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吸收光谱峰变宽

吸收光谱峰变宽

吸收光谱峰变宽

吸收光谱峰变宽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光谱中的峰状吸收现象出现

宽化的现象。这种现象通常会出现在材料或溶液中,且与多种因素有关。本文将从物理化学角度解释导致吸收光谱峰变宽的原因,并且从

分子结构、温度、浓度、溶剂和溶质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吸收光谱峰的宽化与分子结构有密切关系。当分子中的结

构变得复杂,分子内部的振动和旋转模式也变得多样化,从而导致吸

收峰的宽化。例如,如果一个分子中存在多个共振结构或有机官能团,这些共振或官能团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导致吸收光谱峰发生宽化。

此外,分子内部的自由度也会对光谱进行影响。自由度越高,分子就

能在各种振动模式中变化,从而导致光谱峰变宽。

其次,温度也是导致吸收光谱峰变宽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温度

的升高,分子中的振动和旋转的能量也会增加,这将导致吸收光谱峰

的宽化。温度升高还会引起分子内部共振和能级交叉的变化,从而导

致吸收峰发生变宽。

此外,溶液的浓度也是影响吸收光谱峰宽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在

高浓度下,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增强,从而导致吸收光谱峰变宽。

这是因为在高浓度下,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引起分子的集体振动和

旋转,从而扩大吸收峰的范围。

此外,溶剂也会对吸收光谱峰的宽度产生影响。不同的溶剂对分

子的溶解度、旋转速率和振动能量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等产生不同

的影响。其中,极性溶剂和非极性溶剂对吸收光谱峰的宽度影响最为

显著。通常情况下,极性溶剂会引起分子极性团相互作用的增强,使

整个吸收光谱峰变得更宽。

此外,溶质的种类也会影响吸收光谱峰的宽度。不同的溶质对溶

剂的极性有不同的影响。当溶质为极性分子时,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

互作用会引起吸收光谱峰的宽化。而当溶质为非极性分子时,其对溶

剂的影响相对较小。

总结起来,吸收光谱峰的宽化现象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分子的结构、温度、溶液浓度、溶剂极性以及溶质种类等都会对吸收

光谱峰的宽度产生影响。因此,在分析光谱峰时,不仅需要对物质的

性质有深入的了解,还需要考虑以上因素的综合作用,以得出更准确的结果。

【名师讲堂】——原子吸收光谱法

【名师讲堂】——原子吸收光谱法 原子吸收现象:原子蒸气对其原子共振辐射吸收的现象。 1802年人们观察太阳光谱线黑线时首次发现了原子吸收现象。 1953年澳大利亚物理学家Walsh A(瓦尔西)发表了著名论文《原子吸收光谱法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奠定了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础。 1970年制成了以石墨炉为原子化装置的仪器。 特点: (1) 检出限低,~ g。 (2) 准确度高,1%~5%。 (3) 选择性高,一般情况下共存元素不干扰。 (4) 应用广,可测定70多个元素(各种样品中)。 局限性:难熔元素、非金属元素测定困难、不能同时多元素 1.原子吸收光谱的产生 (1)原子的能级与跃迁 吸收光谱: 基态→第一激发态,吸收一定频率的辐射能量。 产生共振吸收线(简称共振线) 发射光谱: 激发态→基态,发射出一定频率的辐射。 产生共振发射线(也简称共振线) 原子吸收光谱位于光谱的紫外区和可见区。 (2)元素的特征谱线 (1)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外层电子排布不同 基态→第一激发态: 跃迁吸收能量不同——具有特征性。 (2)各种元素的基态→第一激发态

最易发生,吸收最强,最灵敏线。特征谱线。 (3)利用原子蒸气对特征谱线的吸收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2. 谱线轮廓与谱线变宽 1 谱线的轮廓 原子结构较分子结构简单,理论上应产生线状光谱吸收线。 实际上用特征吸收频率辐射光照射时,获得一峰形吸收(具有一定宽度)。 由: 透射光强度和吸收系数Kv及辐射频率有关。以Kv与 v作图 表征吸收线轮廓(峰)的参数: 中心频率Vo(峰值频率) :最大吸收系数对应的频率 中心波长:λ(nm) 半宽度:ΔVo 2 吸收峰变宽原因: (1)自然宽度 照射光具有一定的宽度。~Å (2)温度变宽(多普勒变宽)Δ 多普勒效应:一个运动着的原子发出的光,如果运动方向离开观

第四章 原子吸收光谱

一.判断题 1. 原子吸收光谱是由气态物质中基态原子的内层电子跃迁产生的。(×) 2. 实现峰值吸收的条件之一是:发射线的中心频率与吸收线的中心频率一致。(√) 3. 原子光谱理论上应是线光谱,原子吸收峰具有一定宽度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光栅的分光能力不够所致。(×) 4. 原子吸收线的变宽主要是由于自然变宽所导致的。(×) 5. 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发射线的中心频率与吸收线的中心频率一致,故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中不需要分光系统。(×) 6. 空心阴极灯能够发射待测元素特征谱线的原因是由于其阴极元素与待测元素相同。 (√) 7. 火焰原子化器的作用是将离子态原子转变成原子态,原子由基态到激发态的跃迁只能通过光辐射发生。(×)8. 根据波尔兹曼分布定律进行计算的结果表明,原子化过程时,所有激发能级上的原子数之和相对于基态原子总数来说很少。(√) 9. 石墨炉原子化法比火焰原子化法的原子化程度高,所以试样用量少。(√) 10. 原子化温度越高,激发态原子数越多,故原子化温度不能超过2000K。(×) 11. 一般来说,背景吸收使吸光度增加而产生正误差。(√) 12. 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中,如果待测元素与共存物质生成难挥发性的化合物,则会产生负误差。(√) 13. 火焰原子化法比石墨炉原子化法的检出限低但误差大。(×) 14. 压力变宽不引起中心频率偏移,温度变宽引起中心频率偏移。(×) 15. 贫燃火焰也称氧化焰,即助燃气过量。过量助燃气带走火焰中的热量,使火焰温度降低,适用于易电离的碱金属元素的测定。(√)16. 当气态原子受到强的特征辐射时,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约在10-8s后,再由激发态跃迁到基态,辐射出与吸收光波长相同或不同的荧光。(√) 17. 激发光源停止后,荧光能够持续发射一段时间。(×) 18. 当产生的荧光与激发光的波长不相同时,产生非共振荧光,即跃迁前后的能级发生了变

拉曼光谱锐锋原因

拉曼光谱锐锋原因 拉曼光谱是一种非破坏性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物理、生物、 材料科学等领域。拉曼光谱的锐锋现象是指在拉曼光谱图谱中,出现异常 强烈且窄的特征峰,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 首先,拉曼光谱的锐锋现象与分子结构有密切关系。拉曼光谱是通过 激光照射样品后,与样品分子发生散射而得到的,而拉曼散射的强度与样 品分子振动模式的对称性有关。在振动模式分析中,一般来说,对称性高 的分子振动模式对应的光谱峰会比较锐利,而非对称性高的分子振动模式 对应的光谱峰则会较为宽广。因此,当样品中其中一分子振动模式对应的 光谱峰特别锐锋时,说明该分子的对称性较高,这种对称性导致了峰的尖 锐特征。 其次,拉曼光谱的锐锋现象还与物质的晶体结构有关。物质的晶体结 构对于分子振动模式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固体样品。在固体中,分子通 常会有其中一种程度的排列有序,而这种有序性导致了分子振动模式的频 率发生变化,在拉曼光谱中就表现为峰的位移。当晶体结构的有序性较高时,分子振动模式的频率变化会较为突出,从而导致拉曼光谱中出现锐锋。同时,晶体结构的有序性还会对分子散射的方向性产生影响,高度有序的 晶体结构会导致拉曼光谱中出现更为强烈的锐锋现象。 另外,拉曼光谱的锐锋现象还与样品的纯度有关。在纯净的样品中, 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小,分子振动模式更容易表现出高度的对称性,从 而导致拉曼光谱中出现锐锋。而当样品中有杂质存在时,杂质的存在会引 起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使分子振动的对称性较低,从而导致光谱中的峰变 得较宽。因此,锐锋现象可以作为样品纯度的一个指标,越锐利的峰表明 样品的纯度越高。

最后,拉曼光谱的锐锋现象还可能与激光的功率有关。拉曼光谱使用 的激光通常非常强烈,激光功率的增加会导致样品吸收的能量增加,从而 使样品分子振动能级激发得更为充分,进一步增加了光谱中特征峰的强度,使得峰变得更加锐锋。 综上所述,拉曼光谱的锐锋现象可以通过分子结构、晶体结构、样品 纯度和激光功率等多个方面进行解释。通过对拉曼光谱中锐锋现象的研究 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样品的结构和性质,为分子、材料和生物研究 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工具和途径。

红外光谱特征吸收峰

物质的红外光谱是其分子结构的反映,谱图中的吸收峰与分子中各基团的振动形式相对应。多原子分子的红外光谱与其结构的关系,一般是通过实验手段得到。这就是通过比较大量已知化合物的红外光谱,从中总结出各种基团的吸收规律。实验表明,组成分子的各种基团,如O-H、N-H、C-H、C=C、C=OH和C C 等,都有自己的特定的红外吸收区域,分子的其它部分对其吸收位置影响较小。通常把这种能代表及存在、并有较高强度的吸收谱带称为基团频率,其所在的位置一般又称为特征吸收峰。 一、基团频率区和指纹区 (一)基团频率区 中红外光谱区可分成4000 cm-1 ~1300 cm-1和1800cm-1 (1300 cm-1 )~ 600 cm-1两个区域。最有分析价值的基团频率在4000 cm-1 ~ 1300 cm-1 之 间,这一区域称为基团频率区、官能团区或特征区。区内的峰是由伸缩振动产生的吸收带,比较稀疏,容易辨认,常用于鉴定官能团。在1800 cm-1 (1300 cm-1 )~600 cm-1 区域内,除单键的伸缩振动外,还有因变形振动产生的谱带。这种振动与整个分子的结构有关。当分子结构稍有不同时,该区的吸收就有细微的差异,并显示出分子特征。这种情况就像人的指纹一样,因此称为指纹区。指纹区对于指认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很有帮助,而且可以作为化合物存在某种基团的旁证。基团频率区可分为三个区域: (1)4000 ~2500 cm-1 X-H伸缩振动区,X可以是O、H、C或S等原子。 O-H基的伸缩振动出现在3650 ~3200 cm-1 范围内,它可以作为判断有无醇类、酚类和有机酸类的重要依据。当醇和酚溶于非极性溶剂(如CCl4),浓度于0.01mol. dm-3时,在3650 ~3580 cm-1处出现游离O-H基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形尖锐,且没有其它吸收峰干扰,易于识别。当试样浓度增加时,羟基化合物产生缔合现象,O-H基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向低波数方向位移,在3400 ~3200 cm-1 出现一个宽而强的吸收峰。胺和酰胺的N-H伸缩振动也出现在3500~3100 cm-1 因此,可能会对O-H伸缩振动有干扰C-H的伸缩振动可分为饱和和不饱和的两种。饱和的C-H伸缩振动出现在3000 cm-1以下,约3000~2800 cm-1 ,取代基对它们影响很小。如-CH3 基的伸缩吸收出现在2960 cm-1和2876 cm-1附近;-

红外吸收光谱峰位的影响因素

红外吸收光谱峰位的影响因素 光谱峰位的影响因素 分子内基团的红外吸收会受到邻近基团及整个分子其他部分的影响,也会因测定条件及样品的物理状态而改变。所以同一基团的特征吸收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影响因素有: 1. 化学键的强度 一般地说化学键越强,则力常数K 越大,红外吸收频率ν 越大。如碳碳三键,双键和单键的伸缩振动吸收频率随键强度的减弱而减小。 伸缩振动频率 (cm -1) 2150 1715 1200 2. 诱导效应 诱导效应可以改变吸收频率。如羰基连有拉电子基团可增强碳氧双键,加大C=O 键的力常数K ,使C=O 吸收向高频方向移动。 C=O 伸缩振动频率(cm -1 ) 1715 1815 ~ 1785 3. 共轭效应 共轭效应常使C =O 双键的极性增强,双键性降低,减弱键的强度使吸收向低频方向移动。例如羰基与α、β不饱和双键共轭,从而削弱了碳氧双键,使羰基伸缩振动吸收频率向低波数位移。 C=O 伸缩振动频率(cm -1) 1715 1685 ~ 1670 4. 成键碳原子的杂化状态 一般化学键的原子轨道s 成分越多,化学键力常数K 越大,吸收频率越高。

sp sp 2 sp 3 C?H伸缩振动频率(cm-1)3300 3100 2900 5. 键张力的影响 主要是环状化合物环的大小不同影响键的力常数,使环内或环上基团的振动频率发生变化。具体变化在不同体系也有不同。例如:环丙烷的C-H伸缩频率在3030 cm-1,而开链烷烃的C-H伸缩频率在3000 cm-1以下。 6.氢键的影响 氢键的形成使电子云密度平均化,从而使伸缩振动频率降低。形成氢键后基团的伸缩频率都会下降。游离羧酸的C=O键频率出现在1760 cm-1 左右,在固体或液体中,由于羧酸形成二聚体,C=O键频率出现在1700 cm-1 。分子内氢键不受浓度影响,分子间氢键受浓度影响较大。 例如:乙醇的自由羟基的伸缩振动频率是3640 cm-1,而其缔合物的振动频率是3350 cm-1。形成氢键还使伸缩振动谱带变宽。 7. 振动的耦合 若分子内的两个基团位置很近,振动频率也相近,就可能发生振动耦合,使谱带分成两个,在原谱带高频和低频一侧各出现一个谱带。例如乙酸酐的两个羰基间隔一个氧原子,它们发生耦合。羰基的频率分裂为1818和1750 cm-1。(预期如果没有耦合其羰基振动将出现在约1760 cm-1)。弯曲振动也能发生耦合。 8. 物态变化的影响 通常同种物质气态的特征频率较高,液态和固态较低。如丙酮v C=O(气)=1738 cm-1, v C=O(液)=1715 cm-1。溶剂也会影响吸收频率。 七. 定量分析 定量依据是Lambert-Beer定律:吸光度(A) A=ε*C * L

氢谱基峰很宽

氢谱基峰很宽 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第一篇示例: 【氢谱基峰很宽】是指在氢谱谱图中出现的峰状现象呈现较宽的特点。氢谱是指使用核磁共振技术对样品中的氢原子进行分析,通过观 察氢原子的谱图可以得到样品的结构信息。在氢谱谱图中,每种化合 物的氢原子会呈现特定的峰状信号,这些信号在峰形的宽窄上也暗示 着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因此氢谱基峰的宽窄对于化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氢谱基峰较宽的现象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化合物的分子运 动和多重耦合效应可能会导致氢谱基峰的宽度增加。分子的旋转、振 动和整个分子的运动会增加峰的宽度,使谱图呈现出更广的信号范围。而多重耦合效应则是由于不同的氢原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而导致的, 这种相互作用也会使得峰的宽度增加。 溶剂对氢谱基峰的宽度也会产生影响。不同的溶剂对分子的解离 和动力学行为有直接影响,从而也会影响到氢原子的化学位移和弛豫 时间,导致峰的宽度发生变化。溶剂的良或劣会直接影响到化合物的 溶解度和稳定性,进而对氢谱峰的宽度产生影响。 温度也是影响氢谱基峰宽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温度的升高会加速 分子的振动和旋转,导致峰的宽度增加;而低温则会减缓分子的动力

学过程,使峰的宽度减小。在氢谱谱图中,对于不同温度下的谱图进行比较分析,也可以了解样品的结构和性质。 氢谱基峰宽度的变化还可能受到仪器本身性能的影响。核磁共振谱仪的分辨率和灵敏度等性能指标会影响到峰的清晰度和宽度,因此仪器的性能对氢谱谱图的解读和分析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在化学研究与分析中,观察氢谱基峰的宽度可以为分子结构的确定提供重要线索。通过比较不同化合物在氢谱谱图中的基峰宽度,可以判断其分子结构的差异性,帮助研究人员对样品的特性有更清晰的认识。氢谱谱图中峰的宽度还可以用来评估样品的纯度和稳定性,为化合物的合成和表征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支持。 氢谱基峰宽度的变化是受到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包括分子运动、溶剂特性、温度和仪器性能等。观察氢谱谱图中峰的宽度变化可以为化学研究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支持,帮助研究者更全面地了解样品的结构和性质。在进一步的研究工作中,研究人员可以根据氢谱基峰宽度的变化,对化合物的结构与行为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氢谱基峰很宽】这一现象的研究也将有助于促进核磁共振技术在化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第二篇示例: 氢谱是一种用来探测分子结构的工具,通过测量分子在不同频率下吸收或发射的能量来确定分子的结构。在氢谱中,氢原子会吸收或

紫外吸收光谱峰位发生变化的原因

紫外吸收光谱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它能够用于测定物质的结构、 浓度和纯度,并且在化学、生物、医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进 行紫外吸收光谱分析时,我们常常会遇到光谱峰位发生变化的情况, 这种变化可能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本文将从分子结构、溶剂效应、 溶质浓度、温度等多个方面探讨紫外吸收光谱峰位发生变化的原因。 一、分子结构 分子结构是影响紫外吸收光谱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分子的共振结构、双键位置、官能团等会对分子的吸收光谱产生影响。在分子结构发生 变化时,例如发生构象异构体的转变、官能团的改变等,都会导致紫 外吸收光谱峰位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是因为分子的电子结构发生变化时,其能级结构也会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分子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能力。 二、溶剂效应 溶剂对光谱峰位的影响是紫外吸收光谱分析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溶剂的极性、氢键作用、酸碱性等因素都会对溶液中分子的电子 结构产生影响,从而引起光谱峰位的变化。常见的溶剂效应包括索瑞 克效应、溶剂极性效应等。在进行紫外吸收光谱分析时,需注意选择 适当的溶剂,并考虑溶质与溶剂之间相互作用对光谱峰位的影响。 三、溶质浓度 溶质浓度对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也是需要重视的因素之一。当溶质浓

度发生变化时,其在溶液中的吸收行为也会随之变化。在溶质浓度较 低时,溶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弱,其吸收峰位可能较为尖锐;而 在溶质浓度较高时,溶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增强,其吸收峰位可 能会发生变宽或偏移。在进行溶液浓度变化对光谱峰位的影响时,需 注意考虑溶质自身吸收特性与溶质浓度之间的关系。 四、温度 温度是影响光谱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温度的升高,分子内部的 振动和旋转状态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分子的电子结构和能级分布,进 而引起光谱峰位的变化。另外,温度还会影响溶液中分子的相对浓度 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进而影响光谱峰位的形状和位置。 以上所述,是对紫外吸收光谱峰位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在进行光谱分析时,需要综合考虑分子结构、溶剂效应、溶质浓度、 温度等多个因素对光谱峰位的影响,以获得准确而可靠的分析结果。 通过深入研究光谱峰位变化的原因,可以为进一步的分子结构表征和 溶液特性分析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希望本文对您在相关领域的研 究和实践工作有所帮助。在进行紫外吸收光谱分析时,我们还需要注 意到其他可能导致光谱峰位变化的因素,例如溶剂极化效应、溶质的 酸碱性质、外界光源的波长等。这些因素虽然不如分子结构、溶剂效应、溶质浓度和温度对光谱峰位的影响那么直接,但也会在一定程度 上对光谱进行调整和改变。

浅谈影响红外吸收光谱强度的因素

浅谈影响红外吸收光谱强度的因素 浅谈影响红外吸收光谱强度的因素 赵晓坤 (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摘要:在解析红外光谱时,要同时注意红外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和峰形。然而,在确定化合物分子结构时,必须将吸收峰位置辅以吸收峰强度和峰形来综合分析,可是这后两个要素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关键词:红外光谱;吸收峰强度;因素 在解析红外光谱时,要同时注意红外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和峰形。吸收峰的位置无疑是红外吸收最重要的特点。因此,各红外专著都充分地强调了这一点。然而,在确定化合物分子结构时,必须将吸收峰位置辅以吸收峰强度和峰形来综合分析,可是这后两个要素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每种有机化合物均显示若干红外吸收峰,因而易于对各吸收峰强度进行相互比较。从大量的红外谱图可归纳出各种官能团红外吸收的强度变化范围。所以只有当吸收峰的位置及强度都处于一定范围时,才能准确地推断出某官能团的存在。 50年代初期,商品红外光谱仪问世,红外光谱法得以开展,揭开了有机结构鉴定的新篇章。到50年代末期已积累了丰富的红外光谱数据,到70年代中期,红外光谱法一直是有机化合物结构坚定的最重要的方法。红外光谱法的广泛应用是由于它有以下优点: 任何气态,液态,固态的样品均可进行红外光谱测定。它是核磁,质谱,紫外等方法所不及的。 每种化合物均有红外吸收,由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可得到丰富的信息。 常规红外光谱仪价格低廉,易于购置。 样品用量少。 针对特殊样品的测试要求,发展了多种测量技术。 红外光谱特征性高。

分析时间短。 红外光是电磁波的一种形式,波长在0.1~500 m之间。一般可把整个红外区分为三段:0.7~2.5 m称为近紫外区,2.5~25 m称为中红外区,25~500 m称为远红外区。近红外光谱的信息是分子内部振动的倍频与合频,使得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存在一系列技术难点:近红外光谱吸收强度较弱;测定不经过预处理的样品光谱易受样品状态和测量条件等影响,光谱的不确定性较大,测定背景复杂,光谱中谱峰重叠严重。这些问题的核心是作为信息源的近红外光谱有效信息率低,对复杂样品进行近红外光谱分析是从复杂、重叠和变动的光谱中提取微弱信息,难度很大。但实验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法和标准分析方法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应用近红外光谱法可加快分析速度、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分析成本。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样品的组分含量,方法简单,无污染,可称得上是一种绿色分析技术。近红外光谱作为一种快速分析技术,国外在90年代中期已成功运用在汽油调合与生产中。中红外区提供了分子中存在什么官能团的丰富信息。有趣的是,红外光谱常常可确定分子中不存在什么样的官能团,这种否定的结论在结构鉴定中往往比肯定的结论更为有用。对有机化学来讲最常用的是中红外区。 红外谱图的纵坐标反映红外吸收的强弱,它常用透过率,也可常用吸光度。吸收峰的强度与狭缝宽度有关,加之样品测定时,温度,溶剂等实验条件难以固定,故吸收峰的强度不便精确测定。除个别红外专著仍用光谱中的摩尔吸收系数外,一般吸收峰的强弱均以很强( >200),强( =75~200),中( =25~75),弱( =5~25),很弱( <5)来表示。为表观摩尔吸收系数。红外吸收强度决定于跃迁的几率,理论计算有 跃迁几率= ab 2E02(4 2/h2)t, 式中,E0为红外电磁波的电场向量, ab为跃迁 179 2007年第12期内蒙古石油化工收稿日期:2007-09-15 偶极矩,它不同与分子的永久偶极矩0,它反映振动时偶极矩变化的大小。从而可知,红外吸收强度决定于振动时偶极矩变化的大小。因此,分子中含有杂原子时,其红外光谱峰一般都较强。反之,两端取代基差别

不同金属阳离子对磷酸根红外吸收的影响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海洋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重要性不断提高,海洋污染程度也有所加剧,这使得对海洋污染的监测变得越来越重要。目前,海洋污染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化石燃料污染、重金属和酸碱、有机合成化学品污染(农药、有机物质和营养盐类)、人造放射性核素物质污染、固体废物、废热等。其中营养盐的浓度失调会造成海水的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会影响水体的水质,会造成水的透明度降低,使得阳光难以穿透水层,从而影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能造成溶解氧的过饱和状态。溶解氧的过饱和以及水中溶解氧少,都对水生动物有害,造成鱼类大量死亡。同时,因为水体富营养化,水体表面生长着以蓝藻、绿藻为优势种的大量水藻,形成一层“绿色浮渣”,致使底层堆积的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分解产生的有害气体和一些浮游生物产生的生物毒素也会伤害鱼类。 除此之外,在形成“绿色浮渣”后,水下的藻类会因照射不到阳光而呼吸水内氧气,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水内氧气会逐渐减少,水内生物也会因氧气不足而死亡。死去的藻类和生物又会在水内进行氧化作用,这时水体也会变得很臭,水资源也会被污染的不可再用。促使海洋中某些生物急剧繁殖,形成赤潮。 富营养氧化发生所需的必要条件基本上是一样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总磷、总氮等营养盐相对比较充足;(2)缓慢的水流流态;(3)适宜的温度条件。在三方面条件都比较适宜的情况下,便会出现某种优势藻类"疯"长现象,爆发富营养化。因此对海水中的磷酸盐的检测有着重要意义。 海水中有多种多样的阳离子,如钠离子,镁离子,锂离子,钾离子等,在海水中它们与磷酸根离子相互作用会影响磷酸根离子的红外吸收光谱,使磷酸根红外吸收光谱峰位、强度、吸收峰面积产生变化。因此研究不同阳离子对磷酸根离子红外吸收光谱的影响对检测海水污染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