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校研究生作业及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校研究生作业及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业及答案

安徽省委党校2013届经济管理研究生班

1、邓小平最初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概念是何时?正式提出在何时?

答:最初提出是在1981年会见查良镛(金庸),正式提出是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包括毛泽东思想?

答:一是关于“现代中国”与“当代中国”的时限划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有特定内涵的历史概念,它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找到这条道路的。报告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回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成就时,也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讲的。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这说明十七大对“当代中国”的时限已有认定。既然有这样的明确区分,讲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就只能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二是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与创新理论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是个宏大的理论体系。就理论而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包括其中,并且构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一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大理论成果,可按照实现的两次历史性飞跃而区分为基础理论与创新理论。作为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作为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理论。

自十四大提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以来,尽管没有对基础理论与创新理论作明文区分,但这个区分事实上是存在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心内容是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十五大报告还指出:“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十七大报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说它“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些都是以区分了基础理论和创新理论为前提,存在一个说明两者的关系而讲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界定,正是这个逻辑使然。

三是关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这是说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理论,而不是本源理论。从毛泽东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到对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导思想方法论“始于毛”,但实际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标志而制定的一整套改革开放大政方针,则“成于邓”。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有哪些创新点?

答:创新点表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法治国;一国两制;发展非公经济;实行股份制;践行三个代表;构建和谐社会;贯彻科学发展观。

5、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答:第一,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1)邓小平理论的性质是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2)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贡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其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了马克思之主义的新境界,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用马克思主义宽广眼界观察世界、作

出新的科学判断。,形成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固有的国域特点,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中国“第二次革命”的理论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第二,在党的全部思想和工作中的地位

邓小平理论为全党的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6、解放思想的定义是什么?有何重要现实意义?

答:定义: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结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事实就是。

现实意义: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政治问题,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的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的改革同生产力继续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

7、如何认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

答: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摆到首要地位,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它包括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而实现共同富裕是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共同富裕不是而且也不可能是同步富裕和同等富裕,合理差距的存在对于激励劳动者、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社会积极意义,与此同时,应当重视现在由于行业职业、地区发展和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出现越来越

异常扩大的问题。

8、邓小平对市场经济的理论有社么突破?

答:这一思想突破了长期以来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理论禁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使我们党抛弃了“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错误认识,最终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为我国找到了一条通往繁荣富强的道路。

9、邓小平的法治思想主要有哪些方面?

答:(1)在深刻总结“十年动乱”教育的基础上,提出要以“法制”代替“人治”

初步提出民主与法制的思想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制的范围内活动

权利要受到制约和监督

必须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

根据中国国情进行法制建设

建立一个部门齐全、结构严谨、内部和谐、体例科学的完备的法律体系。这种法律应当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现代法律的基本精神

树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必须严格依法办事

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司法体制和程序,从制度上保障司法机关独立独立行使职权,确实保障案件审理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10、“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内容是什么?其创新之处有哪些方面?答: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

们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而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注意的问题了;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来解决。

创新之一:社会主义不仅能够首先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而且在新的历史时期特殊环境下,特别是在不发达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还可以在一个国家的主要地区作为主题制度首先获得发展、取得胜利;在特别行政区则可以保留原有的资本制度长期不变。

创新之二:在民族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为求国家统一之大同而可存社会制度之不同而小异,国家和平统一可以建立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并存的基础上,实行特区高度自治,而未必非要你吃掉我,或者我吃掉你才行。

创新之三:在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社会主义作为主体与资本主义特区也同样可以长期并存,和平共处,互惠互利,相得益彰;资本主义特区可以以此继续保持繁荣发展,而社会主义主题地区则可以借此利用资本主义的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发展生产力。

创新之四:“一国两制”是实现中国和平统一的法宝,祖国强盛是实现“一国两制”的基础。我们首先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前提,但对“台独”势力一意孤行造成严重后果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中华民族一定要在新世纪完成祖国统一的伟大历史任务。

11、邓小平强调制度问题的重要性是什么?对指导深入开展防腐败斗争有何重要意义?

答:重要性:(1)法制建设同发展民主一样必不可少、同等重要,摆到重要战略位置上

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法制保障(3)社会主义法治本质内涵是社会主义民主,根本立足点是实现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和权利。

我国发生腐败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权力监督和制约制度缺失,比如领导制度设计、权力分配、权利约束、领导合法性和监督体制等方面都有很多不足和缺陷。另一方面,腐败成为社会动荡“导火索”的根源可

能性很大。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1、如何评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答:“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针。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首先是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社会主义所有制和分配制度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等重要问题的认识

其次是创造性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地判断了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确定了执政党建设的根本方向和目标,探索和思考执政党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是时代精神和实践要求的理论概括,丰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丰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动力的观点。是制定和实施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是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理论要求,不断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的理论视野。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党在理论自觉性和实践主动性上的新高度,是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有哪些?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民主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主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主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主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为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同和信守的思想品格和价值准则,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精神风貌的鲜明展现。

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3、怎样理解和把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

答: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依法治国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答: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其基本含义是在全社会和全体公民中培养自觉尊重法律、维护法律权威、严格依法办事的观念,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的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规范化、程序化和法治化。具体包括以下基本内涵: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②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③严格依法办事。

5、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了什么变化?怎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

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答:(1)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的变化与任务要求

①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②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就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①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新要求。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②坚持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一是要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二是要完善民主执政方式。

③关键是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领导人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以建立健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为重点,以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为目标,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健全公务员制度。

6、党面临的四大风险、四大考验是什么?

答:(1)"四大考验",即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这些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2)"四大危险",即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这些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

7、二战以来国际上演进的发展观有哪些?

答:(1)经济增长论。发展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只有加快工业化的步伐,才能促进经济增长社会进步。(2)强调社会变革的发展观。

发展是建立在经济增长基础之上的社会结构变迁的过程,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变革的统一。(3)增长极限论。影响经济增长的五个主要因素其共同特征是呈指数增长,如果这个趋势继续下去,经济增长将达到极限。(4)综合发展观。发展呈“整体的”、“综合的”、“内在的”和“以人为的发展为中心的”。(5)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其核心思想为追求增长和自然的和谐,当代人与后代人在环境、消费方面的平等。

8、科学发展观的定位是什么?

答: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9、科学发展观的定义,精神实质是什么?

答:(1)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指导思想。(2)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10、十八大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哪些?

答: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十七大全面阐述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对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进一步作出精辟概括。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使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达到党的十八大所要求的新高度。

一、要准确把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更加自觉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二、要准确把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更加自觉地坚持以人为本。

三、要准确把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加自觉地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要准确把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更加自觉地坚持统筹兼顾。

11、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和原则是什么?

答:(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开放,民主法制,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12、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哪六个原则?

答:(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4)必须坚持民主法制;(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

稳定的关系;(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13、党的十八大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的任务要求有那些

答: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①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②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③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④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⑤提高人民健康水平;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14、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什么?答: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15、党的十八大主题是什么?

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16、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

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和各项具体制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

17、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与共同信念有那些?答:(1)必须坚持人民民主地位——依靠力量;

(2)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根本任务;

(3)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由之路;

(4)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内在要求;

(5)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根本原则;

(6)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本质属性;

(7)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然选择;

(8)必须坚持党的领导——领导核心。

18、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深入改革的总目标任务是什么?

答: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任务:1)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2)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3)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4)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5)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6)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7)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8)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9)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10)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11)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

12)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13)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14)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

15)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19、习近平是如何概括中国梦的?

答: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的更好、生活得更好。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就是实现老百姓的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