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浪淘沙·北戴河》

《浪淘沙·北戴河》

《浪淘沙·北戴河》
《浪淘沙·北戴河》

《浪淘沙·北戴河》是毛泽东主席于1954年于秦皇岛北戴河开会时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这首词生动描绘了北戴河海滨夏秋之交的壮丽景色;展示了一代伟人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

浪淘沙·北戴河⑴

大雨落幽燕⑵,白浪滔天⑶,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⑷洋都不见,知向谁边⑸?

往事⑹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⑺有遗篇。

萧瑟秋风⑻今又是,换了人间⑼。

诗人资料———

毛泽东(1893 - 1976 ),字润之,笔名子任。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译文———

⑴浪淘沙:词牌名。北戴河:在河北省东北部渤海边秦皇岛市西南海滨,是著名夏季休养地。

⑵幽燕:古幽州及燕国,在今河北省北部及东北部。

⑶滔天:形容水势很大,大到好像与天连接起来一样。

⑷汪:指水势大,深且阔。⑸谁边:何处,哪里。

⑹往事:过去的事。⑺碣石:碣石是古代山名。

(8)萧瑟秋风:曹操《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9)人间:社会制度。

全文解释:大雨落在了幽燕,滔滔波浪连天,秦皇岛之外的打渔船。

在起伏的波涛里都已经看不见,也不知漂去了哪里。

往事已经有千年,那时魏武帝曹操跃马挥鞭,东巡至碣石山吟咏过诗篇。

秋风瑟瑟到了今日,人间却换了新颜。

阅读链接————

这首词一开始就给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

1.同学们,将这首词中你最喜欢的一句工整的写在下面。

2.上片写景,景中含情,而下片抒情,情中有景。秦皇岛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此时此地此景,自然会使人联想起一千多年前曹操登陆碣石山观海的历史往事和那首《观沧海》诗。找来一起读一读吧!

《浪淘沙·北戴河》的解释

1954年四月,还是春寒料峭的时节,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戴河海滨,不过这次来北戴河是路过。 1954年7月26日,毛泽东第二次来到北戴河海滨,和其他中央领导人一道,在这里开始暑期办公和休息。毛泽东这次在北戴河海滨期间,写下了令北戴河四海扬名的不朽诗篇《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关于这首诗的的缘由,毛泽东在1962年曾说因为南唐李煜写的《浪淘沙》都是婉约的,没有豪放的,所以特地用《浪淘沙》的词牌写了一首豪迈的词。这首雄壮浑厚的词,即反映了毛泽东的气概,也反映了毛泽东的胸怀和当时的心情。 一切都过去了,一种新的美已经诞生。这就是本篇主旨。 1954年夏天,毛泽东在北戴河林木葱茏、气候宜人的海滨胜地一边休养,?一边工作。一天,海面狂风骤起,暴雨斜飞,怒浪排空,?他突发去中流击水之想。身边的警卫人员以风浪太大为由,尽力劝阻,?毛泽东却满怀豪情地说:风浪越大越好,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他坚持下海,在滔天白浪中尽兴畅游了一个小时。?上岸后到了寓所,他仍意犹未尽,以雄浑沉郁之情泼墨挥毫,?一气呵成这首壮美与缅怀之诗。 上阕写北戴河观海之风景,但景中蕴积着诗人深幽绵绵的情思。?诗人在这旷邈的美景中既写出了目前的景致,也透发出英雄独立的慨然及阵阵怀古之幽思。 一起句就点明写作之地点,“幽燕”,这两个字不仅读起来好听,?写起来好看,而且有厚重的中华历史感,以及汉语诗歌特有的美感。?这地名本身就获得了充分的诗意,让人情不自禁地沉醉其中。?“大雨”与“幽燕”之间的一个“落”字,用得极好,给人有稳当大气之感,犹如亲自见到子诗人当时写诗的形貌神情,一个自然景观中落雨的“落”字,却在此得了诗人的精神,?这精神也一下子就贯注到读者心中,让读者也产生了与诗人同样大气磅礴的感受。紧接着“白浪滔天”更添磅礴之气,其中这“白”字用得极妙,极活,生出画面的丰富层次。?而白浪滔天的大海,雨中的渔船,都隐没在一片汪洋之中。它们去了哪里了呀??诗人在此发出茫茫博大的询问。意不在询问,?意在借浩大无涯的风景引出下阕的怀古情怀。我们咏哦到此,?内心也不由荡起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旷世之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以及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之叹。毛主席也隐隐流出一种流逝的慨叹,与古人之叹交相浑融,?为自然过片酿好了充分的情绪。 下阕一开始,一笔带到千年往事之中,?那时或许是另一个凉风送爽的夏秋之季,曹操慷慨当歌跃马挥鞭率军北征乌桓,途经碣石山,以观沧海;?面对秋风萧瑟,洪波涌动,他深感幸甚,以歌言志,写下旷代名篇《观沧海》。 毛主席这时面对大海,想到了这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往事,?想到了曹操——又一个“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主席的眼前除大海之外,有大雨、?有凉风、有涛声,还有幻觉中曹操的雄姿,古战场、?古将士及古代的诗篇……而这一切全凝结在:“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二行之中。 然后,诗人并不费力,仅借眼前凉风轻轻往面前一带,?镜头又切入目前了。是的,今天又逢萧瑟秋风,那吹送了上千年的代代秋风,但一切都变了呀,?一种新的美已经出现。新中国已诞生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笔者以为这是毛诗中上上名篇,它融描写、感慨、抒情于一体,?古往今来浑然天成,令读者体会起来回味无穷,意境深远不易测。 【鉴赏】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时任大将军的曹操为清除边患,巩固后方,率大军北征乌桓。八月大破乌桓于柳城(今辽宁朝阳市南)后凯旋回师,途

《浪淘沙·北戴河》练习题

《浪淘沙·北戴河》同步练习 1-4题。 浪淘沙·北戴河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这首词的主旨句是那一句? 2.联想与想象是诗词的两只翅膀,作者由秦皇岛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之景联想到了什么? 3.词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观?“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倾注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4..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势磅礴。 B.上片前两句,一为俯视,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

C.“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的意境或也取自于古人对大海惊涛骇浪的描写,但作者用精练的问句写出来,化实为虚,以简驭繁,真乃神来之笔! D.“挥鞭”是一个典型的蕴藉丰富的动态意象,作为片段过程,它概括了曹操驰骋沙场、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作为瞬间动作,它显示了人物沉雄豪放、威猛英武的性格特征。 【甲】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乙】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这两首词虽然题材不同,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首先,从表现的内容来看,两词上片都是,下片都是;其次从表现方法来看,两词都采用了的表达方式。

浪淘沙·北戴河 优秀教案

浪淘沙·北戴河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整体把握内容,背诵全词。 2.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诗人的豪迈情怀和雄伟气魄。 3.培养热爱祖国新时代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1.初中学生对新中国那段历史及毛泽东的诗词比较陌生。要介绍相关的历史背景。 2.作为初中学生仍是激情澎湃,积累主席诗词名句加以熏陶。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诗人的豪迈情怀和雄伟气魄。 2.培养热爱祖国新时代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语 一、导入新课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诗人年轻时走出家乡,充满豪情。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925年革命热情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诗人意气风发。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1936年诗人登临塬上,目睹北国壮丽风光,追古思今,留下慷慨激昂的诗句。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1949年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诗人挥笔写下这样诗句。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诗人爱子在抗美援朝战役中牺牲,为勉励志愿军将士奋勇杀敌写下这句诗。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呢? 活动2【讲授】介绍毛泽东 1.关于毛泽东你知道多少?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

活动3【导入】指导学生朗读诗词 1.学生齐读诗词 2.放朗读音频对比示范 3.正音:燕、了 活动4【讲授】写作背景 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一日时逢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他顿起击水之兴,不顾身边警卫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于风浪搏斗。上岸后意犹未尽,有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1954年中央正在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 活动5【讲授】介绍此的相关知识 词牌名:浪淘沙,词题:北戴河,词分上阙、下阕,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活动6【讲授】赏析诗句、领悟意境、探究思考 1.写了哪些景物?重点写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大雨、白浪、打鱼船,幽燕之地汉武帝途经此地,唐太宗东征至此但诗人关注的是小小打鱼船。 壮阔与微小,打鱼船搏击风浪,正是诗人高昂精神的写照。 2.下片抒情,往事指什么?怎样理解换了人间? 建安12年(207)夏五月曹操出征乌桓,九月胜利班师,经过碣石山,立马观海,慷慨赋诗,以大海吞吐日月包蕴宇宙星辰自比抒发了统一中国的伟大气魄。 曹操的时代: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千百年来。人民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像魏武这样的人。今天人民翻身做主人,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豪迈之情溢于言表。 活动7【讲授】教师小结 斯人已去,青史长存。一代伟人心中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挚情感将永远奔流在历史的长河中。今天让我们怀着敬意,感受诗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万丈豪情,带着这样的理解再次吟诵这首词。 活动8【作业】作业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宋·苏轼)请同学们课余时间上网下载、阅读刘禹锡的《浪淘沙》、李煜的《浪淘沙》,并同毛泽东的《浪淘沙》比较,看在写作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活动9【导入】积累诗词名句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会昌》

浪淘沙北戴河赏析

浪淘沙北戴河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原词〗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注释】: 幽燕:古幽州及燕国,在今河北省北部及东北部。 魏武、碣(jie2)石:魏武帝曹操于建安十二年(公元二零七年)北伐乌桓,路过碣石山。碣石山在北戴河外,靠近渤海,汉朝时还在陆上,到六朝时已经沉到渤海里了。曹操登临碣石山,写了《步出夏门行》四首,第二首有“东临碣石,以观苍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指渔船不见了,不知道哪去了。 背景 1953年,党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二年2月,党中央在北戴河召开了七届四中全会,彻底粉碎高竿,饶漱石的反党联盟.同年夏天,毛泽东来到北戴河,一边休养一边工作. 毛泽东在北戴河疗养期间,一日时逢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他极目幽燕缅怀魏武,兴致倍增,顿起击水之兴。因风浪太大身边警卫人员劝阻他不要去游泳,他却说道:“风浪越大越好,可以锻炼人意志。”,于是下海游泳,于风浪搏斗。上岸后意犹未尽,有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 《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鉴赏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时任大将军的曹操为清除边患,巩固后方,率大军北征乌桓。八月大破乌桓于柳城(今辽宁朝阳市南)后凯旋回师,途经渤海口附近道德妈石山,乘兴登临,以一首千古传颂的《观沧海》诗,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大海图景,抒发了诗人削平割据、统一中国的宏愿和自强不息、叱吒风云的豪情。 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一日时逢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他顿起击水之兴,不顾身边警卫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于风浪搏斗。上岸后意犹未尽,有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诗的形象以使人惊心动魄为目的”(朗吉努斯《论崇高》)。这首词一开始就给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这情景较

《浪淘沙·北戴河》阅读答案

《浪淘沙·北戴河》阅读答案 高一语文单元测试 1、选出注音有误的一项()(3分) A.岁月稠(ch?u)遏(a)止漫溯(shu?) B.彳亍(chì chù)青荇(xìng)寥廓(ku?) C.凄婉(wǎn)斑斓lán 惆(ch?u)怅 D.凌侮(wǔ)雨巷xiànɡ颓圮tuí pǐ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像染过一样) 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飞翔在空中) C.彳亍(走走停停的样子)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阻止) 3、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词是我国古代的诗体,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代,它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等。 B.《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句数、阕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 C.文学史上一般把“五四”后创作的诗歌称为现代诗歌,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因沿用了古典诗词的形式,所以属于古典诗词。 D.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以是否分段来划分,词又有单调、双调、三调、四调的区别。 4、对《沁园春·长沙》中词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了雄鹰矫健翱翔的姿态;用“翔”而不用“游”,生动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情态。

B.“万”字写出了群山叠嶂之态,“遍”字绘出了红色的 __,“漫”字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C.“恰”“正”“方”几个同义副词的运用,更有助于充分表现早期革命者当年雄姿英发的革命风貌。 D.“江山”“文字”都属于借代的用法;“粪土”则属于名词的使动用法,表现了革命青年英勇无畏的豪迈气概。 5、对《雨巷》一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 B.《雨巷》中有两个非常美的意象,一是雨巷,二是丁香。雨巷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

春学期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词二首浪淘沙北戴河同步练习1(长春版)

《浪淘沙.北戴河》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与原文有出入的一项是( ) A.大雨落幽燕 B.一片汪洋都不见 C.萧瑟秋风今又是 D.往事跃千年 答案:D 解析: 分析:D项应为:往事越千年。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写错的字形的掌握情况。 2.对词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大雨落在了幽燕,滔滔波浪连天。 B.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秦皇岛之外的打鱼船,在起伏的汪洋里都已经看不见,也不知漂去了哪边? C.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③有遗篇:往事已有千年,那时魏武帝曹丕跃马挥鞭,东巡至碣石吟咏过诗篇。 D.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秋风瑟瑟到了今日,人间却换了新颜。 答案:C 解析: 分析:C应为魏武帝曹操。故答案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词句的理解。 3.选出下面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幽燕:古幽州及燕国,在今河北省北部及东北部。 B.魏武:魏武帝曹操。 C.碣(jié)石:碣石山,在北戴河外,靠近渤海,汉朝时还在陆上,到六朝时已经沉到渤海里了 D.遗篇:指曹操的诗作《龟虽寿》,曹操于建安12年(公元207年)北征乌桓,路过碣石山。曹操登山观海,写了《步出夏门行》四首,其中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之句。 答案:D 解析: 分析:D.应为《观沧海》。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词的内容的分析。 4.选出下面对词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写于1945年,地点北戴河,“浪淘沙”是词牌名。 B.这首词一开始就给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这情景较之曹诗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晴日所见更令人惊心动魄。 C.上片前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D.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 答案:A 解析: 分析:A该词写于1954年。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词的背景的掌握。 5.下列对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 B.“秦皇岛外打鱼船”回应开头一句的“幽燕”,点明地点,又与题目相吻合。 C.上片抒情,景中含情,而下片写景,情中有景。 D.“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恰似一幅生动、传神的剪影,简括而鲜明地勾勒出曹孟德当年策马扬鞭、登山临海的雄姿。 答案:C 解析: 分析: C项应为:上片写景,景中含情,而下片抒情,情中有景。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形声字的辨析。 6.下列属于毛泽东诗词的项是( ) A.《沁园春.雪》 B.《卜算子.咏梅》 C.《七律.长征》 D.《沁园春.长沙》 答案:ABCD

《浪淘沙 北戴河》习题1

《浪淘沙·北戴河》习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沁.园春(qìn)上阕.(qiè)携.来(xié)峥嵘.(rónɡ) B、遏.制(è)寥廓 ..(liáo kuò)百舸.(ké)遒.劲(qiú) C、惆怅 ..(chóu chànɡ)风华.(huá)橘.子(jú)漫.(màn) D、岁月稠.(chóu)分.外(fēn)重.阳(chónɡ)矫.健(jiǎo) 2、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万户候竭泽而渔谒见沧海桑田 B、中流砥柱仰视俯瞰奋笔疾书苍茫大地 C、知人论事飞扬跋扈少年心事当拿云激浊扬清 D、激昂慷慨豪迈气慨书生意气才华横溢 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B、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两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理。 C、欧九《浣溪沙》词“绿杨楼外出秋千”。晁补之谓:只一“出”字,便后人所不能道。 D、晴朗的天,你正在欣赏“齐鲁青未了”,忽然一阵风来,“荡胸生层云”,转瞬间,便像宋之问在《桂阳三日述怀》里说的那样,“云海四茫茫。” 4、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1)人生易老天难老,____________。今又重阳,____________。(《采桑子?重阳》)(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3)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_。(《七律?长征》) (4)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清平乐?会昌》) (5)牢骚太盛防肠断,______________。(《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6)______________,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 (7)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清平乐?六盘山》)(8)雄关漫道真如铁,______________。(《忆秦娥?娄山关》) (9)______________,人间正道是沧桑。(《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0)世上无难事,____________。(《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5、对比阅读。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浪淘沙·北戴河》

《浪淘沙·北戴河》是毛泽东主席于1954年于秦皇岛北戴河开会时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这首词生动描绘了北戴河海滨夏秋之交的壮丽景色;展示了一代伟人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 浪淘沙·北戴河⑴ 大雨落幽燕⑵,白浪滔天⑶,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⑷洋都不见,知向谁边⑸? 往事⑹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⑺有遗篇。 萧瑟秋风⑻今又是,换了人间⑼。 诗人资料——— 毛泽东(1893 - 1976 ),字润之,笔名子任。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译文——— ⑴浪淘沙:词牌名。北戴河:在河北省东北部渤海边秦皇岛市西南海滨,是著名夏季休养地。 ⑵幽燕:古幽州及燕国,在今河北省北部及东北部。 ⑶滔天:形容水势很大,大到好像与天连接起来一样。 ⑷汪:指水势大,深且阔。⑸谁边:何处,哪里。

⑹往事:过去的事。⑺碣石:碣石是古代山名。 (8)萧瑟秋风:曹操《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9)人间:社会制度。 全文解释:大雨落在了幽燕,滔滔波浪连天,秦皇岛之外的打渔船。 在起伏的波涛里都已经看不见,也不知漂去了哪里。 往事已经有千年,那时魏武帝曹操跃马挥鞭,东巡至碣石山吟咏过诗篇。 秋风瑟瑟到了今日,人间却换了新颜。 阅读链接———— 这首词一开始就给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 1.同学们,将这首词中你最喜欢的一句工整的写在下面。 2.上片写景,景中含情,而下片抒情,情中有景。秦皇岛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此时此地此景,自然会使人联想起一千多年前曹操登陆碣石山观海的历史往事和那首《观沧海》诗。找来一起读一读吧!

《浪淘沙·北戴河》教案修订版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时任大将军的曹操为清除边患,巩固后方,率大军北征乌桓。八月大破乌桓于柳城(今辽宁朝阳市南)后凯旋回师,途经渤海口附近道德妈石山,乘兴登临,以一首千古传颂的《观沧海》诗,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大海图景,抒发了诗人削平割据、统一中国的宏愿和自强不息、叱吒风云的豪情。 北戴河位于河北省东北渤海海滨秦皇岛市西南15-20公里,西东长约10公里,是风景优美的避暑胜地。1953年党中央提出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4年2月,党中央在北戴河召开了七届四中全会,解决了“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这年夏天,毛泽东来到北戴河,一边休养,一边工作。一天北戴河海滨狂风大作,洪波万丈,银山千峰。毛主席来到海岸上,极目幽燕、缅怀魏武,兴致倍增要下海游泳。就在这次游泳中毛主席孕育并创作了《浪淘沙·北戴河》这首词。 上阕写北戴河观海之风景,但景中蕴积着诗人深幽绵绵的情思。?诗人在这旷邈的美景中既写出了目前的景致,也透发出英雄独立的慨然及阵阵怀古之幽思。 “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起句横空出世,不仅写其宏伟壮观而且写出了地域的广阔和海浪的汹涌,给人一种苍茫之感,“落”描绘的是一种不急不慢的动态情景,“幽燕”点明写作之地点,指古代幽州和燕国的地域,即今河北一带。“幽燕”,这两个字不仅读起来好听,?写起来好看,而且有厚重的中华历史感,以及汉语诗歌特有的美感。?这地名本身就获得了充分的诗意,让人情不自禁地沉醉其中。“大雨”与“幽燕”之间的一个“落”字,用得极好,给人有稳当大气之感,犹如亲自见到子诗人当时写诗的形貌神情,一个自然景观中落雨的“落”字,却在此得了诗人的精神,?这精神也一下子就贯注到读者心中,让读者也产生了与诗人同样大气磅礴的感受。头两句写大雨洒遍了河北平原,由于大风造成巨浪翻滚,水天一色呈现雪白浪潮,绘出巨浪把天淹没了的浩大海景,一幅白浪掀天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 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其中这“白”字用得极妙,极活,生出画面的丰富层次。“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这情景较之曹诗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晴日所见更令人惊心动魄。而白浪滔天的大海,雨中的渔船,都隐没在一片汪洋之中。它们去了哪里了呀?诗人在此发出茫茫博大的询问。意不在询问,意在借浩大无涯的风景引出下阕的怀古情怀。我们咏哦到此,内心也不由荡起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旷世之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以及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之叹。毛主席也隐隐流出一种流逝的慨叹,与古人之叹交相浑融,为自然过片酿好了充分的情绪。 前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秦皇岛外打鱼船”回应开头一句的“幽燕”,点明地点,又与题目相吻合。“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的意境或也取轧于古人对大海惊涛骇浪的描写,但《浪淘沙》是小令,不直铺叙,用精炼的设问句式写出来,化实为虚,以简驭繁,真乃神来之笔!与其说是写人写船,不如说是以小衬大,将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之中,进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旷悍,突出风雨中的海天莫辩、浩茫混沌、旷荡无崖的景象,从而扩大作品的空间容量,显示出一种寥廓深邃的宇宙感。而白浪滔天的大海,雨中的渔船,都隐没在一片汪洋之中。它们去了哪里了呀??诗人在此发出茫茫博大的询问。意不在询问,?意在借浩大无涯的风景引出下阕的怀古情怀。我们咏哦到此,?内心也不由荡起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旷世之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以及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之叹。毛主席也隐隐流出一种流逝的慨叹,与古人之叹交相浑融,?为自然过片酿好了充分的情绪。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浪淘沙北戴河

浪淘沙北戴河 【学习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整体把握内容,背诵全词。 2.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诗人的豪迈情怀和雄伟气魄。 3.培养热爱祖国新时代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过的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还记得吗?齐背一遍。这首词描写了什么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毛泽东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书法家。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毛泽东的词《浪淘沙北戴河》(板书),“浪淘沙”是词牌名,“北戴河”是题目,请看课文注释,了解北戴河在哪里。 了解写作背景:1954年夏,61岁的毛泽东在北戴河海滨胜地一边休养,一边工作。一天,海面狂风骤起,暴雨斜飞,怒浪排空,他突发“去中流击水”之想。身边的警卫人员以风浪太大为由,尽力劝阻,毛泽东却满怀豪情地说:风浪越大越好,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他坚持下海,在滔天白浪中尽兴畅游了一个小时。上岸后到了寓所,仍意犹未尽,以雄浑沉郁之情泼墨挥毫,一气呵成这首壮美与缅怀之诗《浪淘沙北戴河》。 二、初读课文,把握节奏: 1.请听课文朗读录音,把握节奏。

2.齐读课文,赋以情感。 3.划分朗读节奏,注意停顿。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4.点读、范读课文,予以评价。 5.再齐读课文,融入情感。 三、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诗词译文】 大雨落在了幽燕,白色的浪花波浪连天,秦皇岛外的打鱼船,在一片汪洋里都已看不见,也不知漂去了哪边? 往事已有一千多年,那时魏武帝曹操跃马扬鞭,东巡至碣石山留下了《观沧海》的诗篇。秋风萧瑟到了今天,人间却换了新颜。 四、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1.品读上阕,描写了北戴河什么样的景象?怎样描写的? ①探讨上阕“落”“白”用词的精妙,体会描写景物的视角和层次。诗歌一开头就给读者展示了一幅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象。“大雨落幽燕”一个“落”字,是速度与力量的完美结合,给人一种大雨滂沱的壮美感。继之以“白浪滔天”,汹涌澎湃,气势磅礴。“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推波助澜,波澜壮阔,蔚为壮观。 上阕前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

《浪淘沙·北戴河》

《浪淘沙·北戴河》 《浪淘沙·北戴河》是毛澤東主席於1954年於秦皇島北戴河開會時創作的一首詞。《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無產階級革命家前無古人的雄偉氣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懷,具有比《觀滄海》更鮮明的時代感、更深邃的歷史感、更遼闊的宇宙感和更豐富的美學容量。 《浪淘沙-北戴河》毛澤東1954年夏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 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注釋 浪淘沙:詞牌名。北戴河:地名,現屬於河北秦皇島市所轄的一個區,在河北秦皇島的渤海邊,是旅遊勝地。幽燕:指今天河北省北部一帶,故叫幽燕。滔天:形容水勢很大,大到好像與天連接起來一樣。幽指幽州,燕指燕國。在今河北,北京一帶。秦皇島:三面環海,是渤海灣一個不凍良港,現已設為市,相傳秦始皇求仙曾到此,它因此得名。汪:指水勢大,深且闊。誰邊:哪邊,何處。往事:過去的事,這裏指西元二百零七年(建安十二年)曹操東征烏桓(古代部族名)經過碣石山時寫下《觀滄海》一詩之事。越:越過。千年:只是一個大概數,實際已一千七百多年。魏武:即曹操(155~120年)。曹操死後,他兒子曹丕當上皇帝追封他為魏武帝。揮鞭:原指揮鞭策馬,這裏指騎馬出征。碣石:碣石是古代山名,位於現今何處,目前學術界尚有爭議,河北樂亭說、河北昌黎說,山東無棣說等。本詞應指的是位於河北昌黎。昌黎碣石山位於河北省昌黎城北1公里,與北戴河毗鄰,面積28.8平方公里,形成歷史久遠,自然風光秀美,歷史文化淵源,地理位置優越,是五嶽之外的“神嶽”,是古今中外有名的歷史名山、仙山、觀海勝地、佛教勝地和旅遊勝地。遺篇:遺留下來的詩篇,指《觀滄海》一詩。蕭瑟:秋風吹拂草木的颯颯聲音(或指風的陰冷狂暴)。人間:指社會。 作者簡介 毛澤東,中國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和詩人,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袖,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創立者。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1893年出生於湖南省長沙府湘潭縣韶山沖,1976年逝世於北京。從1949年到1976年,毛澤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領導人。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黨的理論貢獻是毛澤東思想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毛澤東被視為現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雜誌將他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100人之一。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自读课文 浪淘沙 北戴河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自读课文 浪淘沙北戴河 一九五四年夏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诗词注释】 ①选自《毛泽东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浪淘沙,词牌名。北戴河,地名,在河北秦皇岛市西,濒临渤海,是著名的避暑胜地。 ②幽燕(yān):古地名,即今华北平原一带。这里战国时属燕国,唐以前为幽州。 ③谁边:何处,哪里。 ④魏武挥鞭: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为统一北方,亲率大军北征乌桓族,凯旋时路过北戴河附近。魏武,指曹操。挥鞭,即跃马扬鞭,指代出征。 ⑤东临碣(jié)石有遗篇:曹操路过碣石山时写下组诗《观沧海》(《步出夏门行》之一)。下文的“萧瑟(xiāo sè )秋风今又是”也由曹诗中“秋风萧瑟”引出。碣石,山名。秋风萧瑟,秋风吹树木的声音。 【学习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整体把握内容,背诵全词。 2.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诗人的豪迈情怀和雄伟气魄。

3.培养热爱祖国新时代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在七年级上册我们曾经学习过毛泽东的一首词《采桑子重阳》,还记得吗?齐背一遍。这首词描写了什么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情感?(通过歌颂战地秋色,抒发了革命乐观主义的战斗豪情!)毛泽东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书法家。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毛泽东的词《浪淘沙北戴河》(板书),请打开课本240页。“浪淘沙”是词牌名,“北戴河”是题目,请看课文注释,了解北戴河在哪里。 了解写作背景:1954年夏,61岁的毛泽东在北戴河海滨胜地一边休养,一边工作。一天,海面狂风骤起,暴雨斜飞,怒浪排空,他突发“去中流击水”之想。身边的警卫人员以风浪太大为由,尽力劝阻,毛泽东却满怀豪情地说:风浪越大越好,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他坚持下海,在滔天白浪中尽兴畅游了一个小时。上岸后到了寓所,仍意犹未尽,以雄浑沉郁之情泼墨挥毫,一气呵成这首壮美与缅怀之诗《浪淘沙北戴河》。 展示学习目标。 二、初读课文,把握节奏: 1.请听课文朗读录音,把握节奏。 2.齐读课文,赋以情感。 3.划分朗读节奏,注意停顿。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4.点读、范读课文,予以评价。

浪淘沙北戴河

《浪淘沙·北戴河》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毛泽东的生平及写作背景,弄清重要词语的含义并熟读成诵。 二、过程与方法:探究词句,培养其鉴赏诗歌的能力;品读意象,理解词中壮阔雄浑的意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拨打的情怀 教学重点: 1朗读诗歌,感受诗人博大豪放的情怀 2品读意象,理解词中壮阔雄浑的意境 教学难点:探究词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播放“北戴河风光”,介绍毛主席游此并留词经过,激发学生兴趣。 二、复习提问: 1、什么是词?词牌?词题? 2、你所知道的词牌有哪些? 3、词有哪两大流派?代表人分别是? 三、鉴赏诗歌 (一)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时任大将军的曹操为清除边患,巩固后方,率大军北征乌桓。八月大破乌桓于柳城(今辽宁朝阳市南)后凯旋回师,途经渤海口附近道德妈石山,乘兴登临,以一首千古传颂的《观沧海》诗,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大海图景,抒发了诗人削平割据、统一中国的宏愿和自强不息、叱吒风云的豪情。 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一日时逢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他顿起击水之兴,不顾身边警卫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于风浪搏斗。上岸后意犹未尽,有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二)朗读诗歌初知大意 1、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字词质疑: (1)标拼音:幽燕碣石萧瑟 (2)释词义: 幽燕碣石 魏武都不见 萧瑟秋风人间 (3)感知词的大意 (三)赏析诗句领悟意境 1、通过诵读,你感知这首词写了什么景?抒发了诗人怎样情感?上、下阕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首词一开始就给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

主持词,浪淘沙北戴河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主持词,浪淘沙北戴河 篇一:延安主持词 20xx年红诗朗诵会 男:90年前的七月,一个伟大的政党庄严宣告成立 女:90年前的七月,一面火红的旗帜迎风冉冉升起 男:从此,中华大地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女:从此,华夏儿女创造了震惊世界的奇迹 男:今天我们相聚在延安,迎接中国共产党九十岁的生日 合:国贸公司“颂红色经典,忆宏伟征程”红诗朗诵会现在开始。女: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古老的国度,美丽而宽广, 男: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伟大的民族,勤劳而坚强; 女:奔腾不息的黄河是她的血脉,巍峨屹立的泰山是她的脊梁,这就是我们的祖国——中国! 男:请欣赏原材料贸易部的诗朗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女: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听,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谁是这壮丽河山真正的主人,真正的英雄?且听他们发自内心的表白,请欣赏《沁园春·雪》男:毛泽东的诗词激情澎湃,气势磅礴。读起来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语言明丽,情景交融,令人百听不厌。 女:请欣赏综合部,经营管理部的毛主席诗词朗诵:《沁园春·长沙》《念奴娇·井冈山》 男:一部两万五千里的浩瀚史诗,独版在二十世纪的中华大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绝唱,让全人类的读者为之颤栗! 女:看!舞台上走来一支队伍,他们个个昂首挺胸,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他们就是来自储运部的战士,今天为大家献上的是诗歌朗诵:《七律长征》男: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当夜,解放军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迄江西湖口的千里长江上,分三路强行渡江。于二十三日晚,东路陈毅的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毛泽东挥笔写成此篇----《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女:我们的开国领袖毛泽东,无疑有着深厚的古文学素养,他的诗作大多是在马背上“哼”成的,或者是其丰富感情的自然流露,在当代大诗人中是“独领 风骚”、“首屈一指”的。请欣赏设备贸易部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清平乐·六盘山》

初中语文_浪淘沙·北戴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浪淘沙北戴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读词句,理解诗词的意境美。 2、诵读诗词,感受诗词的情感美。 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感受诗人博大豪迈的情怀。 2、品读词句,理解诗词壮阔恢弘的意境。 教学难点: 品味词句,理解诗词壮阔雄伟的意境。 教学方法: 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听歌曲《浪淘沙北戴河》引入。这首歌气势恢弘,它的歌词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写的词《浪淘沙北戴河》(多媒体显示课题)。 二、简介作者: (多媒体展示作者资料)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毛泽东,还是一位诗人,他的诗词创作自少年开始,直至暮年,贯穿一生,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诗人毛泽东,感受他伟人的情怀。 三、简介写作背景: (多媒体展示背景资料)1954年夏天,61岁的毛泽东在北戴河海滨胜地

休养、工作。一天,海上风雨大作,浪涛翻涌,喜欢游泳的毛泽东不顾身边工作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与风浪搏斗。上岸后意犹未尽,酝酿诗篇,不久写下了这首咏海诗之绝唱:《浪淘沙北戴河》。 四、初读词,扫除文字障碍,读懂词意。 1、让学生自由读诗词,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指学生读,订正读音。 幽燕()碣()石萧瑟() 2、让学生自读词下的注解,了解词语意思: 谁边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3、让学生说读好一首诗词要求做到哪些,教师小结(多媒体显示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美感。让学生说这首词应该怎么划分节奏,用怎样的语气、语调去读,重音落在哪几个字眼上。 (多媒体显示词的节奏)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4、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得流畅、读得有感情。 5、一齐朗读。 品读语句,理解意境。 (一)读上阕,自主学习完成问题(多媒体): 1、在北戴河海滨,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象? 2、你感觉哪些词很有感染力?说说自己的看法。 师生共同解决: 1、景象 (1)大雨 (2)白浪 (3)打鱼船 2、词语赏析: (1)“大雨落幽燕”的“落”:能否换成“滴”“下”? 速度与力量的完美结合,写尽大雨破空而来,倾泻幽燕大地的动态、壮美之感。 (2)“白浪滔天”的“滔天”:画出了渤海怒涛排空、汹涌连天的气势,暗示疾风横扫、惊涛拍岸的声势。 (3)“知向谁边?”:一个问号叫人品味不尽,是迷茫?是期盼?还是牵挂? 3、小结:上阕描绘了一幅雄奇壮阔的海天风雨图,从中让我们感受到作者 极目观海、视通万里的博大豪迈的情怀。(板书) 4、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激情朗读。(多媒体) (二)读下阕,前后四人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多媒体): 1、作者想到谁的事?什么事? 2、哪一句最能体现作者对历史的超越? 3、哪个词或哪一句你最欣赏,谈谈你的感受。 师生共同解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