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含油气盆地分析汇总

含油气盆地分析汇总

含油气盆地分析汇总
含油气盆地分析汇总

中国前陆盆地特征及其油气藏控制因素

分析

一、前陆盆地概述

前陆盆地即前陆构造背景中发育的盆地,为沿造山带大陆外侧分布的沉积盆地。前陆盆地最早是由Dickinson(1974)[1]提出的。Dickinson将盆地分为裂谷盆地和造山型盆地、陆块未完全裂开情况下形成的盆地等5小类。其中前陆盆地属于造山型盆地,并将前陆盆地定义为与造山带变形翼部毗连的克拉通边缘前陆环境中形成的盆地。Jordan [2]( 1981 )将前陆盆地定义为前陆逆冲带周缘的狭长沉降槽地。是世界范围内造山带的伴生体;Allen等[3](1986)将前陆盆地定义为处在造山链和克拉通之间的并与大陆碰撞带密切相关的高度不对称盆地;何登发等[4](1996)对前陆盆地的定义是沿造山带大陆外测分布的沉积盆地;田作基等[5](1996)的定义是前陆盆地与造山带(冲断带)毗邻,在其运动前方的挤压下不对称挠曲所形成的沉积盆地。

前陆盆地是挤压造山带和稳定克拉通之间的长条形沉积盆地,一般有如下特点:①位于盆地毗邻的褶皱-冲断层带的构造负载促使盆地弯曲下沉;②盆地的横剖面具有明显不对称性;③在盆地演化期间盆地的靠造山带一冀遭受变形作用;④盆地靠克拉通一翼逐渐与地台层序相合并[6](图1)。

图1 前陆盆地剖面示意图

图1示前陆盆地发生奠基在某一时期的克拉通或陆壳向活动带或洋壳的过渡带上,

即被动大陆边缘之上,被动大陆边缘层序构成前陆盆地的基底。前随盆地的演化记载着由伸展边缘到聚敛、碰撞(陆-陆、弧-陆碰撞)的过程。

盆地结构的不对称性表现在靠近造山带一侧较陡、靠近克拉通一侧宽缓。由造山带向克拉通方向,前陆盆地可划分为三部分:①褶皱-冲断带(常为薄皮构造)构成的活动翼或造山楔形体;②紧邻活动翼活伏在冲断带下盘的深凹陷;③连接深凹陷进一步向克拉通方向延伸的稳定前陆斜坡及前缘隆起。

前陆盆地基本类型

Dickinson, W.R.(1974)在沉积盆地分类中正式引入了前陆盆地这一术语[1],并见将其划分为周缘前陆盆地(peripheral foreland basin)和弧后前陆盆地(backarc foreland basin)两种成因类型[1](图2)。

图2 前陆盆地的两种成因类型(据Dickinson,W.R.1974)

(a)周缘前陆盆地;(b)弧后前陆盆地

在中国西北地区新近纪—第四纪早更新世还发育—类陆内前陆盆地[7](孙肇才等,2001),这类盆地与Dickinson,W.R.(1974,1976)称作的周缘前陆盆地和弧后前陆盆地有些差异。它们均邻近造山带,位于造山带与克拉通之间,属于在造山带活动前缘受到挤压挠曲作用形成的前陆盆地。但中国西北地区的新纪近一第四纪前陆盆地(如准噶尔盆地南缘、塔里木盆地北缘、吐鲁番—哈密盆地北线、酒泉盆地南缘等)在时间上不是发生在紧接古生代洋壳消亡和陆—陆或弧—陆碰撞之后,而是在碰掩后间隔了较长时间出于造山带再活动产生的;在空间广这类盆地不是位于喜马拉雅期缝合带的附近,而是位于远离喜马拉雅期缝合带的大陆内部。(2001)。中国的地质学家将其称为类前陆盆地(陈发景,1996[8])、再生前陆盆地(Lu Huafu 等,1994[9])或陆内前陆盆地(孙肇才等,2001[7])美国一些学者,如Graham,S.A 等(1993)[10]和Hendrix.M.S.(2000)[11]称之为碰撞后继盆地(collisional successor basin),Bally,A.W.等(1980)称之为中国型盆地。

图3 前陆盆地发育的三种基本类型图示

A-弧后前陆盆地;B-周缘前陆盆地;C-陆内前陆盆地弧后前陆盆地形成于大陆壳表面向岛弧造山带的后侧方向下拖曳处,相邻造山带是遥远地倒向这类台地,蛇绿岩消减杂岩体比岩浆岩带和火山岩带更远离这类盆地(图3A)。周缘

前陆盆地指的是形成于大陆壳表面向下拖曳与碰撞造山缝合线带相接之处,相邻造山带倒向盆地,蛇绿岩缝合线带比岩浆岩带和火山岩带更接近于盆地(图3B);陆内前陆盆地的形成与C型俯冲带有关,C型俯冲带位于陆内前陆盆地与再生造山带的边界处,推测可能是古A 型俯冲带的再生和复活[5, 19]。陆内前陆盆地的几何形态与用缘或弧后前陆盆地相似,一般为不对称的山前逆冲断陷盆地,它们为强烈挤压和挠曲作用造成(图3C)。

表1 前陆盆地的类型构造背景和构造特征(据田作基 1996)

二、中国前陆盆地发育背景、分布及勘探现状

2.1 前陆盆地发育的大地构造背景

海西期以来我国中西部位于欧亚大陆板块南缘,受特提斯洋多期俯冲消减活动控制;海西期是中国大陆小型克拉通聚敛拼合的主要时期,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古亚洲洋的消亡与中晚三叠世古特提斯洋东段的关闭,塔里木、华北、扬子、羌塘等小型克拉通的碰撞拼合,形成古海西-印支造山带的隆起,塔里木、川西、鄂尔多斯西缘等周缘前陆盆地(及冲断带)的形成,及塔里木南部弧后前陆盆地的形成;其动力学机制主要为大陆碰撞造山作用(A型俯冲)[21]和大洋俯冲造山作用(B型俯冲)。喜山期是新特提斯洋俯冲消亡,印—藏碰撞与欧亚大陆内部变形时期;由于青藏高原隆升并向东北推挤,古天山、祁连山、昆仑山等造山带重新活动,塔里木、准噶尔等盆地快速沉降,形成环青藏高原外围的巨型盆山体系和前陆盆地群;在海西—印支期周缘、弧后前陆盆地基础上形成喜山期再生前陆盆地(及冲断带),发育陆相前陆盆地沉积体系与逆冲—走滑构造带其地球动力学机制为板内造山作用(陆内俯冲)[20]。

2.2 中国前陆盆地区域地理分布

早在1994年,罗志立等在论述C—俯冲带对中国中西部造山形成作用时,提出与C—俯冲有关的8个前陆盆地[12,19],它们是:四川盆地西缘;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酒泉盆地南缘;

柴达木盆地北缘;准噶尔盆地西缘;准噶尔盆地南缘;塔里木盆地北缘;塔里木盆地西南缘。2001年,翟光明等提出中国西部有油气资源潜力的前陆盆地有15个,即:库车;塔西南;塔东南;准噶尔南缘中西段;博格达山前(乌鲁木齐以东);喀什;博格达山南吐哈盆地北缘;柴北缘;祁连山前;柴西缘;鄂尔多斯西缘北段;鄂尔多斯西缘南段;龙门山前;大巴山前;楚雄盆地。

据前述地学者发表文献对中国前陆盆地不完全的统计,中国前陆盆地共有15个[13](图4)。这些前陆盆地以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重力梯度带为界(或以东经110°东西两侧的岩石圈、软流圈结构差异,划分的中国东西两部),中国前陆盆地在西部有13个,占86%,且主要集中在六盘山—龙门山—横断山以西地区,占全中国前陆盆地60%;东部只有2个。

图4 中国板块构造、盆地分类和前陆盆地分布图

1-准西前陆盆地;2-库车前陆盆地;3-准南前陆盆地;4-酒泉前陆盆地;5-川西前陆盆地;6-川东北前陆盆地;7-塔西南前陆盆地;8-鄂西前陆盆地;9-柴北前陆盆地;10-柴西前陆盆地;11-吐哈前陆盆地;12-塔东南前陆盆地;13-楚雄前陆盆地;14-合肥前陆盆地;

15-下扬子前陆盆地

2.3 中国前陆盆地油气勘探现状

上述15个前陆盆地经过不同程度的勘探,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有在20世纪50年代准西前陆盆地发现的克拉玛依大型油田;有90年代塔里木盆地北缘库车前陆盆地中发现的特大型克拉2号气田;有在川西前陆盆地的侏罗—白垩系红层中发现的浅层次生大气田,其中除塔东南、楚雄、下扬子和合肥等前陆盆地未获油气勘探突破,尚需进一步工作外,其余8个前陆盆地均获得有工业价值的油气层和油气田(图2)。如在鄂西前陆盆地发现8个中、小型油田;酒泉前陆盆地勘探逾半个世纪,发现几个第三纪次生油田,近年来又在酒西盆地窟窿山变质岩推覆体之下喜获白垩系大油田。

三、中国前陆盆地特征

中国前陆盆地,虽在全球构造背景、盆地规模和前隆特征以及成因机制等方面,与国外前陆盆地不同,但在前陆盆地基本结构上是相似的,有冲断带、前渊、前陆斜坡、前缘隆起等4 个构造单元。

中国前陆盆地存在以下主要特征:

(1)前陆盆地多发育在中国大陆拼接后的大陆内部,属中国大陆构造的一种特殊地质构造现象。

(2)前陆盆地规模。因中国大陆多为中、小陆块群拼接后,由陆内俯冲形成,故其前陆盆地规模小,一般为数千至数万平方千米[13]。

(3)前陆盆地开始发育的时间。是以塔里木、华北、扬子三个古板块和准噶尔及柴达木两个块体,由广海沉积转为陆盆的时间计,多在晚古生代至三叠纪;晚中、新生代为其发育期。

(4)无岩浆弧和蛇绿岩套。因为微陆块间的软碰撞和陆内俯冲作用,在前陆盆地的冲断带未见同造山期的岩浆弧,更未见到蛇绿岩套。

(5)一般为陆源碎屑充填的海盆或内陆盆地,缺乏海相碳酸盐岩沉积。

(6)热流值低,一般为冷盆。

(7)前陆冲断带样式。多为前展式,冲断序列一般从造山带向前渊方向发展,时间从晚古生代断裂向中、新生代断裂发育。

(8)前渊和前陆斜坡。靠近前陆冲断带充填巨厚的中、新生代地层,向前陆斜坡减薄甚至尖灭,前渊狭窄。沉积体系配置,晚古生代至早中生代由稳定大陆边缘转为陆相盆地后,一般多为陆相沉积,由冲积扇砾岩—河流相砂岩—湖泊体系组成,纵向上频繁交替具旋回性,

显示磨拉石堆积特征。

(9)前缘隆起(前隆)。因受克拉通盆地边缘基底断裂(如川西前陆盆地东缘的巴中—三台—龙泉山基底断裂)和古隆起(库车前陆盆地的塔北隆起)的控制,加之前陆盆地规模小,故中国前陆盆地前缘隆起不明显,认识有分歧。

(10)前陆盆地构造演化较为复杂,活动性大。发生多次冲断、不整合,地壳沉降为主,但有时抬升;以挤压为主,但有时发生拉张。这对油气成藏条件产生重大影响。

四、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成藏条件研究

前陆盆地及与之毗邻的褶皱冲断带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这已被各国的勘探活动所证实。据Bally和Halbuty等人的统计,前陆盆地内的油气资源量约占全球总量的30%- 50%左右。1992 年 D.G.Howell 等人则撰文指出世界上主要油气资源(包括沥青砂和重质油)赋存于褶皱逆冲带及与之相伴生的前陆盆地中。因此,,研究前陆盆地的成藏条件对指导油气勘探和预测、评价新的油气远景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经济意义。

4.1 烃源条件

我们所说的前陆盆地并不是整个时期都是前陆盆地,而是早期被动陆缘、残留洋、地台与晚期前陆盆地的叠加,或者是早期大陆内裂谷、伸展或弱伸展坳陷、稳定大陆内坳陷与晚期陆内前陆盆地的叠加。前陆盆地一般不发育烃源岩,烃源岩主要位于前陆盆地下伏的被动陆缘等层序中,由于下伏层序的构造和沉积环境的差异,烃源岩的数量和质量有很大的不同。前陆盆地对油气分布的意义仅仅在于其下降幅度大,使下伏烃源岩埋藏加深,促使其进入成熟、高成熟阶段。

中国前陆盆地形成于大陆拼接之后,拼接前的稳定大陆边缘海相沉积,如天山、祁连山、西昆仑山和龙门山等小洋盆在古生代也有海相烃源岩,但因多旋回的造山运动和后期洋盆关闭的变质等作用,海相烃源岩多受破坏,难能成为前陆盆地主要的烃源层。晚古生代到中、新生代形成中国前陆盆地,多为河、湖、沼泽相沉积,受陆内俯冲和造山带脉动的影响,活动性大,岩相变动频繁,只有较稳定期形成的湖相和沼泽含煤相为较好的烃源岩,以Ⅲ型陆相有机质为主;其中以上三叠统和中、下侏罗统煤系地层为主要烃源岩。加之深埋藏,有机质演化程度高,因而近10年来勘探的前陆盆地多以产气为主,如川西、库车、准南等前陆盆地。

4.2 生储盖组合

因前陆盆地一般不发育烃源岩,储盖层发育主要取决于海(湖)进海(湖)退旋回、平

面上的沉积分异作用和气候条件。周缘前陆盆地储层主要为被动大陆边缘浅海—岸线附近的裂缝碳酸盐岩和砂岩,陆内前陆盆地储层主要为陆相碎屑岩。海相碎屑砂体、溶孔(溶洞)—裂缝型碳酸盐岩与礁、丘、滩相的沉积颗粒灰岩和白云岩,陆相冲积扇砂体、扇三角洲砂体、河道砂体、滨浅湖砂体以及海陆过渡相的三角洲砂体等,均可成为良好的储集层,储集层多受沉积相控制呈带状展布。盖层条件对油气藏的形成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区域盖层。发育于不同构造背景的掩伏构造具有不同的盖层发育特征,区域性蒸发岩(膏盐岩)、较纯泥质岩为最好盖层[14],其次为区域性泥页岩、泥晶灰岩以及粉砂质—钙质泥岩[15],另外,被掩覆的可塑性泥岩、页岩和膏盐层易形成异常高压,利于油气保存[16]。

一般认为中国川西前陆盆地总的构造背景是:震旦纪一早中三叠世为前陆盆地期前盆地层序,其中可分为两个阶段,即震旦纪一石炭纪为裂谷—被动大陆边缘层序(发育陆棚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二叠纪一早中三叠世雷口坡期可能为弧后裂陷海槽层序(主要发育碳酸盐岩、蒸发岩和碎屑岩,碎屑岩占次要地位);三叠世一白垩纪层序可以分为第1个海进、诲退旋回(从晚三叠世须一期至须三期沉积旋回,最后以须三期末期运动而告结束)和后3个湖进湖退旋回(即须四期一须五期、侏罗纪和白垩纪沉积旋回,每期以陆内造山活动而告结束),反映了第1期地台—残留海盆—前陆盆地和后3期造山后弱伸展助陷—陆内前陆盆地的叠置。

由于上述多期构造活动和海平面升降,在古生代、早中三叠世发育腐泥型偏油烃源岩和蒸发岩盖层。在目前找到的气田中,除了中坝气田雷口坡组中天然气来源于海相碳酸盐岩外.其他如上三叠统和侏罗、白垩系中天然气均来源于上三叠统烃源岩。川西盆地上三叠统为一套千余米厚(最厚达4000余米)的煤系地层,烃源岩主要为水进旋回中的须一段和须三段海湾、泻湖、滨海沼泽相和须五段湖沼相泥质岩、炭质页岩及煤层。储层主要为水退型须二段、须四段、须六段(段六段在一些地区被剥蚀)砂岩、水进型中侏罗统沙溪庙组、水退型上侏罗统蓬莱镇组和下白垩统河湖相砂岩;盖层主要为须三段、须五段、下侏罗统自流并群、中侏罗统遂宁组泥质岩和上白垩统灌口组钙质泥岩。生储盖组合如表2所示。

表2 川西盆地烃源岩和生储盖组合表2 川西盆地烃源岩和生储盖组合

由表2可见,上三叠统中的气藏为自生自储气藏,抹罗系中的气藏为下生(下部上三叠统烃源岩)上储(上部侏罗系储集层)气藏。自生自储气藏有九龙山、白马庙、大兴西、平落坝等须二段气藏和平落坝、孝泉、新场、魏城须四段气藏;下生上储气藏有白马庙、孝系、新场、苏码头、平落坝等侏罗系气藏[17](图5)。

图5 平落坝气田气藏剖面示意图

T3x3一须三段 J2s一沙溪庙组 2R;J3s—遂宁组 J3p一蓬莱镇组

4.3 前陆盆地油气的运移聚集及保存

在前陆盆地中,油气常常沿逆冲断裂、不整合和储层进行侧向向和垂向的二次运移:侧向运移的主要特征是:

1)大多数油气藏分布在远离烃源岩区的周围;

2)分布很广的区域盖层,受断裂作用较小;

3)油气往往沿一个未曾受破坏的区域单斜层向上倾方向运移。

垂向达移的主要特征是:

1)大多数油气藏分布在成熟烃源岩区之上或者邻近烃源岩区;

2)不同时代的储层含有同一成因类型的油气;

3)连接不同时代储层的逆冲断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通道。

由于前陆盆地的地质结构不同,其各个单元中的油气运移方式有很大差别。

4.4 前陆盆地的油气聚集

前陆盆地地质结构的差异控制了不同的油气聚集和圈闭类型,它们常常呈带状分布。在前陆褶皱—冲断带,油气聚集带和圈闭类型主要有:同心背斜、破裂背斜、盐拱背斜、冲起背斜、与断层相关的断展背斜、断弯背斜、双重构造、被动双重构造等背斜和断层遮挡闭;在向斜区斜坡带和古隆起翼部,油气聚集带和圈闭类型丰要为地层超覆、岩性尖灭和透镜体圈闭;在前缘隆起斜坡区发育与反向正断层有关的断鼻、断背斜构造圈闭;在大陆内伸展断陷和大陆内坳陷盆地基础上发育的逆冲断裂断阶带,圈闭类型主要有断块和和地层超覆、岩性尖灭以及地层不整合遮挡类型。

在川西盆地中,其构造单元可分为:I一龙门山逆冲推覆带;II一龙门山前缘中、北段构造带;III—梓潼—绵阳凹陷;IV一北段东斜坡构造带;V一鸭子河—丰谷境内横向隆起带;VI一龙门山前缘南段雾中山—高家场构造带;VII一彭灌—名山凹陷;VIII一南段东侧熊坡、苏码头、龙泉山构造带和IX一米苍山前缘构造带[18](图6)

图6 川西前陆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其中龙门山山前中北段西缘构造带可进一步分为海棠铺—厚坝叠瓦状冲断带和中坝—安县隐伏断裙带。目前在后右发现有中坝气田(图7),主要由上三叠统须二段和中三叠统雷三段气藏组成。

中坝油田可能为陡翼被冲断层切割的不对称背斜。根据构造演化和埋藏史,中坝构造在印支初期已初具规模,为一背斜,后经喜马拉雅运动再次稍皱成为现今构造形态。在三叠纪末,坳陷深处的雷口坡组海相烃源岩以及更早期的烃源岩处于成熟阶段,生成的海相原油聚集成藏,由于晚印支运动地层抬升剥蚀,早期生成的油藏遭到严重的生物降解,并被破坏殆尽,留下一些储层沥青[17]。侏罗纪末,须家河组烃源岩处于成熟阶段。白垩纪未,须家河组烃源岩主要处于高成熟阶段,以生成高成熟度的湿气为主,形成须二段气藏;雷口坡组烃源岩处于高、过成熟阶段,生成下气,形成雷三段气藏。后来气藏经历了喜马拉雅运动抬升,

由于构造运动不太强烈,气藏未受破坏。

图7 中坝构造须二段和雷口坡组气藏成藏模式图

J2q—千佛岩组 J1b—白田坝组 T3x—须家河组 T2l—雷口坡组在鸭子河—丰谷井横向隆起带分布有合兴场、孝泉、新场气田。新场气田位于该隆起带上的孝泉背斜向北东东方向倾没的一个低缓鼻状构造。

南段西缘雾中山—高家场构造带可进一步划分为芦山—雾中山和高家场—怀远两个次一级构造带。其中在后一个次一级构造带分布有平落坝气田。

在南段东部前缘构造带分布有苏码头—盐井沟和龙泉山构造,其中分布有苏码头三皇庙和洛带气田。

在南段名山凹陷南端分布有大兴场、白马庙气田、白马庙气田系位于凹陷内燕山期大兴鼻状古隆起上的低缓背斜构造,轴部被断层切割(如图8)近年来勘探发现白马庙气田具有多层系含气特征,但目前的主力勘探层系为上侏罗统蓬莱镇组,储层为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白马庙蓬莱镇气藏成藏模式(见图8)。须五段烃源岩在晚白垩世达到高成熟,断层为油气垂向运移的良好通道,与断层伴生的一系列微裂缝改善了储层的输导条件,大大促进了

气藏的形成。

图8 白马庙侏罗系气藏剖面图

J1z—自流井组其他地层代号同上图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前陆褶皱—冲断带中的油气聚集一般成带分布,但并不是每—个构造带都富含油气,甚至一个构造中的局部构造,其含油气程度也不尽相同。这取决于以下因素:①局部构造是否邻近前陆盆地层序下伏的烃源岩凹陷中心.如邻近油气凹陷中心,油气在以侧向运移方式为主的运移过程中首先充注其中,如远离生油气凹陷中心则取决于油气能否经过断层、砂层和不整合向输导层以侧向和垂向运移方式长距离运移至圈闭;②局部构造的规模(包括面积大小和构造幅度)和古构造,古构造在历史上常常是油气运移有利的指向地带,也是脱溶游离气产生的有利地带;③储层好坏;④有无厚的膏盐层、高压泥岩层作为盖层;⑤油气藏的保存条件。

五、结论

(1)中西部前陆盆地烃源条件较好,以生气为主;储集条件相对较差,储集层具低孔渗特征,并表现出一定的非均质性;盖层条件较好,为形成大油气田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2)中西部前陆盆地圈闭发育,类型多样,以背斜、断背斜为主,闭合幅度和闭合面积均较大。

(3)受多期构造演化和后期改造的影响,中西部前陆盆地保存条件较差,尤其是靠近山前的构造挤压带,由于断裂的发育,导致油藏的破坏和调整。

(4)前陆褶皱—冲断带中的油气聚集一般成带分布,但并不是每—个构造带都富含油气,一个构造中的局部构造,其含油气程度也不尽相同。

参考文献

[1] Dickinson W R. 1974.Plate tectonics and sedimentation. In:Dickinson W R, ed. Tectonics and sedimentation. Tulsa; Spec.Publ. Soc. Econ. Plaeont. Miner.,22,1~7.

[2] Jordan T E.1981. Thrust loads and foreland basin evolution, Cretaceous, western United States. Bull. A.A.P.G. , 65:291~329

[3] Allen P A,Homewood P,Williams G D.1986.Foreland Basin:an introduction .In: Allen P A, Williams G Ded. Foreland Basin.London: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ition, 3~12.

[4] 何登发, 李德生, 吕修祥. 中国西北地区含油气盆地构造类型. 石油学报[J] .1996 .17(4).

[5] 田作基, 罗志立, 罗蛰潭,等. 新疆阿瓦提陆内前陆盆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J]. 1996. 17(4)

[6] 魏国齐, 李本亮, 陈汉林等. 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构造特征研究[M].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8: 2.

[7] 孙肇才, 叶德燎. 前陆盆地的风格和共性—以中国中西部中、新生代前陆盆地为例.朱夏油气地质理论应用研讨文集[C] . 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1.

[8] 陈发景, 汪文新, 张亚光等. 中国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的构造特征和地球动力学.地球科学[J]. 1996. 21(4).

[9] Lu Huafu, Howell D G, Jia Dong. Rejuvenation of the kuqa foreland basin, northern flank of the Tarim basin, northwest China.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1994 .36.

[10] Graham,S.A, Hendrix M S, Wang L B. Collisional successor basins of western China: Impact of tectonic inheritance on sand composition.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1993. 105.

[11] Hendrix.M.S.Evolution of Mesozoic sandstone compositions, southern Junggar, northern Tarim, and Western Turpan basins, northwest China: a detrital of the ancestral Tian Shan. Journal of Sedimentary Research,2000.70.

[12] 罗志立.门山造山带的崛起和四川盆地的形成与演化[C].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288 -316.

[13] 罗志立,李景明,李小军等. 中国前陆盆地特征及含油气远景分析[J].石油地质.2004.2.

[14] 何登发, 贾承造, 周新源, 等. 多旋回叠合盆地构造控油原理[J]. 石油学报, 2005, 26(3): 1-9.

[15] 陈丽华, 许怀先, 万玉金. 生储盖层评价[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9.

[16] 宋岩, 夏新宇, 洪峰, 等. 前陆盆地异常压力特征与天然气成藏模式[J]. 科学通报, 2002,

47(增刊): 70-76.

[17] 赵孟军, 宋岩, 秦胜飞, 等. 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多期成藏、晚期聚气的成藏特征. 地学前缘. 2005. 2(4).

[18] 陈发景, 陈昭年, 汪文新. 前陆盆地分析[M]. 2007. 266.

[19] 罗志立, 刘树根, 等. 试论C型俯冲带及对中国中西部造山带形成作用[A].见:罗志立主编.龙门山造山带的崛起和四川盆地的形成与演化[C]. 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4:288-316.

[20] 何登发, 等. 前陆盆地分析[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6.

[21] 罗志立. 试评A俯冲带术语在中国大地构造学中的应用[J]. 石油实验地质, 1994, 16(4):317- 324.

中国近海盆地油气资源概况

中国近海油气资源概况 海洋,这个幽深而富饶的神秘世界,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在孕育生命的同时,也形成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以及滨海的砂矿、洋底的多金属结合、海山区的富钴结壳、磷块岩和深海多金属软泥,以及洋中脊的硫化物矿藏,这些来自海洋的油气、矿产资源为人类输送着源源不断的动力和能量[1]。通过对海洋资源这门课程的学习,了解到海洋中蕴含着人们难以想象的丰富矿产以及绚丽的海洋生命形态,并对海洋资源中讨论最热的油气资源产生浓厚兴趣。报告结合所学内容和国内外参考文献对中国近海油气资源分布、勘探历程、技术方法及未来研究趋势做了全面的总结概括,从而对我国海洋油气资源现状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前言 海洋资源中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是对于人类工业发展最为重要的资源来源,随着能源需求的增长以及陆上和浅海老油田区新发现难度的增大,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勘察家的目光逐渐投向了海洋的深水区[2~3]。当前,以美国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德士古、英国BP、荷兰皇家壳牌、法国道达尔、挪威国家石油公司以及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等为代表的大型石油公司,在全球掀起了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活动的热潮[4]。深水油气勘探已成为国际石油公司竞相投资的热门领域,全球 18个深水盆地(水深大于500m)均已进行了勘探。但大部分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活动集中在大西洋两岸的美国墨西哥湾、西非沿海(主要是安哥拉和尼日利亚)以及南美的巴西沿海深水区[5]。这三个地区是当前最热门的深水勘探地区,不仅如此,这三个地区也集中了绝大部分的深水油气储量和产量,占据了全球深水区发现储量的 88%,是全球深水油气勘探效益最好的地区,成为所谓的深水油气勘探的“金三角”(图1)。

含油气盆地分析

[含油气盆地分析] 读书报告 姓名:魏美丽 学号:2014020028 专业: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学院:地球科学学院 2014年6月

一、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山间盆地,面积达56×104km2。盆地四周分别为天山、喀喇昆仑山及阿尔金山山脉所环绕,盆地中央是著名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沙漠覆盖面积达33×104km2。塔里木盆地也是我国陆上最大的沉积盆地,沉积岩最大残余厚度在16000m 以上,残余沉积岩体积超过400×104km3。因此,塔里木盆地历来受到中外石油地质家们的高度重视。80年代末以来,随着塔里木石油勘探会战的全面展开,塔里木盆地再度成为国内外石油界关注的焦点。同时,对该盆地的石油地质基本特征也有了更趋深入的了解。目前,有关塔里木盆地石油地质基本特征的认识尚不统一,有些人认为, 塔里木盆地主要有以下10大石油地质基本特征。 1、塔里木盆地为——由古生界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界前陆盆地组成的大型叠合复合型盆地 古生界克拉通盆地由震旦系至二叠系沉积组成,并以海相沉积为主。构造变形以形成大型隆坳相间的构造格局为特征。已在古生界构造层发现3类5个古隆起构造:(1)残余古隆起——塔北隆起和塔东隆起;(2)稳定古隆起——塔中隆起;(3)活动古隆起——巴楚隆起和塔南隆起。这5个古隆起及其斜坡是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油气分布的一个主控因素。 2、塔里木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及多个演化发展阶段 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具有8亿年演化发展历史的多旋回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及多个演化发展阶段。目前,已在盆地内部识别出多

个不整合面,其中分布最广的有7个:(1)Z底不整合——代表前震旦纪青白口纪末的塔里木运动;(2)S底不整合——代表奥陶纪末的晚加里东运动;(3)C底不整合——代表泥盆纪末的早海西运动;(4)T底不整合——代表二叠纪晚期的晚海西运动;(5)J底不整合——代表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6)E底不整合——代表白垩纪末的燕山晚期运动; (7)Q底不整合——代表第三纪晚期的晚喜山运动。这些构造运动一方面为油气聚集成藏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又造成一些古油气藏的大量破坏。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广泛分布的沥青砂岩便是古油藏遭到破坏的产物。 3、塔里木盆地主要发育寒武——奥陶系、石炭——二叠系及三叠——侏罗系3套烃源岩 勘探实践与地质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目前所发现的油气主要来源于寒武——奥陶系,石炭——二叠系及三叠——侏罗系3套烃源岩,并以寒武——奥陶系为主。前者是目前发现的海相油气的主要来源,后者为盆地内陆相油气的主要来源。 4、塔里木盆地发育多套深埋优质储层及5套良好储盖组合 塔里木盆地储层条件优越,储层具有类型全、物性好、层位多、埋深大、分布广等5大特点。储层类型包括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层位上包括震旦系到第三系几乎各个层系。目前,除泥盆系和二叠系未发现工业油气流外,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石炭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下第三系、上第三系均已获得工业油气流,从而构成塔里木盆地10个重要产油层系。其埋深一般在3000~6000m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技术标准 目录汇编 2002年6月11 日 16:42:18 已访问次数:2次 标准名称: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文件目录: 基础研究 标准性质 标准序号 标准年代号 专业 ICS分类号 采标情况 SY/T 5978 94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 1995年01月18日 1995年07月01日

关键词 负责起草单位 是否废标 未 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5978—94 ──────────────────────────────────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1995-01-18 发布 1995-07-01 实施──────────────────────────────────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5978—94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含油气盆地的一、二、三级构造单元划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具有断陷式、坳陷式结构特征的含油气盆地的构造单元划分。 2 构造单元划分 2.1 基本构造单元 2.1.1断陷式含油气盆地(以下简称“断陷盆地:);

2.1.2坳陷式含油气盆地(以下简称“坳陷盆地”)。 2.2次级构造单元 2.2.1一级构造单元 2.2.1.1断陷盆地内的一级构造单元 a.坳陷; b.隆起; c.斜坡。 2.2.1.2坳陷盆地内的一级构造单元 a.坳陷; b.隆起; c.斜坡。 2.2.2二级构造单元(亚二级构造单元) 2.2.2.1断陷盆地内的二级构造单元 a.凸起 b.凹陷。 2.2.2.2断陷盆地内的亚二级构造单元 a.断阶带; b.断鼻带; c.断裂构造带; d.单斜带; e.次凹。 2.2.2.3坳陷盆地内的二级构造单元 a.背斜带(长填); b.单斜带; c.超覆带; d.构造带(阶地); e.凹陷。 2.2.3三级(局部)构造单元 2.2. 3.1断陷盆地内的三级(局部)构造单元 a.背斜; b.半背斜; c.鼻状构造; d.断鼻构造; e.断块; f.潜山; g.构造群。

含油气盆地沉积学

含油气盆地沉积学 ISBN:9787562525356 作者: 周江羽 出版社: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9-1 版次:初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 价:¥46.00 内容简介 本书着重介绍含油气盆地沉积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及在含油气盆地勘探领域的具体应用。内容包括含油气盆地沉积学的基本概念、研究现状、发展历史和趋势,沉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的基本岩石学特点,陆相沉积体系,海相碎屑岩沉积体系,过渡相沉积体系,水下重力流沉积体系,碳酸盐岩沉积体系,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的基本特点,盆地构造-沉积响应关系和当前沉积学分支学科介绍。 本书的特点是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内容丰富而全面,并力求反映国内外在本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主要进展,是作者们在长期从事本课程教学和科研成果基础上编著的。适用于能源地质、基础地质以及矿产普查勘探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和参考,同时也可供沉积学以及油气勘探和开发领域的教学、科研人员参考。 目 录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沉积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第三节 沉积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四节 沉积学的研究意义和发展趋势 第二章 沉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第一节 沉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野外工作方法 第三节 室内工作方法

第三章 碎屑岩的岩石学特点 第一节 碎屑岩的物质组成及分类 第二节 碎屑岩的结构和构造 第三节 碎屑岩的水动力学及成因 第四章 沉积体系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第一节 沉积相和沉积体系的概念和分类 第二节 沉积体系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第三节 指相标志 第四节 沉积构造 第五章 陆相沉积体系 第一节 冲积扇体系 第二节 河流体系 第三节 湖泊体系 第六章 海相碎屑岩沉积体系 第一节 海岸体系 第二节 浅海体系 第三节 半深海—深海体系 第七章 过渡相沉积体系 第一节 滨岸三角洲体系 第二节 湖泊三角洲体系 第三节 扇三角洲体系 第四节 辫状河三角洲体系 第五节 河口湾体系 第八章 水下重力流沉积体系 第一节 概念及分类 第二节 重力流沉积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湖泊重力流体系 第四节 深海重力流体系 第九章 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体系 第一节 碳酸盐岩沉积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碳酸盐岩的物质组成及分类 第三节 碳酸盐岩的结构和构造 第四节 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和沉积相模式 第十章 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的基本特点 第一节 沉积盆地分类 第二节 典型含油气盆地沉积特征 第三节 主要储集体类型和含油气性 第十一章 盆地构造—沉积响应与油气聚集关系第一节 盆地构造—沉积充填样式 第二节 盆地充填和演化的控制因素 第三节 盆地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第四节 盆地类型与油气聚集模式 第十二章 沉积学的分支学科简介 第一节 储层沉积学 第二节 地震沉积学 第三节 板块构造沉积学

含油气盆地分类

第二节含油气盆地的类型及特征 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和发展是受大地构造条件所控制的。有很多沉积盆地的分类方案,这主要是由于各个学者所持 的大地构造观点不同。 固定论:是根据软流圈的热流动所引起的垂直运动来解释盆地的形成。大洋的形成就是海洋化的结果。即槽台学说。 膨胀论:认为地球一直处于膨胀之中,大洋的形成不是海洋化的结果,而是由于沿着洋中脊的增生作用和扩展作用。 即海底扩张原理:中央海岭是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软流层的地幔物质不断从这里涌出、分异、冷却固结成新的大洋地 壳,以后涌出的一股岩浆“热流”又把先前形成的大洋地壳向外推移,后浪推前浪式地每年由海岭向两旁扩张,不断为 海洋地壳增添新的条带。 活动论:是以岩石圈在软流圈上的水平运动来解释盆地的形成,即板块构造学说(拉张、俯冲、碰撞、转换断层)。 固定论的盆地分类以苏联的布罗德(1965)和张厚福为代表。分为 1.地台平原型盆地,包括地台内部坳陷盆地和 地台内部断陷盆地—单断、双断;2. 山前坳陷盆地;3. 山间坳陷盆地;4. 复合盆地。 以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的盆地分类以美国Dickinson W. R.(1976) 为代表,分为裂谷型和聚敛型(共分16种)。 以地球动力学为基础的盆地分类以刘和甫(1983)为代表,分为张裂环境、压缩环境、剪切环境和重力环境。 综合地球动力学背景,再考虑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的盆地分类为现在采用的分类。 板块边界的类型 1. 背离型板块边界(拉张力) 称被动大陆边缘,地震活动不显著,构造作用不明显。 2. 聚合型板块边界(挤压力)

称主动大陆边缘,地震活动强烈,构造变动强烈。 (1) 洋壳俯冲到陆壳下面,并被吸收进地幔(B型俯冲) (2) 陆壳与陆壳碰撞(A型俯冲) 3. 平行的板块边界(剪切力) 一、张性环境发育的含油气盆地—张性盆地 以背离板块活动和拉张构造为主,由于地幔上隆,地壳变薄而沉降,也可以是由于盆地形成以前,高温热流使地 壳隆起,后来随着高温岩石圈热力衰减而发生沉降。 主动裂谷:地幔上隆,地表处于张性应力状态,加之重 力侧向扩张作用,使地壳破裂,形成裂陷盆地和伸展构造, 称为主动裂谷(如东非)。 被动裂陷:由于板块俯冲作用,造成大陆边缘的张性变 形或碰撞时大陆内部发生张性变形产生的裂谷,称为陆内 碰撞裂谷或大陆边缘裂谷盆地。 根据裂陷阶段可分: 大陆内裂谷盆地 陆间海盆地 被动大陆边缘盆地 根据所处的位置有: 孤后(间)裂谷盆地 夭折谷或坳拉槽

含油气盆地构造学 张先平 地大武汉解读

题型: 一. 选择题(10x2=20) 三.简答题(四选三,20) 四.论述题(40) 选择题 1.含油气盆地:是指具备成烃要素、有过成烃过程并已发现有工业油气流或者有油气形成过 程的盆地。 一个含油气盆地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条件: (1)必须具有巨厚的沉积物和丰富的有机物质,这样才能保证含油气盆地有足够的生油母 质。 (2)要有一个有机质耐以繁殖、聚集和沉积下来使其避免氧化而向油气转化的古地理环境。 实践证明这就是具有一定水体深度的陆内湖泊和陆棚浅海地带。 (3)要有一个稳定持续下降的大地构造条件。这样才能使堆积下来的有机质迅速埋藏,并 逐渐向利于转化为油气的物理化学条件(如:压力、温度等)方面发展。 (4)含油气盆地必须经历一定程度的构造运动,这样不仅可以推动油气运移和为油气运移 创造必要的构造条件,而且为油气聚集提供圈闭场所。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类型 (1)地球内部的成分分层 根据两个一级成分不连续面,将地球分为三大部分: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指地球最外的一圈,即在地面以下至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陆壳30-50km 洋壳5-12km 地幔: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可分为三层:上地幔、过渡带、下地幔。 地核:古登堡面以下。包括外核、过渡层、内核三部分。 (2)地球内部的力学分层 岩石圈:地球的刚性外壳,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上部,厚度20-150Km,大陆地区 110-150Km,大洋盆地70—80Km,洋脊裂谷20—50Km。 软流圈(50-250km范围内):岩石圈以下的弱流变区,下界一般认为不超过400Km,顶部约有 100Km的地震低速带。具强度小,粘度低,塑性较高的特点,有局部熔融,易于蠕动变形。 岩石圈板块因软流圈的存在才能运动。 中间层:地幔的其余部分,厚度大于2000Km,强度大不、易变形。 地核:与成分分界相当,对其力学性质知之甚少。 3.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及其特点 (1)大陆地壳 1、分布在大陆、大陆架和某些岛屿上 2、具有双层结构 3、厚度大(30-50km) 4、时代老、分布时代长 5、地壳成分相当于安山岩类 6、地质构造复杂 (2)大洋地壳 1、分布在大洋盆地、洋中脊和边缘海地区 2、具有单层结构

▼《构造地质学》复习提纲及样题★★※

《构造地质学》复习提纲第一章 何为地质构造? 第二章 1、岩层产状的定义及沉积岩层的产状类型。 2、水平岩层及倾斜岩层的特征。 3、倾斜岩层的产状三要素。 4、倾斜岩层产状的表示方法。 5、V字形法则的内容及应用(重点)。 6、岩层厚度、铅直厚度、视厚度及真厚度的概念。 7、地层接触关系的类型及不整合存在的标志。 8、潜山、披覆构造的定义。 第三章 1、外力、内力、应力及应力状态的概念 2、平面主应力状态下任一截面上的应力公式 3、平面纯剪应力状态下任一截面上的应力公式 4、平面一般应力状态下任一截面上的应力公式 5、三种平面应力状态下莫尔圆的应用(重点) 6、变形、应变及应变椭球体的概念 7、线应变与剪应变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8、岩石变形的五种基本方式 9、岩石变形的三大阶段(重点) 10、岩石断裂的两种基本形式 11、影响岩石力学性质和岩石变形的因素?(重点) 12、应力场、构造应力场的概念 第四章 1、褶皱的概念及基本类型。 2、褶皱的要素有哪些?其中对褶皱分类起到关键作用的有哪几个? 3、闭合度和闭合面积的定义。 4、褶皱的产状分类及形态分类各是怎样划分的(重点)? 5、褶皱常见的组合类型有哪些? 6、试述褶皱构造的形成机制(重点)。 7、影响褶皱作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5大因素)? 8、生长背斜、滚动背斜、底辟构造的定义。 9、生长背斜的基本特征?(重点) 10、底辟构造的概念、基本结构? 第五章 1、节理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节理怎样被分类?构造节理可分为哪些类型? 3、张节理和剪节理各有哪些主要特征? (重点) 4、节理组、节理系的概念。

5、与纵弯褶皱有关的节理类型。 6、与横弯褶皱有关的节理类型。 7、节理与断层有何关系? 8、节理的发育的影响因素(以沉积岩为例)。 9、节理的分期与配套。 第六章 1、什么叫断层、断层面、断层线、断盘? 2、什么是相当点、相当层? 3、断距和滑距各有哪些类型?各指什么? 4、按形态、力学成因和组合关系,断层可分为哪些类型?各有何特征? 5、什么叫逆掩断层、推覆构造、构造窗,飞来峰? 6、安德生提出了哪三种地壳中可能的应力分布情况? 7、断层的直接标志主要有哪些? (重点) 8、什么是擦痕、阶步、反阶步?有何意义? 9、何为断层崖、断层三角面? 10、褶曲、不整合造成的地层重复或缺失与断层有何区别? 11、构造岩通常分为哪些种类? 12、哪些现象可用于确定断层的位移性质? 13、何为断层效应? 14、何为生长断层?有何基本特征? (重点) 15、什么是断层生长指数? 其数值如何说明什么? 第八、十章 1、什么是岩石圈? 2、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是分别是谁提出的?其各自的内容? 3、板块的边界类型有哪几种? 4、什么是转换断层?即位移突然中止或者改变形式和方向的平移断层。 5、威尔逊旋回分哪几个阶段?并对各阶段列举实例。 7、含油气盆地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中国含油气盆地溶蚀作用综述

科技论文与学位论文写作题目:中国含油气盆地溶蚀作用综述 指导老师:杨申谷 学生姓名:张鹏 所属院系:地球科学学院 专业: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学号:201371037 完成日期:2014年5月20日

摘要 溶蚀作用是沉积岩的一种成岩作用,按照发生位置的不同可以分为表生岩溶与埋藏溶蚀作用。由于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最为显著,因此是沉积岩比较重要的一种成岩作用类型。虽然两者受岩石等内在因素的影响基本相同,但所受的外部主控因素差异显著。表生岩溶受构造不整合面、古构造等影响较大;埋藏溶蚀主要受断裂与深部流体控制。由于沉积岩储层的形成往往是多种成岩作用过程的叠加和改造,因此,根据沉积岩成岩作用的特征有时难以区分究竟哪一种作用为主,然而这种区分对岩溶储层发育及分布特征的研究可以将有助于对沉积岩储层发育地质模型的识别与建立,从而指导储层预测。 关键词表生溶蚀作用;埋藏溶蚀作用;影响溶蚀作用的因素;溶蚀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Abstract Dissolution is a kind of diagenesis of sedimentary rocks,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posi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supergene karst and burial dissolution.Because of its big influence on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y,therefore it’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diagenesis types.Although both influenced by same internal factors,the external main control factors of significant is different.Supergene karst affected by tectonic unconformity surface,palaeostructures,etc;Burial dissolution mainly controlled by fracture and deep fluid.Due to the formation of sedimentary rock reservoirs is often a variety of superpos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diagenesis process, therefore,according to the features of sedimentary rock diagenesis are sometimes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which a diagenesis is given priority to,but this distinction of karst reservoir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earch can help the recognition of sedimentary rock geological model of reservoir development and building,so as to guide the reservoir prediction. Key words:Epigenic karstification;Buried dissolution;The factors affecting Dissolution;The influence of dissolution on reservoir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技术标准 目录汇编2002年6月11日16:42:18 已访问次数:2 次 标准名称: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文件目录: 基础研究 标准性质 标准序号 标准年代号 专业 SY/T 5978 94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1995年01月18日1995年07月01日ICS分类号采标情况 关键词 负责起草单位 是否废标未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公司 xx 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5978—94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1995-01-18 发布1995-07-01 实施 xx 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发布 xx 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5978—94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 本标准规定了含油气盆地的一、二、三级构造单元划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具有断陷式、坳陷式结构特征的含油气盆地的构造单元划 分。 2 构造单元划分 2.1 基本构造单元 2.1.1 断陷式含油气盆地(以下简称“断陷盆地: ); 2.1.2 坳陷式含油气盆地(以下简称“坳陷盆地”)。 2.2 次级构造单元 2.2.1 一级构造单元 2.2.1.1断陷盆地内的一级构造单元 a. 坳陷; b. 隆起; C.斜坡

2.2.1.2 坳陷盆地内的一级构造单元 a. 坳陷; b. 隆起; c. 斜坡。 2.2.2 二级构造单元(亚二级构造单元) 2.2.2.1 断陷盆地内的二级构造单元 a. 凸起 b. 凹陷。 2.2.2.2 断陷盆地内的亚二级构造单元 a. 断阶带; b. 断鼻带; c. 断裂构造带; d. 单斜带; e. 次凹。 2.2.2.3 坳陷盆地内的二级构造单元 a. 背斜带(长填); b. 单斜带; c. 超覆带; d. 构造带(阶地); e. 凹陷 2.2.3 三级(局部)构造单元

含油气盆地分析

含油气盆地 发生过油气生成作用,并富集为工业油气藏的沉积盆地。沉积盆地是指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地壳表面曾经不断沉降,接受沉积的洼陷区域。 含油气盆地必须具备的条件:①是一个沉积盆地;②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曾经不断沉降接受沉积,具备油气生成和聚集的有利条件;③有工业性油气田。凡是地壳上具有统一的地质发展历史,发育着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及圈闭,并已发现油气田的沉积盆地,统称为含油气盆地,因此可将含油气盆地看作是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的基本地质单位。在油气勘探中,常常把油气盆地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看待,从整个含油气盆地的沉积发育史、构造发育史和水文地质条件出发,研究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的条件,划分出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分类在油气勘探中,为了将未知含油气盆地与已知含油气盆地进行对比,常常将沉积盆地或含油气盆地进行分类。 含油气盆地分类方案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有3大类:①按槽台学说划分盆地类型,这种分类从20世纪50年代起沿用至今。主张这种分类的代表为И.О.布罗德;②主要是根据板块活动的性质进行盆地分类,以W.R.迪金森(1974,1977)和A.W.巴利(1980)为代表;③以古生代槽台体制和中、新生代板块构造体制为基础进行盆地分类,主张此方案的为中国朱夏(1981)。此外,有些石油地质学家,主张采用以地球动力学为基础的盆地成因分类。例如,中国陈发景等(1981)和M.P.沃森(1986)主张,将中国中、新生代盆地划分为裂谷型盆地和前陆(或挠曲)型盆地两大类。中国刘和甫(1986)划分为张裂环境、挤压环境、剪切环境和重力环境4类。在上述的盆地分类方案中,盆地类型都是指某一时期的原型,实际上很多盆地都是由几种盆地原型有规律组合而成,D.R.金斯顿(1983)称之为多旋回盆地。除少数较年轻的中、新生代盆地外,普遍为多种类型叠加的古生代和中、新生代盆地。 因此,盆地的形成、构造演化是当前盆地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区分不同旋回时期不同性质的盆地,可以对含油气远景作出正确的评价。盆地中油气聚集特点不同类型的盆地及其后期的改造,影响着控制油气聚集的构造样式。大陆内裂谷型盆地,以北海中生代维京地堑和渤海湾早第三纪断陷盆地为代表。在拉张裂谷环境中,油气聚集与掀斜(或翘倾)断块有关。掀斜断块的构造特征是生长正断层发育,形成一系列半地堑(或地堑)和半地垒(或地垒)。断凹为生油中心,油气聚集主要分布在断凹和斜坡处。油气聚集模式多呈3层结构。断陷期前主要为基岩油藏、潜山油藏和构造裂缝油藏。断陷期主要为滚动背斜、披覆背斜、盐(泥)底辟背斜油气藏、断块油气藏以及地层油气藏。断陷期后主要为披覆背斜、滚动背斜以及地层油气藏。大陆内拗陷型盆地以中国松辽和俄罗斯西西伯利亚中生代盆地为代表,下伏有裂谷型盆地。

_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_首发式与学术报告会在北京举行

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 首发式与学术报告会在北京举行 秋末冬初的北京,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德生等著的 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 首发式与学术报告会于2002年11月2日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隆重召开。会议由以李先生在京学生、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赵文智教授为主任,陈蟒蛟、刘友元、张兴、何登发等其余在京学生为委员的组委会发起组织。中国石油股份公司总地质师贾承造教授、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勘探部总经理朱伟林教授、中国地质科学院任纪舜院士、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赵文智教授等领导、李先生的京内外同事好友代表、李先生亲自培养的学生弟子代表及部分石勘院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近100人参加了会议。 时值李德生院士及夫人朱琪昌教授伉俪80华诞之际,更使会议增添了浓重的喜庆色彩。李德生(LI De-sheng)先生是我国著名石油地质学家,江苏苏州人,1922年10月17日生,现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总地质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及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李德生先生长期致力于石油勘探开发和地质研究工作。作为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者之一,他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作为主要完成者,他参加研究的 大庆油田长期高产稳产的注水开发技术 和 渤海湾油区复杂油气聚集(区)带的理论与实践 以济阳等坳陷复杂断块油田的勘探开发为例 两项成果双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他在国内外地球科学刊物上发表100余篇论文,出版专著 石油勘探地下地质学 (1989年,中文)、 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类型 (1991年,英文)、 李德生石油地质论文集 (1992年,中文)、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院士文集 李德生集 (1997年,中文)和 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 (2002年,中文,李德生等著)等。同时,他为国家培养了二十余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研究生。他于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AAPG)授予他 石油地质杰出成就奖章 ,1996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1997年获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1年又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会议在庆贺李德生院士及夫人朱琪昌教授伉俪80华诞的热烈气氛中举行了 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 一书的首发式。该书收集了李德生院士的20篇代表性著作及附录2篇,又含有他的同事、朋友撰写的18篇论文和学生撰写的15篇论文;既有中国重要含油气盆地的专题论文,又有全国性综述和理论探讨。这些论文在板块构造和盆地类型、地幔隆升和裂谷成因、逆掩冲断带和前陆盆地、克拉通和海相叠合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的成矿规律、构造力学机制和地应力类型及裂缝性储层的缝洞分布规律和断裂控烃理论等方面均有所探索和创新。书中附有大量珍贵的实际资料和图件,如基底构造、沉积序列、构造单元、圈闭样式及构造演化图等。由于文章作者多是中国相关盆地长期从事油气地质勘探的专家、学者,因此该文集也可以说是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研究的系统总结,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全书共675页、110万字,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 首发式之后,任纪舜院士作了题为 中国含油气盆地大地构造背景 、赵文智教授作了题为 中国叠合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特征与研究方法 、李德生院士作了题为 我的科技生涯 的精彩学术报告。 会后举行了李德生院士及夫人朱琪昌教授伉俪80华诞庆典宴会。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和国家科学技术部联合赠送了贺寿花篮,李先生的部分同事友好及学生分别发来了贺卡、贺电或礼仪鲜花。 (蔚远江 供稿)

含油气盆地分析汇总

中国前陆盆地特征及其油气藏控制因素 分析 一、前陆盆地概述 前陆盆地即前陆构造背景中发育的盆地,为沿造山带大陆外侧分布的沉积盆地。前陆盆地最早是由Dickinson(1974)[1]提出的。Dickinson将盆地分为裂谷盆地和造山型盆地、陆块未完全裂开情况下形成的盆地等5小类。其中前陆盆地属于造山型盆地,并将前陆盆地定义为与造山带变形翼部毗连的克拉通边缘前陆环境中形成的盆地。Jordan [2]( 1981 )将前陆盆地定义为前陆逆冲带周缘的狭长沉降槽地。是世界范围内造山带的伴生体;Allen等[3](1986)将前陆盆地定义为处在造山链和克拉通之间的并与大陆碰撞带密切相关的高度不对称盆地;何登发等[4](1996)对前陆盆地的定义是沿造山带大陆外测分布的沉积盆地;田作基等[5](1996)的定义是前陆盆地与造山带(冲断带)毗邻,在其运动前方的挤压下不对称挠曲所形成的沉积盆地。 前陆盆地是挤压造山带和稳定克拉通之间的长条形沉积盆地,一般有如下特点:①位于盆地毗邻的褶皱-冲断层带的构造负载促使盆地弯曲下沉;②盆地的横剖面具有明显不对称性;③在盆地演化期间盆地的靠造山带一冀遭受变形作用;④盆地靠克拉通一翼逐渐与地台层序相合并[6](图1)。 图1 前陆盆地剖面示意图 图1示前陆盆地发生奠基在某一时期的克拉通或陆壳向活动带或洋壳的过渡带上,

即被动大陆边缘之上,被动大陆边缘层序构成前陆盆地的基底。前随盆地的演化记载着由伸展边缘到聚敛、碰撞(陆-陆、弧-陆碰撞)的过程。 盆地结构的不对称性表现在靠近造山带一侧较陡、靠近克拉通一侧宽缓。由造山带向克拉通方向,前陆盆地可划分为三部分:①褶皱-冲断带(常为薄皮构造)构成的活动翼或造山楔形体;②紧邻活动翼活伏在冲断带下盘的深凹陷;③连接深凹陷进一步向克拉通方向延伸的稳定前陆斜坡及前缘隆起。 前陆盆地基本类型 Dickinson, W.R.(1974)在沉积盆地分类中正式引入了前陆盆地这一术语[1],并见将其划分为周缘前陆盆地(peripheral foreland basin)和弧后前陆盆地(backarc foreland basin)两种成因类型[1](图2)。 图2 前陆盆地的两种成因类型(据Dickinson,W.R.1974) (a)周缘前陆盆地;(b)弧后前陆盆地

含油气盆地分析课件 盆地埋藏史

负指数模型中参数使用1stopt 解方程组得到 其中a=0.48,c=0.000410714560430877,简化取c=0.0004 公式推导得知 ? 2 h 1 h (1-ψ(h ))dh= ? 4 h 3 h (1-ψ(h ))dh 假设沉积水深一直为230m 。 故在此时h1,h2,h3已知仅h4未知,因手中1stopt 版本较低,无法解决带积分的隐函数求解,故使用matlbe ,程序如下。 例如:当恢复层一的地表真实厚度时,h1=5421m ,h2=6643m ,h3=250m 首先定义一个M-file 文件如下: function f= hanshu(h1,h2,h3,h4) syms y1 y2 y3 h global y4 z y1=1-0.48*exp(-0.0004*h)/*负指数压实模型*/ y2=int(y1,h,h1,h2)/*岩层1现今埋深骨架体积*/ y3=int(y1,h,h3,h4) /*岩层1原始地表条件骨架体积*/ y4=y2-y3 z=solve(y4,x4)/*骨架体积不变*/ eval(z) 主程序如下: Syms x4; Hanshu (5421,6643,250,x4); 故得到岩层1层底界(盆地基底面)的沉降历史: 线性模型(未用) 负指数模型(使用) ) (h *0.0004-exp *48.0y =

时间(Ma)基底深度 40.3 -230 37.6 -1945.8538 33.1 -3062.4 28.4 -4656.1 24.6 -5322.5 17.5 -6231.9 15.4 -6016.9 10.3 -6504.752 0 -6643 由于均恒作用产生的基底沉降表征公式为: 时间(Ma)该时间段内沉降深度(m)累计沉降深度(m) 40.300 37.6872.3996288872.3996 33.1625.50180081497.901 28.4961.89416682459.796 24.6409.79298612869.589 17.5569.54905743439.138 15.4-134.1528143304.985 10.3306.84290993611.828 087.126057523698.954 时间(Ma) 基底构造沉降累计量该时间段内基底构造沉降 (m) 40.300 37.61073.4541711073.454171 33.11564.49857491.0443992 28.42196.304404631.8058332 24.62452.911417256.6070139 17.52792.76236339.8509426 15.42711.915174-80.84718595 10.32892.924264181.0090901 02944.04620751.12194248

含油气盆地构造学 总结 复习资料

克拉通盆地 成因机制:1.岩石圈伸展机制2.热收缩机制3.弯曲机制 一般特征: 1.盆地宽缓、呈碟状、均匀下凹、剖面对称 2.地壳减薄、镜像关系。 3.地温梯度高,热流值高。 4.构造简单,发育正断层。 5.沉积中心与沉降中心一致。 6.底部凹陷部位富含有机质,油气离心式运移,沿盆地内部构造带和盆地边缘常具有地层 —构造复合圈闭。 克拉通内简单盆地 总体特征:盆地浅而宽缓、形似盘碟、构造简单、沉降速度慢、沉积厚度小,一般3000-4000米,大型油气田少见。 一般特征:同1-6 克拉通内断坳盆地 典型构造:断裂构造(正断层)、背斜构造、潜山油气藏、底辟构造。 裂谷盆地 大陆内初始裂谷特征: 1.规模大 2.呈三叉分支 3.发育生长断层 4.火山活动 5.热流值高 6.浅源地震活动 7.堆积陆相碎屑岩 大陆间裂谷与大陆内裂谷不同之处: 1.地壳减薄,在中央凹陷处为洋壳,向两侧为陆壳 2.裂谷规模大,发育多重地堑、半地堑组合 3.早期陆相,后期三角洲体系、近海沉积、海相沉积 4.深部地震作用强烈,伴随大洋玄武岩运动 5.油气主要富集在靠大陆的次级断陷陆相地层中 被动大陆边缘 构造特征: 1.没有海沟俯冲带,无强烈地震、火上和造山活动 2.地壳为陆壳—过渡壳—洋壳 3.内部构造有同生断层、底辟构造、滚动背斜等普遍发育 沉积构造: 已生成巨厚的浅海相沉积、岩浆活动微弱和地层基本上未遭受形变而与活动大陆边缘形成鲜明对比。 剖面上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为裂谷系沉积物,主要由湖相沉积、砂岩为主的粗碎屑沉积上部为移离系沉积物,出现黑色页岩、蒸发岩。再上过渡为陆棚—陆隆沉积,包括陆源碎屑和碳酸盐、浊流沉积。

中国含油气盆地概要

xx 概况 塔里木盆地(塔里木油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北界天山,南为昆仑山、阿尔金山,面积约56×104km2。平均海拔1000m左右,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盆地中部有面积达33.7×104km2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面积最大、沙丘高差最大、气候最干燥的沙漠。盆地边缘有以高山冰川雪水为源的内流河,塔里木河位于盆地北半部,全长2137km。 塔里木盆地基底为元古界变质岩系,其上发育有震旦系和古生界海相沉积,中、新生界为陆相沉积,是一个在元古界基底上叠置的古生代和中、新生代的复合型盆地。 从盆地沉积发育的情况和周围褶皱带的特点来看,古生代明显地表现出近东西向的构造带,及其相伴随的主要断裂的构造格架,如塔北隆起带、中央隆起带和塔南隆起带,后者因受阿尔金山影响,呈北东走向。 中新生代的构造特点是在古生代构造基础上继承和改造的。由于边缘褶皱山系的隆起,首先在盆地的边缘山前地带形成前陆盆地,而后发展成为统一的坳陷盆地,接受了厚度巨大的中新生代沉积,这一特点掩盖了古生代形成的东西向和北西向构造面貌,成为现今的构造格局。 塔里木盆地沉积岩厚7000~100m,主要含油层有5套: 震旦系—下古生界、石炭二叠系、中上三叠—中下侏罗系、上白垩—下第三系和上第三系中新统。到目前为止,已在塔北、塔中、塔西南发现了油气田。 油气资源估算有120×108t左右,若经过进一步勘探,有条件成为中国石油战略接替地区之一。 xx构造单元划分表 构造单元面积(km2)沉积岩厚度(m) 库车坳陷30600

北部单斜带3380 - xx凹陷9700 - xx凹陷3700 - xx凹陷3080 - 南部平缓背斜带1540 - xx塔克背斜带4440 - xx背斜带4760 11000 xx隆起36700 南喀—英买力低凸起6640 11000 轮台凸起9300 8000 哈拉xx凹陷5000 100 xx低凸起4730 9000 草湖凹陷5020 11000 库尔勒鼻状凸起6010 8000 北部坳陷127700 xx凹陷300 14000 xx凹陷60700 15500 xx斜坡22000 12000 xx凹陷15000 12000 中央隆起114000 xx凸起43700 8000

含油气盆地分类

为了对各种地质条件进行概括和比较,以便对各种盆地进行评价和勘探,许多学者提出了盆地分类。 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和发展是受大地构造条件所控制,所以含油气盆地的分类也都以不同的大地构造理论为基础。 近三十年来地质科学的进展,在理论上发展了板块构造学说,在应用上发展了反射地震勘探,二者对石油工业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目前更多的学者采用板块构造理论作为研究含油气盆地的工作假说:采用反射地震勘探作为研究盆地深部地质的工具。下面将各种含油气盆地分类作一简述,以供参考。 一、以板块边界类型和沉陷机制为基础的分类 Ingersoll和Busby(1995)据五种板块边界类型和盆地的以下七种沉陷机制确定出26个盆地类型(图)。 由于拉伸、侵蚀、或岩浆抽出而致使地壳变薄 ?下地壳和上地幔的冷却 ?地壳和岩石圈的沉积负荷和火山负荷 ?地壳和岩石圈的构造负荷 ?岩石圈俯冲造成壳下负载 ?被下降岩石圈穿透的软流圈之动力流动 ?由于高压变形而引起的地壳致密化

26种盆地类型的沉陷机制(据Ingersoll and Busby,1995)

二、以地球动力学为基础的盆地分类 以地球动力学为基础来进行盆地分类,是七、八十年代提出来的新的分类方法(Bally,1975;朱夏,1983;刘和甫,1982,1983)。盆地作为岩石圈上巨大的沉陷区域,以岩石圈地球动力学的研究为前提,将对盆地形成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总之,在盆地内沉积及构造样式的演化是受地球动力学环境所控制,由于地球旋转速度的变化以及重力与热流的相互作用,使含油气盆地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遭受各种应力作用,但主要是两种力起着主导作用,即地球旋转惯性力和重力。因此,从地球旋转惯性力所产生的水平应力场(图)和重力场来考虑,首先将含油气盆地划分为四大类,即:张裂环境、压缩环境、剪切环境和重力环境。然后再根据盆地所在的地壳结构和大地构造位置作进一步划分。最后讨论由于含油气盆地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所产生的横向复合盆地和垂向复合盆地。 现将含油气盆地的分类列表于后(见表)。 ?张裂环境盆地 随着超级大陆的解体,中、新生代油气盆地的形成往往与大陆岩石圈破裂有关,也就是地壳破裂化作用所产生,这种碎裂往往与岩石圈的张应力有关,根据其地壳性质和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可以分为四个类型: 1.大陆裂谷盆地:形成于大陆扩张初期,盆地位于大陆型地壳之上,开始为 裂陷作用,然后为区域性坳陷,如北海盆地和渤海湾盆地; 2.陆间裂谷盆地:产生于海底扩张早期,出现有狭长的过渡型地壳,如红海 盆地; 3.大陆边缘盆地:产生于海底扩张后期,在被动大陆边缘上沉积向海方向推 进的进积型沉积,包括一些大型三角洲盆地,如大西洋沿岸的一些盆地; 4.边缘海盆地:主要是由于弧后扩张或弧间扩张所产生的一些小洋盆,如日 本海盆地及南海盆地。 5.另外当裂谷扩展作用遭到中断,没有形成新的海洋,这类盆地可以称为坳 拉谷(aulacogen),把这类盆地暂归于大陆裂谷盆地之中。

石油地质学学习课程知识点总结

石油地质学学习课程知识点总结

————————————————————————————————作者:————————————————————————————————日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复习题 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石油、天然气、油田水 一、名词解释 石油、石油的灰分、组分组成、石油的比重、石油的荧光性;天然气、气顶气、气藏气、凝析气(凝析油)、固态气水合物、煤型气、煤成气、煤层气;油田水、油田水矿化度 二、问答题 1. 简述石油的元素组成。 2. 简述石油中化合物组成的类型及特征。 3.何谓正构烷烃分布曲线?在油气特征分析中有哪些应用? 4. 简述Tissot和Welte 三角图解的石油分类原则及类型。 5. 简述海陆相原油的基本区别。(如何鉴别海相原油和陆相原油?) 6. 描述石油物理性质的主要指标有哪些? 7. 简述天然气依其分布特征在地壳中的产出类型及分布特征。 8. 油田水的主要水型及特征。 9. 碳同位素的地质意义。 第二章油气生成与烃源岩 一、名词解释 沉积有机质、干酪根、成油门限(门限温度、门限深度)、生油窗、烃源岩、有机碳、有机质成熟度、氯仿沥青“A”、CPI值、TTI法(值); 二、问答题 1.沉积有机质的生化组成主要有哪些?对成油最有利的生化组成是什么? 2.按化学分类,干酪根可分为几种类型?简述其化学组成特征。 3.论述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现代模式及其勘探意义。(试述干酪根成烃演化机制) 4.试述有机质成烃的主要控制因素。(简述时间—温度指数(TTI)的理论依据、方法及其应用。)5.试述有利于油气生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岩相古地理环境(地质条件)。 6.天然气可划分哪些成因类型?有哪些特征? 7.试述生油理论的发展。 8.评价生油岩质量的主要指标。 9.油源对比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目前常用的油源对比的指标有哪几类? 第三章储集层和盖层 一、名词解释 储集层、绝对孔隙度、有效孔隙度、绝对渗透率、有效(相)渗透率、相对渗透率、孔隙结构、流体饱和度、砂岩体、盖层、排替压力 二、问答题 1.试述压汞曲线的原理及评价孔隙结构的参数。 2.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有哪些?影响碎屑岩储集层物性的地质条件(因素)。 (简述碎屑岩储集层的主要孔隙类型及影响储油物性的因素。) 3.碎屑岩储集层的沉积环境(储集体类型)及主要物性特征。 4.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有哪些?碳酸盐岩储集层按储集空间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其物性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5.试述碎屑岩储层和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及物性影响因素的区别。 6.简述盖层封闭作用的主要机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