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精选】再说长江赏析

【精选】再说长江赏析

【精选】再说长江赏析
【精选】再说长江赏析

纪录片《再说长江》赏析

摘要:

作为20年前《话说长江》的续篇,2004年,33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在中央电视台正式立项并开始拍摄。2006年7月开播20年前的《话说长江》,是中国电视史上载入史册的收视奇迹,如今的《再说长江》则是中国电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记录长江行动,并且用高清摄像机记录了当年《话说长江》限于技术问题而没能拍摄到的长江源。

20年后的长江代表了中国的变化,《再说长江》中有很多《话说长江》的镜头重现,当年的片中的很多人物也重又走进新片中。《再说长江》策划时明确的主旨就是以长江沿岸风光地貌,风土人情的变化来反映中国20 年的经济建设所带来的巨变。20年前的《话说长江》是部风光片,散文化的解说,让没走出过家门的老百姓看到了祖国各地人们的生活状态,20年长江沿途很多地方都是旅游胜地了,早已不再神秘,所以这次我们以人为本,以纯纪实手法讲故事,用对比来展现长江的变化、中国的变化。然而更重要的是,让观众看到变化的背后其实是不变,20年巨变的根源在于中华文化血脉相承的不变。《再说长江》以饱满的创作激情、深厚的民族情感、强烈的社会责任、高昂的时代精神,全景式地展现了长江波澜壮阔的壮丽景象、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观,以强烈震撼的内容凸现出充满魅力的长江形象。

从长江源头到人海口,33集《再说长江》完整地记录了这条中华民族生命之河的历史——亿万年沧海桑田;五千年文明变迁;二十年波澜画卷。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关键词:

《再说长江》记录方式呈现记忆文化象征历史再现

正文:

随着《话说长江》的巨大成功,《再说长江》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论从片子的拍摄技术,还是从记录方式,都有了一个新的起点,无论你是否看过《话说长江》,无论你是否了解长江,这部片子都会让你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真,真正的美,真正的壮。片子本身也早已超越了它的精致的构图,早已超越了他高技术恰如其分的摄影,早已超越了震撼人心的解说,更多的,片子带给我们的除了震撼,是触及内心沉淀下来的感动。

1983年,整整23年以前,大型电视专题记录片《话说长江》出现在中央电视台荧屏上。在当时那个全民奔向“四个现代化”的宏大背景下,这部充满理想主义热情和爱国主义热情以及文化反思精神的电视作品,立即成为了大众寄托现代化梦想的最好载体。“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电视片中的这一曲《长江之歌》几乎被当作了“中国之歌”,在各种公众场合、各种仪式场合、各种激情场合被反复颂唱并作为哪个时代的音乐记忆之一流传至今。在当时“现代化中国”的伟大进程中,《话说长江》所创造的40%的收视率,绝不仅仅是一部电视节目的成就,而是中国人现代化梦想所创造的集体奇迹。正是在这部电视片中,作为中国的母亲河之一的“长江”,成为了我们认识中国、热爱中国的一个人文地理符号,成为中国之龙从高原之颠奔向蓝色大海的改革开放的一个影像缩影。

23年过去了,今天的长江沿岸,高楼每天在拔地而起,城市在日益扩大,经济生活逐渐繁荣,河流变得越来越拥挤嘈杂,中国已经从当年那个绝对贫穷的国家变成了一个相对富裕的,甚至在许多方面相当现代化的国家。当中央电视台推出《再说长江》大型记录专题片,再次拍摄“长江”这一充满历史和文化象征的河流时,长江20年的变迁就必然地成为了中国20年变迁的一种影像记录,成为我们对于中国的流淌的记忆。

纪录片《再说长江》主题分为自然与人、开拓发展、历史与人文。总编导

李近朱说:“如果《话说长江》是表现20世纪中国的代表作,那《再说长江》就是表现新世纪大变化的新篇章。20年长江巨变,有人说,记录长江就是记录20年间中国的复兴历程。《再说长江》正是这20年的时间见证,是20年的影像记录。这是以高清影像首次呈现的浩浩长江。以长江自西向东的自然流域作为贯穿全片的纵线,提炼多个长江流域主题性内容作为横线。自2004年开拍,摄制组用2年时间,沿长江拍摄,从长江源头开始一路展现沿岸自然文化遗产及20年间人们生活发生的巨变,有很多以前从未在电视上出现的影像和动人故事。摄制组在730余天里,用高清摄像机记录下55000分钟长江最新影像。第一次用直升机航摄记录海拔5800米的大江之源、第一次飞越长江全流域,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航摄、第一次运用真实再现和动画合成演绎长江文明的源流、第一次运用高清动画和卫星遥感全景展现长江水系全貌。”

再说长江》是一部史诗般的纪录片,其中的第一篇《大江巨变》主要是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长江流域乃至整个中国的巨变。影片整体给人一种宏伟的感觉,同时又不乏对细节的体现,给人以亲切感及参与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电视纪录片

其一,他主题鲜明、深刻。题目为《大江巨变》,重点就要突出一个“变“字。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方面的材料很多,而片中就主要以重庆和上海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长江沿岸城市的变化来表现这个”变“字。而且全片都在用过去与现在进行对比,紧扣主题,并将其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受众得体会更深刻。

其二,他表现手法精湛,这是该片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也是我着重要讲的一点。航拍被频繁运用是该片的一大亮点。航拍能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充分体现长江的雄伟,而且航拍能将长江的风貌通过镜头真实的呈现在屏幕上。再有就是对比手法,该片开头时,是一滴水的特写镜头,然后突然切入飞流直下的瀑布的画面,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样的水滴的画面在该片的中间部分再次出现,下一个画面中出现了一个啼哭的新生儿,这里运用对比蒙太奇的手法传达给受众一种新生的希望,且同时配以旁白讲述新中国的诞生(这时背景音乐也变得欢快起来),让人感受到新中国的无穷生机。该片中的这一段充分将蒙太奇、自然音响及特写镜头的表现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该片中的表现手法还用于表现

变化。例如,将20年前《话说长江》与《再说长江》中同一地点的画面进行比较。画面显示20年前的朝天门码头抑或是上海浦东的景象,再用但如的手法放入今日这些地方的风貌,让人感叹今日的发展又勾起对往日的眷恋。但一部电视纪录片光是用发展前后对比画面的堆砌来表现“巨变”,未免显得太空洞,也缺乏说服力,让人觉得是毫无血肉的皮囊。所以该片中有用许多细节作为补充。例如,从时尚的角度来剖析人们的生活以表现时代变迁。改革开放前,人们还在追求温饱,根本不知时尚为何物,衣服也是单调的材料、颜色和款式。改革开放后,人们已不再担心温饱问题,而更多的关心起时尚,这是镜头切换到城市的大街上,一个个打扮的光鲜亮丽的都市女性自信地、快乐的来来往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又再次突出了主题,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使该片与我们的生活更近,变得有血有肉,充满情感。

其三,该片中还有一个特别指出。就是当年出现在《话说长江》镜头中的人物,该片找到了其中一些人,记录下他们现在的幸福生活,表现改革开放对我们普通人生活的影响,拉近了于手中的距离,而且,虽题为“大江巨变”,却没有局限于“变”,而是变大出对没好玩而来的憧憬,这也是该片的一大过人之处。《再说长江》是中国电视史上迄今为止记录长江的最大的制作,也是对与长江有关的中国命运变化的一次最全景的记录。由于技术的进步和制作水平的提高,《再说长江》也远远超过了当时的《话说长江》。但应该说,这些仅仅是一种制作成就,一种电视制作历史的成就,而《再说长江》的文化意义,绝不仅仅体现在这些方面,而更重要的是体现为它以“长江”为线,对当代中国20年变迁进行了一次新的文化记录。

20年,对于长江只是“弹指一挥间”,而对于当代中国、对于生活在这20年中的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却是一轮巨变。尽管我们现在因为受到各种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可能还很难准确地认识和反映出这一轮巨变,但是我们首先应该有勇气来记录这轮巨变或者巨变的表象,为我们经历的历史留下一幅草图。而《再说长江》体现的就是这样一种记录当代历史影像的责任和勇气。

这部33集的鸿篇巨制,像当年的《话说长江》一样,仍然采用了空间方式来结构全片,从“重上江源”、直到“江海交汇的地方”,带领观众从长江源头走到

了生生不息的长江的入海口。用制作者们的陈述来说,这部电视片,沿长江上、中、下游流向,提炼出统领全片的三大主题。即:上游——自然与人,中游——水利水患,下游——开放发展。作为一种人为的结构安排,尽管这种空间的移动已经不具备当年那种从封闭向开放的文化象征意义而更多的是一种人文地理游览的逻辑意义了,但是《再说长江》仍然在与20年前长江影像的参照对比中,通过长江沿岸的历史、人文、现实、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年间长江流域所发生的沧海桑田的变化,考古新发现、文化新面貌、经济新发展、人物新命运、环境新局面、江河新景观等,共同创造了人文与地理交融的新“长江文化”所以,“变”是《再说长江》的灵魂,是它对当年《话说长江》的延伸。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长江和长江沿岸的地理地貌的物质改变上,比如当年那虽层峦叠嶂却显得孤傲坚挺的朝天门码头今天已经变得高楼林立、灯红酒绿了;当年那幽静闲适的苏州如今已经是人头攒动的闹市;当年那在压抑中渴望爆发的上海如今已经变得像一个在繁华中挣扎的巨人了;还有长江沿线出现的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大坝、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世界水利史上最大的移民三峡百万移民潮、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以及重庆成为直辖市和上海浦东的开发这些发生在我们这代人眼前的大事件,都被这部电视片作为时代变迁的象征记录下来了。

在电视片中,这些自然的、社会的变化,一方面是通过外在的的现象来记录的,另一方面则更多的是通过那些形形色色的个人来呈现的。我们看到画面中的一位南京市民,在当年的《话说长江》的素材中,推着一辆自行车,车上载着他3岁的小儿子,而今天的他,儿女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私家汽车,过上了过去难以想象的“汽车”时代的生活;当年年仅11岁的李曦,曾经是新落成的重庆大桥上的第一个晨跑者,而23年后,34岁的他,再次被镜头在同一座桥上捕捉到;而三峡那一个个移民和移民家庭告别故土、走向新生活的故事,则更是让人感受到现代化的代价和牺牲……。

电视片中说,“20年间的突变,已超出了重庆人想象力的极限。”,长江,“如同传统川剧一样,在令人不可思议的变速中表现出不同的脸来”。其实,这种像变脸一样的快速变化,可能也超过了大多数中国人的想象。20年前,当我们还在为“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这样所谓的“老三转”而努力积蓄的时候,

当我们几代人还挤在20平米的小房间生活的时候,当我们还把拥有“电视电话”当作遥远的梦想的时候,我们很少有人能够想象到20年后的今天,我们城市里的普通工薪阶层,也可以有自己的一套100平米的住房,一辆自己的汽车,不仅家里有电话,而且还用上了手机、电脑。的确,“长江两岸,一种富有能量的生活正在来临。”从这个意义上说,《再说长江》所记录的这种变化,将为中国当代社会的变迁留下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录。

当然,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任何历史都是在给定的条件下被书写的历史。《再说长江》那种“正史”的立场,那种主旋律的基本定位,决定了它在历史记录中某些不得不有的选择和省略,某些不可避免的概念先验性的阐释。尽管这种叙述,由于其理性深度的局限,还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种记录的遗憾,但我们仍然可以说,《再说长江》完成了它可能完成的使命。它将宏大叙述与个人命运相结合,将历史发现与当代生活相结合,将影像再现与真实记录相结合,将社会表象与生活细节相结合,将主题呈现与现实关照相结合,加上大规模的航拍、精致的画面、多种动画模拟艺术手段的使用、与《话说长江》一脉相承而又推陈出新的音乐创作等等,都使这部大型专题记录片成为近期电视作品中的又一部代表作。也许,正是由于“再说”的出现,使我们意识到,“长江”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不仅被“再说”,可能还会被“三说”、“四说”,“长江”以后就将作为中国的一个缩影,一个参照,一个框架被长久地记录下去。再过20年,再过40年,再过60年,“长江”将构成一幅我们无法想象的独特的中国历史画卷。将来,如果我们在过去的影像长江和未来的影像长江的双重参照下再来看待这部《再说长江》,其已经达到的成就和还存在的历史局限,可能都将更加清晰。《再说长江》,作为长江影像文化系列的重要的一环,作为当代中国的流淌的记忆,将被当代中国电视文化史所记载该片还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比如特技的运用,在这,就不一一赘述了。

当然,人无完人,该片也有不足,例如旁白过多,因为画面能说明的内容大可不必再次用语言进行重复,这样留给受众思考的空间反而更大。但这些许的不足也不影响该片成为一部经典。这部记录片本身,不论从技术角度还是历史意义来说,无疑是很成功的

参考文献:

(1)《新媒体技术——文化和商业前景》(美)约翰?帕夫利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2)《大众传媒传经济学》吴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

(3)《电视制作技术》孟群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

西南交通大学课程论文

纪录片《再说长江》赏析

课程名称中外纪录片名家名作赏析

任课教师蒋宁平

专业年级07级环艺三班学号20073833 姓名张瑞天

电视节目批评与赏析教学大纲(12双播)

《电视节目批评与赏析》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B 课程中文名称:电视节目批评与赏析 课程英文名称:TV program Criticism & Appreciation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48学时 总学分:3 适用专业:音乐学(双语播音主持)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 《电视节目批评与赏析》是湖北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为双语播音主持专业学生设置的专业必修课。 《电视节目批评与赏析》是本科专业第五学期开设的新课程,是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了解国内电视节目现状,把握电视节目制作行业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提升电视艺术鉴赏水平,为灵活运用专业知识打下扎实基础的专业课程。 《电视节目批评与赏析》的任务是在大量观看欣赏优秀电视作品的基础上,认识和把握电视的传播特性和规律,丰富电视知识,树立节目意识,强化媒介认知,陶冶艺术情操,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素养与能力,逐步培养大学生丰厚的人文底蕴和现代电视理念。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将运用已经学习过的专业知识,分析、比较各类优秀电视节目,准确、全面地反映电视传播的特殊规律和丰富多彩的节目形式,同时,通过对典型电视作品的鉴赏,了解人类社会的广泛发展和生动变化。 1、反映电视节目最基本、最必需和最重要的元素; 2、内容新颖,尽可能反映电视节目的最新动态; 3、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相结合; 4、节目的选择尽量丰富、多样、典型、广泛。 5、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使用多媒体课件,通过案例分析和互动式探讨,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水平。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1.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新闻学概论、广播电视文体写作、新闻采编; 2.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为主持人节目策划与现场采访报道。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处理好本课程与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既要做到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合理分工与和谐配合,防止疏漏、避免内容重复交叉,又要确保本课程体系和结构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安排 第一讲电视艺术的语言系统 4学时 1、电视画面语言(重点)的概念、分类、意义、作用。 2、电视画面的组接理论(句型结构) 3、电视画面的组接理论(蒙太奇和长镜头) 4、电视节目中的声音。 5、三维动画技术的应用 6、电视作品分析评价的基本方法 要求:重点掌握电视艺术的语言构成,镜头(声音)分类及其作用,表意功能,剪辑技巧,能够熟练运用电视语言分析电视作品。 第二讲电视栏目解析 4学时 1、电视发展简史 2、电视栏目化发展阶段 3、电视栏目分类及其特点 4、国外电视节目栏目化现状与趋势 5、电视栏目主持人 要求:了解电视栏目化的发展历程,重点掌握电视栏目的分类及其特点,新闻节目与娱乐节目,国内外电视节目比较,栏目主持人角色定位。 第三讲新闻及评论类节目 4学时 1、电视时政新闻节目的中国特色、出路 2、《南京零距离》与社会新闻节目的分野 3、专题型新闻与《新闻调查》 4、媒体立场与社会责任 5、电视新闻的直播 6、新闻节目感染力要素

壶口瀑布及在长江源头课后练习答案

《壶口瀑布》练习说明 一阅读课文,说说课文分别写了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节的哪些特点。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 参考答案:雨季壶口瀑布的特点是不太像瀑布,而像“一锅沸水”,水势浩大,涛声如雷,令人害怕。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真的是瀑布,景观丰富多样,有雄浑壮阔,有陡峭奇绝,有多姿多彩。 作者之所以在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又写“脚下的石”,其原因大致有四:第一,壶口瀑布是水和石共同造就的,文章以写水为主,但不宜对石不置一词;第二,从观景的角度来看,作者定点换景,游目四顾,最后把视线收归脚下,转换非常自然;第三,作者所感慨的小小壶口却“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的奇景,正是产生于石头对水的约束,因而接下来描写“脚下的石”也是很自然的;第四,写被河水侵蚀的石头,能够展现河水的真正力量,这样就改变了前面描写河水在石壁的阻遏挤压下“各自流淌”所有可能带来的片面印象,将文章的境界翻上一层,也为后面写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奠定了景物描写上的基础。 二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了独到的观察角度,写出了独特的景物特征。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握观察角度与景物特征之间的关系,理解游记选择写景角度的重要性。教师要让学生理解观察角度在游记写作中的作用。一方面,采用什么角度观景是一种事实,游记的描写是对事实的反映;另一方面,观察角度是景物描写的基础,本文如果不是采用在河心俯仰四顾的多重视角,就无从写出上述的景物特征,也就无从产生多样化的审美体验。 参考答案:作者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立足点是“河心”,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转换。作者先俯视“河中有河”的龙槽,写“壶口”得名的原因,景物特点是“奇”;再仰观河面,看滚滚而来的黄河水,景物特点是“雄”;然后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跌入”龙槽,碎为水雾,景物特点是“险”。以上三个观察角度所见的景物特点都属于阳刚、崇高一类。接下来平视龙槽两边,细写千姿百态的河水,以及水雾和彩虹,景物特点是多姿多彩;最后,视角转换到作者自己的立足点,描写长年被黄河冲刷侵蚀的河底巨石,巨石“静”的形态蕴含着河水“动”的力量,景物特点是震撼人心。文中描写的多个画面呈现出多种景物,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静有动;表现出多重意境,刚柔相济,层次分明,情景交融。这样就使得《壶口瀑布》展现出一种审美意义上的立体感。 三作者一边记述所见景象,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试找出作者表达感受的文字,说说你的理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感想与思考,理解游记以“所感”为灵魂的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作者在文中的感受大致包括三个类型,一是观景时的直接体验,二是由景物引发的感想,三是基于景物进行的带有较多理性色彩的思考。不同的感受,理解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 观景时的直接体验,主要是作者观赏雨季壶口瀑布时“可怕的警觉”和枯水期看河水急坠跌入深沟时“不觉打了一个寒噤”。前者重在描写雨季时壶口瀑布水势之大,后者重在突出瀑布本身的“险”,心理感受有相似之处,但前者偏重“可怕”,后者偏重“震撼”。 由景物引发的感想,主要是作者观赏了河水在壶口前的种种形态后发出的感叹:“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作者由自然联想到人本身,巧妙地把水的多样与人的多情联系起来,文章的意蕴也顿时变得丰富起来———水的种种形态,不正是人生百态的象征吗?作者进而又自设一问:“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毋庸作答,哲理意味油然而生。 理性的思考主要是由脚下的巨石引出的对黄河个性的解读。作者在发议论时使用拟人手法,用“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这样写人的语言来诠释黄河的个性,准确生动,易于理解。作者的思考有两个层次:第一,黄河的个性是柔中带刚的,蕴蓄着无

长江师范学院校园网项目设计方案

长江师范学院校园网项目设计方案 1.1、学校的背景: 长江师范学院是一所极具现代意识、以现代化教学为特色的学校。为了更好地使用电脑这一现代化的高科技产物,使其在教学、管理、办公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学校计划在校内建立校园网并与国际互连网(Internet)相连。 根据学校的要求,进行校园网综合系统设计,以满足校园内计算机系统的需要。 1.2、学校校园网建成后,将发挥以下作用: 为全校教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学生提供一个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环境,并将计算机引入教学、科研、管理和学习等各个领域。改善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学习环境,提高其水平。 熟悉现代化的工作环境和掌握先进的教学、科研、管理和学习手段,有利于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层次人才。 1.3 、要求 长江师范学院校园网是一个以学校图书馆为网络中心,并以行政楼、实验楼、南北苑学生宿舍、教师宿舍、校医院、教学楼为二级学院的分中心,其间以千兆以太协议及光缆传输介质成中心向四周辐射的星形状互连,依次将学校各部门、学生宿舍等连入校园网。由于网络主干采用千兆以太网,故可以充分满足学校各部门对网络带宽的一般需要和特殊需要,由于采用第三层交换技术,所以可对不同的应用需求划分各自的虚拟子网,子网间既相互联系又彼此隔离,充分满足安全及带宽管理的要求。 中心与各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如下: ●图书馆到行政楼距离:300米 ●图书馆到北苑宿舍距离:800米

●图书馆到逸夫楼距离:600米 ●图书馆到教师宿舍距离:1300米 ●图书馆到南苑宿舍距离:1000米 ●图书馆到实验楼距离:700米 ●图书馆到教学楼距离: 一教学楼:150 二教学楼:150 三教学楼:300 ●图书馆(李渡校区)到江东校区距离:38千米 1.4、完成功能: (1)连接校内所有行政楼、教学楼、实验室、办公楼、图书馆、学生和教师宿舍中的PC。 (2)能够支持20000 用户浏览Internet。 (3)提供丰富的网络服务,实现广泛的软件,硬件资源共享,包括:(A)提供基本的Internet 网络服务功能: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远程登录、教务系统、电子公告牌、域名服务等。 (B)提供校内各个管理机构的办公自动化: 1、提供受存取权控制的文件、档案查询服务。 2、提供贵重设备仪器及其它设备信息的管理服务。 3、提供各学科专业资料数据库服务。 4、提供学校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MIS)。 (C)提供图书,文献查询与检索服务,增强校图书馆信息自动化能力。 (D)全校共享软件库服务,避免重复投资,发挥最大效益。 (E)提供CAI 教学和科研的便利条件。 (F)经广域网接口,提供国内外计算机系统的互连,为国际间的信息交流和科研合作,为学校快速获得最新教学成果及技术合作等创造良好的信息 通路。 1.5、目标 1、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建立长江师范学院各部门间的信息(包括图象、图形、声音、数据等)交流的统一、高速、便捷的平台。 2、为各部门的工作和领导决策提供快速的、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手段,最终实现自动化。为培养各种人才提供先进的教学平台

IP地址规划方案

IP地址规划 IP地址规划的重要性: IP地址的合理规划是网络设计的重要环节,大型计算机网络必须对IP地址进行统一规划并得到有效实施。IP地址规划的好坏,影响到网络路由协议算法的效率,影响到网络的性能,影响到网络的扩展,影响到网络的管理,也必将直接影响到网络应用的进一步发展。 IP地址规划总体要求 IP地址空间的分配,要与网络拓扑层次结构相适应,既要有效地利用地址空间,又要体现出网络的可扩展性、灵活性和层次性,同时能满足路由协议的要求,以便于网络中的路由聚类,减少路由器中路由表的长度,减少对路由器CPU、内存的消耗,提高路由算法的效率,加快路由变化的收敛速度,同时还有考虑到网络地址的可管理性。 长江师范学院校园网的IP地址规划将遵循以下总体要求来分配: 唯一性:一个IP网络中不能有两个主机采用相同的IP地址; 可管理性:地址分配应简单且易于管理,以降低网络扩展的复杂性,简化路由表; 连续性:连续地址在层次结构网络中易于进行路径叠合,缩减路由表,提高路由计算的效率;IP地址的分配必须采用VLSM技术,保证IP地址的利用率;采用CIDR技术,可减小路由器路由表的大小,加快路由器路由的收敛速度,也可以减小网络中广播的路由信息的大小。 IP地址分配尽量分配连续的IP地址空间;相同的业务和功能尽量分配连续的IP地址空间,有利于路由聚合以及安全控制; 可扩展性:地址分配在每一层次上都要留有一定余量,以便在网络扩展时能保证地址叠合所需的连续性;IP地址分配处理要考虑到连续外,又要能做到具有可扩充性,并为将来的网络扩展预留一定的地址空间;充分利用无类别域间路由(CIDR)技术和变长子网掩码(VLSM)技术,合理高效地利用IP地址,同时,对所有各种主机、服务器和网络设备,必须分配足够的地址,划分独立的网段,以便能够实现严格的安全策略控制。灵活性:地址分配应具有灵活性,以满足多种路由策略的优化,充分利用地址空间;层次性:IP地址的划分采用层次化的方法,和层次化的网络设计相应,在地址划分上我们也采用层次化的分配思想,从网络中心机房开始规划,再规划北苑、南苑、家属区,使地址具有层次性,能够逐层向上汇聚。 实意性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1.理解游记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3.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4.领会文章蕴含着的深刻意义——自然的伟力,民族精神的源头。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观看纪录片《再说长江》第二集《重上江源》。“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听着这熟悉的旋律,令人浮想联翩,歌词中的“雪山”就是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它位于东经91度07分,北纬33度29分。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观看的纪录片,说一说各拉丹冬为什么会成为长江的源头呢。 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理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请同学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出关于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 1.第1自然段写到“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你认为“我”游览的是哪里呢? 明确:“我”游览的是东南阳坡。从第3自然段“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可知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明确: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词语有:草坝子——冰河砾石堆上——走下砾石堆,接近冰山——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 目标导学二:品读课文,感受雪山壮美 请同学们品读第5—6自然段。 1.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作者是按由远至近的顺序来描绘的。感受: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请同学们品读第10—11自然段。 2.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了雪山怎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感知课文,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情感目标: 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介绍长江源头的顺序和进程。 2.感受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

想感情。 四、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延伸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 展示各拉丹东雪域高原美景图片。 2. 导语: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各拉丹冬”,藏语为“高高尖尖的山峰”,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充满未知和挑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长江的源头去探险吧!二作者介绍 马丽华,当代女作家,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长期从事《西藏文学》编辑工作。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

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曾于1992年、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三背景资料 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作者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了这篇游记。 四正音 裸露lù黧lí黑砾lì石劲jìng旅腈jīng纶熠熠yì演绎yì 五释义

长江师范学院科研成果奖励条例

长江师范学院科研成果奖励条例 (长师院办…2007?20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激励全校师生进行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校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根据《长江师范学院关于加强科研工作的若干意见》,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指科研成果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及其应用成果、自然科学研究及其应用成果、各类获奖成果、立项课题、各类创作作品及专利。 第三条科研成果奖励设著作奖、论文奖、获奖成果奖、应用成果奖、创作作品奖、科研项目奖、学生科研成果奖。 第四条全校师生(含离、退休人员)均可依照本条例申报有关奖项。 第五条本条例颁发的奖金从学校科研专项经费中支付。 第六条所有申报成果奖项须是事先在科研处及有关部门登记核查过 的成果。 第二章著作奖 第七条凡公开出版发行的著作,奖励标准为:单独CIP数据的学术专著,20万字以内的2500元/部,20万字以上的3500元/部;单独CIP数据的编著1500元/部;丛书类专著、自编教材、译著、工具书和科普读物等1000元/部。 第八条教育部和省(市)教育厅规划统编并经学校同意主编的教材,国家级奖励4000元/部,省级奖励2500元/部。教材申报著作奖时,必须向科研处交验本人手稿和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

第九条公开出版的个人或集体论文集(主编为我校教师)、个人创作作品集、习题集、教辅资料,奖励800元/部。 第三章论文奖 第十条凡发表在英国《NATURE》和美国《SCIENCE》杂志上的学术论文,奖励10万元/篇;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科学》、《科学通讯》上的学术论文,奖励12000元/篇;发表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光明日报》(理论版)的学术论文,奖励6000元/篇;发表在《中国教育报》(理论版)奖励4000元/篇;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的学术论文,分A、B 两类奖励。A类奖励3500元/篇;B类奖励2500元/篇(以科研处公布的刊物A、B类标准为依据);发表在《SCI》和《CSSCI》源刊上的学术论文,奖励2000元/篇;发表在国外学术期刊和一般核心期刊(北大图书馆《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览》最新版)上的学术论文,奖励1000元/篇;发表在其他省级公开刊物上的学术论文,奖励300元/篇。 第十一条被综合性索引或文摘《科学论文索引》光盘版(SCI)摘录的学术论文,奖励6000元/篇;《工程索引》(EI)摘录的学术论文,奖励4000元/篇;《科学论文索引》扩展版(SCI-E)和《科学会议论文引文索引》(ISTP)摘录的学术论文,奖励3000元/篇。被综合性索引或文摘《新华文摘》目录中标题转载的学术论文,奖励10000元/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目录中标题转载论文,奖励6000元/篇;《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摘要发表的学术论文,奖励4000元/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的学术论文,奖励3000元/篇;人大复印资料摘要转载的学术论文,奖励1500元/篇。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译文及注释】 滚滚长江向东流,不再回头,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争什么是与非、成功与失败,都是短暂不长久,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的日升日落。江上白发渔翁,早已习于四时的变化,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的畅饮一杯酒,古往今来的纷纷扰扰,都成为下酒闲谈的材料。 1、淘尽:荡涤一空。 2、渔樵:渔翁和樵夫。 3、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词,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从全词看,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令人读来荡气回肠,不由得在心头凭添万千感慨。在让读者感受苍凉悲壮的同时,这首词又营造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并且折射出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作者试图在历史长河的奔腾与沉淀中探索永恒的价值,在成败得失之间寻找深刻的人生哲理,

有历史兴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慨,体现出一种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读者在品味这首词的同时,仿佛感到那奔腾而去的不是滚滚长江之水,而是无情的历史;仿佛倾听到一声历史的叹息,于是,在叹息中寻找生命永恒的价值。 滚滚长江,汹涌东逝,不可拒,不可留。浪花飞溅,千古英雄在个中湮没不闻。对也罢,错也罢;成也好,败也好,功名,事业,一转眼的工夫就随着江水流逝,烟消云灭,不见踪影。只有青山仍旧矗立眼前,看着一次又一次的夕阳西下。 在这凝固地历史画面上,白发的渔夫、悠然的樵汉,意趣盎然于秋月春风。江渚就是江湾,是风平浪静的休闲之所。一个“惯”字让人感到些许莫名的孤独与苍凉。幸亏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酒逢知己,使这份孤独与苍凉有了一份慰藉。“浊酒”似乎显现出主人与来客友谊的高淡平和,其意本不在酒。古往今来,世事变迁,即使是那些名垂千古的丰功伟绩也算得了什么。只不过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且谈且笑,痛快淋漓。多少无奈,尽在言外。 “长江”、“逝水”、“浪花”、“英雄”、“青山”、“夕阳”、“渔樵”、“江渚”、“秋月”、“春风”、“浊酒”,意境高远而淡泊。衬托这些意象的还有“滚滚”、“淘尽”、“转头空”、“依旧在”、“几度”、“惯看”、“喜相逢”、“笑谈”这些生动的字眼,给这首词宁静的气氛中增加了几份动感。 长江裹挟着浪花奔腾而去,英雄人物随着流逝的江水消失得

电视节目“再说长江”解析

浅析电视专题片《再说长江—灯火石头城》提到《再说长江》,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不由得想到20年之前中日合拍的创造了当时中国电视收视记录的大型电视专题片《话说长江》。至如今它优美的主旋律仍然可以被很多人哼唱出来。可以说《话说长江》是中国电视专题片的一个里程碑。 20年之后再次上阵,与之前不同的不仅仅是资金、技术实力的提升,不仅仅是沿江各个城市宣传意识的增强进而是无处不在的大力支持,更重要的是在那个改革开放即将进行三十年的时刻,无论是城市的面孔还是人民的生活,与20年前改革开放初期相比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变迁”成了《再说长江》的主线和中心。正如《再说长江》总制片人刘文所说,“《再说长江》策划时明确的主旨就是以长江沿岸风光地貌,风土人情的变化来反映中国20 年的经济建设所带来的巨变。20年前的《话说长江》是部风光片,散文化的解说,让没走出过家门的老百姓看到了祖国各地人们的生活状态,20年长江沿途很多地方都是旅游胜地了,早已不再神秘,所以这次我们以人为本,以纯纪实手法讲故事,用对比来展现长江的变化、中国的变化”。然而,在中华民族这棵参天大树之中,有些骨子里的东西是随着社会乃至时代的变迁而恒久不变却愈发坚韧的,这些东西又同样被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儿女一代代悄无声息的继承着。所以“更重要的是,让观众看到变化的背后其实是不变,20年巨变的根源在于中华文化血脉相承的不变。”刘文又说。本文所要着重解析的“灯火石头城”,就是在向人们展示一个变迁中的南京,同

时,也是继承中的南京。 “灯火石头城”讲述一个拥有着2400年厚重历史的古城——南京。然而,南京的“古”,有名扬千古的人——勾践、孙权;有尽人皆知的事——郑和下西洋、签订《南京条约》。如何在这连篇累牍的历史之中找到一个主线,一个见证者,一个贯穿物将这一集的“灯火石头城”讲述的浑然天成成了讲故事之前的重要决策。制作者找到了它——城墙。南京现存地表的城墙是明城墙,这座已经屹立了几百年的高大建筑见证了朝代更迭,人世沧桑,它虽无言,但是当人们看到它时,脑海中浮现的那些场景便是这座城墙最好的表达。正如片中解说词一样“南京的明城墙蕴含着这座城市的历史”。 以城墙为主线,以南京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日渐明显的变迁以及对厚重历史的继承,创作者开始了对这个城市的观察、思考和深入的解读。片中无处不在的真实个体:灯彩艺人王忠民、明城垣史专家杨国庆、书法家常志成、司机张福荣、拆迁户李传宏、市博物馆副馆长华国荣都或多或少的与城墙有着联系和沟通,就连跨江大桥电气工程师李浩也是地地道道在城墙下长大的南京孩子。这一个个立体的现代的人,或许已经适应了现代都市快节奏的生活,适应了不闻鸡犬但见车水马龙的环境,他们身上甚至还有小提琴、驾驶技术、轮滑、电气工程、城市小市民等等一张张现代的标签,但是他们又同时依恋着城墙、扎着彩灯、写下苍

《滚滚长江东逝水》的音乐分析

《滚滚长江东逝水》的音乐分析及演唱提示 [摘要]《滚滚长江东逝水》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作品篇幅不长,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笔者通过对此曲音乐内涵的挖掘、艺术风格的研究及演唱提示,以丰富和增强广大爱好者对该作品的理解和领悟。 [关键词]主题曲音乐分析演唱提示 文学巨著《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倾注满腔心血之作,是一部集历史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经典文学瑰宝,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主题鲜明、气势磅礴、苍凉悲怆,为全剧奠定了感情基础,起到了总起概括的作用,给所有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该曲作曲家谷建芬曾创作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歌曲,如《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妈妈的吻》《那就是我》《绿叶对根的情意》《思念》《烛光里的妈妈》《今天是你的生日》《歌声与微笑》等。在接到邀请后,谷建芬以其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对原著的潜心研读,经过慎重选词和反复推敲,运用了今人所能理解的、只属于《三国演义》的音乐语言,创作出《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拜》《哭诸葛》《历史的天空》《有为歌》《仁爱长存天地间》等又一系列经典曲目,为世人重新演绎了《三国演义》,并被公认为极具特色的《三国演义》音乐。谷建芬的《三国演义》全剧音乐活生生地再现了三国“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便是草头王”的宏大历史场面及其典型人物形象,堪称“音乐上的

《三国演义》”。笔者将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从词曲含义、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研究。 一、曲词涵义 作品《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歌词出于当今版的《三国演义》卷首,词作者是杨慎(1488—1559):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殿试第一,满腹才华但不得志、仕途坎坷、孤苦终老。《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生的情感抒发,它气势磅礴、用语深刻、感慨万千,把它置于《三国演义》卷首及作为主题歌词,概括了三国风云际会、金戈铁马的英雄争霸场面,抒发了后人的感慨之情。曲名“滚滚长江东逝水”意为一切丰功伟绩都会随时间消逝,就像“滚滚长江”一样,一去不复返,即“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是对上两句的总结、概括。“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不管历史如何变迁,江山怎样改朝换代,“青山”和“夕阳”都不会随之改变,一种物是人非、怆然泪下的悲凉情绪油然而生。“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春月秋风”一句起到了过渡作用,接下来进入尾句“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深沉豪放、苍凉悲壮,却表现了词作者超脱宁静的人生境界。 全词似怀古,似物志。开篇从大处落笔,切入历史的宏流,四、五句在景语中富哲理、意境深邃。下片则具体刻画了老翁形象,在其生活环境、生活情趣中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从而表现出一种大彻大悟的历史观和人生观。谷建芬选此词为之谱曲,并确定该曲为主题曲,贴切地点明了《三国演义》悲壮慨叹的主题。 二、艺术风格

【高中影视音乐鉴赏】《高中影视音乐鉴赏》校本课程(选修1)

《高中影视音乐鉴赏》校本课程(选修1) 一、课程说明 影视是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的统称,是一门综合艺术。影视文艺鉴赏,就是进行影视赏析,对影视作品的各元素构成(如画面、音乐、人物、剧情等)有较清楚和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具备相关理论知识,用评论、对比等方式阐述自己对影视作品的理解。在艺术的百花园中,开得最绚丽、最璀璨夺目的,当属影视艺术。影视艺术作为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它极大的影响着世界各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娱乐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乃至关乎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影视文艺对世界和人类的影响是立体型的、全方位的。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学校和学生自身实际,着眼于学生成长的需要,在学生掌握好课本知识的同时,重视加强培养学生的个人鉴赏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影视文艺鉴赏知识、技巧和技能,在影视文艺鉴赏活动中能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影视文艺鉴赏感受和体验,发展想象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在具有初步的文艺思辩能力和审美思想的高中生中开设适合其身心发展的校本课程——《高中影视文艺鉴赏》课,是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影视艺术的艺术元素极其丰富。它凭借音乐、造型、色彩、故事情节、光和影的综合活动去传达表现,让鉴赏主体感受领悟。影视文艺鉴赏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视觉能力等综合能力。因此,开设《高中影视文艺鉴赏》课,旨在学习影视文艺鉴赏的基本鉴赏知

识、技巧和技能,帮助学生全面深入的理解和体验综合艺术的审美理想,发展和完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 《高中影视文艺鉴赏》课为选修课,需用10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修满并考核合格获0.5个学分。 二、课程目标 1、了解中外电影、电视以及影视节产生、发展的基本情况,客观把握影视艺术发展的世界共性和民族个性相统一的特点。培养历史唯物主义和哲学思辨的影视艺术鉴赏观。 2、学习影视作品分析要素,掌握影视作品内容元素和视听语言艺术,具备一定的影视鉴赏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影视鉴赏观,提升影视艺术鉴赏境界。 3、在影视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提高人文艺术修养。 4、发展独立鉴赏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影视内容,理清思路,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作品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5、注重个性化的鉴赏,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发展想象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 6、学习鉴赏中外影视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

话说长江与再说长江的比较

《话说长江》与《再说长江》关于庐山的比较 《话说长江》是1983年,中国和日本合拍的一部描写长江和长江两岸人民生活的一部记录片。这是中国观众第一次全面直观的看到国家地理。《话再说长江》是20年前《话说长江》的续篇,用高清摄像机再次记录了长江。相隔20年,两部纪录片有许多不同之处,但相同的是我们的文化渊源。 一、技术上 两部片子在画质上的区别一眼就能分辨,限于技术,《话说长江》的画面显得很粗糙。虽然有宏大场面的拍摄,但是相对于《再说长江》来说,就缺少了震撼。但可以肯定的是,《话说长江》在当时技术限制的情况下,依然拍出了庐山的“秀”,尤其是航拍的采用,具有重大意义。 《再说长江》的画面是高清的,精致的,特效的运用也多了,尤其是在片头的设计上,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壮观之感。 二、形式上 《话说长江》之庐山独秀的开篇是由庐山的秀丽风景切入的,然后介绍了庐山的由来。采用男女两位主持人的解说,解说词测贯穿始终,且解说词口语化,给人亲切,自然的感觉。在播出形式上采用了章回体。在对庐山进行了总体的介绍之后,便对庐山的各个景点以及历史文化、旅游、教育等进行了一一介绍,并将古诗词贯穿其中。 《再说长江》的开篇是现代庐山人的生活画面,之后介绍庐山周围的地理,介绍庐山的由来。之后对庐山的历史、文化进行了简单概括,也就是将《话说长江》中的全部内容进行了概括。 对内容的介绍依然采用了解说的形式。在片子中有画面模拟,有《话说长江》的画面,有历史资料的引用,这是《话说长江》中没有的。 三、内容上 两部片子的不同在名称上就可以看出。庐山独秀,重点在“秀”,整集内容都是围绕庐山的秀丽风光展开的;庐山说“庐”,重点在庐,庐,即房屋,院落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一集主要讲庐山上的建筑以及由这些建筑引申出来的人文,

长江师范学院课程考核试卷

长江师范学院课程考核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考试方式:闭卷 (提示:答案必须依试题顺序做在答题册上,并标明大、小题号,否则不予计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四川省”与“成都市”这两个概念之间有() A、真包含关系 B、真包含于关系 C、交叉关系 D、全异关系 2、在“文学分为戏剧、诗歌、小说、散文、音乐、绘画等”这个划分中,犯了() A、“划分不全”的错误 B、“多出子项”的错误 C、“划分标准不同一”的错误 D、“子项相容”的错误 3、下列各题中标有横线的语词,有哪个是在非集合意义下使用() A、中国人是吃苦耐劳的 B、中国人是不怕死的 C、中国人是伟大的 D、中国人是亚洲人 4、下列对“工厂”这个概念所进行的概括和限制中,有哪一个是错误的() A、概括:社会组织 B、概括:企业 C、限制:纺织工厂 D、限制:车间 5、概念“金属”在“有的金属是导体”与“所有的金属都是导体”这个命 题中的周延情况依次为() A、周延周延 B、周延不周延 C、不周延周延 D、不周延不周延 6、从SEP可以推出() A、 S O P B、S E P C、P E S D、SAP 7、“肯定前件式”是() A、联言推理的有效式 B、相容选言推理的有效式 C、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有效式 D、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有效式 8、运用对当关系推理,从SEP可以推出 A、SAP B、SIP C、并非SIP D、并非SOP 9、从(?p∨?q)∧p→?q,这是() A、分解式 B、组合式 C、肯定否定式 D、否定肯定式 10、“瑞雪兆丰年”这个结论不是可以() A、用完全归纳推理得到的 B、用科学归纳法得到的 C、用简单枚举法得到的 D、用不完全归纳推理得到的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定义 2、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3、性质命题项的周延性 4、归纳推理 三、写出与下列命题的负命题相等值的命题。(每小题4分,共8分) 1、这个孩子又打人又骂人。 2、如果某甲在现场则某乙不在现场。 四、下列推理是否有效?为什么?并写出推理的逻辑形式(每小题4分,共40分) 1、我们的干部要有德,我们的干部要有才;所以,我们的干部要德才兼备。 2、一部作品有问题,或者是政治上有错误,或者是艺术上有缺点,这部作品政治上有错误;所以,这部作品不是艺术上有缺点。 3、只有了解情况,才能避免主观性;此人主观,可见,他不了解情况。 4、如果患急性阑尾炎,则会腹部剧痛;某人腹部不痛,所以某人未患急性阑尾炎。 5、凡是正确的推理都是形式正确的推理,所以,形式正确的推理是正确的推理。

《滚滚长江东逝水》歌词释义

《滚滚长江东逝水》歌词释义 【标题】:临江仙 【作者】:杨慎 【朝代】:明 【体裁】: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注释】 ①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属四川)人。 ②淘尽:荡涤一空。 ③渔樵:渔父和樵夫。 ④渚:水中的的小块陆地。 ⑤浊:不清澈;不干净。与“清”相对。浊酒:用糯米、黄米等酿制的酒,较混浊。

【译文】 滚滚长江向东流,不再回头,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争什麼是与非、成功与失败,都是短暂不长久,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的日升日落。江上白发渔翁,早已习於四时的变化,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的畅饮一杯酒,古往今来的纷纷扰扰,都成为下酒闲谈的材料。 【赏析】 “空”可以说是本词的词眼,几多惋惜,几多悲愤,尽归其中。 这首词,词牌叫“临江仙”为杨慎《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开场词。 杨慎(1488- 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明朝中叶杰出的词人。正德六年进士。官经筵讲官。以直谏忤旨,被明世宗廷杖谪戍云南永昌,年七十二,死于贬所。升庵博闻广识,著述极富,为明代第一。诗风渊博缛丽,词则华美流利,好入六朝丽字,似近而远,然其妙处亦能过人。 这首词虽为《说秦汉》的“开场词”,但作者的视野并没有局限在秦汉两朝具体的史实上,而是高屋建瓴,从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经历中概括出一些古代社会人们始终能产生共鸣的思想感情。 上片只写古来多少英雄是非成败,犹如大浪淘沙转眼成空。头两句化用了杜甫《登高》诗“不尽长江滚滚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意,抒发对历史变

森林的秘密 ——《森林之歌----容颜》赏析

森林的秘密 ——《森林之歌----容颜》赏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生态纪录片《森林之歌》的赏析,运用对比的方法,阐述了中 国生态纪录片与其在法国发展的艺术角度上的区别于联系,论证了生态纪录片对 于国民的生态意识有巨大作用的观点,得出了中法之间的生态纪录片在艺术上有 着极大的区别,生态纪录片对于人们的生态意识有着强大的教化功能,促使人们 跟随生态纪录片的角度去保护生态的结论。 关键字:生态纪录片保护 一次奇妙的发现之旅:四年光阴,伴随着晨昏的交替,寒暑的更迭,探访中国仅存的原始森林。在熟稔的人类社会之外,在被忘却的自然世界,生命在欢唱。那人迹罕至的森林中,人们感受大自然的恩赐与严酷,聆听最原始的歌声,记录生命的寂寞与灿烂、精彩与艰难、身前与身后,这是一个国家的森林版图,一个国家绿色的容颜。 作为世界上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中国从南到北,跨越了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每个不同的温度带,受水热和地区自身条件的不同,呈现出了不同的森林植被景观。 从穿越北回归线到达海南尖峰岭:这里没有四季的区别,动物们正在为即将到来的雨季作准备。到四月的西南山地,亚热带阔叶落叶林中,春天的气息已经非常浓郁;森林居民们已经察觉到了水热的变化。接着是秦岭北坡玉兰花的花苞刚刚露出苗头——暖温带阔叶落叶林中的动物们还处于食物短缺期。最后雪花还在飞舞的长白山,中国东北寒温带的针阔混交林的草木还未曾苏醒。 《森林之歌》为观众展示了一幅绝妙的中国森林画卷,从南向北,从东向西,不同温度带上的森林植被都呈现在观众眼前。 从冰原,到大漠,从海洋,到高山,在一些极端的环境下,我们可以看到森林里的居民,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顽强生命力和奇妙适应性,这让它们经历了比人类历史长得多的时间,依然生机勃勃。 这部总时长550分钟,花费4年完成的纪录片,是我国生态纪录片的杰出代表之一。 从纪录片的制作方面来看。 《森林之歌》是一部鸿篇巨制、大型的影片。这也是我国生态记录电影在

城市文化与影像表达——以《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中的南京为例

2OO8.4 城市文化与影像表达 ——以《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中的南京为例 在中国的城市文化版图中,南京所具有的鲜明个性和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对这个城市的各种文字解读也不计其数。孙中山先生早在其《建国方略》中就曾赞誉过南京的地理优势,他说:“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此佳境也。……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当然,在图像时代,对于南京的图像或影像表现也层出不穷。而这其中,我以为给我印象最深、也最有影响力的,是中央电视台拍摄的《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这是两部跨越20多年时空摄制完成的大型电视记录片。无论“话说”还是“再说”,它们都具有某种内容上的姊妹性和风格上的史诗性,它们通过影像所呈现的内涵可谓极其丰厚,从大江之源写到黄浦江畔,地理、历史、文化、人生几乎无所不及、无奇不有。但我最感兴趣的却是其中有关长江流域各个城市的讲述,特别是有关南京这个长江下游著名都市的影像表达。 如果对这两部“说长江”的影片加以细致考察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它们在传达理念上的差异,这就是《话说长江》重在展示“风景长江”,而《再说长江》则重在表现“人文长江”。此诚如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张长明所言:“《话说长江》中更多的是注重了历史和人文景观,在那个巨变刚刚开始的年代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而在《再说长江》中,我们更多关注的是人。也就是说,长江的变化首先是长江两岸人的变化。”①这样的差异也就决定了其对城市文化表达的差异。在此,我关心的是,两部记录片叙述了南京这个都市怎样的文化个性?它们在表现南京都市文化上又有着怎样的异同? 在《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中,“古都”是南京影像表达的核心概念,但前者与后者的叙述重心不同。《话说长江》对南京的表达,侧重在对其“古都”历史的一般 ■王晖 性介绍,作品充分利用镜头这一影视特有的形象化的表现方式,将能够标示南京拥有2400年悠久历史的历朝历代的代表性景观或建筑作出重点展示和解说,譬如石头城、六朝石雕、南唐舍利塔、明代城墙、城门、明故宫遗址、明孝陵、鼓楼、大钟亭、无梁殿、天王府遗存——西花园石舫、总统府、中山陵、梅园新村、雨花台、渡江胜利纪念碑等,让受众以点带面地感受南京曾经作为中国政治中心、-—长江流域唯一的十朝都会的厚重的历史遗存。以此呼应该片第20回的标题——“古城南京”中“古城”的深刻内涵。有意味的是,影片并未止于上述的历史景观或建筑的介绍,它又在结尾荡开一层,以“六代豪华,天国春秋,都化作了长江的滔滔流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语句,将视角拉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即影片拍摄时的南京,用特写镜头描述了画家钱松岔、书法家林散之、科学家韦钰和运动员孙晋芳等当代南京名人的音容笑貌。意在表现“古都”的新生和历史的传承,以及“今胜昔”的进化观念。应该说,尽管《话说长江》的拍摄时间已经处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开端期,但对南京城市文化的表达,其强调的仍然是古都演变中的政治、军事等元素,这无疑是以宏大的政治叙事和精英叙事为主体的传统历史叙事观的影像体现。 相隔20余年,《再说长江》仍然延续了《话说长江》对南京作为“古城”、“古都”的文化影像定位,“灯火石头城”是该片中南京专集的标题,其中的“石头城”正是南京迄今尚存的最古老的城墙,此题一出,“古都”之意便呼之欲出、不言自明。然而,与《话说长江》的叙事有所不同的是,《再说长江》并未重复其对南京历史遗迹的介绍,而是一方面“查漏补缺”——即补叙《话说长江》中未能重点展开或新建重建的能够代表南京地域文化特色的民俗或景观,譬如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长江师范学院关于表彰2010-2011学年度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

长师院发…2011?41号 长江师范学院关于表彰2010-2011学年度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 各教学院(部): 为纪念“五〃四”爱国运动92周年,弘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在广大共青团员和青年学生中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推进我校共青团事业的发展,学校对2010—2011学年度团员青年和各级团组织进行了民主评议、量化考核,评选出文学与新闻学院团总支等4个五四红旗团总支,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8级公共事业管理团支部等16个五四红旗团支部,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09级财务管理第1团支部等28个先进团支部,采石文学社等5个优秀学生社团,龚静等7名优秀社团指导教师,程世杰等10名“十佳共

青团标兵”,蔡远青等10名“十佳自强之星”,傅杨等10名“十佳青年志愿者”,柏杨等35名优秀社团干部,胡颂绩等118名优秀团干部,曹芳等497名优秀团员,报学校党委备案,决定予以表彰。 希望被表彰的集体和个人再接再厉,发扬成绩,不断进取,为我校共青团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附件:长江师范学院2010-2011学年度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名单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九日 主题词:“五·四”△共青团工作表彰决定 抄送:市委教育工委,团市委,校领导 共青团长江师范学院委员会 2011年4月29日印 (共印25份)附:

长江师范学院2011年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名单 一、五四红旗团总支(4个) 文学与新闻学院团总支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团总支 音乐学院团总支 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团总支 二、五四红旗团支部(16个) 文学与新闻学院2008级秘书团支部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8级公共事业管理团支部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08级国际经济与贸易第1团支部外国语学院2008级英语师范第3团支部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2008级数学与应用数学第2团支部 物理学与电子工程学院2009级物理学第2团支部 化学化工学院2009级化学第2团支部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008级食品科学与工程团支部 机械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2009级第1团支部音乐学院2009级音乐表演团支部 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2008级第5团支部 美术学院2009级美术学第1团支部 教育科学学院2009级教育学第1团支部 历史文化与民族学院2009级历史学第3团支部 应用技术学院2008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教师资)团支部钩深书院2010级汉语言文学第4团支部 三、先进团支部(28个) 文学与新闻学院2009级秘书团支部 文学与新闻学院2009级汉语言文学本科第3团支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