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企业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万福生科、公司介绍

万福生科(湖南)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成立于2003 年的湖南省桃源县湘

鲁万福有限责任公司,2006 年3 月更名为湖南湘鲁万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2009 年

10 月,经股东会审议通过,整体变更设立万福生科(湖南)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人为龚永福。经中国证监会许可,面向社会公开募股集资,两年后也就是2011 年9 月27 日在创业板上市。发行上市后注册资本由原来的5000 万元变更为6700 万元。

万福生科自成立以来,致力于稻米精深加工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公司以

稻米、碎米为主要原材料,采用公司自主设计的工艺体系和配套的设备系统,运用先进

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工程技术,对稻米进行综合开发,制作出大米淀粉、大米蛋白粉、

米糠油等产品。此外,万福生科在全国创造了第一个以大米淀粉糖和大米蛋白为核心产

品的稻米精深加工以及副产物高效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生产模式、,并且发展迅速,逐

步实现了工艺技术、产品结构和管理水平的动态升级,已成为我国南方循环经济和副产

品综合利用效率最高、产业链条最长的企业之一。

万福生科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为主体的现代化企业,经营范围涉猎广泛主要包括粮

食收购及农产品深加工,注重科研,改善销售模式,逐渐成长为省级龙头企业及高新技

术企业,与此同时,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倡导绿色环保产业链进行生产,广受好评。

二、案例基本情况

2012 年8 月,湖南证监局不定期对上市公司进行现场检查,在检查万福生科得时

候,发现有三套账本,财务舞弊问题自此浮出水面。在2012 年9 月对万福生科的例行

巡查中发现,刚上市不久的万福生科预付账款和在建工程款都存在异常:万福生科2012 年半年报显示预付账款增加了约2632 万,期末余额达到14500 万之多;在建工程科目

的账面余额从8675 万激增至18000 万。无论是参照同行业还是对比其以往的经营活动,

这组数据均显得不太符合常理。调查一步步深入进行,万福生科的财务造假也逐渐清晰

起来,在2012 年半年度报告中,万福生科虚增营业收入187, 590, 816. 61 元,虚增营

业成本 145, 558, 495. 31 元,虚增利润 40, 231, 595. 41 元,金额之巨大足以使上半年

财务报告盈亏向发生颠覆性地变化。 事件到此远没有结束, 万福生科随后被查出在 2008

低估期间费用。

三、案例分析

(一)万福生科内部环境分析

1. 管理者经营理念与哲学

经营管理者经营理念直接决定了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手段与方法。 管理者如何对待风险、是否重视管理以及对财务报表所持的态度都会

极大 地影响控制环境, 因此它是控制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 万福生科的经营管理者是龚永福, 他既是公司最大股东之一,也是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龚永福谈起 因何造假,将其解释为“为了给投资者留下好的印象” 。身为退伍军人的龚永福,性格 坚毅、吃苦耐劳、艰苦朴素,可是在管理企业这方面他欠缺作为一个管理者应该具有的

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且不说万福生科上市、扩产还是造假,都存在无形之手的明推暗 助,但是面对如此数额巨大的造假,龚永福本人也显得很茫然。

培训,努力完善控制制度和各项管理制度,聘用专业的管理人才,使公司更加制度化、 规范化、科学化”,这是万福生科 2011 年年报中关于如何应对管理风险的一段文字, 从 财务造假事件来看,显然已经成为了一纸空文。管理者对待会计报表如同儿戏,为了个 人目的肆意篡改会计信息,严重违背了会计信息可靠性、相关性、谨慎性的质量要求。

2. 机构设置

万福生科内部结构最大的特点就是股权高度集中。 其中公司中董事长龚永福和其妻 子杨荣华分别直接持有公司 29.99% 和 29.99% 的股权,并列公司第一大股东,并且无 其他持股超过 5% 的股东。第二大股东为深圳市盛桥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仅为

4. 78% ,很难对第一大股东形成有效的制衡。 另一方面,在这种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下, 董事会被架空,龚永福夫妇实际掌握了公司控制权。

董事会一般下设审计委员会、战略委员会、提名委员会和薪酬委员会负责具体事

年至 2011 年累计虚增收入约 7. 4 亿元, 虚增营业利润约 1. 8 亿元,虚增净利润 1. 6 亿 元。仅在 2011 年财务报告中就虚增收入

102. 5% ,虚增净利润更是高达 51. 8 倍。 公司主要通过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舞弊: 1)虚构客户和虚构合同 (2)虚估资产 (3)

决定了内部控制的

公司要积极组织管理

务的决策与监督。 在董事会里成立一个有效的审计委员会,有利于公司保持良好的内部 控制。万福生科虽然设立了审计委员会,但被董事长一人控制的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

会自然不能对董事长授意的造假活动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万福生科董事会成员 其中 3 人为独立董事。造假事件曝光之前,独立董事并未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事务所 的聘任以及年度

财务报告等基本事项发表过异议。 由此可见,独立董事实质上并没有认 真履行职责,维护广大股东的合法权益。

3. 人力资源政策

公司高端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相对短缺, 现有员工的职业素养、 专业机构和数量等 不能满足公司未来发展的需求。 通过观察万福生科的年度报告可以发现万福生科公司的 高级管理层的专业知识实在不容乐观。 万福生科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学历水平普 遍偏低。其中管理人员 8 人,包括龚永福、严平贵、杨满华、李玉强、文会清、黄平、 肖明清和覃学军,其中只有肖明清具有硕士学位。不仅公司管理层文化水平低,公司整 个文化水平都偏低。

公司没有建立健全的人力资源相关的招聘、培训、考核以及晋升等政策,公司有些

人员没有经过严格考核或者靠关系进入公司内部

;同时公司没有定期对公司员工进行培

训。 (二)万福生科风险评估分析

1.外部风险

年,由于原料、技术等原因,全国大米加工企业就开始爆发大面积停产危机。然而万福

生科管理层却没有对这些重大经营风险进行主动识别和有效评估,导致公司 半年循环经济型稻米深加工生产线长时间停产,并且未在重大事项公告中披露此事,隐 瞒收入下降

及经营亏损的事实。

2.内部风险

公司风险防范意识严重缺失, 风险防范体系不够完善。 公司没有建立专职部门以及 风险管理体系, 导致公司未准确评估公司面对的各种内外风险, 使得企业严重缺乏应对 突发风险的机制和对抗风险的能力, 为此财务造假成为万福生科在短期内向外呈现骄人

9 人, 万福生科所处的稻米加工行业近几年形势欠佳,

小型大米加工厂微利经营, 大型稻 米加工企业多存在亏本。特别是小型大米加工厂过多,

在收购季节抬价抢粮,这直接导 致了大型稻米加工企业无米可用,加工产能严重过剩,

稻米市场乱象环生。早在 2010

2012 年上

业绩的选择。同时员工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导致公司的风险管理制度被架空。

公司忽视了供货商真实性, 对市场竞争风险认识不够。 随着国内稻米精深加工行业 的迅速发展,新的市场竞争者不断增多、产品竞争不断加剧,这种情况下公司没有正确 判断和准确把握行业的市场动态和发展趋势, 没有根据行业发展趋势、 客户需求变化以

及技术进步及时进行技术创新、 产品升级以提高公司竞争力,导致公司因市场竞争而经 营业绩下滑。 同时万福生科的研发支出的资本化时点也影响其资产和收入, 的风险点。

三)万福生科风险控制活动

企业应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应对风险的策略,对剩余风险采取控制措施实施 控制活动。控制活动贯穿于整个企业,在企业内的各个阶层和职能之间都会出现。企业 可以运用技术手段,人工控制与非人工控制相结合,同时配合风险应对策,制定控制政 策及程序并予以执行,将企业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以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实 践中控制活动主要包括业务授权控制、职责分工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实物控制和独立 检查五种类型。

从万福生科暴露出的问题来看,万福生科控制活动存在很多不足,这也给管理者 虚增业绩提供了可乘之机。 公司与部分采购客户发生业务时没有按照规定及时签订相关

合同 ;未发生的经济业务伪造相关合同并据此进行账务处理 ;部分五金材料采购入库业务 的到货验证单与入库单的签字人均为同一人 ;存货管理工作流于形式,管理实际效果不

佳,盘点工作记录不规范 ;公司采购部未对粮食经纪人进行充分审查和有效管理。万福

生科在 2012 年年报中,似乎痛下决心,要逐步完善控制活动,规范产品报价和成本核 算工作, 强化财务部门对物料管理的监督职能。但是实际上连物料采购这个环节最基本 的控制活动都没有实施,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不容乐观,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内部

四)万福生科风险评估分析

公司内部来说,万福生科信息系统地构建似乎才刚刚起步,公司管理层、各职能 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及时、不全面、不准确,信息掌握也严重不对称。据调查,公司 募集资金专账会计人员频繁变更,但是前后任会计人员并未按照规范做好交接工作,会

计主管也并未向上一级领导部门反映此事并共同寻求解决方案。 使募集资金账目问题长时间不能解决,核算不及时且不完整,存在严重纸漏。对外信息 披露方面, 2012 年上半年,万福生科重点建设项目循环经济型稻米精深加工生产线项 目因技术改造出现全面停产,对当期业务造成重大影响①。但是公司并未及时履行报告 义务,也未在半年度报告中披露直到“东窗事发”后才在更正的半年报中提及该重大事 项。而万福生科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发布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自我评价报告②,内容上 避重就轻,较少涉及真实存在的问题,与其内部控制实际情况形成巨大的反差,因此, 其对外披露的自我评价报告的可信度也有待认真考量。

(五)万福生科监督分析

公司成立了内部审计部门,但是由于内部审计部门隶属于董事会,而董事会被身 兼董事长与总经理的龚永福所控制,这就导致内审部门的权力范围狭窄,审计活动是在 管理层的控制下开展的,缺乏独立性,无法起到其应有的监督作用。而且内部审计部门 成员极少, 无法满足对万福生科整个公司的监督。 这两种情况都导致万福生科的内部审 计部门形同虚设。

万福生科虽然聘请了专业的人员为公司制定内部审计制度,但是根据公司上市前 后四年时间的表现来看, 审计人员并没有落实审计规章制度,也没有按照规定的内容进 行审核,审计出的数据从而成为新

仅此项沟通的缺失就致

不准确,缺乏说服力和审计执行力。

公司缺乏专业的审计人才,审计人员既没有掌握应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没有经过相应培训,同时职业道德低下,导致在审计工作中不按照审计规章制度审核,没有不能及时发现管理经营活动中的各种问题。

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国有企业典型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近年来,国内企业的重大危机接二连三地发生,整体来看,突出有三类重大风险:一是多元化投资,二是金融工具投机,三是生产安全事故。撇开生产安全事故不说,前两类风险具有明显的两大特点:一是风险发生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巨大,动辄就会使企业“伤筋动骨”;二是同类事故在大型国有企业时有发生。鉴于此,我们称此两类风险为大型国有企业典型的高风险业务。下面我们通过案例对此两类重大风险做深入分析。 1.多元化投资 (1)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 从1992年开始,三九企业集团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通过收购兼并企业,形成医药、汽车、食品、酒业、饭店、农业,房产等几大产业并举的格局。但是,2004年4月14日,三九医药(000999)发出公告:因工商银行要求提前偿还3.74亿元的贷款,目前公司大股东三九药业及三九集团(三九药业是三九集团的全资公司)所持有的公司部分股权已被司法机关冻结。至此,整个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全面爆发。 截至危机爆发之前,三九企业集团约有400多家公司,实行五级公司管理体系,其三级以下的财务管理已严重失控;三九系深圳本地债权银行贷款已从98亿升至107亿,而遍布全国的三九系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的贷款和贷款担保约在60亿至70亿之间,两者合计,整个三九系贷款和贷款担保余额约为180亿元。 三九集团总裁赵新先曾在债务风波发生后对外表示,“你们(银行)都给我钱,使我头脑发热,我盲目上项目。” 案例简评:三九集团财务危机的爆发可以归纳为几个主要原因:(1)集团财务管理失控;(2)多元化投资(非主业/非相关性投资)扩张的战略失误;(3)集团过度投资引起的过度负债。另外,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发展环境来看,中国金融体制对国有上市公司的盲目投资、快速膨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实用参考]国有企业典型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国有企业典型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20RR-7-28 近年来,国内企业的重大危机接二连三地发生,整体来看,突出有三类重大风险:一是多元化投资,二是金融工具投机,三是生产安全事故。撇开生产安全事故不说,前两类风险具有明显的两大特点:一是风险发生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巨大,动辄就会使企业“伤筋动骨”;二是同类事故在大型国有企业时有发生。鉴于此,我们称此两类风险为大型国有企业典型的高风险业务。下面我们通过案例对此两类重大风险做深入分析。 1.多元化投资 (1)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 从1992年开始,三九企业集团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通过收购兼并企业,形成医药、汽车、食品、酒业、饭店、农业,房产等几大产业并举的格局。但是,20RR年4月14日,三九医药(000999)发出公告:因工商银行要求提前偿还3.74亿元的贷款,目前公司大股东三九药业及三九集团(三九药业是三九集团的全资公司)所持有的公司部分股权已被司法机关冻结。至此,整个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全面爆发。 截至危机爆发之前,三九企业集团约有400多家公司,实行五级公司管理体系,其三级以下的财务管理已严重失控;三九系深圳本地债权银行贷款已从98亿升至107亿,而遍布全国的三九系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的贷款和贷款担保约在60亿至70亿之间,两者合计,整个三九系贷款和贷款担保余额约为180亿元。 三九集团总裁赵新先曾在债务风波发生后对外表示,“你们(银行)都给我钱,使我头脑发热,我盲目上项目。” 案例简评:三九集团财务危机的爆发可以归纳为几个主要原因:(1)集团财务管理失控;(2)多元化投资(非主业/非相关性投资)扩张的战略失误;(3)集团过度投资引起的过度负债。另外,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发展环境来看,中国金融体制对国有上市公司的盲目投资、快速膨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国有企业典型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1)

国有企业典型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2009-7-28 近年来,国内企业的重大危机接二连三地发生,整体来看,突出有三类重大风险:一是多元化投资,二是金融工具投机,三是生产安全事故。撇开生产安全事故不说,前两类风险具有明显的两大特点:一是风险发生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巨大,动辄就会使企业“伤筋动骨”;二是同类事故在大型国有企业时有发生。鉴于此,我们称此两类风险为大型国有企业典型的高风险业务。下面我们通过案例对此两类重大风险做深入分析。 1.多元化投资 (1)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 从1992年开始,三九企业集团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通过收购兼并企业,形成医药、汽车、食品、酒业、饭店、农业,房产等几大产业并举的格局。但是,2004年4月14日,三九医药(000999)发出公告:因工商银行要求提前偿还3.74亿元的贷款,目前公司大股东三九药业及三九集团(三九药业是三九集团的全资公司)所持有的公司部分股权已被司法机关冻结。至此,整个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全面爆发。 截至危机爆发之前,三九企业集团约有400多家公司,实行五级公司管理体系,其三级以下的财务管理已严重失控;三九系深圳本地债权银行贷款已从98亿升至107亿,而遍布全国的三九系子公司和控股

公司的贷款和贷款担保约在60亿至70亿之间,两者合计,整个三九系贷款和贷款担保余额约为180亿元。 三九集团总裁赵新先曾在债务风波发生后对外表示,“你们(银行)都给我钱,使我头脑发热,我盲目上项目。” 案例简评:三九集团财务危机的爆发可以归纳为几个主要原因:(1)集团财务管理失控;(2)多元化投资(非主业/非相关性投资)扩张的战略失误;(3)集团过度投资引起的过度负债。另外,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发展环境来看,中国金融体制对国有上市公司的盲目投资、快速膨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华源集团的信用危机 华源集团成立于1992年,在总裁周玉成的带领下华源集团13年间总资产猛增到567亿元,资产翻了404倍,旗下拥有8家上市公司;集团业务跳出纺织产业,拓展至农业机械、医药等全新领域,成为名副其实的“国企大系”。进入21世纪以来,华源更以“大生命产业”示人,跃居为中国最大的医药集团。 但是2005年9月中旬,上海银行对华源一笔1.8亿元贷款到期;此笔贷款是当年华源为收购上药集团而贷,因年初财政部检查事件,加之银行信贷整体收紧,作为华源最大贷款行之一的上海银行担心华源无力还贷,遂加紧催收贷款;从而引发了华源集团的信用危机。 国资委指定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对华源集团做清产核资工作,清理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9月20日,华源集团合并财务报表的净资产25亿元,银行负债高达251.14亿元(其中子公司为209.86亿元,母公司为41.28亿元)。另一方面,旗下8家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合计高达73.36亿元,即这些上市公司的净资产几乎已被掏空。据财政部2005年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报披露:中国华源集团财务管理混乱,内部控制薄弱,部分下属子公司为达到融资和完成考核指标等目的,大量采用虚计收入、少计费用、不良资产巨额挂账等手段蓄意进行会计造假,导致报表虚盈实亏,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案例简评:华源集团13年来高度依赖银行贷款支撑,在其日益陌生的产业领域,不断“并购-重组-上市-整合”,实则是有并购无重组、有上市无整合。华源集团长期以来以短贷长投支撑其快速扩张,最终引发整个集团资金链的断裂。 华源集团事件的核心原因:(1)过度投资引发过度负债,投资项目收益率低、负债率高,说明华源集团战略决策的失误;(2)并购无重组、上市无整合,说明华源集团的投资管理控制失效;(3)华源集团下属公司因融资和业绩压力而财务造假,应当是受到管理层的驱使。 (3)澳柯玛大股东资金占用 2006年4月14日,G澳柯玛(600336.SH)发布重大事项公告:公司接到青岛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青岛澳柯玛集团公司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处置事项的决定》,青岛市人民政府将采取措施化解澳柯玛集团面临的困难。至此,澳柯玛危机事件公开化。 澳柯玛危机的最直接导火索,就是母公司澳柯玛集团公司挪用上市公司19.47亿元资金。澳柯玛集团利用大股东优势,占用上市子公司的资金,用于非关联性多元化投资(包括家用电器、锂电池、电动自行车、海洋生物、房地产、金融投资等),投资决策失误造成巨大损失。资金链断裂、巨额债务、高层变动、投资失误、多元化困局等众多因素,使得澳柯玛形势异常危急。

企业内部控制提高案例分析精选

企业内部控制提高案例分析精选(1)分享:2013/9/4 10:23:51东奥会计在线字体:大小 1728 案例: A公司属于国有控股的大型企业集团,2013年3月为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而召开董事会,有关人员发言要点如下: (1)董事长王某: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应当是提高经济效益,所以要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内部控制建设的唯一目标。能提高效益的控制我们就要实施,否则一律不实施。 (2)总经理黄某:内部控制建设要考虑效率,为了避免环节过多,执行不便,应当成立领导小组,由财务总监担任组长,财务部负责内部控制体系建立与实施的全部工作。 (3)财务总监刘某:要坚持成本效益原则,由于某些业务的控制成本太大,针对这些控制不建议实施,在无替代控制程序的情况下,就不实施控制,严格坚持成本效益原则。 (4)销售总监李某:由于销售机会稍纵即逝,所以对于销售业务的确认不应当涉及多个环节的控制。 (5)投资总监田某:投资活动一般金额较大,且时限性较强,因此报董事长决定即可。 (6)内审总监高某:根据内部控制的变化必须要及时健全内部控制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应当由内部审计委员会组织实施。 (7)副董事长刘某:企业应当建立信息沟通制度,重要的信息须及时传递给董事会和经理层、财务部门。 (8)董事陈某: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建设非常重要,企业不应当考虑成本,应当尽快完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 要求: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逐项分析判断A公司管理层上述成员的发言存在哪些不当之处,并逐项简要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1)董事长王某“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内部控制建设的唯一目标” 的观点不当。 理由: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而不仅仅是提高经济效益。

内控经典案例系列

内控案例专栏系列一:促销活动中的舞弊防范与内部控制 一、案例简介:促销存漏洞,一人独得200个特等奖 据媒体报道,重庆某知名电器连锁公司广告宣传部主管王某,在一年多时间里创下了一个“中大奖”的纪录:从2007年9月到2008年12月,他一人先后狂中200个特等奖,独得奖金79万多元。 然而,王某之所以能疯狂中奖,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在自家公司开展的有奖促销活动中欺上瞒下,假冒顾客名义领奖。该公司2007年9月至2008年12月期间,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刮刮卡刮奖促销”活动,其中最吸引人的是直返现金4999元的特等奖。奇怪的是,在这一年多时间里,公司30多家门店接待了成千上万名顾客,也有人中过奖金额度比较低的奖,却没有一名顾客刮中过特等奖,200个特等奖就此“不翼而飞”。一方面,顾客对特等奖迟迟难现充满疑惑,另一方面,该公司却一直在为并不存在的特等奖“埋单”──每隔一段时间,都有几名顾客中了特等奖的资料传来,相关材料也很完备,公司便一直按规定给予了报销。 直到2008年12月,公司在一次审核过程中,发现一些特等奖领奖人购物发票上的姓名和领奖人的身份证复印件不一致,奖金有被侵占的嫌疑。公司广告宣传部主管王某因有重大嫌疑,经公司监察部询问,他向公司总经理承认了自己冒领奖金的事实。 按照常理,要独揽这些特等奖,王某起码要通过三道关卡:一是要在众多奖券中,准确摸清楚哪些能中奖;二是要设法防止这些“特殊奖券”被投放到各个分店,以免流入顾客手中;三是向财务部门冒领奖金时,必须提供中奖人的购物凭证和身份证明,并成功通过上级的审核。 巧合的是,这些关卡看似难以逾越,实际上的“把关权”却都掌握在王某手中。这才导致他私吞大奖如探囊取物。记者采访获悉,这批“刮刮卡”的奖券是由河北省一家印刷厂统一印制的,王某恰恰负责联系印刷厂。他以“方便分配奖券”的名义,要求印刷厂把特等奖券和其他奖券分开,就此成功地把特殊奖券“挑”了出来。他再利用自己投放奖券的权力,把特等奖券全部扣留,一个也没有投放到分店。 按照规定,分店的中奖顾客信息和报销费用也必须经过王某审核。政法机关办案人员介绍,王某收集了一大批顾客的购物发票复印件,又从亲戚朋友那里弄来了一些身份证复印件,以“他人代领”的名义,炮制了一批“中奖材料”,分批向公司财务部冒领奖金,连连得手。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王某作为企业的一名中层管理人员,之所以能轻易地侵吞奖金,关键在于他一手握着奖券的发放权,另一手握着领奖的审核权,在一定程度上是“自己监督自己”。重庆国美电器公司下属30多家分店尽管有众多员工,对于特等奖“难产”也未必没有疑问,但由于难以监督上级,只能任由王某“疯狂领奖”,直至东窗事发。

企业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万福生科 一、公司介绍 万福生科(湖南)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成立于2003年的湖南省桃源县湘鲁万福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3月更名为湖南湘鲁万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2009年10月,经股东会审议通过,整体变更设立万福生科(湖南)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人为龚永福。经中国证监会许可,面向社会公开募股集资,两年后也就是2011年9月27日在创业板上市。发行上市后注册资本由原来的5000万元变更为6700万元。 万福生科自成立以来,致力于稻米精深加工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公司以稻米、碎米为主要原材料,采用公司自主设计的工艺体系和配套的设备系统,运用先进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工程技术,对稻米进行综合开发,制作出大米淀粉、大米蛋白粉、米糠油等产品。此外,万福生科在全国创造了第一个以大米淀粉糖和大米蛋白为核心产品的稻米精深加工以及副产物高效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生产模式、,并且发展迅速,逐步实现了工艺技术、产品结构和管理水平的动态升级,已成为我国南方循环经济和副产品综合利用效率最高、产业链条最长的企业之一。 万福生科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为主体的现代化企业,经营范围涉猎广泛主要包括粮食收购及农产品深加工,注重科研,改善销售模式,逐渐成长为省级龙头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与此同时,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倡导绿色环保产业链进行生产,广受好评。 二、案例基本情况 2012年8月,湖南证监局不定期对上市公司进行现场检查,在检查万福生科得时候,发现有三套账本,财务舞弊问题自此浮出水面。在2012年9月对万福生科的例行巡查中发现,刚上市不久的万福生科预付账款和在建工程款都存在异常:万福生科2012年半年报显示预付账款增加了约2632万,期末余额达到14500万之多;在建工程科目的账面余额从8675万激增至18000万。无论是参照同行业还是对比其以往的经营活动,

_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中蒙受高达 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利用内部控制概念的最新发展—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的控制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八要素分析法,可以发现中航油事件的根源是内部控制的严重缺陷。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下称“集团公司”)的海外子公司,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从一个濒临破产的贸易型企业发展成工贸结合的实体企业,业务从单一进口航油采购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净资产从1997年起步时的21.9万美元增长为2003年的1亿多美元,总资产近30亿元,可谓“买来个石油帝国”,一时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被新加坡国立大学选为MBA的教学案例,陈久霖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亚洲经济新领袖”,并入选“北大杰出校友”名录。但2004年以来风云突变,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中蒙受巨额亏损而破产,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 2004 年一季度油价攀升, 公司潜亏 580 万美元, 陈久霖期望油价能回跌, 决定延期交割合同, 交易量也随之增加。二季度随着油价持续升高,公司账面亏损额增加到 3 000万美元左右,陈久霖决定再延后到2005 年和 2006 年交割, 交易量再次增加。10 月份油价再创新高, 而公司的交易盘口已达 5 200 万桶。为了补加交易商追加的保证金,公司耗尽 2 600万美元的营运资本、1.2亿美元的银团贷款和 6 800万元的应收账款资金,账面亏损高达 1.8亿美元,另需支付8 000万美元的额外保证金,资金周转出现严重问题。10月10日,向集团公司首次呈报交易和账面亏损。10月20日,获得集团公司提前配售15%的股票所得的 1.08 亿美元资金贷款。10 月 26 日和 28 日, 因无法补加合同保证金而遭逼仓, 公司蒙受 1.32 亿美元的实际亏损。11月8日至25日,公司的衍生商品合同继续遭逼仓,实际亏损达 3.81亿美元。12月1日,亏损达 5.5 亿美元, 为此公司向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申请停牌, 并向当地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一、内部控制问题分析 2005 年 3 月, 新加坡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提交了第一期调查报告, 认为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巨额亏损由诸多因素造成,主要包括:2003年第四季度对未来油价走势的错误判断;公司未能根据行业标准评估期权组合价值;缺乏推行基本的对期权投机的风险管理措施;对期权交易的风险管理规则和控制,管理层也没有做好执行的准备等。但归根到底,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问题的根源是其内部控制缺陷。 (一) 控制环境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聘请国际著名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制定了国际石油公司通行的风险管理制度,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管理层、风险管理委员会、内部审计委员会等制衡制度和风险防范制度,还受到新加坡证监会的严格监管。但在“强人治理”的文化氛围中,内控制度的威力荡然无存,这是中航油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1.内部人控制。 在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股权结构中, 集团公司一股独大, 股东会中没有对集团公司决策有约束力的大股东,众多分散的小股东只是为了获取投资收益,对重大决策基本没有话语权。董事会组成中,绝大多数董事是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和集团公司的高管,而独立董事

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

第一讲企业内部操纵概述 前言 企业内部操纵是关系到企业进展壮大乃至生存的特不重要的一个方面。尽管企业内部操纵不能保证企业成功,然而在通过对企业失败【案例】进行分析后我们发觉,假如没有内部操纵,企业失败的概率会大专门多。也确实是讲有了内部操纵不是万能的,然而没有它是万万不能的。 本文所讲述的企业内部操纵要紧是围绕企业在进展过程中,特不是针对中国企业进展的特征和特点,从如何面对企业风险以及如何克服自身在进展过程中的弱点动身,从人员配置到资源的有效衔接和业务流程的规范等各个环节进行梳理,找出它们的共性和规律,从而制定出基于风险治理的企业内部操纵框架与设计,关心企业做大做强,安全进展。

风险的含义和特征 一、对企业风险的认识 企业要建立内部操纵体系,需要建立在对企业进行风险治理的基础之上。企业的进展过程确实是一个风险释放的过程。因此,我们首先要对风险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风险会给企业带来损失,这种损失是潜在的,然而在以后的时刻内可能变成现实;同时,风险也可能带来收益。这确实是要在企业治理和经营过程中进行风险治理的价值所在。面对风险,企业永久处于收益和潜在损失之间的博弈状态,在那个博弈的过程中企业家需要运用智慧对内、外部的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和治理,从而实现企业的进展。

(一)识不企业风险 企业的风险是有规律的,而这种规律需要我们运用各种方法去学习和认知。要想做好基于风险治理的企业内部操纵,首先要认识企业风险的特征和企业在不同的进展时期的风险特点。 在企业初创时期,对企业产生致命阻碍甚至是毁灭性打击的是产品。企业需要对市场做出一种推断,利用现有技术生产出适合客户需求的优质产品。 在企业进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对企业阻碍较大的确实是销售渠道的拓宽和市场销售量的增加。 当企业进展到更高的时期、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的时候,决定企业进展命运的确实是内部的人、财、物的配置和利用,我们称之为治理。 现在专门多的企业都会发出感叹:业务大了,人多了,收入高了,利润增加了,然而人心变坏了,企业难管了,干得没意思

从内部控制分析阿里巴巴集团案例

从内部控制分析阿里巴巴集团案例 班级:14会计2班姓名:余坤洁学号:20142717 摘要:规范完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企业治理结构。有效的内部控制需要有良好的控制环境作基础,而完善控制环境的关键,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公司治理结构。从长远看,优化内部控制环境,从根本上改变内部人治理状况,还应当从继续深化改革入手,有条件地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推进产权多元化,以便从体制上确立董事会在内部控制系统中的核心地位,保证企业内部监督落到实处。 关键词:集团、基本情况、现象、产生原因、治理对策 一、集团的基本情况 阿里巴巴,中国最大的网络公司和世界第二大网络公司,是由马云在1999年一手创立企业对企业的网上贸易市场平台。2003年5月,投资一亿元人民币建立个人网上贸易市场平台——淘宝网。2004年10月,阿里巴巴投资成立支付宝公司,面向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推出基于中介的安全交易服务。阿里巴巴在香港成立公司总部,在中国杭州成立中国总部,并在海外设立美国硅谷、伦敦等分支机构、合资企业3家,在中国北京、上海、浙江、山东、江苏、福建、广东等地区设立分公司、办事处十多家。2014年9月19日晚,阿里巴巴正式在纽约交所挂牌交易,股票代码BABA,价格确定为每股68美元,其股票当天开盘价为92.7美元,阿里在交易中总共筹集到了250亿美元资金,创下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桩IPO交易。 二、“淘宝小二”现象的产生 淘宝曾经是创业者的天堂,但短短几年,却变成了多数人的噩梦,当腐败成为淘宝小二的生活状态时,任何局部性的治愈措施都无法改变根本。淘宝小二,是阿里巴巴内部及淘宝商家对淘宝系工作人员的统称。随着淘宝系交易量的逐年攀升,淘宝小二们手中的权力也被逐步放大,这些平均年龄只有27岁左右的年轻人,掌握着800多万商家从开店到提高业务量的生杀大权。而这些栖身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电商淘宝系之中的各类商家,随着淘宝系诸如天猫(原淘宝商城)、聚划算等一系列平台化产品的推出,而其中1000多种付费推广手段并不能有效地提高商家的自身业绩,原有的业务量急剧下降。多年以来,以淘宝小二为中心的地下黑色产业链日益成熟,攀附淘宝小二已经成为了淘宝商家进入淘宝平台、提升交易量、参加各类促销活动等的二选择,这条捷径投入相对少且见效极快。这就是近几年来,不管马云让涉案的高管下课或是让小二离职,小二们的腐败迹象并没有任何减少的原因。当淘宝没有干净的小二、上下级之间互握把柄时,对马云来说,反腐败,淘宝亡;不清腐败,阿里亡。淘宝网团购平台聚划算CEO阎利珉(花名“慧空”)因为员工腐败、管理不当而遭遇下课。据聚划算内部人士讲,整个事件来得相当突然,事发前毫无半点征兆。就在该日上午,阎利珉还在个人微博上公布了关于建立“聚划算消费者团购保障基金”的计划,下午便被阿里巴巴集团通知走人。马云的这次下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发生在2011年2月的阿里巴巴“欺诈门事件”(中国供应商欺诈客户)。作为最高责任承担者,时任阿里

企业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失 效案例分析 -万福生科 、公司介绍 万福生科 (湖南)农业 开发股 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 成立于 2003 年的湖南省桃源县湘 鲁 万福有限责任公司 ,2006 年 3 月 更名为湖南湘 鲁万福农业开发有 限公司。 2009 年 10 月,经股东会审 议通过,整体变更设 立万福生科 (湖南)农业开 发股份有限公司, 法 定代表人人为龚永福 。经 中国证监会许可, 面向社会公开募股集 资,两年后也就是 2011 年 9 月 27 日在 创业板上市。发行上 市后注册资本由原来的 5000 万元变更为 6700 万元。 万福生科自成立以来 ,致 力于稻米精深加工 系列产品的研发、生 产与销售。公司 以稻米、碎米为主要 先进的物理、化学和 白粉、米糠油等产品 为核心产品的稻米精 迅速,逐步实现了工 经济和副产品综合利 原材料,采用公司自主 生物工程技术,对稻米 。此外,万福生科在全 深加工以及副产物高效 艺技术、产品结构和管 用效率最高、产业链条 设计的工艺体系和配 进行综合开发, 制作 国创造了第一个以大 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 理 水平的动态升级, 最长的企业之一。 套的设备系统,运用 出大米淀粉、大米蛋 米淀粉糖和大米蛋白 生产 模式 、,并且发展 已成 为我国南方循环 万福生科是农业产业 化经 营的为主体的现代 化企业,经营范围涉 猎广泛主要包括 粮食收购及农产品深 加工 ,注重科研,改善 销售模式,逐渐成长 为省级龙头企业及高 新技术企业,与此同 时, 积极推进节能减排 工作,倡导绿色环保 产业链进行生产,广 受好评。 、案例基本情况 2012 年 8 月,湖南证 监局不 定期对上市公司进行 现场检查,在检查 万福生科得 时候, 发现有三套账 本,财务舞弊问题自此 浮出水面。在 2012 年 9 月对万福生科的 例行巡查中发现,刚 上市不久的万福生科预 付账款和在建工程款 都存在异常 :万福生科 2012 年半年报显示预 付账款增加了约 2632 万,期末余额达到 14500 万之多 ;在 建工 程科目的账面余额从 8675 万激增至 18000 万。无论是参照同行 业还是对比其以往的 经营活动,这组数据 均显 得不太符合常理。 调查一步步深入进行 ,万福生科的财务造

国有企业典型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国有企业典型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会计城 | 2015年11月11日来源 : 互联网 近年来,国内企业的重大危机接二连三地发生,整体来看,突出有三类重大风险:一是多元化投资,二是金融工具投机,三是生产安全事故。撇开生产安全事故不说,前两类风险具有明显的两大特点:一是风险发生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巨大,动辄就会使企业“伤筋动骨”;二是同类事故在大型国有企业时有发生。鉴于此,我们称此两类风险为大型国有企业典型的高风险业务。下面我们通过案例对此两类重大风险做深入分析。 1.多元化投资 (1)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 从1992年开始,三九企业集团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通过收购兼并企业,形成医药、汽车、食品、酒业、饭店、农业,房产等几大产业并举的格局。但是,2004年4月14日,三九医药(000999)发出公告:因工商银行要求提前偿还3.74亿元的贷款,目前公司大股东三九药业及三九集团(三九药业是三九集团的全资公司)所持有的公司部分股权已被司法机关冻结。至此,整个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全面爆发。 截至危机爆发之前,三九企业集团约有400多家公司,实行五级公司管理体系,其三级以下的财务管理已严重失控;三九系深圳本地债权银行贷款已从98亿升至107亿,而遍布全国的三九系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的贷款和贷款担保约在60亿至70亿之间,两者合计,整个三九系贷款和贷款担保余额约为180亿元。 三九集团总裁赵新先曾在债务风波发生后对外表示,“你们(银行)都给我钱,使我头脑发热,我盲目上项目。” 案例简评:三九集团财务危机的爆发可以归纳为几个主要原因:(1)集团财务管理失控;(2)多元化投资(非主业/非相关性投资)扩张的战略失误;(3)集团过度投资引起的过度负债。另外,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发展环境来看,中国金融体制对国有上市公司的盲目投资、快速膨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华源集团的信用危机 华源集团成立于1992年,在总裁周玉成的带领下华源集团13年间总资产猛增到567亿元,资产翻了404倍,旗下拥有8家上市公司;集团业务跳出纺织产业,拓展至农业机械、医药等全新领域,成为名副其实的“国企大系”。进入21世纪以来,华源更以“大生命产业”示人,跃居为中国最大的医药集团。 但是2005年9月中旬,上海银行对华源一笔1.8亿元贷款到期;此笔贷款是当年华源为收购上药集团而贷,因年初财政部检查事件,加之银行信贷整体收紧,作为华源最大贷款行之一的上海银行担心华源无力还贷,遂加紧催收贷款;从而引发了华源集团的信用危机。 国资委指定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对华源集团做清产核资工作,清理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9月20日,华源集团合并财务报表的净资产25亿元,银行负债高达251.14亿元(其中子公司为209.86亿元,母公司为41.28亿元)。另一方面,旗下8家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合计高达73.36亿元,即这些上市公司的净资产几乎已被掏空。据财政部2005年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报披露:中国华源集团财务管理混乱,内部控制薄弱,部分下属子公司为达到融资和完成考核指标等目的,大量采用虚计收入、少计费用、不良资产巨额挂账等手段蓄意进行会计造假,导致报表虚盈实亏,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案例简评:华源集团13年来高度依赖银行贷款支撑,在其日益陌生的产业领域,不断“并购-重组-上市-整合”,实则是有并购无重组、有上市无整合。华源集团长期以来以短贷长投支撑其快速扩张,最终引发整个集团资金链的断裂。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失败案例分析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失败案例分析 目录 第一节三鹿集团公司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2) 第二节中海集团釜山公司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12) 第三节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19)

第一节三鹿集团公司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河北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鹿集团)是国内最大的奶粉生产企业,在乳制品加工企业中位居全国第三名。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河北省、石家庄市重点支持的企业,三鹿集团先后荣获全国轻工业十佳企业、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企业、科技创新型星火龙头企业、中国食品工业优秀企业、中国优秀诚信企业等省以上荣誉称号二百余项。其主导产品三鹿配方奶粉被国家技术监督局列为全国首批重点保护的13个品牌之一,产销量已连续15年实现全国第一,酸牛奶进入全国第二名,液体奶进入全国前三名,年销售额达100亿元。三鹿集团的前身,是成立于1956年的幸福乳业生产合作社。1983年,在乳品行业率先研制、生产婴儿配方奶粉,“三鹿牌”母乳化奶粉获“全国轻工业优秀新产品奖”。1993年开始,在乳品行业率先实施品牌运营及集团化战略运作,借助低成本扩张,以资本运营为突破口,先后与北京、河北、天津、河南、甘肃、广东、江苏、山东、安徽等省市的多家企业进行控股、合资、合作。1996年,由石家庄乳业公司作为大股东发起成立三鹿集团,田文华担任三鹿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和党委书记,先后荣获全国质量管理先进工作者、首届中国创业企业家、全国优秀女企业家等100多项荣誉称号。2002年,三鹿奶粉、液态奶被确定为国家免检产品,并双双荣获“中国名牌产品”荣誉称号,“三鹿”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5年,“三鹿”品牌被世界品牌实验室评为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之一。2006年,引入贵为全球最大乳品原料出口商的实力股东新西兰恒天然集团,在国际知名杂志《福布斯》评选的“中国顶尖企业百强”中位居乳品行业第一位,经“中国品牌500强”组委会评定的“三鹿”品牌价值

三鹿集团内部控制案例分析报告

三鹿集团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摘要 三鹿集团破产,引发中国奶业的“大地震”,其内部控制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鉴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体现了国内内部控制的最新观念,本文运用其对三鹿集团进行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一,内部控制相关理论 1.内部控制的定义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这一定义向我们揭示了两个核心理念:第一,内部控制是全员参与的,不仅仅是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事情,还关系到公司的经理层和一般员工,不同层级的人员(机构)在企业的内部控制中承担着各自的职责。 第二,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内部控制由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大基本要素构成,是一个包含搭建内部控制环境、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制定并实施各项控制措施、收集和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循环运作的过程。 2.内部控制的作用 具体来说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可发挥如下作用:

(1)保证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在企业内部的贯彻实施贯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是企业进行合法经营的先决条件。 (2)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可以对企业内部的任何部门任何流转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对所发生的各类问题能及时反映及时纠正从而有利于保证国家方针政策和法规的有效执行 (3)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通过严格内部控制保证各项经济业务被真实完整无误地记录下来从而保证会计记录的可靠性,通过内部控制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有助于管理者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股东,贷款人和其他各方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4)有效防范企业经营风险,企业要达到生存发展的目标就必须采取内部控制措施,有意识地减少和避免面临的各种风险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是防范企业风险最为行之有效的手段。通过对企业风险的有效评估不断加强对企业经营风险薄弱环节的控制,可以促使企业减少和避免风险保护财产和资源的安全完整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能够科学有效地监督和制约财产物资的采购,计量,验收等各个环节,以防止出现舞弊和无意过失从而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并能有效地纠正各种损失浪费现象的发生。 (5)保证正确履行所授予的职责,企业通过内部控制"可

企业内部控制成功与失败案例

企业内部控制失败与成功案例 无论是成功的公司还是失败的企业,可以相信:成功的企业、内部控制有效的企业,其“秘诀”是共同的;而失败的企业,尽管各有各的不幸,但有一点也是共同的,那就是内部控制失效。对任何企业来说,再完美的制度,如果得不到严格执行,就是一种摆设。国内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成功案例介绍。 一、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上市以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与国际规范接轨的原则,在转变经营理念、推进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特别是从2003年开始,公司以国内和上市地(美国)有关法规(美国证监会2002年颁布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颁布为契机,充分依托已有的管理优势,采用国际上被广泛认可的COSO框架基础,着手建立内部控制体系。 2003年,中国石油抽调公司各个业务部门和各个板块的骨干人员,成立了内控项目部(后转为正式的“内部控制部”)。其项目总体安排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工作启动阶段。这个阶段在总部进行,主要完成工作组筹建、人员培训、建立工作方法和工作标准等。 第二阶段为流程的绘制和确认阶段。以财务报告为切入点,对于相关业务进行确认,并在总部和试点单位开展标准流程的绘制。 第三阶段为建立风险评估标准,确定文档记录和评估阶段。 第四阶段为编制标准业务流程,汇总重要过程步骤并进行差异分析,确定具体的控制方法和控制手段的阶段。 第五阶段为测试关键控制的执行效果,建立运营缺陷改进计划,提交最终报告的阶段。 第六阶段为2006年通过第一次外部审计后的每年的维护更新。 公司围绕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各阶段部署,克服各种困难,做了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案例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案例 一、资金内部控制 (一)某公司出纳贪污公司款项案。 A事务所在对G公司进行审计时,在对货币资金项目审计中执行如下的审计程序,到达现场前将询证函交予给出纳李某,由其到银行函证后带回,在现场审计时交给审计助理。同时提供银行对账单。对于未达账项,该公司系由出纳李某编制未达账项调整表。审计人员对于重要的未达账项进行检查。 几年之中A事务所一直在这样进行审计,该公司出纳也一直由李某担任,并配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 后一次偶然事件中,李某临时调任,由其妻子接任出纳,在与银行对账时发现差额较大。在检查对账单时发现,该对账单系伪造的。进一步调查中,该公司发现,李某竟然贪污公款100多万元,用来开公司。几年来李某一直通过伪造银行公章在询证函上加盖确认章,对于银行对账单也同样进行伪造。且李某贪污一直隐瞒家人,其妻子父母也均不知晓。 结果:A事务所被辞聘,公司向李某追回贪污款60余万元,由于李某的父亲是该公司的老员工老技术骨干,李某的妻子也在该公司工作,因此公司仅决定向李某一家追回剩余的贪污款项,并未向李某提起诉讼。 但银行由于李某伪造银行公章,对李某提起诉讼,李某因此锒铛入狱。 思考:问题何在?风险何在? 1.传统思维,会认为A所的审计程序执行过程不当,未严格进行函证的控制。 2.新准则下,问题应当如何考虑? 1)未合理进行风险评估。 李某同时担任出纳及未达账项调整的工作,属于不相容岗位。导致风险加大。 李某连续担任出纳多年,没有及时轮岗,增加了舞弊的机会。 李某调任,而由其妻子接任,从本质角度来讲,依然不能属于合理的轮岗。 2)未能根据评估的风险来进行相应的进一步审计程序,没有对由于内部控制缺陷而可能导致的舞弊进行特殊考虑,设计并执行相应的审计程序。 3)已执行的审计程序执行过程不当,未严格进行函证的控制。 进一步:G公司对李某的“网开一面”行为,给今后舞弊留下的后患。因此,对于后任事务所而言,在审计中对于舞弊仍要给予特别的考虑和重视。 (二)杰克公司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案例 杰克公司的前身是一家国有企业,始建于1978年。1998年转制为杰克公司,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工艺技术和一定的管理经验,有许多公司管理制度。公司经过多年的不间断改造、完善,提高了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并引进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公司具有较强的新产品开发能力,主要生产5大系列28个品种120多种规格的低压和高压、低速和高速、异步和同步电动机。公司具有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2002年通过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公司年创产值2 800万元,实现利润360万元。企业现有员工600多人,30%以上具有初、中级技术资格,配备管理人员118人,专职检验人员86人,建立了技术含量较高的员工队伍。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已经影响到公司的发展。 该公司出纳员李敏,给人印象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待人热情、工作中积极肯干,不论分内分外的事,她都主动去做,受到领导的器重、同事的信任。而事实上,李敏在其工作的一年半期间,先后利用22张现金支票编造各种理由提取现金98.96万元,均未记入现金日记账,构成贪污罪。 其具体手段如下: 1)隐匿3笔结汇收入和7笔会计开好的收汇转账单(记账联),共计10笔销售收入98.96万元,将其提现的金额与其隐匿的收入相抵,使32笔收支业务均未在银行存款日记账和银行余额调节表中反映; 2)由于公司财务印鉴和行政印鉴合并,统一由行政人员保管,李敏利用行政人员疏于监督开具现金支票; 3)伪造银行对账单,将提现的整数金额改成带尾数的金额,并将提现的银行代码“11”改成托收的代码“88”。杰克公司在清理逾期未收汇时曾经发现有3笔结汇收入未在银行日记账和余额调节表中反映,但当时由于人手较少未能对此进行专项清查。 李敏之所以能在一年半的时间内作案22次,贪污巨款98.96万元,主要原因在于公司缺乏一套相互牵制的、有

第四章 企业内部控制案例(下载版)

第四章企业内部控制 【案例1】 A公司属于国有控股的大型企业集团,2013年3月为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而召开董事会,有关人员发言要点如下: (1)董事长王某: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应当是提高经济效益,所以要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内部控制建设的唯一目标。能提高效益的控制我们就要实施,否则一律不实施。 (2)总经理黄某:内部控制建设要考虑效率,为了避免环节过多,执行不便,应当成立领导小组,由财务总监担任组长,财务部负责内部控制体系建立与实施的全部工作。 (3)财务总监刘某:要坚持成本效益原则,由于某些业务的控制成本太大,针对这些控制不建议实施,在无替代控制程序的情况下,就不实施控制,严格坚持成本效益原则。 (4)销售总监李某:由于销售机会稍纵即逝,所以对于销售业务的确认不应当涉及多个环节的控制。 (5)投资总监田某:投资活动一般金额较大,且时限性较强,因此报董事长决定即可。 (6)内审总监高某:根据内部控制的变化必须要及时健全内部控制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应当由内部审计委员会组织实施。 (7)副董事长刘某:企业应当建立信息沟通制度,重要的信息须及时传递给董事会和经理层、财务部门。 (8)董事陈某: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建设非常重要,企业不应当考虑成本,应当尽快完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 要求: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逐项分析判断A 公司管理层上述成员的发言存在哪些不当之处,并逐项简要说明理由。 【案例2】 B公司属于国有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4月聘请某会计师事务所在年报审计时对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有效性进行检查与评价。检查中发现以下问题:(1)2013年1月,B公司在总经理范总的推动下进入大豆期货市场,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对期货交易并不十分了解,仅仅是根据当前市场的行情进行大额投资。公司董事会虽然知道公司进行期货投资,但总经理并没有向董事会报告,董事会也没有及时制止。 (2)2012年6月,B公司董事长刘某经朋友介绍认识了自称是甲投资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总经理的彭某,双方约定,由B公司向甲公司投入1000万元,期限1年,无论资金的回报如何,甲公司均按固定收益率20%支付给B公司收益。考虑到这项投资能给B公司带来巨额回报,且收益固定,为避免错失良机,刘某指令财会部先将1000万元资金汇往甲公司,之后再向董事会补办报批手续、补签投资协议。财会部汇出资金后向对方核实是否收到汇款时,却始终找不到彭某。后经查实,甲公司纯系子虚乌有。 (3)2012年3月,B公司某车间员工持领料单到仓库领取一种特殊材料,此材料属于稀有金属,价格比黄金贵重。根据规定领料单必须经公司副总以上职位的高层签字,且必须由车间主任亲自领取,但是车间主任已经病休10天,车间又急用,况且公司副总已经签字,为避免生产部门停工,材料保管员向持单员工发出了相关材料。后经查实,高层签字系伪造,车间员工携带材料当晚潜逃。 (4)2012年4月,B公司准备采购一批原材料,采购部门接到一个不熟悉人员电话,表示可以送货上门,并分两批送货。采购经理认为风险较小,且价格优惠,所以双方签订了采购合同。由于是首次交易,根据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规定,验货合格后付款,第一批货物到达后,经检验合格,在第二批货物到达前,对方来电说明因资金紧张,让B公司先付款。由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中信泰富事件 根源:内控制度的漏洞,中信泰富对风险没有合理估计,对权力没有有效监督,在信息披露上又严重违规,结果导致内部控制系统漏洞百出。 控制环境分析:(1)法人治理机构不健全,董事会职能虚化。有关外汇合同的签订未经过恰当的审批,而且其潜在的风险也未得到正确的评估。(2)重大决策缺乏科学性,民主性。(3)内控失败后补救措施有限。 风险评估分析:追求杠杆交易的高利润,忽视风险。中信泰富在签订澳元期权合约之前,对澳元外汇走势没有做科学评估,盲目进行交易。泰富进行外汇交易不只就是为了对冲风险,而就是为了谋取暴利。 控制活动分析:授权有问题或就是涉及欺诈。董事会对公司的重大决策缺乏责任与监管。于财务董事未遵守公司政策,公司本已设立的双重审批制度也未能组织事件发生,说明中信泰富已有的内部控制环节形同虚设,对高管人员的约束的制度与力度欠缺。 信息与沟通分析:(1)内部信息不流畅。(2)对外部信息不敏感,风险控制策略很有问题,管理层对投资市场信息的敏感程度明显不足。(3)不能遵守法律法规的要求及时披露相关信息。 (4)会计信息未得到充分体现。 监控分析:自身内部监督却没有合理有效地设计与落实,透明度不足。 教训与启示: 内部控制及其信息披露对于任何一个公司都就是极为重要的。 1.从企业自身的角度瞧 (1)必须建立与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2)内部控制就是公司治理的重要体现,也就是向投资者,公众与政府等传达管理层管治,经营理念的重要渠道。 (3)加强信息与沟通在内控中的地位,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与披露的平台。 (4)提高管理者的内部控制意识,将风险控制升华为企业文化 (5)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实行“控制自我评估”,加强自我监督。 2.从政府监管部门的角度瞧 (1)相关职能部门要做好国企与国有控股企业风险控制的监管。 (2)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企业信息披露的监管。 (3)形成问责文化,加大对问题企业的管理层的处理力度。 新老巨人内部控制对比 根源:内部控制的严重缺陷就是老“巨人”衰落的根本原因,而内部控制的保驾护航则就是新“巨人”崛起的决定因素。 老“巨人”的衰落: 战略与经营目标确定:全面冒进的多元化战略方向失误,没有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原有产业与已有项目。 风险控制与监督:缺乏必要的财务危机意识与预警机制,老“巨人”的债务结构始终处在一种不合理的状态。同时子公司的财务管理也不同程度地失控,坐支货款、资金流失严重。集团公司内各种违规违纪、挪用贪污事件层出不穷。 信息与沟通:没弄清消费者的真正需求,仅依靠广告宣传,但产品效果不佳。缺乏沟通的个性与危机处理能力,老“巨人”始终没有跟媒体、社会进行过认真、知心的对话,老“巨人”在公众与媒体心目中的形象轰然倒塌。 新“巨人”崛起: 战略与经营目标确定:新“巨人”业务的发展强调安全,第一个项目做成功后,再考虑做第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