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关于中医的思考

关于中医的思考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

关于中医的思考

姓名:赵新涛

学号:SY1502322

任课教师:王娜

上课地点:主M101

完成时间:2016年4月6日

中医药是否具有科学性是近百年来国人一直辩论的尖锐话题。自五四运动弘扬科学与民主以来,中国学术界便有了“科玄之争”的大讨论,吸引了无数知识精英的参与,而中医科学与否的讨论是其中最为激烈的部分。至今,关于中医是否是科学的辩论和思考始终没有停止。本文从中医的理论体系、科学的定义两方面讨论中医与科学的关系,并就如何看待中医和中医的未来给出自己的观点。关键词:中医;科学;理论体系

中医是我国的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是我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的总结。在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中,中医的存在与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近年来,关于“中医是伪科学”的呼声却越来越高,甚至有人发起了“废除中医”的号召。

早在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学术界就有了中医存废与否的激烈辩论。1914年,余云岫发表《灵素商兑》、《医学革命论》,对中医药学的科学性提出了根本性的质疑,拉开了纷争的序幕。1922年,恽铁樵刊出《群经见智录》,正面应对余云岫的挑战。此后争论愈演愈烈,参与者众。1928年余云岫等人又提出“废止中医提案”,由于事关整个中医药系统的存亡,论争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其间陆渊雷、杨则民、吴汉仙、秦伯未等众多精英竞相参与,这是历史上关于中医药学科学与否的首次大论争。之后关于该问题的论辩、思考一直没有停止。

近年,方舟子的“中医是伪科学”的言论有一次把中医与科学之间的争论推向了高潮。可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门学科——将来可能也不会出现一门学科——像中医这样备受争议。虽然决定性的结论没有得出,但可以肯定的是,“科学派”占了绝对上风。其中的关键点就是中医药学理论是否合乎“科学”。中医到底是否属于科学呢?本文将本人对中医与科学的认识,结合对自然辩证法的理解给出自己的观点。

2中医的理论体系

中医是我国的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是我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的总结,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是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依托,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医学知积累中形成的医疗理论,在其形成过程中深受古代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一部医学巨著,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难经》对经络、命门、三焦等的论述,在《内经》基础时上有所发展;《伤寒杂病论》创造了较为系统的辨证论治理论系统,而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为中药学理论奠定基础。

阴阳五脏学说是中医的理论基础。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概念,体现了中华民族辨证思维的特殊精神,其

哲理玄奥,反映着宇宙的图式;其影响远且大,成为人们行为义理的准则。从周朝到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医家、学者及占卜家已经开始用阴阳学说来解释疾病及生活中的许多其他问题。如《国语·周语》记载周幽王二年有地震,伯阳父用“阳伏而不出,阴迫而不能蒸”来解释地震。《左传·昭公元年》秦名医医和在为晋侯诊病时已开始用阴阳来论述病因。马王堆出土的古代医书中,《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已经用阴阳来命名和区分脉,并有了泰阳(太阳)、少阳、阳明、泰阴(太阴)、少阴、厥阴的名称,只是尚未与脏腑学说相结合。马王堆古医书以后,《黄帝内经》的成书则标志着阴阳医学化的完成。

有关阴阳学说,争论的焦点在于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理论中是一种方法论还是

理论体系的核心的问题,这要从医学上的阴阳概念与哲学上的阴阳概念来说起。哲学的阴阳应定义为: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哲学的阴阳学说,指用哲学阴阳的对立属性及其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转化关系,认识自然,解释自然现象,探求自然规律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中医学的阴阳,是中医学方法的一对范畴,是对与中医理论体系有关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阴阳说与中医学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是以中医学的阴阳对立属性,互根互用,消长转化关系认识生命,解释人体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诊察疾病、辨识病证,探求养生防病治病规律的一种方法论。《内经》对阴阳的应用,并不仅从哲学的角度,而且还把它的某些内容与医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医学

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既有哲学又有医学的理论,就是《内经》中的阴阳学说。

五脏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黄帝内经》中大量篇章论及五脏六腑,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论及官能五脏;《素问·六节藏象论》论及五脏六腑的基本生理功能;《素问·五脏生成》把五脏与五味、五色、五体等联系起来,提出了泛化的五脏概念;《素问·五脏别论》为五脏六腑、奇恒之府正名;《素问·脏气法时论》提出四时五脏及证治。再看《素问》提及的病证,诸如风、痹、痿、厥等,《灵枢》有关十二经脉的论述,无不与五脏密切相关。

恽树珏的《群经见智录》指出中医理论体系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有一套别于西医的脏腑学说。中医的脏腑学说,是对通过生活、病痛与治疗的观察和体验获得的知识加以哲学概括的理论,虽有其解剖基础,但主要是机能概括、归类及其相互关系的表述,因而五脏被视为生命活动的中枢,与西医学同名内脏的概念不可相提并论。

显然,中医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脏说与当今的科学观念相差甚远,这也是中医被诟病伪科学最主要的原因。

3科学的定义

什么是科学?这是一个今天的中国人很想搞清楚,但很不容易搞清楚,甚至有点越来越说不清楚的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两个:第一,“科学”这个词来自西方,在西方文化的语境中,“科学”究竟是什么的问题,首先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第二,“科学”引进中国之后,中国人以自己特有的眼光看待它、在中国特有的语境中理解它,使“科学”的形象更加模糊不清。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中认为“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科学理论”被阐释为:“由人类的想象力构想出的广阔领域的系统性概念化结构,它包括关于物体和事件内在规律性的经验定律的体系;这些物体和事件既可以是所观察到的,也可以是假定的;由这些定律所提出的结构并设计用科学的合乎理性的方式来解释这些事物。”

判定中医究竟是不是科学,首先要对科学的边界进行划定。所谓科学划界就是为科学划定一个边界,从而把科学与其他知识形式区分开来。科学划界是一个在科学哲学的历史发展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对科学的划界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逻辑主义的绝对标准,历史主义的相对标准,消解科学划界,以多元标准重建划界问题。

逻辑主义包含逻辑实证主义和逻辑经验主义。逻辑实证主义是二十世纪初掀起的最大哲学浪潮,在科学划界问题上,逻辑实证主义学派从“任何论断世界上的

某种东西的陈述和假设,都必定是可以用描写我们能以直接经验和直接观察所确立的某物的句子来加以直接或间接检验的”这一基本命题出发,提出了划分科学和非科学的意义标准.这一标准表明:一个命题的意义,取决于它的可证实条件,

凡原则上可证实的,就是有意义的,就是科学的.反之,任何原则上不能被检验的

表述肯定是非科学的。逻辑经验主义的代表是卡尔.波普,他提出了与逻辑实证主义截然相反的划界标准.在他看来,理论根本不可能被经验证实.他主张以经验证伪原则为划界标准他写道:“我建议以理论的可反驳性或可证伪性作为分界标准”.“一个命题只要它是可检验的,或是可证伪的,就是科学的;反之,不可检验,不能被证伪的,就属于非科学的、形而上学的”。他同时指出,他所说的“可证伪”,是逻辑上的可证伪,而非事实上的可证伪。波普的理论将已被证伪的许多理论,如地心说、燃素说、热素说和日心说、氧化说、分子理论一起都列入了科学之中。

逻辑主义的绝对标准很快就遭到来自各地的批判,“经验绝对可靠”的神话随之破产,取而代之的是相对实用主义,其学派主要代表是库恩。他指出,科学就是科学家集团出于自己的一套信念而进行的专业活动;常规科学才是区分科学和非科学的标准;常规科学阶段科学共同体所共同遵守的“范式”是使一门学科成为科学的必要条件和成熟的标志。任何一门学科只有具有共同的范式,才配称为科学,否则就不是科学,这样一来,“范式”就成为科学与非科学、前科学的划界标准了。

4中医是否属于科学

如果非要让中医在科学与非科学之中选择的话,中医本质上应该属于非科学,不属于科学,下面分三个方面具体讨论。

(1)中医的方法论

中医不具备西方科学的两大方法论基础(即古希腊的形式逻辑体系和近代的系统实验方法),反而使用像阴阳五行精气脉络这种虚无缥缈、模糊臆想的“玄学”方法论,这让中医本质上缺失了科学理论应该具备的性质。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上来看,“阴阳五行学说”显然对宇宙世界的认识还处在

极其表面、肤浅、模糊、笼统、猜测、想象的原始层次,现代科学早已超越了这个阶段,而使“阴阳五行学说”在今天完全失去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意义。然而我们的中医的方法论还在延续着几千年前的“阴阳五行学说”,以致于中医到现在依然未建立起作为科学学科的最重要的支柱——科学方法论。“阴阳五行学说”不仅使中医的方法论不具备现代科学而只有“玄学”的性质,而且使中医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也有许多完全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客观性,比如中医的“精”、“气”、“血”、“精”、“神”及“脏象”(如“心”、“肾”、“脾”、“胃”、“命门”等)等就不纯粹是客观物质或客观物体,它们是无法界定和证明的,它们明显带有神秘的“玄学”想象色彩,以致于对它们的研究同样无法用科学而只能用“玄学”方法论才能研究得下去。

(2)科学的理论必须满足可观测性、可操作性、可重复性等基本原则。

可观测性和可操作性是指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和内容是可以被观察到的,并能够用测量工具,通过一定的操作方式,把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定量地表于示出来。作为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阴阳”和“五行”在人体上均无法观测到直接对应的物质,更谈不到定量,因此在诊断同一个病例过程中,不同大夫可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出不同的诊断结果,用药性完全相反的药物治好同一种病也有可能,这样看来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是没有客观标准的。因此,中医理论应该不具有可观测性和可操作性,即不能满足“科学性”的要求。

可重复性是指科学理论所预测的事实出现的条件一旦满足后,不管在什么地方,也不管是谁来做这个实验,所预测的事实都应出现。在中医自己的系统中,任何诊断结果都可以被自己证明是成立的,以至于中医没有“误诊”一说,因为对于“玄学”方法论来说,任何结果都不难得到圆满解释,但其结果的重复性往往很差。例如,不同的中医医生对同一病人的病症(甚至相同的医生在不同的时间)进行“辨证”,诊断结果常常差异很大,甚至结果完全相反,即重复性差;而现代医学的各种检查结果的差异较小,通过检查结果而综合做出的诊断的差异同样较小,几乎不可能出现完全相反的检查和诊断结果,即不同医生、不同医院之间的检查及诊断的重复性较高。

(3)从科学划界来说

逻辑实证主义是根据意义的可证实性标准来解决科学划界问题的,意义标准就是划界标准。中医中的很多概念,并没有明确严格的表述和论证,中医的论文往往只是对经典的阐明、验证。在这个方面看,中医更像是一种人文学,而不是科学。

根据逻辑经验主义,由于中医的许多理论都起源于五行相生相克的各种玄学意想,不具有可证伪性,于是中医依然无法属于科学。

根据相对实用主义,库恩不会认为中医属于他所说的科学,但中医确实存在范式的一些特点.在《科学技术的革命》中,库恩这样定义“范式”:“这样一些著作,都在一定时期里为以后几代的工作者暗暗规定了在某一领域中应当研究些什么问题,采用些什么方法。所以能够这样,因为这些著作具有两个基本特点。这些著作的成就足以空前的把一批坚定的拥护者吸引过来,使他们不再去进行科学形式的竞争。同时,这些科学成就又足以毫无限制的为一批重新组合起来的科学工作者留下各种有待解决的问题。凡是具备这两个特点的科学成就,我们就称之为规范”。中医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显然具备这两个特点,中医几千年来所做的工作,都是在《内经》的框架中解决问题。但由于《内经》缺乏对观念和概念的精确界定和细密分辨,其理论表述不清晰、不精密,常导致中医学内部学派林立,各学派之间经常进行激烈斗争,缺乏客观的统一的标准,因而在历史主义的相对标准下,中医很难被划入科学。

根据对于萨伽德的多元化界标准,中医学更多采用类比去像思维,更接近于相似性的思维方式,如: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对应五脏、五腑、五官、五味、五体等,以五行之间的生、克、乘、侮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情况下脏腑、经络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中医学的理论以及各家学说,绝大部分是医者的主观体验,而非客观经验。医随着科学技术的前进而进步时,中医理论在几千年里却没有太大发展。因此,从萨伽德的多元化界标准来看,不能认为中医是科学的。

综合以上陈述,中医总体来说是不属于科学的。然而中医以经验为主而不是

实验为主,但经验本质是不严谨的实验积累,所以中医还是具有一定“科学性质”的。

5中医的科学性

中医,其实是一门经验学科,一个中医药大学刚毕业的学生根本就不能看病开方,因为中医看病完全是经验积累,你要是问为什么开这个方子,完全是凭感觉诊断、凭经验开方。经验本身并不是科学,单凭经验而不按科学方法加以研究是不可能归纳出科学理论的。比方说中国古代某医学家通过在民间访问搜集,发现板蓝根可以清热解毒,于是他将这种民间经验记录于他的著作之中,至于为什么板蓝根可以清热解毒,限于当时人们对世界的了解比较懵懂,科研设备也比较落后,他最终只能归结于阴阳五行经络气血这些模糊玄幻的概念上,这是科学吗?显然不是,然而现代人通过各种实验数据分析板蓝根化学分子式、药理作用以及药代动力学之后,发现板蓝根真的可以抗菌解毒,这样中医之中关于板蓝根清热解毒的这部分内容就可以认为是科学的。有人认为板蓝根研究用的是西医的方法,不能属于中医。不过请注意,这个结果是根据中医典籍记载结合现代实验方法研究出来的,这是中医与时俱进的结果。近来中医中的越来越多的内容经过现代实验方法得到验证,比如从中药青篙中提取的青蒿素通过了严格的临床实验,可以有效地治疗疟疾,中医关于青蒿的这部分具有科学性质。最近的研究表明,针灸可以导致局部腺苷浓度变化而影响生理过程,说明了针灸也是具有一定科学性的。

中医体系里也有一些错误和玄学的部分,比如将一些毫不相干的毒物、废物、异物、邪物入药,如夫妻各饮一杯立春雨水后同房,治疗不孕症有“神效”;虎骨、虎鞭、熊胆、犀角是良药,其原因仅仅是因为这些动物凶猛、强壮;水蛭会吸血,中医就让为把它晒干了入药能够活血化瘀;蚯蚓(地龙)在土壤里钻来钻去,中医就认为它晒干了入药能够通络利尿...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以生物的习性附会其死物的药效,所谓取象比类,类似感应巫术,这是中国古代人民无知愚昧的体现,这部分将永远不能成为科学。

中医虽然总体来说不属于科学,但是非科学并非无用,并非没有存在的价值。

神学,文学都属于非科学范畴,但二者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医千百年来的确治疗了各种各样的病,救治了不计其数的人,其疗效是有目共睹、毋庸置疑的,中医无论在中国文化哲学研究上还是在医学研究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先人给我留下的这些遗产,并且如何将其发扬光大。7正确看待中西医

杜甫诗句“人生七十古来稀”,那个时候中国人均寿命只有28岁,中国人吃了几千年的中药,平均寿命一直在三四十岁。如果现在中国人仍然吃中药,加上环境污染、不安全食品、生活压力大,平均寿命一定不会超过三十岁。而现实是:抗生素来了,延长寿命二十年,免疫接种加上其他一大套西医技术、药品,又延长了将近二十年,现在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已到七十岁了,早就打破了人生七十古来稀的神话。西方医学带给我们的益处的确是中医无法给予的,对待这一点我们必须客观的承认,不能因为中医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好不容易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就对其依依不舍、偏爱有加,我们应该超出朴素的民族感情科学理性地看待中医。

然而对待西医,我们也需要不带有任何个人感情的客观对待,不能固执的排斥,也不能盲目的迷信,西医并不是神圣的,也有缺陷,比方说西方“创可贴”式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把人体当作一架精致复杂的,由细胞、神经等等作为基本部件的机器,哪个零件坏了就修理哪一个零件,很难考虑到这个零件对整体的影响以及整体对这个部件的影响,而中医讲究整体辩证施治,把人看做一个整体,从整体上调理人体,从“本”上来排除病因。因此,中国传统的整体论思想可以成为近代西方科学的很好的补充或者某种意义上的升华。

另外,中医还有很强的人文价值和哲学价值,中医的某些经验疗法(特别是偏方、验方)也可能有其实用价值,值得现代医学去挖掘。所以对中医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抛弃不科学的理论,在现代科学的指引下寻找其中有益的、有价值的内容加以研究以及弘扬。

8中医的未来

民族医学的逐渐消失,现代医学的逐渐成熟,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人类文明的起源阶段,各个自然学科都是在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产生的,如传统的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等,其理论解释都是通过朴素的哲学概念展开的,但绝大多数传统学科在以后的发展中逐渐抛弃了原来哲学思想的理论解释方式,进而以实验及实证方式,得出事物本来的真实的联系,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与其它各国的相同学科融为一体。随着现代医学逐渐完善,必然将从本质再现中医发现的各种联系,结果是中医原有的解释方式被一种新的反映事物本质的、可以再现与重复验证的方式所代替。这样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各种传统医学(包括世界各民族的传统医学)的原有理论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自然也标志着传统医学的退位,虽然这个过程也许要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时间,但这是历史的发展趋势。正如薛文礼、常存库所说:“超越民族界限,实现科学的统一,这是医学发展的必然归宿。”

参考文献

[1]董光璧.究竟什么是自然辩证法?[J].自然辩证法研究.1986(04)

[2]薛文礼,常存库.中医走向的哲学思考[J].中医药学报,2005,3(1)

[3]刘猷桓.自然辩证法的逻辑——从《自然辩证法》原著到《自然辩证法原理》

[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10)

[4]傅贞亮.《黄帝内经》对阴阳学说发展的贡献[ 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5,28( 1)

[5]吴成长.《内经》五脏阴阳区分的内涵及临床意义浅析[ J].中医药学刊,

2004,22( 2)

[6]拉契科夫.科学学——问题·结构·基本原理[M].韩秉成,译.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4,33-70。

[7] 李虹.中医学发展的困境、反思与对策[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1(11)

[8] 张瑜. 用自然辩证法审视中医的科学性[J]. 科学咨询(决策管理). 2010(01)

[9] 倪培民. 中医的科学性与两种科学概念[J]. 哲学分析. 2010(01)

[10] 林棋. 中医心理论与现代医学的联系[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1(12)

对中医药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浅谈中医药发展的现状及前景

摘要:中医药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同时也拥有巨大的机遇。在世界快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要解决中医药的困境,实质就是要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处理好中西医之间的关系,利用现代科技挖掘传统中医药的精华,不断完善、创新,发扬光大,那么中医药的前景就是光明的。 关键词:中医药发展现状前景 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是在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独特医学体系。中医对人类医学发展和促进人类健康,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5中药学方面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进步。藿香正气液、速效救心丸等500多种中成药以其显著的疗效受到世人的瞩目。药厂通过现代技术,提取出药材的有效成分,制成现代化的中成药, 2.3再放眼海外中医药的发展。韩国在吸收中医精髓后与本国实际情况结合而成的韩医可看作中医的一支。韩医的地位相当高,近20年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能考入韩医科大学。他们的古籍Data Base化和精神科领域都有独到的成就[6]。另外日本汉方医学,台湾中医的发展也是硕果累累。 [6]金基郁.韩国医疗分类R&B及现况与新动向. [7]张恒鸿.中医舌诊之证实研究. 对中医药现状的思考 一、中医药理论尚未找到与之匹配的现代科学语言,这让现代人难以理解和掌握 1.中医学是科学,必须通过科学的手段来研究,但是中医理论的语言体系是古汉语,而现代科学的语言体系是数学,两者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 2.中医理论中存在着西医所没有的本体论知识,如气血经络,还有特殊的宏观规律,如经络体表联系规律、经络脏腑联系规律等等,这些内容都没有被现代科学阐述清楚。 二、现行某些中医政策和管理体制不利于中医的发展,需要调整 1.在临床方面,医院管理、医师资格准入,甚至论文评选、医疗事故鉴定上,用现代医学的标准评判中医学,使原本颇成体系的中医学理论和诊疗经验被肢解破碎,丢掉的恰恰是中医药学的特长。

关于中医融入系统医学的哲学思考

关于中医融入系统医学的哲学思考【关键词】中国传统 [摘要]中医学作为世界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日益走向多元化和整体化的今天,融入现代系统医学将是必然的趋势。随着“全身性疾病”概念的出现,循证医学的迅速发展以及系统医学思维模式的建立,现代医学已从倾心于微观与实体的探索,开始走向对宏观整体以及系统联系的认识。因此,中西医结合也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将极大地丰富现代医学的内涵。 [关键词]医学, 中国传统; 系统论; 哲学, 医学 Philosophical pondering upon merg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o systemic medicine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one of the component parts of the international health care system. It has been an inevitable trend to merg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o systemic medicine. Along with the emergence of the concept of systemic disease, the wide dissemination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ought pattern of systemic medicine, the exploration emphasis of modern medical science has

如何学习中医

如何学习中医 中医的学习,大致可以划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一,蒙学阶段; 启蒙是此阶段的重点。需要学习的内容,在古代就是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赋与汤头歌诀这四小经典。现代的中医教育,已经在内容上更加充实,在结构上更加完善了,分作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这五门核心课程。作为在校学生,是要求系统学习的,无须多说。 对于自学者,无论内容,还是方式,都需要做适当的调整才好。因为在缺少老师指点的情况下,要系统学习上述几门课程,存在几个常见的问题: 1 内容枯燥,难以入目。课堂的讲解可以是很丰富的,加入很多趣味的东西;而且教师是活的,可以根据学生的状况,随时进行调整。这与整天面对一本死沉沉的教科书是皆然不同的; 2 没有重点。一本中医基础理论,绝不是每一个章节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脏象学说,绝不是五脏的位置在任何状态下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脾脏的生理功能,绝不是对临证起到相同的指导意义的。所有的这些不同,这些轻重,是需要老师指点的; 3 易生误解。中医理论,非常崇尚“理解”与“领悟”。而所

有的理解和领悟,都需要有一个认识的平台,即对概念和关系的基本认识。自学者由于缺少前辈指导,很容易在起点上走偏,从而产生对整个中医学的偏激认识。 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上述种种问题,建议自学中医者在启蒙阶段,采取以下的学习方法: 1 多读中医前辈的传记,以及他们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性文章。他们走过的路,看起来笨拙的很,实际上常常是中医入门的最佳捷径。多向前辈学习他们的学习方法,帮助将会是非常大的。这里强烈推荐一本书:《名老中医之路》第一辑。把这本书熟读过三遍,不但是学习方法方面可以豁然开朗,在此过程中就可以学习到这些老先生很多宝贵的学习体会,临证心得。 2 利用好丰富的网络资源。现今信息的时代,已经把学校的大门很大程度上打开了。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比较轻松的得到机会,向各中医院校的名师学习,收看他们讲课的视频,而且全部免费。这样的学习,虽比不得在教室的环境里,聆听面对面的传授更有感觉,但比起死读书本,总要强的多了。 3 教材的选择要兼顾权威性和趣味性两项原则。学习,自然是离不开教材和参考书。教材方面,还是主张正规的全日制教材。每本书都是经过几十位专家严格把关,权威性是最好的。至于版本,个人比较倾向于七版教材。除针灸学外,

中医哲学的意象思维

中医哲学的意象思维 一中医通过长期亲身体证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活动,对人体(包括外界存在物)进行有意识的取“象”达“意”的思维过程。 首先,观物取象是意象思维的前提。在中国古代先民们看来,宇宙事物的存在无不有着“见乃谓之象”(,)的特征,因而物呈现于外的是它的现象、形象,如天、地、人以及万物之象,表征了万物显现于外必有“象”的涵义。《易经》有天象、地象、人象、事象、物象等,《内经》有气象、藏象、脉象,这些统统被称为“物之象”。它是以观物取象为前提的,是对万物存在样态的揭示,却有着“属人”的意义(如由象及理的推论)。因而,它的内容富于客观性的成分,同时充满着主观性的色彩,是有着立于客观物之上的主观认识性的活动结果——象思维。象思维是一种人类认知性的活动,最早有着广泛的“符号学”意蕴。在人类早期社会的认知活动中,象与数息息相关,基本上蕴含着有象便有数的道理。《周易》记载着“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的大宇宙象数之理。在《内经》理论体系 中,“气”、“阴阳”、“五行”、“六经”和“五运六气”等基础性概念,都内涵着象思维的符号系统。这些符号系统按照一定的组合原则构成中医理论体系框架,有着“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阴与阳别,寒与热争,两气相搏”(,)及“天有四时五行”、“人有五脏化五气”(,)等的符号理论系统。这些揭示了观物取象活动,是意象思维的基础。其次,“以言有物”是由象达意的中介。伽达默尔说:“世界本身是在语言中得到表现的。”(,)从一般交往意义上而言,象思维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因为有了“言”“,象”便有了解释学的意义;换言之,“言”是解释“象”而达“意”的工具。中医诊断讲究“观其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就是指通过充分表达的言辞来传递人体“象”的内容和意义,从能揭示出人体内在运行之态。这是用言语诠释“象”的形式,表明了言是连接象与意的中介,言的外化则为象,言的内化为意。也就是说,言以活生生的象为造型, 又有活泼泼的意为底蕴,因而有着象为言之形式,以及意为言之内容的现象。因此,中医哲学蕴涵着由象形符号向意义符号的转变,为一种嫁接于言语上的由物象的本身性向思维的运用性的转向过程,而有着诠释化的表征意义。换言之,它是由象构成的象征符号系统往由言构成的语言符号系统的转向。这种符号转向机制在中国哲学中是独具一格的。然而,虽然象征符号系统与语言符号系统都是围绕着同一个主题,但二者已分殊为两种系统,最重要的是语言只能起到帮助象表达其意义,却不能直接地、准确地表达象的“真意”,而且“仅关注‘言’而忽略‘象’

学习中医经典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经典的心得体会 现在很多人学经典是带着一种批评的眼光来学, 觉得经典这也不科学,那也不科学,你比经典都高明了,那你还学什么经典呢你以一 种抵触的情绪,认为经典过时了,那你怎么学得进经典所以,学经典这个态度很重要,你必须完全地相信它,接受它,然后再思考怎么按照经典的思想去奉行。只有这样,经典才学得进,只有这样,你才会有收获。经典经过了那么长时间的考验,那么多人依靠经典成了名医,你有什么担心呢所以,对于经典完全地可以信受奉行。这里为什么要 提出这个条件和素质呢因为它太重要了。不具备这个条件,经典的学习整个就成了障碍。记得在读《本草纲目》的时候,谈到白术这一条时,李时珍引了张锐《鸡峰备急方》的一则案例:"察见牙齿日长,渐至难食,名曰髓溢病。用白术煎汤,漱服即愈。"大家看到这个案例,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呢我想很多人会不相信。牙齿长到一定程度就定 型了,怎么会越长越长,以致进食都困难呢这太离谱了。即便有这个髓溢病,牙齿那 么坚硬的东西,怎么用白术漱漱口就能缩回去呢简直太不科学了。但,我不这么想, 我首先是相信它,然后,再来思考它的道理。首先,这个病名很有意思。牙齿为骨之余,由肾所主。肾主骨生髓,骨与髓乃是异名同类的东西。牙齿日长,就好像是髓满了在往外溢一样,所以,叫做髓溢病。现在要考虑的是这个牙齿为什么会日渐长长髓为什么 会往外溢这一定是约束骨、髓的这个系统出了问题。骨、髓由肾所主,肾为水藏,故 骨髓亦属水类,明白了这层关系,就知道对骨、髓的约束功能是由土系统来完成的,这亦是前面所讲的土克水。现在土系统出了问题,土虚了,当然就会发生水溢,当然就会发生髓溢。髓溢了,牙齿自然会日渐变长。这个道理明白了,用白术来补土制水,控制髓溢,就是十分简单的事了。这是我对髓溢病及其治疗的思考过程。去年接治一位跟 骨骨刺的患者,患者的双跟都有骨刺,疼痛厉害,以致足跟不敢落地,要踮起脚来走路,所以,生活感到很困难。我按常规的思路,用了补肾的方法,也用了活血、除痛、蠲痹的其他方法,但,都没有获得明显的疗效。正在我感到进退两难的时候,突然想到了上面的这个案例。骨刺病也叫骨质增生,是由于骨钙流失到骨面,思考中医骨 性赘生物所致。骨钙流失形成骨性赘生物,这与髓溢有什么差别呢应该没有差别。于 是我如法炮制,用白术煎汤,让患者浸泡足跟,每日二三次,每次20 分钟。出乎意料,不数日,痛即大减,足跟能够落地,坚持近月,病即痊愈。上面这个例子给我的感受很深,什么感受呢就是对这个"信受奉行"的感受。对这件事我首先是相信了,相信了才 有可能去进行上面的思考。如果对这件事根本不相信,那怎么会有以后的思考没有这 些思考,就不会想到要用白术来治疗跟骨骨刺。所以,相信是第一,只有这一步做好了,才有可能为今后的研究带来机会。如果首先就不信受,那一切就被你拒绝了,一切的机会就没有了。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么回事。因此,学习接受中医经典著作,也是学习中医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

中药临床药学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思考

中药临床药学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思考 中药临床药学是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新学科,也是临床药学的一新分支,其核心是中药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合理性。因此,对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由于难度较大,尤其是医院中药房条件较差,力量薄弱,困难较多,加之部分医院领导对中药临床药学工作不够重视,使中药临床药学未得到很好地开展和应有的发展。为此,笔者就中药临床药学的概念、任务、主要研究内容和现状、存在问题、未来发展思考作如下探讨,以引起同道重视。 1中药临床药学的概念 1.1中药临床药学的概念 中药临床药学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病人为对象,研究中药及其制剂与人体相互作用和合理、有效、安全用药及应用规律的综合性的学科。中药临床药学以病人为对象,是指为适应各种不同病人的个体差异和复杂多变病情的防治需要,运用现代的药剂学、药理学等专业知识密切结合临床病人的状况,指定合理的用药方案,监测用药过程及摸索用药规律,以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和有效。 1.2中药临床药学与临床中药学 目前,学术界有中药临床药学和临床中药学两种提法,我们认为临床中药学与中药临床药学都涵盖临床、中药,从广义上讲,二者应该是一致的,因为它们的研究对象都是中药,研究范畴均限于临床。二者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合理有效与安全用药的科学,其核心是

临床合理用药。但从狭义上讲,二者的逻辑定义却各有侧重。临床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及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中药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它既是中医学理、法、方、药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大中药学学科中的核心和基础。由于临床中药学主要是研讨中医临床各科所用药物是如何应用的, 所以,它又具有与临床学科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直接根源于临床的,其任务就是要实现老药新用,常药特用,优化量效。中药临床药学是中药药物与中医临床密切结合而发展起来的。它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中药的临床应用和多种现代监测为手段,研究中药的体内作用机理,以及如何发挥最大治疗作用的学科。中药临 床药学,就其属性来说,它是临床药学下面的分支学科,其研究重点是中药临床合理用药的问题。总之,临床中药学与中药临床药学虽各有侧重,但大体的内容是一致的。我们赞成提中药临床药学,因其更侧重于合理用药,更符合现代临床药学的核心内容。 2中药临床药学的任务 临床中药师在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中主要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参与临床合理用药;临床治疗药物的监测包括药效和不良反应监测及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利用度监测;药物情报的收集与咨询服务;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的研究;临床试验及药物评价等。这些也是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主要任务。 3中药临床药学的现状

关于中医药发展的思考

关于中医药发展的思考 2013级硕士8班陈林伟南京中医药大学 摘要: 中医药具有临床疗效确切、用药相对安全、服务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创新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广阔等优势。如何发展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这更值得我们去思考。 关键词: 中医药; 发展;思考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卫生保健事业的宝贵财富,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近年来,人们开始乐于回归自然,越来越重视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于是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再度引起世人的瞩目[1]。如何发展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1 中医药发展的制约因素 1.1中医的制约因素 随着近几年有些人提出了是中医伪科学,非常不利于中医的发展,阻碍了中医走向世界。中医诊治虽重视经验,但缺乏实验。我国中医药继承了传统文化特点,注重归纳综合。从理论、思维方式到研究方法,都与西方截然不同,因此在国外,特别是在西方发达国家,接受中医药理论内涵和使用中医药有一个认识的过程[2]。我们过去开发中医药,以传统经验为标准,以朴素哲学思想为基础,难以用科学手段说明作用的机理和本质,仅靠经验证明,而无大量的观察和实验证明,让欧美等崇尚现代医药科学,更注重客观医疗手段的国家或质疑或抵触,对中医药参与国际竞争,实现区域合作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1.2中药的制约因素 中药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陷制也约了中医药发展。首先是中药做成的制剂有效成分不明确,药理作用大多数不详,这让中医药很难走出世界。一是与西药相比,中药疗效相对较慢,在当代生活节奏比较快的情形下,老百姓更乐意接受立竿见影

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的现状及思考

郑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专业 姓名 准考证号 论文题目 20 年月日 注:准考证号、姓名要规范填写并准确无误

目录 一、中药发展现状 (2) 二、中药学发展的趋势 (2) 三、未来中药学的基本特征 (3) 四、面向21世纪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的思考 (4) 五、中药的不良反应多有几种原因引起 (5) 六、提高中药质量及管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7) 七、测试分析方法的现代化是提高中药新药研制水平的保证 (8) 八、小结 (9) 九、参考文献 (10)

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的现状及思考 【论文摘要】理性看待中药毒性,合理应用中药。凡是药品都具有利害两重性,毒性多是不合理用药引起的,临床上不合理用药主要是药物的滥用、乱用和误用,而合理用药就是有效、安全、经济的使用药物。总结追求安全有效目标的措施。【论文关键词】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现状;方法 现今社会是个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科学发展的综合化,技术发展的高新化以及高新科技的产业化是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这一趋势将在新药研究开发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本文试论世纪之交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现状及思考,以期加快中药新药创新的步伐。 中药是天然品,很多人认为是安全的,有些慢性病人喜欢多用中药,甚至常吃中成药。似乎认为有病治病,无病保安康,实际上并非如此。凡是药品都具有利害两重性,中药也不能滥用。 一、中药发展现状 中药研究开发是国际热门课题,国际市场每年药用植物及制品(包括保健品等)的交易额超过300亿美元;日本是较重视中药研究开发的国家,年销售额达1500亿日元美国国会1994年批准了把草药列为《饮食补充剂》的法案之后,1997年又制定了“植物药在美批准法”(草案),不再要求草药产品是已知结构的单体纯品,而可以是成分固定、疗效稳定、安全可靠的复方混合制剂。德国在欧洲是传统药年销售额最大国家,达22亿美元。 我国的中药新药研究开发已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法制化的轨道。至今已有1 141种中药新药通过注册,其中一类新药占11.5%,二类占6.5%,三、四类各占40%,五类占2%。反映新药研制水平的一二类新药的数量明显偏少;对于三类新药的研制也多相重复,忽视了发展创新、基础研究及科研水平的提高;研制的整体水平不高,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尽管如此,新药仍取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占整个药品销售额10%以上,利润大约在20%以上。 中药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已受到世界的瞩目。中国已向美国FDA进行了首次的复方中药注册申请,并分别于1997年12月和1998年3月通过了“复方丹参滴丸”和“银杏灵”新药临床研究(IND)预审,实现了中药的历史性突破,随之而来将会有更多成熟的中药品种进入世界。 二、中药学发展的趋势 1、中药理论研究系统化没有理论,中医药学不可能存在到今天;没有理论,中医药科研教学等学术机构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中药理论除了中医的阴阳、脏象

哲学之_和_与中医之_和_

4 医古文知识 2005/4 □张苇航 何新慧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 201203) H a r m o n y i n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H a r m o n y i n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哲学之『和』与中医之『和』 摘要:探讨中国传统哲学中“和”的涵义,认为其来源于《易经》,对中医学的治疗目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和”在一定程度上充分体现了中医的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致病因素日益复杂,导致医疗模式的转换和治疗的个体化,使得“和”这一治疗精神重新被重视,其代表的治疗方法也将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中医学;传统哲学;和;和法 中图分类号:G 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42(2005)04-0004-04 “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指导思想之一,又被称作“太和”或“中和”,张岱年将其列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之一 [1] ,它对于中国传统的认识论和科学发展 都有着广泛的影响。中医学作为在中国古代哲学指导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科学体系,其治疗目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无不深刻体现了“和”这一哲学思想。 一、“和”字的本义 “和”在《说文解字》中原有两种写法:一为“和(或作咊),相应也。从口,禾声。”指歌唱的相互应和。另一种为“,调也。从龠,禾声。”段玉裁注曰:“此与口部和音同义别。”[2] 原指乐器之间的相互配合协调。可见,“和”的本义与声乐相关,包涵有不同事物之间达成相互和谐关系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又有适中、恰到好处的意思,如《周礼?天官?大司徒》道:“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郑玄注曰:“和,不刚不柔。”[3] 即是此义。再由此引申出和顺、平和、融洽、调和等多个义项。目前,“和”字的五种读音,数十种义项基本不超出以上范围。 二、“和”的哲学内涵 1.“和”之渊源 “和”在传统哲学中的记载可上溯到《尚书》和《周易》。《尚书》中多次出现“和”字,如《尧典》有“协和万邦”、“律和声”,《多方》有“自作不知,尔惟和哉”、“不克敬于和”等记载,可见已将“和”作为一种和谐安定的状态,也是天下太平的体现 [4] 。

辩证看待中医药的科学性和科学价值及思考中医的现代化

辩证看待中医药的科学性和科学价值及思考中医的现代化 摘要:当下的中国社会普遍对中医药不重视,甚至出现了鄙视中医的迹象,认为中医是不科学的。其实从中华文明的发展来看,中医从诞生到现在,它一直为我们中华名族的繁衍起着巨大的作用,一直都在不断地完善,它的理论都在不断地根据临床实践以及疾病的变化而得到丰富和充实。从辩证的角度看,中医药存在它的科学性和科学价值,这为我们在21世纪更好的开展中医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医药科学科学价值现代化 1 何为是中医、中药 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是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是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中药:指中医用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主要源于中国,除植物药以外,还有动物园,介壳类,矿物类还有少数源于外国的中药,如西洋参,犀角等。 2 什么事科学、科学的特点和科学价值 科学是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的特点是:可重复验证,可证伪、自身没有矛盾。科学价值是指科学价值包括三个方面:(1),科学的价值,即科学的物质价值或有形价值,科学的精神价值或无形价值。(2),科学与社会价值观的互动,即科学可以影响人的行为规范,变革社会的价值观念,同时社会价值观念也作用于科学,促进或阻碍科学的进步。(3),科学中的价值,即指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不仅在科学活动中脱离不开价值判断,而且价值和价值判断因素也或多或少渗透在客观知识体系之中。 3 中医的特点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存在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始终担负着医疗保健的重要角色,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医也在不断地发展进步,而其进程,往往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的发展同步。如针灸用具的衍变,由最初的砭石,到后来的骨针、陶针、铜针、铁针、金针、银针,一直到现在临床广泛应用的不锈钢合金针,无一不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产技术水平。[1] 4 辩证的看待中医的科学性 中医有它科学的一面,虽然有些内容我们目前还无法解释,但这并不代表它就不科学,至少现在看来,中医有很多地方时科学的,比如古代人痘的接种来预防天花,发现青蒿能治疗疟疾,黄连能治疗痢疾等。中医是一门来自临床实践的经验医学,但不完全是经验,也有它对疾病认识的以及治疗方法的认识,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它来源于实践的总结,又用与实践,并在几千年里在我们炎黄子孙的身上不断的使用,不断的补充,修正,不断地完善。只是到了近代,由于

关于中医药发展趋势的思考

认清形势放眼未来 ——关于中医药发展趋势的思考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科学,在近代西医学的冲击下,近百年来逐步退缩,而西医却出现了一日千里的发展。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一趋势还将继续。中医科学将如何生存和发展,下面笔者谨提出几点看法,望同道指正。 中西医发展状况比较 从有记载的第一部医学书籍《黄帝内经》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而中医的发展历史比这更久远;西医只有短短一二百年的历史,传入我国还不到一百年的历史。但是,它从开始在中国发展到现在,就始终保持强劲的势头,长期占领了超过70%以上的医疗市场。在近一百年的时间里相信西医的人群占有人口总量的绝对多数,而相信中医的人群有逐步下降的趋势。西医不但有一支数量多质量高的科技队伍,而且从看病到药品的生产销售,都是高投入高回报并出现高效益的良性循环;中医则相反,出现了队伍逐步缩少、人员素质呈下降趋势不可逆转、药品的销售也长期处在低投入和低回报的不良状态中。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没有形成有效的发展传承链。中医学是地地道道的民间自然科学,由于它的传承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存在许多局限性,如在中医学上经常出现的秘方一词,即指一种医疗手段是在一定

的范围内和地域内保密存在的,这一思维使受益者范围缩少,而且掌握它科学性的人也极有限,不能得到发扬光大;而师徒授受的有效传承方式不利于大规模培养后继人才。 2.没有建立起合理有效的技能评估体系和教育体系。目前我国对于中医师的技能评估,基本上是沿用了西医师评估的方法。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这一评估体系目前不能反映出中医师的真实水平,出现了能看病的医师学历低职别低不够资格,而不能看病的医师却有高学历高职别的现象。另一方面就中医师的培养和教育而言,应是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即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反复循环过程。而目前的教育是以理论为主的教育,使医师的职称与能力脱节。 3.人们对于中医治病疗效在认识上出现偏差。在日常的生活中,由于受到经济、时间、效果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容易对于中医疗效产生误解,发生这种偏差的原因一是人们把快治快好作为选择治病的首要方式,而忽视了西药对于身体的毒副作用;二是高水平的中医师不多,疗效不确定;三是中医治疗的方法及标准不统一,所使用的药材无法实现量化的统一标准;四是对于恶性的重症病人办法少且手段不多。 中西医的诊疗优劣比较

关于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前景的思考

关于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前景的思考 我国中医药事业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但存在着发展规模萎缩,高水平人才缺乏、中药材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对中医药的大力支持及科研工作的向前推进,相关问题将逐渐得以解决,并推动我国中医药事业现代化、规范化、国际化发展。 标签:中医药事业;发展问题;发展前景 建国以来,中医药事业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推动下发展迅速。1950年提出“团结中西医”的号召;1956年中医药高等教育政策的全国推行实施打开了中医药继承的大门;198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成立是我国中医药事业的转折点;2015年,国务院正式颁布《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提出到2020年力争基本建立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这一目标;屠呦呦教授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药向世界迈出的重要一步。本文就我国中医药发展存在的一些不足进行分析,并根据其现状展望其前景,以期提供一定参考意义。 1 中医药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中医药发展规模较小,高水平人才缺乏 国家公布的相关报告显示,到2014年我国中医类医院占全国医院总数的14.4%;中医医疗机构床位数占总数的13.3%;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诊人次占11.45%;中医药卫生人员占全国卫生人员总数的5.3%,其中中医执业医师数占14.5%。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分析,我国中医药医疗体系的比例均未超过15%,医疗行业的近85%份额都被西医所占据,以上数据充分说明了我国中医药发展规模的萎缩以及社会上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缺乏。 1.2 中医药传承及创新力度不足 我国中医药是经过上千年在临床上的不断尝试和应用总结发展起来的有严密制度的科学,讲究以病带证,以证带方,病证方药自成体系。中医院在现代的传承体系中,将中医和中药细化为两个大的一级学科,有术业有专攻,增强中医药教育专业化的优势,同时也降低了中医药病证方药体系的底蕴,不利于中医药在临床上的进一步发展。另外,在中医药创新上,尽管有像青蒿素这样对疟疾有特效的中药青蒿单体活性成分的存在,但对其四性五位、升降浮沉和归经的原理尚不明确。我国中医药的理论研究,创新药物的开发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1.3 中药材质量难以规范 中药材需求量的增大造成中药材“药”属性的淡化和“商品”属性的增强。对野生中药材的过度开采也造成了其总量的减少,甚至一些名贵中药材的枯竭。另外中药材的栽培种植管理粗放,化肥、农药残留污染严重,道地产区药材盲目引种,

关于某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思考

关于XXX医药事业发展的思考中医药是我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与疾病做抗争的宝贵知识结晶。在卫计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省、市、县政府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县中医药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在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医事业发展现状 中医药的优势在于疗效好,副作用小,费用低,特别是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以及疑难病症等方面有独特疗效。使用中医中药能够有效减少医疗费用支出,减轻群众就医负担。目前,以县级中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基本健全。XX县中医医院作为县级中医药龙头单位,肩负着XX中医药事业发展新旺的历史使命。医院基础条件差,人才匮乏,人才结构不合理,优势不明显,特色不突出。这些问题严重制约XX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二、中医药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难以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中医医院特色不浓,优势发挥不够,中医药治疗率偏低,诊疗方法逐渐西化,中医临床阵地缩小,疗效降低,居民患病选择中医药治疗意向偏低。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渐淡化,服务领域趋于萎缩;老中医药专家很多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不到传承,一些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中医药理论

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严重影响了中医药作用的发挥。 (一)管理机构不健全,政策落实不到位,投入不足 我国《宪法》和《条例》都提出了中西医并重共同发展的方针,但落实的效果却远不尽人意。由于机构不健全,管理环节缺失,诸如像《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第十条第三款“医疗保障政策和基本药物政策要鼓励中医药服务的提供和使用。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点机构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中药品种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报销范围。按照中西药并重原则,合理确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中药品种,基本药物的供应保障、价格制定、临床应用、报销比例要充分考虑中药特点,鼓励使用中药”。《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第八条第二十九款“完善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医保政策。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将中医诊疗技术、中药饮片和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治疗性医院中药制剂纳入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基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范围;全部单味或复方中药饮片及药材纳入个人帐户支付范围;引导参保人有效利用中医药服务,适当降低参保人员使用中医药服务的自付比例。对住院病人采取中医特

中医真正入门之书推荐

中医真正入门之书推荐 这个帖子我曾经在天医论坛去发表过,因为我发现现在普遍存在想学中医的朋友无门而入的感觉,也常碰到要找我辩论中医是伪科学的朋友,我常向他们推荐下面的书籍,告诉他们看完再来批判,不然根本没资格批判,哈哈,也是人间一大快哉。 首先,如果一点基础也没有,那麻烦请看《思考中医》,这是李阳波先生和刘力红先生两代人的经验总结。可以说写的是中国的中医古文化,虽然有些偏激和义愤填膺,但书的质量绝对一流。其次呢,请你看《扶阳讲记》,这是四川的卢火神写的,他用现代的语言讲解了先天大道在医学上的应用,已经有些深度了,但这是给初学者一个很好的开头,不要一上来就走错了路。后天法门有很多,而大道则只有一个,把握先天大道,再来先后天贯穿,那就容易多了。 看完上面两本书,那么就可以看下面这几本分量更深入核心的书吧: 1.刘止唐先生著:《医理大概约说》,这是道家的命门之所在,完全是神化一气而为之,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发人之未发。 2.郑钦安三书:《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这是示人大道的经典。也是对刘止唐先生医理进一步的阐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3.黄元御著《黄元御全集》中医的根本在哪里,后天如何化生的,着落处在哪里?看完全集,自然明白此中道理,也许你就是中医未来的荷担如来。 4.彭子益著《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上下册。这是示人大法的经典。 也是黄元御先生书籍的简化版本,并且加上了王孟英先生的温病大法的经验。

5.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这是前贤的经验结晶,有独到的临床价值。特别是对肾阴稳固元阳的固脱作用写的非常的到位,发人之未发,为后世开无数方便法门。 6.李可著《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这是继承上面书的精华而临床创新的大书!后未见来者!我在看第5遍了,还是觉的意犹未尽。 7.徐灵胎著:《徐灵胎全集》中医的全面神通可以到何地步,后天世界的卓识可以到底如何,我在看第4遍,只能说精彩,并且只有你真懂了先天大道,才能真懂徐灵胎先生的后天各法,否则免谈,一定入云雾中。 8.王孟英著:《王孟英全集》温病学派的大精华到底在哪里,温病学大家懂火神心法吗,请看此书,为那些滥用寒凉砍伐人阳气的现代温病家门敲警钟,也为那些偏激的火神派的一些过头的人提个醒:这才是真正温病大家的大法! 书如果看到这里,我相信朋友你至少不会走错路了,中医的大道能否被你入,就看你的悟性,灵性,天赋,喜好以及勤奋程度了。 再会,朋友,熬夜写出上述文字我心甘情愿,愿有更多的人能入中医之大门,修炼永无止境...

浅谈中医学中的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

浅谈中医学中的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 摘要:从其理论体系上来看,中医学是具有完整的概念、命题、推理的理论体系,其理论体系从思维的角度上看,既有逻辑思维的概念、命题、推理,又有非逻辑思维的形象、直觉、顿悟,而作为中医学最主要的特点——整体观指导下的辨证论治过程中,非逻辑思维占主要方面。非逻辑方法历来被认为在中医学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应加强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培养,从思维知识的渗透和中医文化氛围培养两个方面促进逻辑和非逻辑思维的交融。 关键词: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中医学 美国哲学家库恩指出:“科学只能在发散与收敛这两种思维方式相互拉扯所形成的张力下,向前发展。如果一个科学家具有在发散式思维与收敛式思维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的能力,那么这正是他从事最好的科学研究所必须的首要条件之一。”[ 1]所以中医学的研究实践都离不开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联袂作用。 一、中医理论体系中蕴含的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 中医学知识和所有的古代知识一样,以自然哲学为背景,主张“天人合一”。从其理论体系上来看,中医学是具有完整的概念、命题、推理的理论体系,从元气——阴阳五行——藏象学说——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层层深入通过演绎和比类推理将整个人体的系统性、整体性体现出来。在其具体应用方面主要是以辨证逻辑为指导的,从对阴阳的消长平衡分析法,到五行生克制化的制约法,到治疗的本标缓急法,再到经脉脏腑的运动传变法,最后到运用自如的知常达变法。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智者察同,愚者察异”的字样,求同即求得万物的整体和谐统一。其理论体系从思维的角度上看,既有逻辑思维的概念、命题、推理,又有非逻辑思维的形象、直觉、顿悟,而作为中医学最主要的特点——整体观指导下的辨证论治过程中,非逻辑思维占主要方面。 二、非逻辑思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中医注重想象联想灵感,讲究整体思辨,也即非逻辑性思维。最明显的例子便是中医中的“精”“气”“神”,但是何谓“精”,何谓“气”,没人能解释

中医与传统文化-刘力红

中医与传统文化-刘力红 2009-11-08 21:30 主持人: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的盛宴,这里是学术的殿堂。有人说中医它是一门人文科学,也有人说中医是一种精神,的确,在东方文明几千年辉煌的岁月当中,中医和指南针、火药一样,是很多西方人士和友邦人士所效仿的对象。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随着西方的科学渐渐地传入中国,中医也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那么中医它到底有着什么样的人文精神,它又有着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内涵,今天的《世纪大讲堂》,我们就很荣幸地邀请到了广西(中医学院)经典中医临床研究所首席教授刘力红(请准确说明)先生,欢迎刘先生。 您好。欢迎。您请坐。 首先还是和大家一起通过我们的大屏幕认识一下刘力红先生。 刘力红,湖南湘乡人,1978恢复高考后考入广西中医院,从此开始了他和中医的不解情缘,在接受了大学五年的学院教育之后,刘力红便跟随李阳波、王庆余及曾邕生等中医名家修习传统之易道医学,并亲历了传统的师徒生活,在传统文化中领悟中医精髓所在,多年来,刘力红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积累经验,希望能够通过中医传统经典方剂治疗疑难病症,并在2003年出版了《思考中医》一书,在中医界掀起了一股“重视经典、学习经典”的热潮。 主持人:刘先生,您学中医,其实是从78年恢复高考的时候开始的,在那个年代,好像很少会有人想到要去学中医,您当时是怎么考虑

的? 刘:实际上我学中医,完全是一种意外,就是并没有说,也没有家学,只是因为父母的历史问题,我父母是右派,高考恢复以后,因为我的成绩考得还是比较好,但是因为政治因素的影响,就把我录取到中医学院。 主持人:进学校之后,怎么去学习这个中医呢,在学校里面教授中医的方法是什么? 刘:进学校以后,当然就是我就得到这样一个机会,读大学的机会,那么就很认真去念书,比较用功,按照当学生这个角度的时候就应该说是成绩不错吧,把五年的学念下来了,成绩很好,那么这样就留校,但是那个时候就是尽管成绩很好,只是说把教材弄得很透,但是对中医的精神,对传统文化的精神,实际上并没有很深的领悟。 主持人:除了对它精神的领悟可能不足之外,在学校里面,把中医的教材弄透,代表着您能给病人治病的时候,效果特别好吗? 刘:那不能。 主持人:差别是什么呢?

中医药的发展趋势与现状思考

【关键词】国学生命科学文化自卑中医药的魅力人文中医药管理中医药发展中医应该归在国学中,它以精深的科学内容、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医疗实践、鲜明的民族风格屹立于世界医学与科学之林,是世界上迄今唯一保持不衰的传统医学,是世界科学史上的奇迹。 1 中华瑰丽的珍宝——中医药的魅力 “所谓国学,包括文、史、哲三大类,涉及政治、经济、社会、道德伦理、逻辑等方面。《诗经》、《书经》《易经》又是国学之首”。[1]《诗经》是文学艺术的代表,《书经》是史学的代表,《易经》是哲学的代表。中医恰恰源于《易经》,哲学家通过综合观察,类比研究,加以演译、抽象,从无限变易的现象中邻悟到各个领域的规律和原理。经过实践研究再实践进步,几千年的漫长时间,博采了中国古代哲学,自然科学技术,人文诸学科的优秀成果,集中体现为古代唯物辨证法与中医理论实践的结晶,逐步形成中医学特色,独具一格的中医学辨证法,中医学辨证法正是中医科学体系中瑰丽的珍宝。是我们祖先研究人类生、老、病、死,反复实践验证的宝贵财富,它也将成为哲学家和医学科学家研究国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类的生命科学。 中医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代表,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基础上,注重人与天地自然的大整体和人体各部组织器官的小整体,人与自然和社会客观规律的统一性,世界万事万物之间相互关联的动态性,并以维物辨证法为特点的方法体系,就是中医深深地扎在国学之中的无法切断,也不能切断的根。 中医是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存在的生命科学。从基础理论到临床辨证施治,从四诊八纲到药物方剂,认为“人的生病是某种致病因素导致阴阳气血失衡和谐所致,人的心理活动不顺应社会客观规律也会生病。治疗原则为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辨证论治,调节人体机能,使阴阳气血恢复平衡协调,使七情六欲顺应社会客观规律而愈病”。[2] 中医不像形态学那样看得见、摸得着,从尸体解剖学上看到有形的,能够服人的科学性。中医与西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中医是把人体与天地自然联系起来的动态医学,他以功能及生命运动的形式存在着,它是运动的、变化的,是无法从尸体解剖学和形态学上找到科学概念的。因为人死了,生命运动就停止了、消失了。随着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愈来愈证明中医理论的可贵。国外科学家对人体生物钟的研究,针麻的研究,气象对人体的影响的研究,节气与人体的关系的研究等,都证明它有很高的科学性。这些现象在我们中医学来讲,数千年前老祖宗早已初步掌握并逐步形成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运用于人民的保健事业。中医是我们祖先近三千年与疾病作斗争经实践检验的真理,它将发挥重大的科学原理,“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也将很快发展为人类的生命科学。 笔者经二十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证明,很多西医药解决不了的绝症、危症、难症、奇病、怪病都被一个一个解决了、痊愈了,难道这不是中医药的魅力吗?这不是中医的科学性吗?掌握了这一套科学原理,就可随心所欲、遇病不慌,从容处置,辨证施治,就能施展中医药魅力无穷的优势。 2 古人的风采与不幸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能透过墙壁看到人,并能看到人体内部的一切,当然并不仅是扁鹊一人有这种本领,人这种超微观的思维信息,能够透过任何东西,不受阻挡,这是科学不好解释的。对人体内经络的运行,内脏之间的相互联系(相生相克),内脏与体表之间的联系,一天十二时辰与人体内外各部分的关系,日、月、星辰的运动,四时节气的变化与人体的联系,疾病的发生与转归等,都是通过人体经络系统进行的。这些有关人体整体联系,人与天地自然的联系,人体自在运动,自动调节等现象,说明中医理论的总结也与人体特异功能和气功锻炼有密切关系,同时更是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的实践经验总结。两千多年前的扁鹊就可透视人体,华佗就可以刮骨疗毒,开颅手术。这说明我们祖先的才智不比今人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