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思考中医读书心得

思考中医读书心得

思考中医读书心得
思考中医读书心得

思考中医读书心得

几年前就听说有一本书叫《思考中医》,并且还在书店的书架子上看到了,随手翻看了几页也就放下了。想必是讨论中医存亡问题。

而今有同事举荐了这本书,并且摆在了我的面前,那就要好好读一遍了。经过两周阅读,颇有收获。

1,作者很执着,有学问,有见识。

2,始终以阴阳为纲领,展示了《伤寒论》六经的阴阳转化,很有新意。有些观点和我的认识有点相似。

3,文章也有一些机械的、望文生义的成分,这是我的一孔之见。

4,总之,在今天能够读到这样一本书还是很开眼界的。是一部难得的好书。

终于把《思考中医》看完了一遍,因为不看完它,心里总是不得安宁,这本书对我启发太大了,刘力红老师的话,太刺入人心了,你说怎么能不让我心动呢?

一个连《内经》都不曾读完的人,又怎么能成为一个上工呢?不能成为一个上工,又怎么能为百姓治病呢?如果没有一定的能力,就行医,那岂不是害人吗?不要以为中医没有毒副作用,中医的毒副作用在于行医者的能力,你有能力毒副作用就小了,你没有能力。那么你就是在杀人!!!

柴胡:味苦平。主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

大黄: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道)、谷(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藏。

柴胡和大黄最大的共通点,就是“推陈致新”。“陈”与“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陈”代表一种旧有的东西,旧有的状态,“新”当然就是一种相反的状态,将旧有的状态推翻,建立新的状态,这是推陈致新;促使一个事物进行变化转换,以形成另一个事物,这也是推陈致新。

现代物理学有一门非常重要的学问,叫“临界相变”。所谓“相变”,说白了就是事物状态的变化,事物由此一状态进入到彼一状态,必须经历一个变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某一区间或状态,对

于变化是否发生、变化的进程、变化的方向,都是至关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这样一个区间或状态,称之为临界或临界状态,在临界状态所发生的变化,即为临界相变,因此,临界状态以及临界相变的情况决定了事物的变化情况。

临界状态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整个事物的变化,事物能否由“陈”的状态进入到“新”的状态,要看临界相变的`发生情况。从这一点上来看,柴胡与大黄“推陈致新”的作用,是否就是直接作用在临界状态及临界相变上呢?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假如柴胡和大黄确实能够直接作用于临界状态,直接促使临界相变的发生,那这个意义就太大了。疾病是一种状态,健康也是一种状态,有时候我们从健康走向疾病,有时候我们由疾病回到健康,为什么会有这个变化呢?因为相变的方向不同,所以就有健康和疾病状态的不同。

古人云:“但使五藏元真通畅,则百病不生”。人为什么会生病呢?是因为五藏元真不通畅了,为什么五藏元真不通畅呢?因为四肢百骸、经络隧道、五藏六府,被结气、积聚、瘀血、血闭、风寒、痰湿水饮等等病理产物阻滞了、障碍了,因此,我们利用中药来扫清障碍,拿掉阻滞,疏通道路,这就解决了疾病的关键问题。

《素问》讲:“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素问·六微旨大论》又言:“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出入升降为什么会废息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元气升降出入的这个“道”被阻滞了、障碍了。道路不通,怎么出入?怎么升降?那就只好作罢。

只有元气的升降出入有保证,神机气立才有保证,健康才有保证。阻滞了,障碍了,神机化灭,气立孤危,怎么还会有健康呢?所以就要设法疏通它。

引申开来,其实每味中药都是一个“推陈致新”的高手,它们通过参与相变、影响相变,使相变的方向朝着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对此中奥秘,既可以从“推陈出新”言,也可以从“临界相变”言,这是中医认识生命,治疗疾病的精髓。中医治疗任何疾病,都不出这个法门。

在大学课堂上老师曾推荐《思考中医》这本书,当时不以为然,后经同学再次推荐才有了读它的念头, ___,在搬宿舍过程中偶得此书,看来是缘分的安排,不得不读了!

书中的言语很朴实,且有思辨性,我自然而然地被其吸引,多处醍醐灌顶,恍然大悟。还记得这之前有过类似的感觉,是在一次研究生组会上听同学讲黄元御的《四圣心源》,当时听起来觉得相当精彩,真想会议结束就好好读一读,好好感悟,可惜自己得了“软骨病”,没了下文。回想一下,二十三岁了,我还真没完完整整看过几本好书,记忆中只有《围城》《简爱》了,由于自己是理科生的缘故?可我明明是很爱文学创作的!虽然写几篇文章算不得什么创作,但情怀还是藏隐在其中的,有心人,天不负?

刘力红自己说他写《思考中医》用了十年的时间在酝酿,正是十年磨一剑啊!其实我现在写这些随笔文,何尝不是在磨剑呢?用心写的书给读者的体验是丰富的,我在书中受益匪浅,对中医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似乎是抓住了大学五年学习中没能找到的中医学的要领。哲学课老师在分享她的写书经验时也说,一本好书,总能带给读者一些启发。

从写考研日记开始,我就一直琢磨怎么写出来才是最好的,如果单纯写完了事,那我还不如早点睡觉,纠结始终伴随着我,现在已经不以纠结为纠结了,反倒觉得这是个人发展中“否定之否定”的必然结果,钱钟书也说“矛盾是智慧的结果”。现在意识到,若定位于未来,写一些为将来而准备的文章(比如以后某一天想出书)会更有价值?

我应该用好人生最有时间的一段时光,把人生最学术的一些思考和感悟记录下来,按中学语文老师写作文的要求来操作,“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一点说透”,当做书稿来写,供以后回味和把玩,也许会酿造出别有滋味的美酒,把自己灌醉!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读后感 本书作者L.S斯塔夫里阿诺斯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曾获得过古根海姆奖、福特杰出教师奖和洛克菲勒基金奖等一系列学术荣誉。虽然他以《全球通史》享誉世界,但实际上他著述颇丰,还有大量其他作品为学术界称道。他的作品还包括《1453年以来的巴尔干各国》、《奥斯曼帝国:它是欧洲的病人吗?》、《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和《源自我们过去的生命线:新世界史》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于一般卷帙浩繁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而且讲述的井井有条,中间都有很好的衔接,不会读的思维混乱。在阅读《全球通史》的过程中,无法对具体历史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所以只能有一些印象式的感悟,这些感悟印证到了现实和自己所了解的中国历史。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讲的东西,除了了解了许多以前从未阅读过的古国盛衰史,同时还了解到了这些国家的军事力量,行政效率以及经济发展,穆斯林的帝国的崛起,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等。 在本书中,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并吸收了20年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读来颇觉新颖,有强烈的现实感。 纵览今日之世界,人们的时空观念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全球村”逐渐成为现实,整个世界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联系在一起了。在西方从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希罗多德起,编纂世界史的努力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从历史学家的这一世代更继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可以获知,世界史是在不断消除各民族闭关自守状态中迈步的,不管在他的最初间段步履是何等蹒跚,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脚步不断的加快,全球史应运而生。这一学术文化过程生动地证明了,人类向着更广阔、更灿烂的一统世界前进的步伐是永远也不会停息的。 《全球通史》之所以展现了世界史的新视野,这是因为:

如何学习中医

如何学习中医 中医的学习,大致可以划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一,蒙学阶段; 启蒙是此阶段的重点。需要学习的内容,在古代就是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赋与汤头歌诀这四小经典。现代的中医教育,已经在内容上更加充实,在结构上更加完善了,分作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这五门核心课程。作为在校学生,是要求系统学习的,无须多说。 对于自学者,无论内容,还是方式,都需要做适当的调整才好。因为在缺少老师指点的情况下,要系统学习上述几门课程,存在几个常见的问题: 1 内容枯燥,难以入目。课堂的讲解可以是很丰富的,加入很多趣味的东西;而且教师是活的,可以根据学生的状况,随时进行调整。这与整天面对一本死沉沉的教科书是皆然不同的; 2 没有重点。一本中医基础理论,绝不是每一个章节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脏象学说,绝不是五脏的位置在任何状态下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脾脏的生理功能,绝不是对临证起到相同的指导意义的。所有的这些不同,这些轻重,是需要老师指点的; 3 易生误解。中医理论,非常崇尚“理解”与“领悟”。而所

有的理解和领悟,都需要有一个认识的平台,即对概念和关系的基本认识。自学者由于缺少前辈指导,很容易在起点上走偏,从而产生对整个中医学的偏激认识。 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上述种种问题,建议自学中医者在启蒙阶段,采取以下的学习方法: 1 多读中医前辈的传记,以及他们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性文章。他们走过的路,看起来笨拙的很,实际上常常是中医入门的最佳捷径。多向前辈学习他们的学习方法,帮助将会是非常大的。这里强烈推荐一本书:《名老中医之路》第一辑。把这本书熟读过三遍,不但是学习方法方面可以豁然开朗,在此过程中就可以学习到这些老先生很多宝贵的学习体会,临证心得。 2 利用好丰富的网络资源。现今信息的时代,已经把学校的大门很大程度上打开了。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比较轻松的得到机会,向各中医院校的名师学习,收看他们讲课的视频,而且全部免费。这样的学习,虽比不得在教室的环境里,聆听面对面的传授更有感觉,但比起死读书本,总要强的多了。 3 教材的选择要兼顾权威性和趣味性两项原则。学习,自然是离不开教材和参考书。教材方面,还是主张正规的全日制教材。每本书都是经过几十位专家严格把关,权威性是最好的。至于版本,个人比较倾向于七版教材。除针灸学外,

全球通史读后感800字5篇

全球通史读后感800字5篇 人类从历史中一路走来,我们无法预知人类的最终命运,但站在二十一世纪,我们至少可以回瞬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展望我们自己的未来。下面是推荐的全球通史读后感800字,仅供大家借鉴。 全球通史读后感800字(一) 一直都知道读史可修身知史可养德。由《全球通史》想到的史家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尽管《史记》具有不可替代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但是它也只记载了一国之史。纵观我国的史学著作超出一国范围面向世界的无不受西方思维的影响这不但体现在思想上而且体现在著作的布局上。在我国史学界急功近利者居大半正如钱茂伟所批评的‘在《传统史学史研究的若干反思》一文中我对以前人结论代替自己研究的恶劣学风进行了批评明确指出“前人所得出的每一个结论都是特定时代、阶级、学识的产物。在引用前人结论时一定要先作具体分析切忌断章取义地搬用前人现成的结论来代替自己的具体研究”。’他们丢弃了史家珍贵的灵魂这灵魂是史家之所以成为史家最重要的东西丢失了它也就丢失了成为史家的理由。

一位史家所写的并不只是一本介绍过去的书而是一个高尚的灵魂。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与一般卷帙浩繁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 二十世纪是一个发展的世纪人们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的发展 超过了以前的总和。但这也是一个让人类悲痛的世纪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文明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人类在发展中也被一些问题所困扰如: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水资源短缺资源枯竭恐怖主义宗教矛盾……这些让在发展中的人类陷入了迷茫正如在一战结束后为指引人们走出迷茫韦尔斯写成《世界史纲》一样斯塔夫里阿诺斯为在迷茫中的人们写成了《全球通史》。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在《致读者》中写道“这种多样性显示出21世纪在拥有巨大潜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危险。虽然历史学家没有魔法师的水晶球不能够准确的预知将来但是他们能 够基本确定地预测到21世纪既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地狱而是一个拥有各种可能性的世纪。至于这些可能性中的那些能够实现则取决于这本书的读者你们在未来几十年中的所作所为将是有决定 意义的。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现在既不能做自我欺骗式的乌托邦

学习中医经典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经典的心得体会 现在很多人学经典是带着一种批评的眼光来学, 觉得经典这也不科学,那也不科学,你比经典都高明了,那你还学什么经典呢你以一 种抵触的情绪,认为经典过时了,那你怎么学得进经典所以,学经典这个态度很重要,你必须完全地相信它,接受它,然后再思考怎么按照经典的思想去奉行。只有这样,经典才学得进,只有这样,你才会有收获。经典经过了那么长时间的考验,那么多人依靠经典成了名医,你有什么担心呢所以,对于经典完全地可以信受奉行。这里为什么要 提出这个条件和素质呢因为它太重要了。不具备这个条件,经典的学习整个就成了障碍。记得在读《本草纲目》的时候,谈到白术这一条时,李时珍引了张锐《鸡峰备急方》的一则案例:"察见牙齿日长,渐至难食,名曰髓溢病。用白术煎汤,漱服即愈。"大家看到这个案例,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呢我想很多人会不相信。牙齿长到一定程度就定 型了,怎么会越长越长,以致进食都困难呢这太离谱了。即便有这个髓溢病,牙齿那 么坚硬的东西,怎么用白术漱漱口就能缩回去呢简直太不科学了。但,我不这么想, 我首先是相信它,然后,再来思考它的道理。首先,这个病名很有意思。牙齿为骨之余,由肾所主。肾主骨生髓,骨与髓乃是异名同类的东西。牙齿日长,就好像是髓满了在往外溢一样,所以,叫做髓溢病。现在要考虑的是这个牙齿为什么会日渐长长髓为什么 会往外溢这一定是约束骨、髓的这个系统出了问题。骨、髓由肾所主,肾为水藏,故 骨髓亦属水类,明白了这层关系,就知道对骨、髓的约束功能是由土系统来完成的,这亦是前面所讲的土克水。现在土系统出了问题,土虚了,当然就会发生水溢,当然就会发生髓溢。髓溢了,牙齿自然会日渐变长。这个道理明白了,用白术来补土制水,控制髓溢,就是十分简单的事了。这是我对髓溢病及其治疗的思考过程。去年接治一位跟 骨骨刺的患者,患者的双跟都有骨刺,疼痛厉害,以致足跟不敢落地,要踮起脚来走路,所以,生活感到很困难。我按常规的思路,用了补肾的方法,也用了活血、除痛、蠲痹的其他方法,但,都没有获得明显的疗效。正在我感到进退两难的时候,突然想到了上面的这个案例。骨刺病也叫骨质增生,是由于骨钙流失到骨面,思考中医骨 性赘生物所致。骨钙流失形成骨性赘生物,这与髓溢有什么差别呢应该没有差别。于 是我如法炮制,用白术煎汤,让患者浸泡足跟,每日二三次,每次20 分钟。出乎意料,不数日,痛即大减,足跟能够落地,坚持近月,病即痊愈。上面这个例子给我的感受很深,什么感受呢就是对这个"信受奉行"的感受。对这件事我首先是相信了,相信了才 有可能去进行上面的思考。如果对这件事根本不相信,那怎么会有以后的思考没有这 些思考,就不会想到要用白术来治疗跟骨骨刺。所以,相信是第一,只有这一步做好了,才有可能为今后的研究带来机会。如果首先就不信受,那一切就被你拒绝了,一切的机会就没有了。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么回事。因此,学习接受中医经典著作,也是学习中医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总结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总结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总结 思量再三,还是决定买下这两本书《全球通史》的上下册,原由有二,一者想进一步能以“史”的眼光去品味全球的“恩恩怨怨”,当然以全球的角度来出发,这些恩怨无非是些鸡毛蒜皮的内部矛盾,像邻里的打鸡骂狗。而事实上我们又身在其中,不能从过去跳出来,毕竟那些欺凌实实在在血淋淋地发生了。那是历史,是修改不掉的,也不能忘却;二者想看看美国历史学家眼中的全球历史,它们眼中的中国,国人,毕竟,教课书难免有一面之词之嫌吗。 迫不及待的开篇,尽然让萦绕我脑中多年的异想天开找着一些“理论根据”,记来博今后一笑。由有学过一些电子、化学等相关的科学知识,像电流的流动,电子作为实在存在的物质在导体中流动形成电流,但电子的流动并没有改变导体的物理化学特性。比如银线连接金线有电流流过,金线并没有得到银线的电子而变成银子,原因是原子核没有被改变,但并不能否认金接受了银的某些东西,只是不好量化衡量而已。人作为一个生命单位,每天和外界发生着各种信息(能量等)的交换,但你并没有变成我,我也没有变成你,但相对亲近的人在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这就是为什么有“夫妻相”一说了。另如果人死亡了,那么人那些记忆的最小物质载体呢,它会不会飘荡起来,形成“魂魄”.而这一记忆的物资载体会不会因为被活的生命体(人)交换而体现原生命的部分特征。这样说来,魂魄附体就不是一个迷信话题,而是一个>科学课题。我们的五千年典籍中,这样的记载何其多也。书中美国这位老先生讲道:“电子、质子和中子相互结合形成各种原子,各种原子相互结合组成各种分子,各种分子在组成有机化程度不等的聚合体,其中有一类有机聚合体形成了生物。”[4页]也就是说把人微观了分,人无非是一堆有机聚合体,或说是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只不过是它们有的人的排列方法。另“地球在宇宙中小的就像太平洋上的一粒尘埃”[4页],如此应证了我的另一格想法,世界的极限,在我看来,宏观世界外还有宏观,没有尽头,微观世界内仍可微观,无穷尽也。也就说,大永远可以再大,小永远可以无限的小,没有最小,只有再小。大和小永远是一个相对概念,不能绝对,大与小的比较只能在一个特定的空间时间范围内进行。这样的理论的其中一个推论是,必然有外星人的存在,只是我们的科技还没有发展到那一步而已。宇宙外还有宇宙,总有一个地方也会形成有机聚合体而又生物。微观世界的人的记忆的载体(一个比中子、质子更小的粒子)由于科技的发展而被捕获,一夜之间大学毕业完全不是梦想。抓一两个魂魄粒子解密其附着的信息成为可能。物资是永恒的、也是守恒的,总有一种粒子携带一种不同层面的特征展现,把人看成一粒子时,展现出人的特性,并不是细胞,然每一细胞又有自己的特征被更小的粒子固守。现在基因技术说明基因是你区别他人的最小单位,而总有更小的粒子去决定有这样的基因表现。一直微观下去,我怕会出现人和石头或水的组成的最小单元体是相同的结论,我辈还是不做讨论为好。 另一句子我也很喜欢,“人类通过改变环境来适应自己的基因,而不是改变自身的基因去适应环境。”但不敢苟同。按以上理论,没有基因的改变,人类应该还时有机聚合体或生物,正是系列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的基因的改变,才会有进化(如果人类进化是真的话),不会有由基因改变而由有机聚合体逐步进化成人时,自身基因突然再也不变了,因为环境从没有停止改变过,而且正是由于人类的破坏,环境的改变的更加剧烈。这也成为我们相信有更高等生命存在的理由。而我们人类并不是生命形式的终极,而应是生命形式的一个阶段。具体在哪个阶段,我就搞不懂了。也许有一天的研究会发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10历史一班王珮1012200025 利用这个暑假时间我读完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一书,感触颇深。在此写下我的一些感受并整理成读书笔记,由于此书章节甚多,因此选取部分章节进行整理。 第一编史前人类·第一章:人类-食物采集者 地球形成于50亿年前,在40亿年前由无机物自然进化出有机的单细胞生物(争议很大,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根源,很多人说是不可能的,只能理解为上帝创造或外星球带来,有关无机物进化有机物实验室应该也一直在模拟环境中进行着实验,但还没有成功),然后继续进化从微生物-原始植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3亿年前适应陆地的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最后是哺乳动物,哺乳动物在生物界统治地位已经达到6000万年。在经历了几次恶劣气候-冰河时代的循环之后,在400万年前产生了相对聪明直立行走的原人,又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在大约40000年前(或许更早)在非洲出现了有语言、会使用火和工具的真正意思上的人类。虽说也有一些个别证据试图证明人类是在各个大陆单独起源,但现在主流的观点还是整个人类都起源于非洲。我们以前学习历史时说中国在几十万前年的北京人和元谋人什么的,根据DNA和Y染色体分析,跟我们现代的中国人毫无关系,可以理解为自然进化的原人又自然灭绝了。 从最宏观的角度来看,地球的发展有几大转折点。第一大转折点是生命从非生命物质中进化出来,第一大转折点之后所有生物都通过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的方式来适应生存环境,这也就是后来达尔文所提出的进化论(可惜当时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给利用了,孪生出了社会达尔文)。第二大转折就是人类的出现,人类不再改变自身去适应环境(当然也会有一定改变,也就是下面我说的人种的起源,不过改变很小,远达不到物种的改变),而是改变环境来适应自己的基因。现在随着人类的科技不断发展和基因工程的不断发展,可以预见未来第三大转折的到来,到时候人类不但可以改变环境,同时也能改变自己的基因。 只有人类能改造环境,这一人为化的环境被称为“文化”(这么难定义的词这么简单就说明白了)。人类的文化包括工具、衣服、装饰品、制度、语言、艺术形式、宗教信仰和习俗。 已知的旧石器时代成就有:制作丰富的劳动工具和武器;制作利用毒药;对食物的防腐、利用灶和石板加工;利用夹板处理断肢、止血带、绷带、放血疗法、灌肠疗法;分辨星座;航海技术。 与我想象中的艰苦生存在世上的旧石器时代人类不同,事实上在某种程度上原始人生活得也相当快乐,以沙漠中的布希曼人为例,成年人平均每周只花15个小时去狩猎和采集食物,其它时间都是幸福的光阴。再看我们现在的生存压力,看看蜗居,看荥阳几千块一平方的房价,看我们高昂的教育医疗成本…… 话说回来,之所以说原始人的快乐只是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确压力很小,他们不考虑过去,不考虑将来,因循守旧,偶尔有不遵守部落传统的人也会被杀掉,除此之外还是很残酷的,由于这种狩猎和采集效率非常低,所以单位面积能养活的人口就很有限,这样多胞胎一般只留一个,前一个小孩断奶前出生的婴儿也会被杀掉,食物短缺时老人、儿童、身体虚弱的都会被杀掉,加上缺医少药,只有约为10%的人能活过60岁。 由于女人采集的植物并不比男人狩猎得来的食物少,所以女人的地位也并不比男

辩证看待中医药的科学性和科学价值及思考中医的现代化

辩证看待中医药的科学性和科学价值及思考中医的现代化 摘要:当下的中国社会普遍对中医药不重视,甚至出现了鄙视中医的迹象,认为中医是不科学的。其实从中华文明的发展来看,中医从诞生到现在,它一直为我们中华名族的繁衍起着巨大的作用,一直都在不断地完善,它的理论都在不断地根据临床实践以及疾病的变化而得到丰富和充实。从辩证的角度看,中医药存在它的科学性和科学价值,这为我们在21世纪更好的开展中医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医药科学科学价值现代化 1 何为是中医、中药 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是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是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中药:指中医用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主要源于中国,除植物药以外,还有动物园,介壳类,矿物类还有少数源于外国的中药,如西洋参,犀角等。 2 什么事科学、科学的特点和科学价值 科学是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的特点是:可重复验证,可证伪、自身没有矛盾。科学价值是指科学价值包括三个方面:(1),科学的价值,即科学的物质价值或有形价值,科学的精神价值或无形价值。(2),科学与社会价值观的互动,即科学可以影响人的行为规范,变革社会的价值观念,同时社会价值观念也作用于科学,促进或阻碍科学的进步。(3),科学中的价值,即指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不仅在科学活动中脱离不开价值判断,而且价值和价值判断因素也或多或少渗透在客观知识体系之中。 3 中医的特点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存在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始终担负着医疗保健的重要角色,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医也在不断地发展进步,而其进程,往往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的发展同步。如针灸用具的衍变,由最初的砭石,到后来的骨针、陶针、铜针、铁针、金针、银针,一直到现在临床广泛应用的不锈钢合金针,无一不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产技术水平。[1] 4 辩证的看待中医的科学性 中医有它科学的一面,虽然有些内容我们目前还无法解释,但这并不代表它就不科学,至少现在看来,中医有很多地方时科学的,比如古代人痘的接种来预防天花,发现青蒿能治疗疟疾,黄连能治疗痢疾等。中医是一门来自临床实践的经验医学,但不完全是经验,也有它对疾病认识的以及治疗方法的认识,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它来源于实践的总结,又用与实践,并在几千年里在我们炎黄子孙的身上不断的使用,不断的补充,修正,不断地完善。只是到了近代,由于

中医真正入门之书推荐

中医真正入门之书推荐 这个帖子我曾经在天医论坛去发表过,因为我发现现在普遍存在想学中医的朋友无门而入的感觉,也常碰到要找我辩论中医是伪科学的朋友,我常向他们推荐下面的书籍,告诉他们看完再来批判,不然根本没资格批判,哈哈,也是人间一大快哉。 首先,如果一点基础也没有,那麻烦请看《思考中医》,这是李阳波先生和刘力红先生两代人的经验总结。可以说写的是中国的中医古文化,虽然有些偏激和义愤填膺,但书的质量绝对一流。其次呢,请你看《扶阳讲记》,这是四川的卢火神写的,他用现代的语言讲解了先天大道在医学上的应用,已经有些深度了,但这是给初学者一个很好的开头,不要一上来就走错了路。后天法门有很多,而大道则只有一个,把握先天大道,再来先后天贯穿,那就容易多了。 看完上面两本书,那么就可以看下面这几本分量更深入核心的书吧: 1.刘止唐先生著:《医理大概约说》,这是道家的命门之所在,完全是神化一气而为之,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发人之未发。 2.郑钦安三书:《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这是示人大道的经典。也是对刘止唐先生医理进一步的阐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3.黄元御著《黄元御全集》中医的根本在哪里,后天如何化生的,着落处在哪里?看完全集,自然明白此中道理,也许你就是中医未来的荷担如来。 4.彭子益著《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上下册。这是示人大法的经典。 也是黄元御先生书籍的简化版本,并且加上了王孟英先生的温病大法的经验。

5.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这是前贤的经验结晶,有独到的临床价值。特别是对肾阴稳固元阳的固脱作用写的非常的到位,发人之未发,为后世开无数方便法门。 6.李可著《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这是继承上面书的精华而临床创新的大书!后未见来者!我在看第5遍了,还是觉的意犹未尽。 7.徐灵胎著:《徐灵胎全集》中医的全面神通可以到何地步,后天世界的卓识可以到底如何,我在看第4遍,只能说精彩,并且只有你真懂了先天大道,才能真懂徐灵胎先生的后天各法,否则免谈,一定入云雾中。 8.王孟英著:《王孟英全集》温病学派的大精华到底在哪里,温病学大家懂火神心法吗,请看此书,为那些滥用寒凉砍伐人阳气的现代温病家门敲警钟,也为那些偏激的火神派的一些过头的人提个醒:这才是真正温病大家的大法! 书如果看到这里,我相信朋友你至少不会走错路了,中医的大道能否被你入,就看你的悟性,灵性,天赋,喜好以及勤奋程度了。 再会,朋友,熬夜写出上述文字我心甘情愿,愿有更多的人能入中医之大门,修炼永无止境...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世界通史》——读书笔记 基本信息: 书名:《世界通史》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斯塔夫理阿诺斯[美] 出版时间:(1999-05出版)的全球通史,分 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 世界)两册 译者:吴象婴,梁赤民 简介: 本书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册。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并吸收了20年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读来颇觉新颖,有强烈的现实感。所以,本书在20世纪中期一问世便立即被译成多种文字,颇受好评。 美国许多大学已把《全球通史》作为大学基础课程的教材,甚至连美国的许多军校也把此书作为教材,规定每个学生在毕业前都要修这门课。这部通史被认为是第一部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 在今天这个时代,历史可说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因此,要对历史的全貌有一个实际认识,不能不说个别的历史已用处甚微。只有将各事件与总体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起揭示出来,指出其相似点和不同点,才有可能认识历史的全貌;才能在研究历史时,不仅得到乐趣,且有所裨益。 章节:第二章人类——食物采集者 第三章人类——食物生产者 第四章古代文明的起源 第五章古代文明诸类型 第二章:人类——食物采集者 1. 人类祖先的演变发生在有四次大冰期和三次间冰期的更新世时代。 2. 能否适应环境的关键不是取决于蛮力,也不取决于耐寒的能力,而是取决于智力的不断增长,取决于能 否运用其智力使自己较好地适应环境的需要。这也就是人类所以能在地球上居于无可争辩的首位的秘密。 3. 随着人类的出现,进化过程转向相反方向。不再是遗传因子适应环境——而是人类改变环境以适应自己 的遗传因子。 4. 语言和工具是大脑发展的原因,也是大脑发展的结果。

中医与传统文化-刘力红

中医与传统文化-刘力红 2009-11-08 21:30 主持人: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的盛宴,这里是学术的殿堂。有人说中医它是一门人文科学,也有人说中医是一种精神,的确,在东方文明几千年辉煌的岁月当中,中医和指南针、火药一样,是很多西方人士和友邦人士所效仿的对象。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随着西方的科学渐渐地传入中国,中医也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那么中医它到底有着什么样的人文精神,它又有着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内涵,今天的《世纪大讲堂》,我们就很荣幸地邀请到了广西(中医学院)经典中医临床研究所首席教授刘力红(请准确说明)先生,欢迎刘先生。 您好。欢迎。您请坐。 首先还是和大家一起通过我们的大屏幕认识一下刘力红先生。 刘力红,湖南湘乡人,1978恢复高考后考入广西中医院,从此开始了他和中医的不解情缘,在接受了大学五年的学院教育之后,刘力红便跟随李阳波、王庆余及曾邕生等中医名家修习传统之易道医学,并亲历了传统的师徒生活,在传统文化中领悟中医精髓所在,多年来,刘力红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积累经验,希望能够通过中医传统经典方剂治疗疑难病症,并在2003年出版了《思考中医》一书,在中医界掀起了一股“重视经典、学习经典”的热潮。 主持人:刘先生,您学中医,其实是从78年恢复高考的时候开始的,在那个年代,好像很少会有人想到要去学中医,您当时是怎么考虑

的? 刘:实际上我学中医,完全是一种意外,就是并没有说,也没有家学,只是因为父母的历史问题,我父母是右派,高考恢复以后,因为我的成绩考得还是比较好,但是因为政治因素的影响,就把我录取到中医学院。 主持人:进学校之后,怎么去学习这个中医呢,在学校里面教授中医的方法是什么? 刘:进学校以后,当然就是我就得到这样一个机会,读大学的机会,那么就很认真去念书,比较用功,按照当学生这个角度的时候就应该说是成绩不错吧,把五年的学念下来了,成绩很好,那么这样就留校,但是那个时候就是尽管成绩很好,只是说把教材弄得很透,但是对中医的精神,对传统文化的精神,实际上并没有很深的领悟。 主持人:除了对它精神的领悟可能不足之外,在学校里面,把中医的教材弄透,代表着您能给病人治病的时候,效果特别好吗? 刘:那不能。 主持人:差别是什么呢?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目录 正文第一篇:中医学习心得体会_匡 这学期有幸选到了李恩庆老师的《中医药膳食疗法》课程,一方面更体会到中医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另一方面,发现原来中医无时不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中医食疗更是让中医更加通俗、实用、真实、独特地融入了寻常百姓家的膳食当中。由于生长在南方地区,从小就开始接触到中医药膳,对于“药补不如食补”、食药结合等药膳养生有一定的了解。 喜欢中医,因为它深邃的历史文化思想底蕴与健康的治疗之道。在一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除概括了解中医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外,我最大的体会是明白了怎样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贯穿中医食疗之道,有时候看上去“貌不惊人”的一些食材竟然对一个人的身体有如此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我的家乡特产大枣,可以健脾益气、和胃生津。但就像李恩庆老师说的,一学期的课远远不够了解到具体全面的知识,我们的课堂就是希望能够与对中医有兴趣的同学有所教导与交流。三十多个课时的课程中,优质、实用的中医膳食疗法令我感受颇深。

通过课堂上李老师的讲解我明白了,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个方面,比如,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它是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所组成的,它们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而且,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其生理、病理无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证”与“症”的概念不同的,在中医治疗的过程中会“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 在课堂学习上,给我印象最深的,应该是“药膳食疗应用”这一块。因为这些药膳食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能得到体现。记得当初刚刚来到珠海的时候,不是很适应这边的食物和气候,经常容易上火或者湿热。现在通过对《中医药膳食疗法》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和常用的药物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较好地跟随气候的变化来调节自己的饮食习惯,使得自己的身心都处于健康的状态,也能够为家人日常生活的健康饮食提供一些很有用的建议。中医药膳食保健是中医中的重要部分,在将来也必将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在辅助治疗和调养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并且会一代代的发展和流传下去。 第二篇: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药的心得体会

全球通史读后感4000字

全球通史读后感4000字 在我们老家的高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即农村的孩子数理化方面的成绩要优于文史方面。很多人都认为农村的孩子不善于学习文科课程,更善于学习理科课程,所以在高二文理分科的时候,大部分农村来的孩子都选择了理科,我就是其中一个。我们村与我同一年考上重点高中的人大概有七八个,无一例外都选择了理科。事实上,我们高一的时候文科课程的成绩也确实一般,根本没有办法与城里的学生竞争,选择理科也应该是非常明智的决定。直到前一段时间我读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之前,我都下意识地认为我不是学文史哲的料。尤其是历史,在此之前我始终觉得这个东西非常枯燥无味。 然而,《全球通史》却完全改变了我这种非常幼稚的想法,我认为农村的孩子文科成绩不好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村中学教育不重视文史教育,这是一种误导;二是教材本身的原因,传统的历史教材缺乏必要的逻辑阐释。农村的孩子从小接受“重理轻文”的思想,习惯于逻辑推理的方法,所以在遇到一些缺乏逻辑的教材时,不免产生厌烦失掉本应有的兴趣。然而真正的历史远非如此,例如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唐宋元明清这些王朝的兴替,并不是下一个王朝拥有比上一个王朝更先进的制度,而是因为旧有的王朝经济的繁荣往往伴随人口的增长,人口增长即意味着人均资源会不断

的下降,由于缺乏技术进步,人们的收入也会不断减少,人口的增加最终会迫使人们的生活维持在生存水平状态。此时如果再有贪污腐败乱臣贼子,再加上天灾人祸外邦入侵,内忧外患之下邦国必然分崩离析。当然,多数情况下历史并不是只有唯一合理的解释,历史更不是要告诉你鸦片战争爆发在哪一年,而是要解释为什么会爆发鸦片战争,为什么鸦片战争不是在更早的一个世纪中发生,为什么不是更晚的一个世纪。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甚至遭到各国的唾弃。然而自汉以后,儒家思想又重新得到了青睐,并逐渐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的最重要的思想,以至于有人将其称之为“儒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犹太教等并列,为影响世界文化最重要的思想。为什么会发生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西北欧,为什么没有在更早的一个世纪发生,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在希腊、印度、中国这些文明古国发生?这才是历史! 历史事实是历史研究必不可少的一块内容,其背后的逻辑则更加重要。有人从经济的角度来解释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文明古国希腊、印度和中国,从文化、种族、制度等等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这诚然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这些因素却无法解释工业革命为什么不是在更早的一个世纪或更晚的一个世纪发生。也有人从经济的角度来解释非洲为什么落后,利用两百多年前的奴隶贸易与非洲现在的人均收入做

世界通史 读后感

[世界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读后感 书评人: 习明明 在我们老家的高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即农村的孩子数理化方面的成绩要优于文史方面,世界通史读后感。很多人都认为农村的孩子不善于学习文科课程,更善于学习理科课程,所以在高二文理分科的时候,大部分农村来的孩子都选择了理科,我就是其中一个。我们村与我同一年考上重点高中的人大概有七八个,无一例外都选择了理科。事实上,我们高一的时候文科课程的成绩也确实一般,根本没有办法与城里的学生竞争,选择理科也应该是非常明智的决定。直到前一段时间我读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之前,我都下意识地认为我不是学文史哲的料。尤其是历史,在此之前我始终觉得这个东西非常枯燥无味。 然而,《全球通史》却完全改变了我这种非常幼稚的想法,我认为农村的孩子文科成绩不好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村中学教育不重视文史教育,这是一种误导;二是教材本身的原因,传统的历史教材缺乏必要的逻辑阐释。农村的孩子从小接受“重理轻文”的思想,习惯于逻辑推理的方法,所以在遇到一些缺乏逻辑的教材时,不免产生厌烦失掉本应有的兴趣。然而真正的历史远非如此,例如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唐宋元明清这些王朝的兴替,并不是下一个王朝拥有比上一个王朝更先进的制度,而是因为旧有的王朝经济的繁荣往往伴随人口的增长,人口增长即意味着人均资源会不断的下降,由于缺乏技术进步,人们的收入也会不断减少,人口的增加最终会迫使人们的生活维持在生存水平状态。此时如果再有贪污腐败乱臣贼子,再加上天灾人祸外邦入侵,内忧外患之下邦国必然分崩离析。当然,多数情况下历史并不是只有唯一合理的解释,历史更不是要告诉你鸦片战争爆发在哪一年,而是要解释为什么会爆发鸦片战争,为什么鸦片战争不是在更早的一个世纪中发生,为什么不是更晚的一个世纪。为什么 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甚至遭到各国的唾弃。然而自汉以后,儒家思想又重新得到了青睐,并逐渐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的最重要的思想,以至于有人将其称之为“儒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犹太教等并列,为影响世界文化最重要的思想。为什么会发生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西北欧,为什么没有在更早的一个世纪发生,

全球通史读后感600字

全球通史读后感600字 【第1篇】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仅要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更应该了解世界的历史,特别是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不从世界历史中继承和发扬全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将无以迎接全球激烈的竞争,无法承担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世界通史》是一部全景式再现世界历史的新型图书。它在吸收国内外世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沉淀下来的丰富的图文资料,按历史编年的形式进行编排,直观地介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全书用丰富翔实的文字叙述,全方位介绍世界历史的基础知识,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艺术、民俗等领域。 古代卷从古代世界的开端,按纵的历史发展进程依次对各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分章编写;对公元前4世纪后的诸国按横的历史联系分章编写。中世纪卷按地区和典型专题相结合的系统叙述。近代卷主要叙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法国里昂和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英国大宪章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和第二国际、巴黎公社、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晚期的亚非拉国家等内容。现代卷主要阐述人类世界进入20

世纪后所经历的两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科学技术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乃至思想观念等内容。当代卷以对战后世界各种基本矛盾运动的分析为依据,反映战后世界这个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统一整体的发展过程与特点,反映各类型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人民运动和对外关系的状况与发展趋势。 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一个人如果能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学习世界历史,不仅可以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增长知识,还可以提升深远的战略思维,培养开阔的世界眼光,从而能认清复杂现状,抓住要遇,应对挑战。 世界历史是人类作为一个现实整体的历史,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是世界历史体系中的一部分。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了解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和风貌,掌握了人类社会发展各阶段的重大变迁,并从中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才能在全球化发展的环境中,认清复杂现状,融入时代的潮流。 【第2篇】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我花了两个星期读完了,不过读的有点囫囵吞枣。因为看的入迷,以至于我迫不及待

5-当代中医的作为

刘力红:当代中医的作为 《思考中医》珍藏版序(原稿) 近期以来,中医界最令人关注的一件大事,莫过于深圳宝安纯中医医院的建立。我很荣幸应宝安区政府及纯中医院的邀请,来到这里近距离地学习和感受。 现代中医的发展迈过了一个花甲,我从1978年进入这个行业,见证了后四十年的历程。这个历程可以说是五味兼具,有些时候要想做一个真正的中医人,甚至要用“悲壮”二字来形容。 纯中医院的设立,是深圳这个特区、这片热土上的又一个划时代的标志,他凝聚了当代智慧的见识和胆识,无疑将会被浓墨重彩地载入中国文化及中医的历史。 所谓纯,是相对于不纯而言,举目观去,现今的中医医院,无论是省级、市级还是县级,也无论是三甲还是二甲,统统的都是中西医结合医院! 从这一点来说,没有一个中医院是名实相符的,就连最大牌或最具影响力的中医院亦不例外。 建国以来,医药卫生行业提出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这三支力量,或三足鼎立之势。中医、西医单独而列,说明中医就是中医,是特指不参杂西医的中医,不参杂西医,也就是所谓的纯中医,反之亦然。而从这个角度去观察医院,我们的实际情况是三缺一,亦即中医这一块是欠缺的,我们只有西医和中西医结合。 因此,很实在地说,纯中医院的设立,既是趋势,是历史的必然,亦是真正落实国家卫生大政方针的必要举措。 我很希望对此持有异议的同仁,能够从这样的层面、这样的高度去认识。 近年来,中西医并重成为我国卫生工作的三大战略重点之一,而即将迎来的,将是有史以来有关中医的最高规格、最为隆重的中央会议。 从最基本的层面言,或者从逻辑的角度,中西医并重的命题,必须首先有相对独立和完整的中西医,而就相对独立和完整的中医而言,其实就是所谓的纯中医。 因此,纯中医或者纯中医医院是落实中西医并重的最基本条件,这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由于六十多年以来的中医教育,基本按照西医的模式,课程安排是中医+西医,毕业以后进入各级医院(个体诊所除外),而医院的结构又是清一色的中医+西医。 临床碰到困难,很自然地转用西医,甚至中医院的不成文规定也必须采取西医,这样势必造成中医人无法在中医的道路上走深走透,走出感觉,这是造成中医不独立、不完整或不纯的必然。 这便在客观上造成了中西医并重这个重大战略决策先决条件的缺失。因此,构建相对独立和完整的或者相对纯粹的中医医院及实践体系,是落实中西医并重重大战略决策的重要举措。 诚然,纯中医院的设立有些先天不足,前行的路亦充满艰难,但这个探索是必须的,这个探索的意义历史将会证明! 另一方面,对中医的问题亦不能只看到医院的一面,对于中医我们必须有全局观、整体观。

全球通史读后感800字

全球通史读后感800字 导读:读书笔记全球通史读后感8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全球通史读后感800字: 文:梓和。读这本书是受了《未来简史》的打击,觉得三观需要修正一下,805页厚厚的上下两册,断断续续看了大半年。主要以前是学理科的,世界史更加已经完全没印象了,看完了《全球通史》其实也搞不清楚那些名字都读不顺的国家怎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我留下的大概印象便是以下这个流程:自给自足——宗教为王——打来打去——技术变革——海外扩展——谁都不服——握手言和——不要自己灭了自己就好。胡乱总结的,但是史书一读,还是觉得人类现在已经处在一个非常危险的状态,因为技术进步的发展速度太快,导致在社会形态和人的精神层面的参差不齐也日益严重。 引申到教育和个人成长,古人一辈子做的事情,以现在的信息量,也许一年甚至一个月一个星期都不用就可以做好了。但是技术领域的日新月异,与精神层面的进展并没有很好地同步,我们在社会观念上的进步是非常缓慢的,比如男女平等的口号喊到现在,之所以还在讲,是没有解决。读后感.三观的形成应该并不能归结为生物学的问题,或许物质基础不可避免,偶然性和必然性也肯定存在,但我仍然认为人类是有自己的灵性的动物,不管这种灵性以什么命名,是永远不可能被机器完全替代和模拟的,所以我们对意义的追求也是一种本能,

一个不会问为什么的人是没有灵性的。 我们现在对哲学的思考和教育相当的谨慎,怕思想入了歧途,所以宁可不讲思想,先讲技术,所以STEM如火如荼。即便讲思想,也是政治目的大于思考的诉求,我原先也是这样认为的,因为历史告诉我们,技术的领先才是实力的体现。但是当技术进步到一定的程度,如果思想体系跟不上,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如果我们以后所有的知识信息都可以芯片植入并且实时更新,那么要怎么思考呢?大脑的沟壑是芯片可以形成的吗? 今后的社会或许需要精英们去消除或减缓矛盾,考虑技术革新的同时如何同步更新思维能力和观念,以使人类这个物种在这个星球或者其他星球上存在的时间更长一点,如果人类还在追求意义的话。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思考中医》读后感

《思考中医》读后感 回顾中医,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战国时的扁鹊,三国时的华佗,都是中医史上永垂不朽的名医。我历来认为中医是中华的国粹,我也曾就诊过中医,效果明显。当我听说有许多学者提议取消中医的时候,我着实吃了一惊,因为在我的家乡,中医仍是一门受欢迎,被信任的医学,一些患顽固性疾病的人们都求助于中医。看完刘力红教授的《思考中医》的前三章后,我感受颇深,中医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得到人们的重视了。中医的学问如此深奥,而当前中医处于濒危的状态,在与近代西医文化的撞击与对抗中,中医陷入了困境,这是为什么呢? 有的学者说中医不是科学,因为近代科学是求自然规律,各种实验结果都可以通过实验结果证明。而在中医领域里,没有实验室,没有大白兔、小白鼠等一系列试验,但是中医真的就没有遵循自然规律吗?我认为不是这样的。中医遵循的是天体运行的阴阳规律,地上万物生成的五行规律,即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生相克。讲求经络、学位,信奉天人合一。中医学者采用经验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方法等研究中医。古代人们发明中医、研究中医与现代人研究西医所使用的方法、手段本身就不一样,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有的学者说中医理论滞后于临床,确实中医理论不能被现代外证实验证明,中医的许多理论,比如经络、学位等这样一些东西。刘力红教授曾讲到这些东西不是编造出来的,而是可以被内证实验证明

的,内证实验是与现代外证实验完全不同的。进行内证实验,需要主体具备一定的素养,一定的能力,需要一种直觉,有时这是说不出的道道。有些人说不出它就否定它,这是错误的。现代人把中医理论看得太简单、太朴素了,中医巨著是一部部难以读的经典,有的人太烦躁就不深入的去研究它,只是简单的读一些别人翻译过的书本。并且现代中医教授过程中不再采用以前那种师传身受的方法,所以中医的许多精华都没有被人们领会到。或许中医理论太成熟了,而且距临床的跨度太大,临床仍不及理论。比如古代埃及的金字塔,距今已有几千年了,为什么现代具有精密仪器的科学家们仍然不能解释它的建筑结构呢? 实用主义是美国20世纪的主流思潮,实用主义者认为理论只是对行为结果的假定总结,是一种工具,是否有价值取决于能否使行为成功。中医是一门实证主义医学,理论仅仅是对临床经验的说明和解释,是联系临床工作和经验的工具,同时经验并不是孤立的,是可以客观观测的现象。中医理论虽然没有被现代科学实验所证明,但是中医治愈了那么多的病人是有目共睹的。这不是客观存在的吗?中医讲天人合一,《素问》谈到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将人与一年四季的变化情况结合起来,中医的许多治疗方法就是根据天气的变化情况而定,难以捉摸。但是它实用,能给人治病,为什么要取消呢?在中医里,把吓人一跳就可以把打嗝只好,用稻草灰裹脚就可以把扭伤的脚治好。记得有一次我的脚被砸伤了,淤黑发紫,西医说需要打点滴消炎,甚至要开刀。之后求助中医,中医只把陷进脚指的指甲剪出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