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神经外科临床专业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外科临床专业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外科临床专业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外科临床专业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外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作者:————————————————————————————————日期: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外科分册

(一)腰椎穿刺

一、适应症

1、无明显颅内压增高的占位性病变,做腰椎穿刺测量颅内压和进行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测定。

2、鉴别脑震荡、脑挫伤和颅内血肿。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可用于诊断、减压及引流。

3、出血性脑血管病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4、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脱髓鞘疾病和变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5、颅脑手术后检查颅内压及进行脑脊液化验。

6、脊髓病变,行腰椎穿刺检查,了解脑脊液动力学情况,明确脊髓腔有无梗阻及梗阻程度。

7、特殊检查,如脊髓造影和核黄素脑池扫描等。

8、椎管内注射药物,如抗生素等。

9、某些原因不明的昏迷、抽搐等疾病的鉴别诊断。

二、禁忌症

1、凡有脑疝征象(如双侧瞳孔不等大、去皮质强直、呼吸抑制等)者,属绝对

禁忌。

2、临床诊断为颅内占位性病变,存在视盘(视乳头)水肿,颅骨X片或CT扫描

提示有显著颅内压增高者。

3、穿刺部位有皮肤和软组织感染者,腰椎穿刺造成椎管甚至颅内感染。

4、开放性颅脑损伤或者有感染的脑脊液漏,腰椎穿刺时放液可造成颅内逆行感

染。

5、穿刺部位的腰椎畸形或骨质破坏者。

6、全身严重感染(败血症)、休克或濒于休克者,或躁动不安不能配合者。

7、上颈段脊髓占位性病变,脊髓功能完全消失时,腰椎穿刺术后易出现病情恶

化,甚至呼吸停止。

三、术前准备

1、术前向病人和家属说明检查的目的与必要性,减少其顾虑,取得合作。

2、做局部麻醉药皮内试验。

四、操作方法及程序

1、病人取去枕平卧位,床面平整,保持姿势平稳,病人头与身体呈一直线,躯

干背面应与检查台垂直,头部向胸前尽量俯屈,下肢尽量向胸腹部屈曲,使脊背弯成弓状,椎间隙增大到最大程度。如病人意识不清,可由助手协助以维持体位。

2、选择穿刺点。两髂脊最高点的连线与背部正中线的交点为第4腰椎棘突。一

般选取腰3-4或4-5椎间隙进行穿刺。

3、消毒皮肤,铺孔巾。

4、局麻。先于穿刺间隙做一皮丘,然后垂直刺入,浸润皮下及深层组织。

5、进针。在选定的腰椎间隙,以左手拇指紧按住皮肤以固定,右手持穿刺针,

针尖由穿刺点垂直脊背稍向头侧倾斜刺入,如针尖遇到骨质时将穿刺针方向略做深浅调节,当针尖穿过黄韧带和硬脊膜时,可感阻力突然减轻。此时针尖可能已进入蛛网膜下腔,取出针芯,既有脑脊液滴出。若无脑脊液滴出,可将穿刺针捻转或略做深浅调节,亦可缓慢将针退出直到有脑脊液顺利滴出。

仍无脑脊液滴出,可将穿刺针退出皮下,调整方向后,再行刺入。

6、测压。见到脑脊液滴出后即接上测压管,瞩病人完全放松,平稳呼吸,将头

稍伸直,双下肢改为半屈位,进行测压,先测初压。如压力高时,不可释放脑脊液,将针拔出,仅取压力管中的脑脊液做细胞计数和生化测定。如压力不高,可缓慢放出需要量的脑脊液,放液后侧末压。

7、将未污染的针芯插入,将穿刺针拔出。局部再次消毒,覆以无菌纱布,胶布

固定。

8、穿刺后嘱病人去枕仰卧或俯卧,足部抬高4-6h,以免发生脑脊液经穿刺针孔

漏入硬膜外隙引起颅内压降低,导致腰椎穿刺后头痛。若有头痛、恶心,可延长平卧时间,并酌情对症处理。

五、注意事项

1、测压前,病人头部应与身体呈一直线,全身放松,均匀呼吸,头颈部及腰部

不应过度弯曲,以免压迫颈静脉和腹腔静脉,使压力呈假象增高。

2、测压时若脑脊液上升过快,可用手指按住测压管末端,使液柱缓慢上升。如

拔出针芯时,见脑脊液喷出,提示压力很高,则不应继续测压,并不应继续测压,并立即静脉滴注20%甘露醇。

六、手术后并发症

1、感染。

2、脑疝。

3、低颅压反应。

4、截瘫及大小便障碍。

(二)脑室穿刺

一、适应症

1、诊断性穿刺

(1)神经系统X线检查,向脑室内注入对比剂或气体做造影检查。

(2)抽取脑脊液做生化和细胞学检查等。

(3)鉴别脑积水的类型,常须做脑室及腰椎的双重穿刺测试脑室与蛛网膜下腔是否通畅。做脑室酚红(PSP)或靛胭脂试验等。

2、治疗性穿刺

(1)因脑积水引起严重颅内压高的病人,特别是抢救急性枕骨大孔疝导致呼吸功能障碍者,行脑室引流暂时缓解颅内压是一种急救性措施,为进一步检查,治疗创造条件。

(2)脑室内出血的病人,穿刺引流血性脑脊液可减轻脑室反应及防止脑室系统阻塞。

(3)开颅术中为降低颅内压,为解除反应性颅内高压,也常用侧脑室外引流。

(4)引流炎性脑脊液,或向脑室内注入药物以治疗颅内感染。

(5)做脑脊液分流手术时,将分流管脑室端置入侧脑室。

二、禁忌症

1、穿刺部位有明显感染者,如头皮感染,硬脑膜下积脓或脑脓肿病人,脑

室穿刺可使感染向脑内扩散,且有脓肿破入脑室的危险。

2、有大脑半球血管畸形或血供丰富的肿瘤位于脑室附近时,做脑室穿刺可

引病变出血,必须十分慎重。

3、有明显出血倾向者,禁做脑室穿刺。

4、严重颅高压,视力低于0.1者,穿刺须谨慎,因突然减压有失明危险。

5、弥散性脑肿胀或脑水肿,脑室受压缩小者,穿刺困难,引流亦无价值。

三、操作方法及程序

1、依据病情及影像学检查选择穿刺部位,并测量进针深度。

(1)额角穿刺(穿刺侧脑室前角):常用于脑室造影及抢救性引流,亦可用于脑脊液分流术。颅骨钻孔部位位于发际内或冠状缝前2-2.5cm,

中线旁开2-3cm,穿刺方向与矢状面平行,对准两外耳道假想连线,

深度依据影像学资料测量而定。

(2)枕角穿刺(穿刺侧脑室三角区):常用于脑室造影、侧脑室—小脑延髓池分流术和颅后窝手术后的持续性脑脊液引流。颅骨穿刺点位于枕

外隆凸上方6-7cm,中线旁开3cm,穿刺方向与矢状面平行,对准同

侧眉弓中点。深度依据影像学资料测量而定。

(3)侧脑室穿刺(穿刺侧脑室三角区):常用于脑室—新房分流术或脑室—腹腔分流术等。在外耳道上、后方各3cm处做颅骨钻孔后,用穿刺

针垂直刺入。右利手者禁经左侧穿刺,因易造成感觉性失语。

(4)经前囟穿刺:适用于前囟未闭的婴幼儿。经前囟测角的最外端穿刺,其方向与额入法相同。前囟大者与矢状面平行刺入。前囟小者,针尖

稍向外侧。

2、常规消毒,铺巾,局部麻醉。以尖刀在选好的穿刺部位刺一小孔。

3、以颅锥在穿刺点部位锥透颅骨。以带管芯的穿刺点穿过骨孔,刺透硬脑

膜,按上述方向逐渐进针,动作平稳而缓慢,注意阻力的改变。至有脑脊液流出时,拔出针芯,外接引流管及引流瓶。固定穿刺管。

(三)脑室外引流

一、适应症

1、病变引起脑积水,导致颅内高压危及生命而感染尚未控制者。

2、脑脊液蛋白较高或有病原菌,不适合行分流术者。

二、禁忌症

病人和家属拒绝手术。

三、术前准备

1、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2、脱水降颅压治疗。

四、操作方法及程序

1、根据须穿刺的部位(前角或后角)决定体位和手术切口。

2、常规消毒铺巾。

3、全层切开头皮各层和骨膜,乳突牵开器牵开。

4、颅骨钻孔,用骨蜡封闭骨窗边缘。

5、电灼硬脑膜后“+”字切开。

6、以脑室外引流管带芯向预定方向穿刺,有突破感后,拔出针芯可见脑脊液流

出,继续将引流管送入脑室约2cm左右,将外引流管固定于头皮。

7、间断缝合帽状腱膜和皮肤,引流管接密封外引流装置。

8、术后积极抗感染,根据病原学检查调整抗生素。

五、注意事项

1、注意保护切口各层和颅骨板障,避免感染扩散。

2、严格确定穿刺点和穿刺方向。

3、不要过快、过多释放脑脊液,以免引起颅内出血或小脑幕切迹上疝。

六、手术后并发症

1、切口不愈合,形成窦道。

2、感染扩散。

介入超声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介入超声临床技术操作规(一) 第一节概述 介入超声所在超声成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其主要特点是在实时超声的监视下或引导下,针对体的病变或目标,通过穿刺或置管技术以达到进一步诊断或治疗的目的。介入性超声属于微创技术,相当于用一次精确的小手术来替代大手术。因此,对操作医师素质要求较高,须具备良好的超声成像的基础理论知识,较丰富的超声检查临床经验和较全面的临床诊疗知识。须经过正规的培训和严格的考核才能上岗。介入超声属于有创操作,应有专门的介入超声室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整个过程须有专门人员密切配合,以保证整个操作过程的顺利完成。 【适应症】 1.诊断性介入性超声 (1)穿刺抽液化验检查。 (2)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 (3)穿刺切割组织病理检查。 (4)穿刺和置管后注药行X线检查。 2.治疗性介入性超声 (1)抽液(注药或不注药)。 (2)引流(单纯、清洗或加注药)。 (3)药物注入(乙醇、抗生素、血凝剂、抗肿瘤药及免疫制剂等)。 (4)物理能量导入(射频、微波、核素、冷冻、高强聚焦超声、激光等)。【禁忌症】 1.灰阶超声显示病灶或目标不明确、不清楚或不稳定者。 2.严重出血倾向者。 3.伴大量腹水者。 4.穿刺途径无法避开大血管及重要器官者(粗针及治疗性穿刺更列为禁忌)。 5.化脓性感染病灶如脓肿可能因穿刺途径而污染胸膜腔或腹膜腔。 【术前准备】 1.在穿刺之前,超声医师必须掌握病人的病史和病情,明确穿刺目的,尤其要明确躔次的目的所诊断性还是治疗性。然后,用超声诊断仪仔细观察病灶或目标,研究穿刺引导是否可行。同时结合具体适应症和禁忌症的规定,确定病人是否适宜做介入性超声并通知病人实际情况。 2.化验与器械 (1)检查血常规和凝血三项。 (2)必要时,检查心功能、肝功能及肾功能。 (3)治疗前1周停服抗凝剂(如阿斯匹林等)。 (4)操作前禁食8h,腹胀明显者应事先服用消胀药或清洁灌肠。 (5)做好病人及其家属的术前谈话,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6)完成超声引导探头及穿刺针、导管等介入操作器械的清洁、消毒。 3.介入超声室的基本要求 (1)操作间实用面积不<20m2,易于清洁、灭菌,保持低尘,入室换鞋、戴帽、戴口罩。

神经外科临床技术操作要求规范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外科分册 (一)腰椎穿刺 一、适应症 1、无明显颅内压增高的占位性病变,做腰椎穿刺测量颅内压和进行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测定。 2、鉴别脑震荡、脑挫伤和颅内血肿。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可用于诊断、减压及引流。 3、出血性脑血管病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4、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脱髓鞘疾病和变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5、颅脑手术后检查颅内压及进行脑脊液化验。 6、脊髓病变,行腰椎穿刺检查,了解脑脊液动力学情况,明确脊髓腔有无梗阻及梗阻程度。 7、特殊检查,如脊髓造影和核黄素脑池扫描等。 8、椎管内注射药物,如抗生素等。 9、某些原因不明的昏迷、抽搐等疾病的鉴别诊断。 二、禁忌症 1、凡有脑疝征象(如双侧瞳孔不等大、去皮质强直、呼吸抑制等)者,属绝对禁忌。 2、临床诊断为颅内占位性病变,存在视盘(视乳头)水肿,颅骨X片或CT扫描提示有显著颅内压增高者。

3、穿刺部位有皮肤和软组织感染者,腰椎穿刺造成椎管甚至颅内感染。 4、开放性颅脑损伤或者有感染的脑脊液漏,腰椎穿刺时放液可造成颅内逆行感染。 5、穿刺部位的腰椎畸形或骨质破坏者。 6、全身严重感染(败血症)、休克或濒于休克者,或躁动不安不能配合者。 7、上颈段脊髓占位性病变,脊髓功能完全消失时,腰椎穿刺术后易出现病情恶化,甚至呼吸停止。 三、术前准备 1、术前向病人和家属说明检查的目的与必要性,减少其顾虑,取得合作。 2、做局部麻醉药皮内试验。 四、操作方法及程序 1、病人取去枕平卧位,床面平整,保持姿势平稳,病人头与身体呈一直线,躯干背面应与检查台垂直,头部向胸前尽量俯屈,下肢尽量向胸腹部屈曲,使脊背弯成弓状,椎间隙增大到最大程度。如病人意识不清,可由助手协助以维持体位。 2、选择穿刺点。两髂脊最高点的连线与背部正中线的交点为第4腰椎棘突。一般选取腰3-4或4-5椎间隙进行穿刺。 3、消毒皮肤,铺孔巾。 4、局麻。先于穿刺间隙做一皮丘,然后垂直刺入,浸润皮下及深层组织。 5、进针。在选定的腰椎间隙,以左手拇指紧按住皮肤以固定,右手持穿刺针,针尖由穿刺点垂直脊背稍向头侧倾斜刺入,如针尖遇到骨质时将穿刺针方向略做深浅调节,当针尖穿过黄韧带和硬脊膜时,可感阻力突然减轻。此时针尖可能已进入蛛网膜下腔,取出针芯,既有脑脊液滴出。若无脑脊液滴出,可将穿刺针捻

外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目录 一、换药术 (2) 二、拆线 (5) 三、清创术 (8) 四、急救止血法 (9) 五、腹膜腔穿刺术 (10) 六、胃插管术 (12) 七、气管切开术 (13) 八、胃肠减压术 (15) 九、清创缝合术 (16) 十、胸腔闭式引流术 (19) 十一、骨牵引 (22) 十二、皮牵引 (23) 十三、石膏固定 (24) 十四、小夹板的制作和应用 (25) 十五、外固定架技术 (28) 十六、内固定技术 (29) 十七、关节穿刺及引流 (31) 十八、局部注射疗法 (32)

一、换药术 【适应症】 1.手术、创伤、烧烫伤、感染。 2.术后复查、引流管、造瘘口。 【术前准备】 1.换药前应事先了解伤口情况,以便按伤口情况准备应用的器械、敷料及药品等。 2.与患儿及家属谈话,做好各种解释工作。争取病人及家长配合。 3.准备换药包、有时根据伤口创面的具体情况,还要准备引流条(管)、无菌剪刀、探针和必须的外用药、绷带、腹带或宽胶布等。 4.洗手、戴帽子、口罩。 【操作方法及程序】 1.病人采取舒适的卧位或坐位,为保护隐私可用屏风遮挡。暴露创口,冬天应注意保暖。常规消毒皮肤,戴无菌手套。 2.用手取外层敷料固定物,使用消毒镊子揭去内层敷料,揭取方向与伤口纵向一致。如分泌物干结粘着敷料,可用生理盐水或3%双氧水湿润后再揭下。 3.观察伤口周围皮肤、肉芽组织生长及伤口情况。如伤口创面出现感染或疑似感染分泌物时,应及时送检做微生物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 4.根据伤口、创面情况选择不同的敷料和换药的溶液进行相应处理。清洁伤口由内向外回字型消毒,污染伤口应由外向内消毒2遍,

范围≥15cm。有坏死组织或异物的应进行清理。清理后再消毒2遍。 5. 创面处理完毕,覆盖无菌干纱布,胶布粘贴固定。创面大,渗液多的创口,可加用棉垫,必要时用引流物,若胶布不易固定时须用绷带或头套包扎。 6.协助患者整理衣物。 7.分类处理医疗废物,污染的纱布、敷料应放入污物桶或弯盘,按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理。不得与生活垃圾混放;尖锐器具放在利器盒,不得将损伤性的医疗废物与一般医疗废物混放。未使用的已开包装的棉球、纱块等不得放入无菌柜内再次使用。 8.摘去口罩及帽子置于医疗废物桶,按六步洗手法进行手卫生。 【术后处理】 告知注意事项: 1.术后无菌伤口,如无特殊反应,3-5天后第一次换药。 2.感染伤口,分泌物较多,每天换药1次。 3.新鲜肉芽创面,隔1-2天换药1次。 4.严重感染或置引流的伤口及粪瘘等,应根据引流量的多少决定换药的次数。 5.橡皮管引流伤口2-3天换药,引流3-7天更换或拔除。 【注意事项】 1. 在换药过程中两把换药镊要保持其中一把始终处于相对的无菌状态,不可污净不分,随意乱用。用两把镊子操作,一把镊子接触伤口,另一把接触敷料。 2.在整个换药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手卫生规范。按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普外科新增

一、乳癌改良根治性切除术 【适应证】 1.非浸润性乳癌或I期浸润性乳癌. 2.II期乳癌临床无明显腋淋巴结肿大者,可选择应用改良根治性切除术;有 明显腋淋巴结肿大者,宜用根治性手术。 3.部分III期乳癌,经化学药物治疗,原发病灶明显缩小者,可采用乳癌根治性切除术。 【禁忌证】 同本章第四节“单纯乳房切除术 1.重要脏器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术。 2.月经期。 【操作方法及程序】 1.麻醉连续高位硬膜外麻醉,或静脉麻醉或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 2.体位仰卧位,病人上肢外展90 0,外旋,手心朝上,衬以薄垫,固定于托板上,患侧肩背部以软枕稍垫高 3.切口可采取纵行或横行切口。纵切口上端在三角肌和锁骨之间,下端到 肋缘。皮肤切口应距肿瘤边缘3cm。横切口内侧缘为胸骨缘,外侧在腋中线及腋 皱壁下2cm处,不应进人腋窝 4.手术步骤 (1)游离皮瓣:用神经钩、巾钳或组织钳分段夹住皮瓣边缘,拉挺、提起,用手术刀或电刀分离皮瓣。分离平面在真皮层之下,浅筋膜之上,皮瓣不应带有脂肪。皮瓣分离范围内达胸骨中线,外侧达腋中线上达锁骨,下达腹直肌上缘。也可采用 锋利的水果刀分离皮瓣,以节省时间. (2)切除乳腺:将乳腺与胸大肌筋膜一并自内侧向外侧分离,达胸大肌边缘,结扎所有穿支血管。 (3)腋窝淋巴结清扫分离切除胸大肌与胸小肌之间的淋巴结脂肪组织,分离 切除胸小肌外侧及深面的淋巴结脂肪组织;牵开胸大、小肌,显露腋血管鞘;继续向侧方及下方分离,切开腋血管鞘,将腋窝淋巴结脂肪组织向下分离;向上提起胸小肌,腋静脉分支结扎切断,腋窝淋巴结脂肪组织与乳腺一并向外侧分离,达背阔肌边缘,保护、保留胸背及胸长神经. (4)创口止血、清洗后放置引流管。间断缝合皮下及皮肤。 . 【注意事项】 1.术前常规体检,以及心、肺、肝、肾功能检查。 2.皮肤准备范围自同侧下颈部起到脐部,外侧达腋后线,包括肩部,内侧达对侧腋前线。 3.麻醉清醒后取半卧位,以利呼吸.患侧肢体抬高,以利静脉及淋巴回流,减 少肢体肿胀 4.引流管接持续负压吸引,保持引流通畅。术后72h若引流量已不多则可拔 除引流管。如有局部积液,可穿刺抽液,然后加压包扎。 5.术后适当应用抗生素。 6.引流管拔除后,早期锻炼行上肢抬举运动. 7.根据腋淋巴结情况及其他预后指标,决定是否应用其他综合治疗。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第1章总则 一.为提高病理学诊断质量,促进临床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精神,结合医院病理科工作的特点,制定本规范。 二.医院病理科和承担医院病理科任务的医学院校病理教研室的主要临床任务是通过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简称活检).细胞病理学检查(简称细胞学检查)和尸体剖检(简称尸检)等作出疾病的病理学诊断(或称病理诊断)。具有一定规模的病理科,应积极开展教学.培训病理医师和科学研究等项工作。 三. 病理学诊断是病理医师应用病理学知识.有关技术和个人专业实践经验,对送检的患者标本(或称检材,包括活体组织.细胞和尸体等)进行病理学检查,结合有关临床资料,通过分析.综合后,作出的关于该标本病理变化性质的判断和具体疾病的诊断。病理学诊断为临床医师确定疾病诊断.制定治疗方案.评估疾病预后和总结诊治疾病经验等提供重要的.有时是决定性的依据,并在疾病预防,特别是传染病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病理学诊断报告书(或称病理诊断报告)是关于疾病诊断的重要医学文书。当涉及医.患间医疗争议时,相关的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具有法律意义。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应由具有执业资格的注

册主治医师以上(含主治医师)的病理医师签发。各医院可酌情准予条件适宜的高年资病理科住院医师试行签署病理学诊断报告书。低年资病理科住院医师.病理科进修医师和非病理学专业的医师不得签署病理学诊断报告书。 五.病理学检查是临床医师与病理医师为确立疾病诊断而进行的合作行为,是有关临床科室与病理科之间特殊形式的会诊。临床医师和病理医师双方皆应认真履行各自的义务和承担相应的责任。 六.病理学检查申请单是临床医师向病理医师发出的会诊邀请单。病理学检查申请单的作用是:临床医师向病理医师传递关于患者的主要临床信息(包括症状.体征.各种辅助检查结果和手术所见等).诊断意向和就具体病例对病理学检查提出的某些特殊要求,为进行病理学检查和病理学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或依据。病理学检查申请单是疾病诊治过程中的有效医学文书,各项信息必须真实,应由主管患者的临床医师亲自(或指导有关医师)逐项认真填写并签名。 七.临床医师应保证送检标本与相应的病理学检查申请单内容的真实性和一致性,所送检材应具有病变代表性和可检查性,并应是标本的全部。 八.患者或患者的授权人应向医师提供有关患者的真实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史和可能涉及诊断需要的隐私信息)。

心脏外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目录 第一章心血管外科手术麻醉操作常规 (1) 一、标准心脏手术室配置 (1) 二、体外循环 (3) 三、抗凝及血制品 (5) 四、术毕往ICU病房的转运 (7) 第二章体外循环操作常规 (8) 一、体外循环操作管理常规(总则) (8) 二、冠心病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17) 三、瓣膜病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21) 四、小儿体外循环管理 (24) 五、大血管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31) 第三章开胸、体外循环的建立、关胸操作常规 (35) 第四章二次开胸操作常规 (37) 第五章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操作常规 (39) 一、术前准备 (39) 二、乳内动脉游离 (41) 三、大隐静脉游离 (42) 四、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 (44)

五、常规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 (46) 六、室壁瘤切除手术 (48) 七、自手术室转运至ICU途中处理 (50) 八、ICU中处理 (50) 九、ICU转运至普通病房的处理 (56) 十、出院计划 (57) 第六章瓣膜手术操作常规 (57) 一、二尖瓣替换手术 (57) 二、主动脉瓣替换手术 (59) 三、联合瓣膜替换手术 (60) 四、二尖瓣直视成形手术 (62) 五、三尖瓣直视成形手术 (63) 六、三尖瓣替换手术 (64) 七、瓣膜替换联合冠脉搭桥手术 (65) 第七章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操作常规 (66) 一、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 (66) 二、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 (68) 三、动脉导管结扎手术 (69) 四、法洛氏四联症根治手术 (70)

五、右室流出道疏通手术 (72) 六、主动脉缩窄成形手术 (73) 八、三尖瓣下移畸形矫治手术...................... (错误!未定义书签。) 九、部分型房室隔缺损修补手术 (76) 十、完全型房室隔缺损修补手术 (76) 第八章大血管疾病手术操作常规 (77) 一、腋动脉插管 (77) 二、升主动脉替换手术 (79) 三、Bentall手术 (80) 四、Betall+半弓替换手术 (82) 五、改良全主动脉弓置换+Bentall+象鼻手术 (85) 六、保留主动脉瓣的根部替换(David I型)手术 (87) 第九章全机器人及机器人辅助心脏手术操作常规 (89) 一、全机器人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 (89) 二、全机器人乳内动脉游离 (91) 三、全机器人冠脉搭桥手术 (93) 四、全机器人内乳动脉游离+MIDCAB (94) 五、全机器人二尖瓣成形手术 (95) 第十章心脏移植手术操作常规 (98)

2020(技术规范标准)外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目录 第一章肠外营养 一、适应症 二、禁忌证 三、操作方法及程序 四、注意事项 第二章肠内营养 一、适应症 二、禁忌证 三、操作方法及程序 四、注意事项 第三章外科休克 第一节锁骨下静脉穿刺插管术 一、经锁骨上穿刺术 二、经锁骨下穿刺术 第二节颈内静脉穿刺插管术第三节股静脉穿刺插管术 第四章甲状腺与甲状旁腺疾病第一节甲状腺叶次全切除术一、适应症 (一)甲状腺一侧叶次全切除(二)甲状腺双侧腺叶次全切除

三、操作方法及程序 四、注意事项 第二节甲状腺叶部分切除术(甲状腺腺瘤切除术) 一、适应症 二、禁忌证 三、操作方法及程序 四、注意事项 第三节甲状腺叶全切除术 一、适应症 二、禁忌证 三、操作方法及程序 四、注意事项 第四节全甲状腺切除术 一、适应症 二、禁忌证 三、操作方法及程序 四、注意事项 第五节近全甲状腺切除术 一、适应症 二、禁忌证 三、操作方法及程序

第六节根治性颈淋巴结清扫术 一、适应症 二、禁忌证 三、操作方法及程序 四、注意事项 第七节改良式颈淋巴结清扫术 一、适应症及禁忌证 二、操作方法及程序 三、注意事项 第八节颈部淋巴结切除活检术 一、适应症 二、禁忌证 三、操作方法及程序 四、注意事项 第九节颈部淋巴结切除活检术 一、适应症 二、禁忌证 三、操作方法及程序 四、注意事项 第十节甲状旁腺探查(切除)术一、适应症

二、禁忌证 三、操作方法及程序 四、注意事项 第五章甲状腺与甲状旁腺疾病 第一节乳房脓肿切开引流术 一、适应症 二、禁忌证 三、操作方法及程序 四、注意事项 第二节乳房良性肿块切除术 一、适应症 二、禁忌证 三、操作方法及程序 四、注意事项 第三节乳房导管内乳头状瘤切除术 一、适应症 二、禁忌证 三、操作方法及程序 四、注意事项 第四节单纯乳房切除术 一、适应症 二、禁忌证

中医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目录 一、咳嗽 二、眩晕 三、中风 四、不寐 五、胸痹 六、肋痛 七、胃痛 八、水肿 九、淋证 十、消渴 十一、腰痛 十二、郁证 十三、内伤发热 十四、痹症 十五、汗证 十六、泄泻 一、咳嗽 咳嗽是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成。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辩证分型治疗】 1.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 主症: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自,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代表方: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组成: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麻黄、杏仁、生甘草、生姜。止嗽散(《医学心悟》)紫菀、百部、白前、桔梗、荆芥、陈皮、甘草。 (2)风热犯肺

主症: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咽喉燥痛,咯痰不爽,痰稠或黄,咳时汗出、口渴,头痛,恶风。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代表方:桑菊饮(《伤寒论》)加减。 组成: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杏仁、桔梗、甘草、苇根。 (3)风燥伤肺 主症:干咳、呛咳、喉痒、咽干痛。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或痰中带血,口干,头痛,身热。舌苔薄自或薄黄,质红少津。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代表方:桑杏汤(《温病条辨》)加减。 组成:桑叶、杏仁、豆豉、南沙参、大贝母、梨皮、栀子。 2.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 主症: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痰出咳减,痰粘稠,食后或进肥甘厚味加重。胸闷脘痞,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代表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组成: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乌梅、生姜。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苏予、白芥子、菜菔子。 (2)痰热郁肺 主症:咳嗽气粗l,痰多质稠或黄,咯吐不爽。胸胁闷胀,隐痛,身热口干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 代表方:清金化痰汤(《统旨方》)加减。 组成:黄芩、山栀、桔梗、贝母、知母、桑白皮、瓜蒌、甘草、橘红、茯苓。 (3)肝火犯肺 主症:上气咳逆阵作,而赤咽干,痰少难出。胸胁胀痛,与情志有关,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法: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代表方:黛蛤敬合黄芩泻白散加减。 组成:黛蛤散(验方)青黛、海蛤壳。泻白散(《伤寒论》)桑白皮、地骨皮、粳米、甘草(4)肺阴亏虚 主症:干咳,咳声短促.痰少带血,声嘶,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午后颧红,盗汗神疲。舌红少津,脉细数。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部分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 第1章总则 一、为提高病理学诊断质量,促进临床工作,依据《中华人 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精神,结合医院病理科工作的特点, 制定本规范。 二、医院病理科和承担医院病理科任务的医学院校病理教研 室的主要临床任务是通过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简称活检)、 细胞病理学检查(简称细胞学检查)和尸体剖检(简称尸检) 等作出疾病的病理学诊断(或称病理诊断)。具有一定规模 的病理科,应积极开展教学、培训病理医师和科学研究等项 工作。 三、病理学诊断是病理医师应用病理学知识、有关技术和个 人专业实践经验,对送检的患者标本(或称检材,包括活体 组织、细胞和尸体等)进行病理学检查,结合有关临床资料, 通过分析、综合后,作出的关于该标本病理变化性质的判断 和具体疾病的诊断。病理学诊断为临床医师确定疾病诊断、 制定治疗方案、评估疾病预后和总结诊治疾病经验等提供重 要的、有时是决定性的依据,并在疾病预防,特别是传染病 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病理学诊断报告书(或称病理诊断报告)是关于疾病诊 断的重要医学文书。当涉及医、患间医疗争议时,相关的病 理学诊断报告书具有法律意义。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应由具有

执业资格的注册主治医师以上(含主治医师)的病理医师签发。各医院可酌情准予条件适宜的高年资病理科住院医师试行签署病理学诊断报告书。低年资病理科住院医师、病理科进修医师和非病理学专业的医师不得签署病理学诊断报告书。 五、病理学检查是临床医师与病理医师为确立疾病诊断而进行的合作行为,是有关临床科室与病理科之间特殊形式的会诊。临床医师和病理医师双方皆应认真履行各自的义务和承担相应的责任。 六、病理学检查申请单是临床医师向病理医师发出的会诊邀请单。病理学检查申请单的作用是:临床医师向病理医师传递关于患者的主要临床信息(包括症状、体征、各种辅助检查结果和手术所见等)、诊断意向和就具体病例对病理学检查提出的某些特殊要求,为进行病理学检查和病理学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或依据。病理学检查申请单是疾病诊治过程中的有效医学文书,各项信息必须真实,应由主管患者的临床医师亲自(或指导有关医师)逐项认真填写并签名。 七、临床医师应保证送检标本与相应的病理学检查申请单内容的真实性和一致性,所送检材应具有病变代表性和可检查性,并应是标本的全部。 八、患者或患者的授权人应向医师提供有关患者的真实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史和可能涉及诊断需要的隐私

普外科临床专业技术操作规范

普通外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消化神经中心?第一篇心血管系统疾病 第一章深静脉穿刺插管术 第一节锁骨下静脉穿刺插管术 一、经锁骨上穿刺术 1. 采用头低肩高位或平卧位(肩下垫枕),头偏向对侧(一般选

用右侧颈部进针),显露胸锁乳突肌外形。以标记笔画出该肌锁骨头外侧缘与锁骨上缘所形成的夹角,该角平分线的顶端或其后0.5cm左右处为穿刺点。 2.常规皮肤消毒,铺无菌洞巾。 3.于事先标记的进针点,以注射器抽吸0.5~1.0%利多卡因,行皮内与皮下浸润麻醉,针尖指向胸锁关节,进针角度为30°~40°,边进针边抽回血并调整进针方向、角度与深度,试穿刺锁骨下静脉。一般进针2.5~4.0cm即达锁骨下静脉。进入血管确认为静脉血后改用18G穿刺针穿刺,进针方法和刚才一样,再次进入静脉后,在回抽血液很通畅时,固定穿刺针的位置;经穿刺针插入导引丝,体外保留约40.0cm,退出穿刺针;将导管顺着导引丝置入血管中,捻转前进至适当深度 (一般导管插入深度为12.0~15.0cm),再退出导引钢丝;用装有肝素钠生理盐水的注射器抽吸回血后,向管内注入 2.0~3.0ml 肝素钠生理盐水,锁定卡板,取下注射器,拧上肝素帽;将导管固定片固定在接近穿刺点处,缝针固定导管,3M敷贴固定;连接输液器。 二、经锁骨下穿刺术 1. 体位及准备同经锁骨上穿刺插管法。 2. 取锁骨中点内侧1.0~2.0cm处(或锁骨中点与内1/3之间)的锁骨下缘为穿刺点,一般多选用右侧。 3.局部以0.5~1.0%利多卡因浸润麻醉,在选定的穿刺点处进针,针尖指向头部方向(喉结与胸骨上切迹连线的中点),与胸骨纵轴约呈45°角,与胸壁平面呈15°角,以恰能穿过锁骨与第1肋骨的间隙为准。

外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标准

外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标准 一、适应症 二、禁忌证 三、操作方法及程序 四、注意事项第二章肠内营养 一、适应症 二、禁忌证 三、操作方法及程序 四、注意事项第三章外科休克第一节锁骨下静脉穿刺插管术 一、经锁骨上穿刺术 二、经锁骨下穿刺术第二节颈内静脉穿刺插管术第三节股静脉穿刺插管术第四章甲状腺与甲状旁腺疾病第一节甲状腺叶次全切除术 一、适应症 (一)甲状腺一侧叶次全切除 (二)甲状腺双侧腺叶次全切除 二、禁忌证 三、操作方法及程序 四、注意事项第二节甲状腺叶部分切除术(甲状腺腺瘤切除术)

一、适应症 二、禁忌证 三、操作方法及程序 四、注意事项第三节甲状腺叶全切除术 一、适应症 二、禁忌证 三、操作方法及程序 四、注意事项第四节全甲状腺切除术 一、适应症 二、禁忌证 三、操作方法及程序 四、注意事项第五节近全甲状腺切除术 一、适应症 二、禁忌证 三、操作方法及程序 四、注意事项第六节根治性颈淋巴结清扫术 一、适应症 二、禁忌证 三、操作方法及程序 四、注意事项第七节改良式颈淋巴结清扫术 一、适应症及禁忌证 二、操作方法及程序

三、注意事项第八节颈部淋巴结切除活检术 一、适应症 二、禁忌证 三、操作方法及程序 四、注意事项第九节颈部淋巴结切除活检术 一、适应症 二、禁忌证 三、操作方法及程序 四、注意事项第节甲状旁腺探查(切除)术 一、适应症 二、禁忌证 三、操作方法及程序 四、注意事项第五章甲状腺与甲状旁腺疾病第一节乳房脓肿切开引流术 一、适应症 二、禁忌证 三、操作方法及程序 四、注意事项第二节乳房良性肿块切除术 一、适应症 二、禁忌证 三、操作方法及程序 四、注意事项第三节乳房导管内乳头状瘤切除术

常用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范 一、适应症 脑卒中所致瘫痪,脑瘫,周围神经损伤,颈肩腰腿痛,各种关节炎,高血压,神经衰弱,胃肠炎,尿潴留,聋哑,癔症,月经不调,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和功能失调等。 二、禁忌症 晕针,出血性疾病,皮肤感染症,孕妇下腹部,虚脱无脉等。 三、准备工作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四、操作方法 (一) 进针法 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二) 进针角度和深度 1、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 腧穴。 (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 处或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 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行针基本手法 (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2) 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 4. 补泻手法 (1) 补法: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孔。多用于虚证。 (2) 泻法:进针快而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长,并反复捻转,出针后不按针孔。多用于实证。 (3) 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出针用力均匀。适用于一般患者。 五、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外科基本技能操作规范

一、无菌术 【适应证】 1. 手术室手术操作 【禁忌证】 1. 手术前不要参加感染创口换药 2. 轻度上呼吸道感染者戴双层口罩,严重者不可参加手术 3. 双手及上臂有皮肤化脓性感染、湿疹者不可参加手术 【流程】 1. 洗手 1.1 准备工作 1.1.1 修剪手指甲,除去甲缘下的污垢 1.1.2 去除饰物,更换洗手衣、裤、鞋,上衣的袖口须卷至上臂上1/3处 1.1.3 戴好无菌口罩、帽子。口罩须遮住鼻孔,头发不可飘露在帽外 1.1.4 用洗手液洗去手、前臂、肘部及上臂下半部之污垢与油脂(六步/七步洗手法) 1.2 清洁洗手 1.2.1 流动水下清洁指甲 1.2.2 用洗手液(百能除菌洗手液)清洗手、前臂、上臂至肘上10cm(七步洗手法) 1.2.3 流动水下彻底冲净洗手液,注意手臂上水不可流至手上 1.2.4 用无菌巾(或无菌纸巾)擦干或在烘干机下烘干手、臂,注意手、臂不可触碰他物(包 括烘干机),如误触他物,必须重新按上述步骤洗手 1.3 消毒洗手 1.3.1 取2ml消毒液(3M消毒液)于一手掌心 1.3.2 另一手指尖于该掌心内擦洗 1.3.3 用剩余的消毒液均匀涂抹于另一手的手掌及手臂至肘上6cm,不超过清洁洗手的范围

1.3.4 再取2ml消毒液于另一手掌心,重复步骤1.3.1至1.3.3 1.3.5 最后再取2ml消毒液 1.3.6 掌心相对手指并拢,互相搓擦 1.3.7 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搓擦 1.3.8 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换进行 1.3.9 弯曲各手指关节,双手相扣,进行搓擦 1.3.10 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1.3.11 揉搓双手至腕部,直至消毒液干燥,再戴外科手套,手、臂不可触碰他物,如误触他物, 必须重新洗手、消毒 1.4 注意事项 1.4.1 应特别注意指尖、甲缘、指间和手掌等部的清洁和消毒 1.4.2 洗手消毒完毕,保持拱手姿势,双手远离胸部30cm以外,向上不能高于肩部,向下不能 低于剑突,手臂不应下垂,也不可接触未经消毒的物品。否则,即应重新洗手 2. 穿手术衣、带无菌手套 2.1 取一件折叠的手术衣,用双手分别提起手术衣的衣领两端,轻抖开手术衣,有腰带的一面 向外 2.2 将手术衣略向上抛起,顺势双手同时插入袖筒,手伸向前(不可高举过肩),待巡回护士 在后面协助穿衣,使双手伸出袖口,不得用未戴手套的手拉衣袖或接触其它处, 2.3 由巡回护土系紧背后衣带 2.4 带无菌手套:选用与自己手尺码相一致的无菌手套一副,由巡回护士拆开外包,术者取出内层套袋。用左手自手套袋内捏住两只手套套口的翻折部而一并取出之。先将右手伸人右手手套内,再用已戴好手套的右手指插入左手手套的翻析部,以助左手伸入手套内。整理双手术衣袖口,避免触及腕部皮肤,将手套翻折部翻回盖住手术衣袖口。注意在未戴手套前,手不能接触手套之外面,已戴手套后,手套外面不能接触皮肤。手套外面的润滑粉(淀粉)需用无菌盐水冲净 2.5 提起前襟的腰带,将右手的腰带递给已戴好手套的手术人员,或由巡回护士用无菌持物钳夹持,自身向左后旋转,使腰带绕穿衣者一周,交穿衣者自行在左侧腰间系紧(某些一次手术衣需要双手交叉提左右腰带略向后递送,由护土在身后给予系紧腰带) 2.6 穿好手术衣、戴好手套,在等待手术开始前,应将双手放在手术衣胸前的夹层或双手互握 置于胸前。双手不可高举过肩、垂于腰下或双手交叉放于腋下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穴位注射疗法 用具及常用药液 它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激发经络、穴位的治疗作用,结合近代医药学中的药物药理作用和注射方法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疗法。 1、用具:使用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根据使用药物的剂量大小及针刺的深度选用不同的注射器和针头。常用的注射器为1ml(用于耳穴和眼区穴位)、2ml、5ml、10ml、20ml;常用针头为4-6号普通注射针头。 2、常用药物:中草药制剂:复方当归注射液、丹参、黄芪注射液、板蓝根、鱼腥草、银黄注射液等;维生素制剂:如维生素B1、B6、B12,维生素C、K3等;其他常用药物:如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盐酸普鲁卡因,注射用水等。作用: 1、止痛作用 大量的临床资料和实验结果证实,穴位注射与针刺一样,可以兴奋多种感受器,产生针感信号,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脊髓和脑,产生诱发电位,这种诱发电位可 以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局部刺激信号进入中枢后,可以激发许多神经元的活动,释放出多种神经介质,其中有止痛作用的5-羟色胺、内源性吗啡物质,这些物质的释放起到了止痛作用。 2、防御作用 穴位注射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主要是因其针刺可以激发体内的防御机理有关。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外来抗原物质和自身变形物质,以维持机体外环境相对恒定所产生的一系列保护性反应。 3、调整作用 穴位注射对人体的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调整作用。如对消化系统的调整作用,主要表现在可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调整消化液分泌,调整胃肠蠕动等方面,其调节作用是双向的,当功能亢进时,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缓解;当功能低下时, 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增强。 穴位选择 1、一般可根据针灸治疗时的处方原则进行辨证选穴。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培训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培训 篇一: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及诊疗指南检查记录_督查整改报告 峨眉山东区医院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及诊疗指南督导检查整改措施 篇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消化内镜分册_1 概论 消化内镜诊疗管理制度 一、内镜室的基本设置 (一)人员配置 1.医师 (1)内镜室必须有专职医师负责日常工作.在科主任的领导下.全面负责内镜室的各项工作.并参加常规诊疗工作。专职医师须由主治医师以上人员担任犯 (2)内镜医师必须有坚实的临床基础.应在工作3年以上的住院医师中择优选拔.培训时间不少于3个月。从事治疗性内镜工作的医师,培训时间应适当延长。 (3)内镜医师必须既有操作技能,又有丰富的临床及

理论知识。在有条件的地区.可采取考核上岗制度。 2.护士 (1)内镜室应设有经过培训的专业护士,其护龄至少在 3年以上。每个检查台应设置1名护士(按同一时间内开展 的台数计算)。3台以上的内镜室可设立护理组或配备护士长。 (2)内镜室护士应经过专门技术培训.培训工作应在 三级医院内进行,时间不短于2个月。在有条件的地区.可采取考核上岗制度。 3.技术员 对工作量较大的内镜室.尤其是有x线设备的内镜室应配备技术员,技术员应有(或相当于)中专以上学历.经培训后上岗。 (二)检查室 1.每一检查室面积不小于20㎡,室内主要放置内镜检查设备与清洗消毒设施。2.检查台数与内镜台数应与实际 检查人数相适应.检查台过少必然会导致内镜消毒不严的后果。 3.不允许将不同类型的内镜(如胃镜与气管镜)安排 在同一检查室内进行。4.胃镜和肠镜检查原则上应分室进行。检查人数不多的单位可分不同时间段进行检查,但严格禁止在同一清洗槽内进行胃镜与肠镜的清洗与消毒。 5.检查室应配有空调、相应的水电设施、稳压电源装

2021年外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目录 欧阳光明(2021.03.07) 一、换药术2 二、拆线5 三、清创术7 四、急救止血法8 五、腹膜腔穿刺术9 六、胃插管术11 七、气管切开术12 八、胃肠减压术14 九、清创缝合术15 十、胸腔闭式引流术18 十一、骨牵引20 十二、皮牵引21 十三、石膏固定22 十四、小夹板的制作和应用24 十五、外固定架技术26 十六、内固定技术27 十七、关节穿刺及引流29 十八、局部注射疗法30

一、换药术 【适应症】 1.手术、创伤、烧烫伤、感染。 2.术后复查、引流管、造瘘口。 【术前准备】 1.换药前应事先了解伤口情况,以便按伤口情况准备应用的器械、敷料及药品等。 2.与患儿及家属谈话,做好各种解释工作。争取病人及家长配合。 3.准备换药包、有时根据伤口创面的具体情况,还要准备引流条(管)、无菌剪刀、探针和必须的外用药、绷带、腹带或宽胶布等。 4.洗手、戴帽子、口罩。 【操作方法及程序】 1.病人采取舒适的卧位或坐位,为保护隐私可用屏风遮挡。暴露创口,冬天应注意保暖。常规消毒皮肤,戴无菌手套。 2.用手取外层敷料固定物,使用消毒镊子揭去内层敷料,揭取方向与伤口纵向一致。如分泌物干结粘着敷料,可用生理盐水或3%双氧水湿润后再揭下。 3.观察伤口周围皮肤、肉芽组织生长及伤口情况。如伤口创面出现感染或疑似感染分泌物时,应及时送检做微生物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 4.根据伤口、创面情况选择不同的敷料和换药的溶液进行相应处理。清洁伤口由内向外回字型消毒,污染伤口应由外向内消毒2遍,范围≥15cm。有坏死组织或异物的应进行清理。清理后再消毒2遍。

5.创面处理完毕,覆盖无菌干纱布,胶布粘贴固定。创面大,渗液多的创口,可加用棉垫,必要时用引流物,若胶布不易固定时须用绷带或头套包扎。 6.协助患者整理衣物。 7.分类处理医疗废物,污染的纱布、敷料应放入污物桶或弯盘,按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理。不得与生活垃圾混放;尖锐器具放在利器盒,不得将损伤性的医疗废物与一般医疗废物混放。未使用的已开包装的棉球、纱块等不得放入无菌柜内再次使用。 8.摘去口罩及帽子置于医疗废物桶,按六步洗手法进行手卫生。 【术后处理】 告知注意事项: 1.术后无菌伤口,如无特殊反应,3-5天后第一次换药。 2.感染伤口,分泌物较多,每天换药1次。 3.新鲜肉芽创面,隔1-2天换药1次。 4.严重感染或置引流的伤口及粪瘘等,应根据引流量的多少决定换药的次数。 5.橡皮管引流伤口2-3天换药,引流3-7天更换或拔除。 【注意事项】 1.在换药过程中两把换药镊要保持其中一把始终处于相对的无菌状态,不可污净不分,随意乱用。用两把镊子操作,一把镊子接触伤口,另一把接触敷料。 2.在整个换药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手卫生规范。按清洁—污染—感染—隔离伤口依次进行,气性坏疽、破伤风、溶血性链球菌及绿脓

(完整版)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胸腔闭式引流术

胸腔闭式引流术 【适应证】 1.中、大量气胸,开放性气胸,张力性气胸。 2.气胸经胸膜腔穿刺术抽气肺不能复张者。 3.血胸(中等量以上)、乳糜胸。 4.急性脓胸或慢性脓胸胸腔内仍有脓液、支气管胸膜瘘 5.乳糜胸。 6.开胸术后。 【禁忌证】 1.凝血功能障碍或有出血倾向者。 2.恶性胸腔积液,持续引流可导致大量蛋白质和电解质丢失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术前准备 (1)认真了解病史,根据X线胸片、CT等影像学资料以及超声检查协助定位,尤其是局限性或包裹性积液的引流。 (2)准备好直径合适的引流管,单纯气胸可选用口径较细的引流管;引流液体一般选用外径约0.8cm透明塑料管或硅胶管。也可选用商用的穿刺套管。外接闭式引流袋或水封瓶。 (3)张力性气胸应先穿刺抽气减压。 (4)向家属及患者详细说明,取得患者配合和家属理解 2.麻醉与体位 (1)麻醉:1%~2%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包括皮肤、皮下、肌层以及肋骨骨膜,麻醉至壁层胸膜后,再稍进针并行试验性穿刺,待抽出液体或气体后即可确诊。 (2)体位:半卧位。气胸引流穿刺点选在第2肋间锁骨中线;胸腔积液引流穿刺点选在第7~8肋间腋中线附近;局限性积液须依据B超和影像学资料定位。 3.手术步骤 (1)沿肋间做2~3cm的切口,用2把弯血管钳交替钝性分离胸壁肌层,于肋骨上缘穿破壁胸膜进入胸腔。此时有明显的突破感,同时切口中有液体溢出或气体喷出。 (2)用止血钳撑开、扩大创口,用另一把血管钳沿长轴夹住引流管前端,顺着撑开的血管钳将引流管送入胸腔,其侧孔应进入胸内3-5cm左右。引流管远端接水封瓶或闭式引流袋,观察水柱波动是否良好,必要时调整引流管的位置。 (3)缝合皮肤,固定引流管,同时检查各接口是否牢固,避免漏气。 (4)也可选择套管针穿刺置管。套管针有两种,一种为针芯直接插在特制的引流管内,用针芯将引流管插入胸腔后,拔出针芯,引流管就留在了胸腔内;另一种为三通金属套管,穿入胸腔后边拔针芯边从套管内送入引流管。 (5)如须经肋床置管引流,切口应定在脓腔底部。沿肋骨做切口长5~7cm,切开胸壁肌肉显露肋骨,切开骨膜,剪除一段2~3cm长的肋骨。经肋床切开脓腔,吸出脓液,分开粘连,安放一根较粗的闭式引流管。2~3周如脓腔仍未闭合,可将引流管剪断改为开放引流。 【注意事项】 常见的并发症如下。 1.引流不畅或皮下气肿多由于插管的深度不够或固定不牢致使引流管或其侧孔位于胸壁软组织中。引流管连接不牢大量漏气也可造成皮下气肿。 2.出血多由于引流的位置靠近肋骨下缘损伤肋间血管所致。

外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目录 一、换药术-----------------2 二、拆线-------------------3 三、清创术-----------------4 四、急救止血法-------------5 五、腹膜腔穿刺术-----------5 六、胃插管术---------------6 七、气管切开术-------------7 八、胃肠减压术-------------8 九、清创缝合术-------------8-9

一、换药术 【适应症】 1.手术、创伤、烧烫伤、感染。 2.术后复查、引流管、造瘘口。 【术前准备】 1.换药前应事先了解伤口情况,以便按伤口情况准备应用的器械、敷料及药品等。 2.与患儿及家属谈话,做好各种解释工作。争取病人及家长配合。 3.准备换药包、有时根据伤口创面的具体情况,还要准备引流条(管)、无菌剪刀、探针和必须的外用药、绷带、腹带或宽胶布等。 4.洗手、戴帽子、口罩。 【操作方法及程序】 1.病人采取舒适的卧位或坐位,为保护隐私可用屏风遮挡。暴露创口,冬天应注意保暖。常规消毒皮肤,戴无菌手套。 2.用手取外层敷料固定物,使用消毒镊子揭去内层敷料,揭取方向与伤口纵向一致。如分泌物干结粘着敷料,可用生理盐水或3%双氧水湿润后再揭下。 3.观察伤口周围皮肤、肉芽组织生长及伤口情况。如伤口创面出现感染或疑似感染分泌物时,应及时送检做微生物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 4.根据伤口、创面情况选择不同的敷料和换药的溶液进行相应处理。清洁伤口由内向外回字型消毒,污染伤口应由外向内消毒2遍,范围≥15cm。有坏死组织或异物的应进行清理。清理后再消毒2遍。 5. 创面处理完毕,覆盖无菌干纱布,胶布粘贴固定。创面大,渗液多的创口,可加用棉垫,必要时用引流物,若胶布不易固定时须用绷带或头套包扎。 6.协助患者整理衣物。 7.分类处理医疗废物,污染的纱布、敷料应放入污物桶或弯盘,按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理。不得与生活垃圾混放;尖锐器具放在利器盒,不得将损伤性的医疗废物与一般医疗废物混放。未使用的已开包装的棉球、纱块等不得放入无菌柜内再次使用。 8.摘去口罩及帽子置于医疗废物桶,按六步洗手法进行手卫生 【术后处理】 告知注意事项: 1.术后无菌伤口,如无特殊反应,3-5天后第一次换药。 2.感染伤口,分泌物较多,每天换药1次。 3.新鲜肉芽创面,隔1-2天换药1次。 4.严重感染或置引流的伤口及粪瘘等,应根据引流量的多少决定换药的次数。 5.橡皮管引流伤口2-3天换药,引流3-7天更换或拔除。 【注意事项】 1. 在换药过程中两把换药镊要保持其中一把始终处于相对的无菌状态,不可污净不分,随意乱用。用两把镊子操作,一把镊子接触伤口,另一把接触敷料。 2.在整个换药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手卫生规范。按清洁—污染—感染—隔离伤口依次进行,气性坏疽、破伤风、溶血性链球菌及绿脓杆菌等感染伤口,必须严格执行床边隔离制度。 3.给不同的患者之间换药要进行手卫生,给感染伤口换药后,应认真洗手,然后方可给另一患者换药。 4.换药时应查看各种敷料、消毒液是否在有效期内,包装是否完整,污染的敷料应立即放在医疗废物筒内或有菌的弯盘,不得随便乱丢。 5. 伤口长期不愈者,应检查原因,排除异物存留、结核菌感染、引流不畅以及线头、死骨等,并核对引流物的数目是否正确。换药动作必须轻柔,注意保护健康的肉芽组织及上皮。 附:缝合伤口的换药 1.无引流的缝合伤口 多为无菌伤口,常于术后3天左右检查伤口,注意观察有无缝线反应、针眼脓疱、皮下或深部化脓;有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