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国际贸易保护理论

国际贸易保护理论

国际贸易保护理论
国际贸易保护理论

贸易保护理论的研究

一.理论归纳

(一)传统贸易保护理论

1汉密尔顿的制造业保护论

主要观点: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工业的发展,就很难保持其独立地位,美国工业起步晚,技术落后,生产成本高,其产品根本无法同英、法等国家的廉价商品进行自由竞争。因此,美国应实行保护关税制度,帮助新建立起来的工业生存发展和壮大。

政策主张:向私营工业发放政府信贷,为企业提供发展资金;实行保护关税制度,保护国内新兴工业;限制重要原料出口,免税进口极为紧缺的原料;为必需品工业发放津贴,为各类工业发放奖励金;限制改良机器输出;建立联邦检察制度,保证和提高制造品质。

2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论

基本观点:

(1)提出发展阶段论,批判比较成本理论忽视了各国历史和经济的特点。李斯特认为,斯密和李嘉图的理论尽管有其长处,但却只是适合英国的情况,或者说只是从全世界共同发展出发的,而没有考虑到各国情况不同、利益各异,这不是一种普遍适用于各国的理论。

李斯特特别强调每个国家都有其发展的特殊道路,并且从历史学的观点,把各国的经济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他认为,各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采取不同的贸易政策,在经济发展的前三个阶段必须实行自由贸易;当处于农工业时期时,必须将贸易政策转变为保护主义;而经济进入发展的最高阶段,即农工商业时期时,则应再次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只有这样才可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否则将不利于相对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由于英国已进入农工商业时期,它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是正确的,但绝不能否认保护贸易政策在英国经济发展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至于德国,由于它还处在农工业时期,所以必须采取保护贸易政策。

(2)提倡生产力论,指出比较成本论不利于德国生产力的发展。李斯特认为,生产力是创造财富的能力。一个国家的财富和力量来源于本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提高生产力是国家强盛的基础。他说:“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多少倍;它不但可以使原有的和已经增加的财富获得保障,而且可以使已经消失的财富获得补偿。”李斯特正是从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角度出发,主张在农工业时期的国家必须采取保护贸易的政策。

李斯特认为,在当时,如果英国的自由贸易学说不加区别地应用于各国,就会使先进的英国商品充斥落后国家,包括李斯特的祖国──德国。从短期来看,落后国家可以买到一些廉价商品,似乎占了便宜;但从长远看,落后国家的工业却因此发展不起来,社会生产力得不到提高,就会长期居于落后地位和从属地位。反之,如果德国采取保护贸易政策,从短期看,某些商品价格,特别是先进的工业品价格是高一些,但是,为了培育自己的民族工业,就应当忍受暂时的牺牲。经过一段时期,民族工业发展起来了,原来依靠进口的商品──先进工业品的价格就会降下来。这样,看起来似乎开始时减少一些财富,但却通过保护贸易,发展了自己民族的生产力,即创造财富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财富。李斯特说:“保护关税如果会使价值有所牺牲的话,它却使生产力有了增长,足以抵偿损失而有余。”

(3)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反对古典学派的放任自由原则。李斯特认为,要想发展生产力,必须借助国家力量,而不能听任经济自发地实现其转变和增长。他承认当时英国工商业的发展,但认为英国工商业的发展也是由于当初政府的扶植政策所造成的。德国正处于类似英国发展初期的状况,应实行在国家干预下的保护贸易政策。

李斯特主张通过保护关税政策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工业生产力。他认为,工业发展以后,农业自然跟着发展。因此,他提出的保护对象有几个条件:①幼稚工业才需保护。②在被保护的工业得到发展,其产品价格低于进口同类产品并能与外国竞争时,就无需再保护,或者被保护工业在适当时期(如30年)内还不能扶植起来时,也就不需再保护。③一国工业虽然幼稚,但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竞争者,也不需要保护。④农业不需要保护。

3.凯恩斯的超贸易保护论

主要论点:

(1)鼓吹贸易顺差以扩大有效需求

对古典自由贸易理论假定国内是充分就业的,国家间贸易以出口抵偿进口,进出口能够平衡。偶尔出现差额,也会由于黄金的移动和由此产生的和和由此产生的物价变动而得到调整,进出口复为于平衡。

凯恩斯主义认为,古典学派的贸易理论已经过时了。首先,是他们的理论前提条件,即充分就业事实上并不存在,现实社会存在着大量的失业现象。其次,传统理论只用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来证明贸易顺差、逆差的最终均衡过程,忽视了在调节过程中对一国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影响,这是不对的。

(2)鼓吹贸易顺差有益,贸易逆差有害

凯恩斯主义认为,总投资包括国内投资和国外投资,国内投资额由“资本边际收益“和利息率决定,国外投资量则又贸易顺差大小决定,贸易顺差可为一国带来黄金,也可扩大支付手段,压低利息率,刺激物价上涨,扩大投资,这有利于国内危机的缓和与扩大就业率。贸易逆差会造成黄金外流,使物价下降,招致国内经济趋于萧条和增加失业人数。

(二)贸易保护的新理论

新贸易保护主义建立在“规模经济贸易学说”的理论基础上。

1贸易保护可以分享外国企业的垄断地位

政府应该通过关税保护措施来分享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制定价格的外国垄断或寡头企业的利润,从而弥补国民利益的损失。

通过关税来分享外国寡头或垄断企业的利润并提高整个国民收益,这一点进口国政府是有可能如愿以偿的。但是,关税会使本来已经很高的价格变得更高,这样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2“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

通过政府补贴来帮助本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获胜,而企业在赢得市场后所得到的利润会大大超过政府所支付的补贴。主要贡献者:加拿大经济学家巴巴拉·斯潘塞,詹姆斯·布朗德和保罗·克鲁格曼等

但是这一理论在实施中会受到各种实际情况的挑战。外国政府可能会采取同样的措施,这样各国政府的支出就会大于企业所得利益,整个经济是净损失。此外,信息的准确性不能确保,政府可能会因为信息不完全而盲目的进行保护,从而不能达到补贴的语气效果。

3国内市场失灵论

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通过贸易保护来扩大某产品的市场可能会产生边际收益。(市场失灵包括垄断、外部性、公共产品、信息不对称)

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两个问题。首先很难确定应该保护的产业,选择过程中既有政治因素又有利益集团的影响。此外,很难确定采用什么样的手段进行保护。

二.贸易保护的必然性

1贸易保护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避免本国企业参与力量悬殊的竞争

著名经济学家韩德强曾说自由贸易无疑是“泰森和幼儿园小孩同台竞争”。在毫无保护的自由贸易之下,强者更强,弱者更弱,落后国家必是永无翻身之日。所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一些相对弱势的产业上都会采取适度的贸易保护。

自由贸易可以使外国物美价廉的商品进入市场,使消费者受益。然而在进口商品充斥整个市场的时候,本国的生产者会在竞争面前败下阵来。每个人都有两个身份,作为消费者受益的同时,作为生产者又在蒙受更大的损失。可以说,没有贸易保护,就没有新兴工业的发展。

2贸易保护曾使美国、德国和日本崛起

南北战争结束时,美国的关税迅速提高到百分之六七十,然后,大家知道迎来了美国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从1867年到1890年,这个短短二十六年时间,美国跃升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到1890年,尽管美国当时已是世界第一强国,美国的关税却达到70%。此后美国的关税有所下降,但是一直比较高,这个态势一直要持续到二战结束。所以,美国实际上是靠贸易保护发展起来的1871年德国在普法战争中获胜。法国内乱,巴黎公社起义。法国在镇压不了巴黎公社的情况下,邀请德国来镇压。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割让给德国,又给德国支付巨额赔款和战费。德国得到了阿尔萨斯、洛林作为钢铁和煤炭工业基地,用法国的巨额赔款去发展德国的重工业、铁路与交通。从1871年到1914年短短的43年时间里,德国就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强国。德国的农产品竞争不过波兰、匈牙利、捷克,德国的地主和工业家纷纷主张贸易保护,德国就这样发展了起来。

日本明治维新后,大量地派留学生到西方学习西方的技术,引进西方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但并没有开放国内市场实行自由贸易。日本就是这样一个靠贸易保护起家和发展壮大的国家。

所以自由贸易无非是西方发达国家在自身强大以后用以恃强凌弱的把戏,所以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采取贸易政策的时候要谨慎。

3.避免因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发展改变了国际贸易差额的分布导致了一国贸易不平衡的假象而遭到进口国的报复

随着跨国公司及其海外经营的发展,国际贸易的流向和贸易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发展在一定程序上改变了国际贸易差额的分布。跨国公司通过内部分工和核算体系,在内部贸易中获得了较为稳定的收益,但却把各国账面上贸易差额的此消彼长以及由此引发的贸易摩擦甩给了各国政府。作为惩戒跨国公司产业转移最集中地区之一的亚洲地区制成品出口的迅速增长,使其对美国欧盟保持了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而美国和欧盟跨国公司在亚洲地区投资企业的出口已经成为美国和欧盟贸易逆差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发达国家处理贸易逆差的政策并不主要针对这些跨国公司,而是拿出口国开刀。在这种情况下,一国政府应及时调整贸易政策,适当的保护本国相应的产业,以免受到西方国家的贸易报复。

三.贸易保护与自由贸易的交叉性以及冲突性

1.贸易保护与自由贸易的交叉性

一国在选择贸易政策的时候,不会单一的选择贸易保护政策以及自由贸易政策;同时,随着时代的推进,贸易政策不会一成不变,会被一直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多数情况下,一国在实行自由贸易的同时会选择性的进行贸易保护,这在西方发达国家很常见。如美国,美国政府在战后一直对农产品部门进行了强烈的干预与调节,美国农产品部门则成为贸易保护主义较为典型的代表。同时,一国在实行贸易保护政策的时候也会选择性的开放一部分市场。一国在对某国实行自由贸易的同时还可能在此类产业的对外贸易中对其他国家实行贸易保护,如欧盟成员国之间已形成高度的区域一体化,成员国相互间采取自由贸易,而对于成员国以外的国家则采取不同限度的贸易保护。

一国政府无论是采取贸易保护政策还是自由贸易政策,目的都是相同的,都是从本国经济利益出发为了寻求更高的发展。新古典经济学的支持者们认为发展中国家利用环境资源的比较优势开展自由贸易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其次, 贸易可以提高人民收入,第三, 国际贸易促使世界各国经济参与国际分工, 使各国加强磋商与合作;贸易保护的观点认为贸易保护与开放市场并不矛盾,市场的开放与否等同于是否开门,而推行贸易保护还是自由贸易等同于门口是否有门槛的问题。所以适度的贸易保护可以一边开放发展经济一边对自己的门户实行保护。2.贸易保护与自由贸易的冲突性

(1)理论上的冲突

自由贸易理论产生的基本依据是比较优势理论:各地区应致力于生产成本低效率高的商品,来交换其那些无法低成本生产的商品。而贸易保护政策则基于保护幼稚工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以及涉及更多方面的政治经济学发展起来的(2)政策上的冲突

自由贸易指政府不采用关税、配额或其他形式来干预国际贸易的政策,是指国家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本国进出口商品各种优待和特权,对进出口商品不加干涉和限制,使商品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市场上自由竞争的贸易政策。自由贸易在没有进口关税、出口补贴、国内生产补贴、贸易配额或进口许可证等因素限制下进行的贸易或商业活动。这正是贸易保护政策的对立。

四.贸易保护主要形式以及效益分析

(一)进口关税

1进口关税:一国政府通过海关向进口商品或服务征收的税负。

2关税的效益分析

假定进口国是个贸易小国,即该国某种商品的进口量占世界进口量的很小一部分,因此,该国的进口量的变动不能影响世界市场价格,如同完全竞争的企业,只是价格的接受者。这样,该国征收关税后,进口商品国内价格上涨的幅度等于关税税率,关税全部由进口国消费者负担。

如果进口国是一个贸易大国,即该国某种商品的进口量占了世界进口量的较大份额,那该国变动进口量就会影响到世界价格。因此,大国征收关税虽然也有上述

小国的种种关税经济效应,但由于大国能影响世界价格,因此从局部均衡分析所得的征收关税的代价和利益对比的净效果,就不同于小国情况了。

非关税壁垒

除关税以外的一起限制进口的种种措施都是非关税壁垒。

1.进口配额制:进口配额又称作进口限额,是一国政府在一定时间内对某些产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加以直接的限制。分为绝对配额、关税配额两种。

如果实行进口配额的是一个小国那该国由于配额而减少进口不会影响世界价格,而只会引起本国价格的上涨。如果实行进口配额的国家是一个贸易大国,那么该国由于配额限制了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就会造成国际市场商品充斥,导致国际市场价格下跌。

2.“自动”出口配额制

出口国家或地区在进口国的要求或压力下,“自动”规定某一时期内,某些商品对该国的出口限制,在限定的配额内自行控制出口,超过配额即禁止出口。

出口配额只限制数量而不限制金额,这样外国出口场上就能以提高产品的价格来完成一个时期的配额。从经济福利的观点来看,由于出口国进行自动出口限制比进口国实行进口关税和配额,对进口国造成的净福利损失还要大。

3.直接生产补贴

政府为了促进本国工业化进程,对国内某些过去必须依赖进口产品的生产部门即进口部门给予补贴,使之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并能以同类进口产品的相同价格在国内市场销售,以达到排挤此类进口产品的目的。

直接生产补贴的效果促进了本国进口替代部门的发展。在小国的情况系啊,消费者面对的价格不变,该国的消费者利益不会受到补贴的冲击。如果实施生产补贴的是一个大国,其进口替代产业的发展减少了进口量,从而引起该产品的世界价格下跌,消费者会因此而收益。

4.汇率政策

汇率政策大致分为三种:汇价高估,汇价低估,均衡汇率。

(1)汇价高估就是高估本币价值

为了保证国际收支平衡,在采取汇价高估政策的同时往往要辅之以数量限制和高关税保护,以限制其他一些商品尤其是高档消费品的进口。

(2)汇价低估是低估本币的价值,有意识的使本国货币对外贬值。

为了保证必要的进口,一国在采取汇价低估政策的同时,会选择对某些产品实施进口补贴,以保证本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必须的重要产品的进口。

(3)均衡汇率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汇率

均衡汇率对进口的调节作用是中性的,既不鼓励也不限制。然而一些发达国家会为了自身利益在回来变动对自己有利时往往任由汇率波动,往往在汇率变动时通过政府要人讲话施加于己有利的影响。西方发达国家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要求经济贸易发展迅速的国家实行货币升值,以限制来自对方的进口。

5.技术性贸易壁垒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进口国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对进口商品建立各种严格、繁杂、苛刻而且多变的技术标准、技术法规和认证制度等方式,对外国进口商品实施技术、卫生检疫、商品包装盒标签等标准,从而提高产品技术要求,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限制外国商品进入、保护国内市场的目的。

越来越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如各国的标准条例、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等)阻碍着国际贸易的自由发展,不利于世界资源的自由流通和优化配置,并且与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社会发展潮流背道而驰。这是贸易自由主义反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依据。在现行的国际标准体系中,标准的制定者基本上都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大多是标准的被动接受者。

同时环境壁垒及绿色标准在客观上促进了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不断提高的检疫标准和包装设计标准,促使各国要不断提高本国产品的质量和卫生及安全性能,这对人类的性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有积极作用的。

6.其他几种主要非关税措施

包括进口许可证,外汇管制,进口和出口的国家垄断,歧视性的政府采购,各种国内税,最低限价,有秩序的销售安排等

五.贸易保护的发展趋势的预测

1新贸易保护主义继续存在并愈演愈烈

在WTO的积极倡导下,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各国对于贸易保护主义的诟病也越来越多。但是这并不能说明贸易保护主义会逐步减

少,相反国际贸易中的保护主义倾向有可能愈演愈烈。

2.贸易自由化将与贸易保护相互交织将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常态。

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新贸易保护主义存在着愈演愈烈的可能,但是不能否认贸易自由化仍然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大趋势。从各国积极推动重启多哈回合谈判的努力中可以看出,贸易自由化仍然是符合各国根本利益的。但是就像以往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相斗争的历史一样,新贸易保护主义也不会走向灭亡。经济的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各国经济利益差异也在不断加大。为了共同的利益,各国仍然会一如既往地参与贸易自由化的进程。而为了本国利益的最大化,贸易保护也会随时成为各国的政策选择。因此,贸易自由化将与贸易保护相互交织而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常态

3从海关边境措施发展为国内政策和法规。

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主要由海关来实施,而新型的贸易壁垒如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社会责任标准以及动物福利等,更多的是以国内的法律、法规来约束进口产品的标准质量。采取的不仅是边境措施,还涉及国内政策和法规。

4从商业利益的保护转向社会利益的保护

关税及传统的非关税措施主要是从商品数量和价格上实行限制,更多地体在合理成本基础上可进行保险的最高数额。对于受损方来说,责任限额成为可以从责任身上获得保险赔偿的唯一来源时,当种损害不能获得保险赔偿时表现尤为应该是我国应顺应国际立法趋势,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大幅提高海事赔偿责任限额,以适应我国航运业发展的要求。

文化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探讨

文化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探讨 在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文化逐渐成为活跃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的重要因素。从理论上分析文化和国际贸易的关系,为充分利用本民族文化资源,创造国际贸易竞争力提供依据。 标签:文化;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差异性;互补性 1 文化及其特征 文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历史过程中,赋予物质和精神产品的全部总和。文化体现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人类所生产的物质产品上;人类与其他个体或群体的关系上,包括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以及人的行为方式等;文化还体现在意识形态上,通过宗教,哲学,道德,艺术等来表现,体现出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民族性情等。 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是文化的两大特征。①文化的民族性。任何文化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社会结构。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生成并发展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差异文化。②文化的时代性。任何文化都反映了时代的精神,时代的内容,时代的审美要求和审美情趣,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正是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创造的文化差异为文化和国际贸易的契合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2 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比较优势 自从国与国开展贸易以来,通过深入的研究,经济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贸易理论。其中,比较优势论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建立在亚当斯密“绝对利益”学说的基础上,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利益”学说。自从诞生之日起,“比较优势”始终是理论发展的线索。究其原因,“比较优势”,这四个字本身就蕴涵了深刻的理论内核,它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比较”,比较就是差异性,是独特性,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客体在某一层面进行的对比。有了差异性或独特性,客体之间才有可比之处。二是“优势”,其核心在于“优”字。它说明比较客体在该对比层面上的强势地位。正是因为国与国之间(比较主体)在可比内容(比较客体)上存在的我有你无,你有我优的差异,才使得交换成为必然,对外贸易得以产生。 3 文化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从国际贸易理论上看,由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推导出的文化差异性恰好在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中找到了生存的空间。 在国际贸易实践中,文化较为普遍地存在于传统的货物贸易领域和新兴的服务贸易领域。

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一、关于贸易中环境问题的分析 (一)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在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用手工劳动进行生产,社会生产力和人口都处于一种非常缓慢的增长状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环境的需求和作用相对狭小,因此,环境与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总体上是和谐的。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使经济活动的需求,以及对环境作用的程度和强度日益扩大,加上许多国家忽略环境的可持续性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使环境问题成为威胁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如“三废”污染、水资源枯竭、土地沙漠化、平流层臭氧的耗损、温室效应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等等。 (二)贸易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机制 贸易本身不会直接引起环境问题,只有当导致市场失灵和政府失效的因素(如外部性、产权不明确、信息不充分等)存在时,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贸易才会导致环境破坏。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也成功的将贸易纳入了传统的环境经济学分析框架,对贸易的环境影响进行了充分的分析。综合来看,贸易的环境效应大致可以归纳为配置效应、规模效应、收入效应、收入效应、结构效应、产品效应、技术效应和政策效应七个方面。 二、国际贸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理论分析 1.国际贸易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恶化 一方面,国际贸易迅速发展。近年来国际贸易增长一直高于整个世界GDP。 另一方面,全球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环境问题由来已久,但大规模、高速度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只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现象,而非历史的常态。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性和全球性环境问题更为突出,较之国别或局部地区的环境污染,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更加严重的威胁和挑战,因而引起各国政府和全人类的高度重视,乃至出现了全球性的环境保护浪潮。 2.国际贸易的自然环境效应 国际贸易对自然环境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从有利方面看,自由贸易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大或改善环境容量,有助于增强环境保护的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2)提高自然环境容量。 (3)贸易增加了自然环境保护的资金来源,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认识贸易对自然环境的积极作用并不意味着否定它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这些不利影响主要有: (1)环境污染的扩散和生态系统的退化。

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

根据以下内容及教材16-2 P271,思考: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能否改善美国贸易赤字?美国如何才能改善其贸易赤字? 政策如何影响贸易余额?【曼九,第六章开放的经济】P114 假定经济开始时处于平衡贸易的位置。也就是说,在世界利率上,投资I等于储蓄S,净出口NX等于零,让我们用我们的模型预测本国和外国政府政策的效应。 国内的财政政策首先考虑,如果政府通过增加政府购买来扩大国内支出,小型开放经济会发生什么变动。因为S=Y-C-G,G的增加减少了国民储蓄。在世界实际利率不变的情况下,投资保持不变。因此,储蓄降至投资以下,现在一些投资必须通过从国外借款来融资。由于NX=S-I,所以,S的下降意味着NX的下降。经济现在出现了贸易赤字。 【这里的S是国民储蓄,即私人储蓄+政府储蓄(或公共储蓄)】 同样的逻辑适用于税收的减少。减税降低了T,增加了可支配收入Y-T,刺激了消费,减少了国民储蓄。(即使部分减少的税收进入私人储蓄,但公共储蓄的减少量是全部的减税量;总体来看,储蓄减少。)由于NX=S-I,国民储蓄的减少又降低了NX。 图6-3说明了这些效应。一项增加了私人消费C或公共消费G的财政政策变动减少了国民储蓄(Y-C-G),因此,使代表储蓄的垂线从S1移动到S2。由于NX是在世界利率水平上的储蓄曲线和投资曲线的距离,所以,这一移动就减少了NX。因此,从平衡贸易出发,一项减少国民储蓄的财政政策变动引起了贸易赤字。 政府购买的增加或减税减少了国民储蓄,从而使储蓄曲线从S1向左移动到S2。结果是出现了贸易赤字。 国外的财政政策现在考虑当外国政府增加其政府购买时,小型开放经济会发生什么变动。如果这些外国是世界经济的一小部分,那么,它们的财政政策变动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微不足道。但是,如果这些外国占世界经济的一大组成部分,它们的政府购买增加就减少了世界储蓄。世界储蓄的减少引起世界利率上升,正像我们在封闭经济模型中看到的(记住,地球是一个封闭经济)。 世界利率上升提高了借贷的成本,从而减少了我们的小型开放经济中的投资。由于国内储蓄没有变化,储蓄S现在大于投资I,我们的一部分储蓄开始流向国外。由于NX=S-I,所以,I减少也必然使NX增加。因此,国外储蓄的减少导致本国贸易盈余。 图6-4说明了一个从贸易平衡出发的小型开放经济如何对国外财政扩张作出反应。由于政策变动发生在国外,所以,国内储蓄与投资曲线保持不变。唯一的变动是世界利率从r1*上升到r2*。贸易余额是储蓄和投资曲线之间的距离;因为r2*时的储蓄大于投资,所以,存在贸易盈余。因此,从贸易平衡开始,由于国外财政扩张引起的世界利率上升导致了贸易盈余。

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

WTO框架下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摘要: 随着世界环境保护浪潮的兴起,贸易与环境问题已成为国际经济问题的焦点之一,并且得到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日益关注。在国际贸易中,由于成员方对WTO规则和承诺的遵守,以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为核心的非歧视原则被广泛实施,关税壁垒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日益淡化,但技术标准、环保标准等非关税壁垒却被频频施加,贸易保护主义利用环境标准对国际贸易进行限制和阻碍层出不穷。 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外贸出口保持稳步快速增长的趋势。然而,我国的科技水平和环保水平还比较低,环境法制建设落后,出口产品受国外环境措施的严重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以及东盟等国,近年来随着这些国家环境保护措施的强化,对我国外贸构成严重挑战。我国的许多产品因达不到有关国家的环境要求,经常被排挤在国际市场之外,直接影响到我国产品出口市场的巩固、扩大。 本文主要分析当前国际上对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研究现状,结合我国在加入WTO后的发展情况,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国际贸易环境保护WTO 一、国际上对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研究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社会掀起了第一次环境保护的浪潮,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包括贸易对环境状况的影响以及环保措施对贸易的影响,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在GATT/WTO框架内国际贸易和环境保护问题经历了30多年的风风雨雨,可以归结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GA TT贸易与环境问题谈判的启动阶段。1971年,GA TT总干事01iver Long 建议缔约方全体对工作过程中环境保护措施对国际贸易存在的影响进行研究。01iver Long 认为:应当考虑应用GA TT条款进行工业污染控制对国际所造成的影响,缔约方在这一领域有责任保证本国政府的污染控制措施不会导致新的贸易壁垒。这一建议对贸易与环境问题在GA TT内的启动具有关键性作用。 第二个阶段,GATT/WTO贸易与环境问题达成初步共识阶段。这一阶段为1972年至1994年。由于环境政策对自由贸易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影响程度不断加深,而且随着国际贸易额的迅速增长,贸易对环境的影响逐步加大,所以贸易与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包括GA TT在内的许多国际组织的重视。在东京回合谈判中,部分代表团提出应当考虑某些环境措施对贸易的限制程度,使得一度搁置的贸易与环境问题又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第三个阶段,WTO贸易与环境问题深入谈判时期。这一阶段为WTO成立至今。在准备新一轮的多边贸易谈判过程中,WTO成员方对贸易与环境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讨论,提出了不少建议。2001年,WTO开始的新一轮“多哈回合”谈判中,贸易与环境问题正式成为一个新的议题,迎来了贸易与环境问题讨论的新阶段。 二、经济全球化下我国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现实冲突 经济全球化带动了贸易的发展,贸易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我国带来了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虽然我国已经意识到环境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破坏与污染,也在积极努

贸易保护主义

简谈经济全球化以及贸易保护 【摘要】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合当今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贸易全球化过程中相互依存,摩擦等不可避免。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整体联系日趋紧密。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建设和发展必将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既有积极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利的一面;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其中,贸易保护主义是最具代表性的表现。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 一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简单的说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二贸易保护主义(Trade P rotectionism):指在对外贸易中实行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竞争,并向本国商品提供各种优惠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主张和政策。在限制进口方面,主要是采取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两种措施。前者主要是通过征收高额进口关税阻止外国商品的大量进口;后者则包括采取进口许可证制、进口配额制等一系列非关税措施来限制外国商品自由进口。 1

15-16世纪期间,随着科学和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大发现的来临,各国对外贸易逐渐扩大,国际交换日益繁荣,分工也开始逐渐跨越国界。但是国际交换关系尚未形成确定的体系,世界经济正待萌芽。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随着第一次科技革命的产生和发展,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国际分工迅速发展,改变了世界面貌,密切了各地联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为全球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的沟通和未来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基础。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出现了一发电机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它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国际分工不断加深,商品交换的范围日益扩大,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速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货币金融关系的变化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推动了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井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的变化。它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等。 目前,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维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主要表现有: 贸易自由化:随着全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的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从而加快了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也使得加入到WTO组织的成员以统一的国际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生产国际化: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极大地推动着世界市场的扩大。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科技革命,从时间和空间上缩小了各国之间的距离,促使世界贸易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促使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它不 仅对生产超越国界提出了内在要求,也为全球化生产准备了条件,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2

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

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 摘要: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以保护生态环境、防治和减少环境污染、节约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中心内容的环境革命。这场革命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 国际贸易也不例外: 各种环保意识、法律、规章和措施越来越多地涉及到与自然资源、人类和动植物生命及健康有关的商品的国际间流动, 甚至扩展到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等领域,“迫使”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游戏规则”、甚至基本理念 都作出相应的改变。由此,“贸易与环境”问题成为国际社会所关注 的焦点。 关键字:国际贸易环境绿色壁垒可持续发展 正文: 1.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冲突 为了经济发展要追求最大限度的贸易自由,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环保 目标要限制或禁止某些国际贸易,两者之间存在冲突。亚历山大o 基 斯说:"在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中存在着两个对立的趋势: 一 方面是为了环境保护控制某些国际贸易的愿望,另一方面是为了自由 贸易取消所有贸易障碍的愿望。"所以,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冲突表现为下面两种具体的形式: 1.1国际贸易限制对环境的保护 贸易自由化可以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贸易自由化要力求扫清各种 贸易障碍。但贸易自由化的放任自流则会造成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 使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其主要表现是:首先,发达国家利用大国优胜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推行环境殖民主义,发展中国家出口以初级产品为主,这是建立在对其国内资源的高强度开发甚至掠夺性开发的基础上,是用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作高昂代价换来的,而发达国家却以低于实际资源价格的(即没有考虑环境资源价值)的市场价格购买初级产品。其次,新一轮环境侵略将使环境安全面临新的威胁,长期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和危害环境的工业,设备,产品和有害废物,进行环境侵略(也称生态侵略,生态殖民)。随着国际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遭受环境侵略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1.2环境保护制约国际贸易的发展 贸易自由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整个国际社会都试图在贸易中考虑 环境保护,来协调好贸易自由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贸易规则中考虑 相关环境因素,在环境规则中对与环境有关的贸易进行规定、限制, 甚至禁止一定的国际贸易。这样,环保措施在实现其环境保护目的的 同时, 对国际贸易必然构成一定的障碍,其主要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及应对方式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及应对方式 一、贸易保护主义 贸易保护主义是指通过关税和各种非关税壁垒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外国商品竞争的国际贸易理论或政策。关税壁垒,即进口货物在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设置的向本国进口商征收的一种税收。非关税壁垒是指一国政府为了调节、管理和控制本国的对外贸易活动,影响贸易格局和利益分配而采取的除关税以外的各种行政性、法规性措施和手段的总和。关税、进口配额、外汇管制、烦琐的进出口手续、歧视性的政府采购政策等都是国际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 二、贸易保护产生的原因 虽然国际贸易有各种好处,然而很多国家还是采取各种措施限制贸易,制造贸易壁垒。 在对外贸易中实行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竞争,并向本国商品提供各种优惠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主张和政策。在限制进口方面,主要是采取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两种措施。前者主要是通过征收高额进口关税阻止外国商品的大量进口;后者则包括采取进口许可证制、进口配额制等一系列非关税措施来限制外国商品自由进口。这些措施也是经济不发达国家保护民族工业、发展国民经济的一项重要手段。对发达国家来说则是调整国际收支、纠正贸易逆差的一个重要工具。毫无疑问,自由贸易会让各国的福利总额变得更高。 三、贸易进出口国的得失 1、贸易进口国的得失 (1)出口贸易使得本国总剩余扩大了; (2)出口使生产者总剩余扩大了。增加的部分大于消费者剩余减少的部分; (3)出口使消费者总剩余减少了。因为国内商品价格偏低,导致国内商品数量减少,最终 使得国内价格赶上世界价格。也就是国内该物品的生产者状况变好,而消费者状况变坏。 2、贸易进口国的得失 (1)进口贸易使得本国总剩余扩大了; (2)进口使消费者总剩余扩大了。增加的部分大于生产者剩余减少的部分; (3)进口使生产者剩余减小了。因为国内价格过高,使得消费者乐于接受进口商品,最终 拉下国内生产者的销售价格来。也就是国内该物品的消费者状况变好,而生产者状况变坏。 四、国际贸易的好处

文化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整合资源打造平台加快版权贸易发展 【提要】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使版权贸易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加入WTO、建设文化大省、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等因素对于我省的版权贸易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广东出版集团如何有效地整合内部资源,构建专业分工与综合服务相结合的版权贸易服务新平台,加快版权贸易发展,值得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版权贸易整合资源加快发展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相关承诺的逐步兑现,我国出版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如何充分发挥我省毗邻港澳的特殊地缘优势、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人缘优势,主动参与国际出版业的合作与竞争,是我们广东省出版业面临的重大课题。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出版业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版权贸易发展迅速,尤其是输出版权业务前景看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广东出版集团应抓住机遇,有效地整合内部资源,构建由各出版社专业分工,由出版进出口公司负责提供综合服务的版权贸易服务新平台,推动和加快版权贸易业务的快速发展。 一、广东出版集团版权贸易简况 版权贸易是我国出版业近年来发展较快的的一项业务,版权贸易通常是指通过作品的版权许可或转让而获取相应经济收入的交易活动,属于许可证贸易范畴内的一种基于版权的经济权利的许可或转让过程中发生的贸易

行为。广东出版集团是国内较早开展版权业务的单位,从2003年至2005年,广东出版集团下属的八家出版社就引进版权一百多种,输出版权七十多种。在2006年的第13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广东出版集团输出版权97项,引进版权67项,首次实现了图书版权贸易的顺差。2006年10月,在第58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出版集团输出版权133项,引进版权122项,其中:输出版权占中国展团1364项的9.75%。 广东出版业有着毗邻港澳及东南亚的地理优势,在“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进行了具有广东特色的努力实践和大胆探索。2004年,广东出版集团在香港投资建立了香港单体面积最大的书城——香港新华书城,主动参与香港政府标书竞投。另外,还与新加坡最大的出版商——大众控股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使广东出版集团的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得以进入新加坡大众控股公司在世界各地的营销渠道,进一步开拓海外出版市场。 二、广东出版集团加强版权贸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广东出版集团虽然在版权贸易领域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业务规模不够大、业务种类不够全、发展速度不够快的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版权贸易工作,也完全有条件通过整合企业资源加快版权贸易的发展。 1.加强版权贸易是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出版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外版权合作与贸易在对外经贸、文化交流工作中比重日益加大,版权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重要性开始突显。为了推动

贸易保护主义的演变

贸易保护主义的演变 保护主义,即以维护本国利益作为是否适用本国法律的依据;任何侵害了本国利益的人,不论其国籍和所在地域,都要受该国法律的追究。它既是特殊利益集团所导致的结果,也是一般公众对于变化感到忧虑的反应。伴随保护主义的是巨大的经济代价。而经济的变化直接导致贸易保护主义的演变—新贸易保护主义 新贸易保护主义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以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为指导,利用WTO的相关协议和本国法规和贸易政策,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弱势产业和就业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和冲击,其关注的焦点由传统理论所关注的经济问题扩展到社会问题,由产业发展转向了人类本身.同时通过补贴、税收优惠以及政府与部门的合作计划促进国内高科技产业发展,创造比较优势,提高高科技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维护本国在国际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和经济利益。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形式: 新贸易保护主义又被称为“超贸易保护主义”或“新重商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初才兴起的,以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非关税壁垒措施为主要表现形式。目的是想规避多边贸易制度的约束,通过贸易保护,达到保护本国就业,维持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中的支配地位。它们在维护民族利益,保护资源与环境的旗帜下,行保护之目的,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隐蔽性,手段上的欺骗性和战略上的进攻性等特点。它是由国际竞争加剧﹑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发展和发展中大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地高等因素造成的。具体特点表现为:(1)绿色壁垒: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日益面临像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有毒废物排放、物种灭绝、资源枯竭等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引起了世人的严重关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以此为借口,凭其经济和技术的垄断地位,制定了一系列苛求的环保措施和高于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的环境质量标准,并以此作为市场准入的条件,对本国市场和工业形成保护,构筑一道绿色屏障,主要包括绿色标志﹑绿色包装﹑环境成本等。(2)技术壁垒:科学技术与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各国的产品技术规范、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日益科学与成熟,并推动经济向前发展,但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依其经济和技术优势而制定的技术规范、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以及由此而衍生的认证标准、评审程序和认证、认可制度等则名目繁多,复杂多变,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的主观性、目的性和苛刻性,对有关国家的产品和服务构成了技术障碍,令其难有作为,主要包括市场准入和认证认可制度。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趋势: 1、相对金融危机发生前几年而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将进入一个高发期。一方面,金融危机后是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显著抬头的一个时期,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较快增速并已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加之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经济大国,无疑将成为其他经济体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最集中的国家。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崛起,西方大国、尤其是美国出于自身战略利益考虑,企图从战略上遏制中国经济发展。其中对华采取

贸易保护主义应对措施

金融危机后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来势汹汹。积极有效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的重点内容。 (一)强化理论研究,建有自我特色的壁垒体系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有别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在如何应对或利用贸易壁垒措施的问题上应有自己的特点。在此我认为:①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能,利用其在人才,技术和信息上的优势,加强理论研究,力使自己的思想脉络与国际思潮保持一致;②及时归纳、总结和提升过去50多年来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在控制管理方面所出现的好的经验和好的做法,在与国际惯例相融的基础上,力使其上升到理论,并指导实践;③在明确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整合现有的资源,理清职责,分头把关,共同维护市场的经济秩序。 (二)加强宏观调控,强化进出口企业的分类与指导 设立壁垒机制的目的一是确保商品质量,促进商品出口;二是对特定商品的进口实行控制和变相控制,以达到国家的政治目的和经济目的。不同商业背景的进出口企业对此会有不同的反应。如何使政策效用最大化是我们致力于壁垒体系建设的目标之一。 (三)加强对贸易规则技术创新体制的建设 新贸易保护主义尽管其历史不长,但为各国政府所青睐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形式的多样性,手段的有效性和技术法规的合理性,其政策对经济福利损失的影响往往难以估量。我国虽已初步地建立起了有自我特色的壁垒体系,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差异性有待完善和提高,政策的艺术性有待加强,技术手段的多样性则有待进一步地提高。就我国目前而言,应着眼于未来,在尊重、理解和吸收国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我国贸易规则技术创新体制的建设步伐。通过规则的不断创新,使不同的政策能有效地叠加,从而达到维持市场秩序之目的,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重视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 市场运作,政府主导是我国市场壁垒体系建设的前提与保障,也是依照“关键的少数,次要的多数”之技术经济原理而做出的必然选择。惟有有所为,才能有所不为,才能集中必要的优势资源于重要的少数,以最小的代价发挥最大的效用。目前,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但现实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化解对华贸易保护措施的实施基础 加大重点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我国钢铁、有色、化工、纺织等已成为频频遭受贸易保护措施的敏感领域。对此,应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摆脱目前以低价竞争、规模扩张为主的出口发展模式,实现出口和产业结构优化、协同增长。鼓励一般贸易发展,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将低附加值、高耗能、高污染的加工贸易环节转移出去,降低加工贸易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 优化出口产品结构,鼓励企业向低碳、品质和社会责任方向努力,要实行差别化、多层次的出口政策导向,加大对中小企业出口的金融支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品牌建设。鼓励企业多打低碳牌、质量牌、社会责任牌,努力探索满足不同类型进口国对环保、健康、品质等方面的要求和标准。 积极扩大向新兴市场的出口。金融危机后,美、欧、日等发达市场需求将出现程度不同的萎缩。对此,我国应将调整的重点放在扩大新兴市场上,积极开拓东亚、拉美和非洲市场,继续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 二、鼓励企业走出去进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对外直接投资 鼓励和扶持企业走出去,构建跨国公司。在重视货物出口和服务贸易的同时,要更加鼓励有实力的资源型、耗能污染型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把商品输出优势转变为资本输出优势,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状况与分析

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状况与分析 【摘要】贸易,早在古代就出现了萌芽,随后慢慢地在我国发展起来。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国际贸易蓬勃发展。但是在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显现出了出口商品价格低廉、外贸增长额主要靠劳动密集型产业拉动、与新兴市场贸易加快和贸易出口额主要依靠外资企业拉动等问题和特点。本文主要研究的方向就是从这些问题点出发,研究制定出一些针对我国贸易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贸易市场产业结构进出口额区域合作人才 一、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历程 (一)古代经济的对外交往 古时候的中国,虽然历代朝廷不太看得起商人,但是并不轻视贸易,很早就开始了与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早在公元前963年,周穆王曾携带丝绸金银等贵重物品西行至里海沿岸,并将和田玉带回。及其后最具盛名的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我国开启了与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的新纪元。秦汉时期以及宋元时代,中国的对外贸易都是比较发达的。而到了明朝统治者过度依赖农业生产,中国就逐渐走向了闭关锁国的道路。 (二)近现代贸易的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改变了闭关锁国情况,大力发展生产力,慢慢打开国门与其他国家发展经济贸易。自我国成功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我国的贸易就进入了迅猛发展的几个历史新阶段。从而使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历了从初代产品为主到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以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到以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转变。 第一阶段:1978—1991年,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快速发展。这一时期,我国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它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样板和经验,支撑我国度过了经济体制改革最为关键和艰难的时期。 第二阶段:1992—2000年,机电产品出口快速发展。在这一阶段,我国抓住了发达国家机电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劳动密集型环节向外转移的机遇,推进外贸体制改革,实施一系列鼓励扩大开放的政策,大力发展外向型的机电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对外贸易发展步入历史新阶段。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抓住了发达国家信息服务业向外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以IT为代表的高科技出口产业。这一阶段是我国30年来外贸发展最快的时期,我国不仅顺利度过了WTO过渡期,而且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为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个阶段,不仅出口贸易取得了重大成就,我国的进口商品结构也明显优化。从最初的初级原材料产品占大多数到之后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快速增长,不仅弥补了国内经济建设和技术的不足,而且为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创造了条件。 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及问题分析

怎样看当前的贸易保护主义

怎样看当前的贸易保护主义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冲击之下,全球需求市场萎缩,国际贸易陷入深度衰退,贸易保护主义随之在国际市场抬头。后危机时期,全球经济 进入艰难的结构调整阶段,在经济低迷和失业率高企的状态下,贸易保护主义将以更 加多样的方式、更加隐蔽的状态在更为深入的层面出现,给各国特别是中国这样的新 兴贸易大国带来更为复杂和严峻的挑战。 贸易保护主义演进的基本规律与主要特征 考察后危机时期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趋势,首先需要对贸易保护主义演进的基本规律 和主要特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把握。 (一)贸易保护主义演进的基本规律 自国际市场形成以来,世界各国的贸易政策就分为截然不同的两大类:自由贸易政策 和保护贸易政策。沿着国际贸易发展的轨迹一路寻来,我们可以发现,自由贸易政策 和保护贸易政策始终是形影相随的。从全球经济的角度看,当世界经济处于上行轨道 的时候,自由贸易盛行,当世界经济处于下行轨道的时候,特别是进入危机状态的阶段,保护贸易当道。从国家的角度看,当一国国际竞争力与日俱增时,它往往是自由 贸易的捍卫者,当一国国际竞争力每况愈下时,它会转变成保护贸易的急先锋。在一 国内部,对于强势产业,政府往往倾向于实施自由贸易政策,而与此同时,对于弱势 产业,政府通常都会倾向于保护主义。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无论哪个阶段、哪个国家、哪个产业,贸易保护的上述表征概莫能外。因而,没有一成不变的自由贸易和保 护贸易,只有一成不变的国家利益。 (二)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征 国际贸易发展的进程显示贸易保护主义有两方面突出特征: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随 世界经济发展而不断变换着它的方式和手段;另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在区域性和全 球性的自由贸易框架下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第五章国际贸易政策

第五章国际贸易政策 【教学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认识国际贸易政策的性质类型与演变,了解不同类型国际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分析与研究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 【教学重点】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超保护贸易政策管理贸易政策休谟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说幼稚工业保护论外贸乘数理论贸易自由化新贸易保护主义 第一节国际贸易政策概述 一、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和构成 1.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 2.对外贸易政策的构成 二、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和演变 1.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 2.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三、外贸易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1.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考虑因素 2.对外贸易政策的一般执行方式 第二节国际贸易政策的实践 一、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有明显不同: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以 政府干预为主的重商主义的限入奖出政策到18世纪末开始的贸易自由化运动,再到当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以后的保护贸易政策。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开始趋于复杂化,表现为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相融合的混合体,50年代到70年代初期,自由贸易是主要倾向;70年代中期开始起,新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政策呈现新的特点。 (一)发达国家的自由贸易政策 虽然自由贸易政策从本质上讲对各国都有利,但在现实中,绝对的自由贸

易从来就没 有真正实行过,只是在历史上某些阶段,一些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曾对国际贸易持一种相对开明的态度。 从工业革命以后的历史看,发达国家自由贸易政策的实施开始于英国。以1846年《谷物法》的废除为标志,英国进入了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时期。在英国看来,自由贸易政策更有利于本国出口自己的工业品,比较廉价地进口当时纺织工业所需要的棉花,以及可以降低工资水平的谷物。因此,自由贸易政策有利于发挥自己生产的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而放弃本国处于比较劣势的农产品和工业原材料的生产。当时的自由贸易政策给英国带来了明显的经济利益,根据英国学者的统计发现,与对外贸易有关部门的生产增长率高于英国经济的增长率,更高于与贸易无关部门的经济增长率。由此他们得出结论,对外贸易是英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正是由于对外贸易对英国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英国一直主张自由贸易。然而,随着英国经济逐步被美国、德国和法国超过,其自由贸易政策的使用范围也发生了变化。 (二)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 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大体可分为三种情况:发达国家早期的贸易保护政策、发达国家的新贸易保护政策和战略性贸易政策。 战略性贸易政策源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现实中,多数企业面临着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市场竞争变成了一场少数几家企业之间的“博弈”,谁能占领市场,谁就能获得超额利润。因此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不仅要着力于本国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和保护本国工业的成长与发展,还在于通过政府的干预措施,改变企业的战略行为,发展本国产品的出口,使本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获胜。 为了说明这一道理,经济学家经常用波音公司与空中客车公司作为例子。假定在飞机生产行业只有这两家公司,即该行业是寡头垄断,且这两家公司生产技术和能力相近,都有能力生产一种可坐500名乘客的大客机,而生产这种客机又具有规模经济。为了简化起见,假定两家企业只能做出是或否的决策:生产或不生产这种飞机。在市场需求有限的情况下,如果两家公司都生产,两家公司都会亏本。如果两家公司都不生产,虽然谁也不亏本,但谁也没有利润。只有一家生产而另一家不生产的情况下,生产的一家才会有足够的生产量而获

贸易保护主义-中英文

贸易保护主义-中英文

Trade Protectionism 贸易保护主义 1 The fact that trade protection hurts the economy of the country that imposes it is one of the oldest but still most startling insights economics has to offer. The idea dates back to the origin of economic science itself. Adam Smith’s The Wealth of Nations, which gave birth to economics, already contained the argument for free trade: by specializing in production instead of producing everything, each nation would profit from free trade.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it is the direct counterpart to the proposition that people within a economy will all be better off if all people specialize at what they do best instead of trying to sell sufficient. 1.贸易保护伤害贸易伙伴国的经济,这一经济学上的见解,虽然老套但仍令人吃惊。它的来历可以追溯到经济学的起源。当亚当?斯密写出《国

国际贸易和环境保护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环境文化基础 题目: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 学生:夏蓉 学号: 4 班级: 09-02班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指导教师:奇德

2010年10月 摘要:在世界贸易额不断加大的同时,全球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由此引起了对贸易与环境关系的广泛研究。本文主要讲述了国际环境的主要问题、国际贸易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国际贸易和环境问题的涵及环境问题对我国贸易的影响。 关键词:国际贸易;环境保护 在贸易自由化的浪潮席卷全球的同时,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正引起全球围保护环境的呼声。据统计,到1992年时国际贸易额就已经是二战前贸易额的50余倍,贸易的发展给各国经济的增长带来了巨大的动力,但是,另一方面带来的却是环境的急剧恶化,这时人们开始广泛关注环境与贸易协调发展的问题。曾经被西方一些国际关系学者视为“低政治”的贸易、环境问题,逐渐上升到与传统意义上的所谓“高政治”如外交、国防安全等相当的地位。环境问题的提出向传统贸易理论提出了置疑,并由此引出了一系列与贸易和环境有关的讨论。 一、国际环境主要问题 1、全球气候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生物多样性减少 4、土地荒漠化 5、森林植被破坏 6、水资源污染和海洋污染 7、酸雨 二、国际贸易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1、国际贸易对环境保护的限制影响 当代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寻求贸易自由,减少各种各样的贸易障碍,以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和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最佳地利用世界资源。贸易自由化可以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贸易自由化要力求扫清各种贸易障碍。但贸易自由化的放任自流则会造成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使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其主要表现是: 首先,发达国家利用大国优胜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推行环境殖义,发展中国家出口以初级产品为主,这是建立在对其国资源的高强度开发甚至掠夺性开发的基础上,是用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作高昂代价换来的,而发达国家却以低于实际资源价格的(即没有考虑环境资源价值)的市场价格购买初级产品。 其次,新一轮环境侵略将使环境安全面临新的威胁,长期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和危害环境的工业,设备,产品和有害废物,进行环境侵略(也称生态侵略,生态殖民)。随着国际贸

中国如何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

去年,二十国集团集结美国匹兹堡,召开了一年内第三次金融峰会。针对如何加快全球经济复苏进行了积极讨论与广泛磋商,除了在一些方面有了突破性的成果之外,仍存在着令人遗憾的地方。在对于各国关注的贸易保护主义问题上,在会议成果文件中虽重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致力于在2010年成功完成多哈回合谈判,但却缺乏具体落实细节。不仅如此,在G20匹兹堡峰会闭会数天后,欧盟和美国就以反倾销的名义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举措。面对国际上一些国家,特别是欧美等国家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问题上说一套做一套,作为世界上第三大贸易国,中国应当如何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近年中国遭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冲击的基本情况 近些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非常严重,而中国深受其害。早在2004年,中国遭遇的贸易壁垒涉案金额就高达12.6亿美元,为全球之最。共有16个国家(地区对中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调查57起。这表明,中国早在2004年就已进入贸易摩擦高发期,国际贸易和投资环境日趋严峻。 2005年7月13日,欧盟宣布对中国自行车提高反倾销税率,从30.6%提高到48.5%,为期五年,同时更严格地制定技术标准。反倾销税率加上正常关税,总进口税率高达59%,对中国自行车行业造成非常大的冲击。 随着世界环境保护浪潮的兴起,国际服装市场特别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通过制定各种环境标准、环境法律、法规,建立起一道道限制和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保护本国服装市场竞争力的“绿色贸易壁垒”。这成为限制我国纺织品出口的重要障碍。据统计,近些年来,我国每年平均有70多亿美元的出口纺织品因不符合生态健康安全要求而受阻,造成我国纺织品原有的价格低廉等优势也受到冲击,整个行业面临巨大的压力。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遭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冲击尤为严重。2009年2月,印度宣布今后6个月内将禁止进口中国玩具,浙江、广东地区的一部分玩具企业受到不小影响,同年2月,印度对中国同步数据传输器发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8.8亿美元。除此以外,频频发起贸易争端的美国、欧盟等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影

2020年文化与国际贸易的相关内容

文化与国际贸易的相关内容 1文化及其特征 文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历史过程中,赋予物质和精神产品的全部总和。文化体现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人类所生产的物质产品上;人类与其他个体或群体的关系上,包括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以及人的行为方式等;文化还体现在意识形态上,通过宗教,哲学,道德,艺术等来表现,体现出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民族性情等。 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是文化的两大特征。①文化的民族性。任何文化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社会结构。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生成并发展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差异文化。②文化的时代性。任何文化都反映了时代的精神,时代的内容,时代的审美要求和审美情趣,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正是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创造的文化差异为文化和国际贸易的契合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2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比较优势 自从国与国开展贸易以来,通过深入的研究,经济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贸易理论。其中,比较优势论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建立在亚当斯密“绝对利益”学说的基础上,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利益”学说。自从诞生之日起,“比较优势”始终是理论发展的线索。究其原因,“比较优势”,这四个字本身就蕴涵了深刻的理论内核,它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比较”,比较就是差异性,是独特性,是对两个

或两个以上的客体在某一层面进行的对比。有了差异性或独特性,客体之间才有可比之处。二是“优势”,其核心在于“优”字。它说明比较客体在该对比层面上的强势地位。正是因为国与国之间(比较主体)在可比内容(比较客体)上存在的我有你无,你有我优的差异,才使得交换成为必然,对外贸易得以产生。 3文化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从国际贸易理论上看,由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推导出的文化 差异性恰好在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中找到了生存的空间。 在国际贸易实践中,文化较为普遍地存在于传统的货物贸易领 域和新兴的服务贸易领域。 (1)在传统的国际货物贸易领域,文化商品一直是贸易的主要内容之一。众所周知,早在西汉时期,大量的丝绸,瓷器和茶叶从中国被运往地中海沿岸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文化产品更是铺天盖地。在追逐降低产品成本的竞赛已经穷途末路的情况下,人们开始普遍地在商品中加入文化的因素,以获取新的超值。 (2)在新兴的服务贸易领域,文化包含的附加值更高。例如基于传统文化之上的文学,戏剧,电影,音乐以及收藏和展览等,其贸易的主要内容就是我们在前面所说的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还有旅游服务,作为一项集观光、餐饮、住宿以及游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项目,其独具特色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就是吸引国际消费者的重要条件。 4国际贸易中文化差异的思考及启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