能力

患者手扶横杆,双足前掌放于

一本书上,起始位足背屈使足

跟着地,然后起踵,躯干保持

直立,练习后期在起踵位时让

患者健侧下肢进行屈髋。

2

踩夹

锻炼胫前肌、

小腿三头肌,

提高患者踝

关节的屈曲

能力

练习初期选择坐立位,夹子放

于患侧足前侧,患侧足放于夹

子上,患者进行跖屈将夹子踩

平,站立位同样进行此动作。

要求患者躯干保持直立,不准

2-3

前倾

滑轮锻炼臀大肌、

臀中肌以及

髂腰肌,提高

屈髋、伸膝、

伸踝的能力练习初期患者选择坐立位,辅

助下患侧足进行背屈,后期选

择站立位练习此动作,要求患

者躯干保持直立,足背屈时足

跟不离地

1

策略水平下肢

前伸

锻炼腘绳肌患者站立位靠墙,患侧屈膝,

健侧前伸(侧伸),保持身体

不离开墙面

1训练

时多

用语

言提

示患

者的

姿势

控制后踢

拉伸股四头

肌。锻炼腘绳

肌、小腿三头

面向床站立位,双腿膝盖靠

床,左右腿交替进行后踢小腿

2

马步拉伸臀大肌、

股直肌、腹直

肌、阔筋膜张

肌。

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手插

腰,屈膝半蹲。

2-3

星形

伸展

平衡

下肢肌肉力

量的练习,

开始测试

时,运动员

一支脚站

在星形的

中间(如

图)。另一

条腿尽可

能向不同

的方向触

地。在每一

次向不同

的方向触

2

地后,收腿。

仰卧抬腿锻炼股直肌、

腹直肌、阔筋

膜张肌。

仰卧,两手分开,缓缓抬腿直

到大腿与地面呈90度。

1

下肢PNF 提高躯干的

控制能力以

及下肢的肌

肉力量

患者站在高于地板的稳定平

面上,双手抓住扶杆,患侧腿

单脚站立,健侧腿外展,治疗

师站在健侧旁,给予健侧腿力

量,让健侧腿随着力量的大小

改变用力方向

2-3

改善步态适应性踏步

练习

锻炼踏步的

节奏,及姿势

的稳定性

要求身体直立,左右腿依次踏

步,双手协调摆臂练习

2

后上

下台

伸髋、伸

膝肌群及跖

屈肌群

患者站立位,下台阶时,患侧

足后伸,足尖先着地,然后过

度到脚全掌着地。要求在患侧

足后伸时,保持躯干直立,同

时伸髋、伸膝、背屈。

1

上下

台阶

锻炼髂腰肌、

臀大肌、臀中

肌,屈髋、屈膝

肌群

患者站立位,躯干保持直立,

上台阶(废旧书本做成)时患

侧足先放于台阶上,下台阶时

健侧足先下。要求上下台阶时

躯干不前倾。

1

行走

的整

体模

式练

锻炼患者整

体行走模式

的协调性。

患者在治疗师的要求下,保持

身体平稳,节奏、步速稳定,

尽量走直线

2

偏瘫的康复训练

偏瘫的康复训练偏瘫的定义:偏瘫是指因脑外血管意外、脑外伤、脑肿瘤等原因所导致的以半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常见的疾病,同时可伴有失语、失认、情绪低落和视物不全等症状。 一、常见障碍 1、运动障碍运动障碍是指偏瘫一侧是上下肢不能活动,活动空难或不灵活。 2、感觉障碍感觉障碍常常表现为偏袒肢体的疼痛、麻木。有些患者的疼痛和冷热感觉全部丧失,热水袋烫伤了皮肤也毫无感觉。 3、语言___言语障碍有一部分偏瘫患者,尤其是右侧偏瘫患者(脑的左半球有病变),说话或交谈时常常发生以下某一种或几种情况:(1) 患者说话不清楚,即所谓口齿不清。 (2) 患者说不出话,或像打电报那样断断续续地说出几个单字。(3) 患者听不懂亲人说的话,成为感觉失语症。(4) 患者有时既说不出话,又听不懂别人说的话。(5) 患者写字困难或不能写字,甚至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6) 患者看着字不会读。医学上称为失读症,或称阅读障碍。 4、认知障碍认知是一个人认识和理解事物过程的总称,包括识别、记忆、思维、推理等。认识障碍常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辨别不清当时是上午还是下午。时间定向障碍(2) 辨别不清当时所处的地点。地点定向障碍(3) 对病前所熟悉的人现在也不认识了。人物定向障碍(4) 反应冷漠、精力不集中。注意障碍(5) 丢三落四,前面说了后面忘。记忆障碍 5、情绪障碍患者可以表现为不言不语,也可以表现为吵闹不安,甚至哭叫不休,情绪很不稳定。 6、能力下降(1)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甚至丧失,常常表现为吃饭喝水要人喂,洗脸刷牙要人帮着做,自己不能洗澡、穿衣、穿鞋,大小便全靠别人帮助。(2) 行走困难,走路一拐一拐的,有的患者需要别人扶着走或者两个人架着胳膊走,严重者则完全不能行走。 (3) 上下楼梯困难,一部分患者虽然能够行走,但上下楼梯困难或者根本不能上下楼梯。(4) 不能使用日常简单的工具,如不能打电话、不能打伞、不能剪指甲等。(5) 不能与人交流,由于行动、说话、交流、思维等多方面的障碍,不能从事原来的工作,严重者丧失全部工作能力。 7、吞咽障碍吞咽障碍的患者表现为流口水、喂食时食物常停留在口腔内、喝水呛咳。凡遇吞咽障碍患者,喝水时要将其头歪向肢体正常的一侧,将食物加工成糊状,这样做可减轻吞咽困难。 8、常见的病发症最常见的是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症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1) 肩关节半脱位多见于脑卒中早期,半数的患者可能发生,尤其在整个上肢处于软瘫期时。患者坐位或站立位时,由于重力的作用而使肩关节半脱位更加明显,在肩部可以摸到一个凹陷。一旦发生肩关节半脱位,可采用以下治疗方法:①患者卧床时应采取正确的姿势;②护理人员用指尖轻叩患侧肩膀周围的肌肉;③上肢负重训练。 (2 ) 肩—手综合症见于脑卒中后1-3个月内。主要表现是:①瘫痪的手部肿痛,以手背肿胀并呈粉红色或淡紫色为常见,用手摸之有温热感;②患侧手的关节屈伸困难;③后期则出现手部肌肉萎缩,手掌变平,手的运动功能永远丧失。肩—手综合征的发生与腕关节长时间屈曲受压,过度牵拉患手等有关。具体治疗措施:①保持良好的坐卧姿势,避免患手长时间下垂;②加强患侧上肢的被动和主动运动,以防关节挛缩;③对于肿胀的手指可采用压迫缠绕发,通常使用直径1-2mm的线绳由远端向近端缠绕手指,每个手指都缠绕一遍后,最后缠绕手掌。每天缠绕1-2次可获得明显的效果。 9、康复训练的时间选择偏瘫康复训练根据其病情演变的过程,一般可分为3个时期。(1)急性期从发病开始直至一周,属于急性期。这个时期的病情一般不十分稳定,应以治疗

中风康复期指导

中风康复期指导 脑中风即脑血管意外,中医称“中风”,西医称“卒中”,临床上较常见,中老年人多发。经过积极抢救及治疗后,大多数患者都能保存生命,但有70%病人会遗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有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歪斜等症状,约有40%的患者有重度后遗症,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病因病机】 1.积损正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年老体弱,或久病气血亏损,脑脉失养。气虚则运血无力,血流不畅,而致脑脉瘀滞不通;阴血亏虚则阴不制阳,内风动越,携痰浊、瘀血止扰清窍,突发本病。正如《景岳全书·非风》说:“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 2.劳倦内伤烦劳过度,伤耗阴精,阴虚而火旺,或阴不制阳易使阳气鸱张,引动风阳,内风旋动,则气火俱浮,或兼挟痰浊、瘀血上壅清窍脉络。 3.脾失健运过食肥甘醇酒,致使脾胃受伤,脾失运化,痰浊内生,郁久化热,痰热互结,壅滞经脉,上蒙清窍;或素体肝旺,气机郁结,克伐脾土,痰浊内生;或肝郁化火,烁津成痰,痰郁互结,携风阳之邪,窜扰经脉,发为本病。此即《丹溪心法·中风》所谓“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气血精微衰少,脑脉失养,再加之情志过极、劳倦过度等诱因,使气血逆乱,脑之神明不用,而发为中风。 4.情志过极七情所伤,肝失条达,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结脑脉;暴怒伤肝,则肝阳暴张,或心火暴盛,风火相煽,血随气逆,上冲犯脑。凡此种种,均易引起气血逆乱,上扰脑窍而发为中风。尤以暴怒引发本病者最为多见。 【康复指导】 1环境指导 由于患者行动不便,保持一个干净、舒适的室内环境很重要。室内温度20~24℃,湿度50%~60%。注意室内的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但应避免直接风吹患者。寒冷季节要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可播放患者喜爱的音乐,让患者保持乐观轻松的心情。 2指导功能锻炼 这是偏瘫患者家庭护理的重要环节,因为患者长期卧床不能活动,肢体肌肉逐渐萎缩,心、肺功能减退,影响呼吸和血液循环,全身器官生理功能减退,因此,功能锻炼有利病体康复,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2.1完全性偏瘫阶段:帮助患者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可采用按摩、推拿和被动活动。先按摩患肢,由指(趾)开始,向上向心按摩,揉、捏、拍打及屈伸关节,动作应该由轻到重,循序渐进。被动活动不要用力过度,以不使患者感到不适为塬则,切忌强力牵拉,每次全身锻炼约15-30分钟。瘫痪肢体位置要适当,肘弯曲、腕和手指伸直、踝关节保持90℃。由护理人员先向家属作示范,然后由家属每天3~4次实施。也可用红花、当归、等中药泡酒给予按摩。 2.2部分功能恢复阶段:这一阶段要继续前一阶段的各项锻炼。同时帮助患者翻身、起坐。站立锻炼,先扶床架、椅背站立,然后徒手站立。行走、下蹲,并配合拉绳、肢体简单运动锻炼,如上肢的上瘵、外展、外旋、肘关节的伸屈活动、下肢的伸屈和足的伸屈活动,逐步提高肌力和关节功能。 2.3基本恢复阶段:在站立和上肢简单活动的基础上开始练习走路,手的精细动作和语言功能恢复。步行锻炼先在扶持下左右摆动身体,两腿轮流负重,继之踏步,逐步过渡到手扶拐杖独自行走。在出现划圈步态时,应练习屈膝和提腿动作。上肢锻炼可练习拿碗、抓握、捻动、穿脱衣服,扣钮扣、用匙筷、翻书报、打算盘、提物等精细活动,以提高生活技能.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

脑卒中又称中风、急性脑血管病。大多发生在中老年人,其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均高,约10~14%患者死于急性期,抢救成功后的致残率为80%,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吞咽困难、认知障碍,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常伴有精神忧郁、焦虑等心理障碍。中风后及时采取正确的康复措施,通过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可以改善和恢复肢体运动功能、言语功能等,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部分人能恢复工作。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资料统计,中风患者经正规康复治疗后,第一年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高达60%,在复杂活动中需要别人帮助者仅占20%,需要较多帮助者15%,完全依靠只占5%,另外在工作年龄患者中,在第一年有30%的患者可以恢复工作。脑卒中后是否进行康复治疗后果是大不相同的,康复介入时间的早晚效果也完全不同,早期康复治疗可使恢复进程加快,在缺血性脑卒中时,只要病人神志清醒、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进展48小时后即可进行康复是安全、可靠、有效和可行的,临床实践证明3个月内康复效果最好,1年内康复训练仍然有效,关键在于方法正确。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张巧俊 国内外临床实践均证明,康复治疗对降低卒中患者的残疾率十分重要,如果患者没有进行规范的康复治疗,在自然恢复过程中因缺乏正确的肢体运动模式的指导,患者不仅有肢体瘫痪,重者合并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畸形,长期卧床者合并肺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压疮等;常产生各种误用、废用综合症,不仅恢复时间长,而且给后期的康复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一些不正规的治疗、训练使患者学会了错误的运动模式,给正规的康复训练带来困难,不仅造成了经济浪费又错过了治疗时机,真是令人痛惜。因此,患了中风偏瘫的患者宜尽早到医院康复科,在医生的正确指导下进行治疗、训练。脑卒中的康复治疗分为卧床期、离床期和步行期3个阶段,通过综合、灵活运用各种康复治疗手段,可以使病人的肢体功能恢复到最佳效果,能显著缓解精神、言语、社会交往的障碍。这3个阶段的治疗一般都必须在医院康复科进行。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有关脑卒中的康复治疗存在很多误区,严重的影响了患者康复效果。那么,患者及其家属应该避免哪些认识误区呢? 误区1:患者已有药物治疗,只要休息好、营养好,可以逐渐恢复,不需要康复治疗。康复治疗与药物治疗有根本区别。康复治疗的目的不是治愈疾病,而是想方设法恢复患者或残疾者的功能。也就是说,疾病后能百分之百恢复的患者,不存在康复的问题,只有病后达不到百分之百的恢复,像脑卒中后遗留下不同程度的偏瘫,才有康复治疗的问题。康复治疗的方法不是药物和手术,而是以运动疗法为代表的各种功能恢复训练方法。正因为从治疗目的、方法上均与临床医学不同,才形成了独特的、有鲜明特色的医学专业。 误区2:寻找所谓的“灵丹妙药”,盲目跟着广告走。卒中后,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加强康复锻炼,进行包括肢体功能,言语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只有凭借努力训练和坚强的毅力,脑卒中患者才有可能康复,才有可能实现生活自理。任何想凭借“灵丹妙药”而康复的想法是不可取的。 误区3: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治疗就是针灸和按摩。在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中,针灸和按摩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康复治疗更具中国特色。但是,针灸和按摩不能代替康复治疗。 误区4:家庭对患者的关爱和支持越多,患者的恢复越快。其实不然,已有的证据显示,在人口多的家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较差,相反,在人口较少的家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较好。由于家庭成员多的原因,子女们争着尽孝心,

(整理)偏瘫患者患肢肌力几级可以步行训练.

偏瘫患者患肢肌力几级可以步行训练? 以往认为,肌力至少为3级方可行步行训练,但前不久接受了一些专家的观点,认为不必等到肌力达3级便可行,这样可以改善患者ADL能力,并且适应中国国情。最近手头几个病人发生膝痛,考虑与肌力不够及肌力不协调造成关节肌肉韧带扭伤有关,想大家讨论一下偏瘫患者患肢肌力几级可以步行训练?碰到这种过用病人,各位是怎么处理的? 康复要提早原则,我想病人能站得话就要开始练习步行了 --在减重步态机下可以尽早进行起码要3及啊 开始步态训练不能光看肌力,还要看分离动作怎样,如果没有分离动作,那么开始步态训练肯定会加重痉挛,形成错误的步态,包括膝关节过伸等,这样也容易出现膝痛。 如果单纯从肌力看,至少患肢能够负重达到体重的80%以后开始。同时特别关注膝关节稳定性,因为如果膝过伸一旦出现,纠正起来就很不容易了。 如果有减重设备,那么可以早期开始步态训练,患肢的运动可以由他人协助,这样能够使患者不“遗忘”如何步行,同时在心理上获得成就感。- 临床上,步态训练有如下几点要求: 1.患肢能够负重达到体重的2/3以上; 2.动态平衡3级以上; 步态训练,本人认为不能操之过急,应该循序渐进。 临床上,步态训练有如下几点要求: 1.患肢能够负重达到体重的2/3以上; 2.动态平衡3级以上; 减重训练另当别论。 步态训练,本人认为不能操之过急,应该循序渐进。 同意您的观点,在临床上步态训练除您讲述的二点外,还要具备一点: 3,患肢要具有主动屈\伸膝,屈\伸髋的功能! 不赞成对偏瘫患者做减重训练,原因是负重可刺激下肢抗重力肌的收缩,提高患侧的本体感觉。减重训练对患侧负重和重心转移不利,如果负重不够,可先做负重练习。 肌力3级是没有道理的。首先对偏瘫患者测肌力是测不准的,其次3级指的是那块肌肉?

偏瘫步态训练

超早期偏瘫病人步行训练 临床上,步态训练有如下几点要求: 1.患肢能够负重达到体重的2/3以上; 2.动态平衡3级以上; 3,患肢要具有主动屈\伸膝,屈\伸髋的功能 不赞成对偏瘫患者做减重训练,原因是负重可刺激下肢抗重力肌的收缩,提高患侧的本体感觉。减重训练对患侧负重和重心转移不利,如果负重不够,可先做负重练习。 对于步行训练是早是晚,各家现在还有很大争议,本人认为尽早训练,先让患者走起来,同时再纠正和训练屈髋,踝背屈等功能,当然这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知识作为后盾。至于何时可以训练步行,主要看患侧负重能力,一般来说如果患侧单腿负重能持续3min以上(双杆内,患侧膝关节微屈,健侧可置于20cm台面上,健手可少量借助),就可以开始训练了。 减重训练(partial weight suppoort system, PWS)目前已经在康复医学中的广泛临床应用研究。 减重可以不同程度地减少上身体重对下肢的负荷,在理论上有利于支撑能力不足的患者早期进行各种步行训练: 1.有利于改善和加大下肢关节的活动范围,身体重心的分布趋于对称,从而提高患者步行的稳定性; 2.有利于患者的早期下床活动,虽然患者下肢肌力不到3级; 3.有利于提高了步行速度,因为减重平板训练后患侧髋关节的伸展活动范围增大,步幅相应加大; 4.有利于促进正常步态恢复,提高步行能力,避免和缓解下肢伸肌协同运动异常模式、足下垂、内翻等病理性步态; 5.有利于提高患者安全性(在减重装置的保护下),消除患者步行中的紧张和恐惧心理,更好地配合治疗师的治疗,同时帮助步态训练的治疗师由2人减少为1人。 传统康复治疗已采用减重的方式进行早期步行训练,例如利用水的浮力进行水中步行,利用各类拐杖或助行器减少下肢负重等。正是PWS针对无步行能力的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步行训练,临床上常常有佳效。 研究发现,PWS可以使患者步行对称性改善,髋关节摆动相的伸展能力提高、抗重力肌肉的兴奋促进,股二头肌活动增加,同时非受累侧胫前肌活动降低。如果将PWS与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则可以进一步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步态训练效果。Antigravity muscle,抗重力肌 抗重力肌和非抗重力肌,应是根据主要功能是否为维持姿势来划分的。一般情况下伸肌含大量慢肌纤维,是主要的抗重力肌。但有的动物,比如猴子,由于长期挂在树上,它们的肱二头肌成为维持姿势的抗重力肌,上肢的半屈状态是肌紧张增强的表现。人体直立行走后,上肢肱二头肌(屈肌)成为抗重力完成作业的关键肌肉,故应为抗重力肌;对于下肢而言,臀大肌(主要作用是使已屈曲的髋伸直,尚有使大腿外旋)、股四头肌(主要作用伸膝,不会说它也是屈肌吧?)、小腿三头肌也是抗重力肌,在重力环境中它们主要执行抗重力维持姿势的功能。 1、过早步行,加重上肢痉挛,应充分考虑上肢功能,尤其是手部功能后,在讨论这一问题。下肢功能恢复较上肢容易的多。

中风康复治疗

中风康复治疗 (1)急性期的康复治疗: ①预防并发症(压疮、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及深部静脉炎等)。 ②预防关节挛缩、变形。 a、按摩 b、被动运动 c、体位治疗 (2)恢复期的康复治疗: ①分期目标: a、软瘫期:利用各种方法恢复或提高肌张力、诱发肢体的主动运动 b、痉挛期:控制肌痉挛和异常的运动模式,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 c、改善期:促进选择性运动和速度运动更好地恢复,继续控制肌痉挛。 ②训练程序: a、床上训练。 b、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 c、从坐到站起训练。 d、站立及站立平衡训练。 e、步行训练(步行前准备运动,扶持步行式平等水内步行、改善步态的训练,上下后训练、复杂步行练习) f、上肢及手功能训练(肩关节和肩带的活动,肘关节活动,腕关节屈伸及桡、尺侧偏移;掌指、指间关节各方向的活动以及对掌,对指,

抓掌,释掌等,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和精细动作训练)。 g、作业治疗训练 (3)后遗症期的康复治疗 ①继续进行维持性康复训练,以防功能退化。 ②适时使用必要的辅助器具,以补偿患肢的功能。 ③对患侧功能不可恢复或恢复很差者,应充分发挥健侧的代偿作用 ④对家庭环境做必要和可能的改造。 ⑤应重视职业、社会、心理康复。 1、早期康复(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1~2期) 此期患者一般表现为迟缓性麻痹,没有随意的肌肉收缩,也不出现联合反应,机体基本处于全面松弛状态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1~2期。 基本目的:早期康复的基本目的是防止日后会严重影响康复进程的合并症,如肿胀、肌肉缩短、关节活动度受限等,争取功能得到尽早的改善,预防并发症。 早期康复方法: (1)正确体位:教会家属和护理人员采用正确的体位摆放,包括仰卧位,健侧卧位和患侧卧位的方法,要求每2小时翻身一次,并拍背数下。 (2)翻身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分别向两侧转动,双足撑床。(3)床上自我辅助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上举过头,侧举,指鼻,双腿屈曲撑床抬臀,双腿交叉侧移等。

偏瘫行走训练

偏瘫的站立和行走训练1、适用对象偏瘫下肢有一定的运动功能,但站起来和行走有困难,或姿势异常者2、目的①使患者能从坐位站起来,增加下肢肌力,并能站稳;②改善平衡能力,纠正异常步态;③提高步行能力,尽可能达到正常行走 3、方法(1)站起的训练第一步,患者坐位,双足平放在地下,双手叉握并放在面前的小桌上(双上肢尽量伸直)。第二步,训练者站在患侧,一手扶持换膝,另一手放在患者臀部。第三步,嘱患者上身前屈,抬臂站起。(2)患侧下肢负责训练第一步,训练者双手扶住患者髋部,让患者尽量站直,并用换退负重。第二步,健腿向前跨出半步,或踏在前方的矮凳上。(3)训练患腿向前迈步第一步,患者站立,并尽量站直,用健手扶栏杆。第二步,训练者在患侧后方,一手扶患者髋部,另一手帮助患脚先向后退一步,再向前迈一小步。(4)在侧方站在患者行走第一步,训练者站在患侧,一手握住患手使其掌心向前,另一手放在患侧腋下。

第二步,帮助患者缓慢行走,并纠正异常姿势。(5)在后方帮助患者行走第一步,训练者站在患者身后,双手扶住患者髋部,并让其站直。第二步,在抬起健侧下肢时,协助患者用患侧下肢站稳,并将身体重心缓慢前移。第三步,在抬起患侧下肢时,协助患者将患侧髋部向前、向下转动。 一、情绪疏导 偏瘫病人常因突如其来的疾病和残疾的困扰以及多方面的原因使其出现不同的心理反应,我们应该从病人的角度多方面着想,多予理解,开导,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消除不良情绪,只有身心愉悦才能积极认真参与康复训练,以达到改善生活自理及工作能力,更好的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二、康复训练的原则 康复训练以促进瘫痪肢体的功能恢复、防止瘫痪肢体的挛缩、改善身体状况为原则。 三、康复训练注意事项 康复训练的正确与否关系到病人功能康复的效果,不适宜的康复训练可能会引起肢体过用或误用综合征,使功能康复延迟。为使偏瘫病人在康复训练中能得到最佳的训练效果,减少或避免不合理的运动及训练,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偏瘫行走前准备训练

五行走前准备训练 患者行走的各个阶段特别是支撑期均能在站立位进行准备。由于身体重心转移时患侧下肢缺乏平衡反应不能很好的负重,因此患者在进行行走训练之前,首先进行患侧下肢站立负重,训练原则应由易到难,负重量由少到多。如果患侧下肢负重不充分,将大大影响患者的步行稳定性。 患侧下肢负重训练 (1)患者站立位(静态平衡)治疗师一只手放在患者腋部支撑,保持肩胛带上举,另一只手使患侧抗痉挛位,同时指导患者将重心逐渐向患侧移动。为防止患者出现利用躯干侧倾来代偿的动作,可让患者在姿势矫正镜前进行训练,通过视觉刺激反馈作用,让患者观察自己是否已将重心移至患侧。为避免出现患侧膝关节过度伸展或屈曲,治疗师可帮助患者患侧膝关节屈曲大约15°左右。 (2)随着站立位静态平衡的建立,患侧下肢负重能力提高,要尽快过渡到动态平衡和患侧单独负重。 患腿站立,当患者患侧单独负重无恐惧感之后,可指示患者抬起健足,在进行前后迈步动作训练时,此动作应缓慢进行,患膝屈曲大约15°左右,目的在于尽可能使患侧多负重并避免出现患侧膝关节过伸或过屈(打软腿)健腿向后迈步时治疗师应注意引导下肢充分迈至患足后方,使患侧髋关节充分伸展。同时治疗师注意患者不能出现躯干前倾、后倾等代偿现象。 (3)立位时上下台阶训练:患足站立,指示患者将重心移到患侧,

健腿抬起放到前面的台阶上,然后放下,或指示患者侧身,健肢靠近台阶站立,将身体重心移到患侧下肢,然后从侧方抬健腿放到台阶上。(4)患者常常发现不把偏瘫膝固定在某种体位如过伸位,负重就很难。为了使患者在负重时感觉到活动性,将患足放在他前面的台阶上,然后健足向上迈到上一个台阶上,然后再下一个台阶,尽量缓慢地将健腿充分向身后运动。治疗师一手扶住患膝前部,用自己膝放在患者患侧膝后面,使膝轻度屈曲,这样可以防止患膝在负重时过伸或过屈。(5)利用平衡板进行立位平衡重心转移训练, ①患者双足左右分开站立于平衡板上,治疗师站在患者身后,并将双手放在骨盆处给予支撑,然后缓慢摇动平衡板,以诱发患者头部、躯干的调整反应及身体重心的前后转移。 ②患者双足前后分开站立,治疗师低于患者身体一侧一脚放在平衡板上,缓慢摇动平衡板,以诱发患者头部、躯干的调整反应及身体重心的前后转移。 通过以上训练,当患者能够保持立位的动态平衡后便可以进行平衡杠内步行训练 迈步时①要让患者低迈步。因为患腿抬高将会引起下肢伸肌痉挛,导致骨盆上提,躯干代偿。故应由膝关节轻度屈曲来引导下肢向前方低迈步,落地时慢慢放下。(《运动疗法》P327)②要让患者轻度屈膝,因为正常步行时膝并不完全伸直,一般会有5°—10°屈曲。保持这种轻度屈曲可起到减震作用,支撑腿稳定的负担身体重量,并使支撑期平稳地、容易地过渡到摆动期。

偏瘫患者肢体康复方法之被动训练

偏瘫患者肢体康复方法之被动训练 根据瘫痪患者的病情,可分别进行被动运动、按摩运动、助力主动运动、主动运动和抗阻力运种。锻炼目的:增强患者肢体肌肉力量,恢复被损伤的运动功能,心肺功能,促进脑功能的恢复,防止瘫痪肢体的畸形和挛缩。 运动强度:开始运动时,要有医护人员或家属监护,运动时最高心率控制在每分钟100次以下。在恢复后期,根据病情与体能恢复情况,运动时最高心率可达到每分钟100~120 次。 运动种类与练习次数、时间:偏瘫患者的被动运动:一般在疾病急性发作后2周内严格卧床休息,减少活动。疾病急性期之后不再反复,患者肢体完全瘫痪或仅有微弱动作,即可进行被动的医疗体育活动。早期的被动运动是防止严重运动障碍与肌肉萎缩的重要手段。 患者仰卧位,在医务人员或家属的帮助下从大关节到小关节逐一进行上、下肢被动运动。 1.上肢被动运动: a.手指屈伸:帮助者一手握患者手背,另一手握患者手指做屈伸练习。

b.手指摇转:帮助者一手握患者手心,另一手握患者手指做摇转练习 c.上翻、下压手腕:帮助者一手握患者手腕上,另一手握患者手心,做手腕上翻、下压练习。 d.手腕摇转:帮助者握患者手腕上,另一手握患者手心,做手腕左右摇动与转动练习。 e.屈肘:帮助者一手握患者上臂,或上臂压在床上,使臂定位,另一手握患者手腕做肘部伸屈与旋转练习

f.肩部上抬、外展、内收:帮助者一手扶患者肩上(锁骨),一手握患者手腕,做肩部的上抬、外展、内收练习。 2.下肢被动运动: a.患者仰卧位,在医务人员或家属的帮助下进行下肢被动运动。 b.足趾前后与旋转活动:帮助者一手握患者足背,另一手握患者足趾,做足趾前后与旋转活动。

偏瘫(中风)患者行走能力简易训练方法

偏瘫(脑卒中)患者行走能力简易训练方法本人研究生期间两年在导师的指导下帮助一位中风患者进行行走能力的训练,该患者目前从刚来时需要做轮椅在家人陪伴家到达训练室到现在已经恢复独立行走能力,并且回到工作岗位。中风后大多数患者选择在康复中心进行恢复训练一段时间然后回家,但是在康复中心恢复价格昂贵,在回家之后如果不继续进行训练,患者的基本生活能力日渐减退,下面是设计的一些简易动作,患者可以在家人的帮助下在家进行训练。 脑卒中可发生在大脑、小脑或脑干的左侧或右侧.可在脑实质内或脑实质外而引起运动、感觉、语言、认知及心理障碍。根据脑血管损害的性质不同常分为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某支脑血管破裂出血而导致相应部位脑组织坏死。患者以头痛、呕吐、偏瘫、意识障碍等为主要表现。常见于老年人以及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等患者,多在情绪激动、疲劳或体力活动时突发。偏瘫治疗主要的方法有:促通技术、生物反馈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物理疗法等,任务导向性训练方法是基于新的运动控制理论上的,是临床重新训练治疗方法中较新的方法之一。这种新的临床治疗方法是以运动控制、运动学习以及康复科学领域出现的内容为基础的。临床实践是动态的,是根据出现的证据变化着的。运动控制是调节或者管理动作所必需机制的能力。 目前典型的偏瘫步态常表现为摆动期足下垂、内翻、髋关节外展外旋之划圈步态。脑卒中足下垂主要是由于小腿三头肌持续痉挛得不到牵伸而导致跟腱挛缩,此外,由于患者长期制动,小腿前肌群(胫前肌)及外侧肌群(腓骨长短肌)激活不足,出现废用性肌萎缩,也可导致足背伸困难。另外患侧屈髋、屈膝不充分是划圈步产生的主要原因,足底压力传感器能采集到患者患侧足趾在传感器上拖行的压力信号。小腿三头肌和胫后肌的过度活动可引起足内翻,跖屈肌痉挛和足内翻在首次着地时妨碍了足跟着地从而影响了步态的稳定性,痉挛的跖屈肌也限制了膝关节的伸展,摆动相末期可造成不充分的足趾离地。在足底压力测试系统上的表现为垂直压力曲线没有“双峰”特征,足的接触点和压力中心轨迹从足前掌的外缘开始]。膝关节的屈曲还受到股四头肌、腘绳肌、屈髋肌的影响,股四头肌痉挛可导致在迈步时膝关节过度屈曲,继之股四头肌被拉长,从而引发牵张反射,限制膝关节屈曲,导致膝过伸。在迈步末期,腘绳肌过度活动阻止膝的完全伸展,而导致在首次着地时膝屈曲,过多的膝屈曲贯穿于整个站立相,需要增加股四头肌的力量阻止因过多的屈曲而导致的突然倒地。屈髋肌无力导致髋屈曲不够,主要影响摆动相。在迈步开始时髋关节屈曲的运动帮助身体向前。在迈步时髋屈曲不足,髋关节不能产生足够的动力引起膝关节屈曲,可导致膝关

偏瘫(中风)患者行走能力简易训练方法

偏瘫(脑卒中)患者行走能力简易训练方法 本人研究生期间两年在导师的指导下帮助一位中风患者进行行走能力的训练,该患者目前从刚来时需要做轮椅在家人陪伴家到达训练室到现在已经恢复独立行走能力,并且回到工作岗位。中风后大多数患者选择在康复中心进行恢复训练一段时间然后回家,但是在康复中心恢复价格昂贵,在回家之后如果不继续进行训练,患者的基本生活能力日渐减退,下面是设计的一些简易动作,患者可以在家人的帮助下在家进行训练。 脑卒中可发生在大脑、小脑或脑干的左侧或右侧.可在脑实质内或脑实质外而引起运动、感觉、语言、认知及心理障碍。根据脑血管损害的性质不同常分为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某支脑血管破裂出血而导致相应部位脑组织坏死。患者以头痛、呕吐、偏瘫、意识障碍等为主要表现。常见于老年人以及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等患者,多在情绪激动、疲劳或体力活动时突发。偏瘫治疗主要的方法有:促通技术、生物反馈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物理疗法等,任务导向性训练方法是基于新的运动控制理论上的,是临床重新训练治疗方法中较新的方法之一。这种新的临床治疗方法是以运动控制、运动学习以及康复科学领域出现的内容为基础的。临床实践是动态的,是根据出现的证据变化着的。运动控制是调节或者管理动作所必需机制的能力。 目前典型的偏瘫步态常表现为摆动期足下垂、内翻、髋关节外展外旋之划圈步态。脑卒中足下垂主要是由于小腿三头肌持续痉挛得

不到牵伸而导致跟腱挛缩,此外,由于患者长期制动,小腿前肌群 (胫前肌 )及外侧肌群 (腓骨长短肌 )激活不足,出现废用性肌萎缩,也可导致足背伸困难。另外患侧屈髋、屈膝不充分是划圈步产生的主要原因,足底压力传感器能采集到患者患侧足趾在传感器上拖行的压力信号。小腿三头肌和胫后肌的过度活动可引起足内翻,跖屈肌痉挛和足内翻在首次着地时妨碍了足跟着地从而影响了步态的稳定性,痉挛的跖屈肌也限制了膝关节的伸展,摆动相末期可造成不充分的足趾离地。在足底压力测试系统上的表现为垂直压力曲线没有“双峰”特征,足的接触点和压力中心轨迹从足前掌的外缘开始]。膝关节的屈曲还受到股四头肌、腘绳肌、屈髋肌的影响,股四头肌痉挛可导致在迈步时膝关节过度屈曲,继之股四头肌被拉长,从而引发牵张反射,限制膝关节屈曲,导致膝过伸。在迈步末期,腘绳肌过度活动阻止膝的完全伸展,而导致在首次着地时膝屈曲,过多的膝屈曲贯穿于整个站立相,需要增加股四头肌的力量阻止因过多的屈曲而导致的突然倒地。屈髋肌无力导致髋屈曲不够,主要影响摆动相。在迈步开始时髋关节屈曲的运动帮助身体向前。在迈步时髋屈曲不足,髋关节不能产生足够的动力引起膝关节屈曲,可导致膝关节屈曲不够,因此,足趾离地受限。足下垂拖步及足内翻在步行过程中极易造成绊倒,同时由于承受压力角度的改变,对踝关节、膝关节也造成了异常的磨损,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危险。 总得来说常见脑卒中偏瘫患者存在问题的肌肉是:小腿三头肌痉挛、胫前肌无力、股四头肌无力、腘绳肌痉挛、髂腰肌无力。缓解小

中风患者如何在家里进行康复训练

中风患者如何在家里进行康复训练许多脑血管病患者及其家属对康复治疗认识不足、 一些医师缺乏康复医学知识,片面强调急性早期卒中病人宜限制活动,卧床静养、 卒中患者只要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小时后即应进行功能康复。 早期康复治疗有益恢复生活处理能力,所谓早期康复,就是指病人在患病后,只要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小时后即可进行功能康复。这也意味着脑血管病病人发病1周内大都可以采用康复措施。也有些康复治疗措施,在入院得第一天就可以应用,如保持肢体得功能位,感觉输入,视、听、触觉刺激等,目得在于预防合并症得发生。临床医学针对得就是疾病或病理生理异常;而康复医学直接面对得就是功能障碍,强调积极主动得功能训练而且在生理功能无法恢复得情况下,强调采用代偿或替代得途径,增强患者得适应能力,并逐渐恢复实际运动能力。 康复从床上运动开始。 中风患者即使经抢救能存活下来,很多也会留下行动不便等后遗症,如果出院后家人对她们实行“全面”得照顾,“包办”一切,反而会剥夺她们运动得机会,影响她们得康复。 其实,患者中风后康复得好不好,除了与病情有关外,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患者有没有进行很好得康复训练。下面介绍一些床上康复训练得要点。 床上移动。床上移动就是相对比较简单得运动,学会后对患者大有裨益。患者仰卧,双腿屈曲,足底平贴床面,抬高臀部,做俗称“搭桥”得动作。然后根据需要向左侧或右侧移动臀部,待臀部回落床面后,再移动肩部、头部,最后调整全身姿势。开始训练时,家人应在一旁监护,以防出现意外。许多患者初学臀部会无力抬起,这时家人可以协助,稍微用力帮患者抬高臀部。 床上翻身。翻身得动作瞧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要患者自行完成就是需要技巧得。首先要教会患者做攥拳得动作。具体做法就是双手掌心相对、十指交叉(患侧拇指位于上方)。

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治疗方案

中风后遗症中医药康复治疗方案 中风造成的功能障碍一般来讲有肢体瘫痪、失语失忆、吞咽困难、心理障碍等,治疗这些中风后遗症应遵医嘱按疗程坚持用药,并配合功能康复锻炼、理疗、心理障碍康复进行综合治疗。 (一)药物治疗 坚持服用汤药以促进脑血管病变区域侧支循环的形成和丰富,改善脑血流循环和脑缺氧状态;激活和修复受损脑细胞,清除脑组织代谢产物;清除自由基,建立脑组织功能代偿;同时对降低血粘度和高脂血症,对硬化动脉有软化作用,可以达到标本兼治和预防中风复发的双重目的。中药汤药常分两型:气虚血瘀型方用补阳还五汤,中成药可用华佗再造丸、三七总甙片等;阳亢络阻型方用镇肝熄风汤,中成药可用太极通天口服液等。 (二)功能康复锻炼 1、肌力、关节活动度训练:是增强肌力、调节肌张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方法包括被动训练、主动锻炼、助力运动,个别不能活动的患者可采用意识锻炼。 2、平衡和步行训练:包括坐位、站位平衡,有支撑无支撑、静态、动态平衡等,患者平衡训练应根据瘫痪恢复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程度进行,当站立平衡后方可进行步行训练,

训练应循序渐进,不能运动过度,以免造成新的伤害。 3、日常生活训练:个人洗漱,行走动作、更衣等。作业疗法:患者有目的进行动作训练,尽可能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工作能力,如下棋、珠算、桌球、阅读、书写、刺绣等。 (三)理疗 电疗、磁疗、高压氧治疗等,结合中医的针灸、推拿按摩。针灸一般取穴百会、风俯、内庭、太冲。上肢不遂加肩榆、曲池、手三里、外关;下肢不遂加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口眼歪斜加地仓、颊车、合谷、四白;舌强语涩加廉泉、通里。推拿疗法能通过手法的作用以舒筋通络、活血化瘀,并能保护关节功能,防止患侧肌肉的萎缩,亦是本病康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其推拿要点手法以揉捏、扣拍、点按为主,并应掌握轻松柔和、舒适透热为度,切忌暴力损伤肌肉。一般操作如下:1、患者取仰卧位,按摩者站在其右侧,用右手拇指按揉膻中、中脘、关元等穴。每穴按摩1分钟,手法适中。2、用两手由上而下捏拿患者瘫痪的上肢肌肉,然后重点按揉和捏拿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每次5分钟。3、用两手由上而下捏拿患者瘫痪的下肢肌肉,重点捏拿和按揉髋、膝、踝关节,然后用手掌将下肢轻抚几遍,每次5分钟。4、患者取俯卧位,按摩者站在其右侧,用两手拇指腔探压背部脊柱两侧,由上至下进行,

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再训练

室内步行,平衡能力达到2级,室外步行,平衡能力必须3级以上。下肢主要的伸肌如股四头肌,臀大肌等肌力必须在3级以上,才能保证另一条腿完成向前摆动的动作。 另外,如果要达到实用性步行,我们还要考虑患者步行是否安全,相对省力,足够的速度,外观要自然,尽可能不使用手杖,还能自动行走 想要恢复基本正常的步行,我们就得了解步行时存在的问题并训练相关的动作,首先我们来看支撑期存在的问题, 1.由于伸肌痉挛并且丧失选择性运动模式,患者不能将重心前移。患者担心向前跌倒,维持靠后的位置更觉得安全。重心不能向患侧转移,患者的重心通常位于重力线的后方,此时迈步必须主动提腿和放下足,重心不向前转移,就不会产生自然的钟摆样动作。 2.膝关节过伸或者过屈? 患者不能主动选择性伸髋,重心不能前移至偏瘫腿上,健腿向前迈步时,患侧髋部会向后运动,此时会导致膝过伸;小腿肌肉张力过高,使患足蹬地时,胫骨向后移动,导致膝过伸;患者存在感觉障碍,膝关节轻微屈曲时感受到的关节位置信息很少,必须通过锁住

膝关节才能感知到膝关节已伸直,这个也会导致患者采取过伸状态。 膝关节以屈曲共同运动模式向前迈步,导致膝关节在摆动期末端没有伸直,此时步长将明显缩短,步行速度也会降低,能量消耗会增大。 3.屈髋,一般发生在支撑相中后期,此时的屈髋肌要比伸髋肌活跃 4.髋关节外旋?躯干和髋区的运动向脚的方向传递,许多患者不能充分稳定躯干,致使产生侧屈和过度旋转。 5.支撑相过短,健腿迈步短又快,可能是为了避免患腿单独站立及维持平衡 摆动相存在的问题: 1.屈髋无力,身体代偿? 健腿向前迈一步,患腿髋关节处于后伸状态,患腿的伸肌群张力升高,导致伸肌痉挛。屈髋肌无力,患者代偿性上提骨盆,使脚离地。 2.足下垂、内翻导致触地异常 胫骨前肌在伸趾长肌和伸踇长肌的协助下背屈踝关节,如果胫前肌无力产生足下垂,如果在摆动中期胫前肌本该不收缩,如果持续收缩,又会产生足内翻。 3.屈膝无力导致过度屈髋

中风的康复训练方法

中风的康复训练方法 一早期康复: 此期患者一般表现为迟缓性麻痹,没有随意的肌肉收缩,也不出现联合反应,机体基本处于全面松弛状态;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1-2期。 (一)基本目的:早期康复的基本目的是防止日后会严重影响康复进程的合并症,如肿胀,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受限等;争取功能得到尽早的改善,预防并发症。 (二)早期康复方法: 01、正确体位:教会家属和护理人员采用正确的体位摆放,包括仰卧位,健侧卧位和患侧卧位的方法,要求每2小时翻身一次,并拍背数下。 02、翻身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分别向两侧转动,双足撑床。 03、床上自我辅助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上举过头,侧举,指鼻,双腿屈曲撑床抬臀,双脚交叉侧移等。 04、床边被动运动——上肢:肩胛带,肩关节,肘关节,腕指关节。 05、床边被动运动——躯干牵拉,背肌挤压刺激。 06、床边被动运动——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及踝趾关节。 07、促进肌肉收缩的方法:利用对肌肉的突然牵张,引起肌肉收缩。 08、排痰 09、床头抬高坐位训练:床头渐抬高,每个位置患者能维持30分钟,则渐加10度再训练,直至能床边坐起,无靠位平衡练习。 10、面,肌刺激:张口,鼓腮,叩齿,伸,顶上腭等,冰冻棉(或冰块含服)及味觉刺激。 11、呼吸控制练习:要求患者深吸气—缓慢呼气,放松。 12、坐训练:在床头抬高未达90度前,首先训练患者侧后单手支撑抬头抬肩的动作,直至能支撑坐起。 13、坐位平衡:正确坐姿,床边坐位平衡,包括前后左右各向。 14、坐位操:以加强平衡训练,包括双手交叉前平瘵,侧瘵,双手交叉指鼻,双手交叉向前指物;健侧下肢肌力训练等,可教会家属及护理人员,然后一日多次督促患者练习。 15、床到轮椅(或椅)的转移。 16、坐站练习:如有条件可早期给予患者床站立,帮助患者重获垂直感,重获对抗重力肌的控制,重获血压的自身调节,改善立位平衡和克服直立性低血压。一般情况下脑梗塞患者要求在入选治疗组3-4天后达到床边坐位,二周内可训练站立,辅助力量视病情而定;脑出血患者应尽量在二周内达到床边坐位,四周内达到站立。 17、健手做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活动:吃饭、穿衣、洗漱等。 18、认知及言语治疗。 19、应用推拿针灸治疗。 20、应用中频等物理治疗方法。 21、心理治疗等等。 二、中期康复 此期患者可明显的表现出上肢的屈肌协同运动和下肢的伸肌协同运动,并逐渐可做到某些肌肉关节的独立运动,相当于B恢复3-5期。 (一)中期康复目的:抑制协同运动模式,尽可能训练肌肉关节能够随意的独立的运动,提高各关节的协调性,渐恢复患者的运动能力。 (二)中期康复方法: 从被动——助动——主动 1、抑制上肢的痉挛模式。

中风偏瘫常用的康复治疗方法

中风偏瘫常用的康复治疗方法:脑中风是中老年人易发的病症,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约有60-70%的缺血性脑中风病人经抢救治疗后神志可恢复,但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以半身不遂(偏瘫)最多见。缺血性脑中风后遗症并非不治之症,除了坚持可靠药物治疗、针灸等综合措施外,缺血性脑中风康复还包括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以加快恢复的速度和改善恢复的程度。 1、按摩与被动锻炼 对早期卧床不起的病人,由家人对其瘫痪肢体进行按摩,预防肌肉萎缩,对大小关节作屈伸膝、屈伸肘,弯伸手指等被动运动,避免关节僵硬。稍能活动的病人可在他人搀扶下坐在凳椅上做提腿、伸膝和扶物站立等活动,以防止心血管机能减退。 2、逐渐开步走路并做上肢锻炼 在上述阶段基本巩固后,可常做些扶物站立,身体向左右两侧活动,下蹲等活动;还可在原地踏步,轮流抬两腿,扶住桌沿、床沿等向左右侧方移动步行,一手扶人一手持拐杖向前步行。锻炼时,应有意使患肢负重,但要注意活动量应逐渐增加,掌握时间不宜过度疲劳。同时可作患侧上肢平举、抬高、上举等运动,以改善血循环,消除浮肿,平卧床可主动屈伸手臂,伸屈手腕和并拢、撑开手指,手抓乒乓球、小铁球等。 3、逐步加强功能锻炼,达到生活自理 在能自己行走后,走路时将腿抬高,做跨步态,并逐渐进行跨门槛,在斜坡上行走,上下楼梯等运动,逐渐加长距离;下肢恢复较好的病人,还可进行小距离跑步等。对上肢的锻炼,主要是训练两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如自己梳头、穿衣、解纽扣、打算盘、写字、洗脸等,以及参加打乒乓球,拍皮球等活动,逐渐达到日常生活能够自理。在进行功能性康复锻炼的同时应坚持可靠的药物防治,还可配合针灸,按摩等。注意除应树立患者康复信心外,陪护家属还要有耐心和恒心,切不可操之过急或厌烦灰心,半途而废。只要坚持大多数缺血性脑中风病人是能收到理想效果的。

中风患者的家庭康复指导

---------------------------------------------------------------最新资料推荐------------------------------------------------------ 中风患者的家庭康复指导 中风患者的家庭康复指导脑中风患者过医院救治幸存后,常遗留一些运动、感觉和语言等障碍,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他们不可能在医院长期接受康复治疗,出院后进行家庭康复是一种有效的好方法。 在家庭康复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重视心理疏导中风病人由于偏瘫或失语,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常表现为抑郁、悲哀、自卑等心理状态,性格也变得暴躁。 家属应多给予些爱心和理解,满足其心理需求,尽力消除病人的悲观情绪。 家人说话时尽量面带微笑,柔声细语,措辞谨慎。 要给病人以足够的信心和力量。 二、注意早期康复锻炼许多脑中风患者发病以后,自认为瘫痪就应当卧床,一切生活都由别人照顾,更不愿多锻炼。 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偏瘫程度不严重,但依赖性强,早期不注意康复,到了晚期造成肢体功能严重障碍。 临床实验证明,人体卧床静息二周,肌力会降低 40%,并可随之发生骨萎缩、关节挛缩、直立性低血压和心脏贮备能力下降,还可能带来精神障碍,尤其老年患者更易发生这种废用性综合征。 早期康复锻炼可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1/ 4

因此,脑中风康复锻炼宜早不宜迟,一般在患病后生命体征如呼吸、心跳、血压等稳定后,家属就可以为病人进行翻身、按摩及关节被动活动,直至主动运动恢复。 接着可对病人进行床上移动训练、床上动作训练、起坐训练、坐位平衡训练等。 一旦病人具有坐位平衡能力,即可开始做从床上到轮椅上,从轮椅到床上的移动能力训练。 再逐步进行步行、上肢功能锻炼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为日后站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注意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它包括饮食动作、洗漱动作、更衣动作、大小便自理训练、洗澡、家务劳动及散步等,在训练中必须有人照顾。 例如,家务活动(烹调、打扫卫生、照顾小孩和家庭事务的管理) 、使用家中器具与装置(钥匙开锁、开关电灯、门窗、家用电器等) 、交流技巧(利手书写、阅读、使用电话和录音机等) 、乘坐交通工具和参加各种娱乐活动等,同样能取得良好的康复效果。 值得提醒的是,要把训练重点按排在患侧肢体。 有的患者和家属在训练时,偏重锻炼健侧,忽视功能差的患侧。 正确的方法是从患侧开始,这样有利患肢血液循环,防止肌肉韧带挛缩。 四、加强饮食调理中风患者应遵循三低二高二适的原则,即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适量碳水化合物、适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治疗解读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治疗 【摘要】我国每年新发中风患者200万人,每年直接医疗支出超过97亿元人民币。因中风死亡人数已超过全国总死亡人数的20℅,其中2∕3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和劳动能力的丧失,需要长期护理,无法重返社会。这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也给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中风后患者存有各种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情感障碍等。其中肩手综合征较为常见,发病率为12.5%-70%,仅有1/5的病人能够完全恢复的病人能够完全恢复以前的正常活动功能。有研究表明,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不仅疼痛、肿胀,关节活动受限给患者带来疼痛,而且还影响上肢功能,手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本论文通过阐述中西医的各种康复手段,对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做一个综述。主要有其发病机制,如何对其功能评定和治疗。其中治疗包括中医针灸、推拿以及西医的物理治疗法和作业治疗法。 【关键词】中风肩手综合征康复治疗 一、理论链接 (一)现代医学的认识 肩手综合征是偏瘫后突然出现的手肿胀疼痛的继发性并发症。根据Davis 等的统计,其发生率约占偏瘫患者的12.5℅,常在中风后1-3个月内发生,而由Braus报告的发生率甚至高达27℅。严重的疼痛将影响患者进行全面康复,如果不予以治疗,将导致永久性手及手指的畸形,影响手的功能,甚至有更严重的后果,其发生,不但严重阻碍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也是其残存的功能再次丧

失。[1] 1、分期标准 Ⅰ期(早期),肩部疼痛、活动受限,同侧手腕、手指肿胀,出现发红、皮温上升等血管运动性改变,手指多呈伸直位,屈曲时受限,被动屈曲时引起疼痛。Ⅱ期(后期),肩手的自发痛和手的肿胀消失,皮肤萎缩,手的小肌肉萎缩日趋明显。手指活动范围日益受限;Ⅲ期(末期或后遗症期)疼痛肿胀完全消失,手的皮肤和肌肉明显萎缩,手指完全挛缩,畸形僵硬。[2] 2、诊断标准 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的标准:瘫手部疼痛、皮肤潮热、发凉、发紫,伴肩、肘、腕关节活动受限,掌指关节局部无外伤、感染等;X线及其它相关检查排除肩周炎、关节肌肉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及肩关节活动受限等疾病。 3、病因病机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西医的发病机制尚未明了,目前一般认为:脑血管病急性发作影响血管运动中枢,可直接引起患肢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及血管的痉挛性反应,产生局部组织营养障碍,出现肩胛周围和手腕部水肿、疼痛;而疼痛刺激又进一步经末梢感觉神经传至脊髓,引起脊髓中间神经元的异常兴奋,造成血管运动性异常的一种恶性循环的病变,其诱因为:(1)患肢长时间处于非良肢位;(2)过度掌屈位;(3)患肢未进行被动或主动运动;(4)患肢输液时渗漏至血管周围组织诱发水肿;(5)手的过度牵拉或意外损伤诱发水肿疼痛。[3] (二)中医学的认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