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

关于真理客观性的研究

1.列宁选集2 ,3 版,第2 卷,81 —82 页,人民出版社,1995

2.李校利《“客观真理说”的内在矛盾》,《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一

3.蔡英田,《真理观初探》,《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第三期

4.章士嵘等编写,《认识论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70

5.刘延勃等主编,《哲学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499

6.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352

7.肖明主编,《哲学原理》,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169

8.夏甄陶,《认识论引论》,人民出版社,1986,352

9.薛志亮,《“客观真理说”应该被放弃吗?》,《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

第一期

10.肖中舟,《马克思主义客观真理之理由探析》,《武汉大学学报》,1993年第二

11.罗森塔尔、尤金主编,《简明哲学辞典》,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

人民出版社,1958,311

12.王智,《真理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江汉论坛》,1995年第十一期

13.程明华,《“客观真理”非议》,《求索》,1995第六期

14.李校利《“真理”“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等同论批判》,《长沙电力学院

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一期

15.孔国保《“客观真理”的提法不妥当——兼与孟德佩徐忠民两同志商榷》,《赣

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0年第二期

16.张炳奎,《关于真理的客观性》,《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十一期

17.封来贵,《论真理的客观性和主观性及其统一》,《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1

年第二期

18.王庆原,《论真理形式的客观性》,《江汉论坛》,2006年第二期

19.刘英,《真理与谬误的客观性辨析》,《呼兰师专学报》,2002年第三期

20.王之波,《主观真理与真理内容的客观性》,《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十期

21.李校利,《对“真理客观性”观点的辨析》,《鄂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一期

22.李校利,《对“真理客观性”观点的几点质疑》,《丽水师专学报》,1997年6

23.郑颖贞,《对真理客观性的再认识》,《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

年8月

24.唐桂丽,《对真理客观性追问的追问》,《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

年第二期

25.王学海,《关于真理标准的客观性问题》,《东岳论丛》,1995年第一期

26.王金福、陈向澜,《关于真理的主观性、客观性问题》,《吉安师专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1999年第二期

27.丁年森,《马克思主客观相统一的实践真理观》,《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

五期

28.孙月红,《试论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喀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0年第二期

29.孔国保,《再论“客观真理”》,《学术交流》,2000年第二期

30.费恩江,《真理:是客观的,还是具有客观性》,《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一期

31.辛敬良,《重议真理的若干问题》,《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六期

32.刘开会,《客观性还是一致性——论罗蒂的真理观》,《兰州大学学报(社科

版)》,2001年第二期

33.严高鸿、陈小明,《价值与真理》,《江海学刊》,1999年第五期

34.蒋庆春,《哲学界对“客观真理”的认识综述》,《上饶师专学报》,1997年第

五期

35.夏存友、严高鸿,《真理问题近年研究述要》,《社会科学动态》,1996年第七

36.余源培、张家骏、王华良,《怎样才能获得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

3月

37.王连法,《当代真理论》,经济日报出版社,1988年12月

38.陈中立,《真理过程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9月

关于真理客观性的研究的研究观点摘录

一、“客观真理”的涵义是什么?

有没有客观真理?就是说,在人的表象中能否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如果有客观真理,那么表现客观真理的人的表象能否立即地、完全地、绝对地表现它,或者只能近似地、相对地表现它?

-----列宁选集2 ,3 版,第2 卷,81 —82 页,

人民出版社,1995

列宁所谓的“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表象的内容,其含义具体指外部物质世界、客观事物,即认识的客体或对象。“如果有客观真理,那么表现客观真理的人的表象能否立即地、完全地、无条件地、绝对地表现它,或者只能近似地、相对地表现它?”“认识只有在它反映不以人为转移的客观真理时,才能成为

生物学上有用的认识,成为对人的实践、生命的保存、种的保存有用的认识。”把列宁的“客观真理”当作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即作为认识结果的真理的客观性,与列宁论述的含义相去甚远。

-----李校利《“客观真理说”的内在矛盾》,《汉

中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一期

在认识论领域中,“客观真理”不等于“客观存在”,不能把二者混淆起来。但是,如果超出单纯的认识论领域,而进入实践论领域,那么情况就会发生变化。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不应停留在纯思领域,而应进入存在领域,也就是说,真理应该指导人们的实践,并通过实践,把自己变为客观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客观真理和客观存在又是同一的。客观真理就在人的生活中,就在人的实践中,就在人所创造的全部对象世界中,一句话,就在现实中。

-----蔡英田,《真理观初探》,《吉林大学社会科学

学报》,1995年第三期

客观真理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即指客观真理在人的认识中包含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丝毫不包括同客观实际相违背的主观成分。

-----章士嵘等编写,《认识论辞典》,吉林人民出版

社,1984,70

客观真理是指真理的客观性,是人的认识所正确反映的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的根本属性就在于它的客观性,在于它包含着不依赖于任何个人、集团、阶级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刘延勃等主编,《哲学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5,499

凡真理都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主要是指在真理性的认识中包含着不依人和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当中不能含有同客观实际相违背的主观成分。

-----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352

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凡真理都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主要是指真理的内容(从其来源来说)是客观的,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在这种意义上,真理也就是客观真理,两者是同一范畴。

-----肖明主编,《哲学原理》,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4,169

真理不是一种单纯的思想形式,它是思想形式中具有的不依赖于主体、没有任何主观附加的客观性内容。因此,真理总是客观的,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来说,承认真理,也就是承认客观真理。客观真理只不过是从认识、思想、观念中具有的客观性内容来表征真理的本质规定的范畴。

-----夏甄陶,《认识论引论》,人民出版社,1986,

352

“客观真理说”是从唯物主义认识论前提出发使用“客观真理”这一概念来说明真理的本质,其目的是要说明,真理作为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它的内容是对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实在的正确的真实的反映,这也就是所谓真理的客观内容或真理的客观性意义之所在。

-----薛志亮,《“客观真理说”应该被放弃吗?》,

《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一期

“客观真理”范畴的基本涵义就是:被人们的真理性认识(表象)所反映(表现)的客体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主观而存在的客观实在性。因为真理性的认识所反映的客体具有客观实在性,所以真理是客观的,即客观真理。客体的客观实在性是客观真理观的基本理由之一。

-----肖中舟,《马克思主义客观真理之理由探析》,

《武汉大学学报》,1993年第二期

客观真理是客观世界、客观现实在人们意识中,在科学原理中的正确反映。例如:自然科学关于地球存在于人类之前,世界是物质的、人用脑子思维等论断便是客观真理。

-----罗森塔尔、尤金主编,《简明哲学辞典》,中共

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58,

311

应该如何理解客观真理呢?我们知道,主观和客观是相对的,相对于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来说,真理是主观的,而当真理成为人们再认识和研究的对象时,它又转变为客观对象,从反映的结果转化为反映的对象,从主观世界转化为客观世界,这时的真理是客观的,不管认识它的人是否承认它,是否喜欢它,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认识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这种意义上的真理,就可以叫做客观真理。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叫做客观真理。

-----王智,《真理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江汉

论坛》,1995年第十一期

二、“客观真理”范畴和“客观真理说”

列宁在使用“客观真理”这个范畴时,在不同的场合作出了不同的规定,也就是说,在列宁的论述当中,“客观真理”的涵义不是确定的或始终一致的。它除了表示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外,有时是指真理对象的客观实在性。这表明,“客观真理”在列宁的论述中是一个内涵不确定,缺乏严谨性和科学性的范畴。因此,应否定“客观真理”这个提法,抛弃“客观真理”这个不确切、不科学的表述。

-----程明华,《“客观真理”非议》,《求索》,1995

第六期

“客观真理说”的首要论据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那么,照此说法论述问题,就是用被反映的客观来证明作为反映的客观,从而将主观认识与客观存在、真理与客体相等同,将真理实体化、本体化。“客观真理说”的第二个论据是“真理的标准即实践具有客观性”。其实,真理标准的客观性并不能成为真理也具有客观性的依据。一个事物的特征,不能把它的检验者的特征也包含在内。把真理标准的属性——客观性硬说成真理本身的属性是牵强附会、主观附加的。首先,真理客观性的观点在某种意义上是与实践标准相矛盾的,有可能导致取消实践标准。如果真理是客观的,那么实践就只能把两个客观的东西相联系、相对照,也就从根本上排除了主观的东西。进一步,既然真理是客观的,则客观的真理还要客观的实践检验什么?在“客观真理说”面前,实践所具有的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的功能和品格已属多余,这在事实上已经取消了实践标准。其次,造成概念、用语的混乱,与哲学范畴严密、科学、准确、规范的基本要求不符。真理就是真理,它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当我们这样理解真理范畴时,已经足以与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划清界限了,无须再在“真理”前面加臵“客观”这一多余的限定词。再次,“客观真理说”不能合理地说明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特别是二者的相互转化。当“客观真理说”把客观性赋予真理并当作它的本质特征时,就使真理具有了永恒的意义,即一个认识成为真理,它就永远是真理。但认识的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认识的真理性都是一个过程,总是相对于特定的时空条件而言,绝对的、永恒的真理是根本不存在的。由此就决定了,真理与谬误不具有绝对对立的性质,它们是相互贯通、相互过渡的。但如果真理的本质是客观的,那就使它向谬误的转化失去了可能性。复次,“客观真理说”割裂了真理与认识论的内在统一和辩证关系。认识论与真理论是有机统一和内在联系的,应把真理论与认识论结合起来考察,切不可抛弃认识论这个大前提单纯地、孤立地谈论真理问题。而“客观真理说”正是犯了这样的毛病,离开认识论大背景大谈特谈真理问题,视野仅局限于真理论的范围。最后,“客观真理说”与马克思主义本性相抵触。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属性及本质特征。但按照“客观真理说”的逻辑推论:凡真

理总是客观真理,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真理;所以客观性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这样问题又来了,作为同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怎么能同时有两个根本特征?看来,“客观真理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是对立的。

-----李校利,《“客观真理说”的内在矛盾》,《汉中师

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一期

要明确列宁“客观真理”这个概念,必须先弄清客观性的涵义。客观性至少有三个不同层次的涵义:第一,本体论意义上的客观性,是指物质世界具有不依赖于人而独立存在的特性,等同于物质的本原性。第二,认识论意义上的客观性,具有两层涵义,一是指处在主客体关系中,作为认识客体(对象)相对于主体的外在性;二是指作为认识结果的客观性,也就是客观性的第三个层次。第三,真理论上的客观性,是指作为认识结果的真理与认识客体(对象)相符合、相一致的真实性,主观认识同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相符合,其中不包含同客观实际相违背的主观成分。真理作为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它的内容是对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实在的正确的真实的反映,这也就是所谓真理的客观内容或真理的客观性意义之所在。李校利一个失误在于仅仅从本体论意义上理解客观性,没有对客观性作层次性理解;另一个失误在于把唯物主义认识论前提简单地、直接地运用到真理论问题上,并把认识的对象直接等同于真理的内容。

首先,“客观真理说”会不会导致取消实践标准?怎样才知道一种思想、认识、理论是真理呢?真理存在于实践检验之前,还是存在于实践检验之后呢?只有经过实践检验,证明与客观事实相符合的思想、认识、理论才能成为真理。因此,“客观真理说”不但不会取消实践标准,而且充分地体现了实践标准在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真理论中的地位。

其次,“客观真理说”是不是与哲学范畴严密、科学、准确、规范的基本要求不符?哲学上任何一个范畴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真理论上,各种唯心主义都必然要用各种不同的形式否认客观真理,鼓吹主观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客观真理说”的特定内涵正是在同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真理观的斗争中形成的。这正同哲学范畴严密、科学、准确、规范的基本要求相符合。

再次,“客观真理说”能不能合理地说明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特别是二者的相互转化?在这个问题上,李校利除了仍然在本体论意义上理解真理的客观性之外,还混淆了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以及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否认了绝对真理的存在,并把真理与谬误在认识论范围内相互转化的条件理解为真理中包含着谬误、谬误中包含着真理。否定绝对真理必然要导致否定客观真理;认为真理之所以可以向谬误转化是因为相对真理中包含谬误,这是不对的。

最后,“客观真理说”是否与马克思主义本性相抵触?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最根本的特征。然而,按照辩证法和系统论的观点,一个事物的本

质是一个层次性的系统构成,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侧面来观察事物的本质,会发现不同的本质特征。说客观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真理的本质特征时,是在真理论的层次上来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与马克思主义这一真理的客观性并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

-----薛志亮,《“客观真理说”应该被放弃吗?》,《汉

中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一期

三、对真理客观性的理解

对于真理的内容,有些观点认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它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或曰真理以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实在、物质世界为自己的内容)。一方面说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即真理是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另一方面却又说真理的内容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事物,这在理论上自相矛盾,在实际上不可能。因为真理作为思想,作为人的表象,是由人所抽象和概括出来的概念、推理和原理等,其内容不能不依赖于主体人,不依赖于人而存在的是客观存在或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客观的东西不能跑到人的脑子里成为思想的内容,镜外之花映成镜中之像,镜中之像不是“物质”(即花)。物质(即花)不依赖于镜子而存在,但镜中之像却依赖于镜子。实际上,把客观事物当作真理的内容,就不自觉地承认了世界上有离开事物整体的内容了,违背了辩证法的有关原理。

-----李校利《“真理”“客观真理”“真理的客

观性”等同论批判》,《长沙电力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一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唯物主义是这一理论的基石,在真理观上我们必须坚持这一基本原则。但是,如果因此就认为真理是客观的“有不依赖于人类的真理”,稍加分析便会发现它会直接造成以下理论上的矛盾:第一,从真理与认识主体的关系看,如果认为真理是客观的,是不依赖于人类而存在的,那么离开认识主体人(如人类产生之前)世界上是否存在真理?如果存在,真理还是人的认识吗?如果不存在,又怎样理解这一“客观”和“不依赖于人类”?第二,从真理与客观对象的关系看,真理的反映对象是客观的,如果认为真理也是客观的,能否认为真理与对象是直接等同的?如果不是,又怎样理解“客观的”这一共性?第三,从真理与一般意识、认识的关系看,如果认为真理是客观的,真理与一般意识、认识的共同点究竟是什么?如果说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是否可以说有的反映是“客观的”、是“不依赖于人类”而存在的。第四,从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看,如果真理是客观的,那么谬误是否也是客观的?如果是,用“客观的”界定真理又有什么意义?如果不是,那么二者的差别就在于真理是纯客观的而谬误是纯主观的吗?第五,从真理的本性与真理的相对性的

关系看,如果认为真理是客观的,怎样理解这种“客观”又是相对的?二者如何相容?等等。

以上这些问题说明,“客观真理”论的确会造成理论上无法克服的矛盾,无论怎样解释这一“客观”,是很难自圆其说的。之所以会产生这些矛盾,笔者认为,其根源就在于“客观真理”这一提法本身是不妥当的,得出这一结论的思维方法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

-----孔国保《“客观真理”的提法不妥当——兼与

孟德佩徐忠民两同志商榷》,《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0年第二期

在认识论中,真理的客观性作为真理的本质属性是一切真理性认识所共有,又是真理性认识所特有的性质。那么,这种性质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认为,这种性质就是真理与客体的符合性,即认识真实地、正确地反映客体的性质。凡认识中的真理都与客体相符合,因而都具有客观性;凡谬误都与客体不相符合,因而都不具有客观性。“符合性”是人的认识中真理与谬误相区别的本质属性,即一切真理性认识所共有,又是真理性认识所特有的性质。“符合性”是理论、认识、意识等观念才可能具有的性质,物质现象本身无所谓符合与否。“符合性”这种性质既把作为人的认识的真理与物质现象区别开来,又在人的认识中把真理与谬误区别开来。因此,我们只能在“符合性”的意义上理解真理的客观性。在其他任何意义上理解真理的客观性就有可能把认识中的真理与物质现象,或与谬误相混淆。在认识论中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必然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即认识与反映对象的符合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坚持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本体论前提下,肯定认识、思想与客体能够相符合,肯定真理的客观性。同时指出,认识、思想与客体相符合不是简单地照镜子式的符合,而是极为复杂地在实践与认识的反复过程中实现的,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在真理观中的贯彻。因此,我们所说的真理的客观性是“符合性”,与唯心主义者把真理看作是事物与观念符合,对象与概念一致不同,也与实用主义者詹姆斯所谓的“真理是观念与实在的符合”不同。因为在詹姆斯那里,“实在”就是人的经验、愿望。所谓“真理”就是符合人的经验、愿望的观念,即使是肯定有上帝存在的观念只要它对人有用、符合人的经验和愿望也可以是“真理”。

-----张炳奎,《关于真理的客观性》,《教学与研究》,

2000年第十一期

真理作为认识论范畴,在主体与客体的对立中毫无疑问首先是属于主观世界的东西,是主体创造性思维的产物,因而是为人所特有的。就这一层面来说,真理与其所反映的客体具有原则的区别———客体具有外在性,而真理却具有内在性,二者不能彼此等同。但真理作为主体认识的结果,一经产生并被证实就转化为正确的知识而存在,因而真理又是一个知识论范畴。就这一层面来看,真理作

为再认识的对象,业已具有了思想客体或精神客体的性质,当人们判定一种真理之成其为真理即正确的知识时,不可避免地同样要遵循客观性原则,要求真理本身具有客观性,即与其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相符合,而不能含有任何主观随意性、臆断性、虚妄性的成分。很显然,在这里作这种区分是必要的:在认识论范围内,真理是一个主体性范畴,属于人的主观世界,它离不开主体。离开了人的意识,首先就不存在什么真理,又何谈什么真理的内容?而在知识论范围内,真理是一个客体性范畴,是人们进一步审视即再认识的对象,而认识论中客体的客观性就转化为真理性认识的的基本事实依据,真理性认识与其对象之间具有内容上的对应关系,客体之内在的本质和规律就转化为真理之内在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即真理的客观性。就此而言,真理之成其为真理,又的确是不以主体的主观意志和愿望为转移的。那么,真理的主观性又是什么呢?真理虽然具有客观性,但它毕竟是一种观念的存在形态,作为人的思维、精神的产物,凝结着精神的主观性特征,体现着思维本身所固有的、力求把握客体的本质和规律以达到主观与客观相一致这样一种必然的认知趋向。

-----封来贵,《论真理的客观性和主观性及其统

一》,《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二期

真理的存在形式和真理的发展形式是一致的,都是科学理论。概括起来,作为真理存在和发展形式的科学理论具有自在性和自主性,或者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无论如何,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这一传统观点,仅仅就真理的思维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是一种人的主观的抽象而言才是正确的。在其它不同的条件下,从其它不同的角度来考察,真理的形式同时也具有客观性的一面。

-----王庆原,《论真理形式的客观性》,《江汉论坛》,

2006年第二期

我们不难看出“客观真理说”有其内在矛盾,对真理的认识存有片面性。真理和谬误同属人类的认识范畴,同属精神现象,有其主观性。是否具有客观性不能成为区分二者的标志,二者的区别在于主体对客观的反映过程中统一与偏离的程度不同。我们必须转换思维方式,更新观察视角,不能为了与唯心主义真理观划清界限,而片面强调真理的客观性、无条件性,把真理与客体相等同,把意识与物质相混淆。

-----刘英,《真理与谬误的客观性辨析》,《呼兰师

专学报》,2002年第三期

在真理是否客观的问题上,应该区分不同的角度,作出不同的回答,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角度看,真理作为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意识一样是主观形态,也可以说是主观真理。从真理与谬误关系的角度看,二者的内容都是客观的,形

式都是主观的,二者的惟一区别是正确性,因此没有必要强调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因为谬误的内容也是客观的。从真理自身所包含的内容和形式看,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其形式是主观的。

-----王之波,《主观真理与真理内容的客观性》,《教

学与研究》,2002年第十期

(会计学姜娟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2013年4月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答:(1)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 (2)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 (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42.简述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不是互相孤立、互相平行的,而是相互制约、有主次之分的。 (1)首先,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所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起着主导作用。(2)其次,由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经济基础是联系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又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解决。 43.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后为什么还会存在超额利润?它的本质是什么? 答: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是按照它的价值销售,商品的市场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随着平均利润的形成,商品不再按价值销售,而是按生产价格销售,商品市场价格转而以生产价格为基础。生产价格是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之和,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用公式表示为:生产价格=生产成本+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并不排斥个别企业的资本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 个别企业的生产条件比较优越,劳动生产率比较高,其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就能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利润,即超额利润。超额利润就是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超额利润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平均利润和超额利润所反映的具体经济关系不同。平均利润的产生是与部门之间的竞争相联系的,它反映的是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资本主义关系。而超额利润是与部门内部的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相联系的,它反映的是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资本主义关系。所以,超额利润并不会由于部门之间的竞争而平均化。 44.经济全球化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答:从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到产业资本的国际化,表明资本国际化的发展促使国际经济关系逐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导致经济全球化的到来。 45.简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含义。 答: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指每个社会成员的体力智力获得全面发展和自由运用,个人的全部智慧、力量和潜能素质都能全面自由地尽量发挥,每个社会成员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思考题 第一章思考题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2.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历史形态。 3.怎样理解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4.简述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第二章思考题 5.列宁物质定义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6.为什么说时间空间是运动物质的存在形式? 7.简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含义以及二者的关系。 8.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对一切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的重要意义。 9.根据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10.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第三章思考题 11.简述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及其意义。 1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3.为什么新事物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 14.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 15.用事物发展内外因关系原理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坚持对外开放的辩证关系。 16.根据质量互变规律论证我国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渐进发展与变革求发展的有机统一。 17.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阐述人必须正确对待社会与人生挫折的人生哲理。 18.简述唯物辩证法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9.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并运用辩证否定观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第四章思考题 20.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这一原理的意义。 21.简述真理的客观性和真理的价值性。 22.简述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及实现飞跃的条件。

23.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24.简述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25.试用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第五章思考题 26.简述生产力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27.如何理解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 28.根据社会有机体三大结构间的辩证关系原理论证“三个文明”的有机统一。 第六章思考题 29.根据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论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30.为什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31.简述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3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3.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原理看我国当前开展国民素质教育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34.简述社会改革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七章思考题 35.为什么说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36.如何理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7.怎样看待人的价值的双重性,如何摆正祖国前途和个人发展的关系? 38.简述必然、自由以及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程。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是一成不变的还是不断发展的,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不同的真理观。 真理是不是客观的,这是真理观中的首要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一切唯物主义都作了肯定回答,一切唯心主义都作了否定回答。在哲学史上,休谟认为真理是“观念与主体感觉相符合”,贝克莱断言“真理存在于观念之中”,康德认为“真理是思维与它的先验形式相一致”,这些是主观唯心主义的真理观。柏拉图认为“真理是某种超验的、永恒的‘理念’”,黑格尔说“真理是‘绝对理念’的自我显现”,这些是客观唯心主义的真理观。他们对真理本质的理解都是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继承并发展了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人类认识的优秀成果,从认识和实践统一的高度上科学地揭示了真理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所谓正确反映,是指真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认识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符合、一致和接近。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旧唯物主义真理观的“符合论”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认为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符合关系,是建立在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基础上的,是通过人的能动的反映活动而实现的,并且必然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拓展和深化。 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客观性是真理的本

质属性,但是真理的形式又是主观的,真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主观形式表达出来。真理的主观形式是一切认识所固有的。某一认识成为真理的决定性条件,并不在于它采取何种主观形式,而在于它能正确地反映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既不能因为真理的客观性而把真理等同于客观实在,也不能因为真理具有主观形式而把真理误认为主观产物。实用主义断言“有用即真理”,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然而,真理固然是有用的,但有用的并不都是真理。有用、效用总是与特定的主体需要相联系,具有极大的主观性和相对性,会导致从根本上否认客观真理的存在。 真理是客观的,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承认和强调真理的客观性,它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列宁指出:“认为我们的感觉是外部世界的映象;承认客观真理;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这都是一回事。”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在同一条件下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而不可能有多个。真理的客观内容就是客观事物的实际状况,而特定条件下客观事物存在和运动的实际状况也是特定的唯一。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多种不同认识中只有一种属于真理性的认识,即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状态、本质和规律相一致的认识才是真理,尽管由于认识主体在立场、观点、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人们关于同一客体的认识结果往往有所不同,有时甚至截然相反,但这并不表明多样的观点

马原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期末考试简答题论述题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原简答题与论述题概论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概念及意义? 答: 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其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 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3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答: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规律的学说。 的灭亡。新事物的发展是指合乎历史前进的方向、具有远大(或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前途的东西;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要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4答: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义。) 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 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的哲学基础;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钥匙”;和范畴的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世界的根本办法——矛盾分析法。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事件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5答: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理论品质;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理是因为新的结构和功能,他适应了已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论、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他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第二,就新 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第一章 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1、哲学基本问题?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答: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6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事物发展是怎样的过程?答: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全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什么是感性认识,什么是理性认识,两者有何联系?7、什么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答: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答:辩证否定关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是用具体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内容,还没深入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食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 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8、事物辩证发展的内容及其意义? 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答:内容: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

马克思基本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B.经验论和唯理论 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D.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 主义先验论 2 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 ) 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 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 C.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D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3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反映论的观点 B.可知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4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种观点是说( )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C书本知识是次要的D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 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它是( ) A.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B.感性的物质活动 C.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D.社会历史性活动 6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 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这段话强调的是(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7 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这说明( )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8 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D实践 9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是否坚持反映论的观点 B.是否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C.是否坚持可知论的观点 D.是否坚持唯理论的观点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 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识真理性的标准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1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2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属于( )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D.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13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A、感觉-知觉-表象 B、意识-物质-意识 C、实践-认识-实践 D、概念-判断-推理 1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15 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16 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因为( ) A.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 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群众是意见都是正确的 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 17 通过实践和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认识发展过程看,这是(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B.从感觉到知觉的飞跃 C.从意识到物质的飞跃 D.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8 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是指( )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真理的属性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真理的属性 真理的属性和真理的标准 1、真理的定义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2、真理的属性 (1)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二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而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 (2)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或者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内容具有正确性,真理的发展具有无限性。其具体含义有:其一,就真理的内容而言,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因此,承认了客观真理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其二,就真理的发展而言,其前景是无限的。由于人类依其认识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所以,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其三,就真理发展的最终结果而言,无数相对真

理的总和构成为绝对真理。所以,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3)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有条件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世界的正确把握具有近似性。其含义有三层:其一,从认识的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认识。其二,从认识的深度上看,任何真理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其三,从认识的进程看,任何真理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 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真理的属性;其二是指真理的类型。从类型的角度而言,所谓“绝对真理”是指限度地接近“完全”、“终极”意义上的真理;而所谓“相对真理”是指近似、相对意义上的真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主要是用前一个含义。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统一关系。二者的同一性表现在:其—,从静态上看,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世界上不存在纯粹的绝对真理和纯粹的相对真理。换言之,相对之中有绝对,因为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而绝对之中有相对,因为任何绝对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其二,从动态上讲,二者是辩证转化的。任何真理性

真理的客观性

关于真理客观性的研究 1.列宁选集2 ,3 版,第2 卷,81 —82 页,人民出版社,1995 2.李校利《“客观真理说”的内在矛盾》,《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一 期 3.蔡英田,《真理观初探》,《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第三期 4.章士嵘等编写,《认识论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70 5.刘延勃等主编,《哲学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499 6.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352 7.肖明主编,《哲学原理》,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169 8.夏甄陶,《认识论引论》,人民出版社,1986,352 9.薛志亮,《“客观真理说”应该被放弃吗?》,《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 第一期 10.肖中舟,《马克思主义客观真理之理由探析》,《武汉大学学报》,1993年第二 期 11.罗森塔尔、尤金主编,《简明哲学辞典》,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 人民出版社,1958,311 12.王智,《真理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江汉论坛》,1995年第十一期 13.程明华,《“客观真理”非议》,《求索》,1995第六期 14.李校利《“真理”“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等同论批判》,《长沙电力学院 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一期 15.孔国保《“客观真理”的提法不妥当——兼与孟德佩徐忠民两同志商榷》,《赣 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0年第二期 16.张炳奎,《关于真理的客观性》,《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十一期 17.封来贵,《论真理的客观性和主观性及其统一》,《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1 年第二期 18.王庆原,《论真理形式的客观性》,《江汉论坛》,2006年第二期 19.刘英,《真理与谬误的客观性辨析》,《呼兰师专学报》,2002年第三期 20.王之波,《主观真理与真理内容的客观性》,《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十期 21.李校利,《对“真理客观性”观点的辨析》,《鄂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一期 22.李校利,《对“真理客观性”观点的几点质疑》,《丽水师专学报》,1997年6 月 23.郑颖贞,《对真理客观性的再认识》,《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 年8月 24.唐桂丽,《对真理客观性追问的追问》,《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 年第二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复习提纲(精简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423第一章 1、28哲学的基本问题。30物质和意识的概念、31关系。 2、29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概念、基本观点。怎样区分二者。 3、32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32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关系。33社会的物质性的表现。 4、34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容。35实践的基本特征。38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425 5、40联系和发展的概念、特点、41关系。 6、46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47否定之否定规律内容。 46质变和量变的概念。 7、43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概念、44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44矛盾的普遍性和45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8、46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变化。47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427 9、47-48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47-48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10、54规律及其客观性。55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11、56-57意识的作用。57-58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第二章

1、63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64-65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429 2、66-67不同哲学派别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对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观的反映。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做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的,被动的反和接受外界的对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观的能动反映。 3、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68 1.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2。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发展和无限发展。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概念。68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4、真理的客观性、72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2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近似的、有条件的。73 真理与谬误。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符合的就是真理,不符合的就 是谬误。 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二者有本质的区别。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7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75-76 5、价值及其特性。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特性:客观性,文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79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84 价值评价的概念和特点是什么?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价值评价

自考马克思主义简述真理及其客观性的含义

简述真理及其客观性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它在形式上是主观的,但它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体现在:第一,人们认识的根源只能是也必然是客观物质世界。第二,真理虽然在形式上是主观的,然而真理所反映的内容却是来自客观物质世界。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只能由社会实践来检验。第三,对同一事物的认识,真理只能有一个.真理只能是认识与客观对象的一致。这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四,在阶级社会中,人是有阶级性的,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和利用,总是受阶级利益的影响和制约。这是阶级对真理的态度问题,而不是真理本身. 实际上是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根本不同的: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活动;实用主义则把个人应付环境的行为称做实践。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结果作为检验真理的尺度,是指通过实践证明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实用主义所讲的效果则是指个人的主观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是有用的,是指凡是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指真理的属性和作用;实用主义主张“有用就是真理”,是把对我是否“有用”,作为真理的依据和标准。 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主要表现。第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社会意识的变化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并阻碍其发展。比如我国目前存在的一些封建迷信、贪污腐败等落后的社会意识就是这一种情况。它们是剥削制度的产物,是剥削阶级思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遗留,其根源并不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腐败现象同党的性质、宗旨是不相容的,它像一个毒瘤会葬送党和国家的前途,所以我党一直非常重视反封建迷信、反腐败斗争.另一种情况是社会意识可能先于社会存在而出现,这种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预见社会存在的发展趋势,起着指导社会变革的作用。 第二,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经济上先进的国家,并不一定在社会意识上也是先进的;经济上落后的国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也可能是先进的。我国能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很发达的情况下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就是这种情况,当然这也同精神文明内部结构的复杂性有关。 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绪论论述题参考答案

1、试结合当前的现实问题,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 为指导。 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 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点?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答: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原因是: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它指导着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是对人类文明的继承与创新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发展。(4分) (2)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特征: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重要的理论品质,体现了崇高的社会理想。(4分) (3)结合实际展开论述(2分) 2、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阶级性是相容的,因为它代表的是工人阶级也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所以这种阶级性同时也体现了它的科学性。(1分)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他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科学性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而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2分) 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它的革命性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毫不隐讳自己的阶级本质,公开申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坚持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有机统一。(2分)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科学性并不意味着价值中立和没有立场,革命性也并不意味着缺乏客观态度和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先验的,而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的。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的关键,就在与无产阶级的先进性。正因为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它对于科学特别是科学的革命理论有着强烈的渴望。(4分)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本质和社会理想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1分)

1 真理及其客观性

1 真理及其客观性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2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它在形式上是主观的,但它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体现在: 第一,人们认识的根源只能是也必然是客观物质世界。 第二,真理虽然在形式上是主观的,然而真理所反映的内容却是来自客观物质世界,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只能由社会实践来检验。 第三,对同一事物的认识,真理只能有一个,不是多元的。真理只能是认识与客观对象的一致。这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四,在阶级社会中,人是有阶级性的,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和利用,总是受阶级利益的影响和制约。这是阶级对真理的态度问题,而不是真理本身的阶级性问题。运用真理的客观性原理评析马赫主义的一段话: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成”,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地组织起来的经验”。主观真理论以真理是“人造的”、主观的为基本前提,以满足个人主观需要作为真理的标准,鼓吹“有用就是真理”,貌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尺度,实际上是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根本不同的: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活动;实用主义则把个人应付环境的行为称做实践。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结果作为检验真理的尺度,是指通过实践证明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实用主义所讲的效果则是指个人的主观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是有用的,是指凡是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指真理的属性和作用;实用主义主张“有用就是真理”,是把对我是否“有用”,作为真理的依据和标准。 2 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任何真理都包含有不依赖于主体而存在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客观内容,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第二,真理所体现的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认识每向前迈出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接近,这一点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的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指的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条件之下,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总是具有局限性,是不完全的。这也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从认识的广度来说,任何真理都是对无限发展的客观物质世界的一个阶段、一个局部的认识,都是有条件的、近似的。第二,从认识的深度而言,任何真理都只能达到对事物的一定层次、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 (2)真理的绝对性与真理的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简答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简答题及答案 简述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答:第一,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的同时,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3分)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3分) 简述感性认识的表现形式及其特点。 答案: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形式,是对事物的现象、片断、外部联系的反映。其表现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3分)2、感性认识的特点:第一,直接性。是人的感官对外界事物的刺激所作出的直接反映。第二,形象性(具体性),离不开具体事物的形象。(3分 简述意识的本质。 答案: 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3分)第二,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2分)一方面,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一切观念的东西都可以在客观世界找到其“原型”,意识的源泉不在人脑,而在人脑之外的客观世界。(1分)另一方面,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具有主观特征。否认意识的主观特征,把意识看成特殊的物质,是庸俗唯物主义。(1分 简述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答案: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性的,主要有:第一,生产全球化。国际水平分工逐渐取代国际垂直分工成为居主导地位的分工形式。跨国界组织生产,全球化生产体系形成,世界各国的生产不再孤立进行。(2分)第二,贸易全球化。国际贸易迅速扩大,参与贸易的国家急剧增长。(2分)第三,金融全球化。国际债券市场融资规模迅速扩大,基金市场迅速成长,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2分)第四,企业经营全球化。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1分) 简述意识的起源。 答案: 第一,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同感觉相似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第二阶段,从低等生物刺激感应性到动物感觉和心理。第三阶段,从动物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3分)第二,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是意识产生的决定性因素。(3分) 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 答: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同步。社会意识有时超前于社会存在的发展,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有时又滞后于社会存在。(2分)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意识的发展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如18世纪法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于英国,但在社会意识方面却领先于英国,19世纪德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于英国和法国,但社会意识却比英、法两国先进。(2分)第三,社会意识有历史继承性。(1分)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互相制约。(1分)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1分) 简述生产关系及其内容。 答案: 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范畴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分)2、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二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三是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4分)

第二章简答论述题

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一、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简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简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及实现的条件。 答案: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需要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一是必须具备正确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改造。二是感性材料应该是丰富的、全面的,而不是零散不全的。 三、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答案: 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 (1)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2)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四、简述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 答案: 真理的客观性有两个含义: (1)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承认认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实际又符合客观实际。简言之,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2)真理的客观性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实践是一种感性的物质活动,实践的主体、客体、手段、结果都是客观实在,都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五、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答案: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而且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第二,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第三,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六、简述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答案: (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本质的科学揭示。认识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个过程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 在实践中,人们先是产生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积累的基础上,产生了理性认识,然后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去进行新的实践;在新的实践中又产生新的认识。 (2)人的认识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这样一个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

马原(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期末考试简答题论述题大全

马原简答题与论述题 概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其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或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事件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理论品质;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理论、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1、哲学基本问题? 答: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全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概念及意义? 答: 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3、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答: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发展是指合乎历史前进的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要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办法——矛盾分析法。 5、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答: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新的结构和功能,他适应了已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他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6、事物发展是怎样的过程? 答: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7、什么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答:辩证否定关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8、事物辩证发展的内容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5章在线测试

1、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 )。 A、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心主义 B、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C、在真理观上坚持了辩证法 D、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形而上学 2、一切真知都来源于( )。 A、间接经验 B、社会实践 C、人的意识 D、客观事物 3、客观真理是( )。 A、所有的唯物主义都承认 B、所有的唯心主义都承认 C、只有旧唯物主义承认 D、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承认 4、坚持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统一的观点是( )。 A、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 B、真理问题上的一元论 C、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D、真理问题上的二元论 5、主观唯心主义者主张( )。 A、认识来源于绝对观念 B、人在神的启示下认识世界 C、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世界万物是“感觉的复合”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下列各项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有( )。 A、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B、实践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不断解决认识 课题 C、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D、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感性活动 E、实践是认识的最终归宿,可以有效地改造世界 2、感觉、知觉、表象的依次发展,初步显现出( )。 A、认识发展从部分到全体的发展趋势 B、认识发展从直接到间接的发展趋势 C、认识发展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发展的趋势 D、认识的发展是不断进行质的飞跃的趋势 E、认识的发展是从肯定到否定的发展趋势 3、主体选择与客观规律的接近和符合的过程是()。 A、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长期而艰难的探索过程 B、人们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入的过程 C、人们不断发现真理和修正错误的过程 D、人们的思想摆脱客观规律束缚的过程 E、人们创造有利的客观规律的过程 4、下列各项属于认识主体特点的有( )。 A、自然性 B、社会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