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华东师大 实验心理学 高分实验报告——stroop效应

华东师大 实验心理学 高分实验报告——stroop效应

华东师大 实验心理学 高分实验报告——stroop效应
华东师大 实验心理学 高分实验报告——stroop效应

字色匹配程度与念字对字色判断反应时的影响

摘要Stroop效应研究经久不衰,对认知研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研究选取来自华东师范大学2013

级心理学院的14名本科生,采用2(是否念字)*4(字色匹配程度:字色一致、字色矛盾、字色无关、语

义无关而字音有关)的双因素被试内设计,进行Stroop效应的经典实验,验证Stroop效应并探讨其原因。结果表明:(1)字色匹配程度的主效应不显著,即不同字色匹配程度下的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2)念字

的主效应显著,当字色矛盾或字色无关时,念字会导致判断反应时增加;(3)字色匹配程度与是否念字的

交互作用不显著。

关键词:Stroop效应认知过程反应时

The Influence of Read and the Matching Level between Meaning and

Color on Reaction Time of Word Color

Abstract The study on Stroop effect has a long history and has mad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cognitive research. The study invited 14 participantsfrom school of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 andadopted 2 (whether read or not) *4 (the level of matching about color and meaning) within subject design to do the classical Stroop EffectTest, thencertifiedand analyzed its factor.Results showsthat:(1)the reaction time in different matching level between meaning and color does not exi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2) when the meaning and color are conflictive or irrelevant, reading aloud will increase the reaction time; (3) the interaction effect between the matching level and read does not significant.

Key words:Stroop effect, cognitive process, reaction time

1 引言

1935年美国心理学家J. R. Stroop发现当用红墨水写成有意义刺激(如“绿”)和无意义的刺激词(如“房子”)时,对前者的颜色报告时间比后者长。这种同一刺激的颜色信息和词义信息相互发生干扰的现象就是Stroop效应[1]。

Stroop效应自发现以来,研究经久不衰,其研究范式已经拓展到众多的实验研究中,对认知各方面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Cerstadt、Hong和Diamond等提出了昼夜Stroop任务,用于研究儿童的执行功能,是测量执行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图-词干扰范式是研究双语Stroop效应的重要途径和方法;Logan提出的Stroop效应的反转范式,用于研究无意识知觉;而情绪Stroop效应范式则主要考察刺激中的情绪信息对非情绪信息的影响[3]。此外有的实验以数字或符号与其个数之间的匹配关系为自变量,有的研究不同语言种类(如汉字、日文、英文等)产生的Stroop效应,还有的将视觉搜索和Stroop范式联系起来。Stroop效应的研究由最初的注意、认知、语言等基础学科发展到情绪、记忆、神经科学等领域,其研究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人类生活。如有研究通过Stroop效应(酒精-相关词语)激发指示语来提高酒精依赖患者对酒精伤害人体的关联性的认知成绩,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患者对酒精的依赖[4];还可以利用Stroop效应探讨正常人大脑两半球的语言功能一侧化。

Macleod(1991)总结了Stroop效应发生机制的5种理论或模型:相对加工速度理论、

自动化理论、知觉编码理论、Logan的平行加工模型、平行分布式加工模型。这五种理论对Stroop效应的解释各有其贡献。其中,相对加工速度理论出现时间最早,受到了高度认同。它认为Stroop任务中读词是自动加工,颜色命名是控制加工,所以读词能对颜色命名产生促进或干扰。

本实验采用经典的“Stroop任务”来验证Stroop效应并探讨其原因。基于前人理论,提出以下假设:(1)没有念字时,字色一致与字色语义无关而音义有关的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而念字时,两者有显著差异;(2)无论是否念字,字色一致、字色矛盾与字色无关的反应时都有显著差异,字色一致时反应时最快,字色矛盾时反应时最慢;(3)四种材料,念字得到的反应时均比不念字的长。

2 方法

2.1 被试

选取来自华东师范大学2013级心理学院的本科生14名,平均年龄为20.14±0.15岁。所有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均为右利手,此前均无参与类似实验的经历。

2.2 实验仪器与材料

2.2.1 实验仪器

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2.2 实验材料

共16张有色汉字卡片,按照刺激类型的不同分为4套:

A套(字色一致):红色的“红”字,黄色的“黄”字,蓝色的“蓝”字,绿色的“绿”字,共4张。

B套(字色矛盾):绿色的“红”字,蓝色的“黄”字,黄色的“蓝”字,红色的“绿”字,共4张。

C套(字色无关):红色的“我”字,黄色的“爱”字,蓝色的“中”字,绿色的“华”字,共4张。

D套(字色语义无关而音义有关):绿色的“洪”字,蓝色的“皇”字,黄色的“拦”字,红色的“滤”字,共4张。

2.3 实验设计

采用2(是否念字)*4(字色匹配程度:字色一致、字色矛盾、字色无关、语义无关而字音有关)的双因素被试内设计,以是否念字和字色匹配程度自变量,以反应时为因变量。

2.4正式实验程序

2.4.1被试登录并打开PsyTech 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Srtoop效应”。单击呈现实验简介。点击“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窗口。主试进行参数设置(汉字呈现时间:1000毫秒,间隔时间:2000毫秒,休息时间:3分钟),被试端坐在仪器前面休息3分钟,准备好后,点击“开始实验”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

2.4.2被试自行阅读指导语,第一次指导语是:这事一个测反应时的实验。实验中屏幕会呈现一系列汉字。汉字是什么颜色,你就用优势手按2号反应盒上相应的颜色键,而不要管那个字的内容是什么。反应越快越好。在你明白实验步骤后,可以先联系,然后点击开始实验按钮。第二次指导语是:这是一个测反应时的实验,实验中屏幕会呈现一系列汉字,请你使用2号反应盒对呈现的汉字准备反应。汉字一旦出现,你就大声念出这个字,同时根据汉字的颜色用优势手按相对应的颜色键。反应越快越好。在你明白了实验步骤后,可以按反应盒上任意键,开始实验。

2.4.3实验过程中,第一次指导语后,被试根据要求对呈现的汉字做出相应反应,直至弹出休息框。倒计时3分钟休息结束,第二次指导语出现,被试仔细阅读后按任意键,实验即继

续。被试按指导语要求反应,程序记录第二次实验时的反应时。如果反应是错误,该次实验无效,程序自动补足。

2.4.4实验结束,换被试继续实验,以后在主界面“数据”菜单中查看结果,并整理实验数据。

2.5数据处理

采用SPSS20.0和Excel2010版本对所有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具体而言,主要利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配对样本t检验。

3 结果

3.1各条件下反应时平均数和标准差

对14名被试两种情况下对各组材料的反应时做初步的统计与分析,所得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各条件下反应时(ms)统计表

均值±标准差(M±SD)

材料N 不念字念字

A B C 14

14

14

636.07±139.803

625.93±78.591

612.64±104.001

699.71±146.150

772.50±222.537

774.64±238.073

D 14 639.07±87.516 774.29±261.077

3.2探究两个因素的交互作用及主效应

由于本实验采用2*4的双因素被试内设计,为了了解是否念字和字色匹配程度的交互作用及各自的主效应,在SPSS20.0上进行了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主体内效应检验的结果表明,字色匹配程度的主效应不显著,F(3,39)=0.757,p=0.525>0.05,说明不同字色匹配程度下的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而是否念字的主效应显著,F(1,39)=9.143,p=0.010<0.05,说明是否念字得到的反应时确实有显著差异,但是,字色匹配程度与是否念字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3,39)=1.058,p=0.378>0.05,说明两者中的一个因素如何起作用不受另一个因素的影响。

3.3 字色匹配程度对反应时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探究字色匹配程度对反应时的影响,分别对字色一致、字色矛盾、字色语义无关而音义有关与字色无关的材料在是否念字两种情况下用SPSS20.0进行了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两种情况下A、B、D类与C类材料的t检验结果表

念字不念字

比较组Df T P t P

A与C 13 0.172 0.489 -2.135 0.052

B与C 13 0.563 0.583 -0.046 0.964

D与C 13 1.017 0.328 0.311 0.995 注:* p < 0.05,** p < 0.01,*** p < 0.001,下同

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6对比较均没有显著差异,即无论是否念字,字色一致与字色无关的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字色矛盾与字色无关的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字色语义无关而音义有关与字色无关也没有显著差异。

3.4念字与否对反应时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探究念字与否对各类材料字色判断反应时的影响,分别对相同材料对应的两次反应时进行了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两种情况下A、B、D组与C组的统计分析结果

材料类别df T P

字色一致13 -1.521 0.152

字色矛盾字色无关13

13

-2.640

-2.799

0.020*

0.015*

字色语义无关而音义有关13 -2.077 0.058 如表中所示,字色一致或字色语义无关而音义有关时,是否念字两种条件得到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而字色矛盾或字色无关时,是否念字对反应时有显著影响,念字会导致判断反应时增加。

4 讨论

4.1 实验结果分析

前人stroop实验结果证实,字色匹配程度对颜色报告反应时有影响,刺激的颜色与意义的匹配程度越低,颜色报告反应时会越长。具体到本实验中,按照stroop效应的原理,应该是字色一致时反应时最短,字色矛盾时,反应时最长,字色无关与字色语义无关而音义有关反应时在两者之间。而且,是否念字对字色语义无关而音义有关这组材料的反应时影响最大,没有念字时,它与字色无关材料的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念字时有显著差异。通过比较是否念字两种情况下,字色矛盾与字色语义无关而音义有关两类材料对应反应时的关系,可以但是本实验结果却发现不同字色匹配程度下的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而是否念字得到的反应时有显著差异,且字色矛盾或字色无关时,是否念字对反应时有显著影响,念字会导致判断反应时增加。字色匹配程度与是否念字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其中绝大部分都与前人结果不符,可能是实验误差较大导致的。

4.2实验不足与改进

根据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被试的口头报告,本实验存在的导致实验误差的因素有:

首先,实验仪器不灵敏。实验按键有时不灵敏,需要重按,导致个别反应时延长,影响了实验结果。

第二,环境的影响。由于实验环境较为开放,隔音效果较差,环境中的灯光、电脑等产生低频声音的设备、环境周围人员、其他实验者的声音等多种因素都会对实验造成干扰,分散被试的注意,从而使实验结果不准确。

第三,疲劳效应。疲劳效应指随着实验进程而发展的疲倦或厌烦情绪的影响,而导致被试反应速度减慢和准确性逐渐降低的一种系统误差。本实验试验次数较多,而中间又没有休息时间,被试在实验后期几乎都产生了厌倦的情绪,注意力不够集中,十分不利于得到准确的结果。

第四,被试没有很好遵循指导语的要求。如第二部分实验需要被试大声念出这个字,但是受实验环境所限,被试都没有做到大声朗读,仅仅轻声念了出来,对实验结果造成了影响。

因此,后续实验应该注意使用灵敏的实验仪器,选择适宜的实验环境,合理安排实验程序,增加休息时间,减小疲劳效应。

4.3Stroop效应的影响因素

首先,Stroop效应受语境或背景因素的影响。前人研究发现,对语义的加工存在严重的语境依赖性,背景复杂度越高,Stroop效应越明显。其次,受被试颜色识别能力的影响。被试在标准颜色视觉测试中错误多者,Stroop效应明显,二者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颜色搭配也对Stroop任务有影响。研究者发现,根据色觉理论中的对立过程理论采用的对立颜色如

黑—白、红—绿、黄—蓝和不对立颜色如红—蓝,在Stroop任务中,对立颜色比不对立颜色导致的Stroop效应更明显。再次,年龄也有影响。研究发现,干扰在小学低年级时就已经出现,随着阅读技能的提高,大约在二、三年级之间达到最高水平,之后Stroop效应逐渐减弱,到接近60岁时,Stroop效应又重新变强。最后,情绪、分散注意和集中注意、任务类型的设置等均有可能影响Stroop效应[3]。

4.4浅谈Stroop效应的应用研究以及展望

近年来Stroop经典范式及其变式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利用Stroop经典范式及其变式对特殊疾病进行考察,以了解其认知功能的变化,丰富人们的认识,为判断某些药物疗效、副作用以及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第二,根据正常被试完成Stroop任务时激活的脑区分布情况,利用Stroop任务对具有部分相同脑区病变疾病的考察,进一步论证参与Stroop效应的脑区,并明确其功能,以丰富和完善Stroop效应的理论模型[4]。此类方法已经对诸如恐惧症、抑郁症、焦虑症等情绪性疾病,精神分裂症,物质成瘾,饮食失调,痴呆等进行了考察,得到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后续研究可以多利用fMRI、PET及ERPs等新技术对产生Stroop效应过程中的脑功能区进行定位;探讨各功能区的功能可以为疾病治疗提供依据。

5 总结

5.1字色匹配程度的主效应不显著,即不同字色匹配程度下的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

5.2念字的主效应显著,当字色矛盾或字色无关时,念字会导致判断反应时增加;

5.3字色匹配程度与是否念字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6 参考文献

1杨治良,王新法. 心理实验操作手册.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69~170

2郭秀艳. 实验心理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49~352

3陈俊,刘海燕, 张积家. Stroop效应研究的新进展——理论、范式及影响因素. 心理科学, 2007,30(2): 415~418

4耿海燕, 朱滢. Stroop效应及其反转:无意识和意识知觉. 心理科学, 2001,24(5): 553~556

李文兵, 邹丽. Stroop效应的临床应用进展.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9,15(8): 749~751

5刘加成, 孙丹萍, 白净. 基于fMRI的Stroop效应调整机制研究.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48(9): 1522~1524

7 附录

反应时(单位:毫秒):

A1 B2 C3 D4 A2 B2 C2 D2

1 696 727 624 669 718 938 900 940

2 86

3 64

4 758 644 700 699 758 672

3 849 605 593 573 658 822 612 677

4 557 70

5 555 649 744 891 76

6 701

5 594 641 547 650 572 757 677 573

6 636 628 819 68

7 76

8 577 796 928

7 672 754 703 726 1059 981 1387 836

8 582 644 623 569 680 789 684 738

9 573 527 545 620 461 541 586 658

10 573 601 577 737 659 522 546 573

11 357 450 384 440 485 621 514 476

12 827 600 578 682 819 1338 1150 1560

13 498 663 643 533 709 543 759 716

14 628 574 628 768 764 796 710 792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6

心理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系列位置效应实验 学院: 姓名: 学号:

摘要:本实验以汉字为材料,通过看汉字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回忆延迟的时间和汉字呈现时间对自由联想的影响,称为系列位置效应。立即回忆对渐近部分没有影响,由于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正确回忆个数高,延迟回忆对渐近部分没有影响,首因效应正确回忆个数高,近因效应影响下降正确回忆个数降低。汉字材料呈现时长对首因效应回忆没有显著相关。 关键词:系列位置效应首应效应近因效应 一、导言 系列位置效应是指记忆材料在系列位置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包括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在系列学习(Serial Learning)中,在一系列处于不同位置的记忆材料回忆效果不同;系列位置效应就是这种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其开头和结尾记忆效果较好,分别叫首位效应(primacy effect)和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而其效果较差的中间部分称为渐近部分。系列位置效应一般在自由回忆中出现,是双重记忆理论的重要证据。 本实验目标是验证系列位置效应,预期是立即回忆处于材料开始和末尾位置的汉字回忆正确比较多,汉字材料呈现时间长则首因效应明显,延迟回忆则会消除近因效应。 二、方法 2.1被试 被试为应用心理大三的学生共25人,9男16女,年龄为20~23岁,智力正常,视力及矫正视力正常,之前没有做过这个实验。 2.2仪器和材料 装载有实验程序的计算机 2.3实验设计 本实验使用了混合设计。自变量有三个分别是,汉字呈现的时间分为1s和2s;回忆的时间分为立即回忆和延迟回忆;汉字材料呈现的位置不相同。因变量为被试对呈现汉字的自由回忆正确率。 被试分为4组:1s立即回忆;1s延迟回忆;2s立即回忆;2s延迟回忆 3.4实验程序 实验开始将呈现20个汉字,需要被试尽量记住,当汉字呈现完成以后,被试需要在系

实验心理学重点名词及解释课稿

实验心理学重点名词及解释 注:完全自己总结 如果你4月份要参加实验的考试 那么 下一份,打印出来吧 平时多看几眼,总会有些帮助的 是吧? 本人希望与更多的心理学朋友多交流 lxguai@https://www.docsj.com/doc/8d13180678.html, 第一章实验方法 1.主试: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发了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 2.被试: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3.自变量:即刺激变量,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4.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5.信度:即因变量的可靠性,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结果 6.效度:即因变量的有效性,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因素造成 7.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 并没有什么差别时,而实验出现高限效应 8.自变量的混淆: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 控制变量就是潜在的自变量 9.组间设计:把数目相同的被试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即把被试分 组,各组间结果对比 10.组内设计:使每个被试轮流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自变量上,即被试不变,先 后做不同几组测试,然后对比前后的结果,上组对下组有影响 11.匹配被试: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或是说 相关的,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 12.完全平衡法:把所有可能的顺序都排出来进行实验 13.拉丁方方法:保证每个自变量都同等地出现在实验顺序的每一个位置 14.实验者效应:在实验过程中,若主试对被试的正确反应流露出赞许的神情或是对错误的 反应表示不快,这些主试的态度,是对实验的负面影响,要防止实验者效应 15.因素设计:关于两个或多个变量的一种实验设计,将实验中每一变量的各个水平都结合 起来进行实验 16.自然观察法:在自然情影中对行为所作的仔细观察,观察者必须为局外人不得干预实验 17.调查法:为确定人们对甘一特殊问题的感受,作用是澄清事实,招除充行的不实传闻 18.相关方法:可能为正可能为负,相关并不必然是原因 19.个案法:又称个案历史技术,对某一特殊人物的深入研究,强调个别差别 20.档案法:使用现有的资料去验证新的假设 第二章心理物理学方法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广辉摘要 本试验通过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以16名华东师大学大二本科生为被试进行了注意分配的测试,并用excel与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对不同的刺激材料反应时分别采用对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得出的结果是C套实验材料与其他实验材料的反应时存在着明显差异,同时第一组实验与第二组实验的实验结果也存在着显著差异,由此验证了Stroop效应的存在。 一、引言 念字和命名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其反应速度是不同的。这一现象由J.R.Stroop在1935年首先提出,称为Stroop效应。他使用刺激字与写它所用的颜色相矛盾。例如用蓝颜色写成“红”字,让被试说出这个字是用什么颜色写的。结果发现被试反应时大大增加了。这说明字色矛盾时认知过程受到了干扰,即说字的颜色时受到了字的意义的干扰。有研究表明,这是因为所呈现的刺激包含着两种信息,对这两种信息加工是不同的。如蓝色写的“红”字,既包含该字所表述的颜色,又包含写该字所用的颜色。因为对字的加工快,所以先形成对字用语言反应的准备,但实验又不允许作这种反应。因此,当要说颜色时就要受到字义的干扰。 Stroop效应提出后,心理学家对它表现出浓厚兴趣,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如:研究催眠状态对Stroop效应是否有影响;研究不同的语言种类(如汉字、日文、英文等)产生的Stroop 效应;另外,作为一种手段和方法,可利用Stroop效应研究注意的机制,探讨正常人大脑两半球言语功能一侧化等。 二、目的 1.了解什么是Stroop效应。 2.比较四类字色组合条件的反应时,揭示在念字和命名的认知过程中的干扰作用。三、仪器与材料 1.仪器:计算机与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材料:共16卡片,实验时随机呈现

新课标三种高中化学必修教材的编写特点分析_

新课标三种高中化学必修教材的编写特点分析 本文对人教版、苏教版、山东科技版三种高中化学教材(化学1、化学2)的结构做了归纳和对比,从教材编写线索、学习栏目、插图与表格、实验探究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了作者对高中化学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是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里程碑。以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为指导编写的各种版本的高中化学教科书正在不断推出。目前被审查通过的新版高中化学教材有3种,分别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宋心琦主编,以下简称人教版);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王祖浩主编,以下简称苏教版);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王磊主编,以下简称山东科技版)。 学习、比较和分析高中化学两个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的三种教材,有利于广大教师理解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了解新课标给教学理念的革新、教学方法的优化、教育技术的应用带来的巨大变化,对正确把握新课标教材的教学尺度和高中化学1、化学2的教学质量标准,选择教材的版本都有重要的意义。 三种化学新化学教材(化学1、化学2)在编写上都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较好地体现了教材的基础性、时代性。整体设置化学1、化学2的课程结构,努力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体系,注重创设自主性、探究性学习环境,重视反映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在具体的编写体系上三种版本教材各有侧重,有各自鲜明的特色和编写方式(表1、表2)。 表1 化学1 教材编写纲目比较

表2 化学2教材编写纲目比较

1 整体设置化学1、化学2的课程结构 1.1整体设置教材的课程结构 通过表1、表2我们看到,三种教材并未严格按课程标准的6个主题顺序进行编写,而是整体设置化学1、化学2的课程结构。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化学1、化学2是高中学生必修内容,课标规定的学习内容在化学1、化学2的哪本书中先后出现,并不会影响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也不会降低化学1、化学2的教学质量;二是这种整体设置教材结构的方式使编者编写教材时有很大的自由度,能编写出体现自己鲜明特色的教材。 三种教材在编写形式上,既有相对集中的课标主题内容,也有分散于各单元、章节的课标主题内容。 人教版

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

系列位置效应 摘要:该实验以汉字为材料,以自由回忆任务的实验,考察不同呈现速度和回忆方式下的系列位置效应,实验结果在系列位置曲线中显示了机能的双重分离,支持有关近因效应来自短时记忆而首音效应来自长时记忆的观点。 关键字:系列位置效应、近因效应、首音效应、渐近线 1.导言 由一系列项目组成的学习材料,在学习过程中,每个项目学习的快慢、记忆的巩固程度,都与这个项目在系列中的位置有关。即学习材料在系列中的位置对记忆效果有影响,这种影响就叫做系列位置作用。 Ebbinghaus最早研究了系列位置作用。他用一系列无意义音节作学习材料,发现开始的部分最容易学(首音效应),其次是最末后的部分(近因效应),中间偏后一点的项目最难学(渐近线)。许多许多心理学家进一步的实验中发现迷宫学习中也存在系列位置的作用。L.B.Ward用12个无意义音节做学习材料,得出了一个比较典型的系列位置曲线。 研究证明,影响系列位置作用的因素有:(1)学习的方式。集中学习比分散学习对系列中部的项目更难记些,系列位置作用更明显。(2)材料的长度。材料越长,首末项的错误反应次数越多。(3)材料呈现的时间。呈现时间延长,学习效率提高。(4)再现的方式。若使自由再现,系列位置曲线的尾部上升的较高。 大多数支持短时存储不同于长时存储的证据来自自由回忆任务(free recall task)的实验。这种实验呈现一系列项目(单词居多),呈现完毕要求被试回忆项目(可不按顺序)当把回忆结果以项目呈现顺序为横坐标,以争取回忆率为纵坐标作图,会得到系列位置曲线(serial position curve)。研究者指出,近因效应来自于短时记忆,首音效应来自于长时存储。为证明这一设想,则需在系列位置曲线中实现机能的双重分离(functional double dissociation):某些自变量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但不影响近因效应;另一些变量影响近因效应,但不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属于前者的自变量有单词频率、呈现速度、系列长度、以及心理状态;属于后者的主要是系列单词呈现完毕后的干扰活动。 本实验即是基于此设想的实验。由前人的实验推测本实验结果:汉字呈现速度将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但不影响近因效应;系列汉字横先完毕后的干扰作用将影响近因作用但不

实验心理学重点(来自2008级辅修班)

注:最近找到一个中文的‘实验心理学重点.doc'文档,这个文档来自2008级辅修实验心理学课堂,可能是某个同学或任课老师自己总结出来的提纲,我把它上传到2009辅修班的共享文件夹,供大家参考。其中的大部分内容我的ppt文件中都有(会随着课程的深入逐步讲到),没有的东西不要求掌握,期末考试也不会考(期末考试的范围不出我的ppt文件)。 另,除了主要教科书外,本课程中文参考书可以选择: 舒华、张学民、韩在柱《实验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首选) 张学民、舒华《实验心理学纲要》 朱莹《实验心理学》2000版本 范老师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设计是重点 1.实验的含义 从观察发展的历史看来,实验实质上就是一种观察。只不过和自然观察不同,它是一种人为操纵和控制现象发生条件下的观察,能说明因果性关系。所以一般将广义的观察包括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而狭义的观察特指自然观察。 实验研究(操纵和控制) 非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的定义) 2.自变量的操纵 (1)如何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依次取一些不同的点,然后观察在这些不同值的条件下,相应的因变量的值有没有差异。如果有差异就说明因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即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如果没有差异就说明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没有影响。当然前提是对其它有关变量进行控制。 上述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一些不同的点就是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实验研究中在确定自变量之后,就应该进一步确定自变量的水平了。 (2)自变量水平的确定问题 自变量的水平可以是性质上的差别,也可以是数量程度上的差别。自变量至少有两个水平,以便研究者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如果实验者因特定的目的而选取自变量的几个特定的水平,这时候称之为固定水平。如果实验者因一般的目的而随机抽取自变量的一些水平,这时候称之为随机水平。心理学研究中大部分是前者。即使探讨自变量和因变量一般关系的时候,心理学家也通常采用固定水平的方法。所以实际上心理学研究中,水平的选取基本上都是由实验者特定选取。 自变量的水平选取一般都是参考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目的来确定。如果没有资料,还应该通过预实验来确定。 (3)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是比较具体的,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比如一些刺激变量。但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却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对于前者,我们可以方便的确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对于后者则比较困难。所以有必要对后者进行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就是将抽象的定义转化为可直接观察、测量的特征的过程。 3. 因变量的观测

Stroop效应实验

Stroop效应实验 摘要 本实验对81名被试进行测试,包括40名男性和40名女性,比较其对于不同的色字关系材料进行念字或读色时所需的反应时和错误次数,并以实验结果来揭示在念字和命名的认知过程中的干扰作用。实验中所使用的材料有4种字色关系,分别为字色一致、字色矛盾、字色无关和字色语义无关而音义有关。实验中每一名被试都要对4种材料进行反应。实验结果发现:字色一致时被试的反应速度最快;字色矛盾时被试的反应速度最慢;念字和命名的认知过程中存在干扰作用。 关键词:Stroop效应,字色关系,认知过程,反应时 1、前言 1935年,J.R.Stroop在色-词实验中发现,若以某种颜色(如红色)墨水写出一个含义与其颜色不一致的色词(如“绿”),那么对墨水颜色的认识反应就会受到显著的干扰,反应时因而增长。这就是著名的Stroop效应。这说明字色矛盾时认知过程受到了干扰,即说字的颜色时受到了字的意义的干扰。有研究表明,这是因为所呈现的刺激包含着两种信息,对这两种信息加工是不同的。如蓝色写的“红”字,既包含该字所表述的颜色,又包含写该字所用的颜色。因为对字的加工快,所以先形成对字用语言反应的准备,但实验又不允许作这种反应。因此,当要说颜色时就要受到字义的干扰。Stroop效应的发现开创了

对刺激某一维度的加工受到另一维度加工影响的先河。念字和命名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其反应速度是不同的。他使用刺激字与写它所用的颜色相矛盾。 Stroop效应提出后,心理学家对它表现出浓厚兴趣,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如:研究催眠状态对Stroop效应是否有影响;研究不同的语言种类(如汉字、日文、英文等)产生的Stroop效应;另外,作为一种手段和方法,可利用Stroop效应研究注意的机制,探讨正常人大脑两半球言语功能一侧化等。本实验的目的在于了解什么是Stroop 效应,比较四类字色组合条件的反应时和错误次数,揭示在念字和命名的认知过程中的干扰作用。 2、方法 2.1 被试 人文院2006级40名女同学和40名男同学 2.2 仪器与材料 2.2.1.仪器:计算机与实验心理学虚拟实验系统。 2.2.2.材料:共16张卡片,实验时随机呈现 A套(字色一致):红色的“红”字,黄色的“黄”字,蓝色的“蓝”字,绿色的“绿”字,共4张。 B套(字色矛盾):绿色的“红”字,蓝色的“黄”字,黄色的“蓝”字,红色的“绿”字,共4张。 C套(字色无关):红色的“我”字,黄色的“爱”字,蓝色的“中”字,绿色的“华”字,共4张。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一氧化还原与离子反应练习

高一化学试题 一、选择题(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物质中,属于盐类的是 A.MgO B.H2SO4 C.NaOH D.CaCO3 2、.氮化铝广泛应用于电子陶瓷等工业领域。在一定条件下,AlN可通过 反应: 高温 Al2O3+N2+3C2AlN+3CO合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上述反应中,N2是还原剂,Al2O3是氧化剂 B.上述反应中,每生成1 mol AlN需转移3 mol电子 C.AlN中氮的化合价为+3 D.AlN的摩尔质量为41 g 3、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A.Cu B.Cl2 C.NaCl D. 酒精 4、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Na2O+H2O=2NaOH B.CaCO3=CaO+CO2 C. Fe2O3+3CO=2Fe+3CO2 D.NaOH+HCl=NaCl+H2O 5、在化学反应Fe2O3+3CO=2Fe+3CO2中,氧化剂为() A.Fe2O3 B.Fe C.CO D.CO2 6、下列有关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B.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 原反应 C.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D.复分解反应不一定是氧化 还原反应 7、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胶体是一种分散质直径小于10-10m的分散系 B.胶体是一种粘稠的 有色液体 C.CuSO4溶液是一种胶体 D.用一束光线照射胶体,在垂直于光线的方向可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8、向混浊的水中加入明矾KAl(SO4)2?12H2O后,水可得到净化,其中起到 净化作用的是() A. k+ B. Al3+ C. SO42- D. 明矾溶于水后产生的氢 氧化铝胶体

实验心理学 实验报告1

《两点阈测量》实验报告 夏松(2009105020417) 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0904班 1 引言 维耶罗特(vierordt,1870)最早使用两点阈量规对人体各个部分的两点阈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从局部到指尖,两点阈越来越小,这种身体触觉感受性随运动能力的增高而增高的现象,被称为是维耶罗特定律。除此之外,还有研究发现:两点阈因练习而减小,因疲劳而增大。 1.1 实验逻辑 当两点同时刺激时,只有达到一定的距离(两点阈),被试才有可能分辨出来。而随着这两点距离的缩小,被试越来越觉得此两点而不是一点。实验记录在不同距离下的刺激被试回答两点或一点的次数,求得感觉两点的百分数。 1.2 实验假设 假设所呈现的刺激,即两点距离为自变量,被试的反应为因变量。确定自变量的范围,在自变量的范围内记录被试的反应(一点还是两点)。 1.3 实验预期 用两个刺激物同时刺激皮肤,当刺激间的的间距足够大时,我们可以清晰分辨此为相隔一定距离的两点,当间距逐渐缩小,我们越来越难以分辨此为两点,当间距逐渐缩小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只能感觉到一点。 2 方法 2.1 被试 被试2人(互为主试、被试) 2.2 实验材料 两点阈量规:由一个游标卡尺和A、B两个刺激点组成,量脚之间的距离可以调节,并在刻度上读出来。 此外还有遮眼罩和记录纸。 2.3 实验设计 采用被试内设计。自变量为呈现两个刺激之间的距离,因变量为被试的反应。在被试手背或手臂上划好区域B通过预测得出两点阈的范围,再确定五个水平。然后施测,每个水平随机施测八次,记录被试反应(+为两点-为一点) 2.4 实验程序 主试选定被试的B区,只测量手臂的两点阈 在使用两点阈量规时,必须垂直接触皮肤,对两个尖点施力均匀,接触时间不能超过2秒钟,现在自己手上练几次后,再在被试的非实验区练习几次。 实验序列的长度和起点,可以根据初步测验后确定,大致在11-19mm的范围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设计是重点 1.实验的含义 从观察发展的历史看来,实验实质上就是一种观察。只不过和自然观察不同,它是一种人为操纵和控制现象发生条件下的观察,能说明因果性关系。所以一般将广义的观察包括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而狭义的观察特指自然观察。 实验研究(操纵和控制) 非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的定义) 2.自变量的操纵 (1)如何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依次取一些不同的点,然后观察在这些不同值的条件下,相应的因变量的值有没有差异。如果有差异就说明因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即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如果没有差异就说明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没有影响。当然前提是对其它有关变量进行控制。 上述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一些不同的点就是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实验研究中在确定自变量之后,就应该进一步确定自变量的水平了。 (2)自变量水平的确定问题 自变量的水平可以是性质上的差别,也可以是数量程度上的差别。自变量至少有两个水平,以便研究者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如果实验者因特定的目的而选取自变量的几个特定的水平,这时候称之为固定水平。如果实验者因一般的目的而随机抽取自变量的一些水平,这时候称之为随机水平。心理学研究中大部分是前者。即使探讨自变量和因变量一般关系的时候,心理学家也通常采用固定水平的方法。所以实际上心理学研究中,水平的选取基本上都是由实验者特定选取。 自变量的水平选取一般都是参考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目的来确定。如果没有资料,还应该通过预实验来确定。 (3)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是比较具体的,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比如一些刺激变量。但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却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对于前者,我们可以方便的确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对于后者则比较困难。所以有必要对后者进行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就是将抽象的定义转化为可直接观察、测量的特征的过程。 因变量的观测 (1)因变量指标的确定 实验研究探讨自变量不同水平下,因变量观测值之间是否有差异。因此,和自变量一样,对于某些比较抽象的因变量,也需要进行操作性定义,即用可观察和测量的行为特征来界定因变量。而因变量的这种操作性的定义也就是因变量的指标。 a指标的可靠性 因变量的指标应该是可靠的,即在不同场合和时间重复测试的条件下,观测值能够比较稳定和一致。如果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有时在因变量指标上得分高,有时得分低,那么这个指标就是不可靠的。 b指标的有效性 如果所选取的指标能够较好的反映该因变量的理论内涵或构想,那么就称该指标是有效的。这一点是与操作性定义的过程密切相关。 c指标的敏感性 因变量的指标不能太难或太容易,否则就会对自变量的变化不敏感。 天花板效应(ceiling effect)

STROOP效应

心理实验报告 实验室名称学研大厦A座8层实验课程实验心理学 实验名称STROOP效应指导老师孙世月班级心理12-1 学号120724103 学生姓名杨长宾实验日期2013 年11 月28 日 摘要:本实验通过要求被试念字和唱色来测被试面对不同材料的反应时,从而验证Stroop效应,即字义对命名的干扰效应。在本实验中,有字色一致、字色矛盾、字色无关和字色语言无关音义有关四种材料,发现,被试在字色矛盾时,唱色和念字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STROOP效应,念字,唱色,反应时 1、引言 STROOP效应是指字义对命名的干扰效应。一般认为,念字和命名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Stroop于1935年做了一个实验,他使用的刺激字与书写它所用的颜色相矛盾,结果发现,说字的颜色时会受到字义的干扰,但在用一年级小学生做实验时却没有发现这种现象。本实验在Stroop所做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多加了几种实验材料来更加确切的证明其干扰效应的存在。 一般认为,STROOP效应是由于念字自动化造成的。人们对字加工快,而对颜色加工慢,因此,当要说颜色时,就会受到字义的干扰,而反过来,念字却不会受到字的颜色的干扰。STROOP被誉为研究注意的“黄金标准”(Macleod,1991),通过操纵各式各样的实验材料和设计方案,许多不同变式的Stroop效应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它还被广泛用做诊断工具来探测注意和执行控制的缺乏所导致的各种神经疾病。 2、方法 2.1 实验被试: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学生81人,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口吃。 2.2 仪器材料:计算机,心理实验系统,符合要求的字色七组 2.3 实验过程: ①、在心理实验系统中选择Stroop效应实验 ②、被试阅读指导语:“下面有两种任务要你完成:

考研实验心理学知识点(6)

考研实验心理学知识点(6) 第六章知觉 知觉的定义 知觉(perception):是在刺激直接作用于感官时产生的;是指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是人类认知活动过程的开端。 一、知觉的基本问题 知觉不仅是对到达大脑特定区域的感觉系统中神经冲动的简单传递,而且也包括对外部刺激的内部表征和意识。 知觉是从到达我们感受器官的刺激中抽取意义的过程。在这一点上,我们把知觉看作是问题解决的过程。 (一)直接和间接知觉 直接知觉,以Gibson为代表,把知觉看作是从环境中提取相关信息的直接过程。 间接知觉,以Gregory为代表,认为知觉是较为活跃的和主动的过程,是当前呈现的外部刺激和大脑中已经存在的对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两者之间的匹配过程。 在当代认知心理学中,间接加工过程具体体现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对立的过程。 自下而上过程(又称数据驱动过程)认为,知觉加工是从组成图形或事物的最简单的、最基本的成分开始的。 自上而下过程(又称概念驱动过程)认为,知觉加工中较高级的、整体的和抽象的水平影响低级的操作和运行。 (二)意识和知觉 知觉过程中关于意识的关键问题是:对感觉经验赋予意义的过程是否是在自动地、没有言语意识参与下进行的? 对于盲视的研究为意识和知觉的关系提供了实验依据。 盲视是用来描述没有意识到知觉存在时盲区所产生的视觉能力。 盲视研究中最著名的神经心理学病例是对DB所做的研究。 二、知觉组织的高级过程 (一)图形与背景(知觉的对象性) 图形具有iexcl;事物iexcl;±的特性,边界形成轮廓。 图形看起来离观察者较近,在背景的前面。 图形看来更明显、更好记忆、更具深刻性。 对图形和背景的区分是知觉组织的最基本的环节。 (二)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理论(知觉的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的组织原则:接近性(proximityornearness)相似性(similarity)连续性(goodcontinuation)共同性(commonfate)对称性(symmetry)封闭性(closure)组织作用的测量 (三)形状知觉的拓扑学研究 拓扑学研究的是在拓扑变换下图形保持不变的性质和关系。 所谓拓扑变换是一对一的连续变换。在拓扑变换下图形保持不变的性质被称为拓扑性质。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83377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陈广辉11090320001 摘要 本试验通过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以16名华东师范大学大二本科生为被试进行了注意分配的测试,并用excel与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对不同的刺激材料反应时分别采用对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得出的结果是C套实验材料与其他实验材料的反应时存在着明显差异,同时第一组实验与第二组实验的实验结果也存在着显著差异,由此验证了Stroop效应的存在。 一、引言 念字和命名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其反应速度是不同的。这一现象由J.R.Stroop在1935年首先提出,称为Stroop效应。他使用刺激字与写它所用的颜色相矛盾。例如用蓝颜色写成“红”字,让被试说出这个字是用什么颜色写的。结果发现被试反应时大大增加了。这说明字色矛盾时认知过程受到了干扰,即说字的颜色时受到了字的意义的干扰。有研究表明,这是因为所呈现的刺激包含着两种信息,对这两种信息加工是不同的。如蓝色写的“红”字,既包含该字所表述的颜色,又包含写该字所用的颜色。因为对字的加工快,所以先形成对字用语言反应的准备,但实验又不允许作这种反应。因此,当要说颜色时就要受到字义的干扰。 Stroop效应提出后,心理学家对它表现出浓厚兴趣,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如:研究催眠状态对Stroop效应是否有影响;研究不同的语言种类(如汉字、日文、英文等)产生的Stroop 效应;另外,作为一种手段和方法,可利用Stroop效应研究注意的机制,探讨正常人大脑两半球言语功能一侧化等。 二、目的 1.了解什么是Stroop效应。 2.比较四类字色组合条件的反应时,揭示在念字和命名的认知过程中的干扰作用。三、仪器与材料 1.仪器:计算机与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材料:共16张卡片,实验时随机呈现

心理学实验报告范文

图2 2种干扰类型×2种探测刺激类型正确率折线图 对全体被试的正确率2×2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干扰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 (1,35)=15.12,p<.001;探测刺激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35)=14.45,p=.001;干扰类型和探测刺激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F(1,35)=10.64,p=.002。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当干扰类型是语义相关时,探测刺激类型的干扰组和控制组的差异显著:t(35)=-3.92,p<.001;当干扰词是语义无关时,探测刺激类型的干扰组和控制组的差异显著:t(35)=-2.62,p=0.013。 4.讨论 语义相关性对抑制机制的影响。无论以反应时还是正确率作为因变量,我们都发现了显著地干扰项目类别效应,当干扰项目与目标项目语义相关时,被试对探测刺激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干扰项目与目标项目语义不相关时,同时反应时正确率显著小于语义无关时。 干扰项目类别效应说明干扰材料与目标材料语义相关时更难被抑制,表明抑制机制与干扰材料的语义性质有联系。因而在本实验中可见在干扰项与目标项语义相关的情况下,被试对探测刺激的反应时更长、正确率更低的结果。 探测刺激类型对抑制机制的影响。无论是以反应时还是以正确率作为因变量,在MANOVA 中,我们都发现了显著地探测刺激类别效应,被试对干扰性探测刺激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对控制性探测刺激的反应时,同时,被试对于干扰性探测刺激的反应正确率显著小于对控制性探测刺激的反应正确率。 语义相关性和探测刺激类型对抑制机制影响原因分析。根据语义网络模型,与目标词语义相关、范畴相同的干扰词,其概念网络或命题网络与目标词有更多的联系,在语义空间中距离较近。根据激活扩散模型,激活会从已激活的结点沿着连线向周围扩散,联系越紧密的概念越容易被激活。 因此在加工目标词的过程中,如果干扰与其有密切的语义联系,就更容易被连带着激活。干扰词本身的激活水平高,抑制的效果则应没有控制词好。 总之,语义关系性和探测刺激类型均影响抑制效率,主效应显著,且语义相关性和探测刺激类型对抑制机制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干扰材料的性质影响抑制效率,语义相关的比语义无关的干扰材料更难以被抑制。

实验心理学专业知识汇总资料

实验心理学考点整理 第一章 1、实验心理学: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心理能力会行为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分支,是应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心理规律的科学。 2、实验心理学的科学属性(1)客观性(2)验证性(3)系统性 3、获取知识信念两类方法(1)科学方法:演绎逻辑;归纳逻辑;中庸逻辑 (2)非科学方法:权威;注意凝聚;先验(ppt) 4、心理学研究方法:理论(思辨)的研究方法:理论心理学/心理学史等 现象学的研究方法:观察/个案/访谈 实证的研究方法:相关/实验 5、描述研究法:描述一种我们感兴趣的行为或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分为观察法(自然观察法与参与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 观察法样例:费孝通—江村经济福西—观察山地大猩猩 如何保证观察本身不会对观察结果产生影响?(反应性问题的控制) a.无干扰观察——艾布尔艾贝斯费尔特的无表情研究(调整镜头的角度) b.无干扰测量(如:课堂分析系统) 6、相关研究法a.是对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互相关系的测量b.与描述性研究方法相比,相关研究在控制、测量和统计分析更严格 c.相关研究的目的是在于证实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并对其关系的强度和性质进行描述,并不解释内在原因 d.相关研究法优点:显示共变关系,提示因果关系。有因果一定有相关,有相关不一定有因果。 缺点:相关的前提必须满足;无法确定因果方向。 注:高相关不等于真的相关(可能与第三变量有关)高相关不等于因果关系推导因果关系时,相关关系是前提(因果一定相关,相关不一定因果) 低相关不等于无关系(全距和样本太少)问卷调查是因果研究,实验研究是相关研究。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第二章 1.心理学研究的规则:(1)多重条件规则;(2)避免混淆因素规;(3)则随机化规则;(4)统计检验规则;(5)使用全部数据规则 1.1多重条件规则 a.任何实验都必须不止一个条件

实验心理学整理版

一、名词解释(4个) 1.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实验者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具有刺激特点、环境特点、被试特点、暂时被试差别四种类型。 2.额外变量:不准备研究而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可以通过排除、恒定、匹配、随机、抵消、统计等进行控制。 3.变量混淆: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混淆的结果是额外变量就是潜在的自变量。 4.主效应:指由一个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引起的因变量变化,多出现在多因素试验设计中。5.交互效应:(指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受其他自变量的影响情况。)当一个因素(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大小因其他因素的水平或安排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时所产生的交互作用影响因变量的结果。 6.嵌套设计:指在实验设计中一个自变量的每个水平仅与另一个自变量的某个水平相结合。7.真实验设计:是在各种设计方法中要求控制条件最严密、操纵自变量最有效和测定记录因变量最准确的一种。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常常需要将这类研究置于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也称为实验室研究设计。(张一中,1998) 8.随机区组设计:将控制的额外变量分为几个组,组内同质,每一区组接受全部实验处理,同一区组内被试按设计要求随机地接受处理的实验设计。目的是对某些特殊额外变量进行控制,使处理效应的估计更加精确。 9.拉丁方设计:拉丁方设计又叫轮换设计,即让各组被试都接受不同的处理,对实验处理的顺序和实验时间的顺序采用了轮换的方法。 10.被试内设计:被试内设计是指每个或每组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的真实验设计,又称“重复测量设计”。 11.被试间设计:指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对另一被试(组)进行另一种自变量水平处理的实验设计。这种设计的特点是,比较在不同被试之间进行,因此,这种设计又称为组间设计。 12.混合实验设计:既包含非重复测量的变量(被试间因素),又包括重复测量的因素(被试内因素)的实验设计。 13.反应时:反应时间是指从刺激的呈现到反应的开始之间的时距。刺激的呈现引起一种过程的开始,此过程在机体内部的进行是潜伏的,直至此过程到达肌肉这一效应器时,才产生一种外显的、对环境的效应为止。因而,反应时间往往也被称为“反应的潜伏期”。在反应的潜伏期中包含着感觉器官、大脑加工、神经传入传出所需的时间以及肌肉效应器反应所需的时间,其中大脑加工所消耗的时间最多。 二、效应的处理(简答4个) 1.实验者效应:(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者为搜集能证明其假设的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有意无意地通过不同的表情、动作、语言将预期的要求暗示给被试(人或动物),造成一种引起实验结果有利于证明原假设的效应,即称为实验者效应。 2.被试效应:(霍桑效应、被试者效应)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情况我们称之为“霍桑效应。也可以是,由于实验对象对其被试身份的认知及态度而产生有意识的变化。 (处理) (1)采用双盲实验法,让主试和被试都不知道自己是在做实验。 (2)另外一种方法是“霍桑控制”, 也就是增加一个霍桑控制组, 设计如下: 在该实验中儿

stroop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摘要:目的:验证STROOP效应。方法:对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大二学生进行STROOP效应实验。结果:STROOP效应得反应时间没有性别上的差异。在年龄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在纯色-唱色的部分不同的任务顺序间有显著性差异。黑色色词-念字与字色矛盾-唱色,字色矛盾色词-念字与字色矛盾色词-唱色、字义无关词-唱色在0.05水平上呈正相关,字色矛盾色词-唱色与简单反应时在0.05水平上呈负相关。黑色色词-念字与字义无关词-唱色、自已干扰次-唱色、字色干扰色词-唱色,字色矛盾色词-唱色与纯色-唱色、字义无关词-唱色、字义干扰词-唱色、字色干扰色词-唱色,纯色-唱色与字义无关词-唱色、字义干扰词-唱色、字色干扰色词-唱色,字义无关词-唱色与字义干扰词-唱色、字色干扰色词-唱色,字义干扰词-唱色与字色干扰色词-唱色在0.01水平上呈正相关。 关键词:STROOP效应字色干扰反应时间 STROOP效应是指字义对命名的干扰效应。一般认为,念字和命名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Stroop于1935年做了一个实验,他使用的刺激字与书写它所用的颜色相矛盾,结果发现,说字的颜色时会受到字义的干扰,但在用一年级小学生做实验时却没有发现这种现象。 一般认为,STROOP效应是由于念字自动化造成的。人们对字加工快,而对颜色加工慢,因此,当要说颜色时,就会受到字义的干扰,而反过来,念字却不会受到字的颜色的干扰。 一、研究方法 1、被视情况:选取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系大二的学生66名学生进行 STROOP效应实验,其中男29人,女37人。年龄在18~22岁之间。平均年龄19.67±0.79。所有被试均能正常使用本次实验器材。具体被试性别与年龄情况见表1、2。 表1 描述统计量 N 极小值极大值均值标准差 用户年龄66 18 22 19.67 .791 有效的 N (列表状态)66 表2 用户性别 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

实验心理学重点(附内容)

Lecture 1 导论 1、冯特、艾宾浩斯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和影响 冯特: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生理心理学原理》是近代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最重要的著作。使心理学脱离哲学而转变成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独立科学。 艾宾浩斯:通过严格的系统测量来研究记忆。打破冯特的“不能用实验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宣言,以自己作被试进行了著名的记忆实验。开辟了实验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 Lecture 2 科学心理学 1、掌握实验范式的概念,熟悉一些常用范式,如习惯化范式、stroop effect等 实验范式是指按照某一比较公认的路线或观点所采取的研究方向或研究步骤。 “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范式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的先例。 实验范式实际上就是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用途,第一,是为了是某种心理现象得到更清晰准确的描述和表达,第二,是为了检验某种假设、新提出来的概念。 习惯化范式: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用来探讨新生儿和婴幼儿的感知觉、注意等。 Sstroop effect:Stoop发现red green blue grayyellow,这些单词分别用这五种颜色写出来,但单词的意义和颜色相矛盾,比如,用红色写的“green”。让被试逐个将这些单词的颜色读出来,这叫唱色;让被试将单词读出来,这叫念字。发现唱色明显较慢。80年代以后,传统的Stroop效应与启动效应等范式结合而形成了新的实验范式:Stoop范式。 2、科学的方法的特征 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对心理行为现象的解释,具有可重复性和自我校正性。 心理研究也遵循科学探究的步骤。 科学方法的优越性(两个原则): A、强调经验观察:采用一定方法,系统观察现象,获得资料。“实验”的方法 B、提供了帮助人们判断知识和信念正误的程序,公开的、可以自我校正。观察所得组织为理论,并可检验或证伪。 3、理论的概念、功能及理论与实验的关系 理论:解释多个事件或关系的一组相关表述。 功能:为数据的系统化组织提供框架;依靠理论对实验结果作出预测。 与实验的关系: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大学生字色干扰Stroop效应实验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贾兆丰 【摘要】Stroop效应范式是语言研究的经典方法,它利用颜色信息和语义信息等的相互干扰推论被试心理词典的表征结构。本研究以山东师范大学大三学生为被试,利用Stroop研究范式,研究了在Stroop效应中,被试的不同性别之间、不同类型的刺激材料之间的反应时及反应错误次数的差异,并分析了二者交互作用的。结果显示:①以反应时为因变量,不同性别的被试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的刺激类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别与刺激类型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②以错误次数为因变量,不同性别的被试间无显著差异;不同的刺激类型间无显著差异,性别与刺激类型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 【关键词】Stroop效应;性别差异;颜色信息;语义信息;信息加工 1 引言 念字和命名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其反应速度是不同的。所以在实际过程中,二者会产生相互干扰。这一现象由J.R.Stroop在1935年首先提出,故称为Stroop效应。他使用刺激字与写此字所用的颜色相矛盾,(例如用蓝颜色写成“红”字)让被试说出这个字是用什么颜色写的。结果发现被试反应时大大增加了。这说明字色矛盾时认知过程受到了干扰,即被试回答字的颜色时受到了字的意义的干扰。 Stroop效应提出后,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对它产生浓厚兴趣,进行了多方面的相关的研究。如:对于不同的语言种类(如汉字、英文等)产生的Stroop效应的(马恒芬等,2010)研究;以昼夜矛盾的词语与图片为材料进行的“昼夜Stroop效应”(Day-Night Stroop)研究(Cerstadt);Stroop效应的年龄差异研究(Macleod);以及与Stroop效应有关的大脑事件相关电位研究(彭聃龄等,2004)等等。 有研究者在2010年以中国的大学生为被试进行实验。研究发现,在汉字为刺激材料的Stroop效应实验中,反应时的性别差异并不显著。并以此为基础得出结论,认为男女大学生之间的汉字识别和学习能力差异并不显著。笔者同意这一结论,但是Stroop效应的实验结果不仅仅收到语言学习能力的影响,还应受到态度、情绪、兴趣动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进而可能会存在性别差异。此外,在Stroop效应实验中,刺激材料的不同类型本身也是一个自变量,应该会造成反应时及错误次数之间的差异。基于以上假设,我们开展了本次研究。 2 方法 2.1 被试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大三本科生196名(男41名,女155名),平均年龄21岁左右,身体健康状况良好。为了避免因不同性别的被试数量差异过大造成误差,从155名女性被试的数据中随机选取了41名被试的数据作为有效数据,进行分析。即最终筛选出的有效被试为82名(男性41名,女性41名)。 2.2 工具 2.2.1.仪器(系统):计算机与实验心理学虚拟实验系统。 2.2.2.材料:共16张有色汉字卡片,按照刺激类型的不同分为4类 A(字色一致):红色的“红”字,黄色的“黄”字,蓝色的“蓝”字,绿色的“绿”字,共4张。 B(字色矛盾):绿色的“红”字,蓝色的“黄”字,黄色的“蓝”字,红色的“绿”字,共4张。 C(字色无关):红色的“我”字,黄色的“爱”字,蓝色的“中”字,绿色的“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