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地球化学期末复习试题大全(推荐文档)

地球化学期末复习试题大全(推荐文档)

地球化学期末复习试题大全(推荐文档)
地球化学期末复习试题大全(推荐文档)

名词解释(任选10题,3分/ 题)

1.克拉克值:地壳中各元素的相对平均含量称为该元素的克拉克值,如以重量百分数表示则为“重量克拉克值”或简称“克拉克值”,如以原子百分数表示,则称为

“原子克拉克值”。

2.元素的浓集系数:定义为—浓积系数=矿石边界品位/克拉克值。实质是地壳中某元素称为可开采利用的矿石所需要富集的倍数,浓积系数低的元素较容易富集成

矿,浓积系数高的需要经过多次旋回和多次的富集作用才能达到工业开采品位。

长作为确定元素富集成矿能力的指标。

3.大离子亲石元素:离子半径大,大于常见造岩元素的亲石元素,如钾、铷、钙、锶、钡、铊等。

4.不相容元素或相容元素:在岩浆过程中,总分配系数大于1,趋向于保留在源区岩石的固相矿物中的元素为相容元素,如Ni,Cr,Co等;总分配系数小于1,趋向

于进入到熔体中的称为不相容元素,如Ba,Rb,U。

5.惰性组分:扩散能力很差,难于与系统发生物质交换的组分。系统对它们来说是封闭的,在平衡过程中保持质量固定不变,因而又称为固定组分。

活性组分:在交代过程中为了消除组分在矿物和外来溶液之间存在的浓度梯度(化

学位),就会发生其小一部分组分向岩石(体系)的带入和另一部分组分自岩石带出,

这样的组分称为活性组分。

6.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指阳离子在地球化学过程中趋向于同某种阴离子结合的性质。分亲铁性(趋向于以单质形式产出)、亲硫性(趋向于与硫形成强烈共价键

的性质)、亲氧性(趋向于与氧形成强烈离子键的性质)和亲气性。

7.批次熔融模型:表示在部分熔融过程中,熔体相和残余相在不断建立的平衡中进行,发生连续的再平衡,直到熔体的移出。

C1/C0=1/(D(1-F)+F)

C1和C0分别是岩浆源区岩石和岩浆中元素的含量;

D为元素的分配系数;

F为部分熔融程度,(0~1)

8.同位素分馏系数:在平衡条件下,两种相中某种同位素比值之商。αA-B= R A/R B。

其中R为同位素比值,常用重同位素与轻同位素比值表示。分馏系数是温度的函

数,温度越高,α约趋于1 ,表明分馏作用越小。

9.δEu:一定体系中稀土元素Eu相对与标准值的比值,反映了Eu与其他稀土元素之间发生分离的强弱程度。当δEu小于1时,表明其相对于其他稀土元素发生了

亏损,当δEu大于1时,表明其相对与其他稀土元素发生了富集作用。

10.δ18O :是样品中18O含量相对与标准值(平均大洋水含量)的千分偏差。当该值大于0时表明样品的18O相对与标准的组成发生了富集,有更多的较重稳定

同位素;小于0时则相反。

11.( 87Sr / 86Sr ) 0:应用Sr同位素测年时,样品形成时的初始87Sr / 86Sr值。应用等时线法表现为截距。

12.13C/12C国际标准:南卡罗来州白垩纪皮迪建造(PDB)

34S/32S国际标准:迪亚布洛峡谷铁陨石陨硫铁(CDT)

δ15N/14N:大气

13.稀土元素配分图:

14.氧化障和还原障:元素的变价使其化学性质截然改变;氧化-还原反应改变元素原有的迁移状态,在短距离内发生沉淀,称为氧化障和还原障。(如

Fe,Mn,Gu,Eu,,Tl等弱碱性元素在低价状态易于在水溶液中迁移,它们的高价离

子具两性迁移能力弱,因此还原条件(不含H2S)有利于这类元素的迁移,氧化作用导致沉淀;如U,Mo,V,S,As等低价离子据两性易于水解沉淀,高价状态则形成易溶解于水的酸根络离子迁移,因此氧化作用导致这类元素迁移活化。S是典型的代表,氧化态的SO4+是金属元素络合剂、携带剂,还原态的S2-是成矿元素的沉淀剂。

15.微量元素分配系数:

能斯特分配定律: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微量组分在两共存相中的分配达平衡时,其在两相中的化学位相等。

能斯特分配系数:在温度、压力恒定的条件下,微量元素i(溶质)在两相分配达平衡时其浓度比为一常数(K D),此常数K D称为分配系数,或称能斯特分配系数。

能斯特分配定律及分配系数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地球化学意义,可应用于如下多方面的研究:

1)定量研究元素组分;

2)为成矿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3)判断成岩和成矿过程的平衡;

4)微量元素地质温度;

5)微量元素地质压力;

6)指示沉积环境;

7)岩浆作用过程微量元素分配和演化定量模型的研究;

8)岩浆形成机制的研究;

9)判断岩石的成因。

16.δ值稳定同位素组成常用δ值表示,δ值指样品中某元素的稳定同位素比值相对标准(标样)相应比值的千分偏差。δ值能清楚地反映同位素组成的变化,样品的δ值愈高,反映重同位素愈富集。

17.同位素分馏

指由物理、化学以及生物作用所造成的某一元素的同位素在两种物质或两种物相间分配上的差异现象。引起同位素分馏的主要机制有:①同位素交换反应。

是不同化合物之间、不同相之间或单个分子之间发生同位素分配变化的反应,是可逆反应。反应前后的分子数、化学组分不变,只是同位素浓度在分子组分间重新分配。②同位素动力学效应。是指物理或化学反应过程中同位素质量不同所引起的反应速率的差异。在不可逆反应中,结果总是导致轻同位素在反应产物中富集。

18.同位素分馏系数

分馏系数α表示同位素的分馏程度,反映了两种物质或两种物相之间同位素相对富集或亏损程度。在自然界,分馏系数是指两种矿物或两种物相之间的同位素

比值之商。其表达式为

αA-B=R A/R B

式中A和B表示两种物质(物相),R代表重同位素对轻同位素的比值,如18O/16O,

13C/12C等。α值偏离1愈大,说明两种物质之间的同位素分馏程度也就愈大;

α=1时,物质间没有同位素分馏。

19.同位素富集系数

在同位素平衡的条件下,两种不同化合物的同类同位素组成δ值的差,称为同

位素富集系数,即ΔA-B=ΔA-δB ,该系数的意义是A化合物中同位素的富集

(或亏损)程度。

论述题(任选3题;10分/ 题)

1.试述地球化学思维特征、研究思路以及应用领域。

思维特征:“见微知著”在地质作用形成宏观地质体的同时,还形成大量肉眼难以辨别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及同位素成分组合的微观踪迹,它们包含着重要

的定量和定性的地质作用信息,只要运用现代分析测试手段观察这些微观

踪迹以及宏观的地球化学现象,便可深入的揭示地质作用的奥秘。

基本思路:把地质作用看作一化学(热力学)体系。地质环境用物理化学条件来描述。

研究体系的化学机制和演化。实现在原子层次上,认识地质作用的机制,

追踪地质历史。所有化学分支学科(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

理化学、化学热力学、胶体化学、化学动力学等)都是它的理论基础。依

据: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矿物)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和行为在自然和实

验条件下没有本质差别。

2.试述地壳元素丰度的计算方法。

1)岩石平均化学组成法:克拉克根据收集的火成岩样品和沉积岩组合样品,通过分区并按岩石质量比例计算出地壳上部16KM的地壳成分。

2)细粒碎屑岩法:戈尔得施密特认为,细碎屑岩是沉积物源区出露岩石经过剥蚀、搬运并均匀混合的产物,成分可以代表物源区地壳的平均化合组成。他对挪威南

部有冰川融化后沉淀出的细粒冰川黏土样品的77个样品进行了化学分析,得到

了平均化学成分。

3)维诺格拉多夫(1962)岩石比例法是以两份酸性岩加一份基性岩来计算地壳平均化学成分。

4)S.R泰勒(1964、1985)用太古宙后页岩平均值扣除20%计算上部陆壳元素丰度。

5)黎彤法:在计算中国岩浆岩平均化学成分的基础上,并采用全球地壳模型,对各构造单元的质量加权平均。

3.试述一种测年方法(Rb–Sr法或K–Ar法或14C法或U-Th-Pb法)的原理、应用

范围及优缺点。

4.试述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及应用。

稀土元素的主要特点可归纳为:

1)它们是性质极相似的地球化学元素组,在地质、地球化学作用过程中作为一个整体而活动;

2)它们的分馏作用能灵敏地反映地质、地球化学过程的性质(良好的示踪剂);

3)稀土元素除受岩浆熔融作用外,其它地质作用基本上不破坏它的整体组成的稳定性;

4)它们在地壳岩石中分布较广。

地球化学行为差异主要表现为:

1)溶液的酸碱性:从La、Ce→Lu,半径不断减小,离子电位(π=W/R)增大,碱性减弱,氢氧化物溶解度减小,开始沉淀时溶液的pH值由8→6,为此,介质的酸碱度能控制稀土元素的分异;

2)氧化还原条件:由于Ce3+ ( Ce4+)和 Eu3+ (Eu2+)的变价性,对外界氧化还原条件变化反应敏感,由于价态变化,导致半径和酸碱性相应变化,致使与TR3+整体分离;

3)络离子稳定性的差异:ΣY络离子稳定性>ΣCe络离子稳定性,ΣCe矿物沉淀后,ΣY元素尚可呈络合物形式在溶液中迁移,在较晚的阶段沉淀,导致ΣCe与ΣY的分异;

4)被吸附能力:ΣCe被胶体、有机质和粘土矿物吸附能力大于ΣY。

5.试述元素赋存状态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1)元素含量测定:通过矿物含量测定发现混入元素,并判断其类质同相的可能性;

2)显微镜法:镜下观测是否有微细矿物颗粒;

3)萃取法(偏提取法):选用一种只能溶解被研究元素的某种存在形式的溶剂。偏提取物相分析方法分为两大类:顺序提取和平行提取法。顺序提取法只用一份试

样,利用萃取能力不同的化学试剂由结合力从弱到强依次提取;平行提取时讲样

品分多份,利用多种萃取能力不同的化学试剂同时萃取,利用差值计算。

4)晶格常数测定:通过X光衍射法测定矿物的晶格常数,据晶格常数的变化来判断类质同相的类型和程度。

5)电子显微镜扫描:一方面可以研究细小颗粒矿物的成分、结构和光学性质等;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矿物中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类质同相元素在矿物汇总均匀分

布),来研究矿物的化学键性和离子电价。

6.试述编制相图的原理和方法。

编制相图是热力学研究矿物相平衡关系的重要手段。

计算步骤:

1)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中出现的相, 按其物态和多形变体查阅有关的热力学

数据: △H2098, △S2098 , △G2098 , V2098 , C P 等;

2)计算标准状态下(T=298K, P= 1x105帕)的反应的熵变△S0反应和△H0反应;

3)依据计算的精度要求,可以引入一些必要的假设条件,如:△C P(等压真分

子热容的变量)=0或定值,活度=1(固相:a=1);

4)以吉布斯自由能公式作为基本公式,计算任意温度、压力下的化学反应自

由能值,界入假设条件,给予简化,列出任意温度、压力条件下的化学反应自由能值

(△G P T)与P、T、a变量的关系式。当反应达到平衡时,△G P T=0,代入已知的焓变、熵变等值,即可获得共生矿物组合平衡时T~P之间关系式或T~P~ a 之间关系式。

5)根据所获得的T~P或T~P~ a 关系式,给出一组数据即可编制各种相图。

7.地质温度计

地质温度计是能够用来确定地质作用温度的地质产物。应用比较普遍的地质温度计主要有

矿物包裹体地质温度计:根据矿物晶体中原生包裹体的均一化测定矿物的形成温度。

同位素地质温度计:根据共生矿物对的同位素分馏测定地质体中同位素平衡时的温

度。由同位素分馏作用已知,同位素交换反应的分馏系数(α)

随温度(T)而变化,它们之间的关系式为1000lnα=(A/T 2)+B 该

式为同位素地质温度计的计算公式,A和B是实验确定的常数,

与矿物种类有关。目前常用的有石英-磁铁矿、石英-白云母、石

英-方解石等共生矿物对氧同位素地质温度计和闪锌矿-方铅矿、

黄铁矿-方铅矿等硫同位素地质温度计。同位素地质温度计不需进

行压力校正。闪锌矿中常含有一些微量元素,如铟(In)、锗(Ge)、

镓(Ga)、铊(Tl)等,这些微量元素含量的多少常与闪锌矿的形成温

度有关。因此,闪锌矿地质温度计又称矿物-微量元素地质温度计

或类质同象地质温度计。

同质多象温度计:矿物的同质多相转变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实现的,因此,不同变体

的出现,就能反映其形成温度。同质多象的形成与外界条件密切

相关,因此同质多象的研究有助于确定晶体形成时的物理化学条

件及所经历的变化。

应用:

1)文石(斜方)和方解石(三方)的化学分子式均为CaCO3,它们的转变温度为400℃。若文石出现,则反映低温条件;方解石出现,反映中温条

件。

2)SiO2等物质的同质多象,被广泛用作所谓的地质温度计和地质压力计。

根据具β-方石英的立方体副象的α-石英,可推知其形成时的温度在

1470℃以上;而斯石英在地表大陷坑中的出现,则可作为该地曾发生陨

石超高压冲击陨落的有力证据。

3)HgS的两种变体辰砂和黑辰砂,分别形成于碱性和酸性介质中,它们的存在可说明成矿介质的酸碱性。

4)在工业上,用石墨制备人造金刚石;运用淬火、退火等手段控制加工件的某些物性;通过先升温至573℃以上,然后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降温,

借以消除水晶中对工业利用有害的道芬双晶等,都是利用了同质多象转

变的特性。

泥质矿物温度计:在正常压力下一些泥质矿物的出现反映其形成的最高温度(℃),

如埃洛石(50)、高岭石(500)、蒙脱石(725)、水白云母(900)、伊利石

(950)等。若压力增高,其相应温度略有降低。

矿物分解温度、

矿物相变温度:某些造岩矿物的形成温度和相变温度可以间接推测研究结晶时的温度。例如:方石英转变为鳞石英:1470℃正长石分解为白榴石和二氧

化硅:1170℃普通角闪石暗化:1050℃大气压下黑云母分解、暗化:

1050~840℃鳞石英转变为β-石英:870℃棕色角闪石转变为绿色角

闪石:750℃β-石英转变为α-石英:575℃

固溶体分解温度、

矿物中的放射性裂变径迹:放射性裂变径迹是根据矿物中U、Th放射性同位素自发裂变碎片的径迹而计时的一种方法。径迹数目与矿物年龄成正比。

镜质组反射率、

生物标志化合物:生物标志化合物(biomarker)是指沉积有机质、原油、油页岩、煤

中那些来源于活的生物体,在有机质演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稳定性,

没有或较少发生变化,基本保存了原始生化组分的碳骨架,记载了

原始生物母质的特殊分子结构信息的有机化合物。因此,它们具有

特殊的“标志作用”。

应用题(任选1题;10分/ 题)

1.某钼矿热液作用期自高温到低温有四个矿化阶段,各阶段主要矿物组合为:

1.辉钼矿—黄铁矿—钾长石—石英组合;

2.黄铁矿—辉钼矿—石英组合;

3.方铅矿—闪锌矿—磁黄铁矿—石英组合;

4.磁铁矿—辉钼矿—沸石—方解石组合。

试分析自热液早阶段—晚阶段酸碱条件和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趋势。

酸性增强:沸石>钾长石

氧化性增强:磁铁矿(Fe3O4)>黄铁矿(FeS2)

1)根据矿物交代关系判断介质酸碱度变化趋势. 柯尔仁斯基原理:溶液酸性的增高,将有利于较强的碱被较弱的碱所交代,反之,溶液酸性降低,则引起较弱的碱被

较强的碱所交代。当矿物发生交代时,溶液的酸碱性的变化根据矿物中常见络阴

离子的酸性强弱。沸石(如方沸石Na2[AlSi2O6]2·2H2O)络阴离子酸性大于钾长

石(KAlSi3O8)的络阴离子的酸性,并且K+的大量析出,使介质的碱性降低,向

酸性转变,故其介质环境由碱性想酸性转变。

2)可利用含有变价元素的矿物及矿物组合判断介质的氧化还原条件。常用Fe与S。

第一矿化阶段中,黄铁矿中[S2]2-,并且在第三个矿化阶段,含有方铅矿—闪锌矿—

磁黄铁矿等硫化物组合,说明热液早期为还原条件。由高温向低温过程,逐渐出

现黄铁矿(FeS2)—磁黄铁矿(Fe1-x S)—磁铁矿(Fe3O4),铁的价态由Fe2+→Fe3+,Fe2+,

说明氧化还原趋势有还原转化为较氧化。

2.某地层剖面如下图(示意),请对该套地层(无化石)定年并简述方法原理。

12

3

456

E 012Km

1-砾岩,2-含砾砂岩,3-砂岩,4-同生花岗闪长岩岩床,5-含海绿石泥岩,6-灰岩

对该套地层定年可用两种方法:

1)同生花岗闪长岩岩床的Rb-Sr等时线年龄方法

公式为:(87Sr/86Sr)Σ=(87Sr/86Sr)0+(87Rb/86Sr)(eλt-1)

应用条件有:花岗闪长岩岩床为同一时间、同一母体,其初始Sr比值均一,岩床各处Rb/Sr比不同,因此经过t时间后,各样品的(87Sr/86Sr)样、(87Rb/86Sr)样,将呈线性方程Y=Ax+b,

Y=(87Sr/86Sr)样,X=(87Rb/86Sr)样,经过线性拟合后可得斜率a=(eλt-1),从而求得年龄值。

2)同生海绿石的Rb-Sr模式年龄法

3.河北某矽卡岩型铅—锌矿床中,存在有两个世代的闪锌矿。早世代闪锌矿同镜铁矿

(Fe2O3)共生,闪锌矿呈浅黄绿色,含铁极低;晚世代闪锌矿同磁铁矿和穆磁铁矿(Fe3O4,由镜铁矿转变为磁铁矿形成时介质仍呈赤铁矿假象)共生,闪锌矿呈深褐色,且含铁高。试说明两种闪锌矿形成时介质条件的差异,以及两种闪锌矿颜色深浅和含铁量多少不同的原因。(离子半径R Zn2+=0.83?; R Fe2+=0.82?; R Fe3+=0.67?)

1)早期镜铁矿(Fe2O3)形成时,介质为氧化条件,晚期磁铁矿和穆磁铁矿(Fe3O4)为还原环境,(Fe3+,Fe2+)交代时,介质趋向于较还原。

2)早期(R Zn2+- R Fe3+)/ R Fe3+ =(0. 83?-0.67?)/ 0.67?=24%

由于镜铁矿中Fe3+和Zn2+在高温下发生完全类质同像,温度下降,Fe3+和

Zn2+发生不完全类质同相,开始分离,Fe3+有限替代Zn2+,所以早期闪锌矿

中含铁极低,颜色为浅黄绿色。

晚期(R Zn2+- R Fe2+)/ R Fe2+ =(0. 83?-0.82?)/ 0.82?=1.2%

所以磁铁矿中,Fe2+和Zn2+为完全类质同相,Fe2+可以任意取代Zn2+,所以

晚期闪锌矿含铁高,颜色是Fe3+的颜色。

4.请设计两套氧同位素温度计,查明花岗岩的成岩温度及含铜石英脉的成矿温度,并简

述原理。

方解石脉

-

花岗岩体中的含铜石英方解石脉

氧同位素在同一体系达到平衡时,分馏系数α与温度T之间有一定的函数关系:

1000lnα=a*106/T2+b ≈ΔA-B T>100°C

1000lnα=a*103/T2+b ≈ΔA-B T<100°C

A,B为待定常数,可通过查表得到;

α为A、B矿物分馏系数

T为绝对温度

ΔA-B为A、B矿物对δ18O的差值

如图:

1)测定成岩温度用石英-磁铁矿矿物对作为氧同位素温度计(主要测花岗岩体中的成岩温度)

2)测定成矿温度用含铜适应方解石中的石英-方解石含氧矿物作为氧同位素温度计矿

物测定(测含铜石英脉温度)

3)分别测定矿物的δ18O值,代入公式,计算即得岩体成岩及矿脉成矿温度.

简答体(任选6题;5分/ 题)

1.微量元素赋存形式主要有哪些?

1)快速结晶过程中被陷入吸留带;

2)在主晶格的间隙缺陷中;

3)以类质同相形式进入固溶体。

2.亲氧元素和亲硫元素地球化学性质的主要差异是什么?

亲硫元素(又称亲铜元素):有18或18+2的外电子层结构,电负性较高,与硫形成高度共价键,亲硫元素和硫结合生成的硫化物、硫盐等常常和铜的硫化物共生,易熔于硫化铁熔体,主要集中于硫化物—氧化物过渡带;

亲氧元素(又称亲石元素):有惰性气体的电子层结构,即离子的最外电子层具有8电子惰性气体型(s2p6)的稳定结构,电负性较小,与氧形成高度离子键,亲氧元素与氧结合以后形成的氧化物、含氧盐等矿物是构成岩石圈的主要矿物形式,易熔于硅酸盐熔体,主要集中在岩石圈。

3.载体矿物与富集矿物的区别?

载体矿物:在岩石中某元素主要赋存的矿物;

富集矿物:某元素的含量远远高于岩石平均含量的矿物;

如:长石是Pb的富集矿物,也是载体矿物;然而,对于Zn来说,磁铁矿是富集矿物而不是载体矿物,由于长石在岩石中的数量较多,因此Zn的载体矿物确实长石。

4.简述水溶液中元素的迁移方式。

水溶液中元素的迁移主要有两种方式:扩散和渗滤。

1)扩散迁移:如果某元素在体系各部分的浓度不同,该元素的质点将自发由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迁移,直至体系各处浓度相等,称为扩散迁移;

2)渗滤迁移:当体系内存在压力差时,元素(物质)随溶液自高压处向低压处迁移,称为渗滤迁移。

水溶液中元素迁移形式:

溶液:以单分子或离子状态存在(D<10-6mm)

胶体:分子或微粒子(D:10-3~10-6mm)

悬浮物:D>10-3mm

影响因素

(一)溶度积原则: 在天然水中金属元素首先选择形成活度积最小的化合物的阴离子化合,形成

沉淀。这些阴离子称为对方的沉淀剂,如S2-是大多数重金属的沉淀剂。

(二)元素易溶络合物及其稳定性: 在自然界的水溶液中,许多重金属元素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形

成易溶的,具有一定稳定性的络合物的形式进行迁移的。

(三)水溶液pH值对元素迁移的控制:

1. 水溶液pH值影响化合物的溶解和沉淀,对于Fe2+和Fe3+来说它们的氢氧化物的pH值

要求不同:

FeSO4+2H2O → Fe(OH)2↓+ 2H2SO4 (pH=5.5)

Fe2(SO4)3+6H2O → 2Fe(OH)3↓+ 3H2SO4 (pH=2.48)

Fe3+只能在强酸性(pH<2.48)水溶液中迁移,一旦pH值增高,Fe(OH)3将会很快沉淀下来。

2. pH值的作用能使得自然界某些元素共生或分离

5.说明在矿物中不存在下列类质同象置换关系的原因:(原子(离子)半径,化学键类型,离子

正负电荷的平衡)

戈尔德施密特法则

【隐蔽法则】两个离子具有相近的半径和相同的电荷,则他们的行为将取决于丰度的比例,丰度高的主量元素形成独立矿物,丰度低的微量元素进入矿物晶格,为主量元素所“隐蔽”。

如:K+(1.33?)为主量元素,形成钾长石、石榴石等矿物,Rb+(1.49?)为微量元素,以类质同象形式为K所“隐蔽”。

【优先法则】两种离子电价相同,半径有别,半径小的离子集中于较早的矿物中,而半径较大的离子(化学键弱)将在晚期矿物中富集。

【“捕获”“允许”法则】如果两个离子半径相近,而电荷不同,较高价的离子优先进入较早结晶的矿物晶体中,称“捕获”(capture),低价离子被“允许”(admit)进入晚期矿物。

林伍德法则:对于二个价数和离子半径相似的阳离子,具有较低电负性者将优先被结合,因为它们形成一种较强的以离子键成分较多的化学键。

C4+→Si4+:Si4+是四次配位,C4+是三次配位,两者配位数不同。

Cu+→Na+ :离子半径相似(Cu+—0.96 A; Na—0.98A),然而键的类型不同,地球化学亲和性也不同,铜是亲硫元素,倾向于形成共价键,钠是亲氧元素,倾向于形成离子键。

铜在钠的化合物中不产生类质同相,反之亦然。

Sc3+→Li1+:高价的Sc3+被早期辉石、角闪石等铁镁矿物所“捕获”(Li+仍在熔浆中)。故Sc 在基性、超基性岩中富集。低价的Li+被晚期黑云母、电气石等铁镁矿物所“允许”。

所以,酸性岩、伟晶岩中Li富集。

6.挥发份在岩浆中的行为如何?

岩浆中的挥发分对熔体结构有影响。

第一类以H2O为代表,(H2S,HCL,HF),溶解于岩浆时起破坏桥键,降低桥氧比例的作用,导致熔体聚合程度降低,起解聚作用,表现为会哒哒降低熔体的固相线温度和熔体黏度,提高熔体的电导率。

第二类以CO2(P2O5,SO2等)为代表,溶解于岩浆中时会破坏非桥氧,降低非桥氧的数量比,使熔体的聚合程度增强。

7.造成稳定同位素组成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重稳定同位素组成不随环境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同位素组成的变化主要由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造成。

轻稳定同位素组成变化主要原因是同位素的分馏作用。

根据分馏作用的性质和条件的不同可分为:

1)物理分馏:也称质量分馏,同位素之间因质量引起一系列与质量有关的性质的不同,

如密度、比重、熔点、沸点等微小的差别,使之在蒸发、凝聚、升华、扩散等自然物理过程中发生轻重同位素的分异;

2)动力分馏:质量不同导致同位素分子参加化学反应活性的差异(不同的分子振动频

率和化学键强度不同)。导致轻同位素分子的反应速率高于重分子,在共存平衡相之间产生微小的分馏,反应产物、特别是活动相中更富集轻同位素;

3)平衡分馏: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由于物态、相态、价态以及化学键性质的变

化,轻重同位素分别富集在不同分子中,也称同位素交换反应。达到同位素交换平衡时共存相同位素相对丰度比值为常数,称分馏系数α;

4)生物化学分馏:生物活动和有机反应也能导致的同位素分馏效应。如植物的光合作用使

12C更多地富集于生物合成有机化合物中。生物成因的地质体如煤、油、气等具有最高的12C/13C 值。生物化学分馏是同位素分异作用中重要的控制反应。

8.模式年龄与等时线年龄的区别?

模式年龄:只用一个样品,且根据某种假设确定样品初始放射性子体数量以计算获得的年龄。

根据衰变公式D*=N(eλt-1)有,87Sr*=87Rb(eλt-1),则t=(1/λ)ln(1+87Sr*/87Rb),式中87Sr*是由放射性母体87Rb衰变的子体同位素。

范围:样品中不能有初始的87Sr

对象:当样品的年龄较老,其中初始锶可以忽略时,以下含钾矿物:钾长石、白云母、天河石、钾盐等可用该方法。

缺陷:当样品较年轻,即矿物中的初始锶不可忽略时,会带来较大的年龄测量误差。

等时线年龄:

运用模式年龄方法测年时,对初始锶的估计是人为的、粗略的,计算年龄值误差大。为了弥补对初始锶估计的缺陷,设计了Rb-Sr等时线法。

1.把(87Rb /86Sr)0和t当作未知变量。

2.在地质体中不同部位采样(n>5),分别测(87Rb /86Sr)∑

尽管它们的值不一样,但(87Rb /86Sr)0和t是一样的

其线性方程为:

Y=ax+b 其中Y:(87Sr/86Sr) ∑a:斜率(eλt -1)

x:(87Rb/86Sr)样b:截距(87Sr/86Sr)0

通过此方法便可获得斜率(eλt -1)与截距(87Sr/86Sr)0的值,从而得到年龄t的值。

优点:精度较高,可以得到初始(87Sr/86Sr)0的值,根据数据点拟合好坏程度可以检验体系的封闭性。

限制条件:

所测定的样品必须是同源的,即样品的(87Sr/86Sr)比值相同

岩浆结晶作用时间短,所有样品均具有接近的年龄.

③一组样品具有适当变化范围的87Rb/86Sr值(或Rb/Sr值),以便构筑一条等时线,获得可靠的

等时线斜率.

9.研究地壳中元素丰度的意义。

1)为研究地球的形成、化学分异及地球、地壳元素的成因等重大问题提供信息;

2)确定了地壳体系的总特征;

3)元素克拉克值可作为衡量元素相对富集或贫化的标尺,为阐明地球化学省、异常区提供一种标准;

4)根据元素克拉克值可获得地壳中不同元素平均含量间的比值,提供重要的地球化学信息;

10.普通造岩矿物风化强度顺序与鲍温反应序列相反的原因

越早形成的矿物结晶温度越高,出露地表时其形成时的环境条件与地表环境条件差异最大,因此要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这种差异致使先结晶的矿物最先风化,依次类推,所以恰好与鲍文反应序列相反。

11.为什么在碱性长石中常见钾长石与钠长石的条纹结构,而在斜长石中则不见这种结构?

碱性长石在高温时钾和钠可以以类质同相的形式交代,而低温结晶时钾和钠则分离,从而形成钾长石与钠长石的条纹结构。

斜长石中,钾和钠一直可以以类质同相的形式存在,不见此种结构。

12.分配系数与元素比值之间有何差异?

分配系数:在温度、压力恒定的条件下,微量元素(溶质)在两相分配达平衡时其浓度为一常数。

元素比值:任意两种元素在任意体系中的某方面的比值。

13.地球化学相律:热力学相律表述了平衡状态下和平衡过程中,体系的相数与热力学组分数的

关系。相通常指体系中性质和成因相同,可以用同样的相状态方程式描述的部分物质。热力学组分为构成平衡体系中各相所需之独立物质的最小数目,也称为独立组分。

1)戈尔德施密特相律:平衡共存的矿物数不超过组分数。

2)柯尔任斯基相律:在一定的T、P及活性组分的化学位的条件下,相互平衡的工程矿物书不超过惰性组分数。

3)

(完整版)传热学期末考试试题

传热学(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 在稳态导热中 , 决定物体内温度分布的是 ( B) A. 导温系数 B. 导热系数 C. 传热系数 D. 密度 2. 下列哪个准则数反映了流体物性对对流换热的影响 ?(C ) A. 雷诺数 B. 雷利数 C. 普朗特数 D. 努谢尔特数 3. 单位面积的导热热阻单位为 ( B)

A. B. C. D. 4. 绝大多数情况下强制对流时的对流换热系数 (C ) 自然对流。 A. 小于 B. 等于 C. 大于 D. 无法比较 5. 对流换热系数为 100 、温度为 20 ℃的空气流经 50 ℃的壁面,其对流换热的热流密度为(D ) A. B. C. D. 6. 流体分别在较长的粗管和细管内作强制紊流对流换热,如果流速等条件相同,则( C) A. 粗管和细管的相同 B. 粗管内的大 C. 细管内的大 D. 无法比较 7. 在相同的进出口温度条件下,逆流和顺流的平均温差的关系为( A) A. 逆流大于顺流 B. 顺流大于逆流 C. 两者相等 D. 无法比较

8. 单位时间内离开单位表面积的总辐射能为该表面的(A ) A. 有效辐射 B. 辐射力 C. 反射辐射 D. 黑度 9. (D )是在相同温度条件下辐射能力最强的物体。 A. 灰体 B. 磨光玻璃 C. 涂料 D. 黑体 10. 削弱辐射换热的有效方法是加遮热板,而遮热板表面的黑度应(B ) A. 大一点好 B. 小一点好 C. 大、小都一样 D. 无法判断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填空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1. 如果温度场随时间变化,则为。非稳态温度场

地球化学复习题(推荐文档)

地球化学复习题 绪论 1、地球化学的定义。 答: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包括部分天体)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 2、地球化学的任务。 答:1)地球及其子系统中元素及其同位素的组成,即元素的分布和分配问题;2)元素的共生组合和赋存形式;3)元素的迁移和循环;4)地球的历史和演化。5)基础理论和应用的发展。 3、地球化学的研究思路和工作方法。 答:研究思路:以化学、物理化学等基本原理为基础,以研究原子(包括元素和同位素)的行为为手段,来认识地球的组成、历史和地球化学作用。工作方法:野外:地质考察+样品采集(代表性、系统性、统计性、严格性)。 室内: --岩矿鉴定 --分析测试:早期容量法、离子色谱法和比色法,现今X射线荧光光谱XRF、ICPAES、--ICPMS、固体质谱、AAS等。 --元素结合形式和赋存状态的研究:化学分析、晶体光学、X射线衍射、拉曼谱、微区分析(电子探针、离子探针)等。 --作用过程的物理化学条件的测定:温度(包裹体、矿物、同位素)、压力、pH、Eh、盐度等。 --自然作用的时间参数:同位素测年。 --模拟实验。 --多元统计计算和数学模型。 4、地球化学学科的特点。 答:1、基础科学成果的应用.2、地质科学的发展.3、更广泛的数字模拟。 第一章太阳系和地球系统的元素丰度 1、对比元素在地壳、地球和太阳系中分布规律的异同点,并解释其原因。 答:相同点:元素的丰度均随原子系数增大而减小。均符合奇偶定律。 不同点:与太阳系或宇宙相比,地壳和地球都明显地贫H, He, Ne, N等气体元素;而地壳与整个地球相比,则明显贫Fe和Mg,同时富集Al, K和N a。 原因: 2、研究克拉克值有何地球化学意义。 答:可作为元素集中、分散的标尺。控制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A)影响元素参加地壳中地球化学过程的浓度。B)限定自然界的矿物种类及种属。C) 限制了自然体系的状态。 3、地球各圈层化学组成的基本特征。 答:地壳:①地壳中元素的相对平均含量是极不均一的。②元素的克拉克值大体上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地幔:元素分布不均,铁镁含量增高。地核:铁镍含量占绝大部分,其它元素仅占极少部分。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在地球总质量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对地球总体成分的影响不大。 4、陨石研究的意义 答:①它是认识宇宙天体、行星的成分、性质及其演化的最易获取、数量最大的地外物质;

地球化学复习总结题

《地球化学》复习题 一、各章重点 PPT第0章重点: 地球化学发展简史(尤其是引领地球化学发展的关键学者的学术观点) 地球化学的发展趋势,包括学科生长点,及理论突破点。 PPT第1章重点: 地球化学分带的依据,各个分带地球化学特征以及相互之间的差异性; 元素和核素在地壳中分布的计量单位,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特征,元素在主要岩石类型中的分布; 元素在地球其它圈层,如水圈(尤其是海水)、大气圈、生物圈中的分布特征。 元素在地球演化的各大地质时期中的成矿特点。 PPT第2章重点: 元素结合规律 类质同像 过渡元素的结合规律 了解戈尔德施密特的元素地球化学分类方法和按照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合性分类方法。 PPT第3章重点: 元素在水溶液中存在状态和迁移的主控因素; 主要造岩元素在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的演化 岩浆作用中微量元素的定量模型 PPT第4章重点: 掌握讲解的每一种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方法的原理及适用范围 稳定同位素在地球各个储库中的分布特征,影响稳定同位素分馏的主要控制反应。 PPT第5章重点: 太阳系元素分布特征,陨石分类体系及依据。 二、练习题 ---------------------------------------------------------------------------------- 1. 概述地球化学学科的特点。 2. 简要说明地球化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3. 简述地球化学学科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4. 地球化学与化学、地球科学其它学科在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异同。-----------------------------------------------------------------------------------------

(完整word版)传热学储运试题2

2004-200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题 专业班级:储运02-班课程名称:传热学第1页共2页 一、简答题(本大题18分,每小题3分)选3个)。 1、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2、分析置于室外大气中的架空输送原油的保温管道有哪些传热环节。(油温大于空气温度) 3、写出角系数的相对性的数学表达式(以空间任意两表面为例)。 4、什么情况下可以说两个物理现象是相似的? 5、写出对于漫灰表面的基尔霍夫表达式? 6、通常工业应用的沸腾换热过程设计在哪个沸腾状态阶段,为什么。 二、计算题(本大题60分,每小题12分) 1、有一房间墙壁厚为0.4m,面积为12m2,导热系数为0.7 W/m·K,其内外表面的对流换热系数分别为6W/m2·K 和40 W/m2·K,房间内空气温度为20℃,室外空气温度为5℃,忽略辐射换热量,求房间通过该墙壁的散热量。 2、将初始温度为400℃,重量为40g的铝球突然抛入15℃的空气中。已知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h=40W/m2·K,铝的物性参数为ρ=2700kg/m3,c=0.9 kJ/kg·K,λ=240W/m·K。试用集总参数法确定该铝球由400℃降至100℃所需的时间。(忽略辐射换热) 3、一大房间里放有一圆管,长为2m,直径为10cm,表面温度为127℃,发射率(黑度)为0.6,房间墙壁温度为27℃,求其辐射换热量是多少? 4、为研究一换热设备的换热情况,采用一个缩小成原设备1/10的模型来研究,已知原设备空气流速为1m/s,热条件不变,模型中流体仍是空气,求模型中空气流速是多少才能保证模型与原设备的换热现象相似。 5、某房间吊装一水银温度计读数为15℃,已知温度计头部发射率(黑度)为0.9,头部与室内空气间的对流换热的表面传热系数为20 W/m2·K,,墙表面温度为10℃,求①气流的真实温度,②该温度计的测量误差。三、综合题(本大题22分) 有一水平管道直径为200mm ,分别包有=0.04W/m·K,和=0.05 W/m·K的保温材料,厚度分别为20mm和 30mm,管内流有50℃的空气,流速为10m/s,管外大气温度为10℃。(管道厚度很薄,可以忽略不计)求:1.管内的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7分) 2.管外的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7分) 3.每米管道的传热热阻和传热系数。(4) 4.每小时每米管道散热量。(4分) 备注:1.管内流动的对流换热实验关联式 : 2.管外横掠的对流换热实验关联式 : 3.管外自然对流换热实验关联式 : (注:此关联式中定性温度取管外流体温度,中的Δt=5℃,其中体积膨胀系数可以按管外为理想气体计算) 4.空气的热物性: t℃ ρ kg/m3 Cp kJ/kg.K λ* W/m.K υ*Pr 10℃ 1.25 1.0 2.5 14.0 0.7 20℃ 1.20 1.0 2.6 15.0 0.7 25℃ 1.18 1.0 2.6 15.5 0.7

《地球化学》练习题2剖析

恩《地球化学》练习题 第一章太阳系和地球系统的元素丰度(答案) 1.概说太阳成份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2.简述太阳系元素丰度的基本特征。 3.说说陨石的分类及相成分的研究意义. 4.月球的结构和化学成分与地球相比有何异同? 5.讨论陨石的研究意义。 6.地球的结构对于研究和了解地球的总体成分有什么作用? 7.阐述地球化学组成的研究方法论。 8.地球的化学组成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9.讨论地壳元素丰度的研究方法。 10.简介地壳元素丰度特征。 11.地壳元素丰度特征与太阳系、地球对比说明什么问题? 12.地壳元素丰度值(克拉克值)有何研究意义? 13.概述区域地壳元素丰度的研究意义。 14.简要说明区域地壳元素丰度的研究方法。 15.岩浆岩中各岩类元素含量变化规律如何? 16.简述沉积岩中不同岩类中元素含量变化规律。 第二章元素结合规律与赋存形式(答案) 1.亲氧元素和亲硫元素地球化学性质的主要差异是什么? 2.简述类质同像的基本规律。 3.阐述类质同像的地球化学意义。 4.简述地壳中元素的赋存形式及其研究方法。 5.举例说明元素存在形式研究对环境、找矿或农业问题的意义。 6.英国某村由于受开采ZnCO3矿的影响,造成土壤、房尘及饮食摄入Cd明显高于其国标,但与未受污染的邻村相比,在人体健康方面两村没有明显差异,为什么? 第三章自然界体系中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答案) 1.举例说明元素地球化学迁移的定义。 2.举例说明影响元素地球化学迁移过程的因素。 3.列举自然界元素迁移的标志。 4.元素地球化学迁移的研究方法。 5.水溶液中元素的迁移形式有那些?其中成矿元素的主要迁移形式又是什么? 6.解释络离子的稳定性及其在地球化学迁移中的意义。 7.简述元素迁移形式的研究方法。 8.什么是共同离子效应?什么是盐效应? 9.天然水的pH值范围是多少?对于研究元素在水介质中的迁移、沉淀有何意义? 10.举例说明Eh、pH值对元素迁移的影响。 11.非标准电极电位E及环境的氧化还原电位Eh,在研究元素地球化学行为方面有什么作用? 12.试述影响元素溶解与迁移的内部因素。 13.自然界中地球化学热力学体系基本特点是什么? 14.自然体系中哪些特征可作为体系达到平衡态的证据与标志? 15.讨论相律及其应用。

《传热学期末复习试题库》含参考答案

传热学试题 第一章概论 一、名词解释 1.热流量:单位时间所传递的热量 2.热流密度:单位传热面上的热流量 3.导热:当物体有温度差或两个不同温度的物体接触时,在物体各部分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的情况下,物质微粒(分子、原子或自由电子)的热运动传递了热量,这种现象被称为热传导,简称导热。 4.对流传热:流体流过固体壁时的热传递过程,就是热对流和导热联合用的热量传递过程,称为表面对流传热,简称对流传热。 5.辐射传热:物体不断向周围空间发出热辐射能,并被周围物体吸收。同时,物体也不断接收周围物体辐射给它的热能。这样,物体发出和接收过程的综合结果产生了物体间通过热辐射而进行的热量传递,称为表面辐射传热,简称辐射传热。 6.总传热过程:热量从温度较高的流体经过固体壁传递给另一侧温度较低流体的过程,称为总传热过程,简称传热过程。 7.对流传热系数:单位时间单位传热面当流体温度与壁面温度差为1K是的对流传热量,单位为W/(m2·K)。对流传热系数表示对流传热能力的大小。 8.辐射传热系数:单位时间单位传热面当流体温度与壁面温度差为1K是的辐射传热量,单位为W/(m2·K)。辐射传热系数表示辐射传热能力的大小。 9.复合传热系数:单位时间单位传热面当流体温度与壁面温度差为1K是的复合传热量,单位为W/(m2·K)。复合传热系数表示复合传热能力的大小。 10.总传热系数:总传热过程中热量传递能力的大小。数值上表示传热温差为1K时,单位传热面积在单位时间的传热量。 二、填空题 1.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为、、。 (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2.热流量是指,单位是。热流密度是指,单位是。 (单位时间所传递的热量,W,单位传热面上的热流量,W/m2) 3.总传热过程是指,它的强烈程度用来衡量。 (热量从温度较高的流体经过固体壁传递给另一侧温度较低流体的过程,总传热系数) 4.总传热系数是指,单位是。 (传热温差为1K时,单位传热面积在单位时间的传热量,W/(m2·K)) 5.导热系数的单位是;对流传热系数的单位是;传热系数的单位是。 (W/(m·K),W/(m2·K),W/(m2·K))

地球化学地球化学综合练习考试卷模拟考试题

《地球化学综合练习》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超显微非结构混入物( ) 2、分馏作用( ) 3、同位素地球化学( ) 4、同位素成分( ) 5、初始铅( )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6、原始铅() 7、原生铅() 8、普通铅() 9、同位素的分类() 10、Rb-Sr法() 11、K-Ar法() 12、Sm-Nd法()

13、U-Th-Pb法() 14、Rb-Sr() 15、Pb-Pb法() 16、区域克拉克值() 17、丰度系数() 18、富集矿物() 19、载体矿物() 20、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

21、氧化(还原)障() 22、离子电位π() 23、放射性衰变() 24、α衰变() 25、β-衰变() 26、r衰变() 27、单衰变()

28、电子捕获() 29、衰变系列() 30、放射性成因铅() 31、稳定同位素() 32、同位素分馏作用() 33、同位素效应() 34、惰性组分()

35、什么是元素的克拉克值?克拉克值在地球化学找矿中有何作用?() 36、研究元素丰度有何意义?() 37、类质同象有何地球化学意义?() 38、元素为什么会迁移?迁移的实质是什么?() 39、什么是地球化学背景?如何确定背景值?地球化学背景有哪些种类? () 40、什么是地球化学异常?如何确定异常下限?地球化学异常如何分类? () 41、地球化学背景与地球化学异常的关系?()

地球化学期末考试总结

第一章绪论 1.地球化学的定义: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及子系统(含部分宇宙体)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涂光炽)。 2.地球化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一: 元素(同位素)在地球及各子系统中的组成(量) 第二: 元素的共生组合和存在形式(质) 第三: 研究元素的迁移(动) 第四: 研究元素(同位素)的行为 第五: 元素的地球化学演化 第二章自然体系中元素的共生结合规律 1.元素地球化学亲和性的定义:在自然体系中元素形成阳离子的能力和所显示出的有选择地与某种阴离子结合的特性称为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 2.亲氧元素、亲硫元素与亲铁元素的特点 (1)亲氧元素:能与氧以离子键形式结合的金属(半金属)元素称为亲氧元素。 特点:惰性气体结构;电负性小;离子键为主;生成热>FeO;主要集中在岩石圈。(2)亲硫元素:能与硫结合形成高度共价键的金属(半金属)元素称为亲硫元素特点:铜型离子;电负性较大;共价键为主;生成热

传热学期末复习试题库含参考复习资料

传热学试题 第一章概 论 一、 名词解释 1热流量:单位时间内所传递的热量 2. 热流密度:单位传热面上的热流量 3. 导热:当物体内有温度差或两个不同温度的物体接触时,在物体各部分之间不发生相对位 移的情况下,物质微粒(分子、原子或自由电子)的热运动传递了热量,这种现象被称为热传导, 简称导热。 4. 对流传热:流体流过固体壁时的热传递过程,就是热对流和导热联合用的热量传递过程, 称为表面对流传热,简称对流传热。 5. 辐射传热:物体不断向周围空间发出热辐射能,并被周围物体吸收。同时,物体也不断接 收周围物体辐射给它的热能。这样,物体发出和接收过程的综合结果产生了物体间通过热辐射 而进行的热量传递,称为表面辐射传热,简称辐射传热。 6. 总传热过程:热量从温度较高的流体经过固体壁传递给另一侧温度较低流体的过程,称为 总传热过程,简称传热过程 10. 总传热系数:总传热过程中热量传递能力的大小。数值上表示传热温差为 1K 时,单位传 热面积在单位时间内的传热量 二、 填空题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为 、 、 O (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热流量是指 ______________ ,单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O 热流密度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 ,单 位是 ____________ O (单位时间内所传递的热量,W 单位传热面上的热流量,w/m ) 3. 总传热过程是指 ,它的强烈程度用 来衡量。 (热量从温度较高的流体经过固体壁传递给另一侧温度较低流体的过程,总传热系数 )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传热系数是指 ___ ,单位是 O (传热温差为1K 时,单位传热面积在单位时间内的传热量, W (m 2 ? K))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热系数的单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流传热系数的单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热系数的单 7. 对流传热系数:单位时间内单位传热面当流体温度与壁面温度差为 位为 W (m 2 ? K)。对流传热系数表示对流传热能力的大小。 8. 辐射传热系数:单位时间内单位传热面当流体温度与壁面温度差为 位为 W (m 2 ? K)。辐射传热系数表示辐射传热能力的大小。 9. 复合传热系数:单位时间内单位传热面当流体温度与壁面温度差为 位为 W (m 2 ? K)。复合传热系数表示复合传热能力的大小。 1K 是的对流传热量,单 1K 是的辐射传热量,单 1K 是的复合传热量,单

06地球化学试卷A

课程号:013201 《地球化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号学号姓名得分 一、概念题(每题5分,共50分) 1、元素的丰度值 2、类质同象混入物 3、载体矿物和富集矿物 4、地球化学障 5、八面体择位能 6、戈尔德斯密特相律 7、相容元素和不相容元素 8、δCe值(列出计算公式并说明) 9、同位素分馏系数 10、衰变定律 二、问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当以下每种物质形成时,其氧化电位是高还是低?(1) 陨石;(2)煤;(3)海底锰结核;(4)钒钾铀矿;(5)页岩中的黄铁矿;(6)鲕绿泥石。 2、为什么硅酸盐矿物中K的配位数经常比Na的配位数大?(离子半径:K+的为1.38A,Na+的为1.02A,O2-的1.40A)。 3、研究表明,岩浆岩和变质岩中的不同矿物具有不同的18O/16O比值,例如岩浆岩中石英一般比钾长石具有更高的18O/16O比值,试阐明控制矿物18O/16O比值大小的原因是什么?

4、用Rb-Sr或Sm-Nd法对岩石定年时,为什么当岩石矿物中的87Rb/86Sr或143Sm/144Nd比值差别越大结果越好? 5、试分析下图中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模式中各个曲线可能代表的岩石类型及造成分配型式特征的原因。 三、论述题(任选1题,10分) 1、试述稀土元素数据的处理步骤和表示方法。 2、要获得准确的同位素地质年龄必须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 一、 1.每种化学元素在自然体中的质量,占自然体总质量(或自然体全部化学元素总质量)的相对份额(如百分数),称为该元素在该自然体中的丰度值. 2.某种物质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结晶时,晶体中的部分构造位置被介质的其它 质点(原子、离子、络离子、分子)所占据,结果只引起晶格常数的微小变化,而使晶体构造类型、化学键类型等保持不变的现象。由类质同像形式混入晶体中的物质称为类质同像混入物。含有类质同像混入物的混合晶体称为固溶体。 3. 载体矿物是指岩石中所研究元素的主要量分配于其中的那种矿物。但有时该 元素在载体矿物中的含量并不很高,往往接近该元素在岩石总体中的含量。 富集矿物是指岩石中所研究元素在其中的含量大大超过它在岩石总体中的含量的那种矿物。 4、地球化学障指地壳中物理或化学梯度具有突变的地带,通常伴随着元素的聚 集或堆积作用。即在元素迁移过程中经过物理化学环境发生急剧变化的地带时,介质中原来稳定的元素迁移能力下降,形成大量化合物而沉淀,这种地带就称为地球化学障。 5.任意给定的过渡元素离子,在八面体场中的晶体场稳定能一般总是大于在四面体场中的晶体场稳定能.二者的差值称为该离子的八面体择位能(OSPE). 这是离子对八面体配位位置亲和势的量度。八面体择位能愈大,则趋向于使离子进入八面体配位位置的趋势愈强,而且愈稳定。 6.在自然条件下,矿物常形成于一定的温度、压力变化范围,并在此范围内保持稳定。因此,F≥2,据吉布斯相律,F=K-Φ+2,有Φ≤K,即平衡共存的矿物数不超过组分数,即为戈尔德斯密特矿物学相律。 7.相容元素(Compatible elements):岩浆结晶或固相部分熔融过程中偏爱矿物相的微量元素;不相容元素(Incompatible elements):岩浆结晶或固相部分熔融过程中偏爱熔体或溶液相的微量元素.也称为湿亲岩浆元素(hygromagmatophile). 8.δCe或(Ce/Ce*)。是表征样品中Ce相对于其它REE分离程度的参数.Ce除

传热学总复习试题及答案【第五版】【精】【_必备】

总复习题 基本概念 : ?薄材 : 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 , 若物体内温度分布均匀 , 在任意时刻都可用一个温度来代表整个物体的温度 , 则该物体称为 ----. ?传热 : 由热力学第二定律 , 凡是有温差的地方 , 就有热量自发地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转移 , 这种由于温差引起的热量转移过程统称为 ------. ?导热 : 是指物体内不同温度的各部分之间或不同温度的物体相接触时 , 发生的热量传输的现象 . 物体各部分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仅依靠物体内分子原子和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能传递成为热传导简称导热 ?对流 : 指物体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而引起的热量传输现象 . 由于流体的宏观运动而引起的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冷热流体相互渗混所导致的热量传递过程 ?对流换热 : 指流体流过与其温度不同的物体表面时 , 流体与固体表面之间发生的热量交换过程称为 ------. ?强制对流 : 由于外力作用或其它压差作用而引起的流动 . ?自然对流 : 由于流体各部分温度不同 , 致使各部分密度不同引起的流动 . ?流动边界层 : 当具有粘性的流体流过壁面时 , 由于粘滞力的作用 , 壁面附近形成一流体薄层 , 在这一层中流体的速度迅速下降为零 , 而在这一流层外 , 流体的速度基本达到主流速度 . 这一流体层即为 -----. ?温度边界层 : 当具有粘性的流体流过壁面时 , 会在壁面附近形成一流体薄层 , 在这一层中流体的温度迅速变化 , 而在这一流层外 , 流体的温度基本达到主流温度 . 这一流体层即为 -----. ?热辐射 : 物体由于本身温度而依靠表面发射电磁波而传递热量的过程称为 ------. 物体由于本身温度而依靠表面发射电磁波而传递热量的过程成为热辐射 ?辐射力 :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 , 由单位表面积向半球空间发射的全部波长的辐射能的总量 . ?单色辐射力 :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 , 由单位表面积向半球空间发射的波长在λ -- λ +d λ 范围内的辐射能量 . ?立体角 : 是一个空间角度 , 它是以立体角的角端为中心 , 作一半径为 r 的半球 , 将半球表面上被立体角切割的面积与半径平方 r 2 的比值作为 ------ 的大小 . ?定向辐射强度 : 单位时间内 , 在单位可见面积 , 单位立体角内发射的全部波长的辐射能量称为 ----. ?传质 : 在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分的流体内部 , 如果有浓度梯度存在 , 则每一种组分都有向低浓度方向转移 , 以减弱这种浓度不均匀的趋势 . 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方转移过程称为 ----.

地球化学复习题汇总

地球化学赵伦山张本仁 韩吟文马振东等 P 1:地球化学基本问题) P 5:克拉克值,地球化学发展简史(几个发展阶段) P31:元素丰度,表示单位元素在地壳平均化学丰度―――确定方法,克拉克值, P37:元素克拉克值的地球化学意义 P68:类质同象和固溶作用 P81:元素的赋存状态――1,5种 P88: 元素迁移 P 123: 相律 P169: 衰变定律 P181:痕量元素地球化学,稀土元素的研究方法和意义(痕量元素=微量元素) 复习内容及答案汇总 一、地球化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学科特点及其在地球科学中的地位(P1-) 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及相关宇宙体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在地球化学发展历史中曾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资料积累过程,随后基于克拉克、戈尔施密特、维尔纳茨基、费尔斯曼等科学家的出色工作,地球化学由分散的资料描述逐渐发展为有系统理论和独立研究方法的学科。目前地球化学已发展成为地球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与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相邻学科相互渗透与补充,极大地丰富了地球科学研究内容,在地质作用过程定量化研究中已不可或缺。 地球化学的研究思路和学科特点是:(1)通过分析常量、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元素相互组合和赋存状态变化等追索地球演化历史;(2)利用热力学等现代科学理论解释自然体系化学变化的原因和条件,探讨自然作用的机制;(3)将地球化学问题置于地球和其子系统(岩石圈、地壳、地幔、地核等)中进行分析,以个系统的组成和状态约束作用过程的特征和元素的行为。 围绕原子在自然环境中的变化及其意义,地球化学研究主要涉及四个基本问题:(1)研究地球和动质体中元素和同位素的组成;(2)研究元素的共生组合和赋存形式;(3)研究元素的迁移和循环;(4)研究元素和同位素迁移历史和地球的组成、演化历史、地球化学作用过程。 二、简述痕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痕量元素地球化学理论使许多地质难题迎刃而解,其可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传热学试题库含参考答案

《传热学》试题库 第一章概论 一、名词解释 1.热流量:单位时间所传递的热量 2.热流密度:单位传热面上的热流量 3.导热:当物体有温度差或两个不同温度的物体接触时,在物体各部分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的情况下,物质微粒(分子、原子或自由电子)的热运动传递了热量,这种现象被称为热传导,简称导热。 4.对流传热:流体流过固体壁时的热传递过程,就是热对流和导热联合用的热量传递过程,称为表面对流传热,简称对流传热。 5.辐射传热:物体不断向周围空间发出热辐射能,并被周围物体吸收。同时,物体也不断接收周围物体辐射给它的热能。这样,物体发出和接收过程的综合结果产生了物体间通过热辐射而进行的热量传递,称为表面辐射传热,简称辐射传热。6.总传热过程:热量从温度较高的流体经过固体壁传递给另一侧温度较低流体的过程,称为总传热过程,简称传热过程。7.对流传热系数:单位时间单位传热面当流体温度与壁面温度差为1K是的对流传热量,单位为W/(m2·K)。对流传热系数表示对流传热能力的大小。 8.辐射传热系数:单位时间单位传热面当流体温度与壁面温度差为1K是的辐射传热量,单位为W/(m2·K)。辐射传热系数表示辐射传热能力的大小。 9.复合传热系数:单位时间单位传热面当流体温度与壁面温度差为1K是的复合传热量,单位为W/(m2·K)。复合传热系数表示复合传热能力的大小。 10.总传热系数:总传热过程中热量传递能力的大小。数值上表示传热温差为1K时,单位传热面积在单位时间的传热量。 二、填空题 1.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为、、。 (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2.热流量是指,单位是。热流密度是指,单位是。 (单位时间所传递的热量,W,单位传热面上的热流量,W/m2) 3.总传热过程是指,它的强烈程度用来衡量。 (热量从温度较高的流体经过固体壁传递给另一侧温度较低流体的过程,总传热系数) 4.总传热系数是指,单位是。 (传热温差为1K时,单位传热面积在单位时间的传热量,W/(m2·K)) 5.导热系数的单位是;对流传热系数的单位是;传热系数的单位是。 (W/(m·K),W/(m2·K),W/(m2·K)) 6.复合传热是指,复合传热系数等于之和,单位是。 (对流传热与辐射传热之和,对流传热系数与辐射传热系数之和,W/(m2·K)) 7.单位面积热阻r t的单位是;总面积热阻R t的单位是。 (m2·K/W,K/W) 8.单位面积导热热阻的表达式为。 (δ/λ) 9.单位面积对流传热热阻的表达式为。 (1/h) 10.总传热系数K与单位面积传热热阻r t的关系为。 (r t=1/K) 11.总传热系数K与总面积A的传热热阻R t的关系为。 (R t=1/KA) 12.稳态传热过程是指。 (物体中各点温度不随时间而改变的热量传递过程。) 13.非稳态传热过程是指。

建环期末考试传热学 答案B

一、选择 1.下列(D)准则反映了流体物性对对流换热的影响。 a.雷诺数 b.瑞利数 c.普朗特数 d.努谢尔特数 2.绝大多数下强制对流换热的换热系数(A)自然对流。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无法比较 3.(B)反映了物质的导热能力的大小。 a.热流密度 b.导热系数 c.对流换热系数 d.温度梯度 4.当Fo数(A)0.2时,瞬态温度场的变化进入正常情况阶段。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无法比较 5.在相同进出口温度条件下,逆流和顺流的平均温差关系为(A) a.逆流大于顺流 b.顺流大于逆流 c.二者相等 d.无法比较 6.(C)传热不需要冷热物体直接接触? a.导热 b.热对流 c.热辐射 d.以上几种都不是 7.如果在水冷壁的管子里结了一层水垢,其他条件不变,管壁温度与无水垢时相比将(B) a.不变 b.提高 c.降低 d.随机改变 8.某一传热过程的热流密度q=500W/m2,冷、热流体间的温差为10℃,其传热系数和单位面积的总传热热阻各为多少?(C) a.K=50W/(m2〃K)r=0.05m2〃K/W b.K=0.02W/(m2〃K)r=50m2〃K/W c..K=50W/(m2〃K)r=0.02m2〃K/W d..K=50W/(m2〃K)r=0.05K/W 9.黑体表面的有效辐射(D)对应温度下黑体的辐射力。 a.大于 b.小于 c.无法比较 d.等于 10.下列各种方法中,属于削弱传热的方法是(D) a.增加流体流速 b.管内加插入物增加流体扰动 c.设置肋片 d.采用导热较小的材料使导热热阻增加 二、填空题 1.传热学是研究在温差作用下热量传递_过程规律的科学。 2.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分别为热对流、导热和热辐射。 3.兰贝特余弦定律是指黑体在任何方向上的定向辐射强度与方向无关,符合兰贝特余弦定律的表面有黑体、漫灰表面。 4.按照导热机理,水的汽液固三种状态中,气态状态下导热系数最小。 5.肋片效率ηf的定义是肋片实际散热量与肋片处于肋基温度下的比值。 6.一大平壁传热过程的传热系数为100W/(m2〃K),热流体侧的传热系数为200W/(m2〃K),冷流体侧的传热系数为250W/(m2〃K),平比厚度5mm,则该平壁的导热系数为__,导热热阻为__。 三、判断 1.手摸在铜板和木板上,很快就会感到铜板比木板冷的多,这是由于铜的导热系数大于木板的导热系数的缘故。F 2.用套管温度计测量温度时,为减小测量误差,常采用导热系数较小的材料作套管。F 3.黑体就是可以全部吸收透射到其表面上的所有波长的辐射能量。T 4.对一维肋片,导热系数越高,沿肋高方向的热阻越小,因而沿肋高方向的温度变化越小。T 5.同一块砖,在受潮时候的导热系数大于干燥时的导热系数T 四、名词解释 1.热边界层:当壁面与流体间有温差时,会产生温度梯度很大的热边界层。

地球化学考试题

名词解释 1.浓度克拉克值:概念系指某元素在某一地质体(矿床、岩体或矿物等)中的平均含量与克拉克值的比值,表示某种元素在一定的矿床、岩体或矿物内浓集的程度。当浓度克拉克值大于1时,说明该元素在地质体中比在地壳中相对集中;小于1时,则意味着分散 2.亲氧性元素:倾向于与氧形成高度离子键的元素称亲氧元素。特征是:离子半径较小,有惰性气体的电子层结构,电负性较小。如K、Na、Ca、Mg、Nb、Ta、Zr、Hf、REE等;易形成惰性气体型离子; 3.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即元素从一种赋存状态转变为另一种赋存状态,并经常伴随着元素组合和分布上的变化及空间上的位移 4.普通铅(或正常铅):普通铅(或正常铅):指产于U/Pb、Th/Pb比值低的矿物和岩石中任何形式的铅(如方铅矿、黄铁矿、钾长石等),在矿物形成以前,Pb 以正常的比例与U、Th共生,接受U、Th衰变产物Pb的不断叠加并均匀化。 5.不相容元素:趋向于在液相中富集的微量元素。由于其浓度低,不能形成独立矿物相,并且因离子半径、电荷、晶场等性质与构成结晶矿物的主元素相差很大,而使其不能进入矿物相。它们的固相/液相分配系数近于零。 6.同位素分馏系数:达到同位素交换平衡时共存相同位素相对丰度比值为常数,称分馏系数α,或者指两种物质(或物相)之间同位素比值之(α),即αA-B=RA / RB,式中A,B表示两种物质(或物相),R表示重同位素与轻同位素比值,如34S/32S,18O/16O。α表示同位素的分馏程度,α值偏离1愈大,说明两相物质之间同位素分馏程度愈大;α=1时物质间没有同位素分馏 7.K(不稳定常数):金属离子与配位体生成络合物的逆反应是络合物的解离反应,达成平衡时的常数,称为不稳定常数。它与稳定常数互为倒数。不稳定常数越大,络合物越不稳定。 8.δEu:反映Eu异常的强。. 9.稀土元素(REE):原子序数57-71的镧系元素以及与镧系相关密切的钪和钇共17种元素,包括:La,Ce,Pr,Nd,Pm,Sm,Eu,Gd,Tb,Dy,Ho,Er,Tm,Yb,Lu,Sc,Y 10.高场强元素 (HFSE):指离子半径小、电荷高,难溶于水,地球化学性质稳

普通地球化学期末复习

普通地球化学 选择、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 第一章绪论 一、地球化学的定义 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及子系统(含部分宇宙体)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 二、地球化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一: 元素(同位素)在地球及各子系统中的组成(量) 第二: 元素的共生组合和存在形式(质) 第三: 研究元素的迁移(动) 第四: 研究元素(同位素)的行为 第五: 元素的地球化学演化 第二章自然体系中元素的共生结合规律 一、元素地球化学亲和性的定义 在自然体系中元素形成阳离子的能力和所显示出的有选择地与某种阴离子结合的特性称为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 二、亲氧元素与亲硫元素的特点 亲氧(石)元素:离子的最外电子层具有8电子(s2p6)惰性气体型的稳定结构,具有较低的电负性,所形成的化合物键性主要为离子键,其氧化物的形成热大于FeO的形成热,与氧的亲和力强,易熔于硅酸盐熔体,主要集中于岩石圈。 亲硫(铜)元素:离子的最外层电子层具有18电子(s2p6d10)的铜型结构,元素的电负性较大,其所形成的化合物键性主要为共价键,氧化物的生成热小于FeO的形成热,与硫的亲和力强,易熔于硫化铁熔体。主要集中于硫化物-氧化物过渡圈。 三、其它的概念 电负性:中性原子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或者说原子在分子中吸引价电子的能力叫电负性。电离能:指从原子电子层中移去电子所需要的能量。电离能愈大,则电子与原子核之间结合得愈牢固 电子亲和能:原子得到电子所放出的能量(E)叫电子亲和能。E越大,表示越容易得到电子成为负离子。 离子电位:是离子电价与离子半径的比值 四、元素的地球化学化学分类(戈式分类) 亲氧(亲石)、亲硫(亲铜)、亲铁、亲气 五、类质同象的定义 某些物质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结晶时,晶体中的部分构造位置随机地被介质中的其他质点(原子、离子、配离子、分子)所占据,结果只引起晶格常数的微小改变,晶体的构造类型、化学键类型等保持不变,这一现象称为“类质同象”。 六、类质同象的置换法则 1.戈式法则(适于离子键化合物)①优先法则:两种元素电价相同,半径较小者优先进入矿物晶格。②捕获允许法则:两种离子半径相似而电价不同时,较高价的离子优先进入矿物晶格。③隐蔽法则:两个离子具有相近的半径和相同的电荷,则它们因丰度的比例来决定自身的行为,丰度高的主量元素形成独立矿物,丰度低的微量元素进入矿物晶格,为主量元素所“隐蔽”。 2.林伍德提出对戈氏法则(更适于非离子键化合物)对于二个价数和离子半径相似的阳离子,具有较低电负性者将优先被结合,因为它们形成一种较强的离子键成分较多的化学键。

《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期末复习题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远程教育学院期末复习题 《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 一. 选择题 1. 孤立系统的热力状态不能发生变化;(×) 2. 孤立系统就是绝热闭口系统;(×) 3. 气体吸热后热力学能一定升高;(×) 4. 只有加热,才能使气体的温度升高;(×) 5. 气体被压缩时一定消耗外功;(√ ) 6. 封闭热力系内发生可逆定容过程,系统一定不对外作容积变化功;(√ ) 7. 流动功的改变量仅取决于系统进出口状态,而与工质经历的过程无关;(√ ) 8. 在闭口热力系中,焓h是由热力学能u和推动功pv两部分组成。(×) 9. 理想气体绝热自由膨胀过程是等热力学能的过程。(×) 10. 对于确定的理想气体,其定压比热容与定容比热容之比cp/cv的大小与气体的温度无关。(×) 11. 一切可逆热机的热效率均相同;(×) 12. 不可逆热机的热效率一定小于可逆热机的热效率;(×) 13. 如果从同一状态到同一终态有两条途径:一为可逆过程,一为不可逆过程,则不可逆 过程的熵变等于可逆过程的熵变;(√ ) 14. 如果从同一状态到同一终态有两条途径:一为可逆过程,一为不可逆过程,则不可逆 过程的熵变大于可逆过程的熵变;(×) 15. 不可逆过程的熵变无法计算;(×) 16. 工质被加热熵一定增大,工质放热熵一定减小;(×) 17. 封闭热力系统发生放热过程,系统的熵必然减少。(×) 18. 由理想气体组成的封闭系统吸热后其温度必然增加;(×) 19. 知道了温度和压力,就可确定水蒸气的状态;(×) 20. 水蒸气的定温膨胀过程满足Q=W;(×) 21. 对未饱和湿空气,露点温度即是水蒸气分压力所对应的水的饱和温度。(√) 二. 问答题

传热学核心考点模拟试题

传热学模拟试题(一) 一.填空题 1.导热系数是由式定义的,式中符号q表示沿n方向的 ,是 。 2.可以采用集总参数法的物体,其内部的温度变化与坐标 。 3.温度边界层越________,则对流换热系数越小,为了强化传热,应使温度边界层越________越好。 4.凝结换热的两种形式是 和 。 5.保温材料是指 的材料。 6.P r(普朗特数)即 ,它表征了 的 相对大小。 7.热辐射是依靠 传递能量的,它可以在 进行。 8.同一温度下黑体的辐射能力 、吸收能力 。 9.热水瓶的双层玻璃中抽真空是为了 。 10.换热器传热计算的两种方法是 。 二.单项选择题 1.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是( ) A.热对流、导热、辐射 B.复合换热、热辐射、导热 C.对流换热、导热、传热过程 D.复合换热、热辐射、传热过程 2.无量纲组合用于对流换热时称为 ( )准则。 A.R e(雷诺) B.P r(普朗特) C.N u(努谢尔特) D.G r(格拉晓夫) 3.对流换热以( )作为基本计算式。 A.傅立叶定律 B.牛顿冷却公式 C.普朗克定律 D.热路欧姆定律 4.下述几种方法中,强化传热的方法是( )。 A.夹层抽真空 B.增大当量直径 C.增大流速 D.加遮热板 5.当采用加肋片的方法增强传热时,将肋片加在( )会最有效。 A.换热系数较大一侧 B.换热系数较小一侧 C.随便哪一侧 D.两侧同样都加 6.下列各参数中,属于物性参数的是( ) A.换热系数 B.传热系数 C.吸收率 D.导温系数 7.某热力管道采用两种导热系数不同的保温材料进行保温,为了达到较好的 保温效果,应将( )材料放在内层。

最新水文地球化学试卷B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1分) 1、盐效应:矿物在纯水中的溶解度低于矿物在高含盐量水中的溶解度,这种含盐量升高而使矿物溶解度增大的现象。 2、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岩石颗粒吸附地下水中的某些阳离子,而将其原来吸附的某些阳离子转入水中,从而改变了地下水的化学成分,这一作用即为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3、氧化垒:在还原条件被氧化条件激烈交替的地段上所形成的地球化学垒。 4、侵蚀性CO2:当水中游离CO2大于平衡CO2时,水中剩余部分的CO2对碳酸盐和金属构件等具有侵蚀性,这部分即为侵蚀性CO2。 5、TDS:指水中溶解组分的总量,它包括溶于水中的离子、分子及络合物,但不包括悬浮物和溶解的气体。 6、硅质水与硅酸水: SiO2含量大于50mg/L的水称为硅质水(1.5分);在阴离子中,HSiO3-占阴离子首位(按mol%计算)的水称为硅酸水(1.5分)。 7、硬度:是以水中Ca2+和Mg2+来量度,其计算方法是以 Ca2+和Mg2+的毫克当量总数乘以50,以CaCO3表示,其单位为mg/L。二、填空(每题1分,共14分) 1、Fe2+在(酸)性中迁移强,而在(碱)性中迁移弱。 2、地球化学垒按成因可分为(机械)垒、(物理化学)垒、(生物)垒和(复合)垒。 3、碱度主要决定于水中的(HCO-3,CO2-3 )的含量。硬度是以( Ca2+,Mg2+)的毫克当量总数乘以50,而暂时硬度是以( HCO-3,CO2-3 )的毫克当量总数乘以 50。 4.大气CO2的δ13C平均值是(-7 ‰),而土壤CO2的δ13C平均值是( -25‰)。 5.标型元素的标型程度取决于(元素的克拉克值)和(它的迁移能力)。 6.弥散作用包括(分子扩散),(对流扩散迁移)和(渗透分散)。 7、SiO2 和Na/K地热温度计适用的温度范围分别为( 0~250 ℃)和( 150~350 ℃)。 8.近代火山型浅部地下热水的水化学类型为(SO2-4 SO2-4 -Cl ),而深部地下热水的水化学类型为(Cl-HCO-3 )。 9.海水的水化学类型为( Cl-Na ),而海成存封水的水化学类型为(Cl-Na -Ca )。 10、水对离子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溶解作用,是由于水分子具有较强的(介电)效应所致,水的沸点较高,是由于水分子间(氢键)的破坏需要较大的能量。 11、在35℃下,pH=7的地下水是(碱)性。在天然水化学成分的综合指标中,体现水的质量指标的有( TDS,硬度,含盐量或含盐度 , 电导率),而表征水体系氧化还原环境状态的指标有( COD,BOD,TOC,Eh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